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研究

2024-08-01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研究(共12篇)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研究 篇1

一、研究背景

1. 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国际领导与教育中心威拉德·达吉特博士曾说,“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我们今天知道的东西,到明天就会过时,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就会停滞不前。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发展等已经作为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语文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要实现语文课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功能,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 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通过比较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发现2011年版对语文学习“方法”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课程基本理念”部分)

“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总体目标与内容”部分)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建议”部分)

“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效率,并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学评价”部分)

“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注释和联系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教材编写建议”部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我们一直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特质,因此,我们一般都讳于谈语文学习方法,唯恐把语文学习教条化,而往往把学生语文学得好的原因归因于悟性高、学得不好的原因归因于悟性低。其实,悟性高正是因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悟到了语文学习的方法,悟性低也是因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己没有悟到语文学习的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又没有适时、适当地提供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小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应该成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甚至可能成为建设语文高效课堂的有力突破口。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

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或程序等。

结合已有的语文教学经验和四年的课题研究实践,课题组从拼音学习方法、识字方法、阅读方法、古诗词学习方法、习作方法、口语交际方法、预习方法、朗读方法、理解词句方法、概括内容方法、批注方法、背诵方法、表达方法、拓展阅读方法、质疑方法这15个方面,系统地梳理了小学生语文学习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

1. 拼音学习方法

◆学习读音的方法

(1)观察学习读音。口耳相授是学习拼音读音的主要途径,观察学习是拼音学习的首要方法,通过观察掌握拼音的发音要领。这里的“观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看教师的口型,二是听教师的发音。

(2)模仿感知读音。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通过模仿,感知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如,学习b和p时,学生可以在模仿的过程中,用纸片或手心感知是否有气流;学习前鼻音ɑn、en、in、un、ün时,学生可以在模仿的过程中,用手捏住鼻翼两侧感知发音部位;学习前鼻音ɑnɡ、enɡ、inɡ、onɡ时,学生可以在模仿的过程中,用手指贴住喉结,感知发音部位。

(3)练习巩固读音。读音学习需要反复练习巩固,熟能生巧。

(4)阅读和生活中巩固读音。鄂教版小学语文拼音教材中,情境图、音节词、识字和儿歌,都是读音学习和巩固的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同时,还可以在阅读和生活中继续巩固和强化读音。

◆识记字形的方法

(1)仔细观察准确识记。字形识记准确与否,取决于最初的观察是否仔细。对拼音字母或字形的识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笔画准确,二是笔顺准确,三是占格准确。

(2)借助音形提示图识记。鄂教版小学语文拼音教材中,音形提示图的功能就是提示拼音的音或形。学生借助音形提示图,可以提高识记的效果。

(3)联系生活中的事物识记。除了音形提示图,还可以联系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事物识记字形。如,“o”的识记,除了书上圆圆的鸟窝,还可以联系圆圆的太阳、圆圆的月饼、圆圆的嘴巴等。

(4)做动作识记。做动作可以强化细节识记。如,容易混淆的d、q、b、p四个拼音,学生可以用手臂在身侧摆动作进行识记:左手臂做半圆形向下摆出d,左手臂做半圆形向上摆出q,右手臂做半圆形向下摆出b,右手臂做半圆形向上摆出p。

(5)编歌诀、编故事、猜谜语等游戏活动中识记。如容易混淆的d、q、b、p四个拼音,学生也可以通过儿歌识记:“左下半圆ddd,左上半圆qqq,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

(6)书写强化识记。通过书写,学生也可以强化字形识记。

(7)阅读和生活中巩固字形。如,读注音读本,认广告牌或标示牌上的拼音,给家具等贴上拼音标签。

◆学习拼读的方法

(1)观察学习拼读。观察教师的拼读示范是学生学习拼读最直接的方法。

(2)掌握拼读要领。拼音的拼读要领有两种:两拼,要领是“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三拼,要领是“声轻介快韵母响”。三拼的方法,可以是声母、介母、韵母三者依次相拼,也可以是介母和韵母先拼读,再和声母相拼。

(3)练习巩固拼读。如,拼读有实际意义的词语,既可以巩固拼读,又可以加强拼音和生活的联系,强化拼音的使用价值,巩固拼读的熟练程度。

(4)阅读和生活中巩固拼读。拼读更需要在阅读和生活中巩固。

2. 识字方法

(1)借助图画识字。如,象形字、表示动物、植物、事物等实物的字。

(2)游戏活动中识字。如,编歌诀、编故事、猜字谜等。

如,学习“驰、地、他、池”,猜字谜“有马能行千里,有土能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谁能养鱼虾”(谜底:也)。

(3)比较识字。如,汉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多少、比变化等。

(4)字理识字。如,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等。

(5)字族识字。即基本字加部件。

如,鄂教版一下《识字三》:“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护庄稼捉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可以识记“青”加上部件组成的“清、晴、睛、情”。

