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答案(精选8篇)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答案 篇1
01任务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120
简答题
一、简答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0 分。)
1.简述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
参考答案:
孔子提倡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孟子主张专心有恒,由博而约;韩愈强调学必有师,文以载道;朱熹赞成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王夫之提出学思并重,知行结合等。(每个小点各2分)
2.语文课程有哪些功能?其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包括工具功能、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6分)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4分)
3.语文课程的发展功能涵盖哪些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培养以思维为核心的包括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在内的一般认识能力;(2分)培养以理解语文学习过程为基础的语文自学能力;(1.5分)培养互助合作学好语文的能力;(1.5分)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2分)培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1.5分)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5分)
4.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首先,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它涵盖了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发展性、创造性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而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特殊性,是与其它课程相区别的特点,也是绝对不容许忽视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是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反过来人文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对语文工具的掌握。(3分)第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包涵两个方面: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和它所负载的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等内容方面,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语文课程把表达形式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之一,这是它与其它课程在性质上的区别。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将形式和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不能偏重某一方面。(3分)第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应当先从识字辨句到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研究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等表现技巧,通过表现技巧的分析,必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3分)能结合实际加1分。
5.简述语文素养的内涵。
参考答案:
语文素养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素养。(2分)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4分)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4分)
6.语文教学过程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参考答案: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语文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沟通课堂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不仅从书本中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努力体现出语文的实践性特点。(1分)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3分)其次,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语文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教育,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点拨、示范和在实践中体验,不需要讲授一套又一套有关方法的知识。(3分)第三,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重视个性差异,善于引导,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3分)
7.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答案:
首先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语文课程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语文学习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5分)同时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要看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不是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语文课程中的教育要因势利导,要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贯穿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中。(5分)
8.比较并简述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历年的语文教学大纲的重要区别。
参考答案:
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相比,主要在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上有进一步深化。两者的重要区别具体表现如下:(1)更加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综合性学习”就突出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此外,还特别而具体地强调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2)更加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学习体验 从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的理念出发,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发展置于课程的核心,十分关注学生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如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中,醒目地增加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维度,使得语文课程从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两大目标维度改变为三大目标维度,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更加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种影响决不仅仅限于思想品德方面,仅以“思想性”是无法完全涵盖这种丰富深厚的人文内涵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以“人文性”取代了原大纲中的“思想性”,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要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4)更加关注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连贯性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建议。在课程目标中把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分别提出了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这样的结构组合,既能够反映语文课程阶段性,又能够加强其一致性与连贯性,对落实语文课程总目标是非常有利的。以上四点各2.5分。
9.如何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
参考答案:
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而不是长期以来所认为的语文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4分)具体来说,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2分)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2分)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等。(2分)
10.谈谈你对多渠道开发并利用母语学习课程资源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2)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语文能力,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3)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4)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将富于生命活力的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发展。(5)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上五点各2分。
02任务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
简答题
一、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
1.分析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以下二题中选择一题作答)
1. 识字教学案例
阅读并分析下面的识字教学案例,并回答问题:
问题1:这个教师的教学主要运用了什么教学策略?运用得是否合理,为什么?(30分)
问题2.这个教学片断主要体现了什么样的特点?(60分)表达和字数10分。
识字教学片断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中,《识字四》有这样四组词: 观察
采集
昆虫 田野
树林
花丛 螳螂
蚂蚁
蟋蟀 蝴蝶
天牛
蜻蜓
一位教师在教这一课时有这样一组镜头: 师: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树林、花丛是属于植物类的。
师: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小朋友再仔细观察这些生字,你还能发现—— 生:我发现第三、第四行的字都带“虫” 字。生:不对,“牛”字不带“虫”字。
师:真好!除了“天牛”,其它的字都带有“虫”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因为它们都属于昆虫。师:真棒!咱们现在来玩个猜字游戏,好吗? 生:(兴奋地)好!
(课件出示小篆“虫”、“牛”)
师: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两个字是古汉字,古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猜猜看,这两个古汉字会是什么字呢?
生:右边一个是“牛”字。师:为什么?
生:因为“牛”字的上半部很像牛角。(有的学生边说边用手在头上比划出牛角的模样。)
师:好,我们来看看谜底。(在篆书“牛”字旁边出现了它的楷书和一张笑脸,学生们一齐欢呼起来。)生:左边一个我猜是“虫”字。生:是“虫”字。一定是“虫”字!师:凭什么说它是“虫”字呢? 生:它很像一条长蛇。
(在这个字的篆书旁边出现了它的楷书。学生们再次欢呼。)
师:恭喜大家都猜对了。小朋友知道吗?古代蛇就叫长虫,写成这个样子。现在“虫”指的是昆虫。不少古汉字就是这样根据物体的样子造出来的。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给我们留下了世上独一无二的汉字。
2. 阅读教学案例
阅读下面的阅读教学案例,结合案例具体分析并回答问题:
问题1:这个案例突出地体现了新课程什么样的思想?(30分)问题2: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哪些值得赞赏和借鉴的特色?(60分)
表达和字数10分。
《苦柚》教学片段
(教师在执教《苦柚》的过程中,设计了请学生夸一夸小姑娘的环节,这时,却出现了下面一个意外的小插曲)
…… 师:伯父被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打动了,掏出一百元钱给小姑娘,但小姑娘是怎样做的呢?
生1:小姑娘头也不回地走了。师:周围的人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2:他们发出了啧啧的称赞声。
师:大家设身处地地想想,周围的人会怎样称赞小姑娘呢?你也能夸一夸她吗? 生3:这个小姑娘真不错,是个好孩子。生4:世上多些这样的孩子该多好啊!
生5:这个小女孩是我们的骄傲,学习的榜样!师:讲的好,还有吗?
生6:她可真是一心为别人着想啊!
生7:(犹豫地举起手,又放下,再举起手来。)老师,我认为在我们身边没有像小姑娘这样卖东西的人了。如果一个人出去卖东西,肯定是为了赚钱,伯父给她一百元钱,做生意的谁会有钱不要呢?
生8:(马上站起来。)老师,我认为小姑娘可以收下这一百元钱。(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议论纷纷。)
师:(犹豫了一下,笑着说)现在,如果你是这个小姑娘,你会怎样做呢?同意小姑娘做法的同学站到左边来,同意小姑娘收下一百元的站到右边来。
孩子们略微思考后,分左右两边站好,但明显可以看出赞成小姑娘做法的同学占大多数。
师:让我们来开个小小辩论会,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看看小姑娘到底该不该收这一百元,好吗? 生:(齐)好!
