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试讲课题(精选7篇)
小学数学试讲课题 篇1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我的问题回答完毕,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师:同学们都爱吃水果吧,这里有个梨子和苹果,你想吃那个?梨,梨,它的个头大,个头大?这位同学是在比较它们的什么? 生:体积
师:谁能说下体积指的是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生:。。。
师:在这里,有一种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现在把两个这样的正方体排在一起组成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它们的体积是多少?把4个排在一起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长方体,体积分别是2和4立方厘米,数个数就可以知道。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刚才我们是通过数小正方体的个数,来判断它们的体积的,真聪明,你们来看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的体积能直接判断出来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不能直接看出来,怎样来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能不能通过测量计算来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老师就想问大家了,测量什么呢?你们觉得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什么有关呢?猜猜看~ 生:长,越长的物体越大 生:宽也有关系
师:很好,我们有了不一样的猜想,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教具,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合作,用这些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下面开始吧,组内注意分工,完成课本中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第一组先来。
生:把12个正方体木块摆成3排,每排2个,摆2层,这个长方体的长师2厘米,宽师3厘米,高师2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我们认为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师:很好,我们得出了不同的长方体,现在看看数据跟我们的猜想一致吗? 生:很一致,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都有关系
师: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
师:刚才老师把同学们的实验数汇总成了这张表,我们一起来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长方体中的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师:很好,再仔细观察一下,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长宽高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小组内继续探讨。师:谁发现了,就你吧!生:每排的个数相当于长,每层的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生:因为每排的个数,每层的排数,层数相乘就是体积,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今后在学习上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学习,如果长方体体积用V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你能用字母将长方体的体积表示出来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a*b*h 师: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需要知道长方体的什么才能计算它的体积呢? 生:长宽高的数据
师:很好,举个例子: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全班动笔做一做,你来说说怎么做的? 生:7*4*3=84 师:正确吗?说的很有条理,如果有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师6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6厘米,求它的体积,你会吗?这是什么立体图形? 生:正方体
师:这个图形有什么特征? 生:长宽高都是6厘米,师:这样的图形怎么计算体积?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生: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生:用字母表示 V=a*a*a=a3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 生:正方体师特殊的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我们都知道了,下面就来用用这些公式。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小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想玩游戏吗?都想啊,好,那我们今天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老师刚才买了一本笔记本,猜一猜。我花了多少钱?你说,2元5角,多少元呢?2.5元,再来,猜一猜老师的身高多少米?1米6,对1.6米。猜一猜自制数位表的长和宽是多少?你来说,宽15厘米,长25厘米,这是我们猜出来的,怎么验证咱们的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你们有什么办法?量一量,很好,老师提前量好了,来看看与我们猜的一样吗?还有什么发现吗?都是用小数表示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小数的知识。
师: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小数,老师带来了这个,谁认识?对啦,米尺非常准确,我们把一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分,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一份应该是多长,对1分米,如果用米做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思考一下,你来说,分数1|10,小数0.1,很好,如果是3分米、7分米呢?用分数和小数又该怎么表示呢?请同学们自己思考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内容。完成了吗?谁说说看?3分米就是3|10米,也是0.3米;7分米就是7|10米,也是0.7米,好,0.3米里面有几个0.1?0.7米里面有几个0.1?仔细观察每组分数和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和同桌说一说,你来说说你的发现:分数分母都是10,都是零点几的小数。
师:你们已经发现了,像0.1、0.3、0.7这样的小数,小数点右边有一位小数,我们称它为一位小数,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也就是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很正确,我们把分母时候10的分数写成了一位小数,那两位小数呢?
师:我们刚才把1米的尺子分成了10份,每一份师1分米,如果把每一份再平均分成10份,想想我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多少份,你来说,100份。
师:我们把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现在来看放大图,请想一想,把1米的尺子分成100份,用米做单位,每一份是多长?每一份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如果继续平分,将1米平均分成1000份,用米做单位,一份可以怎么表示?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前后小组内讨论并完成课本中的内容,讨论完了吗?你代表你们小组来汇报一下,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师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1|100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4厘米用分数和小数怎么表示?那8厘米呢?你来补充。哪个小组探究了平均分成1000份的,其中的一份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怎么表示? 生:1|1000米,0.001米
