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论文

2024-12-07

本科高校论文(精选11篇)

本科高校论文 篇1

高校本科新生自我介绍

当我们在一个陌生场合中,我们总归要向他人介绍自己,通过自我介绍可以让他人了解我们。到底应如何写自我介绍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校本科新生自我介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天性像小孩子,因为我特别爱玩。从小学*年级的春游之后,我就记住了这一年一度的“大玩儿”。每年春天一到,我就张罗着问老师:“咱们什么时候春游啊?”初三第二学期学习可真紧张。教室里同学们都伏案攻读,我却拉上几个人,去打乒乓球,一打就是几个小时。若赶上星期六下午没课。就一直泡在球案旁,直到天黑。高*开学没多久,就赶上中秋。老师为了增进同学间的了解,要办中秋晚会。作为宣委,我义不容辞地挑起了主办晚会的担子。那是上高中以来第一次玩儿,开心得很哩!

我爱笑。一点点小事,不管别人笑不笑,只要我觉得有趣就笑,一次上政治,老师在前面正讲得带劲,不时加上些象声词。讲生产工具:拖拉机,嘴里学着“嘟嘟嘟嘟”的声音。同学们也正听得入神,我觉得有意思,也学老师“嘟嘟”了几声。一下子,全班同学都笑了,老师笑了,我也笑了。事后一想,实在不该学老师。从那以后,有什么可笑的事,我只自己偷偷地笑,不再影响别人。

从很小的`时候起,妈妈就叫我“假小子”。因为和别的女孩子一比,我实在象个男孩子。她们不敢碰毛毛虫,我敢;她们不敢看电影里的惊险镜头,我敢。初*时,生理课上做验血型的实验,每个同学都要用经过消毒的针刺破食指取血,班里很多男同学都不敢自己取血,我却毫不犹豫地下了手,比男孩子还“狠”。高*时有一次去秋游,我穿了双新皮革。没想到会爬山。有的同学爬上山又下来了,我却只是干着急:谁让鞋不跟脚呢?有个同学对我说:“山上可好看了,可惜你上不去!”被他这一激,我就穿着皮鞋上山了。上山本来就没路,再加上鞋不合适,我只能用手扒着石头或抓着树枝向上攀,吃了不少苦头。下山后,有位同学半开玩笑地说:“你可真行!”我自豪地一笑,低头看看,鞋帮裂了个小小的口子。可惜,一双新鞋!

我从小喜爱文艺,因为音乐特长进了校文艺队,经过*年锻炼,提高了文艺素质,也炼出了不少本领。从一个小卒成长为将,甚至也算有点儿“帅才”。初*和高*,我给班里排了*次合唱节目,从选曲、排练到审查,一手包办,分别在校内、区里获得了文艺汇演奖。

我干事情、好凭兴趣。感兴趣的事就一定能干好,否则便会搞得一塌糊涂。就说物理的学习吧,遇上感兴趣的章节就四处找补充材料,既扩大知识面又加深巩固。倘学到不感兴趣之处,则连课本都懒得翻。

本科高校论文 篇2

1. 通识教育理念贯穿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等。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近年来一直在推进通识教育,培养跨学科人才,促进本科生全面发展。其中能力建设、知识传授和人格的养成必不可少。

2. 注重创新。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不竭动力。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坚持创新,可以给教学改革带来活力,提供发展的动力。武汉大学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将“创业教育”、“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通过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科研能力。

3. 本科教学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尊重其首创精神,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重庆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以人文本,以学生为本,教学相长。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重在“循循善诱”。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1. 坚持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

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可以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另外,采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助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高校要集中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如高水平师资、实验室、基础设施等,形成多种办学优势,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2. 为本科人才培养构筑多元开放的平台。

如东南大学为本科生创建自主研学平台,学生自主选题参与科研、参加学科竞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依托国家农业高新示范区的优势,推动本科生教学、科研、实践与农业示范区紧密合作,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既学到新的理论知识,又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 本科生教育国际化趋势明显。

一些高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鼓励本科生跨国参与科研、互访、参加国际会议、留学生教育、联合培养、交换生、暑期学校等多种办学模式。鼓励学生接触最前沿的信息,加强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的高素质人才。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努力倡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90年代初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推广开放性实验室,课外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及其他科技活动。目前,有创业大讲堂、网络创业教育平台、创业精英训练营等创业教育模式。

三、本科课程建设

1. 注重本科课程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如“北京大学长期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十六字方针,建设形成了以主干基础课、大类平台课和素质教育通选课为核心的多层次本科课程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监控教学质量发展,坚持教授担任本科生课程,保障教学水平”。[1]浙江大学重视本科生公共课、精品课、双语示范课等课程建设,为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加强对本科课程教学环节的管理。

通过加强对本科课程的管理,增强教师责任意识,为教师教学创造良好的平台,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师生课堂互动,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提高本科教学水平。

3. 重视研究型课程开发与建设。

高校重视本科生研究型课程建设与开发,加大对研究型课程的投入力度,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为本科生提供创新项目及经费保障。

