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容评价

2024-11-17

研究内容评价(精选12篇)

研究内容评价 篇1

2008年,海南省卫生主管部门积极探索新的医院评价及质量监管体制和机制, 在全国率先建立基于“独立第三方”医院外部评价及实施质量监管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并构建了基于“围评价期”理论的医院评价模式[1],通过三年实践,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2]。

国内外实践证明, 科学、 客观的医院外部评审固然不可或缺, 但是仅依赖外部评审机制, 医院管理长效机制往往难以构建。 因此, 将医院内部评价机制引入医院并形成科学化、 常态化管理, 是对外部评审的重要补充。 坚持实行外审内评相结合, 医院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有效构建。 本研究运用Prim o Central检索2004-2014年英文文献,应用“hospital self-assessment”和 “ hospi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对题名进行检索,排除在不同期刊上重复刊登的情况之后,共获得11年期间英文文献119篇,据此绘制文章数目历年变化趋势图(图1)。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借鉴欧洲品质管理基金会(EFQM)的业务卓越模型为医院提供自我业务评价和改进工具[3]。其核心要素为RADAR理论,与PDCA理论相似,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指导医院进行计划、执行、检查和改善,也可以作为一个评估工具去评估医院各项活动的成熟程度。我国台湾有学者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灰色关联分析法(GRA)构建AHPGE医院组织绩效管理模型,为医院评审和内部评价工作提供理论与工具支持[4]。

我国对医院内部评价理论和应用普遍滞后。检索国内近10年的相关文献,发现对医院内部评价理论体系构建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国内医院现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内部检查活动,从组织架构、标准体系、操作流程、检查手段到检查结果分析与质量持续改进等各个环节,仍基本处在突然袭击、过度频繁、行政化、碎片化、不规范、非常态的运行态势。因此,在国内外医院内部评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医院内部评价体系构建的系统研究,是为当务之急。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综述法

通过文献检索, 查阅期刊、 著作、研究报告及灰色文献,对医院内部评价及“围评价期”医院评价的基本理论、内在逻辑性、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分主题进行深入系统分析,并根据文献研究结果对本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指标以及调查问卷进行修订和完善。

1.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三类调查问卷:《我国医院内部评价现状调查问卷1》的调查对象是临床医疗、护理以及医技科室;《我国医院内部评价现状调查问卷2》的调查对象是医务处、护理部、教育处、后勤处、医院感染处、医保处等职能管理部门;《我国医院内部评价现状调查问卷3》的访谈对象是医院院长、副院长、院长助理等。

调查问卷分主观题与客观题,涉及医院内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工具、评价结果反馈、持续改进等核心环节。通过专家论证与预调研后,正式问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在国内三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问卷1有150份,问卷2有150份,问卷3采取访谈方式),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1 组织松散、缺乏整合,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对北京三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院级领导的专访结果显示,现行医院内部评价分为三级组织架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质量控制办公室(多数设在医务处之下而非院部直属独立机构)以及科室质量控制小组。虽然设有三级架构,但实际上往往是纵向三级和横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整合、链接和联动机制,各行其是,未能做到统一计划、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行动。其次,缺乏受过正规训练的内部评价专家和科学、适用的内部评价指南与规范,导致出现管理孤岛效应,难以形成科学、系统、有效的内部评价与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

2.2 检查频繁、随意,缺乏系统性、逻辑性

对北京地区三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7.33%的一线医护人员和56.00%的职能科室管理人员认为医院现在的内部检查过于频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医务工作;60.67%的一线医护人员反映在众多内部检查中存在重复检查情况,呈现出行政化、碎片化状态,未能形成系统、有逻辑的内部评价体系。

2.3 检查标准不统一,反馈不及时,持续改善效果不佳

由于各种检查所使用的标准不统一,有46.67%的一线医务工作人员表示现行检查标准混乱,不能客观全面地反应存在的问题。另外,虽然各个检查部门都能将检查结果通过书面、电话、网络等方式反馈给相应受检科室,但是60.67%的职能科室管理人员表示,未能及时监督并帮助受检科室针对存在问题进行现状改善,不能将改善措施落实到位。若仅仅依靠受检科室的自觉性来达到质量持续改善与提高,效果不佳。

2.4 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工具亟待更新

52.67%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表示很少使用先进的评价工具与方法(如追踪方法学) 进行医院内部评价。57.33%的管理人员表示很少使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很少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等对安全隐患进行预测。这说明在检查过程中,各医院未能有效利用科学的评价与管理工具对管理和服务质量进行客观、系统评价。

3 “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体系构建

结合国际和我国台湾地区相关经验以及本研究调研结果分析,从目前国内医院内部评价组织、标准、流程、工具、结果分析与应用、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探索,并提出构建“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体系的思路。

3.1 评价组织

海外学者先后重点分析了梅奥诊所(Mayo Health System)、艾伯特李医学中心(Albert Lea Medical Center)等优秀医疗体系的医院内部评价方法——建立医院评估董事会进行内部评价。医院评估董事会是可以把握顶层设计,并且发挥强大潜力的有效工具[5]。我国台湾地区医院均设有医疗质量审议委员会,由院长主要负责委员会相关事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整体规划[6]。

借鉴发达国家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应全面创新并重建医院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内部评价机构(下设若干组),由院长担任主任,一名副院长担任执行主任,负责医院内部评价的统一计划与实施。切实明确内部评价流程与规范,更新与发展评价方法,确保评价活动的系统性、统一性,力求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同时,应用 “ 围评价期” 医院内部评价理论,将评价前期、评价中期和评价后期全过程提升至组织目标的高度,落实到各部门日常工作中,以引导内部评价有序开展,体现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最终构建医院管理长效机制。参考我国台湾地区医院品管中心组织架构,设计我国医院“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综合管理中心组织架构,见图2。

3.2 评价标准

我国医院内部评价指标,可在参照原卫生部在2011年制定印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7]的基础上,结合JCI、ISO9001、QIP、THIS以及TQIP等评价体系,根据我国医院运营特点,重新研制医院内部评价统一标准准则。评价标准的制定应由各领域专家、高校相关学者、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参与。遵循有效性、可靠性及实用性等原则,选择和修改各项指标,通过质量管理计划制订、组织实现、自我评价、不断改进的过程,实现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持续改进,促使医院可持续发展。

3.3 评价流程

在本文作者之一刘庭芳提出的“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体系中,评价前期是“三期”中最重要的基本环节, 其结构性能力建设和规制的落实将直接影响评价的过程与结果。首先,医院内部要制定医院质量管理计划和质量教育方案,并督促组织实施;第二,要鼓励和指导各科室推行追踪方法学、根本原因分析、品管圈等具有关联性的多重管理工具和流程的学习、普及,从而形成“三维工具合成化应用”的常态化;最后,指导与规范各科室以自我评价和无预警监管为前提,发现质量与安全问题,再辅之以上述管理工具扎实开展PDCA活动[8]。评价期内各内部评价组将运用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以过程面、结果面为主,同时应用传统方式和病人追踪、系统追踪方法、数据分析、智能系统等开展现场评价与访谈。评价后期则是评价低达标科室和未达标科室的关键期与转折点。评价组需重点指导、督促上述科室以“内-外”联动方式实施质量持续改进,即开展负向标杆管理(N-BMK)等活动[9]。

“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体系要改变以往“经常查”、“随意查”的检查形式,整合并统筹规划,将医院内部评价周期界定为每半年开展一次。坚持实施评价后期的PDCA战略循环,以确保质量持续改进,实现医院管理的长效机制,并与外部评审自然对接,革除以往医院以运动方式搞突击应对外部评审而导致评审后即出现松懈、滑坡的固疾。“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流程见图3。

3.4 评价工具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进行医院内部评价时,仍然还是以“听汇报、翻本本”为主,大多尚未充分运用先进管理工具。“围评价期”医院评价矩阵图为各具特点的前、中、后三个不同内部评价期段,明确标出与各个期段的任务相对应且具有明显关联性的多重管理工具,主要包括追踪方法学、根本原因分析、品管圈、失效模式分析、标杆学习等。以便引导医护人员学习掌握,并正确使用管理工具。从而实现医院从唯规制管理、唯领导管理、经验管理、粗放管理、定性管理,向“三全”管理、科学管理、精益管理、定量管理、工具管理的全面转变。“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矩阵及对应工具见图4。

3.5 评价结果分析、反馈与质量持续改进

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可从两个维度入手:测量指标和评价指标。测量指标没有参考值,但评价指标具有参考值。在台湾地区的THIS体系中,医务管理学会根据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对测量结果与数据做出解释。医院可以将自己的数据和同类医院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是否需要改善服务[10,11]。

根据“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理论,在内部评价期,评价结果应及时通过书面报告、院内邮件等方式准确通知到科室负责人,并且应以“科室排行榜”方式向全院公布,形成对各科室工作的有效压力机制。在评价后期,评价组要与低达标准科室或未达标科室共同参与讨论,通过科学运用工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寻找问题的真正原因,制定系统、有效的改进对策。

