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本科论文(通用12篇)
高职本科论文 篇1
依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我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体现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建设者终身教育理念, 中等和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以满足农业发展, 农村富余, 农村换貌, 乡村文明对高端农业人才的需要, 探索农业高职本科教育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一、探索农业高职本科教育的必要性
探索涉农高职本科试点是更好地服务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 为我省农业培养留得下、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落地式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要实现《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的目标, 就离不开各级各类农业人才, 尤其是农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与引领。普通本科毕业生与县域经济发展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特定要求不吻合, 传统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很难覆盖该经济区域。培养具有明确的就业地域、明确的就业行业领域、明确的就业现实岗位群的县域经济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就成为涉农高职学校的必然使命。
开展涉农高职本科试点, 为我省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奠定基础。通过涉农高职本科试点, 探索本科高校与高职学校合作开展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探索高职学校独立培养高职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 探索高职学校与本科高校合作培养、独立举办高职本科的体制与机制, 逐步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二、涉农高职本科教育试点方式
1. 与本科高校合作试点。
本科高校与高职学校合作开展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试点。高职学校负责教学实施、学生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本科院校负责全程监控教育教学质量, 负责学生学籍管理和相关的教务管理, 负责审核学生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资格, 颁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2. 与本科高校部分合作试点。
允许四年制高职试点的高职学校参加普通本科院校评估, 取得本科学历审核和颁发权后, 独立进行学生学籍管理、审核学生毕业资格和颁发毕业证书毕业;本科院校负责全程监控教育教学质量, 负责审核学士学位资格, 颁发学士学位证书;未取得本科学历审核和颁发权的, 仍由本科院校负责学生学籍管理和相关的教务管理, 负责审核学生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资格, 颁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3. 高职学校独立试点。
高职学校独立开展培养高职本科人才的有效途径试点。高职学校申请试点专业的本科学历审核和颁发权、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学科专业权, 独立负责学生学籍管理和教务管理, 负责审核学生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资格, 颁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对未取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学科专业的高职学校, 仍由本科院校负责审核学生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资格, 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三、涉农高职本科教育试点内容
1. 生源与招生方式。
单列招生计划和院校招生代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 四年制培养, 参加普通高考, 列本科二批次录取;招收“三校”毕业生, 四年制培养, 参加单独招生考试, 单独录取;招收村村大学生、同一专业的高职 (专科) 毕业生, 两年制培养, 参加专升本考试, 统一录取;不同生源单独编班, 单独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统一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2. 教学改革与建设。
合作院校双方共同明确涉农高职本科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涉农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落地式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水平及服务产业能力, 形成涉农高职本科基本的教学文件和标准。
3. 经费使用。
生均经费由财政直拨办学执行院校, 学费的70%, 用于执行院校的人才培养;学费的30%, 用于本科高校的学籍管理与合作培养费用。
四、涉农高职本科试点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
教育厅成立以厅长为组长、财政厅和教育厅相关主管领导为副组长、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并成立指导、监督和检查专家组;各合作院校成立以院校长为组长, 以包括行业企业在内的相关人员的专家指导组、合作领导组和各项目组, 为涉农高职本科试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2. 制度保障。
涉农高职本科试点的院校签订合作协议, 要进行风险评判、制订预案;高职学校要修订学校发展规划, 制定试点专业建设规划, 制定试点专业招生、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管理、学生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范。
3. 经费保障。
为每所涉农高职本科试点的高职学校提供必要经费支持, 主要用于涉农高职本科试点的理论研究,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配套教育文件的研究制定, 主干课程标准以及专业设置标准的研制开发等;涉农高职本科试点的高职学校要按1:1匹配建设和研究资金, 建立独立账户, 专款专用。
五、涉农高职本科试点的主要突破点
1. 通过试点, 探索本科院校与高职学校合作开展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有效途径及体制与机制, 逐步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2. 通过试点, 形成涉农高职本科基本的教学文件和标准。合作院校双方要共同明确涉农高职本科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开发出具有龙江特色的涉农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培养落地式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3. 通过试点, 确立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高职本科试点的院校要签订合作协议, 要进行风险评判、制订预案;高职学校要修订学校发展规划, 制定试点专业建设规划, 要制定试点专业招生、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规范。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曾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 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 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明确职业教育体系内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的定位;要根据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产业升级的实际及特点, 通过试点的方式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此, 发展农业高职本科教育, 对于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升级和创新意义重大。
高职本科论文 篇2
从2001年开始,我院与原石家庄铁道学院进行联合本学,试办高职本科。石家庄铁道学院负责招生和就业,我院负责人才培养。2006年招收最后一届本科生,2010年所有学生全部毕业,两院终止办学。联合办学期间,共招收6届939名学生,其中936名学生获得毕业证(1名开除、1名转学、1名退学),924名学生获得学士学位证。
两院招生专业涉及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艺术设计和电气技术及其自动化等3个专业,共包含9个方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包括汽车工艺与维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数控技术与应用3个方向,艺术设计专业包括服装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鞋类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装潢艺术设计5个方向。
联合办学期间,两院积极配合,在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注重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毕业环节除了搞毕业设计之外,还撰写毕业顶岗实习报告;就业方面,努力做到学生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学生实习报告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等等。
高职本科论文 篇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17-01
新华网4月6日报道,为深化教育改革,加快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浙江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确定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先行开展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通知明确,相关试点专业招生纳入浙江科技学院、中国计量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结对”本科高校的招生计划,实行计划单列,定向下达。要求各试点院校认真制定并严格落实日常管理规定。其中,教学组织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由高职院校负责,学生学籍和学历学位管理由本科院校负责;试点专业学生在高职院校就读,就读期间不得转学和转专业。试点专业学生按照合作本科院校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收费标准缴费,享受本科院校学生在奖学金、助学金方面的有关政策。
虽说浙江省的这一改革并非全国首创,但同样引来了网上网下的热议。点赞者甚众,质疑反对者亦不在少数。有网友认为,浙江省教育厅顺应潮流,开展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的做法,无疑是为了推进职业教育转型,深化教育改革,是加快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举措。但是,一说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就要改变学制,就要“升本”,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其中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职业教育学制太长其实并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与其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费在枯燥的理论学习或效果并不明显的实习上,还不如让他们尽早走入职场,去真刀实枪地拼搏、奋斗,或许这样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谁是谁非,孰对孰错?这不免让人反思,尝试开展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无必要?是否可行?怎么试点才能顺应民心?如何改革才更吻合教育规律?
