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观

2024-09-22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观(精选10篇)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观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行为习惯、自律意识等的不足导致目前中职教师的学生观令人堪忧, 摸清中职教师学生观的现状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提出解决措施。

1 中职教师学生观的现状

1) 在学习上, 认为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中毕业生中因为学科成绩考试不理想, 普通高中进不去, 外出就业年龄小, 家长认为需将自家的孩子暂时“托管”在职业学校——被动。在孩子选择哪所职校、学什么专业时又与孩子产生分歧, 孩子心不甘情不愿进入某所中职学校入学, 这就出现了第二个被动的局面。在选择学校、选择专业时没有征得孩子的同意, 入学后,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甚至不愿学习、逃避学习, 老师的授课俨然成了护士给病人输液, 病人配合得好, 可以很顺利将药液输完, 否则就会输漏, 甚或遭病人的指责。课堂教学就形成我讲你听, 久而久之, 部分老师会将本学科应该传授的知识、技能、技巧当完成任务一样简单、粗略的在课堂上过一过而不管教法、手段等对不对。

2) 在行为习惯方面。认为中职学生是行为不良者, 否定学生的自律能力。进入中职就读的初中毕业生, 多数学生属于留守子女,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社会不良文化的诱惑、自身品德内化不良、学校关注度不够, 导致行为习惯有偏差。主要表现在: (1) 厌学。中职学生厌学现象非常普遍。比如上课睡觉或玩手机, 实验课上嬉戏吵闹, 对作业置之不理, 考试交白卷, 实践课不动手等等。 (2) 违纪。比如迟到、早退、旷课、毁坏公物、顶撞教师、结伴打架、抽烟、酗酒、打牌赌博、早恋、沉溺网吧等等。 (3) 不良性格特征。中职学生常表现出自卑、任性固执、冷漠狭隘、自私、怕吃苦等等。

3) 从社会贡献、认可度上看, 不看好学生的前途, 鄙视学生的社会价值。社会对中职学校、教师及学生的认可度同普通中学相比, 相较甚远, 社会对中职学校、学生认识的偏差直接导致中职教师对学生认识的偏差。社会普遍认为中职学校管理不善、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学习能力不足、不学无术、人品不好, 又不能吃苦, 自私、任性, 基本不会给社会带来有用的价值。教师则认为学生品行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够、不愿动手、又怕吃苦很难在社会立足, 甚至有部分学生将来会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造成影响。正像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因此, 教师应该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所有学生, 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己任, 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

2 对策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师生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不仅是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管理者的角色, 更应该是朋友、父母、研究者的角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 给学生个性发展以活力。

1) 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培养教育, 在不脱离人的社会性、满足时代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前提下, 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同时, 由于学生是发展迅速的人, 而且可塑性强,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多种兴趣, 在必要时可以自主拓展兴趣、改变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 从大量的资源中自主收集、选择、整理、加工、合成、储存、利用信息, 避免注射式、填鸭式的接受知识。

2) 尊重差异, 因材施教,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 各因其材, 小以小成, 大以大成, 无弃人也。”实施因材施教, 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 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 并作好重点的个案研究, 以发展的眼光采取不同的施教措施。

3) 建立友爱平等的师生观。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与学生交朋友, 实现师生间思想情感的共鸣。也只有教师把学生当作是朋友, 学生才能作为真正的主体无拘无束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 在最佳的情绪状态中创新性地进行学习活动, 进而产生灵感, 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提升自我。

4) 真诚合作, 让学生在共同探究中体验成功。顾明远教授指出:“21世纪教师应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一起学习, 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因此, 教师应和学生相互协作, 共同探究, 在师生互动中获得知识, 发展智能,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真诚地帮助、理解学生, 把学生探索方向引向正确的道路,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完整的, 得到的结论是完善的, 形成的素质是全面的。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观 篇2

20世纪教育思想的发展中,一个显著且重要的表征是生态意识的引入。伴随着文明的进步,生态觉悟已不仅仅意味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觉醒,追求自然生态的平衡,而且在更深层意义上带来了整个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的觉醒,引起对人的精神的重新建构。…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思索将生态意识吸纳到教育领域中,将生态思维模式应用于教育研究。受生态学原则的启示,以生态的视角来考察德育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当前德育中存在的新问题。笔者认为,德育管理概念的重新审视及改革,可能是德育改革另一路径。

一、学校德育管理及其种种困境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的理论研究者把德育管理看作是对德育工作的管理。并把管理学理论视为德育管理的基本理论依据,如“学校德育管理是依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进行的”,“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即现代学校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根据现代社会需要,在现代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德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以达成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德育管理应把德育过程纳入并以之为核心;德育作为一项教育工作与其它生产领域的活动不同.其根本区别在于德育的一切工作与机制均指向受教育者,因而其管理也指向受教育者且以之为目标归宿。另外,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于企业,而生产领域的管理虽也包括了劳动者,但其终极目标始终指向利润,所以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传统观念中.管理的功能是独立的,管理被人们界定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效果,决定了管理只是被视为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在其中并不多加考虑。然而在学校范围内.管理服务于教育活动的特性,使得管理与教育不但无法分离.而且处处关涉价值与伦理。综上所述,本文目的在于批判在以往学校德育管理概念下的学校德育的弊端.并讨论改进的可能。

当前,在现代管理理念下,学校德育在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刻板化。现行的德育管理中,体制上惯常是集权化、统一化的,有各种各样的条款,从多方面限制、控制住学生。恰如鲍曼所说的,手段本倒成了关键,学校环境及其严格的规章制度,倒是意想中的教育内容本身。学校讨论的最频繁、最详尽的话题就是如何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如何观察。规范、标准齐全且划一,但学生道德基础却有差异.刻板化管理使学生沦为标准模具的翻版.鲜活的生命个体变成了驯顺的躯体。

