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与能力(共11篇)
条件与能力 篇1
服装表演作为一种较为新兴的艺术形式近些年来被我们熟知, 而模特在我国属于新兴职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模特业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近几年, 已延伸到文化、艺术和公关等其他社会领域, 服装在舞台上的所呈现出来的形式美, 和模特用丰富的形体语言展现出来的表演美是统一不可分割的, 作为一个优秀的时装模特, 不仅要有姣好的容貌、良好的形体, 同时也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 以及如何提高形神兼备的舞台艺术表现力及表演感染力。
一、基本条件
1. 模特的形体标准
模特的形体美只要体现在骨骼形态、头身比例、上下身差、肩宽、三围 (胸围、腰围、臀围) 等方面。具体要求为:人体骨骼发育正常、无畸形、身体各部分比例匀称。头身比例最好能达到1/8, 即身长为8个头高。两臂侧平举伸展之长与身高值相近。腰围与胸围、腰围与臀围的比例以接近黄金分割率为最佳。颈部修长灵活, 双肩对称;男模特胸肌圆隆有型, 女模特乳房丰满不下垂;腰部细而有力, 臀部上翘不下垂;大小腿修长并且肋肠肌位置高。男模特强调肌肉线条及力量感, 整个体型呈倒梯形为佳。女模特强调线条流畅, 整个体型呈S曲线型为佳。国际统一模特身材标准为:女模特身高178 (±2) cm、胸围88 (±2) cm、腰围60 (±2) cm、臀围90 (±2) cm;男模特身高188 (±2) cm、胸围100 (±2) cm、腰围75 (±2) cm、臀围95 (±2) cm.模特形体美还应体现在正确的姿态上, 只有具备了体态美、线条美、姿态美, 才具备了外部形体美, 所有这些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以及合理的饮食搭配才能成就, 而外部形体美与内部情感的统一才能真正构成了模特的和谐美。
2. 形体训练
形体训练, 通常是指舞蹈演员提高自身的基本功和增加表演技巧对身体进行系统的专门训练。它是以人体蓬动科学为基础的形体动作训练.对于模特来讲.形体训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在练习过程中.模特往往是主体, 以塑造模特的完美形体且培养良好的柔韧性和模特的协调能力而学习的任务。具体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模特形体的原始状态.提高形体灵活性、塑造性为目标的形体素质基本训练。要求学生的基础站姿:身体成直线、目视前方、双手自然下垂、收腹、挺胸、抬头。第二、表情自然且轻松, 要求学生可以从容地表现出最自信地一面。
二、表演能力
2.1定位造型
模特的定位造型是在表演过程中, 在一个短时间的停顿并同时所摆出的姿势, 它是瞬间完成的, 但根据服装展示的需要, 停留的时间可略有增加, 在动态之中取得静态之型。模特的定位造型按照肢体姿态上分为脚位造型、头部造型、手位造型、T台造型。
2.1.1脚位造型
当模特在舞台上时, 主要靠脚的摆放来支撑身体。承受重量的那只脚, 称为主力脚, 而另一只叫摆动脚, 脚可随意摆动。根据脚摆放的位置不同, 脚下的定位造型就有所不同。 (一) 丁字定位女性模特最常用的脚部定位造型, 即前点脚。 (二) 侧点脚位两脚之间的距离要分得宽点, 但不要超过肩宽, 胯部也要随着主力腿的转换而变化, 现在的表演课程中定位造型的重点部分, 这种造型教前点脚位要开放些, 在现今的时装秀中运用频繁又具有变化, 只要重心转换, 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定位造型。 (三) 分立脚位是两脚分开, 重心在两脚中间所呈现的造型, 在运用时要注意与转身的结合, 要调整好身体的重心才能流畅地展现表演的完整性。在男性模特表演中较为常用, 这种脚位可以充分体现男性的霸气、阳刚之美。
2.1.2头部造型
头部的动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头部朝前是完全正面, 3/4面或是完全侧面时, 需要头部稍稍改变方向, 则给人的感觉就会大不相同。结合面部表情尤其眼神的运用也非常重要, 随着头部的转向也会有细微的变化, 并且加上情绪在眼神中。
2.1.3手位造型
手位造型在整个人体中具有很强的表现效果, 手指的半握、伸直都有不同的效果。表演者在利用手位造型能够变换多种的表演方式。 (一) 两侧手位即手位放在身体两侧, 是模特表演时最常见的手位, 手部随着手臂自然垂于身体两侧, 手指尽量放松伸直, 男模特手型则呈松拳状。 (二) 交叉手位即把两只手在身体前侧或身体后侧交叉, 仅限于表现有活力的休闲服装或是具有情景式表演方式。 (三) 其他手位, 手部的表现能够带动观众的视线, 强化面部表情, 且起到平衡的作用。
2.1.4躯干造型
躯干在人体的正中央, 可视为一个几何体, 是模特在造型时的基点, 并大大影响着其他部位的变化。要注意对躯干的恰当把握, 作出赋有情感的动作。如单模特在造型时, 个人则是舞台的中心, 充分表现个人魅力.是展示的重点, 定点位置应尽量在伸展台的正中央或舞台的正前方。造型可随着服装特点或利用饰物动作来展现。
2.2与服装、艺术的融合
模特在T台上情感的主要来源于对时装、音乐、舞台、灯光的深刻理解。最动人心魄的表情来源于模特自身的体会, 进行有感而发, 由内而生的表演。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有其主旨、内涵, 这些精神力量都蕴涵在时装之中。无论是实用类服装还是创意类服装;不管服装款式多么的另类, 其创作灵感依然以人们的情感为依托, 来源于客观的现实。模特为了精准地抓住服装的精神内涵, 必须去正确, 真正的理解服装的主题, 在服装背后的精神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只有真正理解, 才会做出真实准确的表情。
在当今社会, 对模特的要求已经不单纯的是衣服架子那么简单, 而随着我国服装表演艺术的蓬勃发展, 社会对模特的需求在不断扩大, 且表演质量也越来越高。而我国对于模特的培训正走向正规化、专业化, 服装表演逐步开始走向更高更广阔的社会舞台。
摘要:服装模特是服装表演的承载者, 模特需要通过形体语言展示服装的功能、款式、结构, 表达设计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把不同服装着装感觉表现出来。
关键词:模特,形体,造型,表演
参考文献
[1]、朱焕良.时装表演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张春燕.模特造型与训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8
[3]、汪洋模特表演技能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条件与能力 篇2
【关键词】ELICOS 多媒体 单模态 多模态
ELICOS是海外英语教学培训的简称,英文全称是:English Language Intensive Course for Overseas Students。这种英语培训课程是以专修的形式,对世界各地的海外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课程模式,在澳大利亚本土已经有超过100家得到注册认可的院校与培训机构,目前已经被“全国英语课程认可协会”(National ELICOS Accreditation Scheme,NEAS)监管。经过NEAS进行制度设置之后,可以通过评核学院方面的各个方面,进行质量分析,按照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后勤员工、校内管理、课程安排等等进行职责划分。当地政府方面也已经建立了法律框架,在保障学生能够合法取得学习资格的同时,为学生的顺利毕业提供完善的学习平台。
一、ELICOS课程分类
目前ELICOS已经开展的英语课程类别主要有如下五个大类:
1.普通英语(General English)。以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为主,将听力训练和口语训练作为主要培训内容,这种课程主要是针对英语能力较差或者是新移民学生。
2.学术应用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将论文写作、报告写作作为培训重点,根据学生专业需要的阅读能力、演讲能力进行技巧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以学术型学习为主要目的,帮助即将要升入大学的学生进行语言和写作方面的培训。
3.考试预备课程(Exam Preparation Course)。这种课程的安排是以某个英语测试为培训目标,比如雅思(IELTS)、托福(TOEFL)、GRE等等,这些公开的英文测试能够在课程当中取得较为集中的训练,能够以技术性阅读、写作、听力、口语表达等等为培训核心
4.中学预备课程(High School Preparation Course)。这种课程以7年级到12年级的学生为主要群体,学习目的是为了进行社会学科英语的训练,将社会英语、学科英语以及科学英语进行重点培训,按照学生学习的方向,来进行具体学科的确定,这样可以保障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获得最基本的日常交流能力,并且对目标国家有较为深刻的文化认知。
5.游学(Study Tour)。游学在最近十年得到了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群体参与到这种学习课程中,能够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文化交流等等的同时,将课外活动与夏令营或者是冬令营进行结合,在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的同时,能够将自己对某些项目的兴趣进一步培养。比如,高尔夫球、起码、划皮筏艇、潜水等等,这些都是比较适合在假期进行旅游的学生。
二、多媒体条件下的ELICOS听力教学
现代英语教学早就走上了多媒体的道路,不管是媒体条件还是硬件设备,都能够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平台和基础,根据现阶段多媒体条件来进行听力能力训练的状态来看,这种多媒体环境下听力教学基本上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
1.单模态和多模态英语听力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认为,ELICOS的听力能力训练主要是根据单模态和多模态进行划分。前者指的是,在多媒体条件下以听力教学为主要方式,对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程度十分有限,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训练模式,都是以听力教学为主。后者的多模态概念,指的是在多媒体条件下将符号学中的模态进行综合处理,在强化学习表达能力的同时,能够根据补充功能来进行多层次教学模式的建设。在2008年,对于“多模态”的定义,学术界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答案,即能够综合语言、图像等等符号资源,进行纸质、数字媒体资料的系统建构,根据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需求,进行文本、事物和理论方面的分析与实践。
2.多模态条件下ELICOS听力教学的优势。根据现代英语培训与学习的听力教学方式来说,任何一种资源和要素的变化,都是随着多模态综合优势在进行完善和更新,对于综合听力教学的ELICOS培训来说,可以在多媒体条件基础上,将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进行结合,保证计算机与互联网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从教学优势角度来说,多种模态听力教学能够给EILICOS培训提供的动力,就是将视频材料与书面文本进行结合,在学生进行阅读、听力和寫作的共同训练时,能够按照具体的考试模式和难度,对语法结构、语义表达、写作逻辑等等进行具体内容的建构。在多模态条件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听力能力进行信息资源的获取,并且在综合音频和文本的过程中,将文本信息以及知识背景进行有效信息的捕捉。
