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经验导游人员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通用5篇)
导游经验导游人员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1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课前,教师要弄懂一切。课上,教师要懂装不懂,把问题、困惑摆在学生面前,“激”他们出学法,出思路,出智慧。教师要为学让时空,把尽量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让舞台,把尽量多的表现机会留给学生。
2.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
知识要靠一定的练习转化为能力。练什么,怎么练呢?既要讲究练的质量,又要讲究练的策略:精练、巧练、活练,以一当十的练。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重复练习,不靠家长帮练。
3.处理好学与评的关系
学生学的情况,经常要得到来自教师的评价。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导游经验导游人员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2
一、以生为本,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
复习效率高不高,学生的学习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复习中,教师要辩证地处理好学生自主复习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一切活动,需要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探究为凭借,教师需引领但不可包办,该引导但不可替代。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复习的主角。
“争当小老师”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如果我是老师,我觉得哪些内容要重点复习”,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认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既可以是自己会的只是想考考大家的,也可以是自己有疑惑需要大家探讨解决的。期间,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必须作出客观评价,同时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对提问巧妙、见解独特、回答正确、表现突出的学生奖给勤学卡;对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复习或者给因病请假的同学复习的,奖给品德卡、合作卡;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命题比赛,比比谁的题出得好,分析好在哪里。在互动过程中,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要点,交流、推广先进的复习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复习导向。在复习过程中,好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基础稍弱的学生有了小老师的示范和引导,也能获得知识的巩固和方法的提高。整个复习活动显得更灵活、更生动、更有效。
二、整体把握,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
复习≠简单的重复。教师应对非常重要的、而学生又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选择性地重复,重点指导、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弥补缺失。这样,复习课就具有了一定的针对性和诊断性。简单的、或非重点的知识内容,就由学生自主完成或选择完成,这样有的放矢,才会真正突出重点,切实提高复习的效率。
温故而知新。新在哪儿?新在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把原来分散学习的有规律的知识联系起来,融合起来,构成纵向“串成线”、横向“连成片”的知识网络系统。无论是一组或几组课文,每篇、每组的教学目标、任务、要求不尽相同,大大小小的知识点很多。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限,这就需要教师读熟、读透教材,把握整体的复习思路,抓住“筋骨”对复习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
如五年级上册第2组课文复习,一位教师主要抓住两个问题进行教学:(1)这组课文的主题是思乡。你是从哪些语段体会到作者的思乡情怀的?(2)想想作者的感悟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这一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把握了教学的重点,第一问指向文本的内容,第二问指向文本的表达方式,将内容和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四年级上册第5组的课文复习时,一位教师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给你一次免费旅游的机会,或登‘长城’,或欣赏‘颐和园’,或参观‘秦兵马俑’,你最想去哪里?为什么?”(注:《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为本组的三篇课文)这样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避免了精读课的线性设计,避免了过精过细,努力使课堂变得粗放,变得集中,给学生留出了整块的自主学习空间。主问题如同红线,贯穿着教学的始终。学生围绕着问题,在课文中读相关的段落、找相关的语句、谈各自的理解,使相关信息迅速地在脑海中汇集、聚焦,而且答案不是唯一的,不管是哪一篇课文,也不管是好、中、差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实践和探索的积极性,使他们学而不厌,习有所得。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了,复习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加强整合,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在于能否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复习时要选取典型的练习题,围绕一个点,将相关的学习资源进行链接、整合,组成一个大的板块,复习教学才会有速度、有广度、有深度,激活思维,引发冲突,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如一位教师在上《狱中联欢》复习课时是这样安排的:(1)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是怎样写狱中联欢的过程的,完成下面的填空题:唱歌——()——()——表演节目。交流,归纳: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关键句子来理清文章的脉络。(2)用上这些关键词语简单地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小结: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用上“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3)自由读贴对联的部分,圈出对联。回顾对联的特点。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副对联,读读课文的相关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对联的意思。(4)品读第19~23自然段对“猩猩”的描写,理解有深刻含义的句子。讨论,归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先初步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含着的意思。(5)结合课文中出现较多的双引号和省略号,复习这两种标点的用法。这位教师紧紧以课文的内容为中心点,并由此点辐射开来进行主要内容的归纳方法、对联的特点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方法以及标点符号等知识点的复习。学生们专注投入地朗读,积极准确地回答,不断有新的发现,不断有成功体验,他们的学习是快乐的。其间教师的引导、点拨和讲解,注重“习得、生成与转化”,深入浅出,既省时又高效。
