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

2024-09-04

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共8篇)

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 篇1

中小学教师如何 开展小课题研究

引子:一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感受 神秘:可望而不可及的,只有专家才能做 繁忙:整天忙于教学、批改,根本没时间搞科研 无奈:有很高的科研热情,但苦于找不到课题 头痛:不知从何下手,缺乏一套实用的科研方法

思考一:教育科研对我们究竟有何用? 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研究:不是专家的研究,不要把自己当成专业研究者。教师的身份决定研究的方式是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研究的内容是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所做的是对自己工作的研究:研究的问题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工作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不是完成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不是假研究,不是在研究报告评比之后就成了封存的历史,更不是在轰轰烈烈科研结束之后又可悲地回到“习俗化”的教育教学水平上来。

研究教师自己的问题:不是去研究宏大的教育问题,对教师而言,不断的思考、琢磨就是研究,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反复琢磨,试图去改变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的大多数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传统的教学常规适合新课程吗?)

思考二: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如何诠释?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研究的意识、研究的态度,来面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朱永新:“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考、记录自己的感受开始”,把一串串‘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根非常美丽的项链。”

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

“每日三省自身,写教育日记千字。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

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

这幽默的文字道出了教育科研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师成长的秘密——写教育随笔。思考三:关于校本教研

1、校本教研的概念: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涉及三个重要概念,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行为:教师个人----自我反思、教师群体----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专业引领。

2、自修反思式教研——自主发展 找到自己。别人的指导是必要的,但真正的名师不是靠别人培养出来的。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虽接受必要的外界要求和指导,但主要以自修和经常反思为主的一种学习研究方式。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载体,一个平台,一艘航船。那么这个载体该怎样打造,这个平台怎样搭建,这艘航船又该驶向何方呢?

3、建议教师读的书——边学习边反思 l 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l ·读教育经典——以史为鉴。l ·读中学生的书——走进学生心灵。l ·读人文书籍——开阔视野。l ·读无“字”书——采撷课程资源。

一、课题研究概述

1、什么是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过程,也是通过认识教育规律来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中小学课题研究必须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密切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

2、课题研究的特点: 系统性,有计划,多因素。规范性,区别于纯粹的经验行为。整体性,研究的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规律性,尽可能合乎教育规律。创新性,有理论和实践的新意。

3、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的关系:

中小学教师应该以常规教研活动为主要的研究形式。

常规教研活动应该做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不必追求人人参与。

课题研究必须与常规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不要出现“两张皮”的脱节现象。

4、课题研究的积极作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5、中小学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缺乏研究意识; 教师普遍有畏难情绪; 不知道如何下手;

形式主义严重;研究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脱离。功利主义严重。

6、课题的类型

教育科研课题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从研究的性质看,科研课题可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教育规律的探索、方法论的研究、有关现象的特点的揭示、某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分析等都属于理论性课题,这类课题一般不针对某一具体教育现象,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广泛的指导意义。象“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校园文化”研究,“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等课题;针对教育的具体实践,为解决教育实践中某一个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象“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等。应用性研究的成果一般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实际。

二、课题的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和理论文献两大方面,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选择研究课题。

源于工作实际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与职责,应当如何提高工作的效率呢?这里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语文、外语教师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数学教师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化学教师研究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研究如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等等。从本职工作中去寻找课题,加以研究。

源于工作困难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工作中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的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有较大的意义。例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老师的工作,如何鉴定学生的学习能力等问题,就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至今没有科学答案的问题,作为学校管理者,作为教师如何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源于教育改革 在教育改革与教育事业发展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就形成许多研究课题。例如,关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关于构建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关于校长负责制改革的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既能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微观教育问题的解决。

源于经验总结 很多教育工作者从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教育经验。但往往又是零碎的、不自觉的,也未经科学检验。因此,这些经验往往个人用于自己的工作中,没有推广应用。若运用经验总结法或实验法予以科学检验与总结,并给以理论的抽象与概括,就成了科研成果。例如“单元教学法”、“边讲边实验教学法”等等,都是通过这些途径得来的。

源于教育现象 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若能对某些教育现象悉心思考,深入调查,也会从中发现和形成颇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例如,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班主任、教师十分困惑的问题。“留守儿童”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结合平时的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加强他们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完全可以作为课题加以研究。

源于课题指南 上级科研部门每个五年计划均有课题研究指南推出,我们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课题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此外,作为基层学校,我们不具备特别的研究能力,不能承担一些大型的项目研究,但可以申成为实验基地学校或直接参加其中的子课题研究。

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 篇2

卖票法

为让教师及时搭乘“校本科研”这趟列车, 培训是最好的“火车票”。我们不苛求人人都会从培训中得到“乘车的票”, 但求有人能买到票上车。作为学校科研管理的领导者, 服务教师开展好真实有效的培训是搞好课题研究最好的动力。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 能够一边工作一边把经历过的事提炼出文字 (随笔、案例、心得体会等并进而上升为教育经验总结与论文) , 也是一条步入科研的路。为此, 我校尝试了卖“引导教师做即时性研究再进入专题性研究”这张票:把“?”带身边———即时搜集, 让教师有问题意识;把笔用起来———即时积累, 让教师丰富研究素材;把事放大看———即时总结, 让教师学会提炼课题或是工作经验。对于一个需长期去研究才能得出结论或指导我们工作的经验与存在的困惑, 那就需要我们进行小课题研究。通过从教师需要之处选择实用的培训, 如, 怎样写案例、反思、随笔, 怎样写小课题方案等。或者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只要教师喜欢思考, 初步有了研究意识, 我想都离有效选择小课题也就不远了。另外, 作为管理者也需要学会等待, 对于部分“买票上车后不会看沿途的风景只有旅途劳累”的教师, 请给他们一些时间, 因为接受总需要一个过程。