师:除了这些,你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你来说说看,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也就是百分之几,真会归纳,还有呢?你补充,分母是1000的分数,写成了三位小数。结合上面的探究,谁能帮老师总结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可以和你的同桌进行交流,也可以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读完了吗?你来说说你的发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可以再进一步说说吗?你来补充,那么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写作0.1,同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呢?对啦,计数单位分别是0.01、0.001,好,它们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是10,非常的好我们今天再一次深入研究了小数,谁能说说今天都学习到了什么知识,想一想,你来说,很好,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怎么来的,还有呢?相邻两位小数的进率,很好。
我们今天的课就学到这里,好,下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到此结束。
等式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能够抽象归纳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3、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4、总结反思,深化重点
5、布置作业
亿以内数的认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抽到的试讲题目是《亿以内数的认识》,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师:好,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同学们请坐,老师这里带来了一些图片,你们想看吗?都想看是吗?你来说说看是什么呢?对,是大熊猫,非常的棒!看到大熊猫,你能想到我们国家的哪个省呢?诶,谁来说?谁的知识比较渊博,好你来说,呀,四川省,很好,咱们大熊猫的故乡就在咱们的四川省,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四川省除了大熊猫意外还有什么呢?奥,你得到了一个数学的数字,这个数字你会读吗?这是我们四川省的人口数量,你说说看,非常的大,这样的数里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你知道吗?咱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师:好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我们学习数,认识数的时候,需要用一个什么工具啊,需要一个工具?你说说看,对,计数器,计数器到底能帮助我们认识这么大的数吗?老师今天把这个宝贝也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当中,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我们以前通过计数器认识了谁,你说说看,奥,我们认识了个位,十位,百位还有咱们的千位,很好,在千的后面还有谁呢?你来说说看,还有万,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来拨算珠,拨到万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神奇的事情呢,好,跟着老师一起来拨,一万,两万,三万,四万,五万,六万,七万,八万,九万,十万,唉,老师拨的过去吗?没有珠子可以拨了,怎么办,奥,这位同学说的可真是准确,要进位了,他说,我们九万拨完了,不可以往下拨了,那这表示9个一万,下面就应该是10个一万了,十个一万是几万呢?对了,眼睛尖的同学在咱们的计数器上已经看到了是十万位,非常的好,怎么把9个珠子给他拨过去,好,我们在十万位上拨一个珠子,那表示的就是一个十万,一个十万是几万啊?大家一起说,是10个一万,好那么我们继续拨,老师有一个新的想法,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起来给怎么拨拨看,好不好?好,就请你吧,你上来带领同学们拨,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很好,我们拨完了,发现了没有拨到九十万的时候又不可以拨了,怎么办?进到咱们的百万位当中去,在百万位拨一个珠子下来,这表示的是什么呢?动脑筋想一想,好,你来说,表示的是100万,是多少个十万呢?啊,对了。是十个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那比一百万还要大的数是多少呢?现在老师想让你们拿出自己的计数器然后跟同学拨一拨,看你们还能发现谁,好,下面开始,同学们拨完了没有,老师发现你们数的声音越来越小了,好,你代表你的同桌,来给咱们汇报一下吧。奥,你发现拨到900万的时候也一样要进位了,所以在千万位上拨了一个珠子表示的是1000万,很好同学们你们告诉他,1000万是多少个100万,对了,是10个100万,非常好,那比千万位还要打的数是多少?你来说,是咱们的亿位,一亿表示的是多少?10个1000万,好现在跟着老师一起来说一下,10个一万是10万,10个百万是千万,10个千万是一亿(边说边拍手)很好,同学们我们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我们认识了哪些新的计数单位呢?谁来总结?你来说说看,他说: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还有亿,很好,那咱们以前又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这些计数单位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特别是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你能给这些计数单位排一排顺序吗?好,老师请你们四个人为一个小组来讨论下,老师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如果说忘记了没关系看咱们的大屏幕,大屏幕上有提示,好下面开始,同学们讨论完毕了吗?老师已经收集了很多关于你们讨论的一些结论,下面呢我们请一些同学代表你们的小组来给老师汇报下,给全班同学汇报下好不好,就请你吧,你来说说看,他说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他们的进率是10,为什么?说的真有条理,十个十万是百万,所以百万是十万的十倍,我们知道了进率,还有呢?哪个小组把我们的顺序给排出来了,啊。你上台来给咱们展示,同学们,他写的对不对,非常的准确,咱们的计数单位就是以这样的顺序呈现的,现在老师想让你们观察下咱们的计数单位,它们身上有什么特点呢?如果让你们来给这些计数单位分类的话,你们会怎么分?啊,你来说说看,分类你不会,但是你发现,有一些计数单位都是跟万有关的,诶,你举举例子,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很好,都是跟万有关的,这就是我们的万级,那比万级还小的同样也有四个数位,我们称它们位个级,比万大的就是亿级,这个以四个计数单位为一级,我们称他为数级,我们现在认识了计数单位,这个四川省的人口当中的每一个数字表示的是什么含义呢?你们知道吗?这个留作咱们的家庭作业回去之后探究一下,咱们这一节课就到这里。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试讲课题 篇2
小教师范生小学数学试讲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教师讲课基本功方面的问题, 一类属于小学数学专业内容方面的问题.下面分别给予叙述.
一、教学基本功方面, 常见的问题有
(一) 教态不够好
试讲时表现紧张.例如:口误较多, 语速过快, 缕头发, 踮脚, 掂粉笔, 老扶眼镜等.还有的, 眼皮上翻或脸朝一个固定方向或固定的某物, 某人, 甚至眼光朝向窗外.其实语速过快就不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是很难接受的.倒不如语速放慢, 让学生跟上老师的步伐, 这样既减少了口误, 也放松了自己的心态, 缓解了自己紧张的情绪, 从容地上好一节课.那么在讲课中, 教师的教态应是怎样的呢?教态应该端庄, 亲切, 自然大方.具体一点就是衣着得体, 双手自然地放在讲桌上或做相应的演示, 用充满爱的目光撒向每一名同学.在讲解黑板上题时, 身体与黑板成的角要低于30度, 讲解黑板最左端的或最右端的知识时, 教师就将身体移到相对的一侧, 尽量多地将黑板面展示给学生.不要一直站在讲台上, 学生练习、操作、游戏时, 走下讲台, 指导一下, 表扬一下.在出示教具时, 将物体举起, 放在教师的左 (右) 上方且配以适时的语言直观讲解.从学生的表情中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 学生是否在听, 是否理解了, 是否掌握了学生无所谓的表情说明没听, 需要教师及时把他“拉回”教室, 学生若是满脸困惑的表情, 说明应对该知识点进一步讲解, 学生若是做到一半时, 又摇头, 又咬笔, 步骤不知如何写, 说明教师应做一下示范.
