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研究性学习

2024-06-29

小学研究性学习(精选12篇)

小学研究性学习 篇1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通常以接受性学习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定论形式传授的知识, 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的新课程教学需求。而研究性学习,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操作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 有所体验与发现。那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该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对此,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策略与建议。

一、合理选材, 巧设情境, 诱导学生自主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课堂是展开“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阵地, 但若要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自觉“研究”, 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与儿童特点, 选取可引发学生研究与探索欲望的学习材料, 借助多样方式, 巧妙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蕴含教学内容、具有思考价值、可以诱导学生感悟体验的学习氛围或场景, 让同学们产生探寻结果的冲动, 主动研究与探索, 积极交流与讨论, 从而快速进入将要研究的知识领域之中, 而后在老师的指导与启发下, 经历多样自主活动, 获取新知, 解决问题。

如结合新知与旧知的生长点或衔接点, 巧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让学生进入新问题的研究过程;或者呈现具体材料, 引导学生观察与研究, 发现新的问题, 自觉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或者利用游戏竞赛、数学实验等方式, 形成问题, 激起学生探索与研究欲望;或者结合生活现象, 将生活数学化, 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让学生迫切想要探寻问题答案, 给学生自主研究做好铺垫等。

如“多边形的面积”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展示包含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两个花坛的主题图, 提问学生哪个花坛的面积更大?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的花坛面积大, 有的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的花坛面积要大。这样, 可造成认知矛盾与冲突, 诱导学生进入“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研究活动中。

二、提供时空, 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 老师问、同学答, 在如此注入式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虽然可以接受一定知识, 但缺乏主动意识与鲜明个性, 循规蹈矩, 不敢质疑, 不能自主思考, 自学能力较弱。而研究性学习以探究性与自主性学习为基础, 具有过程性、自主性、开放性与实践性特点, 学生需要围绕有关问题或任务, 进行尝试、研究、探索与实践, 展开想象猜测、判断与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动手操作、交流协作等, 从而得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也提高探究能力。所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由挥洒的空间,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探索, 如在游戏中探究、在操作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等, 发挥潜能, 提高实践能力、自学能力。

如教学“圆柱和圆锥”时, 对于圆锥的体积推导, 因为学生对圆柱的表面积推导有所了解与把握, 积累了相关的推理能力, 而且六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 充满探索欲望, 可组织研究性学习。首先, 引导学生构建研究小组, 五六人一组, 各组准备一袋黄沙以及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等高等底圆柱与圆锥各一对, 用沙子代替其体积展开实验, 记录好实验数据, 填写记录单, 合作交流, 说说由几组数据中得到怎样的发现, 思考圆锥与等高不等底的圆柱、等底等高的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关系, 形成简单的调查报告, 汇报展示, 全班交流。在学生实验操作时, 教师要及时跟踪, 掌握小组活动情况, 适时点拨与提示, 帮助学生修改方案, 确保研究学习的顺利开展。这样, 经过学生动手实验, 可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更好地认识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三、适当拓展, 延伸课堂, 促进学生应用巩固

“研究性学习”, 不单单是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 还要通过多样途径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实践中亲身体验, 使其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强化学生“研究”能力, 也使课堂所学内容得到进一步延伸与发展。再者,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本就密切相关, 要向生活拓展, 搭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给学生更广阔的体验空间, 调动学生研究潜能。所以,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适当拓展与延伸, 让数学教学更充满灵性与开放性, 更富有魅力与趣味, 让学生主动探索与体验, 促进应用研究与知识巩固的巧妙融合。

如学习“平移和旋转”后, 教师可设计一些有着较强实践性或开放性的练习或研究课题,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与研究性学习。譬如研究课题:《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要求学生探寻日常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 让学生学会留意观察生活, 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认识到学习要不断联系实际, 认识才会有所提高, 所学的知识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们运用平移与旋转现象来设计美丽的图案, 使其学会应用新知进行创造, 装点生活。这样, 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现实生活, 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旋转与平移的生活应用, 学会不局限于课本, 向生活拓展, 向其他学科拓展, 提升审美情趣。同时, 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 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与创新意识, 感受创造的快乐, 更深化知识理解。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研究性学习, 不再单纯地灌输书本知识, 而是引导学生参与课内课外的实践活动, 自主尝试, 分析交流, 动手操作, 发挥主体性, 彰显创造性, 主动学习, 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和谐统一。

小学研究性学习 篇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研究性学习”是指改变传统教育封闭、脱离现实生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构建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投身社会生活、亲身体验实践过程的课程和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形成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正是符合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新目标。

一、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模式

1、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课题研究型;

2、以学校校本课程为基础跨学科综合课程型;

3、以学科教学中插入综合性专题研究的穿插性研究型。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较适用的主要是课题研究型,它可以辅以研究性作业和开放性问题等。基于课题研究的学习活动,其核心的活动是课题研究。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观察、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验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小报告或研究小论文。而在小学数学中,某些问题的研究上展示上,更多的体现为规律或结论。从时间范畴看,也有课内与课外之分。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中采用的主要环节

1、问题的筛选与研究课题的确立。课题研究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研究内容,即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因此,作为教师要在善于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合理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给出引导性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布鲁纳认为,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研究、发现的内驱力。作为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合理选择好教材中的、教材外的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课题的确立。

