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内容与指标

2024-07-19

评价内容与指标(精选7篇)

评价内容与指标 篇1

摘要:不论是基于投资管理的要求, 还是基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工作都有实施的必要性。明确界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目前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应包括战略定位、基础环境、系统功能、信息处理效率、效益、运行管理等, 评价指标的确定应以评价内容为基础, 同时遵循综合性、可行性、相关性、重要性、互斥性等原则。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绩效评价,评级指标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投资的重要方面, 也是企业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 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绩效评价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 有助于企业分析投资绩效, 准确把握自身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企业的信息化从会计信息化起步, 逐步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相对来说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具备较好的实施基础。目前,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主要问题是评价内容确定及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评价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由最初的以“投入为主”的评价逐步转变为以“绩效为主”的评价模式, 这一转变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政策引导和实践价值。一般来说, 绩效包括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 就会计信息化建设而言, 表现为与会计相关的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运行过程是指通过信息系统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来改善企业目标。运行结果是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目标实现的贡献度。因此, 会计信息化绩效不是简单的结果, 它不仅与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效果相关, 而且包含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战略定位、基础环境、管理控制、运行效率、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政府和社会对信息化评价的认识和实践为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环境。国务院发布的《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制定科学的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 改进信息化绩效评价方法, 把信息化绩效评价作为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保障措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发布了《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 建立了“企业信息化投资效益指标体系”, 组织参与了多家中央大型企业的信息化评价工作。许多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导性方法和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认识包括三个方面。首先, 不论是基于投资管理的要求, 还是基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都有实施的必要性, 但由于缺乏内外部的政策约束, 特别是没有专门针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相关制度, 企业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 具体实施并积累有益经验的寥寥无几。其次, 会计信息化绩效评价存在不可回避的难点问题, 如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的界定, 会计信息化效益的准确度量, 缺乏权威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第三, 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不明确制约了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得实施。

总体来看,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作为企业信息化评价的一个分支, 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期,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思路和方法如何应用到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 确定评价内容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必须解决的问题, 也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界定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是指评价的具体指向, 即反映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的过程和结果的具体方面。只有明确了具体内容, 才能进一步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涉及企业管理的不同层面:战略层、控制层、执行层, 不同管理层面所关注的重点和承担的任务并不相同。企业信息化战略层主要完成战略定位, 建设规划, 内外部环境匹配等工作。控制层主要完成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 建立会计信息化管理控制体系, 会计信息化具体投资与风险的分析, 确定实施方案等。执行层主要负责按既定方案实施, 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为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依据不同层面承担的任务来分解确定评价内容是可行的方法。依据上述分析, 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的内容可细分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定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信息处理的效率、信息安全性、会计信息化产生的效益、运行管理七个方面。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应以评价内容为基础, 同时遵循综合性、可行性、相关性、重要性、互斥性等指标确定原则。综合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设置要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状况, 要涵盖会计信化战略定位、基础环境、功能、效率、运行效果、安全、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可行性是指会计信息化评价指标必须具有操作的可行性, 指标含义必须明确, 所需信息容易获取, 指标有可比性。相关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出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和结果, 各项评价指标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相互联系。重要性是指应抓住能反映出会计信息化本质特征的主导因素来设计指标, 尽量综合细节, 使指标重点突出,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包容性, 以保证所建立的指标简明实用。互斥性要求指标间相互独立, 不应出现过多的包容、涵盖, 导致指标内涵重叠。

确定评价内容和指标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工作的核心内容, 但评价的组织、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等也是开展会计信息化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 这些内容本文不做重点论述, 将在后续文章中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郭飞, 贾伟.山西省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05期

[2]、李蓉.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标准的构建.企业标准化.2006年07期

[3]、杨武岐.会计信息系统评价体系的概念框架.经济论坛.2005年21期

评价内容与指标 篇2

http:// 论文下载网 2008-04-17 未知 浏览:197 次 【打印论文】【收藏论文】

本篇论文转自论文下载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链接:

王雅萍

教师评价,在国外开展的较为普遍。在我国,人们更多地了解和研究的是教育现象中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品德评价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而对教师素质进行评价研究还十分薄弱。本文拟探讨面向21世纪的语文教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并尝试提出语文教师素质评价的内容指标体系,以为教师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一、构建语文教师素质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1世纪,并不遥远的未来,呼唤着世纪之交的人们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它的到来。全新的社会以通讯化、计算机化、自动控制化为特征,它所需要的不再是知识型、书生型的各种专门型人才,而是X型、博学多才的通才。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无疑要靠现代的教师来培养。基础教育在培养未来人上肩负着艰巨的任务。那么,作为基础教育中重要基础学科的语文科,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才能胜任培育通才的工作呢?一个时期以来,对语文教师素质结构展开过热烈的讨论,有七种能力说①、六种能力说②,五种能力说,③,新五艺说④,有三项五要素说⑤,有复合性结构说、创造性输出结构说,等等。从来没有哪个学科象语文科这样明确而严格地提出过如此多而高的素质要求!这一方面证明了语文科在基础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学科地位,昭示了语文教师在教育发展中无可争议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超前于其他学科的研究课题,即语文教师素质的提高途径与手段问题。

