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基础知识

2024-06-23

专业基础知识(精选12篇)

专业基础知识 篇1

摘要:本文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两门专业核心基础课为例,分析总结了现阶段理实一体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历和对毕业学生的回访结论,从“以人文本,就业导向”出发,阐述了个人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和其在保证中职学生对口就业和可持续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专业基础课程,实训教学,课程开设

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加强职中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的契机下,职业教育将面临着更高的发展和更大的调整。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情况下,唯有以质取胜!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设方案是否真的符合学生的升学、就业的需求?下面就四川宜宾南溪职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两门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的开设及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意见。

1 课程与岗位需求

通过走访行业协会、调查企业、我们得出在目前的电子信息产业对电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仍然集中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维修电工及机床维护两个大的岗位上。从需求排名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市场。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分别包括:①电子装配方面:设备使用及安全操作规范、元件的基本知识、电路知识、仪器仪表知识、装配焊接技能等;②维修电工方面:电气安全操作、低压控制电器、线路安装技术、电线板材选择等。综合以上,我们不难看出,两大就业方面,在知识技能要求上正符合两门课程的开设。

2 课程分析与定位

2.1《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是中职学校机电类和电子电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主要介绍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两部分内容,以基本元件、基本电路为教学核心,分析其特点、作用、电路原理及典型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电子元件、电子电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和保证。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训开展效果好的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培养方式,符合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喜欢动手、感性认识敏锐的特点。

2.2《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也是中职学校机电类和电子电工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包括电工理论分析计算、低压电气元件与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三部分内容,以低压电气元件和线路安装检修技术为教学核心,通过对电气元件的介绍、线路安装与检修的技能训练,学生可获得维修电工方面的理论和技能,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学习技能的基础和保证。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是一门技术性强,安全职业素养要求高的课程,维修电工方向也是目前学生就业人数多,可持续发展较好的工作选择。

3 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和《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实训》两门课程作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和保证,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是在高一年级的两学期开设的。目前的课程开设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课时保证:基础课程课时无法保证,无法满足人才培养方案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专业基础掌握不太好,势必导致后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没有好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两个学期的学习中,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表面,而在高一年级课程结束后,在近1年多的学习过程中,再没能对专业基础知识做实训和提高,学生掌握不牢固,滞学时间长。待就业时,容易出现连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②教学内容:对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进行分析讨论。理论教学:学生对基本元件、基本电路的掌握力不够,对电路分析能力差,不能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另外理论教学课时不足,应该完成的重点教学内容完成不了。实训教学:实训设施上,欠缺对基本电路搭建和分析的平台,基本电路的分析能力是未来就业中的重点需求。实训课题不连贯、不新颖,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作为专业基础的课程,无法抓住学生,后续则易导致学生学习不努力,学生流失严重等问题。③教学考核力度:现行的教学考核,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以前的考核标准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考核,两则都是等同的,以教师考核为例。教师因为没有考核,教学压力小,也就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低下,在实训教学中随意性很大,学生对所学习知识满意度低。学生理论和技能水平的不合格,也将导致学生无法对口就业,进而影响到专业的说服力。

4 课程开设建议及意见

要解决基础课程开设与人才培养效果之间的矛盾,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课程开设时间得以保证:建议在课程开设时,采取在现行一学年的基础上,增加一学期的方式(1+0.5)来保证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得专业基础课程真正能发挥基础引导作用,为学生后续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质的保证。②教学内容上加以完善:目前,基础课程无法完成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要求。在教学课时的保证下,对基础性课程采取“3期制”,则重点在于加强模拟部分教学,注重基本电路、基本元件的讲解,淡化较难的技术运算,以验证性试验(实训)主导,以典型电路和小产品为依托,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撑。③考核评价上必须加强:模拟定岗实习的开展,以企业化工作要求和工作任务为依托,以独立课题或任务为考核内容,第三方进行考核,规范学生技能等级的考核制度,纳入学生毕业证的领取条件。项目化考核,逢实习必考,逢重点必考,以考励学、促学。

5 总述

基础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奠基石,良好的专业基础是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保证。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盲目的提方向,提技术革新是没有意义的。考虑学生实际,重视专业基础,真正让职业学校学生富含职业气息、专业气息,走得出去、干得下来,拥有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岩国.浅析中职教学新模式之项目化教学[J].职业,2013(18):79.

[2]牛畅.电子技术技能之中职教学改革漫谈[J].成功,2013(5).

[3]李荣斌.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忉.成功,2011(7).

[4]徐新国.以技能竞赛引领中职电子专业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021.

专业基础知识 篇2

材料员《专业基础知识》、《岗位知识》和《专业实务》

科目考试大纲(2012修订)

《专业基础知识》

一、建筑材料

(一)建筑钢材

1.钢材的力学性能与工艺性能 2.常用建筑钢材的品种和质量要求 3.钢架管、扣件的品种和质量要求

(二)石灰与石膏

1.石灰生产、熟化和硬化过程 2.石灰的技术标准、性质和用途

3.建筑石膏的生产、凝结、硬化 4.建筑石膏的应用及质量标准

(三)水泥 1.水泥的品种与代号

2.常用水泥的选用及主要技术要求

(四)混凝土 1.混凝土的分类

2.混凝土的原材料及质量要求 3.混凝土的技术性能和质量要求

4.混凝土外加剂、掺合料的种类和质量要求

(五)建筑砂浆与墙体材料 1.建筑砂浆的种类和技术性能 2.建筑砂浆的原材料及质量要求 3.砖、砌块的种类和质量要求

(六)防水材料

1.防水卷材主要品种、特性、质量要求 2.防水涂料主要品种、特性、质量要求 3.建筑密封材料主要品种、特性、质量要求

(七)建筑木材 1.木材的基本性质

2.建筑木材及制品的主要技术性能和质量要求 3.建筑木材的干燥、防火及防腐处理要求

(八)建筑装饰材料

1.建筑石材的品种、主要技术性能和质量要求 2.建筑装饰陶瓷材料品种、特性及质量要求 3.建筑玻璃的品种和特性 4.金属装饰材料的品种和特性 5.建筑装饰涂料的品种和特性

(九)绝热、防腐及吸(隔)声材料 1.建筑绝热材料的品种和特性 2.建筑防腐材料的品种和特性 3.吸(隔)声材料的品种和特性

(十)建筑节能材料

1.建筑节能材料的品种和特性

2.常用建筑节能材料的应用

(十一)材料抽样基本知识 1.抽样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2.材料检验抽样方法 3.主要材料检验抽样要求

二、建筑力学基本知识

(一)静力学基础 1.静力学基本计算 2.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

(二)材料力学基础 1.杆件的基本受力形式 2.杆件强度、刚度和稳定的概念

(三)结构力学基础 1.结构的计算简图

2.平面结构体系几何组成的概念

三、物资管理基本知识

(一)材料管理的基本概念 1.建筑物资管理体制

2.建筑材料管理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二)材料消耗定额的基本概念 1.材料消耗定额的分类、构成和作用 2.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调整和考核 3.材料消耗定额的应用

(三)工程造价的基本概念

1.建筑工程的工程量计量规则 2.建筑工程费用组成与成本核算 3.工程造价的定额计价基本知识 4.工程造价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基本知识 5.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预算对比

《岗位知识》及《专业实务》

一、材料管理

(一)材料计划管理

1.材料计划管理的种类和主要任务 2.施工项目材料需用计划的编制 3.材料计划组织实施的过程管理

(二)材料采购管理 1.材料采购方式选择

2.材料采购对象确定和材料加工订货 3.建筑工程物资采购信息管理和合同管理 4.建设工程材料、设备采购的询价 5.施工项目材料、设备台账的编制

(三)材料供应管理 1.材料供应计划编制与实施 2.材料供应方式及选择 3.材料供应考核办法 4.限额领料 5.材料运输

(四)材料仓储管理

1.材料储备定额和储备量管理 2.材料入库 3.材料保管与保养 4.材料库存控制与分析

5.易燃、易爆、易损及有毒有害材料的储存要求 6.仓库盘点的内容与方法 7.材料出库 8.仓储内业资料管理

(五)施工现场材料使用管理 1.现场材料管理的阶段划分 2.现场材料的验收和保管 3.现场材料发放和回收 4.现场材料节约的途径 5.周转材料租赁管理

6.周转材料费用承包和实物量承包 7.小型机具管理

(六)材料核算管理 1.材料核算的主要业务 2.材料核算的内容和方法

二、建筑材料现场取样检测

(一)试块制作和养护

1.混凝土强度试块、抗渗试块的制作和养护要求 2.砂浆试块的制作和养护要求

3.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块的留置和养护要求

(二)取样检测

1.见证取样的概念、范围和程序

2.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进场验收和复验 3.工程材料计量标准

4.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的检查

5.材料质量证明及检测资料的收集与归档

三、建筑材料管理相关标准和规定

(一)建筑材料相关标准 1.建筑材料技术标准框架体系 2.常用建筑材料技术标准

(二)建筑材料管理相关规定

知识、能力和专业情意 篇3

一、知识

1.广博的通识性知识

音乐教师需要广泛学习和了解相关学科及其领域的知识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通晓音乐学科所涉及的较为全面的学科知识,对世界艺术及相关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并合理地把握世界音乐与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等各种音乐风格的平衡,以实现“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音乐课程目标。

2.精深的音乐专业知识

音乐教师要掌握音乐基本理论、音乐欣赏理论、音乐史、音乐创作理论等。了解声乐体裁知识,如进行曲、抒情歌曲、颂歌、儿歌等知识。掌握一定的作曲知识,如和声、调性、曲式、旋律等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有教会学生唱歌的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如对不同年龄不同嗓音特点的分析与鉴别,因材施教的策划与安排,练声曲的选择与运用等声乐基础理论知识。

3.扎实的教育教学知识

即教师关于“如何教”的知识及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关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知识,关于音乐新课程标准的知识,关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关于教与学的知识以及关于学生评价的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知识基础。

二、能力

1.个人音乐基本技能

个人的技能包括唱、弹、跳、合唱指挥等能力。唱:音乐教师最基本的技能,教师的演唱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力,更快更有表情地完成歌曲的处理。弹:要具备扎实的钢琴演奏技术,有熟练的钢琴独奏和即兴伴奏能力。跳:指的是必要的舞蹈示范,音乐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舞蹈功底、舞蹈技能,适当的舞蹈动作会让课堂更加生动,会给学生带来美感。指挥:合唱艺术的完美,得益于指挥水平的高低。教师用指挥动作的变化以及口型、面部表情即可对演唱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做出调整和定位,能更好地展示合唱歌曲的音乐表现力及艺术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歌唱热情。

2.教育教学能力

音乐教育教学包括分析和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分析和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音乐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堂音乐课,使音乐课就像一部优美完整的作品,使每节音乐课都富有艺术性与创造性。课堂教学中主要是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调控课堂的教学。在音乐教育领域,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丰富音乐教学的媒体资源,促进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掌握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件制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技能,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

3.教育科研能力

“专业教育中科研”和“科研中专业教育”,不仅能够体现音乐教师的自身价值,还作为进一步发展的驱动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必须具有科研能力才能使自身获得专业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教育专家。音乐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将有利于推动音乐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不断进行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结合实际探索规律,才能有效进行音乐教学工作,从事教育科研是提高音乐教师素质的最佳途径。