①选择单一教学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如低年级的“元、角、分的认识”,“小

时、分、秒的认识”,中高年级的“年、月、日教学”、“求平均数问题”、“倍数与约数问题”等等,可单独作为研究课题,让学生利用课内时间进行研究。

②选择某知识点的部分内容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分数初步认识”中看到下图后能想到哪些分数(图1);小数教学中的“循环小数问题”等。(图1,学生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③可选择相关的教学块作为课题研究内容。如小学数学中的几何知识与初步空间观念的建立一教学块,因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及特强的可操作性,十分适于进行研究性学习。无论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还是圆周长、圆面积的推导,都有研究性学习大展优势的天地。据说一位香港的老师上“对称图形”,整堂课就让学生在折纸和剪纸中完成,教师只在最后蜻蜒点水——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虽没有我们大部分老师那么苦口婆心,但学生肯定感触很深,因为那些图形都是他们自己创造的。

④选择一些学生有兴趣的、有延伸性的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包含了数学历史、数学人物、数学科学的内容,还有思考题给出的一些数学小技巧,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如35×45一类题的速算规律、祖冲之与π、陈景润的“1+2”、“年、月、日”的成因等等,都能吸引学生去不断的探求、发现。

当然,在课题选择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实际需要原则,即教学的需要,学生的需要,而不能为研究而研究;可行性原则,即所确立的课题能够开展研究,包括相关的资料的搜集难度、学生的基础等都要作出相应的预测与判断。

2、学生研究活动及教师的辅导。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根据提供的研究课题,进行搜集资料、分析研究、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研究性学习精髓就体现于此,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从中受到综合运用的训练,以得到综合提高。在这一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帮助学生建立好活动小组,并对每人提出相应的要求,对小组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以确保每人都能得到独立训练,又能得到合作体现,并使小组的团队精神能得到发挥。

②给予学生作必要的方法辅导,指导学生了解、搜集、处理资料的一般常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帮助提供或组织学生交流相关的资料源信息,如图书室资源、父母及长辈的资源,更要注重当今信息技术的尤宠物——网络资源。

3、成果的展示。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不同于其他学科,无法提

供纲举目张的报告,但可以形成一些发现的结论,现象,可以形成一定的小论文。如我校一位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就写到过前面所提及的35×45等题的简算方法,这就是象模象样的成果了。

4、评价问题。评价的指导思想应由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标来定,因此,评价的标准必须注重学习活动的过程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教师必须树立过程重于结果的思想,并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而非就某一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学生也应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因为学生本身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评价不但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还可以弥补教师某些视野的不足。另外,评价应该贯穿于研究活动的全过程,而并非对展示的成果

三、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优势互补

1、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优点是明显的。第一,促进智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研究去学习,可以使学生按照促使信息更迅速地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信息。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验到研究中的乐趣,从而将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培养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和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再学习。而这种研究方法的雏形对将来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迁移作用。第四,提升学生记忆品质。学生自己研究得到的成果,会把整个研究过程形成的记忆产生丰富的“再生力”而长期保持下去。

但是研究性学习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第一,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较低。第二,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第三,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不能实践操作的,就不能建立有效的假设,那么研究的结果就变成一种盲目乱猜,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第四,一个人不可能只凭发现、研究去学习,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任何研究都是不现实的。

2、接受性学习也有其优点与局限。其优点表现为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助于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系统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另外接受性学习对教育设施的要求较低,成本低,经济易行。但接受性学习也有其缺陷:首先,对于低年级儿童,接受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因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只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中、高年级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自己的具体经验为依据。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光靠接受性学习是不够的;其次,接受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作用明显不如研究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没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

础而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下的,学生只能盲目地、机械地进行“试误”式的研究。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赖以发生的知识基础从何而来呢?可以来自接受性学习,也可以来自研究性学习,但主要的是来自接受性学习。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也是促进接受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接受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具体经验作支柱,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具体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性学习又是接受性学习的基础。再者,在研究学习中要运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接受学习中获得知识,通过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而使知识及其运用策略得到巩固并获得新的理解。同时,研究性学习在使学生掌握科学发现,探究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概括性知识的必要途径。显然,这些作用都是接受性学习所不能替代的。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语文素养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某一语文学习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和体验,显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自从学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教学以来,我深有体会。

一、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以往以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并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目的在于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优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为学生充分提供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语文教学中,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场激烈的辩论会,一次调查活动等,都是在进行语文实践。语文学科是最便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科,也能够促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落实。

二、研究性学习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回归

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地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知识,如让学生尽情地朗读,默默地思考,大胆的探索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地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强调,语文教学应“重情趣”,“有情有趣是教学”。罗丹说:“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重感悟”要求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索学习得到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读、写、说,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并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语文知识重在积累,因此语文教学也应要求学生“重积累”。学生的积累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时间长了就可以让学生厚积薄发。所以说,研究性学习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育回归儿童本性的价值追求。

三、研究性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视野

语文学习的范围很广,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也应是广阔的。因此,我们要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通过补充、探究收集、调查了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收获更多。可以让学生在专题性研究的收集、整理、讲座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习掌握到的技能在实践中得到转化,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课本教材的内容进行印证和强化,并在广泛收集资料时丰富词汇,积累感性经验,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如,在学习了《纸的故事》后,可以指导学生着手对纸进行研究。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等了解纸的发展史,这样学生就可以向周围的人倡议节约用纸。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并指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理念。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是研究的不竭源泉,把许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课题”当作学生研究性语文学习的内容。例如,指导学生课外研究废电池,学生通过调查、上网等了解有关废电池的资料,使学生增强环保的意识;又如,当前小学生中的胖墩很多,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采访学校的小胖墩、家长、校医,了解小学生中胖墩形成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保健知识,也能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实践性功能,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现实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情意体验,促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教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只有在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语文研究学习中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进而使语文素养得到多层面的提升。在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研究内容的确定,资料的获取,还是成果的表述,都是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不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好地组织、引导好学生研究性学习。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篇4

