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基础阶段(精选12篇)
专业基础阶段 篇1
一、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设置的现状
在我国多数普通高校中, 英语专业在基础阶段都开设了综合英语/基础英语 (精读) 、阅读/泛读、听力、语音、口语、语法、写作、英美概况等课程。有的院系为了拓宽学生视野, 还开设了大量选修课。课程的不断增开, 使师生忙于应付, 基础阶段的主要任务受到影响, 基本功训练得不到保证。这样一来顾此失彼, 既影响了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又影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此外, 任秀娟在《外语教学中关于人文教育的几个问题之思考》一文中明确指出, 高校外语院系的课程设置对人文教育内容忽视有余, 重视不足, 导致外语院系的学生中外文化修养浅薄, 很难担当跨文化交际的任务。同时发出了“外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任重道远”的感慨。这些学者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的课程优化指明了方向, 即:在保证有效的语言技能训练的同时, 还应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将技能训练与人文知识的传授结合在一起, 使英语专业的学生既有过硬的语言基本功又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思辨能力。而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以上目标的基本途径, 下文将针对以上所述的新的课程建设方向提出具体的课程改革方案。
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整合的方案
本文在任务型语言教学、内容依托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提出了包括进行课程之间的横纵向整合, 增设人文、思辨类课程, 增加英语专业知识性课程, 增加实践性、原创型课程在内的四点改革方案。
1. 课程之间的横向、纵向整合:
即挖掘不同课程、不同技能之间的潜在联系, 形成立体架构。
必要性: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比非专业的学生具有更高的英语技能水平, 应该具有能运用相对正确、准确、适切的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而专业基础阶段正是培养技能、打好基本功的最佳时期。然而正如芦建顺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建设的三个问题》一文中指出:“许多学校现在还沿用着20年前的课程体系, 将精读、泛读和听力作为专业主干课, 并配合以语音、语法、写作、口语、翻译等其他课程。这种以单项语言技能为教学中心的课程设置, 虽然有利于在某个技能层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但语言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 听说读写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语言习得理论研究已经表明, 大量可理解的输入是习得的基础, 而语言产出行为 (说与写) 也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不少学者认为改变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提高输入质量、使输出与输入并重,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单纯强调语言输入或输出都是不够的, 需要两者的密切结合才能促进外语学习。
实践方法:在日常语言交流中, 人们并不是单独使用某一种语言技能, 而是混合在一起使用的, 因此单独培训某一种技能是不符合语言交际的规律的。同时, 技能的运用是多层次的, 因此语言教学也不能把听、说、读、写各种技能割裂开来。正如克拉申所指出的, 输出是对语言学习过程的理解、吸收、重组等认知行为最直接的反映, 不仅能反映教学效果, 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牵引、触发学生的认知过程, 促进语言的输入。因此, 在课程整合中要把接受性技能和输出性技能的训练整合在一起, 使二者相互补充。首先, 把听力与口语课程整合为“听说技能训练”。因为听是说的基础, 说是听的延伸, 听力的训练不能完全局限在单向听力活动范围内, 把听力和口语整合为一门课程, 与说的训练相结合, 让学生尽可能参与互动的语言活动, 听说并行, 达到听、说技能互相促进的效果。其次, 把泛读与写作课整合一起为“读写技能训练”。阅读是一种语言输入过程, 写作则是一种语言输出过程, 对于这两种技能之间的关系很多语言学家都做过表述。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可理解性输入, 也增加了学生接触语言的机会和词汇知识。此外, 阅读还可以巩固以往所学的语言知识。二者的关系正如蒂莫西 (Timothy) 所述:“阅读与写作是互相依存的……阅读和写作是一种互惠的过程。很多语言输出都是基于学生所读的文章或是所听到的内容。比如, 让学生完成某一体裁的写作任务前, 先让学生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 会给学生提供示范,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其中的典型的文章组织结构、写作技巧以及相关语言形式, 并应用到接下来的写作任务中, 可以提高语言输出的质量。
2. 增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课程:
把以往三年级才开设的英语专业知识性课程提前到二年级开设, 以弥补单一技能训练带来的不足。
必要性:王亦兵在《高师英语教育未来发展若干思考》一文中强调了专业应确立更高的教育理念, 所需的课程至少应包括英语专业类课程、教育思维类课程、人文社会类课程、教学技能类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类课程。然而,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只有35%左右的学时为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 而相比之下专业技能课程却占65%左右的学时。但是随着中小学阶段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生高中毕业时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英语学习, 有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通过了公共英语二级甚至三级测试。这一现状要求英语专业阶段的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调整, 使技能型课程和知识型课程的比例合理化, 既发展语言技能又传授知识。而具备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 如英美文化、语言学等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特色体现, 是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此外, 与英语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如经济、贸易等知识模块是学生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
实践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 内容依托教学法在国外获得广泛认同, 这一理念为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途径, 因为内容依托教学法能够把学科知识性课程的话题或者任务融入学习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教学的语境中。这种教学法避免了语言技能训练与知识内容教学割裂开来的现象, 有利于完成语言技能的提高和合理知识的建构的双重任务。此外, 内容依托教学法也符合外语教学中的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外语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根据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 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教语言的材料要尽可能真实:二是任务的设计要具有真实性, 即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而内容依托教学法恰好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境和语言材料。因此, 在课程设置的改革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前面整合、压缩技能型课程的基础上, 将原来高年级专业知识课程, 如“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赏析”等原来三年级的课程提前到一、二年级开设。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学生四年级要准备考研、找工作等毕业相关事务而只有三年级一年时间学习专业知识的问题, 使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系统。同时,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把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专业知识内容为技能教学提供了真实的语境和语言输入, 同时技能训练成为获得知识的途径, 从而使语言的学习更有意义。其次, 适当增设相关专业知识性课程, 如“现代汉语”、“商务沟通”等, 这些课程可以采用选修和必修两种形式开设, 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这样一来可以在专业基础阶段做到传授技能的同时, 还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将技能的培养与人文知识的传授结合在一起, 以适应国家对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为培养基础及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增设人文、思辨类课程:
即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丰富人文知识。
必要性:近年来, 以黄源深教授为代表的很多专家学者指出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思辨缺席问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0年重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说, 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英语语言技能和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 还要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但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普遍过分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 弱化了语言的信息功能和思维功能, 不足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必须改革, 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前提下, 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否则, 就很难培养出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实践方法: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语言水平同思维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水平是提高思维水平的必要条件, 反过来, 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水平的提高。同时,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是文化、知识的载体, 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和知识之间的这种三维关系为如何调整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方面, 增设相关专业知识和思辨类课程, 如“辩论”、“百家论坛”等。通过这些课程直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辩证看问题的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敏锐性、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另一方面, 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加强教师培训, 鼓励教师在实践中运用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基础阶段英语教学过程中设计能够调动学生思维发展、进行思辨训练的学习任务。这样使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知识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
