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2024-05-09

体育教师教学观的转变(共10篇)

体育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篇1

摘要: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基层体育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体育课程改革精神,才能转变教学行为,适应课程改革要求。本研究从对体育新课程理念的分析、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教学行为

0 引言

2001年我国颁布了《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这次改革活动中,基层教师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并且一些研究者又对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依据自身经验进行了新的演绎,形成了多种教育思想的轮流冲击,导致众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和迷茫,并且对一些教学理念的理解上产生了误解和偏差,影响到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工作。通过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提出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学行为的策略,促进基层体育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 对体育新课程理念的分析

1.1 课程性质与价值

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1]。是对原有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1.2 课程的基本理念

1.2.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2.2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1.2.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1]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1.2.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2 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2.1 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和探究的滥用

本次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有的教师不管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开课就要学生探究,忽视了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应该交替应用,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教学观念的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是效益,而非“探究”。

2.2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机械化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种基本理念[2]。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些困惑,在课堂上教师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授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2.3 虚化的教学目标

体育新课标设计了二维目标模式,在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表述中描述性、弹性的居多,刚性的较少,这为我们的体育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但是,具体到某一课时,我们不少体育教师对目标也实行了虚化的处理,出现了淡化双基教学、对文本进行架空的分析等现象。有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加上三个方面的目标,甚至再将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分解成更多的子目标,企图在一堂课上实现。殊不知,目标的达成是循序渐进的,有些目标在一次课内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如此求全求大虚空地处理每一次课的教学目标,是无法实现体育课程总目标的。

2.4 无效的运用“课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3]。目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降低了学习难度,优化了教学过程。但是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手段必须服务于目标,任何媒体的使用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在教学时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借一些多媒体画面或者设计一定的程序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呈现。这种教学手段,学生无法体验到技术、技能的精妙。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身体练习这一载体。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要与体育学科教学特点相结合,辅助于体育教学,而不应喧宾夺主。

2.5 轻视教材作为最基本的学习资源

新课标强调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于是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开放的理念,实施教学内容、方法、途径、主体、评价等的多元化,努力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但是课程与资源意识的无限扩展,会将教材淹没在众多资源中,弱化对成熟教材的看重[4]。教学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教材上呈现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双基"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然后就做宽泛的发挥与拓展。其实,教材是经过积淀和实践验证的,如果本末倒置了,为了"创新"而非要舍此去开发与拓展的做法是不科学、明智和经济的。

2.6 廉价的表扬鼓励

体育教学新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对学生明显的错误动作,必须予以否定,对于学生似是而非的答案应作一分为二的评价,要值得表扬才表扬,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所表扬的是什么。特别是在球类等GAME性的教学中,如果以游戏的方式予以串联,就可能成为一种较高水平的教学,甚至成为一种教学艺术。

3 在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对策

3.1 正确领会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3.1.1 体育教学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选择、开发和引进的教材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而不能选用那些以智力活动为的非身体练习内容,如智力游戏、象棋、围棋等。

3.1.2 体育教学设计应以学习运动技能与发展学生身体为主线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发展学生的身体,既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又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5]。

因此,体育教学设计,应以运动技能教学和学生的身体锻炼为主线来进行。

3.1.3 体育教学应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

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应对各项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作出比较具体的预计。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

3.1.4 体育教学要讲求效益

体育课要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要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来组织实施教学。体育课上好了,学生才能在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中更好地锻炼身体,促进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3.2 转变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要勇于创新、认真积累、总结和提高。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改变过去那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脱离学生生活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角色的变化,必然带来其教学行为的转变。只有转变体育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及格方面:

3.3.1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获得积极乐学的态度,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3.2 注重教学设计创新

教师是架构课程与教学的桥梁,教学是连接课程与学生的脐带,体育教师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丰富、具体的教学,以形成每一位体育教师独特而有效的教学设计。

3.3.3 学会对教学进行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对评价做了重要的改革,构建了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改变了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体现了区别对待、全面发展、鼓励帮助的评价思想[6]。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细致地观察、分析学生的进步,对于点滴的进步都应给予表扬与鼓励,对于部分比较差的学生,应视其优点与长处给予表扬、鼓励,以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3.3.4 学习、探究、进取、创新

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育思想。教师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联系相关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极大限度地开发与调动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全新的环境中发挥主导作用。

4 总结

体育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新课程精神。新的课程理念需要体育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行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教师新《课程标准》精神理念的培训,使体育教师真正理解,并能在实践中实施新课程,注重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注重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使教师能够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主体积极地开发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提高体育教师的对体育教学行为的认识,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实施新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林为共.关于对体育新课改实践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06):14-18.

[3]赵军飞.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七种”倾向[J].学校体育,2007,(02):55-56.