买票法

旅客总是清楚了所要到达目的地之后, 查看或询问列车时刻表才会有选择地进行买票。同样道理, 教师只有清楚了校本科研小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 他才能主动去申请小课题研究。以前学校总是大会上强调哪些教师应参与科研, 哪些教师自愿参与。到近年来学校规定了参加课题研究自愿, 把此项工作纳入了学校考核细则中。尽管还是有许多人不愿意参加, 但毕竟有人参加啊。把列车时刻表———学校科研领导小组负责人带领各教研组长静下心来归纳在工作中尚需解决的问题整理成小课题张贴出去, 任由教师选用或在此基础上受到启发自行申报课题或是直接加入不同级别的课题组。归纳出来的小课题, 如:课后作业布置的研究、班干总轮换方式的研究、有效设计学生评价表的研究等等。只要是教师认为有可抓手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主动买票旅游一番的必将越来越多。

检票法

检票员把票剪了个小口, 这才是它生效的标志。同样学校领导如能给教师所选的小课题把关, 是对教师工作最大的负责。小课题研究要想有效, 唯有为教师个人或小组的课题把关。我校以学年组或村校为单位填写各团队每人的课题名, 待科研室批阅后给出相关意见修改后才能形成自己的小课题名, 方可进行课题立项与研究。后来, 为了节约时间, 我们采用了电话或是邮箱、QQ群等方式与每位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进行沟通。沟通的时候不免要碰到三类人:一类是帮他起课题名的;二类是查找可借鉴的课题卷宗的;三类是请他人帮忙完善成课题名的。这里说说一类与三类的人吧。第一类帮起课题名的同时, 你必须了解他处从事的岗位, 需要引导老师一同找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哪些困惑整理成课题。第三类的需要把一些课题名缩小或是放大。如,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 缩小后为“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规范班级学生行为习惯的研究”“规范学生学习用品摆放的研究”这是把大课题缩小的例子。再如:“让学生及时完成假期作业的研究”把问题放大为“小学生课业完成效果的调查研究”等, 这是把问题放大的课题。

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 篇3

【关键词】 小课题;小学数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教师以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话题为课题,由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运用教育科研方法,在不长的时间内开展研究,取得改善实践的成效的研究行为方式。(解困、去弊、求善。)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基于信息的、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建立在网络之上的学习。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及优点

1.小课题研究更强调教师的自觉行动。所谓“小”是指:研究范围微观、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容易操作。小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并总结经验,不以理论研究为主,是一种微观的应用性质的研究。教师本人作为研究者,研究内容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章节或某个专题,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案例、问题等。研究成果可以是总结报告、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研究周期长短咸宜,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学年、几学年等。可以是一人或多人研究。不刻意要求完整运用某种研究方法,阅读、记录、反思、行动可灵活运用。总之,“草根式”小课题的特点可以用“小”、“近”、“实”、“真”来概括,“小”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类似于“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现实,不好高骛远,比如“数学应用题问题的研究”,“学困生转化研究”,“提高学生对数学错题进行自我分析诊断能力的研究”;“实”就是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类似于“怎样记住学生的名字”,“怎样排位”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写真文章、真实践。这样的小课题研究,相较于大课题研究,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2.小课题利用网络,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能够在不同的场所,也不用刻意地规定某一个时间去学习。利用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教学教育的资源,教师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自主教研学习模式,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度,时间,地点等。利用网络研究使得教师能够从网络上获得最快最新的信息。教师可以采取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即自主学习,还能方便与其他教师进行学习的交流,并能获得及时反馈。

网络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大大放大了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校长教师的作用,改变了教研活动活动面小的状况,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利用网络,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网络整合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专业支持力量和资源的匮乏矛盾得到了缓解。网络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课题”也因此应运而生,它改变了教研与培训的基本方式,对促进教师的学习与提高,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在会上讲到:“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造现有教研模式,开创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径——小课题。这在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中是一项新型探索性的工作,富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网络化、信息化已成为教师教学研究方式、培训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3.小课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小课题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如何发挥网络跨地区、多向互动的独特优势并与教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当前新的课题。

研究小课题的理论基础,对有效地开展小课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完善小课题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对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课题,打破了“空间”、“环境”的限制,互动的小课题资源已经成为教师学习的有力工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师师互动”,促进了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广泛交流。同时可以使教学资源的使用更为灵活,也为资源再生提供了一个空间和保障,能够实现异步、同步相结合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教研。小课题促使教研手段、教研过程、教研形式等教研行为、教研思维的广泛化,形成了一张教研网。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回应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体现了教研内涵的人文性,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学习、工作状态,引领教研的深入。理解与沟通,交流与互动成为小课题的主旋律,体现了新型教研工作的人文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小课题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平台,活动形式也自然多种多样。BBS论坛、QQ群、新浪博及博客群组、Moodle(魔灯)等网络平台各具特色,主题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学诊断、专家讲座、网上说评课等多种形式,凸显网上研修的职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和空间,为教师自我能力的发现和提高搭建了多样化的平台,引导教师走上教研之路。相关教材培训和名师典型课例回放,教材调查回访、征求意见、网络答疑,为新教材的使用更好地服务。

