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容目标方法

2024-09-26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精选8篇)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 篇1

研究目标

(一)通过建立高校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表明:中国的希望在青年。当今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青年的成长带来巨大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大学生党员面临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国内情况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但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中的中坚力量之一,必须牢牢掌握思想武器,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

(二)通过建立高校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长效机制,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

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中明确提出:“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对高校学生党员的经常性教育,使大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

(三)通过建立高校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提高高校学生党员自身成长的能力 高校学生党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党员,又是学生。作为青年人,大学生党员渴望求知成才、实现自我价值,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他们对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表现出对政治、社会的批判精神和主体性的原则。但由于其生活阅历不深,与社会接触不多,缺乏社会政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锻炼,在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显得茫然,无所适从。因此,通过建立高校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长效机制使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和锻炼,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研究内容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党员存在问题

1.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存在“弱化倾向”。

不少学生党员虽无不良表现,但各方面表现也不突出,与普通学生差异较小,弱化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党员在入党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党员的形象,不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二是以党员身份参与的活动较少,主动为大家服务的意识不强;三是学生党员大都集中在三、四年级发展,而高年级的党员忙于实习找工作,党员的示范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2.新党员缺乏吃苦奉献精神,滋生贪图享乐思想。

一些大学生在入党前各个方面积极要求上进,品学兼优,而在入党后,思想行为出现了个滑坡,认为自己的目标已经达到了,可以松口气了。时间长了,这些学生党员就会滋长贪图享乐、投机取巧的思想,过去的那种吃苦奉献精神逐渐被削弱。另外,部分学生党员老好人思想严重,缺乏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勇气。不少学生党员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不犯错误,洁身自好就行了,至于同学中的违规违纪行为,校园中的不良现象等,那是自己力所不及的。如果向党组织和学校管理部门反映了,弄不好会遭到同学白眼,使自己被动,于是就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

3.个别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

由于社会现实和思想认识等因素,个别大学生党员把入党看成是一种筹码、跳板或某种通行证、优惠券。由于这些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在入党前往往还能要求自己积极上进,入党后却在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时,将个人利益突出在前,不密切联系群众,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少数大学生党员入党后不但不能密切联系群众,反而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对同学傲慢,自觉高人一等。也有的大学生党员入党以后,精神意志消退,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怕吃苦,怕挑重担,有事躲着走,而有好处如评优评奖等时则抢着上。首先表现在选择入党积极分子方面,一些学生党支部没有严格地执行组织程序,共青团推荐优秀团员入党的组织推优程序,在某些班级被个别辅导员点名指定所代替。

(二)党支部存在问题

1.学生党支部工作压力较大。

党支部书记一般由辅导员兼任,他们忙于日常管理,难以有较多精力顾及对党员队伍的教育。主要表现在:一是低年级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比较多,但不能做到及时谈话和加强培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二是对没有提出入党申请的学生缺少及时和正确的引导。三是对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放松教育管理,缺乏严格要求。

2.学生党支部日常管理和活动效果欠佳。

党支部活动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和培养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党支部活动大都局限于学习党内文件,听专题报告,参加义务劳动和服务等。二是组织生活会上自我批评的比较多,互相开展批评的比较少。比较重视党员发展计划的上报,而对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和培养重视不够。

3.对大学生党员的经常性学习教育抓得不够紧。

当前,普遍存在着党组织重视党员入党前的培养,而忽视入党后的经常性教育的现象,使培养发展与继续教育相互脱节,特别是新党员在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教育方面很少有具体措施,致使一部分党员疏于教育、疏于学习、疏于管理,思想上、行动上成为自由人,这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解决对策

(一)建立高校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的教育机制

1.要丰富大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要注重贴近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贴近大学生党员关心的问题,贴近大学生党员接受思想教育的思想特点,贴近大学生党员的思路和语言,这样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如要注重大学生党员的主体需求和大学生党员群体特点和思想特征等方面,对他们在社会实践、爱心和责任心、创新等方面进行教育。

2.要创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氛围。一是构建大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网络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的发展给大学生党员管理带来的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网上党校,网上大学生党员信箱,网上党员在线咨询等方式,增强大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时代性。二是构建大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社会实践模式,让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强大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3.要加强大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要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纪律严、作风正的大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工作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中的骨干作用。如定期对党课教师进行培训,并以此促使党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推进了学校党课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充分发挥了党校在大学生党员经

常性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建立高校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的实践机制

1.设立党员责任岗

可以按照“按需设岗、因事设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的原则,根据本校的特点设立具体的责任岗,如设立学习责任岗、安全责任岗、信息责任岗、宿舍责任岗等具体的岗位,明确学生党员在各类责任岗的职责,制定考核与奖惩措施,激发学生党员在各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2.设立助学帮困岗

以学院(系)为单位,建立“三困”(生活上有困难、学习上有压力、心理上有障碍)学生资料,通过学生党员自荐和学生党支部推荐等方式,让学生党员与“三困”学生“1+1 助学帮困”。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帮助联系助学贷款,对其生活上多关心、照顾;对学习上有压力的同学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党员与其结对,辅导、督促其学习,帮助提高其学习成绩;对心理上有障碍的同学,与其多谈心、交流、沟通,使其健康面对学习、生活。

3.设立社会实践岗

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评价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有意识地让学生党员参与、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党性观念、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党的宗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党员的先进性。

(三)建立高校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的管理机制

1.要完善制度,保证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有章可循。

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规范党组织的工作程序,使大学生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真正做到有据可依、按章行事,使基层学生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同时,对制度本身也要不断进行检验完善,如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要经常总结经验,把好的做法通过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2.要健全大学生党员评议制度。

对大学生党员开展评议工作,应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党性,加强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发挥自身潜能为主要内容,坚持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原则。一是要确立考核标准,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二是建立全面、立体的考察制度。如开展学生党支部评议、党小组之间的互评、班集体评议、寝室成员评议和任课教师评议等。三是建立党群联系制度。通过信箱,邮箱、公标栏和宣传栏等加强党群联系,注重群众的反馈意见。

3.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媒介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远程教育、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的发展给大学生党员管理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如网上党校更有利于大学生党员合理安排时间参加党的理论培训;网上大学生党员信箱,可以更快捷地收集大学生党员思想汇报;网上党员在线咨询,可以较好地关怀大学生党员的工作及个人生活状况,解答大学生党员的困惑,帮助大学生党员渡过思想或生活上的困难。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日常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党员在经常性学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文献研究法

根据研究目的,通过调查文献获得资料,从而全面、正确的了解、掌握高校学生党员

经常性学习教育长效机制的现有研究情况。

(3)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经常性学习教育的一些实践性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 篇2

多源信息融合效果的评估方法是伴随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出现在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验收考核中,关于多源融合后目标定位精度的评判方法,即如何考查被测信息融合系统输出的目标航迹位置精度,一直以来就是困扰测评人员的难题。多源融合的一个原则就是目标的定位精度不应低于其中单个传感器的定位精度。因此有观点认为,既然精度要与单个传感器相比较,就看单传感器的定位精度,比如单传感器指标是对距离和方位测量的标准差1σ ,那么就应该以GPS值为标准,把融合后目标位置转换到传感器坐标系下,同样求出距离和方位向1σ指标。如果融合后目标相对传感器的距离和方位均不低于单传感器1σ指标,方可认为合格。分析和试验表明,该评判方法存在不合理之处。通过与目标的标准位置对比,综合考虑位置误差均值和离散值,以圆概率误差评价位置精度更合理。

1问题分析

首先来看距离、方位1σ指标评价的问题。距离和方位对单传感器来说是2个相对独立的测量值,而目标的位置是距离和方位的关联值,单从距离和方位分别考核目标的位置是不合适的。在传感器坐标中,测量点和处理结果与其真值( 在此假设GPS为真值) 比较位置,距离和方位精度都高是目标位置精度高的充分条件,但并不是必要条件。传感器坐标系如图1所示。目标的真实位置位于十字标识的位置,它正好处于圆周上,圆点为传感器的探测位置,方块位置为处理结果。圆点1探测距离的误差为0,比处理结果1距离误差小,但方位误差比处理结果1大; 圆点2探测方位误差为0,比处理结果2方位误差小,但距离误差比处理结果2大,实际上处理结果的位置均比传感器观测更接近目标的真实位置。