众所周知,任何改革都必须立足需求。离开需求的改革,无异于拍脑袋的空想,或是基于政绩的折腾。所以,无论是要不要,还是行不行,都要调研市场需求。一旦有了这样的共识和思路,“求解”就不再是难题。
信息时代,我们对“技工荒”都不陌生。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一年胜似一年,以高薪聘请技能人才也早已不再是新闻。然而,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日益普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与规模也在与时俱增。以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开发区第二的苏州工业园区为例,2008年以前,区内企业的技术用工占比为:中职毕业生65.3%,高职毕业生15.4%,本科及研究生15%左右。到2014年,随着《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稳步实施,企业的技术用工结构发生了质的转变:中职毕业生降到了15.2%,高职毕业生升至45.6%,本科及研究生攀升到35%以上。这一用人终端的巨变,无疑是职业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方略的最有用信息,加快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已是大势所趋。
其次,站在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看,“读本”与“学技”已成并行不悖的教育选择。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长期以来,普教与职教“井水不犯河水”,我们一直将读本科与学技能生硬地割裂开来。基于这一误解的职业教育,直接导致职校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重复、技术含量低的劳动,无法适应职业发展和转岗就业的需要。四年制高职本科试点综合了两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必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再者,从助推职校毕业生“体面”就业的角度看,高职本科的推行也是增强职教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在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高烧不退、职校生受到就业歧视不可避免的大环境下,就业质量难以保证仍然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关键因素。普职“立交桥”的搭建,职教“断头路”的打通,不仅有助于职业院校招足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振奋职校生的自信心,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免受就业歧视,帮助学校赢得口碑,促进职业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高职本科的试点,其标杆意义并不仅仅是学制从三年延长为四年,而在于培养内容与培养模式的配套改革。其教学内容与育人模式,既区别于以学科体系见长的研究型本科教育,又避免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重复训练,让学生既能通过系统学习打牢理论基础,又能通过项目教学培养出过硬的专业技能,以利于日后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专业技术推广与研发创新型人才。
高职本科教育研究综述 篇4
一、高职本科教育内涵、特征的研究
关于高职本科教育的内涵, 研究者们一般认为, 高职本科教育是定位于本科层次的培养高等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 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的, 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 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 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侧重技术教育的本科层次教育。高职本科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相比, 其特征如下:第一, 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本科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和中职学校的师资等任务。其毕业生要求是职业素质更好, 理论基础更厚, 技术水平更高, 应用能力更强, 适应岗位更多, 职业潜力更大。第二, 专业设置基础。高职本科的专业设置基础主要是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要根据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和较大的灵活性。第三, 课程体系。高职本科在构建课程体系时, 注重培养对象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 (群) 的实际, 把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限制在技术开发、运用与创新所必要的范围内, 实现“足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对完整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第四, 教学模式。高职本科比较适宜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突出工程实践的教学模式。第五, 对教师素质要求。高职本科教师队伍建设应将高学历的学科梯队建设与“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并重。
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高移至本科的必要性研究
支持高职教育层次高移的理由主要有如下三点:
1.高职教育层次高移至本科是20世纪后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从20世纪中叶起, 随着各发达国家 (地区)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高职本科教育在各国 (地区) 迅速崛起。美国早在1969年就开始设立职业技术学位;英国自1994年以来实行了以多级职业资格证书取代各级学历 (学位) 证书的制度, 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有机会上本科、研究生直至博士学位;在我国台湾地区, 自1974年就开始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 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技术教育体系。总之, 高等职业教育向本科乃至更高层次发展已是一种国际共识。
2.我国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是高职教育层次高移至本科的内在动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管理不断出现, 使生产一线对技术应用性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规格发生变化, 高职专科已很难适应一些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和部门的需要, 这就要求在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的同时, 还要培养大批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社会对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愈来愈旺盛, 人才规格层次也越来越上移并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因此要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分工细化的时代要求, 必须通过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积极搭建技术平台, 提高劳动者素质。总之, 确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本科层次的应有地位, 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客观要求, 既忽视不得, 也延误不得。
3.受教育者对于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诉求, 是高职教育层次高移至本科的外在推力。由于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在层次、结构、质量上的系统化需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人们教育理念的冲击, 高职专科层次毕业生社会生存压力的加剧和对职业发展空间的渴求等, 高职学生对于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机会的需求愈加强烈。受教育者需要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以满足其学业的连续性、学历与高学位的高层次追求, 实现其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梦想。
三、发展高职本科的路径选择研究
积极发展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 系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 是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其重要性已成共识, 但在高职本科发展路径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许多高职教育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 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 甚至完全对立。目前理论上大约有五种发展高职本科的途径选择。
1.将部分本科院校, 特别是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改制, 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2.由高职专科院校, 特别是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效益突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举办本科层级的高职教育。
3.通过部分普通本科大学办高职学院的方式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4.遴选部分高职专科院校的优势专业或品牌特色专业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5.通过高职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合作, 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四、文献述评和未来研究方向
