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研究制度

2024-08-18

小学课题研究制度(共8篇)

小学课题研究制度 篇1

九联小学课题研究制度培训学习情况

一、课题立项制度

1、课题立项就是发现问题,确定课题,以及论证课题,最后将课题研究列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之中。

2、申报课题和课题立项手续:

(1)课题组在认真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主课题,并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文献中发现问题,选择确定适应本年级本课题组的实施研究课题,按要求填写《下蜀中心校教育科研课题审定书》,拟定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方案一般应包括一下内容:课题的界定与表述;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的范围(内容、对象);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课题研究的成果表现形式;课题组织与管理;经费预算。

(3)校级立项课题必须由教科室组织专家领导从选题方向与主课题研究价值、方案制定等方面进行论证评审,批准后确定为正式的研究项目。申报校级以上的高一级课题时,原则上必须逐级推荐申报。

二、课题结题鉴定

1、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鉴定评价,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申报的各级立项课题,必须规范结题。

2、课题组织在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后,应及时做好材料的汇总、分析和整理工作,认真拟定课题研究报告(主件),并认真选编好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科研论文、,教案集、专著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制作的软件(附件)。

3、课题组在正式结题前要及时提出课题结题书面申请,并提供课题研究的成果主件、附件材料。

4、课题鉴定一般采用专家领导评议方式,包括现场评议或书面评议。校级以上课题由专门的科研机构进行结题鉴定。校级课题的结题鉴定,一般有校领导及聘请的外校专家5-7人组成。

三、研究与应用

1、校级以上课题成果审定由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并在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指导与帮助下大力进行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2、校级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标准:

(1)先进性。成果反映的教育思想端正,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选题方向和研究内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研究结论具有突破性;研究水平在地区同类研究中具有相对的先进性。

(2)科学性。能科学、准确地选择和运用教育科研方法及教育统计测量手段;立论符合教育科学原理;研究过程坚持科学态度,符合客观事实;研究结论真实可靠。

(3)价值。有提示主课题某一方面的规律,在学术上有新的突破;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实用有效教改方法和技术措施。

(4)科研成果评选采用量化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成果不同水平分设一、二、三等奖。

四、档案资料管理

1、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是我校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又是我校教育科研管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2、课题组要明确资料员,加强教科研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发挥科研档案的作用。学校也将设立兼职资料管理员。

五、课题负责人的任用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更换课题负责人或延长研究期限的,校级课题要书面报告教科室,校级以上课题要书面报告,并经上级教研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

六、监督检查

1、学校教科室要将强教师教科研工作的管理,避免“两端管理”(即年初定计划,年终写总结)行为,并对各教师教科研过程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导检查。

2、学校教科室将经常检查、了解课题研究情况,检测研究效果,提供信息资料,指导研究方法,将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要求课题负责人定期作出口头或阶段的研究报告;强调课题组的自身建设,抓计划的实施和反馈,调节完善,抓好研究材料的积累和管理。

肥西县三河镇清平学区九联小学

2009年9月1日

END

小学课题研究制度 篇2

小学行政管理是小学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小学管理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为实现小学的基本职能提供着相当程度的保障与支持作用。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实施程度不仅影响着小学生接受的教育水平, 也是衡量小学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 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逐渐成为我国小学教育系统改革的重要内容, 小学行政管理制度支持并保障着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工作, 在我国教育事业制度化建设缺失的现状下, 完善小学行政管理制度有着独特的指导意义。

二、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规章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就当下我国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的实际情况看, 小学的行政管理制度建设仍缺乏规范性、统筹性, 规章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对于学校行政工作中的议事规则与章程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也没有提出具体实施细则, 使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各行政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存在重复或交叉现象, 严重影响行政管理效率[1]。

(二) 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科学性

行政管理制度作为规范性的指导守则, 指导着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其本身应具备制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然而我国大多数小学制定行政管理制度之前都存在调研不细致、审查不认真的情况, 这些问题导致行政管理制度难以准确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 制定出的制度无法有效地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 行政管理制度的实行缺乏稳定性

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存在不稳定的现象, 制度更改存在随意性, 造成小学行政管理制度规范作用与引导作用的缺失。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虽然需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与修订, 但其修订、调整工作首先应立足于制度的稳定性, 稳定性差、不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 会影响行政管理制度实行过程的整体效率, 也必然影响到行政管理制度本身的权威性。

(四) 行政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执行与监督

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 是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 但并不是行政管理制度建设过程的全部[2]。一套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不仅应该保证制度制定的科学性, 也应确保制度有效地执行, 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 都会造成行政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健全, 行政管理制度也就失去了其行政管理职能。

三、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策略

(一) 完善规章制度体系

在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 应提升规章制度的建设性与统筹性, 联系实际, 制定系统性的规章制度, 有针对性地开展行政管理工作, 增强行政管理质量[3]。在小学各个行政管理部门推行统一的行政管理制度, 明确具体规章制度的具体主体, 构建出自上而下系统性的小学行政管理制度体系, 在小学行政管理过程中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塑造良好的行政管理制度运行环境。健全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体系, 必须建立民主性的行政管理机制,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 既要利用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积累的管理经验, 又要充分联系实际,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的管理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制定科学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体系, 在保证行政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同时, 贴合学校管理的实际状况, 保证小学行政管理制度持续良性地运行。

(二) 科学地制定行政管理制度

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应当符合学校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 在制定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的管理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使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实现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制定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凡与学生学习生活与行为规范有关的制度, 都应综合考虑社会、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的意愿与实际情况, 制定出适应小学教学工作需要的科学制度, 增强行政管理制度的执行性;凡与学校管理工作或与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制度, 都应当广泛听取学校教职工的建议与意见, 一方面保证教职工的教学积极性, 另一方面保证行政管理制度既能解决眼下问题, 又能解决长远问题。

(三) 建立长效的制度修订机制

随着近年来小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小学行政管理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发展着。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 小学行政管理制度一方面要随着教学形势的发展及时地进行修订与完善, 使行政管理制度符合小学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在进行制度修订工作的同时应立足于行政管理制度的稳定性, 提高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整体运行效率, 保证行政管理制度的权威性。

四、结论

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 并不仅仅是学校规章制度管理部门或校领导个人的事情, 小学行政管理制度的质量的高低, 决定着学校管理工作、教室教学工作、学生学习工作的开展质量。科学合理的小学行政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实现校园人文建设, 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小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小学全体教职工与全体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行政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中来, 制定一套真正服务于实际的小学行政管理制度,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具有现代化教育发展特色的小学行政管理,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国伟.欣赏型领导视角下的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4.

[2]姚晓霞.专业发展视角下小学教师职务制度的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4.