另外从计算方法来看,虽然传感器的报告已经经过了系统误差校正,但仍无法彻底消除测量系统误差,最后评判处理结果的定位精度时也应该考虑到误差均值的存在,不能认为误差均值为0而单看标准差σ。如式( 1) 所示,σ反映了变量对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当平均值相同情况下,用σ来比较2个变量的稳定 / 波动程度有意义,但均值不等情况下,单看σ就很难评判位置优劣了。

式中,Δxi= xi- Xi,xi为测量值,Xi为其真值; Δ为Δxi的平均值。

假设目标沿圆周机动,多次测量的点位距离和方位均如图1所示,测量值每次相同,即都等于均值,那么处理后目标和单传感器相比,距离和方位的1σ均为0,是否就得到处理前后两者精度相等的结论呢? 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再假设目标沿圆周运动并进行了n次测量。传感器测量和融合处理结果每次的位置相对GPS总是如图1所示。

设GPS位置相对传感器的距离Li= L ,方位Bi,i = 1. . . . . . n。

传感器的测量值如LD1所示,距离li,方位αi,求与GPS的观测误差,则有:

即测量距离误差均值为0,方位测量误差均值为α ,求误差的标准差,则有

即距离和方位1σ = 0。

假设融合处理结果位置相对传感器的距离和方位如图RH1、RH2分布,则误差正负交替。

即距离和方位误差均值为0,求距离和方位误差的标准差,则有

即距离误差1σ = d ,方位误差1σ = β ,比传感器的距离、方位1σ要大,但实际上融合结果的距离方位误差均值更小,位置比传感器探测更加靠近目标GPS值。

再以GPS位置为心,以某传感器探测位置与GPS的距离为半径做圆。假设传感器探测位置如图2所示,位于传感器和GPS位置的连线上。则距离探测误差为r ,方位探测误差为0。若要融合结果不差于传感器,则只有如图2所示的圆的直径上的点满足条件。

若传感器探测位置如图3所示,则观测距离误差为r ,方位误差为α。则若要融合结果不差于传感器,则只有如图3所示的扇环内的点满足条件。

若传感器探测位置如图4所示,则观测距离误差为0,方位误差为α。则若要融合结果不差于传感器,则只有如图4所示的弧线上的点满足条件。

本来以GPS为中心一定范围内的落入点均可满足位置精度不低的条件,但是若以距离和方位2个条件分别要求都要优,则只有很少的部分点满足,可见按距离和方位分别考核的条件太强,大量合格点将会被判定不合格。

通过推导,容易得到二维极坐标( ρ' = ρ + Δρ ,θ' = θ + Δθ ) 向笛卡儿坐标系转换公式为:

略去二阶项,位置误差的传递公式为:

假设距离方位误差独立,则误差方差传递公式为:

可见目标位置误差与距离方位测量精度和相对距离是密切相关的。

以合作目标的差分GPS数据为真值,采集了单传感器探测的目标数据,并采集了合作目标惯导的定位数据,进行了一个统计试验。通过计算距离、方位1σ指标,发现本来定位精度较高的惯导数据,统计的方位1σ指标比单传感器好,但是距离1σ指标比单传感器还要差。事实证明分别从距离和方位1σ考核多源融合后目标位置精度的方法是存在问题的。

2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非合作目标进行探测与跟踪时,目标的真实状态未知。因此基于目标测量的各种统计估计方法都不能准确估计出目标航迹误差,即使在物理域进行传感器标校/对准或在信息域进行传感器时空配准,仍无法消除测量系统误差。剩余的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混杂在一起,成为目标航迹精度的主要因素[1]。这里给出目标航迹精度的定义: 目标航迹状态估计与目标真实航迹状态之差的协方差[1]。目标位置误差的均值和离散值越小,被测系统掌握的目标位置精度越高。

这种情况下,不考虑空间高度,如何把传感器坐标系中距离和方位的一维误差转换成大地坐标系中平面的二维误差呢? 与射击类似的,可以把目标真实位置作为靶心,测量值的分布距离靶心近则位置精度高[2,3,4]。圆概率误差( CEP) 正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CEP定义如下: 50% 的测量值落在以其均值为中心的一个圆内,该圆的半径即为圆概率误差。美军为其战术数据链Link - 16的终端设备制定了目标航迹质量标准,正是采用航迹误差散布椭圆面积作为分级门限。

参考某国军标中圆概率误差的计算方法如下,其数学推导过程参见文献[5]:

式中,x0i、y0i为第i次测量坐标真值( GPS) ;

当系统误差为0时,以上方法反映了目标位置的随机误差分布情况。

工程实际应用中系统误差依然存在,可选取被测融合系统输出的N条航迹目标位置(xij,yij) 和其对应时刻的基准位置(。其中,i表示航迹编号; j表示该航迹上的位置点编号。

计算位置误差均值:

第i条航迹坐标平均误差值:

Mi为第i条航迹的总点数。

位置误差均值:

N为统计被测系统输出的总航迹数。

求位置误差均方根值:

位置误差均方根值:

该方法通过误差均值和离散度,反映了融合后目标偏离真实位置的情况。以大地坐标系中目标的实际地理位置为考察对象,综合考虑误差均值和离散值,在工程应用中更有实际意义。

3仿真试验

在试验中,设计了3个传感器对低空机动目标的跟踪场景。各传感器特征如下:

传感器1观测频率高,定位精度介于3种源之间,只有位置信息; 传感器2位置精度差,观测频率低,提供身份属性信息; 传感器3位置精度高,但是频率较低。基于传感器特征分析,融合处理采取如下策略:

1统一转换为地心直角坐标系[6,7];

2时空配准,采用交互多模法[8]将单传感器报告进行轨迹滤波,获取其对目标在同一时刻的位置估计,进行多源关联分析;

3对各节点送来的航迹数据( 目标属性) 进行关联和合成[9]: 最终目标的轨迹输出选择一条最佳传感器航迹[10],即从精度高的传感器中选择为中心航迹,并利用其位置估计值( 一定时间范围内,时间太长则目标可能发生机动) 代替精度低的传感器的位置报告; 利用传感器2获取的信息补充目标的身份属性。

选取不同时段的5组数据,处理前后各传感器CEP指标统计如表1所示。

由于采取了策略3以传感器3的探测为主航迹,融合最终的输出结果围绕在传感器3的航迹周围。从CEP统计可见,融合处理后目标位置精度不低于单传感器中精度最高的源; 当高精度的传感器失去观测时,融合输出结果比精度低的传感器的报告提高了位置精度,实现了航迹的连续跟踪。

3个源信息融合得到的目标航迹最后结果,相比较单传感器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比传感器1的观测报告位置精度高,补充了属性信息;

2比传感器2的观测报告位置精度高,轨迹点密度高;

3比传感器3的观测报告轨迹点密度高,态势刷新频率高。由此可见达到了融合处理的目的,表明融合处理方法是有效的。

4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多传感器融合后目标定位精度的评估方法,认为融合效果评估要从融合目的出发,脱离目的的评估是没有意义的。另外在对多源处理效果评估时应考虑如下问题:

1影响最终融合处理结果的因素很多,包括数据源质量、目标机动和环境因素等;

2多源融合特别是多种异类传感器关联融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实现属性综合互补印证还是其他,即提高定位精度不一定是融合的唯一目标,这影响了评估的要点;

3多源融合效果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模型,应该从目标信息完整度、处理时延和处理准确率等方面建立综合效能评估指标体系[11]进行评判;

4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融合算法[12],相应的效果评估也需要不同的仿真场景和一定的样本量支撑。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复习;目标;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1-0001-03

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毕业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通过复习,将整个小学阶段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的目的。面对这样艰巨的学习任务,学生难免会产生畏难和恐惧心理。那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帮助他们渡过这一关呢?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复习目标

复习目标对复习课起着导向、激励、调节和评价的作用。复习目标的确定,要依据三个方面。

(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是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也是依据课程目标来进行的,所以,在指导复习时应该以此为训练的达成要求。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准绳,指导不离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构建课程目标依据的内涵(即三个维度)要有深刻的理解,其次对阶段目标提及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达成要求要明确到位,避免复习过程中出现越位或不到位的盲目指导,导致复习事倍功半。