四、文质兼顾,处理好“内容”与“表达”的关系
复习课上,有的教师只是进行简单的词语巩固,以各种方式检查学生,一路追赶课文内容的理解落实,对“写什么”极为关注,常常忽视对文本的语言范式,即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探究。“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个秘密。”这次参加市优质课评比的很多教师就关注了这一点,引导学生进行整体与细节的揣摩,关注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和赏析,发现句段表达的秘密。
一位教师在四年级上1~6组句段复习时,是这样设计的:(1)第一组写景类的课文中,哪些句段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这些句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奥秘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钱塘江大潮,去领略其中的奥秘吧。(2)出示《观潮》第4自然段。自由读,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边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课堂交流后,师生小结:这类语段之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这类语段蕴含着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有的是对声音的描绘,有的是对形状的描绘,也有的是对色彩的描绘。有时作者还会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3)再看看这段话中的这三句话,你觉得它的顺序可以调换吗?学生讨论后小结:在这段话中,作者是把自己观察到的潮来时的景象,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有序地表达出来,写得那么有条理。学生再次朗读感受。(4)前不久那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突如其来。它给我们带来了一幅幅美丽的画,一件件有趣的事,一串串快乐的笑声。请模仿课文的写法,把那美丽、快乐的情景用我们的文笔描绘出来,让它再一次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节复习课,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积累和运用,不仅复习了教材要求积累的重点语段,而且通过对比阅读,对句段的表达方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很好地处理好了内容和表达之间的关系。读中悟写,读中学写,既优化了学生的阅读,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会生动地表达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计算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3
一、情境创设与探索算法的关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情境教学走入了数学课堂,也成了计算教学的重头戏。在计算教学实践中,有的执教者认为计算教学的情境引入,无非是给计算简单地“戴上一顶情境的帽子”而已,学生只须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和问题列出算式,而后在计算方法的探索中进行的是纯数学化的算法教学,以至于到计算出结果也没有再提及开始创设的情境。看过许多计算课,都是教师先出示情境图,学生获得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以此引出算式。接下来,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中巩固,在应用中拓展。看似很顺利的一节课,却让我们开始思考这个教学情境的价值了。
例如,在“卫星运行时间”一课中,先观看“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视频,进入情境,获取信息“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并提出问题“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能够列出算式114×21。在这里的情境不仅仅是为了算式的引入,而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114表示什么?21又表示什么?怎么想到用乘法?明确要求的是卫星绕地球21圈的时间,也就是求21个114分是多少,因此用乘法计算。理解了乘法的意义的同时还为探索算法找到了现实背景,学生会自觉想到要算21圈(114×21)的时间,可以先算20圈(114×20)的,再加上1圈(114×1)的时间,这也就是接下来要探索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
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全体学生参与,更要富含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供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计算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还要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运算的过程,关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这也是探索算法的现实背景。例如上面案例中的教学情境不仅仅是为了算式的引入,而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的意义。在列出算式后要让学生说一说114是什么?21又表示什么?怎么想到用乘法?明确要求的是卫星绕地球21圈的时间,也就是求21个114分是多少,因此用乘法计算。在此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学生会自觉想到要算21圈(114×21)的时间,可以先算20圈(114×20)的,再加上1圈(114×1)的时间,这也就是接下来要探索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的计算方法。
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用开放的眼光审视情境教学,建立实际情境与数学运算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产生直觉经验,找到数的运算的现实背景,促进学生理解运算的含义及其性质,并能自觉地运用于解决应用问题之中。
二、估算、口算和笔算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于是,有的教师认为这是针对一道题目的3种不同算法,无论是什么题目,都把三者“不分轻重”地拿来估一估,算一算,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先估一估36+57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把36看成40,把57看成60,结果大约是100。
师:那实际结果是多少?算一算吧。
学生计算,然后交流算法:
生1:我是口算的,
30+50=80,6+7=13,80+13=93。
生2:我是列竖式笔算的,结果也是93。(竖式略。)
师:真不错,你们不但会估算,而且还学会了口算和笔算。
然而事实上这三者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价值,那估算、口算、笔算各自处在什么地位?它们之间又具有怎样的关系?应该如何把握呢?