(二) 语言不够简练, 不严谨, 缺乏过渡语言
普通话标准, 语言清晰是教师讲课最基本的要求.数学教师的语言不要求优美动听, 不要求含蓄有诗意, 而是简练, 有逻辑性, 还要一语中的.语言简练就不要有赘语及“嗯”, “这个”, “那个”等口头禅.过渡语言不要只是“然后”一个, 还有“接下来”, “下面”, “同学们很棒, 出个题考考你们”, “老师有个疑问, 请你们帮老师解答一下好吗”, “老师想让你们当一下小医生”, “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吧”, “猜猜看, 谁是智慧星”等.数学是很严谨的学科, 讲课时不能随意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定义, 扩大定义或定理的应用范围, 说话要有理有据, 这是指逻辑性.例如, 某师范生试讲三角形的定义时给出的是“三条线段连接构成的图形”, 而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给出的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再如, “进位加法”中的竖式法要求“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师范生在试讲中出现满十“可以”向前一位进一, 这是不对的, 满十“必须”向前一位进一, “可以”在前一位的下面或上面标上小“1”做记号.
(三) 互动少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应为组织者, 引导者, 合作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改变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要向课堂输入更多的活力, 增加师生间的互动.然而互动性少, 这是师范生试讲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尤其是高招师范生.高招进来的小教师范生经历了“炼狱”式的高中生活, 激情被冲淡, 留下更多的是平静和平淡的心态.或者是习惯了高中阶段的“练习题”课堂, 认为只要把新知识讲清楚, 然后做大量的练习题就行了.其实, 这种上课方法适合于高中生, 却不适合于小学生, 尤其不适合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小学生好动, 坐不住, 让他们像高年级学生一样坐着不动认真听四十分钟很难, 应该根据他们活跃, 思维无定式的特点, 设计“游戏式”的活动性的课堂.例如:认识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时, 不是给出定义指出相对性, 而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体会和感悟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关系, 无需定义让学生摸摸自己的左肩, 跺跺自己的右脚, 把数学课本摆在铅笔盒的下边等活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再如讲解有余数的除法, 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除不尽有剩余就叫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应该小于除数.让学生动动手, 平均分一分小木棒, 体会一下遇到有剩余的情况怎样处理, 再引入本节课.让学生多分几次,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 发现除数与余数间的关系.
(四) 课堂气氛调节得不够好
如游戏时, 学生情绪高涨, 若是更多的学生想参与, 可能会出现乱走动, 乱插话等意外事件.教师应在课前考虑到上课时所处的环境, 上课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 准备好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 有名师范生在讲“有余数的除法”中, 让七名同学分别代表星期一至星期天站在一排, 若今天是星期一, 那么七天后是星期几, 请这名同学站出列或其他同学说应该谁出列呢?学生乱猜现象严重, 甚至是哄笑等.这样的活动设计是否有意义呢?若是放在一节课的末尾还能使学生的兴奋点不至于太高, 若是放在一节课的中间时, 课堂气氛将不易控制, 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一节成功的课, 课堂气氛应该紧张有序, 但不失活跃.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 可以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是小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保证, 也是一堂课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如讲解人民币的认识一课, 学生看到钱时非常兴奋, 课堂气氛很难控制, 更不要说模拟拿钱买东西了.怎么办?可以用市场上放大的人民币卡片来代替真币, 既能讲解清楚人民币的特征又降低了学生的兴奋点, 控制了课堂气氛, 使本节课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另外一种是与小学数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型问题, 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一) 教学重难点没有把握准, 或者没有“点”透
例如, 在小学数学中三角形的特性“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讲解中, 先让学生动手摆给定长度的木棒看能否构成三角形, 利用三角形的这一特性, 可以去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由于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所以要计算三次.其实只需计算一次就好.即只要看“两个最小边长之和是否大于最大边长”, 这就是没有点透.再如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生都知道了物体做成三角形不容易坏, 但到底三角形的稳定性指什么呢?很多师范生试讲时搞不清楚.三角形的稳定性数学上是指“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了, 三角形的形状就唯一确定了”, 简称为三角形的稳定性.再如, 长方体认识中, 学生由实物讲解棱和顶点, 长, 宽, 高, 或者是由课本的长方体图来认识长方体.其实学生首次接触立体图形, 需要经历一个从二维到三维的变化过程以及实物几何化的过程[1], 这才是学生上课时遇到的困难, 也是我们老师讲解时要注意的难点.怎样将实物长方体盒子和课本上的几何图联系起来呢?我想可以用多媒体或是实物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一个长方体, 将长方体与其他物体区别开的是长方体的面, 把每个面都拆去, 就剩下了一个物体的框架结构, 也就是课本上绘出的图形了.而不是一句长方体物体我们一般用这样的几何图来表示, 从而把这个抽象的过程留给学生.
