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方法

2024-06-15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方法(共12篇)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方法 篇1

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古今中外都有很多方法方式值得我们借鉴。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学法指导的几种模式:

一、范例展示法

西德教育家根舍提倡“范例教育”, 认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隐含着基础因素和本质因素的典型范例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可以使学生掌握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其做法是以典型带一般, 由特殊见普遍。我们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先具体地指导学生学习一个重点语段, 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把它作为范例, 然后要求学生在学习大体相同的语境时去运用。如低年级《小猴子下山》一文, 课文是由结构相似的几部分内容组成, 叙述的形式也基本一样: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扔下了什么?摘了什么往前走?教师应抓住这一教材特点, 先精心地教学第一、二段, 从中总结出学习方法。第三、四段就可放手让学生用这一方法自己去学, 教师只需适当的指导、点拨。在中年级的作文教学上, 我们可遵循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由教师先行“下水”, 然后用自己切身体会作范例来指导学生写作文, 学生有了借鉴, 容易学到行之有效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二、归类演绎法

归纳是学生在接触了一定的语言材料, 在教师引导下认识、理解这些材料而获得的可应用的某种学习方法。演绎, 就是要求学生把归纳中刚学到的学习方法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 重构自己的认知体系, 形成新的技能, 然后独立地运用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到新的语言情境去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如第十一册课文《学弈》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古文, 不仅读起来拗口, 词语的古今意思也相差甚远, 学生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学中, 我在学生基本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 重点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学习古文的方法。第二天学习《两小儿辩日》前, 再一起复习学习古文的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 学生运用刚学到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篇古文就得心应手了。整个渗透过程沿着“发现———内化———运用”这一程序进行, 不断反复, 不断拓展, 不断应用, 学生新的学习方法不断积累, 能力也 (下转第91页) (上接第90页) 就不断提高。

三、相机点拨法

叶老说过:“方法的指导不全盘给予, 而在相机诱导。”所谓相机是指这种方式不是事先设计的, 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偶然出现的、需要点拨的即时给予点拨, 因为它不是事先安排好的, 所以需要教师很高的机智, 善于发现、把握并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例如, 当学生学习一时陷入困境时, 教师“雪中送炭”指点迷津, 学生可能会茅塞顿开, 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一旦获解还会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愉悦感。这样的相机点拨, 既把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浓厚兴趣激发出来, 还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勇气。

而在学生学习“一帆风顺”时, 教师宜“引而不发”。如学生在阅读诸如《苦柚》、《小音乐家杨科》一类“可以一目了然”的“浅课文”时, 会学得很顺利, 似乎没遇到什么障碍。教师则不应该满足于这种表面现象, 而应有针对性的提出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 在坦途中设置一点奇险, 引而不发, 留有充分余地给学生思考探索, 会收到掌握知识与学法双重效益。当学生“学有所得”时, 宜采用“寻根溯源”, 让做得最好最快的学生谈谈他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然后师生共同研讨、整理、删除枝节, 用尽量准确的几个词语概括解决问题的程序, 得出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 才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 由教师的教到用不着教师的教的教学过程, 对他们今后在学习相类似的语言情境中, 能够自我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 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为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我们进一步认识到, 让学生“会学”比只要学生“学会”重要得多。因为知识如汪洋大海, 一个人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 所以应在小学阶段就重视培养学生学海泛舟的能力, 使他们能驾驭知识的风帆, 在浩翰无边的大海中航行。学生有了这种本领, 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 掌握探索的主动权。

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渗透学法指导, 确实大大的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当然, 在“自主学习”,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上, 还有许许多多新新问问题题、、好好方方法法需需要要进进一一步步探探索索、、研研究和实践。

小学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方法 篇2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校语文教研组建立的“自主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

一、模式的指导思想

我们在探索“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把“三个以”作为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只有当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才能产生实效。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从学生的学情(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特点等)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2.以发展为主旨。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方法定位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3.以活动为主线,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以师生、生生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增效益。

二、模式的操作程序

1、激趣导入。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等手段,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心态和学习心态,心理准备充分,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2、自主学习、合作参与

(1)导读提示。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采用适当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互相启发,相互交流,获得共识。在这一环节中,活动的主要形式有: ①小组学习,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组学生分工进行学习,然后组内交流,形成结论;②讨论,就是把学生分成两人、四人、六人一组,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讨论,获取共识;

(3)质疑问难,师生互动。在学生小组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的 体会,并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由教师点拨或学生互相启发。这一环节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师生之间的知识、情感等信息的多向 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活动的形式以常规性的问答以及学生之间的议论、争论为主。

3、总结拓展。

小议小学语文自主阅读学习 篇3

关键词:小议 小学语文 自主 阅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51-01

1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的现状及成因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今,虽然新课改开展得轰轰烈烈,“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但是,如果深入到语文课堂第一线,你会觉得许多的“自主学习”只是流于形式。