根据以上的文献综述, 可得出以下结论:一、在高职本科教育的内涵、特征的研究中, 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较多, 对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和师资建设的研究较少。针对所有专业的普遍性研究较多, 针对某一专业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门性研究较少。二、在发展高职本科的路径选择研究中, 对普通本科院校转制或开办高职本科的理论研究较多, 主要集中于高职本科和普通本科的定位、本科院校进行高职本科的教育的可行性、人才培养目标或某一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对高职专科升格高职本科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较少, 主要集中在高职专科与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化方面, 缺乏对于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师资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对于基于高职专科某一特色专业, 如何突破其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行高职本科试点的研究, 则更为匮乏。三、在研究方法上, 现有的研究理论研究较多, 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侧重于高职教育独立体系的实践设计、高职专科升格本科层次的可行性研究, 高职专科特色品牌专业开展本科教育的模式研究等。
参考文献
[1]张弛, 张磊.我国高职教育层次高移的必要性分析[J].职教论坛, 2012, (19) :43~46.
[2]程忠国, 李玉春, 刘丹青.高职本科:一个亟待探索与创新的教育层次[J].教育与职业, 2007, (24) .
[3]李万木, 谢明荣.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10) .
[4]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问题[J].职教论坛, 2003, (1) .
[5]罗文柯.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构想[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8, 9 (4) .
[6]钟云华.对高职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探讨[J].职教论坛, 2011, (15) .
[7]李法春.设立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8) .
高职本科论文 篇5
根据山东省日前公布的至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起,山东将实行普通本科与高职分类考试,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自主考试录取试点范围,稳步推行高职注册入学录取办法,推进省属本科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到,省内全部本科高校均实行专家参与录取。
根据这一方案,从20起,山东将实行普通本科与高职分类考试,主要模式是:高考(微博)一为普通本科入学考试,面向所有考生,继续执行全国招生政策,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为本科院校同时也为高职院校选拔人才提供有效考试成绩;高考二为高职入学考试,整合中职对口升高职考试和普通高中升高职考试,重点面向中职学校招生,也面向普通高中招生,实行省自定政策,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分别录取,为高职院校选拔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设置高职本科的探讨 篇6
现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时代特征:物联网时代、知识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些特征全面加速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刻变化,给职业教育无限机遇和生机,同时对原有的职业教育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需要职业教育从方方面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在这样一个高速、多元的新时代中生存、发展。
1.行业发展对物流管理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挑战
随着农业、商贸业、生产制造业和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物流人才不仅需要懂得所属模块的专业知识,还要对整个行业所涉及到的其他专业技能有深刻的运用。这无疑是对物流行业人才储备量和综合素质的严峻挑战。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领域每年需要新增就业人员约140万人,所需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此外,现今物流企业有将近2500万的从业人员,这些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7.25%,具有中级职称的仅占3.6%,远低于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物流行业人才需求总量不断增加,需求层次差异日益显著,从高端的物流规划设计人员,到中层物流管理人员及基层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物流业高中低端人才全面紧缺。因此,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以及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和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物流管理专业设置高职本科的依据
职业教育应当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实现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依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置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是解决物流业高中低端人才全面紧缺问题的重要举措。
2.1教育部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应用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所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除目前已经存在的中职、高职层次外,还应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层次延伸,既满足人们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要求,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2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高等教育划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系列。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系统理论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二者的内部构成都可以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
20世纪中叶,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高职本科教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美国有四年制工程教育、二年制社区学院教育。中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也设置了“技术学士”“技术硕士”学位。可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延伸不仅是可行的,也是我国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3.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职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的,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主要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和中职学校的师资,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毕业生要求职业素质更好,理论基础更厚,技术水平更高,应用能力更强,适应岗位更多,职业潜力更大。因此,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如下:
第一,熟悉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报关等基本操作。
第二,能够进行物流项目招投标管理;设计运输、仓储、配送、物流金融业务运营方案,并组织实施和管理。
第三,具有物流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四,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不仅仅是地方经济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且要加强培养跨地区、跨国界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总之,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注重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综合,注重地方需要与国家、世界需求的整合。
4.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新体系
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以技术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总体思路上:第一,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模式将从学科导向走向实践导向。第二,技术课程与文化课程从相互分离走向相互整合。在实践导向的课程中,技术课程和文化课程都围绕工作任务展开,彼此之间从一种分离的状态走向一种整合和服务的关系,并且文化课程越来越体现出为技术课程服务的功能。第三,整合学历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课程要把学历教育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整合起来,从课程上去除从学校到工作的门槛。课程设置如下表所示:
5.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
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设置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关键。高职教育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必須将生产、管理、服务等的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因此,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注重职教师资的培养和专门技术上的整合。
5.1注重职教师资的三个培养过程
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经历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经验的获得和教师培训三个规范化的过程。其中,专业经验的获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我们明确了职教教师的培养应当经历专业知识的掌握、实践经验的获得和教师培训三个过程的时候,那么,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几个主要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职教教师应招有工作经验的人,而不是应届毕业生;职教教师的培养应以课程为中心,而不是以学校为中心;职教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基于职场,而不是大学或者学院;职教实训课教师以兼职聘用为主,而不是专职培养。
5.2注重职教师资在专门技术上的整合
“双师型”教师不是理想的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未来理想的职业教育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应呈现整合的“一”,而不是目前我们所强调的“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也只是我国职教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只有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整合为一体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整合,标志着一种专门技术的形成,只有具备了专门技术,才有可能实现专业化,成为本专业的专家。
6.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模式一,“校中厂”模式。企业将仓库或物流业务机构建在校园内,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学生实训、课程建设、科研及教师互兼互聘等方面与企业开展深度的合作。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模式二,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实施方式大致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二是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实施技能提升训练。
模式三,校企互动式模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模式四,“订单”式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
7.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适时按需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进行专业硕士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完全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能够增强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更好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育良,戴春桃.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
[2]吴翔,付邦道.基于人才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高职本科论文 篇7
高职高专教育与普通本科分属高等教育的两种类型,但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质上均归属于职业教育,它们的共性特征是高职高专教育与应用本科教育衔接的理论基础知识[1]。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当前职业教育结构不尽合理,”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文件为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探索人才培养的合作培养模式提供政策保障,有利于各高校积极探索高职与本科院校“3+2”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2]。
1 高职高专与本科人才联合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侧重培养学生的技能,以理论够用,操作为主为原则。高职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较强,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由学生转变为工人的周期较短,就业率高,但是就业的层次较低,更换岗位的能力较差。本科教育的课程是按学科和专业系统化设置,学生动手操作少,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辅以实验。本科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就业层次要求高,变更岗位能力强,由于本科生的操作能力较弱,用人单位要对他们进行专门技能培训才能上岗,不满意其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很多人感觉大材小用。企业等用人单位必须给予专门的技能培训,付出很大代价,还是不能阻止人才的流失。造成有些单位宁可录用高职高专毕业生,也不要本科生。目前,有些专业的本科生就业率要低于高职生。而且高职高专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凭低,认定自己属于技能型人才,工资待遇要求比较合理,对工作岗位较珍惜,能够安心稳定的工作,大多数能够勤奋工作,但升职周期长。而同专业本科生文凭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重用,如果他们能够安心工作,业务能力会提高很快,提拔概率大。如果高职高专学生和本科实现联合培养,就可以有效解决毕业生技能和文凭问题,当这些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以实现双赢,学生的就业和工资都可以得到保障。
2 高职高专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构建
“3+2”高职高专与本科联合培养指3年专科,2年本科。在高职高专时期,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本科阶段主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管理技术,要求比高职高专学生有更宽、更深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黄冈师范学院机电类学科学生为例,“3+2”培养模式指学生完成3年高职高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或模具制造等专业的学习,修完高职高专的课程,获得大专学历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通过资格考核进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本科专业继续深造,修完专业规定的学分,并满足学校毕业的要求,就可以获得本专业的学士学位。高职高专与本科阶段有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人才培养方案是由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2]。
2.1 构建专本衔接专业课程体系
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256课时),分4个学期学完,“高等数学”(120课时)、“计算机基础”(96课时)。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128课时)、“电工电子技术”(128课时)“机械设计基础”(102课时)包括一周课程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64学时)这些基础课程的知识点与本科具有一致性,教学大纲大致相同,为了使“3+2”的学生进入本科后不重复学习已学过的知识点,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把这些课程设置在前两年,后两年主要开设一些综合性强、理论性强的课程,比如“机械工程控制”“机械设计与创新”和“本科毕业设计”等。为了兼顾专科毕业就参加工作的学生,应该开设专业核心(技能)课,如“电气控制技术”“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机电一体化系统”等课程,能保证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3]。
2.2 教学组织和管理
为了使高职高专和本科的课程有效的衔接,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本科机电类人才,对于两个阶段相同的课程应该安排同一位老师来讲授,并让这由这些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从而选择合适的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黄冈师范学院机电学院是由原来的高职升格而来,近两年引进3名博士,本学院已经有4名在读博士,目前有10名副教授,30多名硕士讲师,双师型教师达到95%。教师队伍素质优良、结构优化、数量适当。学院每年都派教师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去学习。建立了结构合理、相互协作、能力互补、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由于专科学生较本科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要加强对专科生管理,比如要强调学生的早晚自习,并由辅导员监督管理,以保证学生的出勤和学习的质量。为了更好地掌握基础,要加强作业数量和质量,这样学生进入本科阶段,不会因为专业基础知识薄弱,造成后期学习的困难。
2.3 课程评价机制