其二,规训化。在“科学”管理的理念下,制度更多地体现为对学生的规训和惩戒,而缺失了指引.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逐渐淡出.受教育者的行为被规约着但德性并没有培养起来。

其三,封闭化。当前学校德育在管理环境上往往过多地囿于校内.造成了一种封闭的管理体系。而学校德育要发挥管理的效能,需要一个系统工程,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动用各种德育资源,才能完成育人的目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学校既缺乏校外德育途径的参与,又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对学生德性培育的合力便难以形成。

二、在生态学视角下探析学校德育问题的根源

“现实的教育问题和现象很难用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进行满意的解释,也很难用单一的因果关系或矛盾关系的原则来解决。生态学的方法论与和谐价值观对教育研究有很强的适切性。”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分析德育问题,将有助于我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一)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其本意是“研究住所”的学问,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将其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一门科学。但到20世纪初,生态学还只是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此后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人类社会问题的研究上,才使得生态学迅速发展,成为了多学科背景下进行跨学科综合的一个典型代表。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确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各有机体之间及各环境组成要素之间处于相互联系中。澳杜姆提出,生态学的视角不满足于对系统各部分及其功能的描述,而是着眼于各系统问的相互作用。如果只埋头于各子系统的内部构造和功能解释,无论向前探索多深、测量多精确,永远不可能理解系统的整体行为。由此可见,生态学强调的是“关系”、“适应”、“互动”,“生态系统”、“整体性”、“共同体”是生态观念的核心。

(二)学校德育管理困境的生态学诠释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当前学校德育出现的危机,主要原因如下:

1.生命个体的多样性受到漠视。生态体系的完整、稳定.是因为所有生物体共同作用,每一个物种都发挥了存在的价值。生态伦理学创始人莱奥波尔德认为,一切事物趋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当的;而当它与此相反时,就是错误的。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耐斯也指出.具有一百个物种的生态系统显然要比仅有三个物种的生态系统具有更大的丰富性和稳定性,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的德育管理往往强调了规则的严厉,却淡忘了对生命的关注。管理体制的集权化、刻板化,淡漠了管理对象鲜活的主体性,淡漠了生命个体的尊严。

2.德育共同体的关系遭遇破坏。自然界各种物种生生相息、互生互补,构成一种相互适应、相互需要的平衡共生状态。每一种物种都具有独立性,同时又需要别的物种的支持,彼此之间相互依赖,不可或缺。当学校德育以扼杀个性差异的模式实施时,就带来了教育生态的恶化,破坏了受教育者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体系,导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制度之间的紧张与冲突。

3.德育生态系出现断裂。在生态学中,环境被看成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生物体彼此互动并与非生命物质相关联而构成的生命网络。学校德育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也离不开依存的环境。在德育生态系中,其构成因素包括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卫生等各个方面构成的社会因素,也包括家庭、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等因素。学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封闭的特点,就造成了德育系统的生态断裂,学校、家庭、社区及其子系统难以做到环境优化和教育协同,道德教育的系统放大效应无法实现。

三、生态视角下学校德育管理的变革

将学校德育管理视为目标、决策、计划、制度等没有学生在场的观念,其弊端昭然若揭。德育的本质是为人的而不是人为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始终围绕着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目的。单纯以管理为本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德育的要求,传统的德育管理思想应该进行革新,应该重新构筑起符合时代特点的理念。在把握德育的伦理特质的基础上,将德育过程作为德育管理的核心,纳入生态学观念,是今天的学校德育改革的可行之路。

第一,借鉴生态学中“适应”的观念,摒弃管理规训化的做法.注重对学生自我生长的引领。管理不是为了束缚、控制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并赋予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虽然也应有必要的规章制度,但更应该是从积极的、肯定的角度出发,采取鼓励的、倡导的形式。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适应性.让学生融入德育活动,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得到发展,推动和引导他们自我成长。

第二.借鉴生态学中“互动”的观念,重视管理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互动。德育不是向师生强加一套外在的规范体系。德育管理更不是充当强迫服从这些规范的工具和手段。规训化的德育管理使德育主体与德育客体处于紧张、对立的态势,人际互动被打断。德育管理只有走向生态化,建构起新的道德生态系统.才能使受教育者在人际互动中培养德性。

刍议学校质量管理观 篇3

一、校本管理质量观

校本管理是当代学校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它突出了学校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及其责任。它的基本含义是将权力和责任从外部教育行政机构手里转移到学校层面,学校自行合理地管理学校,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以学校为主体的管理。它主要强调两点:其一是权力下放;其二是校长、教师、家长、学生或社区人士等集体参与式管理。即强调学校管理的自主性、分权和参与管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的效率。校本管理质量观要求学校从校本管理的实践出发,树立鲜明的管理质量观念,以学校为基本决策单位,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确定办学理念,设计发展蓝图,自主决策,自觉地建构学校发展。同时,它要求学校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不能够脱离学校教育规律而寻求发展;学校管理者必须探索和研究现代学校教育的新特点,做到有章可循,因地制宜,提高办学质量。在高中段,有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等不同类型学校,每所学校的生源不同,要求不同,因此学校的定位就不同,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学校健康发展的行动计划。总之,我们必须从校本管理出发,树立校本管理质量观,调动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二、全面管理质量观

全面质量管理原是企业界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它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在尊重人的价值的前提下,注重战略规划、全员参与、团队精神、协调工作等。运用在学校管理层面,全面的学校管理质量观强调不仅重视智育而且重视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扬和潜能的开发。全面的学校管理质量观包括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和全局管理三个方面。坚持全员管理,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应增强主动管理和服从管理的自觉性;坚持全程管理,即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问,不出现管理的真空;坚持全局管理,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校园管理、档案管理、后勤管理等。只有在实践中体现学校全面管理质量观,才能够最终实现学校管理全面质量的提高。学校要进行全面管理,必须构建和谐系统。如果把学校看做一个系统,不外乎包括八个子系统:学生系统、教师系统、家长系统、社区系统、官员系统、媒体系统、有形资产系统、无形资产系统。要使这些系统和谐运转,为学校创建一个有效的发展态势,那么我们始终要把崇高德性和良好的品行作为他们的核心统帅。犹如安全教育一样德全不危,同时也要居安思危。

