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观

2024-10-29

学校体育观(通用12篇)

学校体育观 篇1

体育价值观作为人类价值观在体育方面的体现, 指的是人们对体育价值和体育价值关系的根本的、整体的观点、态度、看法, 是对体育行为以及效果进行评价、指导、支配的核心理念。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 生产方式以体力劳动为主, 体育可以使人们有一个健壮的身体, 这时体育以体育生物观为导向;当社会发展到后工业时期, 体育价值观变成了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服务的体育人文观。

1、体育生物观

1.1、什么是体育生物观

十九世纪以来, 人体解剖学实现快速发展,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达到细胞水平并促使生理学的发展, 使体育的生物效应有了理论基础, 为体育发展人的生物效应提供了依据。体育生物观强度发展人的身体、增强人的体魄, 注重对人身体锻炼的直接性效果和对运动负荷的安排, 单纯地以强健人的体质、改善人的生物学性状为目的。

1.2、近代体育生物观在我国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 我国开始面向世界引进外来文化, 被动的接受西方体育。在同外来侵略者的交战中处于战败者的位置, 使国人心里一直充满着自强的情结, 并且认为要先有强健的体魄, 才能使国人强大, 进而使国家强大。这种观念使人们一直追求着生物效应, 将其用在对体育的理解中, 认为发展体育运动就是增强人们的体质, 实现改善生物性状的目的。

体育生物观以民族自强为目的, 在民族独立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后, 奥运会成为了我国展示国民身体素质的舞台, 将在奥运会中取得的奖牌数、金牌数作为展现民族强大的依据。体育生物观开始为奥运服务, 经过客观化的改造, 演变成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但当我们对现实进行思考时, 会发现许多在奥运会的竞技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 其道德水准和人性的感悟并非同样优异;很多国力较弱的非洲国家, 也在奥运会上获胜, 向世人展现了其民族优秀的生物学性状;我们国家的学校体育课上, 学生逃课的现象极为普遍, 且极具讽刺的是, 学生逃课是为了进行更好的运动。我们不得不对体育生物观进行反思。

2、从体育生物观到体育人文观的理性回归

2.1、回归体育人文观的理由

人所具有的动物属性使人的身体有着环境适应性, 假如只以人的身体活动后源自生物属性的适应性变化界定体育, 则农民在田间劳作也能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化, 那么这种劳作也可以称为体育, 农民就不需要进行专门的体育锻炼了。

西方的人文主义运动是近代意义上的体育的催化剂, 回归体育人文观是体育本身的要求。在文艺复兴之后, 人类才在真正意义上将自身的自然状态的改变和身体运动联系起来并加以认识。近代体育确立时, 在人文主义者的推动下, 体育这种根植于适应人类和谐发展的要求并作用于人们自身自然导致其产生积极变化的有目的性的身体活动, 就已经表现出来对人类生存价值、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

2.2、回归体育人文观的意义

近代体育在其诞生的那一刻, 就作为培养具有自由精神的人的手段, 塑造人们对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追崇在现世幸福的追求的思想下的对自身、自我、自然的实现理念, 其最终目的就是构建受教育者的人文主义思想。体育的确立过程, 就是人文主义者利用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名义, 为摆脱中世纪神学对人们的压制的过程, 它是宣传积极乐观追求现世幸福的精神、弘扬对人性解放的新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引入及确立近代体育的历程中, 在中西方文化发生接触和冲突中, 作为起到重要媒介作用的体育生物观,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它的目标设定的错误使得在对社会实践进行指导的过程中, 对诸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造成了影响, 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体育的发展进步。只有将一直以来遵循的体育生物观回归到体育人文观, 才能形成一个理性的逻辑基础, 再逐步展开, 形成多种与其相适应的亚结构。使国家在进行各类体育设施建设的时候, 合理配置资金, 减少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和闲置;减少在体育生物观下, 竞技体育中出现的造假等丑恶现象, 净化体育竞技运动的公正纯洁性;有效规范群体、个体、社团在面对或处理与人的社会存在有价值的、有关的观点, 包括开放性、民族性、自由与民主、竞争与协作等。

3、结语

体育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全面发展, 使人得到自我的不断完善, 体育人文观表现了对人类的生存价值、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 而不像体育生物观那样, 仅仅强调对人的体质的增强, 改善生物学性状。实现体育生物观向体育人文观的理性回归, 将对社会相关子系统的良性互动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文胜, 石龙.我国人文体育研究现状综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1) .

[2]顾兴全, 于可红.基于体育价值观之嬗变透视高校体育课程发展[J].浙江体育科学, 2010, (55) .

[3]徐万军.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J].东西南北, 2011, (66) .

学校体育观 篇2

吴吉

在美国俄勒冈大学的海沃德田径场,由奥运会金银牌得主组成的110米栏对决中,黄皮肤的中国小伙刘翔以13.06秒的今年世界最好成绩,将身边的7位美国选手甩在身后而荣获冠军。当刘翔风驰电掣冲过终点时,热情的美国观众全场起立鼓掌。胜利后的刘翔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时,许多美国观众围上来找他签名。

我既为刘翔的胜利而高兴,也为美国观众的热情与大度而叹服。我看到的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体育比赛,也是一批高素质的体育观众。

其实,观看体育比赛也是检验国民素质的试金石。

亲爱的朋友,你能经受住检验吗?

一位记者采访一位奥运会的银牌得主时反复问他:“与金牌失之交臂,你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吗?”

这位运动员的回答却是:“我为什么要遗憾呢!我非常高兴,因为我不但参与了,而且获得了奖牌,我有什么可遗憾的呢?体育运动本来就是快乐者的运动呀!”

也许这位运动员的回答与记者想要的答案相去甚远,因而令记者失望吧。但这位运动员所表现的心态,不正是运动员所应该具备的吗?

是的,体育运动是一枝欢乐之花,它不需要眼泪来浇灌。

我酷爱看拳击比赛,拳击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力与美、进取与拼搏的精神让人叹为观止。拳击台上,对阵双方可以打得鼻青脸肿,鲜血淋漓;但不到全场终了的铃声响起,或一方訇然倒地,在读点的时间里不能再爬起来战斗,双方是决不罢手的。所以,无论胜者或败者,都不是怯者或弱者。因为怯弱者是不敢上拳击台的。

然而我最喜欢看的,还是拳击比赛结束时,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把双手高高举起,热情地拥抱在一起,互相祝贺、互相安慰的镜头。

这时候,他们让我们都参透了体育运动的真谛:体育比赛是一种对抗,但它承载的是友谊。

NBA无疑是全世界水平最高的篮球比赛。它的水平之所以高,是因为NBA集中了全世界最优秀的.篮球选手。如今年的NBA总决赛,就有7个国家的运动员参加。NBA篮球赛在美国举行,但它却是全世界共同瞩目的赛事;NBA是美国的,但它的运动员却是没有国界的。它从来也不忌讳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运动员培养成篮坛高手。

正因为这样,所以中国的姚明也成了NBA的一颗明星。

从这里,我分明看到了又一种体育精神:让全世界的体育都向高水平发展的无私协作精神。

乒乓球的擦边球有时是裁判不易察觉,以致造成误判的。但在世界级的比赛中,我们看到过瓦尔德内尔、孔令辉、刘国正、波尔等等乒乓大师在裁判判决后,高举起自己的手,示意这是擦边球,请裁判改判对方得分的镜头。

也许这一分在整场比赛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让他们失去了取胜的机会。但他们留在观众心目中的,却永远是胜利者的美好形象。

维护体育比赛的公正、公平,这是每一位运动员起码的道德。

那么,推而广之呢?