四、本科教学改革

1. 加强教学体制改革,突出重点。

从教学管理角度来看,我国“985”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要转变观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去行政化,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对正常教学工作的干预;提高本科教学管理水平,注重能力建设;实施教师教学岗位责任制,强化教师教学责任意识;教学管理要注重细节,适时督促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对本科生的学籍管理,优化高校公共课选课排课系统和考试成绩管理系统。

2. 加强制度保障。

一些高校实施本科生助教、助管制度,加强对本科生的日常管理;在本科生学习方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优化学习辅导模式。“985”高校逐步建立起了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制度。从2011年开始,教育部要求“985”高校率先公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到2012年,要求“211”工程高校逐年公布上一年度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通过这一要求,督促高校自我评估、自我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另外,一些高校近年来加大对本科教学投入力度,尤其是经费投入力度。

3. 加强教学质量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教学和学术氛围。

如中国海洋大学从2007年开始成立了教学支持中心,主要目的是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分享教学经验,倡导教学学术和质量文化。吉林大学努力营造自由民主、锐意进取的教学氛围。另外,一些高校在本科教学中努力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认真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明确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与科研融合,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有效举措。

五、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1. 一些“985”高校重视对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

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与人协调合作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知识、能力、素养兼备。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大学要努力培养具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学生而言,文化素质教育是学生培养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对于学校而言,人文素质教育是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突破口。

2. 一些高校致力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如武汉大学把“优良的爱国传统”、“优秀的学术传承”和“优美的校园风光”相融合,营造“三优”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此作为借鉴,高校要充分挖掘整理本校的历史文化,建立校史博物馆,以本校优质的文化资源激励和鼓舞学生。

摘要:本科教学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教学水平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高校的声誉, 从长远来看, 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根据对我国“985”高校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 分别从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五个角度重点阐述“985”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特色。

关键词:“985”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特色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北京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EB/OL].http://dean.pku.edu.cn/notice/inform_show.php?id=1354846970.

[2]湖南大学.湖南大学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EB/OL].http://jwc.hnu.cn/Files/download/2011年度湖南大学本科质量报告定稿.

[3]李卫江.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江苏高教, 2006 (2) .

[4]欧阳康.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导向[J].教育研究, 2012 (2) .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篇3

事件回放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一个时期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与此相应,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市场反映,众多企业难以找到所大量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矛盾突出表明的是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不相适应。

有研究分析表明,在高等学校中,一般本科院校的初次就业率相对于其他高校普遍较低。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单一管理模式所导致的办学定位向所谓的研究性高校看齐、专业发展与产业需求相脱节、在人才培养上重理论而轻实践、在研究上重科学而轻技术。

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2013年6月,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题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鼓励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职业教育转型,使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与人力资源需求相适应,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一改革思路在业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成为高校转型的重要动力。

2013年6月28日,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立。联盟成员是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成立时有理事单位37家,理事长单位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指导的校际协作组织,联盟将围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组织成员单位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促进联盟成员的转型发展、合作交流、学术研究,推动建立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地方高等学校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联盟将受教育部委托,加强与国外同类大学协会的合作交流。

各地对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反应强烈。山东省提出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契机,把本科院校转型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重庆市要求地方高校要明确定位,坚定不移地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路。2013年8月,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以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为导向,调整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到2020年形成以应用型为主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高校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 篇4

本科教学评估,是我国正在实施中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管理、促进高校改革与建设、保证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

从过去几年高校评估的过程来看,评估专家除了实地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之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系统地检查学校教学条件、教学状态和教学效果三个层次共7个一级指标和一个特色项目,19个二级指标,44个主要观测点,其中的大部分指标都要查阅相关的档案材料来佐证。

通过审阅原始档案,了解高校的办学质量,从而做出客观评价。

由此可见,教学评估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一、高校档案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

高校档案是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最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是一所高校的宝贵财富。

它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领导档案意识淡薄,档案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多数高校领导和教师档案意识淡薄,只重视教学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轻视档案工作,致使高校档案工作地位不高,责任不清,严重影响了高校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许多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单一,缺少既有档案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其中有的是改行搞档案工作的,有的是其他工作人员兼职的。

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能力较低,在工作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漏洞,严重影响了高校档案的质量。

2、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完善。

由于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完善,对档案材料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依据凭证作用没有足够认识和重视,以致相当一部分档案散存于个人手中或者没有及时收集、整理归档,进而导致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档案不齐全、不完整。

3、档案材料没有按规范收集整理。

学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档案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明确的归档范围和要求,该收集的没收集,不该收集的倒收集上来了;只注重红头文件的收集与整理,而不重视本部门教学管理材料的归档;个别重要文件不正规行文,一些文件材料形成过程中还存在着签字以姓代名,时间只写月日,不写年度,有的红头文件不盖章;部分档案材料原始记录书写用圆珠笔、铅笔或复印纸代替,纸张大小不一,长短不齐,普遍缺少规范的要求和长久保存档案的考虑,这不仅直接影响档案的质量,而且也影响其历史凭证作用。

