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评价机制(共12篇)
质量评价机制 篇1
随着国内外知名企业一系列经济丑闻的曝光, 使得人们在关注企业外部审计的同时, 越来越关注企业内部审计。企业界也越来越关注如何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本文就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含义及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完善作一个简要评述。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同时满足了控制和系统的定义, 那么从控制系统的角度出发, 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 控制的环境; (2) 控制主体 (施控者) , 即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控制的机构; (3) 控制客体 (受控者) , 包括内部审计的业务流程和执业人员; (4) 控制手段。
二、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完善
(一) 优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环境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控制和监督力量, 而公司治理则决定着内部审计的控制环境和制度基础。内部审计的成功运作, 首先需要制度健全、运行有效的公司治理。为此, 应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合理设计经理激励约束机制、实现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明晰产权等方面强化公司治理。
2.健全经济组织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还不太成熟、不太规范的情况下, 对企业内部审计人来说, 不但要在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职责分工、考核标准与奖惩方法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定, 而且对各项具体审计业务活动, 例如审计项目的选择、审计计划的编制、内部控制的评价、审计重点的确定、检查与取证方法的选用、工作底稿的内容、审计报告的要点等方面, 都应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经验, 制定规范化的文件, 使所有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有一致遵守的准则和共同采用的模式。
3.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理顺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改进现有的审计方法。在审计资源既定的情况下, 为保证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 可以尝试推广应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审计工作关口转移, 建立预警机制, 由发现型审计 (事后监督) 向预防型审计 (事前监督) 转变, 由平均分配资源审计 (按审计对象的复杂度分配审计资源) 向风险导向型审计 (按风险大小分配审计资源) 转变。
(二)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的完善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由内部审计机构主要负责人负总责, 各有关方面和人员明确分工, 各负其责。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针、政策、知识和技能, 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水平。
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和发挥作用的关键。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坚持独立性和权威性原则。一般而言, 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 其独立性越大, 权威性越高, 内部审计的作用发挥越充分。
2.合理设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由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模式不同, 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及组织的设置也不同。审计委员会与经理层审计机构以及经理层审计机构与各职能部门的审计小组之间在业务上既存在指导关系也存在着监督控制关系。在设置了审计委员会的企业, 应在审计委员会里设置专门人员对内部审计的活动及从事内部审计业务的人员进行监督控制;未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 应有内部审计机构的上级领导或负责人负责监督控制内部审计质量。
(三)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客体的完善
1.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搞好内部审计队伍的自身建设,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是搞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把握好内部审计人员的“入口关”, 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录用考核制度。
(2) 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
(3) 实行业务委派。根据内部审计项目特点和要求组建运作高效的项目审计小组, 如试行项目负责人制度、注意各专业人员的合理搭配、聘请专家辅助从事专业领域等。
2.完善内部审计业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过程保障, 是指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落实到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的全过程, 通过对各环节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控制, 实现审计过程环环相扣的质量控制。认真贯彻内部审计规定、准则, 做到内部审计计划积极可靠、方案符合实际、证据真实充分、日记客观完整、底稿言简意赅、报告求真务实。针对重要审计业务相应制定系统的制度规范, 使审计业务操作起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段的完善
为了实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日常监督与定期监督相结合, 个人自律与他人监督相结合, 事前监督、事中控制和事后奖惩相结合, 应采取制度约束、督导、复核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多种控制手段。
1.制度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应通过制定制度、传达制度、及时修改和完善制度等措施, 建立全面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2.内部审计督导。充分发挥审计组长的督导作用。审计组长在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内部审计质量的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组长的能力与水平。审计组长除具备专业经验和全面的业务能力, 做好协调工作外, 主要工作应该放在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面。建立有利于质量控制责任履行的书面化质量控制单, 追踪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使个人明确执业中应该做什么、实际做了什么、出现差异时怎么办, 通过不断地提示和个人的随时检查, 增强人人参与质量控制的意识, 提高自我复核、自我校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质量控制贯穿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3.内部审计质量复核。对于机构人员配备较为完善的企业可以借鉴社会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 建立复核制度。各级复核人员应明确其具体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 实现层层把关, 级级负责, 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自始至终都处于适当层次的控制之中。
质量评价机制 篇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初级到高级纵向贯通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完整培养链条,是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统筹发展的横向贯通人才培养系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体系。”此外,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加速安徽省产业转型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可以拉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是可以促进安徽省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促进“职教大省”和“高教强省”建设;
三是可以加快安徽省教育事业发展步伐,使人口资源大省转变为人力资源强省;四是可以为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建设,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近年来,安徽省一批示范院校在中高职衔接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但一直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理论界对于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也没有形成全面而且科学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随着省内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于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
1.中高职分阶段人才培养的定位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教育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终端技能型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中高职分阶段”人才培养的策略,使中高职在培养人才方面更具有衔接性,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应全社会、全方位不同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2.人才培养质量的构成中高职分阶段培养人才,必将会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要求。对于高端技能型人才来说,主要强调高端技能与知识、个人素质的相结合;而对于中低端节能型人才来说,更加强调社会职业岗位的基础动手能力及标准。因此,中高职分阶段培养人才,除了具有中高职之间衔接的必要性之外,必须针对中高职阶段不同人才的培养特点,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原则
1.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应当促进
不同阶段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对于中高职分阶段衔接人才培养而言,必须把握住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在给学生输送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综合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企业输送全方位、健康发展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
2.学科知识体系与中高职不同要
求的技能培养相适应原则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无论是在学科知识体系方面,还是在技能技术培养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这就要求在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时,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特点,也要注重不同的学科知识体系要与不同阶段的学生技能技术培养相适应,这样才能为社会、企业提供相适应的分阶段人才。
3.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评价体系动态性原则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在人才培养方面都是长期处于动态过程之中。而在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方面,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当遵循动态性原则。
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指标确定的方法
1.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成效等几个方面评价指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安徽省内十所中高职院校的20名院领导、专家教授进行了深度调查和访谈,最终确定了相应的一级、二级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指标。
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根据深度访谈和调研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1.通过行业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外部监督
中高职院校应当根据社会、企业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以及中高职学生的不同学情特点,统一规划在中高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发展。通过对中高职衔接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效果的不断实践与改革,使中高职一体化适应区域、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在中高职衔接改革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与本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组建中高职相关专业的一体化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指导委员会等,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要求、过程进行指导,使一体化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经济、企业发展的需求。
2.强调社会第三方评价,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督
2012年教育部指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必须面向社会公布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这一要求标志着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在人才培养质量监督方面,必须从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培养高中端技能型人才。所谓“社会第三方评价”,就是在社会上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独立性的单位或团体,这些团体可以不受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方面的约束,而能够独立地实施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这些独立的机构主要包括:行业协会、本专业已毕业学生协会、学生家长协会,等等。这些类型的社会第三方评价与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自身评价来说,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良好作用。
3.职业院校的自我监控与调控机制
职业院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与监控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职业院校自身的大力推行和实施,就不可能有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过程、效果等各方面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职业院校要通过改进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措施,为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中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且职业院校要定期对教材、师资、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质量测评,并且通过专业课程考核方案的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从而把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第一道关口。随着安徽省内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于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建立和完善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保障机制,是促进中高职衔接机制健康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逐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保障机制,可以促进安徽省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促进“职教大省”和“高教强省”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质量评价机制 篇3