4. 增加实践性、原创型课程:
即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必要性:芦建顺指出, “不论从理论分析还是实际情况看, 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这一论述为我们在课程整合与优化中强调实践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实践方法: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在做中学”, 即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任务型语言教学主张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 把语言学习看作是做中学的过程, 即学习者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有意义地使用语言, 从而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因此, 在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改革中要增加实践性强的原创型课程, 如“英语活动课”、“英语戏剧体验”等, 这些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就决定了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能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综合地使用语言,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面对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基本功不扎实、思辨能力缺位、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不系统等问题, 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 要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中进行课程之间的横纵向整合, 增设人文、思辨类课程, 增加英语专业知识性课程, 增加实践性、原创型课程, 从而把语言训练与知识培养及思维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
专业基础阶段 篇2
1.基础阶段施工周期:2011年8月1日-2011年9月30日。2.基础阶段绿色施工检查次数:2次。3.环境保护:
基础阶段主要影响环境因素包括工前清场、搭建临时设施、场地平整地面挖掘、施工设备安装、建筑材料运输、工程施工和完工清场等活动,可能发生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产生固体废物等环境影响。
3.1扬尘污染控制;
从事土方、渣土和施工垃圾的运输使用密闭式运输车辆,现场出入口处设置防尘设施。采用土工布铺设路面,出场时车辆清理干净,不将泥砂带出现场。
施工现场制定人员清扫、洒水制度并配备洒水设备,指定专人负责。现场配置1辆洒水车进行路面洒水。
在拆除支撑时在拆除支撑部位进行先洒水厚支撑的方法边为防止扬尘染。
3.2水土污染控制:
施工现场混凝土输送泵及运输车辆清洗处设置沉淀池、废水经三级沉淀后循环使用或用于洒水降尘。
3.3噪声污染控制:
采用噪声测试仪现场噪音实行实时监控。
现场施工人员提倡文明施工,加强人为噪声的控制,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生产人员防噪扰民的自觉意识。在拆除内支撑梁时在破碎机钻头上装有临时噪音防护棚以降低噪音。合理安排施工生产时间,使产生噪声大的工序尽量在白天进行。脚手架支拆、搬运、修理等轻拿轻放,上下左右有人传递,减少人为噪声。
夜间施工采用低噪声振捣棒最大限度掩盖施工噪声,材料运输车辆进入现场严谨鸣笛,装卸材料必须轻拿轻放。施工现场凡产生强噪声的机械设备(电锯)均封装使用。电锯房门窗做了降噪封闭。
3.4、垃圾控制
施工现场垃圾在分拣后日产日清垃圾池封闭管理。
生活垃圾按环卫部门的要求分类,垃圾桶按可回收利用与不可回收利用两类设置。定位摆放,定期清运;建筑垃圾应分类集中堆放,定期清理,合理利用,利用率达30%以上。
3.5、土壤保护
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及非主要道路均采用C20砼100mm厚进行硬化处理,办公区内裸露的场地采用种植绿化,停车场采用透水砖铺砌。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 4.1综合材料节约措施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粗估冒算,提高计划的准确性,防止因计划不周造成的积压,浪费现象的产生。坚持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原则,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开展清仓利库的工作。坚持计划的严肃性与方法的灵活相结合,经批准,无意外变化,就严格执行。
4.2现场管理
加强对计量工作和计量器具的管理,对进入现场的各种材料要加强验收,保管工作,减少材料的缺方亏损,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的人为和自然损耗。加强材料平面布置及合理堆放,防止因堆放不合理造成损坏和浪费。要按劳取酬照《限额领料考评标准》和《限额领料方法》的要求认真落实,避免只干不算或先干后算的情况发生。用经济手段管理好材料管理,签订材料承包合同。
4.3主要材料节约措施
增加钢材综合利用率,完善钢筋翻样配料工作,提高钢筋加工配料的准确性,减少漏项,消灭重项,错项。加强对钢板、钢管等周转材料的管理,使用后要及时维修保养,不许挂截、垫道、车轧、土埋。搞好修旧利废工作,对各种铁制工具应及时保养维修,延长试用期,节约钢材和资金。
严谨优材劣用,长材短用,大材小用,合理使用木材,拆模后及时将木模板、木支撑等清点、整修、堆放整齐,防止车轧土埋,减少模板和支撑物的损坏。加速木材料的周转,胶合板使用6次,木支撑使用12-15次,注重木材料的调剂工作,根据木质、长短等情况,规定相同的价格,以利用木材周转使用。采用以钢代木,以塑代木等种形式节约木材。
材料库房采用可拆卸周转的型钢货架,做到所有材料分类堆放,标示明确,楼层临边及洞口安全防护均采用定性化工具式防护,方便使用,周转率高。
5、节水和水资源利用方面
实行用水计量管理,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的用水量。施工用水装设水表,生活区与施工区分别计量。收集施工现场的用水资料,建立用水节水统计台账,并进行分析、对比,提高节水率。
施工现场生产、生活用水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在水源处应设置有明显的节约用水标示。水池、卫生间采用节水型水龙头、低水量冲洗便器。施工现场设置废水回收设施,对废水进行回收后循环利用,冲车池及洗车池设沉淀池及清水池,对洗车、冲车污水进行重复循环利用,洗泵及雨水用三级沉淀池,进行废水再利用。
施工现场养护混凝土及清洗路面采取节水措施。
施工现场制定人员清扫、洒水制度齐全并配备洒水设配,指定专人负责。现场设置l辆洒水车进行路面洒水。
6、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
规定合理的温、湿度标准和使用时间,提高空调的运行效率,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度,空调运行期间关闭门窗。并且空调对于在现场工作人员限制开放时间供电,白天12:00-14:00休息时间。
施工机械设备保养、保修、管理制度齐全。
实行用电计量管理,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的用电量。装设电表,生活区与施工区分别计量,用电电源处设置明显的节约用电标识,同时施工现场建立照明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收集用电资料,建立用电统计台账,提高节电率,施工现场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各纠正措施。
安装新型节能灯具,具有声控和光控效果,减少用电量。
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用油计量,完善设配档案,及时做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配保持低耗、高效的状态。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配,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配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配,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机械设配宣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节约油量。
7、节地与土地资资源方面
土方开挖施工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减少土方的开挖量,最大限额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
专业基础阶段 篇3
关键词:医学 计算机基础 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91-01
当今社会不管是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统计还是医院的管理都会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能成为了每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备的技能,不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可能被社会淘汰。于是全国各个医学院校都对计算机课程的开设非常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各个专业研究生所必修的课程,那么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教授些什么内容,如何教授就成了必须要探讨的问题。
1 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刚开始普及,它的价格对于一般大众的收入水平来说还是相对较高,学生在家里和在中小学的学校里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不管是全日制研究生还是研究生集中班的学生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基本都是零,所以刚开始时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和本科生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讲授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中英文的输入,文字处理软件等等。因为研究生集中班的学生往往是为了进行高级职称的评聘、为了高学位的获取,本身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回到学校继续提升自己,这些学生一般年龄较大,有的已经是副主任医师或者主任医师,有的甚至已经五十多岁了,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教学过程中往往一个“复制”“移动”的基本文件管理操作都要重复数遍,相对本科生来说学习起来反而更为吃力,当然这也和开始使用的操作体统为DOS有关,DOS系统的操作需要记住大量的命令和参数,不像现在主流的WINDOWS系统那么友善。所以相当一段时间内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层次没有进行区分。
从21世纪开始,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规划从2001年起国家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分三步从高中到初中再到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随之而来的变化是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明显提高,不管是全日制的研究生还是研究生集中班的学生,基本没有零基础的情况,只是将以前的DOS系统换成WIN95、WIN98或者是WINXP,将WPS办公软件换成OFFICE97、OFFICE2000还是OFFICE2003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大的改革。
2 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
根据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中学生的变化,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徐州医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分成两部分,分别针对全日制研究生和研究生集中班的学生特点,单独设定学时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后通过调查和反馈,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满意度普遍提高,认为学有所获,教学内容基本体现了学生的特点。
经过计算机教研室的研究探讨,还有和研究生院的沟通,最终我们把全日制研究生的课时定为55学时,其中33学时为理论内容,22学时为上机实践内容。