重视口算的根本原因是口算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而且它是数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发展高层次的数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难发现,口算方法灵活、速度快的学生的数感都很好。
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色。估算可以发展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并对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为有时我们只须要估算结果。例如,去购物时须要估算一下带的钱够不够等。
所谓“笔算”,指借助于纸和笔等进行数学计算,是记录具体材料进行计算过程与结果的书面形式。笔算一般是在无法通过口算直接算出结果时进行的一种计算方法,分为横式笔算和竖式笔算两种。由于竖式笔算书写形式简便,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方法。
由此看出,口算、估算、笔算有各自不同的价值,但都是为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数感,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口算以理解运算意义为前提,能更好把握数的大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估算要以准确熟练的口算为基础,有时估算也须要用笔算,也可以从估算的结果推出精确的计算结果。笔算是记录口算的过程和结果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又是验证估算的一种方式。
例如,在学生探索114×21的算法前,先让学生结合情境估计结果,可以把114看做110,把21看做20,110×20=2 200,大约等于2 200;也可以把114看做120,把21看做20,120×20=2 400,大约等于2 400。结果的大致范围是比2 200多,大约2 400。学生都是把两、三位数看成整十数,根据已有计算的经验来估算的,这也为后面的口算提供了思路。接下来,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在本子上把计算过程写出来。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须要先进行口算,然后把计算过程记录下来就已经是笔算了。多数学生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把21分成20和1,然后分别和114相乘,再把所得的两个积相加。在这其中,理解了两、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竖式笔算也就自然引出了。由于竖式书写简便,教师有权利与义务提醒学生理解着运用,并在适当的练习中掌握。
最后,引导学生把计算结果和先前的估算结果对照一下,哪个估算更接近实际结果呢?怎样估更接近?学生会发现估算时把一个乘数估大,另一个乘数估小,得数会更接近精确结果。这其中又促进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还可以在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先让学生根据估计结果,直接判断计算是否正确。例如,学生把203×32的结果算成了1 060,学生通过估算会发现,把203看成200,把32看成30,积已经是6 000了,那这个1 096的结果肯定是错了。这里就体现了估算可以用来检查笔算结果的思想。
另外,在解决问题中估算、口算和笔算都可以看成是一种解题策略,所以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还要让学生养成根据需要作出选择的意识和习惯。
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后,有这样一个问题:
一般情境下,学生都会先算一算两本书一共需要多少钱,再和带的钱数比较,从而作出决策。而实际上,这道题完全不用精确计算,可以通过估算解决。先把21.8元看成22元,把14.5元看成15元,口算得出22+15的结果是37元,也就是两本书最多需要37元。所以40元够了。然后教师应追问:这道题如果求什么问题时就必须精确计算?让学生明白如果要求剩余的钱数时,就要精确计算了。从中积累经验,体会有的问题要精确计算,有的问题只要估算。
三、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算理与算法是计算教学中的两个不同的术语,有其不同的内涵。算理是计算的道理,为什么这样算。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列算式的依据,即针对问题的解决,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运算,这是根据所求问题与条件的关系来确定的,如求和时要用加法等。二是运算的依据,即每一步的运算都有其内在的道理。如计算2.8+5.6,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算法是具体的计算方法,即怎样算。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如摆小棒、模型、用计数器、口算、竖式计算等。
新课程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但不是“多多益善”。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最关心的是自己预设的算法是否会出现,不停地问学生“还有不同算法吗”,学生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些本质上没有区别的“不同”算法,教师罗列出几种甚至十几种算法让学生交流、比较、优化。多数情况是学生并没有明白有哪些算法,每种算法是怎么算的,为什么可以这么算,所以对算法的比较还是雾里看花,优化就更谈不上了。最后老师用一句“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草草收场。看似热热闹闹,而当面对练习题时,基础好的学生还算顺利,思维稍慢的学生,一种方法都不会,提笔不知所措,一堂计算课到此结束。
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弄清并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算理与算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算理是计算的基础,为算法提供了理论指导,算法是计算的概括,使算理具体化。正因为算理往往比较直观,而算法往往比较抽象,所以我们一般都会在开始慢一些,结合情境,通过口算理解算理,然后把多种方法进行联系比较,概括出计算方法。