我国的语文教育,先于其他学科改革迄今已十几年,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及教师素质方面,进行过不少可贵的尝试,如评语文优质课,考核语文教学绩效,学生语文统考,高考测试研究等,国家为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水平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如进行成人函授教育,进修学习,各种教学研讨交流活动等。但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学生普遍高分而低能,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也没有明显改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工作事倍而功半。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对内因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就教师素质提高来说,教师个人的主观认识和努力是内因,而国家的培训和行政干预是客观条件,属素质提高的外在因素。无论研究界在理论上提出了多么明确而完善的素质要求,我们不能期望所有教师都能以高度的自觉性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何况各种条件限制,教师们也难于做到短期内达到较高素质水平。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哪个教师愿意自己是低素质的教师。关键是他能否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是否明确并掌握了素质提高的方向和方法。大凡能调动自己“次认知能力”,认识到不足,其提高的作用往往大于外部的促动;凡能明确自己素质提高的方向的,获得提高的成功可能性也往往高于“不识庐山真面目”者。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凭教师的醒悟与逐渐完善就能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内外因兼顾,主客观共同努力,借外在力量督促与激励,才能

发挥整体的效益,收到教师素质快速提高之功。这个外在力量便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教师评价手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构成教育活动有三大要素: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评价。回顾我们十几年的语文教育,尽管教改成果颇丰,有了教育观念上的更新,教材编选水平的明显提高,课程观念有所转变,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方式方法有了较大的变革与创新,但是,教育改革缺少了构成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教育评价,使得语文教改在目前徘徊不前,语文教育评价成为教改滞后因素之一。由于不少人将教育评估、教学考核、测试等与教育评价混为一谈,导致在评价目的与内容指标设定及评价手段使用上产生差异,甚至产生不良后果,比如许多人认同以学生高考语文测试成绩为衡量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的做法,就是典型的评价标准失误。在我国目前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团体评价尚未形成的情况下,用教师评价手段纠正某些教育失误,深入揭示语文教育的普遍规律,推动语文教育改革进程,可以起到不同于纯行政管理监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随着中小学语文教改的深化,对现阶段语文教师的素质水平实施评价,十分必要。它不仅能为国家整体把握语文教师素质水平提供帮助,及时反馈师资水平信息,随时为有关部门调整师资培养计划,科学制定师资培养方向和数量等提供必要数据,也能为全体语文教师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激励素质好的教师不断努力,促进一部分固步自封的教师尽快改善自身素质,还能在一定范围内为语文教师的进修、晋职、评优等提供较为客观、公正的依据。鉴于目前我国语文教师素质水平及其评价现状,在此提出面向21世纪的语文教师素质评价体系构想,以期能对语文教师的素质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新世纪的语文教师素质评价内容指标体系设想

根据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制定评价的内容指标,要顾及到评价的具体目的和评价对象的总体状态。近几年的语文教育评价,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是由于实施评价的目的不明确,评价概念使用上混淆不清,导致评价方案中内容指标设定的不合理,以致或简单地以语文测试代替语文教学评价,或以语文教学考核与评估取代语文教育评价;有些地方只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而忽略其他,一度掀起“评优质课”热,仅以一堂课论英雄;或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只在职称评定前走走过场;或让评价方案束缚了教师们改革的手脚和创造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语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或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与强度,加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借鉴国外教师评价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语文教育评价实际情况,笔者认为:

1. 在评价目的上,应更多的强调形成性评价,即强调评价的首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以确定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提出改进这些问题的意见,而不是以检定教师教学绩效为唯一目的,不只为教师的聘用、辞退、升迁、加薪、分房等决策提供依据。应该重视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将对教师教学水平的终结性评价建立在平时的形成性教师评价的基础之上,只有当教师反复多次仍无法达到规定的教育水平要求时,才对其做出终结性评价,以影响和激励教师更好地工作,不断地改进教学。

2. 在评价手段的实施上,应形成法制化和标准化,从上到下建立起专门的评价组织机构,配备专门的评价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对教师的素质和工作绩效进行定期评价,以保证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提高教师评价信度和效度。

3. 在评价方法的选用上,应注重其科学性与多样性,以减少或避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矛盾。可以将定性描述与量化评价,视导性评价与自我评价,同行专家评价与学生评价等结合起来使用。

4. 在评价内容指标设定上,应包括如下重要项目(Ⅰ级评价指标):德知修养、语文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身心素质、工作量。Ⅱ级指标30个,分属六个Ⅰ级指标之下。

对语文教师素质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1.效能标准,即对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效率的衡量标准。

2.职责标准,即对评价对象所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所制定的评价标准。

3.素质标准,对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有的条件提出的标准。每一母项又由相应的子项所组成。例如德知修养由四个子项组成:专业思想、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一般知识。语文能力由四个子项组成:信息反愧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提龋教学能力由十个子项组成:驾驭教材、内容选择、结构处理、过程安排、方法选用、教学设计、语言使用、板书内容与形式、教学考评、手段运用。科研能力由四个子项组成:调研选题、撰写论文、协作交流、自修提高。身心素质由三个子项组成:身体状况、一般心理素质、教学心理素质。工作量由四个子项组成:教学时数、备课批阅作业时数、教学外工作时数、科研强度与难度。