学生阅读状态“缺乏责任感”,由于社会和家庭的传统教育的种种影响,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责任感”,学生尚未好好解读文本,就忙于各种交流,离开了文本的解读去空谈、泛谈,所谓的“自我体验、独特体验”变得不着边际,甚至漏洞百出。造成自主阅读现状的成因是复杂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就一定能走出自主阅读的误区,将自主阅读进行到底。

2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一种母语教学,学生在认知上没有障碍,学习内驱力很难被激发,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难度,其问题的解决在于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实现自主的语文学习。在对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展开探讨的同时,对在形式下教学策略的展开也进行了分析,为小学语文实践教学提供借鉴。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轻语言文字内化训练,重语文内容理解;轻学生创造性、自主性,重教学知识传授;轻自主体验与交流,重课堂集中回答教学。这种形势下,小学生语言不规范现象难以改变,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受到压抑,自主能力很难提升。而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应当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将其贯穿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从而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差异决定了其在技能、体能、爱好、兴趣等方面的多样性,任何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体特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味要求学生都达到一样的标准是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相悖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适应,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实现学生自身自主学习阅读能力的形成。

3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施,必须靠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调控指导下一系列互动实践活动来完成。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具体表现为自主定向、自主尝试、自主质疑、自主求异、自主领悟、自主归纳、自主评价等学习环节,离开了这些具体环节,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就失去了凭借。因此,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研究和实验过程中,教师既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对课文的解释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领悟、合作交流。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指导思想,深入了解不同层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学习行为特点,从多角度把把知识的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结合,科学指导,优化过程,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落实三维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创设情境,以学定教。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精心组织学生预习,创设一定的客观条件,使学生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产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阅读、探究的愿望。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由教师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虽然某种程度上也发挥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阅读情感的作用,但却忽视了学生的独立阅读的体验。因此,在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上,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创设情境的能力,变教师创设情境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布置预习,指导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产生疑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提问,确定教学目标,力求避免以教师的兴趣代替学生的兴趣,以教师的意志代替学生的意志,以教师的认识规律代替学生的认识规律。

(2)自主定向,自学探究。

自主定向是学生自觉地根据自己的学识基础,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向、方法目标,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基础。传统的阅读教学目标定向往往由教师给学生确认,学生没有自主定向的权利,一个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生不知道也无权做主,造成了目标定向的盲目性,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增强定向意识,学会定向方法,掌握定向规律。课前,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示、课后的思考、练习学会选择重点学习内容,充分地自学,寻找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活自身学习的潜能,体验解决问题之后的快乐。课堂上,让学生自己主动进入阅读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魅力,体验内容的丰富多彩,得到美的感受,情的熏陶,自学,自得,自悟,进行语文综合素养的训练,获得体验、积累、提炼、升华。课后,让学生自己去扩展阅读,在生活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理解语言,应用语言。

(3)互动参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让学生通过汇报自读、自得、自悟的收获,不仅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需要,而且是教师及时检测、评价学生自学效果需要,因此,教师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诱导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有深度、有广度的认识,让学生自信地、充分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程度,如果学生说得不完整,可以诱导学生自我补充;如果学生说得不正确,可以诱导学生自我矫正;如果学生产生不同的意见,可以诱导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如果学生有疑惑可以诱导学生进行询问;如果经过讨论仍没有解决某个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地点拨、启发或精讲,对于应得出一致意见的问题,教师要诱导学生尊重、吸纳他人的正确意见,得出一致结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共同发展;在讨论中张扬个性,增强才干。

(4)开放课堂,综合实践。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初探 篇4

传统的小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多是灌输填鸭式,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机械记忆多, 深刻理解少, 单向交流多, 互动讨论少, 严重束缚了小学生的发展。因此, 改进教法与学法, 启发诱导学生创新, 培养主体参与能力是有必要的。

(一) 激发兴趣, 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纵观《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一个学段的阶段目标, 很清楚地看到, 重视学习兴趣的培育是摆在首位的教学目标, 任何教师不可轻视。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兴奋起来时, 他们才会想学、愿学、乐学。才会享受到学习的兴趣, 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力求使学生有所收获。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 为了让学生明白“同样的马, 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的原因, 教师可以就让学生戴着头饰, 分别扮成田忌的三匹马和齐威王的三匹马, 亲自演示两场马比赛的经过。同学们纷纷上台, 积极活动。通过表演很快就领会了转败为胜的道理。