(二)依据教材

复习不是抛弃教材另搞一套,而应立足于教材,以教材为本。从教材整体性出发,按知识体系或单元,抓住重点与难点,整合复习目标。以单元、知识点为线索,进行复习。如引导学生列表整理要求背诵的课文,同时“适度延伸”,引入课本外的片断或短文,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练习实践。在对知识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重点与难点进行加深与拓宽,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巩固和提升。

(三)依据学生实际

要依据学生实际就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了解,要掌握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既要研究学生群体,又要研究学生个体。尤其对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因材施教,使他们各有所得。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就某一节课的目标而言应针对学生实际有所侧重,合理利用时间,要有计划地将课堂复习目标重点定位在认知、能力、情感的某一方面,从而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把握复习内容

为了进行系统、高效的复习,将复习内容分为汉语拼音与汉字、词语、句子、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阅读、习作等几方面。

(一)汉语拼音与汉字

1.汉语拼音:能正确认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正确拼读音节,并能借助拼音认读汉字。

2.识字: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和常用偏旁部首,有独立识字的能力,会利用字典,熟练使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识字,能准确辨析课文内的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字,能纠正常见的错别字。

3.写字:能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词语

理解或领悟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的辨别;词与词之间的正确搭配组合;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的辨析;按用途、词性等词语归类;成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三)句子

掌握四种句型,各种句式变换的方法及要求;理解不同语言环境中句子的含义,准确判断和更正歧义句;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对病句“对症下药”,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判断修辞种类,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四)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水平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已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

口语交际主要考查考生在特定的场合、环境、对象中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听”的训练考点内容是听记和听辨的训练;“说”的训练考点内容是实际生活中的转述、劝解、辩论、祝贺、谈看法等;语言技巧的考点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表达要得体;二是幽默表达的技巧;三是理解语言的言外之意。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形成“自立、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六)阅读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文基本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小学六年应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

阅读主要考查:总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

(七)习作

习作是学生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

三、优化复习方法

(一)归类整理,形成系统

首先,教师要抓住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指导学生对复习内容进行分层、分类、分项,学会归纳总结,将细碎的知识点,梳理成“知识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知识体系。例如:

复习词语时,引导学生梳理为:词语的理解和感情色彩;同义词、反义词;词语搭配;词语辨析和归类;成语的理解;谚语、歇后语、对联等。

复习古诗这一内容时,切忌让学生重复抄写,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梳理。如:含有“月亮”的诗句;有关送别的诗句;表达深刻哲理的诗句;有关描写节日的诗句;表达爱国情怀的诗句;托物言志的诗句等。

复习课文内容时,要求学生熟读教材并进行归类:①内容要点归类。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人物特点归类。可以编成连线题或填空题进行练习。例如:这学期,我们认识了 的李大钊, 的凡卡。③文学常识归类:可以设计成连线题或填空题进行练习。中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 、 、 、 。④表达方法归类:可以编成选择题进行练习。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作者运用了 A.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B.总分总的结构方法。C.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只有这样进行归类整理复习,学生才能对知识块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中寻找一些规律,便于对知识的巩固、知新。切实做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以获取“省时高效”的复习效果。

(二)创新设计,优化课堂

复习课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要实施开放式教学,即让学生自主选择复习的内容和形式,自己总结复习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习的方向和进度,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等。复习时,教师要把复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复习生字:“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难写,应重点复习哪些字;你愿意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可以反复练,可以同桌合作听写,也可以出一份自测题。”复习阅读部分:“自己从课外读物中找一篇文章,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怎样回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还可以尝试每复习一类知识或一个单元,让学生写一份“复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复习中的新收获和成功的复习方法。复习完整册教材后,让学生每人出一份测试题,在全班内互相检测。这种开放式的复习,学生自身受益,全班其他同学也受益,教师也能了解到更多的学情信息,使指导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同时,还可以开展“闯关”“夺星”“争优”等竞赛评比活动,将一类基础知识或一个单元的训练内容分为几个站,每一个站还可分为几个小关口,学生由易到难闯过一个个关口、站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三)及时评价,深化巩固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老师要在不同的阶段给予学生及时合适的评价。评价应以鼓励为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兴趣,让学生学的主动,学的积极。评价能迅速反馈复习课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各方面的不足,让老师的教学能得以及时调整和改变,从而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

首先,适当做题是语文复习课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查漏补缺,巩固理解,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练习”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层次,循序渐进,要多角度地训练思维能力。例如,字词方面,第一步先让学生自己抄写;第二步有选择地让学生听写;第三步,让学生做练习等。

其次,训练的方法多样。可先讲后练,给出规律,学生把握标准练;也可边讲边练,以解答疑难,反复实践;还可先练后讲,在学生“山穷水尽”时加以点拨,让学生恍然大悟。

再次,跟踪信息,创新练习形式。新课程改革为语文考试注入新的活力,语文考试试题不断呈现出文化内涵丰富,人文精神突出,地域特色突出的特点。试题结构多样化,相对稳定,日趋科学,并以主观题为主。开放性试题分量加大,新题型层出不穷,拓宽了学生展现个性发挥特长的空间,如画配诗、编对联、写建议、说推荐理由、成语替换、加批注、写摘录、拟标语或宣传语、谈感受、推荐名著、设想描绘、尝试评价或感受评价、想象描写、学习卡片等多种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四)教以方法,学以致用

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增强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例如,阅读测试的核心是具有较好的理解、感悟和表达能力。理解与感悟的关键又在于“读”。读不通顺,读不明白就无法进行理解与感悟。因此,要特别重视“读”的方法。平时读书,我们都有充足的时间,但考场上,受时间限制,就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有效的阅读。一部分同学习惯先读阅读试题,然后做一题,去文中找一题,这样反而“欲速则不达”。有些题缺乏前后文的联系,则会导致理解偏差或不准确,不全面。正确的做法是,先浏览全文,大致了解文章,然后读题,了解检测内容;之后要再次品读全文,深层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感悟文章的情感;最后再逐题去做。做题时,须特别注意语言表达要紧扣题意,语句要完整、流畅、简练,用词要准确、生动。

又如,作文考试中,无论是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自由作文等,不外乎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或对材料的扩写、缩写、改写、续写或应用文、看图作文、想象作文等。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好作文。

审清题意。包括审清对象(写人?写事?写活动?写物?);审清范围(时间、地点、数量、人称等);审清重点(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即题眼。)

1.明确中心。一种作文命题是题目本身就规定了文章的中心。如,“一个刻苦学习的同学”。另一种是题目只规定了写作范围和写什么内容,但确定中心要靠考生自己来定。如,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同学。

2.选择材料。材料要能反映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材料要真实,有典型性。材料的筛选要反复思考。可以先将能用的材料一起罗列出来,再根据题意的需要,选择最有表现力、具体而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3.组织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文章之前先列好提纲,明确按什么顺序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怎样分段,怎样衔接过渡;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怎样开头结尾等。列成提纲,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4.认真修改。文章写好后,必须认真读几遍,边读边检查边修改。修改文章包括改正错别字,改通句子,改正标点符号,且注意文章条理是否清楚,以及重点部分是否具体等。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 篇4

在语言学当中,认识语言学是一种新范式,这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方法、理论和相关的研究课题。认识语言学大致是从上世纪中后期才开始兴起,并在上世纪末期开始在不同的领域进行传播,其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加大,涵盖了许多领域,比如 :语篇、音系、意义等等。该理论在一次重要的国际认知语言会议上得到确认,同时相关的杂志发表了认识语言学。自从杂志诞生以后,认知语言学正式被视为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相关的医疗科学等之间都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通过多年的发展以后,渐渐地成为了现代语言学当中举足轻重的一门学科。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当中,认知语言学通过不断的研究,在许多的领域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 :概念隐喻、范畴化、多义性、转喻、语法化等等。尽管如此,在许多方面依然存在着严重不足,比如 :研究的切入点、感兴趣的课题等等方面,这些不足还需有待改进。