我们所说的“研究”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 小学生的研究与其说是发现, 不如称之为发展. 只要是自主学会已有的原理或技术, 或是把它们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 就是一种研究的过程了. 尤其对小学生, 在学习中能不依赖于课本, 自己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学生的自主研究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这种方法的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同时又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较之其他人文科目更容易开展. 如何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现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供同行参考.

一、研究性学习的起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新问题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 ,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 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 自己去提出, 学生们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 更能引发其探究.

例如, 在教学“8加几”这一课时, 我在学生对“8+5”的思考过程用学具操作后, 给学生一个生与生互问的机会, 根据“9加几”的知识迁移 , 甲生问 :“为什么从5根里拿出2根放到8根里? ”乙生问:“为什么不从8根里拿出5根放在右边的5根里? ”丙生问:“为什么要凑十? ”丁生问:“你们还有别的办法吗? ”这样在旧知识的迁移中, 学生很容易提出一些“好问”, 掌握一些学法迁移的技巧.

又如, 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 可先让学生自由读题 (菊花有8盆, 月季花的盆数比菊花多3盆, 月季花有多少盆? ) , 再根据对题意的理解发问. 甲生问:“菊花有几盆? ”乙生问:“月季花的盆数比菊花多3盆, 你知道谁与谁比? ”丙生问:“月季花多还是菊花多? ”丁生问:“我们用什么办法可以很快知道谁多谁少? ”学生的思维在互问互答中得到了激化, 智慧在他们的回答中跳跃, 纷纷想办法试图找出“诀窍”.

二、合作操作, 自主探索

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探索性、现实性和开放性之特点. 因此, 学生可按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和确定学生生活中自己喜欢研究的内容和形式, 采用学生个人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来进行.

例如, 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 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 用自己喜欢的物体和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探索, 学生情绪特别高涨, 小组研究气氛十分活跃. 有的小组量黑板, 有的小组量凳面, 有的小组自带了牙膏盒面, 还有的小组用自制长方形纸片折一折. 小组里分工合作十分明确, 每名同学都非常投入, 有的小组两人拉尺, 一人看尺寸, 一人记录;有的小组三人数一数、量一量, 一人把前三人概括出的特征填写进实验报告中. 实验、讨论、归纳、补充、争辩、认同, 十多分钟的研究, 各小组都已总结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每名学生去教室各处研究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不同物体, 反映了学生的自主性;有量一量、折一折、数一数和剪一剪等不同的探索方法, 闪烁着学生的思维火花, 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一个新的知识点在学生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索中被突破了, 学生们特别兴奋个个意犹未尽, 数学太有趣了, 学生们都期待着向全体同学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组织实践, 应用研究

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 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 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 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六年级教学了统计图表后, 我布置了一个研究性课题: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题材不限, 一周内完成, 学生们忙碌起来, 每个学习小组开始分工.先集体讨论, 确立统计主题, 由于没有布置指定内容的作业, 学生的统计题材就较为广泛. 如有一组学生统计班级学生课间消费的情况, 选出其中排在前几位的货物, 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在图上很清晰地看到学生消费的货物种类、消费数量和最受他们欢迎的食品名称. 这样就为商家提供了科学销售的依据, 当学生把这样的统计图送给销售人员时, 他们从心里有一种成就感.

另一组学生统计班级一周内违纪的情况, 制成折线统计图, 这样的统计图给班级管理提供了最直接的数据, 我们老师可从中获得学生行为的规律, 这对加强班级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是极有好处的.

这次作业, 学生统计的面很广, 内容丰富多彩. 他们在完成这样的作业时所体现出来的积极性是我事先所没有想到的, 仔细思考之后发觉, 这里面所体现的恰恰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工作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所利用的数学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尤其最后选典型作业, 其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 他对数学的热爱、长久的兴趣也将因此形成. 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忽视学生“情商”的开发, 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逐步丧失, 而研究性学习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在完成这次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实践能力都得以发挥, 蕴含其中的团体合作精神更显珍贵.

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推荐) 篇5

一、探索出了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内容”的基本类型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内容类型如下:对感兴趣事物现象基本情况的了解、把握。如:“我们的长辈住什么样的房屋?”等。这类问题多以“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形式出现,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完成。对感到新奇、疑惑的各种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比如“彩虹为什么是圆的?”等,问题多以“为什么”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对“疑问”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知识探究性,一般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来完成。对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比如“怎么样才能去掉铝壶里的水垢”等,问题一般以“怎么办才能达到某一目的”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解决了自然、社会或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有一定的功利性。对自然、社会或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多种对象之间关系的解释。本类问题需要对多个(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观察、甚至反复试验、经过探求多方面的原因才能得出结论)如“怎样才能让爸爸妈妈高兴?”等。知识产生背景与过程探究。如:“是谁发明了造纸术,他是怎样发明的?他为什么发明造纸术?”等。这类问题多源于课堂知识,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也逐渐产生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之中。专门知识实践应用。这类内容有几种情况:a、学生学了课外内知识,由于对其感兴趣,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课外的试验、制作;b、教师在引导学生学过了某些知识以后,以“实践应用的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所布置的多项作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完成。”c、学生所学知识诱发了学生对解决过去问题的兴趣。这几种类型的学习结果有一定的成品性。综合类型。学生要解释的现象、要解决的问题、要探求的知识背景、要应用某种知识在某一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能是一种甚至几种类型的综合。