(二) 加强指导, 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古人曰:“授人以鱼, 只供一餐;授人以渔, 可享—生。”为此, 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定的学习方法, 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 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例如,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 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桂林山水有多美, 而是让同学们自己观察插图, 从读中去体会, 体会桂林山水那独特的美。同学们通过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知道漓江的水具有静、清、绿的特点。通过读“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知道了桂林的山具有奇、秀、险的特点。就是因为桂林的山这奇、秀、险的山势和静、清、绿的漓江水, 才使得人们有一种“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三) 正确引导,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方法和习惯。学生一旦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 就会变得爱学、会学, 达到“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的目的。

1. 在读中学, 在阅读中学会发现。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因此, 对一篇课文, 教师要求从初读, 到熟读, 到带着问题读, 到读懂, 最后是带着感情读。让每一次的读都带有目的性。要让学生读一遍有一次体会, 读一遍明白一个道理。

2. 在问中学, 在质疑中学会探究。

古人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 有疑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应学会质疑“, 为什么是这样?”“这是什么意思?”不论问题大小, 要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课文中去理解, 去提问。例如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 学生通过朗读提出问题:邱少云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为什么不动?邱少云为什么会趴在那里一动不动, 直到光荣牺牲?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到:邱少云为了整个班, 为了整个部队, 为了战斗的胜利, 宁愿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是多么伟大!

3. 在悟中学, 在感悟中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问题。学生不能墨守成规, 一切遵从老师的安排, 没有自己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应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 并与同伴交流, 交流中获得发展。例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说说学完此课你最佩服谁, 大多数学生都说“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 足智多谋。”但也有学生说“佩服曹操机警慎重。”

4. 在用中学, 在课外活动中扩展知识。

“取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知识应当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学习了课文之后, 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做一做。例如学习《开国大典》一课后, 可以举办了一次“祖国在我心中”演讲会, 让同学们说说如何热爱祖国, 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还在“十一”前夕进行了一次“庆国庆”手抄报比赛, 学生自己收集材料、排版、绘画、编辑, 并且进行评比,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方法 篇5

(一)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应明确在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学生的活动不应该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其次,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要强并且可以预测结果。对于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上,最好少用“感受、体会”等词汇,因为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清楚要如何达到目标。最后,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二)学生自己制定合理的阅读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教师给与学生恰当的学习任务,即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其次,大胆放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定阅读目标、自定阅读步调,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后,注意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重视朗读训练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朗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践:第一,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在新授课时,一定先解决生字问题,扫清阅读障碍。这样学生才能轻松地阅读。第二,能够正确流利地大声朗读。学生能够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前提下,将课文读准确,不多字少字,不读错字,并且能够流畅地进行阅读,语速合适,读长句时能够做到不顿读。第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第四,教师要加强范读指导作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朗读更多的是对教师朗读的模仿。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示范朗读,边读边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及时评价。在学生朗读完成后,要及时评价,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抓住学生的不足,提出一些好的建议。评价切忌模糊,要做到具体、有针对性。

(四)确定自主阅读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对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优质的教学内容能为成功开展阅读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生活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精选出能吸引学生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阅读材料。首先,将课本中有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然后围绕这个核心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最后,对内容进行整合,成为阅读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达到自主阅读目的。

(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自主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相应教学。首先,教学方法趣味化。可以通过学生喜爱的方式比如:故事法,有些阅读材料可以尽情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编织成故事,为大家讲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画画法:有些阅读材料文字优美,令人充满想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画笔来描绘。其次,内容不必完全理解,重在让学生快乐阅读。

读一本书好似与作者进行对话,要细读细品,真正投入其中,逐渐就会茅塞顿开。因此,阅读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理解文本。但并不是让学生每一个字都会解释,每一句话都能理解透彻,只要学生能够对文本很感兴趣,快乐阅读足矣!

(六)开放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会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理解。这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学识不同造成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开放教学过程,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作品中与文本一起成长,体会阅读乐趣。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从他们的视角,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解读文本。

(七)完善评价机制

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方法初探 篇6

关键词:语文素养 学习的外延 阅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也明确的指出了语文课 和语文老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我以为:让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学生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主要途径。

为了这个目标,我以为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学习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大语文知识从小的方面学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一样宽阔。与其让学生生硬的去消化一些枯燥的语文知识,到不如从小的方面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丰富:让学生知道,语文原来是一幅漂亮的书法,是生日送给友人的温暖问候,是商场竞争的一句充满智慧的广告词。语文是影视作品中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情节,是一句家喻户晓得经典台词。语文是《人民日报》的社论,语文是联合国大会上会员国之间的唇枪舌剑辩论,语文是黄山的云海和奇松,语文是大漠的驼铃和落日;语文是端午节的粽子,是大年三十的家人团员。语文是同孔子,孟子的对话,语文是《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丑陋面孔下那颗善良的心,语文是奥运赛场上奏响的国歌,语文是南极长城考察站的飘扬的五星红旗,语文是国际互联网上的一个网页……。总之,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语文是生活,语文是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生才能真正的体会出:语文原来是这样的有趣和丰富。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的学生,才能叫做"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其次,老师要讲的知识用自己的方法学

