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综合评价

2024-08-27

质量综合评价(精选11篇)

质量综合评价 篇1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肩负着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前教育评价与国家对素质教育以及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配套的历史使命,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与中国亿万学子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亦关乎教育兴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

一、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起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各地在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方面亦积极探索。然而,我国的教育评价基本上还停留在测验时期,即以学科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为主要指标来评价教育质量和学校质量。缺乏对受教育者完整和全面的认识。评价方式的不合理导致学校的教学管理不科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恰当、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准确,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进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势在必行。[1]

近些年,政府及教育部相继出台一系列举措,对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越来越清晰的部署。教育部于2002年发布文件《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正式发布,提出要对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进行改革。紧随其后,教育部于2013年出台对评价改革进行系统部署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及附件《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2]随后,教育部指定的全国30个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启动,北京市海淀区位列其中。[3]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海淀区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努力促进海淀教育新的跨越。

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目的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中小学教育事业科学持续发展。[4]具体体现在:不应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为指标对中小学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应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促进学校改进和完善工作,端正办学方向,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办学质量,推动学校的改革深入发展;对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起到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客观反映学校教育质量状况,使之成为教学业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科学依据之一,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科学发展、内涵发展。

三、我校践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探索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提出了一套全新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包括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5个方面20个核心指标。这些核心指标呼唤着学校教育在这些方面做出实质性的改革。[5]

作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海淀区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我校抓住此次改革的机遇,认真学习教育部推出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意见》,并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引领下积极进行探索与实践。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有益的转变,学习成果的多种呈现、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已经成为课堂常态,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比以往更为多元和灵活。

1. 品德发展水平方面

品德发展水平方面包括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和理想信念4项核心指标。我校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已经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英姿飒爽的国旗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师生国旗下讲话及唱国歌、唱校歌,使爱国、爱校的情感在每位师生的心间升华。每周进行涉及卫生、纪律、仪容仪表、拾金不昧等项目的班级评比,为优秀班级颁发流动红旗,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团结友善、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和集体意识。学期末,民主评选“美德少年”和“进步之星”,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填写“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更加关注学生行为习惯、情感态度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进步过程。

2. 学业发展水平方面

学业发展水平包括知识技能、学科思想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4项核心指标,既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学生应对未来挑战所需的素养、能力和终身发展。

(1)构建我校特色课程体系。我校专门成立课程建设工作组,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围绕绿色指标推进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改进课程内容,初步形成我校特色课程体系,包括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外实践活动课程。

(2)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3)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制定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学生的评价推行等级制,学生的学科课程成绩逐渐以等级形式替代分数形式呈现;在评价手段上,讲究多元性,不同学科课程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并且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内容,通过写评语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描述性评价。

3. 身心发展水平方面

身心发展水平方面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健康生活方式、审美修养、情绪行为调控和人际沟通5项核心指标,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学校拥有丰富的体育社团,除了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定向越野、乒乓球和田径这些传统项目,学校还依据自身优势开发了武术、柔道、健美操和冰球社团。各社团多次在市区级乃至全国比赛中名列前茅,武术队获得北京市中小学生武术集体套路比赛一等奖,2016年区运会A组第二名,冰球队在海淀区首届冰球联赛中分别获得A组和B组第3名。审美艺术方面,学校开设有中国鼓、舞蹈、音乐剧、手工、书法、管乐、合唱、十字绣、旗舞、剪纸等社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在劳动技术水平方面,高年级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学雷锋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4. 兴趣特长养成方面

兴趣特长养成方面包括好奇心求知欲、爱好特长、潜能发展3项核心指标,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学校重视通过各类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的“学有特长,全面发展”。学校现有艺术、科技、体育等兴趣小组,魔术、手工、戏剧等内容丰富的“课后一小时选修课”也为学生的兴趣特长养成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学校努力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实现。

5. 学业负担状况方面

学业负担状况方面包括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学习压力4项核心性指标,注重改变目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学习的有效性,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我校按照上级“减负增效”政策的要求,严格执行新课程计划,科学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在减负的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有效性,追求作业高效精炼。[6]

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启示

1. 注重观念引领

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是目前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向社会各界积极、有效地宣传评价改革意义重大,能够促进教育评价观念的转变,争取各方面理解和支持。[7]要真正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推动综合评价改革的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提高其对推进改革的自觉意识、主动意识,使改革真正能够转化为自觉行动。推动全体教职工更新观念,促进教育理念的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变,真正使“综合”“个性”“实践”“审美”“信念”“创新”等关键词融入教师的教育理念之中。[8]

2. 逐步培养一支学校自己的教育质量评价队伍

这支队伍应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改革意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较强的文字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专业培训,通过专题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多种途径学习新的评价技术和方法等,提高教师素养,转变教师观念;二是借助外力,与高等学校、教育科研、学术团体等机构合作,争取专业支持,帮助学校培养教育质量评价队伍。[9]

3. 构建校本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我校虽然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尚未形成有机体系。因此,需要加大力度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定期监测,形成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

4. 以评促建,让评价引领质量发展

在践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同时,让评价引领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端正办学思想与办学方向,重塑教育质量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校的育人目标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全面体现了以德育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侧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其中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几方面的内容,这些都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殊途同归。经过努力探索,我校荣获“全国特色学校”、“北京市最具发展力的学校”、首批“海淀区素质教育优质学校”、“海淀区小学办学理念最为深厚的学校”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既是对我校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政策指引下积极探索的肯定,也鼓励学校继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娜仁其木格.浅谈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重要性[J].教师,2013(29):12.

[2]刘利民.大胆探索,精心组织,扎实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J].人民教育,2014(8):8-10.

[3]张勇.教育评价改革再认识:浅议当今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目的、理论和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15(8):4-8.

[4]姚春艳,张勇.建立健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湖北教育,2016(1):62-6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J].基础教育参考,2013(13):72-75.

[6]王姗姗.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着力点:基于《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的思考[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7):20-4.

[7]张珊珊.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推进中的困难与建议[J].人民教育,2015(18):53-56.

[8]施久铭.评价“变脸”:从分数走向人的全面发展[J].人民教育,2013(17):39-43.

[9]郑富芝.评价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J].中学生英语,2014(12):4-5.

质量综合评价 篇2

关键词:综合;应收账款;质量评价

应收账款是指公司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应向购买方或接受劳务方收取的款项。本文所定义的应收账款质量是指企业应收账款能转化为货币资产的质量,也就是应收账款流动性的体现。应收账款质量评价的目标是实现应收账款的变现,获得利润。

一、综合应收账款质量评价方法

(一)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评价法

利用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相关数据,计算销售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增长率、利息费用增长率、流动资金贷款增长率等指标。主要评价公式如下所示。公式内所指期间一般情况为一年:

公式1:销售收入增长率

S=×100%S—销售收入增长率

S—为上期销售收入S—为本期销售收入

公式2:应收账款增长率

R=×100% R—应收账款增长率

R—为上期应收账款余额R—为本期应收账款余额

公式3:利息费用增长率

I=×100%I—利息增长率

I—为上期利息费用I—为本期利息费用

i—上期利息率 i2—为本期利息率1

公式4:流动资金贷款增长率

C=×100% C—利息费用增长率

C1—为上期利息费用C2—为本期利息费用

假定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法评价结论:

(二)以盈利质量及现金流量来评价应收账款综合质量

盈利质量的核心是盈利的真实性,真实性包括两方面:第一,利润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的主营业务;第二,利润是可实现的,能带来真实的现金流入,而并非体现在账面上。因此可以有以下结论,应收账款的质量及其变动趋势与盈利质量密切相关,设置以下财务指标:

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与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密切相关,高质量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保证了高质量的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该指标完全的体现了企业盈利质量水平,公式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数据源于现金流量表,主要的现金来源为销售收回的应收账款。而净利润则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数据来源于损益表。该财务指标能够很好的将现金流量表与损益表结合起来。评价的结果如下:

当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越大,企业盈利质量越好,则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越高,说明企业应收账款综合质量水平越高,坏账损失越小;反之则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越差。

实践证明,当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大于1,损益表中的全部利润实现,销售货物形成的应收账款全部收回,企业根本不存在坏账及呆账;若介于0.7和1之间,则盈利质量比较高,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较高。若值介于0.3和0.7之间,则盈利质量较差,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较差;若值小于0,则表明企业可能存在虚盈实亏的状况,企业的利润只是“账面富贵”而矣,企业应收账款呆账率增大,收账风险大。

(三)以评价资产质量来评价应收账款综合质量

资产质量好坏,主要表现为资产的账面价值量与其变现价值量或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在价值量的之间的差额。企业资产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不良资产;第二类是沉淀资产;第三类资产是良性资产。

资产周转率及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评价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这两个指标越高,说明财务状况比较好,短期偿债能力强;该比率的上升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好转的迹象,但如果二者与前期相比有明显的上升,而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应收账款的余额增长比例超过了利润增长比例,说明企业赊销业务增大,企业存在大量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导致企业资产质量下降,由此断定,企业应收账款质量下降而引起企业总资产的质量下降。

资产周转率=本期销售收入净额/本期资产总额平均余额

其中:本期资产总额平均余额=(资产总额期初余额+资产总额期末余额)/2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应收账款×360)÷销售收入

二、综合应收帐款质量评价方法的应用

GX公司,2001年投产。2003~2006年基本采用现金销售,该公司应收账款仅占资产总额约15%,企业现金流正常,银行贷款额少。2007年起,GX公司应收账款余额随着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大。2008年末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中,账龄超过180天的占应收账款总额的60%,账龄超过1年的占应收账款总额的18%,销售部门催收账款难度增大。

(一)以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评价法对GX应收账款余额进行综合质量评价

表二 GX公司2006年~2008年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部分财务指标比较(单位:万元)

上表数据及本文构建的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法,对GX公司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评价如下:

表三 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评价结果

根据上表结论,GX从2007年起,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应收账款大幅增长,利息费用和流动资金贷款大幅上涨,显然企业应收账款综合质量在下降。

(二)以现金流量及盈利质量评价方法对GX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进行评价

该方法主要的评价指标为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当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大于1,损益表中的全部利润实现,销售货物形成的应收账款全部收回,企业根本不存在坏账及呆账;若值介于0.7和1之间,则盈利质量比较高,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较高。若值介于0.3和0.7之间,则盈利质量较差,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较差;若值小于0,则表明企业可能存在虚盈实亏的状况,收账风险大。

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

GX公司2006年至2008年净利润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如下表:

GX2007年至2008年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在所0.3~0.7之间,说明GX企业盈利质量较差,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较差。其主要原因为赊销增大,应收账款欠款额增加比例大于销售收入增加比例,而账面利润增加比例小于销售收入增加比例,企业以增加流动资金贷款不维持生产经营。鉴于此,GX将面临的问题是:

1.该企业应收账款质量出现严重的下降

由于账面利润的增大是由于增加了赊销的结果,而赊销产生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因此,账面利润的实现具有不确定性。税负因此增大,上表显示,企业2007年上交所税140万元,2008年上交所税156万元,还有未在该表反映的增值税、防洪费、其他附加税等。因此,通过对GX现金流出量的增加可以判断该企业应收账款质量的下降。

2.应收账款综合质量下降

从表中看出,GX企业账面利润近两年来有所增长,大部分来源于未收货款的销售收入。GX企业应收账款增长率大于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及利润增长率,由此可推断GX公司坏账、呆账的风险增大。因此,通过评价GX盈利质量下降可以推断出GX公司2007年~2008年应收账款综合质量比2006年降低。

(三)以评价GX资产质量来评价应收账款综合质量

根据以上相关数据以及上述评价资产质量的资产周转率及应收账款周转率公式计算得出表六数据结果,通过表六可以直观的判断,GX公司在销售收入增大的同时,因赊销大幅增加从而导致应收账款综合质量快速下降。

上表显示,GX应收账款周转率从4.78降至3.54,周转天数从75天延长至101天,此时,虽然资产周转率有略微的提高,即从1.54提高至于1.62,但仍不能缓解该公司应收账款综合质量下降的趋势。

(四)对GX的评价结论及建议

运用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评价方法对GX应收账款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GX应收账款质量综合质量随着赊销的加大,应收账款综合质量下降。为保证企业的正常资金流转,建议企业改变销售政策,减少赊销,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对应收账款形成前、中、后进行管理及监控。

三、结束语

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评价方法的构建是基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质量及盈利质量等与应收账款综合质量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借助多项财务分析指标比例进行综合评价,但这种相关性是否能通过增加一定的量化指标而增强,都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丁金彦,徐文学.应收账款质量评价及管理[J].商业现代化,2007,(3).

[2]王伟.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8,(23).

县域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篇3

随着我国耕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需要,为了评估耕地地力改造或保护效果的好坏,确定耕地转包或转让以及耕地征用补偿费的多少,不但要掌握耕地的现实地力状况、增产潜力和使用后的收益状况,而且还要将耕地的这些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综合表现出来。县域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就是通过构建自然和经济特征指标体系,全面分析各个因素之间及其组成因子之间的动态联系和组成方式,建立起宏观和微观尺度上都具有可比性的县域耕地质量级别序列。

2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它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2.0m的沟、渠、路和田埂[1]。

耕地质量指的是构成耕地的各种因素和环境条件状况的总和,主要表现为生产能力的高低、环境状况的优劣以及耕地产品质量的高低[2],是耕地在现实用途条件下的生物生产能力和农业收益能力与未来用途条件下的潜在收益能力的综合属性特征。耕地质量包括物质状态的粮食生产力与耕地货币状态的经济收益能力,现实用途状态的质量指标与耕地潜在用途状态的质量指标。

耕地是一个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其内部相关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及其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所维持的系统结构功能不断增强,为系统的进化和发展提供了内部驱动力量,反之就是阻滞力量。在耕地系统中,自然生态系统是其基础支撑系统,它由包括土壤、水热等在内的自然要素和生物要素组成;社会经济系统属于实施能动系统,受特定的经济目的、技术水平及其行为者素质的直接影响,两者共同作用的直接效用决定着耕地系统的发展方向。

耕地质量是耕地系统特征量的衡量指标,耕地质量的变化指示着耕地系统的不同演化阶段,或某一演化阶段内的系统发展趋势。耕地质量的变化固然有自然要素变化的作用,但根本的原因却在于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耕地质量指标是一种量度或由变量产生的数值,它能判断与人类需求有关的耕地状况及其变化,以及与这种状况相联系的人类活动[3]。县域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实质上就是评价县域范围内耕地系统各因子对耕地产出能力和使用后收益状况的影响。耕地产出能力和使用后收益状况及其持续性受耕地基础支撑系统(自然因素)和实施能动系统(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前者包括土壤性状、水文、气候等因子,后者主要包括各种人为调控措施,如耕作经济用途、水肥投入控制、农业区位等。

3 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以县域内耕地功能和用途差异作为出发点,以耕地的产量、收益与价值问题为核心,围绕着耕地保护的目标、评价因素的选取与评价结果的确定为主要线索,构建了耕地等、耕地现实级和耕地潜在级3个评价指标。耕地等的内涵可以定义为“在现实生产条件下,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高低”;耕地现实级的内涵可以定义为“在现实的技术条件、管理手段与农业用途条件下,耕地种植业收益水平的高低”;耕地潜在级的内涵可以定义为“耕地在未来用途条件下作为建设用地潜在收益能力的高低,为城镇土地定级在耕地范围内的延伸”。

3.1 耕地等评价因素的选取

耕地等是指耕地物质生产能力的级别,一是以产量为依据的耕地物质生产力;二是不直接考虑耕地的实际产量高低(但与产量高低有关),只考虑耕地的自然属性、利用方向,即耕地的自然地力等级[4]。在耕地等的评价中,针对耕地的生存功能,以耕地种植粮食作物作为其基准用途,将评价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等别,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作为主要目的,评价因素为土壤肥力因素,要实现耕地等在不同区域的可比性的同时又要有较大的适用性和经济可行性。

