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课题研究方案

2024-09-22

小学语文微课题研究方案(共8篇)

小学语文微课题研究方案 篇1

行动设计方案

小学语文微课设计制作

行动负责人:胡佳敏

行动团队:建边农场小学语文组

李凤凌 姜丽梅 齐丽娜 孙姬艳 付紫微 毕波 张秀娟 胡佳敏 付伟 潘玉霞 吴春华 苏玲(微课软件技术指导)所在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建边农场小学

目 录

摘 要 …………………………………………………………………3 第1章 选题的背景………………………………………………………4 1.1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研究背景………………………………………4 1.2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5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5 第2章 行动方案研究的理论依据…………………………………………6 2.1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6 2.2 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7 2.3 基于情景学习的教学模式……………………………………………7 2.4 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8 第3章 微课设计的行动目标、行动内容

3.1行动目标…………………………………………………………………8 3.2 行动内容 ………………………………………………………………8 第4章 微课设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9 4.1行动研究思路……………………………………………………………9 4.2行动研究方法……………………………………………………………9 第5章 微课行动研究步骤…………………………………………………9 第7章.预期行动研究成果…………………………………………………10 参考文献………………………………………………………………………10

摘 要

过去,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基层学校都曾经录制过大量课堂实录、名师课堂等等。但是这种满堂录的录像课,镜头频繁地从埋头学习的学生切换到激情讲课的教师,观看视频的学生无法像视频中的学生一样学习本课讲授的内容,也无法看到教师的完整板书过程、屏幕展示内容,也就是说这些录像对学生学习来说意义并不大。问题的根源在于,录制这些录像的定位模糊不清,展示教师风采、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多重目的混杂在一起。我们录了那么多录像课例,竟然没有多少是用于学生学习、服务学生的。这,有违资源建设的初衷,它是教育资源建设理念滞后的产物!微课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孕育出来。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类型,微课在教学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微课处于爆发前期。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带动一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尤其提高使用屏幕录像软件和视频处理软件方面的能力。能够促成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恰当的使用微课,一批优秀教师掌握微课的设计制作。

第一章 选题背景

1.1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研究背景

2013年,微课概念在教育界爆发,得到教育界广大同行的高度认可。同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全国性的微课大赛。这次爆发,不是偶然的,是一次酝酿了很久终于喷薄而出的教学资源建设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是教育界专家们敢为先行的结果。早在2010年,微课创始人胡铁生老师就已经在佛山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微课大赛。

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界定的微课概念: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又名微课程,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过去,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基层学校都曾经录制过大量课堂实录、名师课堂等等。但是这种满堂录的录像课,镜头频繁地从埋头学习的学生切换到激情讲课的教师,观看视频的学生无法像视频中的学生一样学习本课讲授的内容,也无法看到教师的完整板书过程、屏幕展示内容,也就是说这些录像对学生学习来说意义并不大。问题的根源在于,录制这些录像的定位模糊不清,展示教师风采、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多重目的混杂在一起。我们录了那么多录像课例,竟然没有多少是用于学生学习、服务学生的。这,有违资源建设的初衷,它是教育资源建设理念滞后的产物!微课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孕育出来。1.2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类型,微课在教学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微课处于爆发前期。相关的理论建设正在完善充实中,微课资源建设处于刚起步阶段,探索在我校进行微课设计制作有如下重要意义和价值:

A理论认识的意义。可在我校普及微课概念,教师们充分了解资源库建设理论的发展与走向。

B学生自学的意义。适合于我校学生自学,因为视频时间短,有利于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透彻理解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它符合人的注意力集中规律,尤其适合在没有教师督促的情况下学生自学。

C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带动一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尤其提高使用屏幕录像软件和视频处理软件方面的能力。能够促成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恰当的使用微课,一批优秀教师掌握微课的设计制作。

D优化资源质量的意义。由于微课的概念不贪多求全,只要求某一微知识内容合理呈现即可。我校教师可集中精力对微课内容浓缩精炼,优化资源质量。

E资源共享的意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同伴课相互借鉴学习。

F资源库建设上的创新意义。在大数据时代,微课细化到了知识点和具体某一教学环节,可以很方便的进行资源库索引。此时,微课作为知识体系的一个”标准零件”,可以适用于各种教材版本,而不像过去,教材一经改动,配套的教学光盘马上作废,过去,教学资源是被教材版本绑架的。微课,将会变革资源库建设理念。第二章 微课设计的理论基础

微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情景认知理论,这些理论着重探讨了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非侧重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机械掌握。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主要包括四种不同的教学模式:

2.1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将学生置身于一个映射真实情境的结构不良问题之中,以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身份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和影响下,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思想活跃、大胆质疑,积极提出问题,然后开始进行查询,一直持续到发现正确的方法为止,学生在解决复杂的问题过程中获得知识。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PBL”的优点在于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直观的体验,同时也能较好的落实学生情感方面的体验,不足在于耗时太多,所学知识难以系统。

2.2 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 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必要知识的前提下,教师给学生呈现良构领域的问题或者是某种情景,学生从探究现象开始进行生成性学习,通过特殊了解一般,从而加强学习的迁移效应。案例教学模式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学生的知识面窄、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基础设施薄弱等等,因此如何在课程设计中规避这些问题是很重要的。

2.3 基于情景学习的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情境认知”强调将知识视作为工具,并试图通过真实实践中的活动和社会性互动促进学生学习。创设问题情景和制造悬念是以教师的活动为主,其他几个程序都可以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情景教学是一种课堂交流活动型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从创设情景开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和能力基础,教学过程和问题情景设计应该符合教材知识结构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重视问题情景教学中的引导技巧[6]。

2.4 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协作学习是指处于相互作用这一环境中的人或集体,其中一方一旦达到目标,同时也会助长他方达到目标,这种相互依存的助长关系,一般被称为“协作”(cooperation),在学习中采用这一理念构建学习活动 的形式,就是协作学习。

第三章 微课设计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3.1研究目标:

本课题决定从微课的特点、应用出发进行微课设计策略的研究。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达到这样的目标:

在我校普及微课概念,教师们充分了解资源库建设理论的发展与走向,在教学工作中推广微课的应用。教师们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发展,一线教师普遍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恰当的使用微课,大部分教师掌握微课的设计制作。3.2研究内容

A转变教师观念,明析微课概念。破除过去一些过时滞后的做法,不再提倡用满堂录的录像课来作为教学资源。因为这类录像课例,除了展示师生的课堂风采外,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意义并不大。

B通过调查了解,微课设计制作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如何去克服? C开展微课设计环节研究,一个好的微课视频,应该包括哪些环节,制作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怎样的设计才能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定位?如何在制作过程中更好的实现设计意图? D进行微课制作技术培训。

E积极参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微课比赛,既练兵,也去参加实 战比赛,借此机会促成一批微课高手成长。

F建设我校的微课资源,结合各校同仁已经有的优质资源,推广普及微课资源在我校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章微课设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4.1研究思路

本课题从理清微课概念,走出传统录像课例误区出发。引导教师们认识微课,进而开始微课的设计制作,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初步预计有如下工作:专题讲座,问卷设计、调查、回收、分析,微课环节设计交流探讨,微课制作技术培训,微课资源库建设等等。4.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教师座谈、学生访谈、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第五章 微课设计行动研究步骤 5.1 课题准备阶段:(2014.9.15-2014.10.15)组建行动研究组,进行调查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于微课的认识;对于传统录像课例有什么看法等;希望学校在哪些方面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希望得到学校哪些方面的支持帮助;确定研究方案。

5.2 课题实施阶段:(2014.10-2014.12)1)对前面回收到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了解教师对微课的认 2)针对前面调查的结果,结合微课发展,开展专题培训。3)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尤其是录屏软件和视频处理软件使用的培训,解决教师们实现微课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困难。

4)在实战中对微课的环节设计进行研究,发动教师进行微课制作,在设计制作过程中,不定期开展微课沙龙,交流各自关于微课的思考。5)组织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微课比赛,希望能够在教师中间培养一批微课设计制作高手,以及诞生一批优秀的微课作品。

5.3 课题总结阶段:2015.1 对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类、比较,总结老师们在微课设计、制作、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原因,及取得的成绩,汇编课题研究资料,举行课题结题报告会。

第六章预期研究成果

总结撰写《微课设计注意事项指南》 一批优秀微课课例

《小学语文微课设计制作》行动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张闻语:浅谈微课程的制作方法与制作技巧[J];才智;2013年05期 陈利:浅谈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Z1期

小学语文微课题研究方案 篇2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阻碍学生习作表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内容形式方面, 原有的习作内容及表达形式已满足不了学生的胃口。面对信息传递迅速的现代生活, 轻阅读、微习作的方式, 越来越多受到学生的青睐, 他们喜欢用简短明快的文字, 表达自己的情感。二是情感体验方面。在我们研究多元化快乐作文及网络创新作文的过程中, 由于其开放多元的特点, 往往忽略了写作的情感体验过程, 课堂缺少了有效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习作自然也就流于单一了。三是语言运用方面。以网络创新作文为例, 将学生置于广阔的舞台, 导致学生很多语言的组织缺少思考。很多同学往往“粘贴”了之。这种看似符合要求的语言组织, 实际上却没有了思维的含量, 更别说学生的个性表达了。因此, 习作教学亟需一个触发学生语言思维的按钮。

如何改变?在思考中, “微信”这一热门的名词映入眼帘。作为现代生活最常用的一种表达交流工具, 微信以其短小精炼的文字, 图文并茂的形式成为大家所青睐的交际手段。何不将此引入习作教学, 激发学生的表达内驱力呢?于是, 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 笔者尝试开展“微信体”创意习作的研究, 以静态或动态的影像为习作抓手, 借鉴微信交流表达方式, 借助微信公众平台, 开展了一系列课堂创意“微习作”和课外创意“微活动”, 以此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丰富学生的感知和体验, 有意识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一、构建平台, 丰实“微习作”资源

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改变习作的内容和形式是关键。因此, 研究伊始, 笔者从这两方面入手, 一是变革写作的方式, 除了课堂上“短频快”的微习作外, 还通过搭建微信公众平台, 为学生习作提供新的习作舞台;二是改变习作内容, 精挑细选素材, 借助影像等媒介, 构建立体多元的习作资源库。

(一) 独辟蹊径, 搭建微信平台

以微信为载体, 独辟蹊径, 建立新的习作表达舞台。登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注册公众微信账号, 成为公众号订阅号用户, 建立“微信创意习作”平台。在此基础上, 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介绍微信公众平台的添加、操作和运用, 吸收班级和年级学生进入“微信创意习作”平台。随后, 结合教学计划和进度, 定期发布“创意习作”内容。学生即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作文撰写, 参与活动。这样的微信平台, 简便易行, 整合课内, 拓展课外, 动静互补、使得创意习作课内外活动相得益彰。

(二) 精选素材, 挖掘爱写元素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在研究中, 笔者抓牢教材与生活两大素材源泉, 精挑细选习作内容, 开发影像资源, 不断丰实习作的资源库, 起好习作教学的第一步。

1. 教材中选择兴奋点

语文园地中的习作内容往往只有简短的要求提示, 这样的“学习库”显得有些贫乏, 很多时候, 学生找不到可写的内容, 表达就无从谈起了。可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有目的地择取写作素材, 如口语交际中的争议点, 课文内容上的兴趣点, 课文学习过程中的兴奋点, 课文与生活的衔接点都是潜在的习作资源。在具体实践中, 笔者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 依据当地特色, 灵活地扩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以四年级上册为例:

而除了语文教材外, 我们还充分挖掘其他的教材的资源, 比如品德课中的德育话题, 劳技课里的生活窍门等等, 让它们成为学生习作的话题。如四上《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我也会当家”的实践活动, 学生有的初次进入菜市场购买了各种菜;有的亲自下厨为父母准备午餐。家长也为孩子的行动所感染, 纷纷为自己的子女拍摄买菜、做饭的照片, 有的还进行了摄像发上了朋友圈。这些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的当家体验, 也成了有效的习作资源。

