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

2024-10-20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精选8篇)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 篇1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工学结合为模式,依托校企互补的实训条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门知识、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面向铁路、特别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工程施工和运营第一线,并且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掌握高速轨道施工技术和维护、管理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技能人才

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一、坚持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人说人才应该具备四种能力,即:“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应该说要求是很高的,其中“实践能力”的提高才是关键,有了实践能力,才谈得上创造;有了实践能力,才谈得上就业;而至于创业能力,对于工科高职学生而言,显然很高,因为创业伴随着管理的要素,而工科高职学生是以特定岗位或岗位群的操作技能为看家本领,对于运筹帷幄,打拼市场,从事经营,实在是弱项;但对于不同的学生又要因人而异的进行引导和培养,为其将来的创业能力打造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有54%的学生喜欢学习专业技能课,28%的学生喜欢文化、历史等人文课,15%的学生喜欢音乐、体育等素质课,只有3%的学生喜欢专业理论课,这说明学生非常重视专业技能课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和基础理论知识。

因此,有必要对他们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改变这种状况。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很多高职学生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科学,因而导致综合素质较差。

三、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中,只有接近28%的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师学习,调查数据显示,这部分学生主要是一年级的新生。有39%的学生愿意自学,而另外33%的学生喜欢与同学讨论。这种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追求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熟化、理性化,迫切要求变革当前的教学方式,同时,在课时安排上应考虑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因此,可以制定以下人才培养模式: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速铁路相关企业提出的具体人才规格,可以实施满足企业的“订单”培养。在“订单”培养过程中,经校企协议,签约学生实施不同侧重的教学组织。在具体培养过程中,教学组织打破了常规模式。

首先是在班级设立上打破常规。学生签约后,依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打破原有班级建制,安排专门的班主任,开展单独培养。

其次是课程设置上打破常规。按照订单企业提出的培养要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与原有课程相同或相近的,学院就对原有课程进行修改或删减;对于没有设立的课程,通过校企工作小组,进行资源调配,满足教学需求。

第三是课时安排上打破常规。

为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企业实训基地作为授课地点,改变原授课时间的节奏,开发校内演练场及计算机房,并配备指导教师,随时指导。

第四是能力考核上打破常规。

根据订单企业要求,学院对订单班学生的考核,均由企业全程参与。

(二)“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离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工学交替”是完成了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上升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实践来修正自身的学习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简言之就是“社会需要什么,就好好学什么”。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顶岗实习”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培养适用对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现高质量就业,充分考虑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学生的成才需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完全吻合,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近距离对接,并真实客观地检验专业教学质量,高速铁路专业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坚持推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现在高速铁路在全国各地都有修建,可组织学生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去了解高速铁路的具体形成过程。

参考文献:

[1]涂玉芬,王德洪.我国高速铁路人才培养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2]姚梅林.培养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高等职业教育,2003,(12).[3]吴红梅,宋敬.如何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1).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 篇2

1 工程造价专业沿革

工程造价,简单的说就是指工程建造的价格。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还没有一所高校展开工程造价高级人才的培养。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也只有天津大学在技术经济学科中开设了工程造价管理的专业方向。直到1998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后,工程造价专业才成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在这之后,到了2003年10月,在天津理工学院举行的“工程造价专业教材规划和教学协作会”,才对工程造价专业作了一个基本定义,即:以建筑工程技术为基础,对拟建或在建的建设项目进行工程计量计价并进行全过程造价动态控制与管理的专业。本届会议后,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才同意天津理工学院招收工程造价专业的本科专业。到2004年,先后就有几所高校申报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并招生。

2 我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对其定位和培养模式都还在摸索和认识。但高职高专培养“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生产一线技术员和管理人员,已逐步成为我国土建类高职院校的共识。高职教育的特点就应该是实现教育与岗位的“零距离”接口,毕业就能就业上岗。因此,我院在制定工程造价人才培养体系时首先想到了三个“需要”:1)社会需要。我国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建筑业、城市建设、建筑装饰等行业,都急需大量的一线技术管理人员。我院06级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已毕业,就业形势良好,主要方向如下:工程咨询公司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施工企业;商业银行;行政主管部门;招投标机构等。2)知识结构需要。工程造价专业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工程技术方面、经济和管理方面、法律法规方面、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等专业知识以及外语、计算机、人文等基础知识。3)学生主体需要。学生在学校学习只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是一个学习做人,学习技能,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阶段,为人生做铺垫的阶段。要使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有后劲,就需要设置一些扩展性的课程。