在内容上对操作系统的使用部分直接略去,对以前学生可能了解过的办公软件进行加深、提高,例如,学生以前都是对几页的文档进行编辑排版,而在毕业面对近百页的毕业论文的编排往往手足无措,对引用文献的调整、引用图和表的内容的调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特别介绍长文档的编辑技能。通过对Access和SQL语言的介绍,使得学生对数据库的工作方式有了较为直接的认识,为以后的高级数据处理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由于B/S的系统越来越多,很多的软件系统都是通过网站来完成工作,在学生以前的Frontpage基础上,我们介绍高级的Dreamweaver,因为课时问题主要是介绍高级网站的建设方式,开阔学生的眼界,如CSS(级联样式表)等技术的用法。通过HIS(医院信息系统)的介绍,让学生对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医院信息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最后的医院网络的组建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真正的网络组建和运行的方式。
在教材上我们和江苏省的三所医学院校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同行,包括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还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共同编著了一套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材,分为《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践教程》两个部分。这套教材是江苏省医药类院校信息技术系列课程的规划教材,在介绍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加入了信息技术在医药行业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案例。这套教材的使用,使得在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中,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再是本科阶段内容的简单重复。
在考核上,学生的成绩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最后的上机测试,占总分的70%,是对所教授的WORD、EXCEL、PPT、Photoshop、Access、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进行考核;二是一篇小论文,占总分的30%,可以参考教材、知网上的材料或者学生自身的体会,谈谈医学中计算机技术的相关应用,要求不少于3000字,格式按照正规发表论文要求。
研究生集中班的学时为20学时,分为四次集中授课。教材上同样使用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两本教材《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践教程》,课程的进行分成学生课外自学教材和集中授课两个部分,突出体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的特点。
3 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计算机教学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3.1 加强、细化教学方式
因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普遍提高,研究生阶段教学内容的难度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虽然满足了大多数学生学有所得的需求,但是也确实存在少数学生基础不好,无法跟上教学进度的问题。所以要进一步的细化教学方式,不光是每次两学时的上机操作,要丰富网络学习资源,让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自己弥补不足,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和靠上课“吃不饱”的学生可以找到进一步的学习方向。老师和学生建立多种沟通渠道,不光是上课时,课后也可以通过论坛、邮件等多种方式来给学生答疑解惑,甚至共同探讨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最新应用。
3.2 进一步的改革教学内容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一定开拓精神的人才,要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的计算机工具的使用只是最基本的操作技能,自学的话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而且淘汰频率较快,怎么才能让学生得到的知识能够更长时间支撑他们事业的发展,这应该是进一步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计算思维的培养,就是其中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专业基础阶段 篇4
关键词:英语新闻,听力,教学策略
中学教育对学生英语听力技能的培养仅仅局限于应对解题和考试这一层面,这决定了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的学生听力水平的基本情况:听力水平普遍不高,英语听力技能参差不齐。《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针对英语新闻的听力教学,指出:二级的目标是使学生“听懂VOA慢速新闻广播和文化节目,抓住主要内容”;四级的目标是使“学生听懂VOA正常速度和BBC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然而,英语新闻听力对相当多的大学一、二年级本科学生来说,无疑是大难题和大挑战。其实教师只要针对英语新闻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新闻听力水平。
1 英语新闻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英语新闻媒体众多,学生通过多种手段能够收听到VOA慢速、VOA标准语速、BBC等新闻。这些新闻广播内容丰富,语速标准,用词规范,时事性强,并且载有具体而现实的知识和文化,反映世界最新动态,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学生要掌握其听力技巧并非易事。教学中应先向学生讲述英语新闻的特点,使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1.1 英语新闻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1.1.1 新闻结构特点及教学策略
新闻报道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倒金字塔法和时间顺序法两种。绝大多数的新闻都会采取倒金字塔法。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按新闻内容的重要性递减的顺序安排全文段落:将最重要、最精彩、最吸引人的事实放在第一段,一般称为导语(lead);其次的放在第二段,依次排列,最次要的置于末尾。导语主要包括Who?Where?What?When?Why/How?它是一则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听力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对新闻导语要给予最大的重视。教师需要找出各种题材的新闻,截取导语部分做成听力练习给学生收听,使学生首先能够听懂导语。练习的方式可以是:听第一遍,学生做笔记,然后让部分学生说出所做记录;听第二遍,学生再做笔记,让学生复述大意;听第三、四遍,做听写练习。这种练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顺序的调整或者删减,听力材料可以先易后难。但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根据导语的特点做听力笔记,尽量多关注表达意义的名词、形容词、动词及相关词组。
1.1.2 新闻播送特点及精听泛听策略
VOA慢速新闻语速约为每分钟90个单词,句式结构简明扼要。慢速新闻对于大学新生来说,是有一定挑战性的材料,难度又不会过大,适合收听。教师可把长度在5分钟左右的健康报道、经济报道、教育报道等做成听力填空(spot dictation)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完整收听两遍后填完10到15个空。之后,对新闻的语言点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课后记忆。教师要把新闻音频和原文发给学生,在课后阅读、仿读。只有学生自己能流利的朗读了,才能听得懂慢速新闻。
VOA标准新闻用正常语速播送,每分钟不低于140个单词,句子较长且结构复杂。大多数新生认为新闻中间的停顿很短,理解难度很大。标准新闻可用于一年级学生的泛听练习,以及过了慢速英语关的学生用于精听。大学二年级时,教师让学生收听VOA标准新闻和BBC新闻,做精听训练。第一遍听大意、记笔记,让学生听完后复述;第二遍边听边完成事先设计好的客观练习题;第三遍听,完成一些涉及细节的主观问答题。
1.2 新闻的词汇特点及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英语新闻所采用的词汇可分为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1)基本词汇构成。VOA慢速新闻用词浅显,较严格地限定在美国人最常用的1500个基本单词内,可在听力课堂之外,要求学生自习背诵并定期听写检查。而标准新闻词汇量在4000以上,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应不断积累,教师也要把总结的词汇告知学生,以奠定基本词汇基础。(2)专有名词构成。新闻报道与有关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密不可分,因此人名、地名、国家、政党、组织、传媒机构、宗教、武器装备、缩略语等专有名词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构成了新闻听力的巨大障碍。这些应该以教师归纳为主,作为辅助资料发给学生记忆,并要求学生增加日常收听过程中接触到的新词汇。(3)其他词汇。针对不对题材的新闻,如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新闻,它们都有一个常有词汇范畴,但它们常常是一些领域的术语、专业词汇,这些词汇是学生最不熟悉,又最难掌握的。学生往往忽视了一点,这些词汇在同一类型新闻中反复出现的频率很高,例如:evaporation(蒸发),compost(堆肥)、estimate(估计)、military(军事)、launch(发射),平时注意积累,是完全可以熟能生巧的。
1.3 新闻背景知识的积累及教学策略
Stevens(1980)给背景知识下的定义为对某门学科已有的知识(P151)。Biemans和Simons(1996)给其下的定义更为精确: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时学习者所拥有的全部知识,这种知识可为其获取新知识提供潜在的联系,特别是新闻热点问题。新闻热点问题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指各个领略内的焦点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能了解到社会热点问题,但对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往往是一问三不知。教师可在听新闻前几分钟讲解有关的背景知识。或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外收集、课前讲解。狭义的热点问题主要是指地区热点问题,如巴以冲突、以黎冲突、印巴问题等,往往涉及到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或事物背景。教师需要集中收集整理这些问题,通过课堂讲授或者分发资料等方式,让学生有所了解。对于一些新闻中经常提及的热点问题,要以专题的形式向学生讲解。背景知识绝不是可有可无,当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的时候,理清了新闻的来龙去脉,让学生能够知其根,就能学会分析事件的走势,跟上时事新闻的步伐,就能更容易的听懂新闻。另外,穿插讲解一些反复使用的英语词汇、句式,为这类热点问题的听力理解打下坚实的语言知识基础。
2 总结
英语新闻除了告知听众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件,还兼具传递英语语言知识的功能,是英语专业本科生不可或缺的听力练习材料。教师要对各类新闻做好收集整理工作,选取不同体裁的新闻让学生收听,在听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如:怎样做笔记?怎样抓关键信息?怎样存储信息?在听之外,一定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或者辅助手段,让学生了解英语新闻的文体特点,语言知识以及新闻背景。通过一段时间的补充积累,内化这些知识,只有做好了这两方面的教学工作,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新闻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樊永仙.英语教学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2]李静,王红霞.英语新闻听力难点及教学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153-154.
