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评价(精选12篇)
研究性学习评价 篇1
1. 引言
网络学习使得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封闭式变成了今天的开放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转换,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它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双方的参与度,促进了教学双方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传统的学习者成绩评定也随之转变。
2. 网络学习
2.1 什么是网络学习
所谓网络学习,就是指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的方式进行。相对传统学习活动而言,网络学习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丰富的、可共享的网络化学习资源。二是以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三是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
2.2 网络学习的优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上述观点。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这种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使他们的学习具有了传统学习无可比拟的优点。
2.2.1 学生学习不受入学年龄的限制,并且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2.2 网络环境对学生来说是时空的解放,宽松的学习氛围更可以使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可以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启发、协作交流,学会交流与合作。
2.2.3 网络背景下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不迷信教师,能批判性地学习。
2.2.4 网络背景下的学习是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在获取不同的学习资源时可进行比较,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有益于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2.2.5 网络背景下的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2.3 网络学习的缺点
2.3.1 学生在网络背景下学习,由于自主性加大,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下意识地只注意自己的心理顺序,而忽略了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
2.3.2 网上资源纷繁复杂,尤其是还有许多不健康网站,很难保证学生学习不受影响。
2.3.3 有些网上课程往往没有教师指导,百分之百依赖学生自学。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失败或无效学习的可能会加大。
3. 学习成绩的评价
成绩评价有下列方法:
3.1 分数评价法
把测试内容分层,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分数杠杆,一般有100分制,150分制等多种划分样式。通过人数最多的一层划为及格线,以此类推评定分数。
3.2 程度评价方法
把测试内容仅分两层(及格、不及格)或者三层(优秀、及格、不及格)。这种成绩评价方式没有分数评价法要求严格,测试结果比较笼统,多用于非学术性测试。
3.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
4. 网络学习对学习者的影响
4.1 网络资源和技术的拓展对学习者的影响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的革新与进步,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在网络学习中,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认知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网络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手段,更是学生的学习工具,有了它们,学生才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4.2 教师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变
在网络学习中,教师不仅仅承担着信息传递的任务,更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和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协作者等多种角色。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容易产生两种现象:一是使学生拥有广泛的信息来源。二是容易使学生无所适从,很难找到有效信息。因而教师必须对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设计与管理。根据教学内容,教师筛选出专业性较强、信息较为可靠的网站、网页或电子图书,并推荐给学生。
4.3 网络学习过程中的监控
学习者关心最多的往往是课程的终结性考试的成绩,而对学习过程质量如何并不在意。终结性考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因为网络学习者与普通高校学生有着很大差异,因而在质量控制上不能简单采用传统教育中以终端结果为准的办法,应当把过程质量和课程终考结合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向过程质量倾斜。
5. 网络学习者成绩的评价
5.1 成绩反馈不能解决学习者的根本问题
很大一部分网络学习者,特别是远程网络学习者经常发现自己在网上测试的成绩上下浮动比较大,甚至失真,使学习者不能准确地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因为网络学习是机器与人之间的交流,所有的结果由计算机收录绘制,课程设计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要通过计算机,这实际上是一种“冷”交流,只有成绩的反馈,不能找出问题所在。
5.2 网络学习的制约对学习者回到传统课堂的成绩影响
网络学习中存在情感淡漠和情景变异的可能性,最常表现是回归传统课堂障碍。这对学习者的成绩乃至人格心理都会产生副作用。
5.3 网络测试答案解释详尽对学习者成绩的影响
对于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学习者来说,求解同样的一个问题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同,水平较差的在比较答案或者看解题步骤时还是困惑不解,没有教师的反复讲解,这个难题可能就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5.4 学习者性格差异对于网络学习成绩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个性表现为四种: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网络学习是人机交互式学习,时间久了容易产生枯燥之感,对于不同个性的学习者,对其成绩造成不同的影响。
6. 正确评价网络学习者成绩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有许多变量,其中包括“过程变量”、“结果变量”、“支持变量”、“能力倾向变量”,不管哪一个变量,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或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目前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过程变量”、“结果变量”和“支持变量”。我们在评价某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时,不能以一时的成绩高低来作为依据,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努力程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关注一下“过程变量”,一个天才的学生与一个弱智的学生,他们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如果单凭网络测试的结果来评价他们的好坏,我想那是不合理的,只要他努力了,他把“量变”的过程做到了完美,他就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就是一个好学生。所以当学生在试图努力改变自己时,教师应该热情地加以评价,尤其是当学生在不断地通过各种方法研究问题时,更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教师要重视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的变化,而不仅仅在智力方面,因为学生的性格不同,他们的表现特点就不同。
7. 结语
目前网上教育良莠不齐,而最多的是各类型考试资讯和试题库,还有违教育和考试的根本目的;并且网络硬件还不够完善,网速太慢,影响效果,如视频免费流畅播放在网上还难以实现,在线答疑有待改进和完善。网络的发展能够使学习者得到更大的进步,成绩评价也将更科学可行。
摘要:本文就目前网络学习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对学习者成绩评价的影响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网上教育,网络学习者,成绩评价
参考文献
[1]邓栩, 刘忠.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多媒体网络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 1999.
[2]田盛丰, 李爱中.计算机网络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1998.
[3]余胜泉, 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1998.
[4]纪宝成.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制高点[N].光明日报, 2001-04-05-B3.
[5]于品海.网络多媒体教育——加速实现全民教育[N].光明日报, 2001.-04-05.
[6]黄荣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7]柳栋.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8]李嘉岭.远程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J].现代远程教育, 2006.
研究性学习评价 篇2
研究性学习自我评价
(一)一个学期的研究性学习在我们的欢笑与回味中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碰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所学不到,见不到,感受不到的新鲜事物。通过这项调查研究,我们获得了一次亲身体验和参与的机会。
在讨论会上我们都有不同的意见,也曾经因意见不同而争论,但最后,我们也能够得到满足的结论。回想当中的一段段小插曲,其中滋味无法逐一道来,但我们很开心,这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难忘的经验。在这次课题研究性学习中,我与同学们一齐对中学生追星题目进行了深进调查。
在这期间,我不仅对此次课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熟悉,也从中得到了感悟。每当我们四处奔波,对中学生们发放调查问卷时,每当我们走街穿巷,对人们进行口头问答时,每当我们为一些题目各抒己见时,我都会在一旁积极参与大家,尽自己的责任。固然还有所欠缺,但我相信,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后,我的知识丰富和组织能力将会有一定的进步!在研究的一年时间里,我们经常因某些题目困惑不解,但是团结在一起的我们终于战胜了重重困难,在满布荆棘的道路上,用我们辛勤的汗水和双手开辟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可能我们的研究并没有很高的水准,但是在这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付出后,得到的是远远不能与那些物质上的高水准相比的东西,那就是丰富的经验和研究题目永不后退的精神,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那个流传千古的道理——团结就是气力!
