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刍议

2024-06-14

体育游戏刍议(共12篇)

体育游戏刍议 篇1

游戏是人类通过一定的身体或智力活动形式反映社会生产、生活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游戏是人类特有的行为, 是广大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具有一定的自然特性。游戏与人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 游戏是一些哲学家、美学家和教育家一直关注的研究命题。席勒曾说过:“人, 只有在游戏时, 人才是完全的, 只有作为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 或多或少都有游戏陪伴。从学校体育领域看, 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都将“游戏”作为基本教材, 通过游戏进一步激发儿童少年活动的天性, 近而达到“娱乐、健身、教育”的目的。

在长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采用“游戏”这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概括如下。

1 游戏选择的针对性

游戏的选择首先要针对年龄进行。对于小学生, 最好是选择一些程序较为简单的、操作性直接的、有一定情景的游戏。如“钻地道”“打得准”“找宝贝”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讲, 选择的游戏要增加其趣味性和竞争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争强好胜, 喜欢参与竞争, 并有较强的团队精神。高中学生则有所不同, 在选择游戏时并不局限于戏剧性情节的层次变化, 而是在于引导学生从各种自然动作向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及简单战术运用的过度。此时, 多以分队竞赛性游戏为主, 以加大活动的竞争性和对抗性。

当游戏作为一种教材出现时,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地安排几个相关的游戏。前一个游戏教材是后一个游戏教材的基础, 后一个游戏又是前一个游戏的发展和提高, 使其系统地联系起来。当游戏作为一种辅助活动在准备部分或结束部分出现时, 其选择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如基本教材是短跑, 那么, 在选择游戏时, 就要紧紧围绕着“跑”来考虑, 同时要兼顾准备活动, 以便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如迎面接力跑、追逐跑、贴膏药等都是合适的。而结束部分的游戏选择要明显有别于其他部分, 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游戏使学生尽快地消除疲劳, 加速恢复, 可以选择一些活动量较小, 而又轻松自如的游戏。

2 游戏场地的安全性

组织游戏教学, 场地的卫生和安全是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教师在选择和安排游戏时, 应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实际能力, 以及学校现有的器材条件出发, 在游戏前或游戏中, 要加强卫生和安全教育, 随时注意并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防止运动损伤, 以确保每次游戏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游戏前, 要力争做到: (1) 要选择适合于学生身体特点和技术水平的游戏教材; (2) 保持场地清洁、平整, 器材摆放整齐、牢固。上课前, 教师最好要试用1~2次游戏器具, 以便发现问题, 及早解决; (3) 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检查整理好服装, 便于游戏; (4) 组织工作要周密, 防止跌伤、碰撞, 或其他事故。如投掷时, 应向同一方向进行等; (5) 对体弱、胆小或运动迟缓的学生要给予保护和帮助。

3 游戏思想的教育性

每一种游戏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 这是由教育、体育的性质所决定的。游戏的名称是对学生教育的第一关, 如力争上游、占领高地、插红旗等游戏思想十分鲜明。只要教师一点题, 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跃跃欲试的情绪;在游戏的过程中, 思想性更强, 教育价值更大。如以“侦察兵”为主题的游戏, 要求学生通过“独木桥”, 跨越“壕沟”, 钻过“铁丝网”, 冲破“封锁线”等一系列动作, 有助于培养学生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些集体性较强的球类游戏, 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整体意识。

通过游戏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 在不同游戏的动作变化、活动方式、器材运用、规则判罚以及活动情节都有具体体现。它是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性格培养寓于快乐的活动之中和集团的行动之中, 籍以激发活动的情绪, 使其乐而不厌地去参与游戏、活动和竞争, 并从中陶冶情操、遵守纪律、不畏艰难、诚实自控、拼搏进取等优良品德。

4 游戏内容的趣味性

游戏之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 关键是它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而且这种娱乐性和趣味性与少年儿童的天然性格和需求有一种契合, 因而, 游戏的魅力无限。我们曾经对中等师范学生做过教学信息反馈, 并得知绝大部分学生对游戏教学感兴趣, 要求增加课时。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是趣味性极强, 幼师班学生反映更加强烈。这一点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游戏的趣味性, 主要表现在竞争因素、动作难度、形式变化、故事情节等方面。如我们创编的“聪明的悟空”和“唐老鸭运西瓜”两则游戏, 不仅名称有趣逼真, 而且内容丰富、趣味性强, 常常引来学生的捧腹大笑。另外, 就是同一游戏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 其内容的趣味性也会有所提升。如“接力跑”, 常规的做法是一个接一个地跑, 若稍加一点改动, 变为三人挽手一起跑;两人三条腿跑等, 其趣味性和效果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培养美感。

5 游戏活动的竞争性

竞争性是游戏的鲜明特点之一。游戏一般都是以争夺最后的胜负而告终的, 这种胜负的较量, 实质是体力和智力的竞争。由于游戏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深受学生的欢迎, 因此, 每个学生在游戏中都会最大限度地动员整个身心投入竞争和自我表现中去, 以确保竞争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又由于竞争是在与同伴的协助及团结、友谊的气氛中进行的, 这就保证了协作的真实性, 使学生对集体和同伴有较大的安全感和信赖感。为了取胜, 游戏前各组学生需要商定战术配合问题, 如在“唐老鸭运西瓜”游戏中, 如何才能运得多?怎样节省时间?还不能摔坏了西瓜?需要每个学生去积极的思考, 选择或创造最有效的方法, 争取胜利, 所以说它也是智慧的较量。

通过游戏,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能力, 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都是有益的。我们在研究“人的现代性”问题时, 发现:人的竞争意识形成与学校体育教育是相关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经常处于一种游戏或竞赛状态之中, 对形成人的竞争意识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6 游戏规则的公正性

游戏就是一个“小型比赛”。它有严格而简明的活动规则, 以保证活动的公正性。所谓公正性, 就是要使参加游戏的学生在活动内容、时间, 发挥体力、智力, 接受教育及争取胜利的可能性上具有相对均等的机会, 否则就难以进行到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 总揽全局。在分组时, 特别注意各组的实力搭配, 攻防时间的交换,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 (2) 选好裁判。最好由老师担任, 但在游戏组别较多时, 可以让班级体委或见习生担任, 也可以由引导人兼任。无论让谁担任, 公正是非常重要的; (3) 认真评定。游戏后的评定工作, 可以采取群体评议、个体评议的方法, 也可以由老师总结, 无论怎样, 评定都应做到准确、公正、客观、全面, 要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不足之处。这些工作做得如何,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活动情绪和游戏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 在各组胜负不明显的时候, 有的“裁判员”故意偏袒一方, 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检验“裁判员”自己德行的一种方法, 其教育作用十分明显。

7 游戏负荷的适宜性

游戏是以一定的主题思想为内在教育意义, 以身体活动为外在表现形式, 以发展身心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方法。要达到身心协调发展, 就应合理安排活动“量”的问题。就一个游戏而言, 其“量”并不大, 但反复进行, 或忽视间隔时间, 或参与活动的人数不同等, 都会影响“量”的问题。当游戏以基本教材出现时, 应将几个不同活动量的游戏“轻重缓急”的交叉排开, 以使“量”处于高低不断变化之中。这样既不影响活动气氛, 由可调节课的节奏。我们曾对6次不同类型游戏课进行测定, 发现学生平均心率略高于常规体育课, 基本在130~150次/分浮动。这种较为合适的活动量, 主要靠教师的全面观察, 与及时调控来实现的。一般情况下, 教师可根据学生活动时间和完成动作的质量来判断。当发现呼吸急促, 脸色红涨, 出汗过多, 动作失调, 精神疲惫等现象, 表明“量”过大, 反之, “量”过小。无论是大是小, 都可以通过变换活动内容和方式, 增强活动次数, 调控活动时间等, 以期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

