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

2024-10-18

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共12篇)

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 篇1

一、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根据地, 应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 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又能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教学资源和经济支持。因此, 地方高校能否有效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不仅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 而且直接关系到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鉴于此, 地方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将教学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 培养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二、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会计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但是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方法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本科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 仍然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 按照课本讲授知识, 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 对知识的学习没有积极性, 无法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 更不会运用, 因此所培养出的学生综合能力差, 缺乏竞争力, 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大学生就业难。与此同时, 地方的中小型企业、基层单位却存在岗位空缺的现象。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 学历不再是唯一的准绳, 公司更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 要求其一进公司马上就能投入工作。工作经验具体到应届毕业生来看就是实务能力, 这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而且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而地方高校对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普遍存在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实训材料陈旧, 与理论教学脱节的现象。实验软件不能及时升级, 影响教学效果。校外实习基地往往也只是一种形式, 并不能保证学生真正得到实习机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 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欠缺。

近年来,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得到调整, 师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已经拥有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但是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水平过硬、道德水平高的教师, 更需要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教师。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但是, 在地方高校的教学过程中, 专业教师由于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 实践能力欠缺, 因此课堂教学无法突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 导致课堂教学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师资现状, 不仅影响了地方高校的发展, 也影响到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质量。

三、探索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定位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教育如何进行改革,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满足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已成为目前会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对于地方高校的会计本科教育, 则要围绕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具体来说, 就是要培养具备扎实的会计、管理、法律基础理论知识, 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应用数学、专业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 地方高校会计本科教育要积极探索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融合发展的培养模式。

(一) 以区域经济会计人才需求为导向, 变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会计专业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且不易理解的特点, 同时又具有课程章节联系紧密、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环节不仅要注重会计基本理论的教学, 还要注重课程实践性特征。例如, 在借贷记账法的应用部分注重理论讲解与会计实务的结合, 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会计原理, 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在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财产清查等部分的内容讲授过程中, 应注重知识的讲解与实践相结合, 合理安排实训练习;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 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实现课程资源上网, 利用现代网络手段, 加强教师与教师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并将大量信息网上共享,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二)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 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 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和学科的实践性、技术性强的特点, 在讲述理论的同时, 应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练习,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避免理论的枯燥。具体体现为两个结合:一是会计理论和会计业务相结合;二是课本业务和企业的实际业务相结合。具体措施有:第一, 建立完备的实验习题库;第二, 建立会计的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 让学生手工模拟实验室结合所学内容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上亲自做账, 并在电算化实验室进行操作。另外, 还可以和软件公司合作对学生进行会计模拟沙盘培训;第三, 建立会计实习基地, 带领学生去实习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和学习, 通过实践活动既让学生巩固了课堂知识, 也增加了实践知识, 动手能力增强,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外, 还应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 在完善师资结构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求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国家或国际统一的会计执业资格考试。这样, 可检验和提高教师自身知识水平, 还可以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对会计人员能力的具体要求, 适当调整培养计划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允许会计专业教师到一些企业或中介机构做兼职工作, 从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 并将其运用于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四) 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稳固的产学合作教育基地。

校企合作是开展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要求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联系, 人员能够相互往来, 知识技能能够分享并且相互促进。一方面学生到企业实习, 可以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 对资金的运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真正理解课堂学到的基本理论,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会计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可以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比如可以建议企业改进成本管理方式、加强内部控制等, 另外通过参与实践, 可以提高教师自身会计实务操作水平,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可以通过到学校为学生开展生动的互动性讲座和授课等方式了解学生, 培养学生, 从而节省招聘和培养员工的成本, 达到知识分享, 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 2012.10.

[2]罗文洁.高等院校“四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重新定位[J].会计之友, 2008.11.

[3]李爽, 谭文浩.基于会计实践教学的会计人才培养:兼谈会计学科建设[J].财会通讯, 2011.33.

[4]陈玉荣.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 2007.6.

[5]刘晓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月刊, 2011.9.

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 篇2

东北网4月7日讯记者昨天从黑龙江省招办获悉,香港各大学20招收内地本科生的`报名工作均已开始。我省考生可报考此次接受报名的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十所院校。

10所香港高校具体报考细则

香港大学

报名:书面申请截至4月30日、网上申请截至6月15日。

考试:面试于6月下旬进行,具体面试时间地点将在www.hku.hk/mainland网站公布。

录取:录取名单在7月7日前公布。

香港理工大学

报名:截至6月7日。

考试:面试及笔试时间将根据专业需要安排(6月初在该校网站www.polyu.edu.hk/study公布)。

录取:7月初开始公布录取名单。

香港科技大学

报名:截至6月12日。

考试:面试于6月底进行,地点为北京、上海、广州。

录取:6月底至7月初公布录取名单,录取工作于7月7日结束。

香港浸会大学

报名:截止时间为5月31日。

考试:面试及笔试将于6月30日及7月1日在北京、上海及广州进行。

录取:7月7日前公布录取名单。

岭南大学

报名:书面申请截至4月30日、网上申请截至5月31日。

考试:面试将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有关面试安排将于该校校园网www.LN.edu.hk/reg/info/mainland公布。

录取:暂定7月初公布录取名单。

香港教育学院

报名:截止时间为6月12日。

考试:面试将在6月高考后进行,地点暂定为上海及广州。

录取:7月7日前公布录取名单。

香港演艺学院

报名:截至4月15日。

考试:面试笔试时间为5月至7月

录取:7月7日前公布录取名单。

香港公开大学

报名:截至5月31日。

考试:面试时间为6月。

录取:录取名单7月7日前确认。

香港树仁大学

报名:截至5月14日。

考试:面试地点为香港。

录取:6月30日发放录取通知。

珠海学院

报名:截至6月7日。

考试:面试笔试时间地点待定。

录取:7月4日发放录取通知。

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 篇3

教学质量课程教育奖惩制度学风建设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以传授专业课、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地方。怎样能更多的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学生是高校的首要任务,高校的管理更是这个环节正常运行的前提。学风建设在各所高校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才能形成浓厚的学风,是众多高校管理者所困扰的地方。

一、校园学风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

(1)到课率不高

部分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上课更是一件特痛苦的的差事,能不上课就不上课,能逃的课就逃,能迟到一分钟就迟到一分钟。如果没有所谓的不定时点名的存在,到课率会低得惊人。他们会为自己不去上课找各种理由,理由的“充分性”让他们因不去上课没有愧疚感。

(2)课堂效率不高

手机是课堂的“坟墓”。部分学生一边听课一边玩手机,更有把上课当成玩手机的时间,掩护手段的“高级”让老师对自己教学有很大的“成就感”,那些对游戏、手机等不感兴趣,对学习更是不感兴趣的学生,睡觉成了他们90分钟的“职业”。那些娱乐游戏的诱惑性似乎超出了他们的控制力。