2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众所周知,一个人要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观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语言。因此,从“表达思想与观念”的角度上来说,研究人类语言,该观点实际上就是时常被提起的认知观念。这种认知观念认为,在认知系统当中,语言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认知系统又是由多个部分组合而成的,比如 :抽象化、范畴化、情感、感知等等多个部分组合而成。而认知能力和语言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并受到了语言的影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对语言进行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思想、观念、表达。

根据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整理,可以认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有以下内容 :探索出带有紧密联系的形体的概念知识,得出相关的经验证据,同时探索出身体经验、概念系统、语言结构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得出上述三者的意义、语言、认知及后三者的密切关系。也就是现在常被提及的所谓的关系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去不断发现人类语言、认知、语言、共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人类认知过程中的奥秘。比如 :像兰格克、雷科夫等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其研究的目的也都有所涉及,如果仅是从这一目的来看,大家的认识语言学都是完全一致的,那么这两位语言学家的理论就可以合法地称之为认识学。然而,认知的承诺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方法与原则是不起作用的,对语言描写的形式与内容也没有明确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十分宏伟的目标,同时也是当前较为热门的一大课题,该课题正在不断地揭示着人类智能的奥秘。

3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在认知语言学当中,其研究方法各式各样,非常复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各方法之间又是相互一致的,其研究的理论原则是一样的。相关的研究专家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作出了如下的概括 :1)语义结构不是完全普遍的,在不同的环境当中,其语义结构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存在着语言差异。语义结构实际上是建立在一定含义的意象规律上的,其知识和描写存在着关联。2)不管是一个语法还是一个句法,原则上都不会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但是,语法在本质上是带有符号性的,其存在形式也较为特殊,通常是存在于规约符号化当中。3)词汇和语法二者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实质性区别。形态、词汇、句法这三者成为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性,这些符号虽然会因为参数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别,但是,可以进行任意的划分,进而组成不同的成分。

(1)概念语义原则。意义等同于概念化,也就是说,心理经验的过程和不同的结构,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通常来说,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大脑被激活的概念,不管这个人是说话人还是听话人,更为具体地来说,意义的存在有其特殊的性质,主要来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的,表现在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体现了具体的文化的交流方式。上述原则说明,意义的描写实际上就是人的大脑和词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世界和词之间的关系。

(2)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语法性判断设计范畴化。一个话语的可接受性和语法性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不是属于接受和被接受的简单模式,而是渐进式的。所以,语法性判断也就是渐进式的,同时在渐进的过程中语义、语境、语法规则密切联系在一起。认知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要将语法变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因为语法判断性带有可变性、渐进性和语境中的依耐性,要想达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是非常艰难的。

4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就对几种较为常用的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1)认知语法。认知语法是较为著名的兰格克的语言学理论,在刚开始称之为空间语法。空间语法理论认为,语法和词汇之间是连续性的,其描写的结构较为单一,只有符号结构,同时还是某一种概念输入之后带来的结果,在很多研究中认为该概念的输入显得较为多余和抽象。而一个符号的成分,语法的、词汇的,实际上是多义的,具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意义家族,其中不同的意义之间带有一定的相关性。认知语法的观点认为,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不同的心理经验,将会带来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被称之为认知域。概念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空间、时间、颜色概念等等,比如 :概念合成物,有的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

(2)句式语法。句式语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语法分析方法,由于其研究中心的特殊性,后被以该研究中心为命名。在句式语法中,语义、句法、语用信息等是完全一致的,其重要性是完全一样的,不管是哪一方都必须依靠另外两方进行作用。正如相关的研究者的观点,应该将语法句式当作是彼此加强条件、彼此顺应、彼此继承特征等等句法的模式。所有上述的信息都同时包括形态语法模式、这些模式的语义解释原则,以及在多数情况下的语用功能。

5总结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 篇5

为了研究多目标多学科弹道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NSGA-Ⅱ算法的并发多目标协作优化MDO方法MOPCO(Multi-Objective Pareto collaboration Optimization,简称MOPCO).利用系统优化器和学科级优化器的并发性来分解多目标MDO优化问题,解决组织复杂性问题;利用自适应响应面技术来解决计算复杂性问题;利用NSGA-Ⅱ算法来搜索Pareto前沿.标准算例测试表明该算法是可行的`.最后将其用于静态/动态混合优化的多目标多学科再入弹道设计,获得了合理的Pareto前沿.

作 者:陈刚 康兴无 闫桂荣 徐敏 陈士橹  作者单位:陈刚(西安交通大学强度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49;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西安,710072)

康兴无(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西安,710025)

闫桂荣(西安交通大学强度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49)

徐敏,陈士橹(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西安,710072)

刊 名:宇航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STRONAUTICS 年,卷(期):2008 29(4) 分类号:V448 关键词:多目标优化   多学科设计优化   再入弹道  

★ 作文开头方法多学科论文

★ 怎么处理宝宝哭闹的问题

★ 水文学中雨强公式参数求解的一种最优化方法

★ 劳动合同无效的处理方法

★ 怎么学英语最有效方法有哪些

运动目标检测方法总结报告 篇6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基于内容的视频信息的存取、操作和检索不仅成为一种可能,更成为一种需要。同时,基于内容的视频编码标准MPEG-4和基于内容的视频描述标准MPEG-7正在发展和完善。因此提取和视频中具有语义的运动目标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运动目标提取和检测作为视频和图像处理领域的重要研究领域,有很强的研究和应用价值。运动检测就是将运动目标从含有背景的图像中分离出来,如果仅仅依靠一种检测算法,难以从复杂的自然图像序列中完整地检测出运动的目标。较高的检测精度和效率十分重要,因此融合多种检测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几种国内外文献中的经典的视频运动目标的检测和提取算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评价和总结。首先介绍了基本的运动目标检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然后介绍了基本的几种目标检测方法及其各种改进方法。对今后的运动目标检测提取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运动目标检测 光流法 帧差法 背景建模方法

摘要 i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t is possible to access, operate and retrieve the video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the video.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the video coding standard MPEG-4 and content-based video description standard MPEG-7 is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Therefore, it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e extraction and video.Moving object extraction and detec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field of video and image processing, and has a stro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value.Motion detection is to separate moving objects from the image containing background, if only rely on a detection algorithm, it is difficult to from a complex natural image sequences to detect moving target.Higher detection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are very important, so the study of the fusion of multiple detection method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In this paper, the detection and extraction algorithms of the classical video moving objects i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are introduced, and the methods are evaluated and summarized.Firstly,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theory of basic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is introduced, and then the basic method of target detection is introduced.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extraction of moving target detection in the future.Keywords: Visual tracking

Optical flow method

Frame Difference

Background modeling method

ii ABSTRACT

目录

摘要...................................................................................................................................0 ABSTRACT.....................................................................................................................1 第一章 绪论....................................................................................................................3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4 1.2 研究现状............................................................................................................................4

第二章 经典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5

2.1 光流法................................................................................................................................5 2.2 帧差法................................................................................................................................5 2.3 背景差分法........................................................................................................................7

第三章 改进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9

3.1 改进的三帧差分法............................................................................................................9 3.2 帧间差分法与光流法结合..............................................................................................10 3.3 改进的背景建模算法......................................................................................................11

第四章 总结..................................................................................................................13 参考文献:....................................................................................................................16

目录 i 2 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总结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几十年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视频与图像处理技术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视频监控产品已经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在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很多方便。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技术涉及到视频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以及人工智能等科学领域。视频监控系统多数要求监控人员长期盯着监控屏幕,进行人为的分析判断,这样容易因为监控人员的疏忽造成重要信息的遗漏。为此,人们开始将计算机领域的相关技术引入到视频监控系统中,形成智能监控系统[1,2,3,4]。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利用计算机视觉的相关技术来对视频序列图像进行智能的分析,实现对运动目标的检测、跟踪、分类和识别等。现在,运动目标检测技术不仅应用在发电站、商场、银行、民宅、广场和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的智能监控系统中,而且在其他的领域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1.2 研究现状