(6)意义识字。如近义词、反义词。

(7)在广泛阅读中识记。

(8)在生活中主动识记。如,标志、广告牌、说明书等。

3. 阅读方法

侧重于研究整本书的阅读方法。

(1)图文并举,绘声绘色读绘本。

如,阅读《亲爱的小鱼》,第一遍讲故事,老师从图入手,引导学生一幅图一幅图地细细观察、大胆想象,一点一点地听老师讲故事,故事中猫咪和小鱼的互相亲爱就像一副画卷般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二遍讲故事,配上了适当的背景音乐,老师一边翻页一边慢慢地讲,学生一边看一边静静地听,猫咪和小鱼爱的故事就这样渗进了孩子们的心田;第三遍讲故事,老师和学生一起讲,老师讲着“亲爱的小鱼”,学生讲着“亲爱的猫咪”,不知不觉中,孩子们成了故事的主角小鱼,动情地讲述着他们和猫咪之间爱的故事,一个绘本故事悄然生长为两个绘本故事。

(2)聚焦人物,串联事件读小说。

如,阅读《水浒传》,老师引导学生聚焦一个个人物,串联一个个事件,让学生用“画面展现”的方式走近了鲁智深,用“对比阅读”的方式走近了武松和李逵,用“联系前后文”的方式走近了林冲,用“拍微电影”的方式走近了宋江。

(3)关注情节,逐步推测读小说。

如,阅读《狼王梦》,老师引导学生依书名推测、依目录推测、依第一章节推测,在读前预测———读中验证———读后对照的过程中,学生阅读如同侦探破案一般悬疑、刺激,小说更加引人入胜,学生真是欲罢不能,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匠心独运已跃然纸上。

4. 古诗词学习方法

(1)初读,借助拼音正诗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是古诗词学习的第一步。

(2)再读,结合注释解诗意。结合注释等资料了解古诗词的大致意思是古诗词学习的第二步。

(3)三读,展开想象入诗境。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身临其境。

如,学习《敕勒歌》时,“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意境,通过草原音乐的渲染、生动语言的描述,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走进辽阔的敕勒川,走近生活在敕勒川的人。

(4)四读,含英咀华悟诗情。古诗词的要点、精神或情感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如,学习《诉衷情》时,结合陆游不同时代的诗句和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体会萦绕诗人一生的“梦”,以及“梦断”后人老体衰之悲、山河破碎之悲、壮志未酬之悲。学习《行路难》时,结合李白不同时代的诗句和为官之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四顾茫然”的情绪和迎难而上的乐观精神。

(5)五读,熟读成诵品诗韵。鄂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词学习,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板块和名称,叫“古诗诵读”。学生品味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诗的韵味,非读不可,并且要熟读成诵。

5. 习作方法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2)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3)勤于练笔,积累经验。

(4)相机仿写,积累范式。

如,习作《仿写动物》,就是学习了《蝉》这篇课文以后的仿写,学会用准确的动词描写动物的动作,而且一连串的动作之间还要注意用上表示顺序的词。

如,习作《〈浮冰上〉读中学写》,就是学习了《浮冰上》这篇课文以后,站在雪橇犬尼玛克的角度,抓住动作以及神态揣摩尼玛克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进行仿写,表现尼玛克对诺尼真真实实的爱。

6. 口语交际方法

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或多向互动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基本方法:

(1)情境法。在口语交际时,创设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进入角色,模拟表演,参与交际实践。

如,口语交际《家里来客人了》,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行动,有的当客人来家里,有的当主人接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双向交流活动。活动中主人要询问客人的来意,客人要热情地一一作答。交谈中,双方都必须运用礼貌语言。

如,口语交际《秋游》,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派两名活动策划员,其他的组员当做被采访的对象。采访内容为:要秋游了,你最希望秋游的地点定在哪里?我么可以组织哪些活动?需要做哪些准备。最后让全班同学举手决议采用哪一组的秋游策划方案,并说明原因,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的活动组织能力。

(2)交谈法。交谈法就是让学生“侃”生活、学习中的乐事、趣事。交谈的内容可以是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事件,可以是观察所得,可以是见闻趣事,也可以是故事笑话等。

(3)复述法。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听故事。可以经常在班级内开展听故事、讲故事活动,以促进学生向生活和周边群体学习口语交际的方法。如,先由老师讲一个故事,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记,接下来再由同学们复述,看谁记得完整、生动。这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记忆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听别人说话,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4)辩论法。每周班级内都会发生一些小事件,每周都会借班会课的一部分时间进行现象讨论,抛出的话题有很多,如,“上了40分钟的课,下课时间同学们应该放松放松活动一下,但课间活动是最容易发生安全事件的时间,怎么办?”“一天,你们去接水喝时,高年级有一个大哥哥不用杯子,直接用嘴巴接着直饮水龙头喝水,怎么办?”像这样类似的话题很多,根据每周发生不同的事件让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讲述自己想法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口头表达的能力,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们的是非观念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演讲法。选择学生关心的话题让学生演讲,教师首先应教给学生方法,其次要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再次教师应选择学生熟悉、兴趣浓、人人都能参与表达的话题。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研究 篇2

