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模块

2024-10-05

项目模块(精选11篇)

项目模块 篇1

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 反映了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 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 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经过六年的运行, 胜利油田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以管理信息集成为核心, 以财务管理为主线, 以资金运作为着眼点, 支撑油田经营管理核心业务的ERP信息平台, 真正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 有效地实现了各模块间的无缝连接。借助ERP这个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 油田投资业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逐步实现了“业务规范、管理透明、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的管理目标, 保证了投资业务的合理、透明、高效运行。

一、ERP环境下投资管理的技术优势

(一) 突破部门信息“孤岛”, 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简洁化

传统的投资管理模式下, 各专业系统的信息标准不统一, 数据结构不一致, 信息沟通不畅通, 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公司管理层要想获取有效的数据和信息, 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通过纵向逐级汇总, 横向跨部门收集来实现。这样冗长的数据流转渠道, 使得信息传递严重滞后, 业务信息相对失真。而ERP系统上线后, 各部门在同一信息平台上进行操作, 每一项完整的投资业务需要不同部门相互协作才能完成, 这种制衡联动的关系, 打破了部门间的界限和隔阂, 实现了信息的有序传递和共享。另外, ERP系统与网上结算系统、一体化经营管理平台、ABM系统等外挂系统成功进行了接口, 这使分散、孤立的应用系统转换到统一的信息技术系统平台上, 确保了数据传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从根本上提升了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 强化投资过程管理, 有效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

在原来的浪潮系统中, 项目数据的归集是通过会计科目和辅助台帐来实现的, 由于项目数据的繁杂和庞大, 财务人员无法凭一己之力在系统中将投资项目细化到单位工程, 这种粗放的投资管理模式, 使得某些新增资产无法有效落实, 造成资产的隐性流失, 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困难。为了实现投资的精细化管理目标, ERP系统巧妙地通过一组字母、数字和符号形成了标准的WBS元素来代表单项工程, 并引用了网络作业的概念来实现对单项工程作业工序的核算。新事物的运用使得项目的开始、运行及终止能够在系统中完全透明地体现, 以区块为核心的投资管理程序进一步理顺。另外, 由于数据采集方式及业务流程标准化, ERP系统相对于投资业务拥有强大的查询平台, 从单一条件查询到多条件组合模糊查询, 从单项业务查询到跨业务连锁查询, 从当前业务数据到历史业务数据穿透查询, 应有尽有。管理层可以根据需要从多个角度方便地获取不同层次的投资业务信息, 甚至可以通过对某个词语的描述来查询所关联的数据, 从而根据获得的信息及时提出精细管理的优化措施, 以保证经营决策的效益性。

(三) 强调“软控制”, 建立有效监督制衡机制

ERP上线前, 油田虽然非常重视制度建设, 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手段和方法, 但由于各个业务部门分割运行的现状, 使得内控制度综合协调管理的驾驭能力较弱。另外, 信息系统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也使日常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通过ERP的实施, 首先投资管理实现了业务规范有序, 操作精简透明。各岗位权责明晰, 各司其职, 管理工作既无重叠又无空白, 前后衔接有序, 从而建立了有效的监控和制衡机制;其次细化了内部管理, 核算层次扁平化。业务信息流在单位内部纵向之间、横向之间以及单位与外界之间有效传递, 决策管理层能够适时捕捉全面动态的信息和数据, 大大提高了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第三, 设置预警线, 控制重心上移。ERP中对项目投资规模进行了线上控制, 超计划投资的部分不允许财务过账, 项目成本的归集只有在项目的释放状态下才能进行,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先干后算”情况的发生。

二、ERP实施中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深化应用对策

ERP系统在的实施过程中, 经济效益显著, 但由于系统自身的统一性、标准性和延续性, 导致在投资管理方面, ERP的应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下一步我们应该着眼于系统深化应用与功能拓展, 不断提升整体系统协同效应。

(一) 加强项目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效融合

在ERP系统中, 项目管理针对单项工程, 并按照工序将工程细化到作业, 而资产管理需要将细化的作业归集到最基本的实物上, 也就是最小的费用承担者上。目前, 项目管理与资产管理分属不同的模块, 二者需要在转资时, 由财务人员运用结算规则人为地建立关联。由于个人认识的主观偏差以及项目分解与资产类别的差异性, 使得项目与资产并不能完全合理匹配。另外, 对于包含多项资产的大型项目, 从项目成本到单项资产价值的分摊是由资产核算人员主观判断, 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某些实物资产的帐面价值量不实。鉴于上述缺陷, 我们可以考虑将固定资产类别融入到项目核算中, 例如:可以在进一步细化网络的同时在网络中增加一个字段描述资产类别, 使得项目与资产的关联以及资产价值的归集前移到项目实施和结算环节, 从而保证二者的有效融合, 并使资产价值量的确认可以获得专业认可。

(二) 强化投资管理中财务监督职能

ERP系统上线后, 投资业务的核算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财务人员的角色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ERP系统中, 项目的核算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 服务收货;第二, 物料出库;第三, 二三类费用。对于第一种方式, 财务人员仅仅作为前端流转单据的最终受理者, 只是被动地承担事后校验者的角色, 由于无法确认项目成本, 其财务监督职能不能充分发挥, 仅是流于形式;对于第二种方式, 从网络创建到材料出库的整个流程中没有财务人员可以参与的环节, 实物资产的流转及现场到为情况不能及时落实, 资产的基础管理工作困难重重。为了解决上述矛盾, 建议在“服务”和“物料”两个流程中增加财务审核环节, 逐步强化财务监督职能, 以保证项目和资产核算的真实、准确、完整。

(三) 借助ABM系统优化转资业务流程

ABM系统是集转资管理、资产日常管理、资产处置、维修管理等各项资产业务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 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产信息的授权共享、继承关联、监督控制和动态管理, 从而达到业务显性化、控制实时化、管理规范化的目标。虽然ABM系统的功能强大, 但是它与ERP系统的关联仅限于资产的创建、修改、调整和报废, 转资业务流程在ABM与ERP的契合上并不完善。目前, ABM系统中创建资产主数据时需要维护WBS元素和网络号, 但这两个字段只作为一种便于查询的工具, 并没有起到简化转资业务流程的作用。建议取消在ERP中维护结算规则、执行转资等相关操作, 借助ABM系统对结算规则进行维护, 将其与资产主数据建立关联, 实现自动批量转资, 将基建会计从繁重的转资工作中解放出来, 借助系统优势实现快速、高效的工作方式。

(四) 加强投资查询与分析功能

虽然在ERP系统中, 开发了大量的投资业务查询报表, 但是目前却没有一张报表将项目结构、项目预算、网络承诺值、统计数据、形象进度、实际成本、财务凭证号、资产相关数据等字段组合起来, 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项目数据, 以辅助管理层适时掌握投资及固定资产业务的发展变化情况。

项目模块 篇2

本项目时间线根据为电子表格式项目时间线格式进行更改,分为3列项目,分别为教师工作项目,所处阶段,学生工作项目。以下为《社区环境保护》多媒体作品制作项目时间线的具体内容。

教师

介绍《社区环境保护》多媒体作品制作项目情况,确立项目目标

了解与分析学生需求 组建项目团队

教师

强调基本问题

讲授合作和自我管理技能 讲授如何采集合适的视频 小组讨论会议

召开小组进度会议,检查各小组进展

第1周

学生

头脑风暴并讨论框架问题 填写学情调查表 完成项目计划

项目进行中 第2周

学生

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讨论用多媒体软件展现身边新鲜事的方法,并形成要点目录。合作探究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本流程。合作探究采集多媒体素材的方法。

反思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写出反思日志。

第3周

汇报前两周的工作完成情况,根据项目计划检查表重新审视自己完成的工作。

强调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必要时需作出指导 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评价以及问题解决评价 小组讨论会议

