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共12篇)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1
研究性学习这个概念在我国早在十几年前就提出来了。但就算到今天,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程度到底有多高,也还是个问题。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我早有耳闻,也在实际教学中用过其中的一些方法,如分组学习、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等。但真正系统而全面地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在一次继续教育的远程网络课程中。从那之后,我试着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融入到自己所教的实际课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意在分享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1]研究性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实际是[2]“学生中心说”理论的一种教育实践。因为在学生中心说主张:在教学要素结构中,学生是中心;在教育内容的范围上,经验是中心;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活动是中心。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正好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
1 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是一块重要的内容。我承担的“网页美工设计”课程主要讲解网站的界面设计,是一门必修主干课。由于我校正在进行项目课改,即通过项目的方式来学习相关软件的知识和技能。我精心选取了几类在界面设计上具有不同特点的典型网站作为项目,学生通过完成这些项目来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这里我将以网上商城这个项目为例来介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因为网上商城跟电子商务专业结合最为紧密,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网上商城这类电子商务网站的页面布局和配色要点,掌握Photoshop软件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利用网络等各种工具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研究、探索和创新,用指定的内容素材设计出某网上商城的网站界面,包括网站的主页、一级页面、二级页面。
2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目的和方法可按布鲁姆目标分类法或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来进行阐述。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其中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见表1[3])。
3 参与者特征分析
参与的学生处于高中年龄阶段,对电脑、网络使用普遍比较熟练,能较好地利用这些工具收集资料和信息。由于这是本课程的第二个项目,学生之前已经做过一个简单的项目,对Photoshop软件有一定的基础。由于这个项目内容较多,学生之间又有个性差异,因此最好分组完成,分组时要注意均衡搭配,以保证任务的完成。
4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目标:
1)了解网上商城的界面特点(从内容、格局、配色等方面)。
2)组织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设计出某网上商城的网页界面,要求界面整齐、美观、大方、内容充实完整,首页和子页在设计风格上协调统一配套。
为了达成以上的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分为以下研究内容:
1)指导学生分别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浏览室等途径收集具网上商城界面,经过类比、总结出这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界面特点;
2)以自由组合和调配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完成网上商城的界面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分工,老师加以指导和监督。
5 资源准备
1)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资料室、图书室。
2)软件:部分同类型的网站界面、Photoshop、ACDSee、Word、PPT等。
6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为了更加明确、有条理地表现该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我将全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活动内容见表3:
7 总结与反思
以上的教学设计方案,我在11级电子商务专业的网页美工课程中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自身的心得体会:
1)在本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自己查阅、搜集资料,对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充分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使大部分学生由被动的“等老师教”向主动的“自己学”成功转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选题较好,与专业非常对口,加强了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了解。
3)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及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4)本项目给定了网站的内容(即大家都必须将同样的内容放到网站上),增强了可比性,为最后的评价奠定了好的基础;但本项目并没有给定样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不同的版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标准,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使完成好的学生获得认同感和成功感,完成情况不理想的学生也得到了改进意见,可以通过修改得到提高。
虽然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学校的网络速度较慢,影响了搜集资料的速度;有个别组还是存在分工不均的情况(有的成员做得多,有的成员做得少);有的小组没有按计划中的时间表完成任务,比较拖拉;如何更科学地分组,让每个组员都发挥最大的主动性,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另外,对于作品提交、点评后,应该还有一个让学生根据点评意见再修改提高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比修改前后的效果,总结出改进方法,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摘要:本文意在探讨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应用到电子商务专业的网页美工课程实践中去。笔者选取了一个跟电子商务专业结合度最高的网站——网上商城作为典型项目,详细地制定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来指导学生完成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借以此文分享经验与不足。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网站界面设计,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曾祥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课程与教学,2011(3).
[2]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M].罗黎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2
2.本课题一经提出,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我科组申报本课题,同时街道教研中心的英语教研员也加入了本题组的研究行列,这为本课题的研究带给了坚强的经费保障和专业技术支持。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概念内涵
“分层”作业理论:根据学生的知识和潜质水平,分成不一样的层次,确定不一样的训练目标,运用恰当的训练策略,辅以不一样的作业练习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开展研究性学习,形式比较新颖,学生对其有必须的兴趣,能够持续一种好奇的心态进行学习研究。
2、学生有必须的小组合作意识,有助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四、研究的目标与资料
本课题着重于作业的设计、布置和设计研究的过程,理论性强,学术、文字性要求高,因此,要把握好几个“度”:
(一)、把握好学生的尺度;
(二)、划分好教材资料的难易;
(三)、不一样层次学生做不一样的作业;
五、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3
按照异步教学“提出问题→指示方法→学生学习→明了学情→研讨学习→强化小结”的六步原则,根据课文《伟大的悲剧》内容,笔者设计了“异步教学学习指导方案”。
《伟大的悲剧》异步教学学习指导方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的含义,了解文章大意。
(二)学习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内容。
二、学习时间:本课分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三、自学作业题及方法提示
(一)必做题
1.请你小声朗读或默读课文:(1)给课文标上段序。(2)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注解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并写在课本上。(3)画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并通过对学、群学、请教老师和运用参考资料的方法来解决。
2.填空:文章主要人物是由 率领的 国探险队,共 人;他们的对手是 国的 率领的探险队。这次竞争的结果是 国的探险队赢了,比对手早到了 个月。
3.查字典找出“伟大”和“悲剧”分别是什么意思?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来概括。)
4.点明文章主旨的是哪个句子或段落?(提示:主旨句往往出现在文章首尾的抒情或议论部分。)
(二)选做题
1.斯科特一行做了哪些事让你激动难忘,为什么?(提示: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质,用以表现“伟大的悲剧”中的“伟大”?)