研究性学习自我评价
(二)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许多问题,也了解了许多东西。中学生正处于懵懂的青春期,对于社会的理解还只是一个混沌的概念,他们的认识水平也流于表面和肤浅,对未来也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憧憬。而娱乐圈的偶像多数是以他们亮丽的外在美作为自己最大的取胜资本,成群的少男少女成为他们的“俘虏”就不难想象其原因了。但是,那些偶像明星们为之自信的经过精心包装和设计的外在美又有多少是真实的成分呢。偶像对中学生追星族思想和行为的牵引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会影响到中学生追星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崇拜的偶像所代表或所提倡的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自然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宣扬颓废、消极、没落的东西对正处在接受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的中学生追星族来说,其负面的影响可能会非常的大。理性追星要有度。有一些追星的青少年,他(她)的行为没有影响学习和生活研究性学习自我评价研究性学习自我评价。一定程度上的追星,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可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积极性。相反的则会将花季年华全浪费在追星上,青春逝去了,学业荒废了,亲情也丢失了。有关人士对这种过度追星进行道德批判时说,媒体的过度炒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一些娱乐杂志和报纸的娱乐版,只顾自己的“卖点”,为追星推波助澜,对追星族缺失道德关怀。
有些青少年热衷追星因为他们觉得看过或听完那些偶像的节目或歌曲,心情变得十分愉悦与舒畅,还能从中了解一些人生的哲理:如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彩虹,人在生活中应不怕挫折等激励中学生积极向上的至理名言。其实,追星也不是完全不好,之所以把他们设为我们的偶像,是因为他们身上有我们值得借鉴的方面,比如说我们可以从明星身上学习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对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不是只看到他们在舞台上有多么的光辉夺目,明星背后的辛酸是我们常人无法接受的。如果将他们身上一些值得学习的品质放在我们学习上,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为了明星自杀发昏的悲剧发生。况且,明星也是普通人。和社会上各个行当一样,唱歌、演艺也只是一种职业;和各行各业的技艺一样,他们表现的也是一种技艺。各行各业的特长,从本质上来说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只是因为明星服务对象广大,又是精神服务,加上出镜率很高、外在形象抢眼,便被染上了神秘套上了光圈。此外,“距离产生美”也是一个原因。明星总是处在一个居高临下的地位,追星族不得不远距离仰视,因此有种“朦胧美”和“崇高美”。经过了这次对学生“追星”的问题的研究,我们看到了明星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正确地“追星”可以让我们树立一个好榜样。心中有个偶像,精神有个寄托,学习累了思慕一下,让神经放松一下,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劳逸结合。一些青少年是缺少判断力才会导致狂热的追星,明智的师长要做的则是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上下工夫,这样才会引导他们健康地追星。
追星不可盲从,不少人是怀着健康的心态,他们欣赏明星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卓越超群的技艺特长,对于公益事业的爱心奉献等,他们清楚认知明星身上值得追寻的优点,能保持清醒头脑和平和的心态,而不是一味盲从,不分优劣全部吸收。
研究性学习自我评价
(三)一、实践回顾
本学期,高一(10)班,很好的组织学生认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职责,具体分工,并明确了研究思路,统一管理。有严密的实施计划,严格的管理条例,确定研究方案,制订工作计划。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选择以课题研究为主要类型,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研究主题下选择小课题为组织方式开展研究活动。
课题确定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给他们讲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和活动方案,如何开展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在研究中注重亲身参与,体验过程,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开题论证会,交流选题的经验。
二、经验和体会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我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探索出了“以课题研究为主要类型。
2.我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摒弃了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3.开展研究性学习,既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锻炼了学生意志,又增添了他们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了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也深深地体会到:
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开展研究性学习,便是我们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涉及到的问题很多,特别是课时的统筹,学生外出的安全,教师的课时量,以及课题研究费用,都必须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否则,就会寸步难行。
我们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已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方式,但又蕴藏着迫切改革教学现状的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学生只有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主动求索,才能达到课程的目标。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在低年级或刚开始此项活动研究的时候,学生了解甚少,一片茫然,对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设计和开展活动及怎样总结都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研究性学习评价 篇3
关键词:小组;个人成绩;评价;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01-02
一、研究的必要性
1.研究现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不少的专业教学过程中都在运用。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很大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在良好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小组合作设计的评价,国内外主要实行“捆绑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或把小组中每个人的得分加在一起,将各小组总分进行比较。在运用“捆绑式”评价时,教师更加侧重于集体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却忽视了对个人的公平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中个人成绩的评价机制。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指定设计课题或者是以选题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于设计的兴趣,激发灵感和创意,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小组合作中个人成绩的评价出现的不公平的现象,导致了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设计的方式产生了一定情绪,影响了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
2.研究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对合理实施合作学习的内容、公平化实践合作学习的理论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对于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和小组合作设计模式的良性循环也有积极的意义:①通过建立公平化评价机制,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小组合作设计不到位,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任务,而某些成员无所事事,出现“搭车”现象等;②促进小组合作学习中个人成绩公平化评价机制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③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创新,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实施的方法及要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小组合作设计中个人成绩的评价机制,相对于“捆绑式”评价机制的缺点,对小组中每个成员评价的公平性研究是本课题的重点。如何公平合理的评价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建立公平的评价机制,构建合理的评价标准,从而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及其设计模式,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目的。
1.变量界定及研究假设。①变量界定。自变量:小组合作设计中,个人成绩的公平评定的准确率较高;因变量:课堂教学效果令大多数学生满意;学生对小组所选设计课题的兴趣程度较高;教师的教研能力较强。②研究假设在小组合作设计个人成绩的评定中,依据公平化的评分标准和评价机制,使每个小组成员得到合理、公平的成绩,防止个别学生偷懒、“搭车”的现象,形成小组合作设计模式的良性循环。
2.科学设定评价标准,合理布置评分比例。科学制定评价标准是保证小组学习有效进行的关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学习性质的不同,可以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包括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两个方面。为了发挥个体的优势,应把个人评价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且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同时实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打分和教师打分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时,可以按照百分制或A(优秀)、B(良好)、C(一般)、D(及格)、E(不及格)五个等级来进行成绩评定。小组个体的成绩评定包括小组成员的评价、教师评定和小组成绩三个方面,例如:小组成员成绩=小组成员的评价(30%)+教师评定(50%)+小组成绩(20%),在具体评价实施中,可以根据课程情况的不同合理布置评分比例。
3.重视公平性原则,将主观性与客观性有机结合。由于每个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不同,所以在每次的评价中,学困生的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但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却很努力,基础好的学生不用太多的付出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分数,所以单纯依据作业的评定来打分,给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结果可能导致该学生不再努力,缺失了多劳多得的公平化原则。因此,在评价中,应注重学生的对小组课题的付出和态度,以及较之先前的合作学习中是否有进步,以此为主观的评价依据,并且和客观的评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
4.注意事项。在小组学习的评价过程中,除了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等本体性的研究,为了保证评价制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视小組成员的个性,实行小组成员互补制。科学分组是小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除了每个学生的综合水平不同外,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也不相同。在分组时,避免相同性格的学生分为一组,应实行互补制的分组原则。此外,避免两种性格偏激的学生分到一组,为小组学习评价工作带来不必要的矛盾。②关注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及时调整作业计划。小组成员对课题兴趣的好坏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对于小组合作课题的兴趣也不相同。如果一个学生对小组课题没有兴趣,会直接影响他在小组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效果。因此,在分组前,应详细了解学生的兴趣,分组后,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课题兴趣不高的学生,应即时调整该学生的作业内容。③评价中重视激励制度,提升教学效果。激励制度本身包含一种竞争精神,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各个小组和成员间的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为保证评价的教学效果,应对表现较为突出的小组或个人给予额外的分数奖励,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实践效果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共同参与探究、讨论,相互启发等,以集体智慧解决个体无法解决或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合作学习毕竟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要作出自己的贡献,必须有自己的见解,而在实际的小组学习和设计中,由于缺乏合理细致的评价机制,往往存在个别学生偷懒的现象。通过本次研究与实践,改变以往小组学习“捆绑式”评价的弊端,在重视小组整体能力及其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在设计方面、纪律方面、综合表现相互评分,算出均分,教师据此作为参考,并根据小组设计好坏给出个人成绩,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不到位,有效地促进小组成员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提高。
本课题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分析的有机结合的方法,以小组为形式,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既注重教学效率和重视创新的原则,又注重教学质量,及时分析和统计师生的反馈信息,总结切实可行的评价经验,以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和公平化的目标定位进行研究,构建出小组设计中个人成绩公平化评价的机制和规律,为今后小组评价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公平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2]裴娣娜.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J].河南教育.1999,(1).