基于这三个“需要”,学院再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2.25学年+0.75学年”的人才培养体系。“2.25学年”指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实训学习;“0.75学年”指学生理论学习完成后深入工作单位实习工作,为学校教育和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做准备。

3 我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介绍

1)在人才培养体系中,“2.25学年”的在校理论学习和实训学习包含:

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模块;专业扩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a.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

在本模块当中,设置的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等课程。学生通过对这一模块知识的学习,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思想上要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具备相应的为人处事能力;掌握当今社会生活、工作、学习必需的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强健的体魄;具备为今后更好的发展储备的底蕴。

b.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

本模块中,设置的课程有: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工程成本会计、建筑装饰与构造、房屋建筑学、工程制图与CAD、建筑材料。学生通过对本知识模块的学习,为其以后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c.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模块。

本模块中,设置的课程有:建筑法规、经济合同法、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建筑设备工程、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装饰工程概预算、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本模块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规范自己的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处理工作中的经济合同问题;掌握土建常见结构形式、各种设备布置情况等;能熟练的使用预算定额,编制建筑工程预算、装饰工程预算、安装工程预算,并且能够实现电算化。

d.专业扩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本模块中,设置的课程有:工程地质与土力学基础、公路工程、铁道工程、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本模块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完善整个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的就业拓宽渠道。

2)高职高专教育就是要为学生到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做准备,那么要实现“零距离”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我院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做得卓有成效,非常有特色。

a.课间常规实训。

如工程制图与CAD、工程测量等,这一类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一边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一边就伴随有课间实训——上机绘图、测绘放样等。

b.课后集中实习。

如施工组织设计、“三大”概预算等,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集中的课程设计。

c.“0.75学年”深入工作现场,实现“零距离”接轨。

在校的“2.25学年”理论学习和实训完成之后,学生进入工作一线进行为期“0.75学年”的现场实习,让理论知识与工作现场的实践更好的融合。

我院目前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通过06级的试行,07级经过初步改革,08,09级正式实行。表1为我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调整情况。

4结语

我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06级到09级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根据毕业生的反馈,及市场的需求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优化,形成一套动态的方案,以使毕业学生成为“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生产一线技术员和管理人员。

摘要:简单介绍了工程造价专业的历史沿革,以四川教育学院工程造价专科专业为例,对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探讨,具体阐述了该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调整及优化,为国内其他同类院校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工程造价专业教育标准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陈翔.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7,33(36):185-186.

[3]段祺成,章红英.高职高专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4(8):23-24.

[4]梅耀辉,张圣霞.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J].企业导报,2009(10):199-201.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 篇3

在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培养方案的形成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前期非常重要的环节,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保障和指导性的作用。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前期都非常重视培养方案的形成和修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于培养方案的形成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因此,构建一个目标岗位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培养方案尤为迫切。

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情况和社会需求现状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笔者了解到一个普遍的现象,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高专毕业的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难,而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招聘需要的人员也难。

(一)市场调研环节没有得到落实。市场调研是落实培养方案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此环节决定着培养方案制定的所有环节的成败,一旦市场调研没有做到位,就意味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而培养目标不明确就会造成后面的所有分析包括课程设置等不合理的现象。

(二)目标岗位确定不合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市场调研和对于市场调研后的分析和总结环节出问题,目标岗位定位不合理就会造成形成的学生能力体系有问题从而影响后面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构建。高职高专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注重动手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只有目标定位合理了才会为后面的培养体系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是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人才培养方案得以最终落实的体现。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素质培养的质量好坏。

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思路

培养方案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基于目标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必备能力归纳;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在核心能力体系基础上构建的基于教学过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下面就来具体看一看两个环节的形成过程:

(一)基于目标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必备能力归纳。1、企业、行业岗位需求调研。企业、行业岗位需求调研是培养方案形成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在了解了企业和社会需求后才可以确定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出去可以胜任的工作,其调研的方式可以采取行业专家座谈、教师走进企业调研走访和学生的就业信息反馈分析等。2、确定目标岗位和目标岗位群。通过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以及教研室讨论、论证等方式,确认专业目标岗位和目标岗位群。学生可以从事的工作其实很多,那么在众多学生可以从事的工作中,一定要找准所确认专业的目标岗位和目标岗位群,只有确认了目标岗位和目标岗位群后才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3、分析、归纳目标岗位工作任务得到典型工作任务。当确定好了目标岗位和目标岗位群后,通过分析、归纳目标岗位工作任务得到典型工作任务;学生要做一个工作,适应一个岗位,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是在那么多的工作任务中,到底最为典型的工作任务有哪些呢?这就需要通过对目标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可以胜任此目标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4、核心能力体系构建。当得到目标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后,就会对能胜任这些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进行分析,而要胜任这些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很多,是不是每一项能力我们都要重点培养呢?答案是否定的。于是就要通过分析、归纳和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从而得到核心能力体系。

至此,整个培养方案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已经形成。

(二)基于教学过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1、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基于核心能力体系所得来的。通过对核心能力所必备的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从而构建出与核心能力所必备的核心课程体系。2、专业基础课和辅助课。要想达到出去工作所必备的核心能力,就必须要学习相应的核心课程,但是当学生才进入学校,不可能一开始就学习核心课程的内容,因此,学生要学习核心课程,就必须要学生相应的专业基础课和辅助课程。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关系是什么呢?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核心课程决定了专业基础课和辅助课,而专业基础课和辅助课是为核心课程服务、为核心课程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支撑。3、教学过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1)一体化教学设计的思想。通过对课程体系的知识的理论学习加上相应的实践项目训练,从而将知识目标转换成能力目标。(2)课程考核方式与鉴定。一体化课程都尽量采用过程性考核,其考核标准都参照相关国家职业化标准来执行。

至此,整个培养方案中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已经形成。至于课程的学生安排和课程的执行方案,在通过前面两个环节以后,就变得相对容易很多。在进行课程的设置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比例安排,最好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的安排,以保证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时间。

当然,培养方案的形成只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还有其他教学质量保障环节,例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项目的选择、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等都会影响和制约教学质量。总之,只有在制定出了合理的培养方案后,通过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将高职高专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从而才可以真正的培养出社会“适用”“好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 篇4

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引入专业群这一概念并明确其内涵,通过对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提出了一套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具有普适意义的操作框架,力图解决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明确的思路与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群;专业建设

回顾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历程,质量与特色始终是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院校工作的主旋律,但为什么质量与特色仍是目前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直到目前仍缺乏一套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共同遵守的操作框架和质量标准。它直接的反映即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实施的随意性,并带来质量标准考核的不可操作性,更不用谈质量标准的确定。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直接涉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最核心的一项工作——专业建设,同时它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既是高职院校所有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总纲”,也是专业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基础性工作和能否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根本保证。

一、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定位问题。高职院校目前的办学定位是一个争议较大的热门问题,也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为宽广基础理论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及高技能型人才,这是一种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的高等教育。对现有的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应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与中职教育的最大区别应是它的高等教育属性。因此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满足以下的要求:(1)满足就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技能)与职业素质作为职业教育的特征体现,应成为培养学生就业谋生的必需; (2)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是使学生具备一生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3)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其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规划

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各院校虽有强烈的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但究竟如何来规划自己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布局尚存在相当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就造成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名称多、设置乱”这一突出问题。笔者认为这固然有由其职业培养特点与就业导向导致的因素,但根本上讲是由高职教育尚处于初始阶段决定的。目前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既有面向市场灵活性一面,也造成了在培养环节和组织教学以及质量控制上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给专业建设的长期资源积累和品牌打造带来很大的困难,也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技术的综合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如何积极探索形成既相对稳定又具灵活性的专业设置与布局,以促进专业建设及专业教学管理与质量水平的提高,就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