由于耕地等体现的是现实生产条件下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高低,因此将耕地等的评价因素选取原则确定为“土壤肥力因素”,耕地等的评价因素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壤物理因素、土壤化学因素、土壤生物因素、土壤环境因素和土壤管理因素,见表1。此外,还有一些常用的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如地貌类型、地形部位、成土母质、土壤侵蚀类型,土壤侵蚀程度、林地覆盖率、地面破碎情况、地表岩石露头度、轮作制度、梯田化水平、设施类型、地下潜水水文状况、≥0℃积温、≥10℃积温、年降水量、全年日照时数、无霜期、海拔等评价因素。由于本文的耕地等评价是建立在县级大比例尺上的评价。所以,当这些因素在县域内差异不显著时,一般不作为评价因素。

3.2 耕地现实级评价因素的选取

在耕地的现实级评价中,针对耕地的收益功能将耕地用于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用途作为其主要用途,以评估耕地在种植业内的收益能力级别、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植业收入为目的,评价因素主要为土地利用因素、土壤肥力因索和耕地的农业区位因素。由于耕地现实级体现的是耕地在现实的技术、管理手段与农业用途条件下种植业收益能力的高低。因此,将耕地现实级的评价因素选取原则确定土壤肥力因素、土地利用因素和耕地的农业区位因素。在综合考虑影响耕地现实级因素的基础上,耕地现实级的评价因素(未包含土壤肥力因素),见表2。

3.3 耕地潜在级评价因素的选取

在耕地的潜在级评价中,针对耕地的承载功能,将耕地可用作建设用地作为耕地的一种可能或未来用途,以评估耕地作为建设用地潜在价值的级别,以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为目的,评价因素为土地利用因素、土壤的自然环境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耕地作为潜在建设用地收益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耕地的利用因素、所处的自然环境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地形条件等,工业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中心城市影响度、交通便利度等,因此将耕地潜在级的评价因素选取原则确定为耕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土地利用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见表3。

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与耕地质量分值的计算

权重是衡量各项指标相互比较作用大小的量度,指标权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整个评价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权重大小分配的合理性是关系到评价成果合理性的关键。近年来人们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为AHP)[5]引入了权因子的确定中。此法理论严谨,便于操作。它是在定性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确定因素权重的一种科学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 A 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在对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进行分析时,人们感兴趣的问题之一是:就n个不同事物所共有的某一性质而言,应该怎样对这些事物的性质所表现出来的程度(排序权重)赋值,使这些数值能客观地反映不同事物之间在该性质上的差异。层次分析法为这类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简洁的数学建模方法。它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组成因素,并按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然后用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决策方案的相对重要性,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AHP确定因子权重的步骤首先是确定目标和评价因子集A:

同理可得出A2,A3,…,A8评价因子集:

同理可得出B2,B3的评价因子集。

判断矩阵标度及含义为:标度1表示同一评价因子集中Fi与Fj两因子具有同等重要性;标度3表示同一评价因子集中Fi比Fj稍微重要;标度5表示同一评价因子集中Fi比Fj明显重要;标度7表示同一评价因子集中Fi比Fj强烈重要;标度9表示同一评价因子集中Fi比Fj极其重要;2、4、6、8分别表示相邻判断1—3、3—5、5—7、7—9的中间值;倒数表示因素Fi与Fj比较得判断矩阵Fij,则Fj与Fi比较得判断矩阵Fji=1/Fij。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性比较得出评价因子集的数值集,之后对数值集求特征值,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就是评价指标的排序,即权重数值分配,如:

求此评价因子矩阵最大特征值:

求得λmax=3.02,其对应的特征向量[0.146 0.8540.4994]T,所以其A1指标评价因子B1、B2、B3权重为依次为0.097、0.569、0.334。同理可以求出A2,A3,…,A8评价指标集中的评价因子的权重,依次求出上层和下层评价因子的权重。由于所选用的评价指标反映事物大小程度单位不同,难以用同一标准进行比较,所以首先对每一个指标都应按如下公式:undefined进行标准化,简化为以100为满分之间的数值,从而进行比较和运算。或者当指标为正向指标时(即指标取值越大越好时),undefined;当指标为逆向指标时(即指标取值越小越好时),undefined。其中Wi为指标的标准值,Fi为指标的实际值,F为指标的目标值,对优于目标值的标准值取100;对每一级指标的运算都采用加权平均法而进行评价,得到所要评价县域内各评价单元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分值:undefined为各指标的权重。

5 结论

县域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方法采用了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耕地功能、耕地质量、耕地质量指标、耕地质量评价因素、耕地质量评价因素权重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细致地学习和研究,完整地构建了一个包括耕地等、耕地现实级、耕地潜在级3个单一质量指标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该方法的县域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的主要特点在:①嫁接性。耕地等、耕地现实级、耕地潜在级3个单一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无论是从评价因素还是到服务目的都是相对独立的。在县域范围内,任何与这些指标相适应的耕地质量评价结果都可纳入该耕地质量评价体系。②开放性。在单一耕地质量指标的层次上,可根据需要引入更多的单一的耕地质量指标,从而构成更多的复合耕地质量指标,使该评价体系的应用领域更广泛,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摘要:对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能够为耕地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支持。以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种植业收益能力和作为建设的潜在收益能力作为评价目标,构建由县域耕地质量指标耕地等、现实级、潜在级组成的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在阐述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涵义的基础上,选用8项一级指标、36项二级指标和20项三级耕地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和评价耕地质量,得出所要评价县域的耕地各单元综合质量级别序列值。

关键词:县域,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255号[Z].2001.

[2]刘友兆,马欣,徐茂.耕地质量预警[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6)∶9-12.

[3]葛向东.耕地质量变化的临界警戒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1,17(2)∶50-54.

[4]王海玫.耕地保护[M].北京:大地出版社,1999∶103.

质量综合评价 篇4

构建了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以雅安市青衣江龟都府水质监测断面为例,对比分析了水质的`单因子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特点.结果表明:雅安市青衣江龟都府水质的单因子评价结果为Ⅲ类,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对Ⅰ、Ⅱ、Ⅲ类水质标准相应的隶属度分别为0.771 6,0.178 1,0.050 3,反映尽管断面水质在单因子评价中为Ⅲ类,但大部分监测指标能达到Ⅰ、Ⅱ类标准,模糊综合评价比单因子评价法更能全面地反映水质状况.

作 者:何锦峰 刘艳艳 舒兰 刘邵权 HE Jin-feng LIU Yan-yan SHU Lan LIU Shao-quan  作者单位:何锦峰,刘艳艳,HE Jin-feng,LIU Yan-yan(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重庆,400074)

舒兰,SHU Lan(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400074)

刘邵权,LIU Shao-quan(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610041)

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9 26(2) 分类号:X37 X322 关键词:水质   模糊综合评价   单因子评价   隶属度  

质量综合评价 篇5

摘 要近年来,以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为突破口,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突破了单一的纸笔测验模式,变以往一维、单一、结果证明的评价方式为多维、综合、过程改进的评价体系,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推进了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

学业质量评价 绿色评价 综合评价 纸笔测试

对中小学生进行学业质量评价,对于引导社会及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推动基础教育阶段的内涵式发展、真实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2010年颁布落实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对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采取绿色评价方式,从而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绿色评价的提出对于学生、教师及整个教育活动自身的开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在绿色评价改革的案例中,上海市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经过一系列改革,上海市通过对以往单一的纸笔测验模式进行改革,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的绿色评价。上海市的改革经验对于我国其他地区开展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一、传统纸笔测试改革