虽然长跑比赛第一个到达终点的运动员,得到的掌声和鲜花是最多的,也是最风光的。但最后一个到达终点的运动员,付出的艰辛与第一名同样多,甚至更艰难。所以,观众也会同样报以掌声。

特别可贵的是,一些运动员在报名时,就明明知道自己与奖牌无缘,但他们还是要去参加。并且一圈一圈地坚持跑完。你能知道他们心里的想法吗?

我推测,他(她)们是在告诉世界:我虽然暂时做得不如人家好,但我还是要努力去做,并且自始至终做完!

“重在参与”,这也是奥运宗旨之一。

树立幼教体育课的大体育观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 ; 体育 ; 多样化 ;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73-01

幼儿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大体育的观念。就是说,我们要把幼儿运动作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把培养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的基础目标和实质目标。体育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增强体质的手段,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使幼儿形成保护身体健康的责任意识,习得巧妙地运用自己身体的能力,满足模仿、运动、娱乐、交往、竞争、表现、审美等多种需要,促进智力、个性、品德、审美情趣、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幼儿体育课是发展幼儿体能,加强幼儿适应外界环境的基本手段,是影响幼儿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对幼儿的未来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目前幼儿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达到幼儿体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幼教工作者应当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体育活动的游戏化,体育设施的多样化,良好的体育后动环境,保证体育活动的安全性都是在幼儿体育教学中应当注重的。

一、如何促进幼儿体育活动游戏化的进程,提高幼儿身体素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同时游戏也可以区别为“体育游戏”和“活动性游戏”,“体育游戏”融合体力、智力和身心娱乐与一体,是幼儿体育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体育教学的重要方式。幼教工作者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游戏进行思考,如何将体育课内容融入进“体育游戏”,让幼儿体育课丰满起来。

我们要注重幼儿的身体特点,幼儿的骨骼不够坚硬,腕部力量不足,肌肉柔嫩收缩力小,容易引起疲劳,基于幼儿的身体特点,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要不断的变换动作和姿势促进身体的发展。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选择他们喜欢参加的活动,将我们要教给他们的动作进行设计,将跑、跳、投、爬、攀登、搬运这些基本动作穿插在我们选择的体育游戏中。“老鹰捉小鸡”、“警察抓小偷”、“过家家”等等许多游戏,我们都可以进行设计,在游戏中放置新的体育设施,达到基本动作的训练,提高幼儿的体质。另外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幼儿的活动强度,切实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不可以让幼儿过度游戏对身体造成损害。

二、如何加强幼儿体育设施的多样化。

体育设施是幼儿体育活动的必须道具,幼儿的生长发育、智力发展非常的迅速,他们的好奇心理导致他们需要各式各样的体育设施,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根据幼儿特点对体育设施进行多样化选择,达到幼儿体质提高、智力提高的目的。

针对各种幼儿体育活动,我们要善于选择体育教具,丰富体育设施,为不同的幼儿提供不同的体育用具,目前我国的幼儿体育教具功能不太全面,教具发展目的性单一,我们可以将多种教具组合在一起来进行幼儿体育的教育,比如,在体育教具上面贴上提示图片,让孩子们根据图片去做下一个动作,在让孩子练习搬运箱子的过程中设置低矮的障碍,让孩子们进行爬越训练,只要在体育教育工作中善于利用我们手里的基本工具,我们都可以将单一的体育设施进行多样化,让幼儿感觉到新奇,能够吸引他们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三、幼教工作者应当创设何种幼儿体育活动环境。

在幼儿体育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不同,身体素质不同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给孩子们营造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从而吸引幼儿对体育活动的渴望。

在体育活动中,年龄段不同的孩子喜欢的环境也是不一样的,大的孩子希望大的空间,渴望自由,为此我们要试着将他们引领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让他们进行排队游戏,选择一些适合于他们的系列健身操,加强他们的锻炼。年龄小的孩子活动范围小,容易被活动的东西吸引注意力,我们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创设多种动态环境,让他们在行走或是爬动的过程去追寻,从而使他们在行走和爬动的过程中锻炼肌肉和骨骼,增强他们的体质。同时,我们可以多名教师配合,进行大房间体育游戏活动,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幼儿在同一个环境中相处,有指导性的让幼儿产生互相帮助的意识,有指导性的让幼儿产生合作互助的意识。

四、如何加强幼儿体育活动的安全性。

无论任何体育活动我们都要注意活动的安全性,要保证孩子们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体育活动的选择上我们必须注意活动的强度,防止对幼儿身体造成伤害,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不同的强度训练,大班大强度,小班小强度,即要达到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也要保证孩子的活动安全性。在体育设施的选择上,我们要认真检查,必须确定这些设施的安全性,要注意这些设施的高度,设施的光洁度,同時我们在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全面监护,防止幼儿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碰伤、划伤、高处坠落等情况。在环境设置上,我们应当与其他教师共同进行,针对不同的孩子进行不同的环境选择,幼儿教师应当仔细检查体育活动环境的安全隐患,保证幼儿体育环境的安全。

学校体育观 篇4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指引下,我国体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自1995年5月国务院适时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一适应大众健身需要的战略计划以来,体育更是以全新的姿态深入群众生活。然而,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由于长期受金牌体育观的影响,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出现脱轨,体育的普及与提高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加之全民体质日趋下降,成年人体质状况不容乐观和群众自觉锻炼意识淡薄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得提倡“全民体育健身”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形成明显对立的矛盾,大多数群众对增强体质的难度及其重要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重新对毛泽东体育观进行审视,从认真系统地剖析一代伟人在不同时期的体育思想,清醒地解读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历程,不断坚持和完善毛泽东体育观,使全民健身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实现我国从体育强国到体育大国的真正跨越。

1 毛泽东体育观形成的背景

毛泽东青少年时期,正值清末民国初期,国难当头,群雄并起,而中国人又长期被辱称“东亚病夫”。正是“国力羸弱,武风不振,名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的真实写照。毛泽东作为当时湖湘的先进知识分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泡尔生“意志主义”哲学的影响,深感国难之耻,立志树立拯救国家民族危亡之大任。他在追慕中国古典著作中关乎古代尧、舜、秦皇、汉武等英雄事迹和西方彼得大帝、拿破仑、林肯等世界英豪的业绩中,清醒地意识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深刻内涵,须知欲救国救民,当以锻就强健的体魄。因而毛泽东体育观不仅仅注重自身的修为与发展,更注重于为国家民族撑起一片湛蓝的天空。

2 毛泽东体育观的形成过程

2.1 幼年时期的特殊经历奠定了他对体育的初步认识

幼年时期的毛泽东体质柔弱,曾经害过一场大病,全家人甚是担忧,便小心翼翼地照料他,同时他的两位兄长也因身体不好而很早就夭折了。1910年,当他从家乡的私塾学堂转入湘乡东山高小后,开始接触正规的体育课,就是这些生动活泼的体育课使他对体育有了初步印象,他下决心锻炼身体,常利用有利条件进行游泳、爬山、跑步,还和伙伴们去野外露营、雨浴、做操,身体状况日渐好转,毛泽东还主动从事体育实践,既增强了体质,又锻炼了意志,使他受益良多。