韩国中小学教员评价制度研究 篇3

一、韩国教员评价制度出台背景

教员是指在中小学校等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包括普通课任教师、校长、副校长及年级级段长、学科长、教研室主任等职员。教员评价制度是指针对中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授课、学生指导能力以及对校长、副校长的学校经营管理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的制度。目前实施的教员评价实行所谓的“多方评价”机制模式,即包括学校管理者、同事、学生、家长等多个相关主体参加的评价机制。教员评价旨在为教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提供良好契机,促进学校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职业责任感进而提高学校经营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的教师考核评价发展经历了从“奖惩性教员评价制度”到“发展性教员评价制度”再到“绩效管理教员评价制度”的转变。传统的奖惩性教员评价制度,采取目标管理、量化记分,以综合考核记分的高低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这种一味注重定量指标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教师个人潜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从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和评价体制革新的角度来看,实施发展性和绩效管理教员评价制度并用的评价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韩国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身份定位成国家公务员,使得他们具有很高的职业保障,可以终身从教且享有不折不扣“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教师录用以后,即使犯了错误,也很难辞退,成为社会地位和竞争率极高的社会上层职业。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导致部分中小学教师并不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相反,对教育教学本职工作敷衍了事、误人子弟的教师层出不穷。因此,社会各界纷纷建议应当建立客观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并实行定期教师资格重新认证制度。今后,校长、校监、教师的教学指导方法和学校运营方式将通过同行教师、学生和家长来共同评价;对不合格教师进行清退,以此来解决当前滥竿充数者无法清退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行教师教育政策改革。尽管各个政党的政治见解互不相同,但关于教师评价的推进和改革,韩国社会各界仍然普遍达成了共识:只有改革评价才能真正地改革课程、改进教学、改变课堂,必须建立科学公正的教师评价系统,以满足人们对教师专业的信任感。

二、韩国教员能力评价制的历史沿革过程

教员评价制度首先在小范围内选择了部分中小学校作为试点学校推行。韩国教育部在2005年11月首先指定了48所学校试行,以后逐年递增:2006年67所,2007年506所,2008年669所,2009年增加到3164所。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评价具体组织实施——分析评价试验结果——听证收集意见——再分析实验结果——全面实施新的教员评价系统。经历了长期曲折的摸索和理论考证过程,政府最终于2010年3月颁布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员评价制度。韩国教员评价先后经历了如下阶段。

1教员能力评价制度的萌芽及试点运营期

金泳三总统执政期间首次提出试点实施教员评价,1996年开始试行对中小学校长的评价。2000年金大中执政期间,同事间相互评价开始试点实施,在《教育教职发展综合方案》中全面提出了教员评价制度,然而由于遭到了教职团体的强烈反对而未能继续研讨。2004年,卢武铉政府再次宣布引进教员评价制,但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2004年6月,教科部组建了“提高学校教育能力特别协议会”,经过6个月的工作,最终于11月在全国范围内选定48个学校作为试点学校推行,其中包括对不合格教员的惩戒措施。2005年2月,教育相关部门分析了48所试点学校第二学年开展新的教师评价系统得到的试验结果。2005年4月,教科部公布了“教员评价制修订方案”,但由于教职团体的强烈反对,最终未能在国会听证会中通过。

2教员能力评价制度的试点运营扩大及政策摸索期

2006年4月,基于亚太经合组织和韩国教师对于韩国教师评价系统的建议,韩国教育部提出了《教师评价系统展望》,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评价系统的特色、具体实施步骤及预想的实施效果。2006年3月~9月,韩国教育部门将试点学校扩大到67所,继续推行新的教师评价试验。2006年2月~12月,又任命和形成了一个中央组织,具体负责实施新的教师评价政策,主要活动内容是鼓励学校开展教师评价建设试验,调整、更新评价手册和各项描述性评价指标,及时检查和分析每个阶段教师评价试验的结果。2006年9月,全面分析试验结束阶段的实验结果。接下来,教育部长将通过公共听证会来收集社会各个方面的意见,继续完善新的教师评价系统。教育部门将建立普遍性的教师评价模式,并将采取多种途径扩大实施新的教师评价系统。2006年12月,提交国会审议《初中等教育法》(修正案),2007年将实施教员评价制的试点学校扩大到506个学校,2009年该立法被废除。

3教员能力评价制度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成型期

2009年4月,国会教科委法案审查小组通过《中小学教育法》(修正案)(删除了与人事联系的条款),并表示,新议案将“不把教师评价结果同工资和职务挂钩”,最终勉强得到各方认可。2009年7月20日教育科学技术部宣布,政府将从2010年3月起强制性地全面实施教员评价制度。此后,韩国教育团体总联合会宣布接受教员评价制,各党派和教职团体也纷纷表示赞成和支持。目前,教员评价制度已经在韩国各中小学全面开始实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教员评价制度需要做的细化工作还有很多。随着相关法律的不断制订和修改完善,教员评价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值得广泛关注。

三、韩国最新推出的教员能力评价制的具体内容

1教员能力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员评价的对象是全国国立、公立和私立的小学、初中、高中及特殊学校的所有在职教师(包括正副校长)。评价方式包括3名以上的教师对同事的评价和学生与家长的满意度调查。小学是由同学年的3名老师,初高中是由相同学科的3名老师对同事做出评价,也可以是正、副校长,但同时正、副校长也要接受教师的评价。“教师评价团”的人员构成,由家长、校外专家和教育厅负责人共同组成“评价委员会”商议决定。

各学校根据教科部下达的方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问题非常具体和多样。对任课教师的评价表包括从学习指导到生活指导等18个指标,每个指标包括2~5个问题,一共70多个问题。如“是否积极研究新的授课方法

并努力付诸实践”、“是否具有明确具体的授课目标”、“是否通过有趣的提问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是否向家长反应学生在校的表现”、“是否指导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回答选项分“非常优秀、优秀、一般、不足、非常不足”5个档次,评价者选择1项自己认为最接近的答案即可。教师们给同事评分一般以平常的观察和听公开课的体会为依据。对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方式与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方式不同,主要调查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和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程度。小学以对班主任老师的评价为主,初中和高中不但评价班主任,还评价各任课教师。家长对子女所在学校的整体状况和正副校长的工作进行评价。问题诸如“老师是否详细告诉我们每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老师认真听我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量适当,内容合适”、“老师对我的个人生活很关心”、“老师关心我是否和朋友们相处得好”等。回答选项为“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很不同意”5项,由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接近的。学生自愿参加问卷调查,不参加评价也不会受到处罚,但学校鼓励全体学生参加。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不参加评价,由家长代评。教员评价制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2教员能力评价制度所涉及的领域、项目、指标

评价制度对任课教师的评价主要针对其对学生的授课和指导,对正副校长的评价主要以其对学校的经营管理为主,对非任课教师(如负责保健、营养、图书、心理咨询等工作的老师)的评价则视其具体工作内容拟定,具体如表2、3所示。