3.多模态条件下ELICOS听力教学的资源。根据现代英语教学的训练方式,本文研究的ELICOS培训英语课程,在前文已经论述过有五个大类的分别。针对不同的听力教学目标要求,可以对具体资源进行多模态条件下的文本、视频、音频资料的选择。以“考试预备课程”来说,对于听力教学的要求并不高,主要以能够听懂的较慢语速为核心,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选择的听力速度,一般是130词/分钟。多数学生都是以电视节目、广播新闻以及学校课程视频为学习资源;而对于“学术应用英语课程”来说,学生需要达到的标准就更高,听力能力要以160词/分钟以上为要求,必须能够完成日常英语交流,还要在这种基础上对学术专业词汇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和实践经验。
三、多媒体环境下单模态与多模态ELICOS听力教学有效性比对研究
1.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90名与澳大利亚联合办学班级的学生,根据入学前的成绩进行班级划分,按照单模态和多模态进行ELICOS听力教学,分班情况为:
参与调查研究的学生中,有30人英语等级为一级水平,40人英语能力可以划分到二级水平,有20个人可以达到三级水平。按照这种英语能力的划分,本文只比对一级和二级水平两个群体,分别随机选择50人来进行研究,一级班和二级班分别分为两个班级,即一级A、一级B;二级A、二级B。在进行听力材料选择和听力教学模式编写的时候,主要以英语新闻音频、新闻视频为主要材料。
2.研究过程。参与研究的50名学生英语能力差别比较明显,所以选择的英语视频和音频材料划分等级也比较明显。选择的内容分别在两个等级班级中进行播放,新闻内容差别在于语速不同。视频有三个,分别是特朗普竞选演讲、澳大利亚袋鼠生存现状研究、马尔代夫旅游项目说明。语速分别是137词/分钟、148词/分钟、174词/分钟,每段视频播放时间在40秒左右。对一级和二级的A班进行视频播放,对B班进行的同样内容音频的播放。
在进行视频与音频播放的时候,学生有两次机会进行记录,按照教师提前给出的问题进行书面回答,在播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按照随机问题的选择来进行提问,让学生直接用口语和书面回答来进行最终答案的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分别对四个班级的学生回答状态与成绩进行记录和比对。
3.研究结果及分析。不同听力模態下四个班级的成绩比对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有:在两个英语等级的班级中,语速相对较慢的前两个新闻内容,音频听力状态下学生的成绩都比较好,其平均分数据比视频听力状态下,都要有着明显的更高结果。对于语速比较快的第三个新闻内容,两个英语等级的学生都呈现出视频听力状态下的成绩,要比音频状态下的成绩更好。这说明,并不是所有多模态条件下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本文对随机分组的四个班级学生成绩进行分析,经过数据统计与研究之后可以看出,在单一的听力教学训练过程中,其实学生能够获得的信息能力是相对最弱的,但是在前两个新闻内容听力训练的时候,学生体现出的状态却说明视频资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种多模态并没有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信息资讯获得结果。在第三个新闻内容中,由于语速比较快,两个等级的学生呈现出较大的成绩数据差异,此时视频能够起到面部表情、语言环境、语义信息等等方面的信息提供,所以呈现出的结果就是视频条件下比音频条件下,学生的训练成绩更好。
四、结束语
对于现代英语教学来说,任何多媒体技术都能够被应用到日常的教学和自学中,针对ELICOS培训模式的英语课程分类,本文认为现阶段的教师选择多媒体设备时,也要对资讯内容进行分析,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多模态英语教学的。所以说,多媒体设备、多模态教学都带有一种“双刃剑”的特点,在根据不同听力材料的语速、内容进行教学模式分析的时候,教师要有能力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条件与能力 篇3
对于市级农科院而言,科研条件建设是有效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推动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此为从源头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应着力加强科研条件建设。近年来,市级农科院的科研条件建设与创新能力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当前仍然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与省级农科院相比其科研条件往往比较落后,目前亟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市级农科院科研条件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问题,基于当前农业科研工作的特点,从明确科研定位、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平台建设、培育创新文化、深化人事管理、拓宽合作渠道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切实提升市级农科院的科研创新能力。
1 市级农科院科研条件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问题
1.1 管理体制
市级农科院在管理上大部分隶属于地方政府,其中也有一些隶属于省农科院,这种管理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科研与生产的一体化发展,但在参与地方整体发展过程中却很难找到有效的着力点。同时,机关化的管理机制以及单一的激励机制也不利于科研队伍的稳定,限制了科研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制约了市级农科院科研条件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1.2 经费支持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财政投入农业科研的资金相对较少,特别是市级农科院拥有的科研经费水平均远低于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3,4]。此外,在争取专项科研经费方面,市级农科院难以与省级和部属科研机构公平竞争,申请省级以上课题经费难度较大。由于科研经费支持不足,同时尚未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市级农科院的科研条件与创新能力往往不能适应区域农业科研的需要,从而严重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1.3 人才建设
市级农科院青年科技人员普遍较少,科技人员的年龄结构比例往往失调,年龄老化问题较为突出,从而导致科技队伍缺乏活力。同时,由于市级农科院经济效益较低,导致科研人员薪资福利较低,由此导致人才流失和人才断层的问题较为突出,使得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稳定。
2 市级农科院科研条件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2.1 明确科研定位
市级农科院的工作重点是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区域重大科技攻关,以服务“三农”为主,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大部分市级农科院主要依托本地区的自然环境优势和生产力水平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主要解决本地区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为此,市级农科院首先应明确科研定位,树立“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理念,紧紧围绕本地区农业主导产业开展科学研究,努力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方面提升科研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同时,应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民“零距离”接触,不断收集本地区农业生产对科技的需求,随时从生产中获取科研灵感,按照生产需要选择课题并及时匡正科研方向。
2.2 创新管理机制
与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相比,农业科研有其自身的规律,主要表现为周期长、投入多、见效慢。对此,市级农科院应遵循农业科研规律,充分围绕本地区的农业生产需求,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构建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学科体系。一是建设一支专业化强、人员组成稳定的科研管理人才队伍,设立科研业务秘书管理岗位并强化其职能;二是改变只重视项目审报、结题,轻视运行的管理方法,加强项目运行阶段的管理;三是建立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经费、成数、人才培养、团队业绩等纳入年终考核,实行激励机制和末位淘汰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3 加强平台建设
由于农业科研平台建设事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市级农科院应不断加强农业科研平台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对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和效益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优化科研平台建设规划布局,加强与兄弟单位科研平台的合作与交流,最大限度地挖掘已有科技资源的潜能,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二是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整合科研平台网络资源,促进共享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手段标准化、统一化,同时加速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共建共享,提升仪器设备利用率。三是建设与管理并重。充分利用有限资金,突出重点,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平台的功能,制定科学完善的科研平台管理、评估和考核办法,提高科技资源共享率,不断创新科技平台的管理和运作水平。
2.4 培育创新文化
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是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形成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先进理念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一种有利于创新、激励创新的文化,培育创新文化有利于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5,6]。对于市级农科院而言,应不断挖掘创新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将其与单位的长远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从而使创新文化切实融入到各项工作中,以培育科研创新精神为目标,将创新文化与制度管理进行深度融合,建立规范有序、和谐高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2.5 深化人事管理