三、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增强档案意识是关键。

领导首先应从高校档案在教学评估中的依据凭证作用角度来做全院师生的思想工作,克服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偏见及错误理解,提高人们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让学院更多的领导和系部处室业务人员了解档案,重视档案,支持档案工作,充分调动全院师生员工积累档案、保护档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师生员工的档案意识;其次,必须明确学校主管领导是档案管理一级责任人,各职能部门和系部负责人是二级责任人;职能部门办公室主任和系部教学秘书是一级执行人,各科室及教研室主任是二级执行人,把高校档案的管理和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目标责任管理之中。

2、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为保证高校档案的完整齐全,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根据《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要求,各级各类高校应实行“三纳入”、“四同步”,即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列入领导议事日程;纳入教学、科研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把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纳入各项工作程序,列入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范围;要求布置(如教学任务)、检查(如教学工作)、总结(如教学质量、优秀教学成果、毕业论文)、验收(如科研成果、教材)各项工作与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同步。

3、明确高校档案分类标准和归档范围,实行规范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与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的要求,以高校全部档案实体为分类对象,参照学校工作职能,对照评估检查的各项指标,笔者认为高校档案一般划分为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本建设、仪器设备、产品生产、出版、外事、财会、声像共十一大类。

由于目前高校规模大小不一,教学工作中产生的文件材料数量各异,因此分类要从实际出发,不一定严格按照上述十一大类细分;规模较小,档案数量较少的高校,也可以只分为党群、行政综合、业务管理三大类,只要基本满足部门档案的系统有序就行。

各高校教学院(系)的档案是高校档案的主体,是衡量基层教学单位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

4、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

目前,高校档案管理,仍以手工管理为主,与学校其他领域比较,管理手段落后,无法适应高校快速发展中急剧增长的档案信息的存储需要,无法满足学校各方面工作,特别是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方便快捷地检索、调取并有效利用档案信息的要求,在高校档案工作中快速推进现代化管理已势在必行。

学校应在教学事业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尽快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网络化、数字化。

同时,要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不同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马玉杰.本科教学评估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研究[J].档案学研究,.12.

[2]徐娟.高校教学评估与档案工作[J].云南档案,.12.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本科课程教学【2】

摘要: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验方法性相结合的课程,作者通过分析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包含的问题,具有的特点,以及材料和化学专业开设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谈在大学本科阶段如何安排该门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特点;教学安排

0 引言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验方法性相结合的课程。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

这门课程是材料和化学相关学科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公共技术基础课,作者是一名主讲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的大学教师,鉴于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同时结合教学经验以及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就这门课程的本科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章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的重要性;②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包含的问题;③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的特点,以及教师的课程教学安排。

1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是一门重要而且实用的课程,谈这门课的重要性,应该先从材料的重要性谈起。

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材料,现代人类的衣、食、住、行,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至国防的现代化建设等,无不与材料的发展密切相关。

材料学是为研究材料而设立的一门学科。

材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生产过程、以及性质和使用效能等。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属于材料学的范畴,在材料研发、性能优化和应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言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就无法得到材料,就无从谈起材料的性能研究和应用。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是一门课程,它不仅是为培养材料合成与制备人员服务,也为材料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提供辅助知识和技术。

2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包含的问题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2.1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与反应规律的问题。

具有一定结构、性能的新型材料合成路线的设计和选择,化合物或材料合成途径和方法的改进及创新是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为了开展深入研究,必须具备坚实、广阔的合成化学基础,其中包括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反应性、反应规律和特点,它们与结构化学间的关系,以及热力学、动力学等基本化学原理和规律的运用等。

2.2 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问题。

随着实际应用的需要,在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中,各种特殊实验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来合成特殊结构、聚集态以及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

另一方面由于特种合成技术和操作的应用,使大量新的合成路线和方法应运而生。

2.3 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实验技术中的分离问题。

合成和分离是两个紧密相连的问题,解决不好分离问题就无法获得满意的合成结果。

在材料合成与制备中一方面要特别注重反应的定向性,尽力减少副产物和废料,使反应的组成、结构符合合成的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和重视分离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和建立,遇到特殊的分离问题时,必须特殊设计方法。

2.4 材料合成与制备实验技术中的结构鉴定和表征问题。

由于多数材料和化合物的合成对组成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

因而结构的鉴定和表征在材料合成与制备中是具有指导作用的。

它既包括对合成产物的结构确定,又包括特殊材料结构中非主要组分的`结构状态和物化性能的测定,为了进一步指导合成反应的定向性和选择性,还需对合成反应过程中间产物的结构进行检测。

3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特点以及课程教学安排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是材料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其开课时间以及授课内容,教学工作者必须慎重考虑。

除了要考虑前述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包括的几个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该门课程的特点。

3.1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的特点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同时具备学术性和技术性两个特点,因为若单纯从实验角度考虑,它具备技术性,但若考虑其原理方面,它又具备很深的学术性。

材料合成与制备具有技术性的特点,它是一门技术,虽然要求实验人员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但是要求并不会太高,因为技术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知识基础只要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即可。

技术型人才与学术性人才不同,它需要具备更宽泛的知识面,而且能够灵活贯通的运用这些知识,使其为自己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服务。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具有学术性的特点主要是从其技术所应用的基本原理角度考虑的。