我很喜欢语文,一直是学校语文成绩第一名,我学习语文认真坚持下面的方法:

一,课前认真预习

每一篇课文预习一定要大声朗读三遍,手里拿上铅笔,第一遍慢慢地用铅笔指读,争取不读错一个字,最好是面对妈妈带表情朗读,出现错误妈妈会及时纠正,遇到不认识的字一定要自己查字典 二,课堂专心听讲

上课不能开小差,要积极举手发言,让老师指出自己的错误会加深课堂学习印象,还能得到老师的指导理解更多知识

三,课后好好巩固

认真作业和复习,对好的句子和词语一定要背诵下来,背诵很重要,脑袋里要认真想象课文中描绘的场景,这样能加深印象和理解 四,课外多看书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初探 篇3

其一,语文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在启发学生思考,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使其学习变为爱学乐学。

其二,多读多练,培养语感。

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以此作为教学重点来训练。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这必须靠生活点滴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读书能力差,这就无形地成为学习语文的障碍,所以读书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朗读,希望家长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我恳请家长重视读说训练,并可以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建议家长在用心倾听孩子读书的同时,给他一些掌声,一句鼓励,一份自信。平时,您可以引导孩子预习新课文,指导孩子朗读课文。假日里,引导孩子阅读儿童著作,或背诵古诗词,让孩子实践一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三,勤于练字,认真书写。

古人云:“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不同的字迹,亦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所以拥有一手好字,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我们班写字工整、美观的同学有:耿思航、何欣潼、吴元君、李佳翔等。我建议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跟随书法老师练习楷书,久而久之的楷书练习,其精神与风格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扎实有恒的要求,让学生的意志受到了考验与磨炼。

其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我班同学中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是王弈文、许译匀、平欣琪、朱星澄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预习的要求是:

(1)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2)自学生字新词,圈出生字词

(3)标出自然段。复习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一环。它与预习在形式上基本相同。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课堂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主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沃土,让学生学到比知识更可贵的东西,学会倾听是要培养的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在活跃的课堂上,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进行。我们班有许多同学在课堂上能够做到全神贯注、勤于思考,而有那么几个人思想集中不了几分钟,虽然身体未动,但思维已经游离了课堂。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现在的课堂追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活动特别多,我们个别同学始终不参与小组学习。

4、多动脑,大胆发言,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我们班到现在仍然有同学上课不发言的不良习惯。这些同学在课堂上一般不会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找了他发言,他也声音很小,哼哼唧唧,语句不连贯。发言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训练口才、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我希望所有的同学,每节课都有发言的欲望。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研究 篇4

一、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想要让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更好地实现变革, 这首先需要从优化语文教学环境着手。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于教师能够给予学生们更多好的指引, 能够让学生们逐渐习得与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模式, 而这一切的发源都来自于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营造好的教学氛围, 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让学生们在高效的课堂教学中逐渐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 能够在课堂上更积极地思考, 各方面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锻炼。

《美丽的南沙群岛》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南沙群岛的美丽风光与丰富的物产。初读课题, 我们可以得知“美丽的南沙群岛”是一个偏正式短语, 中心词是南沙群岛, 美丽用来修饰南沙群岛, 也点明了南沙群岛的特点。细读全文, 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物产丰富、美丽迷人的南沙群岛, 作者寓情于景, 流露出对南沙群岛的热爱之情。本单元的主题是风景名胜, 结合第一篇课文《长城和运河》, 其中“祖先”是两课共同的焦点, 比如文章第一段写到“茫茫南沙, 汇入了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片片岛屿, 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烟火”。因此, 在文本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们正确引导, 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渗透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 让学生们在好的教学环境中学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会有意识地进行课堂环境的优化。一方面, 我会事先搜集大量南沙群岛的插图, 让学生们能够从图像的呈现中对于南沙群岛的富饶与美有更深刻的体会。另一方面, 课堂上我会设置一些柔和的背景音乐, 这不仅能够舒缓学生的情绪, 给大家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氛围, 在这样的环境的伴随下也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的感知与领会。这是实现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想要更好地推进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很有必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遗留的影响, 这使得课堂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不够突出。这一点是很有必要做出改善的, 教师们也应当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积极做出革新。教师要树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观念, 并且应当尽可能地丰富与多样化课堂教学。要借助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 要让大家在课堂上动起来、学起来、乐起来。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 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 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全文充满童趣, 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 生动的语言, 有个性的对话, 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教学中要让学生们知道除草剂、喷雾器能够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 通过文本的学习要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整篇文章非常富有趣味性, 学生们对于教学过程也十分投入。为了更好地丰富课堂教学, 让学生们掌握更好的学习方式, 我会在课堂上开展文本演绎的小活动。我会让学生们来扮演文章中的各个角色, 在课堂上展开一次小型话剧的表演。学生们对于这个活动都非常感兴趣, 要表演的学生也积极认真地准备着自己的台词。当大家通过真人秀的形式将文本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时, 台下观看的许多学生都会伴随着台上同学的滑稽表演发出一阵阵欢快的笑声。这个教学过程不仅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体会。

