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2024-09-23

道德评价机制研究(精选5篇)

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篇1

当前, 由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日益严重, 假账、假发票、假报表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诚信会计准则受到巨大挑战。为确保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 建立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尤为重要。

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是指以会计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准绳进行道德考核, 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道德评价, 评价的结果要以道德奖惩来体现。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是要对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进行理性的评价, 以增强其责任感。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环境建设

会计工作是一种社会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资料是一种社会资源, 会计人员是社会经济人中的一部分, 只有在从事会计职业工作时, 他才是一个职业会计人。

1. 建立良好的会计行为环境。会计人员不仅工作在会计领

域, 更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 会计人员德治理念的形成与巩固, 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环境。净化环境, 不是光靠会计职业界的努力能做到的, 而要依托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 尤其是应与法律、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同步, 才能建设好会计职业道德。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 各行各业都应自觉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从而营造出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大环境。当然, 我们也不能坐等外部环境净化之后, 再来谈会计职业道德问题, 因此, 面对当前环境, 必须“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以赢得社会对会计职业的信赖与尊重。

2. 加强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工作。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被会计人员所接受, 除会计人员自身作用以外, 还取决于传播教育的程度, 取决于宣传教育工作的优劣。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可结合会计工作的特点, 组织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社会活动, 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形成支持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此外, 电视、广播、宣传栏等舆论媒体也可充分利用起来, 以发挥教育导向、监督功能作用, 主要以正面宣传为主, 突出宣传会计战线上具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善于从日常小事做起的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事迹, 努力引导会计人员向这些先进人物看齐, 实践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

3. 要制定出适当的处罚措施。

在某组织关于会计职业道德问卷调查中, 认为在我国现实生活中, 对不讲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的处置情况分别是: (1) 根本没有处置的占20%; (2) 太轻的占80%; (3) 太重的为0。这说明我们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的处置力度不够。所以, 在制定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同时, 应加入相应的处罚条例, 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 使之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

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制

1. 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

当前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最紧迫的任务是要建立可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信用评级制度, 通过严格执法、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诚信档案等, 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发布了《行业诚信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 将职业准则细化和可评价化, 对注册会计师如何保持职业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杜绝不规范收费行为等内容作了具体规定, 引导并推动地方注协和会计师事务所因地制宜地开展行业诚信建设。所有这些必将大大推动我国会计诚信建设的步伐, 但我们还有必要使评价体系的应用与实际情况逐步协调, 以达到不断完善的目的。

2. 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跟踪监测与考核制度。

制定一套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不同特点兼而采用社会舆论、传统习俗、量化考核等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 使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自始至终置于社会有关方面的督导之下。正确判断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所处的阶段, 保证有关职业道德规范的实施, 并及时发现会计职业道德状况的新动向。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考核制度, 对道德评价结果, 应使用奖罚手段、榜样示范, 参照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准则, 激励先进, 鞭策落后, 以推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从制度上确保会计人员进入会计行业时已受到严格的会计职业道德机制的约束。

3. 不断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建设。

在建立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机制的同时, 应做到两个结合: (1) 自我评价、本单位评价与用户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评价方式, 以自我与内部评价为基础, 外部 (用户、社会) 评价作支撑, 特别发挥社会评价的作用, 有利于评价机制的有效运行。 (2) 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利益导向机制相结合。为使评价的作用充分、持续地发挥, 对评价结果要给予正面的鼓励支持, 同时要贬邪抑恶。各单位和会计人员管理部门应制定会计职业道德奖惩办法, 体现评价、激励与利益相结合。

不断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只有通过社会、法律与道德等多重约束,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会计职业道德健康发展的各种障碍, 真正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显得越发突出, 为确保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 建立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任务是当前会计行业的一项艰巨任务。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评价

参考文献

[1]万青:试论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 2010 (2)

[2]李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24)

[3]周红林学明:当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思考及教育途径[J].《财会探析》, 2007 (12)

[4]王建辉:加强我国伦理道德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J].《企业经济》2006 (9)

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篇2

构建和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本文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和重要性出发,并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建立和完善科学实效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作 者:刘波 辛国庆  作者单位: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41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G712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道德素质教育   评价机制  

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篇3

【关键词】心理模拟 情绪 道德判断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YCSW2014080)。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41-02