召开小组进度会议,检查各小组进展以及完成情况

技术指导

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评价、问题解决评价以及综合评价教师

协助全校同学对成果提出评价

结题,总结成功经验以及反思需要提高的地方 整合总结学习成果

完成编辑、采访等一系列多媒体素材采集的活动。

第4周

合作完成音频、视频的编辑,记录遇到的技术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反思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写出反思日志,并作出相应的汇报 汇报前四周的工作完成情况,根据项目计划检查表重新审视自己完成的工作。第5周

进入社区环境保护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后期制作。

项目结束后 学生

项目模块 篇3

关键词:中职;英语;项目评价

一、引言

2002年以来,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提出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我校非英语专业采用了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编写组编写的英语教材《英语(基础模块)》。此教材体现了任务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每个单元设计了一个单元任务,要求学生集体合作运用单元所学语言、文化、策略知识,通过协商、交流、合作完成组建俱乐部、设计生日宴会、制作个人名片等工作任务。通过这些项目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感受英语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同时也可以发展认知水平,培养合作意识,增强策略能力。项目教学正是中职英语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评价是项目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项目学习不再通过传统的试卷方式进行评价,而是采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在评价知识掌握程度方面,与传统的考试和测验相比,项目学习评价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机会。在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反思等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丰富而详实的学习记录或照片对学生进行评价。下面笔者主要针对英语教材第二册第七单元的单元任务探讨如何进行项目教学评价。

二、项目评价在中职《英语(基础模块)》中的应用实例

该单元任务是一个持续一周时间、范围有所限定的项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本市著名景点——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相关资料,并制作旅游手册,包括:开平的简要信息;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在当地的地位和影响;导游图。最后学生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一本有照片和图画装饰的旅游手册,并在社区、图书馆和学校出售。

具体看来,教学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评估学生需求。

在项目开始时,通过评估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为学生制定适当的计划,同时帮助学生学会用新知识进行思维。笔者首先用《已知—想知—学知之已知调查表》了解学生对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熟悉情况。接着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已知—想知—学知之想知调查表》了解学生对制作旅游手册这个项目的学习期待。因为这个项目涉及到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等综合能力。笔者调查了学生研究技能的自信程度(表1)。通过这些方法评价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为项目设计做准备。

2. 鼓励学习策略。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监测项目进展情况,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合作和自主学习。用《已知—想知—学知之学知调查表》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观察记录”用于整个教学活动,记录对学生的评价和他们的学习情况。这个记录用来监测项目进展情况、提供反馈和调整教学进度。

在小组合作时,使用“检察清单”去监测合作沟通技能。检察清单是记录学生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概念、技能、策略等方面的理解情况,以及在过程或态度方面的表现。清单可以在口头陈述、课堂表现、个人或小组活动期间或最后评价时使用,主要用来评价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学习的策略、思维以及参与程度等等。笔者在项目讨论中,与学生一起回顾检察清单,并提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要参考这个检察清单。

3. 展示理解。

在项目工作结束时,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掌握情况,对相关工作的质量提供反馈意见。在这个时候笔者通常会使用“反思”这个评价方法(表2)。学生反思整个项目或他们正在学习的单元。在项目结束时,回顾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学生通过反思来设置新的学习目标。笔者通过他们的反思,评价学生的需求,以及他们在整个项目或单元中的表现。

三、评价内容及评分策略反思

1. 根据既定项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通常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成一组组明确的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学习目标的描述为评价过程提供了基础,也能让学生清楚他们应该学习哪些东西。通常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可以起到这个作用,但实际上教师都会在每个教学目标下加注自己认为的重点,给予学生更加明确的指导。

以“演讲”为例,“演讲”至少需要五项子技能:演讲时的姿势、演讲时的视线、演讲时的脸部表情、演讲的声音和腔调以及说话时的速度。“演讲”也可以包括其他的评价元素:明确的演讲目标、吸引人的演讲方式、全面而令人信服的论据等等重要事实。同样,对于思维习惯甚至其他品质,也可以用更具体的表达或指标来界定。

2. 确定小组成员评分策略。

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中,给每个学生评分,是项目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活动之一。笔者通常会使用以下三种评分策略:

(1)将项目分成若干个独立的任务,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每个学生单独评分。

(2)项目进行中,根据每个学生在工作和活动中的表现,每个学生单独评分;项目结束时,给予小组所有成员相同的成绩。

(3)项目最后成绩由两部分组成:根据学生的最后成果,所有学生收到相同的分数;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给每个人打分。两项成绩相加作为项目学习的成绩。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负责。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成果做出评价,并通过综合的评价工具,评价学生在学习中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测验和考试可以很容易地融合到项目学习之中,与此同时,必须考虑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进行评价。总而言之,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成功,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评价”发挥其选拔、调节反馈、展示激励、反思总结、积极导向和记录成长的重要功能。

(作者单位:开平市吴汉良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美)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美)伯尼·特里林,查尔斯·菲德尔.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3]林立,王笃勤.英语(基础模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情景化项目教学中的互动模块探索 篇4

互动性教学重视在实践教学的情景化项目中与学生产生互动, 与专业产生互动, 与行业产生互动。有效的互动性是高职实践教学设置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尺。

一有效互动是实践教学的核心体现

有效互动有别于一般的互动教学, 有效互动是紧密联系专业、行业的, 是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模式。成功的实践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获得学生的欢迎, 究其原因就是产生了有效的互动性。这种互动, 要求学生和教师首先必须主动, 构建平等的教学对话平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以产生对话为目的, 而避免知识单一填鸭式的传播。

有效的互动不是要求活泼的课堂氛围, 而是使学生们通过互动来获得探究专业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互动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配合, 以真实的行业背景来设置情景化项目, 打动学生求知的兴趣点, 为其获得符合行业要求的知识提供基础、条件和示范空间。达到“在做中学”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成为整个项目的主体。

让学生由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变, 由知识型学习向实践创新型学习转变, 由“教师讲, 学生听”演变为“师生互动, 共同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 突出“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合。

二情景化项目教学中的互动性模块

情景化项目教学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情景教学并不是现代教学的产物, 在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的提法;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的名言。

恰当的情景化项目教学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项目中学”“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分别是情景化项目教学中互动性模块的三个层面。

1. 从项目中学

一个完全符合学情的情景化项目是实践教学的根本所在。要让学生成为项目的主体, 就需要为他们量身打造。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出发, 从兴趣点出发, 从生活情感出发, 从专业相关设置出发, 选择完全符合本阶段学生学情的项目来展开实践教学。在这样的项目中, 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有效互动, 来掌握本次实践需要传达的知识。

2. 从活动中学

从活动中学, 所要表现的是教学方法模块。同样的项目,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会获得截然不同的教学成果。教学方法“互动性”选择, 互动性模块要求采用对话、平等、沟通的方式来传递知识。教师要从是否易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对教学方法进行加工和包装。“善教者必善喻”, 再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总归有浅显、生动的表现方式。教师需要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生动化。

从活动中学, 还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块。设置恰当的学习小组模型, 对于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按照行业模式组建虚拟公司、虚拟项目小组。采用一定的竞争激励机制, 适当的奖罚, 这些现实行业中普遍采用的工作模式在情景化项目教学中也同样适用。用真实的模拟行业模式来架构项目小组的实践方式也较受学生的欢迎。

3. 从经验中学

从经验中学, 即针对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的互动性模块。一个实践项目的持续发展是需要已获得的学习经验来支撑的。每一门专业课都是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前期真实的经验积累必将对项目后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时把握前后知识点的衔接, 而不是截然断开的两个不同的项目。前后承接的项目设计能够将互动性延展至整个教学规划中, 也会受到学生的普遍重视。

三课堂之外的互动延伸模块

情景化项目教学还应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性。经过课堂上的互动教学之后, 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还应该在课外得到及时的解决。而课后的教学平台的建立更是教学互动性的深刻体现, 主要有以下表现:

1. 教师一对一的互动方式

目前, 大多数教师在授课之初就向学生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 这也是目前采用最多的课外简易互动平台。在信息化时代, 这样的沟通渠道更加趋于多样化, 邮箱、微博、微信、QQ等众多即时沟通方式为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互动提供了便利。当然, 这样的模式有一定的弊端。传播过于单一, 教师的指导只能传递给提问的学生, 这样在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重复提问的时间损耗。