生左,我们同意小姑娘的做法,这样更能体现出小姑娘是个诚实、善良的人。生右:既然伯父是归国华侨,那么他一定很有钱,而小姑娘还在读书,就要出来卖柚子,这说明小姑娘家里一定很穷,她完全可以收下这一百元钱作为她的学费。生左:如果小姑娘收下了这一百元钱,不证明她是个贪小便宜的人吗?
生右:我认为不,小姑娘出来卖柚子,有可能她妈妈正生病,卧床不起呢?如果这一百元钱刚好能给小姑娘的妈妈治病,难道说小姑娘是个贪小便宜的人吗? 生左:如果小姑娘下次又出来卖柚子,她虽然还是告诉别人这柚子个儿大,但里面的肉不多,而且味道有点苦,别人假如也被她的诚实所打动,买下她的柚子,那她心里会不会想,这次别人又会给我一百元钱呢?
生右:我认为小姑娘可以看买柚子的人的情况,如果他有钱,可以收下这一百元钱,然后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不是更好吗? ……
(在辩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从左边跑到右边,或从右边跑到左边,自然地又开始辩论……)
师:(小结)刚才的辩论会可以说是精彩极了,大家唇枪舌战,谁也不让谁,到底小姑娘该不该收这一百元钱呢?我认为,小姑娘不收这一百元钱的做法更好一点。作为一个学生,我们不应该贪小便宜,这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品质问题。如果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可以通过其他的办法来解决困难呀!相信小姑娘的诚实、善良,也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她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参考答案:
答案提示及评分标准案例1.答案提示:问题1:主要运用了“寓识字于游戏之中”的教学策略。(10分)在这堂课的这个教学片断中运用此策略是合理而有效的,因为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尚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用“猜字”游戏可以利用儿童不随意注意的规律来刺激和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10分)同时在初学生字阶段,这样的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迅速熟悉生字,巩固识字效果。(10分)问题2:主要特点:第一,自觉地体现了汉字的文化性。由汉字组成的汉语系统是宝贵的文化宝库,识字教学的任务不光是教会认字,识字的过程应该成为文化积累的过程。出示两个字的篆书,不仅有助于学生抓住字形特点识字,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之情。(20分)第二,具有趣味性。“猜字”游戏的引入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调动并保持学习积极性,同时猜字的过程需要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归类、联想等积极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开发孩子的识字潜能。(20分)第三,具有审美性。游戏使情绪变得轻松,篆字优美生动的字形启迪想象,而好奇心的满足、成功的愉悦、教师积极的评价都使得学习过程变得趣味盎然。(20分)表达规范;(5分)字数达到600字。(5分)注:答出大致要点即可,不必要求表述与提示完全一致。案例2:答案提示:问题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一味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走,而是随着学生的质疑,敏锐而不失实机地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思辩,学生们积极思考,学得很主动,收获的是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答出以上要点20分,能够结合案例进行具体分析10分)问题2: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不压制不同意见,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15分)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思维。(15分)教师注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既落实阅读课的任务,又注重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15分)(能够举出案例中的例子进行具体分析15分)表达规范;(5分)字数达到600字。(5分)注:答出大致要点即可,不必要求表述与提示完全一致。评分标准60分以下:不能根据要求进行分析,观点不明确,表达混乱,字数不够60分(含)—74分(含):基本能根据要求进行一定分析,观点不够明确,表达不够准确,字数达到要求75分(含)—84分(含):能根据要求进行比较具体的分析,观点较明确,表达清晰,字数达到要求85分(含)—100分:根据要求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观点明确,表达准确、清晰、流畅,字数达到要求。
03任务
写一种动物的文章 【教学目标】
1、能读懂鸽子的例文,知道作者是抓住鸽子的外形和动作两个方面的特点,把鸽子写得很有情趣的。
2、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掌握写作方法,能按要求完成习作。【教学难点】
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明确训练要求 1.谈话激情。
(1)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交了哪些朋友?(2)除了这些人以外,你们还有什么特别的朋友吗?(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家禽野兽)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当像看待老朋友一样,与它们和谐、友好地相处,甚至还要保护它们。(3)说一说,你们喜欢哪些动物朋友,对于它,你知道些什么? 2.交流归纳。
教师小结:只要是你喜爱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动物,你都可以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好朋友,去了解它,去爱护它。3.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读懂习作提示,弄清习作的训练目标。
二、师生互动,描摹观察体验 1.画一画。
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画下来。2.说一说。
你画的动物有什么特点,能介绍一下吗?(要注意动物的特征,可以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3.师生归纳。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4.小组交流。
5.交流体验,表达情感。同学们那么喜爱动物,一定和动物有过动人的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
6、学生自由选材、定题目,自行拟稿成篇。
三、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 1.小组评改。2.班级交流。
小组推选优秀习作在班级宣读 3.提出修改意见。4.学生修改。板书设计:
写一种动物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04任务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120
简答题
一、简答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0 分。)
1.在中年级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发展儿童语言功能的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中年级主要采用观察作文的形式来发展儿童语言功能,既顺应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需要。(4分)首先,小学作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儿童“虚构”,而且要教会他们表达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当儿童已经初步具备在头脑中产生表象和安排表象结构的心理机制,其观察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必须根据作文教学的性质、任务,教会他们通过观察去准确地摄取周围世界各种真实的形象,并用文字把由这些形象产生的表象和真实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3分)其次,中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用文字概括和交流周围世界比较复杂的信息,即掌握“构段”的基本思路。学生通过写观察作文能比较顺利地掌握“构段”的基本功。因为语言的条理性是观察的周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的具体体现,边观察边思考,有助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分)
2.阅读作文训练体系包括哪几个类型?