学生学业评价一直是学生评价中的核心话题,如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业质量的唯一标准,让学生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充满人性、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一直是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关注的焦点与难点。纸笔测试,是指教师利用有限的纸张空间,把要考察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问题形式展现在考试纸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用书面语言来回答所有的问题。学校纸笔测试是学生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在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新课改理念下的学校纸笔测试从功能、内容、方式、结果的处理上都在向“能力立意,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方向转变。“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是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纸笔测试有多种类型[2]。用于摸底的纸笔测试,主要是为教育分流、分层教学、分班教学提供依据;常规的单元测试或模块测试,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是否基本达标,并提供反馈信息,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同时还有用于诊断性的纸笔测试,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学期中或者学期末,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并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另外,还有用于人才选拔的纸笔测试,如中考、高考、竞赛测试等。通常,学校纸笔测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并在学生掌握特定学习内容后,给学生真正的认可和肯定。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命题者与学生才能够正确对待测试与测试结果,才能保持平常的心态。这样才能顺应改革的发展潮流,逐渐建立起真正体现综合性质的“绿色评价”,让纸笔测试焕发新的活力。

二、“绿色评价”体系的特色

长期以来,评价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最后一环,也常常被看做是最重要的一环,对中小学校的教育实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评价的标准随之成为引导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2001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在学业成绩之外提出了新的学业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引入综合素质评定,并逐渐与升学挂钩。这种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的理念虽然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认同,但评价内容仍然单薄,对教育质量中的核心指标“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主要停留在书面层面,以“学业成绩”代替“学业质量”;评价功能仍以结果证明为主,不利于发现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虽然可以在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不同地区间进行横向比较,确定学业质量在同辈群体中的位置,但由于缺少常模和统一的底线质量标准,而无法对学业质量水平做出客观评价,也无法在不同年份间进行纵向比较。应把促进人才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此基础上,上海市教委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合作,于2011年开始实行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评价体系改革。上海绿色评价改革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拓展了“学业质量”的含义

与长期以来将学业质量等同于学业成绩的观点不同,“绿色评价”对学业质量做出了新的定义,变学业质量的一维定义为多维定义。相应地,评价工具也进行了调整。除常用的学科测试外,还向学生、教师、校长发放问卷,并收集全市、区县、学校的教育统计数据。传统以学科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对课本的依赖性较高,考察的是学生对现阶段知识的掌握能力,而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量,这必然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甚至以消耗学习兴趣为代价的现象出现。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绿色评价”中引进学习动力、学业负担、师生关系、品德行为、身心健康等指标,增加了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从而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全面与客观。

2.注重评价的诊断功能

一般认为学业评价有三个主要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和鉴定功能。在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中,更加关注的是评价的鉴定功能,即通过学业评价提供的证据,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或教师的工作业绩作出相应的评定,并以此划分学生、教师在各自群体中的地位。但这种评价对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查明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并无明显帮助。上海市“绿色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评价的诊断功能,它在历年大规模测试数据的分析结果基础上,获得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水平有重要影响的指标,并分别对这些指标进行监测,从而将“学业质量”这一宏观抽象的问题细分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可监控的指标,并根据评价结果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绿色评价”体系改革鼓励各学校建立校本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而形成“教学—检测—分析—改进”的教学内部循环。这些指标分布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而不必等到一个教学周期结束后再进行,加快了评价信息的反馈速度。除对学业质量的直接评价外,“绿色评价”体系还涵盖了教师、校长、学校乃至家庭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学业质量从不只是学生一个人的事,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考察学生外界因素对学业质量的影响,不仅有助于从多方面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也有助于对学校教育的功能、职责进行定位。

3.增加了教育公平的维度

上海市“绿色评价”体系的一大特色在于加入了教育均衡的评价。已有的学业评价多是以个人或学校为评价单位,并根据评价结果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比较。对于占据领先优势的个体来说,只有存在差异,才能体现出优越性,因此他们缺少推进教育均衡的动力,这更加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和协调。“绿色评价”将教育均衡纳入评价内容,并在学校、区县、全市三个层面逐级把关,为各级教育部门提供了推动教育质量均衡的动力。学校内部均衡,意味着按成绩划分的重点班、实验班将不再适合;区县内部均衡,意味着重点学校将不再可取;全市总体均衡意味着市教委需对各区县的学校给予同等力度的支持。教育质量均衡,对于学业质量的影响也许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维持一个地区的教育生态,保护暂时相对落后的区县、学校、学生的教育积极性,并促使各区县、学校探究自己的教育特色,促进区域教育良性发展。“绿色评价”还将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纳入评价范围。分析家庭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反映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作为,在更深层面上推进教育公平。

三、“绿色评价”的现实意义

绿色评价的实施,突破了单一的纸笔测验模式,变以往一维、单一、结果证明的评价方式为多维、综合、过程改进的评价体系,对于推进学生积极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上海市绿色评价改革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推进绿色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推动了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评价”完善了学生学业评价标准,使得对基础教育质量的管理更为有效,推进了课程教材改革。在评价方式上,“绿色评价”还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避免形成性评价流于形式化、简单化,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变学生被动评价为主动评价。因此,“绿色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推动教改的可持续发展。

2.有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

“绿色指标”评价体系全面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合格、优秀的下一代。在这些理念指导下的“绿色指标”评价体系,将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个人的兴趣爱好及优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下一代。

3.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

在“绿色评价”体系的内容设计中,整体性的、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的、人本主义的学业评价观贯穿始终。首先,绿色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从而使学生不仅学会学习,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存。其次,绿色评价在强调学生学业评价整体性观念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后,绿色评价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充分感受求知的乐趣、学习的动力等,从而使得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启示

通过对上海市“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积极借鉴国际上关于学生学业评价的先进经验,对于改善我国基础教育整体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要推动知识评价向能力评价的转变

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我国许多地方对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仍停留在知识评价层面,尚未实现从知识评价到能力评价的转变,绿色评价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题。“绿色评价”定位为“对教学内部的一项活动进行评价”,强调的是通过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来推进教学内容的落实。传统的学业评价模式根据课程标准制定评价指标容易带来两个弊端:一是以知识为导向,具体的知识是课程的核心,但以知识为导向的评价则只能考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做出评价;二是由于课程标准多变导致评价标准多变,且缺乏统一稳定的底线标准,对于评价结果只能进行横向比较,而无法在不同年份间对学生学业质量进行纵向评价。因此,应推动评价指标由关注知识向关注能力转变,以引导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2.要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

“绿色指标”评价体系进行了诸多创造性的改革,例如引进对学生学业负担的评价、对教育质量均衡的评价等,但在我国选拔性考试仍极为重要的形势下,这些指标很容易让位于考试成绩。尤其对于优势学校来说,学校间教育质量差距越大,其优势越明显;而为了维持这种优势,往往通过加大校内教育质量不均衡来实现——设立重点班,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少数优等生。因此,必须设立相应的监督问责机制,将评价结果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的绩效考评挂钩,以使“绿色指标”切实发挥导向作用,引导教育过程的转变。

3.对照国际,积极吸收国外经验

首先,借鉴PISA经验。PISA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于2000年首次举办,此后每3年举办一次。评估对象为各个国家初三或高一的15岁学生,评估内容主要涉及阅读素养、科学素养和数学素养3个领域。PISA的核心是终身学习能力,其三个评价维度的选取也是基于此:学生要想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就需要在阅读、数学以及科学能力方面掌握基本的技能。与“绿色指标”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不同,PISA试图超越学业成绩,反映学生对更广范围内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掌握情况。它的试题强调应用性和情境性。其次,借鉴美国NAEP经验。NAEP是美国唯一具有国家权威性的、持续的教育质量评价系统。与PISA面向未来关注学习潜力不同,NAEP关注当下,旨在监测学生在核心学科领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作为一项长期的、历时性的评价,NAEP根据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客观统一的底线质量制定标准,而不随课程及教育实践的变化而变化,这使得测量结果可以在不同年份间进行纵向比较,从而得到有关青少年学业成绩方面长期变化发展的信息,为国家教育质量的宏观研究提供数据。

参考文献

[1] 朱伟华.从课程标准到评价标准[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 周作宇.论教育质量观[J].教育科学研究,2010(12).

