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综合评价

2024-06-11

集成综合评价(精选7篇)

集成综合评价 篇1

1 集成创新与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理论内涵

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三个环节。原始创新是关键性技术的发明及应用;集成创新是系统解决基础技术发明的应用和产业化问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从狭义上说,集成创新仅指对技术的集成,由于技术和科学都有组合效应,可以通过一个或若干个新技术同已有技术或它们彼此之间产生各种组合,从而合成或生成新的技术。从广义上说,集成创新不仅仅指技术的集成,还包括其他很多方面的集成。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从事集成创新活动,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的能力总和,其能力建设归根到底取决于对企业及其集成创新系统的科学管理。企业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一部分,其归根结底的主体是企业,这种创新有多种形式,可以通过整合、利用企业内外部的各个中创新资源来实现自己效益的最大化,也可以通过建立新的技术平台或改变企业的核心技术,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能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2 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构成

对于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构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比较常见的是将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分解为集成外部资源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制度创新能力。这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首先,集成外部资源能力要素是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的基础要素,是对企业集成创新活动影响最大的环境背景要素;其次,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最后,企业制度创新体系是促进技术创新能力要素与集成外部资源能力要素形成良性互动与有效组合的必要保障。可见,在企业的集成创新结构系统中,集成外部资源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制度创新能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1 集成外部资源能力

集成外部资源能力,是指企业除了优化内部的创新资源以及引进利用现有的创新成果外,更要突破自身体制、机制及观念上的束缚,同其他企业相互合作,共享资源,共同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提升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一般把集成外部资源能力分解为整合资源能力和企业合作交流程度两个方面。

2.2 企业制度创新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有一系列的诱导机制,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这两大系统合理整合在一起,才能形成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的现实力量。企业制度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企业外部制度创新;企业内在的制度创新。其中,企业内在机制创新则是企业制度创新的主体。

2.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扩散能力。企业创新资源投入的多少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是技术创新活动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也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创新产出是企业创新系统的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投入所带来的结果,是对企业过去的创新要素组合的有效性检验,也是决定企业未来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把它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来考虑。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反映了企业创新产品的市场化能力和创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渗透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要素。

3 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根据以上对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分析,评价企业的指标体系按结构性指标划可分为: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集成外部资源能力,每个指标再细分为若干小指标。比较典型的还有将集成创新能力分解为技术集成能力、战略集成能力、知识集成能力、组织集成能力四分法以及人才素质、产品结构、运行机制、技术开发、适应市场、获奖荣誉六分法,等等。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后,还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不同,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因此评价方法的合理选择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在选择评价方法时,应结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评价任务的要求,做出科学的选择。根据已获得的文献资料,发现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涵盖面广,种类较多,常见的有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AHP层次分析法、秩和比法、灰色关联分析法、BP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EDA数据包络分析法,集对分析法等等。

3.1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企业集成创新评价中比较常用,主要的方法有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也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主成分分析是把各变量之间互相关联的复杂关系进行简化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或协方差矩阵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利用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形成几个综合指标(主成分),在力保数据信息丢失最少的原则下,对多变量的截面数据表进行最佳综合简化。使得在研究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

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它也是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它也是属于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

聚类分析根据一批样品的许多观测指标,按照一定数学公式具体地计算一些样品或一些参数的相似程度,把相似的样品或指标归为一类。而判别分析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已知历史上用某些方法把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组的情况下,来判定新观测样本应归属的级别。

这类方法一般是利用指标的相关性,筛选出少数综合性的指标,然后确定权重,最后对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优点在于定量化的数据处理,合理科学的计算方法,避免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美中不足的是对数据要求比较高,样本容量不能太小,资料要求服从一定分布,大大限制了此类方法的应用范围。

3.2 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1986年由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pper创建的。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对多投入、多产出的多个决策单元的进行效率评价,它是研究具有相同类型部门的相对有效性的有力工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适于处理多指标数据,并且不需要数据本身满足一个明确的函数形式,因此,该方法在很多领域被认为是一种主要的评估工具。

3.3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提出的,它是将决策相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出分解、判断、综合的系统思维方式。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很快在世界范围得到重视。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3.4 模糊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1965年由美国控制论专家首次提出的。它是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对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的那些模糊的、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定量化,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可以进行比较和判别的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进而解决具有模糊性的实际问题。是一种较科学和很有价值的方法。

3.5 灰色综合评价方法

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来的。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系统的关联度分析法。对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如果两者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基本一致,则认为两者关联度大反之,两者关联度就小。其基本思想是依据关联度对系统排序,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主要用于解决一些包含未知因素的特殊领域的问题,它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气象等学科。优点在于对样本数据没有特殊的要求,计算方法比较简便。

3.6 集对分析理论

集对分析(Set Pair Analysis)是我国学者赵克勤先生于1989年创立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对系统作同异反定量刻划和研究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统一处理模糊、随机、中介等不确定性系统。所谓集对,就是具有一定联系的两个集合所组成的对子,集对分析的基本思想主要是从同、异、反联系的角度辩证和系统地研究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联系、可变与转化。体现了系统、辨证、数学三大特点。主要优点是系统全面的研究问题,把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同时考虑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适用范围更广。目前,集对分析理论已在自然科学、社会经济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原理各异,各具特点。在选用综合评价方法时,应当注意根据研究目的和所收集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合理运用,才能有效地发挥综合评价方法的作用,才能最真实地对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子静.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综述[J].中国外资,2008,(8).

[2]孙金梅,秦江波,高日善.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及其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与理,2008,(3).

[3]肖玉兰,吴秋明.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

[4]李守亳.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2).

