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精选14篇)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充要条件
2.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教学难点: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充分条件?什么叫必要条件?说出“ ”的含义
2.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 q”及“q p”是否成立
(1)p:内错角相等 q:两直线平行
(2)p:三角形三边相等 q:三角形三个角相等
(二)授新课
1.(通过复习提问直接引入课题)充要条件定义:
一般地,如果既有p q,又有q p,就记作:p q。
这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我们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点明思路 :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不仅要考查p q是否成立,即若p则q形式命题是否正确,还得考察q p是否成立,即若q则p形式命题是否正确。
2.辨析题:(学生讨论并解答,教师引导并归纳)
思考: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 p: x是6的倍数。 q:x是2的倍数
2) p: x是2的倍数。 q:x是6的倍数
3) p: x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q:x是6的倍数
4) p: x是4的倍数 q:x是6的倍数
总结:1) p q 且q≠> p 则 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2) q p 且p≠>q 则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3) p q 且q p 则q 是p的充要条件
4) p≠>q 且q≠>p则 p是 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强调: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不仅要考虑p q是否成立,同时还要考虑q p是否成立。
且p是q的什么条件,以上四种情况必具其一.
3 巩固强化
例一:指出下列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 p:x>1 q:x>2
2) p:x>5 q:x>-1
3) p:(x-2)(x-3)=0 q:x-2=0
4) p:x=3 q: =9
5) p:x=±1 q:x -1=0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篇2
我们说, 这样的叙述不准确,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如果已知pq, 可以认为p是q的充分条件, 但q可能是p的必要条件, 例如:规定p:a是有理数, q:a是实数, 显然有pq, 可以认为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
(2) 如果已知pq, 可以认为p是q的充分条件, 但q不是p的必要条件, 例如:规定p:两直线平行, q:同位角相等, 显然有pq, 可以认为p是q的充分条件, 但q不是p的必要条件, 而是充分条件.
既然在已知pq的条件下, q可能是p的必要条件, 也可能是p的充分条件, 那么, 上面的定义就不准确了.我们认为, 准确的定义应该这样:
定义 (充分条件) :如果已知pq, 则p是q的充分条件, 表明有p则行, p可以保证q成立, 故p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
定义 (必要条件) :如果已知pq, 表明无p则无q, 说明p是q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即p是q的必要条件.
由于命题pq比较难以判断, 实际中常用它的逆否命题qp来代替, 于是, 得到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别法:
定理 (充分条件的判别法) :如果已知pq (即原命题成立) , 则称p是q的充分条件.
定理 (必要条件的判别法) :如果已知qp (即逆命题成立) , 则称p是q的必要条件
定理 (充要条件的判别法) :如果pp (即原命题与逆命题都成立) , 则称p是q的充要条件, q也是p的充要条件, 也称p和q互为充要条件.
例1用定义判断下列各题中, 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
(2) p: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 q: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解 (1) 显然pq, qp, 故p是q的充分条件, 按定义, q是p的必要条件.
(2) 显然pq, 故p与q互为充要条件.
例2用定理判断下列各题中, 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
(1) p:x是2的倍数, q:x是6的倍数.
(2) p:x是4的倍数, q:x是6的倍数.
解 (1) 显然qp, 但p推不出q, 故q是p的充分条件, p是q的必要条件.
(3) 显然p推不出q, q也推不出p, 所以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q也是p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3在下列各组命题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字母填在括号里.
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 “a>b”是“a2>b2”的 (B) .
(2) “a>b”是“ac2>bc2”的 (C) .
(3) “a>b”是“a+c>b+c”的 (C) .
(4) “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是“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 (D) .
参考文献
剖析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篇3
考点1 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
例1 (1)人们常说“便宜没好货”,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不便宜”是“好货”的(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2)“[ab<0]”是方程[ax2+by2=c(c≠0)]表示双曲线的 条件.
(3)使不等式[2x2-5x-3≥0]成立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A.[x≥0] B.[x<0或x>2]
C.[x∈-1,3,5] D.[x≤-12或x≥3]
解析 (1)“便宜没好货”的逆否命题是“好货不便宜”.
(2)若[ab<0],则方程[ax2+by2=c(c≠0)]可变形为[x2ca+y2cb=1],显然[ca]与[cb]异号,故原方程表示双曲线. 反之,若方程[ax2+by2=c(c≠0)]表示双曲线,即方程[x2ca+y2cb=1]表示双曲线,则[ca]与[cb]异号,那么[ba<0],即[ab<0].所以“[ab<0]”是“方程[ax2+by2=c(c≠0)]表示双曲线”的充要条件.
(3)[2x2-5x-3≥0]的解集是[xx≥3或x≤-12],依据“小推大”原则,它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这个集合的一个子集.
答案 (1)B (2)充要 (3)C
点拨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主要有三种. (1)等价命题法:利用原命题和逆否命题等价来判断. (2)定义法:依据定义,分清楚谁是条件,谁是结论. (3)集合法(亦即“小推大”原则):若[p,q]分别以集合[A],[B]的形式出现,即[A=xp(x)],[B=xq(x)],则 ①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②若[B?A],则[q]是[p]的必要条件; ③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考点2 探求参数的值或范围
例2 已知集合[A=y|y=x2-32x+1,x∈[34,2]],[B=x|x+m2≥1],[p:x∈A],[q:x∈B],并且[p]是[q]的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析 [∵y=x2-32x+1=(x-34)2+716],[x∈[34,2]],
∴[y∈716,2],∴[A=y|716≤y≤2].
由[x+m2≥1]得,[x≥1-m2],
∴[B=x|x≥1-m2].
∵命题[p]是命题[q]的充分条件,
∴[A?B],即[1-m2≤716],
解得[m≤-34]或[m≥34].
∴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34]?[34,+∞).]
点拨 此类问题一般是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之间的关系求解.
考点3 充要条件的证明
例3 设函数[f(x)=x|x-a|+b].求证:[f(x)]为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a2+b2=0].
证明 先证充分性:若[a2+b2=0],则[a=0]且[b=0],∴[f(x)=x|x|].