2.斯科特一行在探险中遇到了哪些不幸的遭遇?(用以表现“伟大的悲剧”的“悲”。)
以上教学设计方案大致体现了异步教学的学习过程。例如,必做题中的第3题的第一问:查字典找出“伟大”和“悲剧”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在查字典时,发现“伟大”有几种解释,少数学生不知道该用哪种解释,于是就由“独学”变成“对学”或“群学”,体现了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明了学情”则体现在学生自学、对学或群学的过程中,包括老师的个别指导、分类指导和集体指导。如必做题第3题的第二问:要求学生用记叙文的六要素来概括文章内容。学生普遍不明白怎样把记叙文的六要素组合起来,老师“明了”这一“学情”后,在让学生进行“研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集体指导”:“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或者“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了。这样一来,学生能较快地学会并掌握概括文意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把握“易讲难引”(容易的知识讲解,难度大的知识引导)的原则,并做到个性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分类指导、大多数的问题集体指导。
本节课是异步教学法的展示课,因此,设计的“必做题”比较浅显,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异步教学”的操作模式;“选做题”是第一课时的延伸,设计问题时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
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为“强化小结”时间,简短的5分钟是为了保证前面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六步学习”,老师也可以进行三种形式的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将本节课的“强化小结”分成两部分:一是检验学生做题的正确率,给重点问题一个参考答案,一般提问“必做题”里的重点问题,如本节课必做题中的第3题和第4题;二是设计问题,如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可从学到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思想感悟等方面进行概括。)
在本次异步教学展示课上,有的学生小结了自己的收获:“我学会了自学,还学会了与同学之间的对学、群学,这些方法对学习很有用。”
(责编 欧孔群)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4
《“地球村”的居民》是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美丽的地球》中第三课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涉及的是世界地理、文化领域的知识并且内容较多。我在教授过程中明显感觉六年级学生对该学习主题比较生疏, 学习起来兴趣不高, 底蕴不足, 这主要是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放眼世界的胸怀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次, 在前两课教学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区开展的“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课改方式, 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研究的方式多渠道地搜集信息点来关注地球、关注地球上的人, 以达到热爱世界的目的。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 承载的社会责任感也会随之增强。笔者认为作为学校教育有必要帮助他们建立较好的对世界的认知体系, 然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这就非常有必要开放课堂将家庭学习、社会学习融入进来, 并通过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充实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丰富其生活经验, 让他们在学习中互助, 获得情感体验, 以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地球村”这一名词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 这是对地球的一种比喻的说法: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 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 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 因而整个地球就如同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
“地球居民”、“地球村”等概念的产生更直观地表现人民需要和平世界的愿望;无论肤色;无论种族, 人人平等, 每个人都只是一个村落中的一个分子。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进行阐述。
1.参与者是六年级学生。
2.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语言表达能力。
3.六年级学生注意力有了发展、记忆力有了加强, 并具有了感知事物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集体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
4.个别学生思维相当活跃, 在学习中具有引领作用。
5.大部分学生学习愿望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但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滞后。
6.由于学习主题不是学生的日常生活, 在学习中会出现一定的困难。
本课设计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世界不分种族、种族平等, 不分国家、互相尊重, 大家都是一家人。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探究为什么全球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2.探究为什么不同的人种会有不同的体貌特征。
3.认国旗、识国家。
4.交往的频繁将世界不同种族、国家的人变成一家人。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1.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表现主题, 各小组成员通过书写、绘制手抄报, 形成小组观点并向全体同学汇报。
2.学生以视觉形象的方式、借助ppt展示研究的主题。
3.学生以问答题的形式与同伴进行“知识接轨”。
4.教师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六、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世界各国文化风俗的图片视频;相关的网址;学校的图书室、电教室;设计五张评价表 (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活动总评评分表) ;工作纸和笔。
学生准备:家庭网络和打印相关设备;世界旅游或与国际友人交往的照片 (若有便准备) 。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八、总结与反思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5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课题名称: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课题的意义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1、知识与技能:
(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4)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不让它流失。(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3)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4)培养团结合作、创新精神。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
1、学生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2、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3、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
4、学生对问卷调查、采访等活动比较熟悉。
5、学生的上进心较强,好奇心也强,思维活跃,善于与人交流。
6、大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比较好。
7、每个学生都具备不同的特长。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1、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了解中国民风民俗来历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积极参与并设计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走进“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培养思考、探究的能力。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6
设计者姓名:侯学武 所在学校:深圳北师大附校
研究课题名称:《百家争鸣——中国思想解放的先驱》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近年来一股“国学热”悄然兴起。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源头是什么?那个激情澎湃的思想盛世留给了我们哪些智慧与震撼?诸子学说对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认识到,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2)学生更加清晰中国文化源头的博大精深。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