一、引言

我们几乎都有过这样一种体验:在某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过去很久以后,我们闭上眼睛回想当时的场景,仍会感觉到画面清晰、情绪激动,好像这件事情就发生在昨天。从古代的冥想到现在日常的注意力练习,闭眼都被当作是一种关注自己情绪状态的方法。所以人们会闭上眼睛享受或回忆一些愉悦的情绪,也会闭上眼睛逃避一些负性情绪。近期,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在研究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时,将关注点放到了这个简单的闭眼动作上。结果发现,在考虑某个道德情境时,闭眼的人会倾向于将不道德行为判断为更不道德,将道德行为判断为更道德;并且相对于睁眼的人来说,闭眼做决策的人会较少地出现利己行为[1]。深入研究发现,闭眼这个简单的动作是通过心理模拟来对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产生影响的。因此,心理模拟,作为一个特别的、影响道德判断的因素,得到了心理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二、心理模拟的定义

最早有关心理模拟的相关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ahneman及其同事在研究反事实思维时提出。他们认为,反事实思维是对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之后进行判断和决策后的一种心理模拟[2]。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模拟的过程可被视为有意识地激活储存在记忆中的行为的过程。然而反事实思维关注的是过去已经发生的行为,心理模拟作为其判断和决策的方法不应包含时间性与方向性。因此,Taylor和 Schneider提出心理模拟的完整概念:心理模拟就是对某个事件或系列事件的功能或过程的想象表征[3],包括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预演(例如在心理演练明天的比赛),对过去事件的再现(例如回忆与朋友愉快的经历),幻想(例如想象自己在向往的地方旅游)以及真实和想象事件的结合(例如想象某件已发生的事情别人是如何做的,以及应该如何做等)。

心理模拟在心理学领域常被用于技能培训、心理治疗和行为决策等。时勘将心理模拟技术应用于石油、轻工、电力及机械等领域的技工培训与发展[4]。他采用模拟教学的方法,突出对心智技能的训练,即向学员们提供系统的专家经验(心理模型),指导他们从思想上模拟专家思维及判断方法,最终获得专家的心智技能。该心理模拟技术对工厂生产和职业技术教育都带来了明显的效果。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心理模拟可以加强思维和行动之间的联结,因此心理模拟还被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领域:通过让人们对良好的群体关系进行心理模拟可以减少团体之间的焦虑,可促进社会团体之间的包容与理解。个体通过心理模拟,可以使假想的事件更加真实、具体,并获得与有关事件相关的环境、人物等详细信息,这些详细信息能够帮助个体在随后的问题解决中形成具体的解决办法和步骤,有助于个体的行为决策。

三、心理模拟影响道德判断的心理机制

(1)心理模拟与情绪的关系

对心理模拟与情绪之间关系的研究,最早来自于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例如治疗焦虑症和恐怖症的想象脱敏法。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心理意象通常被看作情感效应中的一种特别力量。二十世纪末,研究者们开始重视情绪与心理模拟的实证研究。研究者发现心理模拟能够像真实事件体验一样,诱发人们相似的情绪以及动机反应,并且特殊的情绪事件可能会以图像的形式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5],也为情绪与心理模拟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证据。这样看来,心理模拟,作为一种想象表征,比语义表征更有可能与情绪相联系。

一些研究者将被试随机分配到想象任务组或语义理解任务组,通过问题让被试对同一实验材料进行心理模拟或针对文字进行语义理解。结果发现,与让被试关注于事件的文字意义相比,指导被试去想象负性事件能够使被试产生更多的焦虑。此外,经历过想象任务的被试的后测情绪评级显著高于任务开始之前的情绪评级,而语义理解任务组的被试则没有出现此效应[6]。这为心理模拟会唤醒情绪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因此当人们在进行心理模拟时,个体会伴随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2)情绪与道德判断的关系

传统的道德判断受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性主义模式的影响,认为道德判断是理性认知结果,强调推理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道德心理学领域相关研究的发展,这种唯认知推理至上的观点渐渐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Haidt提出了道德直觉模型,认为道德判断不是因为道德推理而产生,相反,他主张道德判断是一个迅速、自动地评估结果,即个体通常是根据自己对或错的直觉快速地进行道德判断。Greene及其同事整合了理性主义模型以及社会直觉模型的观点,并在实证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认为道德判断有两个不同的加工系统,一个是控制的、理性的认知推理过程,另一个是直觉的、自动的情感启动过程。两个过程在道德判断中相互竞争、协同作用。当人们处理具体、生动的信息时,会激起更强烈的情绪反应,情感模型将在道德判断中起到主导作用;相反,当人们处理一般、抽象的信息时,认知模型将在道德判断中起主导作用。在认知系统与情绪系统产生冲突和竞争时,强烈的情绪直觉常常在竞争中胜出,主导道德判断[7]。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情绪体验是人们判断一个行为的道德可接受性的重要驱使者,是影响道德判断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心理模拟,通过诱发个体情绪的变化来达到对道德判断和行为的影响。