各校须把每项评价指标的平均分公布在学校网站上,但不公开教师个人的评价结果,只通报给本人。教师评价的结果并不直接跟人事管理挂钩,其目的只在于提高教师水平。分数高的教师将享受“学习研究年”休假等奖励,分数低的教师将必须完成规定的函授学习、假期进修或长期集中学习,具体进修方式根据教师的评价结果等级决定。

四、韩国社会各界对全面实施教员能力评价制的意见和反响

过去10年间,韩国的教员能力评价制度虽然经过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论证,教育科学技术部时任长官安秉万宣布全面实施教员评价制时,韩国最大的教员组织“韩国教育团体总联合会”也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并且朝野双方在原则上达成了协议,宣布赞成实行教员评价制,但在全国范围推广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会引起一些矛盾和负面效应,仍然是社会各界担心的问题。目前来看,韩国社会各界对“教员能力评价制度”总体持肯定和支持态度,希望由此提高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水平。根据2005年的一次调查显示,77.4%的韩国人已经认识到了建立新的教师评价系统的必要性。然而,对教员评价制究竟应如何实施,社会各界及各利益集体一直争执不下。

首先,韩国政府、朝野、部分学生家长团体和教育团体总联合会等持赞成意见,认为教师理当接受评价。通过评价,教师的专业化获得认定,重建教师权威,提高教员水平和公共教育质量。然而,各教员团体虽然支持教员评价制度的宏观理论,但对具体的评价办法持有异议。此外,教员团体还认为,新的教员评价制度有可能与现行的“工作业绩评定”制度相重复。教员评价制之所以成为争论的焦点,是因为当初法案中有根据评价结果来决定教师的差别待遇的内容,即根据评价成绩决定教师是否加薪或获得重用,并对不合适者加以惩戒,开除评价成绩低的教师,对此反对意见较多且较激烈,后来又改为将评价结果作为选拔国内外进修者的参考,取消开除不合格教师等强硬用语。其次,全国教职员工会(全教会)展开成员投票活动,然后进行团体斗争:韩国教职员工团体总联合会(韩国教总)也举行教育人士全体大会,各界纷纷展开抗议活动。在协商中,两个教育团体一度就大部分意见取得一致,但全教会主张将校长和教导主任排除在教员评价范围之外,并提出一系列试行教职员工评价制度的条件,包括将标准授课时间法制化,废除现行工作鉴定制度,将示范期限延长等。

与之相反,作为当事者的教师、部分学生家长团体、全教会等教员工会则持反对意见,认为其难以客观地评价授课和对学生的生活指导。在实施的“多方评价”中,存在校长的恣意评价,以及学生和家长按人缘好坏等投票的可能性。韩国教师认为,当前教师评价系统的组成因素并不合理,表现为评价者缺乏公正性,评价指标缺乏客观性,评价条目缺乏清晰度等,并由此认为教师评价系统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进。教师们表示,评价结果虽然不会影响到收入和职称评定,但进入“强制进修者”名单,是让人很没面子的事情,这足以反面激励教师努力工作。可以肯定,实施教员评价制度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但教育是一项需长期倾注心血的工作,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取得显著效果的,对这样的工作采取“量化”方式进行评价,并不是很科学的办法。例如,对于“上课是否热情?”、“整个上课过程是否流畅自然?”等类型的提问,简单地靠“非常优秀、优秀、一般、不足、非常不足”5个选项来衡量欠缺科学性。

根据韩国教科部对500位小学、初中、高中教职员工和513位一般成年市民所作的随机调查问卷统计显示,有63%的教师和76.3%的一般市民对新推出的教员评价制度表示赞成,特别指出的是,参加调查的教职员工中的小学、初中、高中学校校长90%以上表示支持该制度的执行。另外,有55.2%的教师和81.3%的一般市民认为,导入新的评价制度后,将大幅提升他们对于学校教育的满足度。针对教育评价的时间周期间隔,教师和一般市民的意见差别很大,参加调查的教师关于“1年实施1次”的意见比率最高,达到了52.8%,其次是“3年实施1次”,占到了17.3%,接下来,“2年实施1次”,占到了13.3%。而参加调查的一般市民关于“1年实施1次”的意见比率最高,达到了50.6%,其次是“每学期实施1次”,占到了24.6%,接下来,“2年实施1次”,占到了10.2%。而各界对“评价结果与工作轮岗调动、晋升职称相挂钩”的看法,教师和一般市民差别迥异,参加调查的教师73.1%表示“反对”,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超过64.7%的一般市民表示“赞成”。关于教育评价对于提升教员专业素养的重要作用,64.3%的教师表示认可,而一般市民则高达80.7%。

韩国最富有影响的媒体——《中央日报》近期以首尔市辖区108高中的校长为对象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4%的校长们表示愿意接受学生、家长和同事对他们的业绩进行评价,41%的校长们认为他们的同事应该在评价中担任主要角色。值得关注的是,96%的校长们认为这样的评价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对于评价标准,27.3%的校长们认为应对提高教学技能方面进行评估,26.9%的校长们认为应以提高对课程的有效管理和整体教学环境为主,13%的校长们认为评价的标准应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中心。这一结果出人意料,因为韩国全教会等

一些教师组织,一直反对政府公开评价教育从业人员,认为是对教师权利的侵犯。目前,公立高中的校长们的评价由上级教育部门,如当地教育厅来负责,私立学校的校长们由各学校的法人组织来评价,学生和家长无法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指出韩国教师评价系统目前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是评价系统助动效果的缺失,教师工作表现得到的评价并没有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其二是评价系统区别效果的缺失,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结果未能有效地区别出教师与教师之间工作成绩的不同。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韩国最终能够全面推行教员评价制,是在“决定不把评价结果和人事管理挂钩”的前提下,才获得了各界的支持。然而,也正如部分学生家长们坚持认为的,教师之间互相评价,难以保证其公平性和可信度。家长们还担心,评价结果如不与工资和职称挂钩,这样的评价是否有名无实。评价结果不成为对教师的物质奖惩或职务调动的依据,是否会使此制度最终流于形式还有待于检验。与此同时,很多人提出教师之间互相评价时的公正和公平问题。对2008年试行评价制的学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对老师和学校的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回答“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为63.1%,家长回答“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为59.5%,而在教师互评中,回答“优秀”和“非常优秀”的比例高达92.6%,差距巨大。由此可见,评判标准和方法的科学性以及评价中的公平、公正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未来是否会加以完善也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

我国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了更好地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学习借鉴海外教育发展经验教训,密切结合国内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热点实际问题,客观准确地把握韩国中小学教员评价制度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韩国教师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韩国教师教育改革政策一贯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教师队伍缺乏自愿合作的态度和行为。由于缺乏教师队伍的参与,导致韩国教师教育改革政策一度失败。因此,韩国在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政府推动改革的计划是主动的,而教师参与则是被动的,政府行为与教师行动之间存在落差。如何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保持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与教师自下而上的协作,这是韩国政府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中应该关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柳京淑,韩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的调整[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70-74