2. 建立专业网络互动平台

专业网络互动平台是指凭借互联网搭建某一专业的网站平台。本专业的学生、教师均可注册账号进行发言、讨论。对内, 这样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对多的专业指导和信息传播;对外, 即是本专业宣传专业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的媒介。这样的方式也是目前主推的互动平台。平台上除了可以单一的问答之外, 教师亦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或者宣传平台, 来展示理论与作品, 以及行业内的最新资讯。

利用21世纪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库信息的优势, 结合新课程、新专业的教学改革, 教师还可以将更多的教学资料进行有效的汇编、整合, 形成能横向联合又能纵深发展的教学资源库, 使教学资源可以取百师之长, 使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全面性。

3. 校企共建平台

高职院校大多拥有自己的校企合作单位, 建立校企共建平台, 将这些企业资源有效利用也是校外互动性模块的表现。可以搭建独立平台, 也可以借助专业平台开辟独立板块。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一线的就业导向具有敏感性, 对于最新的行业动态也是他们最关心的话题。在这样的平台上, 学生们的疑问可以获得行业权威人士的解答。师生随时把握最新的行业动态。

该平台不局限于网络平台, 还可以是定期的答疑会、座谈会。聘请资深的行业人士来学校做专业指导, 提高教师及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行业灵敏度。伴随定期的座谈, 学生们将打开一扇又一扇关于专业、关于行业、关于职业定位的大门, 也提高了他们对于本专业的兴趣。

四专业教学设置中的互动承接

同一个专业中的课程都不是单一存在的, 而是有机地存在于整个专业的课程群中。情景化项目教学中的互动模块也可以延伸至整个专业的项目教学互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互相搭配, 各尽其能。专业课提供实践项目开发, 而专业基础课提供技术支撑。多团队、多教师共同建设互动项目, 既可以提高本课程学生的学习, 又可以推动专业课程群的有机结合, 这更加有效的验证了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互补性。

例如, 设计专业搭建互动实践教学模块, 可以采用由包装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等专业课提供密切联系行业的实践项目。由快速表现、色彩与图案、图形图像处理软件、3DMAX等专业基础课提供技术支撑, 共同完成大的互动项目。在项目进行中, 所有的教师各尽所能, 专业课指导教师提供行业导向;基础课教师提供技术答疑。让学生在如此完备的项目中懂得所有专业课的相互搭配与借鉴, 在一个大的互动项目中教师和学生获得共同提高。

五展望

传统填鸭式学习中人为的、简化的互动模块是在教师假设的认知路径上设计的。这一行为是课程编制者预设的情景, 也常常被认为是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的、有效的、科学的。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现代的学生往往喜欢更加实用的经验和策略。

高职院校的情景化项目教学互动模块的探索更应如此。以真实的情景化项目和有效的互动教学来打造多样化的互动模块。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技术的魅力。这种互动是显而易见和活灵活现的学习。学生们不需要去假想过多的假设, 因为这种真实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摘要:在有效的互动中探知, 是情景化项目教学的核心体现。这种有效的互动存在于实践教学的多个层面, 如情景化项目教学中的互动、课堂之外的互动、专业课程群之间的互动等。在不同的环节中, 采用有针对性的互动模块设计可以保证有效互动最大程度的开展。

关键词:实践教学,情景化项目教学,有效互动,互动延伸,网络互动平台

参考文献

[1] (英) 怀特海.人的教育 (徐汝舟译)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连玉明.创新学习型人才[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

项目模块 篇5

1.你有更好的方法展示自己的培训作品和收获吗?

我觉得应该把自己学习到的培训作品制成思维导图,或者是建成网站,放在博客上传阅。或者是放在学校教师培训的平台之中。利用学校的教研活动进行展示和培训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为了使自己学有所用,我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严谨的制定教学计划。主题设计要真正落实到教学之中,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2.本次培训活动会对你的教学产生什么新的影响?

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为我们加油,充电。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次学习就是更新观念,认识信息超载,充分利用网络,从收集、整理、归纳,总结,让计算机成为教师手中的工具,让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直接学习的武器。努力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3.请你思考如何才能把本次培训的内容有效地应用到日后的教学活动中去。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利用主题单元计划和思维导图形成的教学方式;其次是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主题资源网站的建设,最后是对主题单元教学实施计划的安排。一个学科,如果能够按照这种方式组织教学,学生的能力将有非常大的提高。我将更新我的教育理念,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教育技术不是让学习者从技术中学习,而是让学习者运用技术学习。教育技术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和评价工具。作为学校的教研组长,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组建学校“主题单元创作团队”,统一制定一个学科或年级的主题单元教材模式。让这种模式深入课堂。

2、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和教学比武,以评促建,让教师真正的体会主体单元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项目模块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项目式;模块化;教学质量

《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与企业供配电系统和变电所直接对应,主要介绍企业供配电系统和变电所设计运行维护与检修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其工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较强的可控性,但却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更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为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创新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供配电教学实践,探索了一套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模式。

一、优化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按照“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教学一体化”的思路,遵循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分析课程主要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课程所需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要求,听取浙江图维电力能多家单位意见,围绕供配电系统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要求,从适用的角度出发,共同制订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形成具体工作任务。在教学内容上简化与生产实际应用关系不是十分密切的理论知识和繁杂计算,实现知识结构的重构,通过项目教学的形式把各章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到各个项目模块中,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实际应用。通过教学做一体的现场教学环境,使学生做到能说原理,会计算,知选择、会画图、熟运行操作,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涉及内容广泛,知识量信息量很大,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以实际项目设计为主线,可以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同时增强内容间的逻辑性和可理解性。按照这样的思路,笔者提出二种做法,一种是从一次电路分析到二次电路,穿插补充供配电运行维护和检修的相关知识,电气设备的型号、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内容,让学生掌握电气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也有利于幫助学生建立供配电系统整体概念。并结合停送电操作、倒闸操作、继电保护、自动装置、课程设计等各个项目模块。另一种参照刘介才老师项目化教材内容安排将授课顺序调整为:供配电系统基本知识、变配电所主要电气设备、变配电所位置的选择结构与布置、负荷与短路数据计算、供配电所主要电气设备选择与校验、变电所主结线方案、供配电系统的保护及二次回路、供配电系统的运行维护与检修试验。

三、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对职业学校学生分析的结果表明,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一般来说,其逻辑数理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而空间视觉、身体动觉及音乐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则较强,是具有形象思维的个体。教育研究和实践都表明,不同类型和不同智能结构的个体,对知识的掌握、学习情境的要求也具有不同的指向性。教学不应是普通理论的复制而应更多地表现为特定的个体的事情,应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与自己、与教师、与他人、与情境对话,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笔者认为大学教学应建立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课程教学方法应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机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

(一)引导启发式教学法

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力后,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促使学生自主分析、探索方法、解决问题。如此,既可节约课时,又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加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

将项目分解成适合教学学时的几个子任务,分解工作量,使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如在变配电所主接线图设计阶段,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设计要求,设计不同的方案草图,并通过分析比较挑选出最佳的电路。

(三)现场考察法

让学生实地参观学院变配电房、综合楼、教学楼、实验楼等,使学生对配电室、配电柜、测量表计、进出线、配电线路、配电箱、配电电器、设备供电线路、用电设备及供电设备的工作有个直观形象的认知。然后要求学生画出变配电房、综合楼、教学楼、实验楼等位置分布简图,变配电一次接线简图,写出进出线电压、变压器型号规格、中性点接地方式等。

(四)情境教学法

有目的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明显的情感倾向和意志倾向。例如:供配电系统的运行操作这个项目中,在讲解变配电所的送电操作时,引进一个教学情境:高压侧装有隔离开合和高压断路器,低压侧装有刀开关和低压断路电路中,为使开关的闭合电流减到最小,大家认为哪种送电操作方案是正确的呢?然后提出三种假设,让学生依据已有基础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兴奋学生思维。