三、科学管理质量观

科学管理质量观不同于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在本文中,它主要指正确的教育观、科学的质量观、全面的人才观。学校要以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以素质教育内容为基本要求,树立科学管理质量观。正确的教育观要求学校根据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科学的质量观要求树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质量效益评价准绳的理念,明确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不是分数,而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地提高和充分地发展。全面的人才观要求学校对人才有正确的认识,抛弃尖子生才是人才的陈旧观念,树立起为社会谋利益、做贡献的人才观,鼓励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此外,学校还要强化质量意识,发挥自己的办学特色,在竟争中求独立与发展,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树立学校品牌。崔允漷教授说过:真正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得有效,学的愉快,考得满意。要深刻领会这句话,我们要跳出“教学三维目标”看看,现行教改的残缺性在于,忽视了世界、宇宙和人的全维性。记得有人说过,人类知道的远远比不知道的少的多之又多。尤其,教育是关于人的科学。而人对自身认识水平将决定教育发展水平。马克思将人定义为社会关系总和。其实,既然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必定带有大自然的基因,这不正说明了大自然是一个更大的“人”吗?反向思考,人不也是一个小小的“大自然”吗?所以,教育仅仅局限于人本性,社会性这必将导致新问题,新课改。所以素质教育不能仅仅落实到课堂上,而且更要注重社会实践和创新,以及生命的体悟和大自然的感受。所以我们不妨用科学管理质量观去实践生命的课堂,从而真正构建有效的大课堂。

四、创新管理质量观

学校管理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突破,不断寻求新途径、新方法的活动过程。只有不断创新,学校才不会衰退,才不会停滞不前,才

能够在竞争中不断地寻求发展。创新是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那么,该怎样不断进行创新呢?观念创新是先导。学校管理者管理观念的现代化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灵魂。学校管理者必须在学校质量管理观念上树立创新理念,根据新形势下学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重视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抓好教学管理。重新审视学校已制定的制度、措施,调整不利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和措施,建立质量高、效益好的学校办学管理体系。总之,我们只有自觉完成向管理观念现代化的转变,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学校高效率的管理,真正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创新管理要强调“三性”,其一:学校管理创新的是“人性”。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学校管理创新要以人的主体性发展为出发点和根本点,不能只见物不见人,也不能以物损人。其二:学校管理创新的协同性。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部涉及人、财、物等要素,外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等影响因素;就学校管理本身而言,又涉及社会性和自然性的辩证统一,因而学校管理创新要充分认识到其作为一个系统的复杂性,把任何一种管理创新都置于一个系统有机协调的框架之中,既要考虑到创新的发展性,也要考虑创新的协调性,使学校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发展。其三:学校管理创新的特色性。学校管理创新相对学校外部组织而言,它还表现为个性的差异和独到的特色。

也就是说,在学校管理的常规的共性基础上,着力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管理追求,以此营造竞争的比较优势,求得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总之,学校管理者应该有是则是,非则非,不夸大、不缩小。有尊重教师首创精神,为教师勤做嫁衣的奉献信念,让广大教师人尽其才、人尽其力、人尽其心。高明的管理者会做到刚柔相济,极大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干劲,努力使学校成为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空间,成为学生和教师最向往的地方;给教师一个民主的工作环境,改善了领导与下属的对立情绪,但还应该正确引导师生间互相包容、和平共处,努力创造“学生不怕难,教师不怕苦,领导不怕烦”的工作氛围。什么时候,学校能让师生每天都快乐地工作、学习,什么时候学校就能达到“无为而治”。 

参考文献:

[1]柳国辉.论学校管理质量观的转型.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8期:P28一30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观 篇4

关键词:积极教育理念,学生观,中职教育,中职生

学生观, 是教育者对于学生最为基本的看法, 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教育行为被其支配, 也决定了教育者工作的方式以及工作的态度。传统的学生观, 学生是被动的客体, 是盛装知识的容器, 受教育者的管辖;现代的学生观, 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是处于成长阶段的人, 而教育本身便是要育人, 这也是将学生视为主体的必然。在现实生活中, 往往由于地域的不同、时代的不同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教育者的学生观千差万别。然而, 近些年, 在中职生的教育实践中, 部分老师践行着消极的学生观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点重视和关注。

1 中职教师消极学生观的具体体现

(1) 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性

现如今, 中职院校的教师在理论上都清楚什么是科学的学生观,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受到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师生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长尊幼卑的现象。对于中职生而言, 他们大多数是刚刚高中毕业有的甚至是初中毕业, 年龄普遍比较小, 心智极其不成熟, 还有很多事情和道理他们不懂也不理解。在课堂上, 我们的中职教师往往化身为课堂的绝对主宰, 而中职学生知识老师的附庸而已, 教师并没有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去尊重和教育学生。

(2) 教育方式过于简单

不得不承认, 中职生中有许多学生是落榜生和所谓的差生, 部分学生身上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有些中职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是只有时刻板着脸不给学生好脸色看才能威慑住学生, 才能管的住学生。所以这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费尽心机的与学生斗智斗勇, 绞尽脑汁的想要制服学生, 这种采取强压方式的教学是对教育的简单化处理。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品质和人格, 性格中拥有奴役性, 所以这种教育方式极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健康发展。中职教师的这种消极学生观认为学生的本性就是恶的, 这是对学生本性的错误理解和认识。

