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责任与能力

2024-06-23

论责任与能力(通用8篇)

论责任与能力 篇1

论刑事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

论刑事犯罪的刑事责任能力

摘要在充分肯定新刑法历史性意义的前提下,对老年犯罪者刑事责任的特殊处遇、劫持列车罪的设立、刑法第102条的罪状以及刑法等395条的罪名等问题作了质疑,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刑法法典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刑事政策境外国家工作人员

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刑法是对1979年刑法典的一次全面修订。其立、改、废所涉条文之多、修订幅度之大,为中外立法史所罕见。新刑法颁行以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肯定性评价占绝对多数。笔者在充分肯定新刑法意义的前提下,对其作质疑性探讨,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刑法典的若干建议,以期求教于法学界同仁。

一、关于增设老年犯罪人刑事责任特殊处遇之建议

新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体现了从轻从宽原则。例如,将刑法典中的年龄明确界定为周岁,从而避免了司法实践中有意无意地借虚岁年龄错误追究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情况。又如,新刑法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不得适用死缓,从而使未成年人犯罪不适用死刑的行刑制度得以落实。原创:http:///这些均是在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殊性基础上所作的修订,旨在贯彻“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政策,其意义不言而喻。

然而,新刑法典没有规定老年犯罪者刑事责任的特殊处遇,似有不完善之嫌。事实上,对老年人犯罪的处理采取从宽原则亦为必要。首先,这是由老年人刑事责任能力状况所决定的。人的责任能力不仅随着年龄之增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而且随着成年人进入老年阶段,其责任能力还有个逐渐减弱甚至丧失的过程。(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修订版第262页)因此对于老年人犯罪的处刑原则与青壮年人犯罪的处刑原则就不能没有区别。其次,现代社会刑罚的目的决定了对老年人犯罪应予以从宽处理。教育、改造罪犯和预防犯罪是当代各国刑罚目的观之主流。人到古稀之年,往往神智不清,自我辨控能力大大下降,对其犯罪均一律追究刑事责任,这难于赢得社会认同,同时也会丧失或降低刑罚效果。鉴此,许多国家在其刑法中均作出了对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的特别规定:如1940年《巴西刑法典》第48条规定,对超过70岁的犯人从轻处刑。再如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刑法典》第18条第2款规定:“60岁以上的男人、妇女……不得适用死刑。”第19条规定,剥夺自由刑的最高期限不得超过15年。但对犯罪时60岁以上的男子和50岁以上的女子,剥夺自由刑的期限不得超过10年。再次,是刑罚经济性之要求。人到老年,其劳动能力减弱甚至丧失。对其犯罪的若均予以关押,不但不会创造社会价值,反而会给国家造成负担,即需要国家无偿供养,分出人、物、财力来照料其身体与生活。最后,从司法实践情况看,老年犯罪者在刑事犯罪人中虽占一定比例,但终因其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小以及其行为能力弱等而使其社会危害性程度较低。笔者认为,我国现行刑法可以在其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将有关老年犯罪人刑事责任的特别规定补充进去。实践中,对那些年老力衰,神智模糊或身体有病,已失去再犯可能的老年犯罪人可依法分别予以从轻处罚或监外执行、保外就医。

二、关于新刑法第102条的修正建议

新刑法第102条第1款规定:“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处……”第2款规定:“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之规定处罚。”将两款内容进行比较不难得出:此处的“外国”非同于“境外”。本罪中的“外国”泛指本国以外的国家。而“境外”则实际特指回归之前的香港、澳门地区和统一之前的台湾地区。鉴于香港已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澳门也将于1999年12月31日回归,而海峡两岸的统一亦具现实可能性,因此不宜再将这些地区统而概之地称为“境外”,否则不但会不由自主地陷入理论误区,而且会在事实上给别有用心的国家或个人提供恣意侵扰我国国家统一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乘之机。笔者建议,有权解释的部门可将刑法第102条第2款修正为:“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之规定处罚。”

三、关于增设“劫持列车罪”的建议

劫持列车的行为既可在一国境内发生,亦可成为一种跨国、跨地区的犯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已发生过一些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劫持列车的事件。这种行为对公共安全危害极大,引起了国际刑事立法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适应国际、国内和平、安全之需,纷纷修改或补充其国内法,将劫持列车罪及其普遍管辖权制定为本国刑事法律规范。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之一,有率先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与

义务。然而,新刑法仅设立了“劫持航空器罪”和“劫持船只、汽车罪”,却独独未设立“劫持列车罪”,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原创:http:///事实上,与航空器、船只及汽车一样。列车亦为大型现代化交通工具,承

担着运输大量人员和物资的任务,与公共安全联系甚密,如被劫持,则可能使不特定多数人伤亡和巨额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劫持列车的事件在国际上发生过,在国内发生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对这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必须予以严惩。鉴此,笔者建议将“劫持列车罪”尽快补充进刑法分则中去。

四、对刑法第395条罪名的质疑

刑法第395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其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等文件中,均将本罪罪名概括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笔者在分析本罪罪状的实质内涵后,认为该罪名提法欠妥。顾名思义,本罪当指罪犯本人对其巨额财产的来路不甚明了,但以罪状的实际内涵来看,本罪却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对罪犯的巨额财产之来源难以查清、无法核实。

近年来,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手中职权,进行贪污受贿、非法经商、卖官鬻爵等违法犯罪活动,攫取与其合法收入明显不符的巨额财产。司法机关对其讯问时,其本人又拒不如实说明其财产之来源,加之此类犯罪的方式隐蔽,手段狡猾,而我国又未建立相应的财产申报制度,这些均使司法机关查处此类案件困难重重、阻碍巨大。为严密法网,使司法机关易于证明犯罪以及使腐败官员难以逃避裁判,立法机关在设立本罪的同时,将举证责任转移到有巨额不明财产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上,从而大大加强了对该种犯罪的打击力度。

由此可见,真正对国家工作人员巨额财产来源不甚明了的是司法机关的办案人员。所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提法易产生该罪主体是司法办案人员之误导,显然,这种误导的结果是荒谬的。事实上,占有巨额财产的国家工作人员本人,对其财产之来源是甚为清楚的,也正是因为其本人明知其财产来源的非法性,所以在受到刑事追究时,其拒不如实供述,妄图逃避侦查和审判,这才使得司法人员终究“不明”其财产之来路。

论责任与能力 篇2

有的民法学者认为《民法通则》第133 条的内容, 对监护人的责任规则以及责任能力制度同时做出了规定。然而我国《民法通则》第133 条的制定是受到了前苏俄民法的影响的, 与当时我国的国情也有一定的关系。1922 年, 《苏俄民法典》制定, 其中第9 条、第405 条针对无行为能力人所致损害情况做出了相关规定。1964 年以及1994 年相继制定的《苏俄民法典》以及《俄罗斯联邦民法典》都或多或少的继承了上述规定。

前苏俄民法中无行为能力人是不具备责任能力的, 所以也就不具备单独承担责任的能力。但是年满14 岁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则是具有责任能力的, 监护人不能为其主张免责。