(二) 把新授课上成练习课, 甚至是复习课
根据教学任务, 数学课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新授课是以讲解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的课, 新授课教学的重点是知识的理解, 而练习课属于知识的巩固和转化, 教学重点是知识的记忆 (保持) 或是熟练地完成各类练习 (应用题) .复习课重点是知识网络的形成, 师范生应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不同的课型.但在师范生试讲的过程中, 有的同学就将这几种课型混淆了.例如, 有名师范生讲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这一章时, 一个课时讲解了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分类, 这么多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讲一下做一个练习, 用了满满四十分钟.但每个知识点都没有讲透, 那么这节课就是很典型地将新授课上成了复习课.还有名师范生讲三年级“万以内的加减法”, 先讲拆数, 又复习了前面的知识, 用去了十分钟, 接着讲了“竖式法”的加法和减法十分钟, 后面全是练习.这样的课也不能算成功, 复习得太多, 练得太多就不是新授课了, 就成了练习课了!正确的做法呢?复习不要太多, “竖式法”多讲一些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摆小木棒, 体验一下“满十向前进一位”, 讨论一下在前一位标记小“1”的重要性.少做几道练习题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 缺乏板书设计
表现在, 讲课时不知道哪些内容需要板书, 哪些内容不需要板书, 讲课时只用中间一小块写了擦, 擦了写等.数学与其他学科在教学时有许多不同之处, 即便是用多媒体教学, 黑板的板书也不能省略, 这样就能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过程.那么, 黑板一般怎样用, 板书设计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黑板一般分为主板面和副板面, 主板面写的是本课的重点, 需强调的地方可改为红色粉笔、画圈区别等, 重点例题应保留.副板面可擦, 用于复习、练习等.我们一般把一块大黑板分成3到4块小黑板, 主板面一般设计在最左边或最右边, 常规下我们从左到右依次写, 一节课下来, 要有留给学生可以小结的板书.数学的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 突出重点.板书设计又分为网络式板书、对比式板书、图表式的板书等.板书设计示例如下:
(四) 不能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 适当调节教学内容[1]
表现在备课时备了很多内容就拼命加速讲解, 一定要把备的内容讲完, 这是不对的.学生如果反馈信息是“难”, 那么就应放弃后面要讲的, 把讲课重难点放到学生“难”的地方.还有的师范生, 备的内容太少, 讲个十几分钟就没的讲了, 后面就上自习.这样就太浪费时间了, 至少应吩咐学生练习的内容注意的问题等.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建议师范生至少要备好一章的课, 上课前把一章的课后练习都认真做一遍, 再开始讲新课, 题型要归类讲解.
(五) 作业布置, 要求不到位, 要求不明确, 造成教师课后的麻烦
例如:要求学生交作业时写上日期、第几次作业等.要求学生做错的题目必须有订正, 及作业上交的时间等.作业布置我们提倡分层, 基础巩固练习、提高练习、思考题也可布置.题目是下一课讲课的内容的一个预备, 也可是发散型的, 如跟家长去购物, 制作一个风车等.
师范生在认真编写教案的基础上, 进行试讲是很有必要的.试讲是走上讲台当教师的“前奏曲”, 也是各种基本功综合运用的尝试.重视试讲中出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加以锻炼, 有助于师范生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赖南燕, 胡启宙.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1.
[2]张卫国, 卢江.小学数学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3]邵光华.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发展思维课题 篇3
动手操作,发展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提出
1.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的产生,都离不开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而小学生的认识是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因此,要解决学科性质与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提高感知效果,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即使使用教具,也是老师演示学生看,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的自觉主动的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很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我校教学实际,要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操作活动。
3.帮助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操作活动,一方面是手与眼的协调 活动,对数学材料的动态感知过程,另一方面是手与脑的密切沟通,对把外部活动系列转化为内部隐性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操作时,儿童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部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时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小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4.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手、脑”并重,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指导思想
教育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小学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而努力。
四、实验假设
通过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数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能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五、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符合儿童思维认识过程的,即从形象思维向推行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
教育学研究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学具或通过折折画画等动手的活动,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接感性认识,再经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进而培养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生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大脑结构功能,在于不同脑区域能动地联系起来的功能系统的协调活动。如果片面地利用某个大脑半球,会使另一个半球受到抑制,当驱动抽象思维活动的左半球负担过重,而驱动抽象思维活动在右半球却负担不足时,就会造成思维缺乏,神经过渡紧张,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将会受到损害。而在数学教学中,让儿童动手操作,是有利于大脑功能系统协调活动的。
六、实验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手、口、脑、眼、耳等多种感官并用,协同作战,使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创设善于研究、乐于实践,敢于探索的实验氛围,培养一批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科研教师。
3.通过课题实验研究,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为我校“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
七、实验措施
1.端正教育思想,加强理论学习
认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学习报刊上有关文章,每位教师有一定的数量的学习笔记,定期交流。用理论指导实验,保证实验的方向性和科学性。
2.深入钻研教材,合理安排操作课。
(1)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操作内容。如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几体形体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建立;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较难理解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数学知识。
(2)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要用的学具,设计好操作步骤,以及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操作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知道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要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内部的外部活动逐步内化的过程。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复述操作过程,通过语言展示学生思维过程,指导学生正确思维。
(4)操作学具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适时,就是要注意把握操作契机;适量,是指学具操作不可滥用,不要搞的琳琅满目,多多益善;适度,是指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应使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
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将此实验纳入“练五功”活动中,要形成“教研组——备课组——实验教师”的实验网络,组织教师“讲五课”活动,即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写课。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及时改进教学。
4.建立实验档案,注意资料积累,认真总结经验
实验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操作能力测试的数据,实验教师的优秀教案,精彩片断、数据实录等资料,每学期要求每个实验教师撰写1—2篇经验论文,学期结束时,实验小组要对实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回顾成绩,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深化意识。
5.设置组织机构。