(3)学习兴趣不高

是整个教育体制的问题?还是老师引导不到位?抑或是家长的教育观点间接地影响到孩子?为什么很多学生对学习那么不感兴趣?兴趣有了,其他困惑的问题都会自然而然的消失。看到部分同学每天面带疲惫的表情,拖着好像全世界的重任都压在自己肩上的沉重身体,呆滞的目光中透露出“我不想学习”,那种痛苦真的很可怜。

2.老师方面

(1)辅导员方面

首先辅导员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够,不能及时的纠正学生对学习抱有的消极的思想,同时查课、上课点名等方面做得不到位,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没有正确的定位,只是一味的做好表面上的“工程”即可,不管工程的质量好坏、工程的进度,只要看到符合社会审美的成品就算“撞了一天钟”。受害者毋庸置疑。

(2)任课老师方面

有的老师只是为了讲课而讲课,讲完一节课就算今天的任务完成,至于今天存在的教学反应、教学改进等问题以及明天如何能更好的完成任务这些问题不予考虑。学生上课怎样不予理会,进一步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

3.学校方面

首先,对于老师的奖惩制度不到位,不能赏罚分明,导致部分老师没有教学的积极性,没有在教学质量方面强烈的“攀比心理”。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考虑的不够全面。学校在关于对各学院课程设置上,更多地从老师的角度去考慮,较少能结合同学们的兴趣,从而使同学们学习负担加重,会间接导致一些同学因课程太难而被迫放弃。再次,对学生的奖惩力度不够。不能通过强大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生对学习可能潜意识的存在了一些消极思想,如何能消除消极方面的因素,挖掘积极方面的因素,这是一个值得学校领导考虑的问题。

二、改进措施

1.禁止手机带入教学楼

教学楼是一个供学生学习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很“严肃”的地方。在学习的地方做其他的是事情就是违反规定,进则学,不禁则退,不要在一个很严肃的地方做一些不符合它审美的事情。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在进入教学楼之前把所有的“不符合教学楼的东西”统统放在该放的地方。

2.学校要对老师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对那些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表现好的老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制定严格的考核方案。关于这个的考评一定要有来自基层的参与。绝大多数的社会人,为了物质和精神的享受都会“奋力去战”。同时对教学持消极怠慢态度的老师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做到赏罚分明可以起到不可抵挡的作用。

3.学校要对学生实行赏罚分明

对不管在学习方面还是其他方面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奖励,一是可以激发他们继续优秀的斗志,二来可以在学校形成模范作用,以此鼓励更多学生优秀。同时这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一个方面。

4.学校在管理学生时,要站的高,看的远,抓住问题的根源来解决问题

为何老师们普遍反映一届比一届的学生难管,根源在哪?为何现在的同学那么有个性?难管难在哪?这是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同时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时代。环境造就了这代人,他们都拥有的共性是这个社会给予他们的,不管共性中的问题多么不可思议,社会要为他们的行为负责任,学校作为社会中一股强大的力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在变,环境在变,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在变,原来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孩子了。学校在管理学生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改变管理方法,怎样的管理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值得学校领导思考的。

三、结束语

教学质量是一所高校特别是民办本科高校提高声誉和知名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着这所高校能否更多的吸引优秀人才。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努力,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期待民办本科高校能在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上提出更多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以此保证正常的运行和更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2.

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 篇4

1 民办本科高校考试评定方式的弊端

1.1 考试形式过于单调

当前, 民办本科高校的考试形式还是比较单调的, 在考试形式上大部分是闭卷考试, 而且以期末的笔试形式为主, 只有个别课程采用了开卷考试, 而像口试、操作性考试、能力和素质考试就是凤毛麟角, 更不用说是创新考试了。这种单调的考试形式也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单一, 思考问题变得狭隘, 不能以发散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失去展示学生自己才华和智能的机会。

1.2 考试内容过于理论化

统计我院以前各个专业课的试卷, 我们会发现大部分课程所考的内容都是以教材为中心, 考试题型也无外乎是客观题和计算题。而且在考试前, 大部分教师还会根据上课的内容, 依据教材给出重点和考试范围, 而考试内容也就局限在课堂笔记和教材上。这种情况就造成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 学生考前死记硬背, 有时根本不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考试结束后很快就忘记了, 经过一个学期下来, 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与不学的差距没有多大, 造成了高校的学习风气每况愈下。

1.3 一次性考试决定学生成绩有失公平

高校的课程考试大部分是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共同构成的, 然而平时成绩只占很小的比重, 换言之, 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数成为学生学习该课程优劣的唯一标准。而期末的一次性考试首先从考试的范围来看, 很难覆盖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 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仅用这一部分的成绩就反映学生学习的好坏是不公平的。其次从考试的时间看, 仅仅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决定一个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反映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很难达到的, 很多同学就是凭借记忆取得了高分, 对知识点的掌握是否正确也没能全面、客观地考察出来。

2 民办本科高校考试评定改革措施

2.1 以课程性质选择考试形式

在高等学校中课程的性质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者是必修课和考试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看, 针对不同的课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结合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和摸索, 找出适合本课程特点的、形式多样的考试方法。

例如对于公式和定理较多的专业课程可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 使学生不是单纯地记忆公式和定理, 而是灵活地使用公式和定理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例如土木工程大部分是公式计算, 就采取了每人可以携带一张规定的小抄纸, 学生可以在这张纸上提炼这门课程的重点, 但只允许是自己手抄的, 不允许别人写或复印, 这样不仅使学生减少了硬记公式的苦恼,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思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2 以能力培养选择考试内容

民办本科教育和应试教育一样都是一种教育方式, 也需要有相应的考试来进行衡量和检测, 为适应应用型教育, 使考试内容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独特的见解和能力, 考试内容要减少机械记忆的内容, 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的内容, 从而引导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也从考试中体验到了自身能力的发挥, 而这样的题也不会有固定的答案, 能真正地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以平时成绩作为构建考试成绩的依据

为打破传统的以一次性期末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方式, 我们把平时成绩在总成绩的比重加大, 一方面使学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 而是以学习知识作为前提, 在平时通过上课的状态、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问题的回答情况、小组讨论以及专题演讲的参与及表现情况等来积累自己的平时成绩;另一方面学生也要通过平时成绩来获取自己参加考试的资格或者是免试资格。甚至平时成绩除期中考试成绩外, 还包含平时实训练习、课堂提问、学习态度、仪表仪容、沟通能力等。

3 结语

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起到了教学“指挥棒”的作用, 所以民办本科高校的教学改革应该先从考试改革开始。而考试评定方式的改革又是考试改革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对提出的改革办法很有借鉴价值, 为教学改革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梅迎军.高校专业课程考核现状及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 2009, (12) :46-47.