二、探索出“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基本模式流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选择学生能够在短期(一般两周)完成的“项目”,并按照分四个阶段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按照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在教学开始,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学习参观访问、进行信息交流、介绍案例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激发研究动机,选出全班同学或小组同学共同感兴趣、有能力开展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获取作文素材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地查资料、阅读、书籍、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调查、动手操作实践、记录、比较、思考、想象、交流讨论,与所制定的目的计划进行对照,解决问题,总结整理资料,形成纪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响、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书面作文,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实物和书面材料。全班交流展示阶段。包括:研究报告或研究体会的张贴(在班内墙上的固定位置)、固定时间的宣读交流、出版学生个人、小组和班内的研究报告与研究体会专辑、推荐发表等。

三、摸索出了比较有效的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指导方法1.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发挥合作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个人的观察、资料查阅、试验、操作、思考要以笔记的形式做好记录,小组内各成员定期围绕共同的专题,进行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2.教师对学生的“笔记”进行随机性的“检查”,针对笔记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这样,笔记成了“求得教师指导”的一种凭借。3.针对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写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写作技能训练”和个性化的指导。具体操作时,我们重点采取以下方式:(1)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资料笔记,与学生进行交谈,挖掘学生活动过程中没有记录的闪光点,指导学生记录下来。(2)针对学生笔记出现的“内容与问题单一性”问题,指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学生过于单一地记录试验的现象、数据等,教师题是学生记录以下研究过程、如何操作、态度、情感变化等。(3)在学生进行成果加工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写作指导。4.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注重过程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产生成功感。(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作文的评价者有教师、学生个人、学生小组,也有家长,还有与研究性学习开展内容相关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学生作文过程中,评价的内容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参与研究性作文活动的态度;在研究性作文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研究和作文学习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作文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较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逐步形成第一,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以小学语文第六册《记一种小动物》。教学为例。实验班学生用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方法县组织学生开展了研究性活动,然后写研究报告;对比班只布置学生观察,然后课上指导学生作文。(两个班均为50人)。结果,实验班学生人均观察笔记7篇,查资料1.8篇,对比班人均记观察笔记0.6篇,查资料0.4篇;作文字数,实验班在600以上的12人,400-599的26人,200-399的12人;对比班,400-599的6人,200-399的,15人,200以下的 29人。第二,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学生习作表达了真情实感。四年级实验班教学《写一种工具》,教师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工具进行调查,邱江同学专门回到农村老家调查“镐头的变迁”。在调查笔记中,他有这样两段话:“(4月13日)听说我要调查镐头的变迁,老叔马上对我说:‘现在谁还用这个,都用拖拉机了!’是啊,农村的变化可真是太大了──镐终于可以进博物馆了!”“(4月14日)我不知道全中国的农村究竟有多少镐头,在我的老家,我发现了三种:窄刃镐、双叉镐、宽刃薄镐。他们各有各的用途。这不能不说明我们的农民祖辈是那样的能发明,值得自豪。但是,自豪之余,我想到了它们在种地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现代化的机器取代──我们的自豪将被外国人的发明取代。这又不能不感到一点心酸。我想对我们的同辈说──我们有责任呢!” 我们对三所学校五年级实验班共160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调查──从实验开始到第六次研究性作文实验中,作文课前,哪些学生能够先将作文写下来。结果如下:第一次:0;第三次,20;第六次;108。以上数字说明,仅仅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在研究性作文教学中,“写”已经成了全班大半数以上的学生想做、愿做,能主动来做的事情。第三,激发起了学生读书、探究生活和写作的兴趣。下面一组数据是以所实验学校小学三、四、五年级五个试验班实验前期和实验四个月后几项调查数据对比: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写日记:34:158;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坚持读课外书:94:166;平时总能在生活中发现一些问题:68:128;发现问题以后,能够主动思考并想办法解决:67:123。在实验班级,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读书的习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正在以良好的势头发展。而且,我们所期待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也随着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开展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参考文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2 4.《科普作文:作文教学的奇葩》李昌斌,原载《小学语文教师》2001.4 p46 5.《小学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高启山,原载《小学语文教学》1998.6 p26 6.《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启山 《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3-4 7.《研究性学习在美国》张人江 原载《教育与发展研究》2001.8p47-48 8.《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张文周 原载《上海教育科研》2001.8 p5-6 9.《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魏占峰10.《美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瞥》张良田 11.《美国小学写作教学的一些特点》张孔义 网载12.《单元作文的全程指导》高启山 原载《小学作文教学漫笔》高宗达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3.《小学中高年级作文序列化训练的实验介绍》高启山,《河北教研》1993.914.《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 《外国教育资料》1996.615.《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祝新华 《课程·教材·教法》2001.3 [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共2篇)]篇一:湟中县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3 湟中县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

