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库

2024-08-08

小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库(共10篇)

小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库 篇1

研究性学习课题库

1、学会在观察中掌握解决课堂知识方法教学研究方案

2、“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教师

3、“植物大世界”

4.关于白色污染的调查

5.“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优化课堂教学”

6.护眼灯真的能保护眼睛吗

7.搜集动物王国

8.“神秘的土壤”研究

9.利用科学知识加强环保教育课题研究方案

10.“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1.“动物世界”研究

12.噪声污染及危害

13.“鸟类知识知多少”研究

14.关于“小学生眼睛近视情况”的调查研究

15.关于水资源的调查

16.关于开发区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方案

17.《生物与环境》

18.“走进实际生活、自主探究科学”

19.开发区交通情况调查

20.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的调查

21.小学生偏食现象调查研究

22.姓氏、籍贯、移民的调查

23.身边的安全消防研究

24.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5.“我校学生的午餐研究”调查

26.小学生压岁钱的调查报告

27.关于眼睛的调查研究

28.开发区绿化情况调查研究

29.开发区个人拥有汽车情况调查

30.家长是否同意给孩子零花钱的调查报告

31.小学生不良习惯研究结题报告

32.小学生如何使用压岁钱调查研究方案

33.千奇百怪的动物

34.春天和夏天里的动植物

35.“神秘的土壤”

36.噪声污染及危害

37.利用科学知识加强环保教育

38.“学生近视眼的形成”的调查

39.生物与环境

40.关于家乡种植业的调查

41.吸烟的危害对

42.“说说广告”调查研究

43.“利用教材、网络、实物学习科学”研究

44.关于“冷水与热水”的调查研究

小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库 篇2

1 课题研究价值

为适应多媒体教学及普通教学环境的发展,建立适合微生物学教学多媒体素材库显得很重要,而研究素材库在教学中的应用,可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将素材库应用于微生物学教学是一种体现教育观念更新的教学法。该教学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工作奠定基础[1]。另外,该教学法有助于解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2 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微生物学教学素材库的建立,解决标本等资源短缺问题,为教学提供方便;同时探索素材库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以提高高职生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2]。另外,对素材库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 研究思路及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方法构建适合微生物学教学的素材库,并对其应用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及分析,通过几个教学循环,归纳出适合高职生的微生物学教学素材库在教学中的应用等理论成果。

3.1 建立素材库

(1)文献检索法:通过检索图书、杂志,查找并积累微生物学素材库内容。(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成员自行拍摄教学图片、录制录像等方式形成微生物学素材库内容。

3.2 研究素材库在教学中的应用

(1)总结归纳法:通过对微生物学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借鉴其他课程素材库应用经验,找出适合高职生的素材库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方法。(2)实验法:先小班实验,然后进行推广。(3)对比法:主要通过对比的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4)调研法: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评价教学效果。

为适应加强素质教育的需求,在教学中还应多制作微生物学课件,使素材库内容更全面、科学、先进,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以促进教学改革[3]。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更好的微生物学教学方式,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摘要:针对高职微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素材库进行课题研究的研究价值、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进行阐述,旨在提高高职微生物学教学效果,培养并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素材库,微生物学,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晓玲,薛冬桦.工科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26(4):55~56.

[2]金桂花,李芳芳,孟繁平.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优化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8(3):225~226.

问题,课题,研究性学习 篇3

“创新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提出问题没有固定的方法,但学习掌握几种提出问题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在研究性学习中灵活应用,对提高同学们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益处。

一、类比提问法

“植物有没有血型?”有科学家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研究,从而发现植物也有血型。植物与动物有许多相似之处,既然人类的血液有不同的血型,动物的血液也有不同的血型,那么,植物会不会也有血型呢?像这样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现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知、猜想它们在其他属性上的相同相似点,进而提出问题的方法就是类比提问法,

类比是提出问题并做出新发现的主要思路,类比思维的认识依据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正是这种类比思维的智慧闪点,激发了科学家的创新欲望,捕捉到了“植物也有血型吗”研究课题的灵感。

同学们也可以运用类比提问法,捕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课题。例如,我们可再将植物和动物进行类比。动物要睡眠,动物生病时会发烧,动物会出汗,动物有感情,人类和动物都懂得爱和恨,动物脑体内有一块音乐区,能感受音乐的作用……

那么植物要睡眠吗?植物也会“发烧”吗……研究的课题就会源源不断涌出。这些课题看似荒谬,但非常有创新性,其中一些课题科学家们都在进行研究,我们的同学不妨牛刀小试,与科学家同步研究,从中学习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