[2]谈炳发, 崔世海.普通高校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9) :57-58.

[3]王丽萍.高等教育大众化现状、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12) :61-62.

[4]张莉.浅析现行高校课程考试制度的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6) :41-42.

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 篇5

(山东万杰医学院,山东淄博255213)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如何使学生运用好理论知识,如何随机应变地运用所学处理突发事宜这些都是作为大学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会让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得到优化,提升教学工作质量,因此,对教学工作的评估就显得相当重要。图书馆作为知识资料储备的基地,落实图书馆服务工作,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本文就图书馆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的作用、合格评估对图书馆产生的影响及其对图书馆读者的服务工作进行简单分析和思考。

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 篇6

摘要: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结合学校的学科布局、科研特色及成功案例,就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依托学校强大的农林学科背景,因时、因地制宜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设立与其优势学科相适应的专业方向,突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逐渐培育农林大学特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电子类专业;物联网

作者简介:胡海根(1977-),男,江西丰城人,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李光辉(1970-),男,湖南资兴人,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浙江?临安?3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教改项目(YB1125,ZC1128)、浙江农林大学“电路分析”精品课程(201014)、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课程建设专项”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51-02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业领域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诸如精准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无损检测技术以及从数字农业到感知农业等,无不从广度和深度上体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为此,如何依托农林大学强大的农林学科特色背景,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电子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和智力技能型人才,是高等农林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主要以浙江农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探讨浙江农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增设嵌入式系统专业方向、并加强其课程体系改革的问题。

一、农林院校的特色

农林院校大多以农业和生物科学作为它的独特专长。林业科学、植物科学、食品科学、生物科学以及园林园艺等学科,是近现代以来形成的比较明显优势的特色学科。[1]而作为“非主流”的其他学科,则是各高校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虑,调整了自身的发展思路,把学科建设延伸到理工、经济、管理以及人文社科等门类。例如,浙江农林大学经过五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经成为一所以农林为特色,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建设大学。其他“非主流”学科则自然成为了“配角”,服务于传统的优势学科。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非常迅猛,“非主流”学科,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日益显现,例如:精准农业中GPS、GIS、实时信息的采集处理等都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工厂化农业中的信息采集处理及控制也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挑战。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大多承袭于传统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与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严重脱节,没有很好地依托农林大学自身强大的学科特色背景。

二、电子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基于物联网的“感知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的需要,人们利用WLAN、Wi-Fi、Wi-Max、WSN、UWB、ZigBee、Blue Tooth、RFID等智能传感信息设备实现了物物相连,并由此催生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物联网能按约定的异构互联协议,把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各环节与互联网相连,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生产、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例如:浙江农林大学参与的绿野千传(GreenOrbs)则是诸类成功的应用案例。

2.基于实时控制的设施农业及其装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种植、设施养殖的农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为设施农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如: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灌溉、耕作作业、果实收获、畜牧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包括农业机器人),农产品加工自动化控制及农业生产工厂化(智能温室);畜牧生产的自动控制可优化饲料配方,自动调节动物生产环境。

3.基于农林产品的检测技术及其仪器仪表

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农产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体健康,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农林产品的品质与安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类检测技术及其仪器仪表不断涌现出来,如:木材检测技术、水果无损检测技术等。

三、电子类专业应体现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2]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实现现代化农业,摆脱传统农业束缚的进程中,农业电子信息技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作为农林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突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依托农林大学强大的农林学科背景,在培育电子信息科技人才方面必然会独具特色。

四、依托农林高校的学科特色,制定与其优势学科相适应的专业方向与培养方案

目前,大多数农林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计划几乎沿袭工科高校的相关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工科院校的基本一致,没有充分依托农林高校的学科特色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往往造成学生就业困难与农业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农林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先天受到“歧视”,无法与工科院校的同类专业“同台竞技”;另一方面,造成与现代农业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为解决这一现状,农林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应适应现代农业领域需要,笔者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以科研创建培养特色,探索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推动了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与高新技术的产生。”这是在广东科协论坛第十四期专题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匡廷云作了“学科交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的专题报告,以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例阐述了多学科结合的重要性。2011年,由我校和清华大学牵头,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共同参与建设的“低碳与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就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在开展碳汇研究中,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大范围布设测量、异步与同步共融、连续观测统计、人类难及区域、少人工或无人工等碳汇计量和监测中影响数据科学、精确等方面的问题。

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林学、生态学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交叉融合,这也是我校科研的特色之一。众所周知,教学和科研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与教学并进、以科研带动教学,有利于实现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研究性教与学,使研究性教与学变得切实可行。例如,特别是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设科研方向的选修课等形式,可使毕业生在科研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相关的农学、林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电子信息技术与农林学科背景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学的各环节,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校从2008年就开始启动基于林业领域知识的信息技术应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林业信息化定制班”培养方案,以培养即懂林业业务又懂电子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受到浙江省各地林业局的热烈欢迎,定制班的建立即能解决当前的人才急需,又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注重交叉学科特色,在专业教师队伍专业背景选择、课程体系设置、研究方向选定等方面要注重交叉学科的比例。

2.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增设嵌入式系统方向

近年来,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感知农业的发展,嵌入式系统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耗小,其功能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嵌入式系统在现代农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可以将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实现现代化的“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甚至,在物联网这一综合性技术中,嵌入式系统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无论是智能传感器,无线网络还是计算机技术中信息显示和处理都包含了大量嵌入式技术和应用。[3]为此,嵌入式系统将成为农林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

嵌入式系统从学科上,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等众多领域;在系统的架构上涉及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底层驱动等技术,因此,靠一两门课程难以讲授其方方面面。[4]而目前,以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仅开设了“高级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以及“DSP技术及应用”等嵌入式系统的相关课程,完全是偏硬件的一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还不能构成嵌入式系统方向的有效支撑。嵌入式系统本身是一个软硬件系统,强调的是软硬件系统协同设计。因此过分强调硬件系统或是软件系统都有失偏颇。为此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不仅仅要考虑传统的硬件系统知识,同时还须安排大量的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内容,包括嵌入式系统高级C 语言、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嵌入式程序设计等内容。

3.探索积极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激励个性化学习与创新精神

工程实践能力应是应用性较强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和实施措施方面,适当考虑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实验、实训课程分为三个环节。例如,第一为基本训练环节;第二为综合训练环节;第三为自由选题环节。第一和第二环节主要针对大部分学生,帮助他们完成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第三环节主要针对有兴趣继续往深度和难度发展的同学,由学生自由选题,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的训练方式、数量和难度,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同时,积极利用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放实验性项目”以及教师科研项目等课外实践教学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例如,根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生产科研单位对大学生技能与工艺知识的需求,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在电路设计、制作、调试与工艺方面的能力培养,在必要时开设相应专题辅导班。总之,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充分发掘和培养同学的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

