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培养方向

2024-09-28

学生培养方向(精选12篇)

学生培养方向 篇1

摘要:“位置与方向”的内容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 发展学生的方位感, 从而达到培养空间观念的目标。然而,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学生对方向的判断存在较大问题, 方位角的确定与测量错误率居高不下。此外, 学生脱离文本后, 对现实生活中的方向依然辨别不清。

关键词:方向,方位角,空间观念

“位置与方向”的学习内容分别安排在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通过两个阶段的学习, 使学生在平面图上, 能根据观测点、方向和距离, 描述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性;能画出物体的运动路线图。然而,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尽管老师讲得很详细, 并手把手地指导操作绘图, 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然而成效很差, 正确率极低。

一、错误再现

错误一:无法正确描述方向

在四年级下册学习的“位置与方向”中, 描述的方向 (不是正方向) 由“方位词”与“角度”同时组成, 学生在描述时, 极易产生错误。

错误二:无法正确画定向运动图

绘制定向运动路线图, 是对“位置与方向”所学内容的综合应用, 绘制时同样错误也比较多。

二、原因分析

上述关于“位置与方向”的内容是以“极坐标”的形式呈现的, 试图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发展方向意识, 进而培养空间观念。然而, 事与愿违, 知识、技能方面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更不要说空间观念的培养了。出现上述知识、技能错误, 主要有两个原因。

1“.方位角”概念不明。上述两种错误的根本原因都是“方位角”的概念模糊不清, 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究其原因是教师与学生理解“方位角”时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的, 要突破学生对“方位角”的深刻认识, 就要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

2.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数学是对现实生活数学化的抽象与概括, 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 尤其是“位置与方向”内容的学习, 更是与生活紧密相联。因此, 教学时要不断地结合生活实际, 促使学生把课本中习得的方向与生活中的方向融合起来。

三、教学实践

1.置身生活环境, 感知方向与位置。要培养学生的方向感, 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 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 (校园内) 借助指南针、测绳等工具, 选择若干个建筑物, 通过从观测点测定方位角、测量距离等操作活动, 把相关数据记录下来。要开展上述操作活动, 需准备的测量工具有平板仪、指南针、量角器、200m测绳。

2.绘制方位图, 内化方向与位置。回教室后, 引导学生把在操作中记录的信息, 按照统一的记录规则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以“极坐标”的形式把若干个建筑物的位置标绘出来 (原点———观测点;极角——方位角;极距———距离) , 绘制成方位图。在绘制方位图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把获取的信息用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 从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方向感。

3.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地测量发现, 我们以钟楼为观测点, 中学部教学楼在钟楼的什么方向?

生:东偏北60°的方向上。

师:你能表示东偏北60°的方向吗?

师指导学生操作, 先面向正东站立, 平伸两臂向东, 掌心相贴;然后左臂慢慢向北偏出约60°, 右臂仍然指向东, 两臂之间形成一个“60°角”。

学生操作后, 再课件演示, 明确“60°角”是从“正东”偏“北”60°后形成的,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测量时, 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正东方向”重合。

师:那么北偏东60°的方向怎么表示呢?

学生操作, 先面向北站立, 平伸两臂向北, 掌心相贴;然后右臂慢慢向东偏出约60°, 左臂仍然指向北, 两臂之间形成一个“60°角”。

4.课后调查。

师 (问学生) :以你们现在所在的位置为观测点, 你们能指出北偏西30°的方向吗?

生纷纷站起来, 利用指南针测定正北方向后, 面向正北, 伸出双臂, 左臂慢慢往西偏出30°方向。

5.数据统计。

四、我的思考

儿童空间观念以及空间知觉的发展, 会受到生活经验的局限, 在知觉上存在着障碍。首先是空间识别障碍, 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方位感, 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 并且是不平衡的。其次是视觉知觉障碍, 指儿童在视觉观察中, 还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知觉符号与大脑中储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的水平或策略。上述两个障碍, 表现在具体的“位置与方向”的学习中, 则出现了文本概念与生活实际相脱节的现象, 即能辨别文本中的方向, 却无法正确指出生活中的方向。

在上述教学实践中, 教师把学生带出了教室, 让他们在确定观测点的基础上, 确定不同建筑物的位置。首先, 利用已有的工具采集关于“方向”和“距离”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全身心投入, 多种感官参与。尤为重要的是时刻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脱离了文本的限制, 这对空间观念的正确建立起着促进作用。其次, 通过肢体演示“方位角”, 使学生理解了方位角的产生过程, 大大提高了描述方向与测量角度的正确率。

学生培养方向 篇2

这是一堂科学课,对于此类副课,学神小A小B拼命刷题,别的同学有的`做作业,有的看书,完全不屑于这种副课。

但是老师出奇不意,照出两幅图片,一幅图片是硕果累累,两棵苹果树上结着熟透了的苹果,滚滚麦浪镶嵌其中。另一幅则是岩石嶙峋,毫无一丝生机。只是那光秃秃的地面上隐约透露出一丝生机。老师此时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哪幅照片?”

学神小A放下手中的笔,举手答曰:“当然是第一幅了,硕果累累,如果我在第二幅图中,活不活得下去还是个问题呢?”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当然是第一幅了,第二幅简直就是地狱。”小B附和道。

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第一幅照片,几乎成了一边倒的局面。科学老师却始终没怎么说话,同学们却也没发觉。

课快上完了,吵闹声不绝于耳,一位男生站了起来,他就是名不见经转的小C,他平静如水:“我喜欢第二幅照片。”此语一出,惊倒一片,但细细一想,确有此理,最后,所有人都无不佩服小C的勇气。

科学老师突然兴奋起来,说道:“对,对,对!我就是等着这个回答,一个勇于探索的人,才有可能成功,而不是安于现状!