以上素质评价的Ⅱ级内容指标,有着各自不同的具体评价要求:良好的德知修养,这是语文教师素质的根本。德知修养应包括道德修养、思想修养和知识修养。道德修养应评价教师是否具有稳固的专业思想、高尚的师德、强烈的责任心,能否为人师表。思想修养应评价教师能否接受现代教育思想,用最新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考虑到“教育观念”是影响教育目的设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学效果好坏的根本因素,以往的相关评价方案很少将它列入评价指标中,故将它正式纳入本评价方案。因教育观念是反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不易独立出来单设为Ⅰ级指标加以量化考察,所以在本体系中将“教育观念”概要分解为两个评价因素,分别为“德知修养”和“教学能力”两大母项下的子项。知识修养应评价教师是否具有丰富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有否本学科之外较为丰富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能否系统掌握两门有明显交叉点和结合部的知识,本身是否为知识面宽广、视野辽阔的博学多才者。

扎实的语文能力素养,这是语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语文能力应包括对听说读写多种信息的接收、反馈、传递、提娶处理、储存等方面能力。听的能力应评价两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反映能否及时提取有用信息,并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二是能否对同行的授课进行客观科学的评教。说的能力应评价教师能否用规范的职业语言传递信息,口语的表达是否简洁生动,有较强的逻辑性。能否准确流畅地采用各种表达方式授课,讲述是否鞭辟入里,讲解是否精确恰当,问答是否富有启发性,谈话是否善于激励。读的能力应评价教师能否快速提取和处理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各种阅读方法及阅读速度的掌握程度如何。写的能力应评价教师的写功,如钢笔、粉笔字、毛笔字的书写能否为学生仿效,是否能写善写各种实用文体,为学生作文提供高水平的下水文。

全面的教学能力,这是语文教师素质评价的核心内容。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全

面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评价应包括课前备课与设计,课中施教安排,课后考评反馈等三大阶段。备课设计阶段主要评价教师能否准确理解、熟练地把握教材内容,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编写出正规实用、富有创造性的教案,科学地设计教学。课中施教安排主要评价教师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充实而恰当,是否重点突出,疑点明确,难点分散;教学结构安排是否合理,能否突破第一课堂,跨向课外和社会,体现大语文教育思想,这是对“教育观念”的具体考察项目;教学过程环节是否系统完整、层次分明、连贯有序、衔接自然;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是否灵活多样,切合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实际,能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原则;板书内容是否切合教学目的、内容,能否突出重难点,板书形式上是否规范、美观、简要、有序,有无创造意识;教学辅助手段的利用说明情况如何,能否与邻近学科教学相配合。课后能否科学测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处理教学反馈信息。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这是语文教师的高层次素养,也是衡量一个教师素质高低的显指标。教改实际证明,大凡有教研意识并能将所学先进教育理论自觉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去的,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己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科研意识淡薄的老师,也往往是教学效果较差水平处于下游之人。目前在我国,由于保守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制约,各种教育条件的限制,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备等原因,使得教师中的大多数不大重视教学科研工作,以为只抓好教学就行了,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搞科研。实际活动中,往往被主管部门硬性拉去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公开课必须出人展示时,临时指派水平较高者去应付,教研组较少展开研究活动;至于被指派的教师本人,设计教学时也不很清楚自己的实践是在哪种理论指导下的,只凭感觉走,认为是新、奇即可。结果,上级组织的有限教研活动,只是定期促一促死板一块的教学的改革试剂。从笔者近几年的教改调查和高师毕业生追踪调查情况看,以上现象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里表现的更明显一些。毋庸讳言,教育观念陈旧带来的科研能力低下,已成为目前拖语文教改后腿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将以往评价方案很少顾及的这一评价要素,正式列入素质评价体系,并细分为四个子项,目的就在于鼓励并肯定语文教师以科研促教学,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科研能力主要评价四项:独立调研,总结教学现状与经验能力如何,选题撰文能力如何,交流协作情况如何,自修提高能力如何。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依据自己现有条件和教师科研水平实际,合理筛癣适当修改其评价子项及权重,但决不允许以任何理由删除这一评价项目,或将其评价标准降低到形同虚设的水平。

健康的身心素质,是语文教师各种能力的物质承载者,是构成教师素质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资格的重要标尺。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即使各种能力再强,也不会是称职的教师,甚至不健康的身心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的教师,才能应付日常工作。身心素质评价着重考察教师的身体状况、一般心理状况和教学心理状况三个方面。身体状况评价教师的外在身体健康情况,有无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一般心理素质评价教师内在的动机、理想、意志、兴趣、情感、性格等总体心理品质,诸如有无实现成功目标的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有无坚强的意志,始终不渝的目的性,当机立断的果断性,能否调节情感,自制力如何,有否广泛的兴趣,健全的性格特点,积极的个性品质,如热情、乐观、沉着、自信等。教学心理素质主要评价教师有无强烈的事业感,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浓烈的爱护感,能否以充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健康的心理打动感染学生,在出现意外事件时,能否冷静沉着,控制情绪,机智处理。对问题学生,是否训斥埋怨或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我们将教师的内在素质评价内容纳入指标体系,旨在引导教师更全面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优良素质结构。

适当的工作量,是语文教师必须承担的日常工作指标。评价其工作量的份量、难度、强度,能够客观地反映教师对教学任务的承受能力,衡量出语文教师素质的优劣。一位教师各方面素质都较强,但不能承担正常的教学工作或不愿意从事除教学以外的其它与教学有关的工作,如教改任务及科研工作,这样的教师就不能称其为高素质。我们将工作量分为教学、备课、社会兼职、科研四方面考察其工作时数,旨在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语文教学及科研活动,尽可能减少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冲击;在鼓励教师努力工作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身心保健,合理安排适合自己的工作时间,以顺利应付现代社会带来的高强度、高难度的教学工作。