材料的合成与制备不单是一门技术,主要在于一些材料合成与制备原理所依附的深奥背景知识。

对于实验人员仅仅是简单地按照已知步骤完成实验,这是技术层面。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其学术性指的是科研人员从事合成与制备反应机理研究以及合成与制备反应实验设计。

从事材料合成与制备的研究人不仅需要学习广泛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探索,在研究的同时实现了在实验方法学以及与实验相关学科领域的创新。

随着社会与材料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对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也与时俱进才能满足材料科学发展的需要。

所以,对于从事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是很好的发挥的舞台。

创新的手段是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创新,只要不断的对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进行研究,就一定会出现不断的创新。

3.2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本科教学安排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是一门基础专业技术课程,属于化学和材料学科的范畴,在安排教学的时候,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所包含的问题和具有的特点;二是本科学生可以掌握的程度,即老师讲课应该把握的深度和侧重面。

安排教学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的安排;二是教学内容的安排。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这门课程涵盖的内容很广,它包括了材料合成与制备的许多方法,另外,有些方法,如固态和液态下的晶态和非晶态材料的合成等,所涉及的原理和所需的背景知识较广而且较深,所以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要先掌握一些与该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以及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

如果是四年本科的专业,要想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这门课程,从教学时间上考虑的话,安排在学生的大三或大四阶段是最好的选择。

从教学内容上考虑的话,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比起深度要更注重它的广度,另外,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跟上科学的发展,最好让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与当前的学术和科技前沿结合在一起。

我这里所谈的广,指的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的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方法和应用,也要让学生了解各种经典的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方法和应用,这对于学生不管是将来就业还是继续从事有关研究工作都是有益的。

我在这类所谈的教学内容不宜太深。

主要是考虑到本科教学,因为大学的教学时间很有限,但是要学习的课程却非常多,所以课程要想广,就难免厚此薄彼了。

此外,如果想真正要把这门课程涉及的每一个点都放大,那就需要做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因为这门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不仅内容深奥而且面广。

作为本科教学内容,由于在该门课程开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基础课程,因此,让学生了解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的基本原理即可,对学生要求的重点是,要求其掌握的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中涉及的各类具体的方法,以及各类合成与制备方法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徐如人.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宋金玲.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

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求职自荐 篇5

自信、乐观、乐于助人,善于感恩,敢于挑战,是我的本性。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但我并不气馁,因为我并不因“大狗”的存在而放弃“犬吠”。我喜欢拼搏、学习,这是我的天性,也是我的责任,我坚信,成功定会成为必然。

经过四年的锤炼,在面对未来事业的选择时,我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锻炼了自我较好的学习能力,加上“努力作到最好”,练就了自己坚硬的专业知识,但自己并不满足于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了更好适应日后的工作需要,我还不断充实自己。在校期间,我常去图书馆借书自学,还做了大量笔记,因此成绩优,一直名列前茅,因此,获得国家立志奖学金以及各类荣誉证书,也在xx学院网站首业发表文章。还积极参加各类相关考试:四六级英语、一二级计算机等。还参加各类活动:模拟面试、现场作文大赛、辩论赛等等,取得了一定成绩,也锻炼了我的能力。学无止境,因此,我相信,在不断努力刻苦的学习中,我定能胜任这份高尚的职业。

坚信“天道酬勤”,给热爱学习的我一次机会,我定会努力工作、尽职尽责。

一个人只有把聪明才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服务于社会,有利于社会,让效益来证明自己,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我一直都很坚守:路,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才能做出更出色的成绩。

只要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只要给我一片土壤,我就会用我年轻的生命去耕耘,你不仅能看到我的成功,而且能够收获整个秋天。这是我自信和能力的承诺。

给我平台,舞出自我。我愿与贵单位同事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本科高校论文 篇6

另外,专科(高职)提前批录取考生665人,其中,文科171人、理科494人。

普通高校招生专科(高职)批一志愿投出216910人

2013年8月6日晚,普通高校招生专科(高职)批一志愿投档。根据山东省2013年普通高校专科(高职)批分数线,共投出考生216910人。普通文理类投出180677人,其中文科86717人,参与院校698所,投满372所;理科93960人,参与院校750所,投满379所。艺术类投出8541人,其中艺术文7480人,参与院校192所,投满49所;艺术理1061人,参与院校133所,投满15所。体育类投出212人,参与院校20所,投满3所。优秀运动员投出85人,其中文科69人,参与院校6所,投满3所;理科16人,参与院校6所,均未投满。实践生投出9人,其中文科8人,参与院校1所;理科1人,参与院校1所,均未投满。春季高考投出27386人,参与院校75所,投满6所。

本次投档结束后,尚有文科326所、理科371所、艺术文143所、艺术理118所、体育类17所、优秀运动员文科3所、优秀运动员理科6所、实践生文科1所、实践生理科1所、春季高考69所院校生源不满,不满额院校将通过征集志愿补充生源。

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法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到2008年底, 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630所, 在校法学本科生超过30万人。其中既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大学这样的老牌院校, 亦有大量综合性地方高校。其中地方高校由于对自身定位不清晰, 加上高等院校评估所采用标准的同一性, 各院校在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上都大体相同, 这样既造成了法学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又导致培养出的法学学生大同小异, 缺乏竞争力, 就业率低。为此, 需要重新审视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