∵[x∈R],且[f(-x)=-x|-x|=-x|x|=-f(x)]对一切[x∈R]恒成立,
所以[f(x)]为奇函数.
再证必要性:若[f(x)]为奇函数,
则对一切[x∈R],[f(-x)=-f(x)]恒成立.
可取[x=0],则[f(0)=0]得,
∴[b=0].
再取[x=a],则[f(a)=-f(a)],
∴[a?|2a|=0].
∴[a=0],即[a2+b2=0].
综上,[f(x)]为奇函数的充要条件是[a2+b2=0].
点拨 证明充要条件的题型,既要证明充分性,还要证明必要性,尤其要分清谁是条件谁是结论. 注意这两种叙述方式的差异:①[p]是[q]的充要条件,②[p]的充要条件是[q].
考点4 探究命题成立的条件
例4 数列[an]满足[an=2an-1+2n-1][(n∈N+,n≥2),]且[a1=3].是否存在一个实数[λ],使数列[an+λ2n]为等差数列?
解析 由[a1=3]与[an=2an-1+2n-1(n∈N+,n≥2)]得,[a2=9,a3=25].
[∵]数列[an+λ2n]为等差数列,
[∴][a1+λ2],[a2+λ22],[a3+λ23]成等差数列.
[∴][25+λ8+3+λ2=2×9+λ4],解得[λ=-1].
当[λ=-1]时,
[an-12n-an-1-12n-1=(2an-1+2n-1)-12n-an-1-12n-1=1],
故存在[λ=-1]使得[an+λ2n]为等差数列.
点拨 探究命题成立的条件时,可考虑先用特殊值求解,再验证.
1.对于给定空间中的直线[l,m,n]及平面[α,]“[m,n?α,l⊥m,l⊥n]”,是“[l⊥α]”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 若数列[an]通项为[an=an],则“数列[an]为递增数列”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
A.[a≥0] B.[a>1]
C.[a>0] D.[a<0]
3. 若“[0 A.[[-1,0]] B.[(-1,0)] C.[(-∞,0]?[1,+∞)] D.[(-∞,-1)?(0,+∞)] 4. “[a≠1或b≠2]”是“[a+b≠3]”成立的 ,条件. 5. 求方程[x2+kx+1=0]与[x2+x+k=0]有一个公共实根的充要条件. 1. B 2. B 3. A 4. 必要不充分 5. [k=-2] 教材分析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简易逻辑的重要内容.学习数学需要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判断和推理,这就离不开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掌握和运用,而且它们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的工具.这节内容在“四种命题”的基础上,通过若干实例,总结出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给出了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方法和步骤.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 2.理解充要条件,掌握判断充要条件的方法和步骤. 3.通过充要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四种命题”、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的基础上,主要根据“pq”给出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虽然从实例引入,但是学生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理解,特别是对必要条件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首先要分清谁是条件,谁是结论,其次要进行两次推理或判断. (1)若“条件(2)若“条件结论”,则条件是结论的充分条件,或称结论是条件的必要条件. 结论”,则条件是结论的不充分条件,或称结论是条件的不必要条件.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 1.写出命题“若x>0,则x2>0”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真假. 原命题:若x>0,则x2>0.真命题. 逆命题:若x2>0,则x>0.假命题. 否命题:若x≤0,则x2≤0.假命题. 逆否命题:若x2≤0,则x≤0.真命题. 2.“若p则q”形式的命题,其中有的命题为真,有的命题为假. “若p则q”为真,即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 q或q p. q. “若p则q”为假,即如果p成立,那么q不一定成立,即由p推不出q,记作p[进一步的问题] “若x>0,则x2>0”,为真,可记作“p(1)x>0是x2>0的什么条件?(2)x2>0是x>0的什么条件? 二、建立模型 1.学生分析讨论,教师点拔(1)x>0x2>0,x>0是x2>0的什么条件? q”. 在这个问题中,“x>0”是“条件”,“x2>0”是“结论”;已知x>0x2>0表示若“条件”成立,则“结论”一定成立,说明“条件”蕴涵“结论”,说明“条件”是“结论”的充分条件. (2)x2>0x>0,x2>0是x>0的什么条件? 在这个问题中,“x2>0”是“条件”,“x>0”是“结论”;已知x>0x2>0表示若“结论”成立,则“条件”一定成立,说明“结论”蕴涵“条件”,即若“条件”成立,则“结论”不一定成立,说明“结论”是“条件”的必要条件. 2.师生共同参与,给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 如果已知p3.充要条件 问题:记p: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q: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问:p是q的什么条件? 解:(1)p(2)qq,即p是q的充分条件. q,那么,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p,即p是q的必要条件. 综合(1)(2),我们就说p是q的充要条件. 如果pq,且qp,记作pq,这时,p既是q的充分条件,又是q的必要条件,那么就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4.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判断充要条件? (1)分清谁是条件p,谁是结论q.(2)进行两次推理或判断,即判断p(3)根据(2)写出结论.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q是p的什么条件.(1)p:x>0;q:x2>0. (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p:x=y;q:x2=y2. (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p:两三角形面积相等;q:两三角形全等.(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q是p的充分不必要条件)(4)p:两直线平行;q:内错角相等.(p是q的充要条件,q是p的充要条件)(5)p:x=y;q:x2+y2=1. (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q是p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2.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1)p:(x-2)(x-3)=0;q:x=3.(2)p:四边形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矩形.(3)p:a≠0;q:a·b≠0. q是否成立,q p是否成立.(4)p:a+5是无理数;q:a是无理数.(5)p:x≤5;q:x≤3. [练习] 1.下列各组命题中的p是q的什么条件?(1)p:x2+y2=0,q:x·y=0. (2)p:m>0;q:x2+x-m=0有实数根.(3)p:a>b;q:a2>b2. (4)p:x2=3x+4;q:x=(5)p:x>-1;q:x>1. (6)p:a,b都是偶数;q:a+b是偶数. 2.(1)如果原命题若p则q为真而逆命题为假,那么p是q的条件.(2)如果原命题若p则q为假而逆命题为真,那么p是q的条件.(3)如果原命题若p则q与其逆命题都为真,那么p是q的条件.(4)如果原命题若p则q与其逆命题都为假,那么p是q的条件. 四、拓展延伸 1.已知p,q都是r的必要条件,S是r的充分条件,q是S的充分条件,那么,(1)S是q的什么条件?(2)r是q的什么条件?(3)p是q的什么条件? 2.“关于x的方程ax2+2x+1=0至少有一个负的实根”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3.“3x2-10x+k=0有两个同号且不相等实根”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 智慧旅游从业者----杨勇 一个全新的概念成长之初都会经历一段徘徊储备期,“智慧旅游”的发展也不例外,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迅猛的发展,中国自2010年提出智慧旅游的概念以来,它以独特和前卫的理念,以及对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动向的感知,很快的得到了国家旅游局和相关专家的认可,随着中国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国家政策环境的日益优化,以及旅游专家的不断探讨研究,中国大背景下的智慧旅游建设必将迎来全新的机遇。 