[小学研究性学习报告(共2篇)] 篇二:湟中县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2 湟中县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性学习初探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  引入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144-01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内涵与价值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兴趣和条件等,基于生活实践来引出作文题目,从而实现主动获取语文知识、解决作文问题的目标。研究性学习旨在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与以往的语文课堂相比,学生的创造能力、主动探索能力有较大的提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的作文学习不再困难,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在研究性学习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在作文学习中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对作文写作有较高的兴趣。研究性作文学习的开展,将学生从要我学的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状态,自主性明显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实践策略

(一)引导学生基于生活实际来引出作文题目

知识来源于生活,作文题目的选择和确定,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基于生活实际来引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作文题目,通常都是在实际生活中不断观察和持续反思中确定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某附属小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如今的街上,每到“圣诞节”、“情人节”就会推出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促销活动,显得非常热闹,很多年轻人都在忙碌着过外国人的节日。他们感到很困惑,觉得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植树节、中秋节等,反而不如这些外国人的节日那么热闹。带着这些困惑,他们跟自己的语文老师进行了交流。老师建议他们应该以这些情况为素材,进行作文课题的研究。首先确定要研究的作文主题,列出相关问题,然后针对性的进行资料的查找和作文内容的撰写。在此案例中,老师及时的运用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与他们一起分析和讨论,将生活中平常的现象转换成了新颖的作文素材,值得借鉴。

(二)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来积累作文素材

课外活动是学生接触大自然、了解生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掘灵感,打破作文写作的条条框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从而积累大量的优秀作文素材。例如,针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他们去乡下进行踏青,观察郊区怡人的美景,观察农村生活的一草一木。经常生活在城市的孩子,面对农村较为陌生的环境,肯定会感到非常的新奇,好奇心也被大大激发,观察周围的环境也会格外仔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用适当的语句来启发学生,如“我喜欢农村的小院,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小院里面有很多内容等待我们去观察和记录,就像那满院子奔跑的小鸡小鸭,窗棂下红彤彤的辣椒,这些都非常宁静和美,值得我们去细心观察,去赞美和描写。只要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永远充满惊喜。”老师通过这样启发性的语句,能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从而为作文写作累积教材。

(三)创设有触发性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写作思考

小学作文学习中,情境创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触发性的情境,能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做到心有所动、心有所想。例如,在《不能没有爱》一节的教学中,首先,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关于“爱”的话题,分享自己对爱的感受。然后以《背影》作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回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到亲情的可贵。在此期间,可以饱含感情的向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将学生进一步带入到被亲情感动的场景中。接着,让学生回忆关于父母亲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感情积极性,让他们对“爱”这个话题进行认真思考。最后,引导学生以“爱”为主题,进行作文题目的拟定和内容的写作。上述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了非常有触发性的场景,学生在写作中乐于思考,并认识到了亲情的可贵,较为成功。

(四)通过多种方式来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评价

小学作文研究性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互评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评价的效果。教师可以将全班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将作文互换进行阅读评价。每组学生将本组认为最好的作文挑选出,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并作出评价。如此一来,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地位,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作文学习中也不断强化和落实。同时,在教师评价环节,应该多用鼓励性的肯定语言,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修改。对于一些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应该亲切诚恳的指出,而不是冷冰冰的嘲讽,如此一来,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他们的作文学习信心。最后,对于表现优秀的作文,教师可以在课堂进行范读和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作文与优秀作文的差距,明确之后写作需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作文水平。

三、结语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探究 篇7

一、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选取有利于“研究”的教学内容

例如, 在教授“倒数”这部分内容时, 课始, 教师用汉字作比喻引入“倒数”, 指出:我国汉字结构优美, 有上下、左右……结构, 如果把“杏”字上下颠倒, 是什么字? (呆) 把“吴”字颠倒呢? (吞) 其实, 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 例如, 3/4倒过来就变成4/3, 1/7倒过来就变成, 也就是7/1, 这就是倒数。教师随即让学生翻开书本看第X页X行的结语:乘积等于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 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探究, 也并非所有内容都能有效探究。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 选取有利于“研究”的问题开展教学。

二、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就是教师巧妙设计, 使学生不知不觉间就进入教学情境中。例如, 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人公编入既定的问题情境中:“春节快到了, 大家都高兴地添置新衣。今天你和妈妈到商场去买鞋, 服务员阿姨说适合你的鞋子原有16双, 卖出了10双, 问你能从多少双中挑出自己满意的鞋?”再如, 课始, 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班为了迎接学校举行的跳绳比赛, 组织了18名男同学和10名女同学进行训练, 可现在只有14根跳绳, 应怎样分?”教育走向生活, 创设合理问题情境是第一步。教师要以严谨治学的态度,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合理情境同新知识结合, 而不能背离道德规范。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 更要“育人”, 要处理好教学的各个细节, 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要从更高的层面出发, 使学生逐步树立为祖国建设而学习的动机, 进而形成创新思维习惯。

三、打造探究空间, 激发学生参与研究

儿童的思维都是从动作开始的, 听会忘记, 看能记住, 做才学会。学生有了“做”的机会, 就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应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才能真正解决“一听就会, 一做就错”的问题。这种把静态的学习内容活化成为动态的学习活动, 符合儿童的天性, 会使儿童兴奋不已。例如, “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一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 可让学生4人一组, 从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中任意选取出几个, 拼成长方形, 记下它的长、宽和面积的数据。要求每组至少拼成5个大小或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然后观察这几组数据, 发现其规律:每个长方形所含的面积单位是长与宽的乘积。经历了这样的数学“再创造”, 抽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已经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 无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也无需学生死记硬背公式。整节课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 课堂其乐融融, 充满活力。