二、我国法上监护人责任规则之评价与反思

监护人责任规则以及侵权责任能力之间的关联比较密切。监护人责任的判定以及监护人责任的承担都与被监护人的责任能力状况息息相关。一旦脱离责任能力的理论概念, 那么监护人责任规则将无法被适用与理解。我国学者也主张在认定监护人责任时将监护人的侵权责任能力考虑进去。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法上的监护人责任制度十分合理, 无需修改。虽然在我国法典中对于受害人救济方面规定的比较详细合理, 但是有关于利益权衡方面却并不是非常合理。

( 一) 现行法对监护人过于苛刻, 实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在比较法上监护人并不是坚决要承担责任的。但我国的法典中的规定则是与之相反。只要被监护人犯错了, 那么其监护人就必须为其承担责任, 是不存在免责的情况的。相较于西方法典中的侵权责任制度, 我国的侵权责任制度更加注重受害人救济的价值层面, 致力向受害人提供充分的救济。这种做法虽然极大程度的保护了受害人, 但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大弊端。一方面, 监护人在履行监护职责时, 由于顾虑过于严格的承担责任, 在对被监护人的监护过程中有意的减少被监护人教育方面以及照顾方面的财产支持, 这样一来, 对于被监护人的健康成长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 为了减少监护人自身可能承担的责任, 监护人会有意减少被监护人的活动范围, 限制被监护人的人身自由。这两种行为都违背了法律最初要保护被监护人的初衷, 这样不但无法很好的保护被监护人, 而且还抑制了监护人积极履行监护义务的积极性。

( 二) 我国现行法未区分被监护人的主体范围以及责任后果

在比较法上, 无行为能力由于其并不具备识别能力, 所以在行为人形成过错之后, 行为人不需要承担责任。而限制行为能力人是具备识别能力的, 在形成过错之后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这样一来, 除了明确了责任原则外, 侵权法的教育功能与预防功能也得到了发挥。比较法上监护人的类型以及过错都不是一概而论的, 被监护人的责任能力、识别能力都是设立相关规定的依据。但是在我国的民法上, 则没有这么详细的划分。无论被监护人是否具备识别能力, 都不需承担相应责任, 而监护人则是不管是否存在监护过失, 都要承担监护责任。这样的规定, 使得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极其不协调。

( 三) 我国立法者没有认识到责任能力制度的功能及其与监护人责任规则之间的关系

我国立法制度始终未将侵权责任能力的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 认为一旦明确规定之后很可能会影响监护人承担责任的效果, 甚至可能会对受害人得到的救济效果产生影响。但是事实上, 当行为人构成过错之后, 侵权责任能力只不过是一种法律前提, 并不具备实质影响。行为人侵权的本质还是在其自身的过错能力。行为人具有侵权能力, 就意味着行为人具有形成过错之后承担责任的能力。即使行为人不具备形成过错能力, 也并不代表受害人不会获得充分救济。大陆法的国家都在建立侵权责任能力制度的基础上, 附加一些相关的措施。所以笔者认为, 民法上侵权责任能力制度与监护人责任规则之间, 不存在冲突的观点是不客观的, 我国的法学者以及立法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责任能力制度的功能及监护人责任规则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在未来民法典的编撰中, 对目前“大一统”的监护制度应该进行一些实质改造, 对监护人的权利、义务、责任等方面做出更加明朗的规定, 多增加对成年的照顾内容, 致力构造一个多层次的责任规则体系。

参考文献

[1]郑晓剑.侵权责任能力与过失相抵规则之适用[J].法学, 2014 (10) .

论犯罪主体之刑事责任能力 篇3

摘 要 所谓刑事责任能力是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或资格,而不是以刑事责任能力的有无来评价某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进而是否承担刑事责任的评判标准。如果将刑事责任能力作为犯罪主体构成要素的认定标准则与现存的犯罪客体体系存在矛盾和冲突;将无法实现刑法所要求的人权保障功能,会导致罪不当罚、有罪不罚情况的出现,而将刑事责任能力从犯罪主体构成要件中排除出现则有利于解决上述矛盾。应将刑事责任能力从犯罪主体构成要素的泥潭中拯救出来,将其还归给刑事责任本身,让刑事责任能力成为判断刑事责任有无和大小的构成要素,而不是成为犯罪主体构成评价要素。

关键词 刑事责任能力 犯罪主体 排除

一般认为,刑事责任能力即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其是构成犯罪主体的必备要件,即某人的行为构成犯罪要求该行为人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如果该人无刑事责任能力,则该人不构成犯罪体,该行为则不构成犯罪。“任何自然人犯罪都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是自然人犯罪构成主体要件的共同要素。”。这种传统的将刑事责任能力作为犯罪主体的构成素的观点是不科学,导致了理论与司法实践的脱节,也造成了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

一、将刑事责任能力作为犯罪主体构成要素将导致罪不当罚

传统的刑事责任能力理论认为,有刑事责任能力人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犯罪,该刑事责任完全由有刑事责任能力承担,即理论上的间接正犯,此种解释对有刑事责任能力人在犯罪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时倒是可以作出合理的解释,问题在于,在成年人与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共同实施犯罪而未成年人起主要作用,成年人起辅助作用的情况下,或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利用或诱导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人的情况下,此种理论无法给人作出一个公正而合理的解释。

因此,将刑事责任能力作为犯罪主体的构成要素将导致共同犯罪认识领域的困境和混淆,将可能严重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将不利于实现刑法所倡导的人权保障机能,只有将刑事责任能力从犯罪主体构成要素中排除出去,才能实现刑罚的公平公正,实现刑法所要求的人权保障机能。

二、将刑事责任能力作为犯罪主体构成要素将导致有罪不罚

在我国现行刑法中,有少复罪罪名的存在,即某种罪的成立依赖于另一种罪的成立,如果作为前提的罪不成立,则后罪将不复成立。如刑法中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即过去的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罪名)等皆属此类。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或者代为销售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即刑法明确规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成立必须是行为人明知是该收益是犯罪所得或犯罪所得收益,如果非犯罪所得或犯罪所得收益的,则不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但如果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了盗窃、抢劫或绑架等行为获得了财物,而行为人明知该种财物的来源和性质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或者代为销售的,是否应当以掩饰、隐瞒犯罪所或犯罪所得收益罪追究刑事责任呢?根据现行的刑事责任能力构成犯罪主体构成要素的观点来看,该行为不能追究刑事责任,因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的抢劫、盗窃、绑架等行为不构成犯罪,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或犯罪所得收益的罪名是依附于前行为构成犯罪的,因此该窝藏、转移、收购或者代为销售的行为不能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或犯罪所得收益罪追究刑事责任。然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或犯罪所得收益罪的主要社会危害性表现在妨害了司法机关追索赃物的正常活动并较大程度地推动了其他犯罪行为的产生,刑法典确立该罪名的目的在于通过切断赃物流转渠道,遏制财产性犯罪的发生并维护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当前,未成年人实施的盗窃、抢劫等行为并不鲜见,日数量日益呈上升趋势,而这些行为背后的窝藏、转移、收购或者代为销售者都将由于刑事责任能力的限制逃脱刑事制裁(尽管销赃者本身具备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同时这种状态将刺激销赃者更多地利用未成年人犯罪获利,从而可能导致更多的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产生,这显然违背了立法者的初衷。只有将刑事责任能力从犯罪主体构成要素中排除出去,才能解决上述矛盾。