(五)适时转换课堂活动,维持高效的45分钟课堂

不管教学方法有多好,课堂分析有多精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适时转换课堂活动十分必要。比如在短路计算及电器的选择校验模块中,在学生烦躁于繁琐的短路计算时,可以列举一个关于某继电保护设备所设置的整定值不合适,而导致的保护设备未能及时断开故障线路,从而导致整个干线全部停电,导致重大经济损失的案例,让学生从计算的抑制状态转换为兴奋状态,进而保持积极的心态进入“设备的选择校验”子任务,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进行。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转换课堂活动,不是转换教学内容,课堂上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难点开展。

创新供配电课程教学理念,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运用任务驱动、启发引导、情境创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和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探索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介才.工厂供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陈胜军.改革课程体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

项目供应链风险传递对策之模块化 篇7

项目是典型的多方参与的一次性活动。这种类型的供应链依然保持着项目的特性, 即一次性和临时性。一次性是指任务的一次性, 这明显区别于日常的生产制造模式。临时性是指项目组织的临时存在性, 随着项目的结束而解散, 这使得一般的长期合作带来的联盟效益在此无法实现。在众多文献中, 以项目为合作核心、一次性的定制化生产方式使得项目多方参与者之间以对抗性的短期合作关系出现[1,2]。这些都直接导致项目的高风险性。这对于项目的成功是一种极大的障碍。因此, 对项目集成化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集成化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供应链管理在其他行业的成功应用, 为项目集成化管理提供了参考。供应链管理是从企业的层面和跨企业合作的“链”的层面对某一类具有“供应”关系的价值创造活动进行管理与控制, 而这一点正是目前项目管理重视不足或欠缺的地方。但在供应链环境下的项目管理将更加复杂, 因为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相关性更强, 使得项目风险的发生增加了联动性, 存在严重风险的传递问题[3,4,5]。在网络联盟企业中, 从产品的研究开发、产品的生产到产品的销售, 是一个由多个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的、复杂的过程。通过网络联盟企业工作流程, 风险因素可以在各个伙伴之间进行传递和不断积累, 并显著影响整个网络联盟企业的风险水平。因此, 网络联盟企业中的风险传递与控制是网络联盟企业管理模式中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项目作为多方合作成果的典型形式, 如何将风险管理纳入到供应链这类网络结构中来的研究属于少数, 同时项目任务数量的规模、联系以及参与组织的多主体性直接导致项目规划的复杂性, 使得项目供应链风险传递的计算工作上困难重重, 本文应用模块化技术对项目型供应链进行模块的化分, 降低了系统内部任务间的联系, 从而化解其复杂性带来的灾难, 同时为项目管理组织的扁平化提供一定的工作任务分解的方法。

1 项目供应链

Ballard (2005) 按照设计与制造侧重点不同将所有生产方式列于一维的坐标轴上[6]。相对制造业来讲, 项目的生产方式中包含的设计元素更多, 其中建筑项目作为二者的临界点, 也成为了众多研究者将两类生产的理论在相互借鉴时, 第一个作为研究对象的项目类型。是以供应链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从建筑供应链的研究开始。

本文基于前人对建筑供应链的研究[7,8], 给出项目型供应链的定义:以项目为核心, 由供应商、设计商、业主等项目利益相关者构成的网络结构, 该结构作为竞争实体, 有明确的经济目标以及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内该结构是临时、动态的联盟。参照文献[9], 本文给出项目型供应链网络结构 (如图1) 。该结构由两部分构成, (1) 外围结构, 节点是有独立决策能力的不同企业构成, 是分散合作的决策结构。该部分以物流为主关系为主; (2) 现场工作网络 (图中的阴影部分) , 其节点是没有独立决策能力的工序。该部分以可交付成果为供应对象。从图中可以看出, 项目型供应链由大量的节点构成, 这直接导致了此类网络结构风险传递的复杂性。

项目型供应链相对于其他产业的组织结构较为松散, 通常是围绕项目多方参与的结构。故项目型供应链存在如下特征: (1) 这是一种定制化的交付系统, 需要多方参与。由于供应链内的诱发机制和互相依赖特征的存在, 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风险, 可能随着生产的深入传递到下游节点; (2) 是一次性以及固定的生产; (3)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 客户以及最终用户扮演着绝对的主宰者的角色。大多产品是非标准化的, 过程是不可重复的, 这些特点都导致相当高水平的“浪费”。这些都使项目型供应链面临着更多的风险环境, 如果不能很好的管理这种风险, 很可能会使项目的风险损失大于供应链管理本身带给项目的收益。

2 项目供应链的风险传递机理及其对策分析

2.1 项目供应链中的风险传递

将供应链管理引入到项目管理中来实现了项目参与者之间的虚拟一体化, 这种联结带来收益的同时, 也同时成为了项目风险传递的渠道。在某个环节或者流程节点的风险可以依附于交付成果、信息等载体, 沿着供应链传递到其他环节上, 从而引起了项目型供应链的风险传递效应。这种风险传递性可以作如下说明, 以项目工期为例, 设在关键路线上有n项任务构成, 各自具有随机的初始负荷和初始扰动ti=ti0+δi0, 其中i表示第i项活动 (i=1, 2, …, n) ;ti表示该活动的实际工期;ti0表示在计划的投入条件下, 该活动的计划工期;δi0为初始扰动, 实际意义为该活动单独进行时的风险后果。在这一链条上, 如果一个环节发生风险, 即Ri=p (ti>ti0) , 其中Ri表示在计划的投入条件下, 该活动的实际工期大于计划工期的概率。此风险以一定的负荷传递给后续的任务, 直到某个工序j将风险赶回, 出现i=1jti=i=1jti0, 风险传递的效应暂时停止。即对于一定的总工期或者成本预算来说, 剩余的工序将需要承担时间更紧迫、成本更紧缩的任务, 相应的发生工期和成本的风险将增大。以项目质量为例, 上游环节执行项目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如果下游环节没有发现, 则出现故障叠加的现象;如果下游环节通过检查发现质量问题, 则需要上游环节返工, 出现反馈的现象。这种叠加和反馈都是质量风险传递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种传递效果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 (1) 上游环节的风险结果, (2) 下游环节的抗风险能力。前者决定着风险传递的输入, 后者决定着风险传递效应的控制情况。由此可以看出项目供应链上的项目风险发生具有3个特征: (1) 随机性:风险本身就蕴含着极大的随机性, 作为风险传递的对象, 风险的随机性决定了风险传递的随机性; (2) 联动性:不同风险因素之间耦合作用于项目任务, 并且一般呈现非线性影响; (3) 风险变动性:风险在传递过程中, 由于所依附的节点的抗风险能力的不同, 会发生质和量上的变化。

2.2 影响项目供应链风险传递的要素分析

系统的可靠性源于要素本身的可靠性及其联结结构的结构特征。风险源、抗风险能力、返工需求以及界面关系等都对项目的进度规划和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风险源包括各环节所处的自然风险环境、上个环节的风险输入以及本环节自身的资源限制等;抗风险能力是阻碍风险传递的要素之一, 是下游环节对上游风险的反应, 主要由本环节的资源、能力来决定。返工需求是造成工期延误的主要来源之一, 如果能使返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而不影响下游环节则可以有效的治理风险传递;供应链界面关系对于风险传递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 (1) 由于大多风险发现时, 都处于下游阶段, 责任难以明确, 造成大量的合同纠纷; (2) 由于是一次性的合作, 界面之间可能不会有长期利益的驱动, 这也正式分散决策的弊端。如果能有效管理好界面关系, 势必可以有效的防范风险传递效应。通过主动、系统地对项目风险进行全过程的识别, 可以达到降低项目风险、减少风险损失变不利为有利的目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如图2表示:

2.3 项目型供应链的风险传递的对策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 如何提高主体的抗风险能力、使返工尽量少发生或者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 从而降低风险的关联性、以及合理的设计界面关系等都是有效的抑制风险传递的途径。从项目供应链的风险来源看, 以成果为交付物的任务间的风险传递主要是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导致了传递过程的复杂性, 有效的改变整个系统结构是应对供应链上任务间由于成果交付和信息传递带来的风险传递效应的一个有效的防范措施。模块化提高了复杂性的可控范围:通过限制任务之间交互作用的范围, 模块化可以减少设计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生循环的次数, 缩小发生循环的范围。随着互联生产过程步骤的增多, 这一过程变得难以成功完成。花的时间在增加, 而成功的可能性却在降低, 产出的质量也在下降。循环越少, 意味着生产过程或设计过程消耗的时间越短。随着联结要素的增多, 系统的可靠性会急速下降[10]。通过减少可容许的交互作用, 模块化缩小了潜在的循环作用范围。在一个一次性合作的项目任务中, 完全可以把参与企业的作业部分作为项目中的一项任务来看待, 在整个项目系统环境下对任务进行重组来管理并不会与这种临时供应链带来的益处相冲突。

3 DSM在项目供应链模块化中的应用

模块化是一种特殊的结构, 其中参数和任务结构在单元 (模块内是相互依赖的) 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模块是一个单元, 其结构要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而与其他单元中要素的联系相对较弱, 这种不同的关联度导致了不同的模块化等级[10]。模块化的思想近年在国际产业界影响如此之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以青木昌彦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其应用于分析解释硅谷模式为什么会成功这一新经济的重大问题上[11]。

根据风险传递要素分析, 降低无效的反馈的途径主要有两个, (1) 提高项目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抗风险能力。除了该环节的既定的资源条件之外, 管理上促进其抗风险效果的方法就只有激励机制了。 (2) 有效的改变供应链中的风险传递路径结构, 使返工尽量少发生或者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 从而降低风险的关联性。从项目供应链的风险来源看, 以成果为交付物的任务间的风险传递主要是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导致了传递过程的复杂性, 有效的改变整个系统结构是应对供应链上任务间由于成果交付和信息传递带来的风险传递效应的一个有效的防范措施。关于模块化分的方法有很多种, 可以采用复杂网络方法以及设计结构矩阵 (Design Structure Matrix) 设计矩阵结构, 出于项目管理操作性较强的考虑, 本文采用DSM对项目供应链进行模块化分解。从而将高度关联的工序划分在一个模块中, 这样可以降低模块间的关联性, 从而切断风险传递的路径;同时将有效的风险反馈控制在一定的模块之内, 降低无效风险传递。

3.1 设计结构矩阵

设计结构矩阵是Steward于1981年提出的一种用矩阵来反应作业之间关系 (信息流) 的方阵, 通过它的行和列可以清晰地描述项目所有的作业之间的信息流关系。因此可以弥补传统项目进度计划把重点放在项目的工作流上而不是信息流上的缺陷。通过对它的研究和应用, 提高对项目信息流的利用程度, 更加合理安排作业执行顺序, 优化项目进度计划, 缩短项目周期[12]。

DSM模型的建立一般包括如下4个步骤: (1) 项目的定义; (2) 把项目分解为作业的集合; (3) 收集数据:数据指作业间的逻辑关系。 (4)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 按照DSM对行标、列标、行元素和列元素的定义, 建立表示不同项目作业间依赖关系和信息流向的二元DSM矩阵。DSM矩阵的布置如下:设计结构矩阵是一个具有n行和n列的二元的方阵。矩阵中的元素可以是符号也可以是数值。项目的作业均以相同的顺序放在矩阵的最左边和最上边, 如果元素i和元素j之间存在联系, 则矩阵中的ij (i行j列) 元素为某一符号 (或由数字表示) ;否则空格 (或由数字表示) 。矩阵有助于分析项目作业之间的关系, 因为它能表示一个项目作业间的关系存在与否, 与其他表示法相比, 它对整个系统提供整体的紧凑描绘, 并为各项作业的信息需求, 作业的执行顺序决策及作业迭代的控制提供有效的使用方法。

3.2 模块化运用示例

模块化分的过程包括对矩阵分区, 聚类、排序等几个环节。DSM矩阵的分区就是重新排列矩阵中的行和列元素的位置以尽可能消除矩阵中的环路, 即将矩阵中对角线以上的标记 (或数值) 调整到对角线以下的过程[13], 原则是根据输入与输出初步确定独立的任务。DSM矩阵的聚类就是对DSM矩阵中相互依赖的作业进行识别和分块的过程。原则是尽量将关联大的任务放在一个模块中, 使循环在模块内部得以完成, 尽量减少和外部的联系。对模块内的任务进行先后的排序, 原则是输入较多的任务尽量排在前面, 减少循环。假设某项目任务初步划分结构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作项目初始结构矩阵有表2所示。在此表中, F任务不依赖于任何任务, 将其置于首行;任务E不提供任何输出成果, 将其置于末列;在剩余任务中, 任意选一个任务, 如A, 可见, A、C是相互关联的循环, 将其归为一个模块1;继续寻找B、G以及D之间属于互相依赖的关系, 将其归为一个模块2。由于模块2输出的信息多于模块1, 所以将其置于C、A组合之前。形成如表3所示的模块化结构。

上游阶段的任务中存在的风险会由于二者间的成果交付或者信息的依赖性传递到本阶段的任务中来, 本阶段则除了需克服自身的风险之外, 还要消耗一定的资源来抑制上阶段风险在本阶段以及对下一阶段的影响。这本身就加重了各项任务的负担。如果划分为模块之后, 有以下4个方面的优势: (1) 各模块之间几乎没有强的关联的情况下, 则可以并行进行, 由此可以缩短总工期, 为工期风险留出较大的增长空间, 便于控制; (2) 对应的模块也可成为项目组织结构的划分依据, 各模块内部进行独立管理, 模块与项目经理之间进行界面设计, 从而降低了项目经理的管理幅度, 使得这种复杂的管理可以实现组织扁平化带来的效率; (3) 根据克拉克对于模块化价值的探讨也证明[10]模块化的价值要大于非模块化的价值。从这一点来说, 在同样的条件下, 价值的提升也就意味着风险的降低; (4) 随着任务按部就班的进行, 容易使前序任务的风险传递到一下阶段中, 这样就很难明确责任。如果按照模块化分之后, 这种现象将更容易处理。

4 结 论

本文结合项目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提出了项目型供应链的概念, 并在此集成上分析了项目供应链特有的弊端, 即存在严重的风险传递现象, 且由于其临时合作的形式无法利用应用长期合作的利益来对其进行防范, 由此, 本文采用设计结构矩阵对项目供应链进行操作性较强的模块化分, 以此形成关联较弱的模块来切断风险传递的依赖路径, 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并行工程, 同时为项目这种复杂的临时组织的扁平化提供了实施依据, 为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是模块化包括模块划分和界面规则的制定, 还需要另作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项目型供应链的特点及其风险传递原理的基础上, 将模块化的思想应用于风险防范中, 采用设计结构矩阵对项目供应链网络进行模块化划分, 由此可以简化项目供应链网络结构, 降低风险的无效传递, 同时实现这种临时组织的扁平化, 降低管理难度。

项目模块 篇8

SAP起源于Systems Application, Productsin DATAprocessing。SAP既是公司名称, 又是其ERP (Enterprise-wide Resource Planning) 软件名称.。SAP是目前全世界排名前列的ERP软件。它代表着先进的管理思想及优秀的软件设计。

这套系统首先体现出一种管理思想, 他有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理念, 是企业变革、创新、提高管理效率、加强监控手段的平台。其次是统一的信息平台, 在这一平台中整合并执行了统一的业务流程、包含了企业各种基础业务数据、产生各种企业管理报表。

SAP的主要产品R/3的系统模块很多, 除了涉及财务的FI/CO模块之外, 还有AM、SD、MM、PP、QM、PM、HR、PS等多个模块, 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2. 项目管理模块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

2.1 项目定义

项目 (Project) 是指在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约束下, 为创造和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一次性努力。在ERP系统中, 实施项目管理模块 (PS, Project System) 的目的是管理和控制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在项目执行以前, 必须对项目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定义, 即:项目实施中需要执行的任务和过程要按照一定结构, 有序且有逻辑地搭建起来, 此结构能够精确的反映项目的工作组成部分。在ERP系统中, 此项目结构被称为项目定义 (Projec Definition) 。