二、在进行小课题与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是小课题与常规教研相结合原则。小课题作为常规教研形式的有益和必要的补充,特別要关注并坚持以研究课堂教学为教研工作的主题,关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过程和细节。

二是科学性原则。小课题以深入推进新课程为己任,为教师提供内容丰富、体现新课程理念、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且有助于切实解决广大一线教师各种现实问题的优秀课程资源。

三是小课题深化校本教研发展的原则。小课题活动使有引领作用的教研活动能够深入基层学校,介入教学全程,贯穿在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各个环节,使学校教研工作得以深入。

四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原则。特别加强网络环境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用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打造区域小课题共同体,促进校本研修、构建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小课题体系,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正确认识小课题的作用,明晰小课题的特点,把握小课题的基本原则,利用多种网络平台,创建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小课题活动模式,进而处理好小课题与常规教研的关系,对促进小课题的发展,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教师教育小故事 篇4

赵家庄小学

田小丽

一、普通话校本课程实施小故事

2014年12月16日,我校举办“你我携手 共赢明天”家长开放日活动。这一天,我在15班上普通话校本课程,课题是《奇妙的“一”》。课堂上,我先让孩子们给“一”组词,我将他们组的词根据读音的不同分别写在不同的位置上。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词语接连不断地从他们嘴里冒出来。接着,孩子们自己读黑板上的词,发现“一”的发音变化及规律。“我发现‘一’在四声的字前面就读二声,大家听我读:一半、一定、一切。”靳凯琛同学首先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真不错,田老师要为你的这一重大发现鼓掌!”“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孩子也纷纷来谈自己的发现:“‘一’在中间时大多读轻声,如,差不多、好不好。”“‘一’在词尾、句尾时读原调一声,如,单一。”“‘一’在一声、二声、三声前读四声,如,一早、一边、一尘不染。”我和孩子们总结了变调的规律后,又抛出了“不”让他们自己探究。

课堂上,教室后面一排的家长或赞许点头,或埋头记录。下课后,樊佳毅的妈妈说:“我也知道‘一’有不同的读音,可孩子问我时我总是拿不准,这下我算是明白了,以后再辅导孩子不会出错了。孩子们学普通话真有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小故事

《雪地里的小画家》最后一句是“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给孩子们讲解青蛙冬眠的特点后,我问孩子们:“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像青蛙一样会冬眠?”话音刚落,小手便举成了一片“树林”:“蛇”、“刺猬”、“乌龟”、“松鼠”、“熊”„„“不对,不对,松鼠和熊是不冬眠的!”快嘴的董耀宇提出了反对意见。“对呀,我看《熊出没》里边,冬天熊大熊二也在保护森林呢!”“小才女”徐淑娴也附和着。这时,我可以给他们讲松鼠与熊究竟是否冬眠,但说得少了满足不了这群小鬼的好奇心,说多了又影响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况且留给他们的印象并不深刻。于是,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上网查查相关资料,下午课前交流。下午,我刚走进教室,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围过来了:“老师,我知道松鼠是不冬眠的。冬天天气冷,松鼠只在清晨活动一会儿,就回洞里吃它储存的食物,很多时候是抱着它那条毛茸茸的大尾巴睡觉。”“我知道熊是冬眠的动物。因为在冬天熊不容易找到食物,所以一到秋天,它们就大吃特吃,使自己长得胖胖的,靠储存在体内的脂肪过冬。但是,冬眠时,它们还会醒过来的。”“我还知道,熊在冬眠时呼吸正常,有时还到外面溜达几天再回来。雌熊在冬眠中,让雪覆盖着身体。一旦醒来,它身旁就会躺着1-2只天真活泼的小熊,原来,这是冬眠时生的小宝宝。”

三、责任教育小故事

在微信上曾看到过一位班主任发给家长的一则短信,很感动:“每个孩子都是一粒花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陪着他沐浴阳光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待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大树。”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动力基础。作为班主任应该有更广泛的爱、无私的爱、真诚的爱。要把自己的爱撒向每一位学生。要用火热的爱去熔化冰冻而消沉的心灵,用爱心的温暖去医治心灵的创伤,使每个学生都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教师小课题研究报告 篇5

XKT-XXSX151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

负责人

侯凤丽

所在单位

西安市莲湖区行知小学

结题报告

关键词

创设情境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创设情境的策略教学效率

结题

报告

摘要

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认为创设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费课堂时间。对于课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当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堂再现时,觉得很有趣。对此课题组教师先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实践、反思、总结。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创造性的使用课本情境:1、变静态情境为动态情境。2、巧用身边的情境。3、巧设问题情境。4、巧用故事链接情境。最终形成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2、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情境。3、在知识应用中,创设情境。经过课题组全体教师扎实研究,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有所增强,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认为上数学课是快乐的。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课题研究背景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但在学校开展的几次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哗众取宠,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有些情境过分追求生活化,缺乏“数学味”;有些情境过多的依赖信息技术演示,忽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更加有效合理,既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激发起学生探究、思考数学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从而使教学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题界定

“数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情境”。“数学情境”可以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情境、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喜欢参与的游戏情境等。

本课题主要研究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如何创造性的使用课本中的情境、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等。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知识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因此,教师要着力建构有利于知识内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该理论的核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三方面的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2)使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创设情境的方法。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特征的研究。

(2)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3)如何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4)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3、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课标,通过网络、杂志搜集有关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3)经验总结法。根据收集的各种资料与研究得出的第一手材料,归纳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和方法。