基于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考,笔者引入“专业群”这一概念,提出基于“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群的专业设置框架模式,并认为此模式应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总体指导原则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模式,即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下的核心课程群及核心能力培养模块十多个面向岗位(群)专业方向(知识+技能)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

1.专业群的内涵。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方向)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各专业(方向)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或学科体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或学科体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用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来划分。

2.基于专业群设置的特色所在。技术平台相对稳定有利于建设、专业方向开放灵活针对市场需求;专业建设目标清晰、任务易明确、核心专业依托群体易于打造品牌;优质资源高效共享投人产出好、教学管理规范方便易于提高效率。概括起来讲,按专业群划分进行专业设置与布局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较好地满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殊要求:既要求专业相对稳定以进行专业建设与积累,又要求专业必须灵活适应市场需求。通过按专业群划分进行专业设置与布局,各院校才能够围绕区域或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规划各自的专业{群)布局,明确每个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并针对核心专业着力打造各

专业(群)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学院专业建设的高质量、高效益及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 (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为核心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三部分组成:①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这一课程模块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②公共技术平台课程模块。该模块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术(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术 (能)实训模块。其中核心技术(能)实训模块的教学应通过产学结合办学模式,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以实现。③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这是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它直接反映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并通过校企合作,采用学工结合和顶岗实习方式完成相应方向的技能培训模式。

笔者提出的课程体系框架,在保证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的前提下,通过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学生的谋生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鉴于其方向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准订单”特性,凸显了高职教育中职业教育的特征特色,使其更具普遍意义和可操作性,它既为由企业技术与管理专家、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机构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空间,也为各专业方向教师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准确的.定位,是使高职院校真正将校企产学研结合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

四、几点说明

在以上形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中尚需进一步对课程体系中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实施途径及质量标准要求加以明确,这样才能将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特色(特征)固化为制度化的正常的教学形态,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线,构筑各自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与评价标准的课程教学内容。①技术平台课程模块中由“理论课程+实训教学”两个环节组成,总体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训教学为辅。理论课程构成该专业群各方向的核心课程群;实训教学构成该专业群各方向学生必需具备的核心技术技能,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为主,并用相应的技术 (能)认证证书来保证教学质量。②各专业方向模块中也由理论课程与实训实习两部分组成,但在方向模块中以实训实习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基本上在最后一年通过教学进程安排予以实现。

理论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的专业基础与职业知识来构筑,以适度、够用为目标来优化;实训实习教学以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技能证书的获得及顶岗工作为目标来安排并作为质量考核标准。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为辅的方式进行。

2.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衔接,实现职业资格“直通车”。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应达到的专业和职业资格的认证内容,围绕技术平台课程模块及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考虑理论课程教学及实训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的融合。各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历史背景、现实环境、基础条件以及资源的可获取程度,在操作层面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结束语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 篇5

服装设计专业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及其研究

窦俊霞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艺术系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建设,总结报告全面回顾了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近年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情况,系统地总结了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发展高职教育的一些经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高职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围绕高职培养目标与规格,就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这对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服装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是当前社会所广泛关注的话题,就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及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要求;如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的模式、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内容的选择、知识与技能的关系等。服装艺术系自开始校内教学改革工程――服装设计专业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及其研究,经过全系教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已较好地完成了初始目标与任务;许多研究成果已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教学效果良好,主要做了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中心”建立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计划设计成功与否,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第一是计划的构建应努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从专业设置上,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面向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开发与行业发展相适应专业。第二是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在教学计划设置中,正确处理好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健康的关系,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具体而量化且贴合实际;第三是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将实践环节以点、线、面、体的方式贯穿于教学计划的全过程;第四是建立专业课程群与教学模块。开发与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相适应的专业课程群,根据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组合新的教学模块;第五是结合办学与培养实际,努力体现优势与特色。