2. 生活中挖掘兴趣点

生活是最大的素材库, 学校生活, 家庭生活, 社区生活等给予了学生无限的习作灵感, 可以将这些内容通过视频和图像的形式拍摄下来, 引导学生去观看、去观察, 去表达。

(1) 校园生活凸精彩

校园生活精彩纷呈, 每天都在上演, 如动手实践、体育比拼、创意绘画、艺术节庆等活动都是学生所喜爱的, 可以作为创意习作的资源。在校艺体节时我们开展了激烈的运动会比赛, 我用手机拍摄了当时比赛的小视频。在校本习作课上, 我选取了典型比赛视频, 引导回忆比赛情景, 激发习作欲望;指导反复观看选手的表情和动作, 渗透习作方法。在“微片段”描写中, 学生直奔重点, 描写的比赛扣人心弦。同时还利用微信平台将习作练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在“乐读节”中, 孩子们用自己挣来的乐学币购书, 快乐之情溢在言表, 也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感动。在平台上开展“乐读节”感言征集活动, 孩子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真切感受, 发送着现场参与的精彩照片, 这样以图文形式的“微信体”习作, 更好地激发了学生个性化的自由表达。

(2) 家庭社区捕内容

家庭和社会是学生生活的另一半, 当前家家户户都有手机等工具, 可以鼓励学生将家庭的新变化, 有趣的家庭生活, 社区的文明现象, 流行话题等以影像的形式保存下来, 作为写作的素材。有的同学随父母赏花, 便拍摄了九里桥的格桑花;有的同学为她刚满周岁的小妹妹拍摄了靓照;还有的同学在采风时一路拍摄了很多新奇的发现。这些素材都可以成为微习作的资源。当学生通过只言片语将这些内容写下来的时候, 肯定是难以忘怀的。

(3) 网络热点取灵感

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遍及千家万户, 它的普及, 也为学生打开了另外一扇了解社会现实的窗户。网站、论坛、朋友圈……各种热点信息铺天盖地。可以从中择取学生喜欢并也在热议的内容作为习作的素材。有一段时间, 我们班的同学总是在重复、传说着电视里的流行广告语, 什么“经常用脑, 喝六个核桃”;“好丽友, 好朋友”;“奔跑吧兄弟, 奔跑吧安慕希”。这些广告语短小精悍, 好听易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我想到这一热点也可以成为学生的习作源泉。因而有意地选取了一些积极健康的广告视频让学生观看, 学生的兴趣、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我们再一起比较着概括出了这些广告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 我出示了我们学校里的新设备图片:有操场边的健身器、爬网, 有刚铺好的草坪, 还有干净、整洁的餐厅, 引导学生也来试着为新学校里的设施写写公益广告, 呼吁大家更爱护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从学生的热点中来, 回顾生活中去, “微信体”习作内容受到了更多孩子的喜爱。

(4) 影像素材选话题

将值得关注的公益微视频等内容收集下来进行改编, 点燃表达的欲望。将学生喜欢看的动漫、影片精彩的片段截取下来, 作为启发想象, 引导再创作。四上第三单元“中外童话”里的故事想象丰富、神奇, 童话影片, 动画片更是受学生喜爱。在学习了《小木偶的故事》后, 组织看了动画短片《匹诺曹的故事》, 引导进行续写。学习了四下《生命生命》一课后, 组织同学们观看《再生的雄鹰》微视频, 由此引导写写对生命的再认识, 也为大作文习作做铺垫。这些影像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爱写也能写。

二、聚焦课堂, 进行“微习作”体验

不管是否处于网络环境, 我们均可借鉴“微信”特殊的表达交流方式, 尝试进行“微信体”作文的实践研究, 以短小精炼的文字, 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体验。在课堂中, 我通过影像资源点燃学生的习作热情, 鼓励学生开展有创意的“微表达”。

(一) 创建模式, 引表达

在课堂上, 我通过影像的呈现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体验能力为主, 选取微信朋友圈的交流方式, 采取轻作文的形式, 引导学生开展交流。通过实践, 我探索出了一套基于影像的微信体创意习作的一般模式, 先以富有启发性的话题引入, 通过呈现图片、视频, 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然后进行微习作表达。基本模式为:主题切入, 进行“围观”———自由交流, 个性表达———典型示范, 创意习作———多元评价, 立体展示。这种习作课堂模式凭借影像资源的融入, 点燃了学生的习作热情, 促进了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

(二) 创新形式, 丰表达

因习作素材的不同, 笔者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发表个人见解。

1. 热点短评式。

无论是生活中流行的热点, 还是网络中择取的时事话题, 均可以采取“热点短评式”, 以一事 (现象) 一议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图片照片, 抓住热议的点, 进行评论。教师适当渗透相关的表述方式, 比如可以先表明观点, 再引用名言证明观点。2013年那段时间《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老太被讹》的新闻事件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 在2015年8月这件事情终于落下帷幕, 三个各获5000元“委屈奖”。以此事件, 我引导学生进行微习作, 谈谈对事件的看法, 发表自己的感受。

2. 观点陈述式。

一些话题虽然不是时事热点, 但以现在的观点去看过去的、已经经历过的人和事。因为角度不同, 旧事也能出新鲜感。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素材, 引导学生开展观点分享。依据班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网上热议的观点, 学校里的实事新闻等等开展微习作。在圣诞节来临之际, 我们在平台上开展了“快乐的圣诞”主题大赛。

3. 图文表达式。

微信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一图一文, 一图一句, 多图多句这些非连续性文本的表达形式是微信一族的最爱。而在我们习作中, 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 使得习作表达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 先描述心情, 再通过多种途径为心情配上恰当的图片。或者呈现一组班中同学各种神态的照片, 引导用一两句话表达人物心情或体会。在研究中, 我还尝试着让小练笔的习作本变成孩子的心情涂鸦本, 只要今天有什么感受特别深的事或没来由的心灵感受想和同学分享的, 就可以通过绘画、文字、图片等形式表达出来。翻看孩子们的习作本, 似乎更多了些童言稚语。