[2]张德强,詹德斌,韩国教师不好当:考试淘汰,业绩不佳开除[N]环球时报,2007-3-20

[3]金美华,于伟,关于韩国中学教师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10):61-62

[4]潘发勤,韩国拟全面实施教员评价制度[J]基础教育参考,2009(11):25

[5]谌启标,以质为本的韩国教师教育改革[J]世界教育信息,2004(z2):7-8

[6]李水山,韩国教育的重大改革进程与效益评价[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31):62-65

[7]刘雪,韩国教师评价系统现状、展望的比较与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6(10):56-58

[8]李荫英,教科部关于教员评价制民意调查结果发布[N],首尔:联合新闻,2009-03-23

[9]姜博德,教员评价调查问项设置忽视学生家长意见[N]首尔:文化日报,2010-09-30

[10]李才明,首次全国教员评价公众意见褒贬不一[N]首尔:东亚日报,2010-10-01

[11]金丽静,教师拉帮结派四处求情式的教员评价制度令人惭愧[N]首尔:东亚日报,2010-12-8

三河小学校教学研究制度 篇4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队伍向专业化发展,使每位教师适应课程改革要求。因此,探究课堂教学方法和研究学生的学法是每位教师当前的重要任务。为使我校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特制定本制度。

一.任务与要求:

1.教研员每期初制定出教研工作计划,各教研组长每期初制定出教研活动计划。期末写出教研总结。

2.各教师每年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作好读书笔记,每期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

3.认真学习新课标(大纲)、教参,钻研教材,按课标要求,努力遵循儿童、少年特点,结合生活实际,探索教改,“让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兴奋起来,让学习快乐起来”的新教学方法模式。

4.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不缺席,不迟到,不溜边,不早退,认真作好笔记。

5.认真作好教学反思,找出教学中的疑难点,带着问题参加教研活动,讨论积极发言,阐明自己的见解。吸取好的经验或办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6.勇于承担各级公开课、观摩课,积极参加赛课活动。向同伴提供研究材料。每个任课教师每学年至少献一节公开课,供集体研究。

7.积极撰写教研教改论文,总结教学经验,认真进行学习交流。每个任课教师每学期至少向学校提供一篇教学经验论文。

二.奖励

1.达到本制度要求,考核按评分细则加分。

2.教师在参加校以上各种征文、论文、课件网页制作等比赛活动。学校奖励教师:市级及以上一等奖100元;市级及以上二等奖80元;市级及以上三等奖60元;市级及以上没有等级的奖50元;县级一等奖40元;县级二等奖30元;县级三等奖20元;县级没有等级的奖10元;校级由学校根据活动情况设奖。

3.教师在参加校以上各种赛课、演讲等现场比赛活动。学校奖励教师:市级及以上一等奖500元;市级及以上二等奖400元;市级及以上三等奖300元;市级及以上没有等级的奖200元;县级一等奖300元;县级二等奖200元;县级三等奖100元;县级没有等级的奖100元;片区级一等奖100元;片区级二等奖80元;片区级三等奖60元;片区级没有等级的奖50元;校级由学校根据活动情况设奖。前述奖励,同一次活动只奖一次

三.惩罚

1.应参加的教研活动缺席、溜边一次,考核总分扣0.5分,迟到、早退一次扣考核0.1分。3次迟到戓早退作一次缺席、溜边考核总分扣0.5分.依次类推.2.一学年内未上过一次公开课,考核不得教研教改部分分,即零分。

3.一学期内未向学校提供一篇课改教研论文考核教研部分得零分。

小学课题研究制度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方针,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促进学校教师思想上由“应试型”向“育人型”转变,知识和能力结构上由“单一型”向“多能型”转变,教学方法上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巩固与完善。使学校的“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强师”工作落到实处。

二、课题的管理流程

(一)课题的申报

1、校级科研课题由各教研组或教师个人申报,校科研领导小组评审批准。课题实验人员在申报课题前,必须结合各部门下达的实验课题及本人的实际情况,选好适合自己的课题,做好申报课题的前期准备。

申请人的课题设计论证必须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课题设计论证主要包括本课题国内外与校内外研究概况,拟研究的主要问题,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预期效益,以及申请人和参加者完成本项目的条件,并事实求是地制定经费预算,课题设计论证的文字应简明扼要。

2、申报区、市、省级课题经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评审通过后,由教科研室组织材料向上申报。

(二)、课题的立项

1、凡申报的科研课题,学校教科研室须认真对其进行科学论证,经研究认为确实有一定的实验价值的课题方可立项。

2、立项的科研课题,由学校教科研室进行课题立项登记,并及时向承担课题实验的老师下发新的课题立项通知书。

3、凡立项的科研课题,其实验人员必须自接到立项通知书之日起,如实履行职责,认真做好实验工作,按期完成实验任务。

(三)、责任书的签订

1、科研课题责任书的签订对象是:学校教科研负责人——总课题组负责人——子课题组负责人——课题实验教师

2、签订课题实验责任书前,相关人员必须明确自己在课题实验中的责任。

3、课题责任书签订后,责任双方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按责任书的要求,落实好课题实验的有关工作。

4、教育科研课题责任书一式两份,需责任双方签字方有效,由责任双方各执一份保存备查。

(四)、科研实验报告撰写与交流

1、凡参加科研实验的教师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做好平时的各种实验记录、观察记录,以保证实验报告内容的科学性,资料的原始性。

2、在保证实验资料原始性的基础上,每人每学期写好一份阶段实验报告、实验总结,各课题组在各阶段性报告的基础上,写出质量较高的终结性实验报告。

3、每学期写好阶段性实验报告的同时,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以便及时调整科研方法和思路,保证科研顺利进行。

4、对按时写实验报告的教师除给予精神鼓励外,还应按教科研室的业绩记分办法记教师的业绩分,根据业绩分的高低给予奖励。

(五)、成果申报及评定

1、省市区各项课题的课题研究成果,由学校科研负责人指导课题组填写申报表,撰写实验报告,准备申报材料,请上级科研部门组织专家评审鉴定。

2、一般个人研究课题和校级课题依据成果的先进性、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由校课题实验领导小组评审,校长批准。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评选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由教科研负责人提出预选成果,学校科研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后上报。

(六)、评价与激励机制

1、课题成果,学校、区级、市级定期评选。

2、凡获奖教师的成果载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并记入学校档案。

3、实验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态度、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考核范围。科研课题实验教师在晋级、晋职、评优、评先、聘任工作中享受同等条件下的优先待遇。未参与科研课题实验的教师,按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今后一般不再推荐其为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

4、实验教师上汇报课、公开课、接待课、研讨课,按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校级,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

5、经各课题组推荐,课题实验领导小组评定,每年评选课题实验先进教师和先进课题组,由学校表彰。享受校级先进同等待遇。

(七)、优秀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与奖励

1、学校对取得预期成果的科研项目,要申请组织正式的成果鉴定会。

2、学校教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学校要积极地组织经评审鉴定的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转化,扩大优秀成果的影响和效应,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实现由点到面的推广应用。