四、心理模拟的脑机制研究

研究者们对闭眼时个体所进行的心理模拟的神经机制进行了探索。一些神经心理学家通过神经成像技术、经颅磁刺激技术,以及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等发现,心理模拟与知觉拥有共同的神经基础,并且与记忆、情绪,以及运动控制有相似的神经机制[8]。而与情绪有关的脑区也会对人们的道德认知进行积极反馈。当人们在思考道德两难问题时,与情绪反应相关的脑区域表现得更为活跃[7],并且当负性情绪体验增强时,人们的道德判断会更极端。这都为心理模拟对道德认知的影响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五、总结与展望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评价他人的行为的道德性,从哲学领域到心理领域,道德判断的研究一直被学者们关注着。而心理模拟,作为一个影响道德判断的重要因素,近期也得到了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研究表明,人们通过心理模拟,可对道德判断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模拟诱发更强烈的情绪而使人们的道德判断更为严厉,并促发利己、不诚实等不道德行为。今后的研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拓展:

(一)文化适应性研究。目前关于心理模拟的研究主要在西方国家开展,然而TEMPO 模型认为时间、环境、动机、人格和结果能够对心理模拟产生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同一个道德事件所产生的心理模拟可能有所不同,从而进行不同的道德判断。因此,中国学者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开展心理模拟对道德判断的实证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探索心理模拟产生的积极效应。已有的关于心理模拟的研究得到的结果主要集中于对不道德行为(如撒谎、自利)的作用,然而对其积极、健康、向上的有利影响更符合我国推崇的价值观。未来的研究可继续探索心理模拟对道德认知的积极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Caruso E M. Blind ethics: Closing ones eyes polarizes moral judgments and discourages dishonest behavior [J]. Cognition, 2011, 118(2):280–285.

[2]Kahneman D, Tversky A. The Simulation Heuristic [J]. D.kahneman P.slovic & A.tversky Judge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 Biases, 1981.

[3]Taylor S E, Schneider S K. Coping and the simulation of events [J]. Social Cognition, 1989, 7(2):174-194.

[4]时勘. 心理模拟教学简介[J]. 心理科学进展, 1991, (1):87-91.

[5]Conway, M. A. Sensory–perceptual episodic memory and its context: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1, 356:1375–1384.

[6]Holmes E A, Mathews A. Mental imagery and emotion: a special relationship [J]. Emotion, 2006, 5(4):489-497.

[7]Greene J D. 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emotional engagement in moral judgment [J]. Science, 2001, 293(5537):2105-2108.

[8]Kosslyn S M, Ganis G, Thompson W L. Neural foundations of imagery [J].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1, 2(9):635-642.

作者简介:

道德评价机制研究 篇4

在目前现实课堂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最常见的问题是:

1.在课堂上表现为对问题的注意力不够, 难以进一步理解问题, 缺乏探讨问题的欲望。

2.面对提问, 绝大部分学生受内向性格制约, 欠缺开放性心态, 明显表现能力不足。

3.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仍保持以我为中心的态度, 不会欣赏别人, 不能主动倾听别人的意见, 难以认同别人的见解, 缺乏互动效应, 同学中的无形资源库不起作用。

以上是课堂中的普遍问题, 究其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是传统教育模式中以个体为主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养成内向封闭的学习态度。二是应试模式下的精神压力和时间压力, 断送了学生全面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三是应试学习的概念使学生形成狭窄的学习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 建立课堂的评价机制, 能有效地促进课堂自主、合作学习的发展。

一、建立学生学习评价机制的原则

1.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 应注重全面、整体性和持续发展, 通过评价, 既能反映学生双基能力, 又能体现学生素质能力情况, 并为学生自身发展提供依据。

2. 评价形式的多样性。

为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整体的评价, 应依据多样的课堂学习方式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

3. 评价发展的持续性。

为能反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表现, 在评价记录中应体现学生学习的持续发展情况。

4. 简便明了的可操作性。

评价应依据常规课堂的规律, 方法简便、明晰并易于操作和推广。

二、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

1.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 包括:学习的热情、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课堂纪律。