4. 工笔细描式。

微信体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并使之具象化。在实践中, 可以呈现图片 (人物、事件、事物均可) ,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细节, 并用两三句话把中间的细节通过生动的描述写下来。就如绘画中的工笔细描, 可以将片段练习浓缩到“微信体”中来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中, 学生做仰卧起坐那咬牙切齿的镜头, 玩爬网时那一张张展开的笑脸, 参观新学校时满树的桂花, 以及孩子们捧着桂花“亲吻”的合影, 都成了我们微习作的素材。孩子们一个个妙笔生花, 往往平时写作时容易一笔带过的场景, 也写得生动有趣, 也学会了如何抓细节描写的方法。

(三) 活化评价, 促表达

评价是作文指导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评价, 看语言表达是否恰当, 形式是否有意义, 在自评、互评、小组评和集体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其次, 还可以将有典型性的创意微习作发布到公共平台, 供学生在课外进行点评。这样摆脱了课堂上时间的限制, 有利于学生继续保持习作表达的热情。

三、用好舞台, 开展“微习作”活动

课内的微信体习作点燃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为了让这一热情持续下去。笔者充分运用了微信这一工具, 开展形式多样的“微习作”活动, 吸引学生参与。手机便捷式的交流互动突破了学习条件的限制, 使得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微活动, 促进了课外“微信体”创意习作的开展。

(一) 微作文达人赛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图文消息, 开展微作文达人的争创评比, 支持孩子们根据比赛主题, 根据提供的影像, 撰写“微信体”习作, 然后上传。微作文达人赛可以弥补课堂习作的频率不足, 拓宽微习作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课外习作有了有趣的载体, 参与自然就更积极了。如四上第四单元的主题是“自己喜欢的动物”, 在学习课文《猫》时, 孩子们在老舍爷爷所举的生动事例中, 感受到了那小猫的淘气。在拓展阅读链接时, 学生欣赏到了周而复先生笔下的那只漂亮小花猫。学生一个个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因此, 我趁热打铁, 根据乡下人家总会养上一只猫、一只狗的惯例, 组织开展了“我爱萌宠”的微信作文大赛。学生有了表达的需要, 有了表达的内容, 也学到了文章中一些介绍的方法, 因而不再为习作感到为难, 参与的积极性极高。

(二) 焦点对对碰论坛

通过微信建立微信群, 向学生推送近期关注的热点话题, 要求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对事件和内容的看法。教师随机进行点评, 对观点鲜明, 又有说服力的看法进行表扬, 作为话题的推荐观点。如学校开放为市民健身场地后, 随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其中垃圾乱扔的现象较为严重。因而, 我抓住了这一现象, 拍摄了相应不卫生的照片, 上传至群中, 组织学生对是否该开放学校的活动场所发表热议。同时讨论该如何规范引导市民文明锻炼的方法。在群聊中学生各抒己见, 有自己鲜明的看法。老师也参与其中, 积极引导, 表扬梳理。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让学生在讨论中有了文明锻炼的意识。

(三) 创意习作我来评

与课堂习作进行结合, 将课堂上有典型性的创意微习作和没有点评过的微习作发布到公共平台, 请学生和家长作点评。学生在按键之间, 就可以对同学撰写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出修改意见。平台点评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使得整个习作链完整而完备, 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总之, 借助微信平台, 开展创意习作, 将微信体的表达方式引入习作教学, 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这样轻快、精悍的“微习作”, 将课内与课外连接, 将书面与网络结合, 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片段习作的能力。当然, 在研究过程中还出现了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相信随着研究深入, 有创意的“微信体”习作会成为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轻骑兵”。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微课题研究方案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慕课平台;微课;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6-0000-00

一、小学语文教学引入微课效果好

基于小学生的生理情感发育分析,概括而言,小学生具有好新、好动、好学、好胜等特征。好新,是对新事物比较好奇,感兴趣;好动,是上课过程中注意力容易被外界所影响和分散,一节课45分钟很难做到全神贯注;好学和好胜,是他们乐意学习新知,在意学生与老师的评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一节课中依知识内容组织若干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小片断,使学生学习兴趣不中断,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化,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微课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有效的解决办法。根据学者的研究和诸多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微课以其内容明确、情境真实、互动方便等特点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一项针对小学语文老师的微课调查中,有62.5%的教师认为使用微课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以前有所提高,并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微课的使用使得师生、生生互动有所增加;调查还发现,对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爬山虎的脚》进行微课教学后,对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的情况评测,微课教学班得分正确率超过80%,而对照班不足50%,显示微课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笔者在汉语拼音教学中,通过制作“汉语拼音整体教学”微课进行讲授,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区水平测试中,考试得到满分的学生有11人,95分以上的21人,95分以下的3人,且很多学生都能做到“会读汉字即会写拼音”。

二、微课教学反思: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尽管微课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笔者在微课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目前的微课教学存在下述问题:

一是微课内容的单一化,知识点缺乏系统性、联系性。在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的制作中,我们通常都只是针对某一单元的某一课文制作微课,而每个微课之间,缺乏联系性、系统性。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这一微课后,可能会感觉非常新鲜,教学的效果会非常好,但当学下一堂课时,可能就没有相应的微课了,即使有,其知识点也跟《爬山虎的脚》的知识关联度不大,微课对学生所起的教学良性效应也就此止步。

二是微课课件的单一化,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不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即自主性。如前所述,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微课设计,通常是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部分课程设计微课,关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微课数量是比较少的,知识点也没有密切的关联性。学生缺乏某一知识模块的系列微课课程课件,用于课堂学习和课后自学,学生的学习主观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

三、导入慕课概念,建构基于微课程的小学语文慕课平台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按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知识内容,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制作系列微课课程,并利用自建的慕课平台,既实现课堂互动式的微课教学,又实现课下(课后)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知识模块下的系列微课程进行复习和自学,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模块知识点的整体掌握。为达成此目标,需要导入慕课概念,建构基于微课程的小学语文慕课平台。

慕课MOOC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 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词的缩写,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具有资源丰富、在线学习、受众面广、自主参与等特点。基于幕课的特点,建构基于微课程的小学语文慕课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困扰微课教学的两个问题:微课内容的单一化和微课课件的单一化,从而实现小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微课内容的知识模块化、系列化;学生的在线学习和自主学习等目标。