高职高专阶段的课程主要是项目式教学,以实践为主,课程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但是在本科教育的角度看,专科生的理论知识不够扎实,有些教师认为专科学生不能达到本科段课程基本要求。当专科生回到本科生考核的传统模式,课程考核以本科书面考试(80%),这种考核模式与高职高专阶段采用的过程考核很不一致,导致学生的过关率低。这是一种理念的偏见,很难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该改变考核机制,采用高职高专阶段教育理论(50%)+过程考核(50%)的方式,本科段以理论(60%)+过程考核(40%)的考核方式。专科阶段的每门课程成绩必须在60分以上或者合格水平,出现两门(不包含两门)以上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4]。
3 结语
高职高专与地方应用型本科联合试点培养在全国范围内不是很普遍,大部分院校还在试点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必然的,这为后续的办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应该融合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优点,发挥各自优势,保证各阶段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高职与本科“3+2”联合培养模式,虽然是分段进行的,但并不是两个完全割裂的阶段,而是实现了高职高专和本科阶段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度融合的“一体化”培养的联合。确定了“3+2”联合培养机制,确立培养方式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课程评价机制的一体化。黄冈师范学院机电类学科专业的“3+2”联合培养,将按照此模式进行,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参考文献
[1]李从峰,钱吉奎,杜连森.高职与应用本科“3+2”协同育人的衔接机制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39-43.
[2]张祖华,丁泗.高职与本科“3+2”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3):27-28.
[3]孙华林,苏宝莉.“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9):43-45.
开设高职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思考 篇8
江苏省是制造业大省, 特别是机械工业利税和利润总额均占全国利税和利润总额的18%以上, 居全国各区域之首, 占全省工业利润总额的1/3以上, 居各行业之首。由于缺乏市场营销人才, 江苏省众多企业, 特别是内资的机电企业, 不能使产品很好地进入市场, 促进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市场营销人才缺乏已成为江苏众多机电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为了了解企业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 我们走访了无锡市政府经济与信息委员会、商务局和市人才交流中心以及无锡市机电五金行业协会、无锡市五金机电商会、无锡市机械工业联合会, 并对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帝达贝轴承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 企业目前市场营销专业人员占机电企业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为3.97%,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营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3.26%, 三资企业占5.12%, 民营企业占7.89%;从事企业市场营销工作者中, 本科及以上者占41.82%, 大专占29.67%, 专科以下学历占28.61%;而其中非市场营销专业的又占到大约60%左右。被调研的21家企业2014年拟招聘营销人才132人, 有10家明确规定只招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 而其中招收非市场营销专业的又占到60%。在调研中, 许多企业领导指出, 之所以选聘的营销人员大量从工程类人才中选拔或者自己培养, 主要是因为目前本科高校中的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偏重于对营销各种知识的宣教, 而对机电类产品基本一无所知, 导致企业如果要录用营销专业学生就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向他们普及机电产品知识, 而这远比企业招收工程类毕业生培训营销知识和技能困难得多。参与调研的企业强烈希望学校为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开设“懂技术、会营销、知管理”的市场营销高职本科专业。
二、市场营销高职本科填补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断层
根据人才学理论, 在制造业中, 高、中、低级市场营销人才的能力需求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 基层营销人员最重要的是具备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 是目前高职专科专业的培养对象。但由于学制的限制和目前此类考生的实际素质, 培养的“懂技术、会营销”的复合型基层营销人员很难达到机电企业的要求。加上机电类企业的业务员常常要独挡一面, 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使得专科人才更难以胜任。而高级市场营销人员最重要的是具备管理决策能力和营销能力, 是目前MBA的培养对象。对中级市场营销人员而言, 技术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同等重要, 这应是市场营销高职本科的培养对象。其中技术的重要度主要由产品的复杂度和技术含量决定。消费品与服务行业产品知识容易掌握, 而机电产品由于产品复杂和技术含量高, 所以对营销人员的技术要求明显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对营销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机电行业中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员必须既懂技术也懂营销。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指南中对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明确提出, 主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市场营销专业技能, 只字未提应掌握一定的行业产品知识。由于知识、能力结构未能与行业结合, 因此, 毕业生根本无法胜任产品复杂、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企业营销岗位要求。由于高等院校培养的营销人才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所以企业只能通过选拔工程类专业人才, 通过简单的培训充实营销队伍。但此类人才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市场营销专业技能, 所以在实际营销效果常常不佳, 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市场营销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
我们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召开由企业家、营销专家、人力资源专家、高校专家、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等组成的的专家咨询会, 对开设市场营销高职本科进行了多轮论证。经过多轮磋商, 大家普遍认为, 机电工业既是江苏省也是无锡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为机电行业培养急需的“懂技术、会营销、能管理”的高级复合型营销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此类营销人才应强化行业背景,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 突出机电特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 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应把营销师、国际商务师的职业标准直接融入相关课程中, 实施双证融通。
经过多轮论证, 我们确定市场营销高职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理解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现代市场营销、机电技术的基本知识, 具备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和产品推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能够通过所掌握的机电产品工作原理和典型机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等解决售前服务实际问题, 专门从事机电产品市场调研、营销策划、销售、营业推广、客户服务及营销管理工作的“懂技术、会营销、能管理”的本科层次复合型营销技术应用人才。
毕业生目标岗位:机电企业的销售工程师、营销经理。毕业生初次岗位:机电企业的营销经理助理、业务员。
为满足目标岗位的要求, 市场营销高职本科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能力 (详见图2) 。
经过江苏省教育厅批准,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已与江苏大学从2013年起联合开始招收市场营销高职本科生。此项工作获得了无锡市机电五金行业协会、无锡市五金机电商会以及威孚高科等企业的大力支持, 他们将在本科层次机电产品营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接受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接受毕业生就业、合作开展科研活动、合作开展实验室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等方面全面参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高职本科论文 篇9
关键词: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