[4]钱建国.对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J].试教通讯,2006,(02):3-5.

[5]程毅.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观念变革[J].体育与科学,2006,(01):18-21.

[6]毛振明.好的体育课首先要象体育课[J].体育教学,2007,(01):21-23.

[7]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学术综述,江苏无锡,2007.

[8]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6-113.

[9]黄文仁,杨子良.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变革[J].湖北体育科技,2003(04):26-38.

[10]邵伟德.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1):26.

体育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篇2

如在长跑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图案”,如“8”字形、“螺旋形”、“蛇形”等,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下,学生练习兴趣就会很浓,练习的主动性也随之提高。

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最好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练习,在自由练习的基础上,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足球教学中,不要过多地强调基本技术,要抓住足球教材的“射门”魅力点,一开始就进行有球练习,射门练习,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基本技术练习。

二要改变教材规则与传统教学方法,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在体育项目的独特魅力以及学生兴趣得到激发的前提下,学生一定会乐于、勇于参加体育活动,学生主动融入课堂了,其主体意识也就被唤醒了,甚至会加强。传统的教学方法无非就是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练习;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大大地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与主体性的体现,更谈不上创造性了。对于中学生来说,把教材完全按照规则要求进行学习、练习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差异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规则和要求进行适当改变,如初学篮球时,教师不拘泥于“两次运球”、“走步”、场地大小、上场人数等等规定。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少了许多练习的框框,练习的难度降低了、密度提高了,反而逐步能达到教材的要求了。

三要营造合作氛围,培养学生主体人格。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在合作学习中,有时教师不作任何提示、讲解或示范,给学生留下创新与合作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分组练习。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的学习方法,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如在校本教材“跳绳”教学中,教师只对器材、练习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说明,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自主练习,在练习中,不少小组的学生根据练习要求,创编了多种花样的“跳绳”方法,如双摇、双人、花式跳绳等动作。

体育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篇3

【关键词】教学 实验 观念 探究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72-01

一、引言

当前,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加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评价是以高考成绩来论,“题海战术”仍然是教师的法宝,实施素质教育在一些教师看来只是一个“方向”,高中教育的现状确实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而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似乎与“高考”是“死对头”,这其实不然,“高考”虽然有其弊端,但与“素质教育”并不是水火不相容,有相通之处,因为“素质教育”不是流于形式,追求高考升学率并不排斥“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做到既顾及高考又不偏离“素质教育”,谈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观念的转变和一些尝试。

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探究精神的培养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学生分组实验中,大多数都是“测量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并不多。学生在做验证性实验时,还没有到手做就知道实验的结论,只要按照实验册上的实验步骤或教师在动手前所讲的实验方法做就行了,甚至出现一些同学凑数据以应付老师检查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这种实验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来。如果把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学生就会有新奇感,就会认真对待测量的每一个数据。例如,在讲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之后,不急于把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遵守什么法则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动手探究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是不是简单的代数运算,就把“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改成探究性实验了。又如,在讲到“机械能守恒”时,不急于给学生给论,而是让学生先动手探索,重物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与动能的增加量是何关系,学生就会发现在不考虑阻力的情况下,二者相等。再引导学生为什么只是近似相等,这样即可以得出机械能守恒的结论又可以得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这又把“验证机械能守恒”的实验改成探究式实验了。只要教师转变观念,打破墨守成规,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是能够找到既不偏离“高考”,又顾及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的方式方法的。

三、创造条件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动手实验,积累感性经验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进入高中后,物理的学习成了许多女生前进的“拦路虎”,而多数男生比女生对物理的学习更适应。我不认为是智力上的因素,女生比男生差,除心理上的因素外,主要是感性经验的因素。男生少儿时天生顽皮、好动,玩玩具、到野外玩等活动,都比相对文静的女生多,这就给男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素材,而这些素材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这就是男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悟性”普遍比女生强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把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动手的分组实验,无疑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当然,使学生积累感性素材的途径不能只限于课堂。如讲到“变压器”、“电能的输送”时,可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变电站”,让学生实地考察远距离输电是如何实现的,同时给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一举两得。