8 游戏效果的实效性

游戏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无论在课的哪一部分出现, 都要尽其所能地发挥它的实效性。如准备部分可安排1~2个身体活动较大, 并与主教材内容相关的游戏, 以达到体温上升, 肌肉、韧带预先拉长, 克服粘滞性、惰性, 以及为学习内容服务的目的。相反, 如果只考虑某些游戏的气氛, 忽视教材的相关性, 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脱节和时间上的浪费。基本部分的游戏与所学内容更加密切, 如先学弯道跑技术, 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 可巩固和提高这项技术, 最后采用“圆形接力跑”游戏来结束这部分的学习, 其效果会立竿见影。如“追逐跑”游戏与短跑技术相关, 多种接力与接力跑技术相关, 如果这些关系处理的得当, 就会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提高相关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这是单一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教学实践证明, 游戏是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方法, 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只有在充分考虑学生条件、游戏特点、环境变化和场地器材等主客观因素时进行实施, 才可能收到最佳效果。

摘要:游戏是一种特殊的体育锻炼方法, 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只有在充分考虑学生条件、游戏特点、环境变化和场地器材等主客观因素时进行实施, 才可能收到最佳的效果。文章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认为: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应贯彻“八性”, 即游戏选择的针对性、场地的安全性、思想的教育性、内容的趣味性、活动的竞争性、规则的公正性、负荷的适宜性、效果的实效性。

关键词:游戏,体育,教学,趣味性,教育性

参考文献

[1]李杰凯主编.体育游戏大观[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0.

[2]毛振明著.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体育游戏刍议 篇2

1.体育管理落后。中等职业学校长期以来,对学校体育的功能与作用认识不够,加之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了中等职业院校学校体育管理制度体制不建全。学校体育管理落后,导致了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体育科研管理及体育档案管理等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使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无法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体育教育功能退化。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增强学生体质”与“培养体育人才”。而在职业教育中,学校体育还担负着另一个特殊的使命,对学生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保证学生机体适应劳动所必要的机能,并使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效果和在独立生产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然而,在现实当中学校体育功能发生了退化,并未完成其重要职能。①体育课程目标模糊不清。中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目标模糊不明确。一是中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停留在普通高级中学的目标上,没有根据职业教育对学生培养目标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制定出符合中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培养目标;二是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形式盲目的向普通高等体育教学看齐,导致其体育培养目标模糊,没有特色和创新,不能使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这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目标虚化。②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匮乏。目前有些中职院校的领导和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认识不透彻,没有形成新的教育观、教材观,仍以旧的教学理念对待新大纲新教材。教师队伍不健全,外聘教师过多,专职教师太少,开展体育活动较困难,教师年龄梯队不合理,缺少中坚力量,男女比例差异较大,专项分布单一传统,缺乏时尚休闲新兴运动项目的师资资源,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进修学习机会基本没有,局限于自己所会的知识和能力,缺乏学习新技术和知识的积极性。大部分中职学校场地器材匮乏,有标准田径场的学校很少,更不用说体育馆、游泳池,球类项目教学无法满足专项课教学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场地器材管理落后,致使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薄弱。“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中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具有高度校园特色和健康生活气息。校园体育文化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集竞技、健身、消遣、娱乐、审美、传播文化等多元功能于一体,成为学生闲暇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对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有重要的作用,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低俗的文化和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二、中等职业院校体育改革与创新

1.改革与创新应以体育课程设置为核心。①体育培养目标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范文网 )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中职院校的体育培养目标,应根据课程规定,制定与本校的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创建本校的特色,突出职业教育不同之处和创新点,以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②体育课程设置需全面优化。根据中职院校的自身特色和职业素质发展的需求,全面设置优化体育课程。一年级设置公共基础必修体育课程,可设置田径、体操、篮球、排球等为主要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不同在每堂课中加入专项体育锻炼,使学生全面的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二年级设置选修课程和专项身体练习。可根据学生发展个性、不同运动兴趣与提高职业技能的需要,开设以学习专项运动技术或与职业直接相关的体育实用技能的课程。③教法多样化与考核多元化。体育基本的教学方法是传授式,因此要重视传授式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忽视教学效果,应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把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运用到课堂中。中职院校的体育成绩考核,要把学生上体育课的出勤率、进步幅度、学习态度等因素列入考核范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2.优化师资力量和强化教学设施。改革创新的关键是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力,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因此体育教师应一方面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和提升学历层次,另一方面加强体育教师素质培养,逐步优化师资队伍中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中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方面,由于受办学条件和学校专业建设的影响,体育教学硬件和软件受到严重的束缚。应适当的增加对体育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促进教学设施和场地的改善,强化学校体育器材配备,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才会加快,学校体育功能才得以发挥。

3.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锻炼是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学校师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特点积极发展学校体育文化,树立科学的校园体育文化观。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技能与文化的自然渗透与融合。

三、结语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中职院校学校体育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要逐步完善学校体育管理机制,制定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体育教育目标,优化体育课程设置,突出教学方法灵活化、考核内容多元化;同时进一步改善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设施场地器材,优化师资队伍,积极创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只有从“硬设施、软环境”等方面取得成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的培养,从而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祥。 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22.

2.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67.

3.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7):3―39.

4.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15―16.

5.睢文龙。 教育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3

6.肖萍。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与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 ( 4 )

7.云鑫, 杨法香。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展与反思[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 (1)

8.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课题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公布[N].中国教育报,2006―09―19.

刍议小学体育中游戏教学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 体育教学 游戏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08-01

小学生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适当强度的体育训练来提升其身体素质,为后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单纯的体育锻炼非常枯燥,小学生很难适应,参与的积极性自然不高,无法达到教学目的。而通过在体育教学中设置合理有趣的游戏环节,能够帮助小学生释放天性,在游戏中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1.体验性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1.1注重游戏设计的目的性

首先,老师在设置体育游戏的时候要明确其目的性,不能盲目设计,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游戏设计的目的是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通过参加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以后的文化课学习大有帮助,因此在设计的游戏的时候老师可以将游戏内容和学生的文化课内容结合在一起。比如可以设计一个成语接力游戏,这个游戏是在成语接龙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首先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上面有对应的成语,然后让同学们按照体操队列站立,老师说出一个成语名字,比如“洋洋得意”,然后拿着以意字开头成语的同学就需要对洋洋得意这个成语做出解释,解释完之后就跑到拿着洋洋得意牌子的同学后面,依次类推。如果在游戏过程中哪个同学反应较慢就需要对其进行小小的惩罚,比如给大家表演小节目、背诵诗歌等。需要注意的是,成语的挑选要结合同学们的书本内容,结合大家的认知能力,不可以选择词义太过高深,学生学习范围之外的,否则会降低游戏的趣味性,不利于提高大家的参与兴趣[1]。

1.2体育游戏设计的强度要合理

体育游戏的设计要注重对游戏强度的把握,不能盲目设计。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能够适应游戏过程中的体力消耗。如果游戏的体力消耗量太高,就会导致学生实际的游戏体验趣味性降低,打击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需要针考虑到男女生身体适应能力的不同,比如女生的身体适应性较差,平时的活动量也比较少,适合玩一些运动量较小的游戏,而男生的身体适应性强,也有好胜心和自我挑战意识,希望玩一些运动型强的游戏,那么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分别设置。比如女生的游戏以脑力消耗为主,男生的游戏以体力消耗为主,最后互相交流游戏经验。不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游戏设计还是以整体的参与性为主,这样有利于提高班级同学的团结协作精神,更能打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并加深同学们之间的感情,避免后期的日常学习中产生矛盾纠纷[2]。

1.3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体育游戏的设计需要源于生活,这样有利于大家能够快速的融入到游戏氛围中,避免出现因为难以适应而不愿意参与的现象出现。比如设计一个“运动模仿”的游戏,即老师把常见的运动形式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写在纸板上,然后把全部的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让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对纸板上的运动进行模仿,然后小组内的其它成员通过其模仿动作判断出是哪个运动。为了提高游戏的竞争性,可以限制猜测时间,最后哪个小组的模仿者用时最短且被猜出来的运动名字最多即可获胜[3]。同时,游戏内容需要和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相结合,在游戏设计的过程中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并鼓励同学们自主设计游戏,这样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对体育游戏的认知能力。

1.4注意游戏的安全性

小学生身体抵抗能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也不足,因此在游戏的设置上需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不能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设置危险系数较高的体育游戏。比如有些学生可能对摔跤感兴趣,要求老师设计类似的游戏环节,可是考虑到实际情况,传统的摔跤方式会产生大量的身体对抗,很容易伤到对方,非常不适合小学生玩。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可以对传统的摔跤形式进行改良,以适合小学生进行。

2.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合理的游戏设置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增强参与性,并从游戏中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可以在后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大推广力度,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桂芝.塑造充实多彩而富有童心的体育课——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运用刍议[J].学周刊B版.2013,(07):142.