(1)专家指导小组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3)课题组成员。
八、实验过程
1.第一阶段:探索阶段。先确定两名教师为主要实验先行者,确立实验内容,操作教具、学具,操作程序,大胆实践,每学期给他们提供学习机会,“走出去,请进来”,让他们出去到外地观摩学习,聘请专家到我校亲临指导。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要上两次研讨课。
2.第二阶段:推广阶段。实行一点带面,学科带头人把实验经验向其他教师渗透,形成典型引路,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人人投入到改革的热情之中,互帮互学,做到人人有专题,人人有总结,人人有提高。
3.第三阶段:升华阶段。实验教师总结实验经验,向市、省级推广,推荐优秀者参加省、市组织的观摩会上研究课、示范课、优质课,把他们的经验论文向省、市参加评选。
九、实验结果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发展思维实验是湖北省教研室主抓的课题项目,曾得到华师大教授的认定,在省教研室、市教研室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实验,培养了一批业务精湛的实验教师。通过实验,教师们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994年,“湖北省动手操作发展思维专题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一名教师代表襄樊市作观摩课《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受到了与会专家、代表的高度评价,专家们听了我校的实验材料汇报,看到学生们课堂上的表现,评价我校此项课题实验确实大有成效,并提议向整个襄樊市各类小学进行推广。这位教师主讲的教案被省专家当场选中,后来发表在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优秀教案集》上,论文《大胆放手,适时留白》发表于国家级刊物《小学数学教师》上。近两年,我校青年教师张朝辉把电脑辅助教学与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有机联系起来,取得了实验新突破,他所讲的优质课获市一等奖,罗龙英老师的优质课获二等奖。有一位教师的CAI优秀课件设计获市级一等奖,三位教师的CAI课件设计获市级二等奖。
教学改革实验给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师们在丰富的实验探索过程中,磨炼了教学基本功,增强了教学科研能力,提高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性认识。涌现了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骨干教师,课题组有1人参加了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有1人参加省级培训,课题组成员中十余名教师的30余篇论文分别在全国、省、市级论文评选中获奖或发表,讲授的优质课分别获市级、省级一、二、三等奖,在2000年全市基本功大比武、大使兵活动中实验教师耿霜获一等奖,在2001年全市首届电教课评比活动中,杨志勇老师讲授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获一等奖的好成绩。
十、实验中存在的困难
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科研素质有待提高,班额过大,数学教师所带课头课时太多负担过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学生的操作与思维的切入点衔接不够恰当,如何把直观操作形成的表象有效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达到由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还有待解决。
十一、结论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篇4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是县级一般课题,在县教研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13年5月启动,已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实验,我们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国家《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化。基础教育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不会学习,不会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13年,在县教研室指导下,我校申报了“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并批准为县级一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改善学习方式是课改目标之一,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里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二是主要思路;三是重要观点;四是是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的策略。
1、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小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二、三、四年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有些好的作法,可以在本校其他年级推广。
2、主要思路
关于目标: 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 关于内容:①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③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④实施本模式,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
关于途径: 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集体研讨、活动观摩、撰写论文、案理研究、反思提升来开展研究。
3、重要观点
(1)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的探究过程。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己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生命的交往过程。师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应是师生精神成长的乐园。
(3)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包括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评价观。
(4)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新性。主体性包括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三个层次,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要求: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4、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策略
此项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四、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2、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如何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这将丰富模式研究理论。就模式的重要观点而言,它将带动以下两个转变: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使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二是课程观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学生的合作、交流、反思、创造将建构富有个性的知识。
3、应用价值:本课题以本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教师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观念;将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从2013年5月开题至2014年7月结题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分以下阶段实施。篇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九、研究时间:2011年2月至2011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11年2月至2011年3月 主要工作:
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11年3月至2011年4月 主要工作:
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11年4月至2011年7月 主要工作:
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黄静 组员:高小贤 蔡秋香 李素娟篇三: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论小学数学应用题多元化解题》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金孜清
摘要:本课题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的探究模式寻找出解决同 一类型问题的不同途径,并且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理念。在教学中,我们通 过情境模拟,换位思考等方法使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拉近,学生从生活经验 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改变了原来刻板的教学模式,而且更加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潜力。试验一周下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大有提高,每堂数学课前 学生都主动帮助老师搬器材去教室,这是前所未有的。我认为“数学”和“快乐” 不是两个互不干涉的概念,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发现学习数学的快乐,这比 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得重要,有了这个“快乐”相信学生会更加积极地主动 地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探究,多元化,情境教学,换位思考
