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指标评价

2024-09-22

综合指标评价(共12篇)

综合指标评价 篇1

0 引言

基础模型数据质量是影响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各类应用实用化水平的关键因素。电力系统状态估计作为能量管理系统的基础模块,是反映和提升基础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为电网在线分析和辅助决策软件提供比遥测数据更准确、完整和合理的电网实时运行状态,状态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对其他应用有着很大的影响[1],对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结果的评价是反映电网基础模型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在提高状态估计结果精度方面做了一些研究[2,3,4,5,6,7,8],如不良数据的检测和辨识、抗差状态估计、参数辨识与估计、PMU混合状态估计等。但实际上由于无法知道设备的测量真值,如何对状态估计结果进行合理评价,是进行状态估计研究和完善状态估计应用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对于状态估计结果评价的研究不是很多, 文献[9-10]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理论,提出了在真值未知情况下状态估计结果的评价指标;文献[11]提出了一种基于交叉熵和零注入失配量的状态估计精度评价准则;文献[12]针对给定的系统,提出了线性函数、平方函数、平方和函数、平方和对数函数、平方和指数函数等不同的评价函数;文献[8]中,状态估计误差的协方差矩阵的对角元素为状态估计误差的方差,用来衡量状态估计的精度;文献[13]用估计误差方差与测量误差方差相比较,当估计值误差方差小于原始测量误差方差时,说明状态估计起到了滤波的效果。以上研究只是针对状态估计的某一方面所做的研究,而影响状态估计结果准确性有很多因素,如电网模型(拓扑关系、设备参数、模型完整性)、量测数据(遥信、量测坏数据、数据时间不同步、测量精度、冲击性负荷)等,当前缺少对状态估计结果的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

本文分析了当前状态估计结果评价的现状,以影响状态估计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为基础,提出状态估计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以选择的四个典型的指标为例,并通过实际电网系统的案例,说明了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能够反映电网模型数据存在的问题, 并指导电网模型数据的完善。

1 状态估计评价现状

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颁布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实用化要求(试行)》[14]和《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实用化验收办法(试行)》[15]中规定了考核状态估计的两个指标:遥测估计合格率和电压残差平均值。2013年国家电网公司将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作为同业对标考核的一项指标,该指标主要由估计值和量测值的残差、量测类型基准值、合格门槛 (有功功率≤2%,无功功率≤3%,电压≤0.5%)决定的,这一评价准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国、分、省三级调度的基础数据和基础模型的整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提高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运行和应用水平。现在国家调度控制中心的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数值已经很高,某些省调在某个断面数据质量比较好时,实时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能够达到100%。

理论上评估状态估计值的合格率和精度,应该用状态估计值与真值的误差,但量测真值无法获得, 实际上,只要在没有坏数据和模型错误的情况下,用正确的状态估计方法在计算收敛时,所得到的状态估计值就是可信且可以使用的[16]。

实际上,影响状态 估计结果 精度有很 多因素[17],如电网模型(拓扑关系、设备参数、模型完整性)、量测数据(遥信、量测坏数据、数据时间不同步、测量精度、冲击性负荷)等。因此单一的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评价指标可能会导致出现合格率指标很高但估计结果却严重偏离系统真实状态的情况[11],不能完全满足后续应用对状态估计结果多方面的需求,不具备对合格的数据再进行细化区别的作用,无法反映出电网基础数据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更多反映的是状态估计对电网模型和电网数据错误的粗纠偏功能。

本文通过状态估计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说明了多指标评价方法能够反映出电网存在的模型数据问题,为完善电网基础模型数据和提升状态估计结果实用可靠性提供理论支持。

2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状态估计多指标综合评价是从影响状态估计结果精度的因素出发,从多个角度对状态估计计算结果的精度做出全局性、整体性的评价,即按照给定的目标,对状态估计计算结果的精度进行全面的分类和排序的过程[18]。

2.1 综合评价的指标选择

与以往的只单一考虑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的评价相比,综合评价指标方法的优点在于综合考虑了模型完整性、参数准确性、遥测准确性、遥信动作正确性等因素对状态估计结果精度的影响,将评价目标分成不同侧面的子系统,再细分为更具体的指标, 形成多指标体系。评价子系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既能反映系统某一方面的特征,又能一起全面反映评价目的。

将影响计算结果精度的因素分为模型、数据、管理等类,而每一类再进行细分,如模型类有拓扑关系、模型参数、模型完整度,数据类有遥信、量测坏数据、数据时间不同步、测量精度等,管理类有调度所属关系,主要考虑外网或者模型上下级的影响。

状态估计评价层次性结构如图1所示。

2.2 综合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评价指标的优化目的是理清各指标之间的独立性和关联性,完成对单项评价指标逻辑测验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性测验。

对于状态估计结果的综合性评价,主要关注以下两个基本原则:辨识性和冗余性。辨识性是指统计评价指标在区分各评价单位某一方面价值特征时的能力与效果,故又称为“区分性”,是为了能够区分不同地区的基础模型和基础数据的水平,如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受合格率门槛的影响,容易出现多个地区具有同样的合格率,区分性就不高,而状态估计遥测准确度、区域目标函数相对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的区分能力就高些;“冗余性”是表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内各指标之间交叉重叠程度的指标,其计算通常可采用相关系数或相似系数、关联系数等公式, 如母线功率平衡率和支路首末端功率平衡率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指标交叉重叠,冗余性越好表明各指标越独立,就能够从更多角度来反映基础模型和基础数据所存在的问题。

3 状态估计典型评价指标

3.1 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

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是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同业对标考核的一项指标,其公式定义为:

式中:RYCGJ为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N为相应范围内的遥测总点数,包括坏数据;Na为遥测估计合格点数,为遥测数据估计值误差小于由量测类型决定的合格阈值的点数。

3.2 状态估计遥测不准确度

状态估计遥测不准确度表征了区域内状态估计值和量测值之间的偏差程度,状态估计遥测不准确度越低,状态估计结果越准确,其公式定义为:

式中:Ja为状态估计遥测不准确度;xi为N维状态估计值向量的元素;zi为N维量测值向量的元素; σi 为N维量测误差标准差向量的元素。

3.3 母线功率不平衡度

母线功率不平衡度为输入母线的功率与输出母线的功率之差,不仅可以反映测控装置、互感器等是否准确可靠,也是评价供电量和用电量是否平衡的重要指标。而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状态估计严格满足母线功率平衡,因此母线功率不平衡对状态估计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母线功率不平衡度的定义为:

式中:M为计算母线的数目;Sij n为第j条计算母线的输入功率;Sj out为第j条计算母线的输出功率;Sj N 为第j条计算母线的基准功率,由电压等级决定。

3.4 遥信动作正确率

在电网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遥信拒动或遥信误动的现象,成为电网运行的安全隐患。遥信动作正确率反映的是远动装置、开关辅助接点、信号传输通道等方面的问题,定义为:

式中:Nrf为开关拒动次数;Nun为开关误动次数;Nop 为总的开关动作次数,为遥信正确动作与误动、拒动次数的总和。

遥信动作正确率表征了开关遥信状态和设备量测的同步性,开关遥信的拒动或误动都会造成状态估计拓扑错误,进而影响状态估计结果的准确性,遥信动作的正 确性保证 了状态估 计计算模 型的正确性。

4 指标权重设置

各指标对评价对象的影响程度不同,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19,20]。AHP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将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两两比较,形成判断矩阵P,然后求出判断P的最大特征值λmax对应的特征向量,则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即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校 验,如果校验通过,则指标权重分配合理,如果校验不通过,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重新计算。

则状态估计综合评价的结果可记为:

式中:wi为根据判 断矩阵确 定的各评 价指标的 权重;yi为各评价指标的结果;n为评价指标个数;y为综合评价的结果。

另外,为了排除由于各指标的量纲不同及数值量级差别所带来的影响,需要先对评价指标做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向量规范法[21]实现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式中:j为不同的指标序号;i为每个指标下的不同地区的指标值序号;yij* 为无量纲化之后的指标值。

