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评价标准(共12篇)
指标评价标准 篇1
评价指标是“根据评价的目标设计出来的, 能够反映评价对象某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行为化的主要因素。”而评价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1]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合理解读的基础上, 认识和理解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质, 将课程目标具体化, 构建“导向性”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原理性”评价标准。以此作为建立“操作性”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的依据, 并结合被评价对象所在地域、学校、人群的具体情况确定这些指标的权重, 再设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各层次的评价标准, 进而由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 为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做好技术层面的准备。现以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为背景, 通过对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操作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设计出教学质量各层次的评价标准, 并分析和预设使用质量评价指标的注意事项, 以求教于大家。
一、建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操作措施
在统一的体育课程标准之下, 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活动, 对其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时, 要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从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原理来看, 建立具体操作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需以具有“导向性”意义的“原理性”标准为依据。“这种标准是通过一定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原理形成的评价标准, 与具体操作的标准处于不同的层次, 但具体评价的指标及标准可从这种‘原理性’标准推导出来。”[2]为建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形成“操作性”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 需要采取如下操作措施。
(一) 由原理性评价标准框架导出操作性评价指标框架
为建立“操作性”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 需要面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条件、水平、效益差异较大的情形, 以“原理性”质量评价标准的指标框架为依据, 通过推导分析和设计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框架。
1. 筛选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
依据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原理性”评价标准的基本指标框架, 构成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内容主要有身体体验、动作规范、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合作能力5个方面。在形成具体操作的评价指标时, 应将以上5个方面作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在每个基本内容之下, 通过分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内在的基本层次, 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三类主要行为特征, 由此形成评价指标。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依据“构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想学’、‘乐学’、‘会学’三个基本维度”, [3]对所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操作性”目标进行分类, 形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内容 (见表1) 。
2.划分评价指标的基本层次
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本身的内在特质来说, 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不同的教学质量层次, 反映了教师“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效果, 这是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本。本文参照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原理性”评价标准的质量层次, 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分成“符号——运动技能教学” (基础层) 、“逻辑——知识技能教学” (提高层) 、“意义——体育价值教学” (理想层) 三个层次。
3. 形成质量评价的指标框架
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想学”、“乐学”、“会学”三个基本维度, 来理解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总体, 将上述“筛选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划分评价指标的基本层次”进行整合, 按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逻辑顺序, 形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框架 (见图1) 。
(二) 从被评价对象背景条件确定评价指标的分值权重
在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时, 要充分考虑被评价者的背景条件, 依据被评价者所在地域、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是表示在评价过程中, 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 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4]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时, 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和学生情况是权重分配的重要条件。
1.分析被评价对象的背景情况
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推行基础教育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5]这为确定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提供了依据。在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总体框架下, 建立和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时, 需要了解和掌握两方面的情况。其一, 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如, 笔者所处广州地区, 经济较为发达, 整体教育水平较高。笔者所在学校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体育教学条件较好, 能按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设和开足课程。其二, 不同学段的学生情况。如, 高中学生不同阶段的特征。
(1) 高一学生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文化知识学习的深入, 其思维方式由感性向理性方面发展, 思考问题时更多地运用相关知识和原理, 并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一定的联系。在生理方面, 由于身体发育的需要, 学生喜爱用身体练习来刺激自身身体而形成新的身体适应状态, 以满足身体发育所需要的新的适应水平。因此, 高一阶段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线进行评价。
(2) 高二学生通过高一的体育学习, 对体育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 对体育的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认同度。但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 身体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学业成就的压力, 高二学生需要有一种积极情绪和成功体验来维持其学习生活的发展需求, 以致形成一种洋溢积极的精神状态。但要获得身体练习的成功体验, 需要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因此, 高二阶段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主线进行评价。
(3) 高三学生经过两年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 对体育学习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能将体育学习中的身体练习与自身生命的发展和完善建立一定的联系, 将所学技术、技能和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健身、竞技比赛、娱乐活动之中。与此同时, 随着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生物和化学等学科知识的丰富, 对人体科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能从各种认知渠道来体验和感悟体育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因此, 高三阶段以体育价值教学为主线进行评价。
2.确定不同学段的指标权重
高中生的身体运动能力、体育学习的认知和行为方式都有一定的阶段性。因此, 在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时, 依据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各层次的特性, 与高一、高二、高三学段的特征进行分析与串联, 在评价分值的权重上体现学段的发展性。
(1) 高一以“符号——运动技能教学”为重点的评价指标权重。按“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为“0.5/0.3/0.2”。
(2) 高二以“逻辑——知识技能教学”为重点的评价指标权重。按“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为“0.3/0.4/0.3”。
(3) 高三以“意义——体育价值教学”为重点的评价指标权重。按“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为“0.2/0.3/0.5”。
(三) 依评价主体的情况分析评价指标项目的内容结构
“评价的主体关系到评价的结果, 它直接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6]在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时, 必须考虑设计多大范围与类型的评价主体, 及各评价主体的评价在评价结果所占的分量。根据对体育课程评价主体的研究, 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有教师、学生、管理者三大类型的评价主体。
1. 分析评价主体的基本情况
(1) 教师成为评价的主体。当教师成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时, 为了了解自己或同行的教学效果, 行驶相应的激励与发展机制, 需要对自己和同行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这种评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让教师在自我评价和教学反思中,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 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 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 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体验者和实践者, 对课堂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对现代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而言, “学生是多元评价主体中的重要角色, 有评价课堂教学质量高低与教师教学行为好坏的权利, 这也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学习行为。”[7]因此, 学生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可缺少的主体。
(3) 管理者成为评价的主体。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中, 课程管理者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评价主体, 它对体育课程的管理与监测起关键作用。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管理者而言, 一般包括学校教学管理的行政领导、上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教研员、课程专家等。其中, 学校教学管理的行政领导, 一般只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进行一些常规性教学质量评价;当上级教学管理部门的教研员成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时, 其评价自然是专业而权威;而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中, 吸收专家的力量, 广泛建立与专家的教研、学术联系, 促进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评价指标项目的内容结构
在建立评价指标的设计时, 需要考虑评价的主体因素。从上述对评价主体的情况分析, 可以这样对“评价指标的项目内容结构”进行定位。为了达到实现直接指向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评价, “要尽力做到在定性、定量、定级分析三方面的结合。”[8]因此, 需要在“项目”的分层中反映“定性”的要求;在每项“指标”中列出衡量达到该项指标要求尺度的不同等级项目, 以体现“定级”;再给不同的“等级”赋予相应的分值, 以体现“定量”。
二、设计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指标的标准