集成综合评价 篇2

随着系统工程学的发展, 人们发现在科研系统工程中, 系统评价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分析是不够的。目前, 业界还没有一套完善地反映开放式IVR系统整体效能的指标体系, 其效能指标也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本文将从定性-定量-定时-定位四个角度, 创新地运用“四定分析综合集成法”[1]来对IVR系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2 开放式IV R系统模型建立

2.1 开放式IVR系统

IVR (交互式语音响应) 是呼叫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用于为用户电话来访提供语音提示, 引导用户选择服务内容和输入电话事务所需的数据, 并接受用户在电话拨号键盘输入的信息, 实现对计算机数据库等信息资料的交互式访问。IVR可以取代或减少话务员的操作, 达到提高效率、节约人力、实现24小时服务的目的。同时也可方便用户, 减少用户等候时间, 降低电话转接次数。开放式IVR系统, 即处于网络中的IVR系统。

2.2 电信级IVR系统模型

IVR系统即呼叫中心系统是基于计算机电话集成 (CTI) 技术发展起来的, CTI技术是电话交换 (程控交换) 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机融合, 因此, 呼叫中心技术拥有以下特点:以程控交换技术为基础开发, 由局用程控交换机发展而来, 具有技术成熟、功能强大、性能稳定的优点, 其缺点是投资较大, 适合于中大型呼叫中心、特别是运营企业的呼叫中心建设。电信运营商的IVR系统, 采用如图1所示的系统模型。

交换接入层 (ACD) 完成PSTN交换网络的接入、智能排队及业务支撑层提交的业务控制任务, 所提供的平台要具备组网能力。

业务支撑层 (CTI) 是交换与具体业务之间的支撑系统, 它针对具体业务对话务的需求, 通过解释转化为任务, 向交换接人层提交, 在业务实现层的配合下, 完成丰富多变的话务功能。

业务实现层 (SCE) 通过API接口按照具体应用的话务需求向下层提出需求, 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具体的应用, 它是系统计算机网络侧的应用。

2.3 开放式IVR系统模型

当IVR系统处于网络中与其他计算机系统互连时, 它便属于开放式IVR系统。而IVR系统模型三层架构中每一层均可处于开放式环境, 因此, 开放式IVR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3 开放式IV R系统级评估范式

3.1“四定分析综合集成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作为科研系统工程的传统方法, 得到了中外学者们的普遍重视, 钱学森院士进而倡导研究复杂开放巨系统应采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然而, 正确的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否处于同一时空框架内, 否则即使是相同的质-量关系也会因时空的变换而转换, 相等的量与不同的时间、空间相结合也会产生完全相异的质。因此, 当科研系统工程面对的是具有强烈时空特性的复杂问题时, 就不能仅从质与量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而应将其纳入质-量-时-空的四维思考范式, 采用定性-定量-定时-定位相结合的“四定分析综合集成法” (见图3) 来全方位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3.2 开放式IVR系统级评估范式

在四定分析综合集成法的思考范式中, 复杂问题的系统分析首先应建立在准确的时-空分析基础之上;因此, “四定分析”的“综合集成”有一定的内在层次 (见图3和图4) , 定时-定位的时空分析是进一步开展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 它的作用在于划定问题的时空边界, 是分析复杂问题的基本条件。其次, 系统分析中的定性、定量、定时、定位分析诸要素间又存在着紧密联系, 任一要素都不可完全独立于其它要素之外。定性分析, 只有在与定量、定时、定位分析相结合后才会形成全面的、准确的质的认识。失去了时空条件与质的认定, 单纯量的测定也失去了意义, 而没有质-量分析的定时-定位分析又会失去分析的目标。因此, “四定分析”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内在层次性强调定时-定位分析的基础性, 各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则揭示出面对复杂系统时应运用“四定分析综合集成法”四维结构的整体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IVR系统评价运用以上“四定分析综合集成法”中的四个维度:定性、定量、定时和定位逐一展开。

4 开放式IV R要素级评估方法簇

4.1“四定分析综合集成法”用于开放式IVR系统评价

可以分别从定性、定量、定时和定位四个维度开展, 定性包括:响应能力、承载能力、可靠性和可用性。定量包括: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系统恢复时间、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定时包括:设计阶段、工程阶段和运维阶段。定位包括:接入层、接口控制层和应用层。

4.2 开放式IVR系统性能评估模型建立

按照上述评价方法, 结合“德尔菲”法, 我们给出了各个阶段的指标权重配比模型, 具体结果如表1、表2。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IVR系统进行效能分析, 提出了一个IVR系统那个效能综合指标体系, 根据“四定分析综合集成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划分。对于各种指标, 其获取方法可以有所不同, 如仿真方法、数学分析方法、测量方法等。效能指标综合评估也有许多方法可采用, 限于篇幅, 这些问题留待今后讨论。

参考文献

[1]刘劲杨, 刘波, 刘德权.科研系统工程的“四维结构”与“四定分析”[J].自然辨证法研究, 2002, 5.