四、重视物理实验设计,改变“包办性”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实验都不“放心”,实验前花大量的时间讲实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自己再演示一遍,有的教师甚至觉得实验的演示可视性不够强,就做成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把实验过程重复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只需要依葫芦画瓢,即可顺利完成任务。这是纯“应试”的做法,“包办性”太强,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不要占用学生宝贵的实验时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最大限度挖崛学生的潜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对于一个实验不要限制太死,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各组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测量之后再组织学生讨论那种方案测量比较准确又比较简便。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重视课外实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学生的现实生活是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融合的“大课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小实验(“做一做”),虽然很不起眼,都是学生身边容易找到器材的实验,比较切合实际,有的教师把这些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如果布置学生去做,并把学生做好的器材拿到教室给予展示和演示,学生就会受到很大的鼓舞。身边的瓶瓶罐罐都是很好的器材,比如,在讲到“反冲运动”时,可跟学生一道做一个“会旋转的易拉罐”,在讲到“圆周运动的实例”时,要求学生用矿泉水瓶做一个“水流星”。用易拉罐制当作“法拉第圆筒”、用易拉罐扎几个孔加水后让其自由下落观察失重现象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把物理与现实生活拉近了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六、重视物理学史中物理学家实验介绍,渗透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

物理学博大精深,这凝聚着许多物理学家的辛勤的汗水和科学的智慧。巧妙的实验设计使物理学家攻破了许多难题。因此,在教学中涉及到有关实验时,不能只是轻描淡写,而要根据物理学史,寻找详尽的资料给予补充,使学生明确前因后果,特别要突出物理学家们是如何巧妙构思,渗透给学生科学的实验设计思想,这样对学生实验方法和技巧深刻领悟实验、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有很大益处。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如果离开了实验,物理学将失去它的“生命线”。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应本着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正确对待物理实验教学,转变纯粹为了“应试”的观念,充分挖崛实验“潜能”,多渠道、多角度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与实验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体育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篇4

一、由重体育知识技能传授向重体育能力培养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只注重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 虽然注重学生体质的增强, 却忽视了学生的体育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致使学生难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教学的重点由传授向发展转变, 从人的发展角度, 加强学生体育态度情感习惯的养成,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 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二、由统一规格的体育教学向差异性体育教学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不考虑地区差异、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统一按国家规定的体育教材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的现代教学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 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平台,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 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创造性, 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 使体育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研究学生的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三、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 过于关注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学, 这种偏重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式教学助长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依赖性,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更谈不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与新课程理念相矛盾。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为了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应针对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训练的现状, 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教会学生自我学习, 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 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以往的教学着眼于知识技能的传授, 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会不会, 技术掌握得正确与否, 这样的教学观念, 更多的是关注教学结果, 忽视学生学习锻炼的过程。现在的教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应更多地着眼于设计学生的学习锻炼过程。现代教学中强调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 强调教学是一个多边互动的过程, 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基本的信息交流模式。新的体育课程和教学, 要求我们把学生的个体自我信息反馈向师生间、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转变, 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可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行互帮互学,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六、由程式化、统一化教学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在传统教学方式上体育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束缚在狭窄的课程流水线上, 统一目标、统一内容模式、统一进度练习、统一考试评分, 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个体差异均被忽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 鼓励教师的创造性, 体现个性化。

总之, 作为现代体育教师, 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要更多地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科研水平, 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把理论付诸于实践, 让实践来检验理论, 随时面对新的挑战, 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做出适应性的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廖金红.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J].体育师友, 2004 (06) .

新课标下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5

摘要: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的地位与角色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而大多数体育教师由于受传统体育课和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的不能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肯定遇到了不少新的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都在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在读了胡增荤、庄弼两位老师主编的《实验新课程与体育教师谈心》的文章以后,许多问题一下子得到了解决。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体育教师们要及时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内容的提供者、学生学习困难中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方法的策划者、学生学习疑难的启发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知心者。我们在认真实践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加以总结和完善。我想,只要我们认真地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做,我们就一定能组织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课教师角色转变

一、前言

在新课标的要求及指引下,不少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性改革。在改革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可能由于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再加上在改革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客观原因,所以,有的教师产生了困惑,觉得改来改去还没有跳出传统体育课的范畴,于是干脆放弃了。有的教师还在苦苦地探索、追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胡增荤、庄弼两位老师主编的《实验新课程与体育教师谈心》中的一段话。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这就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与角色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教师要从绝对的主导地位转换成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内容的提供者、学生学习困难中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方法的策划者、学生学习疑难的启发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知心者。我在反复阅读《实验新课程与体育教师谈心》后,联系多年的工作实践对上述观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二、要做好学生学习内容的提供者

新课标给了体育教师最大的自主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本校的师资、场地、器材和气候特点等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我们在提供学生喜爱项目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如何根据体育教师的特长和新课程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尽可能地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更多项目的学习。因为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大多来自不同乡镇,其身体素质和所学项目肯定存在不少差异。也有不少学生很可能在三年内只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学习,对于这些非专业运动员的中学生,这种选择既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运动水平,也使得其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再加上我们体育教师本身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不能满足学生只选择一个项目学习的实际需要。因此,体育教师应在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充实自己,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好学生三年来的学习内容。事实表明:只有课堂教学内容始终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完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展开专项教学。这样安排的教学内容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又能使学生顺利地拿到学分,并能形成各自的特长。