[2]季春华.刍议体育与游戏结合教学方法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11):162.

刍议体育教学中游戏的运用 篇4

一、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

1. 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 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游戏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 以游戏为形式, 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特殊性体育活动。游戏和其他体育运动一样是在室外进行的, 学生通过沐浴阳光和呼吸新鲜的空气, 在游戏过程中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和目的。

2. 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体验,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游戏, 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困难的过程中, 能提高抗挫能力,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的过程中, 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 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在游戏的中,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 培养角色心理习惯和角色认同感, 从而更好地接受社会, 适应社会。学会理解别人, 学会关心集体, 学会承担不同角色下的责任和义务。这种体验会使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个性品质得到进一步发展。

4.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游戏能够使学生在竞争、愉快的氛围中又快又好地完成体育技术动作的练习,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技术的积极性, 完成体育技术动作的学习,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二、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 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创编游戏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的游戏教学内容也不一样。因此, 教师在选择游戏内容时, 要根据体育课教学目标的需要、学生的特点以及实际活动能力, 合理地、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创编游戏内容, 使游戏的价值能够得到真正的发挥。

不同的游戏素材, 其游戏价值也各不相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类的游戏, 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身体, 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 为今后的体育学习打下基础;竞技类游戏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体育技术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以球类基本战术为素材创编的游戏, 主要是提高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战术熟练运用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力量为主的游戏主要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等。

2. 科学选择与安排场地器材

游戏场地器材的选择与安排要尽量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场地器材, 坚持“一材”多用。低年级的游戏器材尽量简单无危险性, 游戏方式多采用爬、滚和绕等。高年级的学生, 可根据教学中的场地器材适当增加游戏的难度, 游戏可采用一些跨、跳等方式, 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锻炼价值,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 认真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 是实现游戏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游戏时参与者的兴奋性较高, 动作速度快, 如果游戏场地周围或场内堆放一些物品, 都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所以一定要做好场地的清理和器材的准备工作, 场地离建筑物也应有一定距离。场内需画的界限要鲜明, 便于学生辨认, 所需的器材和标志物也要提前准备妥当, 保证游戏的安全性。

3.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游戏教学要根据体育课内容的需要, 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和体育基础, 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方法有很多, 这里介绍3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1) 竞赛法

竞赛法是游戏教学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有接力法、抓捉法、争夺法等。通过利用游戏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如“迎面接力跑”、“黄河长江”等游戏。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所有的年级。

(2) 自主学习法

在组织和实施游戏的过程中, 多采用一些可以让学生想象和自主创新参与游戏教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学生在做完“运球接力游戏”后, 教师可问学生“我们还可利用球来做什么游戏?”经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讨论, 学生会想象和创新出许多新的游戏,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欲望就容易被激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提出想象和创新的要求, 让学生能够创造出更有趣、更科学的游戏。

(3)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以故事情节和模拟各种生活、劳动情境为主的游戏教学方法。在游戏教学时, 教师安排一些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 如生活、劳动情境的游戏。让学生以“扮演”角色的方式来体验故事情节, 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如模拟抢险、模拟战场、模拟劳动等。在游戏进行过程中, 再配以口诀、朗朗上口的歌谣, 能更增强游戏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

此外, 在教学中还可改变教学形式来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和体育教学目标, 充分挖掘游戏内容的各种价值和作用。如改变游戏的队形、路线、接替方法以及游戏规则等。

4. 合理安排在体育课的各阶段

体育课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不同的。因此在体育课的开始与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选择安排不同的游戏是实现游戏价值的重要途径, 也是完成体育课预定目标的关键。

开始与准备部分主要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热身等准备活动为主要内容。因此, 这阶段的游戏安排, 一般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基本身体活动能力的内容为主, 也可选用与即将进行的技术教学动作相关的游戏, 为后续的技术教学起到铺垫作用。运动负荷一般为小到中等强度。

基本部分中主要是以技术学习、复习和身体素质锻炼为主要教学内容。采用的游戏也应以专项技术游戏和身体素质游戏为主, 从而达到学习、复习和巩固技术、发展身体素质的目的。在这部分, 游戏的运动负荷要达到较大甚至最大的强度。

结束部分主要以放松为主要目的。在整理活动中, 借助游戏的娱乐功能, 使学生在情绪上得到调节, 在体力上得到恢复;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乐趣, 激发他们继续参与体育课活动的心理需要, 从而达到放松身心、调节情绪的目的。这部分的游戏应当采用欢快、轻松、趣味性强、负荷量小的游戏。

5. 掌握游戏的“度”

游戏的过程, 是一个师生双方交流的过程, 也是一个教师不断依据各种信息反馈进行调整的控制过程。通过调整游戏运动负荷的方法, 增加或减少影响游戏紧张程度的因素, 降低游戏的对抗性、竞争性等等。同时要充分发挥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 但不能无节制地高频率使用游戏教材, 因为这样会使学生兴奋过度, 往往会给教学带来一些不利因素, 造成教学活动的混乱。

6. 适时地把握游戏过程中的教育机会

(1) 对学生进行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教育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 当教师发现有学生不遵守的游戏规则时, 要及时地提醒, 并严格执行规则。使学生在游戏中逐步养成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习惯。这样既对游戏的顺利进行有好处, 也能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

(2) 培养学生机智、果敢的优良品质

在游戏教学中, 有些游戏难度较大, 有一定的危险性。而有些游戏需要学生在运用体力的同时还要运用智力才能取胜。因此, 教师要注意观察, 适度教学和培养学生机智、果敢等优良品质的机会。

(3) 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的教育

进行集体主义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要在思想上真正确立思想品德教育是游戏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的观念, 并善于运用教学中的各种机会进行教育。游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分队游戏, 分队游戏都是依靠团体的力量取胜。在做分队游戏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个人服从集体、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去争取游戏的胜利,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4)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体育游戏刍议 篇5

摘 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已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新课程改革的春潮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气息。作为一线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式方法,为小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成为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于是,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将“教学游戏”引入课堂,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小学;游戏

传统的“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独霸课堂,喋喋不休的讲45分钟,生怕小学生听不懂。其实这样的课堂让小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可言,这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需要。小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他们正具有爱玩、好动的特点,游戏才是他们的最爱。因而,作为教师及时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介于此,我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勇敢尝试,将教学游戏融入课堂,以期为小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小学生在游戏中感悟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他们才能学习有用的数学,也才能将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一、教学游戏的特点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他们的最爱,只要是游戏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当然教学游戏也不会例外。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学游戏的应用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接受更多的是“教与学”“讲与练”等呆板的教学方法,将游戏作为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会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数学的魅力。同时,教学游戏是对生活和现实知识的模拟与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对小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计算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游戏的应用

为了将教学游戏高效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措施:

(一)教学游戏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智力发育的影响,由于学生注意力稳定性较差,面对一些抽象的公式、定义以及单调刻板的计算题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针对这样的状况,灵活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的教学情境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时,小学生对于花样繁多的人民币是难以集中精力去逐个认识与记忆的,如果通过创设“猜价格”游戏来教学,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用品让学生竞猜,教师先给出价格的大致范围,然后给予“高一点”或“低一点”的提示,让学生竞猜。同时注意课堂气氛的调动,鼓励大家踊跃发言,让“潜力生”也敢于发言。这一游戏的设置不仅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对人民币知识的学习与认知。

(二)渗透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游戏往往需要多人的合作,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游戏教学中是较为常见的。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的有机设计与游戏设置,重要的一点是渗透出一种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分工合作精神与合作探究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图形的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矩形等图形的认知与转换过程,团队协作更能提升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如何利用已知的图形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分解导入成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破解这一教学难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是村长”的分地游戏,每一个小组组长扮演村长的角色,将本村所共有的一块平行四边形土地进行划分,鼓励学生探索用“剪”和“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通过合作得出相应答案。经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与分工,将原本复杂、抽象的图形转化成了生活中的土地模型,学生很快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游戏设计,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创新意识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在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和个性特点。教学时,教师应亲身参与、亲自动手、努力思考,以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游戏的设计要贴近于学生的现状,能够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延伸教学范围,培养其计算能力与审美创新意识。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中,学生需要对加法知识进行延伸与创新,组织“拼图”游戏。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学生十分喜爱的游戏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小图案构成的,鼓励大家积极发言。随后,将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数字,让学生去充分观察与思考。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图形代表的数字,引导学生计算整体的数字之和,从而得出答案。最后,给每个学生发一个教学箱,里面放置各种游戏图案的组成部分,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且每一个图形上面附有文字,组织学生进行拼图大赛游戏,看哪一组拼出的图案最丰富、数字之和最准确等。

三、结束语

初中体育教学刍议 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 新课程改革

一、新课改下体育教学理念的发展

1、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传统体育教学把增强体质作为第一目的,而新课程则把“健康第一”放在首位,粗看二者似乎大同小异,其实质却反映出了教学理念的一个飞跃,首先是健康概念的扩展,即从过去单纯生理健康而发展到现在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三维健康观。增强体质是单纯的生物学改造,而健康第一的内涵远大于此,反映了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精神。在新课程下,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强壮的体魄,更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和失败,敢于竞争,勇于拼搏的精神和与人合作,团结协作的团队品质。

2、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个体发展为突破口。传统体育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师者发令,学者顺从,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把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初中学生由于身心发育、年龄、家庭遗传等的差异,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差异很大,而传统体育强调统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标准,统一的上课,造成对一部分学生身心的较大损害,而新课程则充分注意到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3、加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强化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传统体育比较强调技术教学,较多地选用竞技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按竞技运动技术的标准进行体育教学,这样做的最直接缺陷就是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地要求学生掌握技术,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而无法体会运动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导致一部分学生厌恶体育运动,走出校门后,很少自觉进行体育锻炼,阻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而新课程则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当然毋庸置疑,运动技术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新课程下应适当淡化,而非全盘否决,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新课改下开展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最主要的场所,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新课程强调目标统领教材,根据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因此,课堂教学的开展应根据教学目标来组织进行。由此可见,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目标制订学年教学目标,再按学年教学目标来制订年度目标,依次类推,最后到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的制订。教学目标应注意设计的具体性,科学性和可测性,课堂教学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课前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目标、激励学生达标。教师应在每堂课的开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本课的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展开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2、精心设问,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合作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三大特征,也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体现,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探究、尝试。问题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注意好难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探究尝试,在探究尝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尽量采用游戏、比赛、情景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愉悦感,从而产生强大、持久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兴奋占优势,兴奋抑制转换快,好奇心重,上进心强,故适度变换教学手段会取得比较好的课堂效果。

4、加强理论指导。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必要的理论、体育常识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实践和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学生探究尝试后,教师应及时指导、鼓励,对错误的结果加强分析指导,并尽可能地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再去实践提高。

刍议幼儿体育锻炼 篇7

我们要把锻炼变成一种实质, 变成一种自发式的锻炼, 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 我们更应将更多的童真、童趣还给他们。围绕幼儿园各年龄段体育活动技能目标来开展活动。

一、先激发幼儿练习的兴趣

采用有趣的故事、童话, 以及游戏的形式, 在活动开始时便形成一个形象化的情景。在让幼儿按照情景中完成。如小班学习双足跳, 可在设计课堂结构时采用小白兔采蘑菇的主题。小兔子清早起来到草地上玩, 由老师扮演兔妈妈带领幼儿进行跳的练习, 最后采了蘑菇回家去。幼儿练习的时候兴趣才会高。

二、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玩法, 进行创新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孩子的基本技能已掌握的前提下进行大胆创新, 尝试其他玩法, 让幼儿体验自身的作用, 找出学习方法。调动幼儿内在的潜能, 来促进他们自我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适度的要求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行。在教育实践中, 我们发现幼儿普通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较感兴趣。

三、提供的材料要保障幼儿的活动量

一方面幼儿园可以提供一些现成的活动材料, 如羽毛球拍、陀螺、拉力器、跳跳带、高跷、滚铁环、推车等, 另一方面也可以是教师和家长制作的体育玩具。自制或提供各种户外体育活动器具, 根据幼儿活动需要保证足够的体育活动材料, 从而保证幼儿的活动量。

四、调动家长资源参与活动

通过召开家长会, 以及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图片等形式, 让家长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从而支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为幼儿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幼儿相会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孩子在园有一个锻炼的氛围, 回家如果同样也有这样一个氛围, 那么我相信他很快也会习惯成自然, 爱锻炼的习惯也会由此养成。

另外, 活动中要注意遵循几个原则: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锻炼要长期坚持下去;锻炼的方式要多样化;要注意照顾个别幼儿。

总之, 正真做到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把快乐还给幼儿, 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他们一定会给你意料不到的惊喜。

参考文献

体育音乐之刍议 篇8

在所有的体育艺术项目中, 音乐与体育的结合是最为密切的, 从古代奥运会到现代奥运会, 音乐与体育一直携手并行, 从形式上的结合到内在的结合, 发展至今业已成为众多竞技体育项目群众性健身与娱乐项目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组成部分, 因此, 才有了当今体育音乐的提法。有资料表明, 目前国外已有专门的体育音乐人, 国内也曾多次征集过体育歌曲, 但迄今尚未有专门培养此类人才的院校和专业设置。本文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 结合体育艺术领域应用实践, 通过对体育音乐概念的定义、功能与作用的阐述, 旨在引起有关部门对该领域的重视, 尽快设置体育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 通过对体育音乐的分析与阐述, 达到与同行专业人士间的交流, 推动该项事业快速的发展。

二、体育音乐产生的背景与内、外因

艺术与体育本来就有着共同的起源和基因, 形象的生产劳动动作经过提炼和美化过程成为了舞蹈形象与语言符号;生产劳动动作经过提炼、规范成为了身体锻炼的方式和手段;同样的生产劳动的自然律动经过筛选和提炼成为了音乐的节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由于人们自身的需要和选择, 将舞蹈、音乐和体育的形式不断完善和独立, 是舞蹈和音乐定位于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产品, 把体育定位于满足人类物质 (生理) 需要的产品。尽管如此, 舞蹈的节奏、音乐的节奏以及体育的运动节奏却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被分开, 其根本原因是它们所要表现的都是人的生命特征。节奏是生命特征的标识, 心动的节律、呼吸的节律、肌肉的节律和情感情绪的变化等都是生命存在的依托的具体显像。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 也是音乐最凸显的特征。古希腊历史中, 宙斯和阿波罗代表着大力神和太阳神分别掌管音乐与体育。现代奥运会从创立之日起, 体育与音乐一直在奥运会舞台上共同表演, 使艺术徜徉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源头。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的主张与早期奥林匹克的艺术实践, 无疑为奥林匹克运动与艺术的结合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体育音乐的产生与发展同样是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需要, 这是体育音乐产生的外部动因, 即人们对体育的期望不再满足于单纯生理健康的层面, 而是期望既健身又愉心, 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更高的层面, 以致于众多的体育与音乐紧密结合的运动方式被人们发现, 并被创造。体育音乐产生的内因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体育和音乐的认识更为深刻, 并且将这些认识升华至理论的高度, 使其成为体育 (科学) 与音乐 (艺术) 进一步结合的催化剂与内在动力。这恰恰证实了一个事实:体育与艺术融为一体的事实在客观世界中是长期存在的, 在经历了长期的实践积累后, 进化为符合现代人精神、物质双重需要的体育艺术方式。