4.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与效果

经过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近年来的实施与不断实践,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成果丰硕。例如:五年来,大学生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二等奖以上者9项,其中,包括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金奖1项,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2项,ACM程序设计全国邀请赛二等奖1项,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机器人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电子专业人才技能与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另外获得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5项,省级二等奖12项。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如何在不破坏木材的前提下检测出木材内部情况,以更好保护木质古建筑?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李光辉教授指导孙林飞、刘凯等在校本科生研发的“木材无损检测仪”,解决了这一木材研究领域的难题,并成功地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010年8月,他们带着发明的木材无损检测仪,为故宫和天安门的木柱和木质结构建筑,成功地进行了检测,效果非常理想。

五、结语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分析了农林院校的学科特色以及在大农业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探索了现代农业领域中的电子信息结合点,并结合我校的学科布局、科研特色及成功案例,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阐述了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今后的建设方向。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突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依托我校强大的农林学科背景,逐渐培育我校特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铁风莲.农业院校电子通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08,(2):84-85.

[2]现代农业[OL].http://baike.baidu.com/view/435912.htm.

[3]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EB/OL].http://www.5iny.com/shuzi/qiany/2010-

10-20/8438.html.

[4]凌明,王学香,钟锐.电子类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5).

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 篇7

1.教师职后培训问题凸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和学习型社会使教师职后培训显得更为重要。目前职后培训对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仍很明显, 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能力发展。主要表现为:其一, 培训理念偏差, 注重书本、课堂、培训者, 而忽视受训者。其二, 培训形式不足明显。例如, 新教师接受岗前培训的时间滞后和缺少实践环节的培训考核;青年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青年教师脱产进修的积极性不高。其三, 培训者在培训中处于权威地位, 其任务是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受训教师, 而受训教师总是在被动地接受;培训方式整齐划一, 未能考虑到受训教师的不同情况, 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受训教师的学习主动性较为缺乏。其四, 新建本科高校虽然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师资培训计划, 但执行的可行性并不乐观。其五, 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较多, 培训量大, 各校普遍感到培训经费紧张。

2.教学管理措施力度不够。

教学管理是高校最为根本的管理, 教学管理到位、措施得力, 教师就会重视教学, 教学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反之亦然。新建本科高校由于“建本”时间较短, 各项管理制度处在逐步完善之中, 特别是教学管理措施还显得较为稚嫩, 管理力度欠强,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新建本科高校教学管理措施不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认识问题。虽然“注重教学改革, 强化质量意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质量工程”项目的意义被广泛认同, 但教学是软任务, 高校比拼靠科研的思想认识在新建本科高校决策者的头脑中还较为根深蒂固, 这种认识落实到实践中便是“教学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不重要”。其次, 新建本科高校大都是应用型地方高校, 财力来源有限, 经费较为紧张, 真正用于教学设备和教学改革的经费占学校支出总经费的比重较低。第三, 虽然借鉴他校经验, 出台了一些较为规范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 但其初衷有迎合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嫌, 故在执行中折扣不断。

3.教师考核评价导向偏颇。

教学或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 科研应该服务于教学或人才培养工作。但理念的“应然”并不等于高校组织行为的“实然”追求, 实践中, 高校声誉的评比已演变为科研的大比拼, 教学无足轻重, 成了科研的附庸[1] 。“科研优先”的教师考核评价导向, 形成了以科研成果评估为主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教师职务晋升、奖金分配等都与科研经费的多少、课题与论文的层次和数量挂钩。研究型大学偏重科学研究本无可厚非, 但教学型高校, 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用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将教师的精力导向于相对弱势的科学研究, 而忽视立校之基的教学工作, 其结果导致了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教学的不重视, 甚至冷漠, 极度地影响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高[2] 。

4.教师个体教学反思欠缺。

教学反思是教师个体对自身教学行为的一种自觉关照, 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作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 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3] 。通过调查发现, 影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 其中, 教师个体教学反思欠缺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其一, 反思意识淡漠。新建本科高校主要是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教学理应为学校关注的重点, 但现实为注重科研远重于教学。在此影响下, 青年教师科研意识普遍较强, 而教学意识, 尤其教学反思的意识较为淡漠。集中表现为:一是认为教学反思可有可无, 没有意识到教学反思对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二是认为教学反思就是课后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回顾和总结, 这种简单化的理解, 导致青年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无所谓;三是认为教学反思会增加额外负担, 是形式主义。这种淡漠的教学反思意识, 导致了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知偏差, 从而影响了教学能力发展。其二, 反思内容简单。反思主要限于教学具体操作层面, 如教学手段是否得当、结构是否紧凑、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 而对教育理念、教学目标与学生思维发展等深度内容很少涉及。其三, 反思形式局限。很多青年教师的教学反思仅局限于课后写几句所谓反思的句子于讲稿之后, 且有应付检查之嫌。至于反思日记、微格教学训练等形式甚少。其四, 反思水平偏低。Van Manen (1977) 等人把反思分为三种水平:技术合理性水平、实用行动水平和批判反思水平。考察目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反思, 不难发现, 其教学反思的水平主要停留在技术合理性水平和实用行动水平阶段, 而批判反思水平微乎其微。教师个人经验感性的认识成分较多, 而偏重理论思维性的认识成分较少;视野狭窄, 缺少对宏观层面问题的反思;留于表面, 反思很难触及内核。

二、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1.改革教师培训制度。

鉴于目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笔者认为改革教师培训制度乃是当务之急。首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师培训理念。充分考虑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 切实从过分注重书本、课堂、培训者而忽视受训者到注重受训者的根本转变, 设法调动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新建本科高校定位大多是教学型, 抓教学质量提升,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最根本的任务。因此, 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培训的重点应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第三,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形式, 摸清当下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实际状况, 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工作,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第四, 改革培训方式。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式已陈旧, 必须探索新的培训方式, 注重互动与研究, 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培训要以受训教师的需要为中心, 而不是以培训者的资料占有为中心, 可采用案例分析、相互听课、教学咨询、经验交流、教学沙龙和课程开发项目等形式来引导青年教师认真、主动训练[4] , 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五, 筹措资金、建章立制, 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而接受的培训提供时间与经费等保障。

