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导游证的十道强化基础题

2024-06-10

考导游证的十道强化基础题(通用2篇)

考导游证的十道强化基础题 篇1

考导游证的十道强化基础题

1.导游讲解服务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途中导游.现场导游讲解.座谈访问

2. 导游工作具有哪些性质?

参考答案:服务性.文化性.社会性.经济性.涉外性

3. 导游工作在旅游服务中具有何种地位?

参考答案:1.导游服务是旅游接待服务的核心和纽带 2.旅游者需要导游人员 3.导游服务质量决定整个服务质量的高低

4. 导游工作有何政治作用?

参考答案:1.宣传中国 2.了解外国 3.当好民间大使

5. 导游工作有何经济作用?

参考答案:1.优质服务.直接创收 2.科学安排.节约开支 3.因势利导.促销商品 4.间接招徕.扩大客流 5.牵线搭桥.促进交流

6. 导游工作的原则有哪些?

参考答案:1.宾客至上原则 2.等距离交往原则 3.规范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原则 4.履行合同原则 5.合理而可能的原则 6.AIDA原则

7.什么是旅游服务的座右铭

A.宾客至上

B.等距离交往

C.经济创收

D.个性化服务

参考答案:A

8.导游人员的.概念是什么

参考答案:所谓导游人员是指依照《导游人员管理条理》的规定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其他服务的人员.

9.对旅行者来说.导游人员是( )。

A.旅游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B.通晓旅游目的地各方面的人

C.各种问题的解答者

D.游客在浏览地的导师

参考答案:A B C D

10.我国导游人员按等级可分为哪几类?

参考答案:初级导游人员,中级导游人员,高级导游人员,特级导游人员

考导游证的十道强化基础题 篇2

辨析题是上海、江苏等新课改前沿省市政治高考试题中一贯采用的“保留节目”, 教师、学生也一直较为重视, 把它当成一个固定题型应对, 平时也注意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而浙江省高考在2009年之前, 文综一直采用全国卷, 在近十年的试卷中, 只有2003年出现过唯一一次辨析题, 虽事后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但而后高考政治试题中再也找不到辨析题的影踪, 于是, 教师、学生逐渐对此类题型放松了警惕, 在平时练习中, 只要碰到辨析题, 都跳过不练或意思一下。等到教师发现2010年高考样卷中出现时, 那已是3月份, 虽马上进行临阵磨枪, 奈何平时训练较少, 学生还未完全适应, 且辨析题对学生的基础、分析能力及解题方法要求太高, 因而失分较为严重。笔者从2002年以来一直从事高三政治教学工作, 一贯认为辨析题型是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 所以对该题型也有一定的理解, 平时也十分注意加强对学生在此类题型上的训练和解题能力的提高。下面就如何应对此类题型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构建知识体系、夯实理论基础

基础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是基础的升华,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新高考强调对考生能力的考查, 而命题的第一根据是教材。无论题目怎样新颖, 怎样富有创意, 只要稍加分析, 你就能看出试题的编制和答案的组织都贴近教材, 部分试题甚至直接用教材中的知识命题, 并且其答案绝大部分就在教材中, 在大家所学过的基础知识中。2003年文综政治卷第38题第 (2) 问“有人认为, 时代变了, 艰苦奋斗已不是当代所倡导的精神, 应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该题答案的主干部分就来源于书本原文, 同样, 2010年浙江文综政治卷中第41题第 (3) 问这个辨析题, 考查的就是《文化生活》中“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知识点, 而在题中丢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往往就是考生对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造成的。面对这种局面, 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 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以书本为纲, 采用各种方法讲明、讲透书本上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 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精确、牢固记忆。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处理好知识的系统性问题, 如果不得法, 脑子中储存的就会是一大堆“知识的零件、碎片”, 对于辨析题这种理论性、知识性强, 要求高、难度较大的题型就会手忙脚乱, 得分寥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树立起学科整体观念, 从宏观上把握学科知识, 并依据它们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体系, 建立知识系统。可以先让学生以框、节、单元为单位构成小“知识网”, 然后逐渐打破书本的原有框架, 引导学生学会以一个“核心词汇”来串联知识体系, 如文化生活中就可以让学生以“文化的作用”来把分散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建成知识网络, 做到既有横向归纳, 又有纵向贯穿, 纵横交错, 做到这一点, 在理论知识上应付2010年浙江文综政治卷中的这类辨析题就没有多大问题了。