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国旅游产业有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不管是从旅游人数还是从旅游收入来说,中国都已迈入了旅游大国的行列,然而发展与问题并存,旅游从业者深深的意识到中国旅游行业人才匮乏,(据海南旅游人才发展统计调查预测:到2020年海南旅游人才队伍要达到47.7万人,人才缺口将超过20万人)。重大节假日景区人流压力过大,对景区的保护和管理曾加了难度和风险,重点景区交通混乱,打车难,导游宰客等现象多出,游客体验度大打折扣。这些问题不得到及时的解决,极大制约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此背景之下行业也呼吁新型旅游形式和旅游服务的出现,智慧旅游的发展有着起必要和充分条件。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和网上预订。同时国家在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建设景区信息技术产业,将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物联网、高端软件等信息服务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国家已将景区的数字化信息建设提上一个全新的日程,创建一个共享的大型旅游信息平台,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各级政府、旅游局也积极相应,“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在2011年6月22日正式落户镇江,2012年5月国家旅游局确定了包括:北京市、武汉市、成都市、南京市、福州市、大连市、厦门市、苏州市、黄山市、温州市等18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各省市都在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旅游基础现状发展智慧旅游建设。 发展智慧旅游的先决条件是日趋成熟的物联网、计算机、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便携式移动智能终端,总现在的发展状况,这技术现在已经在旅游行业广泛应用,我国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在一些列关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推出的了BigCloud计划,中国移动研究院也完成了云计算中心实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化终端已经越来越多的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旅游和互联网企业对未来的旅游市场也充满了无限的信心,例如:北京景创之旅网络科技公司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全新技术研发的ETM系统,二维码导游导览系统、智能客流监测系统、景区智能门禁系统等产品,解决了景区资源优化,便捷管理的问题,提高了游客对数字化只能景区的体验。为中国智慧旅游的进程起到了催化作用。 授课教师:符金梅 课程类型:新课 学时:2节课 授课时间:2015年3月25日 1、授课对象:高一(x)班 2、教学目的:(1)让学生体会并理解if语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 (2)掌握if语句的用法及执行的基本过程及流程图的画法。 (3)能够用if语句解决问题。 (4)初步掌握程序调试运行的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IF条件语句的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 难点:使用IF条件语句来实现选择控制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进程: 一、导入:情境----据可靠消息,附近新开了一家水果店,出售各类水果,色香味俱全,最近对芒果进行促销,根据顾客购买的数量调整芒果销售的价格。如顾客一次购买5斤以下按原价5元出售,一次5斤以上(含5斤)时则可以在原价的基础上打8折。条件语句(if 语句)就是为解决此类问题而设计的。 二、分析问题: w表示苹果重量,y表示应付金额; 5斤以下:y=w*5;5斤以上:y=w*5*0.8 三、设计算法 ① 输入苹果重量w的值; ② 判断w>=5的值是true还是flase ③ 计算应付金额y,如果w>=5的值是true,则y=we*3*0.8;否则为y=w*3 ④ 输出应付金额y 四、新课内容讲解 1、根据分析出来的算法,在黑板板书流程图,引出IF条件语句 2、讲解IF条件语句,强调该语句的用法以及格式 If 语句的格式 if 条件 then 语句块1 else 语句块2 或 If 条件 then 语句块1 Else 语句块2 End If 说明: (1)“条件”一般为关系表达式或逻辑表达式。通常把关系表达式或逻辑表达式 的值为真时,称为条件满足;值为假时,称为条件不满足。反之亦然。 (2)语句块 1、语句块2分别是“条件”满足或不满足时,处理方法的描述,可以 是若干个语句。 (3)If…Then、Else、End If 是VB的保留字。 3、带着学生编写代码,从简单的代码开始编写 4、反馈学生的操作情况,如果学生对IF语句比较熟悉了,就让学生自己练习(以导入为例) 5、学生练习完成后,根据编写好的代码来引出IF条件语句中的表达式 (1)、关系表达式: 关系表达式是用关系运算符连接起来的式子。 关系运算符号有: 当关系表达式的值是逻辑型(Boolean)。关系表达式成立时其值为真(True),当关系 表达式不成立时其值则为假(False)。 2、逻辑表达式 在实际问题上,对于一些复杂的条件,还需要用几个关系表达式组合起来才能表示。例如,条件2 Not(非):取操作数相反的值。即当操作数为False时,结果为True;当操作数为True时,结果为False; And(与):当两个操作数都为True时,结果才为True; Or(或):当两个操作数都为False时,结果才为False。 3、逻辑表达式的运算顺序 (1)当条件中只有逻辑运算符时,运算的顺序为not、and、or。 (2)当条件中既有算术运算符,又有关系到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时,运算顺序 是:算术运算-->关系运算-->逻辑运算 例如: 6)通过练习来更好地理解关系式。 7)总结两种循环的异同点 五、课后任务: 说明: 1、输入体重(kg)和身高(m) 2、BMI是体重指数 MBI=体重/身高*身高 1. 几个基本概念和基本定理 定义1设A,B都是n阶方阵,若有可逆矩阵P,使得P-1AP = B,则称B是A的相似矩阵. 定理1 n阶方阵A与对角矩阵相似( 即A能对角化)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有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定理2设Am × nBn × l= 0,则R( A) + R( B) ≤ n. 定理3 R( A + B) ≤ R( A) + R( B) . 2. 主要结论 定理设二次方程f( x) = x2+ ax + b = 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A是n阶方阵且f( A) = 0,则方阵A可相似对角化. 分析: 定理的条件是A满足一个二次方程,且该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为了证明A可相似对角化,可证A有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证明: 若矩阵A是数量矩阵,则命题显然成立. 当A不是数量矩阵时,方程x2+ ax + b = 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则可将该方程分解x2+ ax + b = ( x - α) ( x - β) ,其中 α ≠ β,由于f( A) = 0,即( A - αE) ( A - βE) = 0,α 和 β 是方阵A的两个不等的特征值,由定理2,R( A - αE) + R( A - βE) ≤ n. 又由定理3,R( A - αE) + R( A - βE) = R( A - αE) + R( - A + βE) ≥R( ( β - α) E) = n,于是R( A - αE) + R( A - βE) = n. 设R( A - αE) = r,则R( A - βE) = n - r,于是对应特征值 λ = α 的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有n - r个,设为 ξ1,ξ2,…,ξn - r, 对应特征值 λ = β 的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有r个,设为 η1, η2,…,ηr,因对应于不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是线性无关的, 所以上面两组向量合起来得到的向量组 η1,η2,…,ηr,ξ1, ξ2,…,ξn - r线性无关,即A有n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完成了证明. 3. 定理的应用 例1设n阶方阵A是幂等矩阵,即满足A2= A,证明: A可相似于一个对角阵. 证明因为矩阵方程A2- A = 0,且对应的二次多项式x2- x = 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于是由本文的结论知,A可相似对角化. 例2设方阵A满足A2+ 2A - 3E = 0,证明: A可相似于一个对角阵. 