三、要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策划者

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那就意味着他们有可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教师设计的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体现了教师实际的教学水平。

我们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新教的班级,要了解学生对不同项目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能在课堂上出现“教师教学生”、“学生教学生”、甚至“学生教教师”的现象。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又方便了学生的学。但是,我们在设计学生学习方法时,也不能一味求新,教师要能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把传统体育课中好的教学方法灵活加以运用,再配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千方百计创造

情境,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好方法。

四、要做好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发展终身体育的前提就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可以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技能。因此,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策划好的学习方法。还应该指导学生在今后的运动、生活中不断学习、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当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不仅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应指导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应如何解决。为了做好这方面工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年龄、性别及学习的基础等实际情况,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想好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个别事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充分调动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问题。建议教师要多运用鼓励的语言、眼神、肢体语言等。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动脑的状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学生积极讨论的氛围。对于学生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能及时地想办法解决。否则时间一长,就会流于形式。

五、要做好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教案的实施过程。个别教师由于受传统的体育课的影响,设计的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这样做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经常会因为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能实现体育课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因为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前,首先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才能学好体育知识和掌握运动技能,最好到学生中去做一些调查,尽量使教学过程符合教学对象的特点。

在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修改,使每天的教学都有所进步。总之,设计的教案在教前、教后都要做深刻地反思和总结,遇到问题及时地和同事们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虚心地向外校的教师学习。这样,最终设计出来的学习过程就一定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六、小 结

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指导下,我们应该有责任、也有足够的信心把学生教好。要组织上好每一节体育课,需要我们平时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动脑,善于学习,勇于改革创新。我想在广大的体育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就一定能顺利地完成课改实验,为我国培养更多跨世纪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体育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篇6

关键词:特点,“教”,“导”,关系

体育老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力军,为了完善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须提高大学体育老师的整体素质,要将教学中的理念、质量、业务能力作为大学体育老师的选择要求,要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的更新思想、理念和专业知识,并且处理好自身“角色”的转变。

1 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学生在大学时代,身体机能正处于人生中的黄金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任务要从传统的教学、教育转化为引导、督导,让学生能够有目的、有任务、有计划的去学习,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学习目的,启发学生拥有自主的学习能力,并且做到主动锻炼。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方向,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起到提升综合素质的过程。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针对不同的体育活动进行基础的练习,同时还掌握了相应知识、技术。

在教学形式的认识上教师要以教学目的为根本,要充分了解每一阶段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程序。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常用的有语言教学、直观教学、实际练习三大类。每一类都有着十分系统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每一项动作的口令、指示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这项运动的具体形式;而在直观形式中对教学动作、执教方向等进行学习;在进行实际练习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持续法、重复法、比赛法、循环法形式。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形式对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教学形式要根据需求进行调整。每一个教师都要认清,单凭一种体育教学形式不可能将所有教学内容充分表达。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形式、方法、特点等结合实际的范围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解,真正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做到融汇贯通。将各种教学形式发挥到最大,使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更好的达到教学的效果。同时在大学体育教育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的选择,体育教学形式不仅要适应学生的身体条件,还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根据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还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十分良好的效果。

2 认清在大学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关系

2.1 大学体育的教学对象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学生是相对的两个个体,同时也形成了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成为了保证教学主题正常发展的必备条件。所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学习目的作为教学对象,否则教学的整个过程就会变得失去意义。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针对学生的教学要从体育知识、锻炼形式、体能、运动技巧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程度进行教学对象的分析,要将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第一位,有很多研究都表明。学生的进步与心理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说如何推动学生。使其能够增加其心理需求就成为了提高学生进步的关键。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需求,这就需要教师要针对这些需求下功夫,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状态进行合理的分析,同时我们还要掌握学生以及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让大学体育教学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2.2 如何进行教学

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状况为不同的学生做好课程选择,要做到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中心,要将学生的学习感受放在首位。

大学体育老师要将“教”的观点进行延伸,使其形成“导”的形式,这使由于大学体育老师所接触的学生较多,学生的专业、性格十分复杂,要想完成“教”向“导”的转换就必须坚持人文主义学习理论,尤其是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学说,为体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他认为要让学生自觉地发挥自身的能力,愉快、创造性地学习,学习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有好处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是愉快的事,既不应该给学生加上过重的心理负担,又不能用威胁、讽刺等手段强制学生学习,要让学生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效的体能训练。所以说体育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使学生学到什么,而是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学习选择,要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适合自身的体育技能。同时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经验、兴趣、发展及与现代社会实际相关的体育内容,使学生真正的培养出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动机性。