2.2 工作分解结构

工作分解结构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是建立项目组织结构和协同工作内容的基础, 描绘了在确定时间内需要执行的任务和关联子任务, 以及相关的时间计划、资源计划、成本计划和预算等, 并且可以用于归集和分配实际项目成本。

工作分解结构中的每一项任务被称为W B S元素 (W B S Elements) , 是项目定义的下层细分结构。和别的项目结构对象一样, 系统在WBS元素中维护了很多信息。由于信息量比较大, 所以系统将相关的信息组织在若干视图中, 比如有关组织结构关系的信息:公司代码、业务范围、工厂 (物流模块) 、设备或功能地点 (工厂维护模块) 和利润中心等。

在基础信息视图中有三个标识, 是WBS元素至关重要的三个属性:

a.成本计划标识:如果要对这个WBS元素进行成本计划, 我们必须指明该WBS元素是一个计划元素。

b.帐户分配标识:如果想将实际成本和承诺记录到某个WBS元素, 我们必须指明该WBS元素是一个成本对象。如果这个标志没有打开, 该项目中其他能够分配成本和承诺的对象 (比如内部定单, 网络或采购定单) 也将不可以分配给该WBS元素。

c.开票元素标识:如果想将收入确认到某个WBS元素, 我们必须指明该WBS元素是一个开票元素。诸如此类很多信息被分别组织在项目责任、控制数据、凭证、开票计划、结算规则、在建工程和资本投资计划等数据视图中。

2.3 网络

网络 (Network) 描述的是项目活动的执行过程。网络是一种在项目进度、成本和资源安排方面的结构计划, 是一种在分析和控制工作中很有用的技术。我们可以将网络分配给项目定义、WBS元素。

构成网络的关键元素是活动 (Activity) 和活动之间的关系。活动具有以下特征:它们会持续一定的时间、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时点、在执行的过程中不会被中断 (如果有中断应定义多个分开的活动) 、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源, 并且会发生相应的成本。

活动代表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每一个过程, 是组成项目结构的最小单位, 也是组成网络的基本元素。在搭建项目结构时, 我们把活动分配给相应的WBS元素。

项目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对有限公司各种项目的过程进行计划、预算管理和控制, 确保在项目预算内, 项目按计划进行, 提高项目执行的效率。

利用上面这些系统内的工具, 可以对项目进行一些管理工作。

3. 项目管理的基本功能

3.1 项目计划管理

为了使项目更好地、有序地执行, 在项目开始前, 必须对项目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描述, 对项目的详细的任务进行细化。明确和详细的项目计划是对一个项目进行计划、监督和控制的关键成功因素。利用PS模块中的WBS和网络工具, 对项目进行计划, 还可以利用以往的项目计划, 帮助用户快速地对新的项目进行计划。

3.2 项目预算管理

项目预算是经过审批并下达的项目总成本。在项目的计划阶段, 一方面, 可以尽可能自下而上地对项目的成本进行准确地计划;另一方面, 基于计划成本, 可以自上而下地制订、审核和下达项目预算。项目预算是对项目成本的限额, 可以利用ERP系统中的预算可用性控制对项目的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

3.3 项目管理信息分析

SAP本身自带了一系列标准的报表查询功能, 如:项目成本计划与实际的对比、项目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异对比及项目服务类合同执行情况查询等。此类查询不仅能提供实时业务信息及相应的筛选、汇总等功能;而且能以电子表格等格式灵活输出, 为后续处理提供便利。

利用此标准报表, 用户可以对一个项目、项目的一部分以及多个项目进行评估, 方便对项目的监测和控制。同时可以随时将计划成本数据与实际成本进行比对, 将可分析和可支撑决策的信息反馈给项目组和相关管控部门, 以便对项目成本进行及时的管控。

4. 结束语

SAP系统PS模块通过对项目的规范管理, 实现了项目立项、计划、预算、执行等业务与财务的自动集成, 从而降低项目实施风险、提高运行效率。有了系统的辅助, 使得项目管理走出了可视化和信息化的一步。

摘要:简要的介绍了企业资源计划中SAP系统的项目管理模块 (PS) 所具备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 并在此基础上说明SAP系统的项目管理模块是一种系统管理工具。通过项目管理工具的预算管理、计划管理、WBS主数据管理、项目结算过程管理的功能和应用, 可以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定义,工作分解结构 (WBS) ,项目计划,项目预算

参考文献

施工项目部机械设备的模块化管理 篇9

制度建设模块

制度是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和标准,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前提,项目部设备管理也不例外。目前,仍然存在个别项目部对设备管理制度建设不重视的现象。要么管理办法中包括的内容不全,存在一定的漏洞;要么照搬公司或其他项目部的管理办法,而未结合本项目部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导致管理办法的可操作性不强;更有甚者根本就没有相关的管理办法,仅凭管理者的主观意识进行管理,其效果可想而知。项目部机械设备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作为项目部管理手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包括:设备管理实施细则、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大型公用设备的管理办法及收费标准、岗位责任制、机械设备管理的奖惩办法等内容。当然,任何一个管理制度不可能一次性将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全部考虑周全,都必须要经过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设备管理人员应该在执行相应管理办法的同时,注意收集各方面的意见或建议,从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配置计划模块

计划工作是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龙头,没有计划而盲目地开展工作,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项目部设备管理也不例外。目前,施工企业内部个别项目部设备配置计划性差的现象比较明显,要么设备配置过多,利用率不高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要么设备配置不足,导致施工进展缓慢。

作为设备管理人员,必须在充分了解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总体施工计划,合理编制机械设备配置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在施工进度发生变化时,及时地进行调整。首先,要经常与技术部门沟通,完全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意图,将内、外部机械设备资源提供给技术人员,从而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可行性,并配合成本管理部门对配置方案的经济性进行分析,在满足施工各方面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选用使用成本低、能耗小的设备。其次,要与施工计划管理部门积极沟通,确定机械设备计划进出场时间,明确设备的来源(内租、外租、自购以及分包商自带)。其中,分包商自带的设备必须在分包合同中明确设备的相关技术参数及数量,如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技术状况、新旧程度等,从而避免分包商投入设备不足或设备无法正常使用而需要其整改时又缺乏有力的依据。对于大型关键性设备应尽可能采取由项目部统一配置的方式,最好不要由分包商自带,因为即使由分包商自带,项目部也需要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因而会导致工程进展受制于人,为日后的管理留下隐患。最后,要与施工管理部门密切合作,掌握工程的实际进展,并适时对机械配置计划进行调整、完善。值得注意的是,所编制的机械配置方案应与投标文件中的机械设备投入承诺相符。

验收模块

作为项目部设备管理的重要环节,设备进场验收是设备管理人员要把好的第一道关,其效果直接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如果不严格把关,使一些技术状况差、使用安全无法保障的设备投入项目部施工,不仅会影响项目部施工的正常进行,还会埋下安全隐患。因此,要对所有进场设备的技术、安全性能进行验收。技术性能的验收主要是核对设备的规格型号、主要技术参数是否满足使用需求,检查设备的外观质量是否满足项目部施工的要求,设备的状况是否良好等;安全性能的验收主要是检查设备的安全装置是否齐全、有效,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对于特种设备,应要求出租方提供或协助办理满足特种设备管理要求的相关技术资料,如设备的安全检验合格证、操作人员的资格证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应将分包商自带设备的验收作为重点来抓,并将其验收结果与分包合同中的承诺对比分析,避免分包商为降低自身成本而滥竽充数。

基础管理模块

项目部机械设备的基础管理主要包括机械台账、技术资料以及资源信息等三个方面内容。首先,要按照设备来源分类建立设备台账,做到账物相符,只有这样,项目部设备管理的对象才会明确。同时,由于项目部设备的配置情况并非一成不变,因此要对设备台账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要真实反映项目部机械设备的进出场的动态。机械设备台账中每台设备应单列,可采取流水账的形式,在设备进场时及时登记,在设备出场时及时注明出场日期,即可实现其动态管理。其次,设备管理人员应收集、保存所使用的大型设备的相关技术资料,主要包括使用说明书、检查验收记录、机械运转记录、维修保养及验收记录、安全操作规程等。尤其是特种设备,必须建立满足特种设备管理要求的安全技术档案,主要包括:①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②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③日常使用状况记录。④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⑤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最后,设备管理人员要对施工所在地及周边机械设备租赁市场的资源进行广泛深入调查,调查不应仅仅停留在电话询问上,还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进行现场考查,并将调查结果整理、分析、汇总后,上报上级设备主管部门备案。