2.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评价。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 包含了学科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能力, 如:学科基础知识、技能的了解掌握;参与和组织课堂活动的能力;回答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等。

三、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

1.对学生个体评价:老师或同学对某个学生在某项活动的评价。

2.对学生学习小组的评价:老师或同学对某个学习小组在某项活动过程中的整体评价。

3.对班集体的评价:老师对某个班集体在某项活动过程中的整体评价。

四、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操作过程

1. 建立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记录表。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记录表, 可从开学第一周到学期结束考核中的每一节课, 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表现的跟踪记录, 记录表每班一份。

2.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记录表的操作说明。

以上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记录表, 为每位学生课堂情况做出跟踪记录, 以作为学生学习表现的重要依据和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具体使用说明如下: (1) 本表内容主要由指定班干部根据同学的课堂表现情况作记录, 后由任课老师作补充。 (2) 表中“考勤”“态度”“能力”等三项内容含意:“考勤”:为每位同学的课堂出勤情况。“态度”:为每位同学的课堂学习态度 (包括:课堂纪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合作性) 。“能力”:为每位同学的课堂学习的能力表现 (包括:探究问题、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和课堂练习的质量) 。 (3) 三项记录内容, “考勤”必须每人每次填写记录, “态度”“能力”两项内容, 只须填写表现较为突出的同学 (包括表现“好”与“不够好”的) , 用A、B、C、D四个等级作记录 (其中A (优秀) 、B (良好) 、C (一般) 、D (不够好) 。 (4) “考勤”的记录附号:正常出勤———不作记录;请假———△;迟到———/;早退———¢;旷课———× (5) 期末总评栏由老师填写。

3. 操作的注意问题。

(1) 对被评价的全体同学解释本评价方案。 (2) 坚持执行评价方案中的每一项内容。 (3) 定期对参与评价操作的学生干部进行相关培训。以上课堂学习评价方式, 有着操作简易、评价全面、灵活, 可适合课堂中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从课堂实践中显示, 在评价方式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参与课堂自主、合作性学习的积极性, 会通过约束、激励、习惯的三个阶段逐步地形成, 使自主、合作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欲望,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个体表现能力和集体合作学习的能力, 都有着明显的提高。所以, 在新课程的学分评价制度背景下, 建立课堂学习评价机制, 将会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性学习的发展。

摘要: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 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 让教师快乐地教, 学生愉快地学。

健全干部作风状况评价机制研究 篇5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状况评价机制,科学评价和规范领导干部作风,对于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促进党风政风转变和带动社会风气好转,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评价职能。要对涉及领导干部作风状况评价的职能进行整合,统一纳入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工作,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考评机构负责实施,解决当前“多头考评、多头结果运用”下主体责任不清的问题。要健全保障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对开展领导干部作风状况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纪律、结果运用、督促整改、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明确,规范评价工作,减少随意性。要加强信息沟通,考评机构可通过建立由纪检、组织、宣传、审计、信访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全面了解领导干部作风情况,为客观准确评价领导干部作风提供依据。

完善评价内容。要进行系统评价,涵盖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学风、生活作风等多个方面,并针对不同方面设置评价标准。要突出评价重点。思想作风上主要检验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看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在大是大非上能否做到立场坚定。工作作风上主要看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和大局观念;能否保证政令畅通,做到求真务实,是否存在“四风”方面问题。领导作风上主要看是否具有民主意识,做到公平公正、模范带头;是否存在用人失察、决策失误、独断专行、任人唯亲等行为。要细化评价内容,设置内涵明确、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二级或三级指标;同时,对评价内容进行量化,赋予每项评价指标具体分值。这样不仅能够解决评价内容“模糊”的问题,而且能够拉开评价对象得分之间的差距。

改进评价方法。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一是设置逆向评价指标。在精选正向评价指标的同时,针对不同时期“群众最不满意的现象、中央明令禁止的行为、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重点地设置若干逆向评价指标进行扣分,从中发现每个被评价对象存在的具体问题。二是设置个性评价指标。区分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设置一些能够体现岗位、行业特点的评价指标,检验其作风状况。三是设置长远评价指标。设置一些能够体现“打基础、重长远”要求的评价指标,检验科学发展情况。四是设置“两极”评价指标。让评价主体写出作风表现“最好者”和“最差者”,从中发现典型,抓两头带中间。

上一篇:红外特性下一篇:内部治理和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