【关键词】技工院校 职业素养 评价机制
近年来,企业对技工院校人才质量的关注的重点由原先的技能水平逐渐向学生职业素养倾斜。在企业看来,技工院校培养的人才技术能力水平过硬,但在职业素养上却稍显不足。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需要引起技工院校教的高度重视,需要学校负责教育教学的相关职能部门加大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依靠后天教育和实践历练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基本修养、职业思想与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情绪等方面。技工院校就是要帮助年轻人进行全面的素质提高和能力的准备,以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和职业,创造更高的生产率,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职业素养的内涵与技工院校的教育方针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重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的培养的目标不谋而合。
二、问题的提出
早在1996年,由德洛尔代表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中就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其中说到: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教育部在在职业教育相关会议上也多次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然而,我国技工院校教育长期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重成器轻成人的现象。某种程度上,还缺乏对学生进行适应社会的引导,缺乏从社会角度阐发劳动的意义。从国际知名调查公司麦可思对全国技工院校毕业生的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数据表明,技工院校学生离职率偏高,自我认知不足、职业生涯规划不清、诚信意识单薄等,这些都直接指向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
三、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
只有遵循职业素养培养规律,才能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为此,技工院校要把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来,构建出标准高、内容新、途径全、评价广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真正培养满足个人可持续发展需要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素养。如何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学生职业素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笔者就职业素养的质量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评价意识,明确评价目的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给学生岗位能力的形成指明了方向,还可以有效矫正在岗位能力形成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起引导作用。教育质量与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应建立符合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教育要求的、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其中要融入思想教育内容的评价,要融入学习能力和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评价,要融入学生实践活动状况的评价。将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和评价贯穿于课内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中的培养方法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在学生素质培养及逐步提技工院校业素养方面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
(二)拓宽评价渠道,丰富评价形式
职业素养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职业素养一般可分为专业性职业素养和非专业性职业素养两大类。前者是指与从事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所特有的知识和技能等;而非后者一般是指除专业知识、技能之外的其它文化知识、职业通用的能力、职业必备的人格等。技工院校中多数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只能局限于理论课程的考试结果。由于班级学生的层次差异较大,所以结果的评价缺乏可比性,这也大大的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师评价应该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己任,应该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但现在“千人一面”的評价方案对所有的专业教师进行评价,漠视了学科差异和个体差异,置教师于被“拷问”的地位。
合理的职业素养评价机制应当是目标明确、手段多样,评价多元,对象全面的。层次上,可以先从教学考核入手,比如课程标准中突出对学生技术素养、创新能力和职业态度的评价,实践、竞赛等环节突出对职业规范的要求。再次基础上,可以尝试探索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体系,将职业素养的评价目标分解成以课程、实践、活动等为载体的若干子目标,逐步形成一个层次化的评价模型。内容上,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交际能力、上进心、爱岗敬业精神等作为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重点。
(三)完善评价手段,开展科学评价
技工院校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以“模糊量化”和“具体量化”相结合的方式,可以相对合理地衡量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所谓模糊量化,是针对专业技能考核部分的,应以学生在实践类课程中的表现、活动过程记录为依据,进行灵活衡量,注重过程考核,降低考试权重。具体量化部分是指学生毕业前必须预先取得“技能等级证书”,这是评价体系中对专业能力是否达标的具体凭据,也是就业的敲门砖。
(四)注重关键能力提升,
"关键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不仅要求生产者具有较成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适应现代生产岗位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包括对岗位的良好适应能力、再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合作意识、责任感等。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依靠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依然能在新的环境中发展。
围绕技工院校教育的特点,把职业素养的要素、要求和标准内化到各项教育教学日常评价中,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和日常的管理中。不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立足企业、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王伟军,浅论系统培养提升高职生职业,中国-东盟博览,2013,1
[2]温玉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评价,新课程研究,2010,7
质量评价机制 篇4
英语新课程改革在要求创新型教学的同时,也要求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一、教学评价的三大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教学评价首先要求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情感,以致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客观性是评价是否发挥其功能的基础,违反客观性原则就会丧失进行评价的意义。
客观性评价的一个重要且常用的手段,就是测验法。测验法使用于对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成绩的评定,比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级考试等等,都属于测验的基本方法,它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在我国很多地区,人们对测验法的了解不够深刻,测验的方法不够科学,仅仅以一、两次考试作为评价依据,或者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样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消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当中,测试应该包括口语测试,听力测试,笔试等,在高等教育中,还可以加入论文式测试。我们应该运用各种测试方法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2. 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以及英语综合能力的运用,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做评价,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3. 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在指出学生不足或者长处的基础上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举一个例子,连续几次考试结果都表明班上某位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差,英语老师在指出他不足的同时,应该给他一些建议,如首先要多记单词,增加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就能在阅读中减少生词的困扰;其实,要增加阅读量,以增强语感,提高阅读速度。英语老师还可以适当推荐一些与该名学生英语水平相当的外语读物,供学生在课外阅读,以提高阅读水平。
二、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评价的方式很多,我们常用的方式就是通过测试来检验学生的英语水平。但仅仅通过测试,一味追求考试分数,会使得少数考试成绩好的学生片面发展,骄傲自满,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使大多数学生不思进取,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将各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 及时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评价的作用便在于此。很多学生不喜欢学英语,觉得自己学不上学不好,其实,他们是缺少鼓励,缺乏赞扬,他们没有从学习英语中得到快乐,从而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适当的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配以形象、生动的评价鼓励,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赞美的话语、亲切的微笑、鼓励性的手式等都能给予学生激励和鼓舞。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光里流露出热情,学生答对了,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Great!Well done!Interesting!Beautiful Work!That’s a good idea!这些话语都能使学生懂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荡漾起幸福、欢乐、奋发的暖流。
2. 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
在所教的学生当中,我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英语笔试成绩好的学生,大多口语表达能力不强。在很多课堂活动中,他们都表现得扭扭捏捏,不好意思,而且害怕自己出错,影响自己在别的同学心目中的好学生的形象。因此,我意识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运用英语节目表演、朗诵比赛、英文歌唱赛等各种形式来考察和评价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表演或比赛的时间既可在课堂上,也可在课后。如此一来,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更全面了。
三、教学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教学是一种多向交流的关系。交流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中,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都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总之,科学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并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英语教与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小组评价机制之心得 篇5
课改之风吹来,小组合作先行。不管是一开始的围坐,还是现在的小组集中,都少不了评价制度。评价制度的存在,是为了使组与组之间、人与人之间达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化挖掘学生的潜能。
我们班实行了两种评价机制,即十三个小组之间的评价和每一个成员之间的评价。这两种评价机制相互补充,有时还会交叉使用。判断的标准是与小组的关系。如果和小组相关,得分失分就归小组,如果与小组合作无关,得分失分就归个人。比如上交的作业,有人没有带来,这就是他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就给个人减分。组长及组员就要提醒督促他下午带来,如果下午还带不来,此时,就会给小组减分。因为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没有尽到义务。
这两种机制是这样操作的:小组长负责记录本小组成员的.分数。每一排三个或四个小组,设一个课代表。课代表负责记录小组得分。这样,班内共设有四个课代表,十三个小组。我将评分标准划分为四个方面。即学习、纪律、卫生、活动四方面。学习包括成绩、作业完成情况、作业等级、上课发言、背诵情况等。纪律包括戴红领巾、穿校服、课间文明、做操、站队、迟到、上课交头接耳等。卫生包括做值日完成情况、个人卫生、地面、桌洞卫生等。活动包括值班、带花等。计分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
质量评价机制 篇6
关键词:体育服务业;质量;模糊评价;预警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3-0012-07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latest promulgated "National Sports Industry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and taking China's 21 provincial capital cities as samples, a two-dimension fuzzy evaluatio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support quality and customer perceived quality is established for sports services and then a multivariate quality control warning is implemented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fuzzy evaluation results by using elliptical quality control chart and the statistical indicators give "Normal", "Alert", "Warning" three-tier warning system via confidence interval. Finally, some outlier sample data are used to implement empirical evaluation and complete classification of statistical indicators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design. Based on the warning resul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service expectation and service effect is discussed.