3.6 战略PDCA

在JCI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多处提到医疗质量安全的连续性。ISO9000体系重视对过程的控制和持续改进思想;通过JCI认证的医院在初步认证后,需要在三年后接受认证官的重新检查。为了保证可以通过复评,更加要求医院有一个持续质量改善的医院内部评价机制。

另外,不仅将PDCA循环理念针对具体质量问题,更要将PDCA循环创新地应用到内部评价后期至下一周期评价前期的战略循环高度。

4 讨论

通过调查前向被调查对象简要描述“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理论概念与内涵,采用主观式开放性问题进行咨询,并分析医院领导与医务工作人员对“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理论的接受及认可程度。

根据问卷结果分析,89.33%的一线医务工作者认为有必要且支持开展医院内部评价,认为“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是一项创新、科学的内部评价方法, 值得尝试。 同时, 有48.67%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认为现行的医院评价模式需要改进。医院领导者非常支持与肯定医院内部评价工作,对“围评价期”医院评价理论表示出较高的认可度,并表明很多医院虽已经开展内部评价工作,却并未能形成理论体系和实施流程。

10.67%的医务人员和11.33%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表示,在如此繁忙的日常工作下开展评价工作存在阻力,时间、精力不允许,内部评价工作的开展动力严重不足。这反映出少数医务工作者对医院内部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必要性尚存在误解。科学的内部评价体系构建与规范的实施非但不会增加医务人员的额外工作负担,还能够通过精细组织、有序进行以及科学分析,实现医院内部评价的持续开展。并可置换碎片化检查方式,从而减轻医务人员额外负担,保障医疗活动高效有序进行,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内部评价机制,为医院构建管理长效机制提供保障。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北京市三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内部评价工作开展现状。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依托“围评价期”医院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体系,旨在为医院内部评价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以促进医院构建管理长效机制。

关键词: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体系,三维工具合成化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围评价期”理论革新医院评价[J].中国医院院长,2010(11):74-77.

[2]刘庭芳.以“围评价期”医院评价模式构建长效机制[N].中国医药报,2011-06-24(7).

[3]Hensen P,Juhra C,Rausch A,et al.Introduc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with the EFQM Self-Assessment method Implementation and experience in 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J].Z Arztl Fortbild Qualitatssi ch,2005,97(9):531-546.

[4]Chengru Wu,Chewei Chang,Hunglung Lin.Developing an AHPGR Model:Evaluation of Hospital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J].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2007,54(8):77-90.

[5]Juhra C.One more time:improve your board through self-assessment Bloomberg,Robert,Harmon,Ronald,Waldhoff[J].Stephen Hospital Topics,2004,82(1):25-39.

[6]汪秀玲,洪纯隆.海峡两岸医院评鉴基准之比较[J].医疗品质杂志,2014,8(6):54-5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编制说明[EB/OL].(2011-12-23)[2015-12-20].http://www.nhfpc.gov.cn/zhuzhan/wsbmgz/201304/454a7d3f203448c785fb7619d29aa899.shtml.

[8]刘庭芳.基于“围评价期”理论的医院评价模式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4):250-254.

[9]刘庭芳.“围评价期”医院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J].中国医院,2011,15(5):20-24.

[10]刘庭芳.普及医院管理工具[J].中国医院院长,2007(23):28-29.

[11]刘庭芳.我国医院品管圈活动综述[J].中国医院,2015,19(7):1-3.

研究内容评价 篇2

《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评价方法的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我校承担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评价方法的研究》系沙县教师进修学校立项课题。课题组成员,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探索学生发展评价方法,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了学校的教育品质。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制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该课题研究已转入实施阶段,同时学校年级组和教研组确定子课题开展了《发挥评价功能 促进学生成长》、《读的探索》、《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等专题研究,把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自我反思与教师互助结合起来。我们在该课题研究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突出评价激励调控功能,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及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评价指标多元化、多样化,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和学会做人等方面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如:在一年级和二年级给 学生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有证实学生学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翔实资料,有展示学生兴趣爱好的各类作品,有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材料、调查报告,有替代学生期末成绩通知单的“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课堂参与”、“口语交流”、“课外阅读”、“学习反思”、“作业状况”、“探究学习”、“合作精神”、“实验操作”、“获奖情况”等项目内容的综合考查,力求较为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借以构建学生全面发展评价的多元化、多样性指标。评价主体多元化,即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一改以往由班主任、科任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时间,开展主题班团队活动,利用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小组等形式,让每位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每周通过学生自评增强自身纵向学习生命质量提高的自信心,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查找自身横向学习生命质量与同伴的差距,通过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家长的导评帮助学生弄清自身在学习生命质量坐标体系的位置。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家长的导评,有效地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体系,既针对了学生个体差异,扬学生发展之长,避学生发展之短,对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负责,又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地融为一 体,充分开发利用了各方面宝贵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家长、社会期盼的优质教育享受的和谐发展。

通过开展《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工具、评价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初步形成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教师教育品质的提升。

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法,需要教师进一步提高对学生评价重要性的认识,需要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指导评价等方面要花大量时间去检验。

目前该课题组成员已有变动,有的是由于人事变动,有的是改换教数学学科。相信这一切并不会影响课题的研究进程,在全体课题组教师的努力下,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将会顺利完成预期成果。

研究内容评价 篇3

关键词:小组;个人成绩;评价;公平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01-02

一、研究的必要性

1.研究现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不少的专业教学过程中都在运用。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很大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在良好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小组合作设计的评价,国内外主要实行“捆绑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或把小组中每个人的得分加在一起,将各小组总分进行比较。在运用“捆绑式”评价时,教师更加侧重于集体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却忽视了对个人的公平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中个人成绩的评价机制。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指定设计课题或者是以选题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于设计的兴趣,激发灵感和创意,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小组合作中个人成绩的评价出现的不公平的现象,导致了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设计的方式产生了一定情绪,影响了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

2.研究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对合理实施合作学习的内容、公平化实践合作学习的理论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对于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和小组合作设计模式的良性循环也有积极的意义:①通过建立公平化评价机制,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小组合作设计不到位,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任务,而某些成员无所事事,出现“搭车”现象等;②促进小组合作学习中个人成绩公平化评价机制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③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创新,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实施的方法及要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小组合作设计中个人成绩的评价机制,相对于“捆绑式”评价机制的缺点,对小组中每个成员评价的公平性研究是本课题的重点。如何公平合理的评价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建立公平的评价机制,构建合理的评价标准,从而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及其设计模式,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目的。

1.变量界定及研究假设。①变量界定。自变量:小组合作设计中,个人成绩的公平评定的准确率较高;因变量:课堂教学效果令大多数学生满意;学生对小组所选设计课题的兴趣程度较高;教师的教研能力较强。②研究假设在小组合作设计个人成绩的评定中,依据公平化的评分标准和评价机制,使每个小组成员得到合理、公平的成绩,防止个别学生偷懒、“搭车”的现象,形成小组合作设计模式的良性循环。

2.科学设定评价标准,合理布置评分比例。科学制定评价标准是保证小组学习有效进行的关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学习性质的不同,可以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包括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两个方面。为了发挥个体的优势,应把个人评价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且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同时实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打分和教师打分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价时,可以按照百分制或A(优秀)、B(良好)、C(一般)、D(及格)、E(不及格)五个等级来进行成绩评定。小组个体的成绩评定包括小组成员的评价、教师评定和小组成绩三个方面,例如:小组成员成绩=小组成员的评价(30%)+教师评定(50%)+小组成绩(20%),在具体评价实施中,可以根据课程情况的不同合理布置评分比例。

3.重视公平性原则,将主观性与客观性有机结合。由于每个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不同,所以在每次的评价中,学困生的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但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却很努力,基础好的学生不用太多的付出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分数,所以单纯依据作业的评定来打分,给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结果可能导致该学生不再努力,缺失了多劳多得的公平化原则。因此,在评价中,应注重学生的对小组课题的付出和态度,以及较之先前的合作学习中是否有进步,以此为主观的评价依据,并且和客观的评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于小组学习的积极性。

4.注意事项。在小组学习的评价过程中,除了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等本体性的研究,为了保证评价制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视小組成员的个性,实行小组成员互补制。科学分组是小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除了每个学生的综合水平不同外,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也不相同。在分组时,避免相同性格的学生分为一组,应实行互补制的分组原则。此外,避免两种性格偏激的学生分到一组,为小组学习评价工作带来不必要的矛盾。②关注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及时调整作业计划。小组成员对课题兴趣的好坏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对于小组合作课题的兴趣也不相同。如果一个学生对小组课题没有兴趣,会直接影响他在小组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效果。因此,在分组前,应详细了解学生的兴趣,分组后,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课题兴趣不高的学生,应即时调整该学生的作业内容。③评价中重视激励制度,提升教学效果。激励制度本身包含一种竞争精神,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各个小组和成员间的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为保证评价的教学效果,应对表现较为突出的小组或个人给予额外的分数奖励,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实践效果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共同参与探究、讨论,相互启发等,以集体智慧解决个体无法解决或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合作学习毕竟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要作出自己的贡献,必须有自己的见解,而在实际的小组学习和设计中,由于缺乏合理细致的评价机制,往往存在个别学生偷懒的现象。通过本次研究与实践,改变以往小组学习“捆绑式”评价的弊端,在重视小组整体能力及其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在设计方面、纪律方面、综合表现相互评分,算出均分,教师据此作为参考,并根据小组设计好坏给出个人成绩,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不到位,有效地促进小组成员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提高。

本课题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分析的有机结合的方法,以小组为形式,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既注重教学效率和重视创新的原则,又注重教学质量,及时分析和统计师生的反馈信息,总结切实可行的评价经验,以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和公平化的目标定位进行研究,构建出小组设计中个人成绩公平化评价的机制和规律,为今后小组评价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公平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2]裴娣娜.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J].河南教育.1999,(1).