证明二次方程x2+ 2x - 3 = 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结论成立. 摘要:介绍了一种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条件——二次多项式法. 一、 利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进行判断 当命题“若p则q”为真时,即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时,称p是q的充分条件,同时称q是p的必要条件,记作pq.反之,则称为q是p的充分条件,p是q的必要条件. 例1 已知p:x1,x2是方程x2+5x-6=0的两根;q:x1+x2=-5,则p是q的 条件. A. 充分不必要B. 必要不充分 C. 充要D. 不充分也不必要 解 因为x1,x2是方程x2+5x-6=0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x1+x2=-5.说明pq.当x1=-2,x2=-3时,x1+x2=-5,但-2和-3却不是方程的根.说明qp.从而选A. 说明 判断命题为假命题时,只需举一个反例来说明. 二、 利用集合的概念进行判断 设满足条件p,q的对象组成的集合分别为P,Q.当PQ时,有p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这可以用“小范围推出大范围”来帮助记忆. 例2 设x∈R,则“x=1”是“x3=x”的 条件. A. 充分不必要 B. 必要不充分 C. 充要D. 不充分也不必要 解 x=1;由x3=x,得x=0,1,-1.显然{1}{0,1,-1},{0,1,-1}{1}.故选A. 例3设集合A=xxx-1<0,B={x|0 A. 充分不必要 B. 必要不充分 C. 充要 D. 不充分也不必要 解 因为xx-1<00 三、 利用推出符号的传递性进行判断 当需要在多个条件间进行逻辑关系判断时,可以利用推出符号的传递性,画出关系图,寻找联系,得出结论. 例4 已知p是r的充分不必要条件,q是r的充分条件,s是r的必要条件,q是s的必要条件.现有下列命题:①s是q的充要条件;②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③r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④r是s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其中正确命题序号是()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 根据题设条件列出条件的关系(如右图). 由图可知s是q的充要条件,r是q的充要条件,r是s充要条件,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从而①②正确,应选A. 说明 研究抽象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通常可以画图观察,图可以画的随意一些,只要能体现各个条件、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 四、 利用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的等价性进行判断 例5 试判断“xA或xB”是“xA∪B”的什么条件?为什么? 解 因为“x∈A且x∈Bx∈A∪B”为真命题,所以其逆否命题“xA∪BxA或xB”为真命题. 又因为“x∈A∪Bx∈A且x∈B”为假命题,所以其逆否命题“xA或xBxA∪B”为假命题. 从而“xA或xB”是“xA∪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说明 当命题中含有否定词时,可考虑将其转化为等价的逆否命题. 巩 固 练 习 1. 0 A. 充分不必要 B. 必要不充分 C. 充要 D. 不充分也不必要 2. 已知甲、乙、丙是三个命题,如果甲是乙的必要条件,丙是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那么丙是甲的 条件. A. 充分不必要 B. 必要不充分 C. 充要 D. 不充分也不必要 3. 设p:x+y≠-2;q:x,y不都是-1,则p是q的 条件. A. 必要不充分 B. 充分不必要 C. 充要 D. 不充分也不必要 4. 设a,b∈R,已知命题p:a=b;命题q:a+b22≤a2+b22,则p是q成立的 条件. A. 必要不充分 B. 充分不必要 C. 充要 D. 不充分也不必要 教案 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课题 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类型 新授 授课人 王迎春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 2、 能力目标:学生设计探究实验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的情感 重点 设计探究过程及对照实验 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和活动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观察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宣布课题,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制作课件,本节课的课件包括:种子萌发的过程动画、设计“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方案的提示、实验方案的分析、诊断题等。制作大豆种子萌发过程观察瓶。 ①古诗“古原草”的作者、全文。 ②农民播种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播种后又需要做什么?③在花盆中种植一颗大豆,每天做好观察记录。 培养学生 观察能力 思考能力 二 情景 导入 围绕种子作出假设 围绕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设计实验方案 诊断 围绕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探究活动 围绕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得出 结论 总结 提升 布置新课题 引导学生背诵并分析白居易的“古原草”。 ①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部分图画作品 ②播放课件:种子萌发的过程。 组织学生发言。分析早春播种覆盖地膜的`原因(提高土壤表层的温度)。 指导学生从种植辣椒的经历入手,提出有关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并作出假设。 设计“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方案时给予提示: ①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每组应当有多少粒?一粒行吗? ②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应当提供什么样的条件? ③对每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①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交流。 ②教师按照对照实验的原理进行上述实验方案分析。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设计的实验观察记录表(见附表)。 设计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方案(实验材料:小麦种子40粒、培养皿2个、黑布一块)。 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①假如环境条件都具备了,所有的种子都可以萌发吗? ②选种是农民播种前的重要工作,应该选什么样的种子呢 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假如让你设计一组对照实验,你该如何设计? ②交流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 ①如何抽样:农民买回一袋种子如何测发芽率?能否用3~5粒种子或把一袋种子都用上?或挑几粒大的种子? ②什么叫抽样检测? 介绍计算种子的发芽率的方法。 指导学生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得出正确结论 组织学生发言,了解学生本节的收获(包括知识、技能等)。 ①了解有关我市种子的信息(种子的来源、质量等)。 ②动动手:发豆芽。 思考“古原草”所揭示的生物学规律? 画图:用一组图画表示出被子植物的一生,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展示查阅的资料:农民播种前后需要做哪些工作?(选种、翻土、浇水等) 说一说:种植辣椒时,你都做了哪些事?并结合资料分析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各是什么? ①复习对照实验的概念,明白设计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 ②分组讨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方案。有的小组认为设置一组对照,10粒种子浸入水中,另10粒加入适量的水;有的小组认为把20粒种子分别放入两个瓶子里,都加入适量的水,一瓶放在常温下,另一瓶放入冰箱里;也有的小组无从下手。 分小组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观察记录表。