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篇6

关键词:盈余质量,定量评价,主成分分析

盈余质量评价, 是指从投资者的角度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盈余信息的质量特征即对盈余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判断。盈余质量评价的目的应该服从于财务报告的目的, 即进行盈余质量评价应有利于投资者透视报告盈余的可靠程度及其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进而指导投资决策。具体来说, 盈余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判断同一公司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时期不同公司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差异, 并且发现公司盈余信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

一、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构建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理论为指导, 按照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即相关性与可靠性选择和设计评价指标。在借鉴国外盈余质量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我国证券市场的特点、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以及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后,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且将各指标依次设为Xi (i=1, 2, 3, …, 12) , 见表1。

表1中, 指标性质“+”表示正向指标, 正向指标是指经济含义上与盈余质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的评价指标。

上述指标体系将以往研究中对盈余质量的度量统一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框架之下, 既可以较准确地体现盈余质量的内涵, 即盈余质量的本质是盈余信息的质量特征, 又可以较完整地涵盖盈余质量的外延, 即盈余质量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盈余的持续性、稳定性、真实性及现金保障性。

二、盈余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

依据上述指标综合评价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之前, 必须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即将上述指标值进行正态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 得到标准化的数据矩阵用于后续的研究, 经过预处理后的指标代码不变。由于上述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之间以及评价指标内部均存在强相关性, 为此, 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得到每个样本的盈余质量评价指数EQ。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数学变换方法, 它把给定的一组变量 (X1, X2, X3, …, Xk) 通过线性变换, 转换为一组不相关的变量 (Y1, Y2, Y3, …, Yk) 。在这种变换中, 保持变量的总方差 (X1, X2, X3, …, Xk的方差之和) 不变, 即令Yi= (Xi-Zi) /Si (其中, Zi, Si分别为指标Xi的样本均值和标准差) 。同时, 使得Y1具有最大方差, 称为第一主成分, Y2具有次大方差, 称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 有k个变量, 就可转换出k个主成分。在实际应用中, 主成分个数的选择视分析需要而定, 本文希望百分之百保留原来的信息含量, 因此选取全部的主成分。

在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时, 还要在上述计算的基础上, 将多个主成分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 并加总得到一个综合指标EQ, 其计算公式为:

EQ=λ1Y1+λ2Y2+…+λkYk

式中:Y1, Y2, Y3, …, Yk分别为第1, 2, …, k个主成分表示式;λ1, λ2, λ3, …, λk分别为各主成分所能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比例。

此过程利用SPSS软件自动完成。EQ得分越高, 盈余质量越好。

三、盈余质量评价模型的应用

1. 样本公司选择。

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巨潮资讯数据库, 以上市公司宝钢2004~2007年财务报表作为研究样本。为了便于进行数据核对, 数据处理及分析在Excel和SPSS软件中完成。

宝钢全称为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股票代码:600019) , 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主要经营国务院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 开展有关投资业务, 其拥有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控制权。宝钢主要经营业务范围为:钢铁、冶金矿产、化工 (除危险品外) 、电力、码头、仓储业务和与钢铁相关的运输业务以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管理咨询业务, 外经贸部批准的进出口业务, 国内外贸易 (除转项规定外) 及其服务。

宝钢2007年期末股本总数为1 751 200万股, 2006年期末股本总数为1 751 200万股, 2005年期末股本总数也为1 751 200万股, 2004年期末股本总数为1 251 200万股。宝钢2004~2007年主要会计数据见表2 (数据存在四舍五入) 。

单位:万元

2. 数据描述。根据宝钢2004~2007年的年度报表数据, 通过定量分析, 得出相关指标值如表3所示。

3. 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Factor (因子分析) 对公司的盈余质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得出相关系数矩阵 (见表4) 、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 (见表5) 、主成分载荷矩阵 (见表6) 。

对全部主成分进行分析, 将表6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的平方根, 便得到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由此得到:

Y1=-0.220 8X1-0.264 4X2-0.360 4X3-0.327 0X4+0.341 0X5+0.349 0X6-0.009 5X7-0.307 3X8+0.259 1X9+0.259 1X10+0.298 5X11+0.297 4X12

Y2=0.416 1X1+0.220 7X2+0.175 9X3-0.059 2X4-0.232 8X5-0.222 4X6-0.048 3X7+0.231 1X8+0.412 7X9+0.412 7 X10+0.346 6 X11+0.351 2 X12

Y3=-0.260 2X1+0.425 5X2-0.037 3X3-0.349 5X4+0.117 4X5-0.045 0X6+0.700 4X7+0.300 3X8-0.092 8X9-0.092 8X10+0.090 7X11+0.078 1X12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 得到主成分综合模型如下:

EQ=0.579 2Y1+0.252 3Y2+0.168 5Y3

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即可计算综合主成分值, 并对其按综合主成分值进行排序, 即可对各地区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比较, 结果见表7。

4. 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宝钢的盈余质量水平与其综合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具有一致性, 表示综合评价指标确实反映了公司的盈余质量水平;12个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中, 仅有每股净资产及每股未分配利润与公司的盈余稳定性和存货指标与盈余真实性关系不明显, 大部分盈余质量评价指标对盈余质量水平都具有较强的评价能力。虽然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应该反映公司的获利能力, 但事实上根据当年财务报表揭示的相关会计盈余信息, 通过综合评价盈余质量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会有相当的解释力。因此, 盈余质量评价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程小可.公司盈余质量评价与实证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孙晖, 李峰.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6;12

[3].侯晓红.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六维分析.财会月刊 (会计) , 2006;9

造林苗木质量综合评价与控制 篇7

要做好苗木质量的综合评价及控制, 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地适苗

适地适苗是指在造林地立地调查、立地分类基础上, 适宜树种、地理种源和生态类型已确定的情况下, 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选择最适于该立地的苗木类型、年龄、大小和生理状况的苗木进行造林。由于同一树种经不同育苗方式培育出的苗木从形态至生理都有差别, 各自的适应能力也不同。适地适苗就是要发挥不同苗木的特长, 使其更好地适应造林地立地条件, 同时将造林工作与苗圃育苗结合起来, 在造林设计时就对苗木类型、年龄、大小和生理特性做出明确规定, 苗圃育苗时根据设计要求定向培育苗木, 从而保证为造林提供有针对性的合格苗木。

造林效果是苗木质量评价的出发点和依据, 即苗木质量的好坏是要看它对造林地的适应程度。因为苗木的最终归宿是造林地, 所以, 脱离造林地来评价苗木质量带有一定盲目性。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对苗木质量评价, 首先应对苗木类型进行选择。苗木类型是苗木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苗木类型是经不同繁殖材料、不同育苗方法培育出的苗木, 他们在形态、生理及适应能力上都存在极大的差异, 并对造林成活和成活后的生长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 苗木类型的选择是适地适苗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在苗木类型的基础上确定苗木的大小规格, 由于苗木形态指标各种各样, 不同指标反映了苗木生长发育的不同侧面, 可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 有侧重地选择苗木形态指标, 如干旱地区造林应强调根系发达, 高径比和茎根比小;在有冻害情况下应注意苗木的木质化程度及顶芽状况;在杂草竞争激烈地区应注意选用地上部分较大的苗木。第三步确定苗木生理指标, 以保证造林时苗木的活力。

2 多指标综合评价苗木质量

在正常生长情况下各种指标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 但是如苗木处于非正常条件下, 如干旱胁迫、寒冷、营养缺乏等, 每种测试手段所获得的结果只是苗木在某一方面的反映, 并不能全面体现苗木质量。因此, 采用多指标、多方面综合评价苗木质量是不可避免的。就目前研究水平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a.种子问题, 适宜的地理种源和具有优良遗传品质的良种是优良苗木的先决条件, 采用种子园或母树林生产的良种育苗, 是保证苗木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有效途径, 在对苗木质量评价时应首先对种源和种子遗传品质进行调查, 这是任何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所无法替代的一步;b.苗木类型和年龄;c.形态指标;d.苗木生理状况和;e.苗木活力表现指标。