目前,基于视频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主要有三种:光流法、帧差法和背景差分法,这三种算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1981 年,Horn 和 Schunck 通过将二维速度场与图像灰度相联系,从而引入了光流约束方程,得到一个计算光流的基本方法[5]。Meyer 等人[6]在对光流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光流场中采用基于轮廓的跟踪方法,该方法在摄像机运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对运动目标进行检测和跟踪。Barron 等人[7]通过使用简单而有效的门限,先分割图像,再计算光流,通过消除杂乱的背景光流来得到较好的目标光流。Roland 等人[8]利用相邻帧差,通过局部阈值的迭代松弛技术实现图像边缘的光滑滤波。甘明刚等人[9]提出一种三帧差分和边缘信息相结合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该算法有效地改善了一些情况下帧间差分法会出现“双影现象”的问题。郝豪刚和陈佳琪等人[10]提出五帧差分法和景差分法相结合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该算法利用背景差分法和帧间差分法性能上的互补来得较好的检测结果。背景差分法有均值法、中值法、核密度估计法、Surendra 背景更新、单高斯模型和混合高斯模型等,从 20 世纪以来,相继出现 第一章 绪论 1 了一批批成熟的背景差分法,Wren 等人[11]提出了单高斯模型,该方法在单一背景下能够获得较好的检测结果,但是不适合复杂背景。Stauffer 等人[12]在单高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高斯模型,混合高斯模型在外界环境比较复杂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检测效果。左军毅等人[13]提出时间平均模型和混合高斯模型双模式切换式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除了以上三种的算法外,还有一些学者尝试采用其他的算法进行运动目标检测,例如,郝志成和吴川等人[14]提出的基于稳定矩阵的动态图像运动目标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在短时间内自动的感知背景变来快速的建立背景模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学者都参与到基于视频的运动目标检测的研究之中,并提出很多有效的、新颖的方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善待提高,所以找到一种检测精度高、鲁棒性好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依然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总结

第二章 经典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2.1 光流法

空间中物体的运动可以用运动场来描述,同样可以通过序列图像中不同图像的灰度分布差异体现图像平面变化,对比空间中的运动场,体现在图像上表现为光流场。在运动的某一个时刻,为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赋一个速度的矢量,这样就成为了一个图像的运动场。由于空间物体上的点与图像上的点通过投影关系可以一一对应,则根据各个像素点的速度矢量的变化特征可以对图像进行动态分析[16]。当图像中没有目标运动时,在整个图像区域中光流矢量的变化是连续的;而当图像中有运动目标时,图像的背景和目标就会有相对的运动,那么目标运动所形成的速度矢量必然和邻域背景速度矢量不同,由此能够检测出运动目标的位置。光流法利用图像的灰度信息的变化从序列图像中计算出速度场,然后加上一些约束条件,从而推出运动目标的运动参数和物体结构[17]。

光流法事先不需要知道场景的任何信息,就可以准确的计算出运动物体的速度。它不仅能应用于静态背景下的运动目标检测,而且可以用于摄像机运动的情况,实现动态背景下的运动目标检测。它的缺点是:光流法的特点是要进行迭代运算,精度越高需要的计算量就越大,因此,光流法的计算量大,运算时间长,是一种比较耗时的算法,很难满足工程上对实时性的要求;光流法的抗噪性能差,例如,当光照发生变化时,即使没有运动发生,光流仍然存在,会被误检测为有目标运动,同时,如果缺少足够的灰度级变化,目标运动物体很难被检测到;当三维物体的运动投影到二维的图像时,亮度会有变化,从而导致通过光流约束是计算不出平面某点的图像速度流;使用光流法对运动目标进行检测,需要特定的硬件设备的支持。已经有一些学者针对光流法所存在的缺点进行了改进,相信未来光流法能够得到更好的实际应用。

2.2 帧差法

帧差法[18]又叫时间差分法,它通过将视频序列图像中的当前帧与相邻帧所对 第二章 经典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3 应的像素点的灰度值进行比较,然后找到差异,进而检测出运动目标[19]。在视频序列图像中,相邻的图像之间具有连续性,当视频图像中有运动目标时,由于运动目标的运动,相邻图像间的像素点灰度值差别就会较大,相反,当视频图像中没有运动目标时,相邻图像间的像素点素灰度值差别就会较小,帧差法就是利用视频图像的这一特性进行检测的,它是运动目标检测的最简单方法。帧差法是先用相邻两帧做差分运算,然后做二值化处理,从而检测出运动目标。帧差法的基本运算原理框图如下:

图2.1 帧差法基本原理

在二值化的差分图像中,取值为 0 的像素点代表变化较小或是无变化的区域,表示为背景区域;取值为 255 的像素点代表变化的区域,表示为运动目标。至此,大多数的运动目标的基本形状已经凸显出来了。为了能够精确的提取出运动目标,通常还需要经过形态学处理,例如,膨胀、腐蚀、开运算、闭运算等,将断点进行连接或者将多余的部分去掉等,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检测结果。

帧差法优点是算法简单、容易实现、检测速度较快、能满足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而且一般相邻两帧的时间间隔比较短,因此对场景的光线变化不是特比敏感,对环境的自适应性较强。帧差法存在着两个主要的缺点:帧差法的检测结果与目标运动速度和相邻两帧间隔大小有关。如果运动目标速度过快且两帧时间间隔长,可能会出现运动目标在运动方向上前后分裂并拉长,出现“双影现象”,最坏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同一个运动目标被检测为两个不同的目标。如果运动目标运动过慢且两帧时间间隔小,交叠的部分在两帧图像进行差分时会因差值过小而被误判为背景区域,但是事实上这部分并不是背景区域,由此会造成目标信息的丢失,我们称之为“空洞现象”,最坏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目标完全重叠而不能被检测出来。

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总结

2.3 背景差分法

背景差分法又叫做背景减除法,是固定场景中目标检测算法最长用的一种检测算法。在背景差分法中,视频图像分为背景图像和前景图像,该方法将视频图像中的当前图像与背景图片进行比较,也就是当前帧与背景帧进行差分运算,在运算结果中像素点的灰度值变化大的区域即为运动目标,因此我们也常常认为背景差分法是帧间差分法的一种特例。

背景差分法的运算原理框图如下:

图2.2 背景差分法基本原理框图

提取出运动目标区域之后,可能会存在噪声,可以对其进行后期处理,例如膨胀、腐蚀、连通域检测等操作,从而提取出较为准确的运动目标。背景差分法的优点是算法复杂度低,算法实现比较简单,可以满足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并且在运动目标检测时一般能够得到比较完整的特征数据。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运动目标检测方法,尤其适用于背景固定或背景缓变的场景。该方法对外界的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例如场景中天气的变化,光线的改变,摄像机的颤动,树叶的摇动等等这些外界的干扰很容易使背景点被误判为目标点,因而影响了检测的精度。所以该方法的难点在于建立一个符合场景需求的背景模型,而且需要有一套算法对背景模型进行更新,使背景成为实时而准确的背景。检测效果好的背景模型往往都会比较复杂,运算量比较大,从而使得背景更新的速度减慢,无法实时地检测出运动目标。如果背景模型更新的速度非常慢,实际上背景在不断变化着,会 导致从背景模型得到的背景图像不是实时的背景图像。但是如果背景模型更新的速度过快,背景有时就会和当前图像非常相似,背景差分法就无法检测出运动物体。因此,建立一个合适的背景模型是背景差分法的关键部分,也是该算法的一个难点。第二章 经典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3

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总结

第三章 改进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3.1 改进的三帧差分法

三帧差分法是对两帧差分法的改进,它可以有效的克服两帧差分法的一些缺点,例如,克服了两帧差分法中的“双影现象”,但是却不能改善“空洞现象”,而且当运动目标和背景区域这两部分的灰度值比较接近时,三帧差分法不能准确的检测出运动目标的轮廓.为了改善三帧差分法检测结果的边缘缺失的这个缺点,王霏等人尝试将改进的Sobel算子与三帧差分法相结合,因为图像的边缘信息不容易受噪声和亮度突变的影响。改进算法的关键是获得一个完整的运动目标的边缘轮廓,针对“空洞现象”,通过后期的形态学处理和连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改善这个问题[20]。

改进的三帧差分法的基本思想是:把三帧分成两组,分别求两帧差分图,进行膨胀处理之后分别和边缘检测结果图相“与”,将两个结果进行“或”运算,得到一个初步的检测结果。然后与三帧差分法的结果进行“或”运算,得到一个更加完整的检测结果。最后对检测结果进行后期处理,来达到改善“空洞现象”和去除噪声的目的。