参考答案:
包括:(1)摘录精彩的句段。这类训练主要是为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它是必备的作文的前奏。(2)根据原文编写故事。这类训练通过让学生联想,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3)写出文章提要。让学生掌握作者写作思路,从中学习表达方法,并发展抽象思维能力。(4)写心得体会。即把阅读后的收获感想写下来,这是阅读作文的重要训练形式。以上四点各2。5分。
3.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参考答案:
开发创造潜能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意识和逐步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2分)应该实现两个“贯穿”:第一,贯穿在整个小学作文教学序列之中,即和各学段语言交际功能和思维能力的训练重点紧密结合;(4分)第二,贯穿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即和命题、取材、指导、评价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4分)
4.简述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主线和辅线。
参考答案:
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主线是言语功能和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根本依据。(3分)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表明,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何运用口头语言准确、恰当、得体地完成各类言语功能,而完成各类言语功能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是密切不可分的。(2分)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辅线是语意教学和语境教学,这是构建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重要依据。(3分)因为如何将教学内容系统地、有层次地、有步骤地展现出来,是口语交际教学应当考虑的核心问题。(2分)
5.应该怎样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参考答案:
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活动情境,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选择开放的口语交际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设计挑战性任务,满足学生的启智需要;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以上四点各2。5分。
6.应该如何制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计划?
参考答案:
第一,要按学段或学年来制定(至少要按学期来制订)。(1。5分)第二,一般采用“主题学习”的形式(也可称“问题学习”或“项目学习”),每项主题学习一般包含几次学习活动。(2分)第三,学习的主题可以来源于教材,但更要采纳学生的建议。(1。5分)第四,主题学习要根据课程标准对各学段提出的教学目标,确定比较明确的教学要求,尤其要确定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以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要求。(2分)第五,主题学习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尽量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1。5分)第六,主题学习可按学校组织,也可按年级和班级组织。(1。5分)
7.英、法、美、新、日等国开设的综合性课程有哪些共同的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
这些国家开设的综合性课程尽管名称各异、结构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它们的价值取向和宗旨却有共同之处,即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团结合作,(3分)强调学习和生活的密切结合。(3分)
8.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其主要作用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有进步、有无学习的困难。(4分)诊断性评价是针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习内容或知能上的障碍作进一步诊断,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3分)形成性评价则侧重所教过的内容,随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发现学生的潜质。所获信息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根据需要采取恰当的调适措施。形成性评价可以迅速找出简单的困难问题并加以解决,对严重的困难则留待诊断性评价的分析与处理。(3分)
9.简述编制双向细目表的操作步骤?
参考答案:
首先,按知识要点进行纵向设计;(3分)其次,按能力水平进行横向设计;(3分)再次,将双向设计合计总分,根据各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再分配。(4分)
10.哪些问题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教学理念问题;(2分)课程问题;(1。5分)教学组织形式问题;(1。5分)教学方法问题;(2分)教学评价问题;(1。5分)师生的发展问题。(1。5分)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答案 篇2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北师大版教材从字眼内容到呈现方式都比较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进而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了兴趣的小树苗, 孩子们才会努力用知识的泉水培育出参天大树, 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教材改变以往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单一、僵化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不断体会和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富有个性化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态度、习惯与方法, 逐步学会独立学习, 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该立足教材, 活用教材, 用活教材。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中段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来对教材进行基础性教学的同时, 深刻认识语文教学的基础, 例如, 基础知识、语言的积累、学习技巧、思维水平、综合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 爱国精神、人文素养、个性的张扬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也同样是语文中基础的范畴, 这对学生的后续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这门学科有其独特的地方, 教育重在育人, 语文的课堂在人文的培养、语言的修养方面很重要。更要避免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 小学生的心智还有待成长, 阅历远不如大人的多, 很多东西他们还不能理解, 或者理解不深刻, 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如果教师多次忽视这方面的问题, 会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 不愿意在语文上面下功夫, 给小学生心智成长的重要阶段带来的后果是巨大的。教师应该把握一个度, 尽量用学生听得懂的、浅显的语句来表述, 语言风趣幽默、生动很有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得到广泛的认同,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嫩芽并培养成茁壮的大树需要教师进一步在教学生涯中摸索、探究, 当学生做感兴趣的事情时, 常常会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时想象力、思维高度活跃, 很有可能擦出思想的火花, 进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生动课堂, 开放式教学
活跃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并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课堂上,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自主参与。
如今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改善, 国家要创新, 小学生创新更要从小抓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不断强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不容置疑。为了顺应新课程的这一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也该采取措施改变现状。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模式, 但是有些教学模式还停留在片面强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此, 我们应该尽量在语文课堂开放式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是动态进行的, 不应该是老师单方面的讲解, 学生自己要提供耳朵就可以, 这是行不通的。长此以往, 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没有了, 学习能力也没有了。因此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是必需的, 在互动中, 学生需要思考, 需要动脑筋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无形中, 语言的素养就有所提高。科学合理的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有效途径。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学生之间自由交流, 表述自己的见解, 面对学生的提问, 教师应当给予最密切的关注,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 以学定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强调,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是多姿多彩的, 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这氛围当中渐渐引导学生走向语文学习的大课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小学生学习中会有很多的问题, 有些可能幼稚, 有些可能和学习的课程关联性不大, 这时教师就需要来引导, 控制课堂学习的节奏和学习氛围的营造,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 或者提出的见解得到认同, 都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加主动地、大胆地、积极地去读书、学习, 这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 张扬了个性。
三、教学方式现代化
时代在进步, 现在很多学校课堂都已经配备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仪器, 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这些设备。多媒体在辅助教学中, 生动形象, 可以用幻灯片方式, 并可插入图片、视频、音乐等, 给学生以最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学习, 对具有强烈好奇心且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的小学生来说, 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如果能恰当地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 肯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总之, 如何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效, 而且学生喜爱, 不是一篇文章可以总结的, 教师要活学活用, 尽职尽责。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要立足教材, 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活用教材。
摘要: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材相比, 内容新颖、形式丰富, 符合新一代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这门学科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思维, 着重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应该生动, 避免死气沉沉, 在课堂中营造融洽的氛围, 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教学要跟紧时代步伐,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教学, 直观形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生动课堂,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夏家发.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及其实施策略[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 2012-09.