4、研究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

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翻阅与情境创设有关的论文和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二阶段:课堂实验阶段。

课题组教师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堂实践。课后授课教师先反思,听课教师谈收获和建议。在研讨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了情境创设的意义作用,逐步积累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方法。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阶段。

完成各项成果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近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教师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有所增强,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认为上数学课是快乐的。在课堂情境创设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情境,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愉快地学习。现在我们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二)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并不断与自身数学认知结构相融合的发展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例如:兴趣、心情、性格、意志力、成就感等都会影响学生课堂的听讲效率。

(三)如何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课题组三位教师面向自己的实验班发放问卷调查表(已上传博客)163份,收回163份,得到了能反映学生心声的第一手资料。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认为创设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费课堂时间。对于课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当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堂再现时,觉得很有趣。喜欢老师在课堂中做游戏、用讲故事或提问的形式进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此课题组教师对教材中的部分情境进行了尝试替换效果较好。

1、变静态情境为动态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教材情境为:1.草地上有个喷水龙头,喷水的半径是5米,求喷水的面积是多少? 2、在半径为5的圆内,画出内接正方形,圆的面积应比内接正方形大。授课教师将情境设计为:将正方形和圆形卡片贴在黑板上,请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比赛涂色,看谁涂的快,比赛结束,一方失败,学生有争议:两图形面积不相等。教师再带领学生用正方形估测圆的面积。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涂色活动中感知什么是圆的面积和求圆的面积的必要性。进而用正方形逼近,估测出圆的面积与r2的大致关系,为后继学习圆的面积公式做铺垫。

2、巧用身边的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我们赢了》一课,教材情境为: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刻7月13日晚10时08分。该情境学生比较陌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接近整时或整时过几分这样的时刻。而我校学生早上8时15分上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早上值日生吴元浩早早来到教室打扫卫生,(课件出示8时03分的钟面)请问:这是什么时刻?该情境就在学生的身边,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3、巧设问题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一课,教材情境为:淘气和笑笑分苹果。2个苹果,平均每人分1个;1个苹果,平均每人分多少个?授课教师将情境设计为: 以游戏进行,请学生用手表示每人分到苹果的各数。4个苹果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几个?2个呢?1个呢?难住了许多同学。提示学生用数字、符号、图形来表示“一半”,使新知(分数)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一门科学的钥匙,在教学中借用游戏用猜想、验证等方法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4、巧用故事链接情境

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一课,我校教师在课堂实践时将教学情境设计成这样的故事: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刚搬了新家,老师带大家去参观,笑笑家很乱,大家帮助笑笑整理房间,接着帮妈妈分类摆放蔬菜水果,午饭后笑笑一家去动物园游玩,我们跟随笑笑去看一看,对动物园中的部分动物分类,最后是做游戏环节。整节课学生的思绪都在笑笑身上,同时又学习了分类的知识。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觉得数学课真有意思。

当然教材情境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教材情境的含义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四)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

刚上课,小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思绪拉回课堂。常常会将惦记着课间玩的游戏或其它事情。此时,若教师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例如:北师大版第八册第七单元《字母表示数》

情境:[课件播放:失物招领,杨老师在操场拾到钱包1个,内有人民币x元,请失主到大队部前来认领。] 师:听了这则失物招领,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猜测。接着师问: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

反思: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猜测钱包里可能有多少钱,激发学生兴趣,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2、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情境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3、在知识应用中,创设情境

枯燥的数学题学生很反感,但一定量的数学练习又是教学所必须的。如果在学习新知后,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既巩固了新知,又使学生觉得数学有趣。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对于低段的学生可以将各种练习融入到故事、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在教学《人民币兑换》时,可以创设一些与世园会有关的情境,在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教完“百分数”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者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

1、教师对课题研究还只是初步了解,教师的科研素质有待于提高。

2、教师们由于教学任务重,质量压力较大,在日常教学中不能给予课题研究充分的时间,不能及时总结反思。

改进措施:

1、进一步多渠道、多方位加强教师们的理论培训,提升教师们理论水平。

2、本着从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让教师们从行动研究中尝到了甜头,最终做到教与研的有机结合。

3、鼓励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再一次课题研究积累资料。

课题研究工作即将结束,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永恒的主题。在以后的教学我将继续实践、反思、总结提升自己创设情境的能力,使学生学在课堂,乐在课堂。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陈厚德:《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8;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篇6

1.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我们给它这样定义:作为教育活动“当事人”、“实践者”的教师,自觉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话题,进行持久关注,不断反思追问,积极进行改进实践的研究性教育行为。

通俗地说,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直接被应用于参与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并取得实效的教育科学研究。它具有开口小、周期短、易实施、见效快的特点。有专家认为这类课题无须审批立项,是教师自发进行、自我负责的“常态化”研究行为。它提倡一种“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的理念。

确实,“小课题”从本质来说是一种个人研究行为,由教师个人承担,研究主体同时也是责任主体,也是利益主体。2.小课题研究的特性

案例1:

顾老师任教初三语文,最近为班上的学生不愿发言而大伤脑筋,的确,那样的课堂常常如入“无人之境”。经过一番思考,顾老师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课堂时间紧,发言机会少,导致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挫伤。于是,顾老师根据《中国青年报》文章的启示,尝试“站起来就说”。他对本班学生做了一个征求意见调查,54%的支持率让他颇感欣慰。然而真正实施起来,竟无一人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在征求部分学生意见的基础上,顾老师感到光凭“激励”还不行,还得“强迫”,于是他又公布了一项新规定“每周每个学生语文课上主动发言不少于两次;凡少于两次的学生必须当众唱歌,必要时还得‘请家长’„„逐周累计发言次数,奖励前三名。”此举见效显著,课堂气氛随即“活跃”。然而,顾老师很快发现:少数同学是前半周看热闹,后半周胡乱找几个问题提提,答答,完全应付了事。针对这种情况,顾老师采取了“要点提问法”、“即时提问法”,对那些一堂课上一次都没主动发言以及心不在焉的学生突然提问。伴随着这样的“软硬兼施”,学生们的强迫感日渐消失,慢慢习惯了“站起来就说”的形式。

案例2:与克隆作业过过招

任教五年级语文的王老师,意外发现本班部分学生有长期抄袭作业的现象。她控制住了自己的恼怒,先是不动声色地与个别学生接触,了解具体情况。然后,她决定与“克隆作业过过招”。

王老师首先设置了专题作业评讲课。评讲课上她先表扬了所有语文作业全对的学生。然后让这些学生当小老师,为大家作解题示范,几个抄作业的学生自然就“挂黑板”了。尽管在座的学生多心知肚明,但王老师仍未解开真相,这让“抄手”们十分愧疚。接着,王老师又组织学生们自编自导中队会“诚信为金”,大家通过讲故事、演话剧、夸典型、表决心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和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和信念。更为重要的是,王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出针对性改进。首先,她在班上建了学习互助小组,引导学生们积极、正确地对学困生以学习援助;其次,她在平时的新授课上,特别留心学困生的表现,有针对地调整教学节奏;再次,她在作业批阅中增大了面批的分量,更加关注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孩子们渐渐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诚挚关心,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学习成绩稳步提高„„

分析: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归纳出小课题研究的特性:

(1)“属己”性:上例可以看出,小课题研究不是为了建构某种宏大的理论,也不是为了发现某种普遍规律,而是完全出自教师自身的需要,这种需要既包括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美好愿望,又包括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成长动机,在于提升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够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新课改的召唤水乳交融,这是教师应对“专业困境”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姿态,因而具有鲜明地“属己”性。

(2)真实性:上课时,学生不愿举手发言怎么办?学生抄袭作业怎么办?作文评讲课怎样更有实效?等等。也许这些问题有些小家子气,但它们恰恰又是众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遭遇的最为真实的难题,是影响着教师顺利组织教学活动的现实问题。

(3)微观性:小课题着眼于“小”,它切入点和开口都很小,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一点”,以及某个细节。并由此层层深入,不断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达到研究的深度,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内涵。

(4)即时性:一方面,小课题是生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中,根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具有随机性、偶发性、情景性,常常是不约而至。另一方面,小课题的研究周期显得很灵活,半年、一年或多年,时间周期不等。

从以上几个案例我们还可以看出:课题的价值有赖于有效的反思。面对转瞬即逝的问题,不仅要知晓正在发生什么,寻求何种可行的解决策略,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入探究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在抄袭作业的案例中,虽然抄袭作业只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现象,但对于其他同学、对于班集体又具有怎样普遍的教育意蕴呢?王老师敏锐感觉到其对良好学风产生的威胁,在她的反思、追问之中,此前教学中“学生间良好互动的缺失”、“教师课堂调控的针对性不够”等等问题得以暴露和敞现,在转化学生的过程中,她又发现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教育方法的不当也是导致学生抄袭作业的又一因素,这促使她在与“克隆作业”过过招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又一个连环活动。事实上,只有对问题背后的意义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追问,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才能对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明确的方向,产生持久的动力。良好的行动源于充分的思量和成熟的规划。上例中王老师设计的作业评讲课、“诚信为金”中队课以及建立学习互助小组、进行作业面批等活动都是在调查之后,经过认真思考确定了预案之后实施的。3.如何选题

了解了“小课题”的特点,该怎样选题呢?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是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困难转化而来的。首先教师要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育、教学中有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学习差,有的类型的题就是不会做,有的概念就是不理解,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为什么不会做?为什么不理解?有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作为一个课题去研究,这就形成了一个教师个人课题,这个课题的研究结果可以立即用于在教学中去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个课题不大,研究的对象就是那几个学生,通过调查会很快获得结果,再对结果进行分析就会找到差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把这些办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就会收到成效。研究的时间短,研究结果会很快在实践中应用,这就是“小课题研究”。教师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要有问题意识,并且要能把问题转化为可以研究的课题。

当然在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下列要求:①课题的选择应具体、实在,研究范围宜小一些,适合教师个人(或同备课组的两到三人)开展研究。②加强选题对教育教学实践指导的针对性,选择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又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研究。③充分考虑选题的主客观条件,注意选择自己有较多经验积累,或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成果而研究尚不深入的问题进行研究。④课题名称的表述准确,注意使用科学概念和规范用语,不要使用夸张等修辞手法。⑤课题选题要有创新意识,突出具体研究内容的特点,可以是将一种理论、一个观点应用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可以借鉴他人的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加以改进;也可以运用新的方法、新的视角,去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4.常用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同时,选择案例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叙事研究、文献研究等适合教师开展的方法开展研究。由于所取样本小,其结果一般不用数量统计处理,只作定性的分析、比较。