三、体育音乐的概念提出与内容分类

体育音乐作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有着自身特有的“艺术”形式、创作规律和特点。体育音乐的概念是依据体育本质特征和艺术本质特征所提出的, 体育音乐的上层概念应是“体育艺术”, 体育音乐作为下一级概念应是体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逻辑学对概念进行定义的基本方法———属加种差定义法, 体育音乐的“属”应是指体育本质与音乐本质属性, 体育音乐的“种差”应是指“体育或其相关领域”音乐的总和。音乐融入体育, 并服务于体育, 体育的主体地位并不因为音乐的融入而发生改变。由此可以导出, 体育音乐的广义概念是:对体育领域内全部音乐的总称。体育音乐概念的内涵应是:对体育领域内一个个具体的体育艺术项目音乐特有属性的集中反映或称谓。

通过对上述体育音乐概念的理解, 将有利于对体育音乐内容的辨别与分类。对体育音乐内容的分类, 由于分类的依据不一, 所以采用的分类方法也不同。本文中依据体育音乐的不同功能和其客观存在的环境, 将体育音乐的内容划分为六个部分。 (1) 竞赛乐曲———符合不同体育艺术项目竞赛规则要求、编排要求和运动员气质特点的乐曲。 (2) 表演乐曲———符合不同体育艺术项目特点、编排要求和表演者特长, 彰显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效果的歌曲或乐曲。 (3) 健身乐曲———符合动作要求、编排要求、健身群体年龄、性别、健康水平及愉悦身心的歌曲或乐曲。 (4) 主题音乐———为体育运动会会歌、为开幕式、闭幕式、团体操表演等专门制作的歌曲或乐曲。 (5) 礼仪音乐———入场曲、退场曲、颁奖曲等。 (6) 体育宣传曲、体育题材插曲、背景配乐等。

在上述分类中, 前四类反映着体育音乐内涵所含盖内容, 也是体育音乐的主体部分, 这些音乐无论是从风格、情感表达、曲式结构等方面都与“原型音乐”间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里不做详述) , 因此, 不能照搬套用。

四、正确认识体育音乐的功能与作用

体育音乐由于自身的本质所决定, 成为综合表现体育艺术作品特性的、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种特性一方面表现在:音乐通过声音和视觉途径将表演者 (或成套动作) 蕴含的内在情感情绪与裁判和观众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又通过听觉的途径与表演者进行同步的交流, 使表演者的身体活动与音乐的表达在表演效果上达到充分的和谐与理想的完美程度。

由于体育音乐的特性决定着体育音乐的功能与作用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得以呈现和发挥, 因此, 身体活动的“质量”既决定着实践者的健身效果, 同时也决定着实践者的艺术感受与情感表达的效果。其中良好的健身效果的取得依赖于实践活动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深刻的艺术感受是以对相关艺术知识的掌握、艺术审美的倾向及身体的艺术表现力为条件;而情感情绪表达效果是建立在前两者基础上的“协调与驾驭”的结果。由此看出, 身体活动效果、艺术感受效果和情感情绪的协调与驾驭结果, 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和完美的发挥是体育艺术作品整体“质量”的体现。这既反映着实践者内在的、理想的追求目标, 也反映着作为竞赛、表演和健身活动者所追求的外在的理想目标。因为理想的外在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一个体育艺术作品的“价值”的体现, 从而诱导和激发出裁判和观众对作品的欣赏和认可, 才能获得好的成绩或名次。

当然, 体育艺术作品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受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导向等条件的制约, 同样也对其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这种作用在当前处于改革开放、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社会转型过程中, 总体表现为: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的作用与功能;落实体育强国和体育大国的战略目标的作用与功能;实现“身心”健康的现代人的生活目标的作用与功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作用与功能;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功能;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作用与功能等。

五、结束语

伴随着体育艺术实践的发展进程, 音乐与体育的结合已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结合, 通过近一个多世纪的实践与积累, 许多优秀的、成熟的体育艺术作品实例以不争的事实摆在了人们面前, 在接受这些先进文化成果的同时, 也要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内外动因、规律、特点等, 乃至尽快达成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为我之服务的目的。本文中对体育音乐概念的定义、内容的划分以及对其宏观与微观功能与作用的分析、阐述, 正是出于上述的原因和目的, 虽然是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难免有不到之处, 但期望与同行间进行坦诚的交流, 并以此推动上述目标的实现。

摘要:在体育艺术实践快速发展的今天, 对其理论体系的研究呈现出严重滞后的现状, 本文提出对“体育音乐”的概念进行定义;对“体育音乐”内容的划分以及对体育音乐作为当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呈现出的社会功能、内在功能进行归纳和阐述, 旨在推动这一新学科的理论研究工作, 探索和解决当前高校体育艺术专业和学科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刍议高考体育加分政策 篇9

1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追溯

1.1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释义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隶属于高考加分政策, 是为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针对体育特长生的加分政策。针对拥有体育特长的考生, 经过专业部门测试, 在考试成绩之外给予一定的加分, 是应试教育体制下, 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措施[1]。是一种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考试制度。

1.2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历史沿革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属于鼓励性加分范畴, 它的发展与成型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是伴随高考加分政策的稳固实施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高考改革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即起源与确立、常态发展、非常态发展、调整与取消阶段。

1.2.1 起源与确立阶段 (1978年-1986年)

1978年改革开放后, 国家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参与到祖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中来,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国家加大选拔优秀人才的力度, 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特长生实行高考分数优惠政策”[2]。随之在1983年规定, 高中阶段获地区级体育竞赛单项前5名或集体前3名的主力队员, 考分达到规定分数线的, 可上提一个分数段投档。1986年, 规定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考生可降低20分投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使得高考加分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得以确立, 体育特长生加分政策作为一项明文规定的形式正式登上了高考的历史舞台。可见, 国家对特定历史时期选拔优秀人才的决心和力度之大。

1.2.2 常态发展阶段 (1987年-2004年)

1987年4月, 国家教委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 其中第36条规定:应届毕业生高中阶段参加地区级以上体育竞赛获单项前5名的队员或集体前3名的主力队员, 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 总分低于同批录取学校控制分数线20分以内, 可提供档案, 由学校审查择优录取。并对参加的赛事级别进行了详细说明, 其中指出获得重大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前6名、获国家一、二级运动员称号, 且报考当年通过省招委和体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测试并被认定的考生可享受加分。加之1999年全国高校扩大招生政策的出台, 为我国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奠定了基础。从此,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成为一项稳定的高考政策延续下来, 随后的几年里虽然对加分的项目和分值做了较大调整, 但此阶段基本上延续了1987年的高考体育加分政策, 属于体育加分政策的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1.2.3 非常态发展阶段 (2004年-2010年)

