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价指标模型

2024-09-15

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共11篇)

综合评价指标模型 篇1

电网调度作为电网调度机构中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优质、经济运行的核心环节, 电力调度人员在电网调度机构中从事组织、指挥、指导、协调电力系统的运行、操作、事故处理及电力交易等重要工作, 应具备熟悉电网结构及电网设备的运行参数、特征原理及构造, 掌握系统的倒闸操作、电网分析及异常事故处理能力。为规范和加强电力调度人员管理工作, 提升调度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调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加强职工工作责任心和激发工作积极性, 不断提升调度管理水平, 需要构建一套电力调度人员综合能力评价模型, 以便于根据调度人员的能力情况进行调度管理决策, 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

调度人员作为维护电网运行的关键角色, 其能力的一个重要表征为其值班期间的电网的运行情况。本文将基于电网运行关键指标, 构建调度人员的综合能力评价模型, 为电网调度运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电网运行关键指标

电网运行指标体系呈典型的树形结构, 以安全、质量、效益、公平四个数据主题为核心形成四个指标集, 在各指标集下根据评价时间、评价对象等不同需求划分成一系列指标子集, 在各指标子集下进一步根据评价内容细分为各指标类, 最终落实到具体单项评价指标上。电网运行指标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电网运行指标体系非常庞大, 但是这个庞大的体系中, 关键指标相对较少。电网调度运行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电网运行安全根据实际电网调度运行情况, 主要体现在负荷预测准确率、危险断面、设备负载率、备用运行、安全事故管理、检修操作、二次系统运行七个方面;频率和电压则是电网运行质量的集中有效体现。

调度人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能力 (ability) 是耳熟能详但又难以准确定义的一个概念,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但至今没有确切的公认的定义。国外学者对能力是这样描述的“能力是与职位和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的, 胜任一定工作角色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判断力、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就是能力”。针对电力调度人员进行综合能力评价的主要目的, 是提升电网安全、稳定、优质、经济运行水平, 因此, 本文将基于调度员的职业来进行能力评价。基于此, 结合层次分析法的思想, 可以将调度人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通用能力和业务能力两大维度。如图2所示。

通用能力评价指标

通用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 表现为个体与具体行业无关但又能在不同场合都普遍适应的能力, 能够被运用到不同的主题领域和岗位上。国际劳工组织则指出, 职业通用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

但对于不同的工作岗位而言, 看重的通用能力也是有所差异的, 对于电网调度人员而言, 其工作内容涉及组织、指挥、指导、协调等方面, 结合电网运行安全稳定等要求, 构建了图3所示的电网调度人员通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业务能力评价指标

指专业技术人才在进行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研制、技术革新、科学实验、科技管理等社会实践中, 探索认识自然界规律时, 表现出来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实际本领。它是对各种各类人才进行考核的一项内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实际本领、研究方法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因此要根据不同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考核和评价。

对于电网调度人员而言, 其当值期间的电网运行情况直接反应其能力水平, 因此, 基于电网运行关键指标, 采用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选择了与调度人员相关性最强的五个电网运行评价指标, 作为调度人员业务能力评价指标。建立了图4所示的调度人员业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调度人员综合能力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调度人员综合能力评价模型, 可以按如下四个步骤进行:

步骤1建立递阶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调度人员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 目标层为调度人员综合能力评价A;准则层为通用能力B1和业务能力B2;对应不同的高层准则, 还可以分解为低层准则C1~C12。

步骤2构造各层次中的指标判断矩阵

准则层中的各个准则 (评价指标) 在目标衡量 (能力评价) 中所占的比重不一定相同。引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来定义判断矩阵A= (aij) n×n (如表1所示) 。

步骤3一致性检验

在构造指标判断矩阵时, 进行的是两两指标间的重要性, 为了避免判断矩阵存在逻辑问题, 需要检验对比矩阵的一致性。

计算矩阵最大特征根

A:表示判断矩阵, W:表示指标权重矩阵。

一致性指标CI (consistency index)

n:表示矩阵阶数

查找一致性指标RI

计算一致性比例CR

当CR<0.1时, 任务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

综合能力评价模型建立

各层评价指标对能力评价的权重计算及排序

针对不同层次的能力评价指标构造判断矩阵A, 判断矩阵的各列能够反映权重的分配情况, 所以可以采用算术平均法 (计算全部列向量的算术平均值) 计算各指标权重W。

计算步骤:

判断矩阵A的元素按列归一化, 即求

将归一化后的各列相加;

将各列相加所得向量除以n, 得到的W为权重向量。

评价模型建立

由C1~C12计算可以得到, 对于评价指标C1~C12权重向量为

设调度员评价指标的决策矩阵为D, 则调度员综合能力评估模型可以表示为:

计算示例

设D1, D2, D3表示标号分别为1, 2, 3的三个调度员能力评价指标评分向量, 采用100制对各项指标进行评分, 各个指标得分如下所示。

计算DW=[83.493352 84.224052 84.703854]T

可以得知, 三名调度员综合能力评价结果为D3>D2>D1。表明, 在1, 2, 3号调度员中, 综合能力最强的为3号, 2号次之, 1号排在最后。

结语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思想, 以电网运行关键指标为基础建立了调度人员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构造了调度人员综合能力评估模型, 可以比较全面、客观、有效地反映电网点的人员的综合能力。为电网调度管理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在具体的应用中, 可以结合电网调度管理思想和政策, 结合电力大数据分析结果, 调整评价指标体系, 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调度人员综合能力的评价的准确性。

摘要:电力调度人员承担着电网运行、操作、事故处理及电力交易的组织、指挥、指导、协调工作, 其综合能力水平, 直接影响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对调度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 对提升电网调度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基于电网运行的关键指标, 梳理了调度人员的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针对不同的主题的指标体系建立了相应的评价规则, 构建了电网运行调度人员综合能力评价模型, 实现了对调度人员综合能力的评价, 为调度管理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综合评价指标模型 篇2

关键词:继续教育;评价模型;指标体系

所谓继续教育评价,是指按照组织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处理信息和资料,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这一定义包含四个基本观点:第一,继续教育评价的本质在于价值判断。继续教育价值包括个体价值和组织价值。个体价值是指继续教育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组织价值是指继续教育满足组织需要的关系。第二,明确继续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强调继续教育评价的对象是“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第三,指出了继续教育评价的价值准则,即评价必须按照组织的价值标准进行。第四,还指出了评价的方法,即必须通过对评价对象相关信息和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才能做出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

二、继续教育评价的层次与内容

前面提到,本文研究的继续教育指的是各个组织、尤其是大型组织中开展的继续教育活动,对评价的研究主要针对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层次上的综合评价,二是对继续教育实体相关因素的评价。下面主要从提高组织管理绩效和促进组织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为出发点,来构建继续教育评价的层次和内容体系。

层次结构主要针对各种继续教育评价对象的相互关系而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价涉及到哪些继续教育因素;二是这些因素的关系。

本着简单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我们仅仅考虑那些对继续教育活动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在组织层次上主要关注总体效果的评价,在继续教育实体的层次上注重它的继续教育功能(能力)评价、培训项目绩效评价和教学人员的素质评价。并且以组织目标为起点,按照目标的细分和传递的方向由上至下的来组织各评价因素的关系。具体结构如图一:

组织层次上的完整评价过程:以组织目标为依据,由单位教务部门制定继续教育的目标和详细计划,并经管理层批准后执行。以此为指导,教务部门制定组织层次的具体评价方案,而各部门以及继续教育组织开展各自的继续教育活动,其总体情况(大虚线框内部分)将成为组织继续教育评价的信息依据。通过组织层次上的评价,为教务部门提供信息反馈。

继续教育组织层次上的评价过程:以组织继续教育目标和计划为指导,制定本单位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具体而言如提高教育实体的综合继续教育能力、提高教员队伍素质等目标,然后以这些具体目标为管理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方案,评价的结论为教育实体的继续教育管理提供信息反馈和决策支持。

上述两个层次的评价在最终目标指向上是一致的,即都是以组织的继续教育目标为指向,但由于评价主体、评价方案的具体依据、评价信息来源的区别,却造成两者评价方法上的很大不同。组织层次上的评价,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之间跨度大、难度大、信息量大,通常不能用常规评价办法进行评价,而只能进行较为粗略的控制,要实现有效的控制就要采用特殊的评价方法。对于继续教育实体层次上的评价,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之间跨度小、信息容易获取、复杂度不高,适合于常规评价方法的实施。

三、继续教育实体能力的评价

对继续教育实体的评价应该以功能(能力)评价为中心,而不是具体任务完成情况。而不论何种评价,都必须以教育实体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为价值依据,以管理优化的需要为评价标准的来源。

实践证明,继续教育实体在当今要想生存并得以发展,必须以建设“培训中心、研究中心和信息中心”为自己的战略发目标。下面我们就从该战略发展目标出发逐层分解以构建评价指标。三个“中心”的有关要求构成评价的一级指标,培训中心是核心,这在权重的分配上应该体现,建议范围在70%以上,至于具体的数值,则要相对于继续教育实体目前的发展状况具体分析,因为权重具有引导功能,如果我们在“培训中心”方面做得很不够,需要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建设,那么就有必要加大其权重,以引导组织行为和成员的意识,这也是评价控制功能的体现。“研究中心”和“信息中心”是“培训中心”的有力支撑,研究和信息不分家,两者相辅相成,将两者合成一项“研究和信息中心”比较适宜。接下来对一级指标进行进一步具体分解。

“培训中心”主要评价中心目前的培训能力。能够体现中心培训能力的重要指标有培训环境、师资队伍、培训管理、培训项目。前两项是培训的硬件基础,反映培训中心的自身资源状况,培训管理是利用内部资源和相应外部资源的方法和媒介,正是通过培训管理的作用,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结合产生输出——培训项目(含教研成果),所以培训项目及教研成果是前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相对继续教育实体而言,它是整个系统的主要输出。

图二描述了继续教育实体培训系统的构成及运行流程。我们可以看到,培训环境、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是构成继续教育实体培训系统的三个要素,其中前两者是基本要素,后者是运行规则,而培训项目是培训系统在接受一定的输入后运行所产生的结果。结果和系统要素之间是存在一定相关的。要评价培训实体的功能,就是要评价培训系统的运行效能,单独从输出结果来评价是不全面的,因为输出还与输入相关。同样,不考虑输出、单独评价构成培训系统的三个要素也是不科学的,因为系统效能是三者结合运动所产生的,静态的条件只是系统效能的载体,用来单独评价系统效能也是不全面的,所以我们通常将二者结合起来评价。但是由于输出是对系统效能的综合的、具体的反映,更具有说服力,所以通常更为人们所关注。