[3]刁有峰.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Z].2006,(4).
研究性学习评价 篇4
自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 形成了两个标准的两种评价体系, 一种是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 即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知识技能、体能发展、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一种是体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体系, 即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这两种评价体系都为达成体育课程目标和达成体质健康标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两种评价体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有的体育教师并没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两种评价体系的内在联系, 存在着各取所需, 脱节失调状态, 表现在评价目标不明, 评价内容不全, 评价方法不当等问题, 影响评价的公平性、全面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目的
体育学习评价和体质测试评价都是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课题的研究,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着重探讨两个环节的结合空间, 找准结合点, 使之互相结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 充分发挥两个评价体系的功能, 更好地推进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有效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问卷调查:发放《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调查问卷》1540份, 回收1515份, 有效率达98.7%。调查显示:将体育学习评价与体质测试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 有98.8%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有82.8%的学生认为能改善身体机能, 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访问调查:在调研过程中, 针对有关研究问题设定了访谈的内容和对象, 采用了小组访谈、个别访谈、征询意见等交流的形式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和有目的谈话, 弥补了问卷调查的不足, 拓宽了资料搜集的范围。
观察调查:在体育教学和体质健康测试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参与表现进行系统的直接观察和记录, 采用了抽样跟踪的观察方法, 并进行了记录分析, 主动发现学生身体、心理的变化, 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解决的办法, 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
2.实验对比法
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模块, 确立选项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 以及体育学习评价内容、方法。在教学对比实验中, 我们采用了传统体育教学法与现行体育教学法异同点的对比, 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验活动, 以及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对比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调查, 有98.8%的学生赞同改革后的体育课型和体育学习评价方式。
3.信息反馈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 制定了教学信息反馈制度, 采用了信息反馈的方法来有效的调控实验, 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质健康测试取得第一手信息材料和有效的研究资源, 作出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同时对所收集和获取的数据分析、学生的成绩信息等反馈给任课教师和学生, 以便他们能够及时的调整教学研究实施方案和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 这样保证了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
四、研究内容
1.体育学习评价的发展
体育学习评价是动态发展的, 它随着体育教学的发展而发展, 把传统的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分析评议转变为有客观标准和系统程序的科学评价, 这一转变可以反映体育学习评价具有指标性、全面性和程序性的发展趋势, 其一, 开展体育学习评价不仅是即时的表扬鼓励, 而且是按一定的标准, 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能客观反映体育学习的基础水平和发展水平。其二, 体育学习评价, 不仅是体育考试考查成绩的评价, 而且是对知识与技能、体能与身体素质、学习态度与情意表现、合作精神与体育作风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素质。其三, 体育学习评价不仅是问卷评价, 而且是多种方法有程序的评价, 使评价有序地进行。其四, 体育学习评价不仅是促进学生改善学习状态, 提高学习效果, 而且是促进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用研究的成果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 不断改进评价工作, 使评价工作适应于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2.体质测试评价的效果
体质测试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养成自觉锻炼良好习惯,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 为此, 我们结合学校体育工作情况以及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基础, 制定了体质测试方案, 并纳入到体育教学计划中, 课中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 提高学生练习的能力, 加速掌握运动技能的进程;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体质测试工作, 定期检查和评估学生的体质状态和体育锻炼效果, 学生的身体素质已有明显的提高。
3.体育学习与体质测试的综合评价
体育学习与体质测试综合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 也是提高评价过程的质量, 因此, 要确定综合评价的内容, 列出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 规范的进行综合评价过程的操作, 将体育学习和体质测试有机的结合, 可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学期体育学习评定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和体育课程标准测试成绩各占50%的权重计算出综合成绩和等级。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 学生对评价有了新的认识, 更加重视自己的全面发展。
五、研究结论
1.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本课题研究, 我们编写了一本具有校本特色、实用的《体育与健康》指导用书, 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健身强体、技能考核内容、方法、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与健康综合素质评价、体育理论与健康知识教学七个部分展开了探索研究与实践活动,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得知:开设选项教学课, 实现多样化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更浓了, 有94%的学生感觉自主积极参与体育学习的激情提高了, 有51.5%的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增强了主动探究和合作意识, 有84.8%的学生对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由原来的枯燥感不想学练的心态转变为主动学习, 勤奋练习, 积极去体验运动的成功与失败, 这些正是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体育学习是一种动态化的过程, 评价过程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在研究中, 我们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互学、探究创新、人际交往、情感意识、技能掌握等方面的评价内容, 要求体育教师根据教材实施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把体育学习评价的多元素作为教与学的推进剂, 采用即时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 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剖析、客观认知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相互评价, 培养了学生的虚心求学、判断分析的能力, 通过教师的综合评价, 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原因, 引导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学习方法, 通过体锻效果和综合素质的评定, 不断地推进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提高学习的效率。
3.推动体质测试的改进
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工作纳入教学计划, 形成制度, 与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充实与更新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改进体质测试的方法和内容, 进一步推动体质测试工作, 一是学生对自我体能发展状况、身体健康程度更加关注了, 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更加积极, 锻炼意识增强, 参与测试的主动性也提高了, 能够按照测试要求完成体质测试任务。二是学生体质测试的组织工作更加有序、规范, 通过日常的训练与练习, 使学生了解了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 克服了学生测试的盲目性, 确保了测试结果的真实性。三是学生健康监控和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因此, 本课题研究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4.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 力求内容的全面、客观, 关注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评价的整个教育活动中, 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标,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审美欣赏、特长表现、创新精神、心理品质、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等素质进行全面评价, 确立教育功能和评价行为的导向, 充分肯定了学生在各方面素质发展中的优点和点滴进步, 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重视体育学习加分因素的投入, 尽可能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素质发展状况, 形成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评价结果, 以此获得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可强.高中体育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出版社, 2004.