三、专业情意

专业情意指教师专业行为的心理倾向,是基于对所从事的教师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一种精神。是音乐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坚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是在从事教师职业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

1.专业信念

专业信念是为对音乐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条,它支配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是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教育信念一旦形成,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如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强调尊重和欣赏每一个学生,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认识到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能赏识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对待教育事业的问题上,教师要有强烈的投入感和责任感,热心音乐教育事业,要在献身音乐教育事业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懂得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发展自己,这才是一种真正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

2.专业情操

教师专业情操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教师的专业情操可分为专业理智感、专业道德感、专业美感。高尚的专业情操具有“乐于主动创造”之功能,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使其在愉悦中感受职业生命,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发展,音乐教师们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音乐教师体验音乐教育的职业快乐,唤起并满足音乐教师职业追求,变“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

在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社会各界要重新审视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音乐教师也要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才能,充实自身业务及综合知识,使自己成为新一代的音乐教师。

专业基础知识 篇4

一、课任安排

高职单招《机械类专业基础知识》由四门课程六大模块组成。四门课程是《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基础》, 六大模块是“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基础”、“金属基础知识和材料热处理”、“金属切削加工基础知识”。由此可看, 机械专业基础知识涉及面广, 知识信息量大, 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只有合理安排课程才能使考生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提高学习效率。笔者建议由同一个老师承担全部课程, 执行一站式教学。以往本校升学班四门课各安排一名教师, 结果大家各自为政, 各施其责, 课程没有统筹, 相互分裂, 衔接性也比较差。当然, 由一个老师承担全部课程对任课老师是很大挑战, 但它的好处是能够统筹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课程。如在机械零件学习之前要先安排学习金属的力学性质、钢的牌号及金属的热处理, 这样在学习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时就会比较准确;再如, 把轮系的功用放在金属切削加工基础知识中的车床介绍之后来讲, 学生对轮系实际应用就有感性认识。此外, 任课老师还应根据课程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反应来科学安排课程进度。

二、时间安排

升学班一般安排一学年的考前辅导时间, 周学时8节为宜。一学年按30~32周计算的话, 总学时约为240~250。第一学期上完《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和《静力学》, 第二学期上完《材料力学》和《机械基础》。第二学期大约120节课, 应留下45节左右的时间复习、讲评, 其中制图复习用到4~6节、金工8节、力学8~10节、机械基础8节, 其他时间用于模拟考和讲评试卷。历年的高考真题是很好的练习材料, 一般做完5份真题后就会对考试内容、形式、重点有了真切的了解, 而后要安排真题试卷讲评, 对学生感到特别有难度的部分要详细分析解答。之后再做三次实战模拟考试, 实战模拟考试要严格执行考场纪律并不得拖延时间。

三、备课实务

鉴于由一个教师承担此全部专业课程, 在时间紧、任务重, 压力较大的情况下, 任课教师必须全力以赴。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1. 吃透复习指导书, 熟悉全部考纲内容, 对不熟悉的模块, 找出至少三本同科目专业教材, 进行自我学习和比较。

2. 编制课件。针对学生缺乏对机械和工厂的感性认识, 需要教师在掌握复习指导书的基础上编制课件。对于课时只有一年, 内容如此庞大的学习, 最佳的途径是给学生编制有实景、有动画、有图像的课件。编写课件可借助于在网上有各个学科的精品课教学课件、同行教师教案。编制课件时, 特别要注意PPT上的文字不要太多, 多用插图, 视频、动画, 使其生动形象。学会使用网络资源对教师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笔者在网上找到了所有的车床基本知识、车削加工和钳工等操作视频, 以及大量的机械专业知识的Flash, 比在现场看得更清楚。教师平时要有意识地积累、收藏有用的网页, 遇到困难时才知道去哪里找寻。

3. 教学的通俗化。学过机械的人都知道, 这个专业的学习是很枯燥的。因此, 在遇到复杂理论问题时, 要力争用学生能够了解的生活体验, 通俗化讲解。例如, 学生反映材料力学很难, 其中讲到应力、应变时, 学生弄不懂, 笔者就用生活常识来讲解。应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内力。讲解时打比方, 一套100平方的房子售价100万那么每平方是多少钱, 学生马上回答是1万, 怎么得来的?100万÷100m2=1万, 那么这1万便是单位面积的价格。即100万是总价, 而1万是单价, 应力的概念与此相似, 内力是由外力引起的作用力, 是使杆件变形的总力, 如果内力是100N, 杆面积100mm2, 应力就是1MPa, 即100N÷10mm2=1MPa (注1N/mm2=1 MPa) , 100N是杆受力总量, 1MPa就是受力的单量;同理, 线应变公式中, △L是变形的总量, ε变形的单量;所以直杆线应变就是在应力作用下单位长度的相对变形量。再如, 应力集中, 是构件截面突然变化时局部应力显著增大现象, 快熟面塑料包装袋设小缺口容易撕开, 就是利用了应力集中原理, 反之阶梯轴的轴肩处设圆角就是防止应力集中易破坏。总之, 在授课时应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讲解纯理论,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积累日常生活所蕴涵的学科理论, 化深为浅, 化繁为简,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接受。

4. 制作图表和编写口诀帮助学生掌握关键学习内容。有些重要节点可编成口诀, 如按载荷性质划分轴:心轴受弯不受扭、传动轴受扭不受弯、转轴受弯又受扭。公差:间隙配合孔大轴小、过盈配合孔小轴大、过渡配合孔轴大小同。常用车刀种类和材料:常用车刀五大类, 切削用途各不同, 外圆内孔和螺纹, 切断成形也常用;车刀材料种类多, 硬质合金高速钢, 高速钢刀可水冷, 防止退火保硬度;硬质合金勿水淬, 骤冷易使刀具裂。有的还可制成图表 (如表1) , 便于学生记记。

四、考前辅导

考前辅导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考前辅导包含 (上接第55页) 两个内容——知识准备和心理疏导。考前两周以做题、解题为主, 针对学生在模拟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和疏漏归纳出来重点提醒, 不理解的部分一定要讲清楚。对程度稍差的学生以鼓励为主, 让学生充满信心地去参加考试。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笔者总结了16个字: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具体地说就是:经过10份左右的高考真题模拟考试后, 学生对自己的实力会有一个实事求是的估计,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期望值, 但要注意不要互相攀比, 以免挫伤自信心;个人的水平不同, 告诉学生尽到自己的最大努力就算是成功;考前多多鼓励学生, 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都给予表扬;让学生多对自己做积极的暗示, 努力克服焦虑情绪;这样才能进入最佳状态, 并在考场充分发挥。

摘要:机械专业基础知识涉及面广, 知识信息量大, 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文章探讨如何合理安排课程, 使考生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课任安排,时间分配,备课实务,考前辅导

参考文献

专业基础知识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要素不包括()。A.编辑 B.作者创作 C.复制 D.发行

2.在出版工作中,编辑工作处于()。A.协调环节 B.中间环节 C.中心环节 D.辅助环节

3.下列关于编辑与作者之间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A.编辑离不开作者 B.作者离不开编辑

C.编辑和作者之间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 D.编辑可以随意修改作者的稿件

4.与图书相比,期刊最基本的特点是()。A.系统性较强

B.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强)。C.有固定名称,按顺利编号连续出版 D.开本较大

5.下列关于图书封面的表述,错误的是()。A.封面也称“书皮”、“封皮” B.封面能对书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C.封面由面封和底封组成 D.封面通常印有装帧性图文

6.根据国家《图书和其他出版物的书脊规则》,除外文版图书和线装书外,凡书脊宽度大于或等于()毫米的图书和其他出版物,应当设计书脊内容。A.4 B.5 C.6 D.8

7.教育类挂图宜选用的装订样式是()。A.平装 B.线装 C.散页装 D.精装

8.编辑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不包括()。A.编辑 B.副编审 C.编审 D.总编辑

9.下列关于书号使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不同装帧形式的同一种图书,使用同一个书号 B.同一种图书的不同版本,使用同一个书号 C.相同内容的不同开本图书,应分别使用书号

D.一套多册图书只有一个总定价,不拆开销售,每册单独使用书号

10.出版行政部门规定的重大选题备案范围()。A.是确定不变的 B.不是一成不变的 C.是因人而异的

D.是因出版单位的不同而不同的

11.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对()的保护有时间限制。A.署名权 B.修改权 C.保护作品完整权 D.发表权

12.按国家版权局《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图书原创作品的版税率标准为(A.2%~8%)。B.2%~9% C.3%~10% D.4%~12%

13.侵犯著作权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对这三项责任()。

A.所有侵权人只承担其中一项 B.所有侵权人须承担其中至少两项 C.所有侵权人均须承担三项

D.所有侵权人必须承担民事责任,而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有些侵权人还要承担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14.现在人们所说的繁体字是指()。A.笔画多的字 B.难写难认的字 C.年代久远的汉字

D.现在已被简化字代替的原来笔画繁难的汉字

15.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的是()。A.鞠躬尽瘁 B.流言蜚语 C.独辟蹊径 D.喘喘不安

16.下列关于汉语拼音拼写规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拼写现代汉语要以词为拼写单位

B.ǖ出现在声母n、l后面时,ü上的两点可以省略 C.姓名和职务、称呼等分开写,职务、称呼等开头大写 D.声调须标变调

17.下列关于标点符号的说法,错误的是()。

A.标点符号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与作用 B.句子中的所有停顿都要用标点符号表示出来 C.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 D.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

18.下列各组同义词中,属于近义词的是()。A.电扇 电风扇 B.包谷 玉米 C.安置 安顿 D.维生素 维他命

19.下列关于反义词的说法,错误的是()。A.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成为反义词 B.构成反义词关系的词必须是属于同一范畴的 C.反义词在音节和结构上,一般也要求对应

D.行文习惯上的相对反义词也是事物矛盾对立关系的反映

20.下列关于虚词的表述,错误的是()。A.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具有帮助造句的语法作用 B.虚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C.在现代汉语中,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之一 D.虚词主要有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21.下列关于谓语的表述,错误的是()。A.谓语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句子成分

B.谓语一般在主语之后,说明主语“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 C.代词都不可以做谓语

D.最常见用来做谓语的是动词和形容词

2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的是()。A.高士其的科普作品大都写得深入浅出

B.学习外语只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就一定能成功 C.为了一点遗产,他们兄弟之间发生了阋强之争 D.这件事布置得十分周详,可谓密云不雨

23.将下列各组词语分别填入“说理要透,透在于话说得,并不在话多。有时把一万字的原稿 到五六千字,意思反而较明确”这段话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A.深入 减少 B.中肯 压缩 C.深入 压缩 D.中肯 减少 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是()。

A.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B.你不阿Q还阿Q C.在他的内心处,他似乎很怕变成张大哥第二——“科员”了一辈子,以至于对自己的事一点也不敢豪横 D.春风又绿江南岸

25.下列有关逻辑的说法,错误的是()。A.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B.逻辑学包括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和辩证逻辑三大门类 C.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D.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是四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26.下列各句,属于误用否定的是()。A.一个人即使办事认真,也不可能不犯错误 B.浙江杭州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