从上述的探讨与分析, 推导与判断, 形成了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框架, 并对被评价对象的背景条件、评价主体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进而设计了相应的指标分值权重、评价指标的内容结构。但这仅仅是有了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基本内容, 要形成具有实践操作意义和价值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系统, 还需要从“评价指标框架”、“指标分值权重”、“指标内容结构”出发, 按照每项指标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能形成的程度标准状态进行分类, 形成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该项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因此, 要对不同层次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最基本的水平程度进行分析, 从这些基本程度的特征中, 寻找能体现指标本质特征的、难度和分量适当、容易编制, 及通俗易懂、方便操作、评分简便的评价标准。
(一) 分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1. 基础层次:“符号——运动技能教学”
“符号——运动技能教学”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层次, 主要特征是进行运动技术的学习, 以形成运动技能。但这一层次的体育课堂教学只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单纯的“身体发展”需要, 只能表明学生对形成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的具体看法或认识结果, 没有完成技术动作与技能之间的内化, 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一层次重在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运动技能的形成, 促进学生运动认知结构的形成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在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中, 大多数还处在这一层次。普遍存在只注重于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 不去关注技术、技能与知识的结合, 更不去考虑“为何而教, 学之何用”。
2. 提高层次:“逻辑——知识技能教学”
“逻辑——知识技能教学”层次是学生认识形成身体练习的方式和过程。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 没有“逻辑——知识技能教学”的过程, 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难以内化, 它只能作为一种单纯的运动技能, 在一定的时间内存在。这种存在是短暂的, 需要将运动技能与相关知识形成有机的联系, 使知识成为技能形成的基础, 通过技能的应用来体现知识的存在, 这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层次。这一层次的主要特征是注重技术、技能与知识的联系。在运动技能教学中, 能将营养卫生措施、生活制度、自然力 (空气、阳光和水) 、心态调适等方面的健身知识, 及竞技比赛和身体娱乐方面的规则要求渗透在具体的身体练习之中, 让学生体验, 并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与交往,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3. 理想层次:“意义——体育价值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作为由人类认识成果的技术动作所构成的身体练习, 蕴含着对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乃至整个精神世界具有启迪作用的普适性价值, 或与自身生命发展与完善的“假定性”意义。因此, 使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建立价值观成为可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并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在以身体练习为载体的活动体验中, 领悟体育学习对自身生命发展的意义, 从中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使体育课堂教学达到最高的“理想层次”。在人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 通过体育学习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并能终生受用的, 是对体育学习意义的领悟, 对体育价值的理解。这一层次的体育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有:形成体育学习的正确概念思维, 让学生明白和清楚体育课堂教学是做什么的, 需要做什么, 自己应该怎么做。并针对具体的身体练习, 引导学生与自身的生命发展需要建立必然的联系。进而引导和调控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 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幸福感受。
(二) 确定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标准的基本要素
评价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 是由定性、定量、定级标准等要素组成的。要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必须对这三个基本要素进行分析。
1. 从项目指标分层体现定性
依据图1“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框架”, 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总体之下, 分身体体验、动作规范、主体精神、问题意识、合作能力5个基本评价指标内容。在此基础之上, 按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符号——运动技能教学”、“逻辑——知识技能教学”、“意义——体育价值教学”3个基本层次的内涵和性质, 将5个基本指标内容分解成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又有一定层次性的3项指标内容, 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总体分解为3个层次类别的15项指标, 以形成每个质量层次评价指标的5个基本项目, 构成“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的一级指标。意在测量某一体育课堂教学处在什么样的质量层次, 以体现这种评价标准的定性属性 (见表2) 。
2. 将指标进行分项体现定级
在3个质量层次的15个评价指标中, 按照每个指标的本质特性, 将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能够体现教学质量的“想学”、“乐学”、“会学”维度特征的行为化因素, 进行归因处理, 形成达到该指标 (1) (2) (3) 的“操作性”目标 (见表1) 。在建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各层次的评价标准时, 将每个层次的5项指标作为评价项目 (一级指标) , 按“达到该指标 (1) (2) (3) 的‘操作性’目标”分解成15个具体操作的评价指标 (二级指标) 。再通过对达到每个层次的15个评价指标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可以体现每个指标的标准所规定的各种行为的优劣程度。用“较好”、“一般”、“较差”来进行标识, 以体现定级评价的要求 (见表2) 。
3. 给每个指标赋分体现定量
在每个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的5个指标项目15个评价指标中, 从设计每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出发, 形成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该项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 形成“较好A”、“一般B”、“较差C”3级评价标准 (这里的“ABC”是等级代号) , 并赋予一定的分值, 形成“较好A (1) ”、“一般B (0.7) ”、“较差C (0.5) ”的评价标准, 同时将每个质量层次“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赋予“1/2/3”的权重分值 (见表2) , 这是体现定量判定的评价标准。
(三) 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
通过分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 确定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层次评价标准的定性、定级、定量的评价标准要素, 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三个层次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 (见表2) 。
三、使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注意事项
以上通过建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分析和探讨, 说明如何形成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操作性”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在使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各层次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进行评价实施操作时, 可依据“评价标准的指标系统”, 按评价的实际需要, 选择相应的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评价标准设计成具体操作的评价表。在进行评价实施操作时,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使用评价标准操作时的具体要求
高中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 在体育学习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 在使用表2进行操作时需要注意。其一, 选择“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3个层次的评价标准时, 要考虑到这是一种递进关系;对同一个指标进行判断分析时, 首先看是否达到“基础层”的标准, 如能达到, 就上升到“提高层”来进行考虑与判断, 依次进行到“理想层”。其次, 在对高一、高二、高三不同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 对3个不同质量层次的权重有所不同;操作时首先要计算出每个层次的总分, 再将每个层次的总分分别乘以每个年级的权重比 (“基础层/提高层/理想层”高一“0.5/0.3/0.2”, 高二“0.3/0.4/0.3”, 高三“0.2/0.3/0.5”) , 得出的和就是其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分值。
(二) 使用时需要针对评价主体的情况
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 选择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内容。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时, 指标内容不宜太多, 2~3项即可。学校管理者成为评价主体时, 不宜选择身体练习动作技术方面的评价指标, 选择需酌情而定。体育教师、教研员、专家成为评价主体时, 可完全采用本文所提供的评价指标系统。
(三) 使用时需要注意三个层次的判别
在对某一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 按本指标系统进行操作后, 计算出相应的分数, 对照相应的质量层次标准, 首先判断这堂课处在什么样的层次。然后再依据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三个层次所提供的理论背景进行分析, 肯定成绩, 点出不足, 导出后续发展的方向和措施。由于我国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条件、教师教学的水平差异较大, 尽管有的教师教学非常认真和努力, 大多数还处在基础层次, 能达到“提高层次”不多, 进入“理想层次”更是凤毛麟角。但这应该是体育教师的追求, 也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127-128.
[2]吕星宇.论一堂好课的标准[J].教学与管理.2010 (2) .30-33.
[3]邓若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基本维度[J].中国学校体育.2012 (3) .39-42.
[4]郑延福.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1 (8) .169-171.
[5]百度百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265891.2010-12-25.
[6]汪全胜等.建构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J].教学研究.2009 (3) .28-31.
[7]韩立福.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初探[J].教育科学研究.2006 (11) .23-27.
[8]叶澜等.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03 (8) .42-47.
指标评价标准 篇2
一、贫困县摘帽(“一低三有”)
(一)“一低”。指贫困县摘帽当年贫困发生率低于3%。计算公式为:贫困发生率=(未脱贫人口数+漏评人口数+错退人口数)÷2014年全县公安农业户籍人口数×100%。如无公安公布的农业户籍人口数,按2014年实际农业人口数计算。
(二)“三有”。指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
1.有标准中心校。包括五个指标:
(1)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农村小学6—11个班、12—17个班、18—24个班、24个班及以上生均用房分别不低于5.42㎡、4.20㎡、3.72㎡、3.68㎡。农村初中12—17个班、18—23个班、24个班及以上生均用房分别不低于5.07㎡、4.39㎡、4.10㎡。
(2)电脑配置。小学每100个学生6台,初中每100个学生8台。
(3)图书配置。小学生均15册,初中生均25册。(4)师生比。省下达编制全部核定到校,无截编现象;教职工编制空编率控制在1%以内。教职工基本编制师生比(教职工编制数:学生数)标准为:县镇、农村小学:1:21。县镇、2地区(含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不低于30平方米。(2)至少有1名合格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或巡回医生。
其中:①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贫困村结合实际能满足贫困户看病需要,可不设村卫生室;②如在此标准下10%以内,但当地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实际认定其能满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开展需要,认可当地意见视同达标;③对人口较少(或面积较小)的行政村,市卫计局结合实际决定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村卫生室的,认可当地意见视同达标。
4.有文化室,包括两个指标:(1)有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建筑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具备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功能;具备电视机、音响、电脑、等基本文化器材;具备应急广播功能的村级广播系统;具备一定的可供阅读的出版物;规章制度健全。(2)有室外文化活动场地,有宣传栏(内容能及时更新);具备条件的聚居点有相应的体育器材或健身器材。