“论小学数学应用题多元化解题”课题是2011年经批准,在县、县两级的关 心、支持、指导下,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的教学实践,本人把新课程标准的新 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 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 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应用题。而应用题作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 重要内容,几十年来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课题。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 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传 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研究缺乏的影响,我国应用题教学的价值定位、内容体系、呈 现形式、教学模式与方法等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国的应用题 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无论是题目的素材、呈现形式,还是教学的着 眼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而使小学阶段的应用题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一)传统应用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传统应用题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有:第一,从教学内容上看,依附于 四则计算,按运算步数将应用题教学分段,人为地将应用题分成一般应用题和典 型应用题,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看不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真正价值。因此,通常情况下,学生学习应用题的目的只注重有没有正确解答问题,而很少与实际 生活相联系,没有真正养成应用的意识。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看从教学方法上看 从教学方法上看从教学方法上看,以模仿为主,“一例一类题,照葫芦画瓢”,忽 视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的“这样想??”一题一种思路,没有给 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充分的空间,并且教材的解题方法以分析推理为 主,思维活动分散在每一个推理环节中。总之,传统应用题教学中,过分强调 应用题教学的训练价值,从而形成了以单纯的抽象数量关系分析、解答形式化为 特点的教学模式。而我认为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价值取向应朝多元化拓展,数 学观念、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创造性、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体验等都应当 成为应用题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解读新课程中有关数学应用的要求《标准》将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分为四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数
学、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实验教材中不独立设置“应用 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将“解决问题”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用数学的 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 问题;面对实际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 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把传统的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名称上的变 化,更为重要的是使应用题教学的教育价值定位更加准确,教育理念更加明确,课程体系更加宽泛课,呈现形式。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寓于基础知识与基本 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寓于数学体验与探索、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之中,使数学活 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知道,数学学习的四个目标:知识与技能、数 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是在丰富多彩 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 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也就 是说作为教育的数学科学,是血肉相连的一个有机整体,以培养应用意识、问题 意识、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和解题策略为侧重点的应用题教学,必须有机地结合 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数学探索与体验及数学思考活动过程之中。
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中《标准》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200张纸大约有 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长?”。再如,实验教 材在教学““先乘后加”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时,将学生放入如下的问题情境中,“商店里有标价18元的钢笔和标价5元的圆珠笔,小强拿了一枝钢笔和3枝圆 珠笔,请您帮助小强算一下,需付给售货员多少钱?”。这些都使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基本法则的教学建立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这样一方面使枯燥的数 学基础知识更加富有生活气息、有趣味、富有挑战性,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源于 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不断地提高了学生从周围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克 服了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游离于知识教学之外,独立成章,单独成块,分类型、系 列化、模式化、单调重复和机械模仿的封闭式教学体系。从而使知识与能力、情 感与态度的教育目标溶于一体,相得益彰,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应用题教学,更加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更 加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 趣味性的素材,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求知欲和 探索欲得到满足,从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 地位,为个性化的人格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常见的问题情境有两种。一种是明 确的问题情境,问题是给定的,条件是明了的,答案是确定的。学生在解决这样 的问题时,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已知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已知的,所以这种 问题情境是封闭的,过去的应用题大量的是这类题型。另一种是需要学生发现和 选择信息的问题情境。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出来问,或者问题已给出,但其 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需要学生去创设或补充,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学生去探索,所 以这种问题情境是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其教育价值和意义是重大的。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角色,并且能够有效地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问题、填 条件、编题是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有多余条件的,条件不足的,解题方法和答
案不唯一的更加开放性的题目,创设一个“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环境,使“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上的差异性”落到实处。
3.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基本解题策略和一般解题能力的培养。
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反思和评价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所谓一般解题能力,简单说就是解任何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联系、分析、分类、想象、评估、自我调控等。一般解题能力是在了解数学问题情境、明确组成和结 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区别于解一定类型题的个别技 能技巧,是一种具有广泛迁移性的的能力。因此,一般解题能力可以说是学生终 生受用的。正因为如此,学生的一般解题能力和基本解题策略应作为小学数学解 决问题教学的最基本任务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学三年级应用题的内容很复杂,多步计算的复合应 用题时重点,综合运用明显增强,与低年级相比,坡度较大,使得此内容成为学 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 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 断改善,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
2、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拥有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 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学生把 解应用题从解决问题转化成构建数学模型。
3、通过课题研究,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推进学校数学教 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探索数学课堂中应用题的不同教学方法。
2、帮助学生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
3、探索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4、探索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教育实验研究法,辅以调查法、访谈法等.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必将会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要运用边实践,边 反思,边总结,边改进的策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工作顺利达到既定目标。