总之,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进行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是件易事。构建面向21世纪的语文教师素质评价体系,更趋繁难。其评价体系构建的完备性科学性如何,直接影响整个语文教育评价的信度与效度。本文不揣浅陋,大胆设想,旨在与同行切磋,求得在教改实践中对本评价方案科学性与可行性的直接检验,冀如所愿。

电力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与方法 篇3

关键词:电力技术;经济评价;指标;方法

中图分类号:TM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70-01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电力系统也在不断进行优化个改良,电力技术也呈现出了现代化、科学化的特点。新型电力技术产生对电力决策工作开展也造成了影响,导致决策更加复杂,电力系统运行也受到了很多新的挑战。受到该背景影响,工作人员需要提升电力技术经济评价的重视程度,强化电力技术应用的经济性,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情况发生。在有限资金的限制下,对电力技术进行创新,为我国电力行业发展做好技术保障。对电力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与方式进行分析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电力技术经济评价特点概述

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我国配电网络建设规模和建设难度性也在不断提升,对电力技术也提出了很多要求。电力能源是人们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求的重要能源,在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只有注重电力技术应用的合理性、科学性、经济性,才能提升配电网络运行的安全性,降低电力工程建设成本投入。电力工程建设包含内容众多,其中包括了线路、通信、变电工程等等。在电力工程建设决策阶段,必须要对电力技术进行经济评价,这样才能合理控制电力工程建设投资预算,加强电力工程造价控制。电力工程投资预算编制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有限资源进行科学性的规划,对多种建设方案进行综合比对,最终找寻出最佳优质的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需要在电力工程投资阶段对多种技术经济文件进行收集和整理,这些文件资料都较为标准,有着实际定额。电力工程建设难度性较强、专业性较高,所以对电力技术应用必须要慎重。只有强化电力技术的经济性,才能降低电力工程建设的成本投入,避免外界因素对电力工程造价造成较大影响,降低建设资金回收周期[1]。

二、电力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一)电力技术经济投入需要控制在投资预算内。

电力工程建设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工程建设施工工作开展前需要对工程项目投资进行估算,确定电力工程建设投资限额。该阶段工作人员工作重点需要放在量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对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第二部分就是对可行性研究质量进行审核。第一部分重点是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改良和优化,第二部分是根据审核结果,合理、科学的进行决策。电力技术应用是电力工程建设的基础所在,工作人员需要深入了解电力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可以制定多个电力工程建设方案,不同建设方案应用的电力技术也会存在较大差异性。工作人员对建设方案总体投资进行计算,从直接投入方面对电力技术应用经济性进行审核。除了直接投入,还需要考虑电力技术后期维护工作开展中的成本投入,以及建设投入资金的回收周期,综合性的进行考虑。如果电力技术应用成本投入超过了电力工程投资限额,需要对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如果超过限定额度总值较少,但是可以有效降低后期的维护、管理成本投入。设计人员可以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电力技术应用的经济性,制定最为合理、科学的电力工程技术方案。

(二)电力技术分析原理。

对电力技术进行经济评价,工作人员需要应用科学的方法,要全面性的进行考虑,从投资估算、工程建设施工、后期维护管理等众多方面进行分析。电力工程项目现阶段投资估算包含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两部分,同时固定资产也可以细致化的分为静态和动态两部分。静态主要是电力技术应用需要的基础设施,设备安装费用和建筑费用等等。因为电力技术应用过程中会受到众多不良因素影响,从而致使工程造价发生变动,其中包含了市场价格浮动与贷款利息等等。工作人员对电力技术应用流程进行深入了解,并且明确其中可能发生变动的环节。依据当前电力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对电力技术应用进行模型建设。建模处理的目的在于提升电力技术应用的可视化,通过量化呈现更深层次的了解电力技术应用方案之间存在的差异。工作人员需要对模型自变量进行收集,通过该工作还可以对电力技术应用策划的完善性进行审核,了解其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工作人员对电力技术进行经济评价后,对电力技术应用流程模型进行优化。尽可能的提升电力技术应用的经济性,缩减电力技术应用成本投入,避免因工程建设对企业资金流转造成不良影响[2]。

三、电力技术经济评价分析方法

(一)经济效益分析法。

经济效益分析法就是工作人员对电力技术应用进行定性分析,然后通过定量技术对电力技术的经济进行科学、可观评价。了解技术应用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根据技术应用经济效益比对方案进行选取。这种分析方法还可以根据指标性质不同,将其细致的划分为时间、价值、比率等众多分析方式。

(二)综合评价分析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多指标综合分析方法。工作人员在对电力技术经济进行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电力技术应用的成本投入,以及应用年限和收益效率。第二种就是多因素综合分析方法,考虑到技术、社会、生态等众多因素。综合评价分析法可以较为全面了解电力技术应用的经济性,但是该方法工作量较大,在小规模电力工程建设中较为适用[3]。

结语

电力技术经济评价工作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电力技术应用经济性进行评价,可以有效降低电力工程建设成本投入,提升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为促进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力度,找寻更多科学、专业的电力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在电力技术经济评价工作开展前,必须要对当前电力工程建设特点有深入了解,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应用评价方法,这样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分析结果,为决策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沈文钢.浅析环境工程技术经济评价相关理论[J].科技资讯.2011(21):82-83