[2]洪春幸.关于小学新课程教学的体验与思考: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主例[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10) :29-32.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答案 篇3
关键词:师生对话 非期待答案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76-02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想说不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其小则小鸣,扣之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学记》将善于处理对话关系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然而,师生问答中伴随着期待答案和非期待答案的产生,教师认可期待答案,却常常排斥非期待答案,使课堂教学陷入一种教师主导的困境中,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而非期待答案蕴含着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更具有研究意义。
一、非期待答案的涵义
非期待答案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的问答,即为期待答案。叶澜认为,“教学过程成了教学预设的实施过程,课堂教学就是从预设到预设,根本没有期待生成的过程。教师对于学生为什么回答不出期待答案不做思考。老师的课上得好不好取决于学生在不在状态、配合得好不好。我们没有认识到‘非期待答案’恰恰是学生的创造力在日常教学中的迸发。”
随着大家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对非期待答案的关注,有研究者提出,非期待答案是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师生交往对话过程中,教师在提问时已经预设或者潜在一个其可以理解、接受的答案或答案域,并期待学生呈现的答案能够与此符合,当学生的答案超出了教师期待的或者潜在的答案或者答案域时,就为“非期待答案”。
二、关注非期待答案的意义
笔者认为,非期待答案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合理地对待非期待答案,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建构更有意义的师生对话,和谐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开发更广阔的课程资源。
1.激励学生自主思考,更好地使人生成为人
鲁洁认为,基于生活哲学的教育是站在人的主场上的教育。人自身的生成与完善是整个人类生活和历史发展的终极目的,而教育这一实践活动在实现人类的终极目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存在根据和基本使命就是要使人生成为人。非期待答案蕴含着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是学生的思想成果,是打破传统对标准答案的追求。尊重非期待答案,是尊重学生的体现,真正意义上实现话语权的平等,促成人的自身生成和完善。
2.提升师生沟通的有效性,建构更有意义的师生对话
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都取得了平等地位的教学,学生不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开始有了自己的发言权,既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又可以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师生之间可以争论,可以探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质量的过程。
3.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非期待答案蕴含着学生的思维成果,学生独立思考往往不完全同于常规的课本标准答案,打破了追求标准答案的常规,鼓励他们综合思考,更好的促进了他们发散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想象的发展,有效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4.蕴藏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开发更广阔的教学资源
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一份教育资源。非期待答案是结合个人经历与学识自主回答的凝结着智慧的答案,在其给予的答案中,往往能给众人更多或更深思考的维度。激发学生更多的非期待答案,有助于获取更广阔的教学资源。
三、非期待答案的作用机制
课堂交往中,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构建有意义的师生对话、和谐的师生交往。学生独立思考,重新组织信息,给教师以反馈。教师从学生的反馈中提取有效的教学反馈,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对于学生给予的非期待答案,教师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分析,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在师生的对话交往中,师生的思维得以有效碰撞,以便形成更好的认知。教师以生为本,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给予积极正向的反馈,有效平等沟通,能有效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性,让学生领悟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实现个人价值。就课程资源而言,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教学相长。
四、非期待答案反映的师生对话问题
非期待答案在现实的操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本研究以西安某初中的语文教学为例,进行了长期的课堂观察,问题如下:
(一)就非期待答案的产生而言
1.低效的课堂提问质量影响着非期待答案的产生。课堂提问质量越高,非期待答案产生的几率越大。对于问题质量,有以下四个因素影响:问题数量,提问方式,问题类型,回答方式。
三位教师的课堂行为观察分析图
(1)问题数量:存在教师课堂提问数量过多,师生对话有效性低的情况,不利于非期待答案的产生。Y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数量达60个,学生回答次数近120次,有效对话却很少。低效的教师提问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疲倦,也导致了非期待答案的减少。
(2)提问方式:课堂提问中以封闭性问题为主,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Y、Q教师的封闭式问题比重在70%以上。然而,封闭性问题只需学生回答是或否,对或错的问题,这样不利于产生非期待答案,即使产生了一定意义的非期待答案,其实际参考意义以及教学反馈是较少的。
(3)问题类型:课堂提问中以记忆类和理解类问题为主,运用类和综合类问题偏少。Y、Q教师非期待答案产生比重较少也是由于理解性和记忆性的问题偏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其属性、功能不同,因而在其基础上形成的问题效能也不同。如记忆类问题属于认知-记忆的事实性问题,要求学生回忆或识别信息,理解性知识属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信息展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此两种只要考虑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非期待答案。
(4)问答方式:课堂问答方式存在着不合理情况,以齐答为主,个答为辅。H教师个答为主,齐答为辅,Y教师却有50%以上的齐答率。齐答学生反应时间短,也一定程度说明了问题的难度偏易,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偏少。齐答是教师获取班级整体教学反馈的方式,齐答应控制在一定的数量比重内,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个人回答,以便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积极性影响着非期待答案的产生
课堂问答中存在着不公平,影响了学生们的积极性。非期待答案的产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但三位教师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选择男生回答的比例分别为63.16%,70.8%,54.5%,一定意义上存在着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减少了女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课堂上勇敢表达自己观点的比重也偏低,学生积极性的下降,制约着非期待答案的产生。
(二)就教师教学反馈而言
教师给予学生正向的积极反馈偏少。Y、Q、H正向评价分别为3.54%,57.1%,42.0%负向和无评价分别为52.22%,25.8%,18%。Y、H两位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的反馈正向评价偏少,中性、负向、无评价偏多,根据强化理论分析,正向的刺激会产生正向的行为。青少年早期在其言行收到肯定和赞赏时,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五、给教师的建议
非期待答案普遍存在在课堂中,非期待答案的有效处理,可以构建更有意义的师生对话,教师应合理从非期待答案中提取有效信息,促进学生发展,建构人的意义,现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师生对话的问题质量,为非期待答案的产生创设更和谐的环境
教师进行师生对话时,坚持学生主体、平等对话、情感体验、人文渗透、开放心态。在提问时,有效提高问题质量,少而精,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优化问题结构,提高运用性和综合性问题的比率,减少齐答的比重,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和学生表现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师生对话创造更和谐开放的环境。
2.鼓励学生的非期待答案及创造性,有效开发蕴藏的教学资源
包容的看待学生的非期待答案,用口头语言或行为举止认可学生的回答,挖掘其中的有效资源,寻求教师得出非期待答案的根源,不仅教会他们是什么,更教会他们为什么以及思维过程。对于有效的课程资源,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探究或者研究性学习,在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关怀和支持学生的同时,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
非期待答案超越了课堂标准答案,对于构建师生间有意义的对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期待答案,不仅有语文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还有心理学意义上的对话,更重要的是平等对话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要真正民主、平等,促使师生进行有效沟通,从非期待答案中寻找真正鲜活的知识和思考源,才能使教育真正回归本真,真正促进人的生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2]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M],2008年12月卷,第18页
[3]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对话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4]彭聃玲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页
[5]曾华英,《课堂教学中问题效能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13页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44页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答案 篇4
案例分析:
现实数学观所对应的是理论数学观;生活数学观所对应的是科学数学观。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和运用广泛性三个主要的性质特征。
小学数学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要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再让他们自己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儿童的数学学习的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先生,即数学学习活动存在于儿童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数学学习应当成为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去仔细地观察,粗略地发现和简单地证明。
儿童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认识数学的,数学概念往往就是源于普通的常识。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和丰富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求欲,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辨析、操作等活动,逐步从对象中抽取本质属性,建立数学概念。在本例中,教师设计了实际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观察、辨析并实验、操作,使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变为在问题情境的尝试操作下的思考和分析过程,这种融生活化策略和操作性策略为一体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儿童数学学习的特点,体现了现实数学观和生活数学观。但是,数学概念的学习和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学习上不同的。“平均数”作为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指的是一种词汇的认识;“平均数”作为一个数学概念,是对一组数的集中和离散程度的本质认识。掌握了单个词汇并不一定就是理解了概念。本例中,在采用“常规方法”来组织学习“平均数”知识的班级中,虽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设计了生活化情境,可在跟进活动中学生仍然不能将问题与习得知识建立联系甚至不能理解真实情境问题本身的意义,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作为数学概念的“平均数”的本质意义。
在平均数这一概念教学中,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概念是一切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基础,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要素。概念是对两中以上对象的共同特征的概括;概念主要以词的形式来标志;概念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同时也是对经验的加工。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它们具有反向对应的关系,当内涵扩大了,外延会缩小;反之外延扩大了,内涵会缩小。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儿童的生活经验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进而成为我们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开发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庞大资源库。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还不如说是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这种“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孩子应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论述题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设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每天的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等的理解问题。