集成综合评价 篇3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石能源危机及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均将目光投向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对大规模电动汽车的探索和研究已成为一大热点。电动汽车充电站作为电动汽车的能量来源,是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基础。建设高效、便捷、经济的充电站网络,成为电动汽车广泛应用的先决条件[1,2]。充电站的选址则是充电站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献[3]分析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及对充电技术的要求和影响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的相关因素,对充电站布局规划仅提出了原则性建议。文献[4]对3种电动汽车充电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从外部接入电能角度对充电站的建设进行了初步研究。文献[5]将模糊评价与层次分析(AHP)法相结合,建立火电厂工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文献[6]将灰色理论和AHP法应用在火电厂选址研究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文献[7]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评价变电站站址。目前,在电动汽车充电站站址规划与选择领域还没有成形的理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利用德尔菲(Delphi)法、灰色统计决策方法和AHP法在处理综合评价问题中的优势,结合Delphi法和灰色层次分析(GAHP)法对电动汽车充电站站址进行评价,为选址最优决策提供依据。

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具体情况,选取影响站址最优选择的相关因素,建立初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lphi法[8],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和个人观点对初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匿名评选,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各专家按预先制定好的评价指标重要程度等级及量值,对初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进行重要程度评价。采用专家意见集中度和离散度作为确定评价指标的标准。

假设初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某层有H个指标,由V个专家对其进行评选,指标重要程度等级级数为N(一般取值为5)。

专家意见集中度和离散度σi分别采用加权平均法和标准差进行计算:

其中,Ej为指标的第j级重要程度的量值;nij为将第i个指标评价为第j级重要程度的专家人数。

根据充电站的实际情况,将作为将指标纳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条件,最终建立起充电站候选站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对某目标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各个指标的权重需根据其对相应目标贡献的大小来确定。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本文考虑到充电站选址的特点,选用AHP法[9,10,11,12,13,14,15,16,17,18]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2.1 判断尺度

一般采用1~9级标度法[10]将各要素的重要性进行数量化操作,以表示其对目标的重要程度,如表1所示,表中的判断尺度为因素Bi、Bj相比较的重要程度等级。

2.2 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某一层的要素针对上层某个要素,相互之间按重要程度一一进行对比而产生的矩阵。例如,图1中A层有1个目标A,B层中有n个以A为目标的要素Bi(i=1,2,…,n),其判断矩阵为:

其中,bij为针对目标A,要素Bi与Bj的重要性指标wi与wj的比值,即:

其中,wi(i=1,2,…,n)由领域专家结合表1采用Delphi法打分得到。

2.3 组合权重

采用AHP的根法计算权重。对P中每行元素求几何平均值得到向量:

其中,

对M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求得相对权重向量:

其中,

在求得相邻上、下2层中下层要素对上层要素的相对权重后,采用AHP的组合权重计算方法得到底层要素对最顶层目标的组合权重W。

由于要素间重要性的比较是人为完成的,结果不一定完全正确,因此,引入衡量判断矩阵准确性的一致性比例rc[9]。计算矩阵P特征值λ的近似公式为:

令λmax=max(λi)(i=1,2,…,n),一致性指标一致性比例其中,kr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由查表得到。如果rc≤0.10,则认为判断矩阵正确,否则需要对其进行调整。

3 评价指标值矩阵

假设参加充电站选址决策的专家编号为x(x=1,2,…,m),候选站址编号为y(y=1,2,…,e),评价指标编号为z(z=1,2,…,f),候选站址所属灰类编号为k(k=1,2,…,s)。

采用Delphi法,在互不通信的情况下,评价专家x针对评价指标z对候选站址y进行评价,给出评价指标值dzxy。由评价指标值组成各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值矩阵:

4 灰色评价过程

4.1 候选站址评价灰类

根据充电站建设的实际需求确定评价灰类的内容、灰类k和灰类的白化权函数fk(dzxy)[8]。

4.2 灰色评价系数

由Dz和fk(dzxy)计算出候选站址y对评价指标z属于评价灰类k的灰色评价系数:

候选站址y对评价指标z的总灰色评价系数为:

4.3 灰色评价权向量和矩阵

由各灰色评价系数hzyk和总灰色评价系数hyz计算灰色评价权及其所需满足的条件:

由此得到候选站址y对评价指标z的灰色评价权向量:

由Ryz得到灰色评价权矩阵:

4.4 最大灰色评价权向量和矩阵

根据灰色评价权向量Ryz求得候选站址y对评价指标z的最大灰色评价权:

由各候选站址对评价指标z的最大灰色评价权得到最大灰色评价权向量:

同理得各候选站址针对所有评价指标的最大灰色评价权向量并组成最大灰色评价权矩阵:

4.5 合理性综合评价值和最优站址确定

记最大灰色评价权矩阵的列向量的转置向量Ry为综合评价权向量,它由专家组在考虑了所有指标的情况下对候选站址y作出综合评价得到。由前面计算所得的各评价指标对总目标的组合权重W和综合评价权向量Ry计算候选站址的合理性综合评价值ly:

对所求出的e个候选站址的合理性综合评价值进行比较,最大者为规划建设充电站的最优站址。

5 某电动汽车充电站候选站址最优决策实例

采用Delphi法对某欲规划建设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根据专家意见得到候选站址合理性分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并由专家对体系中相邻上、下层各要素间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估、打分。经专家评定,对于目标A,B层中的4个要素重要性大小依次为B2>B3>B1>B4。使用AHP法计算B层要素相对A层和C层要素对B层要素的权重,则判断矩阵PB-A、PC-B1、PC-B2、PC-B3、PC-B4及相应的相对权重向量为:

采用AHP的组合权重计算方法计算C层要素对目标A的组合权重WC-A。令wC-B=[wC-B1,wC-B2,wC-B3,wC-B4]为C层要素对B层要素的相对权重矩阵:

实例中有3个候选站址,采用Delphi法,由5位专家按图1中的13个指标依次对3个候选站址进行打分,打分范围为1~20分,打分依据为欲规划建设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实际情况及领域专家的经验和前瞻性估计。由专家的打分结果得到各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值矩阵Dz(z=1,2,…,13)。例如,对评价指标C13(充电站建设对电网安全运行影响的可接受程度):候选站址1邻近一变电容量较大的变电站,能满足充电站的电能需求并且对电网安全运行影响较小;候选站址2能可靠接入一变电容量较大的变电站,但距离稍远,线路损耗稍大;候选站址3通过接入邻近的2个容量较小的变电站来获取电能,供电可靠性较高,线路损耗小,但充电站的高峰负荷可能对这2个变电站造成一定的负载压力。各专家根据3个候选站址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知识、经验和个人观点,在1~20分的范围内,针对评价指标C13依次对各候选站址打分,得到评价指标C13的评价指标值矩阵D13:

此处的评价灰类选择决策灰类,设3个候选站址属于3个决策灰类:优方案、中方案和差方案。3个灰类的白化权函数图像分别如图2—4所示。

将评价指标值矩阵D13中各元素依次代入相应白化权函数中,并计算得到3个候选站址对评价指标C13的灰色评价权矩阵R13和最大灰色评价权向量R13max为:

同理得到3个候选站址对其他评价指标的最大灰色评价权向量,则针对所有评价指标的最大灰色评价权矩阵Rmax为:

由综合评价权向量Ry(y=1,2,3)与组合权重WC-A计算候选站址y的合理性综合评价值ly:l1=R1WC-A=0.739,l2=R2WC-A=0.695,l3=R3WC-A=0.680。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候选站址1的合理性综合评价值最大,故候选站址1为该欲规划建设充电站的最优站址。

6 结论

本文结合Delphi法和GAHP法形成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弥补了传统方法在解决信息灰色、非量化信息多以及受评价人员主观因素影响等问题时的不足,适用于单目标和多目标的大范围搜索空间的最优决策问题。该方法解决了电动汽车充电站站址评价中影响因素多、层次多、灰色信息多等问题,同时实现了理论与经验互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例证明该方法为电动汽车充电站站址最优规划及其他最优规划决策问题提供了新的实用性方法。

摘要:将德尔菲(Delphi)法和灰色层次分析(GAHP)法集成为一种新的综合评价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最优决策中。采用Delphi法建立电动汽车充电站站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AHP法量化定性影响因素,处理不确定性灰色因素,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候选站址的合理性综合评价值,为充电站选址最优决策提供依据。实际算例证明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综合集成研讨厅概述 篇4

为处理经济系统这类复杂巨系统及其有关的决策问题, 钱学森等1990年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1992年又进一步把该法加以拓广, 形成“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本文对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进行概述。这个方法就是“以人为主, 人机结合,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 并在工程中逐步实现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二、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

综合集成研讨厅起源于系统工程的提出, 是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综合集成是人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综合专家群体的定性认识及大量专家系统所提供的结论及各种数据与信息, 经加工处理使之上升为对总体的定量认识。其实质是指导人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 把专家的智慧、计算机的高性能和各种数据、信息有机结合起来, 构成一个统一强大的问题求解系统。

综合集成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集成, 它是将人作为系统的组成部分, 人机共存, 人机分工, 各自发挥自身优势;综合集成的过程是一个从定性到定量循环递进的复杂过程。这种技术充分体现了人机结合的思想, 在综合集成的过程中人始终起到主导的作用。

三、综合集成研究方法论

从方法论层次看, 综合集成方法对复杂巨系统研究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 研究路线。

综合集成方法采取了从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研究路线, 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 把宏微观研究统一起来, 最终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 技术路线———综合集成方法采取的是人、机结合, 人、网结合, 以人为主的技术路线。

这个技术路线是以思维科学为基础。从信息处理来看, 人脑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 它是定量、微观的信息处理方法;另一种是形象思维, 是定性、宏观的信息处理方式。人的创造性主要来自创造性思维, 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 也是定性与定量结合。在逻辑思维方面, 计算机比人脑更善于信息的精确处理;但在形象思维方面, 现在的计算机还不能给我们以任何帮助。如果能把人脑和机器结合起来, 以人为主, 人和计算机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和谐地工作在一起形成“人帮机、机帮人”的合作方式, 这种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就具有更强的创造性和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三) 实现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综合集成。

信息的综合集成可以获得知识, 信息、知识的综合集成可以获得智慧。现在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人、机结合, 人、网结合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和智慧。复杂系统或复杂巨系统常要跨学科、跨领域, 对这些问题能提出经验性假设, 通常要由不同领域、学科专家构成的专家体系, 依靠群体的知识和智慧才行。但要证明其正确与否, 仅靠自然科学中所用到的各种方法是不够的。这就要依靠人、机结合, 以人为主的研究方式。机器能做的尽量由机器去完成, 通过人、机结合, 实现信息、知识和智慧的综合集成, 通过人机交互、反复比较、逐次逼近, 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

四、综合集成方法的运用

应用综合集成方法研究和解决复杂系统或复杂巨系统问题时, 它是专家群体和机器体系结合起来的研究方式和工作方式。综合集成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一) 定性综合集成。

综合集成方法是面向问题的。对复杂系统或复杂巨系统能提出问题、形成经验性假设, 通常不是一个专家或一个领域专家群体所能提出的, 它需要不同学科、领域专家构成的专家体系深入研究、反复研讨、逐步形成共识。专家体系中的每个专家都有自己掌握的科学理论、经验知识, 这些知识都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 都能从一个方面或一个角度去研究复杂系统或复杂巨系统问题, 把这些专家们的科学理论、经验知识、以至专家智慧, 通过结合、磨合和融合, 从不同层次 (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 、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去研究复杂系统或复杂巨系统的同一问题, 就会获得全面认识。这个过程以形象思维为主, 是信息、知识、智慧的定性综合集成, 这个经验性假设与判断, 只能由专家体系提出, 机器体系是提不出来的。但是, 机器体系可以帮助专家体系去提出, 这里也需要人、机结合。