将刑事责任能力从犯罪主体构成要素中排除出去,将不会影响到通说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我国通说的犯罪构成体系是四要件说,即某种行为构成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具体犯罪,其必须满足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四个要件。笔者将刑事责任能力从犯罪主体构成要素中排除出去,只是对通说的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主体作出一定程序的修正,即在考量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时,对其犯罪主体的考量时只是不需要考察犯罪人是否具备刑法责任能力,在其他要素成立的条件下,该行为即构成犯罪。在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后,再考量行为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如果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那么对该行为人不科以刑罚,如果具备刑事刑事责任能力,那么对该行为人则具有科以刑罚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根据其刑事责任能力大小(即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还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犯罪情节等确定行为人的刑罚等级、长短等。

借用一句西方著名的谚语:“将上帝的还给上帝,将凯撒的还给凯撒”,将刑事责任能力简单化,将刑事责任能力从犯罪主体构成要素的泥潭中拯救出来,将其还归给刑事责任本身,让刑事责任能力成为判断刑事责任有无和大小的构成要素,而不是成为犯罪主体构成评价要素。

参考文献:

[1]童伟华.犯罪构成原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关于责任与能力读后感 篇4

有一位伟人曾说:“人生所有的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的精神之后。”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具有最佳的精神状态,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并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责任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其他所有能力的统帅与核心。缺乏责任意识,其他的能力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所以说责任是胜于能力的。无论多么优秀的能力,只有通过尽责的工作才能完美的展现。不知道用奋斗担负起自己责任的员工,即使工作一辈子也不会有出色的业绩。假如你非常热爱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讨厌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地狱。

在IBM,每个人坚守和履行的价值观念之一是:“在人际交往中永远保持诚信的品德,永远的责任意识。”在微软,“责任”贯穿于员工们的全部行动。而作为一个企业的一名员工,应该明确的知道,有很多事情并不是需要很费力才能完成的。

一个发生在新加坡一家大酒店里的案例告诉我们。与公司同命运并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口头上表示忠诚,而是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企业是一条航行于惊涛骇浪中的船,每一个员工都是船上的水手,一旦上了这条船,员工的命运就和企业的命运紧紧拴在一起了,它需要所有的船员(员工)全力以赴把船划向成功的彼岸!

销售工作的责任在于细节,学习的责任在于习惯。我们不能够说,某人不捡地上一张纸屑,就一定是责任心的缺失;或者某人捡了一张纸屑,就是责任心的爆发。但如果说一个人,能够坚持不懈的捡去他所看到的每一张纸屑,就使我想到一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如果有人能够这么做,那我想,这就应该是一种责任心。

2003年美国当地时间2月1日上午9点,也就是在哥伦比亚号着陆前16分钟,载有七名宇航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结束了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返回地球,但在着陆前发生意外,航天飞机解体坠毁。造成这起悲剧的原因是航天飞机在起飞时,一块从燃料箱上脱落的碎片击中了飞机左翼前部的隔热系统,而航天飞机的表面覆盖有2万块隔热瓦和2300块隔热衬垫,所以这一块的隔热瓦的脱落似乎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而最后,正是因为这一微小的失误而酿成了惨剧。2003年10月8日,美国航空航天局负责人奥基夫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有关方面正在测试一种新型的航天飞机隔热瓦太空抢修技术,成功后,太空修补航天飞机隔热瓦的工具零售价格不到1美元,相信以上的数据,大家可以深深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

在《责任胜于能力》一书中,因为细节决定成败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因为一个马掌造成1485年英国国王查理三世逊位;因为每一次火车票的安排提升了公司的贸易额;因为饭店服务员和客人讲话的后退一小步;因为把剩下的两只小笼包子打包带走„„这些故事描述的都是一个个很小的细节,然后正因为主人公在这些细节上的成功为他赢得了尊重,为公司赢得了利润。

阅读《责任胜于能力》这一本书,从中学习一些工作中、生活中的处事方法,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能够生活的更充实、美好。最优秀的人才总是希望进入最优秀的企业。而每一个优秀的企业都在解释、创造、举行和实践着自己的企业文化、职业精神和价值观念。我们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有些事情并不是需要很费力才能完成的,做与不做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责任。

《责任胜于能力》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责任产生忠诚。而忠诚,会让你承担更大的责任。一个人,只有对他所从事的职业充满责任感,他才能对企业忠诚。他对企业忠诚,才能赢得企业管理者对他的信任,企业管理者才会把需要承担更大责任的重要岗位交给他。

玫瑰里

论责任与能力 篇5

缔约过失责任最早系统的阐述,国内普遍认为应追溯到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于1861年在其主编的《耶林法学年报》第四卷上《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未臻完全时之损害赔偿》一文中指出:“当事人因自己的过失致使契约不成立者,对信其契约有效成立的相对人,应赔偿基于信赖而产生的损害”。耶林的观点对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德国民法典第122条第1项规定:“意思表示无效或撤销时,如其表示应系应向相对人为之者,对于因其意思表示为有效而受损害的相对人或第三人应负赔偿责任,但赔偿数额不得超过相对人或第三人意思表示有效时所受利益的数额。”第307条第1项同时规定:“当事人在订立以不能的给付为标的契约时,已知或应知其给付为不能时,对因相信契约为有效致受损害的他方当事人负损害赔偿义务,但其损害不得超过他方当事人在契约生效时享有利益的价额。”[1]希腊民法典在第197条、第198条也对缔约过失责任作了一般原则性的规定。缔约过失责任不属于合同责任,它是民事责任的一种,如上,世界各国一般都在民法典中对缔约过失责任予以规制。由于我国尚没有统一的民法典,《民法通则》又没有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设计,为了对合同订立过程中当事人双方信赖利益的保护,基于合同订立过程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因其发生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与合同有密切关联性,在吸收了德国民法典的经验基础上,我国创设了在合同法中规制缔约过失责任的立法体例,在合同法第42条对缔约过失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3)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对于缔约过失责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如有学者认为: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并应承担民事责任。[2]有学者认为,缔约过失责任是当事人因过失或故意致使合同未成立、被撤销或无效而应承担的财产责任。[3]还有学者认为,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事人故意或过失地违反先合同义务而应承担的责任。[4]从缔约过失责任产生过程与保护利益看,缔约双方为了缔结合同从开始接触、磋商到合同订立后无效、被撤销过程中双方之间形成的是一种特殊的信赖关系,双方期望通过合同的订立去实现其期待的利益,因此依据诚信原则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保护、通知、说明、协力、忠实、照顾等义务(通常被称为先合同义务),对于这些义务的违反势必会使另一方当事人的信赖利益受到损害,因此一方必须向另一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故,我认为,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故意或过失违背依其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使合同未成立、被撤销或无效而致另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失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违约责任在大陆法系中被视为债的效力的范畴,而在英美法系中则被称为违约的补救。[5]如《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706条“在买方违约的情况下,卖方有权将有关货物和未交付的货物转卖”的规定。违约责任是合同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违约责任制度也是合同法中一项最主要的制度,正如德国学者Arthurvon Mehren所说:“合同作为一种制度不仅被限定由当事人之间通过订约而实现其私人的目标方面,而且应确定在一方违约后的责任方面。”[6]我国合同法为了确保合同债权,使当事人实现订立合同之目的——履行利益之实现,于当事人违反义务时法律明确规制其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因此在合同法第七章中设专章予以规制。从第107 条到第123条,多达十六条之多,使合同权利实现有了根本的保障,这也印证了英美法上的一句名言:“救济走在权利之前(remidies proceed right)”。[7]目前,学者对于违约责任的含义的表述形成了不同的学说,主要有法律后果说、赔偿损失说、法律制裁说,[8]通常认为违约责任即就是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所承担的法律后果。我国合同法第107条将违约责任定义为: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为了保护当事人双方从开始磋商至合同履行完毕过程中的信赖利益、履行利益,而在立法技术上,将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统一规定在合同法之中;但缔约过失责任并不是合同责任,它与违约责任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民事责任。在我国,由于民事经济案件常常要涉及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的问题,因此,准确区分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对于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民事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二、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相同点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尽管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民事责任,但二者都具有民事责任的一般特征,相比较具有以下相同点:

1、责任主体具有相对性。二者主体都只能是缔约双方当事人,不涉及第三人,也都体现了民事责任的平等性属性。[9]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主体是在缔结合同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地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而应负的先合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另一权利主体是信赖利益受损的一方当事人,在缔约过失责任中不可能出现第三人,这是因为在缔结合同中只存在要约人与承诺人双方当事人。而违约责任也只能产生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不涉及合同之外的当事人,尽管在合同中可能会涉及第三人,但责任承担中也只能是债务人向债权人负担义务与承担责任,这是由合同的相对性决定的。

2、责任形式具有财产性。缔约过失和违约责任都表现为一种财产责任,即都是表现为责任人向对方支付一定的货币或者给付一定的财物,充分体现了民事责任是以财产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的属性。[10]缔约过失责任中,依《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责任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违约责任中,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的形式依据《合同法》第107条、第112条、第114条的规定,主要有继续履行,支付违约金、定金、赔偿金,还有采取补救措施等,分析二者的责任形式可以看出它们都具有财产性的特征。

3、责任结果具有补充性。即责任主体的债务人必须弥补或填补因其缔约过失行为或违约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损害多少或欠付多少,就应赔偿或补偿多少,这也体现了一般民事责任的对待相应的属性。[11]《合同法》第42条充分体现了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性特点,该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自违约责任最终得以财产责任的形式表现后,赔偿性就成为违约责任的基本特征和属性之一。《合同法》第 107条、第114条第1款的规定都体现了违约责任的赔偿性特征。

4、责任承担具有意定性。即两种责任在最后承担上当事人双方可以就损害赔偿的方式、范围、赔偿额计算的方法、赔偿数额的多少进行依法协商,也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酌情减免对方的责任,以非诉讼的和解、调解方式来解决,这些都体现了民事责任是法律允许当事人依法协商议定的法律责任的特性。[12]责任承担的意定性也是合同订立、履行中当事人双方意思自由的具体表现之一。

另外,任何责任都是以法律的强制力为其后盾,保障责任的最后实现,体现国家意志的干涉,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也不例外,这一特性也同样贯通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缔结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故意或过失地违反了先合同义务,另一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要求对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同样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对方当事人有权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正是凭借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的这种依法赋予的特殊强制力,才能使缔约双方当事人或合同当事人全面、正确的履行义务,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是民事责任的两种具体责任,二者都有民事责任的一般特征,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常易混淆,但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民事责任,主要区别体现在:

1、产生的根据不同。缔约过失责任是在缔结合同中基于合同不成立、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形而产生的责任,缔约一方当事人违背以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通知、说明、协力、忠实、照顾等先合同义务,此时合同并未生效,即未发生合同之效力,因此,缔约过失责任产生的根据是先合同义务。而违约责任则只能产生于已生效的合同,合同已生效,债务人应按合同约定的义务履行,对约定义务的违反,债务人应承担违约责任,因此,违约责任产生的根据是合同义务。

2、责任保护的利益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在制度设立上最初就是为了保护缔约双方从开始接触、磋商到合同不能成立、合同无效、合同被撤销时双方之间为此而形成一种特殊的信赖关系,并基于这种特殊的信赖关系期望通过合同的订立、履行去实现合同目的过程中产生的信赖利益。所谓信赖利益是指当事人信赖其与对方签订有效合同而产生的利益。对于信赖利益的损失,依民法一般原理应给当事人予以补偿,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若无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则难以建立对信赖利益的保护制度,从而使当事人在缔约阶段的信赖利益失去法律保护。而违约责任则重在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履行利益,所谓履行利益是指合同当事人基于合同的生效,实际履行后所获得的利益。合同生效后,对于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而使得债权人的履行利益得不到实现时,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债务人对此应承担违约责任。

3、责任的性质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具有法定性,它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不是以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产生,并且缔约过失责任的责任形式也是法律规定,即赔偿损失,当事人不能任意选择。而违约责任具有约定性,这是合同法的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的形式,约定违约金及赔偿损失的数额、计算办法等;同时违约责任也具有一定的法定性,如它规定了定金罚则及约定的违约金不得过分高于实际损失赔偿额等。但,违约责任的性质更多的体现在约定性上。

4、责任发生的时间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只产生在缔结合同过程中,包括合同成立;在这个过程中,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致使合同不能成立,即仍处在要约或承诺阶段,或合同虽已成立但因其合同标的不适法而无效,或因合同虽已成立但因其意思表示的不真实,法律行为不能发生法律效力而被撤销时,当事人已经为订立合同花费了一定的费用或为签订此合同而丧失了其他利益机会,这样立法上为平衡当事人的利益,对信赖利益的保护而创制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而违约责任只能发生在合同成立后且已生效,如合同已成立但不生效,此时并没有产生合同义务,因而不产生违约责任,只能产生缔约过失责任。合同生效后,债务人开始履行义务,如对合同义务的不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此时才产生违约责任。

5、归责原则不同。缔约过失责任的归责原则应该是过错责任原则,即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因合同未成立、合同无效或合同被撤销,致使对方信赖利益损失时,应以其过错作为确定责任的要件及确定责任范围的依据。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过错责任原则要求以主观过错作为过错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即确定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不仅要有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致使对方信赖利益的损失,而且缔约方主观上有过错;另一方面,这种过错必须与信赖利益的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以此来确定缔约过失责任的范围。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严格责任原则,[13]即违反合同义务的当事人无论主观上有无过错,均应承担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严格责任原则作为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已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可。[14]立法上在合同法第107条将该原则予以确立。同时,对于某些有名合同规定适用过错责任,如合同法第189条、第191、第320条、第374条、第406条、第425条等,这样形成以严格责任原则为主导,过错责任原则为例外和补充的格局。