下面以培训项目为例进行下一级指标的分解。

这里所说的培训项目并不针对具体的某个培训班,而是就所有培训项目的总体而言,对其评价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规模,二是质量。规模包括:年均培训人次、培训项目数量、培训项目平均课时;质量包括:各培训项目效果、培训学员层次、培训项目类行结构。

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各组织具体情况適当调整,如年均培训人次可以由培训人次占组织总人数的比例来代替或结合进行评价,培训项目数量可以由培训项目覆盖组织任务所涉及专业的比例代替或结合进行评价,培训学员层次可以由培训所针对岗位的重要性代替或结合进行评价,培训项目类型结构也可以由培训类型来粗略代替等。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各个培训实体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水平、条件、投入、服务对象等方面都有区别,没有必要遵循完全相同的具体标准,只要服从于各自的战略方针和目标即可。因此在表一中只简单对指标进行两层分解,对具体标准的确定则需要依据各个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来实际

制定和调整。

四、培训项目效果评价

对培训项目评价的目的在于确认培训是否起到了预期作用、培训投入是否取得相应的回报,从而进一步确定此项目是否值得继续开展或者是否需要进行新项目的立项和审批等。另一个主要目的是相对于培训机构而言的,作为培训部门应全面掌握并控制培训的质量,对不合格的培训项目,能够及时找到失误的原因并进行纠正。同时总结工作中成功的经验,本着不断优化培训项目的原则,不断提高培训效果。鉴于当前很多评价活动流于形式,在此需要强调提出的是,评价是改进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针对评价结果,重要的是要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并不断跟踪,而不是评过就完事。反馈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最后一步。人们常常热情参与评价,但是没有人将结果反馈给参与者,没人了解自己的参与是否发挥了作用。毫不奇怪,大家会怀疑评价工作的价值,也就不愿浪费更多时间来参加这种毫无意义的活动了。因此,不仅要确保培训评价促进并提高了工作质量,更应该让大家看见这些提高,这也是开展评价的基本要求。

评价内容主要分为培训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培训效果的评价。按评价的时间分为培训结束时进行的评价和受训者回到工作中一段时间(依培训的内容与工作内容的紧密性)的评价。效果的评价毫无疑问是重点,但是不一定对所有的培训项目或项目的所有方面都要进行评价,主要应针对下列情况进行评价:

1、新开发的课程一着重于对培训需求,课程设计,应用效果方面。

2、新教员的课程 着重于教学方法,质量等综合能力方面。

3、新的培訓方式一着重于课程组织,教材,课程设计,应用效果方面。

4、外包的培训一着重于课程设计,成本核算,应用效果方面。

5、出现问题和投诉的培训一针对出现的问题。

在进行评价前,还应综合考虑到下面几点问题:

1、从时间和人员的工作负荷量上考虑是否值得对此项目进行评估?

2、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3、重点要对培训项目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4、谁将主持和参与评价?

5、如何获得、收集、分析评价中获得的数据和意见?

6、如何处理评价结果?

在决定对培训进行评价后,评价工作在培训进行中就可以开始了。这时候对于中、短期的培训项目可以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培训机构的质量控制部门(或教学评价委员会)或有关部门管理人员听课。现场观察学员的反应、培训现场的气氛、教员的授课水平、教学组织水平等。虽然这样可以获得一手材料和信息,但因培训还未结束,除非特别值得注意的重大培训项目,为获得完整数据,一般在培训结束后开始进行评价。

对于培训项目评价,多年来培训界的权威人士认为:要使与工作相关的培训做得好,至少对其中一些项目或课程要进行三级评价(衡量学员在培训前后的工作表现)或四级评价(衡量项目前后组织绩效的变化)。然而三级和四级评估要求极其严格,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花费很大。对于大型培训组织而言,培训项目完成后对学员的跟踪评价非常复杂,又没有可以量化的生产经营性数据可以测量,即便可以测量绩效变化,组织结构和任务体系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引起变化的因素的复杂性,在这其中某个培训项目所做的贡献又如何甄别?因此进行组织绩效的评价是不太现实的。既然这样,除非对非常重要的项目才开展三级或四级评价的探讨,一般的项目能够把一级评价(观察学员的反应)、二级评价(检查学员的学习结果)做得圆满就很不错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连一、二级评价都没有坚持做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去探讨更深层的评价是毫无意义的。

对于一般继续教育实体而言,开展一、二级评价是有条件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当继续教育实体作为整个组织培训评价主体和评价活动的执行者时,是否能完全站在整个组织的价值立场上?这涉及到一个价值标准的继承问题,即组织宏观的目标在向下层层传递到具体的培训评价活动时是否依然完好无损。对于结构紧凑的、追求明确效益的生产经营型组织应该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完整传递,但对于有些大型、松散结构的组织而言,事情也许并不一样。有的继续教育实体独立性较强,除了完成组织下达的任务外,还具有寻求自身发展的工作思路,因此,在对这些继续教育实体的评价中,虽然我们强调了功能评价,但在现实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形象、声誉、口碑等因素对这样一个下属单位发展前途的影响。这也决定了这样一个单位的管理目标的非单纯性。这种非单纯性表现在评价行为中就是对组织目标和对单位目标的折中。通常,我们为了获得学员对培训的良好评价,会在保证组织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在评价活动中兼顾学员价值标准,这种兼顾,既体现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也体现在评价标准的确定上。下面的图例就是对这些继续教育实体教学评价委员会综合学员意见而描述的培训项目评价指标分解图。由于各个单位和各个项目的情况都不一样,在此我们只列出评价指标的大致结构,具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五、教员个体评价指标

站在一般继续教育实体的角度,关注的个体评价主要是指专业人员、即教员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绩效指标、职责指标、素质指标等。绩效指标是衡量和测定教员的工作成果的标准,包括效果和效率两部分。职责指标是上级衡量教员履行职责情况的标准,例如,教员执行办班任务时,在各个环节上是否恰当合理的按照职责标准的要求。素质指标是衡量教员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所必备的条件的标准。如是否具有相关专业的渊博知识,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等。

在人力资源考评和学历教育评价的理论当中,对教员(个体)评价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在此没有深入探讨的必要,需要强调的是继续教育教员的特殊性在评价中应该得到体现。尤其是前面提到的能力结构的特殊性,在教员素质能力的评价中应充分体现。在下图中根据一般继续教育实体的情况列出了教员业务能力评价指标的分解,这可以作为继续教育教员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参考。

综合评价指标模型 篇3

关键词:多指标综合评价,差异驱动赋权法,并行计算

0 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 存在着大量的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1]。近年来,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 多指标综合评价都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及一些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 综合评价方法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值得指出的是, 对于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 无论采取什么分析方法, 大多需要事先确定各属性的权重[2]。如何确定权重系数, 是综合评价问题中的重要且困难的问题。目前,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的研究中, 随着多指标综合评价应用的需求, 如何从大量原始数据中更快速地得到权值以便更为准确地加以评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采用差异驱动客观赋权法来确定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以该模型并行化为研究的出发点, 探索如何从大量观测数据中快速地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以期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权值的确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差异驱动赋权法建模过程

差异驱动赋权法[3]已成功地应用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和排序,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评价结果, 由于赋权客观, 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按照差异驱动法原理,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 即使某个评价指标非常重要, 但在n个被评价对象中, 若它的取值波动非常小, 那么, 无论其取值有多大, 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也是非常小的。这样就会出现一种情况, 即不重要的指标的作用, 远大于重要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差异驱动赋权法利用如下思想来确定权系数, 即权重系数应当是各个属性在指标总体中的变异程度和对其他属性影响程度的测度, 赋权的原始信息应当直接来源于客观环境, 可以根据各属性所提供的信息量大小来决定相应属性的权重。

赋权模型建立:

设待评价对象的集合为S={s1, s2, …, sn}, 评价指标集为X={x1, x2, …, xm}, wj为相应评价指标xj的权重系数。设yij (i=1, 2, …, n;j=1, 2, …, m) 为第i个对象中的第j项指标的观测数据。

经规范化处理后得到的规范化矩阵为xij (i=1, 2, …, n;j=1, 2, …, m) , 评价指标xj的平均值为

评价指标xj的方差为

对于给定的j, xij的标准差越大, 表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大, 提供的信息量越多, 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相反, 某个指标的标准差越小, 表明指标值的变异程度越小, 提供的信息量越少, 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小, 其权重也应越小。基于“差异驱动”原理, 为突出各评价指标的局部差异, 取

对于多目标综合评价, 不能忽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能力, 为此, 引入另一个权值θj, 并按下式将两者合成为一个综合权值

2 差异驱动赋权法并行实现

2.1 根据建模过程确定并行区间

根据差异驱动赋权法的建模过程, 对其计算机算法进行并行化设计。在这里, 使用C语言结合MPI并行库函数进行编程实现[4], 程序的操作对象是原始数据构成的二维矩阵, 由于均方差的获取均是对矩阵按照公式进行的重复计算, 最后将计算结果发送给0进程, 通讯量小, 因此采用并行实现易于提高效率。

2.2 算法设计

(1) 将待评价的二维矩阵Xij存储在data.txt记事本中, 0号进程从该文件中读取数据, 并将数据广播给各个进程。此部分核心代码如下:

(2) 负载分配和并行求解。负载分配就是尽可能保证每个节点负载均匀。从赋权法建模过程来看, 待评价二维矩阵每一列之间数据无任何交叉, 所以采用按列分配负载, 假设该算法中有num_proc台处理器, k列, 如果实际矩阵的列数小于或等于节点机数, 则将矩阵的每一列划分给每个节点, 如果实际矩阵的列数大于节点机数, 则按k%num_proc划分给每个节点机。采用主从模式来进行并行求解, 每个进程只计算矩阵预算的一部分。调用MPI_Send、MPI_Recv进行消息通讯, 各个进程并行计算出对于各个指标的均方差值。此部分核心代码如下:

(3) 将各个进程运算的结果返回给0号进程, 0号进程计算出权值。此部分核心代码如下: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为了对所提出的差异驱动赋权法的并行算法有效性进行验证, 本文在实验室PentiumⅢ微机构成的PC-Cluster、Red Hat LINUX9.0OS和MPI并行编程环境下, 对2006年全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5]指标进行了实验。选取的6个指标为: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这套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的状况。

注:由于数据量大, 这里只给出几个数据以示参考

从评价对象的原始数据表1中可以看出, 产品的销售率都在90%以上, 流动资产的周转次数也相差不多, 这样即使这两个指标很重要, 但是对综合评价来说, 作用则不大, 所以其权值应该相对较小。而其他4项指标各企业单位数据差异较大, 所以此4个指标应该在综合评价中占较大的权重, 而权重按差异程度的不同得到不同的结果。实验数据表2证明了上述分析的正确性, 采用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挖掘出对综合评价有价值的信息。而对于大数量评价问题, 采用并行算法有其明显的优势, 对同样的问题, 并行计算可以低投入并且最短时间解决问题。本文采用并行算法对表1数据进行测试, 分别采用1、4、8个节点测试, 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得到了较好的加速比和并行效率。

4 结语

基于差异驱动的赋权法主要是利用观测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来确定权系数的。它人为干扰少, 不具有主观色彩。本文采用差异驱动赋权的并行算法来确定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指标权值, 经过实验验证了其具有较高的加速比和并行效率, 对于大数据量运算的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 使用本方法可以方便快速地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相信通过本方法, 可以为进行大量数据运算评价权值确定问题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2]马永红, 周荣喜, 李振光.基于离差最大化的决策者权重的确定方法[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7, 34 (2) :177-180.