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作为高二文科学生,已经完全具备通过网络、图书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但在资料的整合、观点的形成上仍然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
本届学生生源较差,学生的个人努力程度差异较大,需要教师以及同组同学的督促、帮助。
家长的支持度、支持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内容: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四大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方法:(1)利用互联网、学校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2)向在这方面学有所长的教师、家长、学长讨教,可以请外援。(3)通过汇报、演讲、多媒體课件、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1)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名言集锦。
(2)自选角度的研究成果汇报演讲。
(3)书法、诗词、手抄报、小品、绘画、课件等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六、资源准备
1.论著
《中国儒家文化名著》《古史论丛》
2.主要网址
中国儒学网:www.comfuchina.com,中国孔子网:www.chinakongzi.net
3.其他资源
学生自选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阶段(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学生活动:
1.接触、讨论问题
2.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研究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
教师活动:
介绍本次研究活动的步骤与方法。
时间:一课时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学生活动:
1.展开课题讨论
2.子课题选择
3.自我分组组合
4.学生分组讨论,组长综合形成方案
教师活动:
1.阐述课题的意义、方法
2.提供可选的子课题
3.教师参考,学生自愿,最将学生分为儒、墨、道、法四个课题组,教师合理调配组员
4.教师分组指导
时间:二课时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学生活动:
1.多渠道搜集有关资料
2.对资料分析加工,形成成果
3.汇报交流
(1)各组制作各学派的名言录,并选择五条阐释该学派的思想主张。
(2)自选角度,就本组研究成果发表一个两分钟演讲。
(3)组间相互质疑提问。
(4)其他形式的汇报交流。
教师活动:
教师及时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如,文字、图表、音像等,还应帮助学生制订包括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人员分工等内容的研究方案。自主学习和研究可在课内进行,更多地应在课外进行,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观察思考、资料查阅、影像观看、咨询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研究信息,最后集中处理,得出结论。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帮助,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
时间:二课时。
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教师全程指导、调控,设计合理。在汇报、辩论课堂上,汇报人重点突出、条例顺畅,答辩委员会能抓住提问的关键,整个课堂气氛较为热烈,在辩论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留下了新的空间。
经过本课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文答辩的形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在研究和答辩的过程中互相合作,组长发挥了组织和协调的作用,组员搜集资料、形成观点和写成论文、形成课件形式,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组织和合作的能力。
由于教师在指导思想上想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课堂上时间没控制好,出现了拖堂现象;课前预想不够充分,指导不足,出现了学生在汇报的时候按照课件上的内容“照本宣科”的现象。类似现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活动中充分考虑、加以改正。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7
一、设计理念
1.力求贯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 体现开放性原则, 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 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沟通结合。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自查资料, 自行设计活动的形式, 把口语交际和写作巧妙融入其中。
二、教学要求
1.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2.学习重点:材料的科学选择与语言的准确表达。
三、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一) 准备阶段
1. 教师准备:
准备一些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 或准备自己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在学习本单元课文后,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科技说明文的写法;查阅一些有关科学技术两面性的资料, 了解掌握一些相关观点和信息。
2. 学生准备:
准备自己第一次迷上科学的故事;在各种科技类书刊中或者相关网络上, 查阅、搜索较新科技成果资料;准备自己的小发明、小创作, 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收集有关科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资料。
课前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学知识的信息, 并当堂交流。教师也有必要补充一些内容来弥补学生搜集内容的广度, 这样学生在课下和课上都有搜集信息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会查阅资料, 规范使用资料, 这是开展综合性学习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 教师要在课前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同时要规范使用资料, 要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 并要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二) 体验阶段
1. 小组根据课前准备, 自主确定综合性学习内容:
从课文给定的“我第一次迷上科学”“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科学技术两面观”三个主题活动中任选其一。
2. 依据小组活动内容, 组员之间合作、讨论活动方案、活动程序、活动方法。
如“科学技术两面观”活动小组, 可制订这样的方案:
(1) 查找有关“克隆”的知识。 (可在《奇妙的克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
(2) 了解目前“克隆”方面的最新进展。
(3) 探讨“为什么‘克隆’技术既可为人类造福, 也可毁灭人类?”
(4) 怎样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三) 表达交流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 要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的积极体验, 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课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1. 信息交流, 积累素材。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 要求口语表达简洁, 条理清晰。然后每组选拔最优秀的交流材料在班内交流。这一环节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又为写作准备了一些素材。以上内容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不在听和说, 而是在交际上。交际不是单纯的听与说, 也不是简单的听说合一, 它是在具体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静止的、定向的, 而是互动的、多变的。
(1) 讲述自己第一次迷上科学的故事。让学生回忆从童年到少年是如何第一次与科学结缘的, 教师对活动指导时, 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让学生自由畅谈。教材中提到:“你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在什么时候?是因为一件玩具, 一本书, 还是一次难忘的活动?”事实上, 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因素很多, 或是在上学路上, 或是在玩耍之中, 或因花开花落, 或因鸟鸣虫唱……教师要启发、帮助学生活跃思维, 展开思路。需要注意的是, 有的学生记忆中保留的不是“第一次如何迷上科学”, 而是对科学着迷时受到的挫折。对于这种经历不妨也允许、鼓励学生谈一谈, 或许在反思中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启迪。