小学低年级学生方向感培养策略 篇3

一、依托课堂操作建构方向感

“行动才能成功,教练改变人生。”低年级学生的方向感要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结合生活环境来培养。数学课堂是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教师要依托课堂,组织操练,让学生在快乐操作中确定位置、辨别方向,建构方向感。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认位置”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词描述物体位置,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位置问题。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辨认位置关系,部分学生容易混淆左右。为了较好地突破“左、右的认识”这个教学难点,教师采用了实践操作教学法,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丰富的操作活动。教师有意提出一个简单数学问题:“1+1等于几?”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有些举的是右手,有些举的是左手,教师借机告诉学生:“回答问题前一般举右手,请大家都举起右手。”这样学生便在举手练习中分清了左右。然后,教师又请学生说说写字时一般用哪只手握笔,并当场示范给大家看。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几个操作小游戏: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脚独立,右脚独立;同桌左边站立,右边坐下;将铅笔放在数学书的右边,把文具盒摆在数学书的左边;画一个圆形,在圆形的右边画一个三角形。学生在多样性操作中观察、体验、感悟物体的左、右位置,对左和右的方位认识越来越清晰、深刻。

在课堂这块学生求知的主阵地中,教师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引领学生亲手操作实践,行思结合,在轻松有趣的操练中感知、建构方向感。

二、结合体育教学渗透方向感

低年级孩子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还较低下,空间观念尚弱,尚未形成良好的方向感。为了使学生更清晰快捷地掌握好基本方向,教师还可以结合体育教学活动,渗透训练学生的方向感。

教师虽然在“认位置”一课中组织了颇多的操作练习,但是还有少数方向感较差的学生极易混淆前后、左右位置。于是,教师利用兼任体育的优势,有意识地开展方向感练习。首先教师在课前热身活动中,组织学生甩左右手、抬臂弯腰、左右压腿,通过一系列的舒展活动渗透上下、前后、左右方向感。在接下来的队列训练中通过“向左转、向右转、向右看齐”等方式重点渗透左、右方向,加深学生对左、右两种位置的深刻认识。最后组织学生开展“打野鸭”“叫号接龙”“指部位”“单脚跳”“两人三脚跑”等体育小游戏,教师和学生共同游戏,合作互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灵敏性、协调性和方向感。

教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开拓思维,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在不同学科之间架构桥梁,将数学和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方位知识,不失时机地提升学生方向感。

三、利用游戏历练方向感

“行动是知识特有的果实。”游戏活动是低年级儿童最为感兴趣的一种课间活动,他们在课间游戏中锻炼交流,活跃身心,增进友谊。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一平台,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方向感游戏,让他们在欢快的游戏中历练方向感。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认识方向”一课,让学生在对东、南、西、北方向有所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种方向。为了提高学生对八种方向的认识理解,教师设计了一种“跳方格”游戏:在地上画出九宫格,中间一格为大本营,其他8格根据实际方向分别标注“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向,两人一组进行游戏,一人从大本营出发,听从另一人的号令向其他八个方向跳方格,跳错一次就换人游戏。诸如此类的游戏还有“踩影子”和“蒙面辨位”等,学生根据指令去踩不同方位的影子,蒙面辨认不同方向,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在游戏中培养了学生的方向感,还加深了师生感情,增进了师生情谊。

方向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行为活动中边思边行,潜移默化,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在丰富的课外游戏活动中练习,提升方向感。

“行动是架于现实与理想两岸间的桥梁”,教师应在“行思合一”理念指引下,创新学生活动形式,让学生边行边思,且思且行,行思结合,培养方向感,提升空间观念。◆(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小学)

把握方向培养能力 篇4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大纲》中指出:数学高考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阶段仍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建构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身心状况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我们强调能力考核,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要求,相反,学生是否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数学命题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前提,也是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

首先,在复习每一个内容时,必须让学生重温课本相应部分,要原原本本地学,深入扎实地练. 不仅弄通弄懂课本中提供的知识和方法,还要熟悉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提出和推导过程以及应用时要注意的问题,对典型习题要再做一遍,尽可能从多方面做一些思考,如增减条件、改变设问方式等. 如广东高考中的立体几何的翻折问题,它的原型为《立体几何》课本第54页第1题,而这道题在高考中得分率最低. 原因在于考生缺乏对课本的深入研究,做此题时一带而过,没有认识到此题的精华所在和考查哪方面的能力.实际上,这道题正是考查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道具有代表性考查学生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好题目.这道考题告诉我们:一定要认真细读课本,充分以课本例题、习题为素材,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延伸和适当变形,形成典型例题和知识板块. 不要热衷于一些五花八门的试题汇编,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其结果是弄巧成拙.只有与课本紧密结合,再做一些精选的巩固性的练习,才能收到锦上添花、触类旁通的效果.

其次,在复习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会积累很多解题经验和方法,其中不乏一些规律性东西,要注意从课本中探寻这些经验、方法和规律的依据,这样既复习了课本,又达到了不断丰富课本内涵的目的.

第三,在复习过程中,关于解题规范和表述方法问题,应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统一. 如高考中很多考生把“在x轴上的伸缩变换”写成“周期变为一半”,“把自变量x扩大2倍”“把x轴压缩一半”等等不规范语言,理应扣分.

二、加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对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必然要与数学知识的考查结合进行,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因此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考查考生能力的必由之路.

高考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分三个层面:首先是具体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代入法、消去法、割补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然后是一般的逻辑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最高层次是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 而突出对方法、思想的考查始终是高考试题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应重视“通性通法”的讲解,淡化特殊技巧,重视思想方法的总结提炼,尽量遵循“揭示———渗透”的原则,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愉快地接受,达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考注意考查能力,已成为高考的显著特点,以达到选拔有潜能的新生进入高校深造. 近几年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应用性、探究性,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命题. 因此,在复习中应重视知识的有效迁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正确领会题意,明确解题目标,能寻找到实现解题目标的方向和合理的解题步骤,会用简单准确的数学语言阐述运用的数学思想和观点,能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和运算准确地表达解题过程.