合同管理模块

由于施工企业近几年生产规模迅速扩展,导致项目部设备配置需求无法完全在本公司或集团公司内部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项目部采取外租或自购的方式来解决现场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因而必然涉及机械设备的合同管理。首先,项目部设备管理人员应掌握《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明确合同应包含的内容,最好是采用相关合同范本。其次,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工作。任何一份合同的签订都要经历市场调查、重点考察、合同谈判、合同起草、评审等诸多过程,会形成许多基础资料,而这些基础资料作为该合同的支持性资料应该得到妥善的保管。最后,要严格履行公司关于合同两级评审的制度。由于签订合同的主要目的就是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合同双方在认真履行各自义务的基础上,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不可否认,由于市场的不规范以及不确定性,签订合同存在一定的风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而评审正是将合同风险降到最低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厂务公开对企业管理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合同评审的同时,要提交该合同的主要附件,如市场调查分析资料等,才能使参与合同评审的人员了解合同初稿形成的前因后果,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或建议。

维护保养模块

机械设备状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对设备的维护保养,任何一台先进的设备没有操作人员的精心保养,就不可能完全发挥其效能。长期地保养不善,还会导致设备非正常损坏甚至报废。这样,不仅会阻碍项目部的正常施工,也会对企业的经营效果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设备管理人员必须督促设备操作人员对设备进行合理的保养,并定期进行检查。在此需要强调的是,项目部设备管理的范围是投入本项目部施工的所有机械设备,其中包括内租、外租、自购以及分包商自带的设备。目前,个别项目部(尤其是个别采取大包方式的项目部)仍存在着一个错误的思想,那就是分包商自带的设备项目部无权也没有必要去管理,而往往这样的项目部都曾出现过分包商自带设备故障率高、影响施工正常进行的现象。事实上,分包商自带设备的使用费用已包括在其承包的工程费用之中,就相当于项目部租赁分包商的自有设备投入项目部施工。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必须以书面形式通知相关责任人限期整改,同时,还要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在此基础上,配合一定的奖惩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操作人员从思想上提高对设备保养的重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设备维护保养的好坏,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设备的完好率,因此要求设备管理人员要注意日常资料、数据的收集。

成本控制模块

项目部设备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降低设备使用成本。设备管理人员要了解施工总合同中,设备的总体费用情况,才能在日常的工作中明确管理目标。定期对设备费用(租赁、购置)进行结算分摊。内租设备要核对设备租赁中心出具的收费明细。外租设备要严格按照合同定期(争取按月)结算,如出租方不在施工所在地,可采取由其书面授权人(如驾驶员)办理结算或先以传真方式结算,事后补签正式结算单的方式办理结算。因特殊原因需要进行核增或扣除相关费用时,应附相关部门或人员出具的调整依据,如:燃油超耗或代购零部件要附材料管理部门出具的扣款说明,超过合同约定的使用台班应附调度出具的派车单据等。设备结算单据要及时反馈给成本办及财务计入当期施工成本。自购小型设备的购置成本应分期计入项目部的施工成本,设备则按实物进行管理,待项目部施工结束后调转到下一个项目部或有偿转让,所得收入冲抵项目部成本。

项目部应根据分包合同进行设备使用费用的分摊。由于目前项目部施工主要依靠分包商进行,理论上讲项目部发生的机械设备租赁费、购置费等应全部分摊给分包商。当然,这与分包合同中的约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项目部分包合同中必须明确项目部免费提供和有偿提供的设备范围,即使由项目部免费提供的机械设备,也要根据不同的作业内容制订使用定额台班,超出定额台班的时间应按相应的标准扣除设备使用费,从而促使分包商提高自身工作效率,提高机械有效作业效率。

项目部设备管理人员要注意设备使用时间、情况等基础资料的收集,如调度派车单、机械运转记录、故障停机时间等,因为这些资料是进行设备利用率、能源消耗分析,机械费用分摊的重要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主要施工设备的利用率进行分析,此时不仅要对单台设备进行分析,看设备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还要将同类设备的利用率一起进行对比分析,看同类设备的实际作业时间是否比较集中,能否通过更加合理的调配来减少设备的配备数量,从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当然,部分作为备用设备(如发电机等)的配置是否合理不能简单的用利用率来衡量。

通过对主要施工设备故障停机时间的统计,核算其完好率,从而判断设备状况是否满足施工要求、操作人员的维修保养是否到位,对于设备状况差,经常导致工程施工中断的设备应坚决更换;对于设备维修保养好、设备故障率低的操作人员要进行奖励,对只用不养的操作人员应给予相应的处罚。此外,要对设备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分析。以内燃机械为例,要将设备的使用时间与燃油消耗数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判断是否燃油的消耗是否合理。当然,由于现场设备实际使用时间无法保证特别精确,因此,其燃油的消耗无法简单地仅与相关定额比较来判断是否合理。但同一台设备的燃油消耗率(实际油耗/使用时间)在月度之间纵向比较时应相对稳定。

安全管理模块

机械设备作为项目部施工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安全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项目部的安全生产状况,必须引起项目部所有人员的重视。首先,要严格执行机械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机械,这是保证机械设备安全运转的前提。其次,要把机械安全教育列为职工教育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安全技术考核,杜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无知蛮干等不安全行为发生,做到警钟长鸣。第三,要定期组织安全检查,确保设备安全装置和防护设施齐全、完好、可靠,将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安全检查要形成记录,发现安全隐患后必须以书面形式通知相关责任人限期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最后,在设备发生安全事故后,应立即停止使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失扩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把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作为机械设备安全的重点来抓,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按要求履行相关的告知、报审、报检等手续。

项目模块 篇10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模块化,教学,探讨

模块化教学法 (MES) 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 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引入模块化教学的目的, 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使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与当前企业对毕业生技能和素质要求相适应。

1 项目的研究意义

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工程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 以计算机应用为手段, 结合行为科学、系统工程、网络技术和价值工程等研究方法的一门完整学科, 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及政策性强等特点。虽然, 我校 (湖南工学院) 2011年才正式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 但工程项目管理授课历史已数十余年。该课程自开设以来, 一直作为工程管理及其相关专业如“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的核心课程, 以及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技术、等本、专科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

目前, 我校工程项目管理的授课教师已形成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学团队, 加之授课教师有些来自企业、并具有较高学历, 积累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教学理念和方法也日趋成熟和完善。这些条件的形成和完善都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块化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切割为若干模块, 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使考核方式更加合理、公平。改革后的考核模式, 由原来的一考定“终身”变为“块块皆重要”, 由“重记忆”变为重思考”, 由对整个学期学习内容重点的“死记硬背”到每个模块的理解掌握, 使考核的量和质发生了变化。模块化考核对每个模块的内容进行考核, 技能答辩问题灵活, 气氛轻松, 使考试环境得以改善。

实行模块化教学后, 更能保证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各个模块知识点相对独立, 授课内容与章节顺序可以错开, 使各平行班在教学中授课内容、实训操作和技能考核在时间上相互错开, 教学资源就可得到充分利用, 特别是实习安排, 避免在同一时间几个班开设同一实训内容引起的冲突。

2 模块教学的主要特点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于1993年引进了模块教学, 其主要特点有:

2.1 强调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教学以学生为主, 教师仅是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需要学习什么, 帮助学生安排活动情境, 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2 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教师要树立“尊重差异、追求个性”的现代教学观念, 大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和展现自己的机会,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探求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2.3 模块化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单元知识, 可以是几个单元知识, 可以是几个单元组合。小模块组合成了大模块, 大模块可以组成更大的模块, 一环套一环。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由学期末的反馈变成模块的反馈, 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2.4模块化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块教学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的能力, 成为应用型人才。