[2]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篇5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1.评价过程全程性
同传统的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次性定量评价不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发生的全过程。一方面要收集过程信息,作为评价的依据;另一方面,研究过程中贯穿了几次阶段性
评价(包括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等),收集的数据更为全面。
2.评价主体多元性
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评价以评价为主导的局面,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也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如果有的成果参加评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专业工作者和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共同
参与的、积极的交互过程。
3.评价内容丰富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从过分倚重学业成就转向注重综合素质,从只关注结果转向同时关注目标、条
件和过程。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好了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
作,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二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
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
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水平进行评价,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
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四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虑学生在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发展状态。
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种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
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4.评价手段、方法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
网络课程学习环境应用评价研究 篇6
关键词 网络课程;学习环境;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111-02
On Learning Environment Application Evaluation of Web-based Courses//Li AiJuan
Abstract The web-based course has already been a key factor that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network teaching.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web-based courses completely, we must consider all kinds of factors fully.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web-based courses can be divided into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evaluation, support and aesthetics. Accordingly, based on comprehensiveness, objectivity and adaptability,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application evaluation index of web-based courses can be decomposed into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evaluation, support and aesthetics.
Key words web-based courses;learning environment;evaluation
Author’s address Educational-science Colleges, Linyi Normal University, Linyi, Shandong 276005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决定网络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精心设计的网络课程学习环境,只有经过试行才能检验其效果,并获得相应的反馈信息。当然,要想形成对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全面评价,需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1 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要素分析
开展网络学习,必须要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资源条件和人力保障,因此,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划分为物质硬件环境、信息资源环境和人力智能环境等部分。暂不考虑物质硬件环境,依据“以学为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可具体分解为5个要素。
1.1 信息信息是学习者的学习对象,包括文本、图片(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声音、案例等多种形式。因此,要想创设一个利于学习者学习的学习情境,便于学习者理解和学习,必须要对信息的组织和呈现进行优化设计。
1.2 交互交互和控制是网络学习过程中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控制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学习系统和学习环境交互操作的过程[1]。因此,其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着网络课程的学习绩效。
1.3 评价学习反馈是指告知学习者其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所取得的成绩的信息,评价则是对这种进展及成绩的价值判断并给予相应的强化,二者通常难以分割。学习评价与反馈的目的,应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找到自己能力的增长点,从而更好地改进学习。
1.4 支持网络课程还应从学习、事务、技术等方面都提供必要的支持,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便利的学习条件。补充相关的课程和教学资源,便于学习者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提供相关的学习支持工具,促进学习者更好地进行学习。
1.5 审美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应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最大程度地活跃学习者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让学习者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接受知识和技能。因此,学习环境中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需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使学习者产生感官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2]。
2 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应用评价原则
要想真正做到比较全面地评价一门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应该制定一套合理的评价标准,并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总起来说,常用的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应用评价原则有3条。
2.1 全面性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对网络课程学习环境进行评价时,要从整体出发,把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各要素看成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进行不同层次的全方位评价,不能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同时也要求抓主流、抓本质,分清主次。
2.2 客观性对网络课程学习环境进行评价时,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前提,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方法,避免评价者的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因素,最终形成对事物客观的、一致的评价。
2.3 适应性随着学习者的需要和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应做到与时俱进、时时创新、动态发展。在评价时,不应停留在当前,要侧重考查网络课程学习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思想以及创新实践。
3 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应用评价指标
不同类型的网络课程所相应的学习环境有不同的特色,但是所有的网络课程学习环境都具有信息、交互、评价、支持和审美等方面的共性。在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应用评价中,应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多角度地进行评价。根据对网络课程学习环境要素的分析,遵循相应的评价原则,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评价指标可分解如下。
3.1 信息指标
1)信息的组织。信息的组织符合学科内在逻辑体系并清晰反映学科基本结构,整体内容编排合理,科学严谨,便于学习者理解和学习。
2)信息的呈现。信息的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学习情境尽可能真实,模拟仿真合情合理、交互性强,利于学习者学习。
3.2 交互指标
1)交互。导航系统直观明确、简便易用,导航策略灵活多样,学习者无需特殊帮助就可轻松地操作并能方便地进入课程和各个模块。链接准确无误,明显易辨,让学习者一目了然,并能知道链接所指向的内容。程序响应及时有效,响应时间可接受。如需等待,应提示需要等待的时间或所打开文件的大小。定位准确,有明确的标记,让学习者清楚所处的位置,并清楚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提供检索功能,通过关键词可以检索到相关内容,并可通过链接直接进入相应内容的学习。师生、生生交互工具齐全、好用,可以充分开展辅导答疑、协作交流,能引发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投入、操纵和思考。
2)控制。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对学习环境进行个性化定制,可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认知风格控制学习过程:选择学习内容、决定学习顺序、选择学习方式、控制学习时间和学习步调。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习者进行宏观管理控制,也可以根据学习者交互学习的状态对学习进程进行调节控制。
3.3 评价指标
1)评价。提供不同层次的相关练习,包括高层次的远迁移练习和综合性练习,让学习者应用新习得的知识技能。提供关于各单元和整门课程的测验,要求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提供学习过程记录,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用以分析和评价学习过程。提供虚拟教室、公告栏等学生互评工具。
2)反馈。学习者能得到有意义的反馈信息,反馈方式多元化,反馈形式易于接受,有助于学习者改正错误和增进理解,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4 支持方面
1)扩展资源。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源,表现形式多样,便于学习者选择。师生可对相关资源进行扩充。提供相关资源的恰当链接,如相关的网络课程、专业学科网站、相关网络图书与杂志、著名研究者或研究机构的主页、相关的政府网站、著名专家的博客等,对学习者有促进和扩展作用[3]。
2)学习帮助。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针对具体学习内容、具体情况,学习者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3)学习支持工具。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学习支持工具,如记事本、辞典、计算器、检索工具、下载与上传工具(如FTP等)等。
3.5 审美方面
1)界面艺术。画面简洁、规范、直观,颜色搭配、形体布局、动作设计合理,声音悦耳,感染力强。
2)整体风格。创意新颖、结构规范、组合和谐、节奏适度、风格统一。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正成为一种有效的辅助学习方式,网络课程作为网络学习的物质载体,对于其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评价刚刚起步。笔者从理论上对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分5个要素进行了整体设计,并参照相关评价标准,初步设计了一套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应用评价指标。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再加上已有的相关研究缺乏,研究不够深透,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继续努力,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论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邹建梅,刘成新.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与控制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
[2]张新明.试论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2(3)
研究性学习评价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评价模式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与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学术界众说纷纭, 但究其内容, 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 评价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 就是一种对课堂教学内容和体系的价值评判。
第二, 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最终的课堂教学质量及效果为评价标准。
第三,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实然的教学效果和应然的目标要求之间差距的一种衡量。