[2]奚爱军.工艺方案技术经济评价研究与应用[J].现代车用动力.2011(03):77-78

评价内容与指标 篇4

对于什么是经济责任,传统的理解是,经济责任是当事人应承担或履行的与经济相关的职责和义务;或者认为,经济责任是当事人对其行为应承担的经济后果。 但具体到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经济责任”,理论界对其有多种理解,尚无统一概念。 但在审计实务中,对企业来讲,最有权威性的、用于指导审计实践的,当属国家相关法规中的概念了,即指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对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二、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对象

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确定,应充分考虑与企业经济活动的相关性。 企业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履行管理职能,系统负责本部门经营管理活动, 多数部门的管理职能与企业经济活动直接相联系,如营销、财务、投资等部门。 由于职能不同,审计范围和内容也应不同,但有一点,笔者认为,应紧紧围绕管理主线界定其履行的职能和承担的经济责任,以管理职能来突出经济责任。

三、各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经济责任是随财产权利逐层分割递减的,同一项经济活动,由于部门职责分工不同,以及内部控制的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也有主次之分。 因此,应根据各部门工作职责来确定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一)财务资产处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1、业绩指标完成情况

业绩指标由基本指标和个性指标两部分组成。 基本指标包括经济增加值、吨油税前利润、吨油营销成本、汽柴油销售总量及汽柴油纯枪销售量(基本指标各部门均相同,以下不再累述)。 个性指标为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降低。

2、管理职责履行情况

(1)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及上级制度情况

(2)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设与执行

(3)预算编制、控制与管理

(4)会计核算质量与管理

(5)资金管理

(6)商品管理

(7)资产管理

(7)财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8)对二级单位财务工作管理情况

3、个人廉洁情况

在履行岗位职责中是否廉洁自律, 职务消费是否符合有关制度规定,有无违纪违规的经济问题(以下各处负责人个人廉洁情况都以此为标准)。

(二)营销管理处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1、业绩指标完成情况

个性指标为汽柴油配置计划、汽柴油直销量、终端销售比例、综合价格到位率。

2、管理职责履行情况

(1)制度建设与执行

(2)审批管理

(3)价格管理

(4)营销政策

(5)外采业务及新闻危机处理。

(6)油库租赁业务

(7)营销业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三)仓储调运处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1、业绩指标完成情况

个性指标为成品油调入量、 市州公司配置计划兑现率、 吨油运输费、铁路变车率、油库损耗率、运输损耗率(含管道损耗)。

2、管理职责履行情况

(1)制度建设与执行

(2)运费预算与控制

(3)运输环节数质量纠纷处理

(4)物流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四)加油站管理处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1、业绩指标完成情况

个性指标为发卡量、卡销比、沉淀资金、零售价格到位率。

2、管理职责履行情况

(1)制度建设与执行

(2)零售量、加油卡目标任务完成与考核

(3)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4)加油卡业务管理

(5)项目计划管理

(6)加油站现场管理

(五)规划计划处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1、业绩指标完成情况

个性指标为新开发加油(气)站、加油站达销率、投资计划完成率、 油库立项建设。

2、管理职责履行情况

(1)制度建设与执行

(2)投资项目前期工作

(3)投资项目的计划与控制

(4)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与管理

(5)投资项目评价与投资活动分析

(六)工程建设处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1、业绩指标完成情况

个性指标为加油站建设完工情况。

2、管理职责履行情况

(1)制度建设与执行

(2)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

(3)工程成本控制

(4) 概算与设计

(5)油库、高速公路服务区项目的验收是否符合规定程序

(6)承包商管理

四、各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部门负责人经济评价指标,应以全面性、客观性为基本原则, 综合考虑对领导人员的制度建设、廉政建设、遵章守纪、企业发展、经营绩效等方面的要求,确定评价内容,该内容应涵盖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有效性、会计信息真实性、遵纪守法情况、经营绩效情况、重大经营决策情况、廉洁自律情况等方面。 评价指标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定量指标,是指能够用数量标准来衡量的指标,包括基本指标和个性指标。主要依据各部门业绩合同设定的业绩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基本指标和个性指标的指标解释依据 《中国石油四川销售分公司统计指标解释手册(2012版)》。

定性指标,是指无法通过数值计算分析评价内容,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 主要依据各部门管理职责履行情况。

(一)财务资产处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表1)

(二)营销管理处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表2)

(三)仓储调运处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表3)

(四)加油站管理处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表4)

(五)规划计划处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表5)

(六)工程建设处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表6)

五、经济责任指标评价体系运用

(一)评价分值计算

按照上述内容构建各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平衡计分卡原理,进行评价分值计算。 下面以财务部门负责人为例计算评价分值(表7)。

计算步骤:

1、计算指标完成分值

每项定量指标均以100分设定。 定量指标完成分值,以该项指标的完成率乘以100计算所得,100分封顶。 如: 当年经济增加值完成率为95%,即该项指标完成分值为95分;当年经济增加值完成率为115%, 则该项指标完成分值仍然为100分。 每项定性指标均以100分设定,实行倒扣法,即:如果审计发现某项管理职责履行不到位,实行扣分制(扣分标准另行制定),所得分数即为该项管理指标完成值。