5.有通信网络,指以窄带(拨号上网、GPRS等)或宽带(ADSL、3G、4G、光纤等)方式,实现至少有一处有互联网覆盖。
补充规定:
1.对因自然灾害、规划布局,原行政村建制取消,农户全部整体搬迁分散安置的,该贫困村视为退出。贫困户相关信息需在系统中及时更新。
2.对因自主移民,农户已全部整体搬迁分散安置的,但原行政村建制虽未取消的,村“五有”不作要求。
3.对因水电库区移民,2019年前纳入规划整体搬迁安置需新建的贫困村,由企业承诺村“五有”建设任务,待达标后退出。
4.对因国家、省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占用农村公路作为施工便道,影响贫困村通村硬化路建设、受损的,贫困村退出该项指标视为达标,待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基本完工后,及时按标准进行建设或修复。
三、贫困户脱贫(“一超六有”)
贫困人口脱贫以农业户籍人口户为单位,实行整户识别、整户脱贫。以简称“一超”、“两不愁”、“三保障”、户“三有”(省标)为主要脱贫指标及标准(又称“一超六有”)。
(一)“一超”,指脱贫人口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2014年达2736元、2015年达2855元、2016年达3100元、2017年达3300元以上)。
(二)“两不愁”,指不愁吃、不愁穿。脱贫人口家庭拥有的粮食、副食、蔬菜等食物满足基本需求,全年无缺粮、缺水情况;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齐备,全年无缺换季衣服情况。
(三)“三保障”,指脱贫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
6收入不计入。
计入家庭人均纯收入的项目,包括:1.离退休金;2.赡养金;3.五保金和一年及以上低保金;4.养老金;5.长期抚恤金;6.稳定性的补贴收入(如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款、生态林补贴、农业综合补贴等);7.残疾补贴;8.三年以上的资产性收入(如土地整治、旅游园区、光伏、设施农业、水利发电、矿产等);9.其他具有稳定长期的转移性收入。
不计入家庭人均纯收入的项目,包括:1.政府为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发放的现金及实物,如产业项目补助资金、奖励资金等,种子、种苗、种畜,化肥、农药等;2.危房改造补助;3.易地扶贫搬迁补助;4.扶贫小额信贷;5.保险赔付资金;6.临时性慰问金;7.临时救助金;8.帮扶干部给予的帮扶资金;9.社会各界给予的帮扶赠与、捐助资金;10.亲友偶尔赠与的资金;11.医疗报销、大病救助补助资金;12.教育补贴;13.“雨露计划”补助;14.“两后生”职业培训专项计划补贴;15.一年期以下的低保;16.农户牲畜存栏;17.其他。
指标评价标准 篇3
作为高中新课改首批试验区,2007年山东省、广东省分别单独命题,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联合命题。其主导意识是凸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这3套试卷在结构技术及命题质量上存在标准不一、质量失控等问题。高考语文考试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是高考语文科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其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是充分发挥考试效能的关键。
二、高中语文考试评价标准的构建
所谓评价标准,是指在某类或某种考试中应试者在规定测试要素方面所应达到的水平要素,即测评的准则和尺度。构建高考语文考试评价标准,首先要明确内容要素、能力要素以及各要素的评价依据。
《课程标准》是语文高考命题的重要理论依据。《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这里有两点是语文命题的旨向:一是测试语文素养,二是选拔人才。
同时,语文命题还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客观实际标准和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在课程设置方面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突出的是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强调的是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选修课程包含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都分成若干个模块,各校的教学是有选择性的。
语文科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异,从学科特征上来说,语言知识与表达、阅读与鉴赏、写作等三大知识与能力涉及语文科的整个体系,无论用哪个版本的教材,对高考的命题与解题都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是,考虑到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与高校选拔的功能,高考语文命题就必须围绕必修课程,贯彻《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因素,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个目标是语文试卷内容与能力落实的轴心。
三、高中语文考试评价标准的要素
《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主要表现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知识与能力体系。
1.内容要素
命题内容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个方面。必考内容有:①现代文阅读;②古代诗文阅读;③语言文字运用;④写作。选考内容有:①文学类文本阅读;②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考试大纲应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及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制定相应的考试内容(包括必考和选考)及能力层级要求。
2.能力要素
《课程标准》从A、B、C、D、E、F六个层次对能力要求进行划分(如表1所示),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等次。
《课程标准》对能力要求的划分,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特征,即重视基础(识记与理解)、强调能力(分析鉴赏)和突出应用(表达应用)。根据时代的要求,语文学科的创新性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即探究能力。目前的命题对探究能力的测试侧重对文本内容的阅读拓展,即从文本出发,让考生结合对阅读内容的解读,谈谈看法。换句话说,这是一种开放性的试题,对这类试题,评分时要注重“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四、试卷结构技术指标的构想
在对《课程标准》进行理论分析和对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3套试卷进行综合分析后,我们对新课程高考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提出以下构想。
1.内容要素
内容要素是试卷的核心要素,考什么是试卷的中心。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我们仍将内容定为七个板块,下面对各板块进行分说。
(1)语言基础知识
语言基础知识部分属于语文科的常规考点。2007年各卷设题情况如表2所示:
语言基础知识一直是语文试卷的稳定内容,相关知识内容已经全部放开,命题时可以从中有选择地拟题。从近几年来的情况来看,成语、病句的考查率为100%,这主要是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其实,语音、字形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标点符号也是语言知识和表达运用的基本功,识记常见的作家作品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命题时应该从上述考点中选择3~5个拟题。
(2)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科技文阅读和现代社科文阅读。通过阅读这类浅显的文章,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筛选和整合,以及推断和想象能力。2007年新课程高考这部分设题情况如表3所示:
2007年新课程高考3套试卷,选材均为社科文,拟题全部放弃了对理解概念和推断想象的考查。
如果从阅读材料的分布情况来看,现代文阅读部分还涵盖了现代文学作品和现代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因此,现代文的小阅读应该将科技文纳入重点内容。当然,考虑到选材的轮换性,也可以选择社科类文章,但是应该将科技文作为主流选材。至于测试的内容,筛选信息、把握内容可作为常考点,理解概念、推断想象仍然应该作为考查内容。
(3)古代诗文阅读
20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命题情况如表4、表5、表6所示:
2007年新课标各套试卷,无论是材料的难易还是考点的布局,基本上与多年来各省市命题的思路一致。值得肯定的是选材视野开阔,既有传记也有小说。诗歌鉴赏的考查排除了唐诗宋词,取而代之的是宋诗和清诗,这主要是从避免考生猜题和避免与平时训练“撞车”的角度考虑,基本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名句名篇的默写内容主要源自课内,考生即使对课外诗句不熟悉,也不影响答题。
我们认为,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保持基本稳定是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这是在全面实施《课程标准》的过渡阶段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随着《课程标准》的稳步落实,可以借鉴近几年上海卷的命题方式,选择性地使用主观性简答题,使古诗文阅读考试趋于理性和成熟。
(4)文学作品或实用文的阅读
在现代文阅读中,文学作品阅读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各套试卷均选择现当代散文(间或选择小说)作为阅读材料。2007年新课程高考3套试卷与非课改区命题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这一板块的变化上,命题情况如表7所示。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课程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以上3套试卷都把保证“平稳过渡”作为第一原则,在实用文的选材上,山东卷的新闻、广东卷的访谈、海南/宁夏卷的传记都是很好的材料,这对今后实用文的考查有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鉴于散文、小说等阅读材料在必修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文学作品阅读又是常规的考查内容,随着《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现代文阅读中的选修内容完全可以独立作为考试内容,不必单列为选考内容,原因有三:其一,实用类文本固然有文体的差别,但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能力不会因文体的变化而有别,不会因文体的变化制约阅读效果;其二,只是考查阅读能力,并未对实用文本的写作知识作识记考查,考生的读写思维仍然在理解分析和鉴赏评价中进行,其阅读质量也并不受文体影响;其三,选修课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考试时如果只把它当成选考内容,会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5)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测试一直以来深受关注,在非课改区被称为命题者的试验田。按照考纲的要求,语言文字应用可以设题的范围很大。2007年命题情况如表8所示:
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考查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仿写句子,仿写句子能有效地检测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被广泛使用,但是仿写与创造毕竟有很大的区别,故近年来少有省市使用。二是句式变换,句式变换考查正确理解句子的能力,按照一定的语法规范将句子进行重新组合,能较好地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但是由于变换句式限制性较强,较难体现语言表达应用中的开放性特点,所以近年来也很少受到青睐。相反,压缩语段、扩展语句、图文转换、广告语以及现代生活中的语言文化现象都成了命题热点。
(6)作文
作文历来为命题人所重视,而作文命题的取向是检测考生的文化品位、思想品质和思维水平。
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明显,视角各异,呈多样化趋势。
首先,改变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19套试题中,命题作文共有10道(9套试卷,其中江西卷为二选一),材料作文5道。其次,关注了开放与限制的结合。如北京卷在给出“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一句后,用五种不同理解为考生搭建了一个打开思路的平台。五种理解之后的省略号,又为考生立意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但无论立意有多少种,都必须来自这句诗。可以说,这道题将开放与限制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再次,注重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如湖北卷的作文题。
新课程高考的3道作文试题仍以话题作文为主。山东卷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集开放与限制于一身,内涵丰富,极富启发性和思辨性,有利于考生调动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广东卷的“传递”,既可以写历史,也可以写现实;既可以写本民族,也可以写其他民族;既可以写物质的传递,也可以写精神的传递。
其实,对高考作文命题我们可以借鉴《课程标准》中探究性小论文的形式,或国外作文命题的方法,从历史、文化、思想、道德、智慧、社会生活等学生熟悉的角度入手,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3.题型要素
我们提出如表9所示高考语文题型及比例构想:
在题型的选择上,选择题、简答题、表达题为主流形式,值得深入研究的是鉴赏题和探究题的选择运用。
探究性试题一直是命题的重点,这种思想体现在阅读领域,形成了阅读的三个层次,即独立(理解)阅读—鉴赏阅读—探究(研究)阅读,这标志阅读能力的发展由理解能力到鉴赏能力再到探究(研究)能力的逐层递进。但是多年以来,出于阅卷评分的考虑,语文探究性试题的步子迈得并不大。
广东卷的第15题和18题属于探究性试题。第15题侧重对作者观点的概括,只要把握了作者的观点,答案就非常明确。第18题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比第15题更显开放。
山东卷的第22题也是从探究的角度拟题的,客观地讲,这道试题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探究的理念,而且这种探究是在一定的文章阅读的限制中完成的,这既能测试考生的探究能力,又不会使评分标准失控。
4.难度要素
高考语文试题的难易程度,要有利于三个方面:其一,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高中语文知识能力的要求,体现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其二,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适当拉开得分坡度;其三,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有利于考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这次语文新课程模式可概括为(语文)素养—养成型。这里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因此,试题应该侧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评价,其难度比应控制为5∶3∶2,其难度系数应控制在0.65~0.70之间。