市级农科院要以建立现代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人事制度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同时加强对现有科技和管理人员的培养,为专业技术人员多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的学习培训机会,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自身素质,提高科技创新团队整体水平;二是健全和完善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为科技人员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有效发挥提供有利环境;三是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管理方式,将项目、经费与聘期挂钩,建立竞争上岗、动态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制度[7]。
2.6 拓宽合作渠道
加强学术交流,增强科研合作,鼓励科技人员继续进修学习,并邀请知名农业专家来院开展讲座、进行交流,通过联合开展品种选育以及对栽培过程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努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大型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的合作,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合作体制。
3 结语
对于市级农科院而言,科研条件建设的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是其综合实力的表现,而且会对其科学研究的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市级农科院应根据农业发展方向,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地区性优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增强区域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市级农科院的科研条件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牵涉到人、财、物的方方面面。为此,在开展科研条件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市级农科院首先应当明确自身的科研定位,在确定建设目标和方案时,应广泛调研、深入思考,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从而为后续科学研究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建设经费得到最佳配置。同时,应不断创新管理机制,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努力提高科研条件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的效率。此外,作为科研条件建设与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市级农科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和促进优秀科技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蔡金华,付反生,张玉军.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384-386.
[2]蔚承祥,孔怡.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8(11):520-525.
[3]杨曙辉,宋天庆,欧阳作富,等.我国市级农科院: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5):24-29.
[4]汪飞杰,张应禄,刘振虎.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现状及政策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06(4):55-56.
[5]唐小见,杨梦婷.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360-361.
[6]韩进,李思经,陆建中.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7):17044-17046.
珠海市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条件 篇4
3、申请人按要求填写《鉴定表》,加盖单位公章;
4、工伤职工持《鉴定通知书》、《鉴定表》及上述所需材料在指定时间到指定鉴定医疗机构进行现场集中鉴定;
5、鉴定后领取《珠海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回执(存根)》;
6、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通过12333查询鉴定审核进展情况;
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及其支撑条件 篇5
【摘 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培养这些能力需要什么样的保障条件?本文以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分析了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上述能力所需要的保障条件,即课程设置、实践课时以及实践基地。
【关键词】实践教学 能力培养 公共管理类专业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
(一)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也可称为适应社会的能力,可以理解为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与他的年龄和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途径比较多,实践教学是途径之一,主要体现在:首先,通过特定的专业实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的能力,或者可以更加具体到适应某一个行业;其次,从广义的实践教学角度,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还体现在学生参与广泛的社会活动,在步入社会之前,了解和认知社会,熟悉社会环境,了解社会发展状况,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处理社会事务提供情景认知和心理承受力;最后,从专业角度而言,公共管理是以社会为大课堂,理论和实践均源自各种社会现象,实践教学无疑是培养该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总和,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社交礼仪、形象以及社交技巧等。笔者在此以假期实践为例谈谈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社交能力中的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讲,专业调研涉及的区域多数在农村地区,这在考验学生语言沟通能力时涉及以下因素:第一,普通话与方言的转化,调研学生听不懂农民的方言,农民也听不懂调研学生的普通话,二者要实现有效沟通,就需要学生做出改变,尽可能地适应方言;第二,书面语与口语的转化,调查问卷或者访谈提纲都是书面化的表达,学生在访谈过程中,需要及时将书面语的问题转化为当地的口语性表达,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到有效的数据;第三,开启交流之门,如何快速将访谈者和受访者联系起来,消除受访者的警惕心理,打开交流之门,是检验学生社交能力的一个重点问题。
(三)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是指工作、事业中所需要的协调、协作能力,其突出的特点是指向工作和事业,这正是许多企业、组织极端重视员工的合作能力的原因之所在。合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关注以下两个要素:其一,积极参与的意识。如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会有参与“无用论”的想法,即学生会主观地认为参加实践没有意义,起不到锻炼的作用;实践中的“消极应付”,主要表现在消极怠工、迟到早退等,并不将实践单位当作学习课堂。其二,有效讨论的能力。合作是发生在团队或者组织中的,在团队和组织中,有效讨论强调问题和观点的清楚表达、对团队成员意见的认真听取和了解、达成一致的技巧等。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支撑条件
(一)课程设置
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应该体现所在高校以及区域的特色,具体来讲,研究型的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专业实践课程上,也要注重科研型实践;对于教学型的高校,尤其是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在实践课程设置上要关注区域发展,不能盲目模仿。如法国马赛第三大学则结合區域特点开设了与欧洲地中海管理相关的特色内容。当然,实践教学的相关课程还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做出调整,在美国一般每年都要淘汰掉5%左右的旧课程,增加9%左右的新课程。
(二)实践学时
关于实践学时和理论学时的分配,一直以来在国内高校备受争议,而现实情况是,国内高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比较忽视专业实践,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差。一般情况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主要集中在第六个学期结束以后的毕业实习,时间也比较短,一般是两个月,其余的实践形式化比较严重。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比重较大。如在美国的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普遍占总学时的30%以上,专门培训公务员和MPA 教育院校的实践学时比重更加高。增加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践学时,并不只是高校一方可以解决的,需要从教育体制、实践单位等多方面进行协调。
(三)实践基地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足和对口的实践基地是关键。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来说,实践基地基本上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这些部门基本上属于公部门或者是准公部门。受体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部门接受学生实践是有限的,“实践无基地、实践无去处”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的现实写照。另一方面,还存在实践基地“名存实亡”的现状。部分高校受专业评估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会在短期内集中建立一批实习实践基地,但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实践过程,使得基地建立流于形式,各高校和专业甚至以基地的建立数量和级别为攀比对象,却较少关注实践基地的实际运用效果。因此,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需以对口和数量合理的实践基地为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薇. 以“出口”为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14(9).