四、基于微课程的小学语文慕课平台的教学实践——以“阅读分析题解题策略研究”系列微课程为例

1.基于微课程的小学语文慕课平台的系统设计与内容要求

(1)系统设计

慕课平台系统采用Apache作为Web服务器,以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平台性和安全性,同时采用MySQL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Ajax的组件开发,达成教师、学生和平台之间的实时交互,以及视频页面与数据库间的实时同步,从而保证慕课平台微课程教学的互动、在线和自主学习等需求。

(2)内容要求

①知识模块化。笔者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按照不同的知识内容或考试题型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每个模块则由系列的微课程组成。每个微课程都包含一个知识点,它们按照各自的知识点,联结成“知识图谱”,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模块。例如,小学语文可以分成“写作知识模块”、“阅读理解模块”等等大的知识模块,而这些模块依据知识图谱,又可以细分成若干个微课程。如“写作知识模块”可以包括“记叙文写作技巧”、“议论文写作技巧”、“说明文写作技巧”、“作文中的修辞”等若干微课程。

②微课程内容体现教学互动。早期的微课教学只注重单一知识点以视频方式进行讲授,不能实现与学生的互动、解疑,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本平台的微课程,除注意视频本身的制作外,更提供微习题、微点评、微反思和微设计等环节或元素。微习题,使学生可以在看完视频的同时即时进行练习,并且得到老师的现场解疑和点评,实现教学互动;而微反思和微设计,则为教学同行以及家长提供了微课程的设计目的、教学方法等思路说明,促进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推广,也方便课后家长依据课程设计要求对学生进行家庭辅导。因此,平台微课程的制作,涵盖了慕课所具有的交互、在线、共享、自主学习等多种核心概念。

2.“阅读分析题解题策略”系列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实践

阅读分析题解题是小学语文教学和考试评测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小学语文微课程慕课平台中重要的知识模块。下文将择其系列微课程中的一个,进行详细介绍,阐明其设计、制作的过程,以此说明本慕课平台各知识模块微课程的设计、制作要求和方法。

(1)知识模块的组成

笔者设计制作的“阅读分析题解题策略”系列微课程,根据阅读题出现的类型整理、设计制作了十二个专题微课程,包括“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打开心灵的天窗四步走”、“分析题中不同位置人物的心理描写方法指导”等12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微课程。

每一个微课程,则由微课程视频课件、微课程PPT、微课程习题、微课程反思、微课程设计等五个文件组成,供不同的对象进行选择下载。如教师教学时可以在慕课平台播放完视频课件的同时,打开PPT为学生进行答疑讲解,或者打开习题,供学生练习,使其更好掌握微课程知识要点;作为教学同行,通过慕课平台,可以将所有微课程文件下载,进行借鉴学习;而学生亦可以通过慕课平台,在家下载视频课件、PPT和习题进行复习巩固。

(2)微课程视频课件的设计制作: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打开心灵的天窗四步走”为例

①教学策略

本课通过创设蜡笔小新总是被妈妈责骂却又不理解妈妈说的话这个情境引入学习内容,结合课外阅读材料,讲解理解深刻含义的句子的“四步走”方法,通过对例文的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方法,再通过练习巩固,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②教学流程

③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赵小蕊.微课在银川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2014.

[2]张润柳.基于微课的汉语拼音整体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6).

[3]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DB/OL].搜狗百科.[2014-08-26]. http://baike.sogou.com/v59589750.htm

[4]陈林.语文微课程开发:一种有益的“热”现象[J].教育探索,2014,(01):32-33.

[5]陈川.基于微课程的自主学习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6]董川峰.上海50多所中小学年内试点慕课教学免费在线学习[N].新闻晨报,2014-2-23(A03) .

[7]倪闽景.用研究的态度推进慕课在基础教育的应用[N].天津教育报,2013-10-23.

刘升小学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篇4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人类迈入了新的世纪。新的世纪是一个人文价值逐步走向趋同的世纪,是一个对人确立尊严,尊重生命、尊重个性、个性自由、个体自律的世纪。新的世纪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合作精神”等要求,提出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发展性”的要求。

2、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呼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3、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正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现状,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的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4、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小学生活泼好动,语文学习的材料形象生动。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他们亲临实践,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产生个性化见解,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的界定

(1)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2)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生亲历语文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即“对话”),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

2、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

3、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诱发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求知。

4、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主要框架

(一)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体验不够、感悟不深、个性解读文本能力不强的现状。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引领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查、演等语文实践活动,在“体验感知、体验感悟、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实践、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树立较强的学习、实践、创新的自信心,引领学生“积极的发现、建构、创造意义”,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二)主要框架子课题一: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负责人:施彩萍

2、主要合作者:苏咏梅 龚秋燕

3、研究内容:寻找识字教学与体验性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引领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体会汉字的构成方法,体验学习汉字的乐趣,提高识字能力。子课题二: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负责人:全柳芳

2、主要合作者:俞云芳

杨闻艳

3、研究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体验感悟,读出个性化的理解,使课堂洋溢浓郁的“人文”气息。子课题三: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负责人:毛华芬

2、主要合作者:高叶芳

瞿燕

3、研究内容:

在作文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深入体验,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口头、文字表达,积极构建“作文——生活”的桥梁,使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子课题四: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研究

1、负责人:王晓君

2、主要合作者:仲怡新

金虹霞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结合苏教版小语教材,我们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对象太仓市朱棣文小学一(5)班、一(6)班、一(7)班、二(3)班、三(1)~(5)班、四(1)班、五(1)班、六(3)班。

(二)研究方法:

1、比较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8个班为实验班。本校同年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体验积极性,体验感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及其能力培养方法。

3、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1、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04年1月到2006年11月

2、具体步骤:前期工作:选择讨论,申报立项第一阶段:2004年1月至2004年6月

(1)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

(2)制订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人员和实验班,做好组织发动工作。

(3)拟定若干研究子课题。

(4)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5)举行开题会。

第二阶段: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语文教学中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策略。

(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体验性学习的进展情况。

(4)2005年上半年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及子课题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5)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05年7月至2005年12月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2006年1月至2006年11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写出课题论文,汇编论文集。

(4)观摩活动。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

课题论文集

(2)

课题优秀课堂实录

(3)