C.研究美学不能不懂点艺术,否则就摸不着美学的门 D.只有态度坚决,措施严密,才能防止这次财务大检查

27.下列句子中,“为”用作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的是(A.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 B.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 C.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D.秦则无礼,何施之为)。2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是()。A.四方之民兽奔鸟窜 B.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C.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D.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

29.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是()。A.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B.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C.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D.微斯人,吾谁与归

30.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A.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B.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二、多项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把错项选入,该题不得分;正确项少选,所选的每个正确项得0.5分)

31.我国出版工作必须贯彻执行的方针原则有()。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D.满足读者的任何阅读需求 E.坚持质量第一

32.出版工作者的文化追求主要体现在()。A.认真做好文化选择 B.积极开展文化传播 C.充分重视文化积累 D.全面拓展文化范畴 E.大力推进文化创造

33.下列关于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的说法,正确的有(A.编辑工作是贯彻出版方针的关键 B.编辑工作是提高出版物质量的主要保证 C.编辑工作离不开作者和读者

D.编辑工作是制订和实现出版物计划的核心 E.编辑工作是提高出版效益的基础

34.编辑工作的专业特点包括()。A.中介性 B.普及性 C.加工性 D.民族性 E.选择性

35.下列物品中,属于出版物的有()。)。A.作家创作的手稿 B.国家发行的纸币 C.市场流行的激光唱盘 D.世上仅存的宋代刻本 E.画家油画原作

36.图书必备的结构部件包括()等。A.正文书页 B.环衬 C.护封 D.封面 E.主书名页

37.图书扉页必须印有()等。A.版本记录 B.书号及其条码 C.作者姓名 D.出版者名称 E.书名

38.按文字排列方向分类,版面可以分为(A.竖排版面 B.横排版面 C.图文版面)。D.和合面 E.混合排版面

39.我国出版业主要由()等构成。A.出版单位 B.发行单位 C.印刷复制单位 D.印刷设备制造单位

E.出版专业教育单位和科研单位

40.按所编辑的出版物的种类划分,编辑人员可以分成(A.文字编辑 B.期刊编辑 C.美术编辑 D.责任编辑 E.图书编辑

41.下列出版行为中,不符合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有(A.采用“体外循环”的方式合作出书 B.同一种图书的不同版本使用不同的书号 C.以出版丛书的名义出版期刊 D.一种图书的不同印次使用同一个书号 E.使用书号出刊)等。)。42.某出版社拟出版下列图书,其中应履行专项报批手续的是()。A.《中外科技名人录》 B.《中国造船业发展使》 C.《人体解剖图谱》 D.《医药管理法规汇编》 E.《人体美术优秀作品选》

43.我国著作权法的立法原则有()等。A.保护作品创作者和传播者的利益 B.促进优秀作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C.鼓励优秀作品的创造与传播

D.提高我国出版物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E.尊重国际著作权保护惯例,积极参与国际性的著作权保护

44.著作权发保护的权利范围包括()等。A.肖像权 B.人身权 C.创作权 D.财产权 E.邻接权

45.口述作品是以口头语言形式即兴表现的作品,包括()。A.演说 B.广播小说 C.法庭辩论 D.授课 E.话剧台词

46.依法有某美术作品著作权的人包括()等。A.创作该作品的人

B.为该作品创作做组织工作、辅助工作或提供物质条件的人 C.创作者死亡后,其继承人或受遗赠人 D.该作品许可使用中的被许可人 E.该作品的模特儿

47.下列关于著作权保护期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作品,其财产权的保护期为该法人(或其他组织)解散后50年 B.自然人的作品,其财产权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

C.合作作品的财产权保护期为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 D.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其财产权保护期截止于作品原件所有者死亡后50年 E.摄影作品的财产权保护期为其首次发表后50年

48.下列关于汉字常识说法,正确的有()。A.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

B.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 C.部首的数目要比偏旁多

D.汉字笔顺的基本规则之一是先里后外 E.笔顺是检字法中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

49.下列各组词语中对“象、像、相”的使用,完全正确的有()。A.音象 相像 本相 B.景象 雕像 洋相 C.气象 偶像 扮相 D.假象 画像 面相 E.迹像 相片 好象

50.《汉语拼音方案》的构成,包括()等。A.字母表 B.声母表 C.韵母表 D.元音表 E.声调符号

51.下列关于轻声的表述,正确的有()。

A.轻声是指普通话某些音节的声调在一定条件下读得又轻又短 B.轻声是一种特殊的音变现象

C.轻声现象不在普通话的语音规范范围之内 D.轻声是在四声之外的一个独立的调类 E.轻声的特点是发音特别短,音强特别弱

52.下列关于语言知识的表述,正确的有()。A.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B.主谓短语两部分表达的是陈述关系

C.多个分句处在一个结构层次上的句子是多重复句 D.偏正复句是指分句间意义有主有从的复句

E.各分句之间有先后相承的关系,此复句叫解说关系复句

5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用基本义的有()。A.绿色的草地特别养眼

B.为了将绿色食品及时送进奥运村,政府特意开辟了绿色通道 C.教育部要求各个学校实行阳光招生 D.开朗活泼的小勇是个地道的阳光少年 E.绿色植物在阳光下可以发生光合作用

54.同义词辨析的要素中,属于理性义的有()等。A.意义轻重不同 B.褒贬不同

C.词义概括的范围大小不同 D.语体不同(口语还是书面语)E.搭配对象不同

55.下列关于短语的表述,正确的有()。A.“又唱又跳”是连谓短语 B.“是他报告”是述宾短语 C.“喜欢看书”是述宾短语 D.“赤橙黄绿青蓝紫”是同位短语 E.“搭台唱戏”是连谓短语

56.在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A.比喻 B.拟人 C.对比 D.夸张 E.对偶

5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得当的有()。A.经过救治,一些受过伤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B.舞蹈大赛中的节目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C.战士们虎视眈眈地守卫着祖国边疆

D.金庸饿武侠小说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格外好看 E.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有关图书的出版络绎不绝

58.下列词语的声调符合“仄仄平平”格式的有()。A.金光大道 B.孔雀开屏 C.红霞万朵 D.草木争荣 E.锦绣年华

59.下列句子中,“活用”词语的句子有()。A.他风光了大半辈子 B.新产的轿车车型真的很时尚 C.这人特爱摆谱,比县太爷还县太爷 D.年轻人都喜欢张扬个性,表现自己 E.他是一个比我爸爸更书呆子的人

60.“上网可以聊天,可以听音乐,可以看新闻,还可以检索资料”属于(A.简单判断 B.符合判断 C.肯定判断 D.否定判断 E.联言判断

61.下列句子中,违反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有()。

A.劳教所的10名劳教人员,在劳改期间表现积极,被评为积极分子 B.烈士张永打完了子弹,壮烈牺牲 C.中国的园林建筑始于汉唐宫室 D.有近二百多件美术作品参加展览 E.新闻出版工作这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

62.下列句子中,使用了通假字的有()。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C.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D.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E.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6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其注释正确的有()。A.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妻子:男子的配偶)B.齐师伐我,公将战(伐:攻打)C.三皇无文,结绳而治(文:文字)

D.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容与:徘徊不前)E.阳虎去齐走赵(去:去掉,除去)

6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形容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有()。A.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B.管仲,世所称贤者,然孔子小之 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D.出图书,空囊橐 E.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65.下列句子中,属于判断句的有()。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诀以示之者三 B.楚,天下之强国也 C.粟者,民之所种 D.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E.梁父即楚将项燕

三、综合题(共6题,100分。要求用黑色墨水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答题)66.审稿题:审读短文,改正错误,弥补缺漏。(本题20分)

出版工作由编辑、出版、发行三大环节组成,其中发行工作是中心环节。通过各种方式,将出版物向公众广泛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内在动机和目的。编辑过程可以按时间顺序的前后和工作内容的重点分成若干基本环节。这些基本环节主要包括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签订出版合同、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排版、校样处理、印制、样品检查、出版物宣传、反馈信息收集等。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又各自独立。其中,信息采集在编辑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选题策划要以信息采集为基础,信息采集要以选题策划为中心。信息采集是组稿的依据,组稿是选题的落实和具体化。审稿和编辑加工整理的关系不是十分紧密,重要的稿件必须经过审稿环节才可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而一般的稿件无须经过审稿环节就可以直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审定发稿及其后续工作,如校样处理、样品检查等,也是编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出版工作成果的出版物,具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属性,而物质产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67.审稿题:审读短文,改正错误,弥补缺漏。(本题12分)

我国对出版单位的设立实行登记制。国家规定,设立出版单位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并办理一定的手续。设立出版单位的条件主要包括:有出版单位的名称和章程,有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有确定的业务范围,有1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和固定工作场所,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符合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的编辑出版专业人员,等等。设立出版单位的主办单位自收到批准决定之日起90日内,应当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局登记,领取出版许可证。以上手续齐备后,出版单位持出版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

国家对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印制三项,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其中图书编校质量以差错率为依据,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二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合格。对图书正文质量的检查,若全书字数超过10万字,必须抽查不少于10万字,并且内容(或页码)应该连续;若全数字数不足10万字,必须抽查不少于5万字。对一年内造成两种以上图书不合格或者连续三年造成图书不合格的直接责任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注销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三年内不得从事出版编辑工作。

68.简答题: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本题16分)

张强创作了书稿《走进大自然》后,与甲出版社签订图书出版合同。合同的约定中包括:张强把《走进大自然》的图书专有出版权授予甲出版社。甲出版社按照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的方式,向张强支付稿酬;基本稿酬的标准为50 元/千字,印数稿酬的标准为1%,均按照国家版权局的方法计付;稿酬应在《走进大自然》一书出版后两个月内向张强支付。合同签订后十天,张强按约向甲出版社交付了作品眷清稿,并随附一封信,说明图书上的作者姓名署笔名“楚天”。该书的责任编辑当即复信。除了确认稿件已经收到外,表示对其他问题“会认真考虑”。2001年12月5日,《走进大自然》一书出版,面封、扉页和版本记录中的作者姓名均为“张强”。该书一个页面排30行,每行排30字;正文部分共311面,其中的空白行共有120行;还有出版前言2面,目录3面。版权页标明的相关数据为:字数288千字,2001年12月第1版,2001年12月第1次印刷,印数3 800册,定价25元。2002年3月15日,甲出版社向张强邮汇了稿酬12 975.45元,并附言说明这是已经扣除个人所得税1 636.55元的税后稿酬。

2002年4月,张强向法院起诉甲出版社。诉状称:第一,甲出版社没有按照作者的意愿为其在图书上署名,侵犯了作者的署名权。第二,根据出版合同约定,甲出版社最晚应在2002年2月5日前支付稿酬,但甲出版社直到2002年3月15日才支付,构成违约。第三,根据合同约定的方式和标准计算,基本稿酬应为14 400元(即50元/千字×200千字),印数稿酬应为950元(即25元/册×1%×3 800册),稿酬总额应为15 350元;甲出版社汇寄的12 975.45元加上代扣的个人所得税1 636.55/元,总共为14 612元,少了738元。甲出版社辩称:第一,张强要求在图书上署虚假的名字,意在欺骗读者,是不合法的,出版社不应支持,所以只能按法律规定署他的真实姓名。第二,国家规定支付图书稿酬的期限为图书出版后6个月,甲出版社向张强支付稿酬的时间并没有超过这个期限,所以并无过错。第三,张强认为稿酬总额应为15 350元,是计算方法有误;出版社支付总数为14 612元稿酬,实际上已经多付了,但因这是出版社有关人员工作失误造成的,也就不要求张强返还了。问题一:

甲出版社是否侵犯了张强的署名权?为什么? 问题二:

甲出版社在稿酬支付时间方面是否有过错?为什么? 问题三:

张强计算稿酬的方法存在哪些失误? 问题四:

甲出版社究竟应该支付给张强税前稿酬多少元?请列出算式计算,以验证甲出版社的说法是否属实。69.改错题:阅读短文,改正文字和标点符号差错。(本题20分)

在我家屋后有方池塘。池水澄沏,云影徘徊,水草丰茂。塘里游鱼穿梭,历历可数。到了夏天,荷叶上伏着一身绿的青蛙,两眼虎视眈眈,还真有点睥睨四方的气概。当萤火虫在窗棂闪烁时,池塘里便会擂起蛙鼓,有时高吭,有时沉郁,有时一蛙高奏,有时群蛙和呜;声震四野。那时我还背不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词句,更说不清丰收欠收和青蛙之间的生态关系,但一曲庄户人家听的暗熟的“田园交响乐”,已足以把我引入一个浮想联篇的境界。

然而,美丽的池塘并不平安。月光下,往往当我正依偎在妈妈身边听故事时,池塘那边会突然传来,“吱„„”的一声,急促,凄厉,霎时间又变得喑哑。或者有扑腾挣扎的声音。尽管我对此早有予感,心头还是按捺不住一陈战粟。妈妈这时总是停下手中的蒲扇,嘴巴里咕哝一句:“青蛙又被蛇缠住了”。我的情绪于是在也无法松弛下来,面对着苍茫的夜空,涌起一股莫名的委屈,真想嚎啕大哭。我想象不出那温柔钝厚的小生物在蛇的缠绕下,该是怎样的残不忍睹?

70.改错题:改正句子中的错误。(本题20分)(1)她老人家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兴亡奋斗了一生。(2)经过充分讨论,他们最终一致了意见。(3)为了排遣寂寞,她养了二只小狗。

(4)修建立交桥,既节约了土地,也增进了市容环境,还方便了交通。(5)辛勤讲课二十三年,母亲终于获得了优秀教师。(6)这个组织的邪教本质已被全国人民把它看清了。

(7)水晶杯杯体和高脚连接的部分非常脆弱易碎。洗杯的时候切忌不要一手拿着高脚部分,另一手旋转着清洗杯体。

(8)她的第一部处女作终于出版了。(9)博物馆展出了北宋时期新出土的古船。

(10)英语广播讲座之所以给我很大帮助,我认为把讲课和练习结合起来,是它的突出优点。

71.释词翻译题:阅读古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并将末句译成现代汉语。(本题1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1)解释问中加点的词。

(2)将末句“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译成现代汉语。2007年度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B 2.C 3.D 4.C 5.C

6.B 7.C 8.D 9.C 10.B

11.D 12.C 13.D 14.D 15.D

16.A 17.B 18.C 19.D 20.B

21.C 22.D 23.B 24.B 25.D

26.D 27.C 28.D 29.B 30.A

二、多项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 少有1个错项。把错项选入,该题不得分;正确项少选,所选的每个正确项得0.5分)

31.ABCE 32.ABCE 33.ABDE 34.ACE 35.CD

36.ADE 37.CDE 38.ABE 39.ABCE 40.BE

41.ACE 42.DE 43.ACE 44.BDE 45.ACD

46.AC 47.BCE 48.ABE 49.BCD 50.ABCE

51.ABE 52.ABD 53.AE 54.ACE 55.CE

56.BDE 57.BD 58.BDE 59.ACE 60.BCE

61.ABCD 62.ABDE 63.BCD 64.BCE 65.BCE

三、综合题(共6题,100分。要求用黑色墨水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答题)

66题:

(1)“出版”应为“复制”。

(2)“发行”应为“编辑”。

(3)去掉“排版”,排版不是编辑过程基本环节的内容。

(4)去掉“印制、”,印制不是编辑过程基本环节的内容。

(5)“各自独立”应为“相互联系”。

(6)“信息采集”应为“选题策划”。

(7)应去掉“不是”。

(8)应去掉“重要的”。

(9)“而一般的稿件无须经过审稿环节就可以直接进入编辑加工整理环节”的提法是错误的,这句话应去掉。

(10)“物质”应为“精神”,精神产品属性是出版物的本质属性。

67题:

(1)“登记制”改为“审批制”(或“许可制”)。

(2)“10万元”改为“30万元”。

(3)“90日”改为“60日”。(1)澄清→澄清(4)“内容、编校印制三项”改为“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

(5)“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改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

(6)“万分之二”改为“万分之一”。

(7)“必须抽查不少于5万字”改为“必须检查全书”(或“全部检查”)。

(8)“两种”改为“三种”。

(9)“连续三年”改为“连续两年”。

68题:

问题一:

侵犯了张强的署名权。因作者有权在自己的作品上署笔名,他人不得干涉,但甲出版社干涉 了。

问题二:

有过错。因为合同具体的约定的付酬期限有限于国家版权局的一般规定,而甲出版社付酬时 间超过了合同约定的期限。问题三:

一般节本稿酬的付酬字数应按实有正文计算,不能按全书版面字数计算;

二是印数稿酬应以千册为单位按基本稿酬的一定比例计算,二不是以册数为单位按图书定价 计算。

问题四:

应该是14 404元。具体计算方式是:

应付稿酬的实有字数=30×(311×30-120)÷1000=276.3(千字)≈277(千字)

应付基本稿酬=50×277=13850(元)

应付印数稿酬=13850×1%×4=554(元)

应付稿酬总数=13850+554=14404(元)

69题:

(2)徘回→徘徊

(3)穿棱→穿梭

(4)荧火虫→萤火虫

(5)高吭→高亢

(6)和呜;→和鸣,(7)背不出:“稻花→背不出“稻花

(8)欠收→歉收

(9)暗熟→谙熟

(10)联篇→联翩

(11)传来,→传来

(12)„„→——(或删去省略号)

(13)霎那间→霎时间

(14)予感→预感

(15)战粟→战栗

(16)缠住了”。→缠住了。”

(17)松驰→松弛

(18)钝厚→敦厚(或纯厚、淳厚、憨厚)

(19)残不忍睹→惨不忍睹!(惨不忍睹。)

70题:

(1)“兴亡”改为“振兴”(或改为“复兴”、“兴旺”、“兴盛”)。

(2)“一致”改为“统一”。

(3)“二”改为“两”。

(4)“增进”改为“改善”(或“美化”)。“环境”可删。

(5)“教师”后加“称号”,或者“获得”改为“当上”、“被评为”等。

(6)删去“把它”。

(7)删去“切忌”或删去“不要”,或“切忌”改为“切记”。

(8)删去“第一部”,或者将“处女作”换成“作品”。

(9)“北宋时期”移至“古船”前。

(10)后半句可改为“是因为它具有把讲课和练习结合起来的突出优点”,或改成其他通顺 无误的句子。

71题:

(1)解释古文中加点的词:

①故:所以、因此

②斯人:这个人

③曾:增、增加

④恒:常常,经常,总是

(2)翻译古文:

参考译文三例: ①这样便可知道“担心祸害使人生存,安于享乐使人灭亡”的道理。

②这样,就可以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专业基础知识 篇6

关键词:生活;兴趣;技能;魅力;牵引

近三十年来,本人长期在中职学校教学第一线工作,根据教学实践及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中职教育主要是教会学生面向社会、面向就业,懂得操作技能和操作过程中所需的理论支持。教材是教师的靶,学生是教师的靶子,如何能将教师引导到靶场最佳位置,运用科学的办法,打好靶,教材的作用不容忽视,为此,编写教材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值得探究。

一、教材内容现状

从目前所使用过的教材来看,不乏出现有:有的教材各章节开头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前后章节之间缺乏联系;有的教材则只用一两句通俗易懂的话承上启下,吸引学生往下阅读;有的教材注重技能,力推师传徒的方式,主要介绍如何操作。这不外乎考虑的有:(1)留点余地,让教师发挥。都编好了,像教案一样,教师就不用备课了。(2)让学生也能读懂。(3)中职学生主要是学技能,就以技能为主。第一种观点不敢苟同。如果教材只管知识,不管教法,那么,任何一本同学科的教材就没什么两样,都能满足教学需要。知识对教师而言,都是理解得比较透彻的了,但要将知识传给学生,成为学生头脑的一分子,这就是一门艺术,并且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更是一门不断变化的艺术。随着对象的不同,施教的方法也应不同。对于第二种观点,本人有赞同感,但需完善。因为,现在中职学校的招生对象是:不管学生是否喜欢读书,能否有自觉学习的习惯,只要愿来就阿弥陀佛了,主动自学的少之又少。虽然教材的主要读者是学生,但多数学生对学习书本知识没有兴趣,没有兴趣,他们会主动读书吗?对于第三种观点,重视技能操作非常正确,但案例的选择非常讲究,案例的可操作性、趣味性、理论支持性如何?因此,中职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应着眼于此。

二、面对当代学生编写教材

过去,我们的对象是通过考试录取,他们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怎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教学内容,他们或多或少都能接受一点。此外,他们还有被动学习的必要性,因为他们有毕业后分配工作的压力,不得不听从。现阶段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基础知识薄弱,素质不高,接受能力较差,不主动学习,学习兴趣不浓,主观意识强于听从意识。还像初中阶段一样教学,技能操作部分也是直接灌输,我们如果对教材不加以改进,学生在学习中不会感到易学和乐趣,而感觉和过去的学习没有什么两样。并且一旦出现许多新名词和新概念就一头雾水,多数学生在很短一段时间内会出现厌学情绪。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的兴趣没了,学习动力也就没了,我们的课堂也就是死水一潭。为此,中职教材的编写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理论由实验、制作产品、检测来验证,不用计算推理。许多编者明知学生不喜欢计算类知识,不易接受,但还是大量编进教材,显示自己的水平,而不是运用实践中的经验公式或巧用兴趣案例牵引。

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学得懂,适用,我也会。看似简单,要真做到不是一件易事,我们必须对学习对象进行思考、研究,让文化底子薄、素质低、不读书的人有兴趣坐下来读我们编的教材,并且读得懂。我们所编教材应力求小学生都能读得懂,而且爱读,那才是我们编者的目的。中职校主要是培养技术工人,技术工人需要什么,我们必须精心研究。笔者认为,技术工人主要是会操作,同时,懂得哪些因素会对操作有影响,采用什么方法更有效,避免哪些因素效果更佳。当然,我们只定性,不定量,否则,就会成为学生过不去的坎。为此,应当面对当代学生的需求,寻找适合我们的对象,达到我们的目的。