德国数学家刻卜勒曾说过:“我特别喜欢类比——我的最可靠的老师,因为它给我们揭开了自然界的各种秘密。”每当我们缺乏研究性学习课题时,不妨试试用类比方法寻找。大哲学家康德也说过:“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能指引我们前进。”

二、质疑提问法

质疑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求异性思维。只有勇于提出质疑,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质疑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必经之路,是开启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金钥匙。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挑战权威,终于得出两个铅球一大一小同时着地。蜜蜂大家经常可见,在《十万个为什么》中写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而湖北省监利县的聂利同学在养蜂场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煽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成功地撰写了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并获得高士其科普专项奖。无数生物学家没有发现的自然奥秘,却被聂利同学发现了。

也许她的发现过程并不曲折复杂,但她敢于向“定论”挑战,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挑战的勇气和行动尤为可贵。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成立的学说所压倒。”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小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库 篇4

一、国内外现状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于美国的,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小学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小组合作”是近几年兴起的教学形式,它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以“课堂”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合作学习”的教学原则。目前国内实施“小组合作教学形式”的学校大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我校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实践,在小组合作教学形式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改新路。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意义

我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三、可行性分析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因此,我校决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我们认为小学数学课堂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原因有三:

1、时代发展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

2、提高课堂效力的需要:多向交往,除了师生讨论外,允许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各类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3、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所焕发的潜能和展现的差异,令人吃惊。

四、实施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学习研究,使广大教师接受和内化有关理论成果,转变教育者的观念,破旧立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学习指导模式的研究,将理论转化为教学中的技术形态,借以解决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争取在教学中有新的发现、创新。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研究,寻找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关训练、方法和指导策略。

五、实施的内容

1、研究有学校特色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形式。

2、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和标准。

3、小组合作学习的议题设计及合作与交流模式的研究。

4、小组合作学习与其它学习方式的交互性研究。

六、实施所用方法

我们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时准备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与北京七一小学结对,请相关专家培训,教师们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在我校三、四年级各选取两个实验班级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实验,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开展研究活动,定期写出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

1、收集整理成果资料。

2、撰写经验材料。

八、实施过程

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一)科学合理分组

为了促使学生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每组4人。分组时除了考虑学习能力,还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性格、性别差异等因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每个小组分为ABBC三层,即每个小组一个优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差生。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这样既有利于小组内“合作学习”,又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

在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教室空间的安排问题。在我国,传统的教室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即“秧田式”,这种排列形式反映了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信息是单向传递,没有向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客观条件。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改变教室空间的安排形式。一般采用T字形,两名学生面对教师,两名学生侧面对着老师,小组内成员讨论方便,也有利于相互监督。每组先由教师推选出一位责任心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令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

(二)小组建设

1、每组为自己组起一个组名,组号,设计和组名有关的组徽,并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2、自我介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介绍自己,让别人了解你。

(三)小组成员分工

组内成员是一个整体,小组是一个团队,强调集体行动,不搞个人主义,组内对于各种任务要有明确分工,并且要明确落实到人。

组长:安排发言顺序,把控讨论进程;控制发言音量;认真倾听,积极回应。

发言人:在小组内陈述小组发言要点,征求组内成员意见;清晰地表达小组学习成果;认真倾听,积极回应。

资料员:领取、回收、整理学习资料;收发作业;认真倾听,积极回应。

记录员:简要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内容;认真倾听,积极回应。

(四)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3、教师要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则是通过合作交流发现、解决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精心设计问题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一个重量方面。

第一、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学习。一个物理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物理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得到快速解决,那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是一个特别难的问题,讨论很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这样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到这种顺从欲望的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有生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

第二、设计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解法多种多样,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考虑的不够全面,个人独立思考会发生一定困难,急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观点不断碰撞,有争议的问题会变得明确,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4、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相机设置合作学习。

5、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小组合作成功发展的关键。良好的评价机制,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为有效的开展下去,才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

第一、小组合作的评价要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每次都要以充满期待的心理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差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感,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第二、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其中以小组合作的整体表现为主要标志,要改变过去以个人成绩为评价标准,以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因为合作学习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的。

第三、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机智,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充分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动力,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另外,小组合作,应使学生在比较自主、和谐和宽松的气氛中互相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组际竞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潜在的学习能力。