学生体验性学习成果展示

(4)课题汇报材料

八、课题的组织管理

顾问:汪晓铅钱锡铭 许红琴 王正强 王晓春

组长:全柳芳

副组长:陆丽琴叶天荣

组员:高叶芳施彩萍 杨闻艳 毛华芬 俞云芳 瞿 燕

龚秋燕 苏咏梅

王晓君

仲怡新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方案 篇5

(研究方案)

省府路小学周芸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过去,我们过分强调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作为思想和信息载体的功能,造成我国中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过于注重系统的学科知识,忽视综合课程和自主实践活动,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隔绝了和生活世界的关系。教学强调理论性,忽视实践性;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实践、主体体验、主体探究、主体感悟。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综合性学习”这一理念的原因所在。这一理念的提出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发展的直接原因。语文学科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不仅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在内容上,还整合了语言、文字、逻辑、修辞、文学等多种内容;体现在语文课本上,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涵盖了文、史、哲、数、理、化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在功能上,语文学科不但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的纽带,是人们用来认识和记录世界的重要工具,而且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内涵,担负着传承人类科学和文化的重任。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综合性学习中,它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自主权,更能发挥个人和群体的聪明才智,运用多种语文实践的形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理念是在不断吸取不同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和完善的。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就开始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的智慧,尊重儿童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主义教育家主张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求知欲、创造力并积累学习经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课程”。以瑞士皮亚杰 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他们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的靠教师教,而要通过 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把个体的主体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性能力的理论基础。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其 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加强教育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

伸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在注重教 育理念的突破的同时,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体现新的教 育理念。美国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策略,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这两种 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 健全发展为主,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另外,一些国家开设综合学习课,旨在使学生能把各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各个国家的课程结构来看,综合课程或实践课程是力图实现所有课程的整合。其目标是培养个性健全的人,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概括起来,综合性学习体现这样的一些理念。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创造潜力、探究意识和求知欲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被激发。综合性学习特别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更注重学生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三、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综合性是语文的基本特征之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提倡跨领域学习,注重学科间、课内外、以及学校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发展最直接的动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语文学习不同,它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个学段都有要求。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不但要自始至终贯穿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而且要渗透语文学习的全部。阅读中强调综合性学习,写作中强调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中也强调综合性学习,同时,还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具体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规律、途径、方式和方法.1、师生共同合作确定学习主题,激发学习兴趣。教与学是互动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等选定所要学习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课内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外的。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可以自主展开学习。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 身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兴趣、爱好被调动起来后,就能倾注全部热情,兴 致勃勃,认真地进行学习。同样,学生如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会积极开展研究,取 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等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既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但同时也要注意到所选择问题的价值。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与督促。指导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

在强调学生自主选择主题的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只有同时强调二者,他们的作用才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师生也才会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重视学生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活动的过程与策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和

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连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块展板,也可以是一场主题演讲、一 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还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只要能够呈现学生的过程和结 果,教师可以灵活把握,不必拘泥于单

一、固定的形式。3、注重总结、交流、分享,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每次主题学习的过程或结束,不能将成果放置一边或束之高阁,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正确地认 识到自己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大家将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共同展示出来以互相分享。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勇于申辩。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通过这种反思和自省,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

预期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创新的一个方面,也是教育创新的一个方面。我们要创造性地研究和实践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开发学习课题;鼓励学生运用尝试——发现的学习方法,亲身体验、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通过自评、互评,人人有提高,个个有发展,不断完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使其在全面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4年9月

1、制定方案:倡导创造性地研究和实践语文综合性学习,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

念,改变教学观认念与教学行为,促进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教学信息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把课堂作为实验的主阵地,用新理念带动新课堂,使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

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实现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阶段:2004年9月——2005年5月

1、实施实验阶段.2、总结第一阶段的实验成果,修订完善的实验方案。

3、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使实验更具有实效性,科学性。

第三阶段:2005年5——7月

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修订成文。

课题成员及分工:

周芸负责研究课题的实施。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课题研究教师从事一线高段语文教学,有大量的实践时间和研究机会。

2、所带班级有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较强。开展这一研究能起

小学语文微课题研究方案 篇6

茅山中心小学

语文教研组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因此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阅读方法,获取更多的课内外知识,就要以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效率为突破口。

从目前我校课堂阅读教学的情况来看,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归纳起来,这些问题主要有:

1.教学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教师常常会把各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混淆,如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阅读兴趣;初步学会识字、朗读;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句等,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把分段,或是概况课文段意也纳入到教学当中。中年段的阅读教学常把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高年段的阅读教学又往往对字词的注释、理解花费大量的时间等。

2.师生课堂中的交流非常肤浅,停留在表面上,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议一议,划一划,集体交流停在同一个层次面上,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表达是否对不对,好不好。在时间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更少。

3.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忽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发现读书方法。由于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致使学生不能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实践。

4.在教学方法上,仍然存在着以讲为主,一问一答,没有多少价值的“满堂问”仍然存在。学生的自主发现少,读书感悟少,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5.在教学活动方式上,仍然存在着语文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的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时容易存在走两个极端:一是 1

教师放任自流,教师只管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如何讨论,如何合作则过问甚少;二是教师收得太紧,课堂气氛过于紧张、严肃,缺少合作讨论的氛围。由此,合作学习就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有时候还可能影响到学习效果。答案强调符合教师的理解、教参的提示等,而忽视学生的独立见解,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益不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同时这种不能科学地、合理地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思维发展规律进行教学的现象,势必会造成学生阅读兴趣的减弱甚至泯灭。基于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提出《从低效走向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理论依据

1、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协调理论。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各种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协调状态,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协调是一种指导思想,协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协调是教学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策略

(一)明确各年段的教学目标,确定各年段培养哪些能力。

进行阅读教学的前提首先是要明确本年段的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依据目标展开系统的、阶段性的的学习。

从年段阅读教学目标来说,低年级的重点是:培养阅读兴趣;初步学会识字、朗读;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句。中年段的重点是:朗读、默读;理解词、句、段,初步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和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章的阅读;学会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课题组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能力的研究和培养:

低段:1.阅读兴趣的培养;

2.预习习惯的培养;