三、面对教师编写教材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还采用传统方法,不是改变自己来适应对象,加以导之、引之,而是责之、恨铁不成钢,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多以说教为主,方法不够灵活,教学效果不佳,未能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践行。

要实现知识内化和践行这一目标,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让教师充分研究教学内容,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给教师增添了教学难度,并且还要有责任心的教师才会去做。责任心不强的教师说教材不行,然后照本宣科,教学效果一塌糊涂。教师对教材知识点都能领会,如何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却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把握的。如果所编教材对此能加以引导,再让教师发挥,这无疑会增添教师的魅力,引导学生加入自学行列,让学生有实用感,学得懂,这对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将会增添新的活力。

编教材者,是教学知识渊博者,编者将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教学手段体现在教材中,引导教师多渠道思维,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方法。

四、编写教材应联系实际,辅以案例

对中职学生讲原理、讲计算,会令他们感到枯燥乏味。教材编写要体现自己的东西,比如新观点、新知识、新案例等,特别是新案例,最好来源于生活,简单易学,便于操作,一定要让学生认为我也会做,则会让学生兴趣倍增。

中职教材应着重以实物、实验、制作产品的方式介绍知识点。比如,电工基础中的串、并联电路,我们如果离不开中学物理课的教学模式,电路讲完了,学生还不知道学电路是干什么的,计算电流又是干什么的,你让学生的兴趣从何而来?这些虽然可以由教师自由发挥,但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发挥。为了学中有乐,我们如果在教材中让学生制作一个串、并联电路,再针对实物进行讲解,同时将实物的实际状况按书上的理论图对照布局,在讲解过程中,根据负载的变化,再辅以电流电压的检测,直观发现不同电路的负载对电流、电压的影响,这就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理解上一个台阶。然后,将并联电路演变为家庭电路,我们将家电组成实用电路,再把各种家电功率大小配合算出家用最大电流,从而确定电流大小及所需控制元件的型号(漏电开关大小、保险丝的安数、电线的粗细等),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与我们书本知识的直观联系,从而实用、新鲜、兴趣齐上心头,让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再引入计算电路电流的方法,理解计算电流的作用,如果我们将家庭电路中1 kW负载的电流变化经验公式介绍给学生,那还愁学生无兴趣、学不懂吗?教材有这样的案例引导,不仅指导了教师的发散思维,更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编制教材的目标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取舍案例,案例要简单易做、适用,设备要易找,让学生觉得目标就在眼前,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做到,不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教材的根本任务就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教学对象易于接受,克服学生厌学、想学学不懂、学与不学一个样的矛盾,引领教师发挥、提高教师魅力,贴近教师、学生的思想实际,满足中职学校的教学需要。

专业基础知识 篇7

关键词: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资源库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 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人才都将面临国际竞争, 我国现在产品的质量情况和经济发展要求还远落后与国际水平, 企业难以对质量有所保证, 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 没有专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支撑。我院紧跟市场需求, 开设了《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 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校园网优势, 设计开发“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学习方式,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 教师的备课, 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作为一种代替传统教育模式的新兴教育模式, 打破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普遍存在“个性不突出、开放性不够、柔性差”等方面的问题[1], 将对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代表着科技进步的潮流。

1 资源库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开发平台

1.1 资源库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设计和开发资源库的基础和前提[2]。本课程所考取的质量专业技术人员 (初级) 证书是机电一体化专业 (光学加工与检测方向) 的就业岗位证书, 是专业必修课。课程的任务为通过系统的学习质量专业相关知识和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 掌握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检验以及计量基础的有关知识, 能够根据概率统计知识、抽样检验、统计过程控制的有关知识发现并处理实际生产中的异常, 能够结合所学的质量改进的有关知识, 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参与质量改进。通过参加“全国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 (初级) ”, 取得质量专业技术人员 (初级) 证书, 既可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 也可以作为质量专业岗位的上岗证。本课程实用性强, 做为新兴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资源库主要考虑教师和学生方便使用, 资源的搜集、整理和调用方便快捷。未解决数据库大容量问题而对数据库重新设计, 可以在硬盘上储存数据 (图片、图表、Flash等) , 只将数的储存相对路径存于数据库。数据表结构构成了数据库。对应储存单元模型相关数据、图片图表相关数据、PPT和文档素材。查询和文件归档的时候使用标的数据库章节字段进行。

1.2 功能模块

将操作界面根据需求分析设计成树状网页结构, 这样添加、修改、删除、查询以及浏览资源等功能得以实现。主要功能模块分为三种:图片图表库、单元模型库及电子教材库等。图片图表资源主要储存英语图片图表模块, Flash素材主要储存于单元模型模块, PPT和文档素材则主要储存在电子教材模块, 将各模块按照章节进一步划分。

1.3 开发平台

系统主要应用J 2 E E的开发平台和Server SQL 2000数据库。

2 后台主要功能模块

“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后台管理主要包括文件管理、资源库、教师登陆、新闻管理、论坛管理5个模块。

2.1 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模块包括文件的上传和删除。文件上传用于实现HTML课件、视频、试题、练习题、作业、疑难问题等文件的上传, 在上传没有写数据库的文件时, 操作为覆盖已有文件。在数据库中对所有文件全部用数据表存储, 并且用“类型”字段进行区分文件类型, 当要增加和删除文件时, 为了保证硬盘和数据库数据的一致, 首先要判断硬盘上是否有该文件。在进行文件增加时, 要先上传文件, 对于Office文档需要通过后台先将文件传到服务器, 然后通过服务器将文件转换为HTML格式。当文件上传且转换成功数据库才会执行数据写入;在进行文件删除时, 首先删除硬盘上的文件, 对于Office文档源上传文件和转换后的HTML格式的文件, 都会被删除掉, 当所有相关文件都删除后才会执行数据库数据删除。

2.2 资源库

资源库文件管理主要是对课程资源的上传和删除, 主要使用者是教师。包含两个主要子模块, 主要进行资源的添加和删除操作。例如, 要添加或删除图片图表、单元模型。教师登陆页面后会显示上传的文件, 为了防止出现误删除, 删除功能里有预览操作。每一个模块都有一张对应的数据表, 为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数据的增加和删除和文件管理相同。

2.3 用户登陆管理

用户管理账户的时候需要用户登录管理, 可以使用分配的相对应的网络资源权限, 可以添加和删除用户账户。使用用户名以及密码登录账户。删除账户就是将用户的资源使用权限取消。从安全的角度来说, 各种操作系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漏洞, 而非法用户则可通过这些漏洞未经授权访问系统。考虑到用户权限、以及文件的安全性, 因此选用MD5加密技术。

2.4 新闻管理

新闻管理主要是发布“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相关领域资讯, 使学生及教师紧随学科前沿。包含新闻添加、新闻编辑、新闻修改和新闻删除等操作。将学科相关领域资讯发布在“学习参考”页面。在数据库中, 具有一张单独的数据表专门存储新闻, 存储类型为“类型”。数据表同时包含并存储新闻发布的日期、来源和点击量等。

2.5 论坛管理

对“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的论坛进行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模块。

(1) 板块管理。包括分区和版面管理, 分区管理做为论坛最大的板块, 主要是添加和删除版块, 只要删除一个区, 属于这个区的所有帖子都将被删除。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增加区块, 比如增加一个实践版块等等。版面管理是对每个分区下面的版面进行管理, 比如说“难点分区”里面就有8个版面“第一章难点、第二章难点”等, 可以进行添加和删除操作, 同样当删除一个区后, 属于这个区所有帖子都将被删除。教师同样可以根据情况增加版面。

(2) 用户管理。主要是对分区、版面的管理人员进行授权, 使其对论坛进行管理。按照权限划分为2级, 为区长管理、版主管理, 区长和版主均可对用户进行删除操作。

(3) 帖子管理。主要是管理论坛中的帖子, 主要是删帖子, 假如用户拥有权限, 可以在论坛中直接删除帖子。按照删除对象的性质, 删除分为主题删除和帖子删除。主题删除就是删除发起的一个话题。删除主题后, 属于该主题的所有帖子都将被删除, 比如该主题的跟帖等。帖子删除就是删除回复的帖子。删除的是每一个回复帖子, 不会影响其他的主题或者帖子。

3 结论

建立“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是个性化的、有针对性地、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工作, 希望给其他相近课程资建库建设一些指导。

参考文献

[1]裘建新.开放的个性化电子教案及其素材库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3) :54-55.

动漫专业素描基础建设 篇8

1.1 外国动漫产品逐渐进入国内市场,

国产动漫也逐渐得到普及, 使得动漫产品成为百姓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文化产品。素描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油画作为一种架上绘画形式需要有素描作为基础。素描作为一种绘画形式也有很长的历史。它的雏形和胚胎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大体形成, 于20世纪初被引入我国, 发展至今基本遵循规律, 可以说已相对确立。

1.2 素描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油画作为一种架上绘画形式需要有素描作为基础。

素描作为一种绘画形式, 它的雏形和胚胎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大体形成, 于20世纪初被引入我国, 发展至今, 素描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1.3 素描作为一门绘画艺术基础课,

以质感、明暗调子、空间感、虚实处理等方面为重点, 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 画面以视觉艺术效果为主要目的。

2 动漫发展需要绘画提供的艺术支持

2.1 西方早期绘画大体有两种,

一种是壁画, 一种是祭坛画, 主要用蛋彩来完成, 后来才用油画, 据记载, 单纯用油做绘画媒剂, 在拜占庭时代就有人试验过。这种画放在烈日下暴晒数月仍不会干燥。1200年, 僧侣西奥费尔.鲁济罗斯写了有关油画的论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在这篇论文中, 他介绍了亚麻仁油和阿拉伯树脂的使用方法。13世纪末在英伦三岛出现过类似油画的绘画。14世纪末, 尼德兰的两位画家凡.爱克兄弟 (杨.凡.爱克及其兄胡伯特.凡.爱克) 找到了一种简便的用油溶化颜料作画的方法, 创作了纯粹的油画。

2.2 素描作为一种绘画形式也有很长的历史。

它的雏形和胚胎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大体形成, 于20世纪初被引入我国, 发展至今基本遵循的规律, 可以说已相对确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 作为造型艺术基础训练的素描教程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绘画艺术正在由单一的写实性模式向多元的表现性、抽象性发展。面对现代绘画的发展, 作为绘画基本语言的素描也不能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结构体系与前进方向。素描既然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那就要具有一切造型艺术的一般规律、特征。以长期作业为主, 要求学生在画面中表现出体积空间, 形体结构, 人物特征, 情绪气氛等各种客观现实,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全因素素描。它虽然可以达到训练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的目的, 但这种方法几十年来一成不变, 久而久之走向模式化, 机械化。安排科学理性以及表现客观对象的能力固然重要, 但绘画作为一门艺术学科, 显然缺少不了感性和想象的空间, 更何况, 外部世界迅猛发展的今天。“全因素”“纯写实”依然是绘画基础素描训练的唯一模式, 从某种角度讲, 仍难满足化时代的学生对艺术基础训练之需, 和他们那强烈的求知欲。尽管现在的教学已由过去“苏派”一统天下的局面, 发展为连同“法派”、“德派”等在内的多种风格并举的艺术形式。但是, 就其本质来看, 还有很大的革新与发展空间。结构、明暗、虚实、比例等这些早已烂熟了的东西, 与其说是描绘对象, 不如说更多的是在描绘既定的“经验”和“规律”。