大学生创业四大方向 篇5

方向一:高科技领域

有意在这一领域创业的大学生,可积极参加各类创业大赛,获得脱颖而出的机会,同时吸引风险投资。

推荐商机:软件开发、网页制作、网络服务、手机游戏开发等。

方向二:智力服务领域

智力是大学生创业的资本,在智力服务领域创业,更容易赚到“第一桶金”。此类智力服务创业项目成本较低,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就可开业。

推荐商机:家教、家教中介、设计工作室、翻译事务所等。

方向三:连锁加盟领域

选择启动资金不多、人手配备要求不高的加盟项目,从小本经营开始为宜;此外,最好选择运营时间在5年以上、拥有10家以上加盟店的成熟品牌。【您现在阅读的文章来自“中国人才指南网”,请记住我们的永久域名:/ 】

推荐商机:快餐业、家政服务、校园小型超市、数码速印站等。

方向四:开店

大学生开店,一方面可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生顾客资源;另一方面,由于熟悉同龄人的消费习惯,因此入门较为容易。推广工作很重要,需要经常在校园里张贴广告或和社团联办活动,才能广为人知。

学生培养方向 篇6

过去我校的英语教学与其他地区的英语教学一样,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将考试作为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不注重平时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评价,用单一维度的语言知识的考试代替多元的教学评价目的、评价策略和评价手段,使考试等同于评价,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我校为改变这一英语教学的现象,及时顺应形势的要求,全面进行了英语评价试验。

二、评价中教师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新评价方式中理念和要求都要顺应形势,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三、实施英语评价试验,要搞好四个转变

1.由单纯注重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评价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决定的,以教师的主观感受来评价学生。现在我们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积极向上的、给人以温暖的评价,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从选拔功能向重视评价,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上转变。

旧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就好比孙悟空画的“圈”,不让学生跳出圈外。新的教学规则不同,它要求师生互动。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鼓励个别有能力的学生跳出所谓教师画的“圈”,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3.要从只注重学生学习结果向既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注重其学习结果上转变。

4.从单纯重视语言知识向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上转变。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教师不能单纯传授知识。既然是语言学科,就需要实际交流。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答卷子、解释语言现象外,其他方面的能力低得可怜,变成了“聋子”英语、“哑巴”英语,“中国式”英语,教师扼制了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试验教材恰恰在这方面给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每单元都有“听、说、读、写”的目标,并且具体,我们感到可操作性强。

四、评价试验的实施

在实施试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应明确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形成性评价目的不是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的评价主要是以评价手册为依托,采驰口下的步骤和做法:

1.在试验初期。

学校成立了试验领导小组,制订了试验方案,校长任试验小组组长,主管教学主任任副组长,试验教师有三位,实验班为初一(1~6班),非试验班为初一(7~12)班,这样做其目的是为了具有可比性。每学期校领导亲自检查教学计划,经常听课并与试验班教师座谈,听取教师汇报,查看教案,做到了动态管理。

2.试验班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试验班教学每周每班2课时,课时体现在学年组总课表上。开学初,领导小组亲自与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并上交学校存档。每单元有教案,试验班教师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双周互相听课一次,探讨如何使用试验教材的每一部分,做到信息交流及时,有利于试验教学。

3.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我们在使用评价教材时,注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一种情感交流的工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让学生既注重英语学习的结果,又注重英语学习的过程。有了一个完整、健康的成长过程,也就必然有好的结果。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找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只要有兴趣,成绩自然不会差。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从单纯注重语言知识转向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例如:我们给学生看、听《洋话连篇》《剑桥阶梯英语》等光碟,相继成立英语会话表演小组,在班级设立了英语角,学生制作英语趣味手抄报等。让学生意识到英语不光是答在试卷上的,而且是面对面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语言交流。又例如:让学生写通知、打电话、问路等实际运用语言,最大限度地鼓励他们创造性学习,使他们树立信心,不怕出错。

4.评价的目的不光是知道会了多少,或不会多少,更不是选拔少数尖子生,而是发现学生的潜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校每双周进行一次学生自我评价,并印有评价表格。家长给学生评价,学习小组给学生评价;每月教师给学生作一次阶段性评价;期中、期末考试,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特点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价,并装入学生个人学习档案,期末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近一时期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评价时,教师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从宏观上给予肯定;微观上,教师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措施使学生实际体验做自己和同伴的评价者的过程,逐步确定主动实施评价的观念,适应既当被评价者又当评价者的双重身份,逐步打破被动接受检测的心理定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发现学生重要的不是知识上的进步,而是在健全人格上的进步,使他们学会做人。

5.研究教材,把握教材。

在使用英语评价手册中,评价教师首先要搞清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并明白每一单元中每一部分要达到的目标。对于某些书面表达内容的难度,看上去似乎超出了初二起始阶段的既定标准;但实际上,此类看似有较大难度的项目只是鼓励学生根据评价的应用性要求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重要的是沟通,只要达到了沟通的目的,就应视为目标达到,所以教师不要过分苛求学生在用词上的准确性。

6.通过对比,试验班成绩比较突出。

2001年11月,我校参加全国初中英语奥赛,进入决赛9名同学,其中,试验班6名,非试验班3名。2002年,我校参加全国初中英语奥赛,进入决赛20名同学,其中,试验班15名,非试验班5名。

每一次期中、期末考试,我们都做了统计,试验班学生在听力、交际使用、阅读、写作上得分较非试验班高,在学习英语的精神面貌上就更明显高于非试验班。

五、我校在实施评价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领会试验目的,具体操作上与专家、兄弟学校信息交流上都存在着许多差距,试验教材的使用,没有先例,没有现成经验,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学生、家长、教师没有养成评价习惯,或评价不全面、不科学。学生自身评价与评价角色的转换,都需要一个转变过程。教师总是拿着终结性结果看学生,不能把它放在一个人学习过程这一环节看待。但经过两年半的试验教学来看,试验班的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了一个健康的心态,不再有恐惧感。在评价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1.教师的评价理念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2.在某种程度上,教师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仍占据着上风,还没有完全进入评价角色。

3. 学生自身评价与被评价角色有待于转变。

4.学生和家长重视终结性评价的现象比较普遍。

5.学生家长没有养成评价习惯,评价不够科学。

六、我校在评价试验教学中取得的效果

1.通过评价为学生树立了自信心,让学生看到了自己学习的全过程。

2.评价教师看到了授课过程,又通过学生反馈出教学效果。

3.通过评价,教师从忽视情感评价转向重视学生情感评价。在健全人格上,为学生终身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4.从统一答案,转向多样性答案。