其次,市场经济需要人们掌握更多有用的数学。如对股市中的各类“趋势统计图表”掌握与理解。
最后,生活中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如报纸、杂志中随处可见的统计图表、比例、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符号的理解、识别与阅读。
二、数学自身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随着经典数学的繁荣和统一,许多数学应用方法的产生,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科学自身的发展必然对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课程目标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体会观察、尝试、合情推理、猜想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另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与解题技能的培养目标削弱,判断、优化的能力目标需要加强。
三、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新的儿童发展观关注儿童的发展,从关注精英数学转向关注大众数学,强调学习适合每一个个体的数学,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升公民的素质成为重要的课程目标
02任务
案例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
几何知识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掌握必要的形体知识,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认识、改造人类生存空间的需要。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不失时机地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都是积极的、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下面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开展好立体几何图形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圆锥的教学:我在复习准备时选用粮囤做感知材料,形象地展现了由粮囤(圆柱)变为粮堆(圆锥)的过程。展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便于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二是重视学生的操作观察,把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主要建立在亲自“摸一摸”、“看一看”等具体的感知动作上,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帮助学生切实建立起立体图形的表象。三是重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形状的物体”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如何测量圆锥的高,就不只局限于书上的一种方法,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五是重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亲身体验,重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完成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例如在认识圆柱的侧面时,采用了让学生把圆柱包起来,再展开看一看的方式进行亲身体验,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当然,在教学设计中还应十分强调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形象地展现如:高的平移、圆柱、圆锥侧面展开等难以讲述的内容,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我个人认为,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起以下作用:
(1)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教师作为承担间接知识传授的学习组织者,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根据临场的反应作适当的调整,同时要通过自己有效的评价来定位和激励学生,以达到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兴趣的目的。
(2)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他们受个人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基础的心理特点等的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质疑、设疑、组织讨论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并通过教师有效设计的活动和评价方式来激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整体能力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以及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利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能力水平,通过细心的观察、合理的评价等诊断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修正或调整。
03任务
答: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学生个体千差万别,个性特征明晰可见,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而与之紧密联系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必须要给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一时语塞或南辕北辙,立即请他坐下,便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间。教师应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时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即使回答问题有错误,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和鼓励,学生到处可见教师灿烂的笑容,亲切的笑脸,到处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赏识的教学评价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让教师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之感。
数学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恰当的评价,对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非常重要。但如果评价得不合适宜,过于虚假不真实。那么,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就没有价值。
(一)数学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度,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学生很平常的行为,教师都大加赞赏,这样的评价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学生往往就会“迷失自我。”
(二)教师在数学课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个性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找准评价的切入点,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差异。让课堂上的评价具有个性化特色,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
当然,我在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方面探索得还很不够,今后我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讨。我希望自己通过这方面的学习和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自信,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论述题
发展儿童构建数学概念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也是发展儿童数学素养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数学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及数学认知结构,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记忆、表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儿童先天就有的,也是无法从其它途径获得的,只能在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加强培养,才能逐步形成和提高。
一、要重视表象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形成数学概念往往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表象阶段”。它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渡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在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二是在学生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的语言运用;三是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归纳。
二、要加强数学交流
学会数学交流是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有效的数学交流就依赖于准确的数学概念。因此,准确地运用数学概念是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的一个条件,而充分的数学交流活动又能促进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必须引导学生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二是要给学生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三是要让学生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
三、需促进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保证数学思维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概念构建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有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所以发展儿童数学概念的构建能力,必须充分重视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
04任务
单项选择题:(共20道题,每题4分,共80分。机上批阅,可多次做)
1.C 2.C 3.D 4.C 5.B 6.B 7.B 8.C 9.B 10.A 11.B 12.C 13.C 14.C 15.D 16. C 17.B 18.B 19.C 20.A
小学数学规则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形成运算的技能,它还与发展儿童数学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发展儿童良好的数感。
数感代表着个人使数、数字系统和运算具有意义的观念,更准确的说,数感实际上代表着不同个体因自己的经验、学习和能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关于“数”的良好的智力结构。良好的数感是形成数量概念和数理推理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的条件,是形成运算技能的重要保障。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可以从多方面发展儿童的数感。1 在实际的情景中形成数的意义
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对具体物体对象的活动来逐渐认识数的,学习中,要使儿童能形成良好的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就应该将学习活动置于儿童具有生活经验的实际情境中,让他们体验,感悟,理解。(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例如,他们认识“5”,开始时带有物质和能量性质的,知道5个苹果,5支铅笔,5个人等,当对这些具有这种相同元素个数特征的“物体的集合”多次的感知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去关注这一类“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形成对“5”的意义的理解。
(2)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例如:小明有3本书,小芳有4本书,一共有几本书?这样的问题,假如学生采用“在第一加数基础上的逐一加”的方式,就支持了他们对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2 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1)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数的位置感首先表现在对一个具体数在某个集合中的位置有敏锐的感觉,同时对于这个数与相邻数之间的相对大小有一个敏锐的感觉。例如学生能较快反映,65这个数在100以内的序列中大致占中间的位置,65比100的一半要大些等。
(2)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例如学习8时,学生知道8是由1和7,2和6,3和5,4和4组成。儿童对数之间关系的一种 敏锐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数的多种理解。3 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在开始学习加减法时,结合实际情境,学生应当对数和数的实际意义有所理解。例如,图示有3辆小车和4辆小车,并将他们和起来,学生在解答3+4=7后,应该能意识到,这是3个元素和4个元素的合并,结果是7个元素。05任务
一、判断题:(判断题17道,每题2分,共3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二、填空题(填空题15道,每空1分,共46分)
1.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
2.(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4. 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
5.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6. 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7. 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8. 空间方位、空间距离、空间大小
9.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策略(能力)
10.(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11. 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
12.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的语言能力
13.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4.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问题(导入)
15. 认知、联结、自动化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很多时候,儿童是在游戏中体验与建构数学知识的。因为游戏不仅能激发儿童的思维,游戏还能促进儿童策略性知识的形成。