[3]刁有峰.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汇编)[Z].2006,(4).

研究内容评价 篇4

另一方面, 绿色化压力还不仅仅来自于国内。从政经角度看, 首先, 2009年11月26日, 中国政府作出了到2020年时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时减少40%~45%的郑重承诺, 此后又多次在各种国际会议上申明将信守这一承诺。煤炭生产企业自身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户, 跟煤炭用户企业一样必须尽到自己的一份减排责任。其次, 近年来, 中国许多矿产企业在试图走出国门开发境外资源的过程中, 遭到了所在国政府乃至当地居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的阻挠干涉, 一些西方国家更是已经开始用“绿色壁垒”代替传统的贸易壁垒来充当打压中国企业竞争的手段。中国企业要想开拓海外市场, 就必须取得“绿色护照”;从技术角度看, 采用高新技术来实现煤炭开采、利用的洁净化, 已经成为全球煤炭产业的发展趋势。国内的煤炭工业必须跟上这一潮流, 才不至于落伍。

煤炭产业要实现绿色化转型, 就必须实现开采、运输和利用三大环节的绿色化。对跟前两个环节直接相关的煤炭生产企业而言, 是不可能简单地只按“开采”和“运输”两项进行自我考评的, 它需要考评的是一整套物流系统。具体而言, 是一个包含了供应物流、逆向物流、生产物流和煤炭运输在内的大系统, 煤炭运输只不过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环节。要对如此复杂的一个大系统进行评价, 企业必须拥有一套专门设计的评价体系。它必须能对物流系统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客观的评价。唯有如此, 企业才能对整个物流系统的工作情况了如指掌, 并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国内目前对煤炭物流绿色度评价体系的研究仍未到达成熟的程度。在近年来各类研究文章中提出的评价体系中, 我们可以挑出两个较有代表性的典型例子来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 表1的评价模型包含15个评价因素, 其中定性因素有7条, 几乎占了一半。定性指标一般需要依赖专家或使用者根据个人感觉进行打分, 所以容易受到打分者个人偏好的干扰。另外, 该体系的覆盖面不够广, 还有许多影响因素没有考虑到。当然, 该评价体系本身并非为煤企而建, 而更适合供政府部门作为制订法规、政策时的参考。

表2的评价模型则是针对煤企而设, 多进行了一级指标分解, 所以底层的评价因素较为全面, 但仍有一部分指标的选取不太合理。比如“绿色管理人员比例”一项, 本文认为, 推进绿色物流的企业应当全员都具备绿色思想意识, 跟“绿色”相关的规章制度也会直接反映在物流过程中的各个管理环节中, 它们跟其他各种规章制度一样应当得到员工的自觉遵守, 同时也具有其他规章制度一样的监察措施, 而无须为此专门设置“绿色管理人员”。还有一些指标反映的信息有重叠之嫌, 比如“服务水平”项目中的“平均等待时间”和“客户满意度”、“准时交货率”等。这些繁杂而且划分不够明晰的指标在实际操作中会带来诸多不便。

那么, 怎样才能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呢?笔者认为, 首先必须弄明白这套体系到底需要对哪些具体因素进行评估, 而这又要求我们必须明确掌握煤炭物流绿色度中“绿色”两字的涵义。

首先, “绿色”二字毫无疑问地跟环境和生态保护相关联。绿色的煤炭物流必须是低污染、低排放的物流。这便要求煤炭在运输过程中必须减少沿路抛洒和煤尘飞扬的现象, 同时运输工具的尾气排放量也必须尽可能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采取多种措施, 比如车厢遮盖蓬布或是喷洒抑尘剂, 并且尽量选择铁路运输和海运方式, 减少公路运输量在企业物流总量中的比例等等。

其次, 绿色的煤炭物流必须是高效率的物流。它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使用尽可能少的人员和设备, 通过尽可能短的运输里程, 将煤炭送到客户手里。其目的是通过减少整个物流过程的资源消耗量和排放量, 来达到保护环境、保障可持续发展之效果。要做到这一点, 企业就必须提高物流的组织管理水平, 改善人员和设备的工作效率, 并且尽量采用技术指标先进的设备等。

最后, 绿色的煤炭物流应当是健康的物流。“健康”两字的涵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一个认真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绿色度的企业, 必然得保证对绿色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的投入力度, 不然绿色物流就难以健康成长;但另一方面, 绿色物流也不能变成企业的累赘。如果对绿色的投入超出了企业的实力范围, 则企业的竞争力必然受损。若是企业被拖垮了, 物流自然也会随之病重乃至死亡。所以企业方面必须能够找到一个“绿色成本”和“绿色效益”之间的合适的平衡点。

若是从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来考虑, 又能发现一些新的考评项目。

前面说过, 煤炭物流上是一个包含了供应物流、逆向物流、生产物流和煤炭运输在内的大系统。不过生产物流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会归属于生产环节, 所以本文研究的煤炭物流绿色度评价体系实际上考察的是企业的供应物流、逆向物流和煤炭运输这三大项。其中煤炭运输环节在前面已经分析过, 另两项则仍未涉及, 必须加以考虑。

供应物流的绿色化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环保层面, 二是效率层面。环保层面涉及企业采购的各种生产物资的绿色度, 以及这些生产物资在制造、运输时的绿色度———可以将其归结为:企业是否对其供应商提出了环境绩效方面的要求。效率层面则涉及到企业自身的采购管理水平的高低。高效率的采购和管理可以有效减少资金、时间、人力、运力的非必要消耗, 从而达到减量化和节约之目的。为此, 企业不仅需要拥有合理、周密的采购管理制度, 也需要实现网络信息共享和无纸化办公, 以及对采购、仓储管理、运输调度等环节实行计算机管理。

煤企的逆向物流本身就属于绿色物流的范畴, 它包括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就回收物流而言, 具体又包括对运输过程中抛洒遗落的煤炭的回收、洗煤厂通过对中煤再洗而获得的精煤回收、以及对煤矸石的回收再利用, 包括矿井回填、发电、制备建筑材料等。所以回收物流实际上是煤炭物流中一个可以产生经效益的组成部分。而废弃物物流指的是无再利用价值的报废物资的处置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

综上所述, 一套完整的煤炭物流绿色度评价体系应具备以下考评功能:

1.企业对绿色物流的重视程度。

2.煤炭物流的各个环节是否注重了环保。

3.绿色物流为企业节约的成本及产生的效益。

4.对绿色物流的投入给企业造成的负担。

5.绿色物流带来的工作效率改善。

6.绿色物流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改善。

7.社会大众对企业绿色度方面的评价。

8.企业供应链中各供应商的绿色度。

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如何将上述的考核项目具体化, 或是进一步拆分为可以对其进行打分的可衡量指标因素, 然后对这些指标因素进行整理和归类。笔者析取了若干指标, 分别对应以上八个类别。

观察表3可以发现, 可以进行定量打分的指标占据了绝大多数,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结果的准确性。当然, 评价因素选取得再成功, 也只是完成了评价体系模型搭建的第一步, 此后还要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专家设定法等多种工具进行权重的分配计算, 然后再为底层因素制订具体的评分标准。这两个步骤因不属本文的研究范围, 在此不再作具体论述。

参考文献

[1]张医才.山西煤炭绿色物流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

幼师自我评价内容 篇5

幼师的自我评价

1有责任心、有爱心、有亲和力,身心健康,性格外向,普通话标准。重视自身学习,热爱幼教工作。细谈——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为人诚恳老实,性格开朗善于交际,能吃苦耐劳,有良好的亲和力,有耐性;工作上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实践能力,集体观念强,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幼师的自我评价

2我敢于接受各种挑战,勇于坚持,个性开朗,与人相处融洽,表达能力较强,极具学习、创新能力,有很强的上进心,思想积极,做事认真、主动、有条理。政治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能够快速贯彻党的各方面政治精神,深入学习党的各会议重要内容,有较好的辨别力和敏锐性。

学习上,虽然不是成绩最优异的,但学习刻苦努力、态度非常端正。

工作上,担任学生干部期间,成功组织过多次班级活动,有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强,起到了很好的带头表率作用,在企业的实习期间,也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生活上,为人谦逊、踏实、能吃苦,个人作风端正。

与此同时,我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业务知识学习不够经常化,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有些内容学习不扎实,需要继续加强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钻研精神;平时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考虑不够全面,把握细节方面有待提高;实习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有所欠缺。