2. 强化教学管理力度。

首先, 提高认识。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提高及人才培养质量, 认识到“教学不仅说起来重要, 而且做起来更重要”。只有这样, 强化教学管理力度, 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才有可能。其次, 完善制度。根据新建本科高校实际, 完善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比如, “课堂教学规范”、“教学研讨制度”和“教学技能竞赛规定”等, 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第三, 筹措经费。不断增加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经费在学校支出总经费中的比重。第四, 导师制度。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对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给予师徒式指导, 以促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高[5] 。

3.改革考核评价制度。

教师考核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考查核实和判断的活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要能考虑到教师主体的特长和个性差异, 它既可以提高教学效能, 又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鉴于目前新建本科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 变重科研轻教学为教学科研并重, 注重教学能力提升, 乃是根本之策。

4.积极开展教学反思。

首先, 青年教师要不断增强反思意识,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学反思工作。其次, 教学反思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一定要对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学生接受程度与思维发展等深度内容进行积极反思。第三, 反思形式多样化, 重视反思日记、说课和微格教学训练等反思形式。第四, 增强教学反思的批判性, 不断提高教学反思水平。

摘要:影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主要有职后培训问题凸显、教学管理措施不力、教师考核评价导向偏颇和教师个体教学反思欠缺。为了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必须改革教师培训模式, 加强教学管理力度, 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积极开展教学反思。

关键词:新建本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承海, 姚本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及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3) :48-50.

[2]马廷奇.论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5) .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王春玲.美国大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举措[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3) :85-88.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文教育探讨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教育改革

一、引言

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 拓展素质教育在中国大学里已倡导了二十余年, 但在经过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当代大学生中取得的成效甚微, 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却日显其昌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生、发展可以较好地解决知识经济社会对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并有利于改变本科教育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但其处于探索阶段的培养理念、模式等渐渐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挑战和质疑, 单纯的专业教育或科学教育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和社会良性发展的需求。

二、高校人文教育缺失之弊端

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是一种结构性、制度性缺失。采用前苏联体制的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实行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 在当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和公众都清楚地看到了这种体制的种种弊端。

1.只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造成一部分大学生人格发展不够健全, 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即使是高校专职做学生工作的教师, 也大多偏于思想导向与心理调节, 而无力亦无计从“精神成人”的高度来满足大学生对普世价值通识的人文渴求。

2.崇尚功利主义的社会和推崇理想主义的大学两者共同作用于当代大学生, 致使其价值观念发生扭曲。现实社会对大学的期待, 一般重在专业乃至功利而非人文关怀, 在校大学生往往受困于分支日趋细化的学科而导致其人文视野萎缩。大学生承受着太多的压力, 以至于抛弃了对自身价值形而上的思索, 忘却了对生命真谛的追问, 忽视了对精神世界的探寻。他们把现实生活看得如此实际, 以至于将自身的命运与财富的积累视为一体, 放弃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

3.人文教育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科学教育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并不仅靠数学方程式的演算, 人类文明的演化也不能仅凭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文视野的萎缩限制了大学生心灵变得博大, 也限制了大学生对科学进行思考的深度和对其进行俯视的高度。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理化竞赛中的优秀成绩并不能掩盖大学生的万马齐喑, 此为现代“伤仲永”式的例证。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困境

应用型人才培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多样化培养模式的发展目标的问题, 但其培养模式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折中方案。相关学者和教育界人士对大学人文教育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认识到“大学人文教育的长期缺失实为结构性缺失”, 并提出了大学教育要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种种有益尝试。

1. 教育体制的转变任重而道远。

要在当代中国大学的现实条件下制度化地落实人文教育乃至通识教育是极端困难的任务。这种改革涉及到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转型问题, 涉及到重新界定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中国庞大的教育规模所具有的制度惯性使这种改革非一日之功, 长期的专业教育模式使中国的教育改革积重难返, 大众对当前大学教育形成的思维定式更增加了改革的成本和难度。

2. 大学扩招带来的困难。

扩大招生是我国在教育资源增长速度有限的情况下推行大众教育之必然结果, 扩招以后出现师资不足问题, 师生比例严重失调, 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教师们教学任务繁重, 无心也无力于课外研究和充电, 知识贬值又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 教学质量本已严重下滑, 更何谈传授大学生以广博优雅的人文教育。

3. 现实社会的功利性致使大学自甘堕落。

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受业者获得利益, 并使大学获得社会的信赖, 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阶段, 人们都把大学当作升迁之门。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使学历教育更加备受青睐, 而此时的大学教育则被蒙上了交易的色彩。在大学里, 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各自的利益和计划, 它们构成了大学内部的需求关系和自然生态, 而大学教育在社会市场的万般诱惑下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和应担负的使命, 大学逐渐堕落为职业培训所, 自我贬值。

四、应用高校人文教育发展方向

大学从事的是人的教育, 大学应该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清晰的头脑、想象力等个人成功所必备的品质, 而具有这些品质的人, 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证。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 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 最充分地调动人的创造活力。以人为中心, 突出人的发展, 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将理想、追求、伦理道德、严谨求实、宽容合作的人格品性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树立终极关怀、和平文化、科学伦理、全球环境的大学观, 使学生获得正确思维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大胆疑问和情感的自律能力, 彰显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都是现代大学所努力追求的终极目标。

总之, 个体独立意识的觉醒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求大学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增加更为广博的人文教育, 仅靠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并不能解决大众对大学教育的渴求。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在欧美倡导了百余年, 它的观点和做法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但它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密西根大学原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博士说:“尽管难以给通识教育下定义, 它的实现也极具挑战性, 但这难以捉摸的通识教育的目标可能依然是使学生为终身学习和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4].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920198.html.

[2]蔡达峰.我们的通识教育: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J].读书, 2006, (4) :12-19.

[3]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 4 (3) :38-50.

[4]吴秋凤, 崔玉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6, (9) :22-23.

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 篇9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近代最早的大学生社团出现在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 英国是高校学生社团的发源地, 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我国成立的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大学生社团, 是1904年京师大学堂的抗日铁血会, 当时的青年学生通过集会、演讲、办报、发传单等方式抗议日本、俄国在我国东北发动战争;1919年“五四”前后一大批现代意义的社团风起云涌, 这是“五四”新文化和民主爱国运动的直接产物。据统计, 超过50%的在校大学生加入了一个或几个社团, 超过85%的大学生参加过由社团举办的活动。

一、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 拓展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传递育人正能量。

大学生社团是一个相互启迪交流、切磋才艺、增进友谊的良性生态系统。利用这个系统, 不同经历和学术背景的学生学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适应教育教学和成长成才的需要;通过这个系统积极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科技文艺活动, 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形式大致可分为: (1) 学术型; (2) 艺术型; (3) 兴趣型; (4) 文学型; (5) 公益型; (6) 锻炼型。对民办本科高校的部分学生而言, 转移旺盛精力、构建高尚人格具有相当作用。