5 实际电网算例分析

为了更加直接地展示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在实际系统应用的情况和评价指标的合理性,本文选取了某调度中心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某一个状态估计结果断面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本节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反映出电网模型和数据所存在的问题,将所选取的各项指标的权重均取0.2。

表1中状态估计有功遥测不准确度、状态估计无功遥测不准确度、母线有功功率不平衡度为极小型指标,取值越小越好,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和遥信动作正确率为极大型指标,取值越大越好。通过极大型一致化处理和向量规范法无量纲化处理,并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求得各区域的综合评价指标值。

通过表1的统计信息可以看出,本次状态估计结果遥测合格率中C地区最高,但是其有功遥测不准确度也是最高的,说明C地区具有比较高的遥测合格率但有功估计却是最差的。统计C地区所有有功量测点的遥测不准确度分布,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大部分量测的不准确度小于0.01,实际上分析不准确度发现,其中一个量测的不准确度高达474.84,此量测所在母线的有功不平衡量为87 MW,有功量测不平衡解决后,遥测合格率变化很小,但是有功遥测不准确度降到了0.005,母线有功功率不平衡度降到了2.89。

A地区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最低,有功和无功的遥测不准确度不是最高的,但是母线有功功率不平衡度比其他地区大得多,因此A地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量测上,特别是量测导致的母线功率不平衡。将A地区比较大的几个母线功率调整平衡以后,状态估计有功遥测不准确度下降到0.015,无功遥测不准确度下降到0.003,母线有功功率不平衡度下降到10.672,说明仍有功率不平衡的母线存在。

D地区在有功遥测不准确度和母线有功功率不平衡度都比C地区好的情况下,遥测估计合格率仍然比C地区低,表明了无功估计对D地区的遥测估计合格率影响比较大,问题主要集中在无功量测和电压量测上。同时发现,从综合评价指标上来看,D地区要比C地区的数据质量水平高,但D地区的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却比C地区低,表明了状态估计有功遥测不准确度和母线有功功率不平衡度指标在增加电网基础数据质量水平的区分度上的有效性。

综合以上分析,单纯的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状态估计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结合遥测不准确度、母线功率不平衡度和遥信动作正确率,为状态估计准确度的评估提供更高的区分度, 更能反映出电网的模型和数据的问题所在。

6 结语

现有的状态估计评价指标比较单一,分析结果不够全面,本文以影响状态估计结果精度的因素为基础,提出了状态估计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标的选取遵循辨识性和冗余性的原则。以选取的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状态估计遥测不准确度、母线功率不平衡度和遥信动作正确率四个典型指标为例,并通过实际电网系统的案例,说明了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在状态估计结果精度评价上的有效性,能够反映出电网所存在的模型和数据的问题,通过对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结果的评价来指导对电网基础模型数据质量的提升。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完善指标集以全面地反映状态估计结果精度,实现对电网基础模型数据质量的评估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摘要:对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结果的评价是反映电网基础模型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结合目前状态估计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以影响状态估计准确性的因素为基础,提出了状态估计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多角度考虑了影响状态估计的因素,所提出的评价指标需要遵循辨识性和冗余性原则。文中以选择的四个典型性指标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实际电网系统的案例,验证了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在状态估计结果精度评价上的有效性,能够反映出电网模型数据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状态估计,综合评价,基础模型数据,层次分析法,辨识性,冗余性

综合指标评价 篇2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对现有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进行改善,首先应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描述和评价,找出问题的`根源,为系统改善提供依据.探讨了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评价计算的具体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作 者:肖红波 Xiao Hongbo 作者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430063刊 名:交通科技英文刊名:TRANSPORT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U4关键词: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评价指标 层次分析法 模糊数学 综合评价

综合指标评价 篇3

摘 要:为解决产品创新设计方案选择的决策问题,结合产品创新设计的特点,阐述了构建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需遵守的四大原则,构建了一个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产品创新设计;指标体系;定性指标;定量指标

0 引言

产品创新设计是一个“设计-评价-再设计”的过程,因而对产品创新设计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十分重要。然而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具有多解性、综合性,不确定性和经验性等特点。因此,创新设计方案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进行设计方案评价和选择时,通过对各设计方案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评价,从中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产品创新设计方案选择的目标就是保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选出适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案,对创新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是做出选择的前提,而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则是进行良好评价的基础。

1 构建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守的主要原则

(1)全面性原则: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准确地反应产品创新设计各方面的情况。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的多少要以系统优化为原则,即以较少的指标全面、系统的反映产品创新设计的内容,避免指标体系过于庞杂;每个指标要内涵清晰、相对独立;同一层次的各指标间应尽力不相互重叠,相互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客观真实原则:产品创新设计评价指标的筛选过程应尽可能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定性指标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易产生理解偏差,而定量指标易于量化和度量,因而尽可能选用可量化的指标。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要真实可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3)有效性原则:评价指标并非多多益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在产品创新设计评价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指标的精炼可减少评价的时间,使评价活动易于开展。所以选取指标时应考虑对评价有直接影响和贡献力的因素,做到所选的指标个数不是很多,但是严格区分主次,取舍得当,能直接反映出产品创新设计评价的有效性。

(4)可操作性原则:无论多么完美地的评价体系,如果操作频繁,就难以被广泛接受。因此,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要易于采集,无论是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其信息来源渠道必须可靠,并且容易取得;操作方法通俗易懂,简单易行

2 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四大原则,本文构建了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目标层,包括形态评价、色彩评价、技术评价,人机评价和经济评价。第二层是具体指标层。

(1)形态评价:产品形态能使产品内在的结构、组织、内涵等本质因素上升为外在表象因素,利用产品的特有形态传达出设计理念,是产品创新设计成败的关键。产品形态评价主要包括产品的新颖性、产品形态与功能的统一性、产品比例协调性,产品的风格独特性和产品的简洁性。

产品的新颖性指产品的创新设计独一无二;产品形态与功能的统一性指產品的形态要和产品的功能相匹配;产品比例协调性指产品的尺寸设计是否合理;产品的风格独特性指产品的设计风格是否有自己的特点;产品的简洁性指产品的创新设计是否简洁明了。

(2)色彩评价:色彩展示产品的人文特征和视觉质感,产品色彩设计完成对颜色自身的组合和人们对此颜色组合的心理反应。产品色彩评价主要包括产品色彩与产品功能的适应性,产品色泽品质和效果,产品色彩的生动性。

产品色彩与产品功能的适应性指产品的色彩设计是否和产品的功能设计搭配合理;产品色泽品质和效果指产品的色彩设计所体现的产品的品质;产品色彩的生动性指产品的色彩设计所体现的美感。

(3)技术评价:主要是从产品创新设计的技术角度做出评价。一方面是产品创新设计的技术先进性,如产品结构合理性和产品工艺的先进性;另一方面是技术的适用性,如产品的性能水平。

(4)人机评价:产品的人机设计为产品创新设计中考虑人的因素提供人体尺度,为产品创新设计中物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为产品创新设计中考虑环境因素提供设计准则。产品人机评价主要包括产品操作舒适性和产品良好的人机界面。

产品操作舒适性指产品的设计是否符合人体操作尺寸,是否方便操作;产品良好的人机界面指产品的人机界面设计是否方便用户操作,用户是否容易理解。

(5)经济评价:产品经济评价分析产品创新设计是否实用,是否有价值,主要包括产品成本和产品的社会价值。

产品的成本指产品的设计制造成本;产品的社会价值指产品的创新设计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贡献程度。

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成本和社会价值为定量指标;新颖性、形态与功能的统一性、比例协调性、风格独特性、简洁性、色彩与功能的适应性、色彩的生动性、色泽品质和效果、结构合理性,工艺先进性、性能水平、操作舒适性、安全可靠性,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和高效方便性为定性指标。

3 结束语

针对产品创新设计方案选择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论述了构建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遵守的四大原则。详细阐述了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通过产品创新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产品创新设计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涛,杨育,薛承梦,等.考虑客户需求偏好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案多属性决策评价[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 21(2):417-426.