5.从把学生当做接受评价的个体转向让学生成为积极参与评价的主体。

七、评价试验的改进措施

1.转变观念。在今后的试验教学中,我们认为最重要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果思想观念不改变,正确的评价原则就不会形成。

2.改变教师只注重考试成绩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做法。

3.完善学生评价全过程,培养综合素质。

4.教师的评价还应积极向上,有利于学生成长。 在今后的试验教学中,我们准备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与独特性并重的原则。

(2)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原则。

(3)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认为,只有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态度,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转变评价观念,明确评价原则,科学地掌握评价方法,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成长的氛围,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经侦方向培养方案改革刍议 篇7

一、认清公安教育发展趋势,理清公安实践需求标准

当前,公安学历教育正面临着改革,公安教育招录体制也正在适应公安实践的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公安教育的发展趋势,从长远出发,研究、思考公安教育如何改,如何做才能适应将来的公安人才培养需要。学历教育要向公安职业教育借鉴经验,大学教育要向在职培训借鉴经验。我们要认清公安教育整体发展的基本趋势,围绕公安实践对经侦人才需要的标准,突出经侦特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修订经侦方向培养方案。

经侦实践部门需要的是既有经侦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既有研究学习的能力又具备一定社交能力的人才。所谓经侦理论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侦查知识。法律知识包括刑法、刑诉、民法、经济法、商法等。经侦民警不仅要掌握刑事法,还要掌握民法、经济法等,因为经济犯罪与经济纠纷交叉,如果不懂民法、经济法、商法,就难以界定罪与非罪。经济知识包括金融、公司、外贸、知识产权、财政税收、会计、国际贸易等。经济犯罪是发生在经济领域里的犯罪行为,有些犯罪如信用证诈骗、票据诈骗、涉税犯罪等涉及经济专业知识,因此,经侦民警要了解经济知识。侦查知识包括经济犯罪的形势、特点、侦查措施和常见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要领,具体包括办案程序、侦查取证、追逃、询问、讯问、情报分析等。

大学教育不仅仅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实践办案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实践办案能力主要是侦查技能,包括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情报分析能力、调查取证能力、询问讯问能力等。为人处世能力包括社交能力、适应能力等。大学的教育不能只强调理论学习而忽略实践教学,不能只强调知识学习而忽略个人健康人格培养,不能满堂灌而不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走向公安实践的,要具备一定社会能力,成为“社会人”、“公安人”、“职业人”,而不是“书呆子”。有些毕业生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要是脑子活,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善于表达,能够迅速调整自己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而有些毕业生却在工作岗位上踯躅不前,主要是适应能力弱,既不善于学习,又不善于表达,缺乏实践应用能力,不会及时调整自己。由此,大学教育既要重视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基本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等方式,将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实训教学等方式融会贯通于教学过程中,从而改变培养目标,改变教学目的。

二、完善经侦课程体系,更新经侦教学内容

完善经侦课程体系,可拟增设《经济基础业务知识》、《公司犯罪案件侦查》、《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侦查》、《经济犯罪典型案例研究》等课程。当前经侦民警需要掌握的知识主要是法律知识、经济知识和侦查知识。我们目前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课包括《经济犯罪侦查基础》、《经济犯罪案件侦查》、《走私犯罪侦查》和《司法会计》。由于经济犯罪与经济纠纷难以界定,许多经济犯罪案件是由经济违法转化而来的,从事经侦工作的民警除了要了解刑事法,还需要了解民法、经济法、商法。当前,经侦课程中这方面的课程应该加强。对于经济知识,目前我们主要是在讲授某一类犯罪案件,涉及较强的经济业务知识时,才临时增加进来,如讲信用证诈骗案件,需要先讲解信用证流程,然后才能讲犯罪问题,在讲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时,需要先讲什么是增值税,等等。这种讲解方式比较零散,学生对于经济知识缺乏总体的认识,对经济运行情况缺乏整体认识。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开设一门《经济基础业务知识》,从侦查犯罪的角度,讲授金融、税务、国际贸易、知识产权等知识,但要强调经济知识的实用性。对于经侦专业知识,从罪名上看,当前讲授的经侦理论中,公司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扰乱市场秩序犯罪没有全面包含进来,只是在经侦基础中对几个常见的犯罪行为进行讲解,不利于学生对整个经济犯罪侦查的了解。将来在经侦课程体系中,应增加经侦专业课的比重,可考虑开设《公司犯罪案件侦查》、《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侦查》。为了增强学生对于经侦热点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考虑开设《经济犯罪热点案例研究》,对当前经济犯罪的热点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尤其是选择正在发生的、引起社会关注的经济犯罪案件进行研讨,这样学生会更加感兴趣。

经侦教学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具有时代特色,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把经侦实践中最新趋势、最新手段、最新采用的技术吸收进来,讲授给学生,要突出应用价值。研究、提炼现有教学内容,要讲授更具有经侦特色的知识。如在经侦实践中,经侦信息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如何获取情报信息、分析情报、应用情报信息指导侦查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我们要及时吸收进教学内容里。在《经侦基础》课程中,对于经济犯罪侦查措施、侦查程序、侦查策略的内容应加强,通过归纳总结经侦实践中成功案例,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更新经侦基础的教学内容,使其更具有经侦特色,更系统、更全面。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讲授内容中,认定方面的知识比重比较多,对侦查部分则偏轻。我们可以收集同类经济犯罪侦查案例,重新研究、分析共性的知识,突出案件侦查的实用价值。

三、借鉴在职民警培训方式,改革教学方法

经侦属于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目的也要突出实用价值,注重学生实际侦查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以前的单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必须加以改革,充分借鉴当前在职民警培训的好的做法,结合经侦教学需要,积极探索案例教学、完善实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

经济犯罪侦查学科本身就是来源于公安实践、服务于公安实践的,具有运用案例教学的土壤和条件,但现在经济犯罪侦查教学中基本上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教授为主,个案分析为辅,已经难以适应目前公安教育的需要。鉴于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经侦专业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从案例库的建设、师资的培养、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等方面建立系统的、具有公安特色的、符合实战需要的案例教学法。