2.2 青年时期的独特体育实践加深了他对体育的认识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正是中国现代体育的萌芽发展时期。毛泽东在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经世之学的同时,将社会、学校、个人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对体育的认识也不断加深。通过积极的探索,他深知若欲唤醒民众,改变国民体质,改造中国与世界,唯有体育可担当此任,倘使与封建社会培养出的貌瘁神伤的读书人一样难以挽救民族危亡的。1916年他在写给黎锦熙的信中说:“诚以德智所寄,不外于身,智仁体也,非勇无以为用。”这里强调“勇”的重要性。同时他还力行实践,并以其独特顽强的体育实践闻名全校,致使广大同学受他的影响颇深。

2.2.1 青年毛泽东的全新体育哲学观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阅历的丰富,加上刻苦学习以及优秀老师的教导与影响,毛泽东对体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他于1917年4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从体育的广度和深度,客观、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他的体育观及体育中“三育并重”的思想,充分认可了体育在“三育”中的核心作用,并客观地分析国民体质下降的原因,从而极力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哲学观,同时自己也通过“野蛮”的体育锻炼来获得精神的滋养。

(1)动与静的体育哲学观

毛泽东往往喜欢从一个比较高的层面来审视问题,这样显得独到、全面而宏观。毛泽东从“盖天地惟有动而已”的哲学观点出发,提倡人体之运动须注“动”,“人者,动物也,动则尚矣。”“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也。”他认为体育的功效在于动,指出人是动物,则动物之重要性。然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运动却应有正确的法则。这里显然与佛儒两门“主静”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他始终恪守“以动养静”来强健体魄的主张,并且持之以恒地锻炼。

(2)知行合一的体育哲学观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正是国际风云变幻,国内战事频仍,内忧外患如飓风般风起云涌,墙外的动荡局面也时刻撞击着这千年宁寂的学府。毛泽东身为学子,心忧天下。他把“知行合一”时刻付诸于体育研究和实践中,不仅自觉参与而且还孜孜不倦地进行宣传、倡导。他认为若实现中国的强大与复兴,须开化民智之淤塞,并动其心,由细枝末节处逐渐改造中国之旧社会。他把自己一贯坚持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及尚武精神紧密衔接,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将强身健体与卫国强民纳入了体育研究的轨道。

(3)体育中有意志的体育哲学观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体育爱好十分广泛,常携好友去爬山、野游、露宿、游泳。不仅如此,在艰苦条件下他还琢磨出一套特别的体育项目,即“四浴”:“冷水浴”、“日光浴”、“风浴”、“雨浴”。大雨滂沱,就到野外奔跑;寒冬十月,拿井水擦身;烈日炎炎,就赤膀到沙滩暴晒;大风肆虐,就到江河湖海中去搏击风浪。这无疑极大地增强了毛泽东的体质,磨砺了他的意志。在他看来,“勇武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从他严酷的体育锻炼中可以看出他的爱国心切,救国情深。

2.2.2 青年毛泽东的野蛮体育实践

课余和节假日,毛泽东喜同好友跋山赴水,长途远涉,在欣赏大自然的动人景色中寻找艰难环境来锻炼体魄。有时一个人在狂风暴雨的夜晚,登上岳麓,领略“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境界;还常协同朋友共同畅游湘江,至橘子洲头,上岸后共沐日光,谈古论今,留下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壮美诗篇。此外,他还坚持“四浴”、奔跑、野宿、六段操等,这些特殊而新颖的体育项目,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增强了他的体质,为后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3 老年时期丰富的体育经验提升了他对体育的认识

在艰苦的长征岁月里,毛泽东极力主张从强身到强国之转变,由个人解放进而全民族解放的道德范式:“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此大言之也……”号召人们加强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共同卫国。在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中,虽然条件艰苦,头顶敌机隆隆,腹中饥肠辘辘,延安干部与群众却是兴致高涨,还经常举行“边区运动会”,极大鼓舞了人们抗战的决心。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战士经常开展搏击、射击等体育活动,活跃气氛的同时,群众素质也得到了极大提高,部队战斗力也得到加强。解放后,毛泽东把体育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来,1951年11月,明确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1952年,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就要将体育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

3 当代体育体制下全民体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当代体育体制下全民体育发展现状

解放初期,我国体育队伍不断壮大,并且将体育融入农业生产运动中,群众创编了大量生产操,极大地提高了体育锻炼的热情。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体委专门组织了体育科学普查,根据我国青少年生长发展机能制定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校体育倍受重视。尤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更是如火如荼的展开,“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呼声热情高涨。然而只见口号不见行动的号召似乎一则锦标广告,招引了部分人来关注体会,却有很多人尚闻之未闻,或置之不顾,俨然已将体育健身置于那生活之末。

3.2 当代体育体制下全民体育面临问题

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的压力和紧张的工作学习,以及传统安逸观念和学校“重德偏体”倾向等各方面的影响,全民体质直线下降。其中老年心脏病、糖尿病等突发疾病上升,成年男女肥胖率升高,青少年体质日下,骨质疏松,肥胖超重指标上升,“眼镜”越来越多;“书包”越来越沉;“课程”越排越满。适时全民健身观念也不受重视,或视而不见,或抱着观望姿态,学校也是摆作样式,基层领导甚至教育工作者对增强体育锻炼认识不足而不去谋划组织,上令不行,加则体育器材匮乏的现象,使得本没有休闲锻炼的人群被动性增强,全民健身活动不能够得到贯彻。然而“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

4 毛泽东体育观对当代新型全民体育体制的影射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体育观的高度总结,它从唯物论、辩证法的哲学角度论及体育,立意高深,全面独到,逻辑严密,耐人寻味,其丰富而高深的体育观不仅是体育史上的瑰宝,而且对今后体育体制改革和全民体育模式赋予借鉴意义。

行文开头“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显然与今日全民体质日趋下降的现象不谋而合。借此,深入思考分析毛泽东的体育哲学观,将对今天培养人才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深入研究了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系统的体育观念之后,立足于我们当前新的体育体制改革,我们对新的全民体育观的重构也得到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4.1 当代体育观向幼年毛泽东学“体育重在能自觉”

体育锻炼主要在于主观自觉,因为外在的客观因素不易改变,“改之在人”。众所周知:体育锻炼可强健体魄,延年益寿,但是要取得实效,必须在于自觉,强迫无用。“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倘若自己的体力不振,外面的条件多么的尽善尽美,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好处。所以讲体育必须从自觉的意识开始。

4.2 当代体育观向青年毛泽东学“体育重在亲实践”

毛泽东非常重视实践,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也曾指出:“盖此事不重言谈,重在实行,苟能实行,得一道办法足矣。”他不仅在书面上强调“实行”,在实际生活中也主动参与。青少年时期就经常坚持登山、游泳和“四浴”,直到七十多岁的高龄尚能畅游长江,这与他一生坚持体育实践密不可分。所以体育不是用来谈论的,主要在于亲自实践,如果能够坚持锻炼,体育的魅力和价值也就体现出来。

4.3 当代体育观向青年毛泽东学“体育重在强意志”