如:教者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时,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然后通过择优选用简便科学的方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打下基础。
在创设情境,回顾旧知。以旧引新,通过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分一分、数一数,体会初步的统计思想,为下面探索统计的方法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的基础上,继而进行:统计图形,探索统计方法:
1、设计问题,激发统计兴趣。
⑴“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⑵师: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几个?可以用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统计方法。
2、参与游戏,探索统计方法。
⑴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你来说,我来记”,做完游戏,大家想知道的问题,就会得到答案了。⑵ 老师对同学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⑶ 学生分组活动搜集数据。
⑷ 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 ② □□□□□
△△△△△△△ ③ □ |||||
○ ||||
△ ||||||| ④ □ √√√√√
○ √√√√
△ √√√√√
⑸ 比较择优,掌握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学生可能会体会到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比较简便,愿意使用。
3、整理数据,学会应用。
我们把记录的结果整理有表格里(出示表格)图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一共 看图:你从这个表中知道什么?
电大小学数学研究形考答案 篇5
例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
所以小学数学教育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从现实中,从经验中,从体验中学习数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角的初步认识中,设计者袁红设计了五个情景,给了学生一定的主观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从生活中,从现实中,从课堂中,从体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并且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不同于成人的认知特点,是有一定差异的。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空间几何,与作为数学科学的空间几何还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作为数学科学的空间几何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空间几何是几何学中最基础的部分;其次表现在作为数学科学的空间几何是一种论证几何,或称之为证明几何,而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空间几何是一种直观几何,或称之为经验几何、实验几何;最后表现在作为数学科学的空间几何是存在于严密的公理体系之中的,而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空间几何则是存在于不太严密的局部组织之中的。
小学数学的几何学习,对儿童来说,不仅仅要学习几何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空间观念的发展和空间能力的逐步形成。在情景三四五中,观察一下剪刀是如何剪东西,和同学一起做活动,自己单独做活动,这三个情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和空间能力的形成。
在工作表格任务中,因为有了学生自主的的体验,直接的经验,所以有效的为 “学习任务”作出了铺垫。在第二题中,从猜测的角度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第三题“学习计划”中,更加有层次有步骤的引导学生为做实验而准备。角是小学几何中的基本平面图形,同时也是构建立体图形的基本元素。第四题正是通过学生的亲自观察和实验探究,强化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所以使学生获得角的知觉映像更加牢固。
在做实验时,因为学生首先要在获得并形成有关各种图形的大小和形状的表象之后,能对各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准确的辨析;其次还要运用已经构建的有关各种图形的形状以及大小特征的表象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图形经行组合分解,即能将图形进行分割、组合、变形并对结果做出预测。所以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他们会做出很多种假设,并且通过积极的探究,努力的尝试,及时的反思,不断的修正等这样的一系列的行为过程,从而完成预定教学目标,而这一系列的行为过程中,包含着现代社会成员的高层次的素养:自我调控与自我反思。第五题“评价”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设计的,充分发展了学生自我调控与自我反思的能力。
角的初步认识这个案例,正是从经验是儿童学习几何的起点、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是小学儿童许多几何知识的获得与几何质的认识的主要途径等规律出发,设计的一个完美的案例。
如何理解和把握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角色与作用?我个人认为,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起以下作用:
(1)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教师作为承担间接知识传授的学习组织者,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根据临场的反应作适当的调整,同时要通过自己有效的评价来定位和激励学生,以达到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兴趣的目的。
(2)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他们受个人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基础的心理特点等的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质疑、设疑、组织讨论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并通过教师有效设计的活动和评价方式来激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整体能力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以及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利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能力水平,通过细心的观察、合理的评价等诊断
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修正或调整。
教学活动中的巡视与评价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学生个体千差万别,个性特征明晰可见,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而与之紧密联系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必须要给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一时语塞或南辕北辙,立即请他坐下,便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间。教师应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时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即使回答问题有错误,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和鼓励,学生到处可见教师灿烂的笑容,亲切的笑脸,到处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赏识的教学评价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让教师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之感。
数学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恰当的评价,对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非常重要。但如果评价得不合适宜,过于虚假不真实。那么,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就没有价值。
(一)数学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度,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学生很平常的行为,教师都大加赞赏,这样的评价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学生往往就会“迷失自我。”
(二)教师在数学课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个性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找准评价的切入点,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差异。让课堂上的评价具有个性化特色,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
当然,我在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方面探索得还很不够,今后我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讨。我希望自己通过这方面的学习和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自信,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请举例说明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小学数学学业评价在策略上的特点 :
发展儿童构建数学概念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也是发展儿童数学素养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数学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及数学认知结构,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记忆、表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儿童先天就有的,也是无法从其它途径获得的,只能在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加强培养,才能逐步形成和提高。
一、要重视表象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形成数学概念往往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表象阶段”。它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渡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关注: 1是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在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 2是在学生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的语言运用; 3是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归纳。
二、要加强数学交流.学会数学交流是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有效的数学交流就依赖于准确的数学概念。因此,准确地运用数学概念是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的一个条件,而充分的数学交流活动又能促进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发展。1是必须引导学生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2是要给学生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3是要让学生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
三、需促进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保证数学思维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概念构建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有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所以发展儿童数学概念的构建能力,必须充分重视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
请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则学习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学规则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形成运算的技能,它还与发展儿童数学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发展儿童
良好的数感。数感代表着个人使数、数字系统和运算具有意义的观念,更准确的说,数感实际上代表着不同个体因自己的经验、学习和能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关于“数”的良好的智力结构。良好的数感是形成数量概念和数理推理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的条件,是形成运算技能的重要保障。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可以从多方面发展儿童的数感。在实际的情景中形成数的意义 :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对具体物体对象的活动来逐渐认识数的,学习中,要使儿童能形成良好的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就应该将学习活动置于儿童具有生活经验的实际情境中,让他们体验,感悟,理解。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例如,他们认识“5”,开始时带有物质和能量性质的,知道5个苹果,5支铅笔,5个人等,当对这些具有这种相同元素个数特征的“物体的集合”多次的感知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去关注这一类“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形成对“5”的意义的理解。
(2)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例如:小明有3本书,小芳有4本书,一共有几本书?这样的问题,假如学生采用“在第一加数基础上的逐一加”的方式,就支持了他们对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1)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数的位置感首先表现在对一个具体数在某个集合中的位置有敏锐的感觉,同时对于这个数与相邻数之间的相对大小有一个敏锐的感觉。例如学生能较快反映,65这个数在100以内的序列中大致占中间的位置,65比100的一半要大些等。
(2)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例如学习8时,学生知道8是由1和7,2和6,3和5,4和4组成。儿童对数之间关系的一种 敏锐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数的多种理解。
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