2 、以职业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理论与技能为基础,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广泛的社会调查表明,高职服装学生就业岗位群大多是生产第一线的服装生产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经营、策划岗、各级生产操作岗位等;其工作职能是在生产第一线,综合运用专业理论与技能去解决服装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服装生产的特点是注重实际的操作能力,因此不必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重要的是加强从事本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培养,强调基本素质教育和具体岗位技能培养。故尔从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出发,构建职业岗位技能课程结构体系,确定应开设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进而梳理出支撑该课程所必须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岗位知识课程和岗位技能课程,必须的专业实践课程和技能实训课程、生产实训和生产实习课程、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和综合职业能力应用课程,必须基本素质课程和围绕职业岗位群的专门化管理和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等。努力使每一课程模块均构成课程体系,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保持相对的结构平衡,从而合理地配置出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要求,构建新型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

3、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以高新科技成果应用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上,将服装专业的《服装设计学》、《结构工艺学》、《成衣工艺学》三大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进而带动相关课程的发展。其方法是运用“三位一体”教改思路:将三大专业课综合为一门专业大类,以专业课基础,专业课技能进行分解,最后以专业课综合加以提升;始终把握以设计为先导、结构为依托、成衣为结果的这一整体连贯的教学形式,完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整合优化相关课程与教学环节,以体现“三位一体”的“款式--结构--成衣”为结构主线,安排与构建其他教学环节,校内与校外的教学要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结构体系,每学期均需安排有“设计―结构―成衣”的“三位一体”的实践课程教学环节,完全体现出“理论--实践、实践--理论”这一原则与特色,以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构建其他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明显。

4 建设专业课程群与模块 加快各门课程建设

根据岗位及岗位群专门化管理和技术要求以及知识与技术发展特点,开发与职业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相应的专业课程群与模块,建立诸如基于工艺方向的结构工艺学、成衣工艺学等专业课程及课程群建设,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与培养目标,从中优化组合出最佳课程模块,以《服装结构工艺学》课程建设为抓手,成功地解决了以服装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需求为基准,建立面向“现代综合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并以此为契机而带动其他专业课程的建设,加速专业建设与发展。

5. 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

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高职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只有开门办学,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建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以及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是教师,我们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抓好“双师型”队伍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也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二是坚持专兼相结合的方针,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改善专业师资结构以适应专业变化要求。只有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学改革才会有明显保障。

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职业岗位多样性和多变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并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高速发展的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这样的形势下,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合格人才,这不仅是服装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服装专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坚持发展高职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是高职服装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将本着“求实、创新”的精神,不断进取、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发展高职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再创业绩。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高教司.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R]..

[2]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R]..

[3] 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Z].北京:2000.

[4] 周胜等.基于5个高职试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 篇6

(第三部分灰色底纹)

(供参考)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专家,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所任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设想、方法、改革思路等。说课教师由专家选定,并提出具体说课要求。一般有以下几个要点:

1.课程目标

即在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2.课程资源 1)师资。

2)实验(训)项目所需的场地、教学仪器设备(含教学用多媒体)、易耗品等。

3)课时(含理论、实验、实训等)。4)教材(含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的建设)。3.课程内容

1)主要模块(含实践)取舍依据、之间的关系。2)与专业中前后课程的逻辑关系。4.课程实施

即主要教学方法及采用依据。5.课程评价

1)学习效果考核方式。包括笔试(开卷、闭卷)、操作、口试等。2)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评教;督导评教等。

6.改革思路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教师说课活动要点细化

(供参考)

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建设评估中,专家组可以通过随机听课和随机抽调授课教师进行说课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行考察评价。

一、教师说课活动的主导思想

说课,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向同行和专家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评估的说课活动中,授课教师将对课程教学大纲的理解,对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的运用处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等清楚地叙述和展示出来,同行和专家向授课教师提出课程教学的有关问题,共同研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

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建设评估中,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评估的基本标准,通过说课活动考察被评估学校和被评估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起到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学习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奠定扎实的业务基础,练好教学基本功,提高学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二、教师说课活动的目的

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评估中,通过有目的地抽取某些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授课教师进行说课活动,可以对被评估学校和被评估专业的以下一些方面进行考察: 1.教师的专业基础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教师了解本专业的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和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情况,教师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