Key words: sports services; quality; fuzzy evaluation; warning
体育服务业以提供体育服务产品及人力劳务资源为主要特征,是体育产业的主体成分,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体育产业体系结构与发展水平,是体育产业市场化的必然途径和发展方向[1]。我国体育服务业具有高度关联特征,发展涉及行业自身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互动过程[2],且服务提供过程具有即时性、多元化特征[3],行业分类范畴长期无法准确界定,具有统计意义的质量评价及预警控制难以实施。
2015年9月,《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国家统计局[2015]17号令,简称《分类》)颁布,将反映我国体育活动特点和实际发展现状的相关下游产业、新兴产业正式纳入国家统计分类体系,标志着体育服务业统计范围的界定及体育服务业调查制度的正式建立。《分类》为体育服务业提供精确可靠的计量保障,从统计学角度研究体育服务业质量变得可行。本研究将以《分类》作为研究基础,建立模糊评价机制,完成多元化预警体系建立,完善行业评价监督,加速实现行业标准化,为体育服务业发展寻求最优化路径(most optimal path,MOP)提供技术支持。
1 理论背景
体育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内多年保持着较高的研究热度。《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2008年试行)发布前,已有学者意识到建立行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但受制于前期研究成果与体育经济发展水平,关于体育服务业质量评价的研究多涉及行业发展政策[4]、行业配套及发展模式[5]、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6]等理论框架探索方面。近年学术文献关于体育服务业质量评价与产业发展的研究多受《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概念及分类界定的影响,研究成果一方面表现出更显著的层次性,如关于体育服务产品内涵与特征的阐释[7]、体育服务业定价策略及依据[8]、区域产业结构创新[9]等产品、服务、组织等分层结构的研究;另一方面表现出更深入的专业性,如体育服务业与税收政策调整关联度[10]、“营改增”税变匡算对体育服务业产生的影响[11]、产业价值链促进体育服务业升级机制[12]、定价策略与依据[8]等体育服务业结合税收、经济、营销策略等角度的研究。依靠大量数据资料及信息分析,理论、实证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体育服务业作为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依据自身发展状态揭示其发展自然规律、获取科学质量评价的自由探索式“基础研究”较为缺乏,对海量信息的数据挖掘及分析综合能力较弱,研究问题局限于“原因”和“结果”,关系服务质量稳定过程的监督、预警无法实施。
2 研究设计
研究目的是确定《分类》界定的体育服务业统计指标评价机制以及建立灵敏的预警体系以预知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因此研究涉及“评价”与“预警”两个环节。其中,“预警”是结果和目的,“评价”是计量与前提。
2.1 模糊评价机制
模糊评价理论由美国查德(L.A.Zadeh)教授提出,是一种基于数学模糊集合(fuzzy sets)概念的综合评定方法,依据数学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对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或对象做出总体的描述,常用于具有某一潜在属性的数据集评价[13]。体育服务业存在较多不确定性问题,模糊评价的目的是将这些问题量化并得出具体结果。因此,体育服务业质量内容决定了模糊评价机制。
2.1.1 评价要素
结合《分类》,体育服务业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结构包括如下各类要素:1)评价因素集合(G),包括服务项目评议的具体内容,如价格、规范、参数等各种类别统计指标;2)评价因素具体统计数值(Gv),是评价因素的基本属性;3)评价等级尺度(V),衡量评价因素优劣程度,一般依据情境设定度量范围,评委集体得出的评价等级尺度以等级期望值(EV)表示,(EV)=全体评委成员的评价值之和/评委人数;4)权重(W),所有评价因素各自权重系数的集合,目的是确定各因素评价因素的地位和重要程度,表现为N*1列向量(N为指标数量);5)加权评价期望值(Epw),指在权重矩阵作用下的评价均值;6)综合评定值(S),同级别的评价因素在权重矩阵作用下的评价均值(Epw)之和。
2.1.2 评价模型
依据服务质量评价理论,体育服务业质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顾客感知质量(CPQ)和组织支持质量(OSQ)[1]。其中,顾客感知质量表现为顾客的体育需求、期望、向往等情感因素支配下对体育服务的感知质量;组织支持质量指体育服务组织具备的场馆、人员、场地、器材、环境等客观条件下拥有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顾客感知质量应以体育场馆、场所的记录访谈与问卷调查为主;组织支持质量除了通过访谈与调查,体育服务提供单位客观统计数据也可以作为参考依据。评价模型设计如图1。
2.2 预警体系
2.2.1 置信域确定
组织支持质量及顾客感知质量共同构成体育服务业质量评价内容,模糊评价结果最终表现为场馆、人员、顾客满意调查结果等多个变量的高维度数据。《分类》将体育服务业划分为多个层次,各类别均以唯一数字编码表示,因此各变量之间视为相互独立。若所有的评价指标均具有独立性,依据该原理,如果p维数据(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此处为2维)服从正态分布,其评价结果μ的100(1-α)%置信域是一椭圆,它由满足以下公式的μ的集合所构成:
3 评价指标及样本检验
3.1 评价指标界定
依据《分类》及细则,将体育服务业质量顾客感知质量界定为体育休闲活动、场馆服务、中介服务、传媒与信息、培训与教育、体育用品销售、代理与出租、其他相关服务7个主要类别;组织支持质量界定为体育管理活动、竞赛表演活动、体育用品及产品制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四个主要类别(如表1)。
3.2 研究样本
研究样本选取考虑操作可行性、区域代表性及地域发展均衡性原则,以副省级、地市级省会城市(不包括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及经济中心上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全国东部、南部、北部、中部省会城市共21个。依据2015年城市等级名单,其中仅广东为“一线”城市,其他城市等级基本均衡,最终样本确定如表2。
3.3 数据搜集与预处理
顾客感知质量获得主要通过发放问卷方式进行,发放时间2015年中至2016年初。对调查城市进行均等发放,共发放问卷4 000份,最终有效3 648份。对问卷汇总及信度、效度检验,计算出克隆巴赫α系数0.8 910,具有较高信度,问卷结构设计具有合理性。对问卷设计1~18题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特征值,其中>1个数为7个,累计贡献率为84.508%,因此认为调查设计具有较科学的结构效度。