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好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让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还应当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因此, 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更好地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们逐渐积累基础知识, 也应当一定程度上帮学生们实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 并且培养学生们具备好的道德品质。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教师应当结合相关的教学文本给予学生们更多积极正面的引导, 让学生的思想受到好的熏陶, 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升将会很有帮助。

《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文章的标题来自于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她用微笑承受着一切, 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这篇文章从文字层面来说理解起来并不是很难, 但由于文本叙述的事情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 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直观感受, 这会让学生们理解文意上存在一定障碍。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们思考桑兰在面对困境时的行为与态度, 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自主面对生活。教学过程中我会很细致地给大家剖析文意, 并且让学生们明白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 当你在经历命运的考验时, 要乐观、坚强。这种精神的具备不仅能够帮你克服各种难关, 这种态度也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四、结语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 篇5

首先呢,我们总结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预习课文。预习是一个好的习惯,同学预习语文课文也有着很多的好处。

下面我们把总结的简单的口诀教给大家学习:

遇到生字查字典,读准字音,分清字形,组成词语划条线。

联系上下文,据词来定义,然后动手写几遍,字形字义牢牢记。先将课文读一遍,主要讲什么,心中有个底。

再将课文细细读,每节讲什么,概括成一句,内容相同合一段,掌握规律性,分段要合理。

认真读课文,仔细想问题,课后提示作参考,学会自己提问题。读、划、批、注好办法,不动笔墨不看书。

其次就是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汉语字母,这些字母也有记忆的方法:

汉语拼音字母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共26个。它们排列的顺序也和拉丁字母一样。它们的读音也有规律可循。下面介绍两种识记的方法:

记住字母的名称和读音。A、O、E、I、U这五个字母的名称和D单韵线的读音一样。

其余的字母,因为它们的本音发音不够响亮,困此要在它们的前面或后面加进^e或a,使发音更加清楚,响亮。

如B、C、D、G、J、K、M、P、T、Y、Z.均在后边加上e^韵;F、L、N、S则在前边加e^,读作e^F、 e^S、e^L;H、W、Y后面加上工韵,读作Ha`Wa、Ya;此外,R读作ar,X读作xi,Q读作qiu。

再则我们来介绍一下修改病句的方法,因为病句修改不仅是考察学生语文基础的,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句式的掌握:

1、词义混淆。因对词义概念理解模糊而选用词不当的语病。

2、词类误用。因分不清词类而造成用词不当的语病。

3、成份残缺。句子缺少不应该省略的主要成份。(主、谓、宾),造成句子结构不完整的语病。如在老师的教育下,进步得很快。(缺少主谓)雄伟美丽的天安门城楼。(少谓语)老师向全班同学提出下课十分钟不做作业。(少宾语)

4、搭配不当。因句子中相关的成份之间互相不能搭配而造成的病句。如:我的家乡是宁波人。缩句变成“家乡是人”(主谓搭配不当)我们在同坡上种满了果园。(动宾搭配不当)我们把教室打扫得整整齐齐。(连带成份与中心词之间搭配不当)

5、重复累赘。过多地动用修饰词语反而显得多余,豪迈了病句。如:在班队会上,张军首先第一个发言。“首先”与“第一”重复了。

6、词序颠倒。因词语排列次序颠倒而造成病句

最后呢,我们来介绍一下语文的最基本学习――读书

要读书我们就要掌握基本的方法:

一、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

二、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

三、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

四、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方法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实践 学习方法

一、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二、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四、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

由于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法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 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法指导要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

(作者单位:遵化市第三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方法浅析 篇7

一、合理分配, 确定小组

小组是合作学习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它如同是整个班级的合影。每个小组一般有四至五名学生组成, 全班共分成十来个小组。分组时一般以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为依据, 优秀生一名, 潜能生一名, 中等生两到三名。同时还要注意男女生的比例搭配, 最好能够均衡。可先由一名在学习、能力、组织方面较强的同学暂时担任小组长, 组内其他同学注意学习和借鉴, 后改由其他同学轮流担任小组长。采用了这种小组合作方式的学习, 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集思广益、差异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 有利于在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