2.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

3.教师对任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主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理解。4.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建设情况:参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的研究制订,选用,编写教材及其辅助教学资料,参加实验室建设,承担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实训等实践教 学环节指导工作,参加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法研究活动等情况。

5.教师学习运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研究探讨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掌握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基本特点的情况。

6.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和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状况,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际工作的阅历。

7.教师“一专多能”情况,就是教师能够同时承担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承担多门课程教学能力;深入不同专业专门化技术领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多变性,多样性特点情况;教师掌握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知识,了解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情况;教师双语教学的能力。

三、教师说课活动的内容

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评估中,授课教师说课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1.说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专业教学计划的具体化,以纲要的形式规定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态度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授课教师必须认真深入地钻研课程教学大纲,树立为培养职业人才服务的思想,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组织教学。因此,说课首先应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即课程对实现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所起的作用;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全局出发说明本课程的分工,处理好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和配合;说明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说明本节课内容有关章节教学目标及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前后章节的联系:本节课时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分量,时间分配和教学进度安排。如果本课程是实践教学课程,也要根据教学大纲说明课程设计的思想,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目标。

2.说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说明本课程选用教材(含讲义,指导书,视听教材)情况,应选用近年出版的高职高专优秀教材(含全国优秀教材,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或高水平的自编教材)。说明教材的适用性,是否较好地体现教学大纲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是否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发展水平;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和学生如何运用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对教材的不足,在教学中如何弥补 教师如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否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或信息资料清单(含参考书,报刊文献,网络资源信息等)。实验教材是否配套齐全,满足教学需要。

具体结合本节课时的教学说教材和参考资料,实际上是说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对这节课的要求,说出本节课教学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要求;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附件(如图片,数表,资料等)处理要点;确定课题重点难点及理由;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增减处理的理由和依据,适当增加大纲尚未编入的有重大价值的最新科技成就和生产技术成果的材料。

3.说教学方法手段

基本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调查法,练习法,实验法等。现代教育特别强调坚持启发式,废止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引导发现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用于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师生特点,教学条件等灵活选择相适应的方法,配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要重视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灵活组合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能否融“教,学,做”为一体,如何开展讨论式,案例式,情境式教学,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板书,板图和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如何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如何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说明课外辅导方法,作业,考试考查等教改举措:本课程是否采用“双语教学”;本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能否取得实效。如果本课程是实践教学课程,要说明相对于教学内容(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的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考核内容与方法,教学创新与特点等。实践教学条件能否满足教学要求;能否进行开放式教学,预期效果如何。

4.说学情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是否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是否科学,首先受教师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制约。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和改进教师教的方法联系起来,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其学习目的,态度,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要了解所任教学生的基础,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先修课程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怎样针对这些困难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理论知识应用以及使用教材和参考资料的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创造性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

教师还要有因材施教观念,树立面向个体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善于总结适于自己的学习经验,促进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5.说教学程序设计

说清楚一节课教学过程设计的总体框架,教学内容的详略安排和教学板块的时间分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清楚地说明师生双边活动的具体安排及学情依据,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如何有机结合,教学媒体选择和使用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使用时机,教学过程的板书设计以及教具的使用。要说清楚教师突破教学重点的主要环节设计,化解教学难点的具体步骤,说清楚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训练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教师对学生富有爱心,讲课有感染力,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制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授课教师对自己教态,语言,板书,教案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应有较高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不仅要以自己的学识去教人,更要以自己高尚品格去育人。

6.说课与授课的异同

说课与授课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都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教学内容,讲究教法,学法和一定的教学设计。主要不同在于:第一,目的不同。授课的目的是面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说课的目的则是面对同行和专家系统叙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提问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第二,内容和方法不同。授课要针对学生特点,运用科学方法,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不需要叙述备课思维过程,而是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实践活动来体现教学设计与教学技能;说课是教师向同行和专家讲述某一教学课题的教学准备情况,要使用准确的语言叙述备课中的教学设计思维过程,对每一主要内容的教学,不仅要讲清怎样教,而且要讲清为什么这样教。