毛泽东的体育锻炼始终是与坚强意志联系在一起的。青年时代的《体育之研究》中就极力倡导通过体育锻炼意志的观点。“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体育之大效,盖犹在此矣。”毛泽东对于体育强意志的作用非常重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是其体育观的真实写照。此外,坚持体育实践,尤其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抗衡,力排万难,顶风冒险,乘风破浪制胜万里。在今天看来,这种“霸蛮”体育似乎兼有神经质的味道,但是在戎马倥偬的抗战年代,恰恰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说,体育自始自终是与意志相伴相随的,体育中包含着浓厚的意志。

5 毛泽东体育观对当代体育观影射的思考

5.1“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受金牌至上观念的影响,坚持认为充分发挥运动技术水平是体育的真正目的。有些人还误称“增强群众体质”是“小体育”,而“由少数人参加竞技比赛”的体育则是“大体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普遍地受关注。实则上,体育中的“竞技体育”是由少数人参加的,以运动技战术为表现手段的群众体育的一部分,然而中国欲从“体育强国”到“体育大国”的跨越,两种体育价值衡量就不言而喻了。

5.2“体育倡导”与“体育实践”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体育锻炼的呼声日渐高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但是群众自发组织锻炼的意识没有加强,甚至多数领导干部仍然倾向于“锦标体育”,没有把群众体育置于首位,口号流于形式,与群众自发参与也出现脱节。为此,我们的领导干部要亲自带头参与,大力支持,摒除旧观念,将体育的贯彻实施与自主参与紧密结合,似乎我们要知道酸甜苦辣咸五味,须亲自一品,体育只有群众亲自参与实践了,才能逐步形成全民积极参与体育的热情。

5.3“三育并重”与“健康第一”

教育要真正为培养人才,应当把人才的教育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念结合起来。若只是片面地追求“应试及第”,片面追求升学率,强迫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填鸭式教育,那我们培养的所谓人才,“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的柔弱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又怎能做到尽职尽力呢?体育与德智是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的,“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只有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全面地提高一个学生的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6 结语

综上所述,毛泽东体育观是充满智慧和意志的。他丰富、宝贵的体育经验对我国体育事业迅猛发展、全民体育观的重构和中国体育跻身世界大国的行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要按照“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全民体育路线,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以科学的理论教育指导群众,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使我国体育事业向着合理、健康、持久化的方向发展。

摘要:体育观突出反映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群体对体育的认识与理解,也包括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深刻认识与躬行实践之后对体育观念的抽象概括。文章着重以毛泽东体育观为切入点,从毛泽东青少年时代、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和建国后期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体育观念的认识、发展过程,紧密围绕其体育光辉思想和体育实践活动两大方面研究探讨得出:体育必须是以身体运动为主,不断增强与完善人类体质的健身教育,而不是指以少数人参加,以取胜为内涵和追求功利为目的的运动竞技教育。在当前国民体质日趋下降的今天,我们仍需沿着毛泽东体育观的正确方向,并以此为根本理论和实践指导的依据,为我国顺利实施开展“全民健身计划”与“奥运争光计划”以及体育体制改革,实现全民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的增强,建设从体育强国向体育大国的宏伟战略而努力。

体育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篇5

本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培养足球兴趣,发展快乐足球,推广校园足球”。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为基础,同时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技能,分层教学发展潜能。

在教学的组织上教师努力做到“激发兴趣、精讲多练”,充分强调“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做到教学层次清楚,动作讲解简洁易懂,组织张弛有度,强度密度适中,给学生留有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按照以下为教学流程来指导教学:兴趣导入――熟悉球性――合作学练――放松身心――评价小结。

如:脚内侧踢球是足球技术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动作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先采用模仿练习,先是无球的模仿练习,接着是有球的练习。体会摆动腿以髋关节为轴,大腿带动小腿的摆动方法。

但是由于学生理解能力有区别,对动作的完整概念往往不能充分理解,这就导致不同错误的发生。

如:踢球腿的膝盖和脚尖外转不够,踝关节放松,脚尖没有翘起,身体不会协调用力,脚型控制不好等等,鉴于这些错误的发生。教师让学生分组,就是让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要领更加的清楚、牢记,对每个小组在每个教学环节的.学习情况作出及时评价,有利于学生及时清楚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节课的老师根据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不能按照个别学生的要求去要求他们,而是应该以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要求他们,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本次课,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脚内侧踢球的技术,并能应用于实际之中,效果很好。本次课既锻炼了跑的能力,又通过练习脚内侧传接球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个人认为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遗憾:

1、教师在着装教态上还有待提高;

2、教师与学生学习练习时互动性不是很高;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观 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9-0054-02

中职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不良行为习惯较多。对中职学校来说,学生管理是一件难事,教师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是日常讨论较多的话题。笔者从多年学生管理的实际出发,结合中职生的具体情况,谈谈中职学生管理的几个观点。

一、教育学生的原则

按照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了解制度)——教育学生——批评学生——处理学生的思路来进行学生的教育工作。尊重是前提,服务是让学生有归属,引导是让学生明白,教育是让学生深入,批评是指出不足,处理是让学生承担错误所引起的后果。切忌学生一犯错或学生做得不好就批评学生,指出他们的不足。中职生正处于成长期和叛逆期,要有一个适应的和接受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的理念

引导学生树立学会做人——学会对事——读中职学技能——能就业——能升职——能创业的长远思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认识自己、合理定位,立足现在、着眼未来,抱有目标和理想,用希望和动力引导自我前行。

三、新生入学,先走五步

这是管理学生成功的关键。新生刚入学时,对学校还比较陌生,没有形成群体,胆量较小,思想没有受同学影响,此时是接触学生的最好机会。

第一步:欢迎到校,牛刀小试

学生报到刚到校的晚上,一般会待在宿舍进行整理和清洁。笔者一般会走进男生宿舍,欢迎学生到学校就读,引导他们学会在陌生地方如何尽早适应生活;告知学生第一天报到比较辛苦,要早点休息;主动握手,拉近和学生的距离;遇到不良行为,不批评,不处罚,给予机会,不告知班主任,但会没收违规物品。在违规行为中,抽烟的现象比较多,并且都是在初中已形成习惯,初中教师批评也较多,笔者会给予学生改正的机会,让他们感觉在新的地方有新的台阶。

第二步:突出学生,默记心中

通过第一天的观察,默默记住活跃的学生,对于男生,主动通过肢体动作,比如用拍肩、握手等对其的行为表示肯定。学生肯做事,哪怕是很小的事,都要大声表扬,并坚大拇指。巡查时重点关注学生第二天与第一天的适应情况,判断学生能否适应,是否有进步。对违规行为要处理,比如,在打扫卫生和宿舍内务方面,要及时提出要求和重点检查的时间。

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明白如何适应新环境的生活,要克服困难,投入到军训和入学教育中,遵守纪律,服从管理,有疑问找老师帮忙。同时,强调注意宿舍内务,尽快适应中职生活,按时休息,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三步:以生管生,充分利用

学生中总会有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人,通过前两天的观察,教师一般可以初步判定学生的能力,并让有影响力的学生监督宿舍其他成员的生活,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给予这些学生地位,提高他们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尤其在内务和纪律方面,让他们对明确的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并在出现问题时,勇于承担责任,有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四步:保持距离,树立威严