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有益于促进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 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 提高学习效率, 最终学会自主学习,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逐渐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层次, 形成较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 同时探索学生数学的理解层次和数学认知结构的评价方法, 包括如何搜集信息、解释信息、反馈信息及教师和学生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提升数学理解层次、改进数学认知结构,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
(一) 对学生的关注不够。 课堂教学评价以往是针对教师的授课内容, 其中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是否理解和把握, 对学习单元重难点的讲解是否突出, 板书是否符合标准, 以及教学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等等诸如此类对教师单方面的评价, 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评价。
(二) 对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思考不够。 教学方法应因地制宜, 灵活应对。 然而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仅仅停留于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工作的关注, 却没有真正关注到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方法是否适应, 是否能够很好地从这些教学手段中真正获益,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不足。 往往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只是单方面从老师的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三) 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不够。 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对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重视, 往往远远大于对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 只注重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知识点的讲解, 对于学生各项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足, 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教学的目标只是为了升学。 所以, 应该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视点上, 真正对学生素质的提高重视起来, 不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上。
三、增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一) 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促进学习的评价。 初中数学课堂的评价在教学设计中应具备以下四大特点:第一, 学习目标要清晰、完整。 第二, 教师应主动引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在教学方面形成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 第三, 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 利用适当的评价方法, 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第四, 学生评价是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反馈课堂学习内容。因此, 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必须体现学生改进学习的行为跟进。
(二) 在实际教学中研修实践设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实质就是价值判断, 这种价值判断正确与否, 需要经过实际教学的研修与检验。 教师在学习评价方法的同时反思怎样的设计和操作更容易在课堂实施, 具体反思与以前的课堂教学操作相比, 教师的不适应在哪里, 怎样做更自然, 与以前的课堂相比学生有哪些变化, 学生的收获是否更多, 学生的收获主要有哪些, 等等。 在边教学边研究、边反思边实践的过程中, 探索可操作性强又行之有效的促进学习的评价操作模式, 这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重点。
(三) 在教学中运用促进学习的评价模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运用促进学习的评价模式。 其中包括, 第一, 积极开展促进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课堂评价实践。 例如以一个单元的数学课程学习为例,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 对教师授课内容进行教学评价。 第二, 开展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自我监控的课堂评价实践。 第三, 促进学生课堂收获包括数学作业等评价结果的处理策略。
四、结语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 教学评价有益于促进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 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 提高学习效率, 最终学会自主学习, 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就目前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评价而言, 仍存在一定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 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教师、授课内容这三个方面着手,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冯世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评价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28) .
翻转课堂学习评价的研究综述 篇8
翻转课堂, 即“The Flipped Classroom”, 又可以翻译为“反转课堂”或者“颠倒课堂”等。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因其突破传统课堂局限、重构教学结构、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等优势, 开始在全球盛行, 比尔·盖茨称其为“预见了教育的未来”, 加拿大《环球邮报》也将其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翻转课堂实施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学习。有效地利用和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 已经不是技术上的问题, 而是要实现教学思想、学习理论与技术有效地结合。了解目前翻转课堂的现状, 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对翻转课堂的探索和实践应用都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对目前国内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进行较全面的回顾, 进行阶段性梳理和总结, 找出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不仅是后续研究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1 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1.1 国内文献检索情况
鉴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权威及全面性, 国内文献主要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而获得, 分别以“翻转课堂”、“反转课堂”、“颠倒教学”、“颠倒课堂”、“可汗学院”等为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 经过反复检索, 在我国的有效文献应从2012年算起。将检索时间界定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共获得相关论文775篇, 对其进行逐一筛选与研读, 将会议、报纸、访谈等不符合要求的各类非学术性文章剔除, 筛选出627篇具有相关性和代表性的文献。笔者将627篇相关文献进行统计, 如图1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 从文章的发表时间来看, 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起步较晚, 2012年全年刊载量仅为19篇, 其中核心期刊2篇, 普通期刊8篇, 非学术性文章9篇, 且无相关方面的学位论文。2013年国内才掀起翻转课堂的研究狂潮, 2013年全年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论文共有107篇, 其中核心期刊18篇, 普通期刊87篇, 学位论文2篇。截止到2014年12月, 翻转课堂的研究则呈现出井喷状态, 总计发表研究论文510篇, 其中核心期刊25篇, 普通期刊471篇, 学位论文14篇。
1.2 硕博论文中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通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发现:从2013年开始, 硕士生毕业论文中翻转课堂成为研究的一个选题方向, 截止到2014年12月, 相关论文16篇。它们是《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开发》 (广西师范学院, 李宏敏, 2013) [1]、《基于交互白板的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河北大学, 陈洁, 2013)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陈晓菲, 2014) [3]、《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 (山东师范大学, 李燕, 2014) [4]等。这些文章对翻转课堂的特点、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模式探索和课堂实际应用。
2 国内翻转课堂学习评价的研究现状
纵然国内今年来对翻转课堂的研究非常火热, 但是有关翻转课堂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仅发现论文三篇 (见表1) 。
在卢强老师的《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一文中, 使用实验研究方法, 以信阳师范学院2010级教育技术学班的6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从教学视频资源、课堂活动组着、交流与沟通和学习成效等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效果分析, 提出评价的重点应放在改变或推动教学改革的内容上, 要真正实现翻转课堂, 提出三点建议: (1) 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2) 精制课程教学视频; (3) 重建课堂对话。商芳老师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文章中, 从翻转课堂的定义及特点着手, 探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课堂应用过程中的优势及问题, 综合评价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中的效果。王玥老师在《翻转课堂实证研究的总结与评价》一文中, 筛选出7项我国翻转课堂实证研究典型案例, 对其研究的方法、评价方式、实验结构和课前、课堂活动内容进行了分析, 总结了翻转课堂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 当前国内研究现状评析
3.1 意识形态上, 应因地制宜重点挖掘
通过查阅国内外翻转课堂的相关文献, 能够很明显地感知到由于翻转课堂的发展成熟度不同, 其所研究的领域和重点也差异很大。理论研究方面主要聚焦在翻转课堂的定义、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等, 但是对于翻转课堂的评价方面的关注度相较于其他研究方向来说还不是很高, 没有能够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在国内外的部分地区, 已开展了几年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 都有提到关于学习评价的重要性, 但是缺乏对学习评价标准系统性的总结。
3.2 在实际实施时, 应考虑翻转课堂的适用性
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科学的翻转课堂评价体系, 能够反映出学习的学习效果, 为教师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正确评价学习成果、确定合理目标提供依据。理论研究的文章中都谈到了评价的重要性, 因此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 并借鉴现行评价方式的合理之处, 来探讨与翻转课堂相适应的学习评价标准及评价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建立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想适应的评价体系, 是保证翻转课堂教学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
3.3 制定的评价标准, 应与实践相融合
建立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想适应的评价体系, 是保证翻转课堂教学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翻转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还应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 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做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差异内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8]
4 小结
我国于2012年3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中, 将“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9]独立成章, 足可见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未来发展的关键点。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分析来看, 翻转课堂实施中的学习评价标准这一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值得深入探讨下去。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特定的混合学习模式, 它是使用技术把学习移到课外, 用学习活动把实践移到课内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结构, 在国内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与此同时, 翻转课堂学习的质量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中国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无论在量或质上都有较大增长。通过研究翻转课堂及其学习评价的研究现状, 指出现阶段翻转课堂研究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翻转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学习评价,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宏敏.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开发[D].广西师范学院, 2013.