(2) 向大家介绍你的小发明、小制作或向大家介绍你查找到的最新的科技成果。教材中列出了两项活动内容, 一是查阅资料, 为最新科技成果写一篇说明性文字;二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对于第一项活动的指导要注意两个问题: (1) 要求学生介绍的应是“最新的科技成果” (当然, “最新”是相对而言的) ; (2) 要求学生写一篇说明性文字。比较而言, “说明性文字”比“说明文”的写作要求要低一点。因此, 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写成说明文, 只要把“最新科技成果”介绍、说明清楚即可, 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 可以要求写成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对于第二项活动的指导,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展示出来, 有必要的话, 可以让学生边演示, 边讲解、介绍。
(3) 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技术正面功能和反面效应的资料。教师在指导这一活动时应注意, 首先让学生充分查阅、了解科学技术的“正面功能”和“负面效应”, 在此基础上, 把重点放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人文关怀”上。通过讨论, 在对科学技术作出全面、辩证认识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情感。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讨论交流。
2.合作探讨, 分层评价。
小组对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 按事先制订的方案或计划逐步完成, 对活动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组员各抒己见, 在思想充分碰撞的基础上, 要注重科学情感、态度的体验。最后可以各组总结陈述, 也可以是小组之间进行激烈的辩论。
在合作探讨的同时, 还要关注结果, 可以采用学习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组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果, 评价学生搜集资料、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实际水平。
第二课时 (写作)
(一) 结合课文, 以科学小品文为例介绍一些写作技巧
1.明确说明事物的特征。
要想介绍清楚某一事物或事理, 就必须要抓住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如本单元《死海不死》一文中, 作者在一开头的前几段就先交代了死海的特征:没有鱼虾、水草, 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不会游泳的人也能自由游弋, 不用担心会被淹死;海水的咸度很高。
2.精选表现形式。
介绍科学知识, 可以站在审视者的角度对被说明的事物进行阐释解说, 也可以打破这个定式, 别出心裁地将说明对象拟人化, 运用第一人称手法, 采用自我介绍的方式说明;还可以编成剧本, 通过集中的剧情、角色的扮演, 让读者明白一个科学道理;还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 生动介绍, 如课文《旅鼠之谜》, 就是通过“我”和丹尼斯·马洛拉斯的一问一答, 一一解开旅鼠的谜团, 富有情趣, 避免了说明的呆板。
3.使用说明方法。
生动、具体的说明方法不但能够把抽象的科学道理说得通俗易懂, 使其特征鲜明, 而且也是提高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 所以, 说明事物时, 不可忽视说明方法的使用。如在《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文中, “1958年, 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 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一句列举了确切的数字, 通过鲜明的对比, 来说明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导致胡杨林大面积死亡这一事实, 就能引起读者内心的震动。
(二) 指导学生如何选择材料
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入手选择材料, 材料不一定太大, 只要围绕着“科学”这个话题展开, 并能表达出真实的感情即可。同时在确定内容时, 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这样表达得更顺畅真实, 并且注重两方面:一个是自己的经历和主观感受, 另一个是自己的发明创造以及体会发现。
(三) 布置作文
科学技术是人类理性精神的最高成就, 它揭开一个个自然之谜, 把古人美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今天, 我们也在科海泛了一下舟, 不知同学们收获了多少, 何不把你的收获变成大家的财富呢?请以“科学和我”为话题作文, 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要求:
1.内容要有科学性;
2.材料真实, 表达清楚;
3.题目自拟。
提示:
1.要扣住科学的内容;
2.把科学的内容与“我”联系起来;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学习方案,设计
从学生、学习等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不知不觉成了方向。本文以初中物理《平面镜》为例, 来介绍学习方案的结构、内容设计和常态教学反思的处置办法。
学习方案的标题一般设计为课题, 内容则是经过切割后可以在正常的45分钟内完成的学习内容。例如:“课题:3.4平面镜1”, 即苏科版八年级第3章第4节第1课时。
学习方案把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的设计整合在一起, 避免重复。学习重点是在学习目标文字下方划单划线, 学习难点则划双划线或做其他标记以示区别。学习目标需要将三维教学目标先进行融合, 然后再负载到具体学习任务之上。学生课前的准备也是以常态课课前, 学生能做的准备为主。案例如下:
明确学习目标, 关注学习重点, 挑战学习难点:
1.知道平面镜的基本特点。
2.经历探究过程,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要求课前完成的任务:
准备好文具、草稿纸, 浏览教材和伴学单的内容, 让自己和学习小组成员安静下来。
学习方案把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相关的问题、活动、反馈等内容梳理并排组好。学习任务以问题式并任务完成的主要方式设计。活动序号体现章节和序次。如0341即第3章第4节第1个活动。学习活动前需要准备的器材不提倡集中序写, 而是根据方案设计用字框框出, 提高教师设计方案的效率。案例如下:
要求课堂完成的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生活中哪些界面可以看作平面镜?
0341⑴阅读理解:平整且能反光的物体表面叫“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观察到镜前物体的“像”。
⑵实验探究1:用力弯曲一块平整的薄不锈钢钢皮并观察它, 确认钢皮在 ____ 状态时属于平面镜。
⑶实验探究2:尝试从提供的金属勺 (或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 观察自己的像, 并完成填空:
1你猜想---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形成像的物体大小____ (可能/不可能) 相等。
2你体验---照平面镜时, 若你在举左手、眨右眼时, 镜中的“你”在举 ____ 手、眨 ____ 眼。
学习方案在每个学习任务之后设计有“实录与反思”板块。主要功能是真实记录课堂教学活动中发现的教学准备备忘, 课堂上生成的经典问题及处置策略等。教学反思不提倡集中在课后写些不痛不痒的话, 而是言之有物地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建议或小结。案例如下:
实录与反思:
⑴不锈钢钢皮尺寸约20cm×25cm, 学生实验共需25块, 2人一组, 预先要将边缘毛刺和角落都磨掉, 防止意外伤害到学生! ⑵凹面镜、凸面镜、平面镜各12块, 4人一组, 加上教师的1块共13套, 也可用不锈钢勺, 勺头的里面是凹面镜, 勺头外面是凸面镜, 勺柄平面则是平面镜!⑶要保持课堂良好的照度, 用铅笔做物体也很容易观察它在3种面镜中的成像区别!⑷课堂上需要用纪律和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方案的课外作业, 应该在复习预习类作业、深化理解类作业、拓展学习类作业和探究创新类作业中做选择。复习预习类作业是课堂学习行为的伸展与补充, 是作业的重点。深化理解类作业主要是以一题多变、一变多问、一问多解的方式从思维方法的渗透和物理技能的培养方向来编撰。拓展学习类作业应该基于育德、阅读、梳理、应用和实践等功能进行设计。探究创新类作业则应从物理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 选编些开放型、趣味型、观察型、探究型、创新型和综合型的问题。案例如下:
要求课外完成的任务:
1.完成教材P69www第2、3、4题.。
2.两人一组分站在无色窗玻璃里外, 同学甲的手在玻璃前面运动, 同学乙的手在玻璃后面同步、对称运动, 互换角色训练到熟练为止, 参考下列填空, 把活动概要记下来:
⑴“手上有光时平面镜中的像”比“镜子上有光时平面镜里的像”要 ____ (亮/暗) 。
⑵甲的手靠近玻璃镜面运动时, 乙的手要做 ____ 的运动;
⑶甲的手向上运动时, 乙的手要向 ____ 运动;
⑷甲的手做顺时针运动时, 乙的手在甲看来要做 ____运动。
⑸小孔成像时, 物体与像左右、上下的运动方向都相反。那么, 平面镜成像时, 物体与像在左右、上下等方向上的运动方向 ____ (相同/不同) , 转动方向 ____ (一致/不一致) 。
3.尝试用不同表述方法来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物连线与平面镜 ____;像物大小 ____;像物到镜面的距离 ____。
2像与物关于平面镜 ____;像是 ____ (实像/虚像) 。
3若小孔成像特点描述为“倒立”、“u>v, 缩小, u=v, 等大, u<v, 放大”、“实像”。
则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描述为“___”、“____”、“____”。
4.尝试并评价一下, 用点燃的蜡烛、双色棋子、F字架、发光二极管做的F字板来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各有什么优缺点?