这里有一个问题想提醒老师们注意一下,就是小课题研究过程中要不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教师在进行小课题研究中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种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帮助我们能在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的结果,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入,这样我们在应用研究结果时会更切合实际,收到更好的成效。同时在研究中也要学习一些教育科研方法,并在自己的研究中去应用。特别是一些调查的方式、方法,例如,怎样编制问卷,怎样与学生谈话和通过谈话达到对学生的了解,在这些方面都是有一定技巧的,弄不好了解的情况就会不真实,这样一来,研究得出的结果就不会真实,研究就没有意义了。

5.小课题的研究结果的陈述方式:

可以是报告式,也可以是叙事式。

报告式的研究结果就是研究报告。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样本选取);研究过程(简述);研究结果的分析;结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应用的情况介绍。

叙事式的研究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叙事研究,另一种是个案研究。它们都是叙述式的,其主要结构如下:

题目——题目要简洁,要点明主题;

引子——说明研究的起因;

背景——说明事情的背景;

事件——说明事件的经过或调查了解的结果;

结果的分析和反思——包括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和应用。6.课题研究的要求

①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发展。

②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一线熟悉学生、教材,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等优势,紧密结合工作实践,深入开展研究。

③切实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在课题研究的“精”、“实”上下功夫,同时注意研究资料的积累。

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 篇7

2009年秋,在经历了漫长而不平凡的六年时间后,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过程中,我市小学阶段语文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完成,初中阶段语文第二轮实验亦画上句号。回顾六年来的课改实践,应该说语文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主流,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特别注意到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少语文教师面对与时俱进的课改新理念无所适从,语文教师队伍老龄化,教学观念陈旧,教学信息闭塞,教学方法单一……这些问题导致农村语文课改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屡见不鲜。尽管经历了新课改的洗礼,但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未有质的飞跃。下一步应该怎样走?课改之路又在何方?如何针对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将课改引向深入?这些新矛盾、新问题又成为制约课改的新瓶颈。

为摆脱这种困局,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盖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在新课改理念支配下,在充分论证、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市农村中小学语文课改的实际,提出了“以课题牵动课改,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课改新方略,力争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以科研为龙头,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从而掀起了一场向科研要质量的课改高潮。于是,经过对比筛选,学校研训部门将目光瞄准了既小巧又灵活、既简约又实用的小课题研究上。

二、基本做法

(一)明确目标

“小课题研究”,顾名思义,主要突出一个“小”字。即课题的确立力争做到研究范围小,涉及人员少,研究周期短,应用价值高。诸如入学教育、课前导入、课堂提问、兴趣培养、作业设计、习作训练等都可直接入题。研究的课题其重点及目标主要放在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上,以探索和积累农村中小学新课改语文教学规律为目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质量为归宿,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致力提高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进而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小学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确定课题

问题不是课题,但是课题是由问题转化而来的。一旦教师追踪某个教学问题,或借鉴他人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时,这个问题就成了课题,这个过程也就是小课题研究的过程。那么,挖掘课题的途径在哪儿?小课题又是怎样确定的呢?

1. 在教学反思中筛选、提炼课题。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唤醒自我,检验自我。我们认为,教师认真思考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抓住其实质,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就能抓住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可以说,小课题提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反思以往、总结得失、发现问题的过程。

2. 在听、评课的过程中筛选、提炼课题。

听、评课是学校经常性的一种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通过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极易发现教学中的某些问题和不足,将那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确定为研究的“小课题”,不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对解决教学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也极为重要。

3. 从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中筛选、提炼课题。

听、说、读、写通常被看做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板块,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规律,因此,“小课题”的筛选、确定又可根据听、说、读、写等在各学年段教学的重点及学生情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提出。如针对一、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提出“在入学教育中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培养小学生写字兴趣”的课题;针对中学生读写训练的重点,可提出“在阅读中加强积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研究等等。“小课题”的挖掘、筛选及确定的途径办法有许多,我们的原则是,只要有利于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都可入题。

(三)实施研究

完成课题的筛选、确定后,“小课题”进入实施阶段。此阶段我们的做法大致为:

1. 学习充电,理论指导。

我们认为,有针对性的学习是研究的奠基阶段。这期间,每一位实验教师都要认真查找对自己所定课题有帮助的相关资料,学习那些与课题接近的理论及经验,做好自我充电,并将自己的课题放到相应的理论中去思考,为自己所研究的课题寻找理论支持。

2. 制定计划,科学发展。

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要求教师通盘考虑自己所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价值、重点和难点、研究步骤、研究需要的条件、需要查询的资料、实施方法、预期成果等等,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研究的自觉性和实效性,使研究既科学又可持续。

3. 立足课堂,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小课题研究”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个渠道来完成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的课题论点变为课堂教学的观点,并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实践、探索。

4. 总结归纳,提炼升华。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在每完成一个阶段后都要对自己以前的实验进行剖析,得出成功的做法,找出失误及不足。这样,既可对以前取得的经验在理论上获得升华,也能及时发现问题,为下一步实验预设解决的措施,完善已获成果。待整个实验完成一个周期后,要形成完整的实验报告,通过实践论证,将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交流,以经验共享。

三、案例剖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多的“小课题研究”活动已取得初步效果,一批研究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极大地助推了我市农村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举两例析之:

[课题名称Ⅰ]在入学教育中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

[课题背景]我市大部分农村地处偏远山区,人文环境相对落后,农村学生家长素质较低,村级小学生的学前教育比较落后,早期教育明显欠缺,有些偏远山区的孩子甚至连学前班都未上过。因此,大部分孩子在起步阶段各种学习习惯均未养成。刚入学的孩子,学校生活陌生,学习兴趣不浓,有的孩子甚至因认生而拒绝上学。为解决上述问题,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提出该课题。