例如,3年下册“寄书”(小数加减法)一课,在计算1.6+12.8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试着算一算。教师走到学生中去,关注不同的算法,请学生自己在黑板上板书。
①1元+12元=13元6角+8角=14角=1元4角13元+1元4角=14元4角;②1.6元=16角 12.8元=128角 16角+128角=144角;
③竖式计算
…………
接下来进行多样化算法的交流。在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时,引导其他学生倾听和思考。“你听懂他的算法了吗?”“谁听明白了,能再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吗?”“他的算法和你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在交流中逐渐地理解着小数加法的算理,但这时所获得的只是对算理的直观感知,还需要通过有效引导来搭建平台,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整理,沟通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观察、比较这几种不同的算法,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不论是口算,还是竖式笔算,都是把这两个小数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数(量),然后把相同单位的两个数(量)合在一起,从而明白“小数点要对齐,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的道理。必要时还可能通过动手操作、实物(人民币)演示帮助弄清算理,理解十进制(十进位值制)。这样将口算、笔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通过不同算法之间的辨析,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算理,多样化算法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须要“死记硬背”,而能够“举一反三”了。在后续的计算学习中,学生也会尝试利用迁移和转化来探索新的计算问题。
因此,计算教学既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四、解决问题与计算技能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与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和运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许多教师反映在计算课上解决问题会冲淡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如果重视了计算技能又会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教龄稍长一些的教师仍然“放不下”传统教材的应用题,认为使用新教材的学生解题能力弱了,经常会在课上或课后给孩子补上一些;甚至有的学校还把传统教材拿到课堂上按进度“教”。
我也曾产生这样的困惑:在读北师大版数学4年上册“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教材时,发现本节课主要学习两、三位数的乘法,而教材在练习中除了一些乘法计算练习,只安排了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如下图)。从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乘法运算来看,基本和本课内容相符合,但是数据不是一般的两、三位数,而都是整十数。
(1)商店从工厂批发的复读机每台140元,商店要付给工厂多少钱?
(2)商店在卖出70台复读机后,开始降价销售。如果商品全部售出,你认为商店是赚钱还是亏损?与同学进行交流。
我以前听过的一位老师在上这节课时就没有用教材中的问题,而是自己选择了一道数据是一般的两、三位数的解决问题题目,当时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
怎么办呢?到底是坚持用教材中的题目,还是换个题目?教材这样编写有什么意图?现在的计算课在重视解决问题的同时会不会忽略了计算技能的形成?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技能形成之间的矛盾?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再次研究教参、教材,尝试读懂《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的运算教学的整体要求,有了一些收获:
首先,除了计算技能之外,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和运算工具、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运用运算解决问题和探索规律等都是运算能力的重要内涵。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运算技能的要求已经降低。
其次,花费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达到熟练的计算技能对于解决问题以及增强学生对运算的理解并没有多少帮助。所以我们要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探索、推理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强调对问题的解加以检验。
再次,数的运算的引入与展开,都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要让学生从接触数学起,就建立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天然联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将解决实际问题与运算的学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于是,我明白了走入前文提到的教学误区的根源是教师把计算技能与解题能力人为地分成两个独立部分,片面地理解了运算能力的内涵。教材的编写意图重在让学生应用所学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是单纯的计算训练而已。虽然这个题目中的数据多是整十数,计算难度不大,但难度在于信息多,而且呈现方式多种多样,重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我遵循教材编排,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很轻松地解决了(1),在解决(2)时稍显困难,我建议他们可以合作完成,并请有思路的学生加以提示,结果出现了以下不同的解决思路:
①先算出按原价卖出的前70台的钱数,再加上按现价卖出的后10台的钱数,就是总收入了(销售总额)。160×70+138×10=12 580(元),最后和付给工厂的钱数(成本总额)进行比较,12 580﹥11 200,知道商店赚钱。
②先算出按原价卖出的前70台的钱数,160×70=11 200(元),和成本总额相等,说明已经收回成本,一定赚钱。
③140-138=2(元),按现价卖每台亏本2元,2×10=20(元),10台才亏了20元;160-140=20(元),而按原价卖一台就赚了20元,就已经补上了,另外69个20元就是赚的钱数,所以一定赚钱。
…………
看着学生一点点地明晰思路,一步步地解决了问题后的兴奋劲儿,我也由衷地高兴。这真正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能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才是学生学习数的运算的首要目标。
综上所述,以上几种关系存在于计算教学之中,但都不是真正的矛盾,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我们应该从数学教育本质出发,把握计算教学的核心,处理好这些关系,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大庆市万宝学校)
既判力维护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4
一、在协调处理审监庭本系统工作方面,应全力构建依法纠错和维~院裁判既判力并重的运行新机制。有人认为审监庭生来就是为纠错服务的,无论从立法角度还是从国情角度出发,纠正错误裁判是其最主要的职能,因此审监庭的职能作用、规章规范、实践操作都是围绕纠错的运行机制展开的。如果从审监工作角度谈既判力的维护,那种把纠正错误裁判同样也是维护的观点肯定是注解的首选。错误的裁判纠正了,既判力自然得到维护。然而,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现时很多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结合理论探讨与审判实践中得出的教训认同这样的观点,那就是纠错的同时也应当注意既判力的维护。只有这样,纠错与维护这对矛盾体才能在审监工作中走向对立统一。建立纠错与维护并重的新思维和运行新机制,有利于审监职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审监工作的拓展与创新,有利于既判力维护方面各种矛盾的化解。如何树立新的理念以及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关键是协调处理好两条主线的并重运行,这就要求审监部门一是通过再审程序纠正错误,从而消除当事人对生效裁判文书产生的疑虑,达到正面维护的目的。二是通过审监庭与基层法院各职能部门的共同把关,把当事人的合理怀疑消除在解释协调中。以达到维护裁判稳定、可信的目的。
二、理解执行好审判委员会的各项决定,建立审监工作能动表达新机制。审委会是院内的最高审判组织,它的任务是讨论重大或疑难案件,这些案件不仅包括原审案件,其中必然包括再审案件。因为绝大多数再审案件都在局部或在全案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法律矛盾和社会矛盾,属重大或疑难案件范畴。随着审判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尽管审委会的决定功能正在逐步减弱,咨询指导功能正逐步上升,但作为一级法院的最高审判组织,它对全院裁判的终极、稳定、权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再审阶段。如何协调好决定与执行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当建立能动表达新机制。随着审监庭庭长进入审委会,这种能动表达新机制的建立条件已具备,审监庭将过去的被动执行转为主动参与,因为决定的本身就包含审监庭的许多观点。新机制建立后的运作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审监庭庭长在审委会中能动作用的正确发挥,审委会讨论案件时审监庭委员应主动从审监角度表达其对各类案件特别是再审案件的看法,严把再审准入关,不轻易将生效的裁判改变性质。一但决定作出无论再审程序启动与否、纠错与否,审监庭委员都应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全面理解,认真贯彻执行。使法院裁判的既判力在审监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得到全面维护。
三、协调处理好立案庭与审监庭形式审查与再审之间的衔接关系,建立意见充分交换新机制。立案和审监原本是一个部门,按照职能分开后,立案庭负责申诉案件中的审查和再审案件的立案工作,审监庭负责再审案件的审理,虽然履行的职责有所不同,但在履行各自职责的过程中,共同目标应是一致的,那就是依法纠错的同时,维护好法院裁判的既判力。理念相同,职责却各异,立案审监明显的两个阶段必然存在双方关于工作内容、进展程度、实际效果等方面的衔接问题。衔接的好,申诉复查阶段处理不完的矛盾,在再审阶段接着处理。这种使调解有方向,判决有针对性,节省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的好结果,显然是大家满意的。如果各自为政,缺乏沟通,费力不说,裁判中固有的瑕疵和漏洞也会被激活和扩大。与此同时,程序过程中的低效不连续行为,会对再审效果造成影响。建立两庭之间的意见充分交换机制可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建立新机制一是要重视双方在审委会上的意见充分交换,双方就个案的基本性质、所涉法律和社会矛盾的处理意见以及一些背景情况,在参会委员的共同讨论下,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由此得出的结论、决定理应为双方所接受,并应在各自的责任领域高效执行。二是应重视承办人之间的及时交流,申诉复查和再审案件一般都较复杂,前期工作与后期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时完全不同,及时沟通非常重要。服判息诉不仅是立案庭的工作而且也是审监庭的工作,两承办人之间的及时沟通制,有利于提高再审之诉的效率和效果。
四、协调处理好与执行局的共责关系,对执行中出现的矛盾(程序和实体存有暇疵),建立共同处理新机制。法院生效裁判有可能在程序和实体上存在瑕疵,如果不涉及到执行问题,很可能被当事人忽略。一旦裁判的执行工作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矛盾随时可能发生,有时甚至十分激烈。这种情况在基层法院比较普遍,而对这类有点瑕疵但又不至于影响判决整体公正的裁判,如不积极处理,影响执行工作不说,任其发展,必然影响甚至挑战法院裁判的权威性。如对这类案件如按审判监督程序处理,其再审的充要条件又不具备且不符合诉讼效益原则。如何协调处理好此类矛盾和纠纷,执行局和审监庭必须从各自工作的角度出发,摒弃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矛盾不在我处,一推了之的工作思想,共同承担起释明、协调、疏导、变通执行方法等义务。此时两部门的共同点只有一个,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注意司法公正的同时,更加注重问题的及时解决,给诉讼资源和当事人的权利带来益处。通过互相协商、互相配合,共做工作,将矛盾化解在执行阶段,全力维~院裁判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在实际操作上,执行局负责各方当事人之间调解方案的拟定和执行方案变通后的处理,审监庭则多行释明义务,辅之调解工作。