(3) 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由于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和家庭条件等因素的不同, 中职院校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 为了提升学校自身的教学质量, 全面促进每一位中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中职院校应该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努力的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然而, 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 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中职教师习惯性地在四十五分钟的固定时间内完成一节课的知识内容的讲授, 在硬性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压力下, 中职教师的教学方式机械单一, 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老师讲学生记成为了课堂的代名词。另一方面, 中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和顺利拿到毕业证书, 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灌输, 完全失去了求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以积极教育理念优化中职生的学生观

积极教育是指教师以学校和师生显示状态为出发点, 以积极的理念与行动为手段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的教育。这种理念的推出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更符合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

(1) 让中职教师全面理解什么是积极地学生观

积极学生观要求中职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学生的有点紧更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包容学生的缺点, 并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中职教师要尊重、宽容和理解学生, 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 要认识到中职教育在中职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校教育的成果不仅仅是成绩单和毕业证, 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有用之才才是中职教育对国家和社会最大的贡献, 也是中职教育最大的成功。

(2) 中职教师应当将学生看作是服务对象

在我国的传统理念中, 学校是培养和教育人的地方, 学生在学校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在这种理念下, 讲学生看作是培养对象, 潜移默化的叫教师的地位大大提升, 过于突出了教师的作用。它完全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严重不平等性。我们应当充分的认识到学生来到学校就有权利享受学校的教育服务和教育资源, 而我们的中职教师只是一种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赋予的教化职责的职业。作为中职教师, 我们应当将自己的学生当做服务对象, 努力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才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只有这样, 中职教师才能努力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愿望, 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

(3) 中职教师要树立个性发展的学生观

从客体上说,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从主体上说, 人的个性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 而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中职教师要改变对中职生的传统看法, 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中职教育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有更高素质、能够教育各种类型的学生, 并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何晓丽, 王娜娜.积极教育: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2 (11) .

浅谈中职学校学生管理 篇5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基地。当前,这类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这是中职学校发展的机遇,也对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管理作为中职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它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加快,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必须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

一、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原来以管为主的学生管理观念和教育手段日益显得落后,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发展的要求。教育运行机制的发展和招生、分配制度的变革,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比以往更加丰富,中职学校学生管理面临一系列的转变。譬如,学生工作的部分管理职能正在向服务职能转变;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已由计划分配完全向自主择业转变;固定学制正在向弹性学制转变等等,这一系列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形成。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学生管理新体制。

2、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在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中职学校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地获取信息,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有关干部教师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间、数量已不占明显优势。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尤其是凶杀、色情等不健康的信息的冲击,使学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还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等网上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带来比较负面的影响。

二、以“学生为本”,推进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落实到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当作教育主体,让教育服务于学生,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工作能力为主旨的理念。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转变角色,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创新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传统的中职学校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和申辩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2、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不单纯的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体,以利于消除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往,中职学校一般实行在学生科直接领导下的、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针对于此,学生管

理中宜推行以学生科指导下的、以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

3.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

学校应当推行的教学质量管理观 篇6

对“教学质量”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长期以来,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在社会各界, 以至教育界看来, “教学质量”似乎就等同于“教学成绩”, 因为大家都在关注着“高考”“中考”及平时学生的考试成绩, 一所学校“教学成绩”如果上不去, 谈其他方面的发展简直就是空谈。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推进, 我们又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绝不仅仅体现于该校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 既包括智力方面的, 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业成绩, 也包括学生的身体发展、思想发展、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很早就缩小了学校文化成绩在综合评价中的比重, 高中招生根据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与学生人数比分配名额, 只要学校中考分数线不是太低, 高中名额数就是一定的, 以此有效调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积极性。然而, 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最关键的还要看学校领导及广大教育者是否能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因为毕竟教学发展中有太多的方面属于隐性和深层次的, 像学生有没有自学能力, 是否具备探究能力, 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在市局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综合考评中往往难以体现,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作为平日教学的主要目标来抓, 教师只重视“教”, 而忽视学生的“学”, 在指导学生做大量习题、猜题等方面费尽苦心, 教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高分低能”, 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差甚远。实际上,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督导、检查与评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学校领导也不能只将眼光盯在各级评估标准上, 一味地考虑怎样整理好教学档案, 需要开展好哪些活动能奖分等等, 而是要确立学校本身的发展目标与办学理念, 经过不断实践, 逐步积淀学校的发展内涵, 提升办学品味, 形成办学特色, 铸就学校品牌, 这才是我们追求“教学质量”的深层发展。魏书生老师的学生“自主学习”管理模式,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经验, 洋思中学的成功之路向我们展示的就是在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 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样处于领先的地位。或许我们的许多学校原本基础并不比现今的一些名校差, 由于缺乏对“教学质量”深层内涵的把握, 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 今天东一头, 明天西一头, 很快就落伍了……

教学质量管理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必须要明确一个问题, 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而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教育。长期以来, 不知有多少“学困生”从小就在教师的批评中成长, 很少享受过表扬的滋味, 他们需要带着多大的压力和自卑踏入社会?!优秀生再好, 毕竟也只是少数, 我们不能在培养了一部分优秀生的同时, 却打击了大部分学生, 培养出一批缺乏自信, 没有成功感和幸福感的学生!