二、明确分工, 各负其责

教师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知识水平等, 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彼此赋予特定的职责。比如, 小组长就充当了主持人的角色, 它的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小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 他要掌握好小组学习的进程, 安排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 包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小组成员提出的疑难问题, 小组长都应该去积极想办法组织解决。记录员则要求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要求由书写速度快的同学担任。检查员要监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确保每一位成员都完成学习任务。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后, 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应选总结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我对小组活动制定了以下活动规则:1. 每位学生都有责任保证自己的小组成员都学会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小组中的优秀生, 由于学习基础扎实, 思维敏捷, 接受指示快, 学习能力强, 就可以对中等生和潜能生起到带动作用。2. 只有所有小组成员都掌握学习内容后, 才算完成了学习任务, 否则, 合作学习将是有形式无内容。同学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结果往往是优等生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 潜能生就成了陪衬和听众。3. 小组成员如果遇到了问题, 在请求老师之前先请求小组所有成员的帮助。这样逐渐养成大家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缺乏自信、被动等待的学生, 教师的激励是不可少的。我常用你能行、有门儿、再想想类似的话来激励学生。讨论时每位学生都要参与其中, 集思广益、各抒己见, 最终达到自主探究, 自行解决的目的。在讨论时要求小组成员尽量降低音量, 遵守活动规则,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学到了知识, 也学会了做人, 同时增强了自信心。

三、变换方式, 争当最佳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我会适时的指导学生实施合作, 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首先, 组内成员自学。比如预习课文、查字典、词典等内容;在解决课内字、词之后, 精读课文, 思考问题, 提出质疑等。自己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绝不要留到课堂上依赖其他人的帮助来解决, 否则, 便达不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其次, 教师要制定本课堂内容合理、有利于开展合作的学习目标, 要安排好恰当的、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说, 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涉及一些富有思考和挑战性的问题组织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 如太简单, 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 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如太难, 小组通过努力仍未能达到目标, 学生便会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也将失去合作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难易适当才能激发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再次, 学生如果对某些问题经过争论仍不能达成共识时, 则由小组中的记录员记录下来, 到小组汇报时, 提交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谦虚精神。这期间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为小组合作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 尤其是鼓励潜能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也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去解决, 并及时给予点拨, 启发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思维能力。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进行合作学习才最有效。

最后, 建立激励的评分机制。在每一次的小组合作中, 每个组都有相应的得分, 小组的总积分由小组长记录。算积分时, 各小组之间互相监督。课堂上提问时, 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要兼顾全班的整体性, 每次根据合作学习得分评出学习小组。教师在实际操作中, 要坚持动态评定的原则, 各小组等级可升可降, 以达到激励、鞭策的目的。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求知的欲望。

四、联系课外, 延伸拓展

教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活动周期长, 工作量大, 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比如结合学校的社会实践课, 让学生利用假期, 深入社区、医院、工厂等地, 调查存在的问题, 并写一篇图文并茂、有理有据的社会实践调查。要完成这项任务, 小组成员及个人必须分工合作, 深入实地考察, 专访负责人, 综合材料得出结论, 最后整理成文等。若大家不通力合作, 只靠某一个人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完不成的。这不但加强了合作探究的意识, 而且社会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总之,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加强研究, 努力探索, 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合作学习小组的合理性, 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合作方式的学习, 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学到了知识, 也学会了做人, 同时增强了自信心。教师也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去解决, 并及时给予点拨, 启发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

论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篇8

一、教师在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存在的缺陷

研究表明,教师在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下文将详细介绍。

(一)教师教授学习方法的意识不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授学习方法的意识不强,导致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知识,而不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优秀等这些表面上的东西,而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几个字,会做几道题,而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

(二)教师急于求成,要求有立竿见影之效

有的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生疏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同一个问题换个说法学生就不知道应该如何解答,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这时,教师才意识到应该更多的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步骤,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尽可能用较短的时间掌握所学内容,并且能够灵活的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这对学生而言难度很大。因为学习方法的培养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一朝一夕并不能达到教师想要的效果,教师急于求成反而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压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三)教师并未深入讲解如何掌握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和提高课堂效率,在针对学习方法的讲解时通常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没有深入讲解,使学生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教师在传授方法时主要表现在对学习方法的传授只流于表面工程,并没有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个方法的用途和如何使用。有的语文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学习方法,给学习的印象十分笼统模糊,当学生面对具体的语文题时仍然不知道应该从哪下手,哪才是问题的突破口。学生看似学习了语文学习方法,实际上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内涵。

二、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效果的策略

(一)丰富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理论知识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师的引导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很大。教师应该注重对学习方法系统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预习”“如何预习功课”“预习功课的目标是什么等等”。在教师实际教学习方法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理论方面知识的讲解。如果要学生熟练掌握学习方法,教师更应该对学习方法了解的更加深入,知道学习方法的特点,清楚小学语文的规律,才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意见。