组织支持质量涉及定性的调查、访谈结果及定量的统计数据。定性材料搜集主要通过实地访谈、各地市文体网站、互联网数据检索获得。定量材料主要查阅2014-2015年相关统计文献,统计数据多为2014年,部分数据空缺数据由2013年替代。其中,体育竞赛表演服务来源于《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体育管理服务、体育场馆服务数据来源于《中国基本单位统计年鉴》;体育科研与信息服务数据来源于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2015年);体育培训与教育服务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体育彩票、体育金融服务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部《中国彩票年鉴》。
4 结果与分析
4.1 评价
依据评价指标界定,体育服务业质量评价分为顾客感知质量(CPQ)和组织支持质量(OSQ)两个类别,因此评价结果表现为一组二维向量。首先,以郑州市体育服务业质量评价为例,对其中顾客感知质量实施模糊评价计量,过程如下:
1)评价集合:顾客感知质量评价因素评价集合G是顾客在体验服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条件,这些条件构成若干个互不相交的因素子集G:G={G1,G2…,Gn},研究共涉及18个统计指标,对应的n值为18。
2)评价等级尺度:问卷设计顾客感知尺度采用9级满意度评价,程度从最不满意到最满意,即V={V1,V2,…,V9},其中V5为居中情绪。对于评价集V的赋值,采用9分制,对应的满意程度从低到高分别赋值1- 9分。即U={U1,U2,…,U9}={1,2,3,4,5,6,7,8,9}。
3)权重:首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W2。应用德尔菲法,综合数据资料、专家意见,以Saaty1-5标度对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得出评价指标两两对的比判别矩阵A:
4.2 预警
4.2.1 置信域
置信域的计算结果通过椭圆质量控制图表示。样本城市的体育服务业质量模糊评价结果表现为一组二维正态分布数据,当α取值为0.05时,依据式(1),绘出所有21个研究样本体育服务业质量95%置信椭圆质量控制图,如图2:
图2表明,组织支持质量(OSQ)评价结果总体高于顾客感知质量(CPQ)评价,与组织支持质量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但关系较弱(椭圆长、短半轴差距不显著,实际R=0.101),结果具有较高的独立性,表明模糊评价设计过程合理。绝大多数样本城市体育服务质量位于95%椭圆控制图内,且分布较为均匀,各城市体育服务业顾客感知质量及组织支持质量相对表现均衡,符合服务行业城市化空间依赖的特点。控制图中,较多城市评价结果表现出丛聚特征,大约半数样本城市的CPQ与OSQ表现出较强的线性关系,表明多数情况下,体育服务业组织质量的提升对于顾客感知质量的提升存在直接促进作用。椭圆质量控制图左下方出现一个失控的样本城市(兰州市),反映该城市体育服务质量的CPQ及OSQ相对其他城市均位于相对滞后的水平。
4.2.2 预警区间
当椭圆质量控制图发出某个数据或者控制域外的信号时(此处为兰州,设为xj),就应该进一步确定哪些变量对此负责,确定指标预警区间及警报严重程度。依据失控样本(xj)落入的预警区间得出警情,如果失控样本xj的第k个指标xjk不落在构成的置信区间内,则对第k个变量发出警告。
研究选取的评价值测量区间是[0 9],最低0分,最高不超过9分,因此预警总体区间设定为0~9,分值越高越理想。构造评价值均值分量μ i,i=29的95%联合T2置信区间为正常与严重警告界限,则高于正常界限的区间可以认为处于无警状态、低于严重警告界限的区间可以视作警告状态。依据式(2),依次选择体育服务业质量CPQ、OSQ的具体统计指标进行计算,得出体育服务业正常状态的T2预警区间,最终确定健身服务业质量预警模型无警、轻警、重警三类警告区间(结果如表5)。
4.2.3 预警控制图
将椭圆控制图之外的指标评价值对照预警控制域,确定预警状态。以兰州市体育休闲健身活动a11指标为例,依据该项指标模糊评价,数值为5.64,处于预警度量区间的“轻警”范围,因此预警状态为“轻警”状态,以图标表示。同理得出该市体育服务业其他统计指标的预警状态,确定各类别指标预警状态如表6所示。
预警结果显示,位于椭圆质量控制图以外的样本(兰州市体育服务质量)少数指标处于无警情状态,具体包括体育活动策划服务(a32),体育教育(a52),关于体育战略规划、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等体育管理活动(b13),非职业体育竞赛表演活动(b22),体育器械及配件制造(b33)5个指标,这类统计指标处于优势地位,应继续保持常态投入,防止发展停滞或落后。处于轻警、重警状态的评价指标 ,分别占总体评价的37.93%、44.83%,多数集中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体育用品销售代理与出租、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方面。这些服务行业(项目)处于相对落后或完全落后状态,应引起重视,发挥服务制度、产业结构、税收政策等调节作用,激励这类欠发展服务项目加速、持续发展。
4.3 讨论
预警状态反映出异常指标无警情比率(17.24%)远低于正常与警告状态比率(82.76%),验证了模糊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服务预期相关的策划及规划类(体育教育指标视为强制教育规划)指标评价结果占无警情指标的60%,但与服务效果相关的绝大多数指标则处于轻警、重警状态。这一现状表明体育服务业滞后地区的服务预期与服务效果存在偏差,且这种偏差呈负趋势,即服务效果低于服务预期。作为体育服务提供者,政府、社会组织为追求高质量的服务效果或顾客满意水平提出完善的服务理念;作为接受体育服务的群众,则会依据掌握的信息形成预期的服务质量评价,并在服务结束后形成最终的效果评价。体育服务的提供者与服务受众立场不同,对服务预期的理解却较为接近,因此得出较高的评价分值。但服务效果具有客观性,如果与服务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则不论是顾客感知质量或组织支持质量均得出较低评价。另外,服务质量在实际传递的过程中也存在耗损。服务主体会依据市场期望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环境、顾客、市场、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传递到服务接受者层面,会与顾客期望的服务产生偏差。
5 结论与展望
体育服务业质量模糊评价及预警模型是在《分类》统计指标界定的前提下,以统计学方法实现评价过程及预警结果的理论模型。其设计思想是先对复杂的评估对象(体育服务业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将“定性”的顾客感知质量及组织支持质量通过数学模型“定量”转化,最终实现“定性”的预警结论。质量控制过程综合了有关体育服务的各类信息,通过权重矩阵运算得出全面综合的结论,避免了“主成分”“多元回归”等传统损失评价方式的缺陷,为精确界定预警界限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实复杂性决定了统计模型只能以结果与伴随概率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限于调查条件与样本数量,确定的预警区间只适用于模型中的省会城市,评价其他城市精确度会降低,但随着《分类》的推行及统计数据的完善,用模糊数学建立的预警区间将更为精确,适用于更多城市体育服务业质量预警。建立模糊评价的重要环节,权重矩阵建立主要依赖德尔菲法专家的主观判断,实为“定性”转“定量”的过程,专家的知识体系及专业水平直接影响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后续工作需结合更多实践经验,进一步修订与完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希发,郑应韵,张彦群,等.体育服务业标准化体系中合格评定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3,33(7):3-11.