二、掌握科学方法, 提高解题能力

辨析题这类题型不仅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且考查考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要求考生对试题有辨有析, 辨析结合。因此, 学生在把握上有较大的难度, 许多学生在回答辨析题时, 很容易陷入一种有理说不清、有话说不出来的尴尬境地, 明知题目是什么意思, 心里也明白题目所指向的书本理论, 但往往在答题方法上欠缺和思路不清, 导致失分现象的产生。如要在高考中很好地驾驭辨析题, 就有必要加强对辨析题答题规律与方法的探讨和研究。

辨析题大致有三种类型:观点片面型、观点错误型、观点正确型, 而翻阅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卷, 基本上已经没有了那种全对或全错式的了, 因为无法完全体现辨析题的真谛, 无法全面考察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 笔者就以观点片面型为例作一分析。

观点片面型, 又称正误混杂型, 根据历年高考题分析, 不外乎这么几种具体形式:一部分内容正确, 一部分内容错误;就某一角度而言, 观点有正确因素, 但就全面而言, 观点又不完全正确;观点总体是错误的, 但又隐含合理因素;正确前提得出错误结论或错误前提得出正确结论;得出结论的理由不完整、不充分等。但不管是哪种具体类型, 都有解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 确定辨析点。

仔细审题, 划分层次, 找出题眼 (即辨析点) , 这是回答辨析题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确定辨析点, 即可以把原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层次较为单一的具体问题, 在无形中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2. 分析辨析点。

这是解决辨析题的关键所在, 即在明确辨析点的基础上, 针对题中正确或错误的观点, 分别对各个层次进行判断和分析, 并运用书本理论依据分析说明正确的观点为何正确, 错误的观点又为何错误。

3. 讨论辨析点。

这是对第二步的补充, 主要是针对错误的观点或不足, 结合材料来进行完善, 进一步说明怎么样才是正确的。

4. 小结辨析点。

这一步必不可少, 以体现答案的完整性。在辨别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语言不需太长, 但要合乎逻辑, 顺理成章。

简而言之, 步骤就为审题→肯定合理 (理由) →否定错误 (理由) →讨论补充 (理由) →小结。以2010年浙江文综政治卷中第41题第 (3) 问为例:“统筹城乡发展, 政府只要多出钱就行了, 不必搞什么文化工程”。

分析:按照有关步骤, 首先明确此题中的辨析点为“政府需要出钱”和“不必搞文化工程”。其次用“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等有关理论来简要说明为何“统筹城乡发展, 政府需要出钱”, 并有重点地采用“文化的反作用”及“实施文化工程的现实意义”相关知识来说明为何“不必搞文化工程”是错误的。再次明确农村的发展, 需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以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最后小结, 并组织答案。

答案要点: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 还需要文化的发展。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然而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实施一系列农村文化建设工程, 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既需要物质载体, 也需要正确引导。实施文化工程, 不仅有助于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也有利于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因此, 统筹城乡发展, 政府既要给钱, 也要加强文化工程建设。

除了要掌握步骤方法之外, 还要重视两点:一是要尽可能防止辨析点的遗漏, 并在辨析时力求达到多角度、全方位;二是解答辨析题时切忌简单肯定或否定, 要求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 辨析其正确与错误部分的表现、原因, “错误”“正确”“片面”“不科学”等判断语要慎用。

上一篇:浦东新区6年级月考下一篇:为北京奥运加油奥运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