3、学校为鼓励教师撰写论文,对获奖或发表的论文实行奖励。

4、为使学校树名师,出名成果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对评审鉴定的课题研究成果和各级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评选的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实行奖励。

三、其它制度保障

1、学校领导积极参与制度。学校领导至少要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实验,定期参加课题组活动,及时了解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督促课题组开展教改实验工作,掌握和积累第一手资料。

2、学校教科研室管理制度。引导教师以自己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课题,深入探讨,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加强对本校各种课题的过程管理,在实践的摸索与总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课题实验专题研讨制度。各课题组安排专门的时间,围绕课题开展以“总结、交流、反思研究情况,进行课例评析,思考、研讨下次研究内容”为重点的研讨活动。针对实验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突破点进行研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课题实验的实施水平。

4、课题研究组教师示范制度。课题组成员通过定期开放研讨课、示范课等方式带动课题研究的深入,参加实验的老师每人每学期上1次公开课,依托“典型引路”来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

5、课题实验工作学期小结制度。各课题实验组成员要坚持写实验札记,要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成功做法和体会、理论学习体会、课题研究等情况写成书面材料,供集体研究、交流和存档,每学期就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为下阶段实验作准备。课题实验教师要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将有价值的资料上交教科室,汇编成册。学期结束写出阶段性小结或结题总结,交教导处审查存档。

6、家校联系制度。为了使课题研究中好的理念、好的设计让每一个家长都知晓、认可,进而引导家长支持和参与,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实验年级每学期开展一次家长学校活动,对家长进行普及性培训,同时要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直接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利用家长的覆盖面宽的优势,为课题实验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帮助。

7、校际协作交流制度。要积极参加各级教改研究和交流活动,与兄弟学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定期举行课改研究与交流活动。

8、领导小组监督制度。学校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监督课题研究工作。

9、经费保障制度。学校根据课题实验情况,力所能及地加大投入力度(如:活动费、外出参观学习费、参考资料费及其它费用),确保课题实验的正常进行。

小学小学生健康体检制度 篇6

寄料小学小学生健康体检制度

健康体检是学生健康的重要保证。健康体检除了确诊疾病以外,还有早期发现疾病,以达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的目的。为了贯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应当高度重视健康体检的工作。为此,我校特制订本制度。

1、学校建立学生体格检查制度,及时监测学生健康状况。

2、建立学生健康卡,纳入学生档案.3、根据条件每年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一次。

4、并将有特异体质的学生及时告知家长,取得家庭的支持配合,并配合家长做好转诊治疗。

5、对残疾、体弱学生,应做好医学照顾和心理卫生工作。

6、及时做好常见病、急慢性传染病、地方病的群体预防和控制管理工作。

7、定期对教室、厕所等学生活动场所进行消毒。

8、传染病流行季节,落实专门人员每天下午学生放学后对教学楼、办公室、厕所等重点场所进行药物消毒,各班主任负责每天教室的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各办公室由负责老师开窗通风。

9、学生每年有一次体检,对学生体检中发现的主要健康问题有分析,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班主任和学生家长。

10、教师每年有一次体检,学校有针对师生中主要健康问题安排的医疗保健知识讲座活动。

要积极做好学生常见病的群体预防和矫治工作。体检内容包括形态(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血压)、内科(心、肺、肝、脾)、五官(听力、耳、鼻、龋齿、沙眼、色觉、嗅觉、视力)、外科(头部、颈部、胸廓、四肢、皮肤、淋巴结)等常规项目。

为加强学生常见病防治,对学生进行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胆红素检查对检出的患病学生将及时告知学校及家长,并协助及时予以矫治。

体检工作将严格按照《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进行。

汝州市寄料镇寄料小学

小学课题研究制度 篇7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2010年颁布了新的中小学教师评价方案———《全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 从3月开始在韩国全面实施。该方案规定, 对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具体实施评价的时间由各学校自己决定。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分为授课能力和指导学生的能力, 对校长、副校长的评价内容主要包含经营和管理学校的能力。[2]两年过去了, 韩国的这一新的教师评价系统实施状况如何, 取得了哪些成绩, 存在哪些不足, 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为我国的教师评价制度的改进提供一些借鉴。

一、酝酿与探索———韩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新制度的出台

新评价制度的出台是在小范围内的试验与尝试中,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 才最终形成了正式的教师评价新制度。

始于1964年的教师工作成绩评价是一种奖惩性的评价制度, 评价结果直接与教师的薪资、晋升、调动、奖励等挂钩, 后来逐渐异化为教师晋升的工具, 直接导致了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和内部的不团结。再加上制度实施的自上而下性、评价标准缺乏弹性、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导, 量化评分, 引起了教师团体的强烈反对。

2004年11月, 教育人力资源部委托韩国教育开发研究院围绕工作成绩评价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的调整迫在眉睫。[3]因此, 在2000年至2005年5月, 开始酝酿和开发新的教师评价方案, 直到2005年5~6月, 政府公布了政策试行方案, 但引起了教师团体的强烈反对。后经过反复讨论, 于2005年6月成立了“提高学校教育力特别协议会”进行协调, 无果。最后, 在2005年11月4日, 政府不顾多方反对公布了《提高专业性的教师评价制度》, 并于11月17日公布了48所试点学校名单[4], 2006年增加至67所, 然后逐年增加, 2009年增至3 164所。在试验的基础上, 逐步推进“评价具体组织实施—分析评价试验结果—听证收集意见—再分析实验结果—全面实施新的教员评价”系统。经历了长期曲折的摸索和理论考证过程, 政府最终于2010年3月颁布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5]

二、韩国教师评价新制度的特点

1. 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

旧的教师评价制度中评价主体主要是校长与副校长, 其他人的评价意见没有受到重视。而新的评价制度则将学生、家长、同事、校长都纳入到了评价主体中来, 形成了360度的反馈评价主体群。360度反馈评价是近年来从中小学人力资源管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方法。它是指由员工自己、上司、同仁、同事甚至顾客等全方位地从各个角度来了解个人的绩效。在实际操作上, 360度反馈评价是针对某一主题设计一套问卷, 通过问卷来搜集有用的信息, 借此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估反馈。[6]

整个教师评价系统包括同事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同事评价由3名以上的教师和校长一起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评价, 小学教师由同年级的教师进行评价, 初中和高中由同学科的教师进行评价。学生和家长也要参与到对教师的评价中来, 通过调查问卷对教师进行满意度评价。问卷是由学校根据韩国教育科学部的总体指标自行设计的, 主要以李克特五点量表式呈现, 1点表示最低, 5点表示最高, 要求4~12年级的学生自己填写问卷, 而三年级及以下的学生由家长代填。评价主体的扩展, 一方面, 避免了校长单独评价所产生的偏狭, 使评价更为公正;另一方面, 将学生、家长纳入进来, 尊重他们的意见, 有利于家长了解学校的情况, 提升对学校的满意度。