条件与能力 篇6
目前, 世界上除中国、美国及俄罗斯等少数国家的军队配置有大吨位以及拥有远海航行能力的医院船外, 其他诸如巴西、英国、秘鲁、玻利维亚等国配置的都是小吨位医院船, 只可执行近中海医疗任务。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艘大型专业医院船, 长178 m、宽24 m, 满载排水量14 220 t, 拥有300 张床位 (其中ICU床位20 张) 、8间手术室, 硬件设施相当于三级甲等医院水平[1,2]。
美军的“仁慈”号和“舒适”号2 艘“仁慈”级医院船均是由超级油轮改装而成, 长272.6 m、宽32.2 m, 满载排水量69 360 t, 拥有1 000 张床位 (其中ICU床位30 张、创伤急救床位50 张、复苏床位20 张、普通床位400 张、轻伤床位500 张) 、12 间手术室。船上编制人员逾千人, 包括73 名非军人船员、820名海军医疗人员、372 名海军保障人员、15 名海军联络人员[3,4]。
俄罗斯“叶尼塞河”号、“斯维尔”号和“伊尔蒂什”号等3 艘医院船均为“斯维尔”级医院船。该级医院船长152.3 m、宽19.4 m, 满载排水量11 570 t, 拥有400~500 张床位、3 间手术室, 人员编制包括124名船员和83 名医务人员[4]。
1 医院船在灾害救援中的应用
医院船在设计之初, 其首要任务被界定为战争类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 次要任务是根据需要进行世界范围内的灾害救援及人道主义援助[5]。但事实上, 这些次要任务已逐步成为现阶段医院船的主要任务, 甚至是每年例行的常规行动。2000 年至今, 美国医院船在全球范围共执行了近10 次的灾害救援和人道主义援助任务;中国医院船也执行了多次非战争军事行动, 如“海疆万里行”、“和谐使命”等。在一些大型灾害救援中, 美国医院船发挥了重大作用, 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1 美军医院船在灾害救援中的应用
1.1.1 主要任务
早在1933 年, 美军“安抚”号医院船就参与了长滩地震救援[6]。美国现有的2 艘“仁慈”号及“舒适”号医院船也多次被派遣参加国内外灾害救援, 以提高当地的过负荷能力。2001 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 美国“舒适”号医院船在5 h内便集结完毕, 驶往纽约港参与救援。由于幸存者较少, “舒适”号主要作为为救援人员提供食物、住所、心理咨询及医疗服务的后勤保障中心[5]。“仁慈”号和“舒适”号还分别参与了2004 年印度洋海啸、2005 年卡特里娜飓风和2010 年海地地震的救援行动。在灾害救援中, 医院船的主要任务有岸基治疗、船上门诊治疗、外科手术、接收来自受灾地区医院或灾区其他救援机构不能处理的危重患者, 以缓解这些医疗机构的压力, 提高其过负荷能力。2004 年底, 印度洋海啸救援是美军医院船首次参与的国际灾害救援行动, 船上治疗19 582 例, 实施手术418 例;2010 年海地地震救援, 医院船施行手术843 例, 住院患者871 人, 住院最高峰时达到411 人, 手术量及住院患者数均超过以往的援助任务[7,8]。
1.1.2 人员配置
在灾害救援时, 美军医院船一般采取减负荷运行的方式, 只开放部分病床及手术室。如:2004 年底, “仁慈”号在参与印度洋海啸救援时启用了50 张住院床位、10 张ICU床位、4 间手术室[9]。执行灾害救援任务时, 船上医护人员一般由2 个部分组成:政府和非政府医护人员。政府医护人员主要来自军队, 例如“舒适”号医院船上1/3 的医护人员来自于贝塞斯达海军医学中心, 而“仁慈”号医院船上2/3 的医护人员来自圣迭戈海军医学中心, 其余缺额人员由其他海军医院增补[10];非政府医护人员主要来自世界健康基金会 (Project HOPE) 的志愿者。这2 组人员以海军医护人员占主导地位, 共同合作完成医疗援助任务。2010 年“舒适”号参与海地地震救援时, 比2005 年“仁慈”号参加救援时在学科配备上更加精细、更加全面。主要体现在:为儿科配备了不同专科的医生 (包括心脏、危重症、急诊、发育、神经外科等专科) 、危重症科医生、伤口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等[9,11]。
1.1.3 工作模式
在灾害救援时, 医院船的工作人员通常24 h均在船上工作和生活。但2004 年“仁慈”号在执行海啸救援任务时, 由于印尼亚齐市是穆斯林地区, 地方政府不允许“仁慈”号靠岸, 所以“仁慈”号只能在距码头1 mile的海域抛锚, 并且附加了许多限制条件, 包括不能使用小型船只靠岸、全体人员不能在岸上过夜。由于这2 条限制, “仁慈”号在灾害救援时医务人员的交通及患者的转运只能通过直升机来实现, 并且需要每天组织一支约50 人的医疗小分队早上乘直升机上岸进行医疗活动, 傍晚再回到“仁慈”号。危重患者会使用直升机转运至医院船做进一步治疗, 加上印尼的习俗, 每位患者一定要有家属陪护, 而大部分家属或多或少患有慢性疾病, 也要求在医院船治疗, 这些都在无形中加重了医院船的医疗负担[9,12]。
1.2 其他军队医院船在灾害救援中的应用
其他外军医院船主要以本国军队医疗保障为主, 尚未见用于灾害救援的报道。我国“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在“和谐使命-2010”、“和谐使命-2011”任务中分别对亚非5 国、拉美4 国进行了人道主义援助, 并且通过“医疗服务万里海疆行”、“亚丁湾护航”及多次演习保障为我国海军官兵提供医疗保障服务, 但未遂行过灾害救援任务。
2 医院船在灾害救援中面临的挑战
2.1 疾病结构的不确定性
灾害救援不同于人道主义援助, 人道主义援助会事先进行实地勘察, 以评估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及与地方政府、医疗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13]。而灾害救援由于时间紧迫, 受灾地区的疾病的发生情况不甚明晰, 将会给医疗救援带来一定的困难, 如学科结构、医务人员数量、医疗物资的库存量。
2.2 医疗需求的复杂性
美军医院船参与的2 次国际灾害救援均有医疗需求庞大的报道。2004 年, 由于当地医疗条件的落后, 导致一些慢性的、常规的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所以当医院船到达后进行了大量的非灾害引起的疾病的治疗[14]。2010 年, “舒适”号医院船在海地地震救援时诊治了大量皮肤病患者, 一间6 张床位大小的诊室, 高峰时同时有120 人就诊[3]。
2.3 医疗合作的欠默契性
美军及我军医院船的医务人员都是依托于军队医院, 只有在执行任务时人员才会集中在一起;并且美军医院船还有来自非政府机构的志愿者, 我军医院船也有非现役文职人员参加人道主义救援的报道[15]。这些人员怎样在短时间内互相信任、配合默契, 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医疗团队, 是面临的最大挑战。
2.4 伤员换乘的局限性
2010 年海地地震时, 太子港码头被毁坏, 导致医院船不能靠岸, 只能远距离抛锚, 靠直升机和小型船舶转运伤员, 因此, 对担架及担架员的需求量增大[3];2005 年印度洋海啸期间, 由于政府的限制, “仁慈”号只能使用直升机转运伤员。
3 思考与启示
医院船具有强大的医疗救治能力, 在所有过负荷医院中, 医院船的容量最大, 设备最先进齐全, 且可移动性好, 适合在灾害中提供医疗救援。近年来, 医院船参与灾害救援和人道主义援助的报道日趋增多, 而战争救援极少。事实上, 美国医院船在进入21世纪后只参加过一次战争行动, 即2003 年“自由伊拉克”行动。因此, 如何做好医院船参与灾害救援的准备工作, 显得十分重要。
3.1 加强数据的管理
Negus T L等[16]通过对医院船执行前期任务时“工作量”及“人员配给”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为未来医院船执行任务时人员的配置及管理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并认为通过数据的分析还能对物资的供给进行管理。我国已经建立医院船电子病历系统[17], 将为数据的收集提供有力的平台, 为健全医院船科学管理提供合理的指导。
3.2 规范的管理及合理的流程
灾害时医疗资源与医疗需求极度不平衡, 因此, 想要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应对伤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及合理的筛选, 优化流程, 缩短伤员等候时间[13,15]。
3.3 重视与当地政府及医疗机构的沟通协作
条件与能力 篇7
一、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编辑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政策水平、职业道德和务实作风, 而且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以良好的职业素质促进编辑工作效率的提高。