或许我们曾因优异的学习成绩在上学时受到老师的足够恩宠, 得以顺利地成长, 以至于现在很难去了解和潜入“学困生”的心灵世界, 如果你用心了, 也不难发现, 原来他们每个人都是那么渴望教师都能够重视自己, 或者起码要公平对待自己, 然而种种希望的火花却在一天天破灭, 多少教师宁可把双倍或几倍的精力花在优秀生的身上, 也不愿意在差生身上投入过多的感情。实践证明, “升学热”和“奥赛热”等功利倾向非常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为此, 近年来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定的改善措施, 如不向学校发放高考成绩, 只向学生本人邮发成绩单, 取消奥赛等。这些举措都是在告诫我们:教学质量管理不能只针对少数拔尖学生, 要面向全体, 出色的教学质量应体现在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教学质量管理要体现全过程管理

在很长的时间内, 学校对教学质量管理都是重结果, 忽视过程, 使学校、教师与学生极易产生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 更多地重视了学生的升学率和获奖数等这些显性的效果, 而忽视学生的能力、未来发展等长远、隐性的“教育质量”问题。

学校推行教学质量管理不能仅局限于期中、期末两次, 要体现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要随时进行过程性地跟踪、指导、督促。管理内容包括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对学生的辅导等, 还要检查学生的预习、听讲等。教学质量管理要以课堂教学质量管理为主体, 兼顾学生的课外、校外等;将德、智、体等各育发展并重;将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并重。学校要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方面、每一阶段、每一环节以一种研究思路提出明确的要求, 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抓好落实, 从单纯检验教学质量的结果, 转向检验教学的全过程。像能不能上公开课或优质课已成为当前衡量一名教师素质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也是教师职称评聘的最重要依据之一, 许多学校为了锻造名师, 在这方面也算费尽了心思, 于是公开课与优质课的评选就更多地增添了一些功利的色彩, 课堂中多了一些人为的做作, 少了一些精彩的生成, 这些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并不否认优质课与公开课中也有一些优秀的成分, 然而这其中有更多的成分却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并不实用, 于是, 一些学校开展了不通知推门听“常态课”的活动, 这样老师就不需要为了讲一节课而提前做过多的无为准备, 正如一位教学名师所言:“我用的不仅仅是课前的一段时间, 更多的是一生的精力来准备这堂课。”从这一点来看, 学校如果抓好了教师“常态课”的质量, 总要比年终拿到几个优质课或公开课的证书更能说明“教学质量”问题。

教学质量管理要体现全员参与

“马赛克理论”告诉我们, 单个马赛克无法拼出完整的图案, 只有合作, 才能拼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亦是如此, 单靠校长一人的思想加上敬业、苦干是不行的, 专靠领导班子和优秀教师的拼搏也是势单力薄, 而是需要团结全体教职工的力量。要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最好的办法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首先让全体教师参与学校相关教学制度和政策的制定, 这样工作干起来格外有干劲儿和责任感。学校要建立一种教学质量全员管理责任制, 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奖惩手段, 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不但主要学科的教师要参与, 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要参与;不但一线教师要参与, 后勤人员也要出谋划策, 这样定能创设出和谐共赢的局面。

学生是“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者, 学习效果如何, 教师教的如何, 学生最有发言权,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问卷、评议, 打破那种单向的、发号施令式的师道尊严。许多学校选学生做“校长助理”, 成立“学生智囊团”, 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设立校长意见箱, 供广大师生向校长发表观点和看法;班级中实行小组负责制, 由小组长负责成员的学习指导、作业检查等等, 这些做法都能让孩子们享受到足够的主人公责任感, 形成学生全员参与学习质量管理的局面, 创设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当然, 教学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除了需要全面调动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 还应充分整合家庭、社区乃至全社会的力量。

教学质量管理要构建极具激励效果的评价机制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 首先要适合于每一名学生, 既要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 又要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一名学生在各方面都朝着一个共同的高标准去要求, 让孩子丢掉自己的特长, 一味地去弥补和发展自己的弱项, 结果弱项最终没有突出, 优势也失去了, 即一定不要将“全面发展”给异化成“平均发展”, 而是要让优势更优, 弱势提高, 让每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学生的每一项特长都能得到肯定, 让每名学生在学校中都能找到乐趣。

“多一把衡量孩子的尺子, 就多了一批好学生”, 如今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 基于此, 学校和教师制定学生评价标准可以采取不同的动态形式, 教师指导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合格标准, 尤其是对学困生可以降低合格要求, 给他们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 比方说一名学生英语上次考了40分, 本次只要提高了20%就算合格, 提高40%就是优秀。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是降低了合格的标准, 而事实上却提升了学生的信心指数。随着学生成绩的提高, 标准也在逐步提升, 引领学生稳步发展。这样学校与教师更多看到的是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现有的水平, 学生找到了自信, 教师也有了动力, 定会创造出教育奇迹。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探索 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管理,探索

当今中职学生具有心理发展层次参差不齐, 文化知识薄弱, 思想简单, 敏感性强, 选择性差, 但可塑性强等特点。给学生管理工作, 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 每天从早忙到晚。脑子里又时刻紧绷一根弦, 不敢有半刻的松懈。但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因为工作劳累, 经常疲惫不堪, 因而显得面容憔悴, 心情烦躁;也有的教师精神饱满, 忙而不乱, 游刃有余。针对上述情况, 笔者结合学生管理中总结出学生管理的几点经验, 与广大学生管理者交流。

1以身垂范

职业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 要使职业学校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 学生管理者起着重要作用。同时, 中职学生也是对新鲜事物接受最快的时候。因此, 管理者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1.1"爱"字当头, 感化学生

要想带好、管理好学生, 最关键的就是要体现在"爱"字上, 爱学生才有凝聚力、号召力。中职的大部分学生刚脱去稚气, 有的还留有幼稚成分, 他们首次离开父母, 离开了家乡。家长把孩子交给了学校, 作为管理人员, 我们对学生要有深厚的感情, 真心诚意地爱学生, 教育学生健康成长, 这是我们管理好学生的生熟之别, 我们只有充满爱心去关怀教育他们健康成长, 才算得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1.2放下架子, 走进学生

很多老师在从事学生管理时, 都是要求学生应该怎样, 不应该怎样。从来没有尝试过弯腰捡起一个垃圾, 亲自擦一次黑板, 俯身清理一次讲桌。只是在发现问题时, 狠批当事学生。从言行、态度上一味地强调自己是老师、是管理者, 所有学生必须听老师的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学生的自尊, 而学生的心理问题又会"反弹"给老师, 如此恶性循环, 师生关系会越来越紧张, 教师的工作效率会越来越低。因此, 走进学生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研究、分析一些问题, 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动态, 还可以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1.3以身作则, 带好学生