五、协调处理好基层法院审监庭与上级法院审监庭之间的审级监督关系,建立辅导、指导新机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基层法院审监庭与上级法院审监庭虽然都行使审判监督职能,但上级法院的审监庭还有对基层法院审监庭的案件审理及有关业务进行监督指导的职能。再审阶段的两审制,将确保法院纠错程序的最终结果最符合法律效果与社会正义的完美统一。考虑到再审之诉是维护裁判公正权威的极端之举,对其结果近似苛刻的正确要求,迫使审级之间必须超越原审阶段,关于各自做出裁判以防当事人的诉权被变相剥夺等限制,在审级之间建立起一种辅导与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以防再审再错,权威性丧失殆尽的情况出现。所谓辅导就是上级法院审监庭将最新的审监理论观点、实践经验、规定规范定期向基层法院传达传授,统一认识,统一尺度。所谓指导就是对具体案件处理上,尤其是上下存在分歧时,基层法院在正常反馈自己意见的同时,必须接受上级法院的监督意见,目标只有一个,从不同层面对再审案件进行综合评判,共识共存,共疑同解,考虑到各种利益的综合平衡,确保案件接近完美无缺。
六、协调处理好与党委、人大等外部监督主渠道的工作关系,建立监督与解释互动的新机制。人民法院的裁判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不但当事人有权依法要求上级法院行使审判监督权,而且可以通过各级党委、人大对法院的裁判提起事后监督,审监庭作为院长监督职能的具体执行部门,负责办理各类领导交办、人大个案监督事宜,协调处理好外部监督主渠道的工作关系,并充分利用好这块服判息诉的重要阵地,对实现审监工作的职能非常有益,从基层法院的申诉复查以及再审案件的司法实践看,有些当事人之间积怨已深,矛盾冲突激烈,甚至影响稳定,还有的案件处理,无论结果多么合理合法,在实际执行时也避免不了更大矛盾的出现,有时案件超出法院权能可以控制的范围。此时此刻,党委、政府、人大的职能介入,形成合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说,党委、人大历来重视法院裁判既判力自觉维护的,但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特别是在司法审判中,法院处理结果与社会效果出现矛盾时,行使事后监督权,审判监督部门理应主动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做出明确答复。有错必纠,有疑必答,同党委、人大一道,共同维护裁判的既判力。新机制建立和运作的主要目标是将容易产生的矛盾,消除在平常各部门的职能活动中。对党委、人大个案监督中合理合法部分,应当启动法院内部监督程序解决矛盾。对监督中出现的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处,应当不辞其繁,重点释明。有理有据的做好解释工作和多方的互动机制建立与完善有利于维护好法院裁判的既判力。
七、协调处理好与检察机关的“共同利益”关系,建立相互磋商新机制。法院审监工作与检察机关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纠正错误裁判。但其根本职能不同,特别是对民商、行政领域的法律监督工作,由于双方在法律规定的理解适用方面存在差异,对监督的形式、内涵、方法等不同领域产生了不少冲突和争论。这种冲突和争论的直接后果是法院裁判的权威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一件当事人私权范围内可以解决的,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与裁定,到了动用国家公权直接干预程度了,这种案件只要提起就完全会使公众怀疑裁判的既判力。如果此案得以维持,反过来又伤了国家监督权力的公信度。现实的解决方案应当是,只有把维护司法公正与司法权威作为开展民商法律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使双方工作更好地体现监督职能的本职要求。维护好司法权威不仅是法院切身利益所在,同时也是检察机关的切身利益所在,如何维护共同利益关系,建立相应的磋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肖扬院长曾说,“法院与检察机关应多些人来人往,少些文来文往”。对当事人的投诉,检察机关掌握的情况可通过磋商机制及时与法院互相沟通,共商共讨,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扩大共识面,共同做服判息诉工作。这样一来,既可以省去诉讼成本,又可以减轻抗诉带来的司法风险,共同维护好既判力。
导游经验导游人员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5
司法所是我国基层政法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行政机关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和前沿阵地。司法所承担着本辖区普法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担负着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加快民主进程的重要职责,是基层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参谋助手。司法所通过履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协助基层政府调处民间纠纷、土地纠纷、合同纠纷等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组织开展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等项职能,发挥着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对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起着重要的法律服务和保障作用。司法所要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必须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司法所与司法局、与当地党政、与综治办、与信访办、与公安派出所、法庭的关系)通过明确和正确处理五个关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开展好工作,做到职责分明,不扯皮、不推委、不空档地抓好各自范围内的具体工作,并能有效地在工作上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形成工作共识,形成工作合力,达到共同促进工作的目的。