(a)经典的两帧差分法

第三章 改进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7

(b)经典的三帧差分法

(c)改进的三帧差分法

3.2 帧间差分法与光流法结合

光流法对噪声敏感,运动目标边缘以外附近的像素点没有运动,但光流值不是零,出现了“速度漂移”。使得光流法和超像素分割的分割结果虽然不错,但是需要调节的参数空间非常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参数的调整,导致它的实用性较差。帧间差分法简单易行,利用当前帧与前一帧差分,当运动目标运动过快时提取出的物体往往会出现双影而且比实际要大,当运动过慢时又往往因无法检测出重叠部分而出现空洞。为此,我们在光流法和超像素分割方法的基础上,融合了帧间差分法来进一步快速的缩小需要调节的参数的范围,极大的减少了人工调节的工作量。在改进的方法中,贺丽丽等人结合光流法产生的结果和帧间差分法的结果来提取出大致的运动区域,然后利用超像素分割进行精确的提取[21]。

利用超像素分割后的结果label,对帧间差分法得到的结果s 进行进一步的提取,由于超像素分割将图像分割成许多含有相似特征的标记图label,首先我们需要知道s,即已经求出的前景区域中含有对应标记图中的哪些标记。当我们确定了前景区域所包含的标记后,就需要进一步的确定这些标记在s和label 中所包含的像素个数。对于s,我们统计出其前景区域中对应于标记图label 中每个标记i所包含的像素的个数为isn,标记图label中每个标记i所包含的像素的个数为n,我们认为isn与n 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提取前景目标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它们的比值小于某一个值T 时,则将Label中对应于标记i的像素值设为0,否则,Label中对应于i的像素值设为 1。原始图像t 中对应于 Label中等于 0 的位置也标记为 0;因此我们得到了提取出的运动目标图。

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总结

3.3 改进的背景建模算法

针对传统混合高斯背景建模算法,由于受到算法的限制,每个像素点的模型个数是固定不变的。后来,等人提出了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像素点背景模型个数自适应选择方法。但由于该方法人为地引入了负的先验系数,使得在更新过程中高斯成分的权重有可能被不合理地负更新。王永忠等人在传统混合高斯背景建模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了自适应选择混合高斯模型个数的策略,孙丽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算法。

其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对于每帧,在图像所有像素的模型总个数固定的情况下,对于频繁变化的背景点,当未达到像素点自身的模型个数上限且不超过图像模型总个数的前提下,可以“借用”相对稳定的区域像素点的未用模型个数的名额,用个数不定的模型来描述该像素点可能的背景。根据模型的转化规则,通过删除模型、增加模型、替换模型来动态分配模型个数及模型的参数更新,并实现背景模型的生成,从而使得背景模型个数能够随着场景的变化动态调整。

在当前时刻,每个像素点都有自己的初始模型,这些模型根据一定的阈值条件,被划分成背景模型和候选背景模型。背景模型和候选背景模型都有自我更新并保持自身模型的状态。当候选背景模型满足一定的条件后,转化成背景模型,而背景模型和候选模型通过刪除模型的机制来达到终止模型状态。本文的背景建模算法在不增加模型总个数的前提下,通过动态删除模型、增加模型以及模型间的转化三种处理机制,分配不定个数的背景模型,并自适应更新参数。

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够较好的处理复杂动态场景中背景的频繁变化如树枝叶摇曳、水面波动和喷泉,并在构建背景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景运动目标的影响。与传统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相比,本文算法对动态变化背景的描述能力更强,处理速度更快,符合实际场景中运动目标检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要求[22]。

第三章 改进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7 12 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总结

第四章 总结

运动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中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首先总结研究了现存的三种经典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光流法、帧差法和背景差分法,并对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光流法不需要预先知道有关场景信息,可以支持摄像机的运动,但是计算复杂度高、耗时长、抗噪性能差,目前没有较好的通用硬件支持。帧差法是将相邻的两帧图像对应像素点进行相减而得到运动目标,能够适应光照突变,运算速度快、算法简单,但是检测结果容易出现“空洞现象”和“双影现象”,它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高,对检测的目标信息要求不高的场景中。背景差分法是将当前图像帧和建立的背景图片相减来得到运动目标,该算法复杂度不高,可以满足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背景模型的建立对该方法的实现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

然后介绍了几种改进的检测算法,改进的三帧差分法将改进的 Sobel 边缘检测算子引入到三帧差分法中,因为图像的边缘信息不容易受噪声和亮度突变的影响,所以将三帧差分法和改进的 Sobel 算子相结合弥补了三帧差分法不能将运动目标轮廓完整检测出来的缺点。然后对检测结果进行后期处理,达到改善空洞现象和去噪的目的。最后通过实验对比经典三帧差分法和改进的三帧差分法的检测效果,结果表明改进的三帧差分法的检测结果准确性更高。利用光流场获得粗略的运动区域,将光流值经过滤波,二值化和形态学处理,获得大概的运动目标区域。利用帧间差分法将相邻两帧图像中变化的区域提取出来,通过结合光流法和帧间差分法的结果,进一步将运动目标的提取锁定在一个更加准确的范围内。背景建模法对于每帧,在所有图像像素模型总个数固定的情况下,对于频繁变化的背景点,当未达到像素点自身的模型个数上限且不超过图像模型总个数的前提下,可以借用相对稳定的区域像素点的未用模型个数的名额,用个数不定的模型来描述该像素点可能的背景,从而实现背景模型的动态分配及更新。并基于像素的时域信息,用不包含该像素点在内的小邻域内所有像素点的背景模型与当前点进行匹配,判断其是否为前景点,以此消除动态背景干扰的影响。这些算法都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第四章 总结 11 14 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1] 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1-115.[2] Stauffer C, Grimson W E L.Learning Patterns of Activity Using Real-time Tracking [J].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 Machine Intelligence, 2000, 22(8):747-757.[3] H.Akaike.A New Look at the Statistical Model Identification.IEEE Transaction on Automatic Control, 1974, 19(6):716-723.[4] 朱宏.基于视频序列的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文,2008:1-5.[5] B K P Horn, B G Schunck.Determing Optical Flow [M].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981:185-203.[6] Meyer D.Model Based Extraction of Articulated Objects in Image Sequences for Gait Analysis[C].Pro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1997:78-81.[7] J L Barren, D J Fleet, S S Beauchemin.Performance of Optical Flow Techinques, Computer Vision, 2004, 12(1):43-77.[8] Roland M, Michael W.A Noise Robust Method for Shape Estimation of Moving Objects in Video Sequences Considering a Moving Camera [M].In Signal Processing, 1998:203-217.[9] 甘明刚, 陈杰, 刘劲.一种基于三帧差分和边缘信息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0:894-897.[10] 郝毫刚, 陈家琪.基于五帧差分和背景差分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J].计算机工程, 2012, 38(4): 146-148.[11] Wren C.Real-Time Traeking of the Human Body [J].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ee, 1997, 19(7):780-785.[12] Stauffer C, Grimson E.Learning Patterns of Activity Using Real-Time Tracking [C].In IEEE [13] 左军毅, 潘泉.基于模型切换的自适应背景建模方法[J].自动化学报, 2007, 5(33):467-472.[14]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TPAMI), 2000, 22(8):747-757.[15] Xuming Zhang.Impulse Noise Removal Using Directional Difference Based Noise Detector 参考文献 13

空中目标信号相空间重构方法研究 篇7

随着非线性科学的不断发展,空中目标噪声的非线性特征提取技术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噪声类信号的非线性特征提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非线性处理中,相空间重构是解释时间序列数据内在本质特征的有效手段,是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的重要基础。由于通常测得混沌时间序列都是标量时间序列,而标量序列本身不能呈现出多维的相空间模型。因此必须使用某种方法来展开这个多维结构,构造一个辅助的相空间。相空间重构的基本原理是Takens.F和R.Mane的延迟嵌入定理[1,2],它建立了观测信号系统时间波动和动力系统空间特征之间的桥梁。