5.以小组 (或个人) 为单位, 在潜望镜、平面镜魔术箱等2件课外制作中, 选做一件进行班级交流。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9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将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产生革新,很好地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的面貌,实现课程改革目标,顺应现代教育发展方向,构建“自学----讨论----归纳---迁移”型教学模式,研究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恰当时机和基本要求。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重视独立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有效学习方式,实现从“教”到“学”的根本性转变。
第二,通过有效教学,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合作,掌握合作学习方法,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和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个性,让学生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材料、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明白事理,学会做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通过该课题研究,使我校老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迅速转变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技能,与新课程同行,随新课改一起成长,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实施水平,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并不断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综合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使课题研究步步深入。
三、研究的过程
(一)完善组织管理,扩大课题影响。
1. 化整为零,组织实施研究。
我校以“自主性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为主课题,下设6个子课题,分别由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思品、历史6个学科组进行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调查学生学法现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发言,课后主动复习,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也为了便于管理,我们建立了课题组长负责制。6个子课题分别确定了课题组长,每学期课题组长制订研究计划,期末写出书面总结报告;平时召集并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听课、研讨等活动。学校教科室通过课题组长完成对课题研究状况的指导、督促、分析、总结。
2. 定期活动,形式多样,扩大影响。
课题组从建立起,就一直坚持两周一次的学习讨论会,活动时间定于双周三下午教研组活动之后,主要是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自主学习”方面的理论,从思想观念上提高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力图使研究工作变为教师个人自觉的行为。或者组织老师对近阶段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归纳出成功经验,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开学初,进行一次子课题研究计划的交流,使教师不仅清楚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而且了解其他课题研究内容,以便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学期末,各子课题组进行一次子课题研究现状、成果的汇报交流。
课题组坚持每学期的研究课制度。每个子课题每学期至少搞两节研究课,研究课内容要与课题研究内容一致。其余课题组成员只要没课,都要听课;课后专门进行研讨、评议。研究课不仅展示了教师课题的研究成果,改变了教学方式,而且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成长和业务的提高。
3. 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开阔视野,提高研究水平。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积极参加专业研讨,提高自身研究水平。
(二)具体操作。
1. 调查学法现状,提高研究效率。
为了合理选择课题研究切入点,增强实验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对学生学习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初期,采用问卷法对全校学生进行调查:90%以上的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72%的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处于盲从、模仿的状态,92%的学生缺乏主动质疑、自主探索的精神和行为,71%的学生对基本的学习方法缺乏了解,90%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针对学生学习现状,我校决定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作为研究主要方向,力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学习中享受快乐,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有意义,变苦学为乐学。
2.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在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分数仍然是命根子的今天,已很少有人在乎学生的理想了,而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在哪个重点学校读书,这是不科学的。应引导学生树雄心立壮志,感受时代的呼唤,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有自己的愿望、追求、目标,充满向上的积极性,这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驱力。这是一个人能成才的关键。其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可以不知疲倦地学,越学越爱学,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再次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是人生成功的基石,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注意培养并爱护它。最后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矛盾;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都有成功的机会,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3. 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步。学习基本方式是预习、听课、巩固、作业、检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把这些教给学生应用,并让学生不断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相关学习方法、复习方法,如观察法、记忆法、抽象概括法、逻辑推理法、总结提高法。特别让学生尽力记忆材料,有些材料是必须记住的,要教给学生有效的记忆技巧,这些技巧包括:主动复述、重复、抄写或记忆关键词汇,做笔记、运用想象或其他有意记忆的方法。如有些材料不需要记住,只要记住材料的要义以便以后应用,就要教他们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和概括材料,将它与原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以便理解记忆。让学生尝试运用,在实践中总结创新出高效学习法,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成功感,做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积极的注意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善于集中注意力,在心理上是学习积极的表现,不善于集中注意力,是心理上消极的表现。老师要使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兴趣盎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注意。此外,教育学生带着想要的情感学习,全身心投入,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毅力、受益终生。因此,教师施教时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元认知,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元认知是个人对自身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监控与调节。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提醒学生始终记得学习目标,始终意识到他们为实现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当方法没有效果时,他们为实现目标而采用的新方法,以及付出的努力。老师还要教给他们处理混淆或错误的方法:返回前面的步骤并重新阅读,仔细查看原文;澄清令人混淆或错误的部分;查找漏掉或被误解的信息;追踪每个步骤,以检查方法是否妥当;产生更好的方法。学生通过元认知,能自觉管理、调控自己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自主学习的最高表现。
四、研究的成效
开展课题研究一年来,我校老师全身心投入学习、研究、实践,并不断总结,使课题实验顺利推进。学生重视培养自我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显示出更强的上进心、自信心和学习能力。可以说,一年的课题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学生喜欢学习。