2、计算指标权重分值

指标权重分值=指标完成值x指标权重。

3、计算总分值

总分值等于各项指标权重分值之和。 (表8)

(二)审计综合评价

根据计算所得总分值,确定审计评价对象(各部门负责人)最后达到的等次, 如表8所示。 财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总分值为96.05,应评价为“优秀”。

参考文献

[1]杜鹃.财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D].管理论丛与教育研究专刊,2008

[2]王奇杰.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财会通讯,2009年第3期

土地因素与指标评价体系的论文 篇5

摘要: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的实践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土地整理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探讨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关键词:土地整理;可持续性;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一、可持续土地整理概述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土地整理活动是指综合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在环境代价和资源代价最小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最大经济收益的一种发展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提高土地的生产性能和生态功能

土地整理通过土地平整,清除影响土地规模利用的障碍物,建设机耕路、给排水沟和农田保护林网,能有效提高整理区农地的生产性能,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条件。

(二)降低土地整理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土地整理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有些后果是难以预测的。所以在农地整理过程中必须重视风险测定评价,进行后果的虚拟分析,寻求风险最低的土地整理模式。

(三)增加耕地数量和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机统一

一个土地整理项目不能增加耕地面积,则项目很难启动和运行。为了增加耕地,一些地区经常以减少水域、园地、未利用地或林地为代价,这必然会减少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同时对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构成某种影响。因此,可持续的农地整理,必须注重土地数量和环境质量的协调发展。

(四)经济上可行

土地整理能使农地利用节水、节能、节劳、提高产量,而且可以通过新增耕地的60%置换建设用地指标获利,其经济效益是显著的。但是,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降低单位面积上的整理费用,创造更多的投入产出比,依旧是评价农地整理可持续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土地整理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土地整理项目投资的目标,是在不超出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前提下,提高土地整理项目区生产效率,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使经济效益得以最大限度的增长。即增加项目区长期的经济财富和福利是土地整理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和最终目标。因此,经济的持续发展状况是判断土地整理项目是否可持续的重要因素。土地整理的直接受益者是整理区域内的农户,其对农户的经济效益表现为土地经整理后产量增加与生产成本降低两方面,从而提高了农户的收入。产量增加的原因可归纳为三项:一是上地整理后有效耕地数量增加;二是土地整理后土地生产能力的提高;三是土地整理后农户对土地的投入与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可能性增加。而生产成本的降低主要是因为:一是由于田块集中节约的劳动成本;二是由于田块规整,实施机械化耕作节约的成本;三是通过完善灌溉设施和田间道路系统,降低的灌溉成本和节约的运输时间。

(二)生态环境因素

可持续的土地整理项目是生态、环境、景观保护与项目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合理平衡,是在不破坏资源环境及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条件下的发展。当土地整理投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影响,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生态效应时,这种效应有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即投资行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带来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所谓正的生态效益;也可能是使得自然生态系统逆向演替,即所谓负的生态效益。因此,能否合理地保护资源,维持或改善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及其景观审美度,提高项目区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均衡性,是判断土地整理项目复合系统持续性的重要因素。

(三)组织制度因素

土地整理项目营运的组织机制及管理机制,是土地整理项目持续经营的保障。良好的土地整理组织机构和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土地整理项目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因此,土地整理项目制度是否健全,组织形式是否符合实际,是影响项目持续发展的组织制度要素。影响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可持续性的组织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土地整理组织相关的决策机制、反馈机制、经营管理机制、融资机制等多个方面。

(四)协调性因素

土地整理项目是一个由工程措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组织制度等各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结构组合模式,决定了土地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优化结构组合,能促进土地整理系统的物质、能量、价值和信息流动与交换,产生系统协同放大效应,促进系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土地整理项目内部各子系统的协调度,影响着土地整理项目的可持续性,是土地整理项目可持续性评价应考虑的重要内容。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使评价体系能准确地反映土地整理区的真实情况,建立土地可持续地整理评价体系应贯彻以下的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科学性是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最基本的原则。构建的指标体系既要能揭示土地整理的效益,又要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但是它并非单纯的理论探索,而是要能发挥实际作用的体系,因此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不具备可操作性,那么建立体系就毫无意义。对于不同的土地整理区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生搬硬套。

(二)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

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要比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区域的发展特征。因此,构建土地整理评价体系时,要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把整个整理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与其周围环境体系紧密联系的系统。在保证完整性地原则下,充分考虑全局的因素,选取能反映土地整理与社会经济资源结合的特点、能反映土地整理与土地区域、专业化利用相结合的、能考虑到土地整理的广度和深度的各种因子。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体系真正地反映土地整理带来的各种影响。

(三)动态性原则

动态可持续发展有两方面涵义,一方面是土地整理的评价体系必须着眼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需要考虑到若干年后对土地整理的不同投入,将会造成不同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果;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而言,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与城镇建设用地逐渐扩展,进行内涵挖潜,土地整理活动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为了能够全面反映土地整理情况,选取的指标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为了能够客观反映问题,把定性指标量化,把数值运用到指标体系中,最终得出定量的结论。

(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

土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一方面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同时工程开展能带动各类相关行业的发展,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可见,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它也能改善土地的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因此也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必然改变当地的生态结构,进而改变当地的生态功能。因此,在评价时,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的综合效益,才能判断实施土地整理能不能使土地永续利用,能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环境。