1.政治思想素质。编辑工作是塑造灵魂的工作, 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编辑工作者政治思想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所编辑作品的质量和品格。编辑工作者应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深入研究和掌握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 将政治意识贯穿于出版物的选题、创意和编审过程,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编辑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树立为社会进步、为人民服务的编辑理念, 建立对读者负责的职业道德, 及时发现和防止政治倾向错误的内容出现在出版物中。努力使自己编辑的出版物紧跟现代主旋律, 有益于人们思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专业素质。编辑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是在编辑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业素养, 其突出表现是一丝不苟的求是作风。编辑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 容不得半点浮躁和粗枝大叶。首先, 编辑工作者要加强对现代编辑理论、选题策划知识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学习, 学会独立思考, 拒绝人云亦云和想当然, 无论是选题审稿、加工整理还是读校样, 都要在严格执行编辑工作纪律的基础上开动脑筋, 多问几个为什么。第二, 要关注社会发展, 把握时代脉搏, 对自己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文化事件保持灵敏的嗅觉, 在海量的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有用的信息, 发掘符合潮流、紧跟时代、适合大众阅读品味的选题。第三, 要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 热爱编辑工作, 孜孜不倦地投身于编辑实践, 以诚恳平等的态度为读者服务, 保证出版物在思想、文字、技术等方面的科学、标准和规范。
3.文化素质。编辑工作是文化工作, 是创造精神产品的劳动,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是胜任编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编辑工作者常常要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作者, 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加强学习, 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习惯, 有效拓展知识范围, 做到既博又专、博中求专、以专促博, 实现博与专的辩证统一。不仅表现较高的理论修养、深厚的语言功底, 还应寻觅新的文化讯息、了解现代科学的有关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成为文化知识丰富的“博学家”, 才能增强自己的文化适应性, 慎思社会文化结构与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才能赢得作者和读者的青睐, 成为文化创造与文化接受的核心枢纽。
4.创新素质。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在李克强总理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 创新已然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践行的方向与趋势。编辑工作充满挑战性, 是一种在创造性思维支配下的脑力劳动。创新素质是新时期对编辑工作者的必然要求, 无论是确定选题、内容策划还是组织稿件、稿件加工、装帧设计, 都需要编辑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当前行业内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 捕捉新变化、新趋势、新动向, 找准切入点和市场定位。编辑工作者更要增强对新事物的鉴别力, 积极利用新理论和新技术, 从多维面、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和解决编辑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博采众长中表现出版物别出心裁的独特风格。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编辑工作者从事具体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决定于其职业能力的高低。职业能力既是编辑人员理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又是个体业务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由于编辑业务是多方面的, 因此编辑工作者的职业能力也应是多方面的。
1.语言文字能力。语言文字能力是编辑业务需要的最基本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 “新闻媒体和出版物要为社会正确使用祖国文字做出榜样。”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从政治高度认识提高自己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性, 注意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 把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一项长期的追求, 以贴切通俗的文字、规范严谨的表达保证出版物的语言文字应用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编辑工作者的语言文字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语言文字的规范能力。编辑必须比一般作者掌握更多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知识, 更熟悉语言文字的运用规范, 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更正文稿中的语言文字应用差错。②语言文字的加工能力。面对作者的文稿, 编辑应该在体会作者表达意图、尊重作者创作风格的前提下, 进行审读和修缮, 在语言文字方面锦上添花。③写作能力。尽管编辑的主业不是写作, 但没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就难以使编辑后的文稿文辞新锐、言简意赅, 当然就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文稿的审读加工工作。
2.选题策划能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编辑出版工作新动态, 具备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成为编辑工作者表现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的内在动力。编辑工作者只有潜心选题策划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才能成长为有鲜明个性风格的精神产品设计师, 才能奉献出让受众耳目一新的精美“嫁衣”。要提高选题策划能力, 编辑工作者首先要深入社会和生活, 从中激发选题策划灵感, 寻找选题策划的线索, 在预测和把握选题出版趋势和方向的基础上, 策划、确立既符合国家大政方针, 又满足市场需求的好选题。第二, 籍助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其传播的即时性、立体性和交互性, 分析选题的可行性与发展方向,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人特我新”, 使选题作品成为精品和名品, 从而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第三, 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在机智灵活、不卑不亢、良好娴熟的社会交际中捕捉选题信息、设计选题角度、掌握读者阅读欣赏品位、发现优秀的作者和稿件、推动出版物的营销发行。