[2]陈洁.基于交互白板的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设计[D].河北大学, 2013.
[3]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李燕.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D].山东师范大学, 2014.
[5]卢强.翻转课堂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08:91-97.
[6]王玥.翻转课堂实证研究的总结与评价[J].郑州师范教育, 2014, 02:15-19.
[7]商芳.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评价[J].大学教育, 2014, 11:168-169.
[8]朱宏洁, 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08:79-83.
研究性学习评价 篇9
1 网络学习过程对评价指标的影响
为了确定在网络教育进行学习过程中最能反映学习成效的学习信息, 笔者于2013年3月研究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对淮安市广播电视大学12级学生的网络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中获得调查结果, 主要调查结果汇总如表1所示。
调查结果的统计说明如下:
以“登录的天数 (周平均天数) >3天”为例, 针对学生的网络学习, 该学习行为的评价标准为每周登录三天。其中, 最终学习成绩为优的学生中有89%的学生每周登录的天数超过三天;学习成绩为良的学生中达到每周登录的天数超过三天的比例占到85%;学习成绩为中等的学生中相应的比例占到60%;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中相应的比例仅占17%。
总的来说, 通过以上的调查和结合各位学生该课程的实际成绩 (平时成绩、总评成绩) , 发现以下的一些特点:
(1) 对学习目的越明确的学生, 其学习参与程度 (登入课程次数、浏览教材次数、浏览教辅资料次数、答疑次数、自我测验次数) 越高, 学习的持续性 (每周登录天数) 越强, 其学习成绩也越好。 (2) 经常发表相关课程言论, 其发表有关课程的文章 (特别是自创的) 关注人数多的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 其学习的积极性也高, 成绩显然要好一些。 (3) 不同个性的学生, 选择的学习行为有差别, 但是, 只要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学习方式, 坚持不懈, 善于思索, 成绩基本良好或优秀。
2 网络学习要素分析
通过对网络教育中学生信息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 我们发现, 网络学习要素可分为:个性特征、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
2.1 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是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在各种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在学习过程中, 有的学生, 活泼、精力充沛, 学习时喜欢交流, 好动脑筋;有的学生则相对安静, 比较沉稳, 学习持续性强。因此, 根据学生个性以及网络学习特点,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行为和方式, 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的认真程度, 衡量的是学习任务的完成量, 而不是完成效果。网络学习由于师生分离, 无法面对面的观察, 可以通过记录连续登录天数, 上传文章的质量等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态度。
2.3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网络学习要素的主体, 是对学生学习各环节的客观反映。学习过程包含:学习计划的制订、阶段学习过程的记录、交互式学习的参与程度、作业的完成质量、学生作品等环节。
2.4 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是指学生网络学习阶段性成果, 是学生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效果的体现。主要包括:在线阶段性自测、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等。
3 基于学习契约的网络学习评价系统的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的调查统计结果以及现行的网络学习评价系统的分析, 文章提出采用学习契约的形式构建一套个性化的网络学习评价模型。学习契约就是一份由学习者拟定的书面资料, 清楚载明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学习的时间以及评估的方式等, 实现个性化及弹性化学习。
根据学习契约的特点及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来看, 学习评价的内容既有量化评价内容又有非量化评价内容。如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结果的评价, 主要是收集作业、考试成绩, 通过量化的数据来评价。
但是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学习的动机等和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评价, 是无法进行精确量化的。这类评价, 一般称之为非量化评价。非量化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参与程度、学习态度、信息能力等网络学习行为, 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反映, 是全面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因此, 这些信息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
文章主要依据以上网络学习行为的分析以及网络学习的主要评价内容, 将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放在学生如何有效利用资源, 如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如何与网络环境、协作伙伴的相互作用上。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三个维度的学生行为特征来对学生网络学习进行评价, 通过制定学习契约的方式实现个性化评价。该体系共含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 涵盖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定位分析;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交互与协作和资源的利用;学习效果主要从阶段性的作业及测试给出准确、科学的说明;个性特征因素通过契约学习模式体现。契约式网络学习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摘要:文章通过对学生个性的分析以及网络学习行为分析, 利用学习契约进行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 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在线智能评价的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反映学生履行契约时的学习态度、相互交流、资源利用等情况, 具有典型性并且描述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网络学习,学习契约,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余胜泉.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J].开放教育研究, 2003.