课堂教学中,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是紧张的,但情绪是放松的,心理上是安全的,不再感到压抑。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进步,学生能轻轻松松舒展自己的才能,树立学习自信心。因此学生普遍认为,现在的课堂与以往相比,让他们自己说话和思考的机会更多了,小组学习方法与以前不同了,小组合作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唱歌、舞蹈、小品、课本剧等展示形式使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再加上师生关系发生了转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可以随心所欲地向老师提问,老师就像他们的朋友。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1. 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能主地学习,有主见地学习。
在完成老师统一的学习任务后,学生能根据自身具体条件,扬长避短,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制订一些计划,调整、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能按既定的计划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锻炼自己,寻找到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从课内预习到课外预习,从扶到放,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预习的基本方法,如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等,已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他们具有一定的质疑水平,质疑的问题直击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能分析自己的学习实际,确立奋斗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内容,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探索学习方法,主动尝试各种学法,及时做出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反思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学法改进、学习状态调整,使自己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中。
2. 学生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课堂上经常出现由学生提出问题,请其他学生作答的现象,并能各抒己见,进行辩论。课堂上没有处理完的问题,课后可以继续合作讨论。这种讨论式、争辩式、问题探究式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探究,从而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3. 学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在愉悦、民主的氛围下,我校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学习,综合素养大大提高,讲文明、懂礼貌、会学习、会巩固、作业佳,教学质量明显上升。由此,我校被区教育局评为“先进集体”。许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比以前懂事多了,星期天在家也能认真学习。
(三)初步建构起运用新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先学———小组讨论———共同归纳———迁移提高。
1. 自主先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自信,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自觉管理、调控学习,在实践中总结创新高效学习法,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成功感,做学习的主人。
2. 小组讨论。
让学生按原先组织的学习小组围坐在一起,在小组长的组织和主持下,一起交流自学情况,一起探讨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以及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 共同归纳。
这一活动实际上是学生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和深化,由老师主持。活动内容主要有: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或讨论还没懂的、没有把握的问题。还可以根据内容设计一个可辩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从而加深对一些基本观点的理解。
4. 迁移提高。
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或一些典型例题进行引导性的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总结归纳,或者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拓宽和加深,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老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校老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经过锻炼,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对教学有了较为科学的定位,真正感受到了新课程下的学习必须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转变;真正领会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内涵,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能科学、合理、适时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1)一般性的问题,应采用“自主”性学习。(2)重点问题,应采用“合作”性学习。(3)难点问题,应采用“探究”性学习。
摘要:通过“自主性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课题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明显有了变化,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学习方式,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建河.论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篇10
1. 背景说明 (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近年来一股“国学热”悄然兴起。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源头是什么?那个激情澎湃的思想盛世留给了我们哪些智慧与震撼?诸子学说对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
2. 课题的意义 (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1)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认识到,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 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2) 学生更加清晰中国文化源头的博大精深。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
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 有哪些差异, 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作为高二文科学生, 已经完全具备通过网络、图书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但在资料的整合、观点的形成上仍然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
本届学生生源较差, 学生的个人努力程度差异较大, 需要教师以及同组同学的督促、帮助。
家长的支持度、支持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内容: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四大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方法: (1) 利用互联网、学校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 (2) 向在这方面学有所长的教师、家长、学长讨教, 可以请外援。 (3) 通过汇报、演讲、多媒体课件、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 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1) 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名言集锦。
(2) 自选角度的研究成果汇报演讲。
(3) 书法、诗词、手抄报、小品、绘画、课件等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六、资源准备
1.论著
《中国儒家文化名著》《古史论丛》
2.主要网址
中国儒学网:www.comfuchina.com, 中国孔子网:www.chinakongzi.net
3.其他资源
学生自选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阶段 (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学生活动:
1.接触、讨论问题
2.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研究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
教师活动:
介绍本次研究活动的步骤与方法。
时间:一课时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学生活动:
1.展开课题讨论
2.子课题选择
3.自我分组组合
4.学生分组讨论, 组长综合形成方案
教师活动:
1.阐述课题的意义、方法
2.提供可选的子课题
3.教师参考, 学生自愿, 最将学生分为儒、墨、道、法四个课题组, 教师合理调配组员