总之,以上的优点我将继续坚持,缺点要及时的改正,进一步严格要求自身,积极地进行自我反省与批评。年的要求用爱心、耐心、童心对待幼儿, 关注每个幼儿, 关注每个幼儿的每个细节。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而努力。然后继续本科学历的学习, 树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更新知识, 一专多能, 使教学工作博、深、新, 丰富自身的知识, 开阔自身的视野, 以先进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做到勤业多能。以爱的承诺严格要求自身,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做到敬业奉献。要以自身健康的言谈、举止、心态去影响幼儿,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爱每一个幼儿, 为每一个幼儿负责, 做每一个幼儿可信赖的朋友。

幼师的自我评价

3一年结束了,现将对一年的个人工作总结呈现。这一年中,我认真贯彻刚要精神,终于幼教事业、热爱幼儿,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在工作中我能吃苦,以集体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迟到、不早退,坚持出满勤,服从领导分配,在不同岗位上尽到自身的职责。服从领导分配,不计个人得失,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工作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除了努力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以外,还能服从领导分配,帮助学校做好工资调级工作。工资调级任务急,工作量大,一点也不能出差错,我能认真核查,仔细查对,保证了工资调级的顺利完成,受到学校领导的赞扬。

这一年期间,我分别担任大班老师工作,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制定教养工作计划,协调班级工作,管理好班级财务,作好家长的联导沟通工作,担任各科教学时,以幼儿为主体,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积极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创造适合幼儿操作与主题活动相适应的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并为他们所喜欢的学习内容,注重幼儿个性与语言的发展,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观察、学习和借鉴好的教学形式,逐渐改变老的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幼儿为主体,给幼儿自由发展与想象的空间。

幼师的自我评价

4时间飞逝,我在幼儿园已工作了四年多了,从我踏进幼儿园一路走到今天,与共同工作的领导、同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中,让我更深地了解到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她的闪光点,都是可以虚心学习的榜样。只有在领导正确的指导下,同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关心、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努力下,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幼儿也才能更健康、全面地成长。自我评价怎么写 教师自我评价怎么写 在本学期内,我能严格遵守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热爱本职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师德。服从领导的安排,认真完成各项教学、教研工作。并发挥自身的特长、学以至用,为幼儿园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幼儿园的建设出一份力。

工作中,以教师道德规范要求自身,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细心、耐心、关心、爱心地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以促使幼儿在自身水平上得到发展。积极学习和钻研新的教学方法,以《规程》与《刚要》为指导, 尝试开展小班化教学。在学习、实践、总结中不断完善教学,也进步自身的专业素质。由于本班幼儿年龄小,年龄差距又大,使得各方面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但,通过班上老师共同努力,并及时做好家园的联系工作,做到与家长多沟通,多商量。通过家访、早接、离园、电话联系、家园手册、校讯通等途径及时了解幼儿情况,同一对幼儿的要求。使幼儿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在各个方面有了一定进步,受到家长的肯定与支持。

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自理有待进步,身体素质也不稳定,这更需要教师的悉心照顾,在抓好教学的同时注重保育工作。消息交替,及时擦汗、换衣、喝水、洗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并做好班上环境卫生工作,让幼儿有一个清洁、卫生、优美的环境。预防疾病的产生和蔓延。让幼儿活泼、健康地成长。

被装管理效益评价研究 篇6

关键词:被装;管理;效益评价;实施途径

1.被装管理效益的含义

效益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也是衡量管理效能高低的主要标志。所谓被装管理效益是指在被装管理实践活动中,有用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对比关系,也就是有用劳动成果和劳动投入的对比关系。其中“耗费”是指人们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消耗。“成果”是被装管理活动的结果,即有效成果。 

2.被装管理效益的特点

2.1军事性 

被装管理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广大官兵,满足部队官兵日常生活、学习、训练的防护保暖需要,保障军事任务的圆满顺利实施,而且被装属于后勤装备,后勤装备又是军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具有军事性的特点。

2.2经济性 

被装供应是军事经济工作的一部分,必然要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军事效益。在确保军事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就是将有限的经费、物资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有效手段,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益来

2.3成果的预定性 

成果的预订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被装管理的成果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不能任意扩大,超过一定限度;另一方面,被装保障要适应军人的日常着装和作战的需要,又要减轻部队的负荷量,供应的数量要准确,供应的时间要及时。不能随意降低要求。 

2.4考核的间接性 

一般生产领域中的管理效益时,由于劳动消费和劳动成果都可以用货币量化,通过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费货币量化的比较,就可以得出效益的比率,从而判断效益的高低。而被装管理成果的大小很难用统一的使用价值尺度来衡量,同时,对被装管理活动中的劳动消耗和被装的占用也难以寻求统一的换算关系,考虑到被装管理成果的预定性,有些指标只能以任务完成率、平均费用来表示,有的甚至无法量化。

3.研究被装管理效益的意义

3.1是实现被装管理目标的需要 

被装管理是为了实现“保障有力”的目的,在保障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通过研究被装管理效益,可以有效提高被装管理水平,是实施被装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

3.2是完善被装管理制度的需要 

现有的被装管理制度相对现在的时代发展稍显脱节,工作的质量以及成绩评价都已经不能适应现在部队的发展需要,现代管理的核心就是效益理念,追求效益是现代管理的灵魂,通过被装管理效益评价体系,就可以对工作成绩进行评价衡量,发现制度的薄弱环节,进而对症下药,找到解决办法,从而完善被装管理制度。

3.3评价被装管理人员工作成绩的需要

被装管理是一项服务性事业,被装管理人员工作成绩好不好,难以进行衡量,虽说官兵高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我们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一把尺子,问题在于这把尺子也是模糊的,没有刻度的。研究被装管理效益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很明显地对工作好坏进行排序评价。

4.被装管理效益的考评方法

4.1专家考评法

专家评估法也称专家调查法,是以专家为索取评价信息的对象,组织被装管理领域的专家运用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直观的归纳,对被装管理效益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找出发展规律,从而对被装管理效益的发展实际状况作出判断 

4.2群众评议法 

群众评议法就是通过发动群众,进行群众评议打分制度,被装管理效果好不好,最直接的体验着就是广大官兵,他们的评价最直接最客观,通过群众评议来衡量被装的管理效益,这种方法也可以最直接的暴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保证被装管理效益的提高。

4.3 综合评价法 

综合评价法是指运用多个指标对多个参评对象进行评价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具体方法步骤为:首先确定综合评价体系,这是综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然后收集数据,并对不同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据进行同度量处理。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数,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其次,对经过处理后的指标在进行汇总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或综合评价分值。最后根据评价指数或评价分值对不同单位的被装管理效益进行排序,并由此得出结论。

4.4层次分析法 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者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称为层次分析法。

被装管理效益评价体系包括了五个方面:被装筹措效益、被装调运效益、被装仓储效益、被装供应效益、在用被装管理效益。见下图表。

5.提高被装管理效益的途径

5.1转变思想,树立效益观念 

管理活动要以提高效益为核心。追求效益的不断提高,应成为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要克服传统体制下“以生产发放”为中心的思想,以前的被装管理工作,只是粗放型地管、供、用的简单关系,由于被装管理工作缺乏明确的指标,不能定量地衡量工作,导致工作干得好不好,官兵对被装工作满意不满意,被装工作的投入产出比例是高还是低,没有一个衡量标准,所以此领域也就不够科学,不能很好地适应部队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引入效益观念,通过效益评价的一系列科学方法,能够准确把握被装工作的实际状况,提高保障水平,节约部队有限的经费。

5.2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一支素质高的被装干部队伍 

抓好被装供应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提高队伍素质。管理者的素质决定其管理水平。当前被装管理中反映的一系列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管理者素质偏低的问题上。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被装干部素质,是被装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是按计划培训。由于支队一级被装助理员稳定性差,势必影响基层被装工作的开展。总队应及时掌握基层被装人员动态,根据人员变化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培训;二是要抓好新任干部在岗培训。根据基层被装人员新手多的特点,及时组织培训,切实使这部分同志尽快达到任职需要。

5.3严格执行标准制度

标准就是法规,但是,当前仍然存在着一些执行标准制度不严的问题,为此,应该首先牢固树立标准制度意识,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标准的权威性、法规性,才能在具体行动中认真贯彻落实标准制度。其次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内容广泛,要求严格,只有熟悉内容掌握其规律,才能应用自如。以往发生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军需人员不能正确掌握标准制度,造成错误执行造成的。通过严格执行标准制度,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益,管理更加正规化。

5.4实行全过程管理 

全过程管理需要所有相关企业、单位、领导高度重视,所有参与人员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从被装生产到入库、运送再到发放使用,以及维护保养,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追求效益的理念,严格落实执行标准,提高投入产出的比。

5.5广泛推行现代管理思想

现代化管理思想是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发展为基础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的水平直接制约着现代化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成熟程度。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数学中的概率,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等,均渗透于管理理论和实践活动当中,有的甚至成为管理学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效益要学会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在被装管理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优势,运用如社会学、逻辑学、战略学等科学的管理思想理念,利用地方或者外军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制度,逐步提高被装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137-139).

[2]何惠芳. 武警军需保障理论探要[G]. 解放军出版社. 2005,17 (52-53).

[3]杨翠君,王刚.武警被装品学[M]. 武警工程大学. 2006,(1-2).