教师要适度控制与学生的距离,不能与学生零距离亲密无间,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做到能放能收,教师若和学生太熟悉,会让学生钻空子,不利于以后的工作顺利开展。通过连续几天与学生接触,学生通常对笔者印像深刻,会觉得平易近人,并敢于主动交流。但此时教师要适当地保持严格与神秘的一面。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观

第五步:欢送学生,肯定努力

学生在中职生活的头几天,对环境比较陌生,军训也很辛苦,这段时间结束后,学校会有短期的休息,学生也基本上都回家,此刻,教师可在校门口欢送学生,肯定学生几天的表现,比如他们在中职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嘱告学生假期快乐,按时返校。并主动向学生打招呼、挥手,对活跃分子与其交简单交流。

四、一名惊人,学生佩服

作为教师,快速记住并熟悉学生的名字,能较快获得学生的认可和赞同,在教学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戴尔·卡耐基说:“一种简单但又最重要获得好感的方法,就是牢记别人的姓名。”在校内或校外遇到了学生,并能叫出他的名字,学生欢悦的心情会不自觉地表露在脸上,意识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从此,学生也会尊重老师,服从管理。笔者通常会利用开学时到宿舍的机会,或者空闲时利用学生花名册记学生信息,这样先记住个别学生,再以点扩面。

五、理解学生,动之以情

教师要有双面性,亦要放得下面子,学生不服从,不要跟学生纠缠下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先让学生知道错点,明白错点。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其实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潜意识当中都在强烈地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虽然有些中职生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强势,目无一切,但他们的内心却十分脆弱,他们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表扬,只要教师用自己的真心去理解他们,感化他们,多鼓励他们,赞扬他们,相信他们会被教师的真情所感动。相反,如果教育者不注意这些细节,必定给自己的工作增加难度。

六、刚柔相济,严慈有度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乐其道,因此,教师的个性或者说个人魅力是非常重要的。当今时代,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面对学生有柔有刚,要善于关心学生,也要找机会让学生感觉教师有严格、严肃的一面。

教师要有爱,也要有“火”,比如偶尔在大众场合抓住一个集体犯错的机会,利用大场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严慈有度。

教师在生活上如同亲人般关心学生,这是情理上的事,但是在学习上,有必须遵守的原则。无论什么时候,学生犯错,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抬头,不畏惧学生。学生身材高大,可与其保持约一米开外的距离,保持严肃性;学生矮小,距离可适当靠近,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气势。

七、密切关注,未雨绸缪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教师要想在管理中得到学生的尊重,平时就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同学圈等动态,遇见学生,如果教师可以说出有关他的一二,尤其是好的方面,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的认同会更多一点。教师越了解学生,学生就越有一种敬佩与敬重,并积极主动和教师交流。

在校园中,意外的事总会发生,教师可以从“抓头、抓早、访朋、访亲、说理、说情”等几方面来做工作。抓头:控制当事人和参与事情中学生的头目;抓早:将事情控制在开始,降低影响到最小;访朋:要询问与他一起的人,对事情进一步深入了解;访亲:告知家长,通过家长和学校共同约束教育学生;说理:讲清事情的性质,通过多方面的说理,让学生认识错误,接受教育;说情:事情的发生,总是两方的,双方要坦白心胸,化解矛盾。学校结合学生认错的态度,根据事情的大小,酌情对学生进行教育或纪律处分。

八、小结

学校体育观 篇7

1 人文体育观的内涵

人文体育观实际上指的就是以人为尺度, 以人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的一系列体育思想和体育理念。它是从人的自身角度出发对体育所形成的一种认识, 主要强调的是人在体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强调人在体育实践中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它认为, 体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核心内容为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的体现为引导体育实践真正的走向“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体育在人的发展上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另外, 在理解人文体育观时应注意, 虽然说, 如今人文体育观在体育教育教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单纯的生物体育观也开始逐渐的淡出, 但是人文体育观与生物体育观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 体育教育实际上是生物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为, 在开展体育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离开了学生生物性的身体和学生身体的自然性的运动, 人文的目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 因此,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切忌将两者对立起来。

2 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

2 . 1 将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有助于避免体育的异化现象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的异化现象, 实际上指的就是体育教学在单纯的生物体育观的指导下, 一味强调学生的运动负荷对于体质健康的科学性, 从而使得所开展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失去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使得学生厌学, 教学质量不高的显性。

而高校体育教学的这种异化现象, 追根究底, 就是因体育教学中人文性的缺乏而造成的。人文性的缺乏使得很多体育教学工作者对于体育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育体”这一狭隘的领域之中, 忽略了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忽略了体育教育的人文意义。因此, 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融入, 能够有效的改变这种状况, 让高校体育工作者认识到人文的重要性, 避免体育异化现象的出现。

2 . 2 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 在“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下,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体育观同样在体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校体育教育不仅仅要为了要锻炼学生的身体, 增强学生的体质, 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更是要从学生的出发, 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 做到真正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甚至是终身健康, 充分体现体育不仅关心人的身体健康, 而且还有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的特质。而对于人文体育观在体育教育中的肯定, 则使得高校体育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更加科学有效, 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 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3 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策略

3.1 教学目标应注意突出人文性

由上文可知, 人文体育观的核心内容为人的全面发展, 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则是“以人为本”。因此, 在“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也应设定为最大限度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能够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 各项身心素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

而要实现这一点, 在设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时, 就应注意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积累良好的体验, 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应具有一定的人文性, 也就是说, 要在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中体现出人文的基本内涵, 注意通过对学生个性、人权以及价值的尊重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例如:高校体育教学应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对体育的需要, 要能够向学生传授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要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均应囊括在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体系之中。

3.2 教学内容应注意突出主动性、终身性

要将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体育教学, 在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还应注意构建以人为本,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 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内容体系, 借此来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体育的本质以及体育锻炼对身心的积极作用, 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能动的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

而在构建这一教学内容体系中,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注意突出主动性和终身性。

主动性指的是教学内容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中来。而要实现教学内容的主动性, 则一定要注意在符合高校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 尽可能的多样化和丰富化,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体育热情,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终身性指的则是所构建的教学内容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兴趣和能力, 以此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和良好的锻炼习惯的形成。例如:休闲娱乐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以及体育欣赏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兴趣的教学内容均应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之中。

3.3 教学评价应注意突出发展性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 往往关注学生考试或是达标的分数, 而却忽略了对于学生学习意愿、学习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考察, 以至于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不利于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因此, 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观进行改革。

而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观, 实现人文体育观在教学评价环节的有效渗透,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 就是要突出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具体来说, 应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一是教学评价要注意体现过程性, 注意考察学生的进步幅度。目前很多高校对于体育教学的评价仍然是以终结性的评价方式为主的, 这种评价方式, 往往只单一的追求体育技术和技能的量化, 而却忽略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 使得评价过程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因素, 无法全面的反映学生学习的整个动态过程, 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个性发展, 背离了“以人为本”的要求。因此, 符合人文体育观的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评价, 应该注意避免以上问题, 将过程性的评价与终结性的评价结合起来, 注意关注和考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幅度, 并将其纳入评价体系。

二是教学评价要注意囊括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考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全面发展, 离不开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发展。但是,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中, 却往往忽略了这一方面的内容, 因此, 使得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仅仅是对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学习的客观量化考核,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 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环节, 除了对学生体育运动项目学习的客观量化考核, 还应注意通过对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等来评价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学生所具有的整体的体育运动能力, 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考察,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环节的有效渗透。

3.4 教学延伸应注意隐性课程中的人文建设

隐性课程通常又称为潜在课程或是非正式课程, 其是针对现行课程、正式课程而言的。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

一般来说,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所有外显的、有计划的正规课程均为显性的体育课程, 而除此之外的, 学校中的其它所有的体育因素均为隐性体育课程。例如:体育竞赛、体育文化活动等等。要实现人文体育观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 不但要注意人文体育观在显性的体育课程中的渗透, 还要注意隐性课程中的人文建设, 从而以各种有形的或是无形的载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发挥其对学生体育人文精神的促进作用。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体育学术沙龙、体育俱乐部活动或是体育协会活动等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建设, 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实现对体育人文精神的弘扬。

参考文献

[1]胡小明.21世纪中国体育人文价值观念的确立[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1) .