5.分数要素
高考语文卷总分为150,除作文题60分外,其余部分在2007年3套试卷中的分布情况及理想比例如表10所示:
山东卷和广东卷的赋分大致相同,而且与全国其他大纲卷大体相同。值得肯定的是,海南/宁夏卷给文学作品/实用文阅读赋分25分、语言文字应用赋分20分,体现了《课程标准》考试卷与大纲卷的差异,而且将文本阅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值得倡导。
6.长度要素
语文试卷的长度以试卷的阅读量和书写量为重要依据,过短或过长都不严谨、规范。2007年山东卷、广东卷、海南/宁夏卷试卷字符均在9000左右,书写量约为1200字,试卷总体控制在8500~9000字是符合考生阅读思维和书写时间要求的。
7.时限要素
高考语文答题的时限为150分钟,这与考试试卷的内容要素、能力要素、难度要素和长度要素密切相关。这几年的考试总的态势是好的,没有出现考生完不成试卷或剩余大量时间的情况。
综上所述,新课程高考语文命题工作是一项严谨而科学的工作,关乎高校人才的选拔、《课程标准》的科学实施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向。为了确保高考的考试效能,为了平稳地从大纲版过渡到课标版,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卷作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但是,改革的步子仍然显得小,或者说新课程高考对选修内容的关注还不够,这些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指标评价标准 篇4
一、生态敏感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的定义
生态敏感型地区的概念是建立在生态敏感区概念基础之上的。基于国内学者对生态敏感区的理解, 本文认为生态敏感型地区是那些对外界压力或变化适应能力弱, 生态敏感性程度总体较高, 需要加以控制或保护连续区域, 该地区保护好坏决定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 对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起决定作用。
关于生态安全概念的内涵, 国内学者的理解主要有两类: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 自身是否安全;二是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在综合分析后, 本文认为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10]是指维护生态敏感型地区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在受到一定的威胁、破坏或损害时, 仍能满足区域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区域发展状况。
二、生态敏感地生态安全评价理论
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环节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1551-1556]。其次是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一) 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准确客观评价的基础, 但由于指标体系的建立涉及众多的学科且需要对评价系统有足够的认识, 因此国内外还没有被普遍采纳的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学者使用较广泛指标体系框架, 则是体现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层次与等级的“压力一状态一响应” (PSR) 框架。在这个框架中, 状态指标反映人类行为导致的自然环境状况、状态的变化;压力指标可以表明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响应指标则是显示社会克服生态安全危机保障生态安全的能力。
(二) 评价方法
生态安全评价是一种多学科、跨层次的综合性工作, 它既要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 又要求决策层、执法层与研究层的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外的学者们相继提出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主要包括综合指数分析法、层次分析法、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模拟模型这四种方法。本文主要选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式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 它是一种对较为模糊或较为复杂的决策问题使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特别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 它将人们的思维过程层次化, 逐层比较相关因素, 逐层检验比较结果的合理性, 由此提供较有说服力的依据。由于在多因子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体系和开放性的生态系统中, 系统内部因子间, 内部因子与外部环境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而层次分析法可以将评价过程系统化、模型化和数量化。
三、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世纪80年代末, 由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 (OECD) 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建立的压力—状态—响应 (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 框架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被广泛承认和使用。PSR模型反映了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从整体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扰动—质量响应、人地和谐的理念[15]。
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系统是涵盖领域广泛的复杂大系统, 而且众多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文在PSR基础上, 考虑到目前国内外有关安全评价的各种方法, 并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拟构建一个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而目标层即是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 依据此指数可确定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等级;准则层包括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系统状态和生态系统响应3个复合指标;其中, 压力指标可以表明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状态指标衡量人类行为导致的自然环境状况、状态的变化;响应指标则显示社会克服生态安全危机保障生态安全的能力;要素层为10个复合指标;指标层29项具体指标;该模型框架中, 目标层是由准则层反映;准则层由要素层反映;要素层由具体评价指标层反映。实质上目标层是准则层、要素层及具体指标的概括。如下表1所示。
在生态系统压力准则层中,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表示人口压力;人均道路面积、城镇人均建筑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表示土地压力;GDP年增长率、人均GDP、居民恩格尔系数表示经济压力;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水耗2项指标表示能源利用率。
在生态系统状态准则层中,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率4项指标表示资源质量;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化学耗氧排放强度指标表示环境质量。
在生态系统响应准则层中,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6项指标表示污染控制能力;高等教育入学率和学龄儿童入学率表示智力能力;财政科技支出和环保投资占GDP比例2项指标表示投入能力。
四、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一) 确定指标权重
确定权重就是衡量各项指标和领域层对其目标层贡献程度的大小。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误差, 本文采用上述的层次分析法。经过专家咨询、判断矩阵的构建以及相关计算, 最后确定项目层、因素层、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具体结果如下:
项目层:B1=0.250, B2=0.500, B3=0.250
因素层:C1=0.178, C2=0.248, C3=0.465, C4=0.109, C5=0.250, C6=0.750, C7=0.476, C8=0.254, C9=0.135, C10=0.135
指标层:D1=0.250, D2=0.750, D3=0.476, D4=0.191, D5=0.333, D6=0.304, D7=0.522, D8=0.174, D9=0.833, D10=0.167, D11=0.118, D12=0.227, D13=0.494, D14=0.111, D15=0.334, D16=0.333, D17=0.333, D18=0.227, D19=0.227, D20=0.227, D21=0.125, D22=0.125, D23=0.069, D24=0.667, D25=0.333, D26=0.167, D27=0.833, D28=0.667, D29=0.333
(二) 综合评价的计算
确定各层次权重后, 则是需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而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可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法, 分别对指标层、要素层、准则层和目标层进行加权指数计算, 最后得出的目标层指数即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 (ESCI) , 依此对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比较和评价。具体方法如下:
(1) 指标层指数计算
其中:Rd—指标层各指标, Xi—第i指标计算年度数值, Zi—第i指标基准年度数值, Wi—第i指标权重值, 当指标取值越大越有利, α=1;相反, α=-1。
(2) 要素层指标计算
其中:Rc—各要素层指数, Rd—各要素层所含指标指数, n—各要素层所含指标总数。
(3) 准则层综合指数计算
其中:Rb—各准则层综合指数, Rc—各准则层指数, wc—各准则层权重值, h—各准则层所含要素层总数。
(4) 目标层综合指数计算
目标层综合指数即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 计算公式为:
其中:ESCI—生态安全指数, Rb—各准则层综合指数, Wb——各准则层权重值。
根据生态敏感地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收集相关数据, 并根据调查资料, 按上述模型计算出各层次的评价结果, 再进一步对综合指数进行分级, 即可确定生态敏感地区的生态安全的水平。
参考文献
指标评价标准 篇5
一、投标报价(不低于70分)
说明:
(一)可以以最低评标总价为基准价,也可以以通过初步评审得出的评标总价平均值的一
定幅度为基准价;
(二)评标总价等于基准价的,得满分;偏离基准价的,相应扣减得分;
(三)每偏离1%,扣减0.5-4分,不足1%的,按照插入法计算得分;
(四)正偏离和负偏离的扣分标准可以不一致。
二、施工组织设计(不高于20分)
(一)总体概述:施工程组织总体设想、方案针对性及施工段划分;
(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临时道路布置;
(三)施工进度计划和各阶段进度的保证措施;
(四)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及质量保证措施;
(五)安全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六)项目管理班子的人员配备、素质及管理经验;
(七)劳动力、机械设备和材料投入计划;
(八)关键施工技术、工艺及工程项目实施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案;
(九)冬雨季施工、已有设施、管线的加固、保护等特殊情况下的施工措施;
(十)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说明:
(一)上述
(八)至
(十)项由招标人根据招标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作为评价指
标;
(二)评标委员会成员按照下列评分幅度进行评分;
90≤优<100;80≤良<90;60≤中<80;30≤差<60
(三)各投标文件该部分的最终得分视参与评分的评标委员会成员的数量决定。在5人以
上的,取所有成员中去掉最高和最低评分后的平均值;在5人以下的,取所有成员评分的平均值。
三、投标报价合理性(不高于4分)
说明:
(一)本项指标为扣分项目;
(二)本项指标用于对投标文件中不平衡报价的评价。
(三)评标委员会根据投标文件中不平衡报价的数量和对投标总价的影响程度,按照下列
评分幅度进行评分。
0≤优<1;1≤良<2;2≤中<3;3≤差<4
四、投标人经历及业绩(不高于10分)
说明:
营销经理评价指标陷阱 篇6
“基薪+高提成”弊端
“基薪+高提成”是实行销售承包制以及买断制的企业普遍实行的薪酬支付方式。
无论是对于销售的提成制、承包制还是买断制,衡量销售经理以及代理商、承包商业绩的惟一指标是回款、销售额所代表的财务指标。
以回款、销售额为主的财务指标在对销售经理起到较强短期激励效果的同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追求短期的财务指标,使销售工作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般说来,只要回款、销售额较高,销售经理就能够得到较为可观的提成、利润。因此,他们为了追求短期的财务指标,往往综合采用各种手段甚至是危害企业利益的做法提高自身收益:如区域间窜货、利用公司的品牌自己销售、与经销商合谋共同侵吞公司货款等。
而销售工作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基础工作是否扎实,销售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终端建设、营销网络规划维护及开发、渠道管理、价格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缺乏在基础工作方面的努力,尽管销售工作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区域会出现一定的成果,但是不会持久的。
其次,企业可能受制于销售经历,带来巨大的风险。
在市场状态良好、有可观的利润的情况下,销售经理与公司的关系较为融洽;而一旦市场出现不利的情况或销售经理与企业发生冲突时,销售经理做的往往不是尽力地维护市场,而是退出在自己所负责区域内对该公司产品的经营。
由于在提成制、承包制和买断制三种模式下,缺乏对销售经理各方面工作的控制机制,因此,销售人员的退出就意味着企业在该区域客户资源的流失。而企业在短期内要想恢复在该区域的业务是很困难的,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既然单一的财务指标对考核销售经理有失偏颇,企业必须构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回款、销售额指标