6#基础阶段工作总结 篇5
地 基 与 基 础 阶 段 监 理 工 作 总 结
2014年08月31日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廊坊市固安县大广高速西侧,国泰路东侧福寿街南侧,为剑桥郡标段6#楼工程,场区内拆迁满足施工要求。总长度63.8米,总宽度17米,结构高度70.05米。建筑面积20411.44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二十四层。该工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建筑设防烈度为七度,抗震等级为二级。本工程的±0.000的相对标高相当于黄海水平标高25.650米。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420kpa。基础及地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
二、监理组织机构、监理人员和投入的监理设施
总监理工程师: 土建监理工程师: 水暖监理工程师: 电气监理工程师: 给排水监理工程师: 土 建 监 理 员:
对本工程我监理公司投入的监理设施有电脑、盒尺、检测尺、等。
三、监理合同履行情况
在本工程施工中,我监理公司认真履行了监理合同,并按合同要求对工程实行监理。合同履行情况较好。
四、监理工作成效
在本工程施工中,我监理公司认真履行监理合同,对工程认真、负责。主要工作成效如下:
(一)、对主要建筑材料的验收、取样。
该工程主体结构的钢筋,使用的是河北宣钢、唐钢、承德钢铁钢材,混凝土为九强混凝土公司的商品混凝土。
钢材按种类、批量进场时均有合格证,且在我公司监理人员的监督指导下进行现场取样,复试结果合格。
电气材料(各种型号预埋电线管及联结件)均有合格证、准用证、检测报告等质量合格证明。
(二)、对分部工程的监理情况
1、地基验槽:基槽挖完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有关技术负责人进行了地基验槽,各方一致认为:(1)、基槽岩土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相符,土质均匀。
(2)、原设计的持力层,能保证在设计文件规定年限内,地基不会产生不均匀变形,主体结构不会因变形产生裂缝。
2、基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和施工项目部重点控制了混凝土的塌落度检查,保证了混凝土强度。基本项目检查,混凝土蜂窝、麻面、露筋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均在合格标准范围内。露筋系拆模较早,经修补后对结构受力无影响。
钢筋的种类、直径、间距、排距、绑扎等均符合设计及施工规范要求。
(1)、防水工程:卷材厂家为广东科顺化工实业有限公司,防水施工中所用材料,进行见证取样送检试验,不合格的卷材不允许使用,基层处理必须到位,阴阳角抹成八字并做附加层,防水施工选择热熔 法,防水底油涂刷均匀,卷材搭接及封边处理必须符合规范,有空鼓现象的部位进行修补整改。
(2)、钢筋工程:施工中对钢筋连接严格检查各连接接头是否满足抗震规范及设计要求。对梁、柱节点部位的钢筋作为重点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设计施工图和抗震节点构造的部位进行整改,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为防止钢筋过大的位置偏差,在绑扎钢筋时,按钢筋间距,弹好墨线后进行钢筋绑扎,采取了有效手段严格控制了梁、柱钢筋的水平、竖直位置。钢筋绑扎符合施工规范要求。
(3)、混凝土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和施工项目部重点控制了塌落度检查,保证了混凝土强度。施工时对模板工程作为一道关键工序来控制。保证模板位置准确,不漏浆。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根据工程特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部位,进行了严格管理,保证了混凝土梁、板、柱的几何尺寸,基本项目检查,混凝土蜂窝、麻面、露筋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均在合格标准范围内。露筋系拆模较早,经修补后对结构受力无影响。总的来说,混凝土梁、板、柱观感质量较好。从混凝土试块试验报告看,强度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4)、回填土工程:本工程采用素土回填,回填土施工前,要求施工单位将肥槽里的垃圾清理干净,回填土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分层回填夯实,并按规范进行取样送检。
6、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建筑与结构齐全,给排水与采暖齐全,建筑电气齐全。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及主要功能抽查资料记录齐 全。
五、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和建议
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蜂窝、麻面、露筋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均在合格标准范围内。露筋系拆模较早,经修补后对结构受力无影响。
六、质量综合评价意见
该工程基础部分在施工的各环节中,认真执行了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地基与基础分部达到了设计要求,工程质量控制资料真实、完整。
该工程质量等级达到了合格标准。
总监理工程师: 监理单位负责人:
专业基础阶段 篇6
1. 2007年试题特点:
(1)考查主干知识,注重基础知识.
没有偏、怪、繁题,难度不大;突出能力源于基础、能力的提高以课本知识积累为基础的特点,大部分题目均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原型,与考试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相吻合.
(2)试题内容的构成,考查范围广;文基:必修1:3题;必修2:2题;选修1-1:2题.理基:必修1:4题,必修2:7题(实验1题),选修3-1:7题(实验2题) .
可见:文基分布均匀;理基则必修2、选修3-1占的分值较大,估计是因为考查必修2和选修3-1中同样可以考查到必修1的内容,而文基因为要减低试题难度以必修1占的分量相对较大.对于理基复习,千万不能忽视选修3-1,因为这部分内容易与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及热点相结合.
(3)命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依据《新课程标准》,不拘泥于教材.
(4)题目几乎都是见过的,题干短,题目都是经过变形.试题改编的着力点往往是平时不注意的地方,这一点要特别引起师生们的注意.
高考出题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题目变形,希望通过以下例子找到编制和选用题的正确方向.
①题干是旧的,但考查的却是另一知识
例1.(2007年理基第9题)一人乘电梯从1楼到30楼,在此过程中经历了先加速,后匀速.再减速的运动过程,则电梯支持力对人做功情况是……
这种题师生肯定见多了,一般考查电梯在加速、匀速、再减速状态下,人处于超失重状态问题,而此题却考查该过程中电梯支持力对人做功的情况,学生若理解F做功的公式,很易做对,而靠死记硬套的考生,往往会和超重、平衡、失重状态混淆.
②题干经过简化改编
例2.(2007年理基第8题)游客乘坐过山车,在圆弧轨道最低点处获得的向心加速度达到20m/s2,g取10m/s2,那么此位置座椅对游客的作用力相当于游客重力的多少倍.
这种类型的题学生见得多不胜数,其常规题为:已知过山车在最低点时的υ、R,求质量为m的游客的作用力相当于重力的多少倍,这种题靠死记硬套的学生肯定能做对的,一变之后,题目变得相当简单,但就是有一些不求甚解的同学易做错.
类似的题又如理基18题,平时学生训练时,电流在阴极射线管的上面,高考时则将电流方向改为下面.
③有些题打“擦边球”,看似难,落点却是很简单的问题.这种题往往得分率低.
例3.(2007年文基第57题)如图1所示,水平桌面上的物体A和B通过轻绳相连,在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绳中拉力为T,桌面对两物体的摩擦力分别是fA和fB,则有:A. F=fA+fB+TB. F= fA+fB-TC. F=fBD. T=fA.
该题看似要考查整体法和隔离法,而这对文科生来说是偏难的,而出题者为了降低该题的难度,正确选项落到很简单的对A受力分析上,可得D正确.
(5)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四个关注”理念
未出现情境材料的题,也未出现以主题形式的组题.试题往往以生活、生产实际为切入点,但考的不是热点本身,且一笔带过,题干很短.如人造地球卫星问题,理基第7题人骑自行车下坡问题,理基第8题过山车问题,文基第60题电脑显示器布满灰尘等问题,相信这是基础科高考方向.至于突出广东地方特色这一点在物理学科方面并未得到体现,在其他学科有所体现.
(6)注重考查图形、图线与物理的结合
如理基的第3、5题;文基的第56题等.在计算能力的要求方面,文基中的要求较低,只有第57题作考查,且只作符号运算.
2. 2008年高考预测:
(1)变化不大,主干知识上肯定会重复出题,如图像问题、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问题、实验(理基中为力、电实验各一个).试题仍然大部分可在教材中、平时的训练题中找到原型.
难度可能会有所增加,但不是从繁入手,而是从学生易错点入手,从是否真的对基本概念、规律的掌握入手.
例3. 如图2所示,路轨是两条倾斜直线底部由一圆弧相连而成,一个小球从静止开始从最高点沿轨道滚下,脱离轨道后上升到一定高度,然后落到地面,又被弹起,不计摩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球在B位置的加速度为零
B. 球在B位置的加速度方向水平向右
C. 球在C位置的加速度方向垂直斜面向上
D. 球在从A到E的过程中,未出现过速度为零
时刻
答案:D
点评:此题选自国外某力学调查卷,该题在某次的测验中,得分率较低,有不少同学判断球的加速度不是从合外力入手,而是从球的速度方向去判断,从而选A或B.对于C项,学生认为球受到支持力方向就是加速度方向.D项:学生往往认为球在B点和D点时的速度为零.
(2)试题内容构成上可能有小的调整,仍是与生产、生活、社会、科技相结合多出题.有些模块可能会从另一知识点出题.如理基电学中,今年出过电路故障问题,明年可能从电路动态变化问题或实际生活中的保险丝的选用问题;实验有可能考查多用表或多个实验组成一题.当然亦有可能出题者抓住师生的心理,以为考过的知识点就不出,反而重新在此出题.
(3)大体相同,有可能增设一些广东地方特色的“帽子题”,有可能增设有探究性味道的实验题,以热点引入的主题性题目出的可能性较小.以上部分平时可进行少量的练习.
二、2008年高考文理基础(物理)后阶段复习策略
计划:一轮抓知识网络,二轮抓专题练习,三轮抓基础回归.
二轮复习:整体思考模块内容,采用“专题”形式,构建新的复习体系.