毫无疑问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但是对于久居校园,远离生活和历史的学生,总会有一种陌生感的产生。老师的讲解总会有带上老师自己的个人体会和感情。那么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教材的内容。可能要比听老师的讲解容易的很。

让学生给自己创造一个和作品内容相似的心境或氛围,这样可能会让学生的感情很快贴近作者或融入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作品相关相关评论,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更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勇于对同学或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看法,则更能够使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总之,调动学生的一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第三、课堂内的知识放在课堂外学

语文即生活。不仅是说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再回到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才会热爱人生,珍惜生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程标准也是这样说的。

让学生去观察一下自己喜爱的景物,然后结合自己所学过的文章写一篇散文,这可能要比让他们背诵一篇散文好得很。让学生自己去做一回商人,并建议他们把合法得来的钱捐给希望工程。不仅会让学生体会到"钱来之不易",更主要让学生知道把用自己汗水换来的钱交给那些需帮助的人才是真正精神上的富翁。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创作一幅自己满意的艺术品,发明一样哪怕只有自己才用的上的东西。使学生领略到什么是艺术创作的冲动和发明灵感的火花。

让学生把课内的语文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他们知道语文学习不只是继承,更主要是为了创新。

第四、分散的语文知识整体学

不论是一个学段还是一个学期或者是一篇课文。他们都包含有许多散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的问题设计也要善于从大的方面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抓根本,抓关键的学习。

新的学期开始,拿到新的课本要让学生看一下课文的封面,编者,出版社,课本的目录,及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系。这也学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本学期学习内容的把握。一本书是这样,一个教学单元也可以这样:让学生看看本单元有几篇讲读课文,几篇自读课文,哪几个作者以前见过等等。教师的问题设计也要在整体上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譬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妨先问:为什么要打?在什么地方打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被打者的感受的?打的结果如何?几个简单的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抓住课文重点。我以为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把整个学段的课本都拿来读读。这也学才叫真正的"大语文"。

最后说说写作。

首先肯定一点: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目的。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作品和习作。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更应该要求学生多动笔,勤写作积累写作的经验。一条短信,一张请柬,一句广告词,一篇日记,一份手抄报,不拘形式,不求文字的数量,抓住各种写的机会,凡是能写的都去试试。我想最终会使学生妙笔生花,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

综上所述:

1、语文教学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语文是语文老师的语文更是每个学生的语文。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阅读策略 篇7

阅读是一个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读、理解、表达、总结等环节。要让注意力不够集中、以形象记忆为主的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阅读是一项较为艰苦的任务。但老师不应坐视不理,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来减少小学生们学习阅读的兴趣,也不宜将答案标准化使学生们的阅读理解受到束缚和限制。这些做法不但会让小学生们缺乏自主学习阅读的兴趣,更会使他们丧失自主学习阅读的动力。

1.目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阅读的状况

1.1自主学习语文阅读的主体被忽略

因为小学生们还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所以他们经常会出现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现象,而且抽象记忆能力差。因此大多数的学校采取老师满堂灌的方式,即通过老师在课堂上一人进行全部的讲解,小学生们则因此只能被动接受阅读的知识根本得不到思考的机会,更不用提阅读之后的理解和感受了。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小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被剥夺,老师的指导权力被放大。因而会导致虽然语文阅读占据了小学课程的大部分课时,小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却不见提高的情况。

1.2 自主学习语文阅读的兴趣被扼杀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小学生们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才能驱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来,才能发挥出他们的创造力。然而,对于小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却被怠慢了。老师在教授语文阅读时从来没考虑过怎样才能让这些小学生们的兴趣问题,而是过于注重课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小学生们对于这种毫无乐趣的课堂更加厌烦,严重的还可能是学生们放弃语文阅读,偏废语文阅读的能力。

1.3 自主学习语文阅读的评价被统一

在这个速度领先的时代,社会对创造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突出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要求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小学生的课程设置要渗透创造力的培养内容。然而,这种以统一的评价标准压制着小学生们的创造力,小学生的个性根本得不到凸显,每个人都处于统一的标准之下,创造力的积极性被打消,创造力也根本发挥不出来,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可能因此而提高。

2.加强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阅读的策略

2.1 还原主体,加以引导

既然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就应该充分尊重主体的自主学习的地位。老师要注重小学生们的对于文章的朗读,而学生在朗读文章中的主体性就表现为老师的朗读作为范本,同时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自己想象和感受文章中包含的情感,老师只需发挥引导的作用。老师更要关注学生自己对于篇章的理解,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阅读之后的看法和观点,这样才能注重于学生的想法,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主体性也显现了出来。由此,学生们在语文阅读课上的主体性就充分展示出来,学生们也会觉得此事关己,会认真地对待,才会自主地参与到语文阅读课堂中。