小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库 篇5

太白山新区小学

李会娥

一、课题的提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它在人的生活中和学生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对学习毫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学习非常被动。据研究,统计,至少有40%的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成为学困生。这种状况的延续,既不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也不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而且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将会越来越没有,他们往往将学习当作一种应付老师、家长的任务,或者认为是人生不可违背的一项义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也许就是数学乐学境界,学习数学的最高追求就是数学乐学境界的到达。让学生会学习,乐于学习,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这正是当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然而近年来,学生厌学情绪趋于严重,而数学本身又具有抽象性,因而大多数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非常不感兴趣,相对其它学科而言不愿学的学生多一些,因而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数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应用的广泛性,给数学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研究发展空间。

为此,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目标、内容与对象

1、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数学、爱学数学、学好数学。

2、内容:

(1)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情况调查分析。

(2)学校、社会、家庭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影响分析。(3)小学生年龄阶段,性格差异与学习数学兴趣的研究分析。(4)教师素质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的影响分析。

3、对象:四年级学生

三、具体措施:

1、发扬民主 创造氛围

要想让学生“乐学”首先应有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地发扬民主,将自己视着是学生当中的一员,是学生们的朋友。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应引导学生讨论,同时要与学生一起讨论。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放得开,思维充分得到解放。

2、增强学习快乐感,培养直接兴趣。快乐的事,大家都愿去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是这个道理。只有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他才有可能被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正确引导。让孩子认识到通过学习可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明白许多自己现在不懂的东西,可以在学习中、探索中发现许多乐趣。

(2)正确评价,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孩子一旦在学习中有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获得一种被人承认、被人接受的感觉。水滴石穿,量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样,鼓励这个助推剂,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对某一问题、某一学科的兴趣也就在这一次次的鼓励中得以形成,得以发展。要全面客观的看待孩子的成长,不把书本知识、考试成绩作为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通过正确合理的评价,帮助孩子摆脱学习上的狭隘性。

(3)使孩子一开始就有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尽可能使孩子掌握好知识,一开始就让孩子学懂,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3、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学习目的的教育应该联系孩子的思想和实际,坚持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事例,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4、善于设疑,激起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用设置疑问来激发求知欲望,可以吸引学生寻根究底,深入到学科知识的内核中去,从而成为不断催发智能的刺激。经常激疑生趣,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定会与日俱增,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如果学生形成了一个善疑乐思的学习习惯,那就意味着他们获得了一个创造力的潜能。怀疑的头脑、批判的精神,是创造能力的重要源泉。高斯说得好:“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

5、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具有好奇、好动、好问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喜欢拆东西,有的孩子愿问为什么,教师和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就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对孩子的提问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如何查询。或者弄明白后再告诉他。教师要尊重、保护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6、创立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外部环境

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

首先作为老师,即要做学生学习上的老师,又要做学生生活中的益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多接触好学生,受其影响,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其次,要让家长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

最后要让孩子们多看一些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书。

四、研究时间

2016年9月——10月 确立小课题并制定方案 2016年10月——11月 研究阶段 2016年12月——2017年1月 总结阶段

五、预期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由原来的不愿学数学变成积极、主动、爱学数学。

小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库 篇6

开题报告

2011年2月,我校承担了胶州市课题--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任务,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教师对此课题的认识,提高教师实施的自觉性,学校特举行开题会。

一、课题提出背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

二、理论意义:

“学习习惯”的界定:

习惯是一种可以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以小

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习活动为内容,有目的地经过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进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措施:

该课题申报成为胶州市立项课题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把它当作主课题来抓,在注重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澄清认识、提高水平。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一、精选组员,优化人力资源

要使本课题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展开,关键是有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厚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底蕴,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队伍。课题组开始成立时,学校与课题组成员签定了《课题申请报告》《课题研究任务书》,对课题组成员的职责,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保证他们认真参与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吸收了一批优秀教师来参于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课余充电,提高科研能力

1、强化理论学习

(1)规定每位课题组成员至少订阅两种优秀的教育报刊或杂志;

(2)邀请专家、领导进行讲座,把新课程、教改的信息及时传达给老师;

(3)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4)每月学习一次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推荐论文,写好摘要与心得,再组织讨论与交流。

2、参与各类培训

(1)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课件制作培训班,让课题组成员能自己进行课件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到外事市以及周边兄弟学校听课学习,开阔课题组成员的眼界,外出教师回校后,向课题组成员汇报学习情况;