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有机衔接,对于落实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以及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一、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分析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2008年和2009年我国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人数都突破了800万人,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人数为607万人,相比2009年已经减少了200多万中职学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被技术型所取代,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由于知识、技能掌握的都不够全面,无法适应高科技时代下的生产劳动需要,面临着严重的就业问题。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2014年麦可思研究院和上海教科院通过对全国1139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进行调查,在《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中指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稳中有升,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高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主要以专科为主,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高职教育上始终坚持以服务企业发展为宗旨,以满足学生充分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建立起了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的一条龙教育服务体系,为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才保障。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分析
应用型本科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的人才的需要而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着世界高教潮流逐步形成起来的,是高教由理论教育过度到实践教育的一次飞跃,应用型教育就是以实践为教学基础,培养大学生拥有从事职业的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可以胜任岗位工作。2014年在700多万高校毕业生中约有600多万名毕业生属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这些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被充实到各行各业,从而提高了企业向技术型现代企业迈进的步伐,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从招聘要求上就规定了学历最低是本科,可见应用型本科教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
二、中职、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因此职业教育要以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为主,技能教育为辅,但是由于以就业为主导的中职教育目的的影响,在大多数中职教育学校中对理论并不重视,而是侧重职业技能的培训,注重学生能够充分就业,这就造成学生无法继续对更多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即便优秀的学生也无法获得继续深造的环境,这不利于中职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这是当前中职教育应该加以重视的问题。
(二)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职教育是具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色的职业教育产物,是改革开放后随着职业大学应运而生的,随着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高职教育的主要对象已经是高中毕业的学生,这相比中职教育的初中生而言,从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要多了很多,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与中职教育相似的现象,就是对基础理论学习不再重视,而只注重学生能够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为就业提供保障。而忽视了对文化理论的教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企业提供应用型和技术型的一线人才,这就需要高职学校能够与企业积极对接合作,从实践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可惜的是由于不少高职教育学校师资力量并不强,针对学生独立操作学习的条件并不健全,一些高职院校出现的“淡化学科,强化专业”的现象,造成学生在就业后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三、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存在的共同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逐步形成了以中职和高职为基础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体系,在构建这一体系上,主要存在着衔接缺失和不到位问题。
(一)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缺失问题
前些年我国的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都是自成一体,各自为政,互不相干,随着社会以及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学历成为就业的必备条件,因此出现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通道,如:中职学生不单单只有通过自考一条途径来提高自己,而是可以采用3+4的模式,在进行中职教育学习时就可以预定相同或相似专业的本科,通过对口单招来实现学生继续学习,同时应用型本科也可以通过社会统一招生考试来选拔已经具有中职或高职学历的学生进行本科学习,这是非常好的职业教育改革。但是本课题所要研究是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教育不只是由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这一升学通道来实现衔接,而是通过互相的教育融合,产学结合使中职学生、高职学生即便不升入应用型本科接受教育,也能够基本掌握高等教育的理论知识,为实际工作更好的完成提供帮助。
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缺失问题主要是三个层次的教育自成一体,没有更好的进行融合,特别是实践方面的衔接缺失严重,当然学生受教育的层次不同,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中职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相对浅显,没有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全面和深入,但是中职和高职教育具有的长处是校企联合,学生实践能力强,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短处,如何将这三者间相互的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就必须通过有效的衔接,来实现职业教育的整体提高。可惜的是目前多数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职业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衔接的重要所在,将衔接简单的看成是学生的升学,获得学历,而没有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来考量如何衔接。这一问题值得有关部门多加重视。
(二)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不到位问题
在有的地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已经在尝试中职、高职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对接,从教师到学生,从实训基地到企业实习等等,可以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这种衔接只是简单的一个尝试,而没有形成以规定和制度来执行,这就使衔接存在着不到位问题,同时中职、高职以及应用型本科的学校,为自己学校的升学率考虑都会在企业对接、合作共建上突出自己的优势,又是甚至去贬低其他职业院校,这也造成院校间的衔接不到位;另外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院校师资力量也没有很好的衔接,应用型本科的教师没有到中职或高职学校任教和教学交流,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特别是技术操作能力优秀的中职教师,由于学历不够,无法到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院校任职,这就造成了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衔接。因此如何解决好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衔接问题,也是及其重要的。
四、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策略
(一)加强中职、高职的理论知识教育学习
中职和高职学生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较为薄弱,而中职和高职教育又侧重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首先从端正中职、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入手,摈弃只要能让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率就算职业教育成功的片面思想,要考虑到对职业学生的终身教育,因此承担中职和高职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和技能提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既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操作技能,从而保证学生在今后的继续教育中不会因为专业知识掌握不够而半途而废,这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最好方法。
(二)注重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育
应用型本科教育所缺少的就是实践教育,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在教育教学上还存在着只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很多本科生成为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实训时间,积极与企业对接,通过合作、共建、对口培养的模式,为本科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从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上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实践教学就不会成为应用型的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师资力量上要加强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投入,特别是要提高专业技能实际操作的师资力量,使本科学生既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真正成为应用型的人才。