基层司法所与司法局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上下级关系。司法所是司法局的窗口部门。司法局也必须同时重视,强化对司法所的领导和管理,因为司法局的工作大头在乡镇(街道),离开司法所职能的充分发挥,司法局就会失去根基和依托,各项业务工作很难落实。因此,司法局牢固树立了的思想,强化了对司法所的领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司法所的建设和各项业务的开展,离不开司法局的领导和管理,司法所要自觉接受和服从司法局的领导,认真执行司法局的决定和指示,完成司法局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司法所应在司法局的领导和管理下,加强自身建设和开展各项业务。(派出机构、管理与被管理上下级之间、窗口部门)
二、正确处理好司法所与基层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关系司法所虽然以司法局管理为主,但绝不能忽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管理作用。司法所既是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同时也是乡镇(街道)管理本辖区司法行政工作的一个职能部门。司法所职能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基层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成效,关系到基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把司法所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关心支持司法所的各项建设,保证司法所依法高效地履行各项职能。司法所也应当主动接受和坚决服从基层政府的领导和管理,紧紧围绕基层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律服务等职能作用,为基层政府当好参谋助手。
三、正确处理好司法所与综治工作的关系无论是司法所还是旗县司法局,均是同级综治委的主要成员单位。在有些苏木镇,综治委没有单独的工作人员,综治办的牌子就挂在司法所。司法所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项工作,是整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所应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配合、主动承担综治任务,在本地综治部门领导下,充分利用自身职能优势,通过法制宣传努力提高广大群众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的自觉性,积极参与对本地区治安隐患和不安定因素的排查、治理和防范工作,按照综治部门的部署,积极配合,参与本地斗争和各种专项打击统一行动,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四、正确处理好司法所与信访工作的关系信访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随着国务院《信访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信访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基层司法所应该积极参与信访工作。首先,信访与司法的结合,使司法资源在信访工作中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司法所应当积极参与信访,为涉法信访案件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一方面使信访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不断丰富,法律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引导上访人员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减少和避免重复访、越级访的发生。其次,司法所应当主动与信访办建立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汇总分析上访案件中的涉法问题,对重大疑难上访案件,提出法律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那些工作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而且可以使司法所和信访办人手都不够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第三,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是减少越级和集体上访的有效措施。司法所应当与信访工作整合运行,联合排查、联合调处,积极配合信访办做好涉法信访工作,将矛盾纠纷苗头解决在基层。加强人民调解组织与信访办的沟通联系,对人民调解工作中发生的上访苗头,及时通报信访办,对能够调解的依法组织调解;对群体问题和重大情况及时向乡党委政府汇报,提出法律建议。第四,积极推进依法治理,做到依法信访。通过普法宣传,引导广大农牧民运用合法手段正确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通过开展普法依法治理,或担任常年法律顾问,督促苏木镇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有效避免信访事件。通过与信访工作的结合,使司法的这一主要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实际上,司法所平时的工作与信访工作是密切联系的。通过信访、司法联合接访,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方便了群众。也使上级部门和领导得以从大量的接待来访中脱身,便于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真正实现
【导游经验导游人员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推荐阅读:
导游经验导游讲解的三个诀窍09-28
导游面试经验10-04
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08-12
导游人员素质08-26
导游人员工作压力08-13
导游人员利润的管理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