2 . 3教师素质决定着“教”向“导”的转换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直接的领导者,他领导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学生,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完整的体育双边关系。体育教师在掌握体育要素和方法的同时,对自身的主观能力要求很高。体育老师在教学中不仅是带头人,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负有一定的责任,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体育老师往往通过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与其个人的道德修养、教学形式、教学中的情感投入等联系密切。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乐于让学生接受活动行为的点滴,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应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百折不挠,取得较好的成绩;要对学生积极灌输乐观向上的思想,一个教师的教学素质对驾驭体育课有着很大的帮助, 同时能够积极调动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形式来完善自身素质,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苦难和挑战的同时必须主动、自觉的寻求新方法和新知识,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简单的说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丰富、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过程,并且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自身文化修养和师德的学习,这种可持续提高教学素质的方法对学生日后的学习能起到更加显著的效果。

2 . 4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

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分析,要将学生的性格、爱好、需求等方面作为教学方向,对学生要做到理解和包容。教师的领导作风对课堂管理的效果有直接影响。勒温( K.Lewin)等人关于教师领导作风的研究表明,教师的领导作风是民主的、专制的还是自由放任的,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不同的,班级风气也是不同的。在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等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是彼此作用的,各自发挥着自身的主动性,共同构成教学的矛盾运动过程。所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能够去配合自身的教育方法,并且以合理的教材作为基础,使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键,来创建一个合理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利用学生作为主体,积极采用引导的形式,使体育教学的本质能够被积极的探索,并且寻求一定的突破,合理的总结出教学目的和方法,使教学模式和理论变得更加的科学。

3 如何确立教师在“教”转“导”的地位

上文已经对教师的在“教”转“导”过程中的因素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何种教学形式都必须以教师的业务能力作为基础。体育教学更是一个以学习知识为主,并且以健身常识和体育技能为辅的教学过程,所以要想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达到“教”转“导”,并且明确教师所处的地位就必须要求教师具备如下几个方面。

3 . 1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教学

大学体育课十分注重学习实践,几乎90%以上的教学过程都是在实践中完成的,所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为基础,在教学形式中做到新颖,刺激学生却积极完成课堂教学,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其学会体育技能,还要使其具备良好的心理挑战能力,如果一项体育技能对学生造成了困扰,教师就应该做到因势利导,并且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强大自己。

3 . 2体育老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技能

任何教学形式都需要老师能够使用丰富的规范化语言进行教学。规范化语言教学有助于突出教师地位,相反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就形成了主体,使体育教师的地位观念发生转换。通过规范化的语言表达,可以明确教师的思想,使学生能够引发共鸣,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在语言表达时要做到口型、声调、语调准确,语速适当,声音响亮、自然,语意表述清晰,具有相应的音乐旋律性、激情及感染力。

3.3 沟通、互动技能

在体育老师的授课环节,要做到与学生做到互动和沟通,大学体育课经常会使几十甚至上百人一起上课,面对如此巨大的教学量,教师必须保证其沟通能力才能完成教学。同时教师在和学生互动、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得知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并且针对这些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拥有一定的预见性,随时对学生的状态做出关注和调整,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对所遇的问题能够及时的提问,避免学生出现理论知识上的漏洞。

3.4 驾驭课程技能

教师在体育授课的过程中对课堂的控制要做到主动掌控,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对学习内容要做到有效控制,同时在促进学生热情的情况下,完成对所学技能的掌握。一个体育老师不仅对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把握,还要利用一定的控制技巧,使教学进度得到保证。在容易被接受的范围内,要积极做到克服外界干扰,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应变,为教学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4 结语

体育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篇7

一、中职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在体育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良好途径,应把健康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终身健体意识为目的,引导学生崇尚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中职体育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与普通教育有所差异,主要是以培养中等技术从业人员这一职业教育目标。随着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转型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术技能,还应具备身心全面发展的健康体魄和适应职业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中职学生从成长阶段看正处于体格、体能快速增长时期,而中职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有着独特的作用,无论是身体健康素质还是健康心理的培育都有着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价值。因此,如何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中职体育教学的改革意识,转变教学理念,切实将新课程标准落实在体育教学中就成为了中职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传统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存在的主要弊端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培养。教学行为强迫性特点突出,教师的讲授着重于动作的解决,学生往往迫于外部压力而学习,而忽视了过程中的情感和学习活动内在发展,从而形成师生间演绎出一幕幕“你教、我学”、“你不教、我不学”等强制关系,使得学生内心对学习产生厌倦的现象。一般而言,传统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弊端。

1. 教学观念滞后。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仍旧沿用应试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的中心落在注重学生成绩,对考试项目内容以外的体育内容缺乏应有的关注,只重视体育教学的短期效果,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全面发展。如过多的注重学生的体育技术技能的传授和应试,忽视了全体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