[3]王应明.运用离差最大化方法进行多指标决策与排序[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1998 (7) :24-26.

综合评价指标模型 篇4

基于粘弹性损伤模型的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评价指标研究

在常用的各种力学模型中,修正Burgers模型是目前公认相对准确而又简单的`模型,然而该模型只对静态荷载下混合料蠕变特性适用,且不能将延迟粘弹性变形与粘性流动变形区分出来,以此进行车辙预估必然导致预估车辙偏大.将修正Burgers模型看成是由三单元范德普(Van Der Pod)模型与修正的外置粘壶组成,就能将永久应变与弹性应变区分开来,更加合理.考虑耦合损伤的修正Burgers模型能反映混合料高温变形的三阶段,且当卸载时间为加载时间的10倍左右时,残余粘弹性变形占不到10%,可以略去不计.推导间歇加载半正矢波下混合料的本构模型,用origin7.5软件进行拟合,相关度0.99以上.最后提出基于耦合损伤力学模型的混合料高温性能评价新指标蠕变度和平均车辙深度.

作 者:向晋源 朱湘 XIANG Jin-yuan ZHU Xiang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京,210096刊 名: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23(2)分类号:U414关键词:修正 Burgers模型 耦合损伤 半正矢波 拟合 蠕变度 平均车辙深度

综合评价指标模型 篇5

【摘要】笔者针对我国煤炭企业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进行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阐明了煤炭企业构建安全生产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构建了我国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借此创建一套基于安全生产的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改善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问题。

一、构建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煤炭企业改善安全生产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煤炭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地扩大产量,与此同时却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安全生产方面的社会责任,导致矿难不断。2002~2006年五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原煤产量及百万吨死亡人数统计数据如表1。

尽管在过去的5年间,我国煤炭企业的百万吨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1月2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会议要求2007年要作为安全生产的“落实年”和“攻坚年”,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狠抓安全发展理念、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重点难点问题攻坚。

从我国煤炭企业目前的情况看,敦促甚至是强制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规范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构建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是十分迫切的。

(二)有利于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

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尚不是很强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仍然奉行着“无利不起早”的经营理念,在企业里推行社会责任会计,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上的好处吗?答案是肯定的。

颜剩勇、刘庆华(2005)对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这一问题所做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总结:“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在国外许多年来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半数以上的实证结果证实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相关关系,特别是那些以会计指标衡量企业绩效方法的实证文献,如布拉格顿和马尔林……。”

(三)有利于煤炭企业履行环境义务

由于煤炭企业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全社会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例如:(段玉虎等2005)“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等城市,由于煤岩的大量开采,形成大面积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目前,四大煤城矿区总塌陷面积已达500多km2,且多集中于市区,由于塌陷造成居民搬迁、房屋改建、市政维修、铁路改线及耕地赔偿等费用达8亿多元。在塌陷最严重的鸡西市,塌陷面积156.3km2,其中塌陷深度2m以上的超过20km2,因塌陷影响的建筑面积1.13万m2,住户2169户,人口11.56万人,农田面积0.71km2,破坏公路550km,破坏铁路19.54km,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通过构建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对其包括环境责任在内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促进煤炭企业提高环境意识,履行环境义务。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与分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屈晓华(2003)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企业制度和企业行为所体现的对员工、商务伙伴、客户(消费者)、社区、国家履行的各种积极义务和责任,是企业对市场和相关利益群体的一种良性反应,也是企业经营目标的综合指标。它既有法律、行政等方面的强制义务,也有道德方面的自愿行为,包括:(1)企业的经济责任。(2)企业的法律责任。(3)企业的生态责任。(4)企业的伦理责任。(5)企业的文化责任。”

金立印(200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以及对社区和自然环境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活动。它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在内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

1.国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

金立印(2006),在参照Maignan(2001)、Laffertyet al.(1999)以及Sen et al.(2001)等西方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现有分类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归纳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构成体系。如表2所示,作为一个抽象概念的企业社会责任包含有经济方面的责任、法律方面的责任、伦理方面的责任和慈善方面的责任;同时作为一个具体的概念,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应包含企业的社会捐助活动、保护环境、赞助社区文化教育事业、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内容。

2.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

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都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现综述如下:

(1)刘秀琴认为:“具体而言,应披露以下几方面的信息:①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②职工福利情况;③对所在地区的贡献;④改善自然环境的贡献;⑤企业收益方面的贡献;⑥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情况;⑦对政府履行的义务。”

(2)阳秋林认为:“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其信息的内容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善生态环境的贡献;②对社会福利的贡献;③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④提供产品和维修服务的贡献;⑤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⑥企业收益方面的贡献。”

(3)杨忠英认为:“我国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企业收益方面的贡献;②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③生态环境方面的贡献;④社会福利方面的贡献;⑤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贡献。”

(4)张文贤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四大方面:财务指标、市场指标、文化指标和公益指标。……总而言之,整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包含的面相当宽泛,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以上的介绍虽然还不全面,但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目前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差异不大,他们建议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应该说本质上是相同的,相对而言,笔者比较倾向于刘秀琴的看法。

三、我国煤炭企业社会责任分类的特殊性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渐进性

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不要结合现阶段的具体情况而具有特殊性?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刚刚觉醒,仅仅只是部分企业初步具备了社会责任意识,更有一些企业还停留在“唯利是图”的原始、甚至是野蛮经营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所有的企业都像西方较为成熟的企业那样,全面系统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是不切实际的。鉴于此,对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要求应当适度降低标准,从最基础、最一般的内容开始,逐渐随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逐步深入与全面,而增加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二)煤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行业特点

不同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不要具有其行业的特点?即: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要不要因行业而异?事实上,在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也并不完全统一,其内容也略有差异,但却并不存在因行业不同而异的问题。以煤炭企业为例,在西方国家就不存在因为其安全生产具有突出重要地位,而单独披露这方面信息的问题。这是因为在这些国家里,煤炭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已经成为最为安全的生产行业。以美国为例,煤矿千人事故死亡率已低于金属、制造、建筑、农业等20个行业,成为相当安全的一个部门。然而,我国的情况则截然不同,煤炭企业是最为危险的一个行业,重、特大矿难持续不断。这就要求我国煤炭企业应当重点突出披露其安全生产投入与保障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

四、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

本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首先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筛选出适合我国煤炭企业具体情况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对各类社会责任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不同的项,即:指标,这样该方案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才能更具体、全面、完整地反应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和结果,并对煤炭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我国的具体情况和煤炭企业现阶段的生产特点,其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法律责任。(李冬生,阳秋林2006)“公司社会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责任包括法定责任和道德责任。”遵纪守法、照章纳税,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很难想象一个不遵纪守法、还存在偷漏税行为的公司,会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遵纪守法和照章纳税是一个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底线”。煤炭企业应当披露其遵纪守法情况,主要披露内容应该是本年度是否存在因违法、违纪而被相关政府部门处罚的情况发生,如果没有,即可视为企业是遵纪守法的。

第二,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投入,是保证煤炭企业工人生命的根本,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有关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投入方面的相关要求,据实披露有关安全生产投入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具体指标初步设计为:

一是安全生产设备投入率。该指标用来反映为了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须安装和使用的各种设备、设施的投入状况。

二是安全生产设备完好率。该指标用以反映企业是否切实在使用这些设备以及企业投入的各种安全生产设备能否真正实际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三是年度矿难与死亡人数。企业应当实事求是地披露本年度发生的矿难和死亡人数的有关情况,不得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隐瞒这些问题,当然,如果未发生则可以不披露。

第三,环境保护与恢复责任。无论是露天开采的企业,还是巷道开采的企业,都存在对环境的破坏。因而都有对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的义务。企业应当在年度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披露该义务的履行情况。

第四,企业收益责任。企业收益目标不仅是一个财务目标,而且是一个社会目标,因而也必须予以反映。

第五,职工福利责任。具体内容包括:职工日常福利情况,如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独生子女保健费、离退休人员的劳动保险、职工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及职工住房,向社会保障机构缴纳的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障费、医疗保险及工伤保险费等。

综合评价指标模型 篇6

多年来, 我国证券市场利润操纵的现象屡禁不止, 使得广大投资者深受其害, 他们对上市公司的收益质量不断提出质疑。研究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有关收益质量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方法也更加重视。毫无疑问, 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评价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阅读国内外文献和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下面两种观点对收益质量的定义比较合理:

1.高收益质量可以表现为财务报表能真实、公允和全面反映企业盈余的可靠性和持续性程度的高低。

2.收益质量指报告收益与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之间的离差程度。包含两层含义: (1) 与真实收益的相关程度, 反映过去会计期间账面收益的真实性; (2) 与企业未来净现金流的数量、时间和或然性匹配程度, 主要取决于历史收益保障水平及其持续性、安全性和成长性。

二、国内外主要的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方法

(一) 国外主要的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方法

国外学者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研究。一般局限于某一指标与收益质量的正向或反向关系研究, 并未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主要的评价方法有:基于收益持续性的研究和基于盈余反映系数的研究。