以身作则, 是无声的命令, 也是带好学生的基本功。为人师表体现在各个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学校,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做学生的贴心人;模范执行校纪校规;作风正派, 着装整洁、大方;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要经常想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不辜负学校和广大学生家长的托付。第二, 是要树立以校为家的思想。第三, 师生同乐, 融洽感情, 加强理解, 增强凝聚力。

2明确目标

没有目标, 做任何管理都是浪费时间, 美国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曾提出过成功的万能公式: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因此, 在学生管理方面管理者也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目标。在目标制定过程中, 一定要"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2.1制定短期目标, 短期目标容易完成, 当学生完成后就可以适时进行鼓励, 增强其自信。

2.2制定分层目标, 面对思想、文化知识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 不能报以同样的期望。对全面素质较高的学生, 目标定的太低会影响其更好的发展;对全面素质较低的学生, 目标定的太高又会挫伤其信心, 还会影响到管理者的心绪。因此制定目标一定要注意合理性和适用性, 才能优化全体学生。

2.3制定长期目标, 在短期目标和分层目标的基础上, 还要制定长期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生便会时时注意学习,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管理者及时地给予帮助、指导、督促, 不断激励学生。这样, 学生每天的所思、所为, 在目标的作用下、在管理者的引导下, 都会围绕着所定目标展开, 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坏习惯形成容易, 却难承受;好习惯形成困难, 却易承受。"让好习惯引领学生达到目标。

3严把"开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在学生管理方面, "开端"就是指新生刚入学短时间内的教育。从多年的管理和观察中发现, 入学就抓好的学生在今后几年的学习生活中都会表现的很好, 但如果是一开始就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 在后期的管理工作中难度就变得很大。

3.1给所有学生同一条起跑线

中职的新生, 在初中时代很多都被戴上了"后进生"、"拖后腿"甚至是"害群之马"的帽子, 大多数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备和放任心理。因此, 当我们面对来自各个中学的这些学生时, 一定要告诉他 (她) 们:新的学校、新的环境, 老师给你们同一条起跑线。让他 (她) 们各尽其能, 展现出自己靓丽的青春活力, 无形之中也可以消除一些自卑和放任心理。

3.2严格要求, 持之以恒

从学生报到的第一天起, 就要严格要求, 此后不能时紧时松。严格管理, 把落实学校一系列规章制度贯穿到各个活动之中, 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经常检查督促才能在学生中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形成风气, 达到学生一日生活规范化的要求。

3.3发挥长处、培养能力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幻想多、兴趣广、好胜、好强的特征, 用之得当, 导之有方, 就能发挥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为社会培养出有用人才。用之不当, 就会产生一些思想问题。从学生报到的第一天起, 就要注意了解各个学生的特长和爱好, 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 给他们创造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 同时经常开展各种类型的竞赛, 演讲、文体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有露面的机会和用武之地, 在实践中不断长才干, 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好基础。

4不断学习, 提高能力

我们在做学生工作时, 光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 还得有方法。爱心是基础, 也是我们要给学生的内容, 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 再好的爱心也没有效果。我们不能让学生把我们的爱心误解为害心。因此, 不断的学习、探索适合当代中职学生的管理方法, 对管理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1不断总结经验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管理效果, 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发现不足, 弥补过失。

4.2不断学习好方法

一些年轻的教师可能工作经验和方法不足, 但可以向身边一些资深的老教师请教、探讨管理过程中的难题;可以通过学习教育著作;也可以通过网络借鉴一些好方法, 用别人有用的办法,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创出新的方法来。

4.3及时调整, 更换方法

实践得知:任何方法都有一定的使用时限, 用久了就会没有效果。学生都很聪明, 而且很会找空挡, 他们很容易适应一成不变的东西, 且很快想出应对的方法。管理者一旦被学生调动, 就只能疲于奔命。在学生管理过程中, 管理者要处于主动地位, 如果位置对调, 管理难度就就会加大。因此教师要善于改变、使用新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引导学生, 这样的管理才能是有效的。

浅谈中职学校学生管理 篇8

一、中职学校学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差, 依赖性强

中职校的招生条件放宽后, 各种低素质学生都涌进学校来, 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 认知水平较低, 接受能力差。由于成绩差, 信心不足, 在学习上自觉性低, 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 依赖性很强。

2、自卑心理严重

中职校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逐年上升, 他们原本在学习、心理、性格等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 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要求, 容易产生自卑感。尤其是学业不良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成绩不好, 从小学到初中都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肯定, 受到的都是批评、斥责、伤害和不公平的待遇, 于是逐渐对老师产生惧怕, 对学习失去信心。

3、封闭自己, 怯于社交

除了家庭条件比较好和成绩优良的学生之外, 有不少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社交困难。尤其是部分学困生和大多数贫困生, 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 害怕交往给经济带来负担, 因而怯于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往, 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 封闭自己, 不敢与人沟通, 不敢参与集体活动。交往能力缺陷与外贸学校培养的人才目标相差甚远。

4、容易情绪化, 行为走极端

中职校“问题学生”存在诸多矛盾心理和行为。但长期受到诸多矛盾心理煎熬, 他们自然形成扭曲的性格和偏常的行为。一旦有烦心事就一触即发, 表现得十分激烈, 行为往往走极端。

二、原因分析

通过长期的跟踪和分析, 发现以上所阐述的问题主要是有以下原因所导致。

1、弱势群体家庭和特殊家庭引起的自卑心理

职校的贫困生大多数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家庭, 存在较多的基本生活困难。进人中职校后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和其他的杂费, 增加了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在经济压力下, 加上自身认识不足, 这些学生产生如焦虑和紧张、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过度自卑、自我评价偏低等心理问题, 对学习、生活失去信心。