3.多媒介编辑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已渗透到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 相应地带来了编辑理念和编辑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编辑工作者应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及网络技术, 迅速适应时代和技术的要求, 提高自己的多媒介编辑能力。①编辑工作者应掌握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内容存储传输等新媒体技术技能, 善于利用网络进行编辑信息的获取和分析以及与作者和读者的沟通交流。②在选题策划阶段, 通过网络查询资料、交流信息、开拓视野, 从海量的信息中甄选、提炼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 分析总结选题。充分考虑出版物的形式多元化问题, 特别要考虑所选主题是否适合多媒体数字出版。③在编辑实践中以在机编辑代替在纸编辑, 利用网络组稿扩大稿源, 利用电子邮件缩短稿件流程, 通过网络交流抓住核心作者资源、聚集重点作者, 通过网络文献检索核对参考文献, 在加快稿件处理的同时保证书刊质量。④关注BBS论坛、SNS社交媒体、博客、微信、飞信、播客等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 强化多种媒介传播的融合, 努力使纸质出版物转化为互动图书、3D图书、有声图书等数字形式, 适合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数字化终端的阅读。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编辑工作者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途径
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是一对共生共存的“孪生兄弟”, 职业素质是内在的品格, 职业能力是外在的表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有效提升编辑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首先, 新闻出版机构要建立规范的学习与研讨制度, 通过有计划的业务培训, 引导编辑工作者学习新的编辑理论和知识, 特别要学习网络技术条件下的编辑工作技能、技巧, 定期就编辑工作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研讨, 加强现代编辑工作的实践操作训练。第二, 结合《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组织编辑工作者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在完成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目标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研讨和交流, 提高学习者的编辑业务水平。第三, 为编辑工作者创造进修和深造的机会, 选派有意向、有潜质的编辑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学习、实践, 促进先进编辑理念和编辑技能的普及。第四, 鼓励编辑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 为编辑工作者申请课题、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提供必要的经济与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慧江.论新媒体竞争环境下对新闻编辑的素质要求[J].企业文化 (中旬刊) , 2012, (05) .
[2]王凤林, 张健.论新形势下编辑人员的职业素养的提高[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15) .
[3]赵燕杰.论新时期期刊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采写编, 2013, (04) .
[4]田树君.信息时代对编辑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5) .
[5]徐音飞.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编辑人员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J].图书情报知识, 2014, (11) .
把握隐含条件提高解题能力 篇8
一、从概念中把握隐含条件
定义与性质是数学解题的出发点, 它们虽然比较浅显, 但是不注意就会造成严重的错误. 在我们解题用到数学概念、性质时,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成立的前提条件, 这是最常识的问题, 但是却有好多学生没有充分重视, 导致解题出现偏颇, 所以在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辨误题”, 让学生提高对概念、性质的认识, 并可以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
如, 已知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x, x +2, x +4, 试求x的取值范围. 这道题看似很简单, 但是好多学生却容易出现错误, 主要原因在于对于三角形及钝角三角形的性质把握不够. 所谓钝角三角形首先是一个三角形, 其次是有一个角是钝角, 这就是本题的隐含条件, 把握准了这两点才能生成解题的思路. 可以从边、角的关系着手, 运用概念和相关性质进行解题.
解:利用三边关系可得x+ (x +2) >x+4, 同时最大角的余弦值满足[x2+ (x+2) 2- (x+4) 2]/2x ( x + 2) < 0, 由此可得: 2
二、从类比中把握隐含条件
类比可以使问题简化, 从相似条件中把握隐含条件其实就是类比, 它能对我们的解题起到铺垫的作用, 从而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 类比题目的原则应该是前者是大家熟知的, 都会解或证的重要题型, 而后者是学生普遍还不会做的题目, 这样通过类比发现存在有隐含条件, 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解决问题.
如, 已知a, b, c∈R+, 且a+b+c=1, 则a2+b2+c2≥1/3. 这是高中的一个重要题型, 学生都会用循环增量换元法进行证明. 但是在做到下面这道题时, 绝大多数学生都不知如何下手:已知a、b、c都大于1, 试求证 ( logaabc) 2+ ( logbabc) 2+ ( logcabc) 2≥1/3. 看到学生一脸茫然的样子, 我把上面的这道题写在了黑板3上, 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类比, 这样一来学生马上就发现了其中的隐含条件是logaabc+ logbabc+ logcabc=1, 这样问题迎刃而解. 学生在此过程中认识到了类比的重要性, 抓住了解决问题的本质.
三、从联系中把握隐含条件
当我们单独观察已知条件时, 可能会感觉这么少的条件怎么可能得出结论呢. 这就要求我们多与其它条件进行联系, 联系并审视多个已知条件, 从而挖掘出隐含条件, 提高解题能力.
如, 在锐角三角形ABC中, tanA, tanB, tanC成等差数列, 若f (cos2C) = cos (B+C-A) , 试求出函数f (x) 的表达式. 此题的条件很少, 学生一开始找不出解决的思路, 这时我和学生共同进行了分析, 从中找出隐含的条件. 由第一个条件可以得出tanB=1/2 (tanA+tanC) , 利用诱导公式可以得出tanB=- (tanA+tanC) = (tanA+tanC) / (tanAtanC- 1) , 综合这两个方面, 就可以得出 (tanA+tanC) / (tanAtanC-1) = (tanA + tanC) /2, 由此推出2 (tanA+tanC) = (tanA+tanC) (tanAtanC-1) , 由此就得出了tanA=3/tanC这一隐含条件. 接下来的推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由cos (B+C-A) = cos (π-2A) = - cos2A= (tan2A-1) / (tan2A+1) =[ (3/tanC) 2-1]/[ (3/tanC) 2+1]= (9-tan2C) / (9+tan2C) , 于是第二个条件就可以转化为f [ (1-tan2C) / (1+ tan2C) ]= (9-tan2C) / (9+ tan2C) , 令x = (1-tan2C) / (1+ tan2C) 就可以推出tan2C= (1-x) / (1+x) , 最后得出f (x) = (5x+4) / (4x+5) .
四、从推理中把握隐含条件
利用推理来得出隐含条件, 可以消除已知与求证之间的差异, 这是我们解题的实质. 在推理的过程中, 需要我们观察题目的结构与特征, 联想我们所学过的概念、公式、性质, 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缩小或消除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 进而使推理有效的进行. 在对一道题目进行观察分析时, 我们可以对题目中给出的条件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反复的推敲, 在推理过程中找出隐含条件, 实现问题的解决.