2004年教育部废止了198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 同时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同时, 全国高校已开始自主招生, 导致地方性招生的自由空间加大, 无形中标志教育部将制定高考体育加分攻策的权利下放到地方。以致于连续出现:2004年西安高考体育加分造假、2006年湖南高考体育加分造假、浙江高考体育加分2007-2009连续三年造假、2010年厦门马拉松高中生作弊等现象的发生。这种“病变”的情况的发生无疑是“钻空子”, 挑战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红线”。此阶段正是缘于教育部权利的下放, 加之全国高考试卷变为地方性出题, 然而地方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制约, 为提高升学率, 导致后期各省、地区的体育加分项目无调控、无标准、无理性的逐年增加, 使更多的考生从中“获益”, 最终使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异化为金钱、权力腐败的加分政策。此阶段加分政策没能正常发展, 属于“畸变”阶段。

1.2.4 调整与取消阶段 (2010年-2014年)

2010年底, 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发布《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 对体育特长生的高考体育加分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 “瘦身”后的高考体育加分项目变为足、篮、排、田径等8个项目, 各省市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不超过2个项目, 《通知》规定自2014年高考实行。然而, 可悲的是2014年7月辽宁本溪、河南漯河的考生被报道高考体育加分作弊。一次次的屡禁不止的造假作弊现象导致了高考体育加分政策走向末路。2014年12月, 教育部网络公布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对在2015年前获得加分资格的考生, 进行严格审查, 严控加分分值。致使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穷途末路, 从此淡出了高考的舞台。

1.3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特点分析

1.3.1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灰色公平性”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灰色公平性”包含两方面含义:政策本身的相对公平性和政策实施的不公平性。高考体育加分政策起初是为了照顾具有体育特长的考生,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增加一条“保险”条件;另一方面是想让“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向着“多元化”考试的一种尝试。在同等条件下, 具备体育优势条件的考试能够享受“特殊照顾”, 体现应试教育的“公平性”。然而,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监管力度及缺乏法制制约, 随之出现众多的“暗箱操作”事件打破了同等条件下的平衡原则。就像老子说道:“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 损人不足以奉有余”。

1.3.2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不统一性

(注:表1, 表2源自中国教育考试网)

通过调查发现, 我国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加分项目和加分分值两方面均不统一。由表1和表2可知, 2014年全国各省市国内外重大赛事前六名和获得国家级二级运动员的各省的考生在加分分值就很大区别, 分值为从0-20分不等, 陕西无分值而是以优先录取替代, 这对于各地区考生而言不公平。由表3可知, 高考体育加分的项目亦是从1983年后成“突变式”增长, 在2004年达到峰值, 有的省份甚至多达32项, 如果监管不严则容易出现腐败、作弊或造假问题;2010年教育部对体育加分项目总量进行了调整, 规定加分项目为“8+2”;2014年9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 2015年起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加分项目逐渐增多到缩水直至最后取消的背后, 隐藏着诸多腐败、作弊及造假问题等暗箱操作现象。

1.4 取消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原因分析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初衷是为鼓励学生强身健体,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一些地方数十年实施的过程中, 结果主导制被异化成了敛财工具, 成了部分学生投机的腐败温床, 严重影响了高考公平, 才导致了政策的大变革而被取消。仔细推敲发现: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实施过程均存在一定不足。首先, 政策的制定缺少相应的法治约束、项目设置缺少硬性规定。导致下属部门作假、舞弊、违规现象层出不穷, 致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其次, 在实施过程中, 体育局和招生办对加分项目审核不严谨, 监管不到位, 导致测试教师“生杀权”过大, 复测过程走过场, 甚至出现“量身定制”改成绩现象。如辽宁省2014年高考体育加分复测标准, 其中女子跳高标准由国家体育局在2010年颁布了最新《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规定女子二级运动员跳高标准为1.56m, 降低为1.45m。诸如此举还谈何公平?此外, 高考本身也不是绝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 受中国几千年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自古便有“学而优则仕”, 再到今天的“一考定终身”, 为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失衡”埋下了隐患。

2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与高校体育单招政策的解析

2.1 高校体育单招释义

高校体育单招指国家针对各类高等学院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 考试内容为:文化考试和体育加试两个部分, 文化由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统一命题;体育加试由各高校自行组织考试, 单独划线, 单独录取, 录取学生跟参加普通高考学生待遇相同。报名时间根据各省高考报考时间差异不同, 各高校报名现场确认时间一般为3月初, 体育加试的考试时间一般为五月初考试, 与高考不冲突。体育单考单招考试时高等院校统招的一部分, 学生可自由选择参加高考。

2.2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与高校体育单招分析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已被取消, 而高校体育单招考试政策依然存在。有学者认为, 体育加分政策取消后, 对于没有高考或即将高考的学生 (获得二级或以上运动员称号) , 可报名参加全国高校体育单招考试。

调查发现, 体育单招政策和高考体育加分政策有着一定的区别:前者是以体育特长为主, 受测者的运动成绩的优劣占主导;后者是以文化课成绩为主, 运动特长只是一个辅助加分手段。但两者都存在各地区体育成绩测试过程中的考试监测问题:无论运动成绩为主为辅, 体育成绩的测试都在各地方招生高校内部进行, 由各高校内相关体育教师进行测试, 那么其测试者主导性作用依然很大。高考体育加分政策正是缘于在实施过程中监管不力, 测试空间的封闭和不透明性造成不公平而被取消。那么高校自主招生 (体育特长生单招) 考试过程中, 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这种监管不到位可能。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与高校体育单招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 可谓“万物皆各有藕, 藕中又自有藕”, 是高考的联系和区别的两个方面。体育单招也应针对加强评价监测, 完善考试制度, 建立考试实施过程中科学的专项督查、抽查、公告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 以免赴高考体育加分后尘。

3 相关体育政策的解析

201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 文中指出, 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 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 促进青少年培育体育爱好, 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14]。《若干意见》中强调“促进青少年体育爱好, 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这表现出对如今学校体育工作的严峻现状的“挑战”。高考体育加分政策针对的是一少部分有体育特长学生群体, 现如今《若干意见》则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一个特长且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运动水平。

2016年4月21日,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 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意见》第十四条指出, 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 (区、市) , 在高校招生录取时, 把学生体育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13]。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则是在考虑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下, 凭借自己的“体育特长”获取一定的砝码而得到理想院校的录取。例如美国的加州大学在录取时通常都会考虑到学生的体育特长方面, 并重金鼓励他们去参加体育赛事。由此可见, 国家借助“高考升学”的平台来全面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开展。

《若干意见》和《意见》中均体现了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肯定和支持, 强调“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掌握运动技能”是升学时一个可综合评价的优势指标。虽然, 体育加分政策取消了, 但可看出国家要大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指明了学校体育工作要培养学生体质健康、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掌握运动技能的培养目标。体育政策的颁发, 是取消高考体育加分后将学校体育工作回归教育本位的重磅出击。

4 结语

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高考的历史舞台活跃了30多年, 经历了改革开放、高校扩招、全国地方性自主考试三个“分水岭”, 可谓高招考试制度历史上的一次革新, 在特定历史时期选拔全面性人才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政策制度的缺陷和监管不力, 导致后期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 期间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改革, 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测试阶段的监管懈怠性, 成了敛财工具, 损害了考生的利益。高考体育加分的取消为高校体育单招敲响了警钟。高考体育加分将学校体育工作推到了教育边缘, 《若干意见》和《意见》的颁布, 重新理顺了现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思路和方向, 将体育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 促使学校体育工作回归教育本源, 对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起到积极引领作用。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 以高考体育加分政策为切入点, 针对体育加分政策的历史背景、政策的特点、取消的缘由, 并结合相关体育政策及当今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方向进行解析。高考体育加分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选拔全面性人才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政策制度的缺陷和监管不力被异化成为敛财工具, 破坏了高考的公平性;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取消敲响了体育单招考试的警钟, 促使学校体育工作回归育人本源, 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产生积极引领作用。