仅以回款、销售额作为销售经理考核的惟一指标存在缺陷,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放弃该指标。相反,作为结果指标,其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只不过在销售经理考核的总体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应该由目前的百分之百逐步降低。
对于处于成长期阶段的企业,以回款、销售额为代表的财务指标所占的百分比可以高一些,设计在70%~80%之间;对于成熟期阶段的企业,我们可以将其比例设计低一些,如:50%~60%。因为成熟期阶段的企业的核心工作在于现有网络的维护以及新网络的开发,所以,财务指标的比重可以低一些。
造势产品考核
企业品牌价值的高低在市场上表现为新产品上市的速度,所以,新产品的推广力度和速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品牌价值的提升。因此,以新产品、季节性产品为代表的造势产品考核应该成为对销售经理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对于回款、销售额指标,我们可以将成长期企业造势产品考核所占的比例确定为20%~30%,成熟期阶段的企业考核比例确定为40%~50%。对造势产品的考核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项指标:
市场效果考核。该项指标的比例可以确定为对造势产品总体考核的75%,例如,如果造势产品比例占总体的40%,则该项指标占据总体的30%。
该项指标的计算方法为:本月造势产品实际出库量与本月计划出库量的比值。该比值即为出库量完成率。
卖点、演示、促销方案到位率。该指标体现在促销小分队的达标率上。其比例可以确定为造势产品总体考核的25%。
有的公司为了提高卖场竞争力,从非销售部门(如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抽调人员组成促销小分队。促销小分队的职责是对各区域的零售、卖场建设、直销员产品知识、经销商遗留问题等方面对当地的销售经理进行阶段性的(一般是在产品的淡季期间)帮促,同时也可以对销售经理起到监控作用。
由于在最初阶段,促销小分队成员在上述各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因此,以最快的速度将其培养成合格的销售人员就成为销售经理的任务之一。达标率为达标人数与促销小分队人数的比值。
销售经理的月薪以及年薪直接取决于回款、销售额指标、市场效果考核指标以及卖点、演示、促销方案到位率指标。这也就意味着:销售经理的薪酬是随着三项指标的波动而浮动的。下面指标的完成率与薪酬不直接挂钩,根据单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当的激励。激励的额度是虚拟的,对于每一项指标的激励可以实行相应的封顶制度。
卖点、演示、促销方案考核。销售人员是市场的第一接触者,他们最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以及消费者的需求。而目前大多数生产商均设有市场部,由市场部的人员从事产品卖点、演示以及促销方案的设计工作。市场部的人员尽管在设计方案前也会进行市场调研,但是无论从调研的范围还是调研的质量方面,跟销售人员比较起来都是要逊色许多的。
因此,对销售经理进行上述方面的考核,是提高策划质量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该指标的考核方法为:销售经理每月提报一个当地化产品卖点、一个演示方案、一个促销活动方案且被总部采纳,每少一个按照100元进行负激励。
定单准确率
该项指标主要是对销售经理的库存控制能力进行考核。按订单生产只是达到“零库存”状况的先决条件。在按订单生产的情形下,总部的库存可以达到零,但是,如果分中心的库存达不到零,则库存只是在总部与分中心之间做了一次转移而已。而要对分中心的库存进行控制,除了对销售经理进行定单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外,核心手段就是对销售经理所下的定单进行考核,以此强迫销售经理在下定单前必须与经销商进行充分的沟通,必须仔细研究当地的市场特点以及主推产品等问题。
该项指标又可以细分为两项子指标:
到销率。等于出库量与到货量的比值。到货量取决于销售经理所提报的定单量。到销率每比100%低1%,按照10元进行负激励;大于100%,加100元,大于120%,加200元。激励的额度只是虚拟,实际额度由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形而定。
定单调整率。等于确认调整量与累计确认定单量的比值。累计确认定单量等于月初定单+确认追加量+确认追减量。当调整率在20%以内时,激励等于0;当调整率大于20%时,每超过1%,可以实行10元的负激励。该项指标主要是要求销售经理尽可能地提高一次性定单提报的准确性。
直销员考核
直销员是实现产品从商家到消费者转移的最后一环。直销员产品知识、营销礼仪等方面的掌握情况直接决定了产品销售过程中“推力”的大小。对直销员的考核可以以直销员直销量(零售量)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因为该指标直接反映了直销员的综合情况。
直销员直销计划完成率大于或等于80%,视为达标;每有一个直销员不达标,对销售经理按照月基薪标准与直销员人数的比值的数额进行相应的负激励。
网络达标考核
该指标主要是从新网点的开发以及老网点的维护方面对销售经理进行考核的。离开了网络的支撑,广告做得再好、产品质量再高、服务再好也会由于通路不畅而失去商机的。
计算网络达标所需要的参数有:上月达标点实际A、本月新增达标点计划B、上月已达标点本月下降个数C、本月计划内新增达标点实际个数D、本月计划外新增达标点实际个数E。达标点折算率为:(A-1.5C+D+0.5E)/(A+B)。达标点折算率每比75%低1%,按照10元进行负激励。
市场份额考核
该项考核可以从与去年同期以及上月实际的比较中进行考核,数据来源于专业的统计机构。份额每比去年同期低1%,按照100元的标准进行负激励;排名低于去年同期一个名次,减100元,每比上月低一个名次,减200元。在排名不低于去年同期和上月实际的情况下,市场份额每超过去年同期份额1%,加20元。
区域均衡考核
甘特是第一位将管理人员薪酬与下属工作的完成状况挂钩的科学管理流派的倡导者。下属工作完成得好,管理人员可以得到额外的奖金。
借鉴这种思想,我们可以将销售经理下属的销售员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对销售经理考核的一项指标,以使销售经理把主要精力用在最需要他帮助的那些人员身上。
具体考核方法是:每有一个区域不达标(达标的标准可以定为销售额任务的75%),按照200元的标准进行负激励,假如销售经理管辖5个区域,有3个不达标,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对销售经理的薪酬进行联动否决。若每个区域均达标,则可以按照每个200元的标准进行正激励,使得销售经理在区域均衡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通过上述指标的考核,使得销售经理不仅关注销售的结果,而且更关注销售的过程,从而为销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指标评价标准 篇7
一、标准符合性检测与评价的内涵和特点
标准符合性检测指对产品的功能、性能等指标进行测试,并与相关标准所规定指标进行对比,以判断其是否符合标准的规定与要求的活动[1]。标准符合性评价是根据产品的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采用恰当的方法,综合判定产品与相应标准符合程度的活动。可以看出,标准符合性评价是建立在对评价对象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测定的基础上。
建模仿真标准符合性检测和评价的特点主要有:(1)建模仿真标准符合性检测评价难度大,主要表现在指标类型复杂、定性指标较多,且相关研究较少。(2)建模仿真领域不同标准间关联度高,仿真产品不仅要符合相关专业应用类标准,还要符合建模仿真类的通用性基础标准。(3)能否实现互联互通关系仿真产品的可扩展性和效益的发挥,标准符合性检测评价是实现仿真产品间互联互通的基础。
二、标准符合性检测评价指标体系
2.1建模仿真标准分类。建模仿真领域标准可分为仿真系统、仿真数据、仿真模型、仿真试验方法等4类。对每个类别各抽取了十项左右典型标准,并对每个标准的条款要求进行分析归纳,最终建立了各类建模仿真标准检测评价指标体系。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仿真系统和仿真模型类标准的指标体系进行详细论述,其他类标准的指标体系可以参照这两类标准给出。
2.2仿真系统类标准指标体系。仿真系统类标准符合性检测评价指标体系由组成指标、功能指标、任务性能指标、技术性能指标和其他特性指标等5个一级指标组成,每个一级指标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1)组成指标。是指产品的组成划分与标准条款要求的符合程度。根据具体标准条款要求可以进一步细化对应的二级指标,例如某类模拟系统的组成指标包括操控台、作业机、网络设备、通信设备、投影设备、声音设备等6个二级指标。(2)功能指标。是指产品的功能与标准条款要求的符合程度。例如某标准的功能指标有模拟功能、显示功能、评估功能、故障自动检测与定位功能、其他功能等5个二级指标。(3)任务性能指标。是指与实际任务紧密关联的性能要求的符合程度。例如某标准任务性能指标包括模拟特性、训练控制特性、训练效果评估特性、接口性能、设备自检等5个二级指标。(4)技术性能指标。是指一般仿真系统都具有的性能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保障性、维修性、测试性、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安全性、运输性等二级指标。可靠性包括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可利用率、可用性等三级指标,维修性包括平均修复时间、最大修复时间、定检周期等三级指标。(5)其他特性指标。主要是指人机工程、标志与外观质量等特性指标。
2.3仿真模型标准指标体系。仿真模型标准指标体系由模型内容指标、建模过程指标、模型文档指标、建模方法指标、模型性能指标等5个一级指标组成。(1)模型内容指标。是指模型描述的内容与标准要求的符合程度。例如概念模型要求模型描述内容应包括实体属性、行动中的动作集合和关系、实体状态变化事件集合、事件处理的军事规则、交互关系等。(2)建模过程指标。是指建模过程与标准要求的符合程度。例如数学逻辑模型要求建模过程应包括提取模型实体、实体属性量化、细化行为、制定逻辑流程图、确定模型算法、确定模型运行的数据、建立模型文档等。(3)模型文档指标。是指模型文档的内容、格式等与标准要求的符合程度。一般包括基本要求、描述内容、描述格式等3个二级指标。(4)建模方法指标。是指仿真模型所采用的建模方法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例如概念模型建模方法采用基于实体的方法(EATI法、UML、IDEF0、IDEF1X、IDEF4等)、基于过程的军事概念建模(IDEF3、流程图等)。(5)模型性能指标。是指仿真模型的性能与标准要求的符合程度。性能指标一般包括可信性、简明性、重用性、易用性等二级指标。
三、标准符合性检测方法
通过对建模仿真标准指标体系的研究分析,确定适用于建模仿真标准符合性检测的方法主要有感官检测法、器具检测法、试验检测法、软件测试法等。
(1)感官检测法[2,3]。感官检测法是指靠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皮肤等)对产品质量特性进行评价和判定的活动。其过程见图1。
感官检测方法的优点是省时省力,操作简单,其缺点是容易受人的个性差异影响,如错觉、误差、疲劳程度、心理影响、生理差异等,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
有许多建模仿真标准符合性检测指标可通过感官方法来检测,如仿真系统中的组成类指标、外观特性指标等。
(2)器具检测法[3]。器具检测法是指依靠计量仪器、量具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的检测。检测过程见图2。
建模仿真标准符合性检测中用到的器具检测方法主要是物理器具检测法。例如,采用几何量检测法检测产品的尺寸,采用物理量检测法检测电磁兼容性等。
(3)试验检测法[2,3]。试验检测法是指产品在实际使用条件下或在人工模拟工作条件下进行试验,验证产品质量特性的方法。试验检测法可以更准确地考核产品的实际质量,但试验检测法操作相对复杂,费用大。例如,炮兵雷达训练模拟器的模拟功能、显示功能、评估功能等指标适用于试验检测法。
(4)软件测试法。建模仿真领域的产品大多涉及到大量的软件组成。对于这些软件应当参照相应的软件工程标准进行检测评价,重点应是软件的功能、性能测试。一般采用常规的白盒测试或黑盒测试法,例如代码走查、静态分析、逻辑测试等方法,需要满足逻辑覆盖、边界条件覆盖、路径覆盖等要求[4]。
标准符合性检测过程中的软件测试活动可以由专门的第三方测试机构执行,也可以由产品验收方组织专门人员按照经过评审的测试计划执行。
四、标准符合性综合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是指在多个指标检测结果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数学函数,对标准符合程度给出一个确定的评价结果。根据所采用的评价函数的不同,可分为两类:单一的综合评价方法,例如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综合评价法等;组合的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灰色综合评价法结合等。
通过对建模仿真标准符合性评价特点的分析研究,确定适合于建模仿真的评价方法有合格判定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等。
(1)合格判定法。对所有的检测指标与标准要求相比较,当所有指标符合检测要求时,评价产品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这是目前建模仿真领域常用的标准符合性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是把关严格,缺点是比较粗糙,无法区别其符合程度,不能准确反映产品标准符合程度的相对优劣程度。
(2)模糊综合评判方法[5]。主要是针对建模仿真标准中大量不易量化、靠主观判断评测的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对评测要求的隶属度将其量化,并对这些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应用模糊数学理论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可以通过最大隶属度原则对大量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对象进行定量排序。缺点是指标权重确定的科学与否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
建模仿真标准规定的指标大量涉及人为主观判断因素,指标合格与否的界限模糊(如仿真系统类标准中,许多功能指标的检测和评价要通过有经验的人员通过目视和操作来完成),所以适合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另外,此方法可以按综合分值的大小进行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克服了合格判定法的不足。
(3)层次分析法[5]。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决策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分解,形成具有支配关系的层次结构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比较的方式确定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为每个指标确定权重。通过自下而上的标准符合性层次分析最终完成产品的评价。
该方法优点是既能够处理定性指标评价问题,也能够处理定量指标评价问题,具有实用、简洁的特点。缺点是人的主观判断、选择、偏好对结果影响大。在建模仿真标准符合性评价中,层次分析法可与合格判定法相结合使用。对已判定合格或不合格的产品进行优劣排序,改善合格判定法比较粗糙的不足。还可与模糊评判法相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再使用模糊评判法计算最终评价结果。
五、结束语
建模仿真标准符合性检测和评价是建模仿真标准实施和监督的重要环节,对标准的贯彻实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建模仿真标准评价特点与分类,提出了标准符合性检测和评价的指标体系,对适用于建模仿真领域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实用可操作的原则灵活选择检测与评价方法。
摘要:研究了建模仿真领域标准分类,提出了标准符合性检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适合于建模仿真领域的标准符合性检测方法与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
关键词:建模与仿真,标准符合性,检测,评价
参考文献
[1]刘瀚猛,芮建武,等.藏文字库标准符合性自动检测方案设计与实现[J].中文信息学报,2008,22(3):124-128.