一、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定位

对于高校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所以, 对于地方院校的法学教育, 各高校应找准自身定位, 走独具特色的法学教育之路。笔者认为, 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应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

(一) 地方高校应注重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首先, 地方高校适合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法律人才, 主要分法律应用人才和法学研究人才。国内一流法学院校诸如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这些院校, 由于其综合实力强, 可培养研究型法学人才;地方高校则由于师资力量不强、办学条件较差, 培养研究型法学人才会力不从心, 培养中低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可以胜任。而且,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 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优势, 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 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其次, 从已毕业的法科生就业状况来看, 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法学毕业生缺乏实际运用能力, 对法律实务实际运作方式不了解, 以致他们不愿招用刚毕业的法科生。这反映出高校法学教育忽视了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 不适应社会需求, 故应转换观念, 改革法学教育培养模式, 注重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 地方高校应注重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

首先, 现代社会对法律人才的要求, 不仅需要其精通法律知识与法律技能, 还要求其对社会、经济生活以及其他一些专门领域的知识有基本了解。如金融领域、房地产领域、国际贸易领域等, 都亟需掌握相关知识的法律人才。其次, 地方高校多为综合性大学, 与专门的政法院校相比, 学科开设范围较齐全, 在学科交叉融合进而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学科设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等培养各自有特色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二、实现培养目标的相关举措

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找准定位, 致力于培养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 应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改革, 以确保培养目标实现。

(一) 完善课程体系

目前地方高校法学本科课程体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1) 偏重于理论讲授, 实践性课程偏少。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法学教育仍然偏重于法学理论讲授, 注重向学生讲授法律领域的原理、原则、基本概念和具体规则, 使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基本上是从条文到条文, 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探讨和论证。学生缺乏锻炼法律职业技能的机会, 无法胜任法律实务工作。2) 单科性的部门法学课程多, 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少。大部分地方高校高校基本上都是在十四门核心课程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法学选修课, 跨学科的课程很少。法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却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学科,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它必须不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知识, 来充实法律学科的发展。单单传授法学专业知识, 而不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只会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针对上述弊端, 地方高校在法学教育中应完善课程体系。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重要依据, 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关系到培养目标的顺利达成。

首先, 应合理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 增加实践性课程比重。就课程内容而言, 法学理论知识仍是学生掌握的重点, 本科阶段的法学专业理论课程仍应占较大比重, 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结构, 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专业认同感以及法律专业思维能力。实践性法律课程的设置, 关系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应增加比重, 同时注意与理论课程衔接, 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法律实践课程目前主要有法律诊所、模拟法庭和司法实习等。模拟法庭可以从大二时起开设, 放在三大诉讼法理论课程开设时间之后, 一门诉讼法开设一门模拟法庭课程;法律诊所课程是近年从国外引进的课程, 由经验丰富的律师或教师指导学生直接代理法律援助案件, 能够让学生学习律师的职业技巧和人际交往技巧, 有利于培养学生法律执业技能。该课程要求学生对法律知识有较好的、全面的掌握, 故而放在大三开设比较好;司法实习则可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下学期, 这样既便于学生通过实践理解掌握所学法学理论知识, 又不会与在校学生参加司法考试时间冲突。

其次, 在法学专业学科课程外适当增加一些跨学科课程供学生选修, 同时规定必须修满10个以上学分, 由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兴趣进行选择, 这样既可拓宽学生知识面, 又可加深其对法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对地方高校而言, 选修课程的开设, 完全可由学校结合本校优势合理定位其培养特色, 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法律人才。如财经类院校可开设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课程;理工类院校可开设工程造价、环境资源保护等课程。

(二) 改进教学方法

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教育方法受我国长期以来教育方法的影响, 主要是灌输式、填鸭式、经院式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不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面对现实的法律问题, 解决法律争议;师生互动性差, 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为此, 应对传统教学方法加以改进。

1.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加强教师和学生互动性

学校的课堂教育仍是法学教育的主导形态, 但课堂教授的方法应当有根本性的变化, 应提倡互动式教学方法。这种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只是引导者, 非权威的标准答案认定者。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功能只是其次, 重要的是充当推动者、协作者和启发者, 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判断力、创造力和深入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引导学生找出每个案件背后的基本原则, 然后把思想清晰的表达出来。互动式教学方法具体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辩论式教学法。通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辩论, 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提出自己观点,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2. 改进案例教学法

如果说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渠道, 则案例教学可谓实现法学本科教育目标的重要路径。案例教学是从在英美法系中比较盛行的判例教学法改进而来, 是指在法学教育过程中, 采用课堂案例分析、案例专题讨论、现场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 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和分析案例, 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的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实现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和法治信仰的同步建构,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和表达能力。出于案例教学法的上述优点,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法学教育中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 但在具体实施中, 存在所采用的案例过于随意, 真实性、新颖性和典型性不足;组织手段简单, 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互动性较差等缺陷, 鉴于此, 各高校应对目前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加以改进。