(六)公众参与原则

公众参与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促使事物(项目等)的相关群体积极地、全面地介入事物过程(决策、实施、管理和利益分享等)的一种方式方法。通过这些措施的运用,使当地人和外来者(专家等)一起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对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进行分析,从而做出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对计划和实施做出监测评价,最终使当地人从项目中得到收益。有效的公众参与,会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完整和更具有针对性,并使得所提出的评价行动建议更易于被当地人民所接受,为项目的成功运营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庆日,农地整理工程措施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研究,水土保持学报,

[2]董利民,可持续土地整理内涵及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商业时代,2004

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篇6

摘 要评价指标体系是微课建设发展的指南,对微课开发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作用。本文首先建立了微课的评价原则,研究形成了对微课的评价要素,确立了从微课选题、教学过程、作品规范、辅助资源、效果效益五方面考量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微课评价的要点与实施策略。

微课 评价指标 评价原则 慕课 翻转课堂

随着互联网+在教育界的推进,我国微课建设得到迅猛发展,由于教育部及各省市举办的中小学微课大赛和全国C20慕课联盟的征集与引领[1],使各大教育网络平台展示出各种微课视频,大量微课作品的出现,倒逼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教学模式都在使用微课的微视频作为教学资源[2]。但已有的微课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使用时出现了许多质疑与批判声。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微课建设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教师开发制作和遴选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促进中学生主动学习的高质量微课作品、提升微课程开发质量,需要对微课进行评价研究。本文主要探究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微课评价原则

在构建微课评价指标体系时,设立的指标不能有重复、冲突和因果关系,同时各指标应该是能测量、可观察的,应尽量避免设计那些区分度小、操作困难的指标。同时,对微课的评价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

微课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评价指标应考量教师在微课中能否将情感元素与知识方法有效整合,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与情感;能否抓住其注意力,构建学习的流程;在十分钟内能否结合教学素材、围绕主线,给予学生充分、良好的学习体验。

2.目标精准,短小精悍

考量微课的教学目标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具体不抽象、可操作、易测量。微课内容短小精悍,只须传达一个核心信息或知识点,有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3.科学性与可靠性

基本概念、定理、定义、公式的描述准确科学,例证等数据典故的来源必须真实可靠,解说精确、术语规范、文字符号准确[3]。

4.教育性与启发性

内容讲授简单明了,资源及解说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富有教育性。教学策略及学法指导有创意,符合教学原理和学生认知规律,分析推理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能使理性知识感性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深奥知识通俗化。

5.艺术性与技术性

能从学生的角度看画面,构思巧妙、节奏合理,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画面突出主题、美观流畅、切换过渡自然、整体设计合理;尽量使用清晰、易识别的图片、动漫或视频推送信息,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课程可以跨平台使用,要安全可靠、不受误操作影响、容错能力强,在不同配置的电子设备上运行无障碍。

二、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发展性评价理念,针对微课的特点,遵循评价原则,确立了从微课选题、教学过程、作品规范、辅助资源、效果效益五方面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

三、微课评价要点

1.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微课也是课,它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其教学设计与实施也应该符合新的教育理念,为了防止微课陷入传统的接受式、满堂灌教学模式中,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评价应考量教师在微课中能否将情感元素与知识方法有效整合。微课也应当关注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2.选题有特色

微课是一个精彩的短课,评价应看选题是否突出特色,选题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尽量使用多种媒体技术展示课程内容。

3.教学内容应当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要求避免教授纯粹的学科知识,评价应关注微课内容是否能与现实社会生活建立联系,是否能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与情感,找到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结合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学内容的源泉和基础。

4.要有较为完整的课程结构

评价应看微课是否包括开始、结束、授课、互动等,并不是从长的视频课中截取一段。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教学策略也要有创意,避免黑板搬家和满堂灌,采用高质量提问、适当的“停顿”、学生参与录制旁白等方法,启迪思维、鼓励参与。解决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关注教学能否抓住学生注意力,构建学习的流程并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5.评价的主体多元

除了重视专家评价、管理者评价、同行评价以及网络评价外,教师和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家长也可以参与评价。

四、微课评价的实施

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落实,需要正确的评价实施方法和策略作保障。依据发展性评价理念[4],提出以下评价实施策略以促进微课健康、可持续发展。

1.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

外部评价是指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人员,如教研员、评价专家、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同行对微课的评价;内部评价是由直接从事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师本人和学生群体所进行的评价。不同评价者的观察侧重点不同,同行会从学科的角度对微课堂教学提出要求,学校领导则会从学校管理角度提出要求,教师本人则会从自我教学风格方面进行评述,而学生则可能从教学内容的多寡和教学中的情绪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为了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激励、改进作用。既要重视微课的专家评价、管理者评价、同行评价以及网络评价等,更要鼓励教师自己用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理念为指导,用表1微课评价指标体系来审视自己及同行的微课,根据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分析、研究微课录像的整个过程,或就某个环节、某个方面、某个方法等进行诊断评课。例如,就教师提问的密度和质量进行统计,以考察是否真正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教师提问的思维含量是否高等。通过自评,发现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加以调整与改进。另外,学生对使用微课的感受与评价是最真实可靠的,教师可以征询学生参与或观看微课的意见加以采纳。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如果微课评价过分定量化,就会导致一些无法量化的课堂信息被排除在外,从而会影响到微课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如果评价过于定性化,将会导致评价结果失去一定的客观性、标准性和科学性。可以采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搜集全面有效的信息对微课进行评价,提高微课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例如,可以根据表1中的统计加权法设定的指标权重,对微课作品进行定量评价,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微课评价的随意性。