[2]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 国统局令[2015]17号 [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201509/t20150928_1250512.html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EB/OL].http://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0/20/content_9152.htm
[4]宋永平.我国体育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政策[J].体育与科学,2004, 25(6): 50-52.
[5]方春妮,黄海燕,莫再美,等.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体育服务业发展模式[J].2007,31(4):28-33.
[6]杨铁黎.关于建立我国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ISO9000在体育服务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体育科学,2005,25(2): 21-25.
[7]郑和明.基于市场营销学视角的体育服务产品内涵与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5):28-31.
[8]刘征.我国体育服务业定价依据及其策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2): 42-45.
[9]杜江,董传升,张贵敏.基于大学体育赛事的区域体育产业结构创新优化——以第十二届全运会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4,33(2):37-41.
[10]杨京钟,郑志强.体育服务业与税收政策调整的关联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1): 31-35.
[11]漆亮亮,康冰.“营改增”对体育服务业的影响:税变匡算与对策建议[J].体育科学,2014,34(9):17-22.
[12]李晶.产业价值链视角下体育产业升级机制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4):19-23.
[13]吴斌.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节目满意度综合评价法[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2):128-132.
质量评价机制 篇7
“零缺陷”服务的理念, 就是要求教学质量评价必须建立在“爱满平南, 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发展, 一样也不能放”的精神, 在全面了解学生身心健康、交往需求的基础上, 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 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 促进学生健康而又幸福的成长。
我校多年来实施了基于及时性的快速反馈的“化大为小、化繁为简”的“零缺陷”评价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零缺陷”服务质量文化的实施。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套评价机制也暴露了一些缺陷和不足。如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对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整体思考;对如何利用这些指标改进不同部门的工作也缺乏持续研究;此外, 只能对学校内部进行“教育体检”, 缺乏学校常模的比较。
近年来, 我们在创建“平南小学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过程中, 通过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探索了一套体现平南学校“零缺陷”服务理念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其研究重点是: (1) 厘清构建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与学校“零缺陷”服务质量指标的关系, 体现“绿色质量指标”的思想精髓、精神实质。 (2) 完善“零缺陷”服务质量的细化标准。 (3)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二、“零缺陷”服务教学质量管理软件开发
2003年10月, 学校研制了“零缺陷教学服务质量管理系统软件”, 提出了“一个都不能少”“一样也不能放”的“化大为小、化繁为简”的“零缺陷”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2010年年底, 在创建上海市“新优质学校”时我们对照绿色质量指标发现学校当初设计的软件, 关注较多的是学科方面每一个知识点的学生掌握情况, 忽略学生内心的感受。
2011年11月, 组织有关教师与专业人员, 对学校1~5年级学生进行兴趣满足、成就动力、期望压力、学习负担、师生关系等10项指标进行幸福感指数的测试及相关数据分析;2012年5月, 根据测试结果对学校原有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进行了反思与改进。
2012年6月, 学校作为闵行区教育局“区学生电子成长档案袋”实验项目实验校, 在参与实践中完善软件建设。一方面, 在指标的制定时注意与绿色指标对接, 另一方面注意完善评价机制, 使评价更好地服务于“一个也不能少”、“一样也不能放”的教学质量服务。
改进后的软件由学生学习档案管理系统和学生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两部分组成: (1) 学生学习档案管理系统, 包括学科学习情况记录、学科学习成绩分析、课外阅读情况记录、体验活动成果实时记录、教师实时评语管理、快乐活动日活动记录; (2) 学生健康信息管理系统, 包括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伤害事件管理系统、健康干预管理。
新开发的“零缺陷”教育质量管理软件, 指标相对科学合理, 涵盖了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与原评价机制相比, 在功能上有了明显提升:
(1) 拓宽了学生生活数字化平台, 扩展了互动面, 加大了反馈的及时性。实现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活动体验的实时性, 实现了快乐活动、快乐成长全记录;实现学生成绩的全记录, 并根据不同阶段的成绩分析出现的学习状态, 以便教师为其制定学习计划;
(2) 实现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和数量的监管, 教师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和数量给出其阶段性的意见,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增长相应的知识;
(3) 实现学生健康信息全记录, 以便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特性制定教育教学计划;
(4) 实现学生伤害事件全记录, 规范出现学生伤害事件后处理流程, 使流程透明化, 以便缓解家校矛盾;
(5) 实现学校对学生健康问题的预警和干预, 提高学校的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相关专业人员可分阶段为学生提供健康建议, 学校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 并跟踪完成情况, 更好地为家校互动提供便利, 也使学校的管理更加人性化。
三、“零缺陷”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1.完善“全育人”的预警机制
原先, 我们的“零缺陷”服务管理软件中也有一些预防方案设计。如“班级情况预警分析”, 可查看班级排名走势图、班级考试情况图等。“个人情况预警分析”, 有“个人情况预警分析图”, 及老师针对不同学生写的预防方案。应该说, 这些基于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警有一定的教学指导作用。但是在对照“绿色指标”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发现, 原设计构想关注较多的是学科方面每一个知识点的学生掌握情况;只要求教师根据数据, 有针对性地调整下阶段的教学, 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感受。
在仔细研读“绿色指标”后, 我们发现学生的幸福体验是很重要的关注点, 而这也是我们一直忽略的。因此, 我校对学生幸福感指数等进行了调研, 根据调查数据完善了原有的软件设计, 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对全校学生幸福感指数进行了初始的测试。这项调查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学生在幸福感认同度方面的问题。如:指数最低的后三项是学生学业负担、学习兴趣、情感需求;本校二年级学生整体幸福指数相对较低的问题;男性学生、学生干部的幸福感指数的差异问题等。调查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差距, 也明确了所要解决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空间。于是我们把与学生幸福感相关的指标纳入了“零缺陷”质量管理软件中, 使学生幸福感测试成为常态化。
2.建立“多头合作”诊断分析机制
建立“多头合作”诊断分析机制, 是“一个都不能少”、“一样也不能放”的前提。学优生、学困生和中等生都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 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即便同为学优生、学困生或中等生, 也各有各的差异。所以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优势发展区域、个性特点及形成原因, 在仔细研究分析“学情”的基础上, 采取不同的、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扬优扶中补差”的教育措施。“多头合作”诊断分析机制的实施方式和具体内容如下。
(1) 班级背景分析。每学年的第一学期的开学第三周, 执教教师针对班级学生整体情况进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它包括课堂听课效率、学科“双基”掌握情况、学优生学困生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分析, 并结合分析制定针对班级整体情况的调整措施。
(2) 学生个体分析。学科教师心中要有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针对班级学困生、学优生进行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个体分析, 包括知识、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自身学力发展、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爱好及特点的分析。
(3) 与班主任沟通, 进行综合分析。执教教师与班主任沟通, 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 针对家庭教育问题进行相关分析, 便于形成多头合作, 共同分享、合力推进的机制。
(4) 学生学业发展跟踪调查。学校通过“零缺陷教学服务管理系统软件”, 可以跟踪每位学生在校五年中的学业发展趋势和波动, 了解学生个体的知识、能力优势和缺陷, 为个别化的学生学业管理提供依据, 简化了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大量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 及时、快速地反馈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各个环节中的问题, 及时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 提供有针对性的问题诊断和整改服务。