2. 评价促发展的评价功能观

传统的评价制度之所以受到各方面的反对,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其评价目的的奖惩性、评价功能的管理性 (发现不合格教师) 、注重总结性评价, 忽视形成性评价, 将评价作为鉴别、奖惩和选拔的工具, 没有形成评价促发展的评价理念。近年来, 国外教师评价特别强调评价的反馈、诊断以及发展性功能, 力图通过评价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把帮助教师成长视为教育评价的首要目标。

韩国的教师评价新制度顺应了这一国际潮流, 将评价定位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升教育质量。根据评价结果, 不同得分的教师会要求参加不同类型的教师专业培训活动, 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例如, 当一名教师在同事评价中的平均分低于2.5分、在学生评价中高于2.0分的话, 就被要求到指定的教师培训机构接受60个学时的专业发展训练;若一名教师同事评价平均分低于2.5分, 学生评价低于2.0分的话, 则要接受超过整体跨度不低于6个月、近210个学时的专业发展训练。若在下一年的评价中评分没有提高, 则被要求暂时离开教学岗位6个月, 并接受720个学时的专业发展培训。相反, 如果在教师评价中取得高分, 则可以享受6~12个月的轮休来专注于研究。[7]

韩国教育科学部在2011年发布的一项临时调查报告中指出, 有近90%的教师、79%的学生和46%的家长参加了新的教师评价项目。其中, 在同事评价中的平均得分为4.74分, 在学生评价中均分为3.85分, 而在家长评价中平均分为4.15分。有将近2 000名教师在同事和学生评价中低于2.5分, 必须去接受60或210个学时的专业训练。相反, 有将近700名教师的得分排在前列, 可以享受“学习研究年”的轮休待遇。[8]

3.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在学生和家长的评价问卷中, 对教师的评价包括从学习指导到生活指导18个指标, 每个指标又包括2~5个问题[9], 涉及教师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而同事评价则主要以平常的观察和听课为依据, 新的评价系统基于教师专业职责的五大领域, 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生学习评价、个别学生指导、增强学生的社会性能力。在每个领域内又包含具体的、细分的评价要素。

三、韩国教师评价新制度的进展状况及存在的不足

自新的评价制度正式颁布及实施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 那么新的评价制度是否发挥了预期的效应, 存在哪些不足呢?

1. 评价促发展功能的异化

新的教师评价制度关键在于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然而, Kim在2012年对新的教师评价项目的有效性进行了调查, 研究表明, 大多数的教师认为评价对他们的专业发展几乎没有帮助。将近70%的教师表明, 新的评价系统并不能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对进一步改进教学、规划未来的专业发展无益。[10]这一调查结果反映了新的教师评价制度并没有发挥出期望的效果, 那么原因在哪里呢?

依据评价结果, 要求得分较低的教师接受不同程度的专业发展训练, 表面上看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但实质上则是倾向于区分和问责。评价结果将教师做出高低优劣的区分, 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 而对低效教师则施与强制接受一定学时的专业发展训练。专业发展训练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异化的惩罚, 非但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反而会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耻辱。

也正是因为担忧这种“耻辱”, 教师在进行同事评价的时候倾向于打高分, 恰好解释了教育科学部在2011年的调查数据中同事评分为什么会高达4.74分。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教师诊断出教学中的不足, 然后根据专业发展需求, 有针对性地接受培训,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评价促发展的作用。而把强制性的专业发展培训施加给教师时, 只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2. 评分标准缺乏客观性

评价的客观公正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价主体对评价内容与标准的理解是否一致, 如果不同的评价者对某一评价标准的理解存在着差异, 那么必然会影响到最后的评价结果的解释力度。

由于新的教师评价制度主要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 那么问卷题目编制的好坏、评分标准的清晰与否, 都会成为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变量。例如,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这个评价指标, 如果教师的得分为5分, 那么他在这个指标上的表现是优秀的, 表明他能够“运用多样化、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来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但是对于什么是“有效的”, 运用多少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可称得上是“多样化的”, 另外, 还有什么是“合适的”, 这些词语的表述是不明确的, 而且不同的评价主体之间可能会缺乏理解上的一致性。由于问卷和评分标准是由政府制定的, 然后交给学校来根据实际情况实施, 如果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所要评价的教师行为表现以及在评价标准上没有达成一致性, 那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教师会认为学生和家长的评价是武断的、主观的。

3. 家长评价缺少可靠性

同事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以通过每日的课堂观察来进行, 而新的评价制度将家长纳入进评价主体中来, 那么家长主要依据什么对教师的评价才是客观公正而有效的呢?正如一位学生家长表示:“参与教师评价的确有利于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 可是那么多科目的任课教师, 家长怎么能够做到一个个熟悉、了解并对他们的教育教学进行客观评价呢?”[11]

实行新的评价制度以来, 教师同事和校长对教师课堂观察比之前更多了, 同时学校也鼓励家长在填写评价问卷之前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来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然而, Kim在2012年的调查中显示, 少于一半的家长对教师的课堂进行了观察, 而且即使是观察了, 也很少有家长愿意提供反馈信息。[12]因此, 家长更多的是依据自己孩子的说法以及自己对任课教师的印象进行主观评价。此外, 同事评价者也只是进行单一的课堂观察, 这对于客观评价教师以及提高被评价者的实践来说是不充分、不全面的。换言之, 不管是家长评价还是同事评价, 由于在评价过程中操作的不规范, 导致了评价资料来源不可靠, 最终影响了评价的信效度。

四、韩国教师评价新制度实施过程中地方学校的有效性探索

教师评价新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新点燃了各界热烈的争论, 然而韩国南部的一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新尝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这些探索对于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 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性

上文提到, 新的评价制度之所以没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评价没能真正地诊断出教师专业发展上的不足, 随后强制要求的专业发展培训缺乏针对性, 因而未能真正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而要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就必须让教师明确自己存在着哪些优势与不足, 因此, 不能只是让被评价教师看到评价结果, 更重要的是评价者能够给出更多具有建设性的反馈建议。例如, Hangang中学的教师在新制度实施的第二年, 对评价项目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保留了国家系统的框架, 包括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 评价问卷以及评分标准, 但是在同事评价上增加了三个开放式的问题和两个额外的5点量表式问题。例如其中的一个问题是“观察到的教学在帮助学生学习学科的关键概念上是否有效”, 要求在课堂观察后的会议中, 教师和评价者要讨论在课程中的关键概念是什么、学生是否学会了这些关键概念、有哪些证据表明学生学会了?[13]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同事评价者要帮助被评价教师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如何去改进他的课堂教学实践。在发现专业不足的基础上, 教师产生专业发展需求, 进而提供针对性专业发展训练, 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评价促发展的评价理念。