说课是授课的基础,通过说课,为教师授课梳理出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的授课基本要求。但是这些教育理论和授课方法手段运用是否得当,还需要在授课中加以检验,这样才会促进说课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备好课是说课的前提,而说课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对备课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教案(讲稿)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而说案(说课稿)虽然也包括教案中的精要部分(说案的编写多以教案为蓝本),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授课者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和理论依据。一篇好的说案是说好课的重要前提,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条件,突出重点,突出教学特色与创新,说课与讲课一样要充满激情。

四、评估中,教师说课活动的基本形式及要求

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评估中,专家组有目的地抽选部分教师对所授课程“说课”。1.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评估说课的教师和课程由专家组根据现行课表研究确定,教师讲授什么课,就说什么课;提前将抽选说课的教师和课程名单及有关要求通知学校,给说课教师必要的准备时间(0。5-1天)。

2.说课分为章节说课和课时说课两种。专家组对抽选教师的所授课程,指定某一章节(章节说课)或某一课时(课时说课),并提出相应说课要求。

3.无论章节说课,还是课时说课,说课教师都要首先简要说明课程教学大纲和选用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准确把握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学生情况分析,相关课程(包括有关实践环节)的关系。

4.章节说课要重点分析章节教学目标及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前后章节的联系;本章节教学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本章节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的办法;举例说明本章节教学过程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展示教学手段的运用;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能过于笼统,要说明课程素质培养的具体思路。

5.课时说课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说明本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运用教学方法的目的,效果,板书设计,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本课时的作业,辅导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等。

6.教师说课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设计,要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要说明现代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要将自己的教学特长与创新之处讲清,讲透,利用各种方法手段将课程教学设计中最精彩的部分充分表达出来,展示说课艺术,增强说课效果。

7.说课地点和环境条件由学校确定,并确定两名以上同行教师与评估专家一起参与说课活动。说课教师应该运用一定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教具,图表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同行和专家把课说清楚。每位教师说课时间控制在20-40分钟(由专家组规定),同行教师和专家提问及说课教师答辩时间为10分钟左右。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 篇7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人才培养方面,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 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重新构建了“‘5+2’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5”即5项专业岗位能力:康复评定、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和传统康复治疗。通过两个阶段的学习, 可以熟练掌握康复治疗岗位所必备的5项专业岗位能力, 并能进行临床常见疾病和损伤的康复治疗。“2”即开设儿童康复和老年康复两个专业方向。通过开设儿童生长发育评价、常用儿童脑瘫康复技术、老年康复基础和常见老年病康复治疗等课程, 使学生具备儿童康复和老年康复的能力,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潜力以及继续教育能力。能力递进: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医院, 通过“1.5+1.5”分段式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 (临床认知、校内实训、课间见习、顶岗实习) , 使学生的能力 (专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递进式上升。工学交替: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和教学医院, 通过“1.5+1.5”分段式教学医院学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 使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接轨, 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递进式提升, 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同时, 在3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 理论课程体系改革

在充分调研人才需求的基础上,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本专业课程, 构建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四类型、六核心、分段式”的课程体系。“四类型”即本专业课程包括人文社科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实践课4种类型。“六核心”即根据康复治疗师的职业能力, 将康复评定技术、物理治疗技术 (运动治疗技术和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作业治疗技术、语言治疗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和常见疾病康复治疗技术课程确立为专业核心课程, 整合教学内容, 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分段式”是指采取“1.5+1.5”分段式教学模式, 即学生第1~3学期在校内学习, 主要完成人文社科课、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技术课的学习;第4~6学期在校外学习, 主要完成专业技术课及专业实践课的学习。其中第4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在教学医院学习, 上午上理论课, 下午在病房见习。

3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在教学中, 我们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掌握专业操作技能,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应用能力[3]。基于本专业工作过程, 并依据学生认知规律, 即“岗位认知→技术认知→疾病认知→任务认知”, 构建了“专业基础→专业技术→专业综合→顶岗实习”四阶段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4]。