3.内容评价与形式评价相结合

应该将微课的内容评价与形式评价相结合,既要看微课的选题是否有特色,内容是否科学、严谨、规范,资源是否真实可信,又要从表现手法是否有创新、教学策略是否有创意去考察,还要看作品的规范性,视频要完整、音画清晰质量高、整体美观大方、格式兼容、辅助资源齐全。

4.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根据微课的特点,采取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对微课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化评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师本人和学生群体应先对微课作品进行评价,教师从中得到反馈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再录制。另外还要充分采纳同行、专家小组和网络评价的意见。评价反馈对于准确、清晰地认识微课建设与应用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评价本身应该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对上次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实际上就是对上一轮微课教学进行一个全过程的检验,从而可以为下一次微课制作与评价提供有效的信息。

微课是以学习或教学运用为目的,对它的评价必须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而不能单纯地从设计与制作的角度出发,更不能从参赛的角度出发。建议课堂实录植入型的微课不要做;传统说教、播音类的微课不要做;内容呈现简单,而且网上非常容易收集得到,或者教学方法没有新意、不出众的,也不建议做成微课。教师应该依据慕课、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的特征,从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角度和开发教育资源新模式、新途径的角度,研究对基础教育段微课的评价,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要求,建立专题化、体系化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微课实践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2] 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 王岚,张一春.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5).

[4] 索桂芳.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9).

评价内容与指标 篇7

一、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内涵的研究综述

1.经济发展的内涵。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反映两种不同经济现象的两个概念,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的增长,侧重于量变;而经济发展则是侧重于质变,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要求社会其他因素发生质变。世界上关于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以美国经济学家Todaro·M·P、Meier·G·M、金德尔伯和赫里克、鸟居泰彦等为代表。

在中国,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三个时期。毛泽东提出,经济发展是以实现工业化为核心,之后又提出了现代化的概念。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邓小平阐述了经济发展的内容,包括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1989年之后,江泽民提出经济发展的内容应该包括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城镇化等六个方面。

2.社会发展的内涵。对社会发展的界定颇多,从社会结构、制度、关系、机制等的变革和社会适应能力、生产力、冲突调节能力、个人自由发展能力的提高这两个方面来看,主要有一下几种:(1)生产关系和相应“上层建筑”的进步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经济结构的进化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应提高;(3)社会冲突调节机制的进步和冲突调节能力的提高;(4)人们之间沟通方式的进化和各种交往能力的增强;(5)人的束缚的减弱、人的解放或自由程度的提高。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發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这是我国学者在综合Heal、J·L·Simon和J·M·Harris等一批发展经济学家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而得出的结论。这一内涵主用从“经济的可持续性”、“环境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这三个角度加以表述。

二、国外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研究

二战结束之后,国际上出现了一批探索如何衡量人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如何衡量现代化的学者和机构。这里代表性的体系有:城市发展现代化评级指标、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和社会发展评价指标。

1.城市发展现代化评价指标。布莱克从经济发展和社会流动水平的角度来反应社会发展的差距。他提出关于现代化的10项标准说。但由于其所指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能源消费、劳动力就业比例、经济结构比例、经济支出比例、城市化率、教育普及率、健康状况、信息交流和收入分配这些指标概念缺乏统计上的精确性和可操作性,未能在实际测度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有效应用。

上世纪70年代,美国荚克尔斯教授提出了度量现代化的11项标准。他的这一指标体系被视为现代化评价的经典方法,但是却无法反映中国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二元性”特征。

2.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1992年UNCED制定的《21世纪议程》号召全世界建立和运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主要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世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美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社会发展指标。美国在20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社会指标和多元社会指标的基本思想。之后出现了很多在社会发展评估指标研究领域影响较大的指数,如VNDP于1990年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这一指标主要从寿命、知识、生活水平、性别和收入分配五个方面来反映;美国海外开发委员会提出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标(PQLI),这一指标主要反映一个国家在满足其人民基本需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美国理查德.J.埃斯蒂斯教授于1984年提出了社会进步参数(ISP),这一指标成为评价社会发展状况的有效工具。

4.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研究。国家统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各个角度,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如中科院现代化指标体系、国家统计局全面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这些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不仅为我们对社会领域的观察、研究、监控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同时也为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建立打下了基础。在查询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指标领域的成就之后,值得本研究的借鉴之处是:(1)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和内在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作为衡量标准;(2)指标体系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效避免了单纯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片面性;(3)更加重视环境指标,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4)指标简明扼要,初步具备地域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比较的功能。

5.新中国实施的11年五年计划和规划的发展指标。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我国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解和考察也以此展开。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尽相同,其规划的侧重点也各有差异,作为规划内容载体的各项指标在形式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资源与环境发展指标三大方面。但是,目前为止五年计划所使用的指标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逻辑不一、简单堆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很难全面衡量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程度及进展。与此同时,下级指标的选取不能全面体现上一级指标的发展状况。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迫切需要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考量和修改,设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上一篇:所得税会计存在问题下一篇:畜禽解剖与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