[2]李有为.产品质量检验方法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2):71-72.
[3]倪国华.质量检验方式和方法[J].山东农机,2002,7:14-16.
[4]林宁,孟庆余.软件测试实用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指标评价标准 篇8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是在中央网信办、发改委等部门指导下,根据国家城市发展战略需求制定的。这套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以人为本、惠民便民”的宗旨,注重城市居民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共提出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以及市民体验等8个一级评价指标,是开展智慧城市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引导我国各地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将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和指导。
在政务服务方面,《政府热线服务规范》将进一步规范政府热线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实现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将促进全国政府热线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小、散、乱”的问题。同时,将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式,对建设阳光型、服务型、法治型政府,起到了积极的规范作用。
在交通管理方面,道路交通信号灯两项国家标准全面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进一步规范和提升我国道路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与应用水平,适应当前道路交通管理新需求和未来智能交通发展新形势。《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新增了潮汐车道、行人二次过街信号灯的位置、形式和要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新增了系统安全功能要求,提高了信号机对外部非法接入、网络异常情况的防护性能,适应未来车联网发展需求和关键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
在工业安全方面,《腐蚀控制工程生命周期通用要求》根据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按照整体性、系统性、相互协调优化性的原则规定了相应的腐蚀控制要求,达到经济和长生命周期最佳效果的目标。2016年,ISO批准设立国际“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秘书处由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承担。《腐蚀控制工程生命周期通用要求》也是国际“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体系规划中的主导标准。
此外,本次还发布了23项国家标准的英文版,涉及发电机、内燃机、起重机械、茶叶、生丝等外贸进出口重要产品。
指标评价标准 篇9
关键词:体质健康标准,学科考核,上海市,评价
1、前言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2007年4月4日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础上,历经七年的实践与探索,于2014年10月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新体质标准”)。新体质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引导学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各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身体锻炼。与之前的国家体质标准相比,新体质标准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由选测到必测项目的修改,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调整,对评定等级和评价标准根据当前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了“提升”或“降低”,特别是根据学生年龄段身体素质的发展敏感期,设置了小学1分钟跳绳、初高中、大学男生引体向上、1000米跑和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800米跑四个项目的加分指标,显示出对小学生灵敏素质、初高中以及大学生的力量、耐力素质发展的导向作用。
除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外,上海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还需以《上海市学科学业考核评价标准》(以下简称“学业考核标准”)为指导。“学业考核标准”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根据上海市中小学生年龄特征、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和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设置评价内容和标准,全面反映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和学习水平,其中也包含了体能测试的内容与标准。
为探寻“新体质标准”与“学生考核标准”间的差异,为学校体育教育实践提供进一步的参考,本研究聚焦于“新体质标准”中1分钟跳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000米、800米跑等几个测试项目,选择小学学段5年级、初中学段9年级进行各测试项目的评价指标与学业考核标准的比较与分析,寻找规律,帮助教师具针对性地提高体育与健身课堂教学,使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落到实处。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采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电子数据库对发表于2000年1月~2015年12月间有关国家体质标准以及上海市学科学业考核评价标准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2.2、比较分析法
对上海市体育学科学业考核评价标准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评价指标进行统计比较。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新体质标准与学业考核标准评定等级比较
新体质标准评分标准90-100分为优秀,80—85分为良好,60-78分为及格,59.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其中优秀和良好的分值区间为5分,及格的分值区间为2分,不及格的分值区间为10分。学业考核标准评分标准,85-100分为优秀,75—80分为良好,60-70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其中各项指标的分值区间均为5分。综合两标准的评定等级设定,在后续的分析中,选用了100、90、80、70、60等新体质标准和学业考核标准共有的分值进行比较分析。
3.2、新体质标准加分指标与学业考核标准部分评价指标比较
3.2.1、五年级男女生“1分钟跳绳”评价标准比较
1分钟跳绳小学各学段必考内容,主要考察小学生的灵敏素质,同时检测应试者的弹跳素质以及力量耐力,是一项综合能力考察内容。
对新体质标准与学业考核标准“1分钟跳绳”评价标准对比分析发现,学业考核标准中的成绩高于新体质标准,且呈现出成绩等距递增的线性态势;新体质标准10-100分之间对应成绩,虽也呈现线性增长,但分值间对应成绩,并不完全等距,特别是60-80分之间对应成绩出现陡然增长的现象(见图1)。
为进一步分析两个考核标准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将男女生1分钟跳绳两个考核标准成绩一起进行比较,发现学业考核标准中,每个分值上女生成绩均等距高于男生成绩。而新体质标准除80分-100分成绩女生略高于男生外,其它各分值男女生差异不大。这一现象说明,新体质标准既注重了普遍性又兼顾了特殊性,既认为小学学段大部分学生灵敏素质发展无明显性别差异,同时也承认有部分能力极为突出的女生,灵敏素质略高于同龄男生,因而对良好以上成绩进行了性别间的区别。而学业考核标准则认为,小学女生灵敏素质发展完全领先于男生。
3.2.2、九年级男女生“耐力跑”评价标准比较
九年级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跑,考察中学生有氧无氧混合代谢能力素质。两个考核标准指标对比显示,新体质标准与学业考核标准在男女生80-100分值对应成绩上趋于一致。两标准中,男生80、90、100分对应成绩分别为,4.05:4.00、3.5:3.5、3.4:3.34;女生80、90、100分对应成绩分别为,3.55:3.45、3.39:3.35、3.23:3.19。说明两标准对耐力素质良好以上成绩表现具有一定共识。
对于良好以下成绩表现,两标准显示出较大差异,总体上学业标准的成绩要求高于新体质标准。此外,在各分值的成绩变化趋势上,相比学业标准,新体质标准中男女生耐力跑成绩,在60-80分值的区间中,均显示出较大成绩跨度(图2)。
3.2.3、九年级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评价标准比较与分析
“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测试中学生的力量素质。从两标准对比看,学业标准各分值对应成绩变化仍显示出等距直线上升的趋势,而新体质标准则在10-59分之间成绩增长较为平缓,在60-80分区间显示出成绩跨度陡然加大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男生引体向上分值对应成绩中,两标准在10-60分值的成绩对应上完全一致,分别为1-6个引体向上。70分分值以上,两标准出现了分化(图3)。新体质标准70-100分对应8、11、13、15个引体向上,学业标准70-100分对应7、8、9、11个引体向上,表明新体质标准对于力量素质良好以上的成绩要求明显高于学业标准。同样的趋势也反映在女生仰卧起坐测试上,60分以下成绩对应,两标准相差无几,40、50、60分对应成绩学业标准甚至高于新体质标准,然而80、90、100分值对应成绩,学业标准为38、44、50个仰卧起坐,新体质标准为42、48、52个仰卧起坐,新体质标准明显高于学业标准。
3.3、新体质标准加分指标与学业考核标准指标差异分析
3.3.1、学业考核标准整体高于新体质标准
根据跳绳、耐力跑、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三类加分测试内容的两标准对比分析看,总体上,学业考核标准各分值的成绩要求明显高于新体质标准。这一方面是由于上海学校体育教学一直注重对学生体能素质的发展,坚持贯彻三课两活动,落实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即便技能教学过程中,也特别保证学生的练习密度和强调具有一定强度的练习,较好地促进了学生体质体能的发展,因而使学业考核标准对体能素质的要求水涨船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学校体育教学的领先性。
另一方面,新体质标准面向全国青少年学生,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人口体质素质不一,经济发展与教育发达程度不同,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势必各不相同,以全国学生为对象的新体质标准必定要照顾到全国青少年体质发展的平均水平,因而成绩要求低于上海学业考核标准的成绩要求也是情理之中。
3.3.2、新体质标准成绩更易呈现正态分布
通过两标准对比分析发现,学业标准各分值对应的成绩由低到高基本呈现等距上升的态势,而新体质标准往往在60-80分值内显现对应成绩间距陡然上升的现象。这样的设置,使新体质标准在及格一档内具有较大的成绩跨度和成绩范围,相比学业标准,新体质标准将使测试结果更容易出现正态分布。另一方面,这样标准设置某种程度上放宽了及格线,使更多的被试学生进入及格线,避免那样体能较差学生因屡测屡败对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产生挫败感和畏难情绪。
3.3.3、新体质标准成绩区分更具灵活性
上海市体育学科学业考核标准突出的特点在于关注性别间的体能发展差异,必测项目耐力跑和跳绳,均设置了性别间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是,学业考核标准对各分值间的组间差异关注不够,相对于学业考核标准,而新体质标准则对不同分值间的成绩差异设置更为细致,显示出对组内成绩区分的灵活性。