本专业除了第1学期进行常规的临床认知实习 (安排1周, 30学时) 外, 对第2~3学期各门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技术课均安排实训课, 在校内实训室完成。尤其是部分专业技术课, 在仿真模拟实训室中模拟临床工作环境, 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典型案例,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第4学期的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语言治疗技术以及常见疾病康复治疗技术等主要的专业技术课在教学医院进行, 上午进行理论课教学, 下午在医院治疗室或病房进行技能操作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训练,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为学生的临床顶岗实习奠定了基础。

4 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建立了由用人单位、学生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在教学质量方面, 建立了包括学校教学管理部的理论教学常规管理评估考核制度和院校、行业共同参与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质量督导方面, 建立督导室, 对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 并提出建议和意见。在社会评价方面, 建立由教学基地、顶岗实习单位对学生实践技能掌握情况和职业素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制度, 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每年开展一次毕业生质量调查, 及时了解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及第三方满意度, 全面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5 结语

本专业经过8年的建设, 逐渐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 并积极进行实践, 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 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从2010级学生开始, 将“1.5+1.5”教学模式引进并实施, 在教学医院的大力支持下, 已经完成3个年级学生第四学期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 上午上理论课, 下午进行临床实践, 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 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奠定了基础, 得到了学生及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随着我校省级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完成, 本专业的建设成果得到了评审组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对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朱宝, 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7) :79-81.

[2]强伟纲, 顾京.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1) :1-4.

[3]王顺利, 梁政, 张云云.“按类教学, 分段培养”——高职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0 (11) :127-130.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 篇8

【摘 要】职业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和有序性要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但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使系统内部存在的中、高职不衔接问题日益突出。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发挥中、高职的系统整合功能,才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应加强中、高职能力培养的层次区分;以共享式实训基地为结合点,整合教学资源,具体实施中、高职衔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361-02

【Abstract】 Only the importance of and against, the vocational problem does not converge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lay in vocational system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can really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Vocational Ability level distinction; to shared training base for the integration point,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vocational convergence.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nvergence

一、国内中、高职衔接模式

近几年,国内部分省市组织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学院联合探索都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多种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目前我国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两段式结构,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这一手段择优招收中职毕业生。在这一类型中,现行中职教阶段教育的学制有二种学制形式:劳动技工学校二年制和职业高中为三年制;高职学院学制有两年和三年两种模式,其中以三年制为主。

二是一体化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

二、现行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不连贯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弱,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二)培养目标不对接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招生制度有制约

高职招生考试是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必经之路,招生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是保证中、高职衔接的关键。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并形成一定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相衔接的高职课程,进而形成更高的职业能力。

高职招收中职学生应有多把尺子衡量。中、高职的衔接不仅包括理论的衔接,还有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衔接,尤其是职业领域内的实践经验十分重要。因此高职的招生考试应包括普通文化与专业技术两个方面。但是现行的招生考试却过分偏重于文化课考核。

三、中、高职衔接教育新模式建议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一)中、高职教育课程开设模块化,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实行模块化职业教育课程。

中、高职专业的衔接宜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 这样一来,在接口上就有了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 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空间。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 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 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二)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阶梯化。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做好衔接工作。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应分别定位为: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技能人才,包括有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能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智能型操作人才等等。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牢固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中等技术人才。

(三)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中、高职的无缝衔接 。

中、高职共同的办学特色是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三个方面。无论中、高等职业教育都要求在校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至1年的顶岗实习,通常这个环节是在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进行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实现对生产实际的“仿真”教学为主,实现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校外实训基地以使学生进入生产实际领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为真实的工作体验,实现质的转化为主。校外实训基地还有利于实行“预就业”制度,即将顶岗实习和就业连在一起,实习单位即未来的就业单位,使实习生的学习、实习、就业实现“无缝对接”。

一些高职院校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起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一些企业由于受高职院校较强实力的吸引,也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因此,建立中、高职共享式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不仅有利于综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而且有利于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具体实施中、高职的实践教学衔接。

参考文献

[1] 祝凯,等.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比较研究[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

[2] 陈果.天津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思路与对策[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8

[3] 旻杨红,等.系统论视角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2011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应用题训练下一篇:面试邀请函的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