3 本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内容

3.1 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模块化划分, 研究每个子模块之间的关联, 分析其可行性;

3.2 对各个平行班级的授课内容、实训安排进行交叉进行排列, 研究

该课程采用模块化后对其他课程设置的影响, 以及协调与解决的工作思路;

3.3 课程考试改革的理论支持;

3.4 工程项目管理录像需要更新的内容, 进行拍摄单位及地点的选择。

4 本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研究目标

将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作为核心, 对比目前的教学模式, 采用模块化教学后, 该课程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4.1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4.2 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素质, 及时与现场新技术、新设备接轨

4.3 通过更新教学软件 (工程项目管理录像、课件) , 使学生及时掌握新设备、新技术

4.4 理论授课、课外实训、技能考核在时间上错开,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4.5 改革考试模式, 每一独立模块单独进行考试, 改变了原来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 变成“块块皆重要”

5 本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步骤

5.1 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密切结合:

按照校企联合共同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体系和实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确定土木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 边研究边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5.2 通过走访相关企业, 分析本课程目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与用人企业存在的差距, 并进行完善

5.3 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 由土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评价本课程在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合理建议

5.4 与教研室成员共同更新本课程的教学课件, 并构建针对学生毕业之后执业资格考试题库

5.5 结合本课程所涉及就业岗位, 更新并编写相关教材

总之, 工程项目管理模块化教学, 是专业建设的需要, 也是加强与用人企业合作的体现。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能自觉地、积极地参与进去, 自己动手动脑, 以达到教学培训的预期目标;另一方面, 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同时, 让学生对建筑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 为企业输送大量合格毕业生, 进一步提升本专业在建筑企业的知名度。S

参考文献

[1]李梦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03) .

[2]刘祖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项目模块 篇11

立体裁剪是高等服装院校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 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课程, 它与服装专业的相关课程在纵向和横向上相互渗透。用立体裁剪所制作的服装, 不仅是实用品, 更是一件艺术品。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 立体裁剪是一个重要环节, 在培养学生立体造型能力、服装样板制作与修正能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 我国的服装院校基本都开设了立体裁剪课程, 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内容衔接等尚未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与实施, 教学方式基本上都采用讲授法或示范操作法。教师先讲授基本理论, 然后示范操作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 学生再依葫芦画瓢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课程结构上偏重学科的系统性而缺乏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学活动没有走向社会, 教学理念上重艺术轻技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是模拟老师教学的内容, 不能够深入思考相关课程知识。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相对独立, 没有和款式设计、平面裁剪和缝制工艺等课程结合起来;导致学生的立体裁剪能力良莠不齐, 综合设计与实践应变能力较弱, 对于设计与工艺之间的空间创造能力欠缺, 无法很快胜任工作, 造成了课程教学目标与最终培养结果的不一致。为此, 急需使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更好地适应本课程的性质。如下阐述的是将“模块—项目”化教学引入立体裁剪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 教学收效良好。

2“模块—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践

2.1“模块—项目”教学模式的设计

“模块—项目”教学模式即为“教学模块—实训项目”。对立体裁剪课程进行精细剖析, 根据不同课程阶段, 分解成学生必须掌握的几大能力模块, 设置立体裁剪课程基础模块、设计模块、工艺模块和应用模块, 组成“教学模块”。在此基础上, 以教学模块的要求为出发点, 根据新形势下服装企业与市场对服装专业高技能层次人才这一市场需求, 把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归纳、分类, 融入到一系列的企业真实项目中, 确定了衬衫、裙装设计、套装设计、礼服设计4个实训项目。一一对应设置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 通过考核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 并通过相关的保障手段和措施, 保证整个教学模式的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开创“立体裁剪”课程建设新领域, 为培养现代社会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工程能力夯实基础。

2.2“模块—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

2.2.1 教学组织形式

“模块—项目”教学模式是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立体裁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贯穿到从简单到复杂的若干个立体裁剪教学模块中, 围绕这些模块组织实训项目。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学习立体裁剪基本理论知识、培养能力及训练技能, 在此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或企业设计师的指导下自行完成项目。项目与项目之间各自独立又有一定的递进关系。每个项目的开展都是独立完整的, 学生在完成项目后都能获得完整的项目成果。但纵观课程的全部项目, 相互之间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又相互关联, 且课程项目的设置依次体现了知识和能力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项目不能一成不变, 要根据服装的流行趋势与市场需求每年作相应的调整。

2.2.2 模块学时分配

将“立体裁剪”课程的总课时分为以下4个部分:一是基础模块, 占总课时的20%。要求学生掌握立体裁剪的基本操作方法, 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服装与人体的构成关系;二是设计模块, 占总课时的40%。根据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板块进行分类教学, 如在创意思维设计、成衣设计、礼服设计、面料再创设计等课程中采用针对性教学, 使学生能够从设计的视角推敲款式版型, 突破服装设计仅仅滞留于二维平面绘画的形式, 加强设计与制作的互动;三是工艺模块, 占总课时的20%。通过立体裁剪的纸样转化, 演示和讲解服装样板与工艺的发展变化, 加强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的理解, 培养学生立体与平面的转化能力;四是应用模块 (校企合作项目) , 占总课时的20%, 即在课余时间运用导师制或工作室方式, 让学生与教师一起直接参与校企合作项目, 利用立体裁剪的实践性环节进行款式设计、面料设计和成衣样板设计等, 通过实践不仅使教师自身在实战中获得经验, 而且也能依据市场的评价来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2.2.3 项目执行过程

在授课过程中, 引用引进企业设计项目或模拟企业的真实案例, 依照企业中样板师操作过程进行教学, 教学任务目标要最大限度地与生产实际中的任务目标并轨, 教学要求即是生产要求。各实训项目要求学生根据设计任务通过立体裁剪技术进行结构设计并制作出成品, 因为成品是检验结构设计合理性的最好标准。保证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基础技能教学阶段, 以服装典型品种为项目、以企业推出产品 (目前流行的产品) 为任务。在最后成品评审阶段, 邀请企业人士参与评审, 给学生最中肯、最实在的意见和最公正的成绩, 锻炼学生对服装行业的适应能力。

2.3“模块-项目”教学模式的评价

在立体裁剪教学过程中, 以“模块—项目”为主线来驱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并能使学生真正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块—项目”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结果。

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包括:款式特点的准确把握、基本技能的掌握、艺术造型手法运用、美感和视觉冲击力及设计的原创性。将评价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的环节中, 期末设计占50%, 平时作业占50%, 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以教师与学生共评, 与作品面对面, 共同发现优点和不足, 共同打分, 共同商讨进一步提高、改进的办法;所有作品一起公开展示, 同学应先自评, 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评估, 最后由老师总结评论。要结合这三部分的成绩评出优秀作品, 并指出存在问题, 使学生清楚地知道本项目中的优缺点, 以便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加以改进。此外, 还要评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提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多样化观点取代以往单一的评价标准。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客观、公正反映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学习表现, 加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其他人员交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3“模块—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

通过该课程的“模块—项目”化教学改革, 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向以模块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教学中的项目, 必须是来自于企业的真实项目, 这样才能创设情景, 让学生以企业设计师的身份投入到项目的制作中, 并萌发强烈的工作责任感, 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同时, 在成果展示时, 企业专家的点评也至关重要, 企业专家的点评更注重成果的实用性、可行性, 让学生的作品可以更快地与市场接轨。项目的成果能否在企业中应用是检验“模块—项目”化教学成败的要素之一。

在对立体裁剪课程实施“模块—项目”化教学过程中, 生成的项目成果纷纷被一些服装企业采纳, 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项目成果被企业采用, 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了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窦晓琛.浅议项目教学法在《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中的实施[J].山东纺织经济, 2011, (5) :88-89.

[2]薛再年, 王蕾.立体裁剪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山东纺织经济, 2013, (7) :102-104.

[3]章瓯雁《.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3) :32-33.

上一篇:调制滤波器组下一篇:水运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