研究内容评价 篇7

传统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单因素评价或定性分析, 评价体系不够全面, 不能够反映客观事实。而新兴的评价方法则存在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 权重的确定缺乏科学性, 评价结果难以准确地量化等缺点。不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不利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 将导致学校教学质量难以提升[1]。教师教学质量是一个多因素、非线性的问题, 具有模糊性, 教学质量评价应考虑多因素的影响, 所以应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定教师教学质量。

二、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模糊综合评价法[2]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涉及多个因素的评价问题, 对不同的评价因素及应用不同等级的模糊语言进行评价,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基本的定性评价转化为量化的数据, 最终得出科学、客观、准确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3]。

模糊综合评价[4]的关键在于权重的确定、模糊关系矩阵的确定、算子的选择。

三、构建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1. 建立评价指标因素集。

以U作为影响评价对象 (教学质量) 的各种主要因素所组成的集合:U={u1, u2, u3, …, un}, 体现教师教学质量优劣的因素集U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子因素[5]。

2.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集。

权重集的确定可以采用抽样调查或主观确定的方法, 根据各因素对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程度对其赋予相应的权重系数ai, 从而构成评价因素的权重集合A, A={a1, a2, a3, …, an}, 且

3. 确立评价等级档次集。

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级档次集V={v1, v2, v3, …, vn}, 可具体划分为优劣等级集合:V={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很差}。

4. 进行单因素模糊评价, 确定评价模糊矩阵。

对单因素ui= (i=1, 2, 3, …, n) 进行评价, 得到V上的模糊子集:单因素评价向量Ri={r11, r12, r13, …, r1m}, 从而确定了从U到V的模糊评价矩阵 (rij表示指标ui评为uj的隶属

在实际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中, 为了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在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估和判断时应从不同主体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 即综合考虑在校学生、同行教师、教务督导、教育专家的意见[6]。

5.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考虑多因素情况下的权数分配, 则教师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

进行U到V的模糊变换A○R, 即合成运算, 得V上的模糊子集B, 即对评价对象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A与R的合成运算可采用算子对:M (∧, ∨) 或M (·, +) 。

6. 综合评价分值。

采用“加权平均法”对评价结果指标进行处理, 以bj为权数, 进行归一化处理, 即∑mj=1bj=1, 对各评价集元素vj进行加权平均, 得到最终评价结果v′=∑mj=1bjvj。

四、应用说明

参照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以对某高校教师进行综合评价为例, 假定经过调查与协商确定该校评价因素的权重集合为A= (0.3, 0.3, 0.2, 0.2) 。按评价优劣等级的集合V={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很差}。各评价主体分别从各评价指标因素U={u1, u2, u3, u4}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 由在校学生, 同行, 教学督导, 教育专家从教学态度u1, 教学内容u2, 教学方法u3, 教学效果进行评分。按公式rij=p1wij+p2xij+p3yij+p4zij (i=1, 2, 3, …, n;j=1, 2, 3, …, m) 计算, 从而确定了从U到V的模糊评价矩阵 (p1, p2, p3, p4分别取0.4, 0.2, 0.2, 0.2) :

进行U到V的模糊变换, 合成运算采用算子对M (∧, ∨) :

进行归一化处理: (0.3886, 0.3886, 0.1736, 0.0492, 0) , 用数字将评价等级档次集V={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很差}具体化, 得V={1.00, 0.85, 0.70, 0.50, 0.00}

则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v′=∑mj=1bjvj=0.8650处于良好偏上。

结束语

通过构建教师教学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使用定量化的方法保证了评价的科学、客观与合理性。由于不同的评价主体评价的角度与侧重不同, 且对同一评价项目的理解不相同,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可以对在校学生、同行教师、教务督导、教育专家等评价主体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 不同的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以及学校教学管理的需要来确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因素与权重。

参考文献

研究内容评价 篇8

项目后评价与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的评估,在评价原则与方法上大致相同,都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但是,由于两者的评价时间点不同,目的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存在一些区别。前期评估的目的是确定项目是否可以立项,它是站在项目的起点,主要应用预测技术来分析评价项目未来的效益,以确定项目投资是否可行。

项目后评价则是在项目建成之后,总结项目的准备、实施、完工与运营,并通过重新预测对项目的未来进行新的分析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为改进决策与管理服务提供依据。

所以后评价是站在项目完工的时点上,首先,检查总结项目实施过程,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其次,以后评价时点为基点,预测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期评估的重要判别标准是投资者要求获得的投资收益率或投资回收情况,而后评价的工作侧重点是前期评估的结论。

二、项目后评价的特点

1. 现实性

项目后评价是分析项目从规划设计、立项决策直到生产运行的实际情况,所以必须在生产运行一段时间之后进行,必须采用已经发生的实际数据或根据实际情况预测的数据。

2. 全面性

进行后评价,不仅需要考虑项目的投入情况,分析投资与建设过程,同时还要对生产运行过程进行分析。

3. 公正性

项目后评价分析已建成工程的运行现状,寻找问题并研究对策,要求后评价人员必须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与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所以应该排除该项目的决策者与前期咨询评估人员。

4. 反馈性

在对项目进行后评价之后所得到的数据与信息,应该及时反馈给委托评价单位与有关部门,以便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日后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行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同时还应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地反馈给社会,通过媒体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监督作用。

三、项目后评价原则

项目后评价的作用、原理与目标有别于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前评估等一般性的工作研究总结,由于它的这些特点,所以在后评价的过程中,一般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 客观性

后评价必须保持公正性与独立性,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后评价应从项目投资者或项目业主以外的第三者的角度出发,独立地进行。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与作出结论时必须保持客观公正,不得作出不客观的评价,尤其要避免项目决策者自己评价自己这类情况的发生。总之,公正与独立必须至始至终贯穿后评价的全过程。

2. 可信性

评价者的独立性与经验以及资料信息的可靠性与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决定了后评价的可信性。可信性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同时反映出项目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一般为了后评价的可信性,会要求项目的执行者与管理者参与后评价,以便收集资料查明情况。在评价报告中要说明引用资料的来源出处。

3. 实用性

项目后评价是为了对工程进行一个总结并对决策产生作用,因为必须具有实用性,使操作切实可行。因此后评价报告有两点要求:针对性强;时间性强,及时评价。

4. 反馈性

后项目评价的结果需要反馈到决策部门,作为新项目的立项与评估的基础,以及调整投资规划与政策的依据,这是后评价的最终目标。所以后评价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后评价必须具有反馈性”。

四、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一个建设项目,从提出项目到项目报废为止,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项目前期工作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运营阶段。每一阶段对项目实际效益的发挥都产生重大影响。项目后评价工作应是包括以上三阶段在内的全过程的后评价。

1. 项目前期工作后评价

项目前期工作也称项目准备工作,包括从编制项目建议书到项目正式开工过程中各项工作内容。项目前期工作的费用支出不大,但所需时间较长而且前期工作的质量对项目投资效益的高低影响较大,甚至从根本上可以决定项目的成败。

2. 项目实施后评价

项目正式开工后,意味着项目由前期工作转入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从项目开工起至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为止的全过程。具体包括项目开工、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生产准备等环节。

项目实施阶段是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入的阶段,也是固定资产逐步形成的时期,他对项目能否发挥投资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是十分重要又十分复杂的,涉及到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造价、工程合同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不仅要处理好建设单位与计划部门、主管部门的关系,还要处理好施工单位、资金物资供应单位等单位的关系。

项目实施阶段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开工的评价、项目施工技术的评价、项目变更情况的评价、施工项目组织与管理的评价、项目建设资金供应与使用情况的评价、项目建设工期的评价等。

3. 项目运营后评价

项目运营阶段是指项目交付使用、投入生产后直至项目报废为止的整个过程。项目运营阶段是项目实现与发挥项目投资效益的过程,也是项目准备、决策、设计、实施阶段投资效益集中体现的时期,它是整个项目运行的最后阶段,在项目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项目前期工作与项目实施阶段是财力、物力消耗与投入的过程,那么项目运营阶段是项目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项目运营后评价是指对建设项目投产后的实际运营状况与投资效益的再评价,是项目后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项目后评价的方法

项目后评价的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后评价方法主要有四种:对比方法、逻辑框架法、统计预测法、成功度评价法。其中需要弄清有关项目的内部以及外部关系,并明确项目目标的,可以采用逻辑框架法。后评价方法论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对比法则,包括前后对比,预测与实际发生值的对比,有无项目的对比等比较法。

对比的目的是要找出变化与差距,为提出问题与分析原因找到重点。对比法可以分为“前后对比法”与“有无对比法”两类。

1. 前后对比法

一般情况下,投资活动的“前后对比”(before and after comparison)是将项目实施之前与项目完成之后的情况加以对比,以确定项目效益的一种方法。在项目后评价中则是将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的预测结论与项目的实际运行结果相比较,以发现变化与分析原因。

这种对比方法通常用于揭示项目的计划、决策与实施的质量,是项目后评价工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2. 有无对比法

“有无对比法”(with and without comparison)是将项目实践发生的情况与若无项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度量项目的真实效益、影响与作用。