[2]马潇.网络学习行为评价模式研究-以西安财经学院网络教学为背景[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篇10
一、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由三维目标组成,因此学生课堂学习评价也必须包含这三个基本的要素。它与传统的信息科技等级考试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补充和拓展,它不仅评价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要考虑三维教学目标外,还应结合《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中的“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要求。我们设想通过课堂评价,把评价的结果生成评语附载在《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中。
1. 借鉴的思想与方法
在研究评价指标中,我们查阅、寻找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如法国、日本、美国等国外的评价思想与方法。同时,我们也结合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七至九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要对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进行评价。评价主要根据学生在课程各类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是否热情关注,记录实验结果是否实事求是,是否有学习的兴趣等。
2. 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源于《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中的指标,学生的综合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课堂学习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组合而成。学习表现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合作学习等方面。学习能力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交流表达、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实践能力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学科实践活动能力等。
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共设定了三级指标24个,落实在不同的一级、二级指标中。
3. 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等级的划分原则
在上述三级指标中,我们对每个评价指标均采用“质性”的、语言的方式进行描述。各指标均分为四个等第,每个等第之间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A等为“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帮助督促同伴”。B等为“在教师或同伴督促下,不是很主动地完成,但能独立地完成”。C等为“在教师或同伴指导下,自己能动手完成”。D等为“没有完成、不动手、不愿意”。
综上所述,我们建立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是:横向——三维的教学目标(结合《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中的指标);纵向——制定出不同等级的、显形的特征。
三、建立“项目活动记录单”
1.“项目活动记录单”的作用
现行的评价方式较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观察记录,但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它不太可能用评价的结果、作品等形式来记录,为此我们设计了“项目活动记录单”。
实施“项目活动记录单”源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实施的评价是以“项目活动”来进行的,因此,设计一个“项目活动记录单”有助于教师组织学生对活动的过程予以记录,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完善和调整教学方法。评价的过程一般都以结果(或阶段性的结果)表示,“项目活动记录单”可以对学生的评价进行一个补充和完善。“项目活动记录单”虽然不能完全改变评价的结果,但可以对评价结果的产生起监督的作用。
2.“项目活动记录单”组成的要素
项目活动是以一个项目的实施来进行的活动,它有主题内容的确立,小组分工与合作,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加工整理,作品制作,交流与评价等步骤构成,因此,“项目活动记录单”也需以这些要素构成,这样可以对学生在整个项目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记录。
“项目活动记录单”的操作应尽量以简便为主,可用简单的填充、选择等形式加以填写,也可以使用一些“复制”“粘贴”的技术来完成。
作为尝试,“项目活动记录单”不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完成,只要求评定为“优”“良”等第的学生实施。我们只是通过这个“项目活动记录单”的内容来鉴别一下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
四、制定学生的电子评语
在建立了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成长记录册》的要求,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们设想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计算机自动根据评价的结果产生评语。
运用数据库来自动生成评语是计算机操作的优势,但这也难免会产生千篇一律的现象。为此,我们设计的评语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共性部分+个性部分。共性部分:我们将评语分为“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合为“优”“良”“合格”“须努力”四个不同标准的描述性语言设计出了评语资源库。个性部分:学生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对自己或对他人的突出表现用一些文字来进行描述,让计算机自动存储,最后可以拼接到评语段中。最后,计算机能自动将共性部分的评语和个性部分的评语自动拼接,构成一段完整的评语。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五、评价的具体实施
1. 有选择地开展评价工作
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内容是结合项目活动进行的,我们建议教师在进行项目活动的环节中实施评价的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各课时的不同形式选择相关的指标来实施评价,这样可以在一个项目活动中把这些评价指标分解到各个课时中去实现,每个课时所涉及的评价工作也不是很多。这样既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实现对评价环节的顺利进行。
2. 控制好实施评价工作时所花费的时间
信息科技学科中每一年段的学习内容由三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中实施的项目活动基本上在四至六课时。我们要求在这些课时中教师都要设计评价的环节,这样一个学年基本上包含评价的课时就有十二至十八节,约占了总课时的四分之一。
从时间控制来看,由于教师事先可以做好准备,加上提供的网络评价平台,每次评价所花时间不超过五分钟,所以总共花费的时间约占总教学时间的3%。
3. 保证教师在课内能真正地实施评价的工作
为了能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我们将采取措施,尽可能地保证在课内将评价工作落到实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就要把评价的内容以及“项目活动记录单”的内容包含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做好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评价指标的选定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评价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评价的目的是检查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一种方法,而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是检验教师是否真正达到了预设教学目标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4. 采用多种评价形式
评价有多种形式。这里所设定的评价对象是学生,而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外还包含了学生自己及同伴。我们强调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因此评价就包含了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教师评定三方面的组合。同时,有多个层面的评价、多种形式综合评价,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给被评者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弥补单一评价的不足。
5.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评价工作的改进不会一步到位,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设想要有一个具体的实施目标与时间节点,具体为:在下一年的时间里,要确保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评价的工作,要落实到学校,落实到教师,落实到学生,要做到名副其实。
九年级化学学习评价的实践研究 篇11
【关键词】评价理念 评价方式 平价策略
化学这门学科,安排在初三才学习,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既陌生,又新鲜的课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生理和心里基本成熟,而且正是对新生事物感兴趣,求知欲较高的阶段。要想使学生学好化学,我想必须使孩子对化学课产生兴趣。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针对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树立全新的化学学习评价理意
实施化学课程,要求我们改变以往那种评价理念,即只关注选拔、只关注结果。只关注少数、只关注智育的倾向,树立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是与教学活动共生共存,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教育、激励、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努力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从而逐步树立了发展性的全新的评价理念。
二、确定全新的化学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
由于化学学习的评价与学生化学学习过程是共存共生的,而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是动态的,因此其评价的目标与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受到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育人目标(教育方针、政策)、学科的学业目标(课程标准)以及学生个体生理心理特征这三个因素的制约,也要受到教学进度、学情和情境的制约。
初中化学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依据国家对中学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国家对初中化学教育的期待,把学生个体的和谐进步放在首位,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初中化学学习总体评价目标可以表述为: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健康地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在已有水平L获得长足的进步;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
有良好的团队素质。
第二个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具有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包括最基本的化學概念,物质的微观构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初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认识身边的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地去探索新的化学知识,能识别和收集、筛选相关的化学信息。
能根据实验课题选择化学药品和常用仪器装置,会使用它们进行基本实验,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包括设计表格记录、使用化学术语和简单图示来描述,能写简单的报告等)。
第三层次。这一层次与教学活动密切关联,所以它是具体的、动态的。这一层次的每一个目标的确立,都取决于具体的学情,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非完全的形而上的预设。但正是这个建构的过程,才使得化学教学目标—一实现,学生个体的心智得以健康的发展,因此,这一层次的评价目标也是具体的、动态的,同时也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
三个层次的目标把人的塑造凸显在十分显著的位置,是理想的现实化。而人是具体的、有差异的,因此在对目标达成度的认同上,也有个差异性问题。只有承认目标达成度的认同存在差异,个性发展才有可盲区。
三、运用积极的化学学习评价策略
初中化学学习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因此初中化学学习评价的多种策略要从是否能起到催化智慧、净化心灵、发展个性、提升品质、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作用来选取。在化学学习评价的实践中,我们实施积极评价的策略大致有如下几条。
(一)注重过程评价
由于化学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与学,促进学生发展,因此要注意加强过程评价。通过过程中的改进和不断改进的行为过程来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发展个性。
(二)建立激励机制
1.挖掘闪光点。2.设置创新奖。
(三)运用多种方式