[课题评点]据调查,在农村,小学生的入学教育基本是被遗忘的角落,已成为盲区。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为例,由四幅图画组成,以“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主题,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的“入学教育”已成摆设。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看一下图,蜻蜓点水般地一翻而过,使教材中入学教育的内容完全没有落实。而“在入学教育中激发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语文的习惯”这一“小课题研究”,则直击这个软肋。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将激发小学生学语文兴趣及习惯培养放在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进行,从小对学生灌输爱语文、学语文的思想,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无疑是奠基之举。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必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课题名称Ⅱ]培养学生观察力,在广阔天地中搜集作文素材。

[课题背景]农村中小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空、假现象,缺乏素材、言之无物,大部分学生苦于“无米之炊”。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学生缺乏发现意识和自主观察能力,没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其二,学习资料匮乏,课外读物奇缺,导致学生知识面窄,词语贫乏;其三,学生不会利用农村广阔天地中的习作资源。

[课题评点]打开农村中小学生的作文,你会发现,内容空洞、情节虚假的比比皆是,而医治这种弊病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使学生学会自主观察并养成观察的好习惯,打开多元视角,开辟多种途径,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发现、搜集作文素材。围绕农村天广地阔这一自然优势,让学生走进美丽自然,走进农家生活,践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变化,体验民俗民风,深入社区各角落,寻找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的作文必然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四、几点收获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农村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实施“小课题研究”是行之有效的,其务实、开拓的研究作风带动了全市各学校教科研活动的开展,一批小课题已具规模,成果初显。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通过示范课、观摩课的形式,在全市进行了展示并推广,极大地助推了我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为农村基础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盘点收获,大致有六:

收获一: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农村,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篇课文一节课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的“主导”几乎完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学生的行为受到限制,学生的意见和思想被完全封杀。如今,小课题研究使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行为正逐步形成,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努力使自己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并转化到自觉的教学行为中。教师在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正在由“教师为主体,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自由探究”转变。

收获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引发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加趋于民主,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已从过去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的训练中解放出来,更加主动学习,更加勤于思考,更加乐于探究,更加大胆质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逐渐走进课堂。

收获三:营造了宽容的课堂氛围。

下表是笔者根据近几年听课笔记整理而成,表中所反映的情况可窥课堂教学之一斑。“问答式”是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40分钟一节课就是在师生这简单的一问一答中度过。教学中,问者表情严肃,答者神色紧张,课堂气氛凝重而沉闷。如今,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轻松、宽容。那种师生一问一答、死气呆板的课堂教学已不多见,人们看到最多的是教师的微笑和孩子们求真的眼神,听到最多的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和孩子们得到尊重后发自心底的欢笑。学生体验最多的是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宽容、亲情与关爱,感受最多的是激励、鞭策、鼓舞、感化,课堂上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

收获四:开发了语文课程资源。

“小课题研究”牵动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大批与“小课题”相关联以及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如配合“阅读经典作品、弘扬传统美德”、“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小课题”编写的《唐宋诗词诵读及赏析》、《小学古诗助读》、《名著导读》、《农村实用应用文文体写作》等一批校本教材,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根据家乡故事传说、民俗民风、英雄人物等开展的中小学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更是有声有色,扎实有效,极大地拓宽了农村学校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学生们在广泛搜集有关主题内容的同时,通过说与写的形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充分地表达出来,有力地提升了语文综合素质。

收获五:凸显了学校办学特色。

大凡到过农村中小学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学校与学校之间除校名不同以外,你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可谓千校一面,缺乏特色。如今,因人、因校而设题,优势就在于培养了学生的特长,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使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脱颖而出。如长征小学通过“写好汉字,发扬传统”的“小课题”研究,将写好汉字与学好书法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中掀起了学书法的高潮。全校1~6年级学生人人拥有学校统一编印的硬笔书法教材,全校有150余名学生参加软笔书法小组活动。两年来,有近300余名学生的书法作品在各级大赛或书画刊物上获奖、刊登。

收获六: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小课题研究”自开展以来便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有力地促进了区域间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均衡发展。

其一,研究成果相互借鉴,共同分享。

在研究中,当某一个“小课题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可行时,该研究成果便会在校、乡(镇)、中心教研组或全市范围内或以经验介绍、或以示范观摩课等不同形式进行展示、推广,使广大教师共同分享。如以“爱家乡,赞家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以家乡的民俗民风、故事传说、英雄人物为题材,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习作等不同方式,抒发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深受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喜爱,开拓了广大教师的视野,又拓宽了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广为教师所效仿。

其二:同类课题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小课题研究”打破了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界限,凡内容相近或相关的课题相互间均可牵手实验。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而且,教师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班级间、校际间语文教育的均衡发展。

五、回顾反思

反思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小课题研究”的开展,在农村中小学语文课改中彰显了四大作用:

其一,有利于改进语文课堂教学。

小课题研究的直接作用,就是解决课堂教学所产生的问题。由于研究的课题具有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的特点,整个研究过程亦是教师探索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因此,“小课题研究”使广大农村的课堂教学有了改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其二,有利于校本教研的开展。

“小课题研究”使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避免了随意性、盲目性。学校的教研活动逐渐向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并形成相应的研究机制。