四、运用灵活变通的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不同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 不需要各个环节一成不变、精准无误。为了使研究性学习收到最好的效果, 教学策略的实施是必要的, 教学策略的灵活变通运用更是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受到学生、教学时间、硬件设施以及个人自身能力的影响, 各种情况都会发生, 为了使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 教师要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并注重反馈, 做出及时调整, 确保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每个孩子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及思路都不同, 在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也不同, 最终掌握新知识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策略的运用, 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在提倡发散思维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 构建整体的数学知识框架体系。同时, 受教学时间及其他硬件的影响, 教师也要随时随地调整策略, 保证研究任务圆满完成。例如, 对于班级人数较少的班级, 教师可以适当把传统“秧田式”座位排列转变成“马蹄式”, 以便于学生讨论或是发表个人见解。另外, 教师的个人能力及素质也是影响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善于把握自身、学生等各方面的反馈, 做好引导者, 变通教学策略, 把研究性学习掌握在可控范围内。教学策略需要教师综合以上各种因素, 并加以灵活运用, 取策略之所长, 应研究之所需达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总之, 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既关心知识形成的结果, 又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既关心知识的广度和学科之间的联系, 又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让学生以“研究学习”的主体全员参加, 更重要的是要在课外钻研教材, 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对数学的态度, 从而设计出符合其实际的教学方案。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不仅可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更可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应主要从选取有利于“研究”的教学内容、创设合理问题情境等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曹秀銮.高中音乐课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分析[J].新课程, 2010, (5) .

小学研究性学习 篇8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强调学生的行为参与, 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与自控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教会学生具体的研究方法, 促进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那么如何开展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展开了尝试, 探索了几个实践策略。

一、创设合理的研究环境

爱因斯坦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引航灯, 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分析并研究问题, 对小学生而言, 问题的产生往往源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与思考。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合理的研究环境, 让学生置身于学习情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温习旧知, 积极指导并鼓励学生学会探索新知, 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毋庸置疑, 知识结构尚不成熟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或者千奇百怪的错误, 此时教师应加强鼓励, 多多提问,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 尽量创设积极、强烈的研究氛围, 使其感受尊重, 进而深入探究, 积极创新。在这种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环境中, 学生的团队精神才会得以发展, 从而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 在欣赏自己的同时, 也学会欣赏别人。

二、提供充分的研究时空

全面准备, 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是研究性学习中的关键环节。学生的参与情况与研究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1.精心准备, 丰富材料。

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 对周边事物充满兴趣, 希望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究周边环境, 同时, 在探究过程中也会产生喜悦感。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活动开展与材料紧密相关。在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 教师课前可每个小组准备例题中的两个不规则图形纸片, 课堂中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甚至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来探究, 直观感受到转化这一策略。从分析研究问题的特点来看, 研究问题有时缺少科学性与趣味性。因此, 教师还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 精心挑选研究材料, 各个材料内部应具有关联性, 进而可从多种渠道开展研究性学习, 旨在通过亲身参与来增加认知。

2.协作探究, 展现自我。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主要包含独立探究与协作探究, 其中前者是指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 以自己的独特思维开展探究活动, 进而形成个人见解, 旨在通过独立探究学习数学知识, 强化自主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而后者是指依据独立探究, 待形成个人见解后, 开展协作探究。这有利于个人能力的展现, 并能全面整合、优化教学资源, 可实现成果分享。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一课时, 让学生先大胆猜想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 再以小组为单位来探究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最终各小组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方法, 化曲面为平面, 探讨发现了圆柱的侧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验证了之前的猜想。因此, 课堂中我们可将两方面相结合,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这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舞台上尽情绽放属于自己的风采。

3.灵活选择, 优化方法。

参照教学内容,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主要选用以下方法: (1) 操作引探。创设趣味性浓厚、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勤于思考, 构建知识结构, 增强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2) 猜想检验。在现有知识结构、学习材料以及经验的基础上, 大胆假设, 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科学论证。通过亲身体验, 直接体会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与成功, 启迪思维, 最终掌握合理的研究方法。 (3) 观察总结。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切入点, 通过观察总结, 找到一般规律。例如, 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这节内容时, 通过板书展现学生构造的代表性的比, 给予适当提示, 主要围绕比例意义与性质进行研究, 确定独立思考与小组协作的研究形式, 通过猜想检验与观察总结, 指引学生有序开展研究性活动。

三、注重问题的解决策略。

古人常说“学贵有疑”,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或巧妙提问, 或引导学生发问, 全面关注各种学习问题, 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 强化应用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只是学生思考征程中的导游, 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 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述整个思考与研究过程, 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与认知策略, 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如, 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 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探究。教师给出一个三角形, 请学生量量算算它的面积, 学生可能会用画方格之类的方法。教师适时给出另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让学生观察, 看能不能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结合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 试图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再测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 并会发现这样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恰好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从而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等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虽然拼的方法不同, 但计算的结果都一样, 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具有显著优势, 是传统教学所不及的。