2、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引起的不良行为

学生的问题也与家长不当的教育有关。有些家长溺爱娇惯, 造成学生独立性差、胆小、退缩;或以我为中心, 好强任性。有些家长失去对孩子的信心和希望, 干脆放任自流, 把孩子推往学校。当孩子最需要温情和关怀时, 戈母无暇顾及, 导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或行为异常。

3、教师教育方式不当导致心理问题和过激行为

中职校小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 偏爱优等生, 歧视差生;对问题学生不关心、不尊重、不了解,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动辄就训斥, 这样刺激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

4、其他学生自身的因素

三、中职生问题的教育对策

中职生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也妨碍了其品格和个性的发展, 更是成才的绊脚石。能否转化和教育好他们关系到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结合本人实际教学管理经验, 提出如下对策:

1、加强职校心理健康教育, 克服心理障碍

一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讲座, 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心理保健方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和情绪控制。二是加强个别心理咨询, 帮助学生正面评价自己, 正视现实和压力, 乐观向上地面对困难, 学会自我接纳、自我欣赏。教会学生与他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 改变和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 塑造成功的心理品质。三是建立问题学生的心理档案, 追踪调查, 关注进展, 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和帮助。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真诚沟通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只有通过真诚沟通, 才能使师生之间互相理解, 互相尊重。只有通过真诚沟通, 才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的教育才能实现。

3、注重育人细节, 捕捉教育时机, 树立学生自信

在中职校, 班主任是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主要责任者。了解学生, 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忧虑, 是最有效的方法。发现问题是揭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中职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决定了他们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不主动寻求帮助。为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 要善于和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注重每一个育人细节, 捕捉每一个教育契机, 以关心帮助为切入口, 循循善诱地予以引导, 给予适当的帮助, 使他们能尽快摆脱困境, 重塑信心。

4、进行职业指导,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消除“灰暗情绪”

中职校职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 包括入门教育、综合教育、就业教育三个阶段进行。同时, 积极与用工单位联系, 进行推荐, 广开学生的就业渠道, 逐步恢复学生的自信心, 增强的挫折, 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消除“灰暗情绪。”

四、结束语

总之, 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断地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引导学生的心理和学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使中职生毕业后, 成为社会建设的有用之才。

摘要: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其特殊的意义, 但是,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大部分学生成绩是比较落后、自制力薄弱以及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等, 如何教育和管理好这部分学生, 就成为当前我们中职教育管理者所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观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创新,管理,发展

中职教育是“传授职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态度”的一项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 是从塑造人的科学原理中延伸出的以实践理念为指导、以技能训练为出发点、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突破口的一项重要工作。那么如何继承传统立足创新, 开辟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深化学校管理, 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呢?笔者浅见如下:

1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以管理促发展

一是强化民主管理, 提高决策能力。学校领导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 班子成员要团结协作, 作风讲民主, 力争使管理科学有效。重要工作、重大决策要形成方案, 召集班子成员认真研究, 将研究结果提交党支部、职代会、工会讨论通过, 最后形成结论。这有利于调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促进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注重实际, 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学校班子成员在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 坚持以解决教职工关心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 以推进学校管理为突破口, 促进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的逐步形成。为此, 要做到“四个提高”, 即思想观念、政治觉悟要有新提高;业务能力要有新提高;改革创新的水平要有新提高;管理水平要有新提高。三是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班子成员要特别注重自身形象, 工作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牢、做深, 让群众处处见到工作的闪光点, 激发其事业心、责任感, 为实现学校总体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发挥积极作用。

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综合素质

中职学校要把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育人、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大事来抓。一是走出去。鼓励教师业余进修, 选派教师到外地进行学习考察、赴企业挂职锻炼等, 开阔眼界, 更新教育观念, 增强教师育人的前瞻意识;二是请进来。邀请“世界500强、国内百强”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校授课, 聘请大学教授、学者等定期到校讲学, 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 强化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事业心、责任感;三是不断引进专业师资。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的需要, 有计划、有步骤地到各大专院校招聘优秀毕业生到校任教, 或到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校担任专业教学工作。这有利于充实专业师资, 扩大办学影响力;四是推进联合办学工作。加大对知名企业的开发力度, 积极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 推进深度合作与交流。同时, 也要加强与周边区县中职学校的联合, 建立教学联合体, 探究资源共享、信息共用等交流平台, 丰富教师教学经验, 提高教师技能训练的水平。

3 重视教学工作, 增强管理实效

3.1 全面推进教学工作, 努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要以“讲实效、讲实情、讲实际”出发点,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突出一个“新”字, 抓住一个“活”字, 落实一个“实”字。“新”即内容新, 要求教师结合专业特点,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要向学生传授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杜绝一个教案用到老的现象;“活”即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适, 教师要根据专业知识的特点,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 精讲精练,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理论与方法, 充分利用实验、模拟、电教等手段, 以培养能力为中心, 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 不但使学生学会, 还要使学生会学;“实”即在实用、实效、实际操作技能上下功夫。学校要针对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这一特点, 结合岗位实际进行项目训练, 使学生眼熟、手熟、动作快, 着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3.2 强化教学管理, 提升管理水平

学校要建立健全考评考核制度, 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制定合理且易于操作的考核标准, 对教学成绩突出、为学校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教师, 实行低职高聘, 设立教学名师奖、优秀主讲教师奖、学术精神奖、教学创新奖、烛光奖、感动校园奖等, 开展学生评教活动, 将评议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学管理过程实行行政督查制度、间周调度制度、跟踪整改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管理机制的高效运转和规章制度的落实到位, 为形成“全程抓管理、人人抓质量”的管理格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育人环境