[2] 蒲娟,陈勇,熊艳,等.基于TRIZ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产品概念设计及评价[J].制造业自动化,2014,36(1):14-17.

[3] 娟丽,熊伟.基于QFD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53-57.

[4] 郑燕,刘玉丽,王琦君,等.产品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人类工效学,2014(3):83-87.

[5] 张太华,顾新建,何二宝.产品知识模块本体的评价指标体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1):94-99.

[6] 毛维青,陈劲,余利舰.产品-工艺组合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9):113-117.

[7] 康大庆,张旭梅.产品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3,9(5):407-411.

[8] 黄利斌,罗建国,何小龙.工业产品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69-74.

港口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篇4

1.1 港口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通过对港口经济指标进行分类, 然后收集整理出各港口样本的截面数据, 就可以用因子分析法对港口经济综合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港口经济综合评价指标涉及港口产业链从上游高端服务业到下游低端产业的全部环节,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1.1 港口运营

X1 港口货物吞吐量:体现了港口规模, 并与港航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鉴于港口管理若干指标都与港口货物吞吐量息息相关, 故选取货物吞吐量代表港口的发展运营状况。

1.1.2 经济活力

X2 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领域包括临港工业园区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 为城市未来经济的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X3 进出口总额:直接反映了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的价值, 体现了一个港口临港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进出口产品的结构体系。

X4 实际利用外资:外资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建设资金的短缺状况, 迅速改善了集装箱码头的现代化程度, 特别是集装箱、原油、矿石等码头泊位建设的多元化筹资和效率经营效果比较明显。

1.1.3 产业链上游发展状况

X5 邮电通信

X6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X7 保险业收入

本类指标代表了上游产业的经济状况。港航产业链的枢纽是港口, 其上游包括了信息产业 (以邮电通信业指标反映) , 以及为现代国际航运提供融资保险、海事仲裁、海事规范、海事咨询、国际性航运交易、技术标准等非航运直接经营业务的服务内容, 是现代航运服务产业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航运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 在基础设施建设、船舶制造、航运管理与交易等各方面均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金融服务业对航运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5,6]。所以X6和X7反映了经济成分中金融和保险业的运行情况,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样本数据收集和整理

根据上述指标以及可操作性的考虑, 选取了在2008年中国港口综合竞争力指数排行榜前25位的港口, 采用港口所在城市2009年的各项经济数据为样本值。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和港口间的可比性, 这里去掉了排在第22位的芜湖港, 第23位的黄骅港, 第24位的重庆和第25位的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宁波——舟山港的数据是根据两市的统计数字加总而成。具体信息见表1所示:

数据来源:2009年各省市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实证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法中的一种, 是研究如何以较少的信息丢失将原有的众多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有实际解释意义的因子。在因子分析模型中, 共同因子是各个原始变量所共有的因子, 其作用是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原始变量与公共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用因子载荷表示。因子分析模型结构如下:

Zj=aj1F1+aj2F2+aj3F3+…+ajmFm+Uj (j=1, 2, 3…, n, n为原始变量总数)

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因为数据量庞大, 这里借助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计算。有关SPSS软件的使用和操作过程, 请阅读参考文献[10]。

2.1 因子分析计算过程

2.1.1 KMO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

KMO是取样适当性量数。KMO测度的值越高 (接近1.0时) , 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子越多, 研究数据适合用因子分析。计算结果见表2所示。其中, KMO值为0.832, 用因子分析效果好。Bartlett球体检验的目的是检验相关矩阵是否是单位矩阵, 如果是单位矩阵, 则认为因子模型不合适。一般说来, 显著水平值越小表明原始变量之间越可能存在有意义的关系, 如果显著性水平很大 (如0.10以上) 可能表明数据不适宜于因子分析。本例中, 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值为186.792, 伴随概率值为0.000<0.01, 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因而拒绝零假设而接受备择假设, 即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 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1.2 提取公共因子

在总解释方差表的Initial Eigenvalues (初始特征根) 中, 给出了按顺序排列的因子得分的方差 (Total) , 在数值上等于相关系数矩阵的各个特征根λ, 因此可以直接根据特征根计算每一个因子方差百分比 (% of Variance) 。由于全部特征根的总和等于变量数目, 故第一个特征根的方差百分比为80.867, 其余依此类推。然后可以算出方差累计贡献率 (Cumulative %) 。一般情况下我们提取的原则是满足λ>1或是累计贡献率在85%以上。表3中这两个原则的结果有所不同, 所以需要借助下面的碎石图来辅助判断合适的公共因子数目。

从碎石图可以看出, 从第2个因子开始, 以后的曲线变得比较平缓, 最后接近一条直线。所以第2个λ值是一个明显的折点, 这说明选取的因子数目为1比较合适。因此, 本例提取第一个因子作为公共因子提取出来。

2.1.3 计算因子载荷及因子综合得分

在表4中给出了因子载荷, 每一列载荷值都显示了各个变量与有关因子的相关系数。以第一个变量为例, 0.977实际上是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主成分的相关系数。其他的指标系数值依次递减。港口竞争力得分的因子载荷最低, 为0.788。从因子载荷可以看出我们选取的指标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 只需要用一个因子就可以反映所有的指标大多数的特征情况, 而且相关度很高。

由上表可以得出港口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模型, 通过SPSS17.0软件自动生成各个港口经济的综合得分。最后整理出各港口的综合经济得分以及排名, 连同已经标准化的货物吞吐量及排名数据一起并入表5。

2.2 因子分析结果

港口经济综合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具有高度的主成分共性, 只需要提取一个公共因子就大致可以反映出所有指标的情况。这充分说明我们选取的综合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因而可以被用来有效地分析各港口的经济运行情况。接下来, 根据表5中的港口经济综合得分和标准化的港口货物吞吐量绘制二者之间的散点分布图。

在图2中, 横坐标是标准化后的港口货物吞吐量, 纵坐标代表各港口经济的综合得分。从图中可以看到, 大多数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和港口经济得分排名无显著差异。但也有少数港口的综合经济得分很高, 但货物吞吐量相对不足, 比如南京、深圳。另一些港口经济的综合评价得分对于其货物吞吐量而言相对较低, 比如秦皇岛、营口和日照。

3 结语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影响整个港口经济的因素是多元化的。港口城市在港口规划时不能仅仅考虑港口自身的规模因素, 还必须统筹考虑港口经济的综合指标体系。如果只发展港口企业而忽略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那么港口就会因为缺乏有效支持而停滞不前, 甚至在将来很可能因为种种不确定因素, 面临高风险和更大的经营压力。

上海的各项港口经济指标得分大幅度领先其他国内竞争对手。较之于上海, 其他港口的情况各有不同。像秦皇岛、营口和日照等港口在经济综合指标中的得分不高, 今后应该着力改造和提高港口经济活力和进出口规模, 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保险、通信等现代服务业。而南京等城市虽然经济发展很好, 但是港口货物吞吐量不高, 今后应该加快港口集疏运网络的建设, 促进港口与腹地经济的联系。其他发展较均衡的港口则应该继续合理优化临港产业规模, 加快产业集群的建设步伐, 进一步提高整条港口产业链的整合程度。

参考文献

[1].任娟, 汪传旭.上海港口经济驱动因素和演化过程分析[J].中国航海, 2007, (2) :75-78

[2].李丽, 刘志平, 肖汉斌, 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环渤海湾港口竞争力分析[J].物流技术, 2007, 26 (5) :52-54

[3].汪玲, 王诺, 佟士祺.港口与城市环境及资源的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航海, 2008, (4) :410-414

[4].陈红娟, 孙桂平.港口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以秦皇岛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9, (4) :15-16

[5].李南, 刘嘉娜.临港产业集群的经济特征与国际经验[J].水运工程, 2007, (5) :35-38

[6].王列辉.高端航运服务业的不同模式及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 2009, (9) :99-107

[7].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2008年中国港口综合竞争力指数排行榜报告[R].2009.

综合指标评价 篇5

本指标体系把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归为三大类23项指标,提出以指标指数作为划分环境地质问题危害程度等级的依据,给出2类指标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各指标相应的权重.在此基础上,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评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影响程度.在考虑矿山区位条件和恢复治理难度的基础上,最终给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综合评价等级,该等级也同时反映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优先顺序.