这种方法对比的重点是要分清项目作用的影响与项目以外作用的影响。这种对比方法常用于项目的效益评价与影响评价,是项目后评价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

3. 逻辑框架法

逻辑框架法(logical frame work approach,LFA)是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在1970年开发并使用的一种设计、计划与评价的工具。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国际组织把LFA作为援助项目的计划管理与后评价的主要方法。

逻辑框架(以下简称LFA)不是一种机械的方法程序,而是一种综合与系统地研究与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在后评价中采用LFA有助于对关键因素与问题做出系统的合乎逻辑的分析。

LFA是一种概念化论述项目的方法,即用一张简单的框架图来清晰地分析一个复杂项目的内涵与关系,使之更易理解。在后评价过程中,LFA立足于项目的发展与变化,把项目管理的各方面加以融合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从结果来判断管理水平、从实践中学习、系统全面分析、目标合同、原因与后果。

4. 统计预测法

由项目后评价的定义可知,项目后评价包括对项目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总结,以及对项目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在这样的前提下同时考虑到项目后评价的特点原则,只有具有统计意义的数据才是可比的。

因此,后评价时点前的统计数据是评价对比的基础,后评价时点的数据是对比的对象,后评价时点以后的数据是预测分析的依据。可见,项目后评价的总结与预测是以统计学原理与预测学原理为基础的。而统计预测法又可以细分为“统计”与“预测”两部分。

5. 成功度评价法

成功度评价是依靠评价专家或者专家组的经验,综合后评价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对项目的成功度作出定性的结论,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打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以逻辑框架法分析的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与经济效益分析的评价结论为基础,以项目的目标与效益为核心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评价。项目评价的成功度可以分为5个等级:

(1)完全成功的

项目的各项目标全面实现或超过;相对成本而言,项目取得巨大的效益与影响。

(2)成功的(A)

项目的大部分目标已经实现;相对成本而言,项目达到了预期的效益与影响。

(3)部分成功的(B)

项目实现了原定的部分目标;相对成本而言,项目只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与影响。

(4)不成功的(C)

项目实现的目标非常有限,相对成本而言,项目几乎没有产生什么真正效益与影响。

(5)失败的(D)

项目的目标是不现实的,无法实现,相对成本而言,项目不得不终止。

在测定各指标时,采用打分制,即按上述标准(2)~(5)的四个等级分别用A、B、C、D表示,通过指标重要性分析与单项成功度结论的综合,可得到整个项目的成功度指标,同样也用A、B、C、D表示。

六、项目后评价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项目后评价工作在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发展进程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刚刚起步开展这项工作的单位,因此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项目后评价的内容要全面

由于项目后评价工作本身是一个涵盖投资活动全过程的方法体系,组织工作难度较大,因此有些单位在开展初期往往会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多针对项目效益进行后评价,致使后评价包含内容不全面,总结经验教训不充分。

2. 项目后评价提供的信息要充分

有些单位实际操作中缺乏相对独立的后评价组织机构,往往还是单位从事项目规划的原班人马牵头,其它部门配合完成项目后评价工作。因此后评价报告反馈的信息不充分,总结的经验多、教训少,评价报告的反馈流于形式。

七、结语

尽管项目后评价方面的探讨研究还不太多,但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后评价越来越多的得到了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在此,希望与大家进行更多的交流与探讨,共同促进建筑工程管理建设工作,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的一流的建筑工程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付廷顺.浅谈建设项目后评价[J].山东煤炭科技,2010(03).

研究内容评价 篇9

在当今多变的环境下, “外包”成为一种战略调整工具, 即把一些重要但是非核心的业务职能交给企业外部的其他承包商去做, 把企业内部的知识和资源集中于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上去。有专家认为, 外包成功取决于承包商的信任, 而盲目地信任潜在的承包商又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因此, 承包商的选择决定了一个项目的成败, 合理选择承包商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国内外对企业承包商选择的研究不是很多。传统的评价大多采用专家分析评价承包商的财务指标, 最终确定综合性能较优的承包商。主要有孟力等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 对承包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建筑企业中, 承包商的选择对整个项目的进展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建筑工程项目本身的特点, 决定了在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和实施过程中, 承包商可能会面临多种风险, 若处理不当会造成施工进程受阻或影响盈利目标的实现。因此, 本文从多层次考虑选择标准, 构建承包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模糊评价方法, 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二、承包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评价原则

在评价方法方面, 一般分为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将评价方法定量化, 评价指标的选择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对承包商选择评价的准确性, 因此,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完整性原则。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承包商的综合水平, 在全面性的原则下, 既能突出重点指标, 又能保持相对均衡统一; (2) 简明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有一定的科学性, 指标体系过大势必将评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的问题上, 而过小又不能充分反映承包商的水平; (3) 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能反映承包商系统的内在结构, 因此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4) 可比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 指标概念明确、数据易测易得, 可操作性强, 便于比较。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指标筛选的原则, 分别从承包商自身、业绩评价、业务结构、融资能力、企业环境五个角度筛选合适的评价指标, 构建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承包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每个角度又包含了若干个评价因子, 反映承包商在不同方面的具体状况。

承包商自身包括, 价值取向, 参与改进主动性, 公司规模。

业绩评价包括, 成本分析, 企业信誉。

业务结构包括, 技术合作, 财务状况, 制造/生产状况,

融资能力包括, 风险评价, 负债比率, 资产结构, 债务资本, 技术平台, 资本实力。

企业环境包括, 政治法律环境, 经济与技术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现象是指有些事物类属标准不明确, 不能确切的归类, 表现出模糊性。项目投资风险也具有模糊性。通常把项目风险即风险大小分为五个等级, 但是很难假定各个等级的标准, 这种带有人们主观意识的分类本身就具有模糊性。影响风险的因素也是具有模糊性的, 不能用一个分数来评价。考虑以上因素,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对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做一个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分析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测评指标集X, X= (x1, x2, x3……xn) 。

(2) 利用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集A, A= (a1, a2, a3……an)

(3) 确定评价集Y, Y= (y1, y2, y3……ym)

(4) 确定评价集的标准隶属度U, U= (u1, u2, u3……um)

(5) 对评判对象建立模糊判断矩阵R

undefined

其中rij表示判断对象在第i个指标上, 对它作出第j等级评价的人数占全部测评人数的百分比。

(6) 计算模糊综合隶属度集B, B=R·UT

(7) 根据一级因素的判断结果, 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8) 计算综合隶属度P

综合隶属度即测评对象得到的测评总分, 据此我们可以对若干测评对象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四、建筑企业承包商选择评价模型的应用实例

本文以某一建筑企业A为例, 对该评价模型进行实际应用, 并对承包商的自身、业绩评价、业务结构、融资能力、企业环境5个主要因素评价选择该项目的承包商。

1.指标权重评价

在此我们需要分别确定5个主要要素, 21个指标各自的权重, 用来评价对承包商的选择。依据评价构筑判断矩阵, 然后计算各指标权重, 并检验其一致性, 最终确定权重集。 (计算过程省略)

A= (a1, a2, a 3, a4, a5) = (0.280, 0.328, 0.231, 0.057, 0.104)

A1= (a11, a12, a13) = (0.470, 0.260, 0.270)

A2= (a21, a22) = (0.500, 0.500)

A3= (a3l, a32, a33) = (0.225, 0.376, 0.399)

A4= (a4l, a42, a43, a44, a45, a46) = (0.091, 0.258, 0.190, 0.205, 0.164, 0.092)

A5= (a5l, a52, a53, a54, a55) = (0.382, 0.358, 0.118, 0.098, 0.044)

从上述计算分析可以提出, 目前看来业务结构对承包商选择的评价影响最大, 技术合作, 人事简况, 财务状况, 设备状况, 生产状况, 产品范围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其次贷款融资能力也是增强承包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否有能力进行资金的运转, 达到预期经济效益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2.因素的评价尺度集

(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利用模糊综合分析法获得所列风险因素的权重后, 需要确定各风险因素的评价尺度。评价尺度根据所列出因素对承包商选择评价的影响程度划分, 将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 分别为很大 (0.9) , 较大 (0.7) , 一般 (0.5) , 较小 (0.3) 和很小 (0.1) 。即评价等级集Y= (很大, 较大, 大, 一般, 较小) 确定评价集的标准隶属度U= (0.9, 0.7, 0.5, 0.3, 0.1) 邀请专家评价小组对每一种方案下的各个评价项目的评价, 得A项目风险的综合评价等级权重集为:

(2)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因素子集的所有因素进行评判,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集为:

同理, B2= (0, 0.665, 0.335, 0, 0)

B3= (0.067, 0.067, 0.379, 0.301, 0.186)

B4= (0.035, 0.483, 0.420, 0.046, 0.017)

B5= (0.191, 0.365, 0.358, 0.054, 0.032)

(3) 三级模糊综合评价。

三级模糊综合评判在各类之间进行综合评判, 三级模糊综合评判集为:

项目A的综合隶属度为:P=B·UT=0.592

综合隶属度为0.592, 说明对该项目的承包商选择级别属于中等偏上。

五、结束语

从复杂系统的视角出发, 对建筑企业选择承包商问题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承包商选择的多层次、多变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筛选的原则, 选取了承包商自身、业绩评价、业务结构、融资能力、企业环境几个指标, 每个指标又包含若干个评价因子, 能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承包商的综合能力。采用模糊层次综合分析法确定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尽量消除指标权重确定的人为干扰。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方法对建筑业承包商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彭杰.建筑企业的供应链管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 (3) :61~63.