2.2 培养兴趣,主动学习

如何培养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是很多教育机构忽略的问题,而以母语为基础的阅读课普遍让小学生觉得过于容易,根本提不起学生们自主学习语文阅读的兴趣,更不会关注老师讲课的内容,对此老师应该采取相应手段,增加课堂的乐趣。例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选择性的教学,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再加上自己的挑选的内容进行教授,让学生们更加关注教学内容。更好的办法就是情境教学,例如在教授故事性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表演或者直接让每个同学讲一个类似的故事。总之语文阅读老师应尽力而为,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利用各种现代科技让孩子们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产生自主学习语文阅读的愿望。

2.3 标准多元,发展个性

圆是最完美的图形,然而在当今这个个性突出的时代里,圆形需要被改造成棱角鲜明的形状。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教师经常会做出明确的教学评价,用“错”和“对”这样的标准,让小学们的思路受到限制,他们的发散思维得不到发展,而标准答案的概念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心目中。对此,老师们应该意识到要增加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并积极鼓励学生们多角度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们的创造力,小学生才会自主地投入到思考中来。

总结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方法 篇8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收音机”、“容器”、“观众”或配合教师演“教案剧”的配角的传统观念。“教”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学”,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其次,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多”(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控制限制得多)和“三少”(即学生读得少、练得少、自主探究得少)的弊病。最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成为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艺术家。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二、创设情境,实施愉快教学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创设情境,让每个同学都能踊跃参与,并在参与中表现自我、提高自己;实施愉快教学,营造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寓教于乐。

1. 读一读

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是:内容明显,事理简单,篇幅短小,易读易记。重要的一条则是多读,只有多读,才能品出味道。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儿童进行读书训练,在读中理解、消化、吸收。

2. 说一说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适当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理清文章的层次,明白事物的经过,提高口头的表达能力。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我引导学生看图讲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经过。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围绕着(小蝌蚪)长长的尾巴→长出两条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成了青蛙)进行讲述。这是小蝌蚪找妈妈的经过,也形象地说明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经过。这样的说话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3. 演一演

组织儿童分角色表演,这是一种帮助儿童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当自己化身为课文中“人物”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动作的特点。如《小燕子回来了》这一课,通过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时在沿途看到的变化,歌颂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速度快。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再按小组分别扮演“小燕子”和“小燕子妈妈”,表演他们从南方飞回来的经过。比一比,谁能把小燕子看到祖国建设性时又惊又喜的心情、动作和语言表达得准确、充分。学生便在这样愉快的学习中,看到祖国的建设变化巨大而感到欢欣鼓舞,从而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4. 议一议

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他们的各自智慧火花相碰撞,达成共识。如教《乌鸦喝水》一文,有个学生反驳说:“乌鸦想的方法不好,乌鸦可以用吸管吸水呢!”有个学生建议说:“它用两只手抱起瓶子也能喝到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争先发言:“乌鸦没有手,它有翅膀,瓶子很滑,它抓不住。”“那它可以把瓶子打破再喝!”……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气氛十分活跃。

5. 画一画

教师要紧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画一画关键的词语,唤起合理的想象,加深对内容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如《骄傲的孔雀》一文,孔雀象征一个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人,为了突出这一个性特征,指导学生画出“抖动”、“展开”、“炫耀”、“昂着头”、“挺着胸”、“理也不理”等词语,体会孔雀的骄傲神态,使儿童明白做人应该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的道理。

三、教给方法,注重培养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质疑问难,勤学好问,敢想、敢问、敢为、敢当,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如《小猴子下山》一文,课文由结构相似的几部分内容组成,叙述的形式基本一样: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扔下了什么?摘了什么往前走?教师应抓住这一教材特点,先精心地教学第一、二段,从中总结学习方法。第三、四段就可放手让学生用这一方法自己去学,教师只要适当指导、点拔。这样,由教师的教到用不着教师的教的教学过程,对他们今后在学习相类似的语言情境中,能够自我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四、课后延伸,养成良好的习惯

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处处用语文。因此,教师应树立“大语文”的观点,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校外,长才干,学做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或到效外游玩,或上树林原野采集本,或参观工厂,或学雷锋做好事。也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设立图书角,推荐好书让学生阅读,教给阅读方法,开展读书竞赛,组织兴趣小组等。实践出真知,要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谨防走入误区 篇9