对于评价标准理解不一致的状况, 教师们强调要建立一个关于“何为好教师”的共享观念。要在开学时就引导同事、学生、家长对于“好教师”“有效教学”等标准进行讨论, 最终要达成一致的理解。这不仅帮助教师明确了什么样的表现是被期望的, 而且确定了在教师评价中应该评价的内容以及评价标准, 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公正性。

2. 重视对教师团队的评价

一些学者认为, 学生学业的成功并非一个教师努力的结果, 需要教师团队的通力合作。这一理念反映到教师评价中来, 则要求在对教师个体进行评价的同时, 也要通过对教师团体评价来敦促教师之间的协作。

在Namsan中学, 教师发展出了一项校本化的同事教师评价系统, 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由在同一学科组或年级组的四或五个教师组成一个团队, 教师团队协作诊断个别学生的学习需求, 然后共同备课, 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14]

每个教师团队每月至少要开设一次公开课, 由其他团队的成员负责观察记录, 观课结束后, 举行评课会议, 集中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行讨论, 随后明确被评价教师真正需要提高的地方, 教师团队成员合作努力、共同提高。这样的评价方式在每学期至少进行两次, 在学年结束后, 评价者需要递交所在教师团队每个成员的评价分数, 不仅对教师个体进行评价, 还要对教师团队作出评价, 以激励团队内部的合作和团队间的良性竞争。

3. 注重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上文提到家长由于缺少对教师课堂的观察, 因此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主观随意性大, 客观性缺失。因此, 有些学校认为应该作出一些改变来提高家长评价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例如Sejong小学在新制度实施的第二年, 就做了一些调整, 邀请家长参与进来, 学校教师定期与家长进行联系, 通过邮件、短信, 或者每两月举行的家长会形式, 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并鼓励家长支持学生的学习。例如, 教师会告诉家长他们孩子的学习风格, 讨论并引导家长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辅助孩子的家庭作业。[15]

结果更多家长参与了教师评价, 这些家长不仅仅做了评价教师表现的工作, 而且还从家长的视角提供了帮助教师理解和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反馈, 例如, 一些家长担忧他们的孩子为了获得奖励而进行恶性竞争, 因此建议教师改进奖励的方法。教师评价成为一个学习过程, 教师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合作提高学生学习、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共同愿景。

任何新制度都是在实施中不断完善的, 韩国的新教师评价制度亦是如此, 需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摸索考证过程。对韩国教师评价制度进行研究, 这对我国改进教师评价制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其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 而其不足和缺陷也可以提醒我们应该规避什么, 少走弯路、错路。

摘要:韩国于2010年正式开始全面实施新的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 本文对韩国教师评价新制度出台的背景、特点、两年来的进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地方性的探索创新进行梳理和分析, 期望可以为我国的教师评价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韩国,教师评价

参考文献

[1]韩国:教师既“富”且“贵”[J].上海教育, 2012 (8) .

[2]王英斌.韩国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评价新制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版, 2010 (Z5) .

[3][4]柳京淑.韩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的调整[J].比较教育研究, 2006 (11) .

[5]张雷生, 李迎迎.韩国中小学教员评价制度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 2011 (3) .

[6]喻浩.360度反馈评价概述及其在教师绩效评估中的运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08 (11) .

[7][13][14][15]Kyounghye Seo.Lesson from Korea[J].Educational Leadship/Novemer, 2012.

[8]Kim, K.S., Jeon, J.S., &Ahn, B.C. (2011) .Developing a teacher evaluation model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Research Report CR2011-61].Seoul:Korea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9][11]张雷生.韩国—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评价新制度[N].中国教育报, 2010-09-30.

泰国公立小学教育制度分析 篇8

摘 要: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也越来越多的被社会所关注,使得各国越来越注重教育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东南亚各国注重人才战略,积极发展教育,制定符合国情的教育制度。其中泰国的教育制度同样也在不断迅速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能将泰国的教育制度大致划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层次的教育制度构成,它们既相辅相成,又互有区别。而泰国公立小学的教育制度在泰国整个教育制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泰国公立小学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所存在的意义及它对整个教育制度的铺垫作用值得研究探讨。而泰国公立小学教育制度的“个性”也是值得分析研究的。

关键词:泰国;教育制度;公立小学;帕那尼空县立小学

一、泰国教育概况

泰国在2002年确立了机构改革后的政府机构系统,新增了6个部门,其中包括旅游和体育部和文化部,这次改革对教育部的变动较大。根据1999年的《国家教育法案》和200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结果,原来的教育部、大学事务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合并为一个新的教育部。新的教育部负责促进和监管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事物,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却是交由内政部来管辖,其他的一些部门也分管教育事物中一些特别事物。这一现象源于泰国的公共事业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要依据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计划具体的工作计划安排。所以,教育部和内政部要共同制定政策、计划和标准,并在教育资源上相互给予支持,同时还要对教育进行监督和评估。改革过后的泰国,全国教育行政管理分成3个等级:中央部门,教育学区和教学机构。泰国的教育系统较为完善。在泰国不论社会和经济背景,人民都有机会接受各级各类的教育。除学校以外,其他由个人、家庭、社區或是私人机构办的教育中心都可以依法提供教育。泰国的教育系统分为正规正式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三类。

二、泰国公立小学教育制度情况

1.管理体制

泰国公立小学包含在泰国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基础教育体系。2002年,根据《国家教育法案》,泰国在全国第一次实行12年免费的基础教育,小学的6年又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改革后的泰国基础教育体系,撤销了省一级的教育行政机关,把全国77个府分为175个教育服务区,简称为学区,直接由教育部下属的基础教育委员会负责,也就是学区直接听命于教育部,而不再受省一级的领导,学区内学校的经费也来自教育部而不是省一级政府。每一个学区的负责大约200个教育机构大约20万至50万名学生。

泰国现在实行以发展学生的潜力为目标的“以校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人员任免方面,学校全权负责本校教师的指派、培训、奖励和免职。相应部门会给学校提供专业知识、经验和专家等方面的支持。在学校总体事物上,学校有权设计自己的工作系统和程序,学校的管理由行政官和学校委员会负责。泰国政府通过改革促进实现基础教育机会公平,改进教职工的观念和能力,帮助实现教学内容和标准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相一致。这些不懈的努力使得泰国近年的公立小学入学率保持得相当好,义务教育的完成率也很高。

2.课程改革

泰国公立小学将每三年分为一个等级,每年为1000至2000个学时。此课程分为8个方向:泰国,数学,科学,社会学科,宗教和文化,健康教育与体育,美术,职业科技教育和外语。小学的核心课程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即:能力和工具科目,包括泰国语和数学;生存技能,包括处理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能力科学的技能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个性发展,包括培养学生具备良好习惯、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为成为良好的市民做准备;职业意识的培养,包括基本的职业观的培养和职业知识的积累;除此之外还包括根据学习者的特殊兴趣而设立的活动兴趣小组,针对学生兴趣的课程还确立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和教学目标是:提供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识字与计算能力,提供与工作世界相联系的实践经验,使学生成为以国王为国家元首的民主制度下的良好公民。