[2]孟力, 王鹤春, 刘红华.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承包商选择的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04, 26 (2) :218~220.

[3]贾晓霞, 扬乃定, 姜继娇.项目区域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4, (1) .4~8.

[4]王家顺, 王田苗, 胡耀光等.一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评价模型的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1, (2) .59~64.

研究内容评价 篇10

关键词:企业,项目管理,绩效评价

0 引言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或者工具,对组织所制定目标的完成情况或者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的综合性评价。绩效评价可以适用于组织或者个人。绩效评价系统的建立与实施可以有效地提升组织绩效和个人业绩,也能够提供一种区分人力资源各自优劣,从而合理安排人力资源计划。绩效评价在国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为了应对控股公司的业绩评价。20世纪,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企业主要是单纯的考察公司的业绩,仅仅把利润或者报酬率等财务数据作为考察对象,而且没有单独针对企业管理者的评价体系;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体系以财务指标为主,但是也包括一些市场占有率或者是满意度的非财务指标;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企业面对的市场已经是瞬息万变,各种数据衡量工具的出现,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提高以及各种非财务指标的出现都迫切要求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革。改革的趋势中更加强调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更加强调创新和无形资产。

我国企业项目的绩效评价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企业的管理制度改革而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企业绩效评价多以绝对数作为衡量的标准。改革开放后的初期,开始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企业的绩效,由此使得绩效评价体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特点是把财务指标作为核心指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采取多层次指标体系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这套多层次指标体系能够改善以往绩效衡量体系分析简单、片面的缺陷,能够较为真实、客观、科学地体现企业的真正状况,利于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并调整管理方法。

本文试图对施工项目的量化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提供相对完整的方法体系,供有关单位参考。

1 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项目管理中对于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要求是“三控、两管、一协调”,即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造价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不同单位的组织协调。评价指标要满足股东(或出资人)的期望目标,反映项目准确的业绩水准。

本文把住宅建筑施工建设项目管理评价指标分为安全评价、质量评价、经济评价、效果评价和其他评价5个一级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细分为10个指标层指标,见表1。

采用模糊分析法并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对建筑施工管理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关于指标隶属度的确定,隶属函数法用来测量定量指标,模糊统计法用来测量定性指标,并同步确定定量和定性各自的权重。最终定量和定性的总得分用来综合评判建筑施工管理项目。

模糊分析法并结合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综合评定方法主要是根据指标的不同性质来区分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绩效评价由最后的综合评估分确定。本文就以经济评价、质量评价、效果评价、安全评价以及其他评价5个影响因素建立绩效评价的目标集M={B1,B2,B3,B4,B5}。

通过评估5个指标的权重向量指标,对总体的项目绩效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给出评语集:N={优秀,较好,合格,差}={N1,N2,N3,N4}。

通过已有的资料和数据,得知这5个评价指标可能取得的最大值,把它们代入到隶属度函数公式中得到各自的隶属度函数。因为项目管理的评价指标值越大越好,符合梯形公式,可以运用其来确定模糊关系矩阵。综上,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模糊绩效评价模型为:

其中,bj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ai为模糊评价权重集合元素;rij为从M到N的模糊关系(评价集的隶属度)矩阵元素。

评价指标bj的值代表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绩效,分值高则代表管理效果好,分值低则代表管理效果差。

2 案例

样本来源于某住宅建筑施工企业的2个施工项目,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本文采用模糊评价法来评价住宅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绩效,选取的样本为某建筑施工企业的2个住宅小区项目。总体步骤为首先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样本的项目管理情况进行评价,然后计算各指标的隶属度函数,最后综合评价。

2.1 评价样本的项目管理情况

对于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本文采用10分计分制。分值代表的意义见表3。

隶属度函数用升半型分布来描述:

2.2 计算各指标的隶属度

由以上的各评价指标的分值通过隶属度函数可以算得它们的隶属度,具体如表4所示。

2.3 综合评价

因为样本为建筑施工项目,最后可以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评判出项目管理最好的项目。其中涉及几个变量,分别是综合评价集B、单因素评判矩阵R和权重集A(由层次分析法得到),其中R可以由表4构造得到。

根据公式B=A×R可以得到评判结果:

以上运用模糊分析法分析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绩效,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对项目管理的各指标进行评价。在本文的案例中,项目二的绩效比项目一好。

3 结语

本论文构建了建筑施工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来确定以上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模糊分析法建立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通过实际的案例和数据,对构建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可以供相关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英]理查德.威廉姆斯.组织绩效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胡佐政.企业绩效管理的KPI方法及其实施[J].工业技术经济,2003(2):43-45.

[3]康婉竹.如何从绩效考核走向绩效管理[J].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02(2):38-39.

[4]蔡永红,林崇德.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75-79.

[5]沈翔.平衡计分卡方法在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绩效考核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6]张曙.绩效考核中应注意的问题[J].云南电业,2000(5):61-63.

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研究 篇11

关键词:现代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现状;对策

一、企业内部绩效评价概述

现代管理的观念认为,企业系统管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生产系统以及协调计划系统管理,而企业内部绩效评价体系就是围绕协调计划系统,并以财务管理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在企业绩效评价的实际应用与发展过程当中,又逐渐衍生出包含技术质量绩效评价、行政服务绩效评价、人力资源绩效评价在内的一系列评价体系,因此,企业内部绩效评价已经应用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具体而言,企业内部的绩效评价实际运作包含各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各类评价体系标准的制定、以及评价方法的确定。评价指标是评价方法具体化的表达,是评价内容外在的表现,所以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应该确保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全面性,指标之间也应存在一定的可比性。同时,制定评价标准是完善评价体系的基础,应按照评价指标存在的性质对标准进行量化,对待定性指标可采取标准级别制定,遵循公开化、透明化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标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还要进行及时、高效的调整与偏差纠正。建立好企业内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之后,再利用评价计分方法,实现对评价结果的最终量化。评价系统的计分方法是通过线性规划法、标准化数据法、综合指数法等应用到评价的过程当中。

二、我国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企业内部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依据2006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时办法》及其细则而构建的,较多采用综合绩效评价的方法。该方法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构建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行业的特点确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质量、经营增长和管理现状进行综合的评判。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基本指标、评议指标、修正指标三方面的内容,共30项指标,其中8项基本指标和14项修正指标都是定量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另外8项评议指标为非财务指标。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现行企业内部的绩效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优势,发挥了良好作用,但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其自身的完善与成熟并不能对先天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进行解决,即由于以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主要分析、评价基础而导致的内在缺陷,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企业内部的绩效评价指标设置不够合理与完善

在现行我国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当中,财务指标占22个,权重为70%,而非财务指标只有8个,权重为30%。一般而言,财务指标更加关注于对企业经营绩效的结果进行评价,是对过去成果的描述,忽略了这个结果的取得过程,也较难对未来进行预测。一个完善的非财务指标应该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引导企业强化基础管控,追求稳定、持久发展。不难看出,现行绩效评价的非财务指标涵盖的信息内容不够全面,未能将能够反映企业运营过程的指标,例如售后服务、产品质量等指标列在考核之内。

(二)未对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进行考虑

现行的财务会计只对债务资本成本进行确认,而对于权益资本的成本則当做收益分派进行处理,未对权益资本中的机会成本进行考虑。当净收益为零,实际上权益资本的成本并没有得到补偿。假设社会平均的报酬率为10%,企业占用资产100万元,倘若资产报酬率达到8%,则应是亏损了2万元,并不是盈利了8万元。倘若企业权益资本的成本被忽略,将导致资本使用者——即企业经营者错误地将权益资本理解为是一种免费的资本,可能会产生“免费资本”的思想。企业经营者就有可能不再重视资本有效使用,导致企业使用资本失去约束,出现随心所欲、不计成本使用的现象与问题,严重时还会出现投资低效、重复投资、甚至投资失误等影响企业获利的决策行为,引发投资膨胀以及社会资源的浪费,影响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三)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客观评价的4个类别的“基本指标”里,没有任何指标和现金流量相关,“修正指标”也只是存在“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与“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两个指标。总体而言,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重视程度不足。现金流量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财务安全性以及流动性,其以收付实现制作为确认基础,因此可靠性与安全性较高,能够准确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业绩。

(四)较难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动态问题进行反映

现行指标体系没有对或有事项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给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进行认真考虑。比如企业给其他单位进行债务担保而承担的部分连带责任、可能产生的诉讼赔偿损失、因为环境污染而产生的治污费、罚金支付等或有事项,以及重大诉讼、重大投资、销售退回、资产损失、债务重组等事项都可能给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一定影响。

(五)未能对行业差异给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进行考虑

企业在行业类别、战略地位、竞争力强弱、规模大小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别,受到国家宏观调控以及部分产业政策的影响,部分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处于长期的竞争当中,所以,不同的市场环境以及行业差异也会对不同行业企业的业绩产生影响,这不是管理者的努力程度与经营能力所能决定的。