误区一:强调死记硬背, 忽视以实物教学为主

《义务教育法》规定, 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少年即为义务教育适龄学生。这些年龄小的学生进入课堂, 会读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和动物来。生活中如果学生没有认识, 一旦眼见到实物, 就辨认不出实物, 有的学生可能在电视上、媒体上见到, 但活生生的实物却见不着。说明我们的小学生很少接触大自然, 接触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少。

防范的办法:教师尽可能把容易携带的实物展现在课堂上。比如教师可带几粒“gǔ” (谷) , 也称“水稻”、“稻谷”, 并与学生解释“谷”去其皮壳就是“米”、“大米”, 可用煮来吃的“米饭”。这样, 学生的记忆就深刻了, 而且这认识比背诵容易多了。“qīng wā” (青蛙) ,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 并不陌生, 但对城市的孩子来说, 只能在电视上、书刊里见到。教师可用玻璃瓶装一只小青蛙, 我们也称“田鸡”“水蛙”, 同时告诉学生青蛙可清除害虫, 是农业有益的昆虫, 唤起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可想而知, 这样的实物教学, 既能让小小年龄的学生认识事物, 记忆事物、又能让他们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爱护大自然的感情。这样的课堂教学, 使实物永久性地在小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象, 让学生“眼见为实”比学生死记背诵的效果更好。

误区二:强调背诵熟记, 忽略学生的理解能力

许多教师长期以来深受“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背诵影响, 认为小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读和记。一味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就要“滚瓜烂熟”。每课每词每音必背, 对于词、句子, 一概不求理解、运用, 给学生的记忆披上朦胧的外衣。对于小学低年级所学的整体认读音节, 学生觉得很难记忆, 往往学习前面的就会忘记后面的。例如:zhi、chi、shi、ri、zi、ci、si、yi、wu、yu、ye、yue、yuan、yin、yun、ying (共16个) , 如果采取背诵的方法, 让学生从开始至最后背, 逐一展开记忆, 恐怕有时学生一、二个月也记不住。

防范的办法:教师不妨用技巧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加强识记。zh、ch、sh、r、z、c、s (按声母表顺序) , 其中的翘舌音zh、ch、sh、r再加上“i”就变成zhi、chi、shi、ri;平舌音z、c、s加上“i”就变成zi、ci、si;对于i、u、e、ue、uan、in、un、ing在其前面加“y”, 就成yi、yu、ye、yue、yuan、yin、yun、ying, 这样就容易识记了。“wu”这个音节特殊, 就另记了。又如“三拼音节”, 让学生背音节显得呆板、费力。可以让学生首先理解三拼音节的概念:由声母+介母+ (另一个韵母) 构成。如:“jia”由声母“j”, 二个韵母“i”“a”, 其中“i”是“介母”, “a”是韵母;“xiao”由声母“x”, 二个韵母“i”“ao”, 其中“i”是介母, “ao”是韵母。又如“chuan”由声母“ch”, 介母“u”, 韵母“an”构成。再找几个“qiao”、“yue”“huang”“keng”“hua”“mei”“kong”, 学生很快就辨认出来“qiao”、“huang”、“hua”是三拼音节, 这比背诵的还要强, 理解得更好。

误区三:强调背诵范作, 忽视词语的积累和句子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生习作从三年级开始。如何调动小学生既能做到自主学习习作, 又能写出满意的习作来, 一直是低年级语文教师棘手的问题, 因为习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反映, 是学生掌握词语造句、运用句子的熟练体现。为了完成习作教学任务, 长期以来教师强调学生利用习作课、自习课, 找优秀的作文、范文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按人物、事件, 写人、写物的内容分类背, 三天背一篇, 五天背三篇, 二、三个月就背一大堆“熟文”, 再要求默写出来, 考试时就照抄袭, 一字不变。这种做法势必造成学生死记习作, 没有创新, 没有充分利用造句的理解, 写自己的经历、体验生活。结果是在习作上没有进步, 常写一些老调重弹的内容, 或相似或雷同的事例, 写作提高不了。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构建方式 篇10

一、通过预习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授每一篇课文前都会有相应的预习任务。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在预习过程中首先是通读课文,学生遇到的生字词会做记号,并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解决读音及字义。接着,整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在通读整篇文章的基础上就文章内容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尽可能解决。这样一来,既训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成就感,继而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是促成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好的催化剂。因此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学生通过全面的预习,在读通顺文章的基础之上解决了文章中的生字词,并整理出课文所讲的主要内容:一是,孙悟空是如何三打白骨精的?二是,孙悟空为何要三打白骨精?部分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之上质疑:孙悟空这三打有什么不同之处?另外,学生们结合了大量的资料自己了解了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不论是从作者还是到写作背景,大量的知识充溢在课堂中,就像闪现的一朵朵智慧之花,学生充满学习热情。课后也时常看到班级中的同学津津有味的阅读《西游记》。自主学习延伸到了书本课文学习之外,预习对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学生从一开始的质疑问难到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到课外的延伸阅读一步步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预习这个有效的自主学习的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挖掘机,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前提。