3.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4.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5.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中段:1.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2.概括能力的培养;

3.质疑能力的培养;

4.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1.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2.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4.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以上内容,由参与研究的老师结合年级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研

究。

(二)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课堂阅读教学目标、内容、结构和训练方法

1.合理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素养的整体提高。同时要强化语言学习,落实能力、方法、习惯的培养,符合课标中关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参照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读,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还有参考每一节课的课后练习,努力使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明确。

2.选择精当的内容

阅读教学提效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教师在教学前应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学生实际以及课后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节课语言训练的内容。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围绕疑点进行有效教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还要教给阅读的方法。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体现科学性,要反映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应富有启发性或实际教育意义及培养价值。

3.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要想保质保量地上好每一节课,就要设计好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要根据“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安排基本的教学过程。先是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不懂的问题;之后是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时抓住典型语句和段落(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并积累语言;接下来走出文本,思考受到的启发,揣摩文章的写法;最后是适度拓展。

4.阅读教学要“授之以渔”,使学生学会学习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这些方法主要是:识字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朗读、默读的方法;批注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章感情的方法;揣摩文章表达的方法;预习的方法;质疑问难的方法等等,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实际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理清讲与读的关系

讲,要有重点。讲解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受到思想教育。在讲读教学中,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讲,其次是讲什么,怎么讲。只有明确目的性,在教学中才能避免或减少盲目性。

读,要有指导。朗读和默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经常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让学生边动口边动脑,口诵心思,使他们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作者谴词造句,怎样布局某篇。教学的设计要尽最做到“讲读”相结合并贯穿始终。

2.学习文本和拓展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所以,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中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在学生学好文本的基础上,适度拓展,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扩大知识面,增加积累。

3.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读是从感知语言文字入手,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从而把握文章中心的心理过程。写是从写作目的出发,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心理过程。读是写的前提,是写的准备过程;写是读的深化,是读的结果,读写两者相辅相成。怎样在阅读教

学中进行读写结合呢?一是以读为本,读中悟“道”。“道”即方法,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在整文阅读中了解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在精读、赏读句段中,感悟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是怎样具体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是怎样抓特点描写景物和物体的。二是范文引路,悟“道”习文。教学中,先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领会作者思路,品尝文章精华,再利用知识“迁移”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储存进行理性梳理,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三是“读后练写”。读中悟法之后,应让学生及时地进行笔头演练,或写句子,或写片断,或写心得感受,或写相关主题的作文。写,既是读的拓展,又是读的升华。四是激发兴趣,鼓励创新。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些抽象的概念之后,要引导学生从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从立意和内容上着眼,写出新意;在写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完成佳作,以此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一些相关的写作知识之外,可要求学生仿写,鼓励学生一题多作,写出自己的特色。

4.灵活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段相结合

合理运用教学媒体。运用多媒体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创设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习效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与运用传统媒体有机结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用恰当的表现方式。各种媒体结合使用,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最后,要提高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一方面教师个人要勤思考、多动笔,养成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另一方面加强教师教学反思的交流与探讨,能从反思中得到启示。一个专业型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反思型的教师。特别是自我评价的作用,应该更大地加以发挥。

四、实施步骤

1.课题方案酝酿制定阶段:2013年9月—2013年2月。

(1)反复论证,确立课题;

(2)专家指导,确定方案;

(3)填写表格,申报审批。

2.课题研究实践阶段:2014年3月—2016年2月。

(1)对方案进行深入学习,在语文教师中形成共识;

(2)分解子课题,组织教师把教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扎实地研究,逐步形成成果;

(3)组织教学研讨活动,展示研究的实践成果。

3.课题成果总结阶段:2016年3月—2016年9月。

(1)完成各项有关研究;

(2)整理有关资料,进行归纳、提炼;

(3)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举行结题会。

五、研究结果展示形式

结题报告、教学论文、随笔、日记、反思、个案分析、公开课以及其它成果。

六、课题组成员

问:黄铁生

课题论证,理论引领

罗家富

参与指导课题研究实践 汤爱军

实践指导,检验课题研究成果

长:孔祥明

主持课题研究,全面负责日常研究活动的开展

副组长:杨明珍

协助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负责课题组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员:谢红菲

麦健敏

童柏生

刘华宝

程月红

刁连友

戴玉霞

进行具体实践、研究工作,收集过程资料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 教育部

2.《有效教学》 肖成全 等编著

小学语文微课的开发与利用 篇7

一、微课的特点和应用价值

微课, 顾名思义, 就是微型课程, 每个主题只有5-10 分钟左右, 因此微课必须设计紧凑, 时间集中。需要注意的是, 微课并非一节完整的课, 而只是就该课堂中的某一个重难点的知识点或者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 所以从主题上相对较独立, 突出表现为内容短小精炼, 有针对性。微课作为新课程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抽象性, 使学习变得更为生动、形象, 真正达到“玩中学, 学中乐”的教学理念。

二、小学语文微课的开发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发微课的过程中, 一者要考虑小学语文的特点, 二者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这样才能确保课程高效, 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开发过程中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 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2) 知识点细分化; (3) 分析学习特征; (4) 微教案、课件和练习设计; (5) 撰写微视频脚本; (6) 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 (7) 微课后期编辑; (8) 教学反思; (9) 微课资源包上传微课程平台; (10) 微课教学应用; (11) 微学习、反馈、教研; (12) 微资源动态优化和完善。

(一) 结合小学语文特点开发微课

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科, 这是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师开发微课时, 应该从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着手。比如要在课件设计中注意渗透语文知识点, 任何一个选题都是可以渗透汉字 (音形义) 、词语、句子、阅读、积累、口语交际等内容, 这些知识即便只是一带而过, 日积月累也能够加强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量。

(二) 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开发微课

小学生一般为7-12 岁左右,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心发展迅速, 喜欢新鲜有趣的内容, 记忆力和理解力正呈现一个迅速提升的过程, 所以语文教师在开发微课时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 在“人物描写”主题的微课中, 教师开展了“猜猜他是谁”的小游戏, 出示一段文字描写:“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 头戴金冠, 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 显示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 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学生很快便猜出了这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由于猜人物这个形式十分受小学生欢迎, 加之孙悟空又是学生喜爱的人物形象, 所以学生兴致勃勃, 教师再以此为导入向学生介绍了人物描写中的肖像描写, 并延伸至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微课进展十分顺利。