1强调测试的诊断性。2.注意评价形式的灵活性。3.加强化学学习评价的激励性。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四)建构学生评价机制
1.自我
反思。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总是以一定的价值尺度为基础的。自我分析就是把自身的行动及其结果,与一定的价值尺度相比较的过程。通过社会尺度与他八尺度的比照,对自己进行理性分析,获得个体言行、社会形象的解释,这是个体良性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
2.同学评价。同学评价是认识自我的又一条路子。人总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反映中去认识自己。虽然这种认识有危险(也许别人的认识是偏见,也许别人的标准与自己的不尽相同等),但人总是有社会角色期待心理的,如果别人对他的评价是比较好的,他就会按着这个期待去行动。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善于利用这个心理特点去引导学生的行为,那么不仅教学质量会更上一层楼,就学生而言,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也会上一个台阶。
3.家长评价。这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对话等形式来进行,是促使家长关注孩子的重要举措。
四、构建化学学习评价的板块结构
初中化学学习的整体性,化学素质的综合性,决定了化学评价系统具有多个板块。初中化学学习评价系统,由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技能、化学学习成长记录和化学学习质性评价四个子系统构成。化学基础知识板块,重在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往往要通过笔试的方式来评价。化学实验技能板块,侧重在动手实践上,往往是通过现场情景测试的方式来评价。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人教版教材的特点,我们在每单元的教学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性作业。期末考试中则安排有“化学实验”的操作考查,在考前一个月宣布,采取自主选择和延时评价的方法,通过现场表演的方式进行。第三个板块为学生学习成长记录,采取定性的短语进行评定,不给等级,只对其特色进行褒奖。第四个板块为师、生共同撰写的质性评价。评语要从三维目标出发,正面肯定,客观公正,张扬个性,饱含期待,心灵沟通。
九年级化学学习评价强调在“过程中”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在“过程中”发展化学能力及其情感、态度,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它始终把学生与教师的活动看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始终把学生视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不是抽象层面上的“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评价,推动学生改善化学学习、发展个性、开启智慧。化学学习评价的整体性、系统性、多维性和评价策略的灵活性,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研究性学习评价 篇12
1 当前体育学习评价现状
从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的实际情况来看, 各校的体育学习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以刚性“定量”指标考核评价为主
每一个教学内容学习结束都通过考核来检查学习效果, 由于班级人数多, 往往以学生临场身体水平和体能所达到一定标准的片面评价为主, 忽视了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学习态度、锻炼方法、进步程度等多方面的评价。
1.2 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大部分都是采用终结性的评价, 即只注重学生运动能力在一次考核中所能达到的水平, 缺少学习过程性考核, 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体素质、技能及情感因素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不能对教与学的过程及时反馈, 也无法及时给与指导和帮助。
1.3 以教师独立完成考核评价为主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老师的“角色”始终处于权威和主导地位, 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考核, 都是老师个人进行的外部局部评价, 学生运动技能完成得好坏老师是唱“独角戏”, 评价主体单一, 缺少班级同学评价的参与, 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没有很好体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性,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也很难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合理性。
2 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指标的确定
2.1 评价模型构建依据
《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成绩评定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及提高幅度进行评定。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2002) 精神,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培养目标为出发点, 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了一套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大学生体育成绩综合评价体系, 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评价内容、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 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其中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应建立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 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之上的新型评价模式。根据《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 评价内容主要确定了6个一级指标, 学生体育课的成绩最终构成由以下几项内容构成。
2.2.1 身体素质、身体形态与机能
身体素质、身体形态与机能状况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是“健康第一”的关键指标, 它的评价主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版) 为依据。它有3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其中, 身体形态类中有身高、体重2个指标, 身体机能类中有肺活量指标, 身体素质类中有50 m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 (男) /1 min仰卧起坐 (女) 、1 000 m跑 (男) /800 m跑 (女) 7个指标。
2.2.2 运动能力 (技能)
运动能力、技能是通过体育学习获得的身体的基本能力, 主要有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战术、裁判) 运用等教学大纲 (计划) 规定学习内容。其中基本技术包括基本理论、动作要领、训练方法和课堂练习过程。对于这项主要指标, 可将基本知识 (基本原理) 、基本技术 (基本理论、动作要领、训练方法) 、基本技能 (战术运用、裁判方法运用) 作为二级指标 (及对应的三级指标) 。评定学生学习情况由教师或不同的评价主体组成的考评小组来完成。
2.2.3 基础体育理论知识
教学大纲 (计划) 规定学习内容和体育人文知识、体育保健知识、运动竞赛规则等。通过平时作业、课堂提问、书面测验等的方法、形式进行。对于这项主要指标, 可将大纲 (计划) 内容 (运动项目起源与发展) 、体育人文知识 (体育管理、人文教育、奥运亚运知识、体育欣赏) 、体育保健知识 (科学锻炼身体方法、运动处方) 、运动竞赛规则 (竞赛规则、裁判方法) 作为二级指标 (及对应的三级指标) 。
2.2.4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与其学习效果密切相关, 主要包括出勤率、上课状况、课外锻炼和“特别成就奖”等。
出勤率是学生的出勤状况, 除正常病、事假、公假外, 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等都将按教学课次进行累计, 该项由教师于每学期结束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评定。
上课状况是指学生完成练习、平时作业、课堂练习过程中团队合作等, 根据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状况给予合理地评价。
课外锻炼是“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习主动性的主要体现, 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续。主要是考察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阳光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卡”等进行统计评价。
“特别成就奖”主要体现在运动会成绩、运动成绩提高幅度和组织体育社会活动等方面。该成绩由学生本人申报、同学评议, 教师于每学期教学结束时对此申报进行评定, 最高可给于5分额外奖励。
对于这项主要指标, 可将出勤率 (旷课、早退、迟到) 、上课状况 (完成练习质量、平时作业、团队合作) 、课外锻炼 (体育活动参与程度、课外锻炼次数) 、特别成就奖 (体育活动中展现的显著成绩) 作为二级指标 (及对应的三级指标) 。
2.2.5 体育素养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 包括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品德等要素。它是对一个学生的整体印象所做评价或学生自己对体育学习的认识态度和常规的执行情况的体现。对于这项主要指标, 可将素质 (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知识) 、修养 (体育意识、体育品德) 作为二级指标 (及对应的三级指标) 。
2.2.6 进步幅度
由于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受到遗传因素影响较大, 因而在运动能力 (技能) 考核中, 尊重个体差异, 充分考虑和兼顾学生的基础和提高幅度等, 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和刻苦努力, 充分体现和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努力和付出艰辛的认可。对于这项主要指标, 可将身体状况 (身体素质、身体机能) 、运动能力 (技术掌握、技术运用) 作为二级指标 (及对应的三级指标) 。
上述各项考核内容、指标的筛选和确定, 应在教学大纲 (计划) 中加以说明, 并明确告知学生。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记录体能、技能的发展、学习态度、行为变化等, 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为过程评价提供有力依据。
3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体育评价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与之相关的18个因素有些是定量的, 有些是定性的, 对体育成绩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 而且, 具有不同的实际含义。因此, 我们可以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体育成绩给出一种综合评估方案。
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3.2 模型求解
对于体育学习评价, 我们从“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与机能、运动能力、基础体育理论知识、学习态度、体育素养、进步幅度”6个角度来分析评价指标。对于每个三级因素都可以给出由5个元素组成的评判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很差。我们采用专家打分法 (专家为教龄15年以上、对教学有深入研究并有教学成果) 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分。
4 结语
该研究提出的评价模型是建立在提高所有学生身体素质水平, 促进德智体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之上的新型评价模式, 它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大学生身心特点, 能够较好地反映目前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际水平,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 要在坚持“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前提下, 对评价标准和内容不断创新和完善, 要注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权重与基础性刚性量化指标权重协调、多次重复的多维度评价, 完善动态评价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体育学习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反馈调节和发展的综合功能, 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光洁.基于模糊聚类的决策树算法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 :36-39.
[2]郭亚均.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研究性学习评价】推荐阅读: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07-15
通过学习“《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结合“群文阅读”案例,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07-27
考试评价研究06-03
评价与研究08-04
评价指标研究08-20
综合评价研究10-03
厚朴品质评价研究05-11
道德评价机制研究09-23
评价方法研究10-25
业绩评价问题研究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