三、健全与完善企业内部绩效评价体系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非财务指标涵盖信息内容的全面性,拓展指标覆盖面

第一,加设非财务指标,不断提升财务指标准确性与可靠性。财务指标是对经营结果进行反映,而非财务指标是对经营过程进行反映,二者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果存在某种联系,同时非财务指标的结果也源自多个方面,并不完全依赖于财务部门,例如市场份额能够从相关社会机构处调查获得,所以,非财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财务指标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防范了财务指标把玩“数字游戏”而存在的风险;第二,加设能够体现企业信誉度的非财务指标。及时性地偿还债务、发运货物、交付货款、以及承诺与质量相符等,都是企业良好信誉的重要体现,企业信誉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所以,信誉也应该构成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面对当前社会存在信誉不高的状况,利用信誉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可考虑采用及时发货率、逾期偿债率、拖延货款交付率、退货率等对企业的信誉程度进行综合量化考核;第三,加设反映顾客的非财务指标。顾客就是企业的上帝,企业应该提升顾客的重要性认识,从而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务收益。可利用市场份额、顾客满意度、顾客增长率、顾客保持率等对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进行衡量;第四,应尽可能地对非财务指标进行量化。只有实现指标的量化与计量,才能够保障评价标准、过程、以及结果的正确性与客观性。在做好定性分析的前提下,应强化定量分析研究,科学地选取定量分析方法,使得非财务指标能够进行计算,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确切的数据结果。例如对员工工作状况进行评价,可利用员工流动率、劳动生产率、培训费率等指标进行分析。

(二)引入经济增加值,充分考虑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

引入经济增加值的(EVA)概念,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评价,解决由于未对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予以考虑而产生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增加值=税后经营利润-债务与股权成本,剩余利润才是这部分资本金在既定时间里创造出的利润。所以,在进行利润计算时要引入经济增加值,在考虑债务资本成本的基础上,还要对所有者权益资本成本予以考虑。若经济增加值为负,即使财务报告盈利,实质还是亏损,也是企业侵蚀股东的财富。若经济增加值为零,表明企业利润只可以满足投资人、债权人预期获取的收益。经济增加值的使用可防范现行净利润考核中由于不考虑所有者权益资本的成本,造成资本使用者不重视资本有效使用,从而出现的投资低效、重复投资、投资失误等决策行为,从而不断促进企业长期利益的提升。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可利用银行优惠利率当作股东资金成本。

(三)适当增加与现金流量相关的评价指标

现金流量以收付实现制作为确认基础,反映出企业的财务安全性以及流动性,其可靠性较高。如果企业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就算其他指标表现的再好,也会直接造成企业的破产倒闭。现金流量的状况对于企业绩效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填补会计方面的不足,应从偿债能力、收益质量、营运能力等方面开发出现金流量的指标。可考虑销售现金比、主营业务收入比率等指标。

(四)披露或有事项,强化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动态管理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或有事项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对企业的经营运作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影响着企业的偿债能力。在对我国企业展开绩效评价时,应要求企业对于或有事项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进行充分披露,在偿债能力的指标体系中加设或有事项比率指标修正企业的偿债能力。

(五)健全企业的分类管理和考评机制

科学、公平的考核应该对企业的差别进行考虑,我国企业的领域不同,政府对其的管理目标也不尽一致。一般而言,国外发达国家会根据企业的不同经济目标划分成两类:一是政府功能领域的企业,涵盖国家安全、公共产品、自然垄断等方面;二是竞争领域的企业,例如一般性工商領域。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健全企业的分类管理和考评机制,对待前者,应兼顾企业的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考核,对待后者,应更加重视经济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1.孙丽艳,苗成林,冯俊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更新绩效评价研究施[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2.陈晓琳.沃尔评分法和经济增加值(EVA)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以青岛海尔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2(9).

3.张耀煌.与时俱进,贴近企业实际——学习《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新版标准的几点体会[J].上海质量,2012(8).

4.张林.创新型企业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财务与非财务视角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商业经济,2012(6).

研究内容评价 篇12

1 评价目的

通过对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情况进行质量评价, 分析其用地规模, 对比耕地占用、补充情况, 了解项目补充的耕地是否满足要求, 是否落实国家对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的政策。达到保护耕地, 保护粮食安全, 指导项目合理选址的目的。

2 技术方法及流程

2.1 评价主要依据

(1) 《农用地分等规程》 (TD/T 1004-2003) ; (2) 《农用地定级规程》 (TD/T 1005-2003) ; (3) 《农用地估价规程》 (TD/T 1006-2003) ; (4)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9]168号) ; (5)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技术规范 (试行) 》的通知 (农办农〔2012〕35号) ; (6) 贵州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 (7) 县级最新度变更调查资料; (8) 贵州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数据库 (2011年) 。

2.2 资料收集整理

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涉及区 (县) 的变更调查、遥感影像、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成果、项目区勘测定界范围、补充耕地台帐等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核实。

2.3 内业评价

以年度变更调查耕地图斑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的新增耕地面积作为分等单元, 结合贵州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数据库中农用地分等因素图、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 获取相应的指标控制区属性值, 并赋予分等单元产量比系数、光温或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重新进行分等单元等指数计算, 确定耕地质量等别。具体如下:

2.3.1 确定耕作制度与指定作物和基准作物

标准耕作制度是指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 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 在不造成生态破坏, 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生产潜力的一种农作方式。按照《贵州省标准耕作制度》, 确定项目所涉及区 (县) 的标准耕作制度和主要农作物。

2.3.2 确定指标控制区

指标区是对区域内决定耕地自然质量的各分等因素的组合, 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 充分考虑地方特点, 并体现土地自然属性, 体现土地利用结构、生态、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 同时保持行政村界完整性的原则进行划分。根据贵州省分等指标区划分占用和补充耕地所涉及区 (县) 的情况。

2.3.3 确定光温、气候潜力指数

光温生产潜力指数 (用于水田) 指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 水分、CO2供应充足, 其它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 理想作物群体在当地光、热资源条件下, 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为 (用于旱地) 。指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 其它环境因素均处于最适合状态时, 在当地实际光、热、水气候资源条件下, 农作物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根据贵州省农用地分等技术指导组提供的《贵州省分县主要作物调查表》, 得到所涉及区 (县) 光温生产潜力指数和气候生产潜力指数值。

2.3.4 确定产量比系数

产量比系数是指以基准作物为基础, 按基准作物实际产量与当地指定作物单位面积实际产量之比。即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基准作物单产/指定作物单产。

2.3.5 确定评定因素及其权重

分等因素分为推荐因素和自选因素。推荐因素由国家统一确定, 分区、分地貌类型给出;自选因素自行确定, 一般不超过3个。采用特尔菲法和因素成对比较法确定因素因子的权重。通过因素间成对比较, 对比较结果赋值、排序, 按指定作物分别确定了因素的分等因子权重

2.3.6 评价数据库的建立

在Arc GIS系统中完成各因素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挂接, 使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种数据模型联为一体, 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相互查询与检索, 形成耕地质量评价因素分值数据库[2]。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 将选取的因素分值图进行空间叠加, 获得评价单元因子质量分, 形成评价因子数据库、耕地质量评价数据库。具体见流程图。

2.4 外业评价

2.4.1 自然质量状况调查

实地踏勘补充耕地的地形部位、土层厚度、耕层厚度、耕地质地、田面坡度、砾石含量、灌排设施、田间道路及周边污染情况等。若补充耕地地区及周边土壤和水有可能被污染的, 还要调查污染源和污染类型以及耕地利用状况与经营状况等[3]。

2.4.2 补充耕地质量核查

对补充耕地进行外业踏勘和实地核查, 收集新增耕地质量评定涉及的土地层度、剖面构型、表土质地、灌排条件、土壤PH值、障碍层深度、岩石露头度等指标评价因子及相关资料。根据踏勘结果, 按照贵州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 对补充耕地进行质量核查。

2.5 内外业综合评价

根据外业实地踏勘结果, 修正内业预判结果, 通过综合评定, 最终得到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地类以及质量状况。

2.6 评价流程图

如图2。

3 评价结果

根据项目区勘测定界图、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 结合最新的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 采用数据空间叠加分析的方法, 评定项目占用耕地质量状况、项目补充耕地状况。对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核实项目是否实现了占用和补充耕地数量上相等, 质量上相当, 或略有提高, 符合国家占补平衡相关要求。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耕地保护工作是国家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工作的核心之一。国务院从严格土地管理的要求出发, 对建立完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制度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对建设项目占用和补充耕地情况进行质量评价, 分析其用地规模, 对比耕地占用、补充情况, 了解项目补充的耕地是否满足要求, 是否落实国家对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的政策。达到保护耕地, 保护粮食安全, 指导项目合理选址的目的。

关键词:占用,补充,耕地质量,调查评价

参考文献

[1]董秀茹, 尤明英, 王秋兵.基于土地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4) :336-339.

[2]董焱, 叶公强, 刘定祥, 等.耕地整理潜力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4, 20 (4) :287-289.

上一篇:车辆颜色识别方法研究下一篇:电子产品的质量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