通过分析显示,学业考核标准的成绩区分基本呈现等距线性上升的态势。然而青少年体能的发展并不是等距上升的。体能的发展存在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现象,体能发展的最初阶段,成绩的提高可能是成倍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体能成绩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但以递减的速度增加。正如人类100米成绩,达到专家预测的9.70秒人体极限后,每提高0.01秒都异常艰难也异常振奋人心。鉴于人体体能发展的这一规律,等距线性评价体能水平显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新体质标准则在不同分值间设定了不同的成绩变化。以跳绳为例,10-60分值间男女生均以3次为提高间距,每增加3次跳绳,成绩增加10分;60-80分值间增长跨度最大,每增加35次,成绩增加10分;80-100分值呈现对应成绩递减增长,男生为增长12次(90分)、增长10次(100分),女生为增长16(90分)、增长14次(100分)。这样的动态变化设置,及格到优秀的成绩设定遵循了体能技能提高的边际效用,60分以下的小间距设定能够帮助学生、特别是体能困难学生快速达到及格线,向更高评价等级努力,激发了学生锻炼动力。而学业考核标准中跳绳成绩评定,从0-100分基本上是每增加10次跳绳,增加10分的成绩设定,过于单一僵化。
除此之外,新体质标准还分别增加了20分、10分的附加分,这一举措表现了对体能突出学生的肯定,表现了对能力突出学生的区别对待,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体质素质的快速发展。
3.3.4、新体质标准对力量发展的要求更高
纵观两标准的成绩设定,学业考核标准在三类测试项目的成绩要求上明显高于新体质标准。然而,在男生的“引体向上”和女生的“仰卧起坐”两个项目在70-100分成绩设定上,新体质标准明显高于学业考核标准。新体质标准面向全国青少年的平均体能水平,在其它项目成绩要求均低于学业考核水平的情况下,这两个项目成绩的高要求,表明新体质标准对这两个项目的素质发展格外重视。
“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考察的是学生的力量素质,自1985年以来,我国青少年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连续20多年下滑,虽2010年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青少年体能素质水平仍不容乐观,特别是力量和耐力素质。力量素质不仅反映个体的强壮强度,同时,也是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灵敏协调素质的基础。因而,新体质标准对这两个项目成绩的高标准,也反映出国家对青少年力量素质快速提高的迫切希望。对此,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运用多样的练习手段,发展青少年的力量素质,促进青少年体质体能的全面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1分钟跳绳”评价指标,学业考核标准中的成绩高于新体质标准,呈现出成绩等距递增的线性态势;新体质标准呈现不完全等距的线性增长,60-80分之间对应成绩出现陡然增长的现象。
4.1.2、耐力跑评价标准,新体质标准与学业考核标准在男女生良好与优秀等第对应成绩上趋于一致,良好以下成显示出较大差异,学业标准的成绩要求高于新体质标准。
4.1.3、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两个力量素质评价指标,新体质标准的成绩要求高于学业标准。
4.1.4、总体上学业考核各项标准成绩要求整体高于新体质标准,新体质标准成绩更易呈现正态分布,成绩区分更具灵活性,对力量素质的要求更高。
4.2、建议
4.2.1、学校体育教学中需顺应新体质标准的变化,运用多样的练习手段,重视青少年力量素质的发展,促进青少年体质体能的全面发展。
4.2.2、科学地审视上海市体育学科学业考核标准中有关体能的内容与评价,进行适当的修正,使其更具科学性、有效性,促进上海市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学习评价方案(征求意见稿).2012.7
[2]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2014.10.
[3]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EB].2009.11-25.
[4]时维金.上海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2011.
指标评价标准 篇10
1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影响因素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涵盖煤矿生产各个环节、各个岗位, 包含地面设施、安全管理、职业健康、采煤、掘进、机电、运输、一通三防、地测防治水、调度, 以及应急救援等很多方面。根据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模式的主要内容和经验, 可以了解到影响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观念因素、行为因素、管理因素和物态因素等。
1.1 观念因素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观念是否稳固, 是否普及到每个煤矿人直接影响到煤矿安全建设工作的实施过程。如果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观念还没完全普及, 那么该工作就不会被重视起来, 所以观念因素是进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决定性因素, 会直接影响从决策者到基层员工的态度、意识和行为等。另外, 如果没有统一的企业愿景、价值观和理念, 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也就失去了精神思想的引导, 从而会偏离目标。
1.2 行为因素
决策者的行为直接影响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定位及组织活动, 员工的行为直接影响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过程。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中定位、策划工作固然重要, 但是关键的还是将制定好的工作计划完全落实, 在这里各种行为因素起到主导作用。
1.3 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在整个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因素。管理因素包括作业组织是否合理, 责任是否明确或责任制是否建立, 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或规章制度是否落实, 操作规程是否健全或操作程度是否明确, 机构或人员分配是否符合要求以及现场指挥、监督检查、隐患改正管理等等。
1.4 物态因素
物态因素包括工作条件和环境以及生活环境, 如技术条件、工艺组织、机械、设备、环境、技术装备保障等等, 这些物态的状态, 会影响到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实施进程, 同时也影响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
2 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在分析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结合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模式内容及煤矿运行的实践, 在系统性、定性和定量结合、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等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 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和规章制度, 将该指标体系分为观念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安全质量标准化、行为安全质量标准化以及物态安全质量标准化4个二级指标以及27个三级指标。
(1) 观念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是指整个企业理念的规范化、价值观的统一化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意识和思维的建立。因此观念的安全质量标准化下面的三级指标包括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理念、价值观、安全质量标准化意识以及思维等。
(2) 管理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是指管理方法和措施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并且涵盖煤矿企业的全部安全管理方面。因此它下面的三级指标主要包括组织建设的质量标准化、制度建设的质量标准化、安全投入的质量标准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与治理、安全技术管理质量标准化、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质量标准化、区队班组建设质量标准化、安全事故及信息档案管理质量标准化、安全文化质量标准化、调度管理质量标准化、应急救援质量标准化和职业健康管理质量标准化等。
(3) 行为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是指煤矿企业中所有人的行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煤矿企业人员主要分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以及岗位从业人员3个层次, 因此其下面设计了主要负责人的行为质量标准化、管理人员行为质量标准化、岗位从业人员行为质量标准化3个三级指标。
(4) 物态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是指属于煤矿企业的所有物质都达到安全状态, 质量达标。这里的物质包括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设施设备等。本文为了方便, 把整个煤矿企业的物态按照井上井下各系统来分类。因此物态安全质量标准化下设计了地面设施设备质量标准化、采煤系统质量标准化、掘进系统质量标准化、机电设施设备质量标准化、运输系统质量标准化、“一通三防”系统质量标准化、地测防治水系统质量标准化和调度设施设备质量标准化8个三级指标。
3 结论
在分析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设计出观念、行为、管理及物态4个二级指标, 共包含27个三级指标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使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成为可能。
摘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的任务是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评价体系, 检查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工作业绩, 评价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总体成效, 并推动改进。而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在分析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设计了系统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为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评估与持续改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伍聂修, 马小明.基于FAHP的危化品企业安全标准化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8 (1) :133-138.
[2]朱云, 等.危化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1, 33 (2) :99-103.
[3]孟祥中, 等.安全质量标准化的修正熵权的TOPSIS综合评价方法[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 36 (9) :58-64.
[4]张芳燕, 等.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非煤矿山安全标准化运行状况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 22 (8) :144-149.
[5]王志强, 高伟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煤矿质量标准化评价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4 (2) :100-103.