(二)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学生警务实战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经侦教学内容应用性比较强,从先期情报信息的收集分析到立案审查,从调查取证到询问讯问,从追逃追赃到查询冻结,都是具体的操作性比较强的活动。经侦实训内容可以包括基本技能实训和办案综合能力实训。基本技能实训包括经侦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公安网接报案录入、司法会计检查等。办案综合能力实训主要采取模拟办案的形式,将所学过的各门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对模拟的案情作出综合判断,按照经侦办案的一般程序,从案情分析、侦查思路确定、侦查计划制定、侦查取证工作开展到法律文书制作等诸环节进行仿真实训。办案综合能力实训环节力求贴近实战,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办案能力为目的。

(三)热点案例研讨。

当前,经济犯罪案件成为主流犯罪,开始引起公众的注意,大量涉众型的经济犯罪案件(如内蒙古万里大造林案件、辽宁蚁力神案件、北京亿霖木业案件等)、公司高管涉嫌经济犯罪案件(如牟其中案件、周正毅案件、黄光裕案)、假币假卡假票案件等经常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社会关注。我们可以不定期地开设热点案例的研讨会,组织学生提前准备,相关老师参与,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四)旁听审理。

在基层经侦实践中,经侦部门规定每一位经侦民警在1年内至少要2次旁听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尤其是自己侦办的案件要尽量到法庭旁听审理,以强化经侦民警的法律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经侦教学中,不仅仅要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去到法院旁听经济犯罪案件的审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经济犯罪案件审判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证据质证、被告人陈述等程序有直观了解,对案件定性、证据收集、办案程序、律师质疑有更深的理解。

(五)走出去,请进来。

走出去是通过实习、见习、参观、调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经侦实际办案情况,请进来就是请经侦实践部门的办案专家、能手到学校举办讲座,可以就某一案件进行剖析,也可以就某一方面(如经侦信息化、涉众型经济犯罪)进行讲座。

(六)网上答疑。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校园网、互联网建立经侦论坛,在网上探讨案例、学习心得,专门供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交流,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有效、及时互动。另一方面,可以经常上公安网,参与全国经侦实践部门的疑难案件的探讨,发出公安大学教师的声音,推广教学成果,也能够及时获取经侦实践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谈谈大学生就业方向之大学生村官 篇8

在现在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大学生无疑是我国较为稀缺的人力资源。尽管我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很丰富, 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得比例很低, 所以一个国家能否高效配置这些紧缺的人力资源是很重要的。经过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体制能更有效的配置资源, 尤其是较为稀缺的资源。而大学生当村官是分散决策的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的一种方式, 因此我认为在这个就业压力及其大的社会环境下, 大学生可以选择这个渠道来就业。

“大学生村官”这个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新兴一族, 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同时, 现在我国农村的经济得到大力发展, 对其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是主要的, 因此农村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大幅度提高。当前, 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低, 全国的文盲半文盲绝大部分在农村;同时农村劳动力中的“精英”、“能人”又大多外出务工, 致使新农村建设遭遇高素质主体的缺失。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 不但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而且也是把传统农民培育成新型农民的一条有效的现实途径。

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应聘到村任职,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如大学生村官享有的补贴、津贴并按月发放, 参与养老社会保险、办理医疗、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 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 在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等。这些对大学生应聘村官产生了最为直接的吸引力。

那么大学生当村官有什么好处呢?我想这是两方面的, 首先是个人:

一是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人才。农业是实践性强的产业, 使大学生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开拓创新, 在生产中不断改进农业技术。

二是培养了大学生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达到学以致用。

三是培养了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奉献精神。当前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工作的原因, 一方面是农村落后的社会经济面貌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 不能适应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没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当自己投入到这份事业中时就会慢慢学会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 学会吃苦耐劳, 不怕困难, 用自己的智慧献身新农村的建设。

其次是社会:

一有利于促进农村传统观念的更新。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相对缓慢, 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 这不仅使传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得以延续而且还直接造成落后贫穷的积累。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接受能力快, 掌握的新知识、新观念多, 他们到农村任职将会对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 带来转变, 将给农村输入现代化、科学化的思想, 有利于农村传统观念的更新。

二有利于在农村传播和推广新技术、新知识,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现在的农村, 许多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都需要高素质、懂科学的带头人, 而大学生村官恰恰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 新型高素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脊梁和主体。

三有利于提高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村官是新农村的领路人和各种事业的组织管理者, 也是新农村各种复杂矛盾的协调和解决者。而大学生村官在处理农村事务过程中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办法就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提高。

其实想要做大学生村官也不是想象中那样容易的, 有许多对自身的要求。首先要有做好服务农村的思想准备。一方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农村没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多数地方还没有畅通的网络和交通等, 所以大学生村官要能够吃苦, 能够忍受农村有限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有献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更要热爱农村热爱农民, 把农村工作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事业, 只有这样才会有充足的热情投身于新农村的建设。再一方面要有耐心和恒心, 农村基层问题多而琐碎, 如果没有耐心和恒心, 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

还有要摆正心态, 找准定位, 这是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重要的一步, 也是开展农村工作的关键一步。在刚开始的实践中,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往往会感到迷茫, 感觉工作无从下手, 无所事事, 但是要通过一段时间与村干部和村民的接触, 然后慢慢适应农村的生活, 放平心态, 找准定位, 这样才会唤起对农村工作的热爱, 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干出一番事业。

最后要积极了解并参与农村的各项事务。大学生村官需要充分了解农村的各项政策, 现状以及各种矛盾和问题, 只有这样, 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才能做到知己知彼, 从容不迫。在政治方面, 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 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在经济方面, 积极干事创业,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寻找致富项目, 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文化方面, 应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 既尊重村民的习俗, 又积极灌输健康、科学、先进的精神文化理念, 不断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结语: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 完善自己, 积极加入大学生村官的队伍中, 为把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出一份力。

(责任编辑:韩梅)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今国内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在就业方向上可以选择大学生村官, 讲述了其中的好处, 同时还有对自身的条件要求。

从强到美——未来孩子培养的方向 篇9

这是一个尚美的时代。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的决策。为什么审美教育成为了教育的重中之重呢?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美育研究中心赵伶俐教授告诉我们:“美育能促进学生审美素质、思维方式、知识获得和行为获得等方面的有机统一。”