作 者:徐友宁 袁汉春 何芳 陈社斌 张江华 作者单位:徐友宁,何芳,陈社斌,张江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4)

袁汉春(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

综合指标评价 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的内涵;区域经济的特征;原则;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4102

1区域经济的内涵

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一个经济区域的区域结构、组织和发展水平,是许多行为主体决策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客体是区域经济系统,区域经济主要考察决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过程,进而描述、阐明和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其变动趋势,揭示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和经济主体的空间活动规律。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范畴。从横向上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从纵向上看,它表现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2区域经济的特征

2.1区域经济的理论特征

(1)综合性。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多行业、多层次、多因素构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

(2)差别性。首先是各地区之间在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由此形成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以及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其次是区域内部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3)开放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程度的日益深化,地区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将逐步提高,各地区自给自足的产品和劳务比重会越来越低,相互交换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地区经济与外界的联系更为广泛和密切,地区间形成相辅相成的交往和协作关系。

(4)竞争性。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客观形成了生产力要素的使用与流动上的地区经济区别色彩。由此出发的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地区经济主体对市场的拓展甚至意识形态的归属感,都会在不同地区经济之间构成内在性的竞争。

2.2区域经济的实践特征

(1)相似性。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渐进历史过程,任何一个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都会受到这个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2)结构趋同性。我国在实施区域不平衡梯度推移战略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区域产业政策指导,区域分工模糊,各地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3)非均衡性。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迈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时期实施的是区域不平衡梯度推移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使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心大规模东移,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不断加剧,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重心更加偏向东南沿海。

(4)政府行为主导性。从多年的实践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国发达区域的成功在于政府在一些重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地区经济产业布局结构和要素流动大部分是通过政府行为进行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主导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的痕迹较为明显。

3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的原则

综合经济实力是一个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经济建设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包括经济发达程度、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布局等。综合经济实力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石和核心部分,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地区之间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能力,同时还影响着国民的教育程度与基本素质以及国家政治的稳定等其他要素。正是由于综合经济实力的基础性作用,一般来说,某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比较强的话,那么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也比较高。较高的综合经济实力为地区的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了其他各方面因素作用的发挥,比较容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带动替他各方面因素的发展,形成互相促进,互相激励的动力。

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多方面的,任何单项指标都无法全面而客观地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所以我们需要构建一套指标体系对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行全面的评价,该指标体系即是利用多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建立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区域经济的理论特征和实践特征来考虑。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建立在科学实用的基础上,即各个指标的选取、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等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

(2)系统性原则。建立的评价指标能够系统地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3)综合性原则。建立评价指标时尽量避免滥而多,因为许多指标有很大的共线性、相关性。

(4)区域性原则。由于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性,研究构建评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仅仅适用于本区域,对其他区域仅仅具有参考价值。

(5)可行性原则。指标的建立要结合实际情况,既能反映各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又便于计算和获取数据。

4建立评价地区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

4.1建立评价地区经济实力指标体系的框架

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是指构成综合经济实力的各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对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测度可以通过反映综合经济实力的经济规模子系统、经济结构子系统、开放程度子系统、人力资本子系统、基础设施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子系统六大子系统来进行综合评价。当前对如何测度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多数研究只注重考虑地区经济实力,忽略了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本研究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强调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故在评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中加入了影响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可持续发展水平。构建评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框架图如下:

4.2评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内容

(1)经济规模子系统。

人均GDP(元/人)=GDP/人口总数,该指标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指标之一,通常该指标的值越高,地区经济越发达。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当年GDP/上年的GDP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是反映该地区农村人口实际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元/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总数。

职工年平均工资(元),是反映地区城镇居民工资所能达到的一般水平。

(2)经济结构子系统。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GDP,该指标的值越高,说明该地区第三产业越发达。

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值/GDP

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一产业值/GDP

(3)开放程度子系统。

进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进出口额/GDP,该指标反映地区经济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该指标反映地区旅游经济是发否发达以及对外开放程度。

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元/人)= 实际利用外资额/人口总数,该指标是从吸引外资的角度来测度其开放程度。

(4)人力资本子系统。

每万人从事自然科技活动人员数(人/万人),该指标反映地区科技水平的高低。

每万人高校学生数(人/万人)=地区高校在校学生数和高校毕业生数(本专科生)/地区人口总数。

教育投入率=教育投资经费/GDP。

(5)基础设施子系统。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市道路面积/人口总数。

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辆/万人)=公共汽电车数/人口总数。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人/万人)=医生人员数/人口总数。

人均居住面积(m2/人)=住宅建筑面积/人口总数。

(6)可持续发展水平子系统。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

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气处理量/工业废气排放量。

人均绿地面积,是反映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正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越大,则人们居住的环境越好。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830.

[2]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财政出版社.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篇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指标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 并且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 我国已建立了一套体系较为完整, 考核方式较为科学的指标体系。但这种企业效绩指标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 总指标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某些指标计量上不完善, 基本指标与评议指标没能有机结合。且现有的以财务会计指标为主的业绩衡量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对概括性财务业绩指标的依赖, 会妨碍企业创造未来经济价值的能力, 而且也会误导对企业的评价。一个光靠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的体系又是不全面, 不完整的。一个好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多层次的, 立体的, 并且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

可以设计一套通用性强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既体现出资人对企业的共性要求, 又照顾不同的评价主体、不同企业及企业各成长阶段的个性特点, 把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结合起来。最终建立一个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的适应外部评价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二、具体构想

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指标共同构成的, 其中财务指标还是包括一些经典的传统的滞后指标, 而非财务指标则是由客户方面, 内部过程方面和员工及信息方面的动因指标构成的。

(一) 财务方面。

财务业绩指标可以显示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对改善企业盈利做出贡献。财务指标通常与获利能力有关, 其衡量指标有营业收入, 资本报酬率, 或近年流行的经济增加值;财务目标也可能是销售额的迅速提高或创造现金流量。财务指标不应是一成不变的, 在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有不同的财务指标, 根据现代管理学的理论, 应把企业分为三个阶段:成长阶段, 保持阶段, 成熟阶段。在每个不同阶段, 设置不同的指标来评价企业。

(二) 客户方面。

客户方面通常包括几个核心的或概括性的指标, 这些指标代表一个深思熟虑和确实执行的战略应该获得的成果。核心结果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 客户保持率, 客户获得率, 客户盈利率, 以及在目标市场中所占的份额。

(三) 内部过程方面。

内部过程就是企业创造价值并用价值换取利润的过程, 每个企业都有其不同的内部过程, 这是由不同企业的不同性质所决定的。虽然每个企业性质不同, 但其目标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在这个目标指导下, 又可以把不同企业的内部过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部分, 从而达到为不同企业设置内部过程评价指标的目的。第一, 创新过程。对于企业创造价值而言, 创新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主要评价指标是:专利产品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在竞争对手之前推出新产品的能力、比原计划提前推出新产品的能力、生产程序对新产品的适应性、以及开发下一代产品的时间等。第二, 经营过程。其主要评价指标是:标准成本、生产周期、对客户需求反应时间、废品率、返工率等, 这些指标都能够很好地帮助管理者控制企业整个经营过程。第三, 售后服务过程。企业希望达到目标客户期望的优秀售后服务, 可以把诸如时间、质量和成本等指标运用到售后服务过程中, 从而来衡量他们的业绩。因此, 反应时间可以衡量企业对产品故障做出反应的速度;成本指标可以衡量售后服务过程的效率。这些都大大影响客户对企业的印象。

(四) 员工及信息方面

财务、客户和内部过程方面的目标确定了企业为获得突破性业绩必须在那些方面表现突出。员工及信息方面的目标为其他三个方面宏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框架, 是前面三个方面获得卓越成果的驱动因素。

衡量员工的核心指标:员工满意度反映员工士气以及员工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员工感到满意是提高生产率、反映速度、质量和客户服务的必要前提。因此, 如果企业希望达到非常高的客户满意度, 他们就需要用对公司非常满意的员工来为客户服务。