第二, 改进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开辟施教新通道。

大学生社团的组建具有自发、自由、灵活、一致的特点, 受众广泛、形式多样, 春风化雨, 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养成健康的道德规范, 陶冶、磨合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学生社团在学校中具有覆盖面广、辐射力强、体系较完整、发展速度快的优势, 利用这个优势, 寓教于乐, 事半功倍。

二、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社团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 学生社团运转操作不够规范;会员的进入与退出组织松散, 社团的继承与沉淀不够, 社团与学生会的关系模糊, 开展小活动应接不暇、大活动力不从心。 (2) 社团建设经费不充裕;民办高校资金投入是短板, 部分计划和活动难以变成现实。 (3) 社团活动的场馆设施不固定, 没保障;器材配备不健全, 校内校外不同社团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学习, 不能充分表现和吸纳学生社团间的特长与风采。 (4) 指导力量配备不足;专业化程度和科学建设的深度有待提高, 重复建设偏多。 (5) 学生社团激励和评价机制乏力;部分校领导对学生社团及其开展的工作不够重视, 当作学生管理和学生工作的配角, 应该对学生社团、社团学生干部、社团会员引进激励和淘汰机制, 加强绩效考核和过程监督。

三、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培植学生社团科学建构的规范

学生社团的建构要求精求特色, 不要求多求泛, 做到人有我优, 避免同质化。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全面开展有深度、有内涵、有品位、有价值、有意义的社团活动, 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规范管理方面, 分清职责和条块, 有计划地利用好零散时间和锻炼场地, 将社团学生干部历练当做学生干部经历, 将社团同学的活动和取得的成绩, 记入素质学分档案, 真正为学生成长带来帮助。日常运转方面, 学生社团活动管理, 凡以社团集体名义开展的活动必须提前申报, 注重活动质量;财务管理上, 经费管理采用“收支两条线”的方式, 费用可由学校相关部门代管;社团外出活动的安全保障尤其要注意, 集体外出必须报备, 注意用车和相关老师、学生干部的带队作用。

2.建立学生社团培训制度

对学生社团领导和会员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规章制度的培训, 提升与创新的培训等等。定期举行团队交流会, 落实社长负责、层次管理的原则。以作者所在的武昌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为例, 共有测量协会、CAD制图协会、项目管理沙盘协会和预算协会四个学术性社团和一个公益性社团——青年志愿者协会;共有在籍学生280名, 分布在全校不同年级和专业。经验丰富的老师, 定期指导、集中答疑, 低年级社员强化学习和训练, 高年级社员强调提升和拓展;相关专业、相同志趣的同学在一起切磋交流, 经过3~4年的累积训练, 实现量到质的跨越。从毕业社团学生的情况来看,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比其他学生专业动手能力强, 专业器具的运用上手快。

3.建立学生社团科学流动和选聘制度

社团学生领导要开展竞选演说, 对社团的规划和发展要了然于心,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修正社员心态, 适时组织内部聚会, 丰富社员生活, 满足会员的需求, 增进社员的感情, 并使之感受到学生社团带来的自身变化。社长和社员共同交流和探讨解决提出的问题;包括社团指导老师在内, 开展奖优批劣, 公开透明。如作者所在武昌工学院的义务助学社、环保协会, 都采用了竞选和评聘制度。纵观国内外, 很多政商领袖, 在求学时期都是优秀的学生社团领导。显然, 大学生社团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深远。

4.加大对社团的经济资助和专业支持

资金援助学生社团主要有四个方面:学校拨款、社会赞助、会费收入和经营某些校园商业活动。除此之外, 应积极拓展社团经费支持, 民办高校机制可以更活一点, 可通过社团冠名的形式, 吸纳企业和校友的赞助等。专业支持方面, 成立社团导师团队, 导师团队可以是校内教职员工, 也可以是校外相关人士, 使培养优秀管理人才与促进社团工作有机结合, 将其在社团的指导成效作为其岗位评聘的条件。集中人、物、财搞精品社团。专业化高水准的学生社团, 极大提高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和相关素养, 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展现风采, 赢得荣誉。

5.培育先进的社团文化, 提升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打造品牌, 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 鼓励社团走向社会, 服务社会, 拓展发展空间, 展示自身价值。民办高校的学生社团可以利用微博微信, 自办报刊和网站, 设计自己的会徽会旗, 有创意的文化衫或文化帽等, 传递信息、提升形象、引领思想。重视品牌文化的培育和创新, 建立品牌特色活动申报制度和评比表彰制度, 民本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是一个培育和积淀的过程、在践行中展现和升华, 凝练出优秀的社团价值和社团精神。

作为青年自治组织, 民本高校学生社团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广阔平台, 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 它依赖学生, 满足学生, 发展学生。是构建“一体两翼”学校团建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凝聚青年、丰富校园文化、培育和传承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 能否建设好高校的社团已经成为一个高校是否具有活力和文化氛围的重要标志之一。民本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 增进了师生交流, 促进了教学相长, 丰富了校园文化, 弥补了课堂不足, 提高了学生素质, 真正实现了实践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朱坤倩.论大学生社团发展及其建设途径[M].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6:125-129.

[2]张韵君.论校园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生社团建设[M].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11, 5:134-135.

[3]李同果.发达国家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经验及启示[M].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7:93-95.

[4]王刚.民办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之我见[M].职业教育, 2013, 12:275-274.

[5]虞娅娜.中英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管理机制的比较研究[M].教育教学论坛, 2016, 2:12-13.

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 篇10

一、明确教学目标, 优化授课内容,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总体来说, 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要求通过分子生物学的学习, 使学生全面掌握分子生物学这一学科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DNA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信息的传递过程, 基因表达与调控, 以及几种典型病毒的生活史等内容。在完成第一部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常用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具备从事与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通过该学科的学习, 帮助学生把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融合贯通, 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

二、精简教学内容, 做到“少而精”

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从学生及社会需要出发, 精简教学内容, 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详细讲, 要讲深讲透;对于一看就懂的内容要点到为止, 因为“面面俱到”的讲授方法不适合本科学生, 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反而会适得其反, 冲淡讲授重点及难点, 使学生产生疲劳、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 教师要学会精简教学内容, 真正使教学做到“少而精”、“讲到点”、“拿到手”。

三、优化教学方法, 进行多种方式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核酸或基因等生物大分子, 这些内容繁杂、枯燥、抽象, 学生学习时都感觉混乱, 难以掌握。因此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有信心、会学习、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

对于分子生物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在讲解的过程中, 结合科学史讲述, 即偏重科学发现、假说以及验证假说的实验依据,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注重学生科研思维的建立与培养。在课堂教学时, 实现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的转变, 教师可以自主选择自己适合的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 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形象生活等许多优点, 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知识。同时, 在讲课过程中要适当放慢讲课速度, 对于重点和难点应当加以板书, 以弥补多媒体教学速度快, 学生难以做笔记的缺点。