如果您关注本栏目上一期的话题——《“警惕人工智能”,我们能做些什么》,就会明白审美教育在引导孩子们正确面对未来方面有多么重要。试想,未来实现超人工智能的今天的孩子们都有着一颗柔美、善良的心,那么,超人工智能将会被运用在为人类创造福祉的方向上,人类将因超人工智能的实现而得到“永生”。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当许多工作被计算机取代后,创意、游戏、感知变得重要起来——审美将是未来重要的职业能力。

那么,我们能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呢?我曾经在课堂上见过一位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利用Photoshop合成图片时,选择了两张图片,对其进行合成、恶搞,最终变为虚假、恶劣的图片。课后我追问这位教师为何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教师说想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我的心里,Photoshop是用来创造美的工具,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载体。但是如果教师的引导方向错了,孩子们得到的培养将不是审美,而是审丑。也许有人会问,审美教育不是艺术学科的事吗?其实,审美教育存在于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不仅各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任,班团活动、校园文化中的真、善、美也会无时无刻地陶冶学生们的品性,影响着学生们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等无意识的层面。我们可以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可以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美的鉴赏力;还可以通过展演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

数字时代,给了每个人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我们在孩子心里种下的,将不再只是“强”的种子,“美”的情感终将感染和引领他们成长为有着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积极的理想追求的人。

(本文摘编自方少芹老师博客)

七嘴八舌热议进行时:

许淼淼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

当“技术”遇到“美”

读了方老师的博文后,我找到了知音,因为我们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信息技术只是一门技术课、工具课,与美育关系不大。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在上课时忽略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导致学生在学习PPT、Photoshop等软件时,只注重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却忽视作品的设计与情怀的传达,使得学生作品普遍美感与灵性不足。因而,如何让学生在知识接收趋于碎片化的数字时代也能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当“技术”遇到“美”,如何用“技术”来表达“美”的情怀? 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课堂上,我会要求自己以美的姿态站在学生面前,用美的语言、美的案例、美的素材去感染学生,并在塑造自身美好心灵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在选择教学素材时,我会选择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案例,用美的事物感动学生的心灵,以美动人,以美育人。例如,在讲授“图像的合成”时,案例素材我选择了“父亲的背影”“母爱”等图片,以“感恩父母”为引线,感恩之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与创作欲望,因而课堂上美的作品层出不穷。又如,在讲授“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时,我引导学生观看电影《人工智能》片段,在让学生感受人工智能魅力的同时,开展“善与恶”的讨论,学生感悟到了良善之美。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美的长期陶冶,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到丑恶的东西不可容忍。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

当“技术”遇到“美”,我选择美的教学目标、美的教学内容和美的教学方法,努力利用美的内容和形式,去潜移默化我的学生,让学生在长期与美好事物接触的过程中,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魏烁佳广东省揭阳市岐山中学

让信息技术课堂面向未来,渗透美育

职业生涯规划师古典在《2040年人们怎样选择职业》中预测未来职业环境的变化,提出对未来主人翁的培养方向是“从强到美”,应具备感性思考力、创造力、让自己幸福的能力。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应为孩子的发展奠定基础。我认为感性之美、创造之美、幸福之美,可以在当前的学科教学中体现,包括信息技术学科。

信息技术教育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领域之一。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设计教学活动,整合技术与艺术、理性思考与感性思考,让学生尝试“跨界”的角色扮演。例如,在教学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当旅游设计师,搜集旅游信息规划旅游方案;在教学图像处理时,可以让学生当服装设计师来设计校服、班服样式;在教学视频处理时,让学生拍制简单的城市宣传片,当一回小导演;等等。在这些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成为培养知识技能之外的重要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做前鉴赏、做后评价来引领学生感知美、领会美。如何鉴别网络资源的优劣?作品创作如何突出主题?如何做到风格和谐统一?大量素材的堆砌是否就是美?无厘头恶搞是否就是创意?……这些都需要我们及时地引导。这无疑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自觉的审美意识,高雅的审美情趣,文学、美术、音乐等跨专业的基础知识等。

信息技术学科的另一个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拥有创造美的能力。喜新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无论是“信息时代”还是“概念时代”,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的眼界,鼓励学生创造新的美。例如,在城市宣传片制作的主题教学中,我给学生展示了两个作品,一个用航拍技术,一个用延时摄影技术,新颖的拍摄方式出现了表达效果的差异。在学生赞叹之余,我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方案,于是课堂上就有了“改变拍摄角度”“改变视频播放速度”等方案和学生积极探究新的拍摄方法与处理技术的学习场面。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更要让学生体会学习的美好。如果学生在求学阶段便学会享受学习,工作后也更容易化解压力,追求自我实现和幸福。这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之外,也需要我们创设条件引导。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世界是开放的、善良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们去尝试更多,去创造可能,去体验别样的精彩,让孩子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张中本上海市市西中学信息中心

审美教育,从自己做起

很多人觉得,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审美品质更多应该是文科教师的工作,而我却不这样认为,理科中的信息技术学科在这方面丝毫不亚于文科。

向培养终身读者的正确方向前行 篇10

语文重在教学生读书, 而培养终身读者的关键期或敏感期就在小学阶段。因此, 要更好地践行新课标的阅读理念, 我们就必须自我反思, 自行调整, 向着培养终身读者的正确方向前行。