小组交流,选出较合理的记录表。 ①举例:风阳县曾经出现的假种子事件使百亩良田颗粒未收,农民利益严重受损。 ②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不处在休眠期的种子。(学生回答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设置:死种子、瘪种子、胚受损的种子、对照组四组,在实验过程中,四组除种子不同外,其他环境条件相同 学生通过答问,理解抽样检测的概念,并总结出抽样检测的关键是随机抽样。 根据分析的结果得出结论: ①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 ②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胚完整的、活的。 自我小结本节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开展调查活动,撰写调查或实验报告。 ①资源共享,把收集的资料发布出来,让大家共享,真正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②关注学生的亲身经历,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 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种植大豆获得感性知识,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通过收集信息,体会农民工作之艰辛 引导学生注重探究实验的全过程,及时进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 ①从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思路必须要清晰。 ②小组合作,互相帮助,体验协作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相互倾听,达成共识,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③实验观察记录表的设计,培养学生整体考虑问题的辨证思维。 问题导入,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建构概念、理解概念,从而掌握基础知识。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并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采取开放式课题,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也为后面的新课做准备。长期坚持下去,必然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淮北实验高级中学 赵双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了解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贡献。【教学重难点】 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从平衡常数和浓度商分析其原因。【教学方法】 交流研讨,归纳整合,实验探究 【教学流程】 【引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投影:四道菜,色香味俱全,想吃吗?大家有没有想到吃也有可能吃出问题来,痛风就是一种典型的吃出来的病。 在人体内存在这样一个可逆反应,钠离子与尿酸根离子生成尿酸钠,刚才列举的这些食物在人体内经过复杂的代谢过程会产生尿酸,导致体液中尿酸钠浓度增高,当尿酸钠浓度增高至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痛风。 保泰松片是一种治疗痛风的药物,其使用注意事项有这样两条:注意保暖、用药时忌盐。从这两点可以看出,哪些因素会对这个可逆反应会造成影响?那他们是如何影响可逆反应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学习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板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一、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提问】研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可逆反应作为研究对象。从常见的可逆反应中我选择出四个,你认为哪个最适合并阐述你的理由。【提问】介绍平衡球,里面什么物质?只有二氧化氮吗? 【追问】二氧化氮与一氧化氮有没有达到平衡? 【追问】我们如何判断这个平衡是正向移动还是逆向移动了呢? 【讨论】利用这套装置,你准备怎样探究温度对平衡的影响规律呢?请设计实验方案。 【讲述】评价并确定实验方案。下面同学们按照刚才的设计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根据这些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汇报实验现象、结论。 【思考】温度的变化为什么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呢? 【分析注意学生互动】化学平衡的标志是K=Q,现在平衡发生移动说明K≠Q,温度导致了K还是Q改变?那Q呢?升高温度导致K减小,Q>K,Q要趋向于K,最终要再次达到平衡,也就是Q=K,怎么办?Q要么分子减小、要么分母增大,这就要求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逆向移动。【板书】T改变→K改变→ Q>K 反应逆向移动 Q 【提问】对于放热反应来说,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温度降低平衡正向移动。如果是吸热反应呢? 【追问】由以上结论你能得出,温度改变,平衡移动的方向与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升温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温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归纳】从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探究过程,你概括出研究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一般思路或方法吗? 【过渡】我们通过以上探究过程发现了温度对化学平衡是有影响的,浓度对又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影响化学平衡的第二个因素,浓度。【板书】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讲述】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可逆反应Fe3++3SCN-=Fe(SCN)3作为研究对象,介绍0.005mol/L FeCl3与0.01mol/LKSCN混合液,达到平衡的吗?我们就以这样一个平衡体作为研究对象,你打算通过怎样的操作来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药品】0.005mol/L FeCl3与0.005mol/LKSCN混合液、1.0mol/L FeCl3、1.0mol/LKSCN、Fe粉,氢氧化钠溶液 【整合实验方案】(1)向混合液中加入1.0mol/L FeCl3(2)向混合液中加入1.0mol/LKSCN(3)向混合液中加入Fe粉(4)向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学生】实施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投影】(1)向混合液中加入1.0mol/L FeCl3 颜色加深,平衡正向移动 (2)向混合液中加入 1.0mol/LKSCN 颜色加深,平衡正向移动 (3)向混合液中加入Fe粉 颜色变浅,平衡逆向移动(4)向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颜色变浅,平衡逆向移动 【板书】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 平衡正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 平衡逆向移动 【思考】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呢? 【板书】C改变→Q改变→ Q>K 反应逆向移动 Q 【解决问题】治疗痛风的保泰松片使用要忌盐、注意保暖的原因? 【概括整合】今天我们学习了温度和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温度是通过改 变平衡常数,浓度是通过改变浓度商,从而使化学平衡常数不等于浓度商,引起平衡移动。当浓度商大于平衡常数时,平衡逆向移动,反之正向移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来调控化学平衡在其反应限度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向人们需要的方向移动,从而更科学、更有效的利用化学反应。