充分发挥学生们积极主动性。笔者曾尝试在一个学期中安排一次课让学生自己讲解, 在学期伊始便将全班学生分组, 每5人一个小组, 要求每个小组利用6周的时间全面了解一种病毒 (如HBV、HCV、SARS等) , 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来源, 并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一个15分钟左右的PPT, 在学期中的某一次课上, 每个小组都要上来给其他学生们讲解他们的作业, 包括病毒性质、生活史、基因特性、引起的疾病有哪些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等等。学生们遇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这种方法既能够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锻炼学生说话能力, 同时可以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以实验室为平台, 深化了解理论知识, 培养创新研究能力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培养高素质生物学人才, 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实验教学, 加大实验课程比例, 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曾设计“一条龙”实验方案, 用一个大的、完整的实验就可以把整个分子生物学的内容有机连串起来, 如基因组提取、NCBI数据库的使用及引物设计、PCR扩增获得目的DNA片段、目的DNA与载体连接、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转化、质粒的提取、酶切鉴定、诱导表达、重组蛋白提取、鉴定等。一个连续的“一条龙”实验可以把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各种实验方法有机串联起来。当然, 在“一条龙”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检查学生实验的每个环境, 随时指正学生实验中的错误, 以确保实验成功, 因为每一个实验既是上一个实验的延续, 也是下一个实验的前奏, 如果这个实验出现错误, 则需要学生在下个实验课开课前补做这一实验, 以确保下个实验的顺利开展。

对于一些时间长、较复杂的实验, 以及一些目前还没有条件开设的新实验技术, 可以采用多媒体光盘演示、播放录像观看实验流程, 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实验的关键点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 学生对不清楚的地方提出疑问, 培养学生对科学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五、把好考试关,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分子生物学与各学科的紧密相关, 发展迅速, 更新快, 不同教材的课程内容及重点也不尽相同, 这给学生的考试带来困难。由于多个专业都有开设这门学科, 而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定位也各有侧重, 这就要求在考试内容有所区别, 既要全面掌握分子生物学知识, 又要突出专业特色, 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

笔者认为, 对于新建本科高校来说, 分子生物学教学的一个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应该是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可将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纳入评价范围, 注重激发学生兴趣、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 尤其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新性思维。同时, 教师应该是学期开始就将评价体系及其相应的考核方式预先告知学生, 让学生做好准备, 打消学生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搞突击等短期行为。

六、不断提高自身知识能力, 优化授课质量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所以,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我专业理论。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所以, 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只有自己具有丰富的实验操作经验, 才能够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 实现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传递。

七、结论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 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 教学是中心工作, 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 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 以学生为本, 努力深化素质教育, 转变教育观念, 优化教学方法。

涉及到教育的各个环节, 对于分子生物学的课程教学, 教师任重而道远, 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 不断探索, 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 要立足于新建本科高校的现有教学及实验条件, 把课程教学工作开展的更有生气、更有效果, 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分子生物学课程在生物学、医学、化学、农学以及林学等多个学科专业中均有开设, 该学科知识体系庞杂, 对实验技术和实验条件要求较高, 加之新理论, 新技术层出不穷, 而新建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及教学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比较薄弱, 给分子生物学教学带了极大挑战。本文对新建本科高校中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学方法,新建本科高校

参考文献

[1]郝福英, 文津, 李茹.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6) :53-54.

[2]杨海莲.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基础生物化学研究性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2) :35-36.

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 篇11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双语教学;教学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学质量监控室本科评估的重点议题,2011年教育部在以往本科评估的基础上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2013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1],至此,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呼之欲出。此次新本科评估具有以下特点[2]:(1)变他律为自律;(2)变非常态的“迎评”为常态化的质量监控;(3)变千校一面大一统评估为细分化、个性化、自我审核。

课堂教学质量是本科评估的重点内容,而双语教学不仅是衡量高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高校大量开设了双语课程,但是在开设条件、归口管理、教学效果特别是监督评价方面尚不够完善,教学质量往往难以保障。因此,对于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对迎接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起到未雨绸缪作用。

一、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此,2001 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多个文件[3],2007 年更是启动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以及众多地方高校均开设了大量双语课程[4],而在双语教学课程质量监控体系中存在以下普遍问题:

(1)管理机制不健全。首先各高校未设立独立的双语教学管理机构,其审核往往由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质量监控由教务处兼任,质量监控专业化程度不够。其次双语教学存在多头管理,且涉及公选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多个类型,专业性要求高,因此评估难度较大。最后双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缺乏足够协调,导致三者之间教学目标在具体实践中存在重叠和冲突。

(2)人员素质不足。首先,目前双语课程分为选修(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和必修两类,后者则不考虑学生兴趣、基础、偏好等因素,导致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双语教学,对课程产生排斥态度。其次,调查表明,双语教学任课教师中受过正式训练的仅为7.5%,海外留学、工作或访学经历的只占13.2%[5]。最后,作为监控的主体,教学督导、院系领导及质量监控人员或英语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很难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罔论提出改进教学质量的建议了。

(3)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国家对双语教学并未形成统一的、明晰的评价标准,双语教学评价标准不易量化、规则模糊,学生测评对于双语教学的规定也不够合理。在实际操作中或随意变动,或无所适从。

二、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针对前述问题,结合新本科教学评估方案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由监控组织体系、评价体系、监控运行体系、保障体系四部分构成,

(1)组织体系

组成独立的双语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双语课程的开设及取消,形成准入和退出机制;负责制定本校双语课程建设规划;负责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组成双语教学评价委员会,负责听课评课,撰写相关制度并提交,组织双语教师研讨等等。

由教师自评、学生评教、院系领导听课、教学评价委员会评课、教学管理委员会监督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2)评价体系

构建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组成的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包括管理人员质量、教师质量、学生质量、教学材料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研究成果、教学档案等11 项内容,每一项进一步细化为对应的二级指标。可以将质量标准划分为A(优)、B、C 三级,各高校亦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3)运行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运行可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课前监控、过程监控和课后监控。

① 课前监控。首先是双语教学资格审查。审查内容包括课程本身、教师资质以及教学材料准备三个方面。其次,开课之前应对学生做充分之调研,并组织动员学习,统一思想和认识,并且利用QQ、微信等现代通信工具,多方沟通交流,减少学生的不适感,并且通过与公共英语课程的有效衔接。

②过程监控。高校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体系结构如下:首先由评价委员会根据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量化,制定出具体的量化评价标准。而后经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实行。由评价委员会、院系教师领导、学生对于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由评价委员会统一汇总信息,实行退出机制。

③课后监控。双语教学课程结束之后,授课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和改进措施。同时,将学生反馈、院系领导意见、同行评价等资料搜集整理,梳理教学资料准备、授课进度、教学方法、课堂互动、学生反映等信息。

(4)构建高校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应专门划拨经费用于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用于研讨学习、组织会议等、培训学习、教学研究等内容。应建立涵盖所有双语任课教师的微信或QQ群,保障信息及时畅通,并且形成定期会议制度,促进教师间互相学习。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双语教学研讨学习活动,进行业务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结语

新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已经展开,只有建立课程监控、专业监控、学院监控三级监测体系,才能够真正评价教学质量。双语教学又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组织、评价体系才能有效监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 Z] . 2011

[2]赵强 试析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转变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33:76-77

[3]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Z] . 2001.