6、构成要件不同。归责原则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构成要件不同。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有:(1)当事人双方必须有缔约行为,即这种行为发生在合同订立阶段;(2)当事人一方必须违背依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的法定义务,即先合同义务;(3)主观上必须当事人一方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4)客观上须另一方当事人信赖利益受到损失;(5)当事人主观上的过错与另一方当事人信赖利益的损失之间须有因果关系。上述五个条件须同时具备,才能构成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分为一般构成要件与特殊构成要件,对于一般构成要件目前学界有不同观点,有一要件说、两要件说、三要件说、四要件说。[16]我认为,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只有一个,即违约行为,只要当事人一方有违约行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责任的特殊构成要件因违约责任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①违约行为;②损害事实;③违约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要有因果关系。

7、行为形态不同。对缔约过失责任构成要件中的缔约过失行为的研究,梁慧星先生,王利明先生,崔建远先生对此有较完善的论述,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见合同法第42条第1款);(2)欺诈缔约,即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见合同法第42条第2款);(3)违反人格及人格尊严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缔约行为(见合同法第42条第3款);(4)擅自变更,撤回要约;(5)违反初步的协议或意向协议或许诺;(6)泄露或不正当地使用商业秘密;(7)订立合同中未尽保护义务而侵害对方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8)违反禁止强制订约的义务;(9)缔约之际未尽通知、保密义务等给对方造成损失的缔约过失行为;(10)因一方过错使合同不能成立的行为;(11)因一方违反法律、法规致使合同无效的行为;(12)因一方过错使合同变更后无效的行为;(13)因一方过错使合同被撤销的行为;(14)合同不被追认的无效行为;(15)无权代理而订立合同的行为等。违约行为形态不同学者划分不同 [17],有学者将违约行为分为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实际违约又分为不履行合同义务和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不履行合同义务又可分为履行不能和拒绝履行。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又分为迟延履行、瑕疵给付与提前履行等。

8、责任形式不同。缔约过失责任的责任形式只能是赔偿损失,依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违约责任的责任形式则很多,合同法在第七章违约责任中主要规定了如下几种责任形式:①继续履行;②采取补救措施;③赔偿损失;④支付违约金;⑤定金罚则;同时,在“合同履行”一章中的第63条规定了针对执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合同的价格制裁的违约责任形式。

9、赔偿损失的范围不同。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的是信赖利益的损失,既包括因他方的缔约过失而导致信赖人的直接财产的减少,如费用的支出,也包括信赖人的财产应当增加而未增加的利益,信赖合同有效而失去的某种应得到的机会。当然,这些利益表现是在缔约时可以预见的范围之内。赔偿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依据,适用完全赔偿原则。信赖利益赔偿的结果是使当事人达到合同未曾发生时的状态。违约责任赔偿的是履行利益的损失,即合同成立且生效后,而违约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给非违约方造成的损失,履行利益赔偿的结果是使当事人达到合同完全履行时的状态。一般而言,相比较违约责任赔偿的范围要比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范围大。对于赔偿的计算办法、数额等,违约责任可以通过双方当事人协商,也可事前达成合意,但缔约过失的损害赔偿则不能合意事先达成。

10、免(减轻)责事由不同。缔约过失责任没有免责事由,在缔约过程中只有双方人存在混合过错的情况下才存在减轻责任的可能,即双方在缔约过程都有过错造成了一方当事人的信赖利益的损失时,才可以减轻另一方的缔约过错责任。而违约责任中当合同(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双方当事人都存在违约时,就各自的违约行为对对方承担责任,可以相互折抵。当出现法定的免责事由或约定的免责事由时,违约方将免除承担法律责任。法定的免责事由主要是指合同法第117条规定的不可抗力,包括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社会异常事件等。约定的免责事由包括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免责条款和约定的不可抗力的范围,约定的不可抗力条款是对法定不可抗力条款的补充与细化。

辩论赛 责任心与能力哪个重要 篇6

责任心与能力哪个比较重要 正方:责任心

有则故事,老木匠年近退休,老板安排他建最后一座房子。由于老木匠归心似箭,心思全不在工作上,选材用料,做活都失去了往日的水准。等房子盖好后,老板把房子的钥匙交给了老木匠,说:“这房子是送给你的退休礼物。”老木匠羞愧难当,他做梦也没想到,一生筑造了那么多华亭豪宅,最后却给自己盖了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

这个故事值得深思:同样一个人,可能制造巧夺天工的精品,也可以交出应付差事的次品,这不是因为技艺减退,而是因为失去了应有的责任心。因此,责任心比能力有时更重要。

责任心重于能力,是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体现,是工作取得业绩的前提。许多事实说明,一个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但是以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为前提,能力弱的经过学习,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可以使工作越做越好。反之,缺乏责任意识,精神不振作,精力不集中,不明确自己承担的责任,不理解自己肩负的使命,即使学识再广、素质再高,也不堪大用。实践证明,许多低级错误,包括一些本不应该发生的重大事故,不是因为当事人能力差,而是缺少了责任心。

责任心比能力更重要,因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而没责任心那么他只能做好一两件事,不可能把好多事做的尽善尽美,而有责任心那就大为不同,那样他会用自己的全力来完成他所要完成的事,可以说一个人缺了责任是不行的!

一个简单的道理 如果一个人有责任心 那么他可以培养自己的能力 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而一个没有责任心即使很有能力 但他也很难培养自己的责任心 故成不了大事

我现在看到的是事业方面的,现在我们谈谈家庭吧。有句俗语:安 邦必先安家。如果你对自己的家庭都管理的不好,那你认为自己可以做成什么大事吗?责任心是一个人的性格,是受家庭的影响。而能力在任何环境,都可以培养的。能力有时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难到责任心能靠看一个电影或者经历某事就可以学会的吗?能力固然重要,但责任心更重要啊。

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只要你有责任心,就算你的能力差了些,也可以通过与同事的合作成就自己的事业。反之,虽然你有能力,但你不会有大的作为。例如,现在为什么高科技犯罪越来越来多那,那是他们的责任心太弱了。

责任是人这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果你没有了责任心,你将变成一个别人厌恶的人,如果你没有了责任心,你将一事无成。如果你没有了责任心,你将面临着别人对你失去信心。

责任,它代表了一个人的品质,责任,使人变得稳重,责任,使人知道自己的义务。责任,使你拥有了那一些对你真正关心,帮助和爱护你的人。

责任,让我们拥有一些宝贵的东西,如真情,真情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让我们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不仅仅是真情,还有诚信,只要你有一颗责任心,诚信这个美丽的朋友也会在你的身边,我记得有人说过“民无信不立;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诚者,天地道业,诚之者,人之道也。”……