在开始学习加减法时,结合实际情境,学生应当对数和数的实际意义有所理解。例如,图示有3辆小车和4辆小车,并将他们和起来,学生在解答3+4=7后,应该能意识到,这是3个元素和4个元素的合并,结果是7个元素。请举例说明如何在小学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引导”的策略: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很多时候,儿童是在游戏中体验与建构数学知识的。因为游戏不仅能激发儿童的思维,游戏还能促进儿童策略性知识的形成。
如:教者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时,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然后通过择优选用简便科学的方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打下基础。
在创设情境,回顾旧知。以旧引新,通过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分一分、数一数,体会初步的统计思想,为下面探索统计的方法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的基础上,继而进行:统计图形,探索统计方法:
1、设计问题,激发统计兴趣。
⑴“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⑵师: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几个?可以用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统计方法。
2、参与游戏,探索统计方法。
⑴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你来说,我来记”,做完游戏,大家想知道的问题,就会得到答案了。⑵ 老师对同学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⑶ 学生分组活动搜集数据。⑷ 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⑸ 比较择优,掌握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学生可能会体会到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比较简便,愿意使用。
3、整理数据,学会应用。
我们把记录的结果整理有表格里(出示表格)图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一共 看图:你从这个表中知道什么?
学生把表格填完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到自己想知道问题的答案。选择判断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客观性。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注
重解题能力。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四个纬度。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学会解题阶段。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问题空间。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甄别价值。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运算方法)等一些内容。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视觉知觉障碍)等两个方面。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和“评价结果”10· 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探究启发式)等。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动作式阶段)阶段。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图形分解的思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等这样三个特征。13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调和型)三种。14·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15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音像资料)。16·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等这样三个特征。17· 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生活化策略)。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问题导入)等。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水平2)。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问题表征阶段)
填空题 1·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
。5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
组成的环状结构。6· 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
。7·
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
特点。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的识别 9 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
三类。10 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
及反思评价等。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
。12·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
。13·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
三类。1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
策略。15·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
三个阶段。
答案1.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
。2.(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
、(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4.
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
5.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6. 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7. 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8. 空间方位、空间距离、空间大小
9.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策略(能力)10.(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11. 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12.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的语言能力
13.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14.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问题(导入)15.认知、联结、自动化
判段 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错 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B.正确
3· 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
错误
4·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
性评价。错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正确。6·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 与。错。7· 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正确。8· 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正确。9·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错误。10· “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错。11·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正确。12·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正确。13·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 和“主观性知识。正确。14· 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错。1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正确。
16· 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
《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 篇6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一般来讲数学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A)A.社会发展的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B.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发展的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
C.儿童发展的需要、心理发展的需要、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D.儿童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发展的需要
2、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三个阶段(B)A.准备阶段、习得阶段、提取阶段 B.习得阶段、保持阶段、提取阶段 C.准备阶段、保持阶段、提取阶段 D.习得阶段、巩固阶段、运用阶段
3、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掌握概念的基本特征或规律的实际含义,达到理性认识的这一个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是(C)A.感知
B.综合
C.理解
D.掌握
4、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动力是(A)
A.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技能和发展水平与数学教学的进程对他们提出的任务要求之间的矛盾
B.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现状之间的差距 C.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教学期望之间的差距 D.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学期望之间的差距
5、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的(A)A.深度与广度
B.程度与水平C.积极性 D.兴趣
6、发现法是小学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倡导发现法的是(B)A.布卢姆
B.加涅
C.布鲁纳
D.奥苏博尔
7、常识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一种影响比较大的教学方法。最早提出此种方法的是(D)A.布卢姆
B.邱学华
C.加涅
D.陈景润
8、对数学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理论和实践影响最大的教育家是(D)A.布卢姆 B.巴班斯基 C.加涅 D.奥苏博尔
9、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概念的合理解释是(C)A.利用计算机所进行的教学 B.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完成的教学活动
C.在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的辅助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
D.利用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和特性,通过教师、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活动来实现更有效的教学
10、小学数学的备课基本要求是(A)A.备教材内容、备学生、备教学条件、备教学方法 B.备教材内容、备学生、备教学资源、备教学活动 C.备教材内容、备学生、备教学资源、备教学方法 D.备教材内容、备学生、备教学活动、备教学条件
11、数学课中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的一种课型是(A)A.新授课 B.练习课 C.复习课 D.讲评课
12、对于小学数学学习考评的内容,以下概括较为合理和面的是(C)A.数学知识与情感态度
B.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数学的能力 C.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D.数学知识与技能、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
13、方程及方程的解在小学数学概念分类中属于(C)A.数的概念
B.代数初步知识方面的概念
C.数的关系方面的概念 D.运算方面的概念
14、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描述准确的是(D)A.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系统化 B.概念的引入-概念的获得-概念的应用-概念的巩固 C.概念的引入-概念的获得-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应用 D.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应用-概念的系统化
15、当主体需要了解某种数学关系或空间形式,而其中一些要素是未知的时候,就产生了(B)A.数学障碍
B.数学联想
C.数学问题
D.数学学习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学习和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论的意义有哪些? ① 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②提出和思考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 ③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2、数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数学的特征:抽象性、严谨性、广泛的应用性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如何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1)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是学生改造主观世界、建构自己的理解,形成和谐、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活动过程,是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2)教学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特殊性各表现在:
认识活动的特殊性:a、学生的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b、学生的认识条件经验特殊性;c、学生的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
实践活动的特殊性:a、实践目的具有特殊性;b、实践环境具有特殊性;c、实践的方式、方法具有特殊性。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主要矛盾: 基本要素:小学生、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主体地教学中介。主要矛盾: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矛盾;