(二) 定性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

为了用严谨的科学方式去证明或验证经验性判断的正确与否, 我们需要把定性描述上升到系统整体的定量描述。这种定量描述可以用指标体系。实现这一步的关键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专家体系利用机器体系的丰富资源和它定量处理信息的强大能力, 通过建模、仿真和实验等方式来完成这一步。

(三)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

定性综合集成形成问题的经验性假设与判断的定性描述, 经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获得定量描述。专家体系再一次进行综合集成, 在这一次综合集成中, 由于有了新的定量信息, 经过研讨, 专家们有可能从定量描述中, 获得证明或验证经验性假设和判断正确的定量结论, 如果是这样, 也就完成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但这个过程通常不是一次能完成的, 往往要反复多次。如果定量描述还不足以支持证明和验证经验性假设和判断的正确性, 专家们会提出新的修正意见和实验方案, 再重复以上过程。这时专家们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已融进到新的建议和方案之中。通过人、机交互、反复比较、逐次逼近, 直到专家们能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实现和应用定量描述中证明和验证了经验性假设和判断的正确性, 获得了满意的定量结论, 这个过程也就结束了。这时的结论已从定性上升到了定量, 不再是经验性假设和判断, 而是经过严谨论证的科学结论, 这个结论就是现阶段我们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如果定量描述否定了原来的经验性假设和判断, 那也是一种新的认识, 又会提出新的经验性假设和判断, 再重复上述过程。综合以上所述, 从定性综合集成提出经验性假设和判断的定性描述, 到定性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得到定量描述, 再到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获得定量的科学结论, 这就实现了从经验性的定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定量认识。 (图1)

五、实际应用举例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 通过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应用, 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或生活环境, 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由此可见, 绿色建筑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这个复杂的集成系统决定了其在各个阶段需要整合各个建筑领域的人员参与, 比如在概念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建筑相关的能源、水、材料、小区规划、光照、室内外舒适度、隔音、空气质量、建筑设计、项目过程监管等十几个方面的问题, 整合建筑设计、给水排水、采暖通风、能源、建筑材料、室内环境、过程管理、规划等领域的专家研讨, 并进行相应的计算机模拟, 因此综合集成研讨厅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六、结束语

综合集成研讨厅是我国科学家提出的研究领域, 面对复杂的系统, 把人的心智与机器的机智结合起来, 发展人、机结合的系统, 发展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 从而进入“人机结合的大智慧时代”。这一方法体系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及其方法论, 重点介绍综合集成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综合集成研讨厅,人机结合,从定性到定量

参考文献

[1]于景元, 周晓纪.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实现和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10.

[2]黄志澄.以人为主, 人机结合,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6.

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研究 篇5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未来作战战场上, 指挥信息系统将改变以往信息系统之间的彼此独立、自成体系的建设格局, 不在呈现出“信息孤岛”、“信息烟囱”的局限性现象, 信息来源具有全方位、信形式多样化、复杂性的特点, 但是正是因为这样, 便会导致了信息空间数据的庞杂, 如何将有效地利用整合各种信息?如何将指挥信息系统各种信息综合集成, 提高指挥信息系统的整体作战效能, 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目前被认为是提高指挥信息系统一体化程度、使用效益和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关键技术。

1 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2.1 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概述

S0A是一种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 是一种设计和构建松散耦合的软件解决方案的方法。SOA架构的基本元素是服务, 服务作为用于业务流程的可重用组件, 它提供信息服务或简化业务数据的状态迁移过程, 响应客户的请求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从体系结构的角度来看, 在SOA中包括三种角色服务请求、服务注册者和服务提供者。

(1) 服务请求者。是需要使用服务的应用程序、软件模块或其他的服务, 通过服务注册者发现并调用所需要的软件组件或应用程序。

(2) 服务注册者。集中存储服务信息, 以便于服务请求者查找。同时服务提供者可以把所要提供的服务在服务注册者处进行注册。

(3) 服务提供者。提供符合契约的服务, 负责将服务信息发布到服务注册者, 响应服务请求者的命令并为之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SOA架构中, SOA中的每个实体都扮演着服务提供者、请求者和注册者这三种角色中的一种 (或多种) 。SOA中的操作包括发布、查找、绑定和调用, 其具体的流程为:服务请求者使用查找操作来定位服务, 查找服务的操作由用户通过用户界面或者通过其他的服务发起;服务提供者将服务的描述信息发布到服务注册者以便服务请求者发现和调用;绑定和调用在获得服务描述信息之后, 将根据描述信息在运行时直接激活服务。

2.2 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

由于技术及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造成现有指挥信息系统构架大都不是面向服务的框架, 对作战需求的变化难以作出快速反应。大多指挥信息系统面向单个应用开发, 设计的各个系统都是以各自应用为中心, 这造成了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不一致, 数据库类型不统一, 各系统使用的平台不兼容。而面向服务最大的价值在于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并使其能与业务同步。它改变了过去指挥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先开发、后集成的方式, 实现了开发与集成的统一, 使传统的信息系统集成由静态集成向动态集成转变。

2.3 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指挥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 必须先进行顶层设计, 也是数据集成的前提。做好系统顶层设计工作, 对于提高效率, 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部署, 确保按统一的技术体制和标准规范进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指挥信息系统集成体系结构由下至上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服务层、业务支撑层、业务构件层。其体系结构如图1。

各层的主要功能:

业务支撑层是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主体, 为系统提供基础服务环境, 在逻辑上位于业务构件层和数据服务层之间, 为各个功能域系统和业务系统的灵活及集成提供集成环境和开发工具。

数据服务层通过统一格式的数据访问, 解决信息访问不标准、不规范的问题, 通过网络环境架构服务来提高信息的共享性。

业务构件层需求进行系统集成的成果, 可构建生成面向服务的不同业务系统, 以Web服务形式存在的指挥信息资源可以得到集中、有效的管理。

系统框架构建在硬件设施上, 主要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集成框架主要包括服务总线、服务管理和流程调用, 其中, 服务总线为系统内或系统间的应用提供服务发布、服务调用的、消息处理、事件触发等功能, 实现服务交互双方的松耦合;服务管理软件为系统的服务资源进行控制和调度, 实现服务的部署、注册、发布、查询、权限管理、绑定/调用控制, 并对服务运行进行监控;流程调度服务主要为上层应用系统提供各种信息交互机制, 通过抽象出业务系统的统一信息/消息模型, 实现针对应用的信息按需订阅/发布机制, 完成系统运行流程及信息流的控制。

面向业务组合时, 业务层通过对服务层相关服务的集成和定义, 可构建生成面向服务的不同业务需求。

3 面向服务的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

指挥信息系统具有软件规模巨大、信息需求变化大、信息交互复杂、功能扩展需求多特点, 因此在系统集成方面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需要以提高系统互操作性为主要目标, 及时制订或修订信息系统的各种技术体系和标准;另一方面, 更需要研究一套支持随需应变的敏捷软件技术, 研制一种能适应信息资源各种可能变化的平台软件。

3.1 综合集成总线技术

运用总线集成技术, 能大大降低应用程序之间和功能构件之间的耦合度, 满足系统大规模、高动态的集成需求[4]。

软件集成包括数据总线、过程跟踪、重组控制等, 其中数据总线支持应用构件的即插即用, 实现信息系统高性能、支持容错的数据分发。

通过构建满足应用程序或功能构件“即插即用”服务功能的软总线, 基于该软总线, 任何应用程序或功能构建, 都能直接集成到该系统环境中, 与其他应用程序段或功能构件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交互, 实现基于总线的系统集成。

针对软总线需要重点解决的构件动态管理、信息按需获取等问题, 采用信息订阅分发机制, 基于构件的动态管理, 实现构件注册/注销、构件信息交互, 从而支撑功能构件的“即插即用”。

3.2 面向服务重组的技术机制

运用面向服务重组技术, 可解决信息系统面向服务的动态重组能力, 提高系统快速、动态重组能力, 满足大规模、高动态的业务系统动态重组和部署需求。在系统集成和构建过程中, 跟踪系统中的信息流、控制流, 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并记录与存储, 并对系统框架内的各构件、各实体以及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系统通过重组控制软件完成容错配置信息管理和构件重组调度功能, 体现在业务层为支持面向系统不同需求的功能布局重组。

集成部署工具需要重点解决的功能调用、调度管理、重组控制等问题, 具体解决方法如下:

3.2.1 功能调用

基于软总线, 各功能构件间通过发送消息来完成功能的调用。消息由软总线框架进行统一接收和转发。各功能构件发布自身所能提供的功能, 发布的功能通过发送该消息进行功能调用。

3.2.2 调度管理

集成部署工具根据一张动态配置表调度各功能构件运行, 配置表中相信描述了各功能构件的标识号、执行程序名、工作路径、启动状态、检测标志等信息。集成部署工具收集所有模块的动态信息填入运行态信息管理表, 在应用系统运行过程中, 集成部署工具会根据动态运行信息管理表来监视各功能构件的运行。

3.2.3 重组控制

在集成部署工具的统一调度下, 由于各功能构件统一使用集成部署工具提供的标准接口与集成部署工具进行交互, 并统一受集成部署工具的调度与管理。集成部署工具根据功能台构件配置表调度各功能构件运行。各功能构件在集成部署工具的支撑下完成功能调用、信息交互及容错处理。

4 结束语

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技术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 可重用性及可重组能力, 但目前相关技术还不十分成熟, 加之指挥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 对面向服务的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 对于促进军队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罗雪山, 等.指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维明, 等.信息系统建模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7.

[3]叶钰等.面向服务体系结构及其系统构建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5, 25 (2) :32-34.

浅析办公综合信息系统集成 篇6

办公综合信息系统的集成应基于计算机与通讯理论与办公实践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在系统的稳定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的基础上满足各个终端的使用需求, 同时满足管理方便、简洁的要求, 确保办公综合信息系统能够真正实现为客户的服务。

从办公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上具体看, 包括了两个方面, 一是适当的环境, 即能够为使用终端与管理、维护端正常使用的物理环境, 同时能够适用于网络安全使用。二是配置公共资源的服务体系。对综合信息系统中的使用、管理、维护等环节进行有效的规划、研发、使用、维护, 实现客户端、信息资源、权限、配置等多方面的统一有效管理, 实现统一的管理端口, 达到后台管理统一化与终端服务个性化的统一。

2 系统构架

办公综合信息系统的构架应基于标准的系统应用与物理安全环境, 同时实现标准、统一、合理的构架体系, 实现业务开展的需求, 客户终端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单项业务与组合业务的开展, 在规范的综合信息系统平台上实现网络办公的需求。

3 系统功能设计

该系统实现了用户身份、资源、授权和配置的综合管理, 使各项管理更规范、更高效。

根据业务需要设计了如下功能模块:

公文流转:

按照WFMC等国际标准设计公文流转的工作引擎, 实现公文管理系统中的公文流转系统集成。公文流转系统集成了标准模式下的并发、顺序等功能, 实现满足客户的各种复杂的业务办理需求。并且根据客户的需求实现客户端自定义方式的相关工作需求, 从而达到使用不同客户需求的公文流转系统。

交换公文系统:

用于不同部门间的无纸化电子办公中的公文处理。包括公文起草、公文修改、公文编号、涉密公文管理等等子栏目。并可针对交换的文件进行催办、回执、拒收等操作。

档案管理:

公文运转完毕, 进行归档, 公文将归到部门档案室管理系统。部门档案室管理系统管理本部门的档案, 进行档案的基本操作, 最后移交到档案馆;档案管理系统管理档案, 将归档的档案、案卷进行整理, 最终形成可以供单位查询、借阅的标准档案。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与发布是办公信息系统中信息资源管理的环节, 是客户端及外网客户查询的重要平台, 信息发布系统能够轻松构建OA系统的信息内容, 同时, 具有管理统一化与子栏目个性化的特点。其中, 含有工作动态, 信息发布, 单位日志、相关制度查询、政务信息组织机构管理信息、大型项目监管信息、企业文化等相关子栏目与管理模块。

会务管理与服务:

通过办公信息视同, 实现对于会议场地、会议设备资源等管理, 并通过上述时间管理模块, 实现会议场地的合理有效使用, 并通过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会议时间、地点、参加人的计划, 并发布会议通知。会务管理与服务模块同时还能够对于可公开的会议内容进行视频、文字等方式的记录, 同时将会议纪要等相关内容发布于信息发布平台上。按照以上需求, 会务管理与服务模块主要内容有:会议时间、地点、参加人、可使用座位数、相关音响、相关视频设备的管理等相关内容。

制定会议计划时, 需要填写会议级别、名称、议题、主要内容、召集部门、会议室、出席人数、人员、主持人等各项内容, 软件会自动判断相关人员、会议室的时间安排是否有冲突并给出提示信息。

另外, 还可以实现对会议的经费、会务人员、办公用品、文件材料、代表、议程等分别进行更详细的管理。

微信平台:

建立微信平台, 随时将会议通知、提醒、待办事宜等消息发送到相关工作人员的手机上, 同时具有反馈功能。

领导活动安排:

发布领导一周的活动安排, 主要功能包括:

定位查询日期, 以万年历的方式显示出来。

创建日程安排:实现办公规范化, 完成日程安排的秩序化, 内容涵盖会议、提醒、例会等相关内容。

日历功能:实现员工个人工作安排的时间有序管理, 提供直观立体的日历表格, 方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个人时间。

日历简表:通过公布于内网中的日历时间安排, 给他人提供个人的时间安排, 便于使用空余时间联络。

时间冲突检查:通过对日程安排、日历功能、日历简表的时间检索, 发现时间冲突的事端, 提示用户, 实现时间的合理安排。

时间提示功能:通过闹铃、短信、微信等方式提示用户日历安排中的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紧急的活动, 还可利用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提醒。

网上论坛:

提供一个基于web的BBS讨论系统, 允许用户发布主题、答复别人的主题, 可根据需要新增子系统。

个人工作台:

包括任务提醒、电子邮件、个人通讯录等。

4 信息系统安全

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集成分析 篇7

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北京1号线一期始建于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截止到2015年12月底,我国近30个城市开通地铁,地铁建设进入黄金时期。已建或在规划的地铁系统中,均不同深度的涉及到综合监控系统集成设计的问题,综合监控系统集成对保证地铁安全可靠运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国内却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指导综合监控系统的建设,一般各轨道交通集团借鉴先前地铁的设计或本身的规划需求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本文对综合监控系统集成方案进行分析,并以轨道交通7号线为例,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地铁建设方案设计提供可鉴性。

1综合监控系统集成综述

1.1综合监控系统组成

综合监控系统(Integrated Supervisory Control System,ISCS)作为统一的综合信息化平台,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为底层基础,通过各专业硬件接口,集成或互联多个子系统的中央级功能,统一的集成平台对各子系统进行监管,此设计不仅实现了各个子系统间的信息资源无障碍共享,还为轨道交通能够高效率运行提供了保障。如图1所示,综合监控子系统包含但不限于环境监控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ire Alarm System,FAS)、门禁系统(Access Control System,ACS)、屏蔽门控制系统(PSD System Controller)。

在地铁综合监控系统设计中,子系统进入综合监控层有两种介入方法:一种是子系统的集成方法,综合监控系统完全取代该子系统的监控层,全部功能由综合监控实现,子系统不再有独立的传输网络,如图2所示;另一种是子系统的互联,一些子系统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不适合与ISCS以集成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需采用与ISCS的互联形式,该子系统仍保留完整的系统结构,具备监管层,有独立的传输网络,并与ISCS通过子系统接口共享必要信息,ISCS在互联关系中作为辅助监控或实现联动需要存在于互联系统中,见图2互联系统与ISCS的结构划分。

在既有地铁系统中,集成和互联通常按照以下划分。

(1)集成

1)电力监控系统(SCA-DA);

2)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

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含隧道火灾探测系统(TFDS);

4)电气火灾监测系统;

5)电能管理系统。

()互联

1)站台门(PSC);2FG

2)防淹门(FG);

3)自动售检票系统(AFC);

4)广播系统(PA);

5)电视监视系统(CCTV);

6)乘客信息系统(PIS);

7)门禁系统(ACS)。

1.2综合监控系统横向集成

根据各子系统业务类型和特点,ISCS中的子系统归为三类:

(1)建筑物安全类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电力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电视监控系统等;

(2)行车安全类系统车辆系统、信号系统、屏蔽门系统、防淹门系统等;

(3)信息服务类系统乘客信息系统、广播系统、售检票系统、通信系统等。

ISCS集成(或互联)是把以上三类子系统结合到ISCS平台上,实现各系统间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交互功能。

各专业子系统与ISCS的集成,本质在于ISCS架构的设计。根据各轨道交通集团的实际建设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设计方案,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综合监控系统的作用。目前国内外集成定义中,一种是以建筑物安全为核心,BAS系统作主体的综合监控系统集成,通过统一的ISCS管理层软硬件平台无缝接入,构成实时的多业务系统,被集成的子系统的性能指标不低于原来的系统。另一种是以行车调度指挥为核心,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S)作主体的综合监控系统集成,具体实施以信号系统为平台,此系统集成设计是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最理想的系统,由于信号系统设备以国外生产厂家为主,实施困难、投资大、风险大,且国内暂没有可借鉴的案例。目前,以第一种定义下的集成模式在国内最为广泛应用,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和利时、浙大中控等均具备开发这种系统集成的实力。

1.3综合监控系统纵向集成深度

ISCS集成深度一般有以下三种。

(1)网络集成:在保留各专业系统独立的基础上,通过开放数据接口,增加网络传输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分发的能力。这种方案是将中央控制系统、车站及车辆段的集成和互联系统的信息集中处理,然后将处理的数据信息传送至中央控制系统界面,由综合监控集成系统完成上位机的控制,各子系统完成下位机的控制,一般使用前端处理器(FEP)隔离各个子系统资源层、信息层和网络传输层。优点是将集成的子系统拦腰截断成两部分,结构功能简单容易实现,缺点是:中央级数据收集、处理、压力大;由于采用了FEP设备,使得综合监控系统独享信息资源,造成共享资源浪费;从施工角度看,多个承包商之间接口繁琐、协议不同、信息量复杂、接口及设备种类多难以实现高效率的联动功能,结构图见图3。

(2)适度集成:只集成车站和中央级的部分硬件和软件功能,此集成方案减少了硬件数量、接口数量,缓解了中央级的压力,详见图4。

(3)深度集成:在适度集成的基础上,各个子系统之间被深度拓展,简化更多的网络传输环节和系统接口,不仅提高了传输效率,而且集成的子系统在同一个平台上,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综合监控系统全面监控子系统中心级、车站级、现场级,网络信息得到共享,集成的子系统不需要单独组网,减少了网络设计及施工量,增加了系统的可控点数。深度集成模式广泛应用于广州、深圳、北京等地铁综合监控系统,详见图5。

2 FAS系统集成分析

2.1 FAS与综合监控接口

轨道交通七号线工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联动控制部分主要包括自动灭火的联动、防火阀的联动、消防风机的联动、防火卷帘门联动、AFC闸机释放联动、消防广播疏散系统联动等。

FAS子系统深度集成至综合监控系统,综合监控系统对FAS进行监管,由于FAS的特殊性(需要通过消防单位的验收)、安全性、可靠性,从车站级开始集成至综合监控系统,现场级保持独立性,FAS现场级根据防火分区的不同要求,报警系统的组成也不相同,例如区域报警系统最小组成包含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等。FAS火灾报警控制器通过MODUBUS TCP/IP(或RS485)接入车站ISCS,满足综合监控对FAS系统的监管,调度指挥,信息资源共享等,ISCS为FAS提供逻辑的独立传输通道,保证FAS数据传输的独立性、安全性。

FAS系统按照调度指挥的级别划分为三级,即中央级、车站级、现场级。中央级由综合监控系统实现,作为FAS系统的集中监控中心,监视地铁全线FAS情况,当确认出现火灾情况时,相关工作站进入救灾模式。车站级功能由综合监控和车站FAS共同完成,各车站消防工作室负责监视火灾情况,如有灾情发生,需要向中央级报警并接受救灾指令,如图6所示。

2.2 FAS与BAS接口

车站火灾探测及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是由BAS、FAS共同完成,FAS实现火灾探测及报警功能,并实现专用消防设备的消防联动(即车站的AFC闸机、防火卷帘及FAS联动并接收反馈状态),BAS实现环境与机电设备消防联动。FAS发出的火警指令具有最高优先权,当发生火灾时,通过车站级FAS的数据接口,向BAS发出报警信息和火灾模式指令,按模式指令BAS将其所监控的设备运行模式转换为预定的救灾状态。车站IBP盘由ISCS设置,用于手动控制消防设备。

FAS与BAS的接口位置在各车站控制室的消防控制室的火灾报警主机的RS485接口上;在环控电控室BAS系统UPS的接线端子上,如图7。

3结论

综合监控系统的集成是轨道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度集成模式性价比高,可靠性强,降低整体工程的施工难度等巨大优势。但是,采用何种集成方案更贴切于实际运营,如何使得综合监控实现真正含义的集成,如何更优化更节能,还需要结合国内实际现状,逐步完善。

摘要:基于对综合监控系统的深入了解,就系统的集成模式和规模作出分析,并以7号线综合监控系统FAS集成为例,详细说明综合监控系统深度集成模式如何设计并实现,希望为以后的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集成模式

参考文献

[1]魏晓东.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靳守杰.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5):8-11.

[3]袁伟.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数据库部署及服务器配置方案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15(6):77-81.

[4]汪杰.基于云计算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J].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15(4):50-54.

上一篇:基于单片机监控系统下一篇:影响犬骨折愈合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