[2]袁旦.人文体育观的建构:体育学的人文性和科学性——与布特博士的讨论提纲[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 .

[3]蒋德龙.价值还是实践:人文体育观哲学基础辨析[J].体育与科学, 2012 (5) :11-15.

学校体育观 篇8

要想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灌输终身体育观念, 体现人文关怀, 就应该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节奏合拍的同时, 深化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 让体育与人文精神挂钩、与国际趋势接轨。

一、人文体育观的阐释

人文精神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腊, 当时文史哲学的兴起, 在包括体育的全面教育中, 强调那些属于人和人的领域, 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重视和关怀。因此, 以人为本来创造和表达人性化的自由生活理想和价值理想, 就是“人文精神”[1] 。

人文体育观有两重含义: 一方面, 要在对体育的认识中倾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另一方面, 突出文化的特色, 通过开展多方面的文化教育活动, 让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相结合, 达到用优秀的文化改造、教化人的目的[2] 。

1.民族认同观念

在弘扬民族精神过程中现代体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体育凸显出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 震撼了亿万人民的心灵, 最终成为社会共鸣的震点。体育顽强拼搏后的获胜培养人们坚持不懈的毅力, 现代体育是激发民族意识的重要文化手段。激发民族意识可以强化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从而树立民族在自己观念中的形象。民族的意识加强了, 个体对社会的和集体的负责态度也随之加深。在鸦片战争以后, 民族心理歪曲, 民族精神低迷, 像一片浓云笼罩在人们的心头。而现代体育体现的民族精神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了震撼, 使人们在阴霾中重新振作。无论在奥运会还是世锦赛上取得金牌, 人们都在国旗升起的时候享受到巨大的荣誉感, 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竞争进取观念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民主、自由、竞争、拼搏、开拓、进取和尊重科学。兴起于欧洲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其价值观念和活动方式大多与西方文化一脉相承。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口号的背后体现的是进入工业文明后西方民族勇于竞争、注重人的自立和身体能力的文化主旨。体育的进取精神来自于竞争意识的培养。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恭谦退让”, 而淡化了竞争, 昔日的“东亚病夫”不只是肉体上的虚弱, 而且包含着满于现状的、麻木不仁的小农意识。落后就要挨打, 民族的兴亡匹夫有责。忧患意识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唤醒了一批有识之士, 为了解除禁锢在人们身上的枷锁, 他们抛头颅, 洒热血, 重新唤醒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体育提倡竞争的观念不仅具有振奋民族精神的现实价值, 而且富有深远意义。

3.公平规则观念

竞技体育是参赛各方必须共同遵守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一种活动。这些原则必须在参与者共同认可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在运动场上, 人人平等, 不存在领导和下级、开后门、走关系等情况, 一切都公平竞争,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任何的比赛都必须崇尚公正, 不能因为各种外来因素影响比赛结果。1949年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让中国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 “让小球撬动大球”, 到现在中国的运动员开始进入世界最高水平的足球、篮球俱乐部效力等等无不说明中国体育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这得益于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按照共同遵守的规则办事。这是当今社会生存的根本。体育公平竞争、共同遵守规则的精神倡导着人类心灵的健康, 把体育精神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深层次的贡献。

4.团队协作观念

现代体育注重培养体育团队意识, 强调团队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性和整合性。他们必须形成一种整体行为。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和成就感, 最终会产生归属感。中国足球“冲出亚洲, 走向世界”, 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梦想, 在2002年世界杯提前出线实现了这一愿望。这所有的一切离不开团队协作精神:每一位运动员、教练员、队医及后勤保障人员乃至球迷都为此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一个凝聚力极强的团体, 基于共同目标而产生了合作, 这一行为是在愉快情感下的合作, 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很多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现代体育具有增强体育团队凝聚力的作用, 协调好团队内外的关系, 这样必然会具有团结性和整合性, 为团队更上一层楼产生无穷的动力。

二、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路径

1.体育课程项目设置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大学教育是学生即将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 必须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 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习惯, 最终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体育课程项目设置需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适应未来的生活。体育项目如果符合学生的兴趣, 这样就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反之不然。所以学校在体育学习项目的设置、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要。这样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 学生的价值观就会有更好体现。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一些受大学生欢迎、新颖的, 融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 例如定向越野、轮滑、街舞、攀岩、跆拳道等, 在开设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层次、水平开设初级班、提高班, 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情况, 自主选修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和学习班级。这将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2.体育教学目标做到全面化的覆盖

体育课程主要体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个领域的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就应该按照这一目标来制定。体育课程不仅仅在课上, 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训练都应纳入学生的考核当中。公共体育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必修的正规课程, 通常指拿学分的。但是还有一些非正规课程也可以纳入学生的学分当中, 如参加各种体育节、体育运动竞赛、大型体育活动、体育协会等, 获得出色的成果, 在本课程学分管理上可以适当放宽。这样就会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方面得到充分发挥, 使他们更加愿意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目标应将课内外全面覆盖起来, 实现课内外一体化。这就要求学校对具体发展目标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目标进行整理设计。

3.开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型化、专题化课程

所谓的课程小型化、专题化是指运动项目具有较完整的主题,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的课时数较少。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使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如开设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锻炼类课程, 在柔韧、力量、有氧耐力等方面根据运动原理制定出相应的课程, 介绍推广学校可以实施的新型项目和拓展类项目, 如攀岩、滑板、野外生存等。学校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 教材、教学大纲及考核的要求都要让学生在选课之前知晓。这可以通过校园网使学生准确地了解自己所要上的课程, 还能及时查阅自己的成绩。开设这些针对性较强的课题化、小型化课程, 范围较广, 自由度较大, 课程数量较多, 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4.加强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

体育社团是公民合法人以从事和发展体育事业为目的, 自愿结成的群众性组织。大学生体育社团主要是由大学生组织的大学生体育协会以及下属的各单项体育协会。高校体育社团能带动同学们进行体育锻炼, 促进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及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现在的大学生好多生活方式都不健康, 缺乏体育锻炼, 而大学生体育社团等可给予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由于体育社团不存在强制性, 加上没有感兴趣的社团和在非正规课程中不占有重要地位, 因而以往很多大学生常不参加。所以有必要强化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 发展多样性的体育社团, 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使社团活动成为学校公共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 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人文体育观包括民族认同观、竞争进取观、公平规则观、团队协作观等。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 将有助于人才形成终身教育的理念, 有助于良好体育精神的发扬光大。人文体育观融入公共体育课的路径有:课程设置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教学目标做到全覆盖, 开设小型化、专题化课程, 加强体育社团建设。

关键词:人文体育观,高校公共体育课,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848.