[4]刘晓彦,曹原,杨静.高校双语教学课程现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112.

[5]王今越,范尧,高建磊.高校双语教学开展现状调查与问 题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2):72.

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 篇12

中国ACCA自1990年开始启动以来, 我国很多如上海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重点高校已经向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专业资格的高级会计人才、审计人才。高校ACCA教育是将高等学历教育与高等职业资格教育结合起来, 基于市场定位下具有创新意义的培养模式, 但由于办学经验不足, 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阻碍了高校ACCA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目前高校ACCA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 应试教育色彩浓重

由于ACCA成建制班的学生每年都要参加两次ACCA全球统考, 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把统考摆在第一位, 教学管理工作也是围绕统考展开的, 这种应试教育倾向带来很多弊端: (1) 忽略非考试课程的学习。学生过分重视统考课程, 忽略非统考课程现象普遍。据统计, ACCA专业方向学生非统考课程成绩普遍偏低。 (2) 对统考课程学习掌握不到位。由于有些学生以考试为目的,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很难达到课程开设目的。 (3) 学校管理层在考核评估教学效果时, 也是把统考成绩当成唯一考核指标, 管理工作重心发生偏离。

(二) 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

国外ACCA培训多以社会培训为主, 中国ACCA本科教育缺乏可参照的经验, 各大高校ACCA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大多是在原有会计专业基础上进行修订, 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暴露许多不足: (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够系统, 缺乏层次性, 在ACCA课程设置上的做法一般是将ACCA十四门考试课程取代原来本科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 就是将考试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简单嫁接; (2) 课程时间和考试时间不协调, ACCA全球统考时间是每年6月和12月各一次, 我们一般选择两种模式:一种是教考同步, 即一门课程在授课完毕的同期参加统考, 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好相关知识, 统考成绩也会受到影响;另一种模式是教考不同步, 也就是这学期的课程下学期考, 这样复习时间比较充足, 但因间隔时间太长,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学期的课程学习; (3) 会计实践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设置不足, 反映出学校轻视ACCA专业方向学生的会计实践教学和课外素质教育培养。

(三) 师资队伍存在缺陷

师资队伍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其一缺乏足够的没有高质量、能胜任的教师;其二就是对教师的培养不完善。ACCA专业老师应该不仅有扎实的外语表达能力, 深厚的相关专业理论功底, 还应有ACCA应试经验。ACCA课程较多, 要拥有充足师资力量存在较大的困难。学校对现有的教师队伍缺乏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 无法掌握教学动态。在缺乏管理的状态下, 老师没有认真钻研教学教法的积极性, 知识更新缓慢, 学生在上课效果不好时, 只能采取自学的方式, 影响了考试的通过率, 学生也很难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 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

在ACCA的学习过程中, 一些学生还处在完全依赖老师的学习状态中, 学习缺乏主动性、不能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 也不能够认识到国际化考试与高中学习的真正区别, 英文原版教材以及灵活、发散的思维方式成了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明显障碍。

二、完善ACCA本科教学管理的设想

(一) 更新教育思想和和办学理念

要努力消除应试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首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育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ACCA本科教育应以“夯实基础、全面培养”为教育基本原则, 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 突出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不能把考试、拿证为目标, 应当注重教育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如何积累知识, 激发学社国内的学习动力和研究能力, 使其能主动学习, 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积极满足现有执业要求的人。

(二)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科学安排课程时间

优化课程体系, 要将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化的划分, 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配合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课程的“3+1”模块体系

通识课程模块———以公共基础课为主体, 加大力度强化英语综合能力, 为将来学习ACCA课程做准备, 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以ACCA基础级课为主体, AC-CA课程体系设计分基础级和专业级, 基础级涉及的知识领域不仅局限于会计专业领域, 强化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知识, 拓宽专业覆盖面, 帮助其形成全面系统的思维模式, 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信息的高效传递, 并适当增加中文会计、审计基础课程, 缓解ACCA课程对学生的压力。

专业课程拓展模块———以ACCA专业级课程和跨专业拓展课程为主体, 专业级课程帮助学生从战略管理的角度了解公司如何利用会计信息进行信息决策, 增加选择性课程, 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力求以博促专、以专取博、专与博相结合, 为学生在选课方面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实践教学与课外素质教育———会计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堂模拟实习和社会实习两种, 注重专业实验与实训, 开设会计模拟实验与财务审计模拟实验。通过实验教学, 建立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之间固定长久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实现ACCA人才培养目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的一环。ACCA专业教学要求配备教学经验丰富、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老师, 在办班初期比较难做到, 因此对现有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培训就显得非常关键。首先加强高校之间老师的业务交流, 共同交流经验教训, 共同促进, 再就是本学校内部的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交流, 其次还应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 因为我国ACCA高校教师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机会不是很多, 这阻碍了教师本身的职业判断和职业视野。

(四) 建立完善的“三位一体”教学管理体系

“三位一体”教学管理体系就是搭建学校、教师、学生三方之间互通的教学管理平台。学校应根据ACCA的专业特点, 拟定一系列规范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进行评定, 学校可以选拔了一批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督导组, 教学督导组成员实行定期对各专业任课老师的听课制度, 能够保持和任课教师及时沟通, 帮助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网上参与评教活动。通过多种教学评估活动的开展, 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责任意识, 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平台。同时建立对教师的激励机制, 对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精神上和物资上的奖励, 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 突出个性教学。

(五) 重视思想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工作, 导入竞争机制, 可以实行淘汰制, 不符合学习要求的学生适时转入其他专业学习;选聘学生担任外籍教师的合作助理, 选聘优秀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助理, 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制定各种奖励制度, 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 积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处理, 只有在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下, 学生才可能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剑.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西部, 2011, (9) .

[2]吴青川.ACCA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11) .

[3]王明华.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 (3) .

上一篇:中考英语总复习策略下一篇:生物制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