(二)教师需研究学习方法的指导途径

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习方法才能以最佳的途径给学生以指导,例如六年级学生在学习《詹天佑》一文时,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首先找出文中的主旨句并进行解读。其次,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句写了什么(文章的中心思想与具体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引导学生如何弄清文章脉络)。第三,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研读作者如何利用这些词句来表达自己的中心思想。(这一步主要是通过文章的重点词句来体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应该做到熟悉文章内容并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才能落到实处,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师在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要想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就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点不突出等现象出现。因此,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明了学习在不同学习单元应该掌握哪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能解决哪些问题等。

(四)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段特征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

教师若要搞好教学效果,就要善于分析学习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指导策略。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在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更应侧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增强其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采用师范教学,让学生根据教师教学过程总结学习方法。对于高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辨别事物的时候可以添加自己的主观意见。例如,可以掌握不同类型的文章在找出中心思想、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等。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培养其逻辑分析能力和综合推理能力更为重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对其学习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张光明.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探析[J].关爱明天,2015(9).

[2]李红玲.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浅析[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0).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策略研究 篇9

一、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适用于阅读课、识字课、习作课等任何课程,但是关键在于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性格,以及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习目标一般来源于《教学大纲》,通过教学大纲实现知识点的传授。而在新课改后,教师对学习目标有了充分的自由,教师可以以《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作为参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班级学生现有水平的合作学习目标。

二、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的特色在于学生可以在相互沟通、交流中掌握知识,学会成长。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交流收获和感悟,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智慧和潜能。对合作学习的分组设计,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年龄、人数和特点来进行的。一般来说,小组规模越小学习效果越好,常见的为4~6人一组,人数尽量为偶数,方便两两合作。分组的方法主要为随机分配法和随机分层法,当然也可以有教师选择分组或者自由分组。无论何种分组方法,都需要对学生在组内的角色进行分配,以便更好地发挥每个组员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合作学习方法的选择

(一)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创新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育合作学习的开展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对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及性格特征进行充分了解,结合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以《孔融让梨》一课为例,其教学目标为纠正孩子“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谦虚之心”的认识。为此,笔者建议先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以每5名学生为一组,分配4个苹果,并由小组组长进行分配,教师根据小组分配情况,逐一进行点评。随后更改设定环境,更换小组组长,重新分配,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在小组中感受到作为组长进行分配和作为组员被分配的感觉,以此对苹果的分配进行思考,强化传统的礼仪之美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深化“孔融让梨”这一故事的内涵和道德之美。

(二)与学习内容相结合增强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必须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否则就是摆“花架子”,有其形而无其实,合作学习也是一样的。比如,在学习词汇时,教师可以尝试利用“竞赛”的方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各个小组组成团队进行词汇竞赛。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教学内容是学习词汇,而不是一场简单的竞赛活动,因此,应强化引导,鼓励学生在课下做好复习。在竞赛中,也要适当放缓节奏,增强学生对词汇的记忆,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在抢答后,由其他小组成员依次在黑板上默写,并适当给予加分。

(三)与学习目标相结合,提升学习成绩

合作学习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将两者紧密结合,确保提升教学效果。在合作学习中,我们既要强调能力素养的提高,也要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学生既要能够通过学习达到良好的沟通交流的目的,也要能够在考场上“下笔如有魂”,学而有效、有作用,能够促进学习成绩的提升。同时,教师要加强方式方法的创新,注重积累和提炼。

四、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评价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内容,在合作学习实施之前,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合作学习的评价,一般来说有三种方式:小组评价、个别评价、混合评价。小组评价可以激励小组成员,鼓励组员之间相互帮助,但是对组内每个成员的情况比较难把握,也不能区别组员对小组贡献值的大小。个别评价比较常用,对个人完成任务和个人能力能有细致的评价。混合评价则是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互结合的方式,一句学习目标来分配小组和个人在混合评价中所在的比例。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方式选择,当某一小组合作效果明显比其他小组高时,可以对小组内每一成员进行加分;而当某一小组内某个学生学习困难时,应对其进行更多的鼓励和关怀,并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利用评分杠杆鼓励其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进行个别辅导,平衡组员之间的差异,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有重要影响。教师要不断提升对合作学习理念的认识,通过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小组划分的科学性和效率,加强对小组讨论过程的管理,提升孩子们的参与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摘要:小学语文是各科学习的基础所在,为了提升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被充分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不但从形式上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模式,改善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小学语文教育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婷婷.浅谈在新课标下语文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J].新课程,2012(20).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研究 篇10

1.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

1.1 让学生学会思考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大亮点就是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 打通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之间的通道, 让学生在生活知识与生活资源交融、碰撞的过程中, 了解、内化知识。其目的是通过生疑、解疑、释疑的过程中学会思考, 推动学习。究其原因, 如今, 许多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缺乏的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说, 综合性学习的出现, 恰好填补了语文教学缺陷。