建议可采用如下“专题”进行复习:
1. 力的平衡类.可将电场中的力的平衡、磁场中的力的平衡、电、磁复合场中的力的平衡问题(理基)同样归纳到这个专题.
2. 力与直线运动专题.主要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包括竖直上抛运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带电粒子在电、磁复合场中作匀速直线运动(理基).
3. 力与曲线运动专题.包括运动的分解与合成、平抛、类平抛(理基,包括带电粒子在电场运动)、圆周运动(理基,包括在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问题.
4. 能量专题.主要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物体做直线、曲线运动,体会利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处力作功时巧妙运用,物体在电场中的能量问题,以及生产、生活实际中的能量转化问题(如风能、水能、潮汐能与电能的转化等).
5. 图像问题.包括υ-t,s-t,EK-t,a-t,F-t等图像,电源的路断电压与电流图像等.
6. 热点专题.以能源、交通、航天、生活、生产实际、环保为主线组织专题复习.
7. 实验专题,重视几项物理实验基本技能的落实.
注意:对于不同的生源,专题的广度可以适度调整.
三轮复习:
1. 编制基础知识一纸通,重做纠错本
对于错的题目一定要在不看答案的基础上重新做一遍,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秘(基本知识和方法).
2. 重视解题方法、答题技巧
对于单项选择题,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对于提高得分是很重要的.
答题时应注意:
(1)审题要仔细,尤其要注意最后一句的限定.
(2)合理使用排除法
(3)要注意到某些非常规特例(可将其归到纠错本中).
(4)对带帽子题,要静下心来,相信这种题的落点仍是基础知识.
(5)对一些看似超纲的难题,不要被吓怕,往往这部分题目的落点是较简单的.如去年文基57题.
(6)文基考生,可以根据日常的常识解决部分题目,如例4.对于理基考生,则要注意有时候凭日常感觉做的往往是错的(前慨念影响),如例5.
例4.(2007广州一模61题)两支手枪在同一位置先后沿水平方向各射出一粒子弹,打在远处的同一靶上,两弹孔在竖直方向上相距一定高度h,如图3所示,A为甲枪弹孔,B为乙枪弹孔,比较两枪射出的子弹初速度…
点评:此题若用平抛运动公式求解,反而麻烦;而用常识求解,则可轻易求出甲枪射出子弹速度较大.
例5. 有一种大型游戏器械,它是一个圆筒型大容器,筒壁竖直,游客进入容器后靠筒壁站立,当圆筒开始转动时,设人与容器的底盘间的动摩擦系数相同,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对于距离转轴相等的两个游客,质量大的还是小的会先滑动?距离转轴较远的还是较近的游客会先滑动?
点评:不少同学凭感觉想当然地错认为同转动半径时,质量大的人会先滑动,也表明同学们平时缺乏细致观察.
责任编校 李平安
专业基础阶段 篇7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 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再单一, 而向多元化发展, 学习英语不再被看成仅仅是为了获得良好的教育, 应与专业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 比较单一的基础英语教学已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 为了迎合不同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需求, 专业英语应运而生。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英语教育有三大特征: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是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分离, 在基础英语教学中, 教师过度关注教材中的基本语法和基础词汇, 强调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 忽略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更谈不上与专业知识的结合, 使学生不能熟练地运用英语来解决自己的专业问题;在专业英语教学中, 教师专业知识丰富, 但是很少经过专门的英语培训, 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 专业英语的课时偏少, 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展开多层次、形式多样的教学工作。因此, 高职英语基础教学必须与具体的专业相结合, 与专业建设相辅相成, 体现为专业服务的思想, 这就要求在高职英语的基础教学中不断地渗透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 创设工作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整个英语教学渗透在相关专业的情境中, 达到英语教学为专业服务的目标。
二基础英语阶段渗透专业英语教育的可行性
1.政策的要求
2009 年,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时, 在课程设置方面明确提出, “高职教学分为两个阶段, 即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英语阶段。基础英语阶段的教学内容可与行业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 或将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际交流的深入, 对专业英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国家对专业英语人才的教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并且提倡在高职基础英语阶段不断渗透专业英语的教学。
2.学生的需求
学生在高职学校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除了要通过学校的各项考试之外, 还要学习跟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基础英语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在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之后, 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需求更为迫切。
3.教学的要求
江苏省高职学校使用的英语教材大多都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教材组编写的英语课程, 通过对其研究之后发现, 在传授高职基础英语的同时, 也可以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专业英语的教育, 把专业内容渗透到基础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实现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自然过渡。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例, 她们的专业课涉及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函电等专业课, 这些专业课在高职基础英语的教材中也会涉及。例如, 在第二册的高职英语教材第三单元at the market, 这一单元讲述了在购物时的讨价还价, 这恰恰与商务谈判中的第四章商务谈判的报价与磋商紧密相连, 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作为基础英语教学的一个延伸, 同时又与专业英语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在高职基础英语阶段渗透专业英语是可行的, 也是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有效地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基础英语阶段渗透专业英语的教学尝试
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并非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 而是为了同一个教学目标而构建的两个层面。虽然在不同阶段两者有主次之分, 但是在内容上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探讨如何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不断渗透专业英语的途径, 使高职英语教学更加贴近专业, 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在高职基础英语阶段渗透专业英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教学内容
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商务英语翻译、涉外商务、外事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也可以从事外企单位的外销员工作。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 同时又能掌握商务知识, 熟悉文秘工作, 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了解了商务英语学生的培养目标后, 在基础英语教学过程中, 就能不断渗透专业英语的理念。例如, 在高职英语教材的第二册Unit 4What’s in fashion?中, 主要讲述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恰当地穿着以及对潮流的观点和看法, 这与商务谈判教材的第八章商务谈判礼仪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八章主要阐述的是在商务场合中男士和女士的举止风度礼仪和仪容仪表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尽可能地把商务的礼仪渗透到基础英语教学中, 通过视频或者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刻了解在商务场合中的礼仪,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2.教学方法
在高职基础英语的教学中, 教师通常使用“满堂灌”的做法, 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 要求学生了解英语的知识点, 掌握词汇, 通过默写、考试来检查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 不能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与她们的专业相脱节。但在高职基础英语阶段渗透专业英语, 采用课堂讨论法、模拟情境法、交际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来开展研究性教学, 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 在高职基础英语教材第二册Unit 2 Family and friends这一单元中, 讲述的是如何解决你和朋友之间的矛盾, 这可以与商务谈判教材的第五章谈判中沟通的技巧结合起来, 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模拟场景, 如有一家汽车公司, 想要购买一批布料来装饰汽车内部, 有三家公司参与该项目的投标, 请学生扮演投标公司的代表与汽车公司进行交流, 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和练习英语口语, 并且使英语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所学的专业。
3.教学评价标准
在评价方式上, 摒弃单一的教学考评模式, 增强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 在考核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PPT演讲展示方式, 要求图文并茂地阐述商务谈判礼仪;小组活动, 选取感兴趣的公司来完成商务谈判的报价和沟通, 通过小组的评比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使基础英语的教学中渗透了专业英语教学。