一是加强学校核心理念建设, 规范办学理念。中职学校在规范办学的行为中, 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借鉴优秀企业文化, 突出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队合作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扎实开展师德教育, 建设热爱职教、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业务的优良教风, 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着力培养大批全面发展并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二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出“四性”:即科学性, 教育性, 艺术性, 经济性。对校园人文环境进行精心设计, 要贯穿和体现“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 把师生个体和校园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激发师生的使命感和归属感。三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强化管理机制。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 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 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 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 应充分发扬民主。四是加强课余文化建设, 丰富校园文化。

总之, 我们要以企业文化理念经营学校, 创新学校发展新模式;以精品化理念管理学校, 坚持内涵发展战略;以品牌化理念做强学校, 探索引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方向。为学校早日成为“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创新的示范”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姜太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中职学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篇10

现代科技的发展, 现代信息革命的发生,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使职校学生适应未来社会, 成为积极进取、年轻有为的技术工人,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真正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启发和引导的设计思想必须被教师认同, 教师才能根据教材的要求创造性实施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同时还必须用素质教育思想武装教师, 教师才会感到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激发起改革的内动力。因此, 我们非常重视教师的学习, 利用每周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素质教育理论, 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到企业锻炼, 同时多次组织学生到企业如盾安、菲达等地参观学习, 及时进行心得探讨活动, 促进教师树立新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

学习新教育理论, 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使之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让教学业务能力较强、热心教改的教师上示范课、研究课, 课后由执教老师谈自己的设计思想, 并组织研讨。在研讨中, 使探究活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从而更理解“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 逐步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 激发教学改革创新的热情。

二、探究“职校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我想学。在引入新课时, 精心设计导入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比如讲一个小故事或结合实际情况设置悬念, 做到使学生“感兴趣”。

“思源于疑”, 只有质疑, 才能发人深思, 最后达到解疑。例如:法律教学中讲“什么是违法行为?”, 上课时, 请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事例, 问:“打架斗殴是否违法?”;下课后, 让学生去查查“吸毒贩毒哪个是犯罪?并说明法律依据。”揭示主题,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 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 创设探索情境

诱导学生———我要学。“以疑激趣, 以趣激学”, 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会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也就能表现出自主学习的行为。

教师的教学要做到“有品味、有新味、有余味。”比如:哲学中“内因和外因”这一节, 学生对“内因、外因”这个较抽象概念的认识有些模糊, 为提起学生兴趣, 可以创设探索情境, 准备一个已形成小鸡的“喜蛋”, 在课堂上说明温度在鸡蛋孵化到小鸡过程中的作用, 这样就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了。学生探索的愿望也就特别强烈。

(三) 创设合作与竞争情境

合作互助———我会学。组织学生手、脑、眼、耳、口并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创设合作情境。教学中除师生间的合作以外, 同学间的合作尤其重要。它既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模糊认识, 又可以扩展学生思维。同时, 竞争是一种健康的机制。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竞争情境,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动力,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比如:讲授“矛盾”时, 课堂上, 把学生分成两组, 每组说说什么是矛盾, 然后引导他们讨论“逻辑矛盾”和“哲学上说的矛盾”是否是一回事, 最后引导总结, 使抽象思维形象具体化。通过争论, 学生的主动性会完全被调动起来。

三、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 探索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职业学校的自主学习理念如何体现到课堂教学中去?一开始, 从对一堂课某一环节的处理进行研究, 看其是否渗透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 然后, 逐步深入到对整堂课的基本结构进行研究, 在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理论、实践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如《法律·生活·职业》课, 采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四段式结构:引导定向→自主学习→交流理解→应用创新, 要求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符合职业教学的学生心理特点和需要, 通过观看CCTV《法制在线》, 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应用中进行学习,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二) 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新的课堂结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新的教学方法。在“自主学习”教学研究中, 课堂组织形式由原来的师生单向交流, 变成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课堂上体现自主合作学习的思想, 采用小组讨论、研究, 协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方法上, 教师注重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供学习策略,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大胆参与研究, 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在教学中, 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自己发现规律和结论,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归纳。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正面评价, 以此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 在教学中, 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想法,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基础, 鼓励学生作出课堂评价。老师应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先由学生自评, 后由老师点评。可以是老师评学生的学习, 还可以是学生评老师的教学, 使老师和学生变成自主合作学习的伙伴。

四、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制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 “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才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引导教师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 就必须努力探究符合“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特点和要求的课堂评价标准。组织大家展开讨论, 评价标准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要求一堂课要把二分之一的时间留给学生实践、讨论, 老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配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老师尽量少讲, 做到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能做的, 老师不包办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老师不作铺垫。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 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 关键在于老师, 取决于老师的课堂组织和上课提问, 所以评价标准中还包括对老师提问的评价, 要求所提问题具有开放性, 并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在课堂评价的探索中, 我们不断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和改革的进程进行调整补充, 不断完善, 使评价标准真正对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内容、时间分配、活动方式的设计和操作起到导向作用。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和实践, 我们在自主学习的探索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一) 学生的素质得到良好培养

1. 自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通过对2002年入学的9个班级四个学期的对比实验发现, 实验的5个班级的自主学习意识明显比对照的4个班级要自觉得多, 平均成绩一般要多出4.5分左右。

2.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不仅爱学习, 而且会学习, 他们课堂上善于向老师提问, 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且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 2008级我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 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 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学习和交往的主动性、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他们不仅敢天向同学挑战, 还勇于向老师挑战, 课后、课堂上学生会向老师提出很多问题, 甚至对老师的看法、结论提出意见。如经济管理08班等被评为绍兴市先进班级、优秀团支部。

4. 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到学生毕业时, 07、08级的何珊益、陈美玲等12位同学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称号;蔡婷等18位同学荣获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称号;吕东、徐星、梁柱在绍兴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网页制作竞赛中获个人二等奖、集体二等奖等。

(二) 教师素质得到迅速提高

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探究,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本组多名老师成为学校的教研骨干。

五、“自主学习”探究的思考

上一篇:运输托盘下一篇:房产测绘质量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