(3)学校教育宽带网使用后,进行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

四、研究策略及过程: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就设计了关于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把本校小学部1-6年级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以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将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进行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课堂听讲情况,预习复习情况,家庭作业环境情况,课外阅读情况,对待各科作业的态度等18道试题。调查方式:以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家长、学生座谈会,个别交流等。

课题组要经过调查分析后,针对低、中、高三个阶段,拟订了三份调查报告。认为要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对各类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首先为学生的学习引路,设疑和指点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严谨自学的良好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跟上当前科技迅猛的步伐。

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针对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探索,采取点面结合,逐步有序推进的方法,一方面拟订了三份低、中、高年级实验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措

施,另一方面课题组每名成员选择了一名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一名学习习惯好的典型学生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论证,三、借助“各方”力量,内外因素结合,促使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保持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才能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环境。

其次,我们要借用班级家长会,部分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目的,取得家长的配合参与,对每个学生进行检查和督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毕竟是相辅相成的,家庭的氛围和情景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改进活动课程,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我的理想”“学习习惯交流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和“这样的孩子好吗?”等主题班会,以及召开“内因、外因”谁起作用的辩论会,“抄作业的好处与坏处”等讨论会,部分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活动,学生明确自己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存在哪些坏的学习习惯,并能针对坏的学习习惯总结改进方法和措施。再加上教室、家庭、文具盒里张贴有关学习习惯方面的挂图和名人名言,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时刻激励自己,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研究方法:

1、坚持每月一次的课题组例会制度,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工作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不定期开设科研沙龙,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建立课题组研究课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课堂评议五关,每堂研究课设有研究指标、达成情况、研究课听课笔记与课堂教学评议表,全体成员听课、评课,从中得到提高;

3、撰写研究性文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或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

4、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成果的课题研究资料、学习材料及时整理好,学期结束时及时收缴与归档,以便于同组成员学习借鉴其中的有价值的经验。

六、研究阶段及预期研究成果

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7年2月)`

1、申报课题。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3、做好动员发动工作。课题实验方案、实施计划

实施阶段(2007年2月--2008年10月)

1、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

2、全校教师选定自己实验课题。

3、全面深入开展研究。定期做好汇报、总结工作

结题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2月)

1、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所有研究人员撰写论文。

3、总结上报,做好结题工作。形成一批有价值的论文

七、课题人员分工

小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库 篇7

关键词:数学;研究性学习;选择;开发

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在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意义下,承载了数学学科特殊的教育任务,在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拓展性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使得学习变成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数学学科知识本身的深刻性、高度抽象且又普遍适用上,因此,学生在接受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时,会本能地思考数学概念建立的背景、过程以及它们将来的发展,研究性的课题常常由此而产生,但是,并非所有因此而产生的问题都适宜用作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性课题的主要功能在于能使学生在对数学材料的分析和深入思考中。不断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从而逐步形成对数学的感悟力和理解能力,并上升为自主使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和数学中一些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那些与学生现有数学基础相近的问题,那些经过学习、思考、试验、争辩之后,能够为学生展开一片数学新天地的问题,才是研究性学习需要的问题,一般来看,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取材于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性学习课题应注重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密切关系,也应注意对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此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机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不是很强烈,目标大多也不很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很多学生在选题时一味关注强调题目的研究价值。或者提出的课题超出自己的研究范围难以实施:或者研究方向比较偏,所以可研究性比较小,研究面偏窄:或者就是因惧怕完不成任务,随便选择题目,而没有经过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查阅资料就做出选择,导致研究兴趣不浓、效率低下,自然结果也不会乐观,选题应该和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相一致,能够应用到以前或现在的学科知识,课题要与自己擅长的部分联系密切,才能有利于挖掘和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和创新性才能。

课题的选择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和首要的一环,因为课题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和目标之一,整个学习活动都要以选择的课题为依托开展学习活动,调动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一个好的课题的呈现和提出,是成功和有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保证,比如我们提供学生课题的同时。帮他们分析哪些课题更适合选择,城市的孩子对于超市并不陌生,可以以“超市中的数学”作为研究性课题,既贴近生活,又便于学生收集资料,若是让偏远山区的孩子选择的话,他们肯定无从下手,开放性是课题的一个重要特征,课题的选择一定是开放的,最后的研究结果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可能也会呈现多种可能,研究的途径、方法不一,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