1. 基于收益持续性的研究。

不同的收益构成具有不同的持续性, 一般把收益的组成分为3类:一是永久性收益, 其预计将无限持续下去。二是暂时收益, 其只对当期收益有影响。三是对股票价格无影响类收益, 其持续性为零。研究发现处于不同行业的公司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收益质量, 收益质量与其持久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收益持久性越强, 收益质量越高。

2. 基于盈余反映系数的研究。

由于收益质量将对当期盈余与未来股利联系的紧密程度产生影响, 因此, 市场将对质量更高的盈余做出更为强烈的反应, 表现为盈余质量上升, 盈余反映系数就上升。如果某事件导致盈余反映系数上升, 则说明该事件也会引起收益质量的上升。

(二) 国内主要的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方法

国内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既吸取了国外的一些优点, 也有本土创新。储一昀和王安武 (2000) 认为, 收益质量的高低主要看盈利是否伴随着相应的现金流入。也就是说如果收益伴有现金的同步增加, 则盈利是有现金保障的, 收益质量就好;否则收益质量就差。陈剑 (2005) 认为, 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评价应涉及对交易操纵的分析、对收益构成要素的分析、对现金流的分析、对会计政策的分析。盖地、吴中华 (2007) 提出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的两步分析法。

三、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体系

(一) 定性分析

首先, 应进行环境和行业分析。主要包括对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分析。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优越的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前景, 给企业的收益质量提供了保障。如果社会动荡混乱, 经济萧条, 行业不景气, 上市公司的发展必将困难重重, 良好的收益质量将无从谈起。其次, 实施危机信号分析。主要包括审计报告存在异常现象, 企业中途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公司增长过分迅速等。这3种情况都可能是上市公司收益质量低下的主要表现。当然如果认为出现上述3种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象就轻易地认为该企业的收益质量低, 这肯定是错误的。只有从整个评价体系考虑, 才能克服以偏概全的缺点, 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第三, 还要考虑上市公司对会计制度的选择和运用情况, 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等。

(二) 定量模型分析步骤 (见图1)

四、上市公司收益质量测度模型

(一) 收集数据并建立收益质量指标数据集 (见表1)

(二) 归一化处理 (见表2)

(三) 确定各综合评分指标的权重

企业的不同利益关系人对收益质量各指标的重视度不同。如投资者可能比较重视收益的持续性和成长性, 而债权人可能更重视收益的变现性。但大多数情况下利益关系人与投资人的立场一致, 因此本文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依次为成长性 (CZ) , 结构性 (JG) , 获利性 (HL) , 持续性 (CX) , 变现性 (BX)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见表3。

注:GS (I) 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CZ, JG, HL, CX, BX分别为成长性得分, 结构性得分, 获利性得分, 持续性得分, 变现性得分的缩写。即该表格表示从公司1到公司N各自的成长性, 结构性, 获利性, 持续性, 变现性的得分。

注:归一化处理指首先选出每一类指标的最大值, 然后用同类指标的其他值除以最大值。在该模型中笔者假设公司1的成长性评分最高, 公司2的结构性评分最高, 公司I的获利性评分最高, 公司N-1的持续性评分最高, 公司N的变现性评分最高。

(四) 综合评分公式

式中, RGS (N) 表示第N家公司的收益质量测度值, 公式右边的各系数为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 右边括号内的内容为归一化处理后的结果。

五、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方法的应用和测度模型检验

案例源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酒类板块中的3家企业:五粮液、贵州茅台和青岛啤酒。之所以选择酒类板块中的3家企业, 主要是因为这3家企业都是我国的著名企业, 而且有权威部门公布的排名顺序, 本文试图通过官方排名验证本文构建的收益质量评价模型的科学性。

(一) 定性分析

首先, 3家上市公司都属于最著名的酒类企业, 因而, 在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诚信环境以及行业环境方面是一致的。其次, 经过收集资料发现这3家企业在会计制度的选择和运用以及会计人员的学历、职称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第三, 会计师事务所对3家上市公司连续多年进行审计, 发布的都是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 其他方面也没有明显的异常现象。

(二) 定量测度模型的检验

1.该部分数据是从沪深证券交易所网站获得的。而且, 对3家企业各指标的评分是沪深两市通过综合计算提供的, 因而具有可行性和准确性。同时, 也能更真实地代表5类指标 (成长性、结构性、获利性、持续性、变现性) , 进而反映企业的真实收益质量 (具体数据见表4) 。

注:表格中数据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http://www.sse.com) 以及和讯网站 (http://www.hexun.com) 。

2.对上述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见表5。

3.确定各综合评分指标的权重, 见表3。

4.根据综合评分公式 (1) 得:

贵州茅台的综合评分:

五粮液的综合评分:

青岛啤酒的综合评分:

从上述的收益质量测度数值可以看出, 3家上市公司中五粮液的收益质量最好, 贵州茅台的收益质量第二, 青岛啤酒的收益质量第三。我国近年来公布的中国酒类产品综合排名中, 五粮液名列第一, 贵州茅台名列第二, 青岛啤酒名列第四。可见本文研究的结果与权威机构的评价一致, 这也证实了本文构建的测度模型的合理性。

六、主要结论

通过阅读有关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方法的文献, 笔者认为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的评价应该从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度模型分析两方面进行考虑。在这两方面中, 本文重点对定量测度模型的构建及其检验进行了阐述。检验结果显示, 根据本文构建的测度模型得出的结论与权威机构公布的评价结果一致, 证实了本文构建的上市公司收益质量测度模型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于小镭, 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3]张先治.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4]袁卫, 庞皓, 曾五一.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储一波, 王安武.上司公司盈利质量分析[J].会计研究, 2000 (9) .

[6]陈剑.浅谈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体系[J].财会月刊, 2005 (3) .

[7]刘丹凤.国外收益质量度量方法简述[J].甘肃农业, 2006 (9) .

综合评价指标模型 篇7

河流生态系统是指河流水体的生态系统,是陆地与海洋联系的纽带,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水利工程的建设,严重影响着天然河流的水文地貌条件,并对河流及其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对河流健康重要性认识的提高,人们对河流综合功能的实现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充分发挥河流的生态、经济、娱乐等价值,研究如何对河流健康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前河流健康的研究工作主要着眼于评价方法的研究。众多研究人员提出制定评价准则和标准的迫切性,以开展河流健康的评价工作,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有一个理想的、统一的共识[1],其中评价方法大致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分类依据主要体现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事实性,即主观分析法和客观分析法,主观分析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理性区间法、模糊层次分析法等,客观分析法主要包括: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等;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评价原理的不同,即预测模型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预测模型法主要对在原始资料缺失的情况下对河流的健康体系进行预测评价,代表性的是神经网络算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即综合评价,多采用层次分析、模糊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由于神经网络算法可以最大程度地挖掘和探索原始数据信息,鉴于河流健康评价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可以掌握和利用的原始数据毕竟有限,神经网络算法采用内插法构造网络训练样本,将河流健康分级评价标准值作为“预测”样本进行“预测”,对已有的原始数据作为训练的样本进行多次训练,以此寻求原始数据中隐藏的各评价因子的贡献度大小,通过对与河流健康相关的多个单一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收敛计算,即可输出河流总体健康的评价数值。训练函数对数据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记忆性,通过训练后获得训练函数,在取得其他河流的实际原始数据后,即可代入趋于稳定后的训练函数,以此对江苏省整体河流的健康状况进行预测评价,但是神经网络算法会出现不稳定性,并且当前用于预测的神经网络函数较多,无法真正辨别适应于江苏省河流健康的训练函数。多指标综合评价通过综合分析,依据专家咨询意见确立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过程简便且稳定,但是不同于预测模型法的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由于人的主观臆断性易产生系统偏差。本文尝试结合预测模型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提出了预测-综合指标评价模型,此评价模型由3种预测模型和3种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组成,即先应用此模型对具有流域代表性的部分骨干河流的健康进行探索性评价,通过比对预测模型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结果,选取与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相似度最高的预测函数作为最适用于江苏省河流的预测训练函数,最后应用此精简后的模型对江苏省整体河流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预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江苏省河流健康评价模型

江苏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其中主要河流727条,大于0.5km2的湖泊共计137个,水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6.91%。得天独厚的江河湖泊资源,是江苏最大的自然资源和发展优势[2]。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河流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尤其是太湖蓝藻集中爆发而引发的无锡供水危机,深刻地警示我们,加强河湖管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俨然已经成为全社会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根据《湖泊健康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试点工作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等已有的国家、行业、地方或国际标准,首先应构建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鉴于河流健康评价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利用层次分析建立梯级层次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目标层为江苏省河流健康评价,准则层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指标层包含11个详细指标:河岸带状况(RS)、河流连通阻隔(RFC)、生态流量满足程度(EF)、河流水质综合指数(WQ)、岸坡植被结构完整性(SVS)、河流生物多样性(AL)、防洪工程达标率(FLD)、岸线利用管理(SUM)、公众满意度(PP)、供水水量保证率(WSG)、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WFZ),各指标分别反映河流多层次和深层次的作用效益。

2 预测-综合指标评价方法简介

鉴于当前越来越繁多的评价方法,可能导致河流健康评价出现“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的分极现象,所以研究出一种或者多种准确而客观的方法系统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尽管神经网络算法受评价指标的标准取值和上下限值的影响,会出现不稳定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人的主观性;综合指标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计算过程非常稳定,但河流健康评价因“河”而异、因“时”而异[3],综合指标评价法在不同河流的不同时段,均需依赖于专家的问卷意见,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预测-综合指标评价模型融合了神经网络算法和综合指标评价法的各自优势,即配置综合指标评价模型的校验,预测模型会逐步趋向稳定;存在预测模型的计算,综合指标评价模型会更为客观准确。

在预测模型上选用BP神经网络、径向基神经网络(RBF)、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3类神经元算法;在综合指标评价模型上选用层次分析法(AHP)、网络分析法(ANP)、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3类,模型运行过程如图1所示,即先用3种神经网络算法对河流健康进行初步评价,选取最合适该流域健康的预测评价模型,然后使用3种综合指标评价方法进行校验,两者结论进行比较,留用与综合指标评价方法数值相接近的算法,作为该流域或者区域的预测评价模型,最后对总体以及全部河流进行整体评价。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预测模型的灵活性和通用性,与流域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规律有很大程度的吻合。

由于前人对层次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算法已有较为详尽的研究,本文仅对其余4种子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2.1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

RBF神经网络又称为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是一类常用的三层前馈网络,多用于函数逼近及分类[4],常用的RBF网络为n-h-m结构,即网络具有n次输入(输入层),h个隐节点(隐藏层),m次输出(输出层),计算的模型如图2所示。