二、制定目标达成有效学习

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是实现自主学习的保障,是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适当的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可以帮扶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最终目的。例如,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三个名人事例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一系列自主学习的目标提供给学生: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遇到不懂的字词做上记号通过查字典解决生字读音及字义。

2.不光是自然界的水滴是这样,如果谁拥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他也将取得不凡的成就,文章向我们列举了3位名人的事例,你最佩服哪一位,就学习哪一位,看看这“滴水穿石”的精神在他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在旁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3.完成表格,生交流体会。

这样的三个学习目标既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自主学习,又能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整个课堂在安静思考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思考、讨论、领悟活跃了自主学习的气氛。

三、巧妙引导自主学习

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高效,我们教师不能任其发展,让他们随心所欲。应当让学生寻求自主学习的章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针对性的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真正的学有所得。

例如在学习《自相矛盾》这篇文章的时候,在学习完整篇文章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这卖矛盾的人一定非常后悔,他回家左思右想,硬是要想出一条既能卖出矛又能卖出盾的方法来,你也来试着推销一下吧。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奇思妙想的答案充溢这课堂,有的说捆绑销售,有的说减价打折,有的说买一送一等等。其实这个问题道出了文章的中心:我们做事不前后抵触要互相统一。换句话说只要避免了矛盾互拼就能成功销售。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领悟到了《自相矛盾》的寓意所在。

四、语文实践拓展自主学习

人是社会的人,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是社会大的一部分。通过进入情境,接触社会现象,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使学生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小学生充满着朝气活力,活泼可爱,我们应该顺应这一特点不断创新,大胆改革我们的语文课堂,开展多方面的语文实践活动,使死板枯燥变的活泼有趣起来,同时也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正所谓“生活处处即语文,生活处处有教材”。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灵活、多样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参观、访问、调查、游览,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的体会。如《负荆请罪》,本来就是一篇课本剧,就更有利于高年级孩子们的想象发挥。这一切都建立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我们也要尝试将语文课堂融入社会中去,融入大自然中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总之,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多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乐从中来,知从中来。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方法 篇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兴趣引导 阅读习惯

对于语文的定位要求从“语文”这一门课上升到“汉语语言”这个层次,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就一门语言而言,就是“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读”就是阅读,对于阅读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老师可以通过情境假设、问题设立、图片影音材料的推荐等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在教学《鞋匠的儿子》这一课时,老师可以提前翻阅材料,写一篇关于林肯的生平事迹的介绍性文章,让学生对林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要以这个故事表达林肯的伟大。然后提出问题,关于文章作者林清玄,他还有哪些脍炙人口的文章流传于世,从而加深学生对作者行文特点的理解。课后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找一些关于林肯其他事件的文章读一读,以进一步了解林肯。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对于事物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时刻保持学习兴趣。

第一,在授课过程中,遇到课堂内容短板时,即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文章内容理解之后,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老师要主动提出新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向下一个问题,不能让学生产生思绪停顿;第二,当学生面对问题,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地点拨提醒学生,让其尽快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能让学生在问题的死胡同里徘徊太久;第三,当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思维疲惫现象,懒的想问题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地提出问题的矛盾点,让学生自主参与争辩与讨论。

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蜕变,没有大量的阅读,学生的文化素养就不够,知识厚度不够,写出来的文章就干涩乏味没有内涵,如果在学生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对于其以后写作能力的提高及文化涵养的丰厚都有帮助。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每日一读的习惯。现在社会比较浮躁,学生身处在一个充满诱惑的环境中,如果每天都抽出一两个小时专门读些有营养的,对心理健康和情操的陶冶都有帮助。

2.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并不是读死书和死读书,在阅读过程中要有对于阅读材料思想和内容的看法,老师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最后老师可以以讨论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3.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好的句子和简介,学生要用笔记下来,要知道再好的记性都不如烂笔头,我们时常羡慕别人能够出口成章、引古讽今,但自己就是说不出来,这归根结底还是没有记下来的原因,读书不做笔记,不写读后感,那么书上的知识还在书上,永远装不到脑袋里。

4.问题不过夜的习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如果不解决,那么问题就一直在那里,所以在遇到问题时要积极主动地解决,可以使用工具书,或者百度工具,将问题解决了,心理就透彻了。

三、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提出问题,告诉他们哪里不明白,哪里有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课文内容提出解决方案,避免在授课过程中盲目抓瞎,找不到重点问题。老师要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寻找答案,使得阅读有目标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村庄最后被洪水吹得没踪影了?这个故事我们值得反思的地方有哪些?还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阅读之后对于阅读前的问题,可以当堂做一个小小的讨论,加深学生对于破坏植被后造成严重后果的思考,让学生意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这篇课文的目的就达到了。