在重构相空间中,时滞τ和嵌入维数m的选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种选取也是很困难的。关于嵌入维数m和时间延迟τ的选择,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m和τ的选取相互独立,这种情况下,对于最小嵌入维数m的选取,要首先计算系统的分形维数D,m取满足m≥2D+1条件下的整数,目前主要有以下这几种方法:自相关函数法,G-P算法,伪最邻近点法等来选择最小嵌入维数。以上各种放大,或者是在预先假定一个合适的τ值的情况下求m;或是在假定一个合适的m的情况下求τ。第二种观点认为m和τ是相关联的,相应的联合算法主要有延迟时间窗口法,C-C法,嵌入维自动算法等[3]。本文正对空中目标噪声信号干扰性强,不平稳性等特点,采用平均互信息法求取相空间重构时滞参数,采用关联积分法求得最小嵌入维,仿真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为空中目标信号非线性特征提取和目标识别提供了前期工作。

1 相空间的引入

相空间重构是单变量的数据映射到多维空间上的一个矢量点,由单变量重构一个相空间,重构相空间上的矢量点表现出具有与原真实空间相同的特性。这种非线性处理方法在复杂系统故障诊断、预测预报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4,5],本文将此方法引入到目标噪声时间序列分析中检验其适用性。

相空间重构的基本原理是Takens.F和R.Mane的延迟嵌入定理,假设时间序列为{x1,x2,…,xN},相空间重构轨迹为:

式(1)中K=N-(m-1)τ,τ为时间延迟,m为嵌入维数,只要m≥2d+1,动力系统的几何结构可以完全打开,其中d是系统吸引子的分数维数,τ是正整数,称为延迟时间间隔。Xi=(xi,xi+τ,…,xi+(m-1)τ)T称为嵌入空间状态矢量。嵌入维数m和时间延迟τ的选择是关键,也是比较困难的,正确选择参数m和τ,才能准确重构反应原动力系统特征的相空间[6]。

2 目标噪声相空间重构时滞的选择

平均互信息方法是估计相空间重构时间延迟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在相空间重构中有广泛的应用。设有两个离散的信息系统S和Q,S系统由事件{s1,s2,…,sn}构成,相应的事件发生概率为Ps(si),i=1,2,…,n,Q系统由事件{q1,q2,…,qn}构成,相应的事件发生概率为Pq(qj),j=1,2,…,n。两个系统经过测量得到的平均信息称为信息流,表示式如下:

式中Ps(si)表示事件si出现在S区域的概率,同样Pq(qj)表示事件qj出现在区域Q的概率。

假定S的条件下,由系统Q的信息表示系统S和Q的互信息,为

式(4)中

从而

式(6)中Psq(si,qj)表示事件si和qj的联合分布概率。定义[s,q]=[x(t),x(t+τ)],s代表时间序列x(t),q代表延迟时间序列x(t+τ),τ表示时间延迟,从而I(Q,S)成为以时间延迟τ为自变量的函数,把它写作I(τ)。在系统S也即x(t)给定的情况下,I(τ)表示系统Q也即x(t+τ)的值的取向,I(τ)=0则x(t+τ)将完全不可预测,即是x(t),x(t+τ)相互独立完全不相关。由此分析,I(τ)的最小时的取值能最大程度地让x(t)和x(t+τ)不相关,因此,I(τ)取最小值时的横坐标所指的时间延迟τ可用作重构相空间的最佳时间延迟。

3 目标噪声相空间重构嵌入维的确定

关于嵌入维数,F.Takens定理从理论上证明了当m≥2d+1时可获得一个吸引子的嵌入,其中d时吸引子的分形维数,但这只是一个充分条件,对观测时间序列选择m没有帮助。实际工程应用中,一般情况下,缺乏对系统动力维数的先验知识,所以对实际系统的嵌入维数m的选择比较困难,本文利用关联积分法来估计和确定嵌入维。

任意给定阈值r>0,检查相空间中有多少个点对xi和xj之间的距离小于r,距离小于r的点对在一切点对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关联积分,为:

式(7)中H(·)表示Heavside函数。即

选取适当的阈值r,定义关联维数近似值为式(9)。

给出m的最大可能值mmax,然后从1开始增加,每次增加1,逐渐增加到mmax。给定各个m值观察关联积分曲线,当关联积分曲线的斜率D不再随着m值的增加而变化时最小m值即是所求的最小嵌入维数,该最小嵌入维数为能容纳该系统想轨迹最小重构相空间维数。

4 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

仿真试验首先以Lorenz混沌系统为考察对象,验证本文相空间重构方法的有效性。Lorenz混沌信号表达式为式(10)。

式(10)中各量均为约化后的无量纲量,t为无量纲时间;x,y,z为系统变量;σ,r,b为系统参量。用四阶Runge-Kutta法积分方程组,选择初始值[x,y,z]=[-1,0,1],参数值[σ,r,b]=[10,28,8/3],积分步长h=0.01,积分区间为[0,1 000]。取x分量为例,采用互信息法得到其互信息曲线如图1(a)所示,取第一个极小值点所对应的时间延迟τ作为最佳重构时间延迟,即τ=17。为保证数据的平稳性,忽略前2 000点,取数据长度为1 000点,计算其关联积分曲线ln Cm(r)~lnr关系曲线如图1(b)所示,从上到下分别代表嵌入维数m从1至9,估计出其关联维数值为D=1.625,结果与其理论值相同,按Takens定理中求嵌入维的充分条件m≥2d+1,那么嵌入维数为m=5,然而从ln Cm(r)~lnr关系曲线看出,在m≥3,D不再增大且接近不变,表明最小嵌入维数为m=3,即此吸引子刚好可以无交点低嵌入到3维欧几里得空间。

为检验算法效果,采用不同参数对Lorenz吸引子x分量作相空间重构,重构相图和三维吸引子图如图2所示。由仿真重构轨迹可以看出,(a)通过本文算法得到的最佳参数下进行重构,吸引子展开效果比较理想,吸引子得到完全展开,即吸引子在相空间沿各个方向上的扩张应该大致相同。作为参照对比,区分效果,图1-(b)、(c)分别在较小时延和较大时延下进行的重构,或是没有完全展开,丢失部分有用信息,或过于展开,出现冗余与折叠。通过对比说明了本文方法确定的重构参数进行相空间重构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通过以上分析,最后仿真试验以实测空中目标噪声数据为研究对象,数据长度取1 024点,采样频率51.2 kHz,目标辐射噪声原始数据时域波形图如图3所示,对其采用平均互信息法取重构相空间时滞计算如图4所示,取第一个极小值点所对应的时间延迟τ作为最佳重构时间延迟得τ=9。采用关联积分法求得ln Cm(r)~lnr关系如图5所示,从上到下代表嵌入维数m从1至20取值,当m=5时,曲线斜率不再随m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最佳嵌入维m=5。以此参数重构其相空间得到平面相图如图6所示,吸引子得到充分展开,且保留了原系统的特性。

5 结论

相空间重构时滞和嵌入维数的有效选择是相空间重构的关键和难点,也是利用非线性理论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特征提取的基础。本文在Takens定理的基础上,采用互信息法和关联积分法确定相空间重构参数,对目标实测数据进行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同时,算法具有实现简单,计算量小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实用性,这将为下一步采用非线性方法分析空中目标辐射噪声序列并提取其非线性特征作分类识别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为提取空中目标辐射噪声非线性和混沌特征,需要对目标信号作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其第一步则是相空间的重构,基于Takens定理进行相空间重构前必须先确定重构相空间的时滞和嵌入维数两个重要参数。分别采用互信息方法确定重构最佳时延和关联积分法确定重构嵌入维数。分别以经典混沌信号和实测目标噪声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计算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选择地参数进行相空间重构的有效性与准确性,重构的相空间能很好反应原混沌系统的特性,为下一步分析提取目标非线性特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航空目标,相空间重构,时滞,嵌入维

参考文献

[1] Takens F.Detecting strange attractors in turblulence.In:DynamicalSystems and Turbulence.Berlin:Spring-Verlag,1981:366—381

[2] Mane R.On the dimension of the compact invariant sets of certainnonlinear maps.In:Rand D,Young L S,editors.Dynamical sys-tems and turbulence.Warwick,1981;898:230

[3] Lu Z B,Cai Z M.Determination of embedding parameters for phasespace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improved C-C method.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2007;19(11):2527—2929