1.2 教导学生学习

综合性学习培养的不止是学生一方面的语文能力, 而是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巧,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稳固的知识体系, 进而实现对语文知识的灵活、综合应用。这不但是学生获取知识、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 也是学生技巧养成、信心培养的一个过程。

1.3 让学生学会交往, 学会生活

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师生交互、交往活动, 它必须在师生、生生交往中来进行。在语文综合性教学中, 学生会通过对教师的观察和模仿获取知识, 也只有学生真正认同这种来往关系、深入到这种群体活动中, 学生才能有所得、有所悟。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新课标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 它也要顺应新课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要求, 一方面关注学生内在灵性的形成, 一方面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技能和生存技能。

2.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原则

2.1 综合性原则

小学语文的综合性不只体现在其教学内容的综合、多样上, 还体现在其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上。也就是说, 小学语文综合型教学不仅是只教授一些简单的语文听说读写知识, 不止是教学生写写、画画, 更多的是全方位开发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这也决定了小学语文综合型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教学, 还要关注知识与实践的整合, 突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综合性。

2.2 趣味性原则

综合型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丰富的史料知识, 民俗风情, 都可以应用到小学语文综合型教学中来, 这是其他学科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 并不是说只要有了这得天独厚的条件, 小学语文综合型教学目标就可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切实体现教学内容空间广阔这个优势, 必须借助趣味教学去激发学生求知欲,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才能实现语文综合性教学目标。

2.3 实践性原则

语文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语文教学不能只关注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在综合性语文教学中要变单一的文本教学为多种课型教学, 并善于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知识活起来。

3.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

3.1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知识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 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会贯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突破语文教学中的条条框框, 要善于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 一方面弱化语文的科学性, 一方面开发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 使学生在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儿歌《种太阳》进行导入教学, 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发光发热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 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在文本解读、知识讲解中, 教师还可以展示自己从网上搜集的关于太阳的美术作品, 展示关于太阳的物理作用的一些图片。最后, 教师可以在课堂后十分钟学生精神较为疲惫的时候, 插入几个与太阳有关的故事, 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或让学生创作一幅太阳图,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吸收、消化知识。这样通过语文与美术、自然等学科的结合, 不仅拓宽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还开阔了学生视野, 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知识。

3.2 开展多样主题教学

小学语文知识内容浅显, 但是每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特定的主题来设定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把握单元内容主题, 通过主题教学发挥语文文本编排优势, 同时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认识和了解。就目前来说, 常见的小学语文教学主题设定方法有:以课本资源为主题, 进行主题教学;以节日、纪念日为主题进行主题教学;以经典阅读和观察实验为主题进行主题教学;以本土文化为主题进行主题设计, 开展语文教学。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牧场之国》这一章教学中, 教师可在广泛搜集本土文化资料的基础上, 以“爱我家乡、自我中华”为主题, 进行乡情国情教育;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中, 结合《地震中的父子情》、《慈母情深》等课文教学要求, 开展以“尊敬父母、努力学习”为主题的亲情教育, 让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价值观;在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中, 结合文本资源, 开展以“古典文学.经典名著”为主的阅读和写作教学,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3.3 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的趣味性、特殊性, 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应用多样教学方法, 更好地开展综合型教学。常见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分层教学、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情景教学、游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 进行多种形式的综合教学, 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综合教学的价值。如在《地球爷爷的手》一文教学中, 某位教师是这样进行综合教学的:他先用“砸在牛顿头上的苹果”这个故事为话题进行导入教学, 让学生对地心引力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然后, 教师可以让大家朗读课文, 并就“地心引力”的作用进行思考, 接着, 该教师举了几个常见的例子, 证明地心引力是确实存在的, 如水往下流、柳枝倒垂等。然后, 该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学习, 让学生分别扮演小猴子、小兔、猴爸爸、桃子和地球爷爷, 让学生在趣味表演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最后, 该教师给出了一个谜语, 让学生猜谜中所指是什么:不用发动日夜转, 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 满载人类千千万。通过多样教学方法的运用, 该教师不仅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还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3.4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其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小学语文教师要正视综合型教学的作用和难度, 认真备课, 深入进行文本研读,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只有这样, 才能顺利完成综合型教学任务。具体来说,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起始阶段, 教师要认真了解学生兴趣, 准确把握学生知识掌握能力, 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学习实践设计教学活动, 以促使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在综合性学习中, 教师要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课堂教给学生, 一方面结合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型教学, 一方面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搭建平台、提供有力指引, 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后期, 教师要将更多的非知识性教学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以开拓学生视野, 同时通过积极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客观点评, 教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 主动承担学习责任, 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论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篇11

一、研究性学习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学科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就要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场激烈的辩论会,一次调查活动,一篇课题小论文……无不是在进行语文实践。语文学科是研究性学习最便于开展的学科,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真正促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具体落实。