(三)完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途径
1. 提高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师生对衔接的认识
要实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机衔接,首先就是要提高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师生对三者衔接的认识,从思想上改变原有的各自为政、自成一体的办学观念,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协调下,积极加强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有机衔接,彻底打破有些师生存在的本科高人一等的传统思想认识,将三者有机的衔接提高到当前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上来。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将中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想方设法拓展衔接的有效途径,充分认识到提高中职和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本科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的优秀劳动者的重要意义所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一批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之间相互贯通的、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重点和特色专业。为有效开展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提供保障。
2. 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全方位衔接
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要全方位,多途径的衔接,不要只停留在3+4、3+2、3+3升学的衔接途径上,而要使三者在教育、教学、实训等方面的衔接,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专业特点,有效的进行横向联合,中职、高职中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到应用型本科去交流指导,而具有较高学历的应用型本科教师可以到中职、高职院校去任专业理论知识的科任教师,同时中职、高职以及应用型本科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可以与企业联合,也可以共用实训基地,对一些中高职学生来说如果愿意在时间可以调配的前提下,可以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去参加理论知识公共课程的学习,这样即便没有获得本科学历,但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而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来说,通过与中职、高职的衔接可以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但使中高职学生专业理论得到提高,而且还能使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最终实现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都能够得到提高。
五、结语
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就要有机地将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有机地衔接在一起,不但有学生上升的通道,而且还要积极拓展三者横向联系的通道,从而使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师生能够有机地衔接,最终达到三者的共融,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培养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学生终身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鲁武霞.高技能人才的终身教育困境及其超越——以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1).
[2]张金根,张煜,班媚.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学理基础及核心[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高职本科论文 篇10
2015年,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趋势,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急需要大批懂技术、会操作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1]。为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江苏省于2012年抓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契机,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推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其中“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是其主要项目。作为参加“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改革试点的高校,应对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这一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1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内涵
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即在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经过资格考核,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学习成绩合格可以获得全日制本科文凭。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高职和本科院校共同制定对口专业相互衔接贯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该项目本科招生可纳入“专转本”渠道,“专转本”选拔方式由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共同制定,报省教育厅审定。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试点学校范围为:高职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及部分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五年制高职校,本科以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主,在所属市辖区范围内开展校际合作,根据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确定试点专业,由本科院校牵头、相关高职院校联合申报,每个项目限报1-2个试点专业,由1所本科对应1-2所高职院。
分段培养项目招生工作由高职院校负责,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后享受与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同等待遇。这种培养模式不同于江苏省已经实施十多年的“专转本”,而是高职与本科院校共同实施试点项目,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衔接的课程体系,共同按照专业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衔接,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的一种培养模式,目的是充分发挥高职与本科院校的办学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型见图1。
2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目标
高职本科教育分段培养应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该项目应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需要建立一体化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应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1],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不但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还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组织、设计、操作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开发、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3]。
3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模式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是在一体化的培养目标下,高职与本科按照各自的侧重点的不同开展衔接教育,高职阶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并且按照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以就业为目的。应用型本科教育阶段主要以培养具有一定工程理论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按照岗位专业技术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要解决“3+2”五年培养期间的课程体系衔接、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保障等问题。