一、培养终身读者, 需要运行“纯快乐”程序

阅读, 尤其是儿童的阅读, 从自然的状态来讲, 首先是为了快乐。如果儿童从阅读中获得的乐趣越多, 他们的阅读兴趣就会越浓。也就是说, 儿童的阅读兴趣和所获取的阅读快乐成正比。值得注意的是, 阅读兴趣, 关系到阅读生命的质量与长度。因此, 我们要培养终身读者, 就必须遵循“快乐原则”, 形成“快乐第一”的阅读理念。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运行“纯快乐”的阅读程序:一是我选我所读, 增强快乐的“吸引力”。从选择书目开始, 我们就必须让学生为自己的兴趣做主。即使是推荐好书, 也不要单本推荐, 最好能呈现一个系列的书目, 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毕竟, 书籍的选择是否合适, 是否喜欢, 只有本人知道, 别人无法替代。自己选中的书, 读起来, 才会有一种自然的吸引力, 才有可能如痴如醉地读下去, 并升级为成熟的读者, 乃至成为一个优秀的终身读者。二是我读我简单, 减少一些“附属物”。小学生的阅读要简单点。小学生毕竟不是阅读专家。只要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快乐, 得到了精神享受, 书就没有白读。如果还能在自然状态下, 圈圈点点, 批批注注, 从人文和语言的层面有所得, 有所悟, 就已经不错了, 完全没有必要每次读书都出思考题, 都要写正规的读书笔记。这些外挂的作业尽量要少一些。让学生轻负担阅读, 才能在阅读的征途上跑得快、走得远。三是我读我发现, 增强发现的“惊奇感”。书是静止的, 阅读就是让它们得到一种动态的还原, 释放出丰富的意义信息与人生情趣来。因此, 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用自然化阅读的直观演示, 真实呈现在阅读中收获发现惊喜的过程。通过有趣的提问, 或者有意放大书中的情趣点, 让学生在阅读的预热中“尝鲜”, 在印证的阅读中“回应”。

二、培养终身读者, 需要运行“非正式”导读

读者自读。要让学生成为终身读者, 必须要靠学生自己去长期修炼。教师只是把学生领进门而已。作为教师, 总有一种介入阅读进行技术指导的职业偏执。然而, 根据儿童阅读心理学原理, 我们可以知道, 儿童阅读所需要的环境支持, 主要的不是技术层面的, 而是心理层面的。在儿童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所要做的, 便是耐心地倾听、适时地呼应、真诚地陪伴。我们所要努力的, 其实非常简单, 就是成为学生最好的阅读伙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称职的阅读指导教师, 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听众。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尽量不要越位, 要抑制住技术指导的冲动, 除非学生发出寻求帮助的明确信号。我们不要频繁地介入儿童的阅读, 更不要强行推销所谓的阅读程序, 布置过多的阅读习题, 做过多的阐释, 最好能够像呼吸那样自然。除了统一的课堂阅读指导之外, 我们应该尽量采用个别化的阅读方式, 选用自然态的阅读空间, 享用伙伴型的阅读氛围。我们这样做, 就是在运行“非正式”的导读。实践证明, 这种简单而随意的方式, 是非常有效的。“非正式”阅读, 是培养终身读者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要消除对“非正式”阅读的种种误解, 切实改掉自己在阅读指导方面的坏习惯, 真正让儿童的阅读回归到儿童的轨道上来。

三、培养终身读者, 需要运行“全时态”阅读

学生培养方向 篇11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方向;培养模式

在国家加强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各职业院校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据统计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没有就业的往届学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护理专业作为“国家紧缺人才”专业,到目前也存在由于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出现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培养的高职护生在未来几年就业压力增大将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拓宽其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竞争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经过市场需求调研发现,院前急救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岗位人才需求较大,就业前景较好。笔者根据兴安盟卫生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提出在培养通科护士的基础上,发展院前急救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多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的构想。可以设想既具有通科护士的临床护理技能和素质,又具备现今稀缺护理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学生,是非常具有就业竞争力的。

一、稀缺护理岗位市场需要现况分析

1.院前急救。目前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仍十分艰巨。一些已基本控制的传染病有重新抬头趋势,在广大农村地区,还存在常见传染病的威胁;全球新发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引起的群体性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以及因有毒化学品泄露造成的职业中毒事件屡有发生;核辐射源分布广,应用数量增多和强度不断增大,存在着核辐射和核恐怖的威胁;频发的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增加了疫情发生的风险。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救治机构基础设施条件的投入,装备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应急反应和救治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院前急救作为急诊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实施着把病员从突发事件或突发疾病的现场到达医院之前抢救和诊疗的全过程,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护理水平可以直接影响到急救工作的质量,也关系到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护理,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才能真正降低急诊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也为患者到医院的后期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一大批从事现场紧急医疗救护的高技能人才,服务于紧急救援中心和医院急诊科。

2.康复护理。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身患重病、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及时的救治,保存了生命,但往往伴有各种功能障碍,严重地危害着病人的身心健康,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也给其家庭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给社会增添负担。如何降低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成为现代医学以及现代护理学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每年因车祸、疾病等原因新增加的残疾人数量达100多万。再加上大量因慢性病致残的患者,社会对康复医疗应该有巨大的需求。能否接受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对病人生存质量改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全国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2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5000多人,我国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人数仅为700名。康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那么如此大的缺口,如果能有护理专业学生通过一定康复技能的学习,掌握常见病的康复护理技术,以补充康复治疗技术人员的缺口,将可以部分解决康复需求与康复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

3.老年护理。全国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在我国目前1.44亿老年人口中,大约有7000万有不同程度的养老需求,有5%明确提出要进养老机构,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和人员严重不足,老有所医的问题非常突出,老年群体渴望得到保健护理。按照我国老年人口5%入住养老机构,以700多万张床位来配备相应数量的护理人员,那么护理专业人员数量缺口是非常巨大的。同时目前各种养老机构中还存在着护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的需求,使得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为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工程将伴随社会需求迅速建立起来,同时产生十万计的老年护理岗位群,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有较大的就业市场。培养大量的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二、“多专业方向培养模式设想”具体内容和实施途径

“多专业方向培养模式设想”可概括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紧缺护理岗位市场调研结果,以教育部提出的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为基础,调整课程设置,提出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实现后期分流培养,重点向院前急救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方向培养,拓宽专业方向培养人才。