2.2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

广义回归线性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是由德国人Donald Specht于1991年首先提出的新型神经网络算法[5],由输入层、模式层、求和层及输出层4个层次网络组成计算模型如图3所示。

GRNN的主要优势在于学习迅速,在样本数量巨大的时候达到快速逼近,尤其在处理实时环境下的稀疏数据效果显著。当前,该神经网络在系统辨识和预测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尝试性的应用。GRNN神经网络的创建需要将所有数据划分为输入向量、输出向量、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6]。

2.3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荷兰学者VanLaarhoven WP在1983年首次将模糊数学应用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提出了模糊层次分析法[7],集层次结构、模糊数学、权衡比较于一体,在科学决策问题上卓有成效。

2.4 网络分析法(ANP)

ANP(Analytic Network Process),又称网络层次分析法,是Satty T.L.教授于1994年提出的,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发展而成的一种应用系统分析全面解决问题的方法[8]。ANP应用网络结构替代层次结构,充分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存关系,与系统工程和科学决策的问题特点相符,所以ANP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3 方法应用

本文首先评价江苏省16条骨干河流的健康状况,即中运河、里运河、通榆河、苏北灌溉总渠、大沙河、北六塘河、新洋港、长江干流、新通扬运河、秦淮河、句容河、九圩港、江南运河、望虞河、张家港、大滆运河(按排序先后进行计算),作为参比。

对于预测模型法,本文首先将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令数据处于[0~1]范围内,利于神经网络对数据的快速学习,以每一指标的极限值插值得到100个训练样本,在每次进行评价之前,均进行3 000次学习训练,训练结束后,再导入河流健康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模拟,即可使训练函数对江苏省骨干河流的原始数据存在一定的敏感性和记忆性,得出评价结论。

对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本文首先建立相应的层次结构和网络结构,AHP和F-AHP均通过MATLAB程序实现[9,10],而ANP则借助超级决策软件[11](Super Decisions)实现。综合两者评价结果形成比对表2。

预测模型法与综合指标评价法对应的评价分值比对图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的3类方法中,ANP和F-AHP的分值接近,AHP的分值误差过大,故采用ANP和F-AHP的分值作为校验标准,与预测模型法进行比较,通过比对分值,BP算法与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整体结论相差甚远,而RBF和GRNN算法与F-AHP和ANP的评价分值相近,故采用RBF和GRNN算法均可作为江苏省河流健康的预测模型,由此,精简后的模型由RBF、GRNN、F-AHP及ANP4类子方法组成,F-AHP和ANP作为校核标准方法,而RBF和GRNN作为计算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始进行其他河流的评价前,必须对RBF和GRNN进行学习训练,使预测模型趋于稳定。秦淮河和张家港处于“不健康”水平,枝源派本,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区性河流,随着城市规模和逐步扩大,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着天然河流的水文地貌条件,并对河流及其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水域面积和城市周边绿地覆盖率逐年减少,导致河流健康水平严重恶化;张家港的主要河流功能为排涝、供水以及航运,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岸坡硬质化程度高。但总体而言,江苏省骨干河流的健康状况较为良好。

4 江苏省河流健康状况

河流健康评价采用分级评分法,划分等级标准,河流健康初步分为4级,即:健康、亚健康、不健康及病态。河流健康等级如表3。

通过对上文所述的骨干河流建立的训练函数,并查阅大量文献,缺漏或者无法确立的评价指标值通过变化特征插值来获取统计,再将RBF和GRNN预测模型应用于整个江苏省其他河流的健康评价,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证明预测-综合指标评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江苏省整体河流健康状况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

以GRNN为例,所得结果显示,江苏省整体河流健康状况达到“健康”级别的河流占38%,达到“亚健康”级别的河流占56%,“不健康”级别的河流占6%,总体上江苏省河流处于“亚健康”(Ⅱ等)及以上状态,“亚健康”状态属于“健康”和“不健康”的过渡状态,过渡状况下的河流的健康变化显著、转变敏感,在此时期,加强河湖管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显得尤为重要。

5 结论与展望

(1)本文提出预测-综合指标评价模型,分别将F-AHP、ANP、AHP、BP、RBF、GRNN共6种方法作为其构成要素。首先对江苏境内16条骨干河流的健康进行了探索性评价,通过分值比对、优胜劣汰,选用F-AHP、ANP、RBF、GRNN这4种方法纳入预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来评价江苏省整体河流的健康状况,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而AHP和BP的评价分数与其他4种方法相比相差过大,不能准确地评价河流健康,建议在江苏省河流健康评价系统中予以淘汰。

(2)从评价方法上看,基于预测模型法的RBF和GRNN神经网络评价结论几乎一致,说明两种神经网络算法均可用于江苏省河流健康评价,进行河流健康预测的目的在于克服资料缺失和人为主观性,只要取得通过训练后趋于稳定的训练预测函数,并存在和部分存在其他河流的健康评价指标原始值,通过代入即可对其他整体河流健康状况进行预测。尤其是在以后江苏省内中小河流评价可以以此作为预测评价模型,建立预警系统。尽管较多研究成果提出GRNN神经网络具有收敛速度快、预测精度高和鲁棒性良好等优点,但河流健康评价应当同时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流域自然环境的特点以及季节气候的变换,因地制宜地选取河流生态修复评价的标准以及权重,即河流生态修复评价应因“河”而异、因“时”而异,所以寻求最适用于江苏省河流及流域特点的预测模型也是关键性的因素,由此可知,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结论来筛选和检验预测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预测-综合指标评价最大程度上克服了人的主观臆断性,并可以准确而客观地预测河流健康状况,不失为河流健康评价的一类新方法。在以后的研究,应尝试将更多方法持续纳入预测-综合指标评价模型中,以提升模型的适用性和灵活性。鉴于江苏省整体河流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加强河流管理至关重要,维护河流青春活力刻不容缓。

摘要:针对江苏省河流健康状况,提出一种新的河流健康评价方法体系,即预测-综合指标评价模型,此模型由3种预测方法和3种综合指标方法构成。首先对江苏省16条骨干河流进行探索性评价,筛选模型体系中对江苏省河流健康评价的最适方法,再将精简后的模型应用于江苏省整体河流的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河流总体处于“亚健康”(Ⅱ等)水平,故需重视河湖健康管理、维护河流健康。

关键词:预测-综合指标,RBF,GRNN,评价模型,亚健康

参考文献

[1]吴阿娜,车越,徐启新,等.上海地区河流健康评价方法探讨[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23(4):90-94.

[2]江苏省主要河流健康状况报告[R].2012.

[3]孙雪岚,胡春宏.关于河流健康内涵与评价方法的综合评述[J].泥沙研究,2007,(5):74-80.

[4]乔俊飞,韩红桂.RBF神经网络的结构动态优化设计[J].自动化学报,2010,36(6):865-872.(下转第33页)

[5]崔东文.RBF与GRNN神经网络模型在河流健康评价中的应用---以文山州区域中小河流健康评价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3):56-61.

[6]张娅莉,喇果彦.GRNN神经网络在信息分析预测中的应用[J].数据采集与处理,2009,24(10):100-103.

[7]P J M Van Laarhoven WP.A fuzzy extension of Satty's priority theory[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83,3(11):199-227.

[8]Satty T L.Fundamentals of decision marking and priority theory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Princeton:RWS Publications,1994:35-127.

[9]张德丰.MATLAB神经网络应用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0]MATLAB中文论坛.MATLAB神经网络30个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集中采购供应商评价指标模型研究 篇8

(一) 灵活和可操作原则

针对本企业集中采购工作中实际特点在指标的设定和对指标数据的获取必须遵循灵活、可操作的原则。每个指标的设定必须考虑到获取指标的方法是否可量化、易操作。首先要考虑的是“可量化”的问题。不可量化的指标违背了客观性原则, 是不可取的。其次要考虑的是“易操作”的问题, 太复杂的获取指标数据的方法会影响指标的正确性和增加运作成本。

(二) 系统全面性原则

要对一个供应商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 就必须有个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模型与之相匹配。作为企业采购人员, 在削减采购成本的压力下往往较注重价格而忽略了对品质和售后服务的考察。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因此, 建立的评价指标模型不仅能够全面反映供应商企业的现有状况, 还能够体现供应商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 适应变化性原则

评价指标模型的设定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系统工程。市场环境在不断地变化, 供应商在不断地发展, 我们自身对供应商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改变。今天适合的并不等于明天也同样适合。要想用一套永远不变的评价指标模型来衡量一个供应商无异于刻舟求剑。因此, 在建立评价指标系统的过程中, 适应变化性原则是我们自始至终必须遵守的。

(四) 科学适用原则

指标模型要能反映供应商的实际情况, 适中实用。如果指标过细、层次过多, 则增加实际应用的难度, 也不能突出评价的重点;如果指标过粗、层次过少, 则不能全面评价供应商的实际情况。

二、集中采购供应商评价指标模型的建立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本文确定了集中采购供应商评价指标模型, 下面就具体评价指标进行研究。

(一) 顾客满意度

这项指标就是指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令顾客满意。这里所指的顾客是广义的顾客包括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 内部顾客为企业内设部门, 外部顾客为广大客户群体。

1.产品质量。对产品质量而言, 较为传统的衡量指标是产品的合格率。

为全面衡量供应商对产品质量的掌控能力, 我们还可以从供应商是否通过ISO9000标准为基础的质量评估模型。对于服务类型的采购可以采取提供服务受到质疑数量来衡量, 或者进行一次服务调查问卷。

2.产品价格。产品价格包括供应商报价、财务预算价格、谈判价格和合同价格。产品价格指标主要衡量采购资金节约、是否超预算花钱还有供应商价格谈判的诚意如何, 一般按照以下指标评定:

采购资金节约额=采购财务预算价格-采购谈判价格。

供应商报价较采购谈判价降低额=采购报价-采购谈判价格。

3.产品交货。交货时间遵守率=按时交货次数/总交货次数。

交货批量遵守率=总实际到货量/总计划订货量。

4.同业业绩。采购人员应收集供应商有成功的国内外企业独立合作的案例数量, 并电话咨询、查看合同原件或实地考察同业与供应商合作后, 采购人员评价情况。

5.企业声誉。供应商获得的地市级、自治区级或全国级产品或服务相应领域的表彰奖励或荣誉证书等的数量和级别。

(二) 供应商运营状况

1. 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反映了一个企业管理能力的高低, 毕竟管理经营业务并做决策将影响供应商的竞争力。管理水平的衡量用量化的方式来进行评价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一次走访或者一份调查问卷, 去供应商企业实地走访。与供应商经理面谈的时候, 尽可能接触更多的人, 以得到“真实情况”, 这将会使采购人员有一个全面的感性了解。