苗木质量的动态性及质量评价的阶段性苗木是活的生物体, 其形态、生理及活力都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 因此苗木质量具有动态性, 对苗木质量的评价不能用静态方法, 只做一次检验, 而应根据苗木质量的变化特点及各种指标的特性, 分阶段地对苗木质量进行控制和评价。例如, 可将苗木从起苗到造林, 分成起苗前、出圃前和造林前三个阶段, 各个时期控制和评价苗木质量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起苗前的苗木生长期其侧重点是要促进苗木生长, 使其达到规定标准, 所以, 建立各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的高、地径、根系及矿质元素含量标准曲线, 是科学育苗、控制苗木质量的基础。在苗木形态、木质化程度和矿质元素含量达标后便可起苗。

起苗后的苗木分级主要根据苗高、地径和根系而定。苗木起苗分级后如立即出圃, 可不必对生理指标做测定, 但要强调对苗木活力保护, 尤其是保持苗木水分平衡。如需贮藏后再出圃, 则在出圃之前应考虑用苗木根系外渗液电导率、碳水化合物含量和水势等方法来测定苗木活力, 以防苗木霉烂、贮存物质消耗过多或失水死亡等。同时对出圃的苗木要调查掌握其种源情况, 为造林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信息。

出圃后至造林前这一段时间, 苗木处于变化不定的环境条件下, 很容易出现水分丧失、霉烂和受损现象, 因此在造林前抽查测定苗木水势或导电能力, 检查苗木完整性是控制苗木质量的最后一关。

3 建立苗木质量调控体系

现行的苗木质量评估只是对已生产出的成苗进行质量评价, 决定个体或批量淘汰, 这显然是质量管理中的一种消极对策。考虑到苗木质量是苗木在苗圃整个培育时期对所受培育条件和措施的集中反映, 且各发育阶段间又有因果关系, 所以有可能在苗木生产全过程中, 根据造林地立地的情况, 确定出最适宜的苗木, 通过环境及培育技术调控苗木生理和形态, 实现生产生理一致的高质量苗木的理想。借用工业生产中分工序地全面进行质量管理, 这种做法也可称之为苗木质量分阶段目标管理, 从而使苗木质量评价由消极检验进入积极调控的时代。

苗木质量评价并不是目的, 而是保证造林成功, 使造林后苗木达到或超过我们预期的生长表现, 尽快满足人们对所造人工林的要求才是真正目的。因此将被动的苗木质量评价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苗木质量调控, 是苗木质量管理上的一次认识飞跃。它是以近几十年来苗木培育与苗木质量评价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对表现型性状可控制的认识不断深入, 有关知识积累越来越多为基础的。美国一些林学家提出目标苗木的概念就充分反映了这一认识的飞跃。所谓目标苗木, 是指以保证造林成功为目的, 将苗木在形态、生理等多方面的特性以数量化的形式与保证造林成功联系起来, 只要苗圃能根据用户的要求生产出相应规格的苗木, 造林成功就有较大的保障。

质量综合评价 篇8

一、实验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所谓实验教学质量, 从教育测量学角度描述就是指教师的实验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的优劣度, 而实验教学质量的优劣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方面。要对实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就必须分析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及其内在联系的相关程度。由于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方面以及教学媒介条件和教学管理四个方面, 而每个方面又受很多子因素的影响。本文兼顾全面、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的原则, 构建高校实验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高校实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由二级指标构成, 一级指标包括实验教学准备, 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效果。实验教学准备指标主要由教学大纲、实验教材、实验教案、实验课前准备这四个二级指标构成;实验教学方法指标主要体现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应用, 主要由实验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对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对独立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实验课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五个二级指标构成;实验教学管理指标主要由对实验操作严格要求的程度, 对实验结果、数据处理要求严格的程度, 实验态度要求严格的程度, 对实验纪律要求严格的程度四个二级指标构成;实验教学效果指标主要由学生掌握统计软件的程度, 掌握统计方法程度, 掌握实验常用的统计和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实验加深对统计理论的理解四个二级指标构成。

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 就必须客观、公正地对实验教学进行评价, 而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现有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采用加权求和的办法, 结果不尽人意。有学者探讨了模糊数学在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所得结果令人满意, 但在模糊综合计算中均采用 M (∧, ∨) 模糊算子进行计算, 这是一种主因素决定型的综合评价。刘玉斌 (1998年) 在其《模糊综合评判的取小取大算法是一个错误算法》文中指出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主要是由于评价因素较多时, 各评价因素的权重值必然很小, 这将使得综合评价值也都很小, 这时较小的权值必然通过取小运算而“淹没”了所有单因素的评价, 从而使这一数学模型失效。即使在评价因素较少时, 也使主要因素起了单因素控制的作用, 使某些真实现象被掩盖, 漏掉部分可被利用的消息, 从而降低了评价的灵敏度。苏为华 (2003年) 指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分层的多级综合评价来解决。

本文提出采用分层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的思想来探讨评价实验教学质量的计量化方法, 并采用该法对统计学专业某班《多元统计分析》实验教学进行了评价, 共收集了该门课程45名学生及5名指导教师对该门课程的评价数据。

(一) 建立评价对象因素集和评价集。

根据前述构建的实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共有两层评价对象因素集。

第一层因素集:

U={U1, U2, U3, U4}={实验教学准备, 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效果}。

第二层因素集:

U1={U11, U12, U13, U14}={教学大纲、实验教材、实验教案、实验课前准备};

U2={U21, U22, U23, U24, U25}={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对观察、发现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对独立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 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实验课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

U3={U31, U32, U33, U34}={对实验操作严格要求的程度, 对实验结果、数据处理要求严格的程度, 实验态度要求严格的程度, 对实验纪律要求严格的程度};

U4={U41, U42, U43, U44}={掌握统计软件的程度, 掌握统计方法程度, 掌握统计和数据处理方法, 加深对统计理论的理解}。

评价集V={V1, V2, V3, V4}={优秀、良好、中等、差}。

(二) 建立各评价因素的权重集A。

根据各因素在评价项目中的不同重要性 , 通过专家调查的方法赋予不同的权重。

U, U1, U2, U3, U4权重分别为:

(三) 建立评价矩阵。

根据对统计学专业某班《多元统计分析》实验教学调查数据, 进行了初步评价统计结果, 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 关于U1, U2, U3, U4各因素组的单因素评价矩阵分别为:

(四) 模糊综合评价。

由于评价的因素众多, 我们采取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既为了均衡兼顾, 同时又突出主要因素所起的作用, 我们对一级和二级评价分别采用M和M (∧, ∨) 模糊算子。

初级评价采用M模糊算子:

二级评价采用模糊算子:

归一化后得综合评价模糊向量:B= (0.5147 0.3103 0.1074 0.0676) 。通过以上评价可以得到, 该教师的实验教学质量情况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1.47%, 31.03%, 10.74%, 6.76%。

给评价各等级赋值:“优秀”95分、“良好”85分、“中等”70分、“差”50分。可得该教师《多元统计分析》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得分为:

该教师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为86.17, 属于良好偏上, 说明其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方面均有较高的评价。同样, 通过一级评价时其较高级别对应的隶属度较低我们也发现, 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 比如对实验态度和实验纪律要求的程度上存在不足。

三、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模糊综合评价用于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是可行的, 而且评价时可以根据评价的要求:比如是均衡兼顾还是鼓励突出, 或者惩罚落后, 可以采用不同的模糊算子和评价模式, 以期全面、科学、准确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胡宝清.模糊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2].杨纶标, 高英仪.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3].刘玉斌.模糊综合评判的取小取大算法是一个错误算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8