中学体育考试改革刍议 篇10

三、找到更有效的讲评方法

1. 在评讲前仔细分析试卷

教师对每道题的得分率都应仔细统计,对错误原因都应准确分析。比如哪些题目得分率高,哪些题目得分率底;哪些同学在哪些题目、哪些步骤甚至哪个知识点上容易失分,哪些方面掌握得既全面又完整,哪些地方有纰漏、缺失;对哪些题目该讲,哪些题目不该讲,哪些题目该重点讲,等等,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究其症、下良药,做到有的放矢。

2.“评”得适当

首先教师要“评”得适当。教师对一些错误率很高的题目,对典型题目作重点讲解,全方位不同角度地评析,同时列举类似题目当堂反复训练,以达到再次记忆的效果,对一些基础题目进行透彻分析,触类旁通,让大多数学生受益。在评析中教师的思维过程要充分暴露给学生,分析题目要“精,透,细”,并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与教师的作比较,找出差异并逐步学会独立分析。另外一些难的题目和需要拓展的题目可以放在课后和少数同学学面对面沟通,这样不会浪费所有人的时间。对共同存在的问题,涉及的知识点,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归类集中,也可适当进行“处理”、“加工”或“改造”,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开阔学生思维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长足的发展。教师切不可不管学生答题情况如何,也不管试题难度大小,逐题逐条流水式地讲下去,就题论题,主次不分,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这样的讲评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且收效甚微。

其次可以让部分同学适当地“评”。同学之间按就近原则和固定搭配形成互助组,让那些成绩相对好点的学生做“小老师”,从他理解的角度去把那些定理、定义及其解题过程,分析过程逐步地教给那些成绩相对较差,掌握能力比较慢的同学。这样,那些成绩稍好点的同学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再复习一遍,加深印象,而且会产生极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我的一个学生就曾自豪地坦言,他把某某同学教会了,比老师有水平。再者,作为被教者,学生平常总是有点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如果经过同龄人以对方已经融化了老师的知识的口吻讲出来,

1.前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体育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相比,体育考核方面的改革显得滞后,体育考核的内容、形式等均落后于教学的改革,而体育考核与体育教学关系密切,体育考核的滞后对体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加强对体育考核考核的调查研就更容易消化,吸收。但这种课堂组织方式有两点要注意,首先,老师得能控制得了全局,不能让学生趁机聊天,耽误学习,影响他人等;其次,要有严格的要求和措施,如果教的人没有教会别人任何知识,下次将被取消教的资格,成为被别人教的人。我经过很多次这样的实验,比我自己一节课“满堂灌”的效果好了很多。

3. 讲评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地位

讲评课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索寻求发展的原则。

讲评的起点应使大多数同学受益,既不可过高,又不可过低。教师要打破一言堂的习惯,发动学生参与评析试卷,有些题目,可以由学生担当“讲解员”,分析他们是如何进行正确思维,得到正确或巧妙解法的,为其他学生进行思维示范,也可以让他们谈谈怎么产生错误思维的,这样有利于其他学生弥补自己思维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有些在认识上比较模糊的题目,可以由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辩论中获得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独立矫正失误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组织、点拨、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巩固强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维水平。

4. 重视讲评后的反思

教师要在讲评后不断总结,不断进行教后反思。试卷讲评课不能以试卷上的题目讲评完为结束,教师应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引导学生做进一步反思和探索,以获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做好试卷的自我分析,自我反思。教师的试卷评讲是针对全体同学的,而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学生及时进行试卷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能再次反思自己之所以做错某些题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免类似错误一犯再犯。比如要求学生回顾某些试题的分析过程,从解题方法中再思考;通过回顾,使学生体会某些分析方法的普遍应用性,促使学生对这些思想方法进行再认识,并将对其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要求学生回顾某些试题的最后结果,从最后结果的适用范围进行再思考;对某些试题进行数学情景和数量的改造,要求学生再思考,等等。

总之,试卷讲评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力求精讲精析精练,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对重要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有效指导和归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和应变能力,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一次考试,不仅能检测出学生学习的成绩,还能检测出教师教学的得失。教师在分析试卷的时候,除了了解学生的弱点,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这外,还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反思,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推动教学,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究,探索适合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中学体育考核方法体系,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2.学校体育考试改革的背景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各年龄组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余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较高的状况一直未能根本改变,中小学学生的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学校体育工作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同时,阳光体育运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要求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见,如何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已经成为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学校体育考核改革的背景和重要依据。

体育考核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仅是检查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方法,而且涉及如何通过体育考核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进而发挥体育考核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因此,应改革体育考试中与深化改革需求不相适应的内容方法,充分发挥体育考核的激励性、导向性,通过体育考核评价方法改革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发挥促进作用。

3.当前中学体育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体育考试内容不够合理

当前的中学体育考核内容体现出明显的重复特征,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是主要测试内容,很多测试项目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一直都是考试内容,许多内容与学生的身心阶段特点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忽视了学生的不同年龄和生长发育及心理发展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差异。同时,现行中学体育考试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体育考核内容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也存在着衔接不够的问题。中学阶段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体育考核主要以运动技术和技术达标作为内容显然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因此难以更好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

3.2考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当前的中学考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考试项目、内容在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终结性考试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难以充分反映出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课外体育锻炼和通过锻炼后的进步情况评价。学生体育运动的结果只是体育考试测试目的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才是更重要的目的。学生的身体状况得不到全面反映,容易挫伤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学生体育进步的幅度应该成为体育考试改革注重的重要方面。注重体育考试对学生提高幅度就是对学生参与和努力结果的肯定,因此,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同等重要,应运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3.3考核的静态特征

当前的中学体育考试依据学期或学段,从达标测试或技能测试角度对学生进行考评、等级划分。这样的考核有着明显的静态考核的特征,学生只能依据确定的考试形式内容,在确定的时间进行考核,即以某一时期学生对某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技术达标,评定的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考试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衡量也只是依据考试临场的状况,这种静态特征的考试忽视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全面状况和努力与进步的程度,难以起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3.4难以反映学生的客观差异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的,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体育基础都存在客观差异,而当前中学体育内容与方法和考试标准均体现出严格的标准、统一特征,并不能对不同体育基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程度进行客观反映。因此,如果体育考试不能与不同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进行结合,对学生激发体育兴趣和自主参加体育锻炼都将产生负面影响,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和兴趣。

4.对深化中学体育考试改革的思考

4.1建立动态考核评价体系

动态考核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能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动态考核可以弥补传统考试中一次考试决定成绩的不足,在操作中将考试与学生的平常学习结合起来,不再把考试局限于学期、学年的结束这一时期,可以依据平时体育学习的项目内容,将考试分布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内容之中,并与学期、学年结束时的考核结合,合理评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程度。同时,动态考试也可以变一次考试决定成绩为多次考试选择最优成绩的方法,对考试中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再进行一次或多次测试,促进学生努力,测出每个同学的最好成绩,最终使每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较满意的结果,从而真正促进全体同学的体育参与和进步。

4.2探索差别化考核方法

差别化考核的涵义即考核标准可因人而异,应尝试对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的方法。学生遗传基础和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状况都存在着一定的先天客观差异,如果考核不能结合这些因素,就会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培养都有负面影响。因此,差别化考核首先是弱化基础身体素质的考试比重。在此基础上,采取增加不同的测试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等方法,尽可能使得考试能结合学生的差别状况。同时,差别化考核增加过程评价的比重,将学生的出勤、上课的态度和学生的进步程度纳入评价体系,特别注重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后的进步情况,最大限度通过考核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4.3将考核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

将考核与课外体育锻炼进行结合。采取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办法给分,全面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体育应以课外体育锻炼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和自觉性。将考核的内容方法延伸至课外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内容,在更多的体育锻炼中,既培养自己喜爱的活动兴趣,又提高体育能力,为考核奠定扎实的基础。

5. 结语

体育考核与评价方法的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它的确立与运用将牵动着体育教学改革,直接涉及中学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等各个方面。完善中学的体育考试改革内容方法,对于通过考试改革,促进学生的自主体育参与和促进体质健康水平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中学体育考试是学校体育改革的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发现,当前中学体育考试中存在着内容不够合理、考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考核的静态特征和难以反映学生的客观差异等主要问题。本文对如何完善中学体育考试提出如下建议:建立动态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差别化考核方法;将考核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等等。

关键词:中学体育考试,考试改革,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

[2]谢维和.素质教育的两种取向及其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5-12-12.