4.教师分组指导
时间:二课时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学生活动:
1.多渠道搜集有关资料
2.对资料分析加工, 形成成果
3.汇报交流
(1) 各组制作各学派的名言录, 并选择五条阐释该学派的思想主张。
(2) 自选角度, 就本组研究成果发表一个两分钟演讲。
(3) 组间相互质疑提问。
(4) 其他形式的汇报交流。
教师及时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 如, 文字、图表、音像等, 还应帮助学生制订包括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人员分工等内容的研究方案。自主学习和研究可在课内进行, 更多地应在课外进行, 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观察思考、资料查阅、影像观看、咨询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研究信息, 最后集中处理, 得出结论。学生之间也应该相互帮助, 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团队的协作精神。
时间:二课时。
八、总结与反思 (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 提出改进意见)
整个活动过程中, 学生全员参与, 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教师全程指导、调控, 设计合理。在汇报、辩论课堂上, 汇报人重点突出、条例顺畅, 答辩委员会能抓住提问的关键, 整个课堂气氛较为热烈, 在辩论过程中, 不断形成新的问题, 为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留下了新的空间。
经过本课的探究性学习, 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文答辩的形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并在研究和答辩的过程中互相合作, 组长发挥了组织和协调的作用, 组员搜集资料、形成观点和写成论文、形成课件形式, 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组织和合作的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学语文;设计;应用
宝贵的文字,记载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和人文资源,后人该怎样续写新的篇章呢?这是每一位高职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大学语文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通过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为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和新方法。
一、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高职生所开设的素养类公共必修基础课程。课程以经典文学作品为核心,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汉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培养人文素质,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达到“知、行、能”三者统一。
这一定位,突出审美性和人文性、强化价值性和职业性、兼顾工具性和基础性。《大学语文》以文学的姿态进行教育,其寓教于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高职《大学语文》姓高名职,既不能等同于中专语文,也不能等同于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旨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起功能性作用。
这一定位,贯彻文本本位,以优秀范文进行教学,让经典成为心灵的发动机。类似《古文观止》般赏析优秀文本,类似《百家讲坛》般对优秀作品做出更丰富多姿的诠释。语文本位,以精美诗文富含思想之美、诗情之美、语言之美,滋润学生,感悟学生。
二、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承上启下,必须强化人文性、工具性,兼顾社会性、职业性,为学生职业生涯导航,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课程设计思路,以需要为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素养为核心、以能力为特色。
(一)能力目标
完善匹配听、说、读、写和赏、评、思、悟能力,具备在社会生活、职业活动中,正确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具有比较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
(二)知识目标
巩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基础,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各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理解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和要求。
(三)态度目标
认真的学习习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能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优化生命,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良好的职业操守。
三、课程设计
一个优秀的高职语文教师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在引导学生理解、鉴赏课文的互动过程中,把学生潜在的求真、崇善、尚美的情感诱发出来,使自己与学生都得到心灵的享受、精神的升华。
(一)教学内容
立足专业、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淡化学科体系,注重素养和能力养成,凸显“高职性”,根据各专业对学生人文素养及语文能力的基本要求,指向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的维度,分为阅读鉴赏、口语交际、应用写作三个单元,其中包含17个学习任务、34项教学活动。
(二)教学模式
主要采用任务驱动,通过“主题+文选(能力)”,变逐篇串讲、单一训练为“以一带十”提高学习效率,努力为专业建设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如阅读鉴赏单元,按照人文主题,分为诗意的栖居、道德的分量、审视的智慧、人性的探究、理想的守望、心灵的相契、乡愁的理念、自然的感悟、生活的艺术9项学习任务,从观照人类自身,了解人性根基,到观照天地自然,理解生命真谛,帮助学生精神成人。口语交际单元,按照能力主题,分为8个学习任务,既培养学生通识能力,又服务其专业岗位能力。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启发引导、诵读品味、情感体验、分组讨论和课堂观摩等方法,引导学生读有字之书,悟无字之人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本位,以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成功教育理念,因材施教,體现“实践性”,强调重情趣、重体验、重合作、重创新的理念,加强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考核方案
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标准化考核与分层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体现“多元性”,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全面检验其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
1.期末考核成绩(理论和技能考核各占50%)
(1)理论考核,强调体悟。题型以综合分析为主,采用笔试形式,在统一时间内进行,以检查学生对“必需”理论知识及文学现象的总体把握。考核内容:文学常识(中国文学史发展脉络、李白、杜甫等代表作家及作品),阅读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应用文写作(事务文书、礼仪文书、社交文书等)。
(2)技能考核,重在应用。采用口试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以检查学生文献检索、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口语交际等能力。考核内容:有备演讲(即兴演讲),要求声音洪亮流利,态势语言大方得体,主题阐述正确鲜明,结构安排条理清晰,内容交流丰富有效。
2.过程考核,关注学习过程,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强化竞争意识,使考核时间全程化
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作业、笔记、出勤率等),诗歌朗诵(充分准备,声情并茂),课文研讨(围绕主题,积极发言)。
人生的力量来自双手,更来自心灵。高职教育既要重视学生“职业生涯”,也要重视学生的“生命生涯”,给学生抹上“求真、崇善、尚美”的“生命亮色”。坚信仓颉灵感不灭,美丽中文不老,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7.
Learn the Language Course Study the Overall Design Scheme
JIANG Hong-mei
Abstract: Through to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curriculum orient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and content of the study, developed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overall design, as the University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provides a new idea, the new strategy and the new method.
校园网设计方案研究 篇12
关键词:网络,局域网,校园网
1 什么是校园网
1.1 校园网的需求特点
目前, 在校园网中所传输的数据可分为普通文字数据、多媒体数据和局域网数据3种。从信息资源特点来看, 校园网功能需求具有如下特点: (1) 为实现网上多媒体信息的实时播放, 要求主干网具有100MB/S以上的网络传输带宽; (2) 为了让电化教学室实现多媒体教学, 信息需要100MB/S交换到桌面; (3) 从局域网的安全性和数据传输效率考虑, 要求系统能以多种方式实现虚网设置, 即有很强的虚网技术; (4) 能从100MB/S网络向ATM网或千兆网升级。
1.2 校园规划的建设原则