2、实践性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不断获得直接经验,增强感性认识,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 思维能力。
3、自主性原则: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 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是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动态生成原则:教学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同时影 响和参与教育活动还有诸多内外因素,因此,活动过程的发展就潜藏着多种可能 性,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呈现、极富动态性。准确把握过程的动态生成,灵活机
智地随时根据活动的变化发展调整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使教学目标富有弹性化。
5、开放性原则:教学过程是一个放的过程。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为学生所接纳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的、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开放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空间上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1、探索数学课堂中应用题的不同教学方法。
认真备课,采用不同课型对本学期的应用题进行引导,并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从中总结出得与失。认真做好收集工作,收集学生的反馈,并对数据和意见进行细致分析,认真总结。
2、帮助学生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及方法,采取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
3、探索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通过在教学中总结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思路及方法,与同专业教师探讨商榷师探讨商榷,总结出针对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4、探索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方法。
通过自己对应用题教学的研究,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帮助自己对本课题分析的全面性。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和阶段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措施设想:
1、在学生中进行学习方法的现状调查;
2、收集、编纂有关学习方法方面的资料。
3、在学生中进行有关学生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
4、将有关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理念应用于日常的教与学实践中,找到符合学生实际的能力培养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步骤及阶段任务和成果形式
1、研究的阶段步骤及阶段任务
①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选题撰写研究方案; ②第二阶段:课题申报论证和立项阶段(2012年2月~2012年12月)。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向教育局教科室申报,做好课题开题论证工作。③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2月)。实施课题的内容和方案,将其用于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如此反复。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操作模式和策略,并对操作策略和所形成的学生能力进行评价。④第四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2013年3月)。将各阶段的成果整理、汇总,并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收集数据,做好结题验收工作,写出研究报告,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2、成果形式
理论成果: 学生的观念得到转变,其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精神得到培养。
3、操作成果:(1)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2)学生参加各类调研测试所取得的成绩。
六、研究结果及讨论分析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篇5
研究对象:小学1—6年级的学生
课题组成员:负责人:孔慧霞
组员:张静马东霞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错误”往往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数学错题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学生看错题目,画错图形,抄错数据,遗漏单位,失落答案等,这都是我们教师最棘手的问题。原因究竟何在?首先可能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与学生认知的矛盾,作业要求不规范等;其次是因为学生粗心或听课不认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学得不扎实;最后或许是做题步骤不规范,审题失误等。归根结底:一方面是说明学生缺乏找错、记错、认错、辩错和改错的主动性和能力;另一方面很大原因是我们老师缺乏对学生在该知识点上有可能会产生的各种思维误区的预见性,不能把问题消灭在课堂上,而且不够重视错例的反思、归纳和整理,教师学生都没有把错题当成一种有效的学习资源,认真对待理开发利用。最终导致学生一错再错的现象,远远高于不会做而错的现象。
短板理论者认为:一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这个定律被称作木桶原理或短板理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最薄弱的地方是提升价值最大的地方,小说《明天战
争》中主人公常说的那句话“问题解决了多少、战斗力就能提高多少。”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要将错误收集起来,对错误进行分析研究,及时的作出相应的判断,设计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正确和错误中不断的进行反思、辨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减少错误的产生。因此我觉得教师、学生都应重视数学作业常见错题分析研究。探索学生数学常见错题出现的各种原因,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师的后续的教学起到提前预知学生错误的作用,有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决定尝试开展“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这一课题。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通过师生共同记录错例、分析探索错例,对错例进行反思和整理,从而有效的避开错误“陷阱”,显著提高防错能力和解题的准确率,最终寻求一条减轻学生学习数学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与策略。希望通过对学生出错的现状、原因及不良影响的分析和研究,把错题当成一种学习的资源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学生的错题资源。探索出一套适应学生学习、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方案,减少学生作业的出错率,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的错例分析研究是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日常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各种测试试卷中的习题中,出现的、常见的并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错例展开的,为寻求错例出现原因和解决策略而进行的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常见错
例”指学生作业出现频率较高,是新课标所要求的重点考察的、学生又易错、易混淆的问题。而不是偏题、怪题,只有通过对这类错题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找错、记错、认错、辩错和改错的主动性和能力;教师把这类常见错题作为辅导学生的典型例题展开讲练,让学生感悟、积累、提高。
我们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对于学生的错误,分析出错原因,针对出错源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探索出一套适应学生学习、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方案,减少学生作业的出错率,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我们教师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完善我们的教学。
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的错例分析研究是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日常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各种测试试卷中的习题中,出现的、常见的并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错例展开的,为寻求错例出现原因和解决策略而进行的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常见错例”指学生作业出现频率较高,是新课标所要求的重点考察的、学生又易错、易混淆的问题。而不是偏题、怪题,只有通过对这类错题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找错、记错、认错、辩错和改错的主动性和能力;教师把这类常见错题作为辅导学生的典型例题展开讲练,让学生感悟、积累、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2年10月——2013年9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学习小课题研究的相关知识,查阅相关文献,搜集各方面资料,讨论完成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6月)
1.尝试实验阶段(2012年12月——2012年2月)
(1)搜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的提纲,并组织力量进行论证;
(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具体实施计划;
(3)全体课题小组成员分头行动,从学生的作业、课堂练习、平时检测等方面着手,找出学生常见的、有代表性的错题收集到一起进行整理、分类。
2.反思调整阶段(2012年3月——2013年5月)
(1)回顾反思第一阶段的实验结果,及时调整研究内容与策略;
(2)分析交流。小组成员召开座谈会,论述自己的研究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