(五) 因果关系

对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这样分类, 并不是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简单地连在一起, 而是通过一种因果关系把这些指标有机的结合起来, 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标, 就是企业效绩评价。因果关系使这四个方面指标相互联系起来, 因果关系始终贯穿于各个层次之间。例如, 资本报酬率是财务指标, 这一指标的驱动因素可能是客户的重复采购和销售量的增加, 而这两者又是客户高度忠诚带来的结果。因此, 客户忠诚度成为客户方面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为预计它将对资本报酬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对客户偏好的分析中显示, 按时交货率是左右客户忠诚度的重要指标。因此, 按时交货率的提高会带来更高的客户忠诚度, 进而引起财务业绩的提高。这就是连接这四个方面的因果关系。

三、对于我国企业的应用

近年来, 国内不断出现会计丑闻。这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企业效绩评价系统有关。目前我们评价企业经营效绩、企业贷款融资、公司上市和增资扩股、国有企业的扭亏为盈乃至企业领导人的升迁等等无不与利润指标挂钩。这些都是造成会计假帐的重要因素。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利润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经营活动必须讲求经济效益。但利润是一个可以操纵的财务指标, 企业可以通过财务策略、生产和营销策略人为的创造利润。而且利润也是一个滞后性的财务指标, 它可以告诉你, 企业经营活动获得了成功, 但是, 它无法告诉你企业能否持续获得利润。如果我们将企业经营效绩评价体系主要构建在财务指标上, 就会鼓励企业人为的操纵财务指标, 弄虚作假以获得好的企业评价。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我们过分看重利润指标就免不了产生短期行为, 而这种短期行为会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致命的打击。比如企业为了提高利润指标, 大幅度削减研究费用、人力资源投资。这种人为操纵利润的做法对企业的损害在短期内不一定显示的出来。企业依然可以依靠原有的技术、人才和产品储备而生存。但是, 在更远的未来, 它对企业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所以建立一个全面、有效评价企业经营效绩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摘要:绩效评价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正确和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我国企业正在努力跻身于国际市场的竞争, 企业管理水平同样受到严峻的挑战。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制定企业经营战略、评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确定企业管理人员薪酬计划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指标综合评价优选丹参提取工艺 篇8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Agilent 1200 高效液相色谱仪 (美国安捷伦科技公司) , VWD紫外检测器 (美国安捷伦科技公司) , Agilent Chemstation System色谱工作站 (美国安捷伦科技公司) , 安捷伦柱温箱 (美国安捷伦科技公司, 型号:G1316A) , METTLER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

1.2 试剂与药材

丹参酮ⅡA (批号:110766-200518) 和丹酚酸B (批号:110562-200504) 对照品均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丹参药材购于石家庄乐仁堂药店, 经侯芳洁老师鉴定符合《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一部相关项下规定, 乙腈 (色谱纯, 美国Grace公司, 批号:10102501) , 甲醇 (色谱纯, 德国Fisher Scientific公司, 批号:061495-053786) , 娃哈哈纯净水。

2 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2.1.1 丹参酮ⅡA色谱条件

Agilent ZORBAXDB-C18柱 (4.6 mm×150 mm, 5 μm) , 流动相:甲醇-水 (80∶20) , 流速:1.0 mL/min, 检测波长:270 nm[3], 柱温:室温, 进样量:20 μL。

2.1.2 丹酚酸B色谱条件

Agilent ZORBAXDB -C18柱 (4.6 mm×150 mm, 5 μm) , 流动相:乙腈-甲醇-甲酸-水 (10∶30∶1∶59) , 流速:1.0 mL/min, 检测波长:286 nm, 柱温:室温, 进样量:20 μL。

2.2 溶液的制备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4]

2.2.1.1 丹参酮ⅡA取经五氧化二磷减压干燥24 h的丹参酮ⅡA对照品约20 mg, 精密称定, 置100 mL棕色容量瓶中, 甲醇定容, 得丹参酮ⅡA对照品储备液。

2.2.1.2丹酚酸B取经五氧化二磷减压干燥24 h的丹酚酸B对照品约18 mg, 精密称定, 置100 mL棕色容量瓶中, 75%甲醇定容, 得丹酚酸B对照品储备液。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称取丹参药材10 g, 以8 倍量70%乙醇提取两次, 时间分别为1.5、1 h, 滤过, 合并提取液, 浓缩至近干, 加甲醇定容至250 mL, 即得。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系统适应性实验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 按“2.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 结果表明, 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色谱图相应位置上有相同保留时间的色谱峰, 且紫外吸收光谱图一致, 吸收峰与其他色谱峰能达到基线分离, 且峰形稳定。 理论塔板数按丹参酮ⅡA峰、丹酚酸B峰计算均不低于5000。 见图1。

2.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2.3.2.1 丹参酮ⅡA精密移取对照品溶液1、2、3、4、6、8 mL分别置于10 mL棕色容量瓶中, 用甲醇定容, 作为标准溶液, 测定标准溶液及丹参酮ⅡA对照品储备液峰面积。 以丹参酮ⅡA浓度 (X, mg/mL) 为横坐标, 峰面积 (Y) 为纵坐标, 得回归方程:Y = 49 592086.0080X-44 976.6300 (r = 0.9999, n = 7) , 结果表明:在0.021~0.210 mg/mL范围内, 丹参酮ⅡA的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3.2.2 丹酚酸B精密移取对照品溶液1、2、3、4、6、8 mL分别置于10 mL容量瓶中, 用75%甲醇定容, 作为标准溶液, 测定标准溶液及丹酚酸B对照品储备液峰面积。 以丹酚酸B浓度 (X, mg/mL) 为横坐标, 峰面积 (Y) 为纵坐标, 得回归方程:Y = 10 425 847.2879X -1375.0068 (r = 0.9993, n = 7) , 结果表明:在0.0192~0.192 mg/mL范围内, 丹酚酸B的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3.3 精密度实验

分别取丹参酮ⅡA、丹酚酸B对照品溶液, 按相应色谱条件, 连续进样6 次, 记录丹参酮ⅡA、丹酚酸B的峰面积, 丹参酮ⅡA峰面积的RSD为0.86% (n =6) , 丹酚酸B峰面积的RSD为0.94% (n = 6) , 结果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A:丹参酮ⅡA对照品;B、D:丹参样品;C:丹酚酸B

2.3.4 稳定性实验

分别取丹参酮ⅡA、丹酚酸B对照品溶液和样品溶液, 按相应色谱条件, 在0、2、4、8、12、24 h进样, 记录丹参酮ⅡA、丹酚酸B的峰面积, 结果丹参酮ⅡA、丹酚酸B峰面积的RSD分别为1.24% (n = 6) 、1.11% (n = 6) 和1.03% (n = 6) 、0.98% (n = 6) , 表明丹参酮ⅡA、丹酚酸B溶液和样品溶液在24 h内均稳定。

2.3.5 重现性实验

称取丹参药材6 份, 每份10 g, 按“2.2.2”项下制备6 份供试品溶液, 进行含量测定, 结果丹参酮ⅡA与丹酚酸B含量的RSD分别为1.61% (n = 6) 、1.34% (n = 6) , 表明该方法重现性良好。

2.3.6 加样回收率

精密移取已知含量的供试品溶液9 份, 3 份为一组, 分别添加丹参酮ⅡA与丹酚酸B对照品储备液1.85、2.30、2.75、3.40、4.25、5.10 mL, 测定, 结果丹参酮ⅡA与丹酚酸B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06%、99.69%, RSD分别为0.3226% (n = 9) 、0.4935% (n = 9) 。 表明该方法测定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准确、可靠。 见表1、2。

2.4 正交试验设计[5,6]

确定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4 个考察因素, 采用L9 (34) 正交表安排实验, 以丹参酮ⅡA、丹酚酸B含量为指标, 运用加权评分法对丹参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 因素水平表见表3, 正交实验见表4。