【板书设计】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一、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T改变→K改变→ Q>K 反应逆向移动 Q 升温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温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 平衡正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生成物浓度 平衡逆向移动 C改变→Q改变→ Q>K 反应逆向移动 关键词:时滞线性系统;充分必要条件;算法;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TP1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时滞现象在物理和生物系统中以及实际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如系统信号的量测(特别是复杂的在线分析仪)、长管道进料或皮带传输、缓慢的化学反应过程等,也常见于电路、光学、神经网络、生物环境、数据网络及冶金工业、建筑结构、机械传动等领域。由于应用背景广泛,一直深受众多研究者的关注[1][4-5]。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的根本问题是其特征方程根在复平面上位置的判断问题,文献[2]给出了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从理论上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但理论与实际计算应用仍有相当距离,文献[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较实用的代数判据。由于实际系统不可避免地有不确定性或者扰动,该方法无法处理。基于这一原因,近二十年来,发展了大量基于Lyapunove稳定性理论的分析方法[4-5]。目前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减少时滞估计的保守性,某些结果取得了奇特的效果[13],正如文[15]所指出的,一方面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泛函的选取,要求具有很高的技巧,另一方面LMI技术的应用计算量和复杂度均非常高,可解性不高 [14],这种方法只能给出系统稳定的充分条件。 本文主要基于文献[2]的结果,将稳定性问题转化为闭区间上稳定矩阵的判断问题,本文的主要贡献一方面解决了基于特征方程方法对高阶系统难于计算应用的局限,另一方面得到的鲁棒稳定性结论计算仅需在闭区间上进行,数值实例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时滞相关稳定与时滞独立稳定的算法是有效的,改进了以往相关研究结果。 4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时滞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并开发了相应的时滞独立和时滞相关稳定判断收敛算法。相应的鲁棒稳定判断准则简明,易于计算。文中给出的实例表明了本文方法的简易性和有效性,与相关研究结果比较明表明,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和稳定时滞界的保守性。 参考文献 [1]Shengyuan Xu and James Lam, Improved DelayDependent Stability Criteria for TimeDelay Systems[J].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Vol. 50, NO. 3, March 2005:384-387 [2]俞元洪. 超越函数det (aij-bije-λτ-δijλ)零点全分布在复平面左半部的代数判据[J]. 科学通报 , 1984 ,29(23) : 1413 2 1415. [3]张作元. 滞后型方程x(t)= A x ( t) + B x ( t - τ) 全时滞稳定的代数判据[J]. 数学通报 , 1986 , 31(23) : 1768-1771. [4]RICHARD J. Timedelay systems: An overview of some recent advances and open problems[J]. Automatica, 2003(39): 1667-1694. [5]张冬梅,俞立.线性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综述[J]. 控制与决策. 2008, 23(8):841-848 [6]LI X,C. E. de Souza. Criteria for robust sta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of uncertain linear systems with state-delay[J]. Automatica, 1997, 33: 1657-1662,. [7]MOON Y S,PARK P,KWON W H,LEE Y S.Delaydependent robust stabilization of uncertain state-delayed systems[J]. Int. J. Control, 2001,74:1447-1455. [8]NICULESCU S I,NETO A T,DION J M,DUGARD L.Delaydependent stability of linear systems with delayed state: An LMI approach. in Proc. 34th IEEE Conf[J]. Decision and Control, New Orleans, LA, 1995:1495-1496. [9]PARK P.A delaydependent stability criterion for systems with uncertain timeinvariant delays[J].IEEE Trans. Autom. Control, 1999,44(4):876-877. [10]FRIDMAN E,SHAKED U.An improved stabilization method for linear timedelay systems[J]. IEEE Trans. Autom. Control, 2002, 47(11): 931–1937. [11]LEE Y S,MOON Y S,KWON W H,PARK P G.Delaydependent robust H control for uncertain systems with a statedelay[J].Automatica, 2004, 40: 65–72, 2004. [12]秦元勋,刘永清,王联.带有时滞的动力系统的稳定性[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13] ZHANG X M,MIN WU,SHE J H,HE Y.Delaydependent stabilization of linear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state and input delays[J].Automatica 2005,41:1405-1412. [14]黄琳, 李中.输出反馈二次型最优的可解性问题[J].中国科学A辑, 1990,20(07):92-9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建平县中西部, 老哈河东岸, 东经119°18′, 北纬41°17′, 海拔512 m, 处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区境内, 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7.1℃, 平均降水量410 mm, 平均蒸发量1 200~1 600 mm, 有效积温3 200℃, 土壤质地为砂壤土, 土壤容重1.4 g/cm3, 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66%, 田间最大持水量为21.0%, p H值7.0, 地下水埋深3.0 m左右。多年初霜日9月22日, 终霜日5月9日, 无霜期125~133 d。测坑的灌水量用水表计量, 坑内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用水分仪测定[5,6]。 1.2 供试作物与仪器 供试玉米品种为本玉12;供试仪器有水表、水分仪, 分别用于测定测坑的灌水量、坑内土壤含水量。 1.3 试验设计 试验在防雨棚下的测坑内进行, 玉米整个生育期被划分为5个生育时期, 即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按需水关键期处理;苗期、成熟期按需水非关键期处理。关键期土壤水分控制下限分别设定为田间持水量的55%、65%、70%、75%。非关键期土壤水分控制下限设定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65%、70%。具体设计方案见表1, 2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共8个小区, 测坑上口面积为6.66 m2 (3.33 m×2.00 m) , 土层深度1.5 m, 四周有保护行。收获前各处理均随机取样, 室内考种, 测定穗部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 1.4 田间管理 春播前翻地, 平整土地, 施农家肥 (鸡粪) 15 t/hm2。5月1日人工播种, 底施磷酸二铵225 kg/hm2、玉米复合肥225kg/hm2, 播种以后及时喷施除草剂;5月19日出苗, 三叶期定苗、除草、松土;6月23日拔节, 中耕除草, 追施尿素600kg/hm2, 喷施农药甲胺磷1次, 防治病虫害;7月21日抽穗, 8月8日灌浆, 9月16日成熟。灌水时间按土壤湿度下限控制及时灌水。 (%) 注:苗期、拔节期田间持水量分别为40、60 cm, 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田间持水量均为100 cm。土壤含水量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 1.5 气候条件 2010年降水量为485.6 mm, 比常年 (413.8 mm) 多71.8mm。春季降水量为98.5 mm, 比常年偏多38.5 mm, 充足的水分对作物出苗比较有利。夏季降水量为223.2 mm, 比常年 (300.0 mm) 少76.8 mm, 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 比常年降水量 (123.3 mm) 偏多10.7 mm。6、8月出现旱情, 降雨量达89.2mm, 此时正逢玉米拔节与灌浆需水高峰期, 水分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秋季雨水充足, 比常年 (60.0 mm) 偏多103.9mm, 为历年所罕见。初霜日出现在9月22日, 终霜日出现在5月18日, 无霜期126 d。总之, 2010年的气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比较有利。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旱对玉米各生育时期植株形态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处理1对玉米生长影响最大, 植株最矮, 复水后株高也难增加。处理2长势较好, 后期随着温度的升高, 水量充足, 植株生长加快。处理1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最小, 受干旱影响最大, 其次是处理4。处理2与处理3前期叶面积比较大, 复水后叶面积增加较快, 一直较高。 2.2 产量结构调查 从表3可以看出, 处理2玉米产量结构最优, 产量最高, 达到848.5 kg/666.67 m2。其次是处理3, 产量达到830.1kg/666.67 m2, 处理1产量最低。 2.3 玉米需水量与需水规律分析 2.3.1 干旱对玉米需水量及模系数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 处理1、3、4玉米苗期至拔节期阶段耗水模系数比较低, 均在3%~20%, 处理2拔节期模系数比较高, 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27.9%。抽穗期是玉米形成产量的关键期, 同时又恰好处在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 日耗水强度也很高。处理1产量在各处理中最低, 耗水量也小, 抽穗期系数最大, 到后期由水分胁迫模系数最小。处理3与处理4耗水量大, 主要消耗于后期灌浆与成熟期, 尤其是处理3在玉米全生育期中耗水量最大, 但是产量低, 说明处理3存在深层渗漏和养分流失与奢侈性蒸腾耗水等现象。 2.3.2 干旱对玉米需水强度的影响。 玉米需水量变化反映了玉米全生育期的耗水规律, 总体上呈前期耗水强度小, 中期逐渐变大, 后期又减少的趋势 (图1) , 这与玉米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6月苗期到拔节期, 持续时间34 d, 虽然时间较长, 但因气温低, 植株矮小, 其水分消耗以地面蒸发为主。7月上、中旬抽穗期间, 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植株的生长发育, 叶面积系数增至2.6左右, 日耗水量也升高, 田间耗水转变为以叶片蒸腾为主。8月中旬期间, 随着玉米的快速生长, 叶面积系数高达3.1左右, 进入灌浆期以后, 处理1日耗水量逐渐下降, 是非关键期控制的结果。处理2、3、4进入灌浆期, 日耗水量约5.4 mm, 由于2010年8月出现旱情, 降水量仅为59.1 mm, 比常年偏少32.6 mm, 棵间蒸发和叶面蒸腾均达到峰值。进入成熟期, 叶面积系数下降, 气温也逐渐下降, 日耗水量也逐渐下降。尤其是处理2下降趋势特别明显, 是成熟期湿度控制的原因。 2.3.3 干旱玉米需水量与产量关系分析。 通过对不同产量水平对应的耗水量进行回归分析, 求出节水灌溉制度下玉米的产量与耗水量之间的关系, 二者呈二次抛物线趋势变化 (图2, 数据为2009、2010年耗水量和产量) 。 式中, Y:作物产量 (kg/666.67 m2) ;ET:作物用水量 (mm) ;a、b、c:回归系数。 二次函数关系式存在一个极值, 即作物产量 (Y) 的最大值出现在ETc值为d Y/d ETc=0处, 即: 根据实测资料, 计算产量与需水量关系的实例方程为: 将公式中的有关数据代入式中, ETcmas=439.7 mm。 通过引入作物需水系数 (k) , 并定义作物需水系数为666.67 m2土地上每生产1 kg粮食需要消耗的水量, 单位为mm/kg, 即: 根据公式整理得: 将产量与耗水量关系实例方程中的有关数据代入, ET经=394.10 mm。 可以计算出产量最高时对应的需水量为439.7 mm, 还可以计算出, 水分生产率最高值的需水量是394.1 mm。394.1~439.7 mm是进行非充分灌溉确定经济灌溉定额的主要研究区域。 2.3.4 玉米需水系数分析。 (1) 需水系数α值。α值越小说明作物在生育期内所必需的水量越少, 有利于节约用水。处理1比其他处理需水系数都小, 但产量低。处理2全生育期需水系数比处理3与处理4小, 说明处理2能减少玉米灌溉用水 (表5) 。 (2) 需水系数k值。生产1 kg玉米所需水量称为玉米需水系数。试验结果表明 (表6) , 一般情况下, 随着玉米产量水平提高, 玉米需水系数呈现降低的趋势。其表达式为:k=ETc/Y, 式中, k:需水系数;ETc:需水量 (mm) ;Y:产量 (kg/666.67 m2) 。 (3) 水分生产率。玉米的水分生产率 (WUE) 是指每消耗1 m3水所能生产的籽粒产量。 (WUE=Y/ET) 是反映用水效益的最可靠指标, 水分生产率越高, 表明用水效益越好。水分生产率包含灌溉水分生产率与水分生产率2个方面。从表7可以看出, 处理2的灌溉水分生产率与耗水量水分生产率优势较明显。因此, 关键期土壤水分控制下限设定为田间持水量的65%, 非关键期土壤水分控制下限设定为田间持水量的60%。实施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 可以显著提高其水分生产率, 使其水分生产率最高。 (kg/m3) 2.4 经济效益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 处理2纯收入967.70元/666.67 m2, 比处理1多321.02元/666.67 m2, 增幅49.6%;比处理3多36.42元/666.67 m2, 增幅3.91%;比处理4多93.40元/666.67 m2, 增幅10.7%。处理2有明显的节水、增收效果。 注:玉米单价为1.8元/kg。 3 结论与讨论 (1) 对玉米非充分灌溉需水规律的研究表明:玉米的需水敏感期为抽雄期至灌浆期, 在此时期保持较高的水分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 (2) 玉米全生育期需水量394.1~439.7 mm是进行非充分灌溉确定经济灌溉定额主要研究区域。 (3) 节水灌溉制度情况下, 玉米的产量与耗水量之间的关系:Y=-0.021 7 ET2c+19.083 ETc-3 370.3, R2=0.988 6, 玉米产量与耗水量呈二次抛物线趋势变化。 (4) 一般情况下, 随着玉米产量水平提高, 玉米需水系数呈降低的趋势。处理2的灌溉水分生产率与耗水量水分生产率优势是较明显的。因此, 关键期土壤水分控制下限设定为田间持水量的65%, 非关键期土壤水分控制下限设定为田间持水量的60%。实施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 可以显著地提高其水分生产率, 使其水分生产率最高。 摘要:对玉米非充分灌溉需水规律的研究表明:玉米的需水敏感期为抽雄期至灌浆期, 在此时期保持较高的水分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玉米全生育期需水量394.1~439.7 mm是进行非充分灌溉确定经济灌溉定额主要研究区域;一般情况下, 随着玉米产量水平的提高, 玉米需水系数呈现降低的趋势, 关键期土壤水分控制下限设定为田间持水量的65%, 非关键期土壤水分控制下限设定为田间持水量的60%。实施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 可以显著地提高其水分生产率, 使其水分生产率达到最高。 关键词:非充分灌溉,玉米,需水规律 参考文献 [1]李英能.华北地区节水型农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5. [2]陈玉民, 郭国双.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5. [3]段爱旺, 肖俊夫, 孙景生.灌溉试验站网建设与试验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5. [4]陈亚新, 康绍忠.非充分灌溉原理[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5. [5]康绍忠, 史文娟, 胡笑涛.调亏灌溉对玉米生理指标及水分生产效率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 1998, 14 (4) :88-92. 