体育观摩课的“观”和“摩” 篇9

一、观体育教学设计, 摩体育教学理念

体育教学设计是执教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总体的计划和规划, 是执教教师的教学理念的集中反映。体育教学设计是执教教师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创新能力的集中展示, 从教学设计中能初步感受到所要观摩的体育课的教材处理的成功与否。观体育教学设计, 可以学习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的模式, 发现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闪光点和技巧, 甚至是一节课的内在规律。在对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后, 观摩教师要能从中了解到执教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理念的认识水平等基本的内容和信息。观摩教师结合平时教学设计的水平, 与自身日常教学进行对比, 会在感悟中对体育教学理念有一个更高的认识和提升。在观摩中进行多方面的观察和学习后, 其个人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观体育教学预设, 摩体育教学生成

体育教学中的预设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 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预设和生成正在被一线体育教师认识和接受。执教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设计后, 会在教学中调动一切合理的因素、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目标, 作为观摩教师, 观摩的重点应放在预设与生成上, 使观摩教学活动更具有目标性。观摩教师在观摩教学时, 可结合教学目标, 详细观察执教教师是如何根据预设, 采用何种方式、步骤处理教材内容, 突出重点与难点, 关注学生的练习, 捕捉课堂信息, 以及学生完成的效果怎么样。执教教师和观摩教师围绕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活动, 形成场上和场下的思想互动。观摩教师通过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认识, 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学方式、教学风格。只有这样的观摩才更具有实在的意义。

三、观教学环节流程, 摩教学处理技巧

观摩体育课时, 执教教师选择的处理教学内容的方式和处理教材内容所采用的方法和教学环节、流程等往往被更多地关注。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的教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教法, 而执教教师新颖的处理方式和教学技巧更值得每一个观摩者学习。执教教师处理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来源于平时对教学的体会, 来源于对体育教学的理解, 来源于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 来源于对体育教育教学的理念学习与掌握。在观摩教学时, 观摩教师要观察执教教师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组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课堂评价等具体环节, 以及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教师的表现及主要教学细节的处理得失等, 可在听课记录本上做出明确的标记, 并认真揣摩执教教师处理教学方面的技巧。观摩者如果能对执教教师的教学技巧做出多方面的思考和正确判断, 就可能会产生豁然开朗的成就感, 甚至陶醉于观摩活动中并从中得到学习和提升。

四、观教学全局, 摩评课细节

在观摩教学的过程中, 观摩者要根据教学记录, 随身记下自己的感受, 为评课做好准备。崔允深郭教授针对在看评课时出现的不合理现象指出, 评课时, 参与看评课的教师往往更多地保持沉默, 很少发言;即使发表意见, 也往往过于客套, 对于有名的教师和自己身边的同事更是如此。这种现象在一般的教学观摩课活动中普遍存在, 对此, 一定要抛弃。作为观摩者, 不但要积极参与评课, 还要善于在评课中捕捉大家的观点, 以取长补短, 特别是对教材重点与难点的点评, 最值得关注。在评课中, 执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处理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要提前进行介绍, 而每位观摩教师要对同一节课进行点评, 讲出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的观点, 对所观摩的体育课进行热烈的讨论, 以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的提高, 这种评课的方式对每一位观摩者来讲, 都是值得学习的。对在教学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对课堂过程进行梳理而形成的教学建议不仅是执教教师所需要借鉴的, 也值得观摩教师予以关注。评课是观摩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观摩教师应该在这个环节上多思考、多参与、多学习和多提高。

一节成功的体育公开课, 汇集了执教教师或一定地区体育教师的集体智慧和结晶, 在教学观摩活动中定会给观摩教师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为观摩教师, 在观摩活动中宜认真观摩, 忌走马观花;宜学习借鉴, 忌态度敷衍;宜不断反思, 忌不思进取。只有把体育观摩课作为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平台和专业成长的途径, 观摩教师才能在观摩体育课时更加主动、积极。

博主:离阳光最近的人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ccw6099

学校体育观 篇10

一、重视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引导作用。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所以,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其次要端正教学态度和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树立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确立学校体育是为学生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最后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项体育技能。为此,体育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更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二、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以,体育教师要把品德教育贯穿到当前的教学中去,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灵活、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合作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第二,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品质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影响学生,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规范行为为学生树立表率。

三、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才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人才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独特的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而且要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态度。

五、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和发展。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还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时还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至少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学生终身体育观,以及其思想意识、心理素质、行为习惯、运动方式等都应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这将为他们的终身体育观构建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初谈体育教学人文观 篇11

关键词:体育体育教学人文观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c)-0000-00

1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的学校体育一直在不断探索与改革中发展,它的教学现状是否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呢?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了当今的学校体育并未真正的摆脱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束缚,不是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始终还是为应试而体育。我们的体育教师都在不停的忙,课余忙达标,课中忙指标,训练争锦标。而学生呢?他们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他们被迫的去“积极锻炼”,为的是去争优秀争三好。到最后弄的老师、学生都累,无人喜欢,无人乐意,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传统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仍然存在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造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平等的水平上进行交流、探讨各种问题。教师的权威性,使得学生不敢接近。在这种的师生关系下,不要说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挥,甚至连基本的体育技能也无法很好的掌握。

1.2教学内容的传统

过去的教学大纲都力求突破竞技运动教学内容体系,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如何真正地突破。然而,遗憾的是终究未能突破。体育教学内容依旧是田径,球类项目的篮、排、足、羽、乒等。没有什么创新,与现代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些项目(如形体、橄榄球、野外运动等)脱节,由于竞技运动内容与广大学生的未来生活方式连接并不紧密,因而导致了学而无用现象发生。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掌握铅球、跳远等竞技,但在未来生活中却不能拿它来锻炼身体。

仔细查阅教学大纲,我们又可清楚的发现一个问题。体育教材内容与中、小学的一贯制处处存在。比如,小学有长跑,中学还有,大学也少不了。这种数十年不变的教学内容,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进行机械的学习,得不到锻炼身体的实际效果。

1.3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没有本质上的突破

围绕学校体育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体育教学方法也在不停的改革。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无论怎么改,我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必须跟着教师学的现象。我们的体育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跟着他的动作技术要求去做,不允许学生不按某一项目的运动技术形成规律去自主练习。评价的动作标准也必须按书上所写的,或从所教的学生技术动作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此的教学方式,其本质还是应试教育,与现在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相悖。

1.4教学组织不适宜学生的发展

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体能等都不一样,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对待每一位学生,使有些学生不能胜任,而有些学生又已掌握了这些技术学不到新技能。这样使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安排的进度快、内容繁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是无法很好的掌握这些运动项目的。如果强制的进行灌输的话,不但达不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而且还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的。 各高校的公共体育课考核一般是由平时表现、技术评定和理论成绩三部分组成的,都是由教师所决定的。学生的成绩都控制在教师一人手里,由于教师的主观意识有时并不能完美的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考核方式还是欠佳的。