四、加强研后的评价反思。

评价反思可强化认知, 它是一种自我反馈活动, 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充足的反思与自我体验的机会, 在增强自我调控能力的同时,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果。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导, 因此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便构成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 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 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学生通过评价, 进一步了解自己, 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 确立学习知识技能的信心。

小学研究性学习 篇9

1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们一起来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是新的教育形式下的一种新型的理念,研究性学习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一个专题研究活动,在小学的篮球教学工作中,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个专项进行专题研究,例如: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篮球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就投篮这个项目进行专题研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合理的练习投篮技术,运用现有的投篮经验来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不管是什么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其前提都是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这样教学效果才能很好的提高。

2 在篮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2.1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方式十分单一,老师示范讲解,学生跟着学,学生只是简单的对老师的动作进行模仿,然后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反复的练习,反复练习的过程十分的枯燥,学生非常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十分有必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积极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可以给学生看一些篮球比赛的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看比赛来学习篮球技术,也可以进行动作技术的专项练习,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们在情境中进行篮球技术的学习,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积极的想出解决的办法,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

2.2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为了让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训练,进行篮球训练的时候应该合理的安排篮球的教学进度,全面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例如:在进行小学篮球教学的时候,可以在周一的时候让学生进行篮球技术、战略战术等理论方面的学习,周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篮球技术,周三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前两天遇到的一些问题集中起来进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们的篮球知识以及技术得到很好的提高。周四,可以对前几天的篮球教学效果进行适当的检验,以便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提高所学的知识。周五,可以让学生进行战术练习,通过进行实际的比赛来让学生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战当中去,让学生学会灵活的运用多种的战略战术,懂得怎样与队友进行紧密的配合。

2.3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让学生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一个很好的记录。比如学生在技术动作上的进步情况、比赛中的得分以及失利情况等等。一定时间之后,对这些记录进行适当的总结整理,得出一定的结论:比如三分球的命中率提高了,一场比赛中三分球的投篮次数增加了,学生更加敢于去投三分球了,近距离投篮的命中率增加了,学生在战略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更加懂得怎样进行紧密的配合,犯规明显减少,比赛的观赏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等等。

3 篮球研究性学习所取得的成绩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研究性学习十分重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以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篮球的教学工作中积极的运用研究性学习法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篮球知识以及技术,更容易使学生取得快速的进步。

运用研究性学习小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十分重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以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经过一定的研究,把现有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加工以及处理,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研究学习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感是退动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4 篮球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在实际的小学的篮球教学工作中,如果能够很好的应用研究性教学方式,就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多的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及成功的喜悦,此外,还可以很好的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每当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的时候,他们就会很快乐的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当中去。这种宽松的环境,看似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有研究结果显示,与大家猜想的结果恰恰相反,学生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更能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对于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精神。现如今整个社会都在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在小学体育的教学工作中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参与到教学工作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锻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会篮球,让学生们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篮球的学习当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5 结语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更应该积极地运用研究性教学方式,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来,更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实际的篮球教学工作当中,要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在情境中进行篮球技术的学习,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积极的想出解决的办法,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好地提高小学篮球教学效果的方式,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运用这种方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小学篮球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充满着探究精神,在小学篮球教学中适当的运用研究性学习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该文简要的介绍了小学篮球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含义,阐述了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篮球教学的时候,应该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合理的安排篮球教学进度,详细的记录学生的学习进程,促进学生篮球技能的全面发展。事实证明,通过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小学篮球教学,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非常符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小学生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小学篮球,教学探究,效率

参考文献

[1]纪雪林.浅谈小学篮球比赛中几个攻防策略的应用[J].体育教学,2002(6):47.

[2]黄国辉.小学篮球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完善方法初探[J].福建体育科技,2010,29(5):57-59.

[3]刘文国,江华.游戏法在儿童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243.

小学研究性学习 篇10

在生本教育的大环境下, 在研究性学习中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教师都十分尊重学生对研究课题的选择。 然而, 小学生对大千世间充满好奇, 例如飞机这么重怎么能飞上天?神舟十号飞船是怎样飞到太空的? 航天员是怎么在太空生活的? 电风扇为什么通电后会转动, 扇出风的? ……学生的疑问很多, 是否都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专题呢? 不, 像诸如飞机、宇宙飞船方面的问题, 涉及高深的知识,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之相差甚远, 小学生研究不符合实际。 因此, 老师要引导小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学生生活及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中, 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及知识基础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一、小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专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仔细观察, 能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现在居民生活小区和学校都提出垃圾分类投放。 对于垃圾分类投放, 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 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为此, 在学生中开展“垃圾的研究”, 垃圾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内容, 开展这一研究具有良好的生活经验基础。 对于这种经验, 小学生的认知是非常感性、多样的, 这种直观感性认识要上升到对垃圾的产生、危害、处理及回收利用得较为科学理性的认识, 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实践、资源拓展和交流的机会。

二、学校的特色建设内容成为研究专题

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 是办学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与生成, 是与学校文化的整体协调, 是全体师生共同认可的, 并表现为师生的共同行为。