2.3 素描的表现形式与油画有相近之处。

素描通常的表现形式是明暗调子, 素描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分析明暗规律与理解结构。它要求画者以明暗层次为手段, 充分地、生动地表达客观对象的体积感、质感、量感、空间氛围感以及某种程度的色感 (指色度区别) 素描的绘画性, 决定了它以画面视觉效果为最终目的, 因此, 明暗调子是通常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段。素描的画面效果注重视觉形象的表现, 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是衡量画面效果的标准。在空间与立体的表现方面, 一些画得比较充分深入的明暗素描, 立体和空间的表现十分真实生动, 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要是没有用素描表现质感、空间、体积感等方面的能力, 想用油画表现出来是不可能的。只有掌握了素描的表现理念, 再运用到油画上才会使油画的表现更加丰富自然。

3 动漫专业发展要有素描教育为基础

3.1 素描在动漫教学中的基础作用非常重要。

中国素描教育是挪用欧洲近三百年来形成的“直接画法”体系为基础而发展至今的, 特别是印象派以后的油画, 是我国美术院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然而我们对欧洲有两千年历史的“间接画法”体系却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借鉴。虽然中国油画近百年里有了长足的进展, 但与欧洲油画相比仍然有着很大差距。我们只是用油画的材料和工具画画而已, 对油画的特性、油画语言的运用把握都不够。实际上画画是很个人化的事情。一般搞理论的人喜欢归纳, 概括一个地区或一个时期某地方的风格特点。作为实践者, 画家是不会按照已经设定的框架和路数来走的, 他有着很强的自身发展意向。十年前, 我们那拨人的绘画风格外边人看起来非常接近, 现在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作为一种艺术语言, 油画包括色彩、明暗、线条、肌理、笔触、质感、光感、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因素, 在西方, 素描则更早就经历了一个从作为辅助手段的从属艺术, 到独立的艺术形式的演变, 并成为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了。今天, 素描不仅可以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用来训练艺术家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 还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来进行艺术构思和创造。正如安格尔所说:“除了色彩, 素描包括了造型艺术的一切。”当然, 还是如他所说:“素描中包括着艺术的尽善尽美。”提倡创造性思维, 拓展素描的宽泛性。要把造型的普遍规律纳入艺术规律的个性表现中, 使艺术个性自然地渗透到画面中, 以昭示绘画者个人的审美精神和创造内函素描是绘画入门的基础, 它能帮助我们提高整体而全面地观察世界, 准确而客观地表现对象的能力, 是促进初学者眼、脑、手高度协调一致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3.2 在动漫原画上出现的问题可以在素描里集中解决。

比如那画面灰的问题来说。造成画面灰的原因很多, 比如模特儿的面部大部分都处在亮部里, 于是, 画面上基本都是亮和灰的色调;如果处理不当, 很容易画灰。这时, 应强调深灰的作用, 尽量拉开深灰和浅灰的距离, 使之保持画面的层次感。还有一种情况:模特儿的皮肤比较深, 黑和深灰色调占其面部的大部分面积, 而浅灰和亮面所占的面积很少。处理不好也容易造成画面灰暗、沉闷, 影响作业成绩。写生时如果打乱了这种客观秩序, 就会出现零乱琐碎, 因而影响画面的整体感。比如, 暗部里的反光, 画得太亮超出了它所在的范围, 就破坏了局部的整体。一个画面是由若干个局部所组成的, 如果每个局部都出现类似的情况, 那么这个画面就会支离破碎。在油画中处理亮部暗部的关系, 色彩的丰富性时也要注意强弱、虚实、反光等细节。达到整体的合理效果。

总之, 在动漫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美术功底和艺术创造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 因为一个动画作品质量的好坏, 首先看它的美术基础扎实不扎实, 画面是否细腻, 色彩搭配是否协调, 比例是否得当。动画作品的构思也需要在美术课中培养。素描在历史因素, 观察方法, 表现形式, 问题的解决上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打好素描基础会大大提高动画片的创新性和艺术性, 促进动漫的高水平发展。

摘要:动漫产业属于朝阳产业, 已成为国人共识, 我国职校开办动漫专业渐成燎原之势。素描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绘画形式其内涵丰富涉及内容广泛。作为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会为其他绘画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以后在动漫艺术事业上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专业基础知识 篇9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教学

目前, 职业教育的课程并不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很难迅速适应岗位要求。笔者拟通过分析微观课程《电子线路》内容和结构, 窥探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革思路。

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泰勒的课程理论, 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部分。其中, 微观的课程内容 (教材) 直接反映了教育教学目标, 同时也制约着教育教学的方式。现就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线路》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院校 (本科) 与之对应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材进行对比 (仅以模拟电路部分为例) , 以说明中职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职与中职同属职业院校, 在此对二者不做比较) 。

从表1可以看出, 中职《电子线路》课程教材无论是内容, 还是内容的展开形式, 都是普通高等院校教材的简化和难度的弱化。从本质看, 只有量的变化而无质的不同。由此看出, 中职专业基础课程并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

从西方对课程的定义看:课程即跑道, 它是由此岸通向彼岸的“桥梁”, 彼岸就是教育教学的目标。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 这两类人才因其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 只得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 从而对学生提出“博学”的要求。相应地, 高等院校的课程应该以知识为逻辑起点, 通过完整、系统、严密的知识结构逻辑进行课程的设置和展开。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鉴于这样的目标, 中职课程的设置和展开应该以职业工作为逻辑起点, 使知识与工具或情境之间形成联系。

然而, 正如姜大源所言, 面对众多的社会职业, 职业教育却缺乏一个与之对应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准科学, 以致其教学设计不得不建立在与其名称相近或类似的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之上。这样的职业教育课程难免留有学科体系的痕迹。很显然, 在深受普通教育模式影响的职业教育中, 以学科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难以满足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就中职《电子线路》课程而言, 传统专业基础课至少存在以下弊端:

学科型课程使得学生自信心严重丧失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 若学生将失败归因于稳定、不可控制的因素, 则会引发动机缺失问题。目前, 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整体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中职学生普遍是备受学科型教学体系“摧残”的“应试教育”失败者, 对学科型课程学习的失败已经成为他们“稳定、不可控”的心理现实。如果仍然用学科型教学模式一厢情愿地进行学科知识灌输的话, 势必让以谋求一份职业在社会立足为目的的中职学生失望, 从而导致他们学习自信心的下降。

没有具体目标的学习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 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主要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认知内驱力 (另一个来源是自我提高内驱力) , 它是以求知作为目标本身, 亦即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这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 是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 一般说来, 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就《电子线路》课程而言, 每一单元回答的都是“是什么” (事实与概念) 和“为什么” (理解与原理) 的问题 (陈述性知识) , 而这些问题也仅仅是以符号形式浮现在学生脑海里。中职学生并不能感受到这些符号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需要, 因此也就无法产生“好奇的倾向”, 这样, 学习内驱力随着课程的进展只会越来越弱,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会越来越少。

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形成虽然与人才类型、培养方式无关, 但都必须经过“获取——反思——内化——实践”的反思性实践过程。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和教学行为, 课程内容决定教学实施的方式和途径。虽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教师通过技术手段能够多少弥补传统学科体系给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带来的问题, 但这并不能根本改变其与普通教育教学方式的不同。中职学生对学科型课程体系学习信心不足和兴趣缺乏, 因而鲜有预期结果的“获取”, 也就谈不上反思与内化,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置的思考

为摆脱传统学科中心课程模式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目前倡导较多的是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具体到课程中就是按“工作过程系统化”对宏观课程结构进行重建;分项目对微观课程内容进行改造乃至取消传统学科课程以大项目代之。这里的项目尤其强调与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具有直接关系, 学习项目要充分体现企业工作实际需要。

这种模式一般以两种方式展现:一是打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 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部融入“项目”中去, 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学生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等一系列职业知识和能力;二是以建构模式的课程结构取代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也就是说, 课程展开的顺序要由原来的从一般到具体、从基础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 转变为从具体到一般、从应用到基础、从实践到理论。具体而言就是先完成项目课程, 最后再回到理论课程中去, 专业基础课将不再作为独立的课程存在于课程体系之中, 它将“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地忽起忽仆在大大小小的各类项目之中。显然, 这是以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 转变到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 从而强调自我建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获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的具体体现。笔者毫不怀疑“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作为职业教育课程观而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观的合理性。但问题是, 当我们从宏观的视野直接投视到具体的每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改革的时候, 以为利用“企业项目”就能涵盖某一专业 (职业) 所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内容, 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未免显得机械而教条了。

首先, 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 既然是教育, 就应该有共同的教育规律可循。由认知的心理顺序看, 无论是什么知识 (如技术知识、理论知识) 的掌握, 都需要一个阶梯式的发展过程, 知识的接受都应该沿着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 从量变到质变的路径前行。其次, 不同类型的课程具有相异且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说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是为可预见的职业服务, 那么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就是为专业课学习提供理论知识的支撑;如果说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可以与学生日后的职业工作对接, 那么与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直接联系的应该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课而不是学生日后职业的工作任务。专业基础课是无法跨越专业课而直接面对职业工作任务的, 它应该是属于专业知识基础层次的, 体现的是对职业的“多接口性”, 它能直接服务的对象是专业课, 这是由它的功能所决定的。再次, 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它在服务专业课的同时还承载着培养学生将来工作需要的一些基本素质的任务, 是对一个人长期发展起作用的因素。依据国外教育机构的研究结论, “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学习一般只在其参加工作的最初几年是有用的, 而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则是在较晚的时期起作用的, 而且工作时间越长其作用越重要, 越突出”。由此看出,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 基础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能不能通过企业的工作过程来规划工作任务, 把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完全融入工作任务中去, 是在课程具体设置中极难操作的技术问题。企业工作任务可以包含若干的专业和专业基础知识, 但绝不可能包罗所有相关专业应知应会的知识, 况且这些知识化无形于工作任务中的时候, 离散与交叉将会凸显。同样, 针对一个项目中的具体工作任务, 其知识点的支撑可能会同时涉及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无序和混乱。

可见,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毕竟是性质和功能不同的课程, 它们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价值都应该有充分的体现。

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践

“工作过程系统化”在职教课程改革中应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 概括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基本工作任务, 以此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其技术手段就是对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以便使“行动领域”转到“学习领域”。其本质是分析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设计课程的内容。顺着这样的思路在对专业基础课进行改革时, 同样也需进行分析, 只是我们要分析的不是企业的工作任务而是专业基础课服务的对象——专业课, 以及专业基础课本身。