注:综合评分=丹参酮ⅡA含量+丹酚酸B含量/2

2.5 结果分析

由正交表可知, 各因素影响大小顺序为D>A>C>B, 即提取次数>乙醇浓度>提取时间>乙醇用量。 最佳提取工艺为A3B2C2D3, 即6 倍量70%乙醇提取3 次, 每次2.5 h。

2.6 最佳工艺验证

根据正交实验结果, 按丹参最佳提取工艺, 提取三批药材, 测定, 结果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2.52、2.54、2.58 mg/g;丹酚酸B含量分别为4.29、4.27、4.34 mg/g;两种成分含量综合评分, 在九组试验中皆为最高, 说明本次正交实验所筛选的工艺是合理的。

3 讨论

3.1 提取溶剂的选择

本研究采用平行试验法对提取溶剂进行筛选, 以水、10%、30%、50%、60%、70%、85%、95%乙醇为提取溶剂。 结果表明乙醇浓度越高, 测得丹参酮ⅡA的含量较高;乙醇浓度越低, 测得丹酚酸B含量较高。兼顾二者, 根据平行试验结果确定60%、70%、80%三个水平进行正交实验。

3.2 溶液的储存

丹参酮ⅡA具有不稳定性, 易发生化学降解, 降解速度与水、热密切相关[6,7,8,9,10]且对光不稳定。 故其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均应避光放置, 且操作宜迅速、避光, 以免分解。

3.3 综合评分的确定[11,12]

综合指标评价 篇9

一、会展项目质量的核心价值理念

会展项目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形式, 具有服务目标性、项目关联性、客户广泛性及效益综合性等项目特色, 吴虹等 (2009) 从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两方面来评价会展项目的质量;杨顺勇等 (2010) 从参展企业质量、参展企业数量、专业观众质量、服务管理水平四个方面诠释会展项目质量。但是以上学者都只是将会展项目质量作为会展项目成功度的一个子因子来研究, 目前将会展项目质量评价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研究的成果较少。

笔者认为会展项目质量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由内在质量、规模质量、收益质量、结果质量及潜在质量五大部分构成。规模质量与收益质量是会展项目质量评价体系的的外显外素, 是宏观可见的, 直接反映在会展项目的规模与收益大小上;结果质量与潜在质量属于会展项目质量评价的内敛要素其评价是间接的, 主要反映在会展项目实施后的效果与潜在作用上;内在质量反映的是会展项目的本底特色, 是会展项目质量评价的基础要素, 也是核心要素, 它决定着一个会展项目的定位, 既含有外显要素, 也包括内敛要素。

二、会展项目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解析会展项目质量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上, 本文从会展项目内在质量、会展项目规模质量、会展项目收益质量、会展项目结果质量及会展项目潜在质量五个维度及其表现形式构建多层次的阶梯结构图, 如图1所示。

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会展项目具有现实性、客观性、全面性与指导性, 根据层次分析法定量指标选择的可行性、代表性、层次性原则, 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所构成的会展项目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 即会展项目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用A表示。第二层为准则层, 包括会展项目内在质量、规模质量、效益质量、结果质量及潜在质量五个方面, 分别用Bi (i=1-5) 表示。第三层为要素层, 是对准则层的细分, 分别用Ci (i=1-20) 表示。

三、会展项目质量评价方法分析

(一) 构造判断矩阵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来确定各指标要素的权重, 主要分三步进行[7], 第一步便是构建判断矩阵。自上而下逐步构建判断矩阵, 如本文目标层为A, 准则层为B, 要素层为C, 以C层为例来说明构造判断矩阵, B层的总权重为Bi (i=1-m) , 其下层指标为Ci (i=1-n) 则相对于上层Bk的单权重表示为 (k=1-m) 则在C层中与Bk有关系的为Ci-Cj, 根据T·L·Satty提出的“1-9比率标度法”表进行定量评价, 即判断矩阵中的值根据重要按1-9进行赋值, 通过两两逐对比较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完成参数模型。

选择会展项目研究领域的专家, 会展项目的关系人, 包括项目发起人, 项目组织者, 参展商, 专业观众, 项目服务人员等30人共同组成专家小组, 对各层中的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 对各个指标赋值, 共构造6个判断矩阵。

(二) 指标权重的确定

构造判断矩阵后, 第二步便是计算各层元素的权重, 第三步就是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本文利用yaahp 6.0软件对六个判断矩阵进行矩阵随机一致性检验, 其中CR最大值分别为0.0519, 0.0483, 0.0079, 0.0115, 0.0158, 0, 均小于0.1, 且有一个判断矩阵的CR值为0, 达到完全的一致性, 可见整体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 说明模型构架合理, 利用数据导出各指标权重, 如表1。

四、会展项目质量提升对策

(一) 提升内在质量, 培植会展项目品牌

会展项目内在质量涵盖项目开展的一系列硬件与软件, 是项目的基本属性, 也体现了其基础功能, 要提升会展项目质量须从内在质量着手, 培植一系列有影响力的项目品牌。须从观念上制定品牌战略, 对自身进行市场定位, 从场馆设计、主题立项、展会的规划、展览的组织与管理等具体方面来实施会展项目的品牌化发展。

(二) 增强效益质量, 打造雄厚经济平台

会展项目效益质量的增强, 能够为其长远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塑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增强效益质量需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加大项目投入, 更新展会的硬件设备;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际性的会展组织与专业人才, 以实现会展项目的国际化与专业化。同时, 采用多元化的项目运作模式, 拓宽投融资渠道, 提高投资效益。

(三) 注重结果质量, 强化参展商忠诚度

好的项目结果质量表示具有好的展览效果, 因此须加强结果质量的提升。首先, 通过提炼会展项目产品价值, 发掘创造并充分利用品牌营销、推广的机会, 扩大项目品牌的知名度其次, 通过提升服务价值来提升品牌的忠诚度。良好的服务带来忠诚的参展商;最后, 通过增值价值为参展商带来更多的愉悦感、信赖感、可靠感和安全感, 以增强品牌效度。

(四) 找准规模质量, 优化项目整体质量

控制好会展项目规模有利于实现项目质量最优化。首先要全方位展开营销, 以项目综合质量最高化为目标, 对展览面积、参展商数量、观众数量进行有效预计, 控制好展会规模。此外, 利用资本运营, 对会展项目进行整合, 从而扩大项目的规模优势, 提升其整体市场价值。

(五) 挖掘潜在质量, 拓宽项目空间价值

优质的会展项目潜在质量能够促进项目快速成长与扩张。会展项目本身具有时间维、空间维及价值维三维性, 因此, 会展组织者要灵活运用多种经营方法与运营方式, 强化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 政府与会展行业要加大项目政策保障, 以国际化视野、专业化理念、规范化流程全面扩大会展项目在时间、空间上的影响力, 并最终实现其品牌价值的提升。

摘要:会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高质量的会展项目, 然而我国会展项目质量评价缺乏完善的指标体系, 会展项目质量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研究一直处于空白。文章首先对会展项目质量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行阐述, 进而运用专家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 构建会展项目质量评价综合指标体系, 并对各个指标要素赋权重。最后根据各要素权重有针对性地提出会展项目质量提升对策。

关键词:会展项目,质量评价,综合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丙军.北京奥运会主要成功标准的因子分析—基于上海市民的认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35-41

[2]吴虹, 王育军, 张锋.关于昆明市会展项目成功性标准的研究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 2009 (5) :101-103

[3]杨顺勇, 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会展项目成功度评估研究[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1) :34-37

[4]马勇, 肖轶楠.会展概论[M].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153-154

[5]徐晓敏.层次分析法的运用[J].统计与决策, 2008 (1) :156-158

[6]徐菲菲, 杨达源, 黄震方, Geoffrey Wall.基于层次熵分析法的湿地生态旅游评价研究——以江苏盐城丹顶鹤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经济地理, 2005 (5) :707-708