2. 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方法上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技术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调,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主体作用重视不够,这种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 体育教学与中职教育特点结合不够。

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学校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教育目标决定了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也应体现和结合这种特殊性。而当前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没有结合中职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组织形式等方面与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脱节,不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和体育素养的培养。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1.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转变。由原来的“指挥学生”变成“引导学生”,由“灌输式,被动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向转变。将终身体育作为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方向。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促进外因迅速转化为内因,从而调动起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为此,教师要善于疏导。妨碍学生积极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用疏导的方法使那些妨碍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的不利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只有通过耐心的疏导,以理服人,才能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体育教学结合“职业”教育特点。

中职学校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要通过体育这一途径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中职体育教学的内容应结合中职学校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结合职业特点选择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不同专业类别结合起来。如根据中职不同专业特点将职业工作特点中结合站立为主型、文秘型、制造业职业型、以户外活动为主型等进行。在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学内容中结合职业特点进行针对性选择,如针对以站立为主要特点的宾馆服务、礼仪等专业特点,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加强对学生下肢力量与耐力的针对练习,课重点选择各类跑、体操、跳跃等体育教学内容。而针对文秘、财会等伏案型为主的专业特点,可以适宜选择基本体操、球类等项目。对制造业等职业特点的机电、机械、服装等专业学生可强化对手腕、上肢灵活性等,应在内容方面多选择乒乓球、羽毛球、篮排球等内容。有着户外活动职业特点的如导游、营销等专业可在体育教学内容上重点发展学生的体力、耐力,长跑、大球类、越野跑等体育内容更为合适。

3.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手段具有再现、重复功能,而且速度可以任意调整,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某个动作技术的全过程,从而可以完整、准确地建立动作技术概念,同时,电化教学也可以对动作技术的重点,进行多次强化,多次演示,使学生便于把握动作技术的重点和关键。比如在讲解跑步大小腿折叠概念时,理论上学生听的就没有理性的认识,掌握起来就很困难,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将运动员跑步的动作放慢桢频,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有助于他们掌握动作要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生动地向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教育,提高学生体育文化修养,避免了老师抽象讲解,枯燥阐述。这样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4. 拓展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终身体育直接兴趣的培养,有赖于对体育活动愉悦身心和取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而终身体育间接兴趣的培养,可以和体育意识的培养相结合起来。课余体育活动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独到的作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和方法来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此外,学生体育特长的形成与保持也依赖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此外,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因此,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中职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诸多与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之处。研究提出体育教师教学理念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体育教学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拓展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等。

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2]郭红.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2:43.

[3]李小平.学校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体育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篇8

一、新史观教学的呼唤

1. 新课改的呼唤。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始转变, 但是由于受旧史观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往往忽视新的史学观念。以旧史观架构知识体系, 旧瓶装新水, 空有型, 没有真正体现新课改的实质, 既不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质量, 只会导致历史课死气沉沉。李大钊曾说:“历史是人类生活的传演, 是有生命的东西, 是活的东西, 是发展的东西, 是生动的东西。”而要把历史教活, 使之充满激情, 关键在于教师要形成新的史学观。

2. 高考的呼唤。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在命题立意上突出体现了对新史观的考察, 特别是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如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27题:给出材料: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 “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 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 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问题:“‘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学生首先要对新史观有比较全面到位的认识, 才能做好此道题。由此可见, 新史观教学是引导学生应对高考的基本理念之一。

3. 时代的呼唤。

历史是一门融汇了过去、现在、将来的课程, 它是一个个时代的反映。中国有句俗话:“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黑格尔也曾提出学习历史的三个层次:过去是什么———现在为什么———将来干什么。由此可见历史的时代性和服务性。当今社会日新月异, 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 各个民族与地区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强,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果再用传统的阶级史观分析, 就只会给学生带来困惑, 从长远看, 也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新的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应运而生。

二、关于新史观的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

在新课程下, 运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新史观教学是新课标、高考和时代的呼唤, 是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会从新史观的角度分析人类的昨天、今天、明天。易中天说:“历史是可以用来酿酒的, 不过也有酿成醋的。”历史教学也一样, 那么如何使用新史观酿出好酒呢?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与教研组的老师一道大胆实践, 积极探索了一套“新史观下的教学模式”。

1. 以新史观为指导, 重新整合知识体系。

历史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 也就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全面发展。很显然, 旧史观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需要。在教学实践中, 将新史观贯彻其中。例如, 新航路开辟, 按传统的教法, 那就是讲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和影响, 学生只是机械记忆, 全无兴趣可言, 更不要说培养学生不畏艰险, 开拓创新的精神。可以引领学生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待新航路的开辟, 利用“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 构建以新史观统领下的知识体系。文明史观:欧洲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各大陆文明碰撞与交流。现代化史观: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全球史观:世界由分散孤立到整体发展, 世界市场开始出现。这样的知识体系既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引领学生放眼世界, 从宏观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发展变化。