责任,那是会让我们明白世间的道理,是会让我们明白和读懂世界的一切东西,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每一个人都不可缺少的美丽的东西,只要你拥有了责任心,你就会发现,在你拥有责任心的同时,你更加拥有和收获了快乐的乐趣,和做一个大家心目中的好孩子,责任心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东西,他像一个魔法师,能让人换然一新,变这就是责任得比以前的你完全不同,让你做得比任何人都优秀,让你做得比任何的人都出色很多。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与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雄心、恒心、事业心、孝心、关心、慈悲心、同情心、怜悯心、善心相比,是“群心”灿烂中的核心。由此可见,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心就无从谈起。

责任心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理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紧密相联。如果他的价值取向以奉献为乐,那么他就会有很强的责任心,反之,则对人对事漠然置之。

11.责任心以情感为基础。可以想像,一个孩子对父母没有感情,不可能对家庭承担任何责任,一个对社会、对祖国、对人民没有情感的人,当外族入侵,祖国受难之时,他不可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为国献身。

责任心靠意志来维持。尽责尽心并非听他说得如何动听,主要反映在行动之中,不管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都离不开坚强意志和毅力的支撑,只有在克服困难中,在抵制各种诱惑中,才能反映一个人的责任感。

责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伴随着每个人生命的始终。每个人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勇敢地将它扛起。惟有如此,我们才对得起自己的所得和良心。

俗话说得好,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要想知道一个员工有没有责任感。并不需要用大是大非的问题来考验,通过一些细微的小事,也同样可以找到合理的答案。如果我们能做到每天上班前看看哪些工作没有准备好、上班时在工作岗位上解决各种问题、下班前注意把电源切断、窗户关上,在课前认真的备课、耐心的给学生讲解,我想这都是责任心的表现。

智商的高低,经验的多寡果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责任感去解决问题。现今社会并不缺乏有能力的人,但既有能力又负责的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因为他们有更好的可塑性,有更端正的态度,这些能让他们更快速的成长并发挥巨大能力。环境的迥异、个体的不同所负责任的大小轻重也各不相同,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首先失去的是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认可,其次失去了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更有甚者失去了自身的立命之本——信誉与尊严!

责任感是简单而无价的。世界上根本没有不必承担责任的工作,工作本身就意味着责任。责任呼唤,能力释放,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比别人更专注,更迅速,更正确,更完美,才能调动自己的智慧从旧事中找到新方法,才会得到使自己有发挥本领的机会。

责任承载着能力,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才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责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履行自己的责任:父母养儿育女、子女孝敬老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责任无人不有,责任无处不在。责任是一种执行。责任要求我们工作上立说立行,不等、不靠、不拖、不延,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极致。落实不到位,责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所作的每项工作,完成的每个任务,都是靠我们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来实现。结果赢在执行,执行重在到位。严格落实责任制,把任务目标细化、量化,做到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一个人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才会创造性的解决各种问题,才会使自己的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个人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关键是要有责任心。责任心是对所从事工作的内在尊重和热爱之情。在其位不谋其事,在其职不思其责,也就是说内心里不想干事、不愿干事,根本谈不上干好事、干成事。有责任心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干好本职工作。干好本职工作,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说,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分内之事。既然戴上了乌纱帽、担起了“人民公仆”的名分、端着了“国家干部”的饭碗,就应该对党忠诚,对民忠心,为党分忧,为民解忧,就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务实奋斗、开拓创新,干好每一件事,做好每一项工作。干好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干不好就是一种失职、渎职,就应该也必须受到问责、惩罚。有些党员干部苦于钻营、工于心计,做表面文章,喜欢出花样、玩点子,而不习惯、不善于去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不肯也不愿意做一些利在长远的基础性工作。说到底就是缺少责任心,对党、对人民群众的责任心。

“责任比能力更重要”。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又都承担了不同的责任。正是责任。使我们在困难时能够坚持,让我们在成功时保持冷静,让我们在绝望时懂得不放弃,因为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仅为了自己,还为了别人。一个对别人负责的人,才是对自己真正负责的人

反方:能力

在《论语·季氏》有这么一句话“周仁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句话讲的是一个职位,有能力者居之;没有能力就下来。可见能力从古代到现代是作为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如秦国灭六国,商鞅作为魏国士子,他首先在秦国进行变法,秦国经历20年的变法,一跃成为七国之首,最终统一六国。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只是一个小国,秦国有能力统一六国吗?没有,秦孝公想为百姓负责任吗?想,但是他没有能力,何谈负责任呢?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才有了能力,才有能力负责任,才有能力为百姓负责任,才有能力统一六国。翻阅中国历史古书,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能力作为一个成功者是必备的,责任只是能力的一个延伸。

在百科全书里是这样定义人才的,人才指人的才能,“对企业来讲,„用人‟就是„用能力‟,一个人应该注重的是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而不是努力强迫自己树立责任心,责任心不是能够强求的,而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只是空谈责任,忽视能力,那么就不用谈责任了,因为根本没有能力负责任;但是只有有了能力,才能谈到责任,这样才有能力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任。

能力是一种沟通,是一种亲和力,更是一个团队的财富。很多企业把员工招来,首先去培训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适应企业文化,增强学习能力和适应力,遇到问题能及时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能及时调动我们的能力和所学的知识,迅速释放出我们的潜能,制定出可操作的方案,加上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才能让我们的企业发展更快更和谐,才能有能力为我们的企业负责任。

鲁能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是企业第一资源,坚持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发展的人均贡献率,搭建起一个能够使员工充分发挥聪明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既然企业已经为我们搭建起这个平台,我们每个人应该凭借自身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工作,并且对自己的岗位负起责任,实现个人事业与企业共同成长,使企业效益最大,损失减为最小。

必须认识到,知识分子常自陷于自己知识的格局内,以至于无法成大功立大业。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越好的技术人员,越不敢活用知识。”

福特是在企业经营上屡次发现增产方法的人。他为了增产的事和他的技术人员研商时,他的技师往往说:“董事长那太难了,没有办法的,从理论上着眼,也是行不通的。”而技术越好的人,越有这种消极的个性。因此令福特大伤脑筋。福特的那句话实在说出了一种真理。

在日本,常听人说“白领阶级是弱者”这句话。其实仔细想一下,所谓“白领阶级是弱者”这句话是可笑的,学历良好,有丰富知识的人,不可能是弱者。实际上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水准的话,办不了的事着实很多。但为什么那么多人说知识阶级是弱者呢?这是由于他们自陷于自己的知识格局内,而不能活用的关系。在面对一个工作时,一个人如果对有关知识了解不深,他会说:“做做看。”于是着手埋头苦干,拼命地下工夫,结果往往能完成相当困难的工作。