四、阅读氛围的培养

《太子少傅箴》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学习和阅读氛围,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喜欢讨论和分享,那么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就不会孤单,阅读道路就能走更远。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阅读小组,给出阅读材料,然后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经验和阅读感悟的分享和讨论,为班级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比如在读《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作者钓到的那条“鲈鱼”是否该放,这个时候学生肯定会竞相提出自己的看法,就“鲈鱼”的放与不放展开讨论,更可以将这个问题升华一下:关联一下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应该放下的事情,也可以就“放下”这个词做研究,关键时刻的放下,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释放,让我们明白退一步海口天空的道理,或许在这一节讨论之后,也让许多学生的性格变得豁达起来,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汪丽萍.小学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探索[J].新课程(上),2015(06).

[2]郎卫军.浅谈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点滴体会[J].学周刊,2014(12).

[3]陈永红.浅谈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9).

对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思考 篇12

一、融洽关系, 激发积极性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学生对知识、对学习的态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如果不喜欢这个任课教师, 对所学的课程就没有兴趣, 每当上这个教师的课时, 情感就处于一种抑制状态, 就不可能有积极的、高效率的思维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 能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会迁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因此, 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平等、宽松的民主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师生关系融洽, 营造一种教也愉快、学也愉快的教学情境。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 上课的时候, 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教师的活动应压缩到最低限度。”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意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 不仅要讲究其规范、科学、形象、生动, 更要体现出尊重、信任、温暖、体谅和鼓励。例如, 当学生回答问题说了一部分就说不下去时, 我就说:“你刚才说得很好, 再想一想, 继续往下说。”学生得到鼓励后, 增强了自信, 于是调整了思路又顺利地说了下去;当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说错时, 我就说:“没关系, 坐下再想一想。”这样, 说错了的学生待一会儿还会积极举手发言;有时, 学生会在课堂上对某个问题提出疑问, 如果学生的质疑有道理, 我就表扬他说:“这位同学很有自己的见解, 我们大家应向他学习。”于是, 提出疑问的学生上课更加专心, 希望自己还有发表见解的机会。教师这样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鼓励, 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尊、自强等独立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 会更加密切师生关系, 学生便会以主人翁的态度活跃在课堂上。

二、放手自学, 培养独立性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 语文课中的字词知识基本上能够自学掌握, 作为教师应该大胆放手,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主人。那么, 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这些基础知识的积极性,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呢?

我的具体做法是:班内学生每四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课桌相对而坐。每一篇课文开始学时, 小组内四个学生利用工具书独立查找生字、生词, 做好笔记, 然后进行分工交流。交流的主要内容有字音、字形、字义、部首、组词、词义等。交流中学生互对答案, 肯定所学内容。交流中遇到分歧时, 可以讨论解决, 或者请求教师帮助。每学完一课在全班进行检测展示, 让学生评价哪些小组学得好, 哪些个人学得好, 给予表扬和鼓励。我还常常让学得好的学生介绍学习方法, 他们有时比教师想得还多、还周全。有一位学生告诉大家:“学到‘或’字时, 就应联想到‘戒、载、栽’等一类‘戈’部的字, 归类记忆。”还有一位学生说:“学生字用心记住字的意思, 就不会写错别字了。”这样做, 学生的兴趣很高, 自信心很强, 而且检测结果表明, 他们对字词掌握得程度和效果, 都比原来教师教的时候好, 这激发了他们极大的学习热情, 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充分读文, 发挥能动性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领悟。”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 并适时地点拨、引导, 努力做到读书中理解课文内容, 在读书中体会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

例如, 在《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的教学中, 我让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课文, 完成填空: () 的周总理。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 也可以自己想, 可以填一点, 当然更欢迎填几点, 此时学生有的大声朗读, 有的轻声连读, 有的默读……都在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这样, 开放的填空, 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 开放的要求, 激起了学生读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 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和方式, 提高了读的质量, 从而对周总理的崇高品质有了更深的感悟。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动情地放声朗读, 把他们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充分地表露出来。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还必须做到朗读形式多、层面广, 使学生百读不厌, 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通过长期的阅读训练, 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不但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而且在自读自悟的沃土上, 培植了创新意识的芽, 孕育了创新意识的花。

四、大胆尝试, 发挥创造性

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认为:“创新是人的本性。”创造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较高境界,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尝试, 发挥创造性。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 我放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大胆进行尝试,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如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能够熟读成诵的, 可以背一背;擅长画画的学生可以画一画, 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试一试, 既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 又使他们主动去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 学生自主的精神、创造力, 都淋漓尽致地得以表现。

上一篇:激起兴趣下一篇:我国体制改革财政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