2. 以新史观为统领, 科学进行教学设计。

新史观更加注重文明史、现代史和全球史的综合运用, 这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引入多种史观为我们重新认识历史提供了可行的平台, 但史观不是孤立, 需要史实与新史观的有效结合, 为此在教学设计上, 以新史观为统领, 补充史料, 整合教材。例如, 鸦片战争这课, 我们可以适当增加1840年前后西方特别是英国的有关史料———政治: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经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世界: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进而帮助学生从多个视角重新认识鸦片战争。从文明史观的角度, 鸦片战争是工业文明的扩展;从全球史观的角度, 它属于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一体化发展的表现。新史观的引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加深了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但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的唯物史观史观, 仍需要强调鸦片战争的侵略性。

3. 以新史观为指导, 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空间、课后作业、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 积极渗透新史观和新课程的要求, 注意综合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重感知, 轻灌输;重理解, 轻背诵。通过兴趣培养, 史观培养, 充分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知识的获取为前提, 获得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三、由新史观引发的历史教学思考

当前, 新课程和新史观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在教学实践方面, 各校也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自身的教学实践来看, 笔者认为, 理论上的教学模式已经基本形成, 但是, 在精神实质和教学效果上, 还不容乐观, 需要积极探索。历史教学观实现从模式到实质的转变, 这是新课程的初衷和归宿。

1. 施教主体的素质需进一步提升。

教师是施教的主题, 其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历史教师应该具备雄厚的理论功底, 不仅要熟悉教材, 熟悉课程, 而且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不仅要全面了解新史观, 而且要注意结合时事, 能用新史观将历史和时事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用新史观分析时事热点问题, 这也是近几年高考题的特点之一。施教主体只有具备一定的素质, 才能综合运用新史观合理构建知识体系,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启发性。

2. 施教客体的地位应进一步凸显。

学生是施教的客体。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无论哪个学科, 教育的根本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要时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教案的可行性, 不能搞“一言堂”式的说教, 更不能画好框框让学生搞纯记忆。要以学生的知识、情感需要为本, 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范围, 帮助学生练习其他学科综合学习。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让学生带着欲望理解历史、带着情感感悟社会。

3. 施教形式的表现应丰富多彩。

体育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篇9

1、体育高职教育管理的现象

目前,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阶段, 专业教师负责授课, 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 传道和授业被分裂开来。高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对学习的态度差异较大, 更对所学专业及就业前景缺乏足够了解。辅导员大部分精力用于处理学生在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且辅导员所学专业与所带学生所学的专业一般不对口, 也使他们很难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方法、职业技能、就业和创业等给予指导。

因此,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有必要探索实施专业导师制的育人模式, 聘请本专业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专业导师, 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合理制定学业计划, 构建合理专业理论知识结构, 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最终实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成功步入职场。

2、专业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体育类高职院校实行导这就需要专业教师积极转变角色与智能, 担当多重角色,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努力成材。

2.1、做学生人生的规划师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现今高职生源的质量逐年呈下降的趋势, 而体育类高职学生相对其他专业类学生来说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近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部分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 高职学生都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 学生的学习基础差, 根本就达不到大学所要求的学识水平;其次, 学生中大部分的学校目标不明确, 学校态度不端正, 缺乏学习动力, 学校方法及学校能力也相对不高。再次,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思想认识上的, 强烈缺乏自信, 在中学常常被老师忽视, 进到大学后也不知道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人生, 往往就迷失了自己, 沉浸在网络游戏或谈情说爱中而不能自拔, 过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日子。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源质量问题, 倘若仍然按照辅导员的模式来教育管理收效甚微。实际上, 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水平, 这就需要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及早介入, 努力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重新给予他们信心, 慢慢地把学生引入“正道”, 帮助他们开始新的人生篇章, 科学合理地帮助学生规划好人生。

2.2、做学生专业学习的营养师

学生在重新认识与定位自己后, 要让学生有的放矢地付诸努力与行动。专业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现今的形式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与把握, 帮助学生确定好专业学习的方向、今后就业职业的关键专业技能等, 根据确立的方向与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需要专业老师跟踪监测。

2.3、做学生心理健康的按摩师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受到越来越重视的一方面, 的确, 每年全国各地高校都要出现一些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而诱发的悲剧事件, 纵使各高校都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之类的机构, 但是由于人员不足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高职导师制的导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彼此信任, 这就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了新途径。导师们并不需要专业的心理工作室, 只需要导师们平时注意与学生们的沟通, 尊重学生们情绪的表达, 及时有效地疏导问题, 发现学生们的情绪异常就可以做到防微杜渐。