卷烟感官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篇9

关键词:卷烟,感官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卷烟的感官评吸着重于实践, 强调于体验。国家标准《卷烟感官技术要求》的执行主要还是靠人的感官去体会, 在实践运用中往往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评烟委员会在给多种牌号的卷烟感官质量排名时, 就常常会遇到两个或多个牌号卷烟感官质量得分相同而无法排出具体名次的问题, 而事实上它们之间的内在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再如, 我们在对评吸员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时, 取各单项质量指标得分为所有评吸员该单项计分的算术平均值, 显然是为了简化数据处理程序, 而事实上每个评吸员的评吸水平不可能完全一样。那么在运用感官技术要求评定卷烟时, 笔者认为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模糊综合评定法能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1.卷烟感官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采用模糊综合评定法对卷烟进行感官质量评定时, 首先要用若干最能反映卷烟感官质量的指标作为评定的论域。根据《卷烟感官技术要求》, 我们采用光泽、香气、谐调、杂气、刺激性、余味作为评定的质量指标。

2.模糊评价基本原理

设评判对象为P:其因素集U={u1, u2, Λ, um}, 评判等级集V={v1, v2, Λ, vm}。对U中每一因素根据评判集中的等级指标进行模糊评判, 得到评判矩阵:

undefined

被决策者和管理人员识别和接受的信息。

其中, rij表示ui关于vj的隶属程度。 (U, V, R) 则构成了一个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确定各因素重要性指标 (也称权数) 后, 记为A={a1, a2, Λ, an}, 满足undefined, 合成得

undefined

经归一化, 得B={b1, b2, Λ, bm}, 于是可确定对象P的评判等级。

3.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卷烟感官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从上述对卷烟感官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可以看出卷烟质量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所致的, 而且同时具有模糊性, 同时各类影响因素对卷烟感官质量的影响进行直接量化比较困难。因此,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卷烟感官质量进行评价。为了说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评价卷烟感官质量中的具体应用, 这对某品牌香烟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

(1) 建立因素集

我们把影响卷烟感官质量的因素构成的集合, 称为因素集。它是一个普通的集合, 用U表示:

U={u1, u2, Λ, un}, 其中ui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 n为因素的个数。这些因素, 通常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在此, 可定义:

U={u1, u2, u3, u4, u5, u6}, 其中:

u1代表卷烟光泽;u2代表卷烟香气;u3代表卷烟谐调;u4代表卷烟杂气;u5代表卷烟刺激性;u6代表卷烟的余味。

(2) 建立权重集

一般来说, 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 对重要的因素要特别看重, 对不太重要的因素虽然应当考虑, 但不必十分看重。为了反映各因素的重要程度, 对每个因素ui应赋予一定的权重, 建立起对应于U的权重集A:A={a1, a2, Λ, an};并满足undefined。假设我们向有关专家 (评吸员) 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得到他们对反映某品牌香烟感官质量的六个因素的权重分别为30%、20%、10%、20%、15%、5%, 那么, 对应于U的权重A可记为:

A={0.3, 0.2, 0.1, 0.2, 0.15, 0.05}

(3) 建立评价集

评价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作出的各种总的评价结果组成的集合。用V表示:

V={v1, v2, v3, Λ, vm}, 其中vj代表第j个评价结果, m为总的评价结果数。对某品牌香烟感官质量评价时, 评价集可设为:

V={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差}

(4) 进行单因素模糊评价

单独从一个因素出发进行评价, 以确定评价对象对评价集V的隶属程度, 称为单因素模糊评价, 设取因素集U中的第i个因素ui进行评价, 对评价集V中第j个元素vj的隶属度为rij, 则对ui的单因素评价可得到模糊集Ri:

Ri={ri1, ri2, ri3, Λ, rim}

对所有单因素都分别进行评价后, 即可得矩阵:

undefined

假设通过调查, 有关专家根据自己的把握度确定隶属度, 对某品牌的卷烟感官质量的光泽有15%的人认为好, 30%的人认为较好, 25%的人认为一般, 20%的人认为较差, 10%的人认为差, 则对某品牌卷烟光泽的评价可得到一个模糊集R1={0.15, 0.3, 0.25, 0.2, 0.1}

同理, 对某品牌香烟感官质量的香气、谐调、杂气、刺激性、余味的评价可依次设为:

R2={0.35, 0.3, 0.15, 0.1, 0.1}

R3={0.15, 0.2, 0.4, 0.2, 0.05}

R4={0.1, 0.15, 0.4, 0.25, 0.1}

R5={0.15, 0.3, 0.4, 0.1, 0.05}

R6={0.1, 0.25, 0.3, 0.25, 0.1}

由此, 可得到一个模糊关系矩阵R:

undefined

(5)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单因素模糊评价仅反映一个因素对评价对象的影响, 这是不够完全的。我们的目的在于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影响, 得出更合理的评价结果, 这就要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可表为B=AoR, 则某品牌香烟感官质量的评估结果为:

B=AoR= (0.2, 0.3, 0.25, 0.2, 0.1)

B中的数字是这样得到的:它是将A中从左到右每个数与R中第j列 (j=1, 2, 3, 4, 5) 从上到下相对应位置的数相比较取小者, 得到6个数, 然后再取这6个数中最大者作为B中第j个数。对B进行归一化处理,

undefined

评价结果表明:认为该某品牌香烟感官质量好的占19%, 较好的占28.6%, 一般的占23.8%, 较差的占19%, 差的占9.5%。按最大隶属度原则, 该某品牌香烟感官质量较好。

4.结束语

评价品牌香烟感官质量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其成败与诸多因素有关, 本文提出的香烟感官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烟草企业评价香烟感官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但还必须同时考虑自身的具体情况。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对香烟感官质量做出科学的评判, 从而使香烟感官质量评价活动更为科学、更为有效。

[注]本文是湖南中烟工业公司长沙卷烟厂“白沙品牌许可生产质量风险防范体系研究与应用”课题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GB5606.4-1996卷烟感官技术要求.

[2]周泰文, 王晓星.模糊数学基础简明教程.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181~182.

质量综合评价 篇10

应用多项指标,综合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是本轮教育评价改革要完成的任务之一。然而,如何应用多项指标综合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及如何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笔者在指导实验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较为适用的方法。现通过案例加以说明,仅供各实验区参考借鉴。

案例介绍

某县于2015年年底,选取了本县8年级全体学生作为实验群体,开展了一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本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采用的评价模型为“学业发展水平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发展潜能评价+学业负担评价”。其中学业发展水平评价包含学科知识、技能和能力3个二级指标,综合素质则包括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情绪行为调控、好奇心求知欲7个二级指标。发展潜能包括认知能力倾向、认知过程以及认知项目3个二级指标,学业负担则包括负担事实、主观感受、身体影响和心理影响4个二级指标,本次综合评价共使用了17个指标。这意味着,参与测试的每所学校都会获得17个分数,如何通过17个分数对各学校的教育质量作出一个科学、客观的判定,无疑直接考验我们教育评价人员的专业能力。

传统做法,我们会将所有的分数进行简单的相加或者是加权相加,根据总分进行排名,并据此对各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价。之所以说传统评价并不科学,原因在于简单相加或者加权相加只适用于分数所代表的属性为基本同质。如果多个分数所代表的属性并不同质,简单相加会使分数的含义模糊不清,导致结果无法解释,而不能解释的分数是无法做出有效价值判断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多个指标,有的是指向学生认知的,有的是指向学生情感偏好的,有的是指向学生行为的,还有的是指向外部学习环境的,指标性质差异较大,所获得分数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因此,指标分数简单相加的结果根本无法解释。而统计学中聚类分析是将多变量数据进行分类的有效方法之一,用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处理上是比较恰当的。按照个体或样品的特征将它们分类,使同一类别内的个体具有尽可能高的同质性,而类别之间则应具有尽可能高的异质性。

该县共有14所学校参与了本次综合评价。按照学业发展水平(知识、技能、能力与总成绩的平均得分率)、综合素质评价(二级指标:人格品质、情绪行为调控、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行为习惯、公民素养的平均得分率)、发展潜能评价(认知能力倾向、认知过程、项目的平均得分率)和学业负担评价(负担事实、主观感受、身体影响、心理影响的平均得分率)分别进行聚类分析。14所学校在不同评价内容上,基本都被分成了3类:高分组、中分组和低分组。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以及各组的分数特征,对每组加以命名,得到如下量表:

通过上面的分组表,我们可以对该县各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情况作出以下判断:

第一,该县高学科成绩组中只有3所学校,而低学科成绩组有6所学校,低学科成绩组的学校数量是高学科成绩组学校数量的2倍,意味着该县整体学科水平不高。

第二,14所学校中,12所学校都属于综合素质低分组,表明该县绝大多数学校对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三,发展潜能低分组的学校数量达到7所,而高分组只有3所,表明该县生源整体水平欠佳;潜能高分组的学校同时也是学科成绩高分组学校,表明这三所学校是集中了全县优质生源的学校,该县存在明显的择校现象。

第四,学业负担中度超标(高)组有6所学校,表明近一半的学校学生的学业负担是较重的。

如果将每所学校在4类评价内容上的分组情况对比来看,则会发现以下问题:

一是学科成绩位于该县前列的3所学校,位于发展潜能高分组,但同时也是综合素质低分组和学业负担中度超标(高)组,表明这些学校虽然取得了良好的学科成绩,但学科成绩的获得,一方面源于生源好,另一方面也与高学业负担有关,恰恰因为学生的学业负担重,用于发展综合素质的时间少,就导致了综合素质分数偏低,显然,这并非是我们所期待的教育质量。

二是表中“学校13”的学科成绩和发展潜能均位列低分组,但综合素质却是全县唯一的一所位列高分组的学校,学业负担也是全县少有的轻学业负担的学校之一,表明该学校在生源和教学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将重点放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上。

三是表中“学校9”的发展潜能位于中分组,但学科成绩,综合素质均位于低分组,且学校学业负担重,学科成绩与学生潜能不匹配,由此可以推断学校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可能过于机械、呆板,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从而导致他们的潜能发挥受到一定限制。

四是表中“学校7、8”的发展潜能位于低分组,但学科成绩位于中分组,且学业负担相对较轻,学校在教学方面应该有其独到之处,教学成效明显。但是对综合素质部分的关注还是不够,导致学校位于综合素质低分组,学科教育质量值得肯定,但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还需大力加强。

聚类分析方法的其他优势与限制条件

在多指标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中,应用聚类分析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多项指标之间相互比较的问题,还可以解决以往根据分数排名,导致学校之间相互竞争的问题。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相对模糊,将相似度高的学校归为一组,而不强调组内各校之间的分数,每组只需要对照本组的平均水平来发现本校的优势与存在的差距,这样既不会导致分分计较的恶性竞争,也可以避免低水平的学校和高水平的学校相比较,进而出现越比越灰心丧气的情况。

统计数据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 篇1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统计在各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对于决策和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否则的话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近来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价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有了一些研究成果[1,2,3]。

客观世界中的许多问题都表现出一种界线不清晰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是人类的思维具有概括性、语言表达具有模糊性、逻辑具有一定的定性特点的缘故,人们在评价这类事物时,往往难以准确的描述它们,因而也就很难确定其特征。这种界线不清晰的不确定性就是所谓的模糊性,模糊不确定性现象不满足排中律,表现为模糊的亦此亦彼性,它们不能使用传统集合论和二值逻辑来描述,必须运用模糊集合理论加以研究才能奏效。另外,模糊技术模仿了人的思维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可以以较低的代价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不管是客观信息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模糊性,当它在评价问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时,便构成了模糊综合评价问题。在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价问题中,因为许多评价指标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因此,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效果更为理想。目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统计数据质量的文献并不多见。

1 统计数据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可以用来对模糊信息进行全面和定量的评价,能够有效地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和决策的科学性。要正确评价一个具体对象,首先要对其若干因素给出评语,然后再进行综合。为了表达上的简洁,我们仅介绍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

因素就是评价对象的属性或指标,有些场合也成为参数指标或质量指标,它们综合反映出评价对象的质量,人们根据对象的因素对其进行评价。因素集可表示为

对于统计数据质量模糊综合评价问题,我们取X={及时性,统计数据的客观性,统计方法的科学性}。

1.2 确立权重集

由于对X中各因素有不同的测度,需要对每一个因素按其重要程度给出不同的权重,它可表示为X上的一个模糊子集,A={a1,a2,…,an},

其中ai={1,2,…,n}是因素xi对A的隶属度,通常规定

权重的确定在模糊综合评价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权重集确定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综合评价的最终结果。权重集的确定方法有很多种,诸如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组合赋权法和交互式赋权法。下面介绍几种具体的常用方法。

(1)专家调查法

首先,请有关专家或具有丰富经验的相关人员若干个,请他们对因素集中各元素独立地给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权重向量

然后,对每个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具体步骤是:

(1)对于因素xi(i=1,2,…,n),在其权重中找出最大值Mi和最小值mi,即

(2)选取适当的正整数k,有下述公式

计算出把权重分成k组的组距,并将权重由小到大分成k组。

(3)计算落在每组中权数的频数和频率。

(4)根据频数和频率的分布情况,确定第i个因素的权数ai,从而得到权重集。

(2)继承方法

对某种评价对象的个因素的权重,根据历史数据有某种方案,设为A1,对于目前的情况时间和空间上的改变可能会有新的权重分配方案A2,而A1是大量经验的积累,A2具有较现实的合理性,因此可以采用加权方式给出新的权重分配方案

其中,α可根据情况选取一个适当的数值。

(3)二元对比倒数法

对因素集中的各元素两两比较,根据它们对实现目标的贡献的大小从1到7赋值,如aij=7意味着因素xi比xj极端重要。令aji=1/aij,这样可得到对比矩阵A=(aij),对比矩阵的主对角元都是1。再用优势积累法,即求同一行元素之和,得到权向量,

再归一化即可得到所需要的权重集。

1.3 建立评价集

评价集是由对评价对象可能作出的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对于统计数据质量模糊综合评价问题,我们取Y={质量高,良好,一般,差}。

模糊综合评价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评价对象综合考虑所有影响因素,从评价集中获得一个最佳的评价结果。首先从单因素出发进行评价,确定评价对象对评价集中各元素的隶属度。

建立一个从X到Y的模糊映射,

由此可得到单因素评价矩阵

1.4 综合评价

因素集和权重集确定以后,按照模糊矩阵的乘法运算,可得到模糊综合评价集B,即B=A莓R.记B=(b1,b2,…,bm),它是Y上的一个模糊子集,其中

最后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或加权平均等原则就可得到综合评价的结果。以上我们介绍的处理问题的一般原则,具体问题可结合具体情况与模糊数学理论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来处理,不可能说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情况。譬如合成算子模型我们采用了取大取小模型,这种模型运算简单,但因丢失了不少信息,致使评价结果比较粗糙,该模型不适于因素太多或太少的情形。比较常用的合成算子如:M(•,∨),也就是,也就是,等等,这些合成算子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具体应用那个模型可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也可以应用多个模型,作出多个结果在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期望的结果。总之,具体应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模糊技术,这样才能取得另人满意的效果。

2 算例分析

对于某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价,我们给出权重集A=(0.2,0.5,0.3),评价矩阵采用专家评分方式给出:

那么

求出评价指标bj(j=1,2,…,m)后,一般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把与最大的评价指标相对应的评价集元素作为评价结果。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应用加权平均法或模糊分布法来进行评价。我们本例的评价结果为该统计数据质量良好。

3 结论

本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给出了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原则,各种评价指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模糊技术处理。较之确定性方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统计数据的质量,准确度更高,并且具有更为理想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谭洪章.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研究[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8(3):49-52.

[2]陈健,王军.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几点思考[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1(5):63-64.

[3]刘延年.如何评价统计数据的质量与可靠性[J].统计研究,2002(8):61-63.

[4]朱训生.工程管理的模糊分析[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5]王新利.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运用[J].财会月刊,2009(6):57-58.

上一篇:妇科炎症的临床研究下一篇:质量检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