1.拓宽专业方向,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护理专业把培养“高质量、基础宽厚、具有关爱品质和创新精神的护理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根据我国近年护理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护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提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适应广、定方向、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通科护生基础上拓宽专业方向培养人才,按照护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围绕教育部提出的主干课程体系,调整课程设置,实现多专业方向培养,使其具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2.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建设特色。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要体现医学知识基础化,护理知识专业化及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根据护理专业的发展,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课程基本包括三个模块,具体课程结构设置为:一是注重《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与法规》、《护患沟通与礼仪》、《护理职业生涯规划》等人文课程的教育,以提高护生的文化品质、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二是在逐年增加护理专业课程的同时,精简与融合医学基础课程,以突出强调护生临床护理技能的熟练与精准;三是在第四学期加大专业方向模块的学时数,重点强化紧缺护理岗位所需技能。分专业方向把《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定为必修课,在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所用的教材基础上,自行开发校本教材,增加课程内容,康复护理学专业增加康复医学基础、康复护理技术、疾病康复护理方面的课程教育;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增设老年医学、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护、营养学、老年心理学等课程内容。院前急救专业加强重症护理、重症监护的教学。并要求教学中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至少占50%。同时进一步减少必修课,必修课学时压缩在周学时26学时以内,为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选修课,并通过限定选修课体现专业方向,突出院前急救、康复护理、老年护理方向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色,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空间。

3.优化组合教学资源。把现有的实验教学设备通过进一步优化组合,并适当购进新设备来补充,完全可以实现各专业方向培养的实训教学要求。例如基础护理实验室可以兼具老年护理实训室功能。基础护理实验室作为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实验基地,是护理学院的主要实验室,分设基础护理操作示教室、操作实训室、模拟病房、模拟治疗室、实验准备室等相关科室,承担不同层次基础护理学的实验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购进老年护理人模型等,即可为老年护理提供教学所需设备。

通过以上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验资源的修订和优化组合,使宽口径的多专业培养成为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

三、效果预测

在“宽口径、厚基础、适应广、定方向、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按照护理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通过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教育,构建多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后期分流培养、专业培养。相信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多个护理岗位的临床实践能力,能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护理人才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Z].国办发〔2003〕82号.

[2]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陈雪萍,姚蕴伍,杜丽萍.养老机构老年护理服务规范和评价标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学生野外考察中方向辨别方法概述 篇12

一、太阳升落定向法

学生在进行野外考察时,可以利用太阳来确定方向。笼统地来说,太阳升起的方向为东,下落的方向为西。但事实上,只有在春分(3月21日左右)和秋分(9月23日左右),日出和日落的方向才是正东和正西。

以左图所示,从春分到夏至(6月22日左右),太阳升起(或下落)的方位由正东(或正西)逐渐向北偏移,到夏至偏移到最北点;从夏至到秋分,太阳升起(或下落)的方位逐渐向南偏移,到秋分这一天移到正东(或正西);从秋分到冬至(12月22日左右),太阳升起(或下落)的方位由正东(或正西)继续向南偏移,冬至偏移到最南点;从冬至到春分,太阳升起(或下落)的方位逐渐向北偏移,春分移到正东(或正西)。学生知道了不同季节日出点(或日落点)的大概方位,再根据正午时太阳一定位于正南方这一点,就可判断出白天不同钟点时自己所处的大致方位。

(注:“★”越多, 表明经济成本越高, 定位精度越高, 使用难度越大。)

二、杆影定向法

在晴朗的白天,高出地面的物体在阳光的照射下总会产生阴影。随着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物体影子的朝向、长度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当学生在进行野外考察时,可利用这一原理,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竖起一根直杆,在某一时刻记下直杆影子顶端的位置A,过10分钟—20分钟,再标出影子顶端的位置B,连接AB,则AB就是此地近似的东西方向线。首先标出的一点为西方,面向西方,背后则为东方,左边为南方,右边为北方。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更为准确的辨别方法。如,右图所示。学生可在午前某一时刻记下杆影顶端位置A,以直杆和地面的交点O为圆心,以OA为半径画一圆弧,待午后某一时刻,杆影顶端恰好落在弧上时再记下位置B,联结AB并取其中点C,则OC即通过该地的南北方向线。CO方向为正南,OC方向为正北,CA方向为正西,CB方向为正东。

三、沙丘定向法

风是塑造沙漠地表形态的重要因素,在单风向沙漠地区一般以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为主,迎风坡凸出而平缓(坡度一般为5°—20°),背风(落沙)坡凹陷而陡峭(坡度一般为28°—34°)。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盛行西北风,沙丘一般呈现出与西北风向近乎垂直的走向。沙丘西北面坡度小,沙质较硬,东南面坡度大,沙质松软。

在西北风的作用下,冬季沙漠地区的植被附近往往形成一些小雪垄、沙垄,其头部大尾部小。一般来说,其头部所指的方向即为西北方向。在沙漠地区进行野外考察时,学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辨别方向。

四、手表定向法

学生在戈壁或沙漠地区利用指针式手表,在晴天上午9时至下午4时之间按照下面方法去做,也能较快地辨别出方向:“时数折半对太阳,12指的是北方”。如,在上午9时,应以4时30分的位置对向太阳,在下午2时40分(即14时40分),则应以7时20分的位置对向太阳,此时12所指方向即为北方。为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可在“时数折半”的位置上竖一细针或草棍,并使其阴影通过表盘中心,见左下图。

需要注意的是:1.“时数”是按一天24小时计算的。如,下午1时,就是13时;2.在判定方向时,手表应平放(表盘向上);3.此方法在南、北纬20°30'之间地区的中午前后不宜采用;4.要注意时差的问题,即应采用“以标准时的经线为准,每向东15°加1小时,每向西15°减1小时”的方法将标准时间换算成当地时间。

五、指北针定向法

指北针是野外定向最常用的工具。学生在进行野外考察用其判定方向时,应将指北针水平放置,待磁针静止后,磁针上标示“北”的一端所指即是北方。但实际上,磁针静止时所指方向为磁子午线方向,它和通过该点的真子午线(经线)方向通常是不一致的,两者间还存在着磁偏角。所以,用指北针测定的方位是磁方位,而不是真方位。要想得到真方位,学生可事先从有关资料获取当地磁偏角的数据,以便进行校正。

运用指北针辨别方向虽然简单快捷,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指北针前,应先检查磁针的灵敏性;指北针尽量保持水平放置;勿将磁针的S端误认为是北方,否则会造成方向误差;事先掌握活动地区的磁偏角数据以进行校正。

六、GPS定向法

GPS定向法是利用卫星实时进行全球定向、定位、导航的方法。其具有定位精度高且能全天候使用的特点,但是使用起来经济成本较高。

上一篇:治理框架下一篇:设计型专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