首先, 应收集、编写和运用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案例收集应以实际案例为主, 每一个案例都有其侧重反映的理论问题, 选编的案例应有新颖性、典型性和综合性。其次, 应完善案例的使用。应将案例进行分类使用, 如预习案例, 一般由较为简单的案例组成, 要求学生结合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性分析, 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内容, 能够带着问题学习新的知识;教学案例, 这是教师在授课时穿插使用的案例。教学案例要能非常紧密地结合知识点;讨论案例, 这是课堂上供学生讨论分析的案例, 要求结合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前沿, 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能够迅速地把握实践的发展方向与时代接轨。

(三) 师资力量方面

人才队伍建设是法学教育的根本, 只有保证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 才能使法学教育达成既定目标。为此, 应注重加强师资力量。具体措施如强化对本校法学教师的培养, 鼓励专业教师进修、深造, 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准;完善竞争机制, 使老师产生危机意识, 激发老师的潜在能力;完善外聘机制, 聘请司法实务部门的兼职教授, 如聘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讲授法律实务课程、举办法律实务专题讲座、开展法律诊所教育、安排专业实习、指导实践课程等

三、结语

“制定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定位应该符合法学学科教育教学规律, 并结合当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力求科学合理。

摘要: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晨光教授认为, 我国法学教育仍然处于一种摸索和开创的阶段。无论实在法学教育的指导理念、培养目标、结构设置等宏观方面, 还是从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和课程设置等微观方面, 我们都还存在很多问题, 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成熟经验和模式。

关键词:大学法学院,本科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波斯纳.苏力译.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2]江国华.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研究.河北法学, 2012.

二本高校本科生培养体系 篇8

摘要:二本高校要确立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在办学中的地位和核心功能,确立二本高校科研与培养过程、社会服务与培养过程的关系,保障二本高校对本科生培养的投入;引导本科生导师投入到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本科生导师通过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途径来服务社会,才可能互相促进本科生培养与实践。总之,二本高校应改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模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本科生创新人才。

关键词:二本高校;本科生;创新人才

1.引言

信息技术更新最迅速、产业应用最广泛,地方经济与信息技术的持续高速发展导致对本科生创新人才的渴求。我国已经把强化信息技术创新放在国家战略位置,决定自主创新突破信息技术。而实现自主创新突破信息技术的关键在于提高信息技术高级人才的创新能力,对二本高校的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然而,当前二本高校的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存在很多误区,如本科生培养体系不适应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不合理等问题。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二本高校自身的努力,二本高校应推进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性责任,积极进行改革。

二本高校的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误区[2,3],具体表现为:二本高校非常重视本科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二本高校在对二本高校的本科生创新人才进行创新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中;现在的评价体系难以适应本科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对本科生在优势科目上的创新潜能进行正确识别,这样才有助于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产生二本高校的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误区的根源在于:二本高校对本科生创新人才教育教学投入不够。二本高校鼓励本科生导师申请项目、发表论文和申报专利,但没有引导本科生导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体现在培养过程中。二本高校办学的功利化。二本高校认为本科生人才的创新培养所取得的成果数量,比本科生能力的提高见效更快。

2.二本高校的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本科生创新人才是具有一定专门知识和技术及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取得创新型成果,并以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本科生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善于学习和创造,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特征。本科生创新人才包括几个要素: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本科生的创新思维指具有创新特质的思维。主要表现为思维产生创新性观念的速度;思维对新鲜事物感知的程度;思维的发散程度;思维所产生新观念的独创性程度;思维严谨、缜密、系统的程度。因此,培养本科生创新人才就应该以培养创造性为重点。

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本科生的可持续发展。具备创新能力,成为本科生创新人才应对社会竞争,实现自我发展的核心素质。通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本科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有的研究,对信息科学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深入分析,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调本科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注重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强调本科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本科生导师与本科生的相互合作;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确立二本高校的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本科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将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为具有基础扎实、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课程教学改革是二本高校的高素质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课程教学集中体现了教育观念。二本高校的高素质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取决于创新教育的实施。培养本科生创新人才,必须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本科生全面发展规律、激发本科生创造性的新型课程体系。

(1)精选教学内容,重新优化组合课程。二本高校的本科生创新课程要跟上信息技术发展步伐,本科生要掌握当代信息科学的前沿,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二本高校必须根据信息行业的实际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各个研究方向还根据方向特点设置了特色课程,本科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性修读。

(2)改革本科生课程理念。本科生导师应结合本校实情,关注本科生的主体性,使其具有创新技能。课程体系突出实践环节的权重,积极推进课程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吸引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置与改革,强化了培养本科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较好地为本科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基础。依照“创新能力提高为核心”的原则,形成了理论与创新相结合的实践创新培养体系。

(3)均衡发展本科生培养,建立宽松的创新人才环境,塑造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能优化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采取多种灵活的培养方式,培养本科生自主创新能力,激发本科生的创新意识,使本科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课程体系是二本高校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本科生导师要引导本科生,运用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学术讨论、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4.结论

本科生导师进行科研,应该为提高培养质量、培养本科生创新人才服务学校服务社会,应该通过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途径实现,并保障二本高校对本科生培养的投入。总之,二本高校应改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本科生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万娇,石丽君.关于二本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思考[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14,30(3):20-23.