(5) “双向诊断”促进教师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的内省能力和指导能力, 学校在四年级进行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入研究。自省能力, 是担任指导者的教师对自己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过程的自我内省的“预诊”;指导能力, 是指导者对他人的诊断 (骨干教师引领, 学科带头人指点, 同伴互助, 课堂个案剖析与诊断) 。二者相结合的“双向诊断”形式, 同时借助“零缺陷”服务教学管理软件, 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认真细致的诊断、分析、研讨, 有效地改进每一个教学环节, 实行精细化的课堂教学管理,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建立分工合作的数据采集机制
学校采取了数据采集分工与专人监管制。班主任、学科教师采集数据, 直接输入“区学生电子档案”数据平台, 有时操作上会产生一些问题。如有的活动是两人或多人负责, 在数据操作中会出现同时输入;有时学校网速慢, 老师输入后一直没见平台反映, 上完课后又重复上传。实行专人监管后, 学校信息监管部门负责人会直接从数据平台导出, 利用Excel的排序法或主题排序法进行检查, 删除重复数据, 确保输入区平台的正确性。同时, 在数据监管过程中发现问题, 直接反馈到部门负责人, 由部门负责人结合对教师的日常绩效考核进行引导、督促改进。
学校还借助“学生成长档案”平台, 利用“一卡通”刷卡系统, 解决了学生考勤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特殊场馆出入考勤系统。如今“学生电子成长档案”中“阅读体验”、“校内活动体验”、“自主活动体验”三大板块, 通过“校园一卡通”的整合使用, 使数据的采集自动化, 便捷化。学校还自行合作开发研制了“Ring—灵课程”电子化学生点击、报名统计系统, 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 了解学生们真正感兴趣的、喜欢的课程和活动, 然后在新学期开设和改进。
4.建立快速反馈的评价机制
我们把“绿色指标”的评价体系和“学生电子成长档案”的数据平台对接, 电子成长档案中的学生信息涵盖学生身心健康、学业进步、个性技能、成长体验等四个维度, 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学校以“零缺陷”质量管理软件与学生电子成长档案为载体, 不断注意数据的采集与积累, 从而让评价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比如我们的“学生成长雷达图”。在平南小学,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雷达图。通过雷达图, 学生、家长、教师一眼就可看出孩子发展长处和短处。如, 五年级的邱某某同学在语数外学科、科技和艺术方面屡屡获奖, 在大家的眼中, 他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但在学生电子档案袋中生成的雷达图上,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 他很少参加体育活动, 体质结论是肥胖。后来, 妈妈给他报了学校的网球训练班, 他通过锻炼身体越来越矫健, 还被网球老师发现有点运动方面的天分。
关注学生学业负担是绿色指标的一个重要导向, 改变了教师、家长只关注“产出” (分数结果) 而忽略“投入” (学生为此的付出) 。如我们在学生学业负担的问卷调查中, 发现语文学科已成为课业负担最重的一门主学科, 这既是平南的问题, 也进一步验证了语文教学中亟需解决的共性问题。
5.大数据视野下行为分析与改进机制
大数据思维方式就是靠大量的、充分的数据积累, 使分散的数据经过重组、整合发挥整体的、综合的效应。单个学校的数据价值还是有一定的局限, 因此, 我们还与第三方评估机构合作, 进行追踪研究, 探索与学生学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的分析。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成就欲望对学习成绩有怎样的影响?在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后, 学校的常规数据就可以进行常模比较。
通过调查和比较我们发现, 学生的学习动机因“兴趣驱动”和“成就驱动”的人数占63%, 而其中34%“无明显驱动”和3%“外部驱动”。“兴趣驱动”、“成就驱动”、“无明显驱动”的学生学业成绩均高于“外部驱动”。这一现象进一步揭示了学生的学习关键靠学生自身, “外部驱动”作用是微乎其微。“无明显驱动”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学生处在自然状态下的、无过度压力下的学习。我们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无明显驱动”学生中, 家长学历层次初中45.2%、高中6.45%、大专25.8%、本科以上22.58%。反映了这部分家长对学生没有过度的要求和需求, 有的比较尊重学生的自身发展, 有的相对宽松没有要求或放任孩子。然而学校环境与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们教育上的缺失, 使这部分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 学业成绩还不错。如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兴趣”引导, 那么这些孩子将成长得更为健康、全面。
学生之间的分数差异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同样分数背后的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怎样?为此, 我们又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研究, 调查结果如图3。
从二年级语言发展情况的总分看, 2班位于年级末位。语言发展包括“表达”和“理解”两部分, 其中2班的表达能力明显偏低。这样的数据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我们分析了该班教师配备:语文学科是新师范毕业生, 数学教师也是刚刚执教两年的新教师, 英语教师是教龄4年的青年教师, 应该说该班教师的配备比较“弱”。但平时的教学成绩并没有显出与平行班之间的差距, 该班的各科成绩基本处于年级中等水平, 似乎这个班级是比较平稳的。
随后, 我们调阅了校“零缺陷”服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该班数学学科有关情况。分析数据发现, 该班数学基础 部分得分 率为92.98% (年级平均90.92%) 、应用部分得分率为80.87% (年级平均为81.56%) 、拓展部分为47.28% (年级平均为48.57%) 。可以看出, 该班的基础部分 (计算) 百分比高于年级平均分, 但是应用及拓展部分的得分没有优势, 且低于年级平均, 由此可见, 卷面的总分成绩遮蔽了学生能力结构的缺陷。这次调查给学校的新学期班级师资配备以及教研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我们将在三门学科中至少调整掉一位教师, 将平时比较注重表达训练的教师放进该班执教主学科, 同时针对学科教师业务缺失的部分提供学习的机会, 弥补其不足。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学校也发现了艺体学科教育的薄弱环节:美术类的参赛极少, 学生获奖成绩很不理想。为此, 学校加强了对艺体学科教师的引导, 创造条件组织学生“书画节”, 今年暑期里新建学生美术工作坊, 为学科教师开展美术教育提供活动空间。
教学质量评价关系到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健康成长, 这种健康成长是全方位、累积性、持续发展的过程。学校作为一所市新优质学校, 面对新优质学校的育人新价值和质量评价新标准, 在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转型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初步成效。评价机制的转型改变了教师的价值追求, 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使“一个也不能少”到“每个都学好”的理想逐步走向现实。
摘要:“零缺陷”服务的理念, 体现了“爱满平南, 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发展, 一样也不能放”的精神, 学校在实践研究中建立并完善了“零缺陷”服务理念下教学质量管理软件, 建立了多种评价和管理机制, 包括“全育人”的预警机制、“多头合作”诊断分析机制、分工合作的数据采集机制、快速反馈的评价机制以及大数据视野下行为分析与改进机制等。评价机制的转型改变了教师的价值追求, 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使“一个也不能少”到“每个都学好”的理想逐步成为现实。
质量评价机制 篇8
质量大师克劳斯比认为:“质量就是满足需求。”教学质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策略的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特色活动的开展, 满足学生内在发展需求。
教学质量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 对教学活动是否达到国家对于教学规定的要求, 是否满足学生、教师的发展需求的价值判断。
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设的基本任务在于使教师将二期课改的理念内化于心, 外显于行, 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更加关注学生主动参与;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增强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
我校是“分层递进教学”的始发校。在探究“分层递进教学新法”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分层递进教学”有三个特征体现“绿色指标”的理念:1“.让分层递进教学成就学生精彩的未来”的办学理念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核心诉求相吻合。2.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追求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 与“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目标相匹配。3.多元评价与“为了学习的评价”的观念不谋而合。
我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设坚持以市级规划课题“分层递进教学新法的研究与实践”为引领, 以课程建设为主线, 以学生形成性评价机制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为依托, 不断探索与完善符合学校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努力成为学生认同、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优质学校。
二、实施的具体路径
(一) 三型课程开发与评价
1. 基础型课程的实施
我校基础型课程的实施以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为引领, 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语文的预习设计、数学的教学流程和英语的“三输入、一输出”三种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语文预习单的构成要件是:预习目标———基础扫描———走进文本———学生质疑———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种预习设计的方法。
*“预习质疑法”, 即预习设计主要由学生质疑, 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以此落实教学目标, 完善整个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法”, 教师设计相应的预习作业。教师在得到学生课前检测反馈后, 了解其薄弱点与盲点, 设计分层教学目标、分层问题和分层练习。
*“预设品读法”。即通过课前设计相关的品读预习题, 课堂合作交流, 让学生多说、多写、多思考, 逐步提高学生品味字词的能力。