经过与多位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大多数的教师表示研究性学习还是要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实际上还是会落实到教学上,一个好的研究课题,不但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还必须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这样一来,基础知识既可以熟练掌握,学生还可以举一反三,勇于思考和发问,提出新的设想和问题,更有动力去研究和解决问题,“超市中的数学”在提出的同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收集材料的同时有意识地去体会数学的存在不仅仅是数字的呈现,还会联系到统计、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等相关知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把要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理解、巩固、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选择,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去理解和记忆,而应由教师去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和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开一个案例并进行深入研究、介绍问题的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问题情景引出,也可以就学科领域的某些问题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在课题的选材方面,课后习题中的思考题可以是一个备选课题的起点和导线,教师可以加入社会热点和历史事实,或以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和领域作为问题的背景和切入点,在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条件下适当增加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引导学生尝试作出解答和可能性分析,总之。教师的职能和角色定位是引导性的,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再次,还应该强调的是创新性学习的实践性,这是十分重要而又经常被忽略的一点,中国的学生数学成绩普遍比美国学生的成绩好。但是科研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却相对差一些,在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急速增加的时代,创新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这种创新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就是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涉猎不同方面的知识,知识是没有国界的,学科之间也有一定的融会贯通性,另外,知识的获取除了间接方式之外,直接经验是最有效而且深刻的学习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体现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高中数学为例,高中数学的公式和定理多半是以直接方式呈献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导入的阶段对公式进行阐释和解析,使学生明白学会运用,而研究性学习模式完全打破教师课堂主导的地位和授课方式,因为学生可能对公式的存在和推导过程有很大的兴趣,这种一知半解的求知状态,只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学生的机械记忆负担,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我们都很清楚的是,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是以章节区分的,但是数学知识的不断深入是积累性的。就像砌墙一样,自下而上的一块砖一块砖摞起来,是经得起推敲和考验的,研究性学习就像是这样,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自己对知识进行系统有序的归纳和总结,找出规律和方法,得出结论,在这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目标是一致的,而学生的经历和亲身体验却是不同的,这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和逐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已经随着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当中了,如此,不但是从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还是学习主体学习能力的提升。都可以尝试从不同渠道培养学生勤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类比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发现和分析问题。看到一个问题的多面性,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创新。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的补充,它是实施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时师生可以自拟其他课题,更提倡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提出有建设性意义和开创性意义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需要探究的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和内容一定是可行的,可以用来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和潜力的材料和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和引导,起着组织者的作用,能够促进和激发学生创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领路人。

另外,数学课堂教学受到时间、空间和各种条件的限制,除了课堂教授的内容之外,教师应该多指导学生在课外或课下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质量,在课前汇总整个小组或班级资料,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以及可信度的检测,课后指导学生对创新性思维放散和成果的总结。多多指导学生的数学小论文和数学兴趣小组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之一。

小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库 篇8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对教学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对完成学习任务起着推动作用,对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起着制约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讲究教学艺术、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提出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验。从2013年3月至今,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实验,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在课题研究实验中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同时也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此特作课题研究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优美的视觉环境和美好的艺术氛围是将学生引进音乐殿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创设音乐情境,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如:可以借助于美术的形式提高教科书的插图、色彩,使教科书图文并茂,使学生爱不释手;课本里有许多插图是歌曲形象化的解释,所以在学歌之前,用挂图或投影的形式将一幅幅优美、逼真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形象感、趣味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用录像、电脑制作等技术的电教手段视听结合学习音乐,从视觉上增进愉悦,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动手制作色彩醒目的大音符等趣味性教具及鼓励性的小礼品等为教学增添活力;小学生活泼好动,借助音乐游戏,发挥学生听、动、唱的能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优化课堂,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设计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时都应向自己提出“是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来检验自己的安排是否正确。要打破原有固守课堂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学习,让学生的脑子随教学而开动,让学生的思维随想象而驰聘。比如:课堂上,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入挖掘教材,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游戏、表演等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若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就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每位同学都参与,积极创新。在教师的精心构思和引导下,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接受转变积极探索,对音乐的神秘感、陌生感消除了,开始自然、主动、积极地接受音乐了,同时也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中稳定了学习兴趣。

三、引导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并应经常

进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引导学生采取自评、互评、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进行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形性,进行量化测评,使学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学习成果的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创作运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启发学生大胆的创作表现。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尝试实践,能够促进学习兴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每位同学都参与、积极创新。在有趣味的教学中让学生多听多唱,放手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如教《学做解放军》时,在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后,把学生四人一组分好,然后让他们自己讨论、编创动作。在歌表演中,学生却能根据平时观察,把解放军的英勇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时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也促进了学生兴趣的发展。