但是有知识的人,常会一开头就说:“这是困难的,看起来无法做。”这实在是面地自限,且不能自拔的现象。所以有:“知识阶级是弱者”的说法。

今日的年轻人,多受过高中、大学的教育,所以有相当的学问和知识。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分工很细,公司的工作项目也愈来愈繁杂,所以年轻人具备高程度的学问知识,在一方面来说,是必要而且是很好的事。但重要的是不要被知识所限制,也不要只用头脑考虑太多,要决心去做实际的工作,然后在处理工作当中,充分运用所具备的知识,这样的话,学问和知识才会成为巨大的力量。尤其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最容易被知识所限制,所以要十分留心这一点,发挥知识的力量,而不是显示掌握了知识后的弱点。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简要的说明这个道理。如果把一个人的成长之路比作一个建筑师的成长之路,把知识比作砖块、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那建筑师设计、建造建筑就是他的能力。通过把各种材料进行加工应用,最后建造出高楼大厦和适宜人类居住的民居。而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并不需要囤积太多的建筑材料,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建筑原理,通过一定的实践获得建筑能力,就具备一个建筑师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新的建筑风格,提升建筑水平上,才能成为一个具备创造能力的优秀建筑师。而一个建筑师,只要获得上乘的建筑能力,剩下去筹措材料的难度就更简单了。但只有充足的建筑材料,没有基本的建筑能力,那么建造一座高楼大厦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能力远比知识的提升更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类似的反面例子很多。很多家长教育小孩,同样类型的参考书买了一本又一本,似乎多多肯定会益善。而且还热衷于为孩子准备自然、历史、地理等各科目的书籍,希望孩子成为知识的巨人。不能否认这样的做法也可能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果出发点不是建立在从根本上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那么只能把孩子复制成另一本百科全书,而不会创造出一个综合素质强大的人才。

所以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除了帮助被教育者获取基本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提升被教育者的各种能力。至于担心知识的匮乏的焦虑,只要获得积累知识的能力,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立足于提高各种技能,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适应能力、情绪能力、智力能力。在这个前提下,再去甄别并选择那些有利于提高个人能力的知识吸收,才能为我们节省宝贵的时间。

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很重要,这要看你是否擅长解决问题,并有创意。现代社会需要竞争型人才,能不断解决问题,有创意、肯苦干的人才是大受欢迎的人才。

组织能力也是能力发展中要注重的一环。《美国与新经济》一书作者卡纳维尔指出:我们一定要找出在企业迷宫里的运作之道,现在的员工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来参与紧密相连的工作网络,以取代过去那种僵化的阶级制度。

工作能力强的人不一定没有工作责任心,相反一个工作能力弱一点的人不一定就有强的责任心。我们常说,“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儿”、“你承担得起这个责任吗?”等等,说的就是你有了“能力”之后,你才能承担得起相应的责任,“责任心”才能得到落实。所以说,“能力”是“责任心”的强大后盾,是落实、体现“责任心”的先决条件。因此说,“能力”从一开始就脱胎于“责任心”,也是“责任心”外化和具体表现。“责任心”不能架空于“能力”而存在。也就是说,“责任心”不能脱离于“能力”而独立存在。因为“责任心”的到位,要凭借于“能力”,没有“能力”打底,“责任心”只能空怀其志。

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必定是敬业、热忱、主动、忠诚的人,把细节做到完美的人。因为,在责任的驱使下,他会积极挖掘自我潜能,会更加勇敢、坚韧和执着、会充满激情地勤奋工作,通过勤奋工作,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我的工作能力,通过勤奋工作,发现自我的不足,从而加强学习,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提升自我。由此可见,责任心不仅是一种使命和职业精神,更是一种能力,是其它所有能力的核心。

如果我是对方,我会指出:成败是要靠做事来决定的,而做事是要用到能力的。责任心仅仅是一个态度问题,虽然没有责任心也做不好事,但是光有责任心也不能做成事情。例如,那些高考失败的学生,那些把企业给经营倒闭的经理们,难道他们没有责任心、他们不想成功吗?不,他们也很努力,他们也不想失败,但是他们的能力不够,所以最终失败了。

论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篇7

一、会计责任是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对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本单位提交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保护本单位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等负有的责任

被审计单位对进行会计核算, 编制会计报表所应负的责任, 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二是对各项经济事项作出完整的记录;三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四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业务为依据, 如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资料的完整性是指经济活动、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资料必须全面、系统, 既不发生疏漏, 又不发生以偏盖全的现象;会计资料的合法性是指经济活动、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必须符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其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 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 其整个活动过程所表现出的职能就是反映、监督、控制、预测、分析、决策六大项。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 旨在对过去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报告, 以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其着眼于经济活动的过去和现在。而会计的预测、分析、决策职能则是对未来经济活动进行有目的、有倾向的引导, 使其向符合决策者意愿的方向发展。可见, 会计行使其职能, 是为了达到以下目标: (1) 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2) 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 (3) 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对于会计责任, 可以从外部责任和内部责任来划分。会计的外部责任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而会计内部责任则在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无论内部责任, 还是外部责任, 都是为了保证会计目标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 会计责任是指与会计目标相对应的, 会计活动应承担的责任是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随着企业规模、业务量逐步加大, 交易处理逐步复杂, 掌握企业经济命脉的财务部门, 在会计核算程序上可能发生的错误、舞弊现象也逐步增多。因此,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 才能保证企业有效运营。 (2) 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只要两权分离, 所有者将经营权交与经营者, 经营者就应责无旁贷地保证资产安全、完整, 因此会计不只是简单地核算, 还要承担起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监督的责任, 防止企业资源 (对于国有企业, 就是国有资产) 流失。 (3) 向企业外部各方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正确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部门、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需要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供决策。企业集团要从总体上反映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也要求独立核算的部门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资料, 从而保证集团整体决策需要。

二、审计责任的理论追溯

1、审计责任的涵义

审计责任是针对注册会计师而言的。注册会计师在西方被誉为“不拿国家工资的经济警察”。虽然审计费用应由审计单位支付, 但是, 它却不能仅仅只为被审计单位负责, 而是依照独立审计准则, 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定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表达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进行审查, 将其审查结论表达于审计报告。并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可见,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具有既对被审计单位负责, 又要对政府负责的双重性。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包括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公正性、合法性四个方面。如实反映是指审计报告应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已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发表的审计意见;可验证性是指审计结论可以通过事实进行复核验证, 计算分析正确, 如果进行复核, 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公正性是指审计的立场公正, 不偏不倚, 审计意见的表达不受任何偏见或成见的影响, 对影响财务报表公允性的重要信息均应客观披露。审计报告的合法性是指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 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等国家有关法律及行政法规的规定。

2、经济发展至今, 受托经济责任的对象已扩展为全社会, 责任范围进一步扩大, 责任强度也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要负的审计责任就在于审计报告,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审计报告要如实地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应表示的审计意见;不偏不倚、不受任何偏见的影响, 对影响会计报表公允表达的所有重大方面都应予以披露;具有可验证性, 即事后如需验证, 可按相同的审计程序, 获得相同的审计结论。审计报告的合法性, 是指出具的审计报告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

由此可见, 在内容及性质上, 审计责任有别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 两者不可以互相代替或免除。

三、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在实际工作中难以界定的原因分析

可能引起的审计责任, 主要有: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 比如注册会计师未完全严格遵照《独立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法》的要求执行, 或是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原因, 主要包括客户的错误、舞弊、违法行为以及客户的经营失败。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引起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不清, 主要原因如下:

(一)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足

独立审计的主体是处于超然独立地位的注册会计师, 是一种受托审计, 而非强制性审计。因此, 独立审计应具备双重独立性, 既要独立于委托人, 又要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目前, 会计师事务所的“挂靠制” (尽管“脱钩”工作正在进行) 和行政干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 打破行业和地区垄断。这是造成实务中会计责任、审计责任界定不清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 在实际工作中理解上的分歧

1. 会计执业界同公众之间理解上的分歧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其审计, 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 以供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做出合理判断和决策。但注册师审计并不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正确性、合法性、完整性作出百分之百的承诺, 对被审计单位未来发展和经济效益与效率做出肯定性的保证。然而, 注册会计师事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 公众对民间审计行为的性质, 审计报告的意义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解, 公众审计期望与审计实际作用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距, 这也是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界定不清的又一个客观原因。

2. 企业与事务所之间的分歧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难以界定、两者互相转嫁风险的原因之一, 是由于两责任的承担者的角度不同, 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主体, 被审计单位同事务所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

被审计单位总是以“审计单位理应检查出存在的问题”为由推脱会计责任。然而, 现代审计由详细审计发展到抽样审计, 从审计取证的广度上而言, 不可能涉及到企业的所有凭证、帐簿;从审计取证的深度而言, 审计工作只是短时间内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公允性的一个再认定, 审计人员只是从原始凭证中去推理业务发生的起因、经过, 了解的程度非常不全面。若企业管理者、会计人员及相关方面串通舞弊, 审计风险将会大大增加。因此, 只可能承担由于审计失误而造成的审计责任。

在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会计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下, 一些事务所从事的业务, 诸如代理记帐、代编报表等, 也确实造成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界定的困难。注册会计师进行代理业务时, 身为审计人员, 但代表的是会计主体, 事务所再对以错误、甚至虚假的会计信息为根据编制的报表进行审计, 两者的责任界定就会变得非常含糊。

四、在实际工作中界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目前审计工作中, 比较可行的方法有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和实行会计资料承诺制, 还可以通过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加强社会监控力量, 建立健全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 以提高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质量, 尽可能地去避免引起注册会计师法律诉讼的发生。

论艺术与设计的责任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道德;责任

近年来,艺术与设计中的道德缺失现象愈来愈受关注,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学者指出,“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不得不讲设计伦理责任的年代,完全自由膨胀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破坏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设计伦理观念的失落而导致了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畸形发展”。而在艺术中,由部分行为艺术影响,引出道德底线的问题等等。艺术与设计作为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势必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或直接或间接。

在人们眼中,艺术要比设计富有更多的自由,但即便是这样,艺术价值的体现,依然脱离不了观者,脱离不了观者的意识形态,其中就包括有道德层面的意识形态。艺术影响道德,道德同样影响艺术。艺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过分强调这种独立性却有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危害。

首先,确立一个命题,道德在艺术的价值构成中占一席之地。我们评价一件艺术作品的标准脱离不了“真、善、美”。其中,善即为一件艺术作品的道德构成要素。中国传统文化讲求艺术能够“明劝诫,著升沉”,艺术本身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伦理意志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中国传统画论中就将道德宣教作为绘画艺术的重要功能。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则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艺术在传达美的过程中实际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当艺术作品面对公众时,其自身所具有的道德伦理也同时影响到公众。因此,艺术在人类心理发展中明显带有责任,艺术的创作不可避免负有重要的责任,而对艺术的要求就在于其不违背道德、伦理的常规。

在中国画中,不论人物画、花鸟画,还是山水画,许多作品都蕴含有明显的伦理道德观念。如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将历代所记载的贤妃、贞妇等图绘下来以供皇室嫔妃及当时百姓妇女镜鉴;宋代画家李唐的《采薇图》借古讽今,着力刻画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宁死不愿失去气节的事迹,亦是对高尚气节的推崇和宣扬;梅、兰、竹、菊、荷等题材的道德品格象征意味。

题材的选择,形象的确立,也蕴含着艺术家的道德观念。道德感促使艺术家选择这些题材,并钟爱这些题材。艺术家的道德水平和层次亦能够从中体现出来。可以说,他们将个人的品德、修养融在作品之中,并通过审美的渠道表达了除形式美之外的道德伦理观念。

这些都是有意识地进行道德宣扬。当然,有一些艺术作品中宣扬的封建道德思想是为了维护当时的封建统治,随着历史的车轮,随着人性自由的扩散,在当今社会已然失去了它的教化作用,仅仅是作为了解当时的艺术与道德思想的资料。

然而,道德是什么?人存于世可以没有道德吗?道德内延外延的变化?道德的底线?普遍的将道德定义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世间貌似也不可能没有道德,只不过道德的内容会有所变化,至于道德的底线,很多人争来争去,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

而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商业化、自由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各种欲望的膨胀,在创作自由理念的引领下,出现了大量烧钱、哗众取宠、胡乱拼凑的设计,甚至一些流于恐怖、淫秽、暴力的黄色设计。并且,在媒体的鼓噪下,获得了轰动效应。设计是产品生产的一个环节,具有商品属性。当商品生产开始谋求暴利的时候,设计常常在第一个环节,扮演了欺诈和诱骗的角色。

张道一先生曾以月饼包装设计为例,批判设计因屈从商业利益而摒弃道德的现象:“在正常情况下,只需十几元一盒的月饼。因为附加上与月饼无关的东西,其价格竟高达12800元,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这些卖月饼和设计月饼包装的人心态很不正常”。我无意批判这些华丽的包装设计,如果我们的经济比较发达,没有贫穷,不存在还有吃不饱穿不暖居无所的情况的话,那么这些设计的确是让人觉得美好的,优秀的。但我们的经济是这样的吗?那么与之相应的道德就不会赞赏纵容这样的设计作品。另有一些类似“一次性筷子”的设计,给我们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危害,如若设计师在设计之前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反省的话,那么此类设计作品就不可能面世,也就不会出现大量的滥砍滥伐,之后让人们再付出昂贵的代价去弥补、修复。有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设计艺术的第一要素原本是设计,而不是艺术,但当人们因物欲膨胀而追求无度自由的时候,很容易误导设计潮流走向“纯艺术”,从而迷失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是人,都是社会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都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受到道德的约束。有些艺术家想要挣脱道德的约束,想要自由,想反抗,他们这样做了。有叫好的,还有方方面面的批判声。我们姑且把这叫做少年的叛逆,有这个阶段无可厚非,因为艺术在成长,会对习以为常的东西做反思,挣扎着试图开辟新的出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会不会发现其实这是死路一条?我们不可能回到野蛮的时代,我们不能走自我毁灭的道路。我们不能打着艺术的幌子,为所欲为。

由此,艺术类高校作为当代培养艺术家与设计师的摇篮,在学校课程开设中不能忽略道德修养这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把握好艺术与道德、设计与道德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周智,赵刚,龚健等.当今设计现实的伦理审视[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6)

[2]张道一.设计道德——设计艺术思考之十八[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3(04)

上一篇:书古寺僧房,书古寺僧房齐己,书古寺僧房的意思,书古寺僧房赏析下一篇:”三个建设年“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