遵循实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先进性原则, 按照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需求以及技术与经济实力, 在明确建网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合理规划, 制订边投资、边建设、边出效益的建设方针和实施策略。
2 校园网的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
2.1 校园网的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校园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程蓝图, 是搞好校园网建设的核心任务。校园网总体规划:①要进行对象研究和需求调查, 弄清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改革发展的特点, 对学校的信息化环境进行准确的描述, 明确系统建设的需求和条件;②在应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学校Intranet服务类型, 进而确定系统建设的具体目标, 包括网络设施、站点设置、开发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目标;③确定网络拓朴结构和功能, 根据应用需求、建设目标和学校主要建筑分布特点, 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④确定技术设计的原则要求, 如在技术选型、布线设计、设备选择、软件配置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⑤规划安排校园网建设的实施步骤。
2.2 校园网设计方案
2.2.1 网络技术选型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不断进步, 现代计算机网络传输技术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局域网和城域网中有多种可选的主流网络技术, 以下我们将针对不同技术类型, 简单阐明其特点, 为我们的技术选型提供科学的依据。
(1) 传统以太网络技术。
早期局域网技术的关键是如何解决连接在同一总线上的多个网络节点有秩序的共享一个信道的问题, 而以太网络正是利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 (CSMA/CD) 技术成功地提高了局域网络共享信道的传输利用率, 从而得以发展和流行的。其中具有交换功能的快速以太网, 支持VLAN, 并容易升级到千兆以太网和ATM, 由于性能优越, 价格适中, 建议采用快速以太网作为校园网的主干技术。
(2) FDDI-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FDDI的英文全称为“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 中文名为“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FDDI是光纤数据在200公里内局域网内传输的标准。FDDI协议基于令牌环协议。它不但可以支持长距离传输, 而且还支持多用户。FDDI用于环型网, 以光缆作为传输介质, 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100Mbit/s。FDDI的技术规格有FDDI-I和FDDI-II。通常FDDI指的就是前者。采用五类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的FDDI, 称为CDDI。FDDI使用双环令牌传递网络拓扑结构, 可以在100公里以上的距离支持500台计算机。FDDI通常用作骨干网, 用得最多的是用作校园环境的主干网。这种环境的特点是站点分布在多个建筑物中, 连接具有许多局域网段和大图形传输、语音和视频会议以及其他带宽要求大的应用产生的繁重流量的大型网络。
(3) ATM网络。
“ATM (异步传输模式) ”这一名词最早就为与电话中继通讯中常用的技术“STM (同步传输模式) ”相对应而产生的, 它既汲取了话务通讯中电路交换的“有连接”服务和服务质量保证, 又保持了以太、FDDI等传统网络中带宽可变、适于突发性传输的灵活性, 从而成为迄今为止适用范围最广、技术最先进、传输效果最理想的网络互连手段。
2.2.2 网络拓扑结构
(1) 星型拓扑结构。
星型结构是最古老的一种连接方式, 大家每天都使用的电话属于这种结构。星型结构是指各工作站以星型方式连接成网。网络有中央节点, 其他节点 (工作站、服务器) 都与中央节点直接相连, 这种结构以中央节点为中心, 因此又称为集中式网络。
这种结构便于集中控制, 因为端用户之间的通信必须经过中心站。由于这一特点, 也带来了易于维护和安全等优点。端用户设备因为故障而停机时也不会影响其它端用户间的通信。同时它的网络延迟时间较小, 传输误差较低。但这种结构非常不利的一点是, 中心系统必须具有极高的可靠性, 因为中心系统一旦损坏, 整个系统便趋于瘫痪。对此中心系统通常采用双机热备份, 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2) 环型网络拓扑结构。
环型结构在LAN中使用较多。这种结构中的传输媒体从一个端用户到另一个端用户, 直到将所有的端用户连成环型。数据在环路中沿着一个方向在各个节点间传输, 信息从一个节点传到另一个节点。这种结构显而易见消除了端用户通信时对中心系统的依赖性。
环行结构的特点是:每个端用户都与两个相临的端用户相连, 因而存在着点到点链路, 但总是以单向方式操作, 于是便有上游端用户和下游端用户之称;信息流在网中是沿着固定方向流动的, 两个节点仅有一条道路, 故简化了路径选择的控制;环路上各节点都是自举控制, 故控制软件简单;由于信息源在环路中是串行地穿过各个节点, 当环中节点过多时, 势必影响信息传输速率, 使网络的响应时间延长;环路是封闭的, 不便于扩充;可靠性低, 一个节点故障, 将会造成全网瘫痪;维护难, 对分支节点故障定位较难。
(3) 总线型拓扑结构。
总线型结构是指各工作站和服务器均挂在一条总线上, 各工作站地位平等, 无中心节点控制, 公用总线上的信息多以基带形式串行传递, 其传递方向总是从发送信息的节点开始向两端扩散, 如同广播电台发射的信息一样, 因此又称广播式计算机网络。各节点在接受信息时都进行地址检查, 看是否与自己的工作站地址相符, 相符则接收网上的信息。
总线型结构的网络特点如下:结构简单, 可扩充性好。当需要增加节点时, 只需要在总线上增加一个分支接口便可与分支节点相连, 当总线负载不允许时还可以扩充总线;使用的电缆少, 且安装容易;使用的设备相对简单, 可靠性高;维护难, 分支节点故障查找难。
2.2.3 校园网设备选型
(1) 交换机设备的选择。
在选择交换机设备时, 用户一定要考虑管理的问题。尤其是针对规模较大的校园网络结构中, 管理型的交换机被普遍使用。如果建立的只是小型网络, 应购买普通无管理能力的交换机, 以节省投资。二级交换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端连接到中心交换机, 另一端连接到各网络节点, PC、终端用户设备连接到这些网络节点, 组成子系统。网络节点根据子系统的应用需求, 在数据量大、实时传输、多媒体设计等场合, 选择交换机作为网络节点。
(2) 服务器及PC的选择。
服务器和PC是实现网络操作, 网络应用的窗口和平台。针对学校校园网用户而言, 对此设备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可管理性、稳定性、安全性、综合性能价格比等因素。
(3) 传输介质的选择。
在中心交换机到各子网的传输介质选择方面, 应以应用需求为主, 适当考虑成本。由于校园网分布范围较广, 在中心交换机到二级交换机之间, 线缆以多模光纤为主;如果距离超过多模光纤的极限, 需要采用单模光纤作为传输介质。
2.2.4 Internet接入设计
一般来说, 国内各高校有一个网络出口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 (CERNET) , CERNET的现行收费政策是按流量计费, 同时为了鼓励国内交流, 只对国际站点进行流量计费, 而国内流量是免费的。但有些学校基于带宽的考虑, 又另外申请一条接入电信公网的专线。这样, 校园网中就存在着两个网络出口, 访问不同资源的流量通过不同的出口, 这样不仅减少了整体投资成本, 而且保障了校园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2.5 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为了顺应发展需求而特别设计的一套布线系统。对于现代化的大楼来说, 就如体内的神经, 它采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标准材料, 以模块化的组合方式, 把语音、数据、图像和部分控制信号系统用统一的传输媒介进行综合, 经过统一的规划设计, 综合在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中, 将现代建筑的三大子系统有机地连接起来, 为现代建筑的系统集成提供了物理介质。可以说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的大楼的成败, 选择一套高品质的综合布线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布线系统由不同系列的具体部件组成, 其中包括:传输介质、线路管理硬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传输电子线路、电器保护设备和支持硬件。
3 校园网络应用系统设计
校园网络应用系统设计, 也就是将校内外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系统集成应用, 即信息系统集成, 是指利用网络体系控制信息的有序流动,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更有效地形成、整理、使用各类信息, 分成内部信息建设、外部信息建设。内部信息是指封闭在校园内部的各类信息资源, 对内部信息的建设包括校园办公系统、校园内部主页、内部电子邮件、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系统、校园IC卡管理系统、内部信息服务系统等;外部信息是指与校园外部相互交流的信息, 对于外部信息的建设包括外部主页、电子邮件、远程教学等等。
4 结论
一个校园网络系统的建设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 不但涉及许多技术问题, 而且包括网络设施、信息资源、专业应用、等众多成份的综合化以及信息化教学环境系统的集成应用。本文正是从这些方面着手, 结合目前中小学和大专院校的实际情况, 通过图例深入浅出的描述了如何建设一个性能可靠技术先进、功能丰富的校园网系统。
参考文献
[1]廖常武, 汪刚.校园网组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1) .
[2].刘永华.局域网组建、管理与维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推荐阅读:
英语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共09-09
探究饮食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09-04
三年级研究性学习方案09-22
教学设计的研究性学习05-26
设计方案研究07-29
研究与设计型学习06-30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学习网站设计-以《声声慢》为例05-10
校园网设计方案研究05-17
职工培训方案设计研究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