数学学科针对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差异, 在新授课中形成“自学—互动—精讲—练习”的教学流程。在课堂上, 教师利用面批、个别辅导、学生异质组合作、当堂的分层检测性练习等手段, 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英语学科以分层练习和合作学习为切入口。根据“三输入、一输出”模式, 阅读课、听说课和语法课既要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 又为写作课做好相应的铺垫。每一课型中, 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落实分层递进教学。阅读课中采用的是同质组和异质组相结合的合作学习。听说课中, 教师为不同层次学生设置分层要求。让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练习, 然后通过异质组的讨论达到互补。
2. 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开发
学校整合篮球、古诗词吟唱、海派剪纸等学校特色, 形成25门具有前瞻性的、并富有个性化的拓展课程, 发挥学生潜能, 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特长。同时, 学校开设了“和谐亲子关系的研究”、“‘成长的烦恼’的成因与对策”等5门探究型课程。
3. 三型课程的评价机制
*“首节听课制”:校级领导、中层行政、教研组长组成听课核心组, 通过听课—评课—反思—交流, 要求参与者写出听课评价, 包括教学亮点与改进建议。
*质量诊断制: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建立有效的、多层次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教研组的学科诊断、年级组的班级诊断、学优生的诊断、学困生的诊断。老师们分析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困难;梳理教学中成功之处、存在问题;提出下阶段的教学策略, 改进教学方法。在质量诊断中做到班级之间信息互通、策略互补;方法互学, 共同提高。
*质量跟踪制:为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对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测试进行质量监控跟踪反馈和评价。通过数据比较和分析, 找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学生学习中的障碍, 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水平, 提高教学效益。
*师生座谈会制度:每学期召开两次教师座谈会, 旨在了解教风、学风及学生的思想、生活动态, 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此外, 分年级召开两次学生座谈会, 了解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
(二) 构建学生形成性评价机制
1. 学生形成性评价的内涵
形成性评价, 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 是基于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评价。
2. 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袋
档案袋是集中反映学生工作和各种思考的学习记录, 通过学生和教职员工之间的协作努力来搜集材料, 表明了学生取得基本结果的过程。我校在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档案袋。
3. 完善多元评价机制
(1) 教师评价:教师要根据评价目标、内容和情境选择恰当的评价工具, 对学生的学习全程予以评价。
(2) 学生自评:是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深思、自我改进能力的有效方式, 要鼓励学生将自我评价的结果与教师、同学或家长分享, 在他们的协助下设定自我改进目标, 并且在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来自后者的支援。
(3) 同伴互评:在学习的过程中, 同伴之间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互评有利于使学生关注同伴, 客观公正评价他人, 取长补短。
(4) 家长参与评价:家长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座谈会、参与学校有关活动等途径, 了解学校的教学质量、师生的和谐程度, 从而增强对学校的认同度。
(三) 形成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
1. 推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八个一”项目
为了培养一支能说会道、文“悟”双全的师资队伍, 使我们的教师成为“研究型”和“智慧型”的教师, 我们的专业发展培训, 扎扎实实地推进教学“八个一”项目:
(1) 写一份分层递进教学设计。 (2) 上一堂分层递进研究课。 (3) 命一套分层递进综合试卷。 (4) 做一个分层递进微型课题。 (5) 探一种分层递进教学方法。 (6) 听一些分层递进研讨课。 (7) 读一本教育、教学类书籍。 (8) 写一篇分层递进教学反思
“八个一”项目是相互纽联在一起的, 旨在促进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研究教学策略, 反思教学行为, 成为能与时俱进的“智慧型”教师。
2. 优化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
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是为了及时记录教师的信息, 以便记录教师专业发展的轨迹。我校的教师成长档案袋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 根据SWOT分析法, 撰写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2) 教师教学效果记录。 (3) 教师指导学生获奖情况。 (4) 教学公开课情况。 (5) 发表的教研文章复印件及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记录。 (6) 教师的教学反思。 (7) 教师年度考核表。 (8) 教师专业成长大事记。 (9) 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情况。 (10) 教师撰写的读书体会。
三、阶段性成果
威廉认为, 质量评价应“以促进学习为目的, 评估得到的信息用于改进教学”。
我校在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设的过程中, 彰显学校特色, 突出学科特点, 贴近学生实际, 以评促教, 以教促改, 在提高教学质量, 师生共同成长、学校内涵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近三年的中考中, 学校有52名学生被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录取, 82名学生考入区重点高中。学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 一位学生荣获上海市物理竞赛一等奖;30多人次在全国、上海市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60多人次在音乐、美术、劳技学科竞赛中获得殊荣。100多人次在阳光体育大联赛中荣获良好成绩。
学校《初中建设的基本问题研究———分层递进教学的文化建构》荣获国家教育部科研成果三等奖、上海市第十届科研成果二等奖;同时, 在全国、市级、区级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论文近40篇。
质量评价机制 篇9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的特色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具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双重属性,因此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也应该具有不同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评价同等重要
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是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的,实践教学贯穿了高职教学的全过程。根据高职不同专业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该交替进行,在教学的不同时期应用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灵活地将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进行讲授。因此在教学评价时也要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据两种教学各自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二)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过程评价同等重要
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往往都来自于企业事业单位一线中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者,是本行业、本专业的能工巧匠,兼职教师在高职院校的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授课内容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三)高职学生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考核评价同等重要
因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应该重视对高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评,应该打破传统的只注重理论知识考核的不合理的做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纳入职业资格考试,使学生在获得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和实践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多方参与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构建
(一)多方参与评价机制的构建理念
1. 要树立教育服务的理念
2. 要树立全程评价与监控的理念
3. 要树立系统管理的理念
4.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参与评价机制的构建原则
1. 评价机制的合理性
要将日常评价和集中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
2. 评价机制的激励性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应该与院校各部门负责人的业绩直接相挂钩,应该与各部门的经费划拨直接相挂钩,应该与每位教师的职称评定和业务晋级直接相挂钩,使评价机制具有一定的激励性,从而能够激发学校每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评价机制的实施性
评价机制的构建要既能满足实际实施的需求,又能满足高职教育全面评价的要求。比如对专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时,如果是新调入的教师、年轻教师、新课教师等,应该采取与老教师、优秀教师略有区别的评价方法。
另外,在“多方参与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构的设置上要注重其独立性,具体操作时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除了学校有关教学部门的领导参加外,还应该聘请一些群众认可的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另外还要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进行评价,使得在评价的具体操作中尽量减少不公正的因素。在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测评中必须要求参加测评的人数不少于学生总人数的95%,防止个别学生的偏见不至于对该任课教师的测评总分影响太大。
三、多方参与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实施方式