2.4、做学生就业与职业的领路人

导师们与学生们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就是能够顺利地可以到理想的单位就业, 今后在职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就要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需要导师们从专业学习、人生规划、行为规范、待人接物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指导, 帮助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期间迅速掌握今后所需要的专业、职业及就业方面的本领, 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

3、结束语

“导师制”的成功与否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这些因素中的关键之一便是承担“导师”的教师, 教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类高职导师就要努力充实自己, 积极完成角色的转变, 对自己辅导的学生从人生规划到专业学习, 从心理辅导到就业指导的全方位指导与监控。

参考文献

体育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篇10

我国从很早开始就通过文献调查, 问卷调查, 数理统计, 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关于终身体育观是否形成的调查, 通过相关数据表明, 那些经过教师有目的, 阶段性培养的学生更容易形成终身体育观, 这里面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我们都知道人性有很多弱点, 懒惰就是最典型的缺点之一, 不仅仅是成年人, 未成年学生中也普遍存在, 他们由于天性和自制力的原因, 很容易对较为艰苦的体育锻炼产生逃避心理, 进而演化成逃避行为, 这也是无可厚非, 可以理解的, 但是正是因为学生自制力差, 才更加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监督, 这也就是我国提倡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采取一定的非体罚的处罚方式的原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努力督促学生, 尽量克服学生的懒惰心理, 使其最大程度的投入到体育练习中去。一般学生认为教师是长辈, 对教师持有尊敬爱戴的心理, 再加之教师有学校给予的对学生的管理和处置的权利, 又使得学生对教师持有畏惧心理, 因此教师的威严不言而喻, 因此体育运动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实施。

2、培养终身体育观的方法

2.1、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学生只有在不排斥某项运动的前提下才会去亲身分析, 尝试, 因此教师在教授体育的过程中就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方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主体意识, 为学生留出他们自己能够思考, 判断和尝试的空间。比如在进行项目锻炼时, 教师可以将各个项目的要领, 作用以及锻炼方法传达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机能, 兴趣爱好来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另外,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调查, 询问他们最能够接受的教学任务, 然后采用尽量有趣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对该任务的兴趣, 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2、挖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

教师的教学任务除了要传授给学生所学体育项目的知识外, 还要让他们接触一个全方位的体育世界, 比如运动保健, 竞赛规则, 体育欣赏等, 这些都可以拓宽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了解, 让他们对体育世界有一个更加全面, 规范的掌握。在教学中要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踊跃提出锻炼中的各项问题, 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尽可能的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2.3、重 视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不均衡的, 体育运动不仅考验学生的身体素质, 有时甚至更加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 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 根据学生真实的情况来开创出自由, 没有压力的氛围, 使学生能够培养出终身体育观来。教师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来为他们安排适合他们的体育锻炼方法。这样做的结果就是, 学生可以靠着自身的努力取得自己看来不易的成功, 从而更加走向进步和提高。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鼓励和奖赏都可以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产生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2.4、开展对外体育运动

我国每年都会在很多地区展开高校之间或者地区之间的各项体育项目的竞赛。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根据社会上的各种体育动态, 同时结合自身学校和学生素质状况来积极鼓励学生多参加这些对外的体育竞赛, 这样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荣誉感和团结意识, 同时更可以调动学生对体育的热情, 从而使更多的学生乐在其中, 参与其中。另一方面, 教师还可以举办体育俱乐部, 体育协会等组织, 使学生可以完全自主的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锻炼方式, 或是将来走向社会以上希望掌握的体育锻炼项目, 从而可以更加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 使他们通过这种课内外的运动结合的方式更快的形成锻炼意识, 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

3、结 论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栋梁, 他们身体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中国未来发展的优劣。体育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担子, 不仅要完成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 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状况, 同时更要放眼未来, 采用合理的锻炼方法使学生走入社会以后能够使自己的身心状况适应快节奏, 高频率的时代现实, 使其成为适应能力强的社会人。只要学生树立了终身体育观, 他们就可以自觉地, 有意识的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 制定出适宜增强体质的短, 中, 甚至长期目标, 并且坚决执行。我们知道, 教育学认为, 人类有一个共性, 就是“身心一致”原则, 如果重视运动锻炼, 那人类的心理也会产生比较良性的运转;相反, 如果身体不锻炼, 那么很可能会带来心理上的颓废和疾病, 因此我们更要重视科学, 实现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席晶晶.大学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教育[J].赤子, 2013, 17 (7) .

[2]王皓.浅议大学体育教学终身体育观念的培育[J].科学时代, 2012, 10 (3) .

上一篇:小学体育的趣味化教学下一篇:外周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