如, 在ΔABC中, 试求证tan2A/2+tan2B/2+tan2C/2≥1. 在观察了题目之后, 学生可以看出本题整体方向应朝三角结论方向上靠近, 在明确了这一目标后, 就可以通过已有的三角函数方面的知识, 做出有针对性的推理. 也就是说要想证明结论成立, 就需要尝试tanA/2tanB/2+ tanB/2tanC/2+ tanC/2tanA/2是否大于或等于1, 这正是本题所要找出的隐含条件, 这也是我们推理可以解决的问题. 通过推导得出, tanA/2=tan (π/2- (C+B) /2) =cot (B+C) /2= (1-tanB/2tanC/2) / (tanB/2+tanC/2) , 进而推出tanA/2tanB/2+tanB/2tanC/2+ tanC/2tanA/2= 1, 然后再用比差法就可以把握住隐含条件与题目所要达到结论的关系, 即2 (tan2A/2+ tan2B/2+tan2C/2-tanA/2tanB/2-tanB/2tanC/2- tanC/2tanA/2) = (tanA/2-tanB/2) 2+ (tanB/2- tanC/2) 2+ (tanC/2-tanA/2) 2≥0, 由此得出tan2A/2+tan2B/2+ tan2C/2≥1始终成立, 题目得到圆满的解决.
挖掘隐含条件提高解题能力 篇9
选择题在化学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要使高考成绩有所突破,必须做好选择题。选择题题型多,覆盖面广,灵活多样,隐含性强,分析、挖掘隐含条件,是迅速选择正确答案的关键。
1. 隐含在题目的含义之中
例1将充满NO2和O2的量筒倒立在盛有水的水槽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上升到量筒体积一半处停止了,则原来VNo2:Vo2是()
A.1:1 B.2:3 C.1:2 D.3:2
分析:依题意,有气体剩余,那么究竟是NO2过量还是O2过量呢?题目未给出。但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其隐含条件,即水上升到量筒体积一半处就停止了,若气体全为NO2时,水起码上升到量筒体积的处才能停止,所以只能是O2过量。按规律,在水中当NO2和O2的体积比为4:1时,恰好完全反应,这样很快得出答案为B。
2. 隐含在化学反应的有关知识中
例2下列各组离子中,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A.K+、MnO4-、Cl-、SO42-
B.Na+、AlO2-、NO3-、CO32-
C.Na+、H+、NO3-、SO42-
D.Ca2+、SO42-、S2-、Cl-
分析:阴阳离子之间在溶液中能否发生反应,主要指阴阳离子之间在溶液中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离子间的双水解反应等,有些学生仅从这几个方面考虑,忽视了题目所给出的碱性、无色透明溶液这一隐含条件,而误选A或C,对于选项C,H+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同时,选项A为紫红色溶液,而不是无色透明溶液,考虑了这两点,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为B。
3. 隐含在实验条件和所加试剂的顺序之中
例3在允许加热的条件下,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硫酸铵、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铁溶液,这种试剂是()
A.AgNO3 B.BaCl2 C.NaOH D.NH3·H2O
分析:物质的鉴别主要应抓住解题的突破口,此题是以Al(OH)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而不溶于过量的NH3·H2O为突破口。然后根据“(NH4)2SO4与NaOH混和加热有气体放出”这个隐含条件,可以选择出正确答案为C。
例4有100mL1mol/L的NaOH溶液和100mL1mol/L的AlCl3溶液,按不同顺序相互混合,比较两种操作的结果是()
A.现象不同,沉淀量相同
B.现象不同,沉淀量不同
C.现象相同,沉淀量相同
D.现象相同,沉淀量不同
分析:此题所加试剂的顺序不同,若要选出正确答案,必须分析其生成物的性质,找出隐含条件,OH-与Al3+作用生成Al(OH)3沉淀,但Al(OH)3可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由于两种操作中,前一种NaOH适量,后一种过量,所以现象不同。但是,对沉淀的量是否相同这个问题,必须分析隐含条件即两种溶液,不论按何种方法混合,各种微粒的数目是一定的,那么沉淀量也是一定的。故可选出正确答案为A。
4. 隐含在元素周期表的内容之中
例5砹(At)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元素,推测砹或砹的化合物,最不可能的性质是()
A.HAt很稳定B.At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C.AgAt不溶于水D.At是白色固体
分析:虽然学生没有学过砹的性质,但运用周期表的有关知识,根据卤族元素的性质,可推断砹的性质,这就是本题的隐含条件。把握住这个隐含条件,通过分析、判断,可得出B、C和D都是砹具有的性质,答案应为A。
例6 x和y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的阳离子半径,x和y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径,则x、y、z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关系是()
A.x>y>z B.y>x>z
C.z>x>y D.z>y>x
分析:此题要找出原子序数的关系,必须找到隐含条件“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或原子,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离子或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可选出D。
5. 隐含在化学定理、原理的适用范围之中
例7 pH值相同的醋酸和硫酸,分别跟足量的碳酸钠溶液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是()
A.一样多B.醋酸比硫酸多
C.硫酸比醋酸多D.无法判断
分析:虽然醋酸和硫酸都是酸,但隐含着重要的条件,醋酸是一种弱酸,醋酸不可能完全电离,而硫酸是一种强酸,可以完全电离,那么在pH值和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醋酸的浓度肯定比硫酸的浓度大,那么,与足量的Na2CO3溶液作用,肯定醋酸放出的CO2量多,故选择B。
例8已知某强氧化剂XO (OH)2+被亚硫酸钠还原到较低价态,如果还原含2.4×10-3molXO(OH)2+的溶液至较低价态,需用30mL 0.2mol/L的亚硫酸钠溶液,那么X元素的最终价态为()
A.1 B.-1 C.0 D.2
分析:此题是强氧化剂XO (OH)2+与还原剂NaS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既然是氧化还原反应,则隐含条件是氧化得到的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失去的电子总数,则有:
∴30×0.2×10-3×2=2.4×10-3×(5-n)∵n=5,故选择C。
6. 隐含在化学方程式的系数之中
例9在铜与稀硝酸的反应中,如果有1mol硝酸被还原了,则被氧化的铜的物质的量为()
A.mol B.mol C.3mol D.mol
分析:此题的条件隐含在化学方程式中,有些学生根据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3Cu+8HNO3(稀)=3Cu (NO3)2+2NO↑+4H2O,认为氧化3mol铜,需要8molHNO3,而选了错误答案A。其实,在8mol硝酸中,只有2mol被还原,其氧化与还原计量数之比为3:2,故选D。
7. 隐含在化学反应的用量之中
例10把99.5mL0.2mol/LNaOH溶液加到100.5mL0.1mol/LH2SO4中,所得溶液的pH值为()
A.11.3 B.2.7 C.3 D.3.3
分析:题目所给NaOH的物质的量为0.0995×0.2=0.0199 (mol),H2SO4的物质的量为0.1005×0.1=0.01005 (mol),因为H2SO4与NaOH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所以H2SO4过量,抓住这一隐含条件,就不难找到本题的答案为C。
例11把80mLNaOH溶液加到120mlHCl中,所得溶液的pH值为2,如果混合前NaOH溶液和HCl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它们的浓度是()
A.0.5mol/L B.0.1mol/L C.0.05mol/L D.1mol/L
分析:由pH=2,可知混合溶液显酸性,从而可知HCl过量,过量的HCl的物质的量为10-2×200/1000=0.002mol,抓住这一隐含条件,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则有,解得CNaOH=CHCl=0.05mol/L,故选C。
条件与能力 篇10
摘 要:学生在解物理习题时,有时会遇到审题困难,思绪混乱,形象化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在教学过程中有关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取题目条件能力的培养做一下讨论。
关键词:物理 审题 解题 求解 题目条件 提取条件
学生在解物理习题时,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时似乎对概念公式已滚瓜烂熟,牢记在心,但碰到实际题目时却一筹莫展,主要表现为思绪混乱,缺乏思维的程序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思维程序的建立和训练。