3.师资队伍及其建设

在泰国,除私立学校教师之外,所有教师都是国家公务员,都要服从公务员会为所有公务员制定法规,但管理教师的主要法令是教师法。根据法令,泰国的教师分为五级,四至一级时高级,新教师特别是小学新教师通常是四级,有学位的教师是三级,校长为二级,督学为一级,85%的教师为四级或三级,仅1%是高级教师。从低级向高级晋升需要通过考试。国家规定,每年6月6日为拜师日,每学年开学都要举行向教师敬拜的仪式。根据泰国的传统,只有履行了这种仪式,教师才能开始上课传授知识。教师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权威。根据教师法,小学教师每年至少到校204天,每周授课24-25节,除教学外,教师工作还包括照看儿童,记录学生成绩和社会背景,记账,管理学生用餐、向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参加在职培训、向学生灌输国家文化传统和道德理想、解决学生纪律问题,等等。在农村,由于教师被视为政府代表,因此还要参与农村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过程,发挥促进社会变化的媒介作用。

三、国际社会对泰国公立小学教育制度的影响

泰国教育最早出现在寺庙内,多以僧侣作为授课的教师,而授课内容也多是佛教知识中的善、乐、容、毅及礼佛、诵经文等。随着泰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泰国自身不断地完善教育体制,而与外界越来越多的交流也使得泰国的教育体制受到影响。“东盟”及“东盟10加3”的国际形势也使得泰国教育体制不断的改革发展。

1.国际教育组织改革的“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的立足点放在了学生固有的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上,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为核心,以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特质为最终目标。积极教育既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对传统教育的一种修正或超越,同时也是对未来教育的一种重新定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则西方积极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倡导人性积极,恢复了教育本来的功能和使命,即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幸福的生活,体现了教育博爱;二则西方积极教育不是把人优点仅当作其克服其缺点的工作,而是把发展人的优点作为教育本身的根本目标,三是西方积极教育一方面要求教育关注“问题人”,同时更强调教育关注普通人和一部分天才,这使得教育变得平衡,实现了教育本来价值的回归。近年,泰国教育制度也吸收了这种积极教育的核心,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发展,大大的区别了传统的“教”和“学”方式,这也为泰国的教育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

2.东盟组织及东盟“10+3”对泰国教育体制的影响

随着东盟热,泰国作为东盟10国之一也在积极的为东盟成立做准备,因此而大大的影响了教育体制。在公立小学中,增加了一些关于东盟知识的课程,其中包括,东盟10国的基本历史、社会情况,民族语言以及泰国与各个国家间的关系情况等,同时还在各个教育区不定期的举办各种与东盟有关的主题的教学展示活动。而东盟“10+3”这一背景,使得中国这一作为与东盟有着密切伙伴关系的国家的文化及社会也对泰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掀起了一股“汉语热”。在各个教育区里,都积极的将汉语作为公立小学的必修课程。

四、问卷调查“泰国帕那尼空县立小学”学生对教育制度的认识情况

“帕那尼空县立小学”位于泰国东部春武里府的帕那尼空县城里。学校具有80多年的建校历史,“帕那尼空县立小学”这个名字是由本校一位汉语教师翻译命名的,它的实质是是春武里教育区的一所公立小学。学校一共有9个年级,从幼儿园1——六年级,每个年级基本上有八个班级,由7个普通班和1个国际班组成。国际班与普通班的教学基本是分离的。普通班级人数一般为38-45人,由泰国老师作为班主任。国际班人数为15-20人,由美国、英国或菲律宾外教与一名泰国教师共同作为班主任带班,上课基本都采用英语教学。

根據“泰国公立小学教育制度分析—以泰国帕那尼空县立小学为例”此论文主题对帕那尼空县立小学四年级、五年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到以下内容:

1.学生对“公立小学教育体制”此概念与具体情况的了解

从表中可看出泰国公立小学的教育体制让在校学生的熟识度是相对比较高的,这与日常的管理体制等有着很大程度的关系。学生身在其中,是能或多或少感受到教育体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的。从而了认识与了解到“教育制度”这个概念。

2.学生对东盟知识的熟悉程度

从下表反映出,国际关系,东盟组织的成立,对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学校中直接增加有关于东盟国家、东盟国家文化、社会、历史、语言等方面的知识,让学校重视到这个形势。说明学校制度中制定计划的改变对学校及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作用也十分明显。

3.学生认为现在的学习是为了什么?

从上表中学生的选择来分析,可以分析出学生大致能够思考出自己学习的意义所在,大部分学生还选择了为了自己的未来此选项,说明泰国的教育中注重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学生喜欢学习的学科

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学喜欢学习的学科依次为:艺术、科学、数学、泰语、泰国文化、外语。从学生的喜欢程度可以分析出,帕那尼空县立小学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是喜欢艺术学科,这与日常举行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们有很多的机会可以上台表演,而泰国本国的传统舞蹈、歌曲艺术等都感染了很多的学生,这使得学生对艺术非常感兴趣。而由于泰国常年举行很多的学科比赛,所以让学生对数学、泰语等经常组织比赛的学科也是很感兴趣。其次,与世界联系紧密,外语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是越来越大。

五、结论

泰国公立小学教育制度产生的校园现象与泰国文化、历史、政治、经济都息息相关,并相辅相成,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影响作用很大,而教育制度又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泰国教育制度中的四种基本教育即:以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道德责任、文化传统和无私精神为目标的德育。以培养儿童的身体健康和体育道德为目标的体育。以培养学生勤奋的习惯,向他们传授职业技能使她们心灵手巧为目标的德育。 以培养学生的智能、决策能力,使她们获得知识和能力为目标的智育。这都从整体和局部上影响这泰国公立小学的教育制度和实施模式。泰国公立小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是:

1.培养学生拥有保持个人的身体与精神健康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有关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基本知识,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法律知识,运用科学方法的知识与技能;

3.培养学生具有与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欣赏艺术和以多种艺术形式表达的能力;

5.培养学生成为有意识个人权利与责任,认识在一个家庭、社区和社会中共同和平的重要性,理解地区和各国间相互谅解的重要性;

6.培养学生为国家发展和安全动员智力、物质和经济资源的能力,认识自由的价值并且为出生在泰国而感到自豪;不自私,有自我牺牲精神;

7.培养学生有自我约束与坚忍不拔,勤奋、诚实、节俭与忍耐;

8.培养学生有批判思考和理解决策,容忍批判与尊重个人,有道德和尊重他人,参与合作和领导;

9.培养学生称为懂得如何适应变化中的社会、环境、新的发展和技术等全面发展的国家接班人。

上一篇:电子政务整合下一篇:社保局副调研员年度考核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