在考核方式上, 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1) 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 重视学生课堂表现的同时, 注重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参与和付出情况; (2) 课程学习和英语竞赛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 发挥自己的才能, 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 在课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竞赛提高其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3) 课程学习与专业考级相结合, 基础英语学习给学生奠定了语言基础, 学生能掌握英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通过基础英语中对专业英语的渗透, 加快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 在此基础之上,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参加专业级别的考试, 例如, 针对商务英语的学生, 可以鼓励学生去参加全国职场英语考试和商务英语等级考试。通过这些考试, 让学生知道专业英语的重要作用, 激励他们积极学习, 突破传统的观念, 这对高职的英语教学至关重要。
四结束语
总之, 在高职基础英语阶段渗透专业英语是可行的, 也是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渗透专业英语, 能培养学生真正运用英语, 能较好地处理专业知识和英语实践能力的关系, 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熟练使用英语来完成与专业相关的各项任务, 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韩艳.构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在专业中的服务性地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1)
专业基础阶段 篇8
一、综合英语课教学理念
综合英语课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专业应有的明确定位是人文学科而非实用型﹑工具型学科。早年清华和西南联大外语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他们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关口。技能很好学,但一个人的思想﹑心智很难打开。思想不是无中生有,是受先人激发而变得更开阔。教师应当努力每堂课都能为学生打开几扇窗。
综合英语承担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基本技能的重任,语言训练要精和准。综合课教学应该加强读写。近些年英语专业四级﹑八级通过率下滑。通过率的下降反映出学生知识的掌握不扎实。教材和教师只能起引导作用,教材就好比是旅行手册,将学生引领到一些领域, 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课后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时不仅要关注语言形式,还要关注语言内涵。基础阶段可以 “随便读”,开卷有益;高年级读经典。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写。大量的读写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90”后学生从小生长在比较优越的家庭,内心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上大学后的几年甚至毕业前找工作时都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学生离开高中时代父母老师的“看管模式”,进入大学的宽松环境后, 感到无所适从,失去了方向。与此同时,电子产品盛行的潮流下,大量的学生沉迷于手机、电脑的网络世界里:玩游戏、逛QQ空间,聊天等等;有些学生穿梭于琳琅满目的社团活动;还有学生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开始兼职,甚至做起了当今流行的代购,如此一来投入到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很多学生只是满足于考试通过,平时学习马马虎虎,考前几周突击“抱佛脚”。而且受社会的“功利性”影响,心态很浮躁:认为学英语只要会交际就可以,语法以及表达的准确性这些问题都是次要的。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学的东西应该是精确的﹑标准的,如果什么错误都可以容忍, 教学就会进入一种无序的状态,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毫无竞争性可言,前途堪忧。
目前学外语“功利思潮”非常严重:只注重考证,不注重看书。受中学“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课堂上只听、记笔记,不爱发言,不能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学了课文提不出问题。语法功底薄弱,口语和书面表达词汇简单,句式单一,缺乏逻辑性,简单的日常对话学生尚能应付,但是就某一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是反驳他人的观点时,无论口头还是笔头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言之无物,逻辑混乱,很难自圆其说。黄源深教授称这种现象为“思辨的缺席”。(黄源深1)思辨能力的缺乏在英语专业的基础阶段非常普遍,反映在作文观点不鲜明,容易走题;课堂陈述、演讲、辩论时,思维混乱,阐述观点论证不流利。
大学老师科研任务繁重,为了晋升职称、等级,老师们不得不忙于申报、完成各类项目、课题,精力受到了极大的牵制。很多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综合英语课堂,成为“语言培训中心”,教学内容很片面,过多重视语言,忽略内容; 鼓励模仿,缺乏创造。当今的“90后”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自身学习动机缺乏,基础阶段的学生上课极其需要外在的驱动,对上课的趣味性要求很高,曾经有一位优秀的学生对笔者形容“我们上课对课堂是有所盼望的”, 这里的盼望是指“好玩,有意思”。再者,“在学生给教师授课打分已成为教学管理常态的今天,为了迎合学生追求娱乐的心理并获得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认可,有些教师不得不挖空心思地从网络上寻找和收集能够引发‘眼球效应’的视频资料,并将其转换成课堂教学的‘娱乐点’,借以取悦学生。”(秦秀白2)课堂过于游戏化,课件制作低龄化﹑娱乐化,表面看来热闹不已的课堂实际上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相应对策
英语专业教师自身要有人文追求,不断拓宽人文视野, 具备应有的人文情怀。教师应以身作则,多阅读,阅读中英文经典,这样在要求学生阅读时可以更有说服力,也更方便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在日常阅读中要有“备课”意识: 看到对教学有帮助的资料及时做好笔记,与此同时,提炼自身内功,如此强化自己的自尊心﹑才华的时候,才能教好。
教师授课时要平衡课文的语言点和人文性。可以借鉴西南联大外语教学的成功经验。教师要投入情感到课文中,否则毫无感染力。要聚焦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把自己当成他们的“学伴”。教学不能“目中无人”,认识到他们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思想,要尊重他们的思想,并发掘他们的思辨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展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的能力﹑创新型思考的能力,最基本的,要提高学生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用英语呈现自己观点的能力,而不能一言堂。有的学生用英语表达不出来,但是他对某一问题有想法,可以多鼓励。基础阶段的学生可以提前准备,然后进行陈述,集体讨论完了再让学生写成作文,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悟,鼓励创新性思维,不设置标准答案。
备课要结合实际和学生的特征不断更新,备课的量要超越上课的范围。背景知识和一些知识点布置给学生课前准备,不要全盘倒给学生。让学生“忙起来”,以学生为中心。正确对待参考书,不一味依赖教师参考书,参考书用于参考,不主张用上面的例句。外语的重要特点就是重复,语言点要多重复,但是一个语言点不用一次全讲完,每次都扩展一点。学生的语法基础很薄弱,要重视语法的教学和渗透,对语法点要求学生理解得对﹑用对﹑解释得清。
PPT运用恰倒好处,其内容必须和课文紧密相关,在能保证课堂容量的前提下,能够由教师解释得清楚的尽量由教师解释。不完全依靠图片、视频,或是表演、游戏吸引取悦学生。如果时间充裕,基础阶段的综合英语课堂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一些帮助记忆单词的游戏,依据课文的情景表演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单词,避免语言过于简单,除了娱乐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交际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在教室多走动,与学生多交流。
为了促进学生预习﹑复习﹑课外阅读以及课堂发言的主动性,可以适当地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如果综合英语课程期末考试比例永远是“三七开”(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大多数学生都会有侥幸心理,平时敷衍对待课程学习,上课只带着“躯体”,精神在“神游”,期末试突击复习一下,也能顺利通过考试。但是,假如平时成绩比例提高,学生就必须在出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等方面努力, 才能取得好成绩。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一定程度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四、结语
总之,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不断学习,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语言基本功。要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处理好情感熏陶﹑语言习得﹑阅读技巧培养之间的关系;改进教学方法,保持年轻的心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多和学生沟通,处理好语言训练、人文素养﹑ 思辨能力培养方面的关系,教师才能与时俱进,为学生成为优秀的英语人才打好基础。
摘要:在英语专业地位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教师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综合英语课堂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多教师都很关心如何上好这门课,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以及教师自身的准备和发展。
关键词: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综合英语,思辨能力,教师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
[2]何兆熊.我们的一些教学理念在“综合教程”中的体现[J].外语界.2005.(3):19.