综合指标评价 篇10

信用评价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信用评价的理论主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在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运作还不够完善,即便是在国外运作很成熟的企业信用评价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我国企业。由于信用评价的本质在于揭示信用风险,一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工业化程度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信用分析的具体内容和侧重点必然也有所不同,不能照搬照抄国外先进的方法应用到我国的企业信用评价工作中。需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现实,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开发适合我国企业的信用评价方法和体系,对信用风险评价的理论工作起到进一步的探索、挖掘,从而完善信用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只有通过构建我国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才可以更加准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信用风险,有利于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有利于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有利于管理层加强内部控制并改善经营管理,有利于指导与其发生业务关系的相关公司的业务决策。

2 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研究综述

关于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研究在国外有较长的历史,总体而言,国外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价技术主要有传统的信用风险分析、多变量统计模型、基于人工智能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和基于市场价值或预期违约率的现代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对诸方法而言,多元判别分析法和Logistic模型更适用于成熟行业的大中企业,因为这类企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参数方法不但给出较准确的结果及合理的解释而且经济上较合理;而对于那些规模较小且处于变化波动较大的行业中的企业,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一类计算技术更有优势,原因是它们对数据要求不严格,以非线性方法处理数据,鲁棒性更强。基于市场价值的现代信用风险模型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等授信业务和证券监管时衡量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分析上市公司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提供量化的、科学的依据。综观国际上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信用风险分析方法从主观判断分析法和传统的财务比率评分法转向以多变量统计方法、依赖于资本市场理论和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动态计量分析方法为主的趋势发展。多变量统计模型、人工智能模型和基于市场价值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有着很好的信用风险评估判断记录,这为我国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当前,我国的证监会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多采取专家评分法。这种方法主观性太强,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学术界及金融机构在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时,有时会采用数理统计模型,多为多变量统计模型,如多元判别分析法、Logistic模型等。由于模型的相对复杂性,使得对数据要求不甚严格的信用评级法、人工智能模型尤其是基于市场价值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在企业的信用评估中使用较少。可见,国内对信用风险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多信用风险评价的文献成果主要考察财务指标,而忽视了非财务因素。或者说没有很好地考虑非财务指标,没有系统地量化非财务指标。

3 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①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原则。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全面地反映所有影响评级对象信用状况的各项要素,不但要考虑评级对象本身的情况,而且还要研究周边的环境及其产生的影响。这样,信用状况才能达到全面评价的要求。同时,全面的指标将不可避免造成指标间的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减少或清除相关性,使借款人信用更加客观和符合实际。

②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各项指标必须有机配合,形成体系,相互之间既不重复,又无矛盾。而且,指标的计算和评价方法必须科学,要有一定的依据。整个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充实提高,逐步增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数据来源应易于采集,表达方式简单易懂,可操作,具有足够的灵活性。

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量指标较为具体、直观,评价是可以计算实际数值,而且可以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通过量化的表述,达到使评价结果直接、清晰的目的。然而,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系统,设计定型指标对企业信用风险予以反映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定性指标所含信息量的宽度和广度要远大于定量指标,使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结果更具综合性和向导性。

④指标结构相对稳定性与内容动态性相结合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坚持结构的稳定性,以保证评价结果的连续、可比。结构稳定与否取决于形成结构诸要素的合理组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要素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标准和权重等,这种框架结构合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内容的动态性是指随着时间、条件与空间环境的变化,指标体系评价具体内容也应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是在特定情境下发生的,受经济周期、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等多因素的影响。

4 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

目前,在我国关于信用风险的大部分文献是通过财务指标分析的。但是,安然丑闻的曝光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会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事实上,由于会计报表数据的滞后性、灰色性、短期性和借款人信用分析日趋复杂化和无形化等,仅仅依赖财务报表上简单的比例计算己无法实现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准确评价。因此,本文综合考虑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构建了企业信用能力风险与企业信用倾向风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1 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非财务指标体系

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价主要考察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因素。由于会计报表数据的失真性,使得仅仅依赖财务数据分析己无法实现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准确评价。本文考虑了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非财务因素。非财务指标同样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结合我国上市企业的实际情况,选取了一系列指标,构建了上市企业的信用倾向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①企业经营现状。

企业经营现状是指企业在现阶段的经营发展中各方面呈现的基本状况。包括企业规模、企业文化、员工素质、基础管理状况。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目标与理念、企业声誉或口碑等;员工素质是指人员结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水平等;基础管理是指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

②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行业壁垒、技术和销售优势。行业壁垒指技术和政策壁垒情况。

③企业信誉状态。

企业信誉状态包括历史贷款质量和有无提供对外担保。历史贷款质量是指企业有无贷款、是否用贷产生效益等。

④企业发展前景。

企业发展前景包括政府支持情况、企业战略规划、企业经营策略和企业所属地域。政府支持情况指政策倾向等;企业经营策略指企业的经营策略是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4.2 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财务指标体系

财务指标是用来说明企业财务数据之间关系的比率,借助财务指标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指标种类繁多,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指标应当根据企业以及企业所处的行业情况来选取,本文在研究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指标的可解释性、数值的可得性和易得性,本文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四个方面初步选取了11个指标建立了我国上市企业的信用能力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见表1。

5 企业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我国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体系的研究分析,本文构建了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胡宗伟.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一个综述[J].新金融,2005,2:37-39.

[2]蔡虹,高杰.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的方法、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101-105.

[3]赵振全,周佰成,赵云立.“BED”信用评估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3,11:154-160.

综合指标评价 篇11

一、企业竞争力及其构成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与竞争者相抗衡的能力,是企业拥有要素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将市场机会转化为经营绩效的决定因素。企业竞争力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

1、产品市场适应能力。企业是以一定的产品或服务参与市场竞争、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是企业竞争力的最基础构成要素,如果企业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差,企业的其它竞争力便无从谈起。企业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是由企业产品的功能、质量、技术含量、款式、使用条件等因素所决定。

2、成本和价格竞争力。产品的服务成本和价格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在产品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等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成本、销售价格水平越低,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企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竞争力主要是由企业产品的生产销售成本、边际贡献、成本管理和控制水平等因素所决定。

3、分销能力。产品生产出来并经过合理定价以后,必须通过一定的分销渠道和网络才能由生产者、销售者向消费者转移。企业产品的分销能力影响着其产品的销售状况,进而影响企业竞争力。企业的产品分销能力主要由分销渠道的方式、分销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分布、分销机构在用户中的形象等因素所决定。

4、促销能力。促销是树立产品和企业形象、扩大产品销售的必要手段。促销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直接来源和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其强弱取决于企业的促销费用预算的大小、促销方式的选择等因素。

5、信息能力。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重要的要素资源,能否准确、迅速地获取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市场信息,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企业信息获取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信息意识、市场调研费用预算、信息获取渠道和网络等因素。

6、售后服务能力。售后服务已成为现代产品的延伸,为产品的附加利益。在产品的功能和外在形式等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售后服务水平的高低对产品销售有着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企业的市场位势。企业售后服务能力的大小与企业的售后服务网点、服务人员、服务的范围和期限等密切相关。

7、要素资源的获取能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这些要素资源供给的能力、企业获取的成本,直接制约着企业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质量、成本以及所可能采取的分销和促销手段的选择,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

8、创新能力。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轻便、多功能、安全的产品成为消费者青睐的对象,为适应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变化,企业需要进行不断创新,尤其是产品创新。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拉动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研发人员及其创造性、研发费用、外部技术的接触和消化能力等因素。

9、组织管理能力。企业所拥有的要素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才能转化为产品。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构成因素。企业组织管理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制度、领导者的管理理念、学识水平、管理经验、开拓精神以及企业文化等因素。

另外,企业生产规模、投资扩张能力、享有的政府优惠待遇等,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二、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竞争力有多种表现,为便于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以及从总体上对企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找出企业与竞争者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和劣势,需要建立一套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要遵循科学性、层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设立的指标要能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内涵、计算方法科学。层次性原则是指不同的指标反映企业竞争力的不同侧面。整体性原则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各单个指标综合成一个指标,用以说明企业竞争力整体情况。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标所需的数据易于取得、真实可靠。可比性原则是指各指标便于横向、纵向对比,以反映企业间竞争力的差距、企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

基于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上述原则,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方面的指标所构成:

1、反映产品市场适应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产品销售率;产品畅销率;产品优质率;产品退赔损失率;产品用户满意度。

2、反映成本和价格竞争力的指标。主要有单位成本领先系数;成本利润率;安全边际率。

3、反映分销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市场覆盖率;物流效率(时间和成本)。

4、反映促销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促销费用率;广告收益率。

5、反映信息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信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重;管理人员计算机装备率;Internet装备率;网络利用率;信息调研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

6、反映售后服务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售后网点分布率;售后服务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售后服务顾客满意度。

7、反映要素资源获取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供货商的合同履约率;外部融资比重。

8、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产品更新率;新产品储备率;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研发人员比重。

9、反映企业组织管理能力的指标。主要有管理人员劳动生产率;本科及以上学历管理人员比重。

10、反映企业市场位势的指标。主要有市场占有率;用户保有率。

三、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

上述指标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大小,要反映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将其综合。目前综合评价方法很多,本文则采取可操作性较强的综合指数法。企业竞争力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F为报告期企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数值越大,企业竞争力越强;Xi1为报告期第i项竞争力指标企业水平值;在企业间竞争力分析比较时,Xi0为报告期第i项竞争力指标产业(或行业)平均值;在企业竞争力动态分析比较时,xi0为某一固定期第i项竞争力指标的企业水平值;Wi为第i项竞争力指标的权重,可以根据各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运用专家调查法予以确定,且

综合指标评价 篇12

关键词:再生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由于我国人均资源十分匮乏,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除大量进口原生资源外,近几年我国每年还要花近百亿美元进口各类再生资源,而另一方面,我国再生资源利用率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每年可综合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和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由于没有充分利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多亿元。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相当一部分是靠资源的高消耗换来的,是不可能持久的;另一方面则说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潜力巨大。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应双管齐下。一方面从技术角度,利用先进技术,在对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综合以及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从管理角度,对再生资源利用过程及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进。从管理的统一性来看,进行监控评价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论文试图根据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中存在的共性和可比的内容,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中各层级的权重进行了测算,为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1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并无系统完善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体系,涉及到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也多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或区域循环经济的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此后关于人类、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不断深化,有关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直观的、较易操作的指标及其定量评价的计算方法,如:Daly [1]等提出了“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SEW);Prescott-Allen[2]提出了“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 of Sustainability)模型;Wackernagel[3]等提出了“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概念和模型,用“生态足迹”来计量在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产土地面积; Cobb[4]等提出了“真实发展指标”(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GPI); M. Narodoslawsky和C. Krotscheck [5]利用可持续生产指数(sustainable process index,简称SPI)整合生态优化过程,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利用该指标反映工业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上述这些方法均属于单一指标化的评价指数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直观、易操作,但是评价的结果往往是不全面的。针对这种不足,又出现了其他一些评价方法:生命周期法[6]、物质流分析法[7]、全额成本评估法[8]以及能量流分析法[9]等。

1.2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我国学者王龙、汤瑞凉 [10]设计了一套操作性较强的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3层共18个指标,并针对所设指标体系的特点,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李王峰、张天柱 [11]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分四个要素,从资源、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万伦来、黄志斌、李万波[12]从循环经济技术角度出发,将循环技术的3R维度解剖为资源消耗、产品回用性、资源再开发和环保性等4个层面进行“循环度”测评,并根据模糊层次评价理论建立了循环经济的“循环度”综合评价的定量方法;南京大学王晨[13]等构建了包括资源利用率、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和科技水平在内的区域循环工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模型对1996—2003年间南京市循环工业发展状况做了一个综合评价;戈银庆等[14]基于循环经济理念探讨了生态工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内涵、设计原则,并对其结构、主要内容和综合数学评价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目标层、过程层和条件层,从经济效益、绿色环境、人文发展三个方面设计了若干小类指标,并对此评价体系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说明;吴开亚 [15]以巢湖流域为例建立了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并采用熵值法对各评价指标赋权,对1990—2004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障碍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价;曹小琳、宴永刚、景星蓉 [16]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频度统计法、专家调查法,设计了一套由5个子系统和27个基本指标组成的“三级叠加、逐层收敛”的城市循环经济测度指标体系,并采集重庆市1997—2005历年截面数据对重庆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价、模型验证及态势监测。

2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流程

2.1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 全面与重要相结合原则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系统是由企业内部系统、不同的企业间的网络系统、非企业系统、企业与外部环境系统等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很强的系统整体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全面反映系统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要考虑指标量化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靠性,选择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主要指标和综合指标,注重主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切忌只为求全而忽视了重点。

(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为了能综合、全面和正确地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时应尽可能采用定量指标。但是,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实践中,由于涉及到大量的社会、制度和环境因素的变量,这些变量中有许多难以量化,甚至不可能量化,但这些指标在整个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又不可或缺,这样,必须要用定性指标加以描述,在评价分析时再将定性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以近似值加以反映。

(3)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原则

运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常要作纵向(动态)、横向(静态)排序分析,对多个被评价对象进行横向比较,或对某一特定对象进行纵向评价。为了使评价结果可比,所选定的评价指标项目在一定时期内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达到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另外,从设置指标属性上看,既要有反映企业状况的静态评价指标,也要有反映企业变动过程的动态评价指标。

(4)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从评价指标设置内容看,体系中不要有那些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中无法操作的指标;从指标评价方法看,指标体系中尽量不用那些单纯依靠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指标。事实上,过于复杂的数学模型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会降低其实用性。追求建立一个完全精确的数学模型,其结果必然是使解题十分繁复,耗时耗力,大大降低了评价的有效性。

(5) 整体与分层相结合原则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它由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组成,它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子系统与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构成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体系包括不同层次的很多因素,进行分层次评价不仅能够得到总的评价结果,而且能够了解到每个层次的评价状况。因此,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是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易于掌握理解。

2.2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状况进行评价需要按一定的程序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如何构建科学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基础性工作。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进行层次分析。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整体系统进行层次分析,根据实际情况,一般将其分为两个或三个层次,对每个层次的指标进行初选。

第二,“海选”评价指标。对描述基本层次状态指标进行“海选”。所谓的“海选”,就是不受条件的限制,凡是能够描述该层次状态的所有指标尽可能全面地一一列出,这样做的目的是全方位地考虑问题,防止重要指标的遗漏。

第三,筛选评价指标,即对“海选”的指标群进行初步的筛选,筛掉明显的不适宜指标。

第四,确立指标体系。在初步确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该指标体系进行最后一次筛选,基本的方法就是独立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目的是对指标间意义上有交叉重复的指标再次选择或重组,最终获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的构建流程如图1所示。

3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本文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借鉴层次分析法的思想。层次分析法的优点是:其一,层次分析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尤其可用于对无结构特性的系统评价以及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期等的系统评价。其二,层次分析法既不单纯追求高深数学,又不片面地注重行为、逻辑、推理,而是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有机结合,简洁实用。其三,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从评价者对评价问题的本质、要素的理解出发,比一般的定量方法更讲求定性的分析和判断,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这种思想能处理许多用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

3.2 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根据评价的目的,对评价对象的结构进行深入的系统剖析,把评价对象整体发展水平分解成不同的侧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反映各个侧面的衡量指标。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层次构成如表2所示。

带*的指标为选择性指标,根据各企业或行业废物种类进行选择

表2显示,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为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综合运作质量的评价,下分为2个层次,分别是准则层和指标层;准则层又分为4个方面,分别是经济、环境水平评价、资源循环与利用评价、企业内部关联评价和企业动态发展评价。指标层包含16个评价指标。

4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次权重的确定

在层次结构已建立的前提下,本文为了得到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各层次权重,请了若干独立的专家,按照德尔斐法,在各层次元素中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因素,本层次与之有关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通过两两比较,将专家的定性描述转换为规范化的数值,其依据是各种标度体系,常用的是以下的互反性1—9标度表,如表3所示。

再对经过专家打分后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一致性检验后最终得到了各层次的权重,如表4所示。

带*的指标为选择性指标,根据各企业或行业废物种类进行选择

5 结论及展望

上一篇:曲面混凝土下一篇: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