2. 人员素质。

对供应商员工素质进行评估其实就是对非管理人员的一次评估, 不要低估了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固定的有积极性的劳动力所带来的利益, 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 能留住一个好员工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人员素质通常可以用大专或本科以上的人员所占全体员工的比例和用有高级职称员工所占全体员工的比例来表示, 也可以用供应商委派给我行服务人员的学历、职务和职称。

3. 研发能力。

供应商在新产品或软件系统上的开发能力是供应链创新的原动力, 也体现了其长期发展的潜力。供应商的研发能力可用科研经费投入率、新产品开发周期、新产品销售比率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数量来描述。科研经费投入率=年科研费用/年销售收入。新产品开发周期指开发一个新产品所需要的时间。新产品销售比率= (一定时期内) 新产品的销售额/总销售额。公司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数量多少。

4. 售后服务能力。

企业竞争领域不只局限于营销环节, 拼售后服务也成为现在的必争之地, 评价供应商售后服务能力结合内蒙古实际情况可以从售后服务机构数量、售后服务响应时间、培训次数、处理突发事件的恢复能力等, 评价供应商时可以对照签订的合同具体要求进行核对。售后服务机构数量:分公司或办事处或售后服务机构数量, 不包括直、代销售网点的数量。售后服务响应时间:响应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供应商维保能力的重要指标。培训次数=实际培训我行员工次数/合同要求次数, 在售后服务过程中, 供应商可以委派技术专家对企业员工做产品的操作和处理故障的培训, 以便能够让企业员工及时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成功处理突发事件次数/年度突发事件发生次数。

(三) 供应商财务状况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 评价供应商财务状况是最基本的条件, 选择财务状况较差的供应商意味着有许多风险, 包括倒闭风险、缺乏资源投入、缺乏设备或者研究投资;另一方面, 供应商可能在资金方面过分依赖于采购方, 最后潜在财务问题也许是来自于企业低劣的产品质量还是交付绩效, 或者是企业管理层腐败, 还是这个供应商承担了太多的债务?如果供应商是公开上市的企业, 那么其具体的财务比率以及产业平均值可以从网上取得;如果是一些小型企业, 那么可以从其提供的经过会计师事务所测算的财务会计报告中解读。

常用用于供应商财务状况评估的比率有: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应该大于1, 但要参考产业的平均水平, 高可能意味着较弱的资产管理。

速度比率= (现金+应收款项) /流动负债, 至少0.8, 如果供应商采用赊销方式, 低可能意味着现金流有问题, 高意味着较弱的资产管理能力。

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运营能力的指标, 有库存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由于存货和应收账款都是总资产的一部分。总资产周转率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供应商的资金周转能力。因此, 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核心指标。

总资产周转率=年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总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集中体现着其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 比销售利润率等指标更具有表现力。

总资产收益率= (利润率+利息支出) /平均资产总额。

反映企业赢利能力的指标是净利润额和资产回报率。

净利润额=税后利润/销售收入, 比较行业标准, 表示税后回报;

资产回报率=税后利润/资产总额, 比较行业标准, 表示公司各项资产的回报。

资产负债率:是指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反映了供应商的经营安全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对于长期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四) 供应商发展前景

供应商发展前景包括企业发展环境和企业发展潜力两方面。企业发展环境可通过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税收和技术政策、社会人文环境和政治法律环境这几个方面的一个综合性评价;企业发展潜力可以通过供应商在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结合前面几大类指标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 本文确定了集中采购供应商评价指标模型。该评价指标模型由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构成, 详见下表:

摘要:本文就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集中采购类供应商进行评价做了研究, 首先对集中采购供应商评价指标模型遵循原则做了阐述, 然后通过对关键指标逐个分析, 从而确立了集中采购类供应商评价指标模型。

关键词:集中采购,供应商,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余飞张, 黎明.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评价选择的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 2007 (10) .

[2]姜红刚.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物流技术, 2006 (7) .

综合评价指标模型 篇9

我国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一些理论和方法研究还不太成熟。欧建锋等[1]利用AHP和BP神经网络,结合江苏农村水利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模型; 朱成立等[2]基于投影寻踪模型和粒子群算法建立了投影寻踪等级评价模型,对江苏省9个典型县进行了评价; 尹豪[3]利用多元统计法构建了评价模型,对浙江省农村现代化进行评价; 赵然杭等[4]利用模糊可变评价模型对山东省农村水利现代化进行了评价; 张颖等[5]采用基于变异系数权重的TOPSIS法计算现状评价指标权重,并对苏北地区典型县的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在对农村水利现代化进行评价时,重点是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评价对象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因此也就要求评价方法能够将各评价指标转化为一个综合指标来反映农村水利现代化实现程度。而权重的确定是综合评价方法的主要内容,关系到多指标评价值向综合评价值的转变。本文采用组合赋权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农村水利现代化进行评价。

1 农村水利现代化内涵、评价指标及等级划分

1. 1 农村水利现代化内涵

农村水利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及社会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倪文进[6]认为,狭义的农村水利可以简单概括为灌溉排水和农村供水,而广义的农村水利还应包括农村水电、水土保持等内容。苏照福[7]将农村水利的内涵分为农田水利、农村水利和农村水利基本建设3个层次,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水利应由农田水利发展为包括农田水利、 城镇防洪、农村饮用水安全、农田新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在内的现代农村水利。

目前我国农村水利现代化可以概括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展农村经济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为目的而建的水利设施[8]。农村水利现代化应以全面发展为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用现代的工业设备装备农村水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武装农村水利,用现代化思维指导农村水利,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 2 评价指标分析

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农村水利现代化发展水平,该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客观体现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结合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同时考虑到各地区间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现状,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应包括农村防灾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村镇给排水工程、农田灌溉排水工程、农村水环境保护以及农村水利管理6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建设内容,这六方面反映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政策法律以及技术各个领域对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要求[9]。 在此基础上,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水利现代化标准,参考相关研究[10],建立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1. 3 评价指标阈值分析及等级划分

农村水利现代化水平是农村水利建设发展所达到水平或者所处阶段,农村水利建设属于社会建设的范畴。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阈值是对农村水利建设发展水平的预测,预测的基础是农村水利建设现状。农村水利建设发展水平是地域自然环境因素和经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阈值是判断农村水利建设是否达到现代化水平的标准。阈值应当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目标设置既要体现合理性,同时也要考虑先进性和可行性[11]。阈值的确定方法主要采用定性预测法和定量预测法。定性预测法是针对缺乏历史资料的调查对象通过咨询专家,根据专家意见确定的,定量预测法分为参考相关标准或规范法、对比分析法和趋势外推法。本文确定的阈值是农村水利现代化到2020年所能达到水平的预测。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及 相应阈值 分别为: 1蓄水工程 达标率80% ,2堤防工程达标率100% ; 3应急通讯设备、 物资、设施保障 水平90% ; 4应急预案 完善度100% ; 5供水保障能力80% ; 6万元农业生产总值用水量370 m3/ 万元; 7万元工业增 加值取水量27 m3/ 万元; 8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 6; 9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 ; 10村镇排水达标率70% ; 瑏瑡村镇污水处理率60% ; 瑏瑢旱涝保收面积比例70% ; 瑏瑣节水灌溉工程面积 比例60% ; 瑏瑤除涝达 标率90% ; 瑏瑥盐渍化面积比例10% ; 瑏瑦沟渠工程设施配套率80% ; 瑏瑧沟渠建筑物工程设施配套率90% ; 瑏瑨河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 ; 瑏瑩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 ; 瑐瑠地下水超采面积比例2% ; 瑐瑡水土流失面积比例5% ; 瑐瑢大专以上技术人员比例90% ; 瑐瑣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配置比例90% ; 瑐瑤群众管理组织覆盖率90% ; 瑐瑥信息技术实用度85% ; 瑐瑦工程管理维护费用满足度80% 。

利用评价指标获得的评价结果,是一个没有量纲、没有物理意义的介于0 ~ 1之间的数值,因此,需要对该数值进行评价等级划分,赋予其物理意义,反映评价结果所属发展等级,衡量地区的农村水利现代化水平程度。评价标准是评价等级分割点的值, 合理确定评价标准对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至关重要。根据农村水利建设现状、发展规律,并经区间数学卡方检验 ( Chi-square test) ,将评价等级分为4类,如表1所示。

2 基于组合赋权的综合评价法

2. 1 组合赋权法原理

基于组合赋权的综合评价方法是利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初始权重,对于特殊原因造成的缺项情况,采用分权法对初始权重进行调整得到组合权重,然后对评价指标值加权合成综合评价值。该方法的关键是组合权重的获得。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常见的权重确定方法,适合评价指标具有层次结构的评价问题。按照该方法确定的层次单排序是指标体系各层内的相对权重,确定的层次总排序是指标的综合相对权重。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层次结构,自上而下分为两层,下层指标从属于上层指标,符合层次分析法的层次结构模型,因此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获得权重。 当样本指标存在缺项情况时,需要重新分配权重。 经分配调整后获得的权重就是组合权重。

2. 2 评价指标标准化

由于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较多,且各个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无法简单地进行加权合并,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再采用相对比值数据克服量纲差异的问题。

2. 2. 1定性指标定量化

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中有2个定性指标: 应急预案完善度和信息技术实用度。由于评价方法要求评价指标都是定量数据,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定性变量( x) 和定量变量( y) 间的映射,将定性数据量化为某一定量数据。该映射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当x =0时,y =0; 当x取最大值时,y = 1。2y( x = 0) 与y( x = 1) 间的差距需要相对大一点,以反映“没有”与“有”的差距。3映射需要满足边际效应递增规律,即定性指标越大时,定量指标间的差距也越大。

根据农村水利建设定性指标量化要求,建立的映射函数为

式中: k为指标的最大值。

2. 2. 2定量指标标准化

a. 正向评价指标标准化。其处理方式为

式中: xi*j为归一化指标值; xij为第i个地区第j个评价指标值; x0j为各样本中第j个评价指标的最大值。

b. 逆向指标标准化。对于逆向指标,直接采用正向指标的比值法处理没有现实意义。现实中,更多关注现实值与目标值的差距。逆向指标的标准化函数为

2. 3 组合赋权法的数学模型

基于组合赋权的综合评价方法是利用组合权重对评价指标值线性加权得到综合评价值。假设农村水利建设的组合权重为

w = ( w( 1) ,w( 2) ,…,w( 26) )