专业基础阶段 篇9
本文仅以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英德双语阶段为例, 对双语教学的基础阶段需要面对的英德双语之间的语言迁移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研究。
一、教师在课堂上对双语的处理问题
英德双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同时掌握两门语言, 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避免双语之间的迁移作用影响, 作为双语专业的教师, 非常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语言的正向迁移作用, 尽量减弱语言的负面迁移作用, 使双语教学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双语专业的教师对两门专业语言同时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双语专业出现的时间尚短, 很难找到真正精通两门外语的教师授课, 因此小语种教师对英语的继续进修学习, 英语专业教师对小语种的初步了解就成为必要。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处理双语的问题, 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方面必须清楚教师对两门外语的了解认识究竟如何应用到教学中。教师对两门语言的了解并不意味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熟练使用两门语言交替授课, 也并不提倡德语教师在课堂上用英语讲解或者英语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使用德语直接进行英德双语的对比, 即德语教师要注意在德语课上不主动使用英文协助教学, 造成英德混用的双语特色, 英语教师也不要再英语课堂上使用德语辅助教学。我们必须保证专业课堂上的语言单一化纯粹化, 双语专业并不意味着语言学习的糅杂混乱化, 学生可以在课后的学习中自主进行英德双语比较总结, 而不是课堂上直接使用两种语言交替表达, 这绝对不利于对专业语言的学习, 一旦学生习惯了这样英德双语混杂使用的情况, 对之后的专业提高有害无益, 。而教师在双语比较学习这一方面也只需要起引导作用而不是将这一部分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双语教学当然不是两门语言毫无交集的平行教学, 也绝不是时刻都要纠缠在一起的拧麻花式的密集交叉教学, 教师需要注意在充分利用两门语言的正向迁移的同时保持专业语言的纯粹性, 即掌握对学生引导的分寸, 不要让学生只专注于双语对比分析交叉学习而忽视了提升语言专业的高水准研究。
另一方面, 教师对两门语言的了解, 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英德双语间容易发生混乱的负迁移现象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训练重练习。尤其是在初级语音阶段, 德语发音部分受英语影响极易混淆, 在教学中德语教师对英语的了解越多, 越能够有针对性的清楚地有重点的进行纠音。在纠正发音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重复学生的错误的英式德语发音, 而应该反复的强调标准的语音, 以免在重复错误发音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即在英德双语教学的基础阶段, 德语教师尤其应该注意避免在课堂上说英语, 英德语音的对比也应该通过强调德语发音的特点的方式引导进行, 让学生逐渐习惯纯德语语音环境, 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营造出德语课堂上的双语环境, 这对学生的语音学习并不能起到正面作用。
二、德语语音学习中易受英语影响的音素
学过英语的学生在学习德语会很容易进入状况, 发音效果显著,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英语音素对德语的影响, 防止并纠正学生在两种语言的某些因素上发生混淆现象。以下是一些最容易混淆的英德音素,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点进行关注训练:
1、w[v]被发音成英文的w[u], 即咬唇发音变成圆唇音。
2、e[]作为词尾弱化音被看做英文中不发音的词尾。
3、h在德语元音后面不发音, 会被学生按照英语习惯进行发音拼读。
4、ei[ai]的发音经常和英语中的ei[ei]混淆。
5、z[ts]被发音成为英文中的z[z], 清辅音被发成浊辅音。
6、s[z]在拼读元音字母时被发音成英文的s[s], 浊辅音被发成清辅音。
7、st[t], sp[p]中的s在发音时被发成英文中的s[s], 平翘舌不分。
8、y[], ü[]被发音成英文中的u[ju:]。
9、v[f]被发音成英文中的v[v], 清辅音被发音成浊辅音。
以上为语音教学基础阶段英德双语的学生最容易发生混淆的几个音素, 在教学中单纯的反复朗读单一的音素并不能真正纠正学生的发音失误,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在语流中学习语音的方法, 教导学生在句子中精确读音, 使学生最终能够形成德语发音习惯。
从对双语学院英德专业的学生与教师的调查情况来看, 英语作为德语学习重要基础与辅助手段, 在德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能够提高学生对德语学习的兴趣并很大程度的减轻德语学习的难度和压力, 对双外语的学习者和教育者来说, 充分利用英语对德语学习的正向迁移无疑可以有效减轻学生同时学习两门语言所耗费的巨大精力和压力, 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使两门语言互相促进, 共同进步, 真正实现双语双强, 均衡发展。这其中教师对双语教学模式的科学认知尤其重要, 需要教育界的前辈与一线教师与针对这一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共同探讨研究, 努力开拓双语教学模式的新道路。
摘要:本文从教师个人素质要求与课堂实际教学两方面探讨英德双语教学的础阶段的双外语问题, 双语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语言素质, 如何处理两门外语的关系, 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利用语言的正向迁移, 从而将英语知识作为德语学习的良好基础而不是混淆的障碍。
关键词:双语教学,语言环境的纯粹性,语言正向迁移,语流
参考文献
[1]李承言:《关于德语基础课教材的选择与使用问题》,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82年02期。
[2]孙旭东:《国外双语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语言文字应用》, 1993年第二期。
专业基础阶段 篇10
1 选题来源
1.1 临床医学专业将解剖与临床相结合, 开展临床应用解剖方向课题研究
临床医学专业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均很强。在教学上, 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强调临床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人体解剖学实验课大多是验证性实验, 学生上实验课时往往以观察、辨认结构为主, 从解剖到解剖, 从基础到基础, 与临床联系不足, 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较少, 不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思维培养。因此, 在人体标本充足的前提下, 利用课外时间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设计几个常见的手术[1], 如阑尾手术、疝气手术、剖宫产手术等, 在尸体标本上进行模拟。通过在标本上模拟手术, 体会不同角色, 激发学生情感, 使学生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接触临床, 为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这样的训练和实践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又使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使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大有提高[2]。
1.2 医学检验专业将显微镜与组织学技术相结合, 开展细胞分子生物研究
由于医学检验专业经常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结构以及免疫化学反应, 因此, 组织切片技术和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引导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开展微细结构研究。一方面, 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教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 与专业紧密结合, 提高学生操作技能。选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 统一组织, 成立科研团队, 安排课题标书和科研论文撰写方法及实验技术培训。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组织切片技术、染色技术、免疫细胞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内容。每个团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 各司其职。有些人负责文献检索, 查找资料;有些人负责购买实验药品、试剂和材料。建立学习报告制度, 讨论会上学生各抒己见, 发表看法, 分析讨论问题。通过早期接触科研,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学习组织学课程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动手机会。同时在科研实践活动中, 学生可以结合已掌握的基本理论, 针对问题展开思考, 在自主探寻答案过程中, 熟悉基本科研流程并形成一定的科研分析能力, 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大胆探索和实践[3~5]。科研实践过程中, 学生严谨的态度、外语运用能力、文献查阅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刻苦钻研、勤于探索的素质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1.3 护理学专业将观测与体质人类学相结合, 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
大学期间, 护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 时常感到专业理论知识枯燥、乏味、抽象, 不知道理论知识与实践如何结合。若在校期间能够参与科研, 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实践中的问题, 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就会比较具体、深刻[6]。体质人类学又称自然人类学, 是人类学的分支, 是研究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尤其是人种测量学和种族测量学, 通过观察、测量和设计调查问卷,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程教学体系中, 提高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比重, 增加一些选修课, 如文献检索、科研设计、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等。
2 讨论
新升格的医学院校, 虽然学科和科研建设的地位大幅度提升, 但教学与科研相对脱节, 没能将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4]。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来源还依赖于教师, 而学校也缺乏系统的管理和培训方案。因此, 教师个人科研素质与能力是影响学生科研素质与能力的主要因素[5]。此外, 实验课主要是验证和模仿, 忽视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时, 应结合专业, 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 在大体解剖、微细结构和体质人类学方面确定选题, 开展科学研究。另外, 学校应选择一批创新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加大大学生创新性科研平台机构建设力度, 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加强面向学生的科研学术活动, 为申请到省级、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提供科研培训与技能培训, 端正科研态度, 提高科研素质, 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易传安, 杨艳青, 胡祥上, 等.手术应用解剖学基础在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局部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J].解剖学进展, 2011, 17 (2) :192-193.
[2]李文军, 彭保发, 袁晓玲.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及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0) :117-119.
[3]胡晓艳, 姜梁.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对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J].西南军医, 2013, 15 (4) :477-478.
[4]金丹.引导医学检验本科生开展科研实践的必要性及措施[J].基础医学教育, 2015, 17 (6) :533-535.
[5]吕世静.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医学教育, 2005 (3) :17-19.