如此的教学模式令人担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既无人的丰富感情,也没有对人的关怀。其结果导致了学生兴趣得不到关注,特长得不到发挥,身心未必会健康。

2人文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之柱就是中国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崇尚和谐”等。中国人文精神渗透于中国文化中,统摄于人的精神,凝聚人的力量,是维系全民族的思想纽带。我们提出“人文奥运”并不是随便一喊的口号,而是要为北京奥运会注入新的人文思想,把北京奥运会办成更具现代人文色彩的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竞技运动,它的突出特征就是人文精神对这一运动的重要意义。体育教育作为竞技运动的基础,作为一门必修课,我们更应该注重体育教育的人文精神。

体育教育同其它教育相同,必须以人文观为标准。在重新认识“人”的基础上,旨在让体育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体育向人文教育升华。体育教育既是育人的过程,也是探索改造人的过程。以人文精度为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建设的不仅是身体运动的文化,而且有塑造、完善及美化身体的文化,以及身体语言表述的人化。因此,再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人文精神溶入其中。这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

体育教学的过程说到底是精神的成长过程,而非理性知识与实用技能的堆积。现行的体育教学过程还是过分强调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对怎样控制课堂局面,把握教学进程和怎样“讲解”积累的丰富经验都很在行,但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被忽略了。同时,课堂教学对每个学生都受用同样的事先套装的教育课程和方法,甚至包括一整套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这样,学生只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缺少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没有了。

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学生对体育,特别是对玩有天然的兴趣,但是如果我们在教材与教法方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对体育的直接兴趣也不能转化为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还会出现“体育课上无精打采,课后活动兴高采烈”的现象。现在我们讨论的“主动性”也远远不是让学生上体育课的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需要。

3.1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体育教学过程究竟追求什么目标,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是学校体育理论中必须回答的问题。目前,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它必须由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体力的增强逐渐变到体育教学应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动机、培养体育兴趣和意识,发展体育能力为主。同时,兼顾调节学生的气质和性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学生的个性差异,决定着广大学生对接受体育教学的不同需求。长期以来,学校存在的教学方式,一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必须改变一个炉子冶炼一个模式产品的教学形式。树立学校体育教育的“生态观”,培植学校体育教育的“生态环境”,让学生这棵茁壮成长的禾苗在其成长发育过程中,需要“阳关”时就提供充足的“光照”,需要“水分”时就及时给予“滋润”,需要营养就施加“肥料”。给学生提供、创造个性发展的机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体育运动最能表现出学生的个性,如兴趣、爱好、内向和外向、粗纩与文静、勇敢与胆怯等。因而,我们可以利用体育教育的过程去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认真识别学生的个性正确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其次,在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之渗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影响。再次,通过“角色”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体育教学中学生可担任组长、发令员、领操员等,也可以让学生来担任“老师”组织比赛、游戏等。最后,在发展个性时应区别对待,严格要求。

3.2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对话

现实的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控制现象:以强迫代替自愿,以牵制代替引导,以专制代替民主,以奖励与惩罚代替自觉等等。这样导致学生上体育课没兴趣,师生之间产生了隔膜和代沟。积极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互相尊重、互相结合、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体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3.3关注学生对教师价值的评判,建立良好的考核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中,以分数高低来说明教学价值的大小。而分数既不能表达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真正目的,也不能完美的标志出教学活动的结果,很难反映出学生的教学需要,无法公正地反映出学生对教学价值的认识。

4结语

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是21世纪教育的主调。在认识“人文”的基础上,以人文精神为依据,旨在让教育树立起新的理念。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使体育向人文教育升华。体育教学活动是为人的活动,在教学中应充满人文意识,应有效的或高效地传递人类文明的精华和知识火种,不应仅限于让学生出点汗,让学生学到几个运动的动作,只有自始至终关注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以人文价值为取向,才能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学校体育观 篇12

高职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指向性,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社会形型人才, 体育教育也是如此。也正因为如此, 高职体育教育才会容易忽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终身教育讲的是教育给人一生受用的知识。从人类诞生开始, 学习就在不间断的进行着, 不管是有意或是无意, 都在不间断的学习着。换句话说, 人的一生, 从幼年到少年, 再到青年, 直至老年, 小至举手投足, 大至待人接物, 学习都将伴随其一生并影响着人生的每个阶段[1]。不学习, 我们不能明事理, 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 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 不学习, 我们不能得到能力的提升, 从而改善自身。学习的作用与教育的作用是双向的, 又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教育还使人聪慧文明, 使人高尚完美, 使人全面发展[2]。同时, 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 实践无止境, 学习也无止境。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 就必须把通过教育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 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终身受用的知识[3]。

2. 终身体育观融入高职体育教育的途径

终身体育观融入高职体育教育, 不仅可以使高职学生一生受益, 更重要的是能够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体育教育观, 使在这里学习的学生都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裨益于自己的人生发展。

( 1) 树立科学长远的体育观

爱因斯坦说。静止便是死亡, 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 体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语言。体育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身心健康,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 “无病即健康”, 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 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4]。在职业教育层面上, 体育不仅是跑跑跳跳的小事, 而是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个体方面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生理的平衡。因此, 必须转变我们对于体育的观念,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在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病, 归根到底就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 如果我们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坚持终身教育的精神, 就能够使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运转状态[5]。

( 2) 在体育训练中培育学生体育精神

体育教育的基本实施途径是体育课堂, 而体育课堂主要依赖于体育锻炼, 这是贯彻终身观的最佳场合。终身教育观有很多内涵, 既为终身, 必然是足以支撑学生整个人身发展, 而体育精神正是这样一种存在。我们学习体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 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坚忍不拔, 追求更高、更快及更强的体育精神, 在面临任何抉择和困难时, 都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 通过自身的不懈奋斗, 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 实现自己的梦想。因此, 帮助学生树立体育精神, 能够使他们在体育训练中不轻易放弃, 也能够教学他们在生活的路途上不轻易放弃, 竭尽全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 3) 在体育教育中贯彻体育美

终身教育体育观还有一个重要观念就是关于体育美的教育。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体力、精神等的培育, 更是一种传达美感、建构美感的教育。奥运会跳水队员, 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入水时的身体弧度、给观众带来的美感而为自己赢得喝彩和掌声的。体育的美是贯彻终身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播放优美的体育视频, 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美感的学习和练习, 从而成为展示这种体育美的一员,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 让体育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

( 4) 以生为本,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高职体育教育中, 教师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和善教导, 循循善诱能够帮助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给学生以极大的自信,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体育课堂, 获取体育知识, 同时也能够在获取知识时获得自己对于体育的独到见解, 关于人生的重要启发。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一切友好交流的前提, 是实现更加高效的体育课堂的必经途径。

3. 结语

综上所述, 终身体育观融入高职体育教育, 可以使高职学生一生受益, 裨益于学生的人生发展。在具体方法上, 要做到树立科学长远的体育观, 在体育训练中培育学生体育精神, 在体育教育中贯彻体育美, 以生为本,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 2004 (01) .

[2]代春敏.对于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才智, 2013 (34) .

[3]吴鹏.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10 (03) .

[4]于洋, 沙登阁.试论高职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才智, 2013 (04) .

上一篇:核电运行下一篇:刀具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