[2] 邱洪斌.树立科学质量观构建地方高校本科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学位与本科生教育,2013(3):27-31.

[3] 李会强,胡燕平,胡忠举等.地方高校本科生培养创新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9):28-30.

本科高校论文 篇9

东北网4月7日讯记者昨天从黑龙江省招办获悉,香港各大学20招收内地本科生的`报名工作均已开始。我省考生可报考此次接受报名的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十所院校。

10所香港高校具体报考细则

香港大学

报名:书面申请截至4月30日、网上申请截至6月15日。

考试:面试于6月下旬进行,具体面试时间地点将在www.hku.hk/mainland网站公布。

录取:录取名单在7月7日前公布。

香港理工大学

报名:截至6月7日。

考试:面试及笔试时间将根据专业需要安排(6月初在该校网站www.polyu.edu.hk/study公布)。

录取:7月初开始公布录取名单。

香港科技大学

报名:截至6月12日。

考试:面试于6月底进行,地点为北京、上海、广州。

录取:6月底至7月初公布录取名单,录取工作于7月7日结束。

香港浸会大学

报名:截止时间为5月31日。

考试:面试及笔试将于6月30日及7月1日在北京、上海及广州进行。

录取:7月7日前公布录取名单。

岭南大学

报名:书面申请截至4月30日、网上申请截至5月31日。

考试:面试将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有关面试安排将于该校校园网www.LN.edu.hk/reg/info/mainland公布。

录取:暂定7月初公布录取名单。

香港教育学院

报名:截止时间为6月12日。

考试:面试将在6月高考后进行,地点暂定为上海及广州。

录取:7月7日前公布录取名单。

香港演艺学院

报名:截至4月15日。

考试:面试笔试时间为5月至7月

录取:7月7日前公布录取名单。

香港公开大学

报名:截至5月31日。

考试:面试时间为6月。

录取:录取名单7月7日前确认。

香港树仁大学

报名:截至5月14日。

考试:面试地点为香港。

录取:6月30日发放录取通知。

珠海学院

报名:截至6月7日。

考试:面试笔试时间地点待定。

录取:7月4日发放录取通知。

本科高校论文 篇10

近日,教育部公布201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其中新增备案专业1804个,新增审批专业70个,撤销专业26个。其中,山东省高校新增112个本科专业,有107个备案专业,5个审批专业。

自2012年7月起,教育部对高校专业设置实行备案和审批两种制度。接受记者采访的高校人士称,备案制减少了增高专业过程中繁琐的行政程序,给了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考生报考新增专业,需要了解相关高校是盲目跟风设置,还是有一定办学基础。

新增专业大多对应新兴产业

今年高校新增专业中,最热门的恐怕要数“物联网工程”,山东省就有山东协和学院、德州学院等5所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近年来,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全国大幅度扩张,加上这次新增该专业的高校,全国开办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达351所。物联网之所以这么吃香,是因为它被誉为全球信息化的第三次浪潮,被纳入我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产业规模将超过万亿级,人才缺口巨大。

分析这份名单可以看出,新增专业绝大多数是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济南大学今年也新增了3个本科专业,其中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地热、水污染等问题。济南大学副校长蔡先金告诉记者,学校此次申报了7个本科专业,最终公布了3个,而在申报这些专业的时候,济南大学也充分考虑到了济南“泉城”的特点,“新增专业既要根据大学发展的需要,也要根据地方以及新兴产业的需要。”

在此次新增专业中,与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新型城镇化、文化产业等战略相关,语言文化类专业、房地产类专业、建筑类专业升温。以物联网、传感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网络产业这次新增了85个专业点,以纳米材料与技术、微电子材料与器件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新增了58个专业点。

给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

从2012年7月份起,教育部对高校专业设置实行备案和审批两种制度。设置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需经过教育部审批,设置《专业目录》内除国家控制布点以外的400多种专业,报教育部备案即可。

记者注意到,今年山东省高校新设的112个本科专业中,有107个是备案专业,审批专业只有5个。比如“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山东协和学院今年备案的专业之一。山东协和学院教务处处长李建介绍,备案专业需要经过三个流程,首先,学校的专家团队调研新专业的社会需求及学校办学资源,调研结束后,专家组将拟新增专业名单报学术委员会审核,学术委员经过严格的审查、批复,再报校务委员会讨论。三个流程都通过后,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上进行公示,吸纳各方的意见,然后学校再根据收集来的意见进行修改,上报省教育厅,然后由省教育厅直接上报教育部。

“在备案制度之前,学校设置专业要走很多程序,提出申请后,要等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来考察,审核通过后才能上报教育部。现在通过备案制度,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和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配置,直接通过教育部平台申报设置相关专业。备案制减少了繁琐的行政程序,给了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这适应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需要。”山东协和学院院长盛振文说,尤其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更能放开手脚。

蔡先金则表示,实行专业设置备案制,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不再派专家组来学校考核,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学校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加强对专业设置相关程序和标准的监管,才能让新增专业走得更长远。”

报考新增专业需掌握足够信息

各高校新增专业的同时,也有部分专业“消失”,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是主要原因。