指标评价标准 篇11
关键词:评估指标;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调研方案指标》明确指出,制定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根本原则是“三个符合度”,即高校自身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高校教学工作状态与高校的培养目标的符合度;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三个符合度”精辟地阐述了本科教学工作标准的价值取向和评估尺度,它也是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根本依据。
一、评估指标解读
从评估调研方案来看,本科教学评估指标既为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提供了新的导向和路径,也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制定教学质量标准提供了可资遵循的“国家标准”和政策法规依据。[1]
从评估指标的主要内容来说,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是强调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引导新建院校科学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从学校办学定位、指导思想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和调整、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再到学生就业等关键环节,一以贯之地引导新建院校坚持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准确定位,走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路。
二是注重考察领导作用。根据新建院校办学历史短、管理薄弱的特点,加强了对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提升管理能力、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考察。
三是注重考察地方政府(举办方)对学校的经费投入。不仅考查学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还要考察政府(举办方)投入。
四是注重建设一支符合新建院校办学定位的教师队伍。指标体系不仅重视教师队伍的学历提高,更加注重加强教师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培养,重视教师的培训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新建院校建设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五是注重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特别单列一个一级指标 “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强调学校应在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服务。
六是注重实践教学和产学研结合。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有所提高,如要求 50%的毕业论文(设计)应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要求真题真做,加强学生的综合训练;对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要求不少于 12 周。
七是注重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根据新建院校的情况,从确定办学思路到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到建立基本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运行有效,都将构建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贯彻在整个评估指标体系中。
因此,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自觉落实这一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国家标准”和政策法规依据,基于“合格评估模式”的要求,认真领悟本科教学评估指标的新的价值取向,并在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中,充分体现评估指标的新导向、新要求。
二、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结合评估指标的要求,根据教学质量标准的性质特征,把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分为 12个大类。
1.计划管理类标准:指专门用于教学计划管理的相关表系。包括教学分工、课程教学实施计划、课程表和调(停)课申请等。
2.课堂教学、教案和课件评价类标准:指专门用于课堂教学或相关评价的标准。包括本科理论课专家同行领导和学生用评价标准、本科实验(践)课专家同行领导和学生用评价标准、机关部门用教学进度表和院领导听查课记录、教案专家同行评价标准、教学课件专家同行领导和学生评价标准等。[2]
3.专项评估及教学评价年度自评类标准:指专门用于专项评估及教学评价年度自评的相关标准。包括课程评估标准、实验室评估标准、学科(教研室)评估标准、自编教材质量评审标准、本科生毕业论文评估标准、专业评估标准等。
4. 过程管理类标准:指专门用于教学过程管理的相关表系。主要包括标准化教案模板、教学联系会、集体备课、试讲、第二课堂、考场纪律、课程教学小结、课程总结等。
5.实验(践)管理类标准:指专门用于实验(践)教学管理的相关表系。包括实验目录、实验教程、技能训练量化考评标准(细则)、实验分组、实验室开放、实习前强化技能训练等。
6.实习管理类标准:指专门用于学生实习管理的相关表系。包括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实习手册等。
7.考试管理类标准:指专门用于考试(核)管理的相关表系。包括技能操作考核、毕业考试小结、毕业论文专家审核等。
8.教材建设类标准:指专门用于教材建设的标准和相关表系。包括教材选用申请表等。
9.满意度测评类标准:指专门用于教师和学生满意度测评的相关表系。包括教师对院系领导重视教学的满意度、教师对机关各部门以教学为中心的满意度、教师对学生学习风气的满意度、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的满意度、学生对教学保障的满意度、学生对文化活动的满意度、学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等。
10.专家帮带类标准:指专门用于专家帮带初任教师的相关表系。包括专家帮带责任书和专家帮带考核验收评分表等。
11.问卷调查类标准:指专门用于专家问卷调查的相关表系。包括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教师队伍、管理队伍、科研学术、实践教学基地设施、实验室与设施设备、信息资源、制度落实、内部反映等。
12.表系设计评价类标准:指专门用于专家对现用部分表系设计质量评价的相关表系。包括顶层设计质量评价、教学计划质量评价、教学准备质量评价、考试管理质量评价、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教材建设质量评价、专家帮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表系质量评价等。
参考文献:
[1]顾永安. 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的依据与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2]席芳,陈汉. 教学质量标准系统建设探讨[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3(4)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综合类)“独立学院教学状态评估的目标导向与指标体系的契合研究” 审批单位:广东省教育厅(项目编号:GDJG20141294)。
指标评价标准 篇12
环保产品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和技术保障,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是促进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新兴高技术产业,同时也是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的环保装备比较,我国生产的环保装备无论设计与制造技术,还是市场都存在巨大差距。当前环保产品行业存在以下三方面突出问题急需解决:
1.1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设计制造水平较低
我国环保设备的成套设计水平有一定差距,自动化程度不高,仿制较多,创新不足,设备(零部件)质量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设备的安全设计,以及与污染防治工艺的适应性方面还很薄弱。
1.2 标准化水平偏低,环境技术管理和标准体系建设滞后
现行的环保装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数量及结构不合理,产品单项标准占很大比重,基础类、服务类、管理类标准较少。此外标准制定不规范,标准水平不高,环境标准体系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标准少、标准超期、标准覆盖面窄。
1.3 环保装备运行效果差
目前我国污染治理设备和设施只有1/3能正常运转,1/3不能运转,还有1/3时停时开,除管理不善、产品质量等原因外,缺乏对运行效果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价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有鉴于此,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我国环保产品(装备)标准化的发展,必须切实加强环保产品标准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引导与推进环保产业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成套化发展,全面提升环保产品(装备)质量水平和运行效果,从而为实现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乃至促进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及技术保障。
2 我国环保产品(装备)标准体系的构建
2.1 我国环保产品标准体系的基本概念
我国环保产品标准体系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由环保产品标准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是有计划制定标准的工作蓝图。它对我国环保产品标准的总体结构给予说明,反映了我国环保产品领域内整体标准的相互联系。
我国环保产品标准体系将环保产品领域内的标准按照一定的形式排列起来,以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达,能够直观、形象地概括标准体系的局部和全貌,清楚地表明各标准所属的层次和结构、当前标准的轻重缓急程度以及今后应制定和修订的标准项目。随着我国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环保产品标准化工作也将不断深入,其标准体系的组成内容也将不断扩充并日趋完善。
2.2 我国环保产品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
本着完整性、协调性、层次性和拓展性的原则,既考虑到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所列重点领域,又力求充分体现“十二五”发展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我们编制了我国环保产品标准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纵向分3个层次,每层横向又分为若干个类别。第一层次为标准分体系,主要从标准类别和专业领域角度将环保产品标准划分为:基础类标准、通用类标准、环保装备及其他产品技术类标准、管理类标准4个分体系。
第二层次为标准子体系,它是对第一层次分体系的细化,共20个子体系。其中:
基础类标准分体系是从环保产品整体高度出发,将产品层面上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的基础标准单独构成一个类别,主要分为:术语和分类、图形符号及标识2个子体系。
通用类标准分体系是将各领域通用的标准构成单独的一个类别,主要包括:工艺、检测和试验方法、材料和药剂、共性技术4个子体系。
环保装备及其他产品技术类标准分体系是针对各种环境污染控制设备和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质量认证所需的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设备、大气污染控制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固废污染控制设备、放射性及电磁波污染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洁净产品和三废综合利用8个子体系。
管理类标准分体系是将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的管理性标准单独构成一个类别,主要分为:管理体系、环保服务、环保产品系统运行和维护、环保产品评价、环保产品市场准入和节能减排6个子体系。
第三层次为标准门类,它是对第二层次子体系加以进一步细化和展开,本标准体系对20个子体系分别加以细化,其中在对“环保装备及其他产品技术类标准分体系”所包含的8个子体系进行展开时,以装备和产品分类的形式表述,以反映环保产品和装备技术类标准分体系的概貌。
3 环保装备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对于环保装备的评价,属于一大类产品的综合评价。所谓综合评价,就是遵循整体性原则,在分别使用各项指标对总体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对各单项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将总体各方面的特征用一个指标表示出来。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关联矩阵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考虑到环保装备的复杂性、多元性等特点,加之指标体系中包含的指标个数和层次的复杂性,我们针对环保装备制造企业、环保装备工程提供商、环保装备服务企业3个方面分别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选用了技术水平、质量状况、综合效益、企业科技创新实力以及客户满意度等五大类指标,然后五大类指标下又分设了若干二级指标,从而构成了一个关于环保装备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3.1 环保装备制造企业
对于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见图2。具体内容如下:
3.1.1 产品技术水平
主要包含3个二级指标:(1)专家评分:相关领域的专家,结合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对该环保设备的技术整体水平做一个评分,用以区别其使用技术的先进程度。(2)处理能力和效率:考察环保设备在单位时间内的总处理量,以及处理前后所处理对象的改变程度。(3)适用对象的范围:好的设备能够适用于较宽的范围,能够在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下使用。
3.1.2 装备的质量状况
主要考察4个二级指标:(1)一次合格率。(2)退货率。(3)返修率与返修频率。(4)使用年限和寿命。
3.1.3 综合效益.
环保装备的使用,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环境的友好化,但其综合效益要考虑多个方面:(1)装备的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设备的推广和使用。(2)装备的经济效益,即使用之后所节省的资金或带来的经济效益。(3)环境和生态效益,即对环境带来了多少有益的变化。
3.1.4 客户满意度
我们将采用两个具体指标:(1)客户对于产品的评分。(2)市场占有率,这也是评价该产品的一个重要指标。
3.1.5 企业创新实力
这一项是企业重要的软实力,它关系到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后续技术服务,主要有4个二级指标:(1)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指专业技术人员的总人数占所有员工的比例。(2)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对院士、教授、高级工程师等技术人员赋予不同权重,然后再除以总人数所得的比例。(3)用于科技开发的经费占企业每年总投入的比重。(4)所有科技成果(论文、专利、奖项等)按不同权重进行加和。
3.2 环保装备工程提供商
对于环保装备工程提供商,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见图3。具体内容如下:
环保装备工程项目评价,主要从3个一级评价指标考察:工程状况、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3.2.1 工程状况
在工程总体设计状况方面,考察工程总体设计是否布局科学、美观、规范,是否为企业的下一步发展留出空间并能有效地为下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另外,考察其主要技术指标是否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工程质量方面,通过专业的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机构,给予评价分值。
在运行期间,要考察运行稳定可靠性,抵御技术风险的能力,自动化控制水平及正常运行无故障时间。
3.2.2 环境效益
排放达标情况:工程竣工并连续运行一年后,需要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国家或地方的排放标准。
污染物去除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污染物去除效率。
改善周围环境:处理量、处理效率、对改善环境的作用、当地环保部门的评价。
3.2.3 经济效益
工程投资费用:单位处理量投资额、占地面积、耗时。
运转费用:单位处理量运转费用、原材料(包括水、电、人工)消耗。
企业收益情况:工程的建设对于降低投资与运转费用所获得的收益。
3.3 环保装备服务企业
对于环保装备服务企业,其本质上是技术服务,故服务业中的绝大多数指标都适用于这一项内容的考察。在具体考察的过程中,主要考察服务的时效性、服务质量以及客户满意度等一级指标,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见图4。具体内容如下:
3.3.1 服务的时效性
现代企业的时间与其经济效益紧密相关,对于环保装备的服务行业也是一样。故需要考虑客户提出的要求时,服务方对于问题的反应速度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即解决问题的效率。
3.3.2 服务质量
首要的指标就是问题是否被成功解决,只有解决了问题,服务才是有意义的;其次,要考虑问题解决的质量,可以从设备正常运行的时间去考察;此外要考虑服务方的态度以及服务方是否有完善的纪律和规范。
3.3.3 客户满意度
可以从客户的评价、是否受到投诉以及频率、在市场上被推荐的程度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评价。
4 结语
加强环保产品标准体系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环保产品和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支撑工作。
必须全面开展对环保产品(装备)运行效果的评价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环保产品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标准化水平偏低、环保装备运行效果较差等问题,研究建立我国环保产品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为引导与推进环保产业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成套化发展,全面提升环保产品(装备)质量水平和运行效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