[3]王锐,王宗平.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诠释与探究[J].体育学刊,2004,11,(3).

[4]马秀梅.提高体育考试权重扭转学生体质下降趋势[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5)7:54.

小学体育教学刍议 篇11

关键词:小学;体育;室外;教学

体育课有着自身的特点,教学活动大多数在室外开展,如何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组织好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课活动中,并且可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丰富其情感体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体育课教学很重要的目的。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搭配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希望得到肯定的身心特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当以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健康发展为准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习俗等,将其与课堂结合,使课堂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要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本身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显示,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教态去影响那意志薄弱的学生,创造出一种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缓解那些怀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的紧张情绪,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还要善于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的士气,激励学生的斗志。对学生所表现的勇敢行为,教师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监护下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学内容的搭配上,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先易后难、先灵敏后力量等方法,因材施教,合理搭配。

二、促进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选择好了之后,就应当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中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里,有效地领会课堂内容,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借助情境创新教学。小学生普遍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学习进取心也较强,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创设情境,如消防战士、环境使者、祖国卫士、梦中奥运等。教学中设置情境辅助教学时,应当注重发掘小骨干,可以集体练习或者分组练习,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品质。组织一定的有意义的竞赛,使学生体验到应有的挑战性、竞赛性,明白相应的思维过程及如何以智取胜。教学活动中,老师不应该将课堂安排得太满,而应当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愉悦、平等、积极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翁,激发其探索及其求知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应当创设或者引入一些带有情绪色彩、活泼生动的场面,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娱乐活动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如学生轮流领操、师生一同参与游戏等,讨论问题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其回答及时鼓励,激发其创新意识。

2、创设情境式教学。小学生刚刚入学时,兴趣广泛,好奇心极强。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小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学会走、跳、投、体操、列队等。情境如神龙飞舞、猎人打猎、小青蛙跳荷叶等。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当注意其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学生的情绪往往是情境教学的核心,根据其心理认知规律,先易后难,由表及里,采用丰富的情感来带动整个教学氛围。同时,教师必须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善于提问,创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可以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出发,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也可以是结合技术要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寻求解决办法。

3、评价式教学。教师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交流、评价。根据掌握要求的不同,使学生分步领悟动作要领,对不同动作分层次、有步骤地讲评。先分别讲评,最后综合讲评。体育学习效果上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与学生认知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评价标准不应局限于一种,评价内容尽量开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应当注重渗透思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以及果断、勇敢的精神。如果学生的动作做得很好,而教师只用“好”或“不错”来评价,学生会感到不满意。教师应预测学生的需要和情境的性质,作出适当的表扬,使表扬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例如,当学生的动作完成得好时,教师可以说“你很勇敢”、“你做得很漂亮”、“这就是老师喜欢的”、“老师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等。

三、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1、组织能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如跳山羊、跳高、攀登等。在这种活动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究其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个:(1)防御性条件反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的学生在一次跳高或跳山羊中不慎摔伤,下次就会害怕,甚至一听到跳高等就紧张。(2)类化。如有的学生怕跳高,会影响到跳山羊、跳远,甚至怕单腿跳等与跳高相似的活动。(3)感染。如有的学生怕跳高,其他学生也受其感染,也怕跳高。

2、我们了解了学生消极意志品质产生的原因后,就可以有的放矢,采取措施:(1)教师要讲清动作要领,注意语言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等以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学生们就能鼓足勇气,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2)练习与克服不愉快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活动,如400~600米自然地跑,1000~1200米耐久跑等。这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口干腹痛等不愉快情绪体验,出现运动中的“极点”观象。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有可能会中途退出跑道,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支持与鼓励。“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意志的极好机会。(3)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如小羽毛球、小排球、小足球等活动,可锻炼、培养学生果断机智、勇敢等良好意志品质。

总之,小学体育既能够锻炼学生身体,锻炼人的意志力,又能够根据学科特点适当地渗透情感以及心理教育,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遵循上述原则,将对小学生的体育教学有很大帮助。

刍议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的策略 篇12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

体育游戏具有自身的特点, 如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性、智能性和知识性等。体育游戏是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 在竞争中体验愉悦, 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它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 也是少年儿童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之一。体育游戏的内容丰富, 寓意深刻;形式生动活泼, 过程千变万化, 富有趣味性, 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体育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身体, 而且通过游戏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寓课堂练习于游戏之中

就是尽量把教材练习内容以游戏或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逞强好胜的特点, 教材内容练习以游戏教学为主。例如:跑的教学采用“汽车在公路上快速行驶”“保护队旗”“抢占位置”和“迎面接力”等;灵敏反应练习可采用“黄河、长江”“守护队旗”“猜拳追拍”“找朋友”“请跟老师这样做”等等;跳的教学采用“跳橡皮筋”“跳长绳做动作”“小白兔比赛”“看谁摸的高”“看谁跳的远”等;投掷教学采用“掷乒乓球”“放飞机”“看谁投的准”“看谁投的远”“掷彩球比高”等。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游戏, 并注意形式的变化和新颖性、竞争性。此外还应当结合学生平时喜欢玩的和熟悉的游戏安排到课堂练习中去。如“吹气球”“网大鱼”“摸鸡脚”等等。这样既可减少游戏的讲解示范时间, 又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练习积极性。

三、根据课的结构合理运用游戏

在体育课教学中要根据课的不同部份合理地运用游戏。如:无严格人数限制, 强度小, 活动全面的游戏。而在课的基础部分的后半部, 应选择那些难度较大的游戏, 如障碍跑、跳绳跑、往返接力等, 使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调动起来,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体育游戏在身体素质练习中的运用

身体素质练习, 一般动作难度小、负荷大、比较单调、艰苦, 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烦、抵触情绪, 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游戏法进入身体素质练习, 可以改变这种状态, 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例如:长跑是学生比较烦的项目之一, 我们可以赋予长跑一些情景、情节, “跑遍全世界”“环国旅行”等, 或者改变单一的操场跑, 选择越野跑, 团体计成绩。发展腿部力量的“时代列车”“立定跳比远”“蛙跳接力”“双人蹲跳”“负重接力”“马球比赛”, 发展上肢力量的“推小车”“平衡角力”“推人出圈”;发展灵敏素质的“打龙尾”“掷沙包”“打活靶”“贴膏药”“纵跳躲杆”等游戏, 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进行选择运用。

游戏法用于素质练习时, 学生比较兴奋, 积极性较高, 教师要注意运动量的控制, 防止负荷过大, 同时要采取安全措施, 防止出现伤害事故。

五、体育游戏在整理活动中的运用

游戏用于整理活动, 有助于消除疲劳, 促进身体机能尽快恢复, 使人体更快地由紧张状态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一些小负荷的游戏活动, 在大脑皮质所引起的兴奋可以加深运动中枢的抑制, 促进其恢复。整理活动的游戏内容和形式力求做到轻松、活泼、精彩、幽默, 使机体的生理、心理得到放松。例如“器械快速归位”“组字”“摆图案”等游戏。既有利于组织又进行了整理活动, 并包含了育人因素, 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 具有一定的“兴趣保留”结束体育课, 以较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其他课程的学习。

六、游戏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中加入了游戏内容, 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 培养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逐步引导学生自觉以坚韧的意志和艰苦的磨炼, 以保持长期稳定, 永不消失。

上一篇:基于下一篇:行业创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