二、研究性学习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回归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尽情地朗读,默默地思考,大胆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地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重感悟”,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读、写、说,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积累”,学文如积沙,收集信息,积累语文知识,学生的积累过程同样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构建开放型的语文知识体系,厚积才能薄发。

三、研究性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视野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应是广阔的。通过补充、探究收集、调查了解等多种方式进行吐故纳新。让学生在专题性研究的收集、整理、讲座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把在课堂上习得的技能在实践中转化,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对课本教材的内容进行印证和强化,并在广泛收集资料时丰富词汇,积累感性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如:学习了《纸的故事》后,学生着手对纸进行研究,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来了解纸的发展史,通过调查问卷来调查人们用纸情况,并写了节约用纸的倡议书。在研究性语文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并指导学生用研究的方式践行“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理念。学生利用文献资料可以展开研究,而社会生活现象、问题更是研究的不竭源泉。许多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课题”都能成为学生研究性语文学习的对象。而且在研究的方法各有特色,如研究废电池的小组,他们通过调查、上网下载很多有关废电池的资料;蜜橘研究的小组,他们通过电话访问橘农,了解蜜橘的生长过程,研究小学生胖墩现象的小组,通过上网查资料、采访学校的小胖墩、家长、校医,了解小学生的胖墩的形成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这样的研究性学习除了具有认识功能外,更具有实践性功能,它丰富了学生的情意体验,促动学生用内化了的或生成中的语文素养进行历练,由此获得提高。

四、研究性学习使语文学习的课堂更精彩

课堂乃是研究性语文学习的基地。在课堂上是要习得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要发挥好“范文是一个例子”的功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如何准确使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性的学习方法、途径是贴近学生需要的,在实践中,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小先生”,自己钻研教材并上课;创设更多表演的情境,使学生在形象的层面上感受,在理性的思维中领悟文章遣词造句的精确;走出教室,在大自然中、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

五、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需要防止几种倾向

1.研究的“问题”不在于大或小,而是在于看重它的深刻性。有些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研究问题的时候,总习惯着眼于宏观性的东西,似乎唯此才能引人注目且值得探究一番。其实,对于学生而言,研究问题本身的大或小并不意味什么,引起学生注意是对问题的兴趣。因而选择问题需要真正考虑的是,是否适合孩子的胃口,在此基础上,再有意识地帮助孩子选择一些富有一定深度的研究问题。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研究 篇12

一、通过归纳整理促进阅读理解

随着信息资源的膨胀, 学生搜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也应有所提高。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 提高学生识别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语文素材本质属性的分析和理解, 为学生提供运用抽象思维、逻辑演绎能力的机会。比如《马背上的小红军》这一课, 教师可以开展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扩展性阅读训练, 将同学进行分组引导, 按照组别进行不同的任务布置。比如:归纳整理长征时的背景、路线、发展状况、曲折和困难、长征过程中的英勇事迹、主要革命事迹等。通过学生资料的搜集, 在课堂上教师进行总结和重点引导, 使学生真正地感受长征精神, 从而更好地体会和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通过发现问题引导阅读理解

在阅读中, 对课文进行粗略的了解, 在了解中发现问题, 从而用问题来引导对课文的理解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本文所讨论的研究性阅读, 就是将阅读目的和教学大纲充分结合, 通过课堂活动提出与实际学习联系密切的问题。在刚开始的时候, 老师可以罗列问题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的学习, 会更有兴趣也能主动思考并找出问题,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

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 教师就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答案的搜索和整理、发现, 完成课文的学习。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 这就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行思考的阶段延伸到了提出问题这一过程中, 从课文教学开始学生就充分发挥了主体地位, 这对阅读理解很有帮助。

三、通过整合信息资料促进阅读理解

语文教学的研究性阅读是将文章看作是一个信息资源库, 只有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理解和正确把握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所以, 在阅读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整合信息资料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 在问题的引导下, 进行课文阅读, 这一过程就是收集问题答案、筛选和分析答案的过程, 然后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讨论对答案进行整合, 完成信息资料的整合。信息的收集应该广泛而全面, 从课内到课外进行开放式信息搜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信息、分析信息, 提出具体的方法途径和思考技巧以供学生参考学习同样重要。阅读是读者获得信息和感受情感的一种途径, 在阅读中要注意文章语言所蕴含的信息和情感, 厘出重要信息并整合归纳。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对学生搜集信息的方向进行引导, 通过有针对性的信息收集和资源加工, 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主题和学习方向, 从而避免信息搜集的盲目性, 为提高课堂质量做好充分有效的准备。以学习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为例, 学生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欠缺, 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关于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进行知识盲点课外拓展阅读。引导学生围绕抗美援朝搜集各种相关的信息, 为学习课文做好信息铺垫和知识准备。

上一篇:大骨瓣开颅硬脑膜形成下一篇:美托洛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