所评价县指标标准化后的值记为U = ( u( 1) ,u( 2) , …,u( 26) ) 。

考虑使用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w。在AHP的同层次求权重时,采用的方法不是最大特征值法, 而是对数最小二乘法,权重优化模型为

约束条件为

式中: n为该层评价指标个数; h为评价值个数; wi为评价指标i的权重; wj为评价指标j的权重; aijk为第k个评价者作出的指标相对重要程度评价值。

该模型的输出结果就是同层次各指标的权重, 该方法可以省略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工作。则该县综合评价值F为

2. 4 模型的求解

农村水利建设评价指标具有结构层次性,本评价体系共分为2个层次,6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对每一个一级指标均设计了相对重要性调查表,面向水利行业的专家发放,得出一级指标相对重要程度如表2所示。表2中数值代表本指标相对前一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 1表示两者同等重要; 2表示前者比后者稍重要; 3表示前者比后者重要。

为了更好地利用各个专家的知识和经验,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获得各个评价指标权重,选用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求解,得到的层次单排序结果见表3。

在农村水利建设评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某项评价指标在该地区缺失的问题,这并不代表该项指标值为零,也不能认为其已达到阈值,常用方法就是将其权重分摊到其他评价指标上。分摊后的权重只适用于该地区综合评价。

采用层次内权重按原比例分摊的方法对缺项指标进行权重分摊。假设某地区缺失蓄水工程达标率,则其层内权重0. 38按0. 62 ∶ 0. 57 ∶ 0. 43的比例分摊到堤防工程达标率,应急通讯设备、物资、设施保障水平和应急预案完善度上; 当蓄水工程达标率,堤防工程达标率,应急通讯设备、物资、设施保障水平和应急预案完善度指标都缺失时,农村减灾防灾权重调整为0,其权重0. 23按0. 17 ∶ 0. 15 ∶ 0. 15 ∶ 0. 12 ∶ 0. 18的比例分摊到其他5个一级指标上。 根据样本数据特征对层次单排序调整,按照层次总排序获得的综合权重就是组合权重。

利用式( 6) ,将26个指标值线性加权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综合评价值反映农村水利现代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取值在0 ~ 1之间。

3 实例应用

3. 1 典型地区基本情况

以河北省博兴县为例,利用基于组合赋权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现代化水平评价。博兴县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下游南岸,在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腹地,总面积900. 7 km2,人口47. 8万。博兴县位于118°4'E ~ 118°22'E、36°58'N ~ 37°27'N之间,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光照充足,水源丰盈,年平均气温12. 5℃,全年日照时数2 595 h,年降水量601 mm,无霜期180 d。博兴县境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盛产小麦、棉花、大豆、玉米以及林果、蔬菜等多种农副产品,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3. 2 综合评价指标得分计算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并参照该地区公开发行的统计年鉴、政府文件等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初始资料,首先将初始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的指标值集。山东省博兴县没有指标缺失的情况,因此不需对权重进行重新调整,可以直接按照上述权重进行计算,然后采用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计算出农村水利建设评价综合得分表,见表4。

3. 3 评价结果分析

对评价指标中的一级指标得分情况进行分析, 计算各一级指标得分率,计算结果图1。

由图1可以看出,一级指标中水资源开发利用得分率最高,达100% ,说明博兴县水源保障能力、 水的利用效率达到农村水利现代化的要求; 农田灌排工程得分率超过90% ,说明该县农田灌溉水平、 农田排水与改良能力、工程设施配套水平接近农村水利现代 化的要求; 农村防灾 减灾得分 率接近80% ,说明该地区农村防洪能力、防洪应急能力中等; 村镇给排水工程、农村水环境和农村水利管理得分率不足60% ,说明该地区农村供水能力、排水能力与污水处理能力、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水土流失治理水平、农村水利管理水平均与农村水利现代化要求的水平相差较大。进一步分析二级指标得分情况可知,堤防工程达标率、村镇污水处理率、河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大专以上技术人员比例、群众管理组织覆盖率等指标得分均较低。因此,该地区的农村水利建设的指导性建议就是在保障农村水利建设全面均衡推进的同时,加大对村镇给排水工程的建设力度、农村水环境的重视程度与农村水利的管理力度。

4 结 论

通过分析农村水利现代化内涵,建立农村水利现代化评价综合体系和模型。通过分层求解各指标的权重得出综合评价值,对山东省博兴县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为0. 743,表明博兴县处于农村现代化中等偏上水平,这一点与水利行业专家对该地区的预测是相一致的。

综合评价指标模型 篇10

关键词 教育  信息化  评价指标  描述

一、背景及目的

随着21世纪初大规模的硬件网络投入,以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正面临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困境。通过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的梳理,我们认为目前农村中小学处在“技术认知观”向“技术环境观”转变的过程中。本文从海南省学校信息化环境构成要素入手,借鉴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内容,将关注点聚焦在学校子系统,并将该系统划分为2个层次:一是学校管理;二是教与学实践活动,主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行为特征,特别是在利用信息技术方面所能体现的关键事件加以表现。将上述两个层面的关键事件划分为四个不同环节——投入—应用—产出—效果,通过收集四个环节上的数据来揭示不同环节、同一环节、同一层次不同环节和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等方面的要素相关性,建构效果(Effect)、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三维结构的3E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评价主要了解海南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要素,局限于学校层面,以教与学实践活动为核心,具体来说纵向从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层次(学校管理层、教与学实践活动)形成评价指标框架,横向从实施流程(投入、应用、产出、效益)两个维度构成指标的二级维度。具体形式如图1所示。

如何阐述学校教与学信息化活动的特点,我们认为这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信息化行为特点来加以体现,而这二者的行为又同时融于某一特点的实践活动之中。从纵向看,投入、应用、产出、效益和效果是干预的最后环节,其他环节包括投入、应用、产出,隔离后面3个环节独立研究,效果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在上述评价架构的基础上,我们分别针对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层面建构较为详细的评价指标,下面分别对各个层面的指标内容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1.学校面的评价指标

学校组织管理层面的评价指标,横向维度包括经费来源、硬件、网络、软件、数字化教学资源、人员培训、学生信息化应用活动投入和学校规章等几个方面;纵向主要分为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

该层面的指标获取的数据都是定量的,其中投入方面主要是指经费投入,分两个方面:经费来源和投入成本构成。其中成本构成的计算方法主要采用美国CoSN组织的“Taking TCO into the Classroom”项目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主要运用了总拥有成本的计算方法。

因此,笔者也借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总投入成本来衡量海南农村学校信息化投入的有效性。总投入成本(TCO)是指与联网计算机有关的所有成本,这里的成本主要有三种类型:技术成本、直接人力成本和间接人力成本。技术成本包括计算机终端、服务器、打印机、网络装置、外部应用服务提供商;直接人力成本是指所有校内和外包工作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所产生的劳动力成本;间接人力成本是发生在经费预算外的支付成本,是指终端用户为应用某种技术而接受培训或处理他们自己及同事的技术(硬件、软件、网络等)故障所需花费的时间,即终端用户为获得计算机网络应用价值而付出的额外劳动时间。

1999年,美国CoSN组织启动了TCO项目,从总拥有成本的角度分析教育信息化成本,目的有助于学校领导者全面地了解学校信息化成本构成,从而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实施,进而保证学校信息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总投入成本涉及到的概念如下:

总投入成本:包括该模型中的所有成本,即所有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学校工作期间所产生的所有信息技术和直接人力成本,如硬件、软件、外包服务供应商等。

间接成本:包括终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相互支持、技术培训、自我支持、用户软件程序安装和机器故障等所产生的时间成本。

硬件成本:包括客户端计算机、外围设备、服务器、网络设备年费和打印机的成本费用。

软件成本:包括在服务器和计算机终端所有运行软件所产生的年费。包括系统基础软件、教育管理软件、常用软件、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专业软件。

直接人力成本:包括承担业务和财务支持、专业技术培训或课程发展工作的职工工资成本。

专业发展与培训成本:为教职工提供各项使他们能熟练运用设备和软件完成学校任务的成本。

课程发展与支持成本: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与学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成本。

根据上述定义,本研究中确定了如下总投入成本可测量指标,其计算方法如下:

硬件投入成本=各类硬件设备年损耗费用+网络年费

软件投入成本=学校教育信息化总投入*软件所占百分比

学校教育信息化总投入=学校教育信息化自主投入+政府专项投入经费

政府专项投入经费=学校教育信息化自主投入经费*自主经费与专项经费百分比

学校教育信息化自主投入经费=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总和*自主投入经费与生均公用经费百分比

直接人力成本=信息技术人员年均工资总和/2+外包服务费用

间接人力成本=(校长日均工资*参与培训天数)+(教师日均工资*参与培训天数*培训人次)+【教师日均工资*完成各项教育信息化活动(如公开课、课件制作、课题、论文写作等)平均天数*学科教师总数】+(教师日均工资*教师处理各种技术问题所多花平均天数*学科教师总数)+信息化应用教师个人奖励

隐性成本=【教师日均工资*完成各项教育信息化活动(如公开课、课件制作、课题、论文写作等)平均天数*学科教师总数】+(教师日均工资*教师处理各种技术问题所多花平均天数*学科教师总数)

课程开发与支持成本=教研投入+教科研投入+【教师日均工资*完成各项教育信息化活动天数(如公开课、课件制作、课题、论文写作等)平均天数*学科教师总数】

培训投入成本=(校长日均工资*参与培训天数)+(教师日均工资*参与培训天数*培训人次)+信息技术培训投入

在产出维度,主要关注的有以下几方面:硬件设备配置和应用情况,采用计算机使用周期的概念,有利于确定政府在学校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预先制定学校未来几年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的采购计划;在软件平台方面,采用了建设和利用率两个维度来横量,有利于明确学校最需要的软件平台,有利于及时剔除应用率少的软件,这样既能节省经费投入,减少学校维护负担,还有利于整合目前学校越来越庞大的信息软件平台系统;在资源方面,从来源渠道(市级资源库、区级资源库、校本资源库、自购资源)进行了划分,有利于明确数字资源的区域构成,以便开展高效的合作共享。

2.教师信息化行为特征指标

表2从应用投入、应用活动、应用产出和应用效益四个方面罗列了教师信息化行为一、二级指标。其中应用投入主要是从教师时间投入多少来计算,用定距变量来描述;其对应的应用效益主要是从信息技术应用为教师节省的工作时间为标准,用定序变量来描述,分为8个等级(在测试的时候,我们也从教师对信息技术所带效益的定性主观描述角度来测定,但测定的结果评价等级都很高,且差异性很小,与现实有所不符,所以我们采用了比较客观时间维度来衡量);应用活动分资源制作共享、学校信息化平台应用、信息技术教育课堂应用、课堂上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目的四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由有若干个三级指标所构成,并采用5等级作为调查评价标准,获取数据属于定序变量;应用产出分为四个二级指标,其中论文发表数量用定距变量描述,参与课题情况采用的是定类变量,其他则采用了5等级定序变量来描述。

3.学生信息化行为特征指标

表3罗列了本研究中有关学生信息化行为特征的评价指标,绝大部分调查评价标准采用5等级,获取的调查数据属于定序变量。

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具有导向性,还能改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学校通过初期的诊断性评价可以具体定义阶段性具体目标,终结性评价能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效益和成果做全面价值判断,一方面能激励学校,另外一方面评价结果能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左晓梅.欧洲国家学校ICT应用效益(impact)研究述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3).