“山东今年没有被撤销的专业。”省教育厅高教处有关负责人说,“从其他省份高校被撤销的专业来看,停止招生的多数是较传统的专业。但是,很多学科的存在都是有它的价值的,如只因为就业率低而撤销这些专业,这就有些片面了,可能的话,可以视情况进行学科整合与提升。”

本科高校论文 篇11

关键词:学生专业社团;校园文化;学风建设

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沟通和交流平台,更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有效延伸。根据社团活动内容的不同,通常可以将大学生社团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开阔视野、愉悦身心为目的的非专业类社团,比如话剧社、武术协会、街舞协会、篮球协会等; 另一类是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为目的的专业社团,比如测量协会、会计学社、酒店管理协会等。与非专业社团相比,专业社团往往立足于某个专业,参与人员相对较少、规模较小、活动内容相对单一,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专业社团的建设。[1]

一、学生专业社团在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学生专业社团扎根于学生,成长于校园,与高校文化融为一体,并在自身的不断发展中传承与创新。通过对天津商业大学学生专业社团的调研,笔者发现大多专业社团定期开办的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了同学对科学文化的钻研兴趣,将大学中最重要的学习研究精神蕴含在了社团活动之中。在烘托学风建设的同时,学生专业社团也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的专业社团,密切与国外的留学生交流沟通并,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扩大了在校同学们的视野,同时,外部优秀经验的流入,也为我们的社团做大做强创造了条件。

同时,学生专业社团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社团的素质教育功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独立创新素质和团队合作素质。在一个社团中,往往包括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长、不同的观念的同学,,一方面同学们可以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另一方面也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非常好的机会。因此,我们理应重视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的意义,大力扶持学生专业社团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专业社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社团开展活动形式单一,质量不高,缺乏持续性。某些社团举办活动追求场面宏大,刻意营造形式,对内容创新和社员收获关注不够。参与活动同学对于活动本身以及宣传的理念根本没有了解,没有深入人心的影响,活动的质量不高。存在“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另外,调查发现活动结束后,缺乏经验和教训总结的情况比较普遍。

2.专业社团活动经费投入少,难以参加专业社团的良性发展。相对团委与学生会这样的“官方组织”,作为学生自发组织的专业社团,没有校级和院级固定资金支持,经费无疑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经过调研笔者发现,当前学生专业社团的资金来源为:社员会费、依法依规获得的赞助和部分专业(学院)的投入。其中赞助是学生专业社团活动经费的重要来源,但由于赞助商提出的赞助条件大多与学校管理规定大多相冲突等原因,大部分社团反馈,赞助经费的获得也越来越难。这就给专业社团的正常发展带来巨大阻力。

3.专业社团凝聚力不足,成员流失率较高。专业社团在每年纳新之时,新成员报名火热,但到换届之时,有些社团成员少得可怜,甚至影响到正常组织换届工作。究其原因,一方面,同学们与社团理念不合和与学习冲突会使得社团存在“自然流失率”,许多同学到二年级或三年级时为了考虑学业的发展不得不放弃在社团的发展。另一方面,社团内部对成员的关怀不够,不注重社团凝聚力的培育,成员了解社团的渠道不畅通带来了不必要的人员流失。这就使得当前多数社团的主要负责人为低年级学生,经验阅历缺乏,使得社团始终在一种较低水平下循环。

三、专业社团建设措施

1.注重考核机制建设,加大对专业社团建设的投入。高校要建立学生专业社团绩效考核机制,对社团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考评,对绩效优秀的专业社团学校提供奖励和资金上的双重支持,一方面可以调动社团的积极性,缓解社团的资金紧张状况。另一方面,还能提高社团的总体质量,促进专业社团的健康良性发展。另外,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管理的情况下,高校应适当放宽社团在外联工作中的限制,让社团吸纳一部分社会资金,以补充活动经费的不足。

2.注重内部文化建设,加强专业社团学生干部的培训。专业社团自身需要做的就是要有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涉及学生的未来发展,与学生的职业生涯相关。在专业社团人力资源开发方面,高校要重视对专业社团骨干进行进行培训,努力使其在社团管理和活动组织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打造学习型,创新型社团,努力为社团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社团内部文化方面,努力营造温馨健康的社团文化,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社团文化是社团的历史积淀,是社团的精神所在,是深入社团成员心中的共识,是每位社团成员都应自觉遵守的规则。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团发展满足社员需要,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3.注重激发导师热情,加强对专业社团建设的指导。在社团的内部,指导老师对社团对同学都有很大的影响。为增强专业社团建设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术类学生社团的特点,帮助和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活动原则、活动程序、活动内容,使社团活动规范化,经常参加学生的学术讨论、学术调查、学术实践,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学科研究前沿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社团成员获得最大的收获。 同时,高校要制定相关导师激励政策,把教师参与指导学术类学生社团的情況纳入教师考核工作的指标体系,可适当按其工作量折合为教学时数或支付一定的报酬。

注释:

[1]王家东,马俊义. 学生专业社团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作用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学报,2011,( 2) .

参考文献:

[1]殷子惠,赵明月.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完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79-82.

[2]胡小兵.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05.

[3]常青.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启程作文500字下一篇:学生活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