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也许不可能一开始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资源库 状态 漂浮 悬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 F浮>G物 F浮 (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二、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 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由学生举例,教师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个FLASH:大屏幕上展示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潜水艇在水中潜行;飞艇在空中遨游等动画,色彩鲜艳,声象并茂,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此时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应用一:密度计 探究密度计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点 密度计(利用铅笔和一小段铁丝),要求:使自制密度计能竖直地漂浮在液体中 自制的密度计放入清水中,盐水中、酒精中,观察自制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 (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敢于“放”。学生习惯了老师在台上讲,在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被动看实验的惯常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应有所创新,把自己的三尺讲台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与探索未知,学生自已制作一个密度计来探究密度计的刻度特点及原理的效果,事实证明不知比教师在讲台上再次强调效果好上多少倍) 应用二、潜水艇 介绍潜水艇: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用舰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 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体演示,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教学设计理念: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教师调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地进行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三:气球和气艇: 阅读课文思考。 问: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能不能无限制升空? 问:若要它下降,可采取什么方法? (这部分教学设计中,笔者把教材中原来由教师讲授的部分内容必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问题或纲要阅读课文,找出重点、钻研难点,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设计实验加以解决,笔者在上这节课时,用家用垃圾袋、酒精棉球做了模拟热气球升空实验,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兴趣高涨) 应用四:打捞沉船 5.综合上面的讨论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研究合成氨条件的选择问题。此外,要结合合成氨生产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对合成氨生产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教师可结合讨论过程,让学生进行归纳。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03>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5> 压强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5> 温度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5> 催化剂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54> 浓度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03> 为增大合成氨的反应速度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5> 增大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5> 升高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5> 加入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54> 增加、的浓度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03> 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5> 增大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5> 降低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5>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54> 减小平衡混合物中 的浓度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03> 实验生产中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5> 20Mpa- 50MPa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5> 500℃左右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65> 铁触煤(500℃左右时活性最大)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154> 使气态 变为液态 并及时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去,及时补充 和 第二部分“合成氨工业发展前景”的教学 1.以史明理:从介绍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里合成氨工业的发展简况入手,以压强选择的变化为例,说明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是与科技进步、动力、材料、设备等条件的改善紧密相联系的,并仍将随之而作相应的改变。 2.目前研究课题简介:结合简介,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科学方法得到训练,如研究催化剂的目的是什么?新催化剂的研制成功,使合成氨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是否会减缓合成氨生产中对压强的要求而减少设备制造的投资?等等。 配合目前研究课题的简介,教材编写有“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设想甚至想象。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 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OH)3——红褐色沉淀Fe(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Fe(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蓝色Cu2(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Mg(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推荐阅读: 极值的充分条件07-20 条件与措施06-04 资源与条件07-03 条件与能力10-03 范围与条件12-27 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01-21 优势与约束条件10-18 《含多余条件解决问题》教案07-17 if条件状语从句教案10-19 隐含条件的发掘与解题11-28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篇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篇5
IF条件语句-教案 篇6
矩阵相似对角化的一个充分条件 篇7
如何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篇8
教案 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篇9
条件对平衡的影响教案——赵双燕 篇10
线性时滞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篇1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篇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篇13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篇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