[4]江龙平,徐可君,唐有才.基于分形维数的转子—机匣系统故障诊断研究.机械强度,2009;31(4):532—536

[5]张玉梅,曲仕茹,温凯歌.交通流量的混沌特性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9;42(1):119—123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 篇8

一、提升对“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关注度

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从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功能——“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灵魂;良好品德的形成基于对社会知识的正确把握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因此,“知识”是基础;对社会知识的正确把握、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必须通过学生运用有效的方法自己建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必须通过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内化,因此,“方法与能力”是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讲,“方法与能力”目标是连接“知识”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桥梁,所以,只有抓住“方法与能力”这一关键,才能更好地落实知识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真正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可见,落实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方法与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必要条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表述,能力与方法目标注重学生掌握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学习方法与本学科所应有的能力。“方法”与“能力”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在此,“方法”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道德规范、社会知识,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各种学习方式,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与具体的学习方法。基本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等;具体的学习方法包括交流展示、辨析讨论、情境演示、行为练习等。“能力”则指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及主观条件,包括一般学习能力和学科特有能力(本课题主要指学科特有能力)。“方法”与“能力”目标相辅相成: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式,有助其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又能反过来促进学生改善与优化学习方式,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强学习的质效。

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国外相关课程方法与能力目标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美国国家社会科》在设定三维目标时将“提高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在方法技能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上海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则对基本方法与能力要求略显不足。由此,在研究中我们认为,首先必须提升对“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关注度。

二、系统梳理“方法与能力”目标要求

在理清三维目标关系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品德与社会两个版本(上教版、科教版)教材和教参中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认真研读,梳理归纳出六种方法与能力目标要求,并找到了这些目标在各年段的分布,使本学科的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具体要求为大家所认同。

我们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方法与能力”目标具体细分为六大方面:初步具有收集与处理信息、交流与合作、辨别是非与行为选择、观察分析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生活自理与自我保护、社会实践与服务等能力。以下是六种方法与能力目标在不同年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不同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5年级)

方法

能力掌握一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简单办法。

学会一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具备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

对身边的生活现象有初步的是非辨别能力。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生活及社会现象具有初步质疑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

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学校公益活动。能通过一定的途径搜集有关社会生活的信息资料,初步具有观察、交流周围的自然、社会现象的能力,学会对简单信息加以整理。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接受别人合理的意见。

对社会现象有初步的是非辨别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

形成初步的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尝试运用一些探究方法,尝试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初步具有依法自我保护和应对生活中突发情况的能力。

有一定的社会实践与服务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公益活动中。

与此同时,同一能力各个实现环节的具体要求也是不同的。以“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为例,各个环节在不同学段的要求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低年级中高年级

弄清

事情能弄清事情的基本内容。能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是非

判断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事情进行分析,必要时倾听他人的意见,作出是非判断。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分析,必要时参与思辨活动,作出自己的是非判断。

行为

选择能根据对事情的是非判断选择合理的行为。能作出合理的行为选择,并自觉地落实在行动中。

经过这样的梳理,品德与社会学科方法与能力培养的一条循序渐进的脉络就比较清楚了。

与此同时,我们运用相应的行为动词,进一步细化目标要求,为后续评价提供标准(见下表)。

方法与能力目标行为动词

收集与处理信息收集、搜集、整理、观察、查阅、参观、

访问、寻访、调查、考察等

交流与合作交流、合作、表达、讨论、介绍等

辨别是非与

nlc202309040826

行为选择辨别、选择、识别等

分析与解决

实际问题分析、解决、发现、提出、解释、质疑、

探究等

生活自理与

自我保护掌握、学会、识别等

社会实践与服务参与、参加、进行、开展等

三、探索“方法与能力”目标评价

评价是落实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关键。通过对方法与能力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既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从行为方式和行为能力的侧面反映学生的品行水平。

1.完善学科核心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我们通过实践与总结,完善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

学习

能力评价标准及描述

低年级(1-2年级)中高年级(3-5年级)

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掌握一些收集信息的简单办法。

能在教师引导下了解搜集信息资料的基本途径。

能对简单信息加以整理。能在教师引导下了解收集信息资料的基本途径,并自己尝试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信息。

运用所学知识学会初步观察和交流周围的自然、社会现象,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初步筛选。

能对简单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交流与合作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学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方式,具备初步的人际交往能力。

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倾听、接受别人的合理意见。在学习和生活实际中,学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方式,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

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得清楚、具体。

能够接受别人合理的意见,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组合作中,协商解决问题。

辨别是非与行为选择能力能弄清事情的大致情况和基本内容。

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事情进行初步分析,倾听他人的意见,作出是非判断。

能根据对事情的是非判断选择合理的行为。能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运用学过的知识对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分析,必要时参与思辨活动,作出是非判断。

能根据情境作出合理的行为选择,并自觉地落实在行动中。

分析与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能力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社会生活现象具有初步质疑能力。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

运用已有的经验与学过的知识,对提出的简单问题进行一定的思考,提出初步的看法。

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能在学习和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

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学过的知识,能在合作交流或独立思考中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能尝试运用一些探究方法,尝试解释一些社会现象,能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生活自理与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基本自理。

具有初步的自我防范能力、自我救护能力。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初步具有依法自我保护和应对生活中突发情况的能力。

能通过家庭、学校等法律,做到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社会实践与服务能力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学校公益活动。有一定的社会实践与服务的能力,能主动为他人服务,能自己解决在社会服务中遇到的困难。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公益活动中。

2.明确评价量表设计原则

学科能力指标体系的明确,为我们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方法与能力目标奠定了基础。为了检测能力指标的达成度,我们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载体,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评价量表,增强能力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我们在制定评价量表的过程中,明确了三个设计原则:

一是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能力目标细化,关注指标的指向性。制定评价量表时,要根据分年段目标和分环节要素及学习活动的特点,对能力目标进行细化,能力目标越具体明确,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高。

二是关注学习细节,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制定评价量表时,关注学生学习方法运用与能力提升方面的细节,使其可以利用评价了解自己的进步,监控自己的发展。

三是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多主体间的交流。在评价过程中,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让学生、同伴和家长等多方主体参与评价,帮助学生本人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使学生在沟通与协商中共同提高。

3.丰富方法与能力评价的方法

研究中,我们尝试创设了三种方法与能力评价方法。

观察记录法。例如,在学习《绿色的家园》一课后,我们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参加公益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我们注意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劳动态度,将感人画面用相机拍摄下来,然后制作成PPT,对整个活动作出总结,并评选劳动之星。

作品展示法。例如,执教《振兴中华》单元后,我们布置了活动作业——“小眼睛看大世界”。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观察、调查、采访等形式寻找家乡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或绘画或作文。之后,请同学们相互评比作品,最后将优秀作品张贴在学习园地予以展示。

学习竞赛法。例如,学习《浦江的诉说》一课时,我们布置学生在网上查找杨浦大桥、长江隧桥以及近年新建成的交通轨道线等资料,以拓展教材内容;并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资料找得多、找得对,看谁呈现的方式合理、美观”,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以此评价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4.改善教师即兴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适时适当的即兴评价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在研究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四种即兴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提升评价能力。

激励式评价。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语言、神态、肢体动作进行激励,帮助每个学生树立自信。

修正式评价。探究活动中,学生发言难免有差错,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发言热情,肯定发言内容的正确部分;然后指出其发言中的差错,同时用商讨的口气,如“如果能换个角度再想一想,你的发言就更完整了”等,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修正发言中的错误。

补充式评价。学生生活经验少,发言内容往往不够丰富,教师可在肯定学生发言的亮点后,补充有关实例与理由。这样,既弥补了学生发言的不足,又能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升式评价。即通过综合总结集中分散的学生意见,通过归纳把零碎的意见变得系统,将浅层次的认识提升为较高层次的认识。例如,科教版五年级《千里江山一河牵》一课设计了一个活动:在图上画出京杭大运河,并标注出京杭大运河的走向,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学中,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了根据图例读图、根据走向读图、根据起始点读图等三种读图方法,引领学生提升学习成果。

我们研究还只是开始,还须在后续行动研究中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尤其要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落实方法与能力目标,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上一篇:外企面试时经常被问到的8个问题下一篇:小学生漫画作文: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