也谈基础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 篇11
先看看我们的大众教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在大众教育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具体体现在:一是穷国办大教育,承担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二是普及了9年制义务教育,据《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1%,更了不起的是我国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不仅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而且为贫困地区儿童提供了免费的营养午餐。三是基本普及了高中,2013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6.0%。四是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78年的1.55%提升到2013年的34.5%。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大众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当年依靠“希望工程”来支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情况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普及高中,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再看看我们的精英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在2013年的毛入学率已达到34.5%,改革开放30多年,高校为各行各业培养了数量惊人的精英人才,且不说在航天、军事等高科技领域,在其他各行各业,这些正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各类精英,也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自主培养的优秀人才,当然其中的一部分有着海外继续深造的经历。但另一方面,让国人无法释怀的是我国至今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因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又备受指责。有人认为,我国大学的管理模式存在问题。有人认为,大学的扩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稀释了高校资源,影响了精英教育。也有人认为,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大家都在力图寻找影响精英成长的原因。
我认为,单从教育本身去寻找原因是片面的,影响教育发展的并不仅仅是教育本身,而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比如,人口众多是基本的国情,尽管很多人在痛骂高考,但面对教育公平的呼声,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比高考更公平的制度可以取而代之,有高考也就必然有应考,有应试教育的存在。现在好多人指责教育太功利,影响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其实,这种现象的背后,很重要的在于我国现行的用人制度,这一只无形的手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按照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的愿望规划自己的人生,至于所学的专业是否是自己的所爱并非最为重要。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兴趣,难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也在情理之中了。此外,社会和教育的过于功利,使人们缺少了内心的宁静和耐心,也是重要的原因。
再回到教育自身来分析。
首先,从我国教育现状来看,无论是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某些问题的存在是与我国国情相关的,我们不能因为暂时没有获得诺奖而全盘否定现行的教育。
其次,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珠峰之所以是世界最高峰,原因是它“长”在青藏高原上,没有基础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没有浓厚的学习型社会的氛围,势必影响精英人才的成长。反之,如果我们只关注大众教育,不重视精英人才的培养,教育发展仅停留在“普九”“扫盲”、高校扩招等层次,只关注教育公平而不注重因材施教,不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与空间,我们就无法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没有英才辈出的教育肯定也不是成功的教育。
再次,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尽管我们的社会现状和教育本身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不能仅仅作为一个评论家,在我国高考和用人制度暂时不可能有根本性变化的大背景之下,学校应该在精英人才的培养上有所思考和行动。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精英人才的培养奠基。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着重在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第一,鼓励学生志存高远。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有非凡之志。学校有责任引导学生确立“兼济天下”的志向。在“201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我们看到这样一段介绍:1931年,钱伟长以文史学科双百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而此时,正值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以“中国枪炮不如人”为理由之一,实行不抵抗政策,钱伟长非常气愤,他毅然决定:“我不学文史了,我要学飞机大炮!”立志要科学救国,而实际上,他的数理化成绩加上英语总共才考了25分!后来,钱伟长就是凭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科学救国的远大志向,成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提到中国的“两弹一星”,我们自然会想到钱学森。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放弃了自己在美国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国,投身于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更有为我国“两弹一星”献出生命的邓稼先……
他们的爱国行动比他们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也许更让人肃然起敬,正是他们胸怀大志,才成就了学术的高峰。只有志存高远,具有济世的情怀,确立了超越个人狭隘利益的人生目标,才可能做出非凡的业绩。
反观今天的基础教育,在青春励志、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方面的教育是有欠缺的,学生往往把考取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作为主要的目标,具有强烈的功利心。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个人利益至上已成了较为普遍的现实,一流的人才出国了,优秀一点的考上公务员了。缺乏远大人生目标的感召,还有多少人愿意耐得寂寞、苦苦专研呢?如此状态,不出大师自在情理之中。
我们的教育应该服务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仅有高考的高分是不够的,学生更应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有“奉献祖国,服务人民”的人文情怀。这,绝对不是空话和大话。
我校学生在高中三年中,每个年级段都有阶段德育目标的关键词:高一是“诚信、博爱、责任”,高二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三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三年中,通过课堂主阵地和学校人文情怀的熏陶,不断给学生以正向的引导。“名人课堂”坚持数年,学校经常邀请各行各业的精英给学生做讲座,包括“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先生的夫人、神舟六号副总指挥秦文波、搜狐总裁张朝阳、蛟龙号潜航员叶聪等等,让学生心目中有“英雄”的激励和示范,给学生树立人生榜样。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确立高远的人生目标,成为一个有灵魂的人。只有志存高远的人,才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
第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我们着力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让学生参加丰富的活动,经历丰富的实践与探索。在高质量完成国家课程的同时,我校为学生提供了8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有60多个社团供学生选择。学生基于自己兴趣爱好的选择,其自主学习的动力肯定是无穷的。
以学校的天文社为例。天文社的学生不仅参与天文观察,学习和普及天文知识,还开展了真实的研究。他们与英国瑞德克里夫中学的学生合作开展月坑研究,邵晨涵、何泉震、华云程、倪书楷等4名同学在2013年1月至2月期间,通过接收美国宇航局相关望远镜的观测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和上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确认,“正式发现”了两颗主带小行星(2013 AN51,2013AO51)。2009年,天一中学天文社被江苏省天文学会授予“国际天文年突出贡献奖”。
学生社团组成的“天一科学院”有12个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和社团活动,积极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激发了学习兴趣,课程改革项目“天一科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索”,在全国首届教学成果评比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丰富的活动,丰富的经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便有了更多的兴趣、信心和成功的喜悦。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中小学和高校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理解,并逐步改革某些不合理的人事制度和教育管理模式。在我国大众教育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精英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冯朴,江苏省天一中学,2145101)
专业基础阶段 篇12
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二语习得理论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他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影响深远, 该理论由五个假说组成, 其中的习得—学得差异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为探析独立学院专业第二课堂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独立学院产生于中国高等教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阶段, 由企业与普通本科高校合作办学。其人才培养方略遵循服务社会、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二级学院相对于普通本科高校就生源而言, 其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加之英语学习需要大量的积累, 这些因素凸显了独立学院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简介
2.1 习得-学得差异假说
克拉申区分了二语学习中“习得”和“学得”的差异以及二者在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的流利程度是学习者“习得”产生的结果, 而不是“学得”的结果。根据这一假说, 成人习得第二语言能力的途径:一是通过“语言习得”, 这一过程类似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无意识地、在交际中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二是通过“语言学习”, 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 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 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 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克拉申把二语学习从“习得”和“学得”角度去分析, 强调理解意义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语言结构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从侧面反映了语言交际的重要性;教学应该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2.2 输入假说
克拉申输入假说认为要实现语言习得, 学习者必须通过阅读和听力吸收语言材料, 而该材料必须是“略微”超过学习者目前的水平并被学习者所理解。克拉申把学习者目前的水平定为“i”, “i+1”是学习者容易接受和习得的语言输入级别。在语境和语际信息的帮助下, 学习者理解了“i+1”的语言材料, 才能实现语言习得从而提高其语言能力。如果输入语料过深或远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即“i+2”或者过浅而低于学生现有水平即“i+0”或“i-1”, 都会造成理解困难或无益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并且, 当语言材料既有趣又有关, 能保障足量的可理解性输入, 学习者才能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把语料的理解放在首位, 语言的习得是通过听、读和理解语料信息实现的。该假说对于语言材料的筛选和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2.3 情感过滤假说
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的实现是建立在对所输入的语言进行情感过滤的基础之上的。情感过滤假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语言习得的机理和制约学习者习得语言的因素。该假说认为, 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并不能表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标语言。在语言输入到达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过程中, 诸如动力、性格及情感状态等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学习目的明确、自信开朗、适应能力强、焦虑较少心情放松的学生, 动力大、进步快, 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 学得更好。
3 克拉申理论在第二课堂建设中的应用
3.1 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课堂
根据克拉申的习得-学得差异假说, 教学实行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策略。在第一课堂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学得”必要的语法概念等, 将语言学习的重心向课外学习倾斜, 积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第二课堂。通过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配音大赛、英语词汇竞赛、英语听力竞赛及英语话剧表演等, 为学生提供语言交际的平台, 寓学于乐, 使学生在这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 通过语言应用和交际自然而然地学习英语, 通过“语言习得”提高英语水平、增强语言应用能力。
3.2 保证学生在第二课堂学习中接受足够的可理解语料输入
对于新生而言, 在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重点在输入环节的语言积累。根据输入假说对学生第二课堂进行必要的指导。从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技能着手, 以听和读等语言输入为中心, 对学生相关的课外学习材料进行筛选并量化学习任务, 推行“5个1”课外学习计划:每天朗读1小时;每周读1本简易读物、听1小时长度的录音、看完1份英语报纸、写1份500词的文章。为了充分发挥“5个1”课外学习计划的作用, 学生的课外读本、听力材料和其他学习资料等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 考虑到不同学生群体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别实行浮动式要求。学生的课外读本为多数学生能够消化掌握, 主题有趣的简易读本, 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从词汇量较小、易于理解的读本着手, 每月完成2-4本的阅读量;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课外读物列表中选择难度适中的读本, 完成4-6本的阅读量。
3.3 重视情感因素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
摆脱了教学大纲、教学任务及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第二课堂可以在更加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开展, 有利于缓和学生在第一课堂容易产生的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院积极举办心理辅导、英语学习技巧及英语专业考研就业等方面的讲座, 一方面降低不安、急躁等不良情绪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 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举办各类竞赛、课外学习完成情况评优等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学习;并通过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高更多的交流平台, 使学生能够尽快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 以更加轻松的状态进行学习。教师也灵活转变角色, 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的好朋友, 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对于学生的关心和热爱,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 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毅力、树立持之以恒的态度。
4 结束语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学习和应用能力。独立学院为有效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应结合英语语言学习的学科特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推进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提升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和应用能力,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推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稳步推进。
摘要: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为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第二课堂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二课堂建设应重视对学生语言习得能力的培养, 保证足够的可理解性预料输入, 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第二课堂,习得-学得差异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
参考文献
[1]Krashen, Stephen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