(一) 通过“分析”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造

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点的分析分析专业基础课的目的就是弄清专业基础课各单元知识点在日后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工作中的作用。限于篇幅, 笔者仅对陈其纯所著的《电子线路》典型的模拟电路章节和数字电路章节作一简要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电子线路》专业基础课知识点在学生日后可预见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工作中的用途。当我们用传统方式无法让学生把专业基础知识内化成能力, 来解决专业课或日后职业工作遇到的问题时, 就需要考虑在不影响知识总量的前提下, 用其他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对专业课需要的知识支撑的分析通过分析专业课所负载的专业基础知识, 可引领专业基础课“任务”的设计。表3所示是《电视机原理及维修》课程教学需要的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应通过表3与表2的对比, 找到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结合点, 在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结合点上, 设置工作任务于专业基础课中。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专业课负载点与专业基础课支撑点存在着聚合关系。进行专业基础课内容的设计, 完全可以把这些聚合点作为项目, 通过一系列的“任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展开。这里的“任务”强调的是每个知识点都应该从实例开始, 并且这个实例应该是专业课内容或学生日后职业任务的雏形。

(二) 通过“任务引领”进行课程的具体实施

通过“情境”实施教学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不得不承认, 目前职业学校专业理论的教学情境普遍单调、刻板, 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而且远离学生未来的职业情境, 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难以迁移到实际工作中。就专业基础课“任务引领”模式看, 这个“情境”应该是仿真的情境, 也就是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挪移到模拟的职业场景中。具体到《电子线路》课程教学, 它应该展现这样的“镜头”: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接受任务, 教师描述任务, 学生理解、分析和执行任务, 最后学生做出产品并以文字形式加以说明。其呈现的是在教师具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中, 学生完成行动, 生成和建构意义的职业教育教学图式。

通过“任务”展开教学奥苏贝尔还提出, 当学习动机的认知内驱力无法推动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 还存在“自我提高内驱力”, 这就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任务引领”恰是强调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总量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学生自己的“接收”、“体验”, 让他们在行动中学习, 在互相合作与竞争中完成任务, 满足赢得班内地位的需要, 进而达到教学要求的模式。在此, 教师的作用是布置、支持、激励和咨询, 学生的任务是行动、思考、再行动, 最终以完整的产品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

通过“过程”和“结果”评价教学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观告诉我们, 用普通教育的考核标准去评价职业院校的学生, 从根本上忽略智能的差异, 显然不公平也不科学。对不同智能结构与类型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去考核和衡量。作为“任务引领”课程模式, 它的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是一种以学生学习“过程”和产品“结果”为对象的综合评价,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取——反思——内化——实践”的反思性实践过程中, 润物无声地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以上通过《电子线路》课程的改革探讨了中职学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之路。当然, 在具体实施中, 也可以把若干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到一门课程中。如电类专业 (职业) 基础课中的电工、电子线路虚拟仿真 (EWB) 、电子测量等就可以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这门课程如需要有个名字的话, 可以叫《电子类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其纯.电子线路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扬素行.电子技术基础 (第1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施良方.西方课程探究范式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4, (3) .

[4]徐国庆.工作体系视野中的职业教育本质[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 .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OL]. (2006-08-21) .http://www.ep-china.net/article/vocational/2006/08/20060821082550.htm.

[6]王本发.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驱力构成论及其意义[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 (4) .

[7]张健.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 2006, (3) .

[8]吴必尊.浅谈中职教育的素质教育[OL]. (2010-10-27) .http://www.doc88.com/p-67211053820.html.

专业基础知识 篇10

1 现况分析

(1) 目前, 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仍然沿用传统课程体系, 虽然有些院校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 但也只是在小范围内针对一些边缘学科作部分整合, 绝大部分课程仍然独立教学, 缺乏衔接, 每门课程都按各自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进行教学。从具体教学内容来看, 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验操作, 都有很多内容相互重叠。因此, 淡化课程意识, 注重课程的交叉渗透, 将部分基础课程实验与相关专业课程实验进行整合, 成为药学教育改革的热点, 此项改革对于培养学生药学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很有意义[5]。

(2) 根据我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学生就业岗位调查和职业分析结果, 我们将基础课程 (有机化学) 与专业课程 (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学) 实验按药品生产岗位、药品质量检验岗位、医院药学服务岗位等技能要求, 在相关学科理论教学内容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相应整合, 整合后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对上述基本操作技能进行高密度强化训练, 从而有效避免实验重复或脱节的问题。

(3) 依托校长基金项目系列的研究成果, 我院三年制药学专业教学已形成了规范化教学及考评体系。在实验教学过程各环节中注重突出学生能力培养, 注重实验操作规范化训练, 以满足工作岗位对操作技能的需求。我们依据药学专业课程特点及知识相关程度, 创新性地将药物化学与天然药物学实验进行整合, 建立一门专业实验课程, 即药物化学与天然药物学实验。但在教学内容上, 有机化学实验与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学实验内容有部分相近并重复。目前,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与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学实验课程分开教学, 虽有效训练了学生动手能力, 但在教学内容上没有统一安排设置, 致使一些相似内容在两门课中重复出现 (如熔点测定, 蒸馏回流, 醇、酚、醛、酮的化学性质, 化学原料药合成及中药提取等) , 这样会造成师资及仪器设备浪费, 且学生对重复实验缺乏兴趣, 不利于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可行性分析

目前, 我们将药物化学与天然药物学实验进行合并, 同时制定了实施方案、考核方法及标准, 有一定的研究思路和工作积累。我们也对实验项目更新、实验方法改进、实验课程教学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 并发表了相关实验技术论文及实验教学改革论文。我院具备优良的实验室硬件设施及师资队伍, 实验环境良好, 必要的仪器设备运转正常, 具备开展实验项目整合的条件;并且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和药物化学与天然药学实验已独立顺畅运行多年, 都是一些成熟可行的实验项目;师资安排和教学进度安排方面也有可调整的空间, 因此不存在实验整合目标难点。整合后的实验项目充分考虑到难度适宜, 让具备基本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生在实验室内就可完成操作, 其本质是将成熟的独立学科实验整合转化为一门实训技术, 因此, 具有科学性与可实施性。

3 实施意义

有机化学实验和药物化学与天然药物学实验这两门课程, 尽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定位不同, 但两者在教学内容、设备、技术、手段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且药物化学与天然药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原理方法又在一定程度上根植于有机化学实验。因此, 淡化课程意识, 注重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 将有机化学实验的操作技术、方法和观念充分融合在药物化学与天然药物学实验中, 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在基本操作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同时进行专业实验。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既可以温故知新, 又能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与实验方法, 培养运用所学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实验操作技能[6]。

4 实施方案

(1) 根据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课程衔接、岗位任职要求, 制定本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2) 结合药学职业发展现状, 梳理三年制药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 遴选出在教学内容中应重点培养的学科技能;调研制药企业、药检部门、医院制剂室及药房, 遴选出具备实验室操作可行性的实验项目, 开展系统化的各阶段预实验研究, 使整合后的实验可以有序开展。

(3) 将有机化学实验的操作技术、方法和观念充分融合在药物化学与天然药物学实验中, 使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筛选出科学、可行的必选、自选实训项目。

(4) 结合相关制药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来选取内容, 编写药物化学实训技术实验讲义。实训项目分3个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原料药制备模块 (包括化学合成和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与提取) 、药物鉴定模块。根据课程设计思路, 为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将必需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渗透到3个模块的教学中, 每个模块教学内容均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顺利对接。

(5) 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应给学生更大空间去选择性地做实验, 增加学生可自选的实验项目。基础模块属于必选项目, 其他两个模块分别设定自选项目。逐步开放实验室, 满足学生提高实验技能的要求。

(6) 制定配套的教学实施方案及考核评价方法。本课程考核采取百分制。考核包括基础理论闭卷笔试、基本技能操作考核和平时考核3部分。基础理论闭卷笔试考核时间为30分钟, 占总评成绩的20.0%。基本技能操作考核包括未知药物粉末的定性鉴别和基本技能抽签考核两部分, 其中未知药物粉末的定性鉴别在实验项目中落实, 占总评成绩的10.0%;基本技能抽签考核采取单独考试, 操作时间30分钟, 占总评成绩的10.0%。平时考核为平时实验的综合成绩, 依据《专业实验项目考核评分标准》评分, 包括药物化学实验考核成绩、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考核成绩, 各占总评成绩的30.0%。

5 实施方法

(1) 通过医院、制药企业调研, 初步确定整合方案。

(2) 通过查阅文献、专家咨询等, 确保上述方案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可实施性。

(3) 以实验室现有实验教学条件为基础, 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各环节预实验, 对整合后的项目进行可实施性研究, 并做必要的技术改进, 确保项目的科学性。

(4) 对新的实验项目进行实施环节分解分析, 研究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及考核评价方法。

6 实施效果

为了解实施效果,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了我院大二学生对实验整合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表明, 86.9%的学生对整合后的实验项目比较感兴趣, 这是实验教学取得成功的首要前提;76.9%的学生对实验课安排满意;64.9%的学生认为较规范地学习了基本实验技能;96.2%的学生认为整合后的实验对提高自身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一定帮助;仅有3.8%的学生觉得帮助不大。

7 结语

实验项目整合, 可使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从原来基础实验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分散独立的状况, 转变为实验教学体系完整、内容紧凑连贯、符合高职高专实际教学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 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对传统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 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新增加的学生自选实验项目也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保障。

摘要: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我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学生就业岗位调查和职业分析结果, 我们将有机化学实验与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学实验课整合为实验课程药物化学综合实训技术;并制定配套课程标准及考核方案,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实施,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关键词:药学专业,基础与专业实验,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方苗利.基于问卷调查的药学“基础化学实验整合”教学改革效果探索[J].科教文汇, 2013 (2) :58-60.

[2]李新霞.药物化学/有机化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路[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9 (1) :83-84.

[3]赵大伟.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化学实验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与课程整合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13) :12.

[4]刘书华.对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0, 6 (3) :10-12.

[5]宋海南.药学专业“药用有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3 (2) :65-66.