c、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水平与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2、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手段而制定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整套活动方式和手段。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和启发式谈话法、探究-研讨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尝试教学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2)根据学生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3)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必须做到几点:
(1)要熟悉各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运用其中每种教学方法,掌握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研究 篇7
一、小学语文的本质
叶圣陶先生曾说, 语文就是一门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构成的课程。作为一门母语教学课程, 小学语文教学对促进小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重要作用, 加之,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较大, 而且现代语文教学更加注重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语文教学利用语言文字这一载体以不断实现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双重教学目标, 并且利用语言发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之所以具有工具性是因为语文本身是一种交际工具,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其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 利用语文阅读, 让学生在学习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 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感悟生活和社会之美。让小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 提高学生的语言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语文的工具性还表现在其交流感情, 传递文化的功能上。为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首先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语言, 充分发挥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作用, 俗话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人理解, 并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理解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并且在理解和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接受优秀文化熏陶。
二、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几点思考
1.语文教学链接知识的价值取向。
语文链接知识在价值取向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 注重链接知识与语文课文内容之间衔接的灵活性, 而不是将链接知识作为一种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呈现, 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时利用链接知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进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 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语文链接文本的实用性, 避免选用的链接知识与课文知识主次不分, 合理控制不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再次, 不断提高所采用链接知识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集中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和吸收语文知识。为此,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不断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最后, 对于链接知识的运用应该充分考虑其教课时间, 合理限制课堂教学比重, 整合出简约清晰的文本价值取向, 以确保链接知识与课文知识之间的简约有效。
2.语文课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解读课文作者和编者的价值取向时, 因为教师的自身理解问题经常会出现理解不到位或者不正确的问题, 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进而直接影响了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而且在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目标允许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 比如在对课文《山中访友》中“古桥”一词的理解, 不同的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 只要学生的理解符合正确的价值理念, 教师就没有必要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 但是, 一旦学生的理解出现了错误, 教师则必须及时对其加以纠正, 避免学生在道德观和价值观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为此,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理解语文教学的目标, 并据此理解语文课文的教学内容, 进而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
3.充分体现与教学相符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文文本是知识的载体, 为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还应该制定出简单科学的, 与教学相符的价值取向。为了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成效, 在教学价值取向的把握方面, 教师应该选择简约的教学方法, 使用简约清晰的教学过程, 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比如, 在学习《黄鹤楼送别》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与“看”相近的词语, 并设计出相关的题目, 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特殊含义, 加深学生的理解。
课程标准中要求以促进每个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 为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方面, 应该严格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晓珊.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J].中小学电教 (下) .2011 (02)
[2]陈秀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 (12)
[3]郝建民.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 (03)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04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采取的一系列的行为,包括教学形式、教学步骤、教学顺序等等,换句话说,教学策略实际上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思想和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所使用的教学策略有着不当之处,导致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而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策略有了更加细致和明确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且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应该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教学情况等多种因素,并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把游戏引入到教学中,进行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既能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又能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学习生字词,很多学生反映字越学越多,并且越学越难,刚学的记不住,以前学过的也容易遗忘,长期发展下去,很多学生对汉字学习有了厌烦情绪。
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可以用游戏进行汉字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游戏教学中有很多形式可以选择,例如猜谜语、学汉字,学生都喜欢猜谜语这个游戏,教师可以把字或者词编成谜语,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如教师在课堂上问“一口吃掉牛尾巴”是什么字,学生参与的兴致很高,通过猜谜语这个形式,很容易就记住了“告”这个字,并且记住怎么写这个字。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抢答,看哪个小组猜出的谜语最多,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奖惩措施,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字形结构编谜语,然后互相进行提问回答。在这个游戏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又能让他们学习知识,学习汉字也就变得没那么困难。
学习其他内容时也能够利用游戏教学这种形式,例如根据课程标准,小学生要进行古诗的积累和背诵,在古诗背诵中也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玩“击鼓传花”的游戏,由一个学生敲击桌子,找一个东西在所有同学之间进行传递,敲击随机叫停,东西落在谁手里,谁就要回答教师的古诗提问,学生为了参与游戏,就会在课下认真准备。这个游戏有助于培养学生古诗背诵的兴趣,对古诗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类似的小游戏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思考和应用,利用游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主要的教学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基本以上讲下听为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首先,要做好课堂导入工作。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开始环节,对课堂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导入做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丰富课堂导入形式,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教师可以用问题进行导入,小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提出疑问为学生设置障碍,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要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否则学生没有回答的兴趣或者知之甚少,就不能达到导入的目的。
另外可以营造生活情境导入。教师尽可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文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课堂导入,能够尽快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关于月亮的古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观察到的月亮是什么颜色、形状,都了解哪些关于月亮的传说和历史故事等等。学生对月亮并不陌生,就会积极回答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并且会期待古人描写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是怎么样描写的。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综合使用各种导入方法,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重视知识传授,一般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犹如一个接受知识灌注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完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例如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依照传统做法教师通常都是直接给出答案,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性。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用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注意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用一些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例如“还有呢”“接着往下说”等等,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思考,直至得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肯定性评价,即使学生的回答不正确,也要肯定学生的行为,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最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掌握了一些阅读分析技巧和方法之后,鼓励学生运用到实际阅读中去,在运用中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此外还有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后,让学生经常进行小练笔,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答案】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答案11-04
小学语文句子练习答案01-16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9-22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答案11-02
小学语文作文研究12-03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09-23
小学语文教学板书研究08-07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11-18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09-12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计划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