其三,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

“小课题研究”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每位教师都可围绕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展开,因此,不同层次的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自身的专业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教师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阅读书报,通过反思、总结,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借鉴、交流,主动地走向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其四,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小课题研究”涉及的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针对的是日常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存在的困惑或疑难。因此,教师和学生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研究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学习,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取得了双赢的效果,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四部曲” 篇8

[关键词]小课题 问题入手 理清思路 勤于实践 推广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06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却难于解决,或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对某个新观点想付诸实践,又不知从何下手。笔者认为,开展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那么,如何把小课题做实呢?小课题研究可遵循“四部曲”。

一、选题:问题入手

问题即课题,课题源于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进步。

1.摆脱错误选题的束缚

为什么有些教师害怕参与课题研究,为什么有些课题立项了,但难于开展下去,或者收不到较好的效果。究其原因,关键是课题的选题问题。关于课题的选题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课题是否有新意;二是课题是否有创新;三是课题是否有价值;四是课题是否有实际意义。有些教师对这四方面选题的标准理解的角度不同,造成选题的结果也不同。笔者认为,应该从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入手,从新观点中的一个小点入手。陈大伟老师的观点是:“你要研究国家级的课题,那就要从全国范围内考虑你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和新意。如果你研究的是学校里的问题,那就考虑对学校改革和发展有没有价值,相对学校的现状,你的研究是否有创新。如果你针对的是个人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那就看这样的研究对改变自身有没有价值,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没有帮助。”如果教师选题过大,虽然很有新意、很有价值,但超出自己的能力,这样的课题怎么能开展呢?探索的方法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帮助,怎么能激发自己的研究积极性呢?当然也就没有了真实效果。而教师选择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只要经过研究,解决了问题,这样的研究就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最起码帮助了自己,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2.在常态工作中发现研究问题

课题研究在于实,在于有实际价值。特别是教育教学一线课题的研究,应着重运用新理论进行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效。笔者把研究作为一种基本的工作方式,在常态工作中发现问题,将研究与常态工作结合。有一则关于问题研究的对话,一位专家问英国教师:“你们学校主要做一些什么样的课题?”英国教师说:“我们很注重研究‘一元一次方程怎么教。”这其实是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着重研究一些看似很小却真实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不同的问题,如班上的卫生区较大,怎么引导学生快速、高质量地完成打扫工作;某个学生经常不交作业,应该如何转变等。我们要从实际问题入手,研究一个小问题,探索一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

二、开题:理清思路

思路确定出路。我们要理清课题的研究思路,分析研究背景,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学校每学期都组织教师申报个人小专题,填写《教师个人小专题研究意向表》,表中列出研究项目的题目、研究时限、背景分析、研究计划和其他事项。现以《纠正学生书写“双姿”》课题为例,具体见下表。

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意向表

三、过程:勤于实践

热热闹闹搞开题,安安静静搞研究,轰轰烈烈搞结题,这些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课题研究态度是不可取的。鲁迅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实践是课题研究的根本点,是生命线,只有开展实践研究,才能产生实效。正如朱永新老师说:“只要行动,就有收获。”2014年3月19日至2014年6月30日,笔者开展了《四年级美术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课题研究,经过不同班级多次的实践研究,得出适合四年级美术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如《四年级美术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研究》记录表所示(见下图):第一次实践是3月19日(星期三)第四节;班级是403班;内容是向全班学生说明评价表,选出各组组长;目标是让每位学生明确评价标准,组长知道如何检查和填写评价表;效果是学生认同加分做法,引起重视,组长和学生基本记住了评价标准;改进办法,一是增加教师点名批评的学生的扣分数,每次扣3分,二是增加对扣满10分的处理,三是下节课继续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经过第一次403班的实践,总结反思,改进方法,再进行第二次404班的实践,效果更明显了。接着又经过多次的实践研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最终得出结论。

《四年级美术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研究》记录表(节选)

研究人:何振环

研究时间:2014年3月19日至2014年6月23日

四、成果:推广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科研成果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着验证,将更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丰实研究成果。我们借助平台推广研究成果:2014年11月,在湖南举行的“中南六省中小学美术教育交流会”上,我校代表广东省做《走进美术馆,上‘欣赏·评述课的实践研究》论文宣读。借助班级运用研究成果:2013年10月,到东莞市麻涌镇中心小学借班上《蜡和笔的游戏》一课,实践了“运用微课提高课堂质量”的研究成果。课后,该校教师深受启发,撰写了论文《巧用微课,构建高效课堂》,发表于《东莞教学研究》2014年第4期。

教师带着问题开展研究,以研究的意识进行工作,以“我要实践”的方式走进课堂。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盼着上课,学生盼着教师来上课。近些年,笔者一学期或一个学年开展一个小课题的研究,使教学工作更有目标性,学习更有针对性,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如2013年开展《走进美术馆,上‘欣赏·评述课的实践研究》,撰写的论文发表于《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年第12期;2014年开展《小学美术渗透环保教育的实践研究》,撰写的论文发表于《生活教育》(国家一级期刊)2015年第5期。

教师的工作繁而杂,如果只是重复工作步骤,不作思索,不作研究,不作实践,就容易掉进厌倦的漩涡中。教育科研先苦后甜,苦尽方能甘来。教师个人小课题的研究虽然小,但若能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相结合,认真开展实践研究,将更有利于教师解决教育教学的困惑,提炼育人方法,形成育人风格。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大伟.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营业执照丢失情况说明下一篇:做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教师华应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