小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库 篇9

2014-2015学年上 泰宁县实验小学《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课题小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环节是抓好课堂教学;良好的课堂氛围又是成功开展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由此可见,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对它做一些尝试性、探索性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一、课题的提出

确立这一研究课题,首先是因为音乐和科学学科的不统一,所任班级较多,对比性强;其次是由于这一课题易操作,每周、每天、甚至每节课我都可以做个有心人,进行必要的观察、记录和研究;通过实践与研究,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营造快乐的课堂生活,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研究的对象 本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三、研究的内容

激发学生对小学音乐和科学的学习兴趣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通过行动研究,积极探索有效课堂管理的操作策略。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个例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1.行动研究法;即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筛选实际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把学习和研究得到的有关理论成果及时应用于教育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终探索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2.文献法:对课题的定位、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检索,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和分析,对自己的研究提出准确的发展方向,不断调整、充实、完善自身的研究。

3.个案法:通过学生个案进行分析,从中归纳提炼出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个案法是本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要求教师通过大量的个案来提炼和检验效果。

4.调查法:可在研究的前、中、后期对课题相关问题进行口头或问卷调查,并调查进行研究分析及数据统计,以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

5.经验总结法:定期对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资料的汇总,交流研究心得,以论文、汇报、互动等多种方法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成果。

五、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4年3月至2014年8月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做好思想发动工作,采取各种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培训。针对课题研究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认识本课题的价值,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组织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课题研究的实验阶段

1.走进课堂,有意识地对课题进行尝试性课堂教学。

2.积累一批有探讨价值的个案,探究原因。3.初步形成一些激发学习兴趣的措施及方法。

4.各学科形成至少两个有借鉴意义的个案,并编写《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优秀案例》。

第三阶段:2016年6月至2016年10月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课题总结。

(2)编辑展示研究成果集。(3)上汇报课。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负责人:陈小红

成员:陈小红(音乐)聂淼(科学)

小学语文课题设计研究 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题;设计

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可以说,生活有多么浩大,语文学习就有多么广阔,只要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他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出乎寻常的快乐,就一定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应把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课题研究,引入语文学科的学习与教学中来。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丰富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告诉我们,它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活动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进小课题研究是实施语文教学的必要途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的过程。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生活的时空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创新精神和运用文字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敢于质疑;勤于探索,独具慧眼;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符合新课改理念。 基于上述理念,我在引导学生学完小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后,组织学生开展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以表演、演讲的形式,赞美家乡。如“我的家乡好”本地孩子说“我的家乡人杰地灵,钟敏毓秀。有爱国诗人屈原,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有的说“我们这的纽荷尔,长虹等脐橙新品种誉满天下。”“九畹溪漂流更是惊险刺激”来自外地的孩子说:“我家乡的荔枝玲珑剔透,甜润爽口”,学生那对家乡的热爱,那份自豪感真令所有的人震憾。手抄报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家乡的民俗风情,介绍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等节日的来历及传说、古诗、对联等等。通过这次活动,使语文课堂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确立学习主题,阅读课文,你会发现,语文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但有的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真正让学生掌握的。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包括学生与自然、社会等问题,它的主题设计和实施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的整合,使传统的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样的课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用学科整合的方式,把课文语言转换成画面,形象地再现美丽的景色。同时,有机地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引进课堂,让学生课后自由组合,去查一查、读一读介绍祖国名胜的书籍,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敢于把语文知识的丰富内涵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交流总结,那么学生的收获会远远超过课堂所得。

三、实施语文激情教学的方式

第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教学语言要幽默诙谐。语文教学注重“言为心声”,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有声语言传播知识,而语言就是语文情感表达的媒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在语言上表现出应有的吸引力,教学语言要丰富多彩,表达要形象生动,讲课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和幽默性,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教师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向学生传达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让他们体味到语文学习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最终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心,和教师一起创设语文激情教学课堂。第二,课堂教学要张弛有度。语文课堂教学要“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平铺直叙的讲课方式是很难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讲课方法,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张弛有度。在课堂教学高潮时要引导学生达到思维高峰,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热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上获取语文知识。第三,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语文可以教学没有定法,但是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注重教法的灵活性,让课堂不断注入新鲜活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感受到语文学生的乐趣。另外,语文老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个人素养和专业技能,能够运用广泛的学科知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臣服教师的学识,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让语文课堂更加富有激情和魅力。

上一篇:感恩主题班会及期中总结议程下一篇: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表彰大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