3.1 重构衔接的课程体系
“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是建立在相同或相近专业基础上的,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两者原有的课程体系可能存在课程重复设置、教学内容重复安排或课程知识断层等现象。所以,高职与本科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转段项目指导委员会,由两所学校的分管校领导、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人员组成。按照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调研、论证、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确保两个阶段理论、实践课程的安排能够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保证达到培养规格的要求。
3.2 改革教学模式
高职和本科阶段课程教学目标存在不同要求,其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变化,应分别按照两个阶段教学需要调整、改革教学方法。高职阶段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要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本科阶段在充分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3 构建全过程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学生3年后将会通过转段考核转入本科院校学习,为了保证两个阶段人才培养质量,高职与本科院校应建立、完善全过程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合作双方成立由有关部门负责人、资深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质量咨询与监控专家组,负责对转段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与咨询,参与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堂教学质量的考核等环节。要加强高职阶段教学质量考核,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通过定期考试、阶段考试、技能考核等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将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转段考试成绩中,以此增加学生学习动力,为学生3年后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4 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转段考核
为了保证高职本科分段培养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建立分段培养转段考核制度,指导高职与本科院校有序、规范地实施分段培养考核,指导广大学生按照转段考核方案开展学习,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转段。
4.1 成立转段考核工作领导小组
由高职、本科院校分管校领导和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专业所在院系负责人组成,负责确定转段考核工作思路,研究解决转段考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决策转段考核工作重大事项,审定转段升学考核方案;部署、协调、指导转段考核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4.2 制定转段考核方案
高职与本科院校应共同商定转段考核方案,保证转段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一要建立过程考核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制度。过程考核强化对学生高职学习期间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的考核和评价;综合测试突出对本科段人才培养所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二要体现衔接贯通的要求。考核内容要体现试点专业在高职阶段所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体现本科阶段学习对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保证培养的连续性、衔接性和贯通性。三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要求。转段考核应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着力加强学生的文化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能力考核,探索推进文化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的融通[4]。
转段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考试、过程考核和综合评价三个方面。其中,课程考试由本科院校组织实施,采用文化考试+专业能力考试的形式进行,即1门基础课程+2门专业课程;高职阶段过程考核由本科院校指导高职院校具体组织实施,过程考核与学期考核相结合,主要考核学生思想品德情况、各学期学习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水平等;综合评价由本科院校会同高职院校进行,主要评价学生在高职期间的德育成绩、专业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考试、过程考核考核合格,并通过综合评价的学生方可转入本科阶段继续学习。
5 结语
高职院校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分段培养合作,建立科学衔接的培养模式,共同开展确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衔接课程体系和转段考核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经济转型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网站,2011-9-25.
[2]段标.“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15-17.
[3]谢明荣,邢邦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J].职业技术教育,2001(7):17-19
高职本科论文 篇11
过去海南省的中职毕业生无法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为打破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的发展瓶颈,搭建起海南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海南省教育厅近日下发了《海南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方案》。方案共设计了7种不同的中职、高职、本科贯通的多学制模式。今后,海南省中职毕业生可以通过分段培养、连续就读的学制形式,或者是通过高职本科院校单独招生,获得升入高职、本科院校继续就读的机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3种模式直接面对初中毕业生,分别为:“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即高职院校直接录取初中毕业生,学生读满5年毕业后可获大专文凭;中高职“3+2”连续培养模式,由与高职院校对口的中职学校录取初中毕业生,学生在中职学校连读5年并经对口高职院校考核通过后,可获大专文凭;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先在中职学校读满3年并取得毕业证书,再通过对口单招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毕业后可获本科文凭。
高职本科论文 篇12
李学春说, 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一直是“一条腿长, 一条腿短”, 职业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国家、社会的需求。“现在, 国家要汇聚全社会之力, 向职业教育聚集, 大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了保住原本就很少的职教力量, 有关部门三令五申, 高职不能升本科问题现阶段不争论、不动摇。这到底咋回事?”
这个话题被抛出后, 教育界别的委员们开始争论。3月10日的小组讨论会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院长秦和再次公开回应了这个话题, 又掀起了新一轮争论。
一位在教育行政部门任职、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委员表示, 目前, 国内教育界确实存在中职学校拼命想升高职, 高职院校脚踏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两条船”, 削尖脑袋升本科的现象。
“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任务与分工是,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科层次人才。这个工作是值得尊重的, 没有必要非往本科那条路走。这批优质高职发展起来不容易, 我担心他们跑到普通教育的队伍里, 按照本科的模式发展实在可惜。”该委员说。
“有一些高职院校整天嚷嚷着要升本科。还是那些教师、那个实力, 升了本科水平就能提高了?今天升了本科, 明天是不是还要申请硕士、博士点?”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章义和插话道。
秦和对民办高职升本科持赞成意见。她认为, 目前, 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还很不足, 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鼓励民办高职高水平发展, 要允许高水平高职院校进入本科系列。
章义和认为, 国家要扶持民办教育, 但不能认为同意民办高职升本就是支持, 不同意就是不支持。
一时间, 大家的争论不可开交。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苏华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讨论的关键不应该聚焦在民办高职能不能升本科上, 而是要看这批学校够不够格办本科。”苏华说, “民办高职可以升格, 变成应用型大学, 但关键是如何评定。”
苏华认为, 目前的评定标准的确存在对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产教结合程度等应用型大学的关键指标体现不足的问题。
“我们对现代职教体系中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研究还不成熟, 在标准、内容都尚未确定的情况下, 盲目让高职升格, 是一种错误。”李学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