环境专业本科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篇11

摘要:为满足中国当前快速发展的环境保护事业需求,环境专业作为新兴交叉学科,亟须构建一套有效、科学的本科知识体系,为社会输送人才。结合环境科学本身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了环境专业“D12”知识体系的构建思路,并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探索设计了一套具体的必修核心课程体系。

关键词:环境专业:本科教学;知识体系;D12;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也付出了相当大的环境代价,当前整体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且复杂。与此同时,由于收入水平的提升,民众对于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愈发迫切。

基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客观背景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高速发展,环境类专业热度逐步提升,招生规模逐渐扩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环境专业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未来环境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重任,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综合学科,这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意味着新的挑战。环境专业亟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全过程的本科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设定特色培养目标与配套的教学计划,以满足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服务。

本文在分析环境专业本科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科学本身的内涵,提出了“D12”知识体系的构建思路。同时,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具体设计了一整套必修核心课程体系。

一、当前高校环境专业本科教学需要处理的几大关系

我国环境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尽管发展速度较快,然而本身的方法学、知识体系等尚需进一步完善。总体而言,需要处理好以下四大方面的关系。

1.传统基础学科与环境专业的关系

不同于其他传统基础学科,环境专业是一门典型的交叉性学科。虽然在环境科学的起步阶段,其基础理论、方法等基本来自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传统学科,但面对日趋复杂的环境问题,必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方法体系。

具体到教学工作,当前环境专业的学生往往认为学习面过于广泛,涉及多个学科的课程,好似“理科综合”专业。导致什么都学,而感觉什么都懂或者什么都不懂,缺乏专业自信与归属感,甚至部分学生误将其当做环境专业的“特色”。而在继续研究生深造阶段,有些传统学科背景的学生在选择环境相关方向时更受欢迎,环境专业学生自身的优势反而没能得到很好地发挥。

因此,环境专业需要理清自身与传统基础学科之间的关系,构建一套特色的、有机整合的知识方法体系和能力素质结构,并设置清晰鲜明的培养目标,以避免学生迷失在多学科基础课程中。

2.“宽口径”与“厚基础”的关系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工作中,普遍提倡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原则的通识教育。即本科教育阶段,学生既需要具备厚实的本专业知识、技术,也需要有宽广的专业口径。

对于环境专业而言,其“跨学科”的属性决定了学生相对较宽的知识面,而在深厚基础方面则稍显欠缺,精、深程度不够。教育的整体发展方向应该是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既要保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方面知识技能的“宽口径”通识教育,更应进一步强化、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使其在未来选择某些研究领域进行自主性深度学习时具备足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在整体知识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环境科学自身特征,从知识与思维两方面交叉考虑,把握好“宽”与“厚”的关系。

3.单个课程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本科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整体课程体系的设计。环境专业现有课程整体性不够充分,即便单个课程看起来“面面俱到”,却缺乏整体上的有机整合,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体系化的缺失令学生难以把握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容易导致有的领域缺乏相关课程、有些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或交叉、不同学期的课程之间递进感较弱等情况。在本科教育初期,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本科生需要进行大量、多学科课程的学习,如缺乏整体的认知,很可能导致不易充分激发其对环境专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这也令本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准备时,对学生的基础可能没有一个很好的预期,给教学过程带来一定的不便。

碎片化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深厚专业基础的培养,零散的“点”状课程也无法让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较宽的知识面。需从环境专业的特色出发,在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下进行具体课程的设计。

4.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薄弱的实践教学环节将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环境专业涉及技术性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加要求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环境专业现有培养体系中,往往理论课程较多,配套的实践性学习内容不够充足,这将导致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难以切实应用,也不利于未来就业。数量方面,除相关传统基础学科的实验课程外,也需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安排;质量方面,应着眼于实践项目的内容设计,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时间方面,实践课程的及时性、衔接性需要强化,理论课程进行的同时或者刚结束后,需要紧密配套安排相关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清晰把握知识学习与实验、实习、未来就业之间的联系,有机整合方法知识与技术。

因此,需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在现有课程体系中进一步补充设置规范化的实践项目,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实践项目的设置也应尽量与现实社会的环境问题解决需求相匹配。

二、环境专业“D12”本科知识体系构建思路

基于上述几大关系的分析,在明确环境科学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提出了环境专业“D12”本科知识体系建设的构想。

1.环境科学内涵与特征分析

对于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认为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有学者认为“环境科学是以‘人类一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环境科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人与环境”,可以说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的科学。与传统学科相比,环境科学是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型特征。随着原有环境问题的演化以及新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科学的发展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环境科学是传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研究环境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其系统研究必将涉及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多种传统学科。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面考虑,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环境科学还是一门社会应用型学科,需要为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战略与环境问题提供决策支持,为企业的污染处理提供解决方案,为公众提供必要的知识普及和信息咨询服务。

2.“D12”知识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架构

根据环境科学的内涵与特征,整体而言,知识体系构建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综合集成自然与社会两大学科,并考虑对现实环境问题解决的应用。本文将环境专业知识体系的设计概括为“Double 12(D12)”体系。

“D12”体系主要依据以下两大基本原则进行构建。(1)先问题、后科学。基于环境学科的问题导向特征,首先对环境问题进行识别,引发并培养学生对环境专业的学习兴趣,之后逐步引入环境科学研究。(2)先通识、后专业。在进行全面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总体来说,即一套“先分-后合-再分”的知识体系(见图1)。学生首先了解并把握现实的环境问题,引起自身思考与学习兴趣,之后全面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夯实相应基础后,进而系统地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最终,依据自身选择的具体专业领域,深入学习某一方面的环境专业知识,包括环境自然科学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根据需要反过来补充对应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思想。

3.“D12”知识体系解释说明

“Double 12(D12)”知识体系的第一个“12”构成了环境科学的入门知识体系,“1”与“2”分别体现了环境科学的“问题导向”特征与“综合交叉”特征。

第一个“1”表示“环境问题认知”。环境科学是一门问题导向型的学科,其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应当遵循这一基本思路,由“环境问题”进行整个知识体系的导入。而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产生了矛盾,因此需要了解这两个系统基本的运行机理,学习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即第一个“2”所代表的内容,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在内的基础自然科学与包括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在内的基础人文社会科学。随着环境科学内涵的逐步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也在逐渐变化,纳入入门知识体系的具体学科也在不断调整。

“Double 12(D12)”知识体系的第二个“12”可以说是环境科学的进阶知识体系,“1”与“2”分别反映了环境科学的“独特性”与“专业性”。

第二个“1”代表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学生在经历了入门阶段的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储备后,具备了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知识、方法的能力。与第一个“1”仅是对环境问题进行了解、认识相比,第二个“1”则是环境科学独有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学体系。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将进一步明确自身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第二个“2”即意味着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环境科学目前发展出来的两大主要类别——环境自然技术科学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如学生此前在第一个“2”中掌握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足以支撑,则需要回过头来补充学习该方向的传统基础学科知识。

三、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体系设计

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科学教学和科研的机构之一,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环境专业人才。根据“D12”知识体系构建思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学院必修课程,具体设计了一套核心课程体系。

1.环境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

学科培养目标的清晰与细腻决定着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基于对环境科学内涵与特征的把握,秉承北京大学“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的主要培养目标设定为“具有北大特色的未来环境领域的学术型领军人才”。

创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实施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具体而言,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人才:一是具有深厚科学工程基础的人才(同时具备社会科学知识),二是具有深厚社会科学基础的人才(同时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在本专业领域的学习要“厚”,微观层面精通相关知识与技能;而同时在整个环境领域的学习要“宽”,宏观上了解领域整体的发展情况与研究前沿。环境专业学生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或者素养,唯有体现“综合交叉型”的知识架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环境专业本科生必修核心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依据培养目标与“D12”知识体系构建思路,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中分为三类性质的课程:第一,学院基础必修课,注重学科通识,把握整体学科方向;第二,专业必修课,夯实专业基础;第三,专业选修课,根据教师研究方向设置,注重特色知识传授。此处重点介绍学院基础必修课体系。

具体而言,学院基础必修课应注重体现环境学科特色,唯有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方能真正成为环境领域的学生。课程选取根据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的最大公约数,各专业均必须进行学习。学院基础必修课程由学院主导建设,符合学科规范。每门课程之间有清晰合理的逻辑与时序关系,同时自下而上设计不同深浅程度的课程定位与目标要求。课程的整体布局安排见图2。

除根据“D12”知识体系构建思路与培养目标设置外,具体课程的安排还考虑了学校对学生选课的学分要求等现实情况。

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各门课程有机结合,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体系构成了一门“大课”,从“环境问题”导入,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掌握,最终集成、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整个课程体系设计采取先合(专业基础课)后分(特色课程)的思路,这也与知道宏观、精通微观的领军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在课程设置时序上,大一主要通过环境问题课程进行环境问题的发现和认知,通过大量案例与知识介绍,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环境专业的积极性;大二则通过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与实验等专业课程夯实学科基础;大三依托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化学与环境研究方法等专业课程提升专业水平,其中,环境研究方法课程强化专业系统思维与具体工具模型的结合;大四则进行环境决策案例分析,综合集成三年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实习课程(认知实习+学科实习+专业实习),不断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在必修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随着年级的升高,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学院也将提供多样化的专业特色课程模块、研究性学习项目等供学生自主选修,促进个性化发展。

同时,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保障制度。如建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小组,设计并完善课程大纲研讨制度、建立听课制度与师生沟通制度等,以及开展相关教材的编写工作。

作为新兴学科,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十分复杂,本文仅进行了初步探索与设计,具体的课程体系也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未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环境自然技术科学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两个方向的沟通与协作、学生理论基础与能力的有机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等方面尚需要深入探讨。

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篇12

1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对高职学生在专业基础教学的要求

我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岗位群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化工企业、建筑行业、计算机网络等行业, 要让学生对电气自动控制设备的性能、原理、工作状态, 都要有必须的熟悉和了解。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学的发展,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已是集电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继电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于一身的高新技术的综合专业。

高职学生如何才能“能力强、技术高、后劲足”, 专业基础课程教改是前提。按照学院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在电气自动化一线中, 除能承担自动控制系统及设备运行、维护、安装、调试和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外, 还能承担管理和技术开发工作、创新工作。

2专业基础教学改革方式方法

通过带学生下厂参观和实习, 与现场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和生产技术工人交流、座谈形式以及对生产现场的工艺和设备进行实场观察了解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了解生产现场的各种类型的电气设备和对现场操作与维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要求。

利用学院举办的各种校内校外的高级电工培训、问卷调查, 了解现场电气操作和维护工人的技术需求。

全体专业基础教研室教师归纳总结, 形成改革方案。

(1) 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教学, 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数应5:5。

(2)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开发校外资源。

(3) 专业基础教学为专业教学打好基础, 为专业教学服务。

(4) 用项目化教学方式提升专业基础教学质量。

(5) 在专业基础教学中渗透专业意识、专业思想和专业理念。

3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课程设置

(1) 更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要求和技能要求, 突出“实用性”、加强“针对性”, 增加“创新性”。

(2)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更新教学手段, 改善教学环境。

(3) 保证对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 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

(4) 改革考评制度, 制定考核标准, 综合评价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

4更新专业基础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挂图、幻灯、录像、PPT、教学模型等, 近一阶段, 学院做了改革, 将自动化技术系与计算机系合并, 更名为“智能设备与信息工程学院”, 对专业基础教学添置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仿真软件, 还增设两个电工电子多功能实验室, 更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学环境, 增强了教学手段, 改革了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方法问题主要表现在: (1) 教师一言堂, 学生被动学习; (2) 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生学习方向性不明确; (3) 教学手段主要是PPT, 枯燥、不形象、易发困, 学生听课很被动, 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问题, 专业基础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向考虑:

(1) 理论教学采用:黑板教学→PPT教学→多媒体教学→实验验证教学, 四种教学方式交叉进行。地点包括多媒体教室和专业实验实训教室。

理论教师与实验教师合作, 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验演示, 还有实验验证, 学生动手, 教师指导, 学生可获得直接感受。

(2) 采用互动式教学, 教学内容变得生动, 学生理解能力增强, 学生主动参与, 沟通能力, 交流技巧提高, 教学效果自然提高。

采用青年教师的微课比赛、观摩课、公开课等方式激励教师, 使讲课更艺术及技术性。

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教学改革中, 我们在努力尝试很多有益的方法, 在创新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问题, 但我们会不懈的努力, 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为学生自身的发展提供最好的服务, 为学院的发展贡献我们教师的知识才能。

参考文献

[1]颜惠庚.技术创新方法提高:TRIZ进阶[M].化学工业出版社.

[2]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维修电工 (初级、中级、高级) [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邓允.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M].化学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群组分析下一篇: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