例如我校为配合学校特色建设, 开设了《麦秸工艺》校本课程, 学生对被焚烧废弃的麦秸变成精美的工艺品有浓厚的兴趣。 开展“麦秸工艺”研究, 是我市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家史仁杰先生经过五十年探索发明并首创的 “麦秸工艺”, 作为学校“西庐娃”乡土德育课程内容之一予以展示。 通过对麦秸工艺的探究,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充分感受麦秸工艺的精美, 激发审美情趣;更好地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怀;从麦秸工艺大师身上感悟励志品质。 进行麦秸工艺研究是基于我校的“西庐文化”与乡土特色资源, 体现了乡土德育的现实性、地方性、综合性、活动性, 更立足校本、生本,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楹联”就是对联, 也称 “对子”等, 是一种富于民族风格的优秀艺术。 它是根据我国方块字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 既吸取古代诗歌、赋、对偶押韵, 讲究平仄及各种修辞方法, 又采用民间桃符的形式、 传统书法的造型艺术等形成的独特文化品种。 它的使用的范围很广,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遗产的精粹。 因此了解、学习楹联的有关知识, 逐步掌握创作楹联, 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为此, 学校在学生中开展楹联文化综合实践活动。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这次活动, 让学生了解楹联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认识社会, 了解历史, 提高认知能力;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中国楹联的特点和性质, 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多种活动, 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 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 提高探究社会文化现象及其根源的能力。

通过观察、调查、查询等方法学习楹联知识, 运用网络和书籍等进行有效的研究, 从而培养学生较熟练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养成主动积极地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收集加工获取信息的学习习惯;开展社区调查, 询问家长或老师, 了解楹联文化, 鼓励学生在自主意识的引导下开展制作, 培养实践与自主、协作能力。

通过开展楹联文化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初步具有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素质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在了解中国楹联文化的同时, 热爱中国文化,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习俗,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使学生充分了解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骄傲, 通过活动培养关心我国文化、善于探索的科学实践态度。

三、将玩作为研究的专题

玩, 是最贴近孩子的生活。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课余、假期, 随处都可以看到孩子们活跃游戏的身影。 如果大家留心观察, 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多, 小学生的课间游戏种类单调, 内容枯燥, 有的孩子对游戏的利弊认识不足, 玩一些危险的、有害身心健康的游戏。

有学校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父母玩过的游戏”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将父母玩过的游戏定位研究专题, 引导学生对父母玩过的游戏的调查, 学习有益的游戏, 学会有选择地玩游戏, 不但在游戏中体味到玩的快乐, 而且激发孩子们设计、创造游戏的热情和意识, 使他们在玩中学, 在玩中长知识, 玩出花样, 玩出新意。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之一的学生父母, 发挥他们的特长担当孩子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 开阔了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才资源库, 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父母玩过的游戏”这个主题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又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因此具有学习和探究的直接动力, 为充分发挥他们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提供可能。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策略探究 篇11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北京教育学院女博士季苹说了这样的一句话:“研究性学习使教育的基本观念在转变,过去我们认为知识是由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知识只有在热爱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学习探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理念的诠释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小学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习题。如小学数学中的行程问题,研究这类问题将会告诉我们:如何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探索条件之间复杂的隐含联系,从而创造出更新更直接的条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这种问题解决策略正是通过对各种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才得以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构建解决问题和认知策略,这就是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重开放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一方面是指课堂教学和课后讨论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群体交流的开放性活动环境;另一方面是指在问题设计和讨论中保留开放状态,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二)重自主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的问题均是学生自主解决或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解决,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充分地“参政议政”,充分地“当家作主”。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的决策者,又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者。例如:在上完《厘米、分米、米》后,学生想研究教室里的物品长度,有的学生自己跟好朋友组成一组,开展研究。研究性学习自主就自主在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研究方式。

(三)重过程

数学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它可以是一个方案设计,一个广告创意,提出一种新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师给出一个三角形图形,请学生量量算算它的面积大小,学生可能会用各种方法来试图计算它的面积大小,如用画方格的方法等。教师可以再给出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学生想办法,看能不能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用画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出其中一个的面积。能不能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试一试,学生经过讨论、试验,会试图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测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并会发现这样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恰好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并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等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虽然拼的方法不同但计算的结果都一样,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重实践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二是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方法和能力。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

(五)重探究

在研究性课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相对比较完整而且周期较长,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到两年。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探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生主动探寻知识的方法,既可以搞长时间的专题研究,又可以直接整合到日常教学中去。

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考虑而做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正因如此,新一轮数学教改更注重观念的更新。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数学学习更有必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小学研究性学习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研究性学习,探索

自主研究性学习是将自主学习与研究学习相结合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通过教师对课堂结构的合理把握, 依靠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将数学知识有效掌握的一种方法。 通过自主研究性学习方法,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下文将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进行探索。

一、课前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预习, 并在课上讲课前通过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抽查。 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过程中, 就得到了有效的自主研究性学习空间。 学生通过自主研究性学习, 对陌生知识点进行掌握, 并对问题进行探究。 通过教师在课上对预习情况的抽查检验, 不仅可以有效保证学生预习的质量, 还可以督促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自主研究性预习。

二、课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设计过程中, 教师要有效保障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 例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一些具有难度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分组自主探究,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沟通合作的能力。

三、课后作业具有创新性

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不能只参照练习册上的题目按部就班地进行。 练习册上的题目往往都是基础题目或者是一些具有固定思维模式的题目, 不具有足够的研究性与应用性。 因此,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作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通过选择一些具有研究性的题目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思考、实践、研究等步骤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 对于处在行为、能力、习惯不断成长的小学阶段, 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需要在课堂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的自主研究性能力得到培养, 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艳明.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上一篇:WPF设计模式下一篇:微电影广告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