(3)开展第二轮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讨小学数学作业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策略;
(4)以教学札记、案例、论文等形式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
3、实验完善阶段(2013年5月——2013年6月)
(1)实验研究。结合课堂教学,研究规律,提出学生数学错误资源化的教学策略,撰写专题论文。
(2)将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完善课题,将实验成果推广到全校各年级数学教学中。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
(1)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价,搜集、整理、汇总本课题的典型个案分析以及学生的学习体会。
(2)对各种课题研究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提出鉴定申请,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成果论证,做好结题工作。
四、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的成果预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论文对这些问题进一步阐述,提出有效的策略
2、结题报告公布研究成果
课题成果的呈现:
小学数学试讲课题 篇6
“课题学习”是将探究学习的方法融入数学教学中, 使教学变成学生自我摸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一个交流、探索和合作的过程, 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课题学习”的目标是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运用, 强调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强调课题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索。
小学数学为了促进学习的分层次进行, 人为地将数学知识划分为多个层次的学习, 如在“数的加减运算”的学习过程中, 分为1—5的加减法、6—10的加减法、20以内的非进位加减法等, 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综合利用的, 因此要通过联系实际生活, 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组成综合性的课题学习, 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课题学习”的策略
1. 搜集生活素材, 设计综合性课题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是关于生活中一些数字和图形的基本认识, 在生活中基本能够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搜集生活素材, 设计综合性课题。例如, 图形的面积学习后, 教师根据生活中的素材设计综合性课题。李奶奶有一块长方形的地, 长12米, 宽5.7米, 要种西红柿, 需要给地面铺地膜, 需要买多大的地膜?商场的地膜有两种规格, 一种是长24米, 宽12米的, 一种是长3米, 宽1.5米的, 每米地膜的价钱相同。请问买哪一种地膜最省钱?李奶奶担心小鸡、小狗进入地中把西红柿破坏, 需要为长方形地围上栅栏, 栅栏需要每5cm插一根, 请问需要多少根栅栏?在这个基础上, 还可以设计需要买多少种子, 以及栅栏一边靠墙等问题。在这个课题学习中小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同时需要了解西红柿种植、土地保暖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
2. 发挥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课题学习”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是与新课程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相吻合的。课题学习的课堂不再是教师支配的课堂,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不是活动的被动参与着, 而是自主的学习新知识, 自主进行知识建构。在教师的引导学生学生开始认识盒子的形状, 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考虑到这部分内容虽然是新内容, 但是有很多小学生已经能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准确识别, 教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随机选取盒子, 由能够准确识别的学生来介绍盒子, 并且要说明怎样辨别盒子的形状, 怎样画这样的图形。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借助同伴共同的数学知识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学习。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所带来的盒子根据形状分类, 看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学生借助生活中的材料, 在情境中愉快地体验数学知识、认识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 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
3. 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展开课题探索
小学生的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不同的数学案例, 这些案例有的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有的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内容的需要, 设计课题的时候, 让学生在实验中展开关于数学知识的探讨。例如, 在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学习后,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关于图形的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将一张硬纸面纸卷成圆柱形和卷成三角柱形来测试其不同的承受力, 通过在上面放中华汉语字典来计算两者的承受力;第二个实验是想办法改变一张报纸的形状, 看哪种形状的报纸承受力最大;第三个实验是改变物体的形状, 有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物体的各点连接设计为活动点;第四个探索是找寻生活中的图形, 并说明原理, 学生找到自行车, 火车各车厢的连接, 装油的圆筒, 三角形的房顶等, 在不断地发现过程中, 不断地探索新知识。这些实验学生都可以在生活中和同伴展开, 而这些实验中往往又蕴含着多方面的知识原理,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感受着数学知识, 也激发着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
综上所述, “课题学习”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一个“微科研”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合作,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旨在将数学学习的过程由机械运算向知识综合运用和探索转化, 将学生的思维由唯一性向多维性发展, 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注意综合课题的有效性和开放性, 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和生活案例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游安军.外国小学数学“课题学习”的设计思想[J].湖南教育 (综合版) , 2001 (24) :36—37.
小学数学试讲课题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题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太小,在进行数学课题教学的时候,课题必须符合小学数学教学要求,不能太难,同时也不能太枯燥。要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具有趣味性的课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二、创设开放性的习题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好奇心较强,正是处于知识学习的最好阶段。在数学课题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开放性的习题有着重要作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学数学是数学入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课题教学当中,习题是巩固学生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一些开放性的习题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某所实验小学二年级,小学数学教师将加减乘除法用在算术中,编制成各种习题,如,( )+( )=10、( )×( )=16,学生在做这样的习题的时候就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有的学生写成(4)+(6)=10、(2)+(8)=10、(2)×(8)=16,甚至还有的学生写成3小时+7小时等于8小时,这种开放性的习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创新源于想象,在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作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引导人,在课题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同时,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见解要给予积极的评价,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创新。
总之,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社会发展对全面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才的主要培养途径就是教育,小学数学作为我国教育中的一部分,在数学课题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既保障数学课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试讲课题】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题申报08-26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09-09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06-10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成果09-25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题研究实施计划08-14
小学数学国家级课题结题报告(资料)08-27
小学数学课题认识数字8教学设计10-2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课题小结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