[2] 郭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效益与影响因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8(6).

[3] 马元丽,费龙.英国ICT试验床项目效果分析及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2).

[4] Anja Balanskat,Roger Blamire,Stella Kefala. The ICT Impact Report.2006.

[5] Rae Condie, Bob Munro等.The impact of ICT in schools.2007.

[6] Jin-Ho Im.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CT Use in Education.2006.

[作者:马莲姑(1981-),女,海南澄迈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技术系副教授,硕士。]

综合评价指标模型 篇11

一、引言

当前, 我们国家发达地区以及主要地区的政府信息化项目正在从覆盖政府业务阶段向与政府业务融合, 全面支撑服务型政府建设阶段过渡, 在这样一个阶段, 回顾这二十多年来的政府信息化项目投资, 信息化项目整体的绩效不佳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忽视应用是当今众多失败的信息化项目的主要原因。对信息化项目进行绩效评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

二、模型设计思路分析

政府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是通过对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指标、模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管理机制, 实现对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 逐步形成项目建设重在效益的战略导向, 不断提升信息化项目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整体水平。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主要内容包括:指标体系研究;评估方法研究;指标验证。指标体系由多项评估指标及评估指标、评分标准、指标采集方法等要素组成。评估方法采用自查、用户调查、专家现场评估等多层面、多视角的多种评价方法, 比较客观、实际和广泛地听取不同的评价意见。

三、模型设计实例

信息化项目是国家金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项目的绩效不能直接用经济效益的增加或行政成本的降低来衡量, 它间接地体现在提升知府部门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政府部门履职到位等方面。针对信息化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 应该既有系统建设和运维方面的定量指标, 也有反映项目产出的定性指标。因此, 为客观、有效地评价政府信息化项目的成效, 我们提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原理的综合评价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对政府信息化项目进行评价。

为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我们遵循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原则, 既考虑全面因素也突出重点, 既有定性也有定量, 尽量使指标间关系明确、直观。将信息化项目绩效作为评价的总目标, 然后进一步细化得到主要指标。

我们按照分级评定的方式设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前述政府信息化的绩效目标, 我们设定了7个一级大类指标, 分别为建设完成情况、系统运维水平、政府职能实现程度、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度、政务管理水平提升度、财务管理水平、项目组织实施情况等指标。为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一级指标的实现度, 又将一级指标细化为39个二级指标, 比较集中和全面地概括了政府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的要领。各主要指标意义如下:

第一, 建设完成情况。综合反映信息化项目的项目计划、执行和管理成绩。一是项目验收通过率, 为项目验收合格数占所有验收项目数的比重, 反映项目管理的成效;二是项目实施完成率, 为已实施的单位数量与应实施的单位数量的比值, 反映项目的建设完成度;三是安全设备安装率, 为已安装安全设备的单位数同应安装安全设备的单位数的比值, 反映系统安全建设情况;四是业务覆盖率, 为系统实际处理量占当期业务总量的比重, 反映各类政府业务实现信息化的程度。

第二, 系统运维水平。综合反映信息化软硬件系统运行维护的能力、水平和成效。一是系统无故障率, 为系统无故障时间占总运行时间的比重, 反映运维效率情况;二是日均故障维护数, 为维护次数与系统工作日的比值, 反映系统稳定性;三是故障响应率, 为响应次数与故障次数的比值, 反映系统运维应急能力;四是故障排除率, 为排除故障次数占总故障次数的比重, 反映系统运维能力;五是主干网络畅通率, 为全年主干网络系统畅通时间占全年主干网络系统计划工作时间的比重, 反映运维成效;六是运维服务质量抽查合格率, 为符合质量标准数量占抽样总量, 反映运维外包质量;七是数据备份成功率, 为备份系统运行正常时间占总运行时间比值, 反映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八是用户对系统稳定性评价, 定性反映终端用户对系统持续工作能力的评价;九是用户对运维响应速度评价, 定性反映终端用户对系统运维能力和服务质量的评价;十是用户对业务效率提升度评价, 定性反映终端用户对系统效率性的评价;十一是用户对系统操作便利性评价, 定性反映终端用户对系统人性化设计的评价。

第三, 政府职能实现程度。综合反映信息化对政府部门履职到位的促进和不可或缺作用。一是工作质量提升度, 定性反映信息化对工作质量的提升作用;二是行政执法规范化程度, 定性反映信息化对规范行政执法程序的促进作用;三是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度, 定性反映信息化对提升执法能力的作用, 保证执法到位, 避免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四是信息采集能力提高度, 定性反映信息化对信息采集能力的提高程度;五是系统对业务创新的影响度, 定性反映信息化对业务创新的影响程度。

第四, 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度。综合反映信息化对政府部门建设服务型机关的促进作用。一是政务公开程度, 定性反映实施信息化对政务公开化透明化的影响, 从政务网站是否实现在线咨询、在线电子投票、政务信息公开、市民参与等功能来评价;二是公共服务质量, 定性反映社会公众对政府部门实施电子政务的满意程度, 从网上审批应用情况、网上信息服务和服务渠道的多样化情况、网上咨询互动服务情况和总体满意度等方面来评价;三是突发事件应急, 定性反映政府部门在运用电子政务系统针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情况;四是资源共享程度, 定性反映跨业务、跨区域、跨部门信息资源的互动共享情况, 以及相互之间工作的协调推进情况。

第五, 政务管理水平提升度。综合反映信息化对政府部门提升内部政务管理水平的促进作用。一是政务处理效率提升度, 定性反映实施电子政务所带来的效率, 从实施电子政务能否加速工作流程、能否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来评价;二是政务处理质量提升度, 定性反映实施电子政务所带来的工作质量提升, 从信息化方式与手工操作的质量优越性来评价;三是内部控制能力提升度, 定性反映信息化对内部操作流程和关键节点的控制作用, 从工作台账、流程记录、电子监察等方面来评价。

第六, 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信息化项目的财务管理的绩效。一是实际到位率, 实际到位率是从实际到位 (万元) 占项目投入金额 (万元) 百分比方面考核;二是资金使用率, 资金使用率是从实际支出 (万元) 占实际到位 (万元) 分比方面考核;三是预算完成率, 预算完成率是从实际支出 (万元) 占预算安排 (万元) 方面考核;四是

摘要: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而国企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体, 置身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必须不断调整治理体制和管理机制,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文章从国有改革的思路出发, 分析问题, 并提出国企改革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管理者收购

一、国企改革的原因

(一)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省财政资金投入乘数, 省财政资金投入乘数指财政资金所能带动的全部资金倍数, 省财政资金投入乘数=项目投入金额合计/省财政投入金额;五是资金使用情况 (合理性) , 资金使用合理性是从主要支出内容 (经济科目) 的合理性方面考核。

第七, 项目组织实施情况。综合反映信息化项目的组织实施情况。一是财务制度的健全性;二是财务管理合法合规性;三是会计信息质量;四是业务制度的完善性;五是支撑条件的完备性;六是工作措施的有效性;七是管理过程的规范性。

四、模型设计和实施效果

(一) 确定模糊评价矩阵

首先, 建立评语集。评语集是评判者对评判对象做出总的评判结果组成的集合, 通过目标比较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评议法等来获取这个评价结果。在评价过程中, 我们对每一个属性层 (二级指标) 的每一个定性指标都设计一组模糊评价值, 如四等级的模糊评价值{优, 良, 中, 差}。对每一个定量指标都根据其特性按四等级模糊评价值转换为定性评价, 如故障排除率90%, 则假定所有的问卷调查都认为故障排除率为模糊评价“良”。

其次, 确定模糊评价矩阵。采用目标比较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评议法让评判者对各二级指标进行评判, 用各评价值 (优, 良, 中, 差) 在问卷调查结果中的占比数组成各二级指标的评价集。

(二) 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依托,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 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 是国家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 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反而出现大面积的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

由于各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为了准确评价政府信息化系统, 必须给予各个评价指标适当的权重。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下级指标相对于上一级指标的权重。在计算前聘请有关专家两两比较决定同层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

(三) 建立评判模型, 进行模糊评判

设定准则层 (一级指标) 的模糊评价集, 根据设定和公式, 我们可以得到准则层的综合评价矩阵。根据准则层的综合评价矩阵, 我们得出目标层的评价矩阵。

(四) 评判结果的处理

将评语集中的各模糊评价值量化, 规定中各元素的临界值, 设立各等级评分向量。将以上所求矩阵进行量化, 可得建设完成情况、系统运维水平、政府职能实现程度、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度、政务管理水平提升度、财务管理水平、项目组织实施情况及信息化项目的评价值, 值越大说明综合性能越好, 成本收益比越低, 系统的绩效也就越高。

(二) 所有者缺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 而经营权则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而中国人民全体作为一个总体的概念没有办法来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 所以只能由中国政府, 也就是国务院来履行出资者职能, 行使所有权。国务院也必须委托各个部委、省市等来代理行使职能, 最终各部委、省市也只能委托其他的自然人来代行所有权并进行经营管理。在这种多级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

■张楠张婷

参考文献

[1]、周文泳, 尤建新, 郑海鳌.政府投入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章卫国, 杨向忠.模糊控制理论与应用[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通用航空发展下一篇: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