三、小学语文微课的利用

为了探索微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分析微课的应用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微课的特点, 突破重难点, 训练学生注意力, 提高课程有效性, 使语文微课实现最大化价值。

(一) 利用微课突破重难点

微课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课程形式, 所以十分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起到强调的作用。为此,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解决课程重难点。比如,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窃读记》一文时, 文章的重点之一是了解作者的心理活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 笔者利用微课进行了突破, 制作课件分析关于作者心理活动的, 具体有如下四处:

第一处: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 不错……”;

第二处: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 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 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啊!它在这里, 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第三处: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第四处: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 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 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其实, 我的心里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将这四处心理活动单独列出来利用微课使学生加深了印象, 加强了体会, 突破了重难点。

(二) 利用微课训练注意力

据相关调查小学生有效注意时间较短, 仅为15 分钟左右, 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 而微课的时间只有5-10 分钟, 恰恰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微课的形式与内容比较丰富,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此特点来训练学生注意力。例如, 在有关“错别字”主题的微课中, 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错别字诊断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 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 很快便找出了每一个错别字。

(三) 利用微课加强互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 学习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尤其是小学语文的学习, 更应该强化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通过微课, 可以提出有异议的问题,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思考, 不断交流, 无拘无束地实现课堂互动。例如, 《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设计的微课中展示了西沙群岛的美景, 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愉悦的氛围中交流讨论,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情感。

四、结语

以上, 我们对小学语文微课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论述。微课是未来教学的必然趋势, 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掌握并恰当利用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好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发展规律, 开发设计符合实际学情和教学需求的微课, 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搞好语文教学, 同时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一山.语文微课程设计“三原则”[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小教研究) , 2014 (Z6) .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微探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学习兴趣;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2.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一般在语文考试中占有较大分值,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途径,如果作文教学质量不高,会对语文教学水平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作文教学一般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很多学生都觉得作文写作具有一定难度,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也不善于用简练的话语叙述生活中看到的各种事情,致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作文教学,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又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指导,致使小学生在作文学习中遇到了较大问题。

一、提供平台,巩固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既是重点内容,又是难点内容,因此,保障作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作文教学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时间,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维持写作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但是受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偏重于一些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背记一些重点考试内容,在作文教学方面往往没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致使写作课逐渐成为教学中的难点,致使许多学生不愿进行写作训练,给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教学须注重提供写作平台,给予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巩固学生的写作知识基础。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准确分析,了解学生的写作兴趣,制定适宜的写作教学方案。由于写作纷繁复杂,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完全理解和运用,所以教师须让教学方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让学生逐渐学会灵活运用。由于课堂时间往往较短,难以让学生得到充分训练,所以教师可以在班内组织作文比赛,并提供一定奖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将一些较好的文章贴在教室墙壁上,列出一些写作较为优秀的学生名单,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获得成就感后自觉进行写作学习,并敢于探索、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保障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例如,在以“我最敬爱的人”作为写作主题时,教师可以根据写作要求播放一些视频,让学生回想生活中值得自己敬爱的人,主动思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件,寻找各种素材。在学生有了写作欲望后,让学生根据寻找的素材列出写作提纲,并进行构思。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写作,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解决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尽量让学生多练习,以巩固学生写作基础。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须从多方面对学生写作情况进行评价,对写作较为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对写作较差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让学生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拓展视野,积累素材

小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存在一定缺陷,所以在写作时,很容易出现千篇一律的问题,或者是出现一些缺乏具体内容的流水账,致使写作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小学生大都不善于观察,单纯进行模仿,不能有效改变固有的写作模式,难以挖掘写作新意。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的活动范围大都较小,常常局限于学校以及家庭两点一线,致使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对生活中各种事物没有较好的认知。随着教育事业不断深入,社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要求家长或者学校能带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能够了解他们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并学会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增长社会经验,拓展视野,从而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新意识,提高文章新意。新课标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可以以视野拓展为基础,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并指导学生对各种素材进行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就能在写作过程中创新写作内容,增强写作灵感。以往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会让学生背记一些好词好句,模仿一些范文,这样虽然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质量,但是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思维发散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基于小学生特性,教师需注重对学生视野进行拓展,让学生积累多种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例如,在以“夏季”为写作主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了解夏季各种事物的变化,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之后教师可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对文章的写作方向和内容进行构思。为了避免学生将素材进行堆砌,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有写作方向,防止学生文章主题过于混乱,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思维发散,激发灵感

在作文教学中,加强阅读是学生进行写作的基础,如果学生写作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即使有再多的写作素材,也难以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因此,通过阅读让学生写作思维得到发散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多进行阅读学习,用各种优秀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增长学生写作知识、写作技巧,从而夯实学生的写作功底,保障学生写作质量。阅读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思维的发散并非一蹴而就,如果学生有丰富的阅历,但是写作能力不足,没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文章会存在较大问题,不具备韵味。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了解优秀文章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并适当模仿,在熟练掌握之后进行创新,打开写作思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例如,在以“手机使用利弊”作为写作主题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文章供学生阅读,让学生构思习作思路,并对文章的行文技巧以及特点进了解,有效渗透。教师还可让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质量。

四、加强交流,调动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文章写作质量与情感表达有着紧密联系,很多学生的文章可能在语言表达、情景描写等方面较优美,但是细读起来觉得生硬,难以让人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致使文章质量不高,因此,教师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例如,在以“亲情”为主题进行写作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亲情教育片,让学生能够产生相应的情感,并应用于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制定长远的作文教学计划,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写作的意义,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保障作文教学质量。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般不会在作文教学中花太多时间,没有让学生得到有效训练,也没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致使学生在写作中困难重重。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写作兴趣,营造轻松活跃的写作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赛群.浅谈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关注重点的转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

[2]姬长有.小学作文教学教法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09,(4).

[3]王杰.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有序可循[J].教育革新,2010,(1).

上一篇:给贫困儿童慰问信下一篇:美术教师师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