解决实际问题一般程序大体可分为审题、文字信息、抽象出物理对象和物理情景、寻找问题所满足的定量和定性的规律、建立模型、求解。而第一步就是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文字信息,并用相应的图形或符号表示,使复杂的变化过程代码化。——这就要求要有较强的提取物理题目条件的能力。只有能够完整,正确地提取题目中的所有文字、图形、数字信息条件才能确定物理对象,建立物理情景,寻找变化规律,建立模型,立式求解。
具体问题中,物理题目一般包含有或多或少的明确条件及隐含条件,对这些所有条件是否能做到深度挖掘往往是是否能快速、正确解题的关键。有时学生问问题时,教师可能会无意中画出示意图或列出关系图象,而此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关键就在于学生不会归纳、不会作图。
因此,对于一些明确条件的提取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应加强利用一切手段——图象、表格、罗列等方法加强学生的总结归纳条件的能力教学。
一方面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教学中示意图画法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审题,画示意图,从易到难,逐步消除思维障碍。
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学习练习过程中,重视画图习惯的培养。利用图象的直观性,正确地反映物理量间的依赖关系,动态展示物理过程,便于比较,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审清题意,化繁为简,例如在布置作业时就让学生养成习惯,可把练习本的左侧折出三分之一,专门用作画图区,把图象作为提取条件、建立关系、立方程的依据。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调对学生作示意图的要求,形成习惯。养成审题画图的习惯。
再一方面,让学生要养成看题目列条件的习惯,比如电学题目经常条件多而且变化多,如果要求学生对变化的各情况条件进行分组罗列,则对清晰解题思路有很大帮助。不断训练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提高学生提取和总结题目条件,为建立正确物理模型有效的教学策略。
有些情况物理题目中条件并未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图象中。快速、准确地找出这些隐含条件也是很重要的,往往也是解题准确的关键。主要要向学生介绍和总结一些寻找这些隐含条件的方法:比如注意一些约定俗成的提法的含义。课本上经常用一些固定的提法来说明某些现象,如“一物体在光滑平面上运动……”其中“光滑”的含义为不计滑动摩擦,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零。又比如要掌握一些物理现象的出现条件。如“一个物体匀速运动……”要出现这种现象,前提条件是物体必须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不受力或受的是平衡力。
在要求学生掌握和学习一些提取题目条件的同时不可或缺的是要学生熟练掌握概念和规律。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理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发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掌握了它们,才能找出题目给出的明确和隐含的条件。如:“两灯串联在同一电路中……”——两灯电流相同。“两灯并联在同一电路中……”——两灯两端电压相等。
如果能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本概念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对解题过程中对物理题目条件提取的能力培养,那么既能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又能在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多思、多想、更理性的学习思想。
条件与能力 篇11
我觉得相对有效的途径是通过适量的练习,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重视学生对问题中已有条件的深入思考, 重视学生结合条件进行纵横比较的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最近一次六年级考试, 针对试卷的两道大题目, 许多教师认为两道题的难度较大, 作为形成性测试, 出现两道学生平时练习很少涉及的题目.我认真分析之后认为:由于学生对题目中已知条件的理解不到位, 造成分析时感觉缺少条件, 是造成学生错误的主要原因.现结合这两道试题, 谈谈个人对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些思考.
一、抓住关键, 充分挖掘每一个已知条件的隐含效果
题1:为了加强校园学生安全, 学校决定给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花圃安装防护栏.小王和小赵同时从点A开始向不同方向安装 (如图) , 小王和小赵在相同的时间内安装防护栏的长度比是3∶2, 结果两人在距离C点60米处相遇.这个花圃的周长是多少米?
题中的条件其实很充足, 有一点我们深知, 学生如果曾经练习过, 那么做此题就会得心应手.问题在于学生不曾遇到过, 难道就不能思考了吗?其实我们细细思考题中的条件, 就会迎刃而解的.
分析如下:第一个条件“学校决定给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花圃安装防护栏.”往往会在最初思考时被我们所忽视, 或者学生即使看到了也未能产生过多的联想.他们往往会在解题的最后才想到这一点:既然是等边三角形就可以用一条边的长度乘以3就得到花圃的周长.这种思维往往就能够左右学生的思考方面, 在这里也会限制了学生的答题效果.
第三个条件“两人在距离C点60米处相遇”我们可以据此在图中增加一个点D, 就是两人的相遇点, 并且CD的长度为60米.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思考, 那么解决问题的方向就很简单了:CD的长度很重要, 只要找到60米与全长的关系, 问题就解决了.
思考:解答这道题需要我们充分挖掘题中每一个条件, 并能够将条件与图进行结合, 将每一个条件横向联系, 分析比较, 学生就能够很清晰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二、灵活思考, 从已知条件入手选择最合理的切入点
题2:“一个长方体包装盒表面积是480平方厘米, 底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底面周长是70厘米.则这个长方体包装盒的体积是多少?”
分析:第一个条件“一个长方体包装盒表面积是480平方厘米”学生并不难理解: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 即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孤立地看这一个条件学生可能会想到必须知道长、宽、高才能够计算出表面积.
第二个条件“底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我们可以据此想到长方体的上面也是这么大, 结合已知的表面积我们就能够知道另外四个面, 即长方体的侧面积是280平方厘米.如果多思考一下, 就会想到: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除了用长、宽、高相乘之外, 还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学生可向另外一个方向去思考, 即如果能够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出长方体的高, 那么就能解决问题.
第三个条件“底面周长是70厘米”, 学生如果有了对第二个条件的深思, 可否通过这个条件计算出长方体的高呢?答案是可能的, 只要将周长与侧面积联系起来, 问题就解决了, 侧面积除了可以分别计算前后面与左右面然后再相加之外, 也可利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学生只要将这四个面的面积计算认真比较, 也能够体会到:长×高×2+宽×高×2= (长+宽) ×高×2, 不难发现其实就是底面周长×高.算出高, 长方体的体积也就计算出来了.
解答:480-100×2=280 (平方厘米) ,
280÷70=4 (厘米) ,
100×4=400 (平方厘米) .
思考:这道题的解答首先需要我们对每一个条件的深入分析, 唯有分析才不会将思考的关注仅指向长、宽、高, 而是将问题的解答转入到“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一方向上来.当然能够正确解答这道题, 还需要学生对一些已学的几何知识掌握较牢才行, 否则学生很难思考出: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条件与能力】推荐阅读: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07-03
条件与措施06-04
资源与条件07-03
范围与条件12-27
优势与约束条件10-18
隐含条件的发掘与解题11-28
gre与gmat申请条件07-04
民事申诉状条件与写作格式09-04
行政强制拆迁的启动程序与条件10-03
企业向银行贷款流程与基本条件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