多方参与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的实施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部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对全国所有高职院校进行的评估。我国高教司制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力求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有规律,符合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激励各高职院校都能从实际出发办出自己的特色。从目前评估方案试行的情况来看,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加强国家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人才培养工作、促进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下面几种形式进行:
1.同行互评
可以由各高职院校的教学有关领导、教学系部主任及教研室主任等组成听课小组,也可以是学校的任何一位教师走进课堂随机进行听课。这样做可以对一些新聘任的教师、青年教师等进行开课资格认定,帮助他们快速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尽快地适应教学岗位,熟悉教学业务,及时改正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失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教学督导
由高职院校聘请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比如一些离退休老教师,组成学校教学质量督导小组,由院校主管教学校长负责,以随机抽查听课的方式,检查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质量。该督导小组具有专家监督指导的性质,对全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比较公平公正的评价和监督提高的作用,因此这种方式在整个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教学文件检查
教学文件检查是对学校各教学部门的各种教学文件,包括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这种方式一般由学校教务处提出具体实施的教学检查方案,对学校每一位教师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这种教学文件检查一般在每个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进行,检查结束以后,还要写出每次检查的书面总结,然后再交给学校教务处备案。这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4.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主要由各院校教务处组织实施,一般采用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网上给各任课教师打分等方式,使学校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各方面进行评价。这种方式最能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因为教师给学生上的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学生最了解,他们的评价也最为真实,上好一堂课容易,上好每一堂课不容易。
5.校外评价
学校可以定期召开校外企业行业专家以及学生家长座谈会,请他们参与到学校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中来,请他们充分发表意见,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来自于这个方面的建设性意见更富有借鉴意义,这样多方“参与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才更科学、更全面。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较快,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将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分析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更明显地表现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多方参与
参考文献
[1]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09:91-94.
[2]王勇,刘畅.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考核评价方法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6,03:10-11+61.
[3]牛志宏.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13-16.
[4]常晓茗.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98-100.
质量评价机制 篇10
一、新评价机制的内涵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新中学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智力和才能的统一发展, 指人的志趣、情感、精神、道德、个性和审美情趣等精神方面的全面发展。还指“全面地发展”共性和“自由地发展”个性的辩证统一。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是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以及劳动、生活技能等诸方面素质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关心、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我国政府倡导推行的素质教育, 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相吻合。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新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也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发挥评估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根据《改革纲要》的要求,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新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不仅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 而且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新的教育评价机制力求实现社会的多种需求:主要表现为评价既要促进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 又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的发展。
新评价机制以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评价对象, 以促成学生成长的基本要素为评价内容 (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智力发展水平、思想品德水平、个性心理特征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等) , 以对人对事的积极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保证可持续发展性为评价的基本原则。新评价机制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的, 更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的, 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新评价机制的建立势必会相应地影响到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校的评价。应试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下对学生、教师、学校以应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也势必会发生改变。
二、新评价机制的特点
新的中学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在评价观念、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毋庸置疑, 这种新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有别于应试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新评价机制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评价观念方面:
以一次考试成绩论成败的观念受到了终身教育观念的冲击, 以注重评价学生智能发展的教育观念受到了注重评价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的冲击。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知识的“创造周期”、“更新周期”日益缩短, 一次性学校教育已经不能解决人们一生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经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那种想凭着一纸文凭一劳永逸的观念已经很难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变革以往那种通过考试层层筛选淘汰, 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教育质量唯一标准的做法是现代社会的要求。现代教育强调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搜集处理运用情报信息的能力、发展新知识的能力。在人才观上, 变革以往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物”, 重智轻德, 不尊重学生人格, 贬低学生价值的人才观。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理解尊重学生, 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1]。总之, 教育的评价应成为激励、鼓舞、唤醒每个学生自信心和上进心的最有效的手段。
2. 评价内容方面: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指出, 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了体现时代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 在评价学生时更要全面具体, 承认个体的差异性, 评价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不仅要体现面向全体、促进全面发展的质量评价, 也有体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衡量学生个性张扬的个性化评价 (如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不仅要评价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业成绩 (既要重视评价高考课程, 又要重视评价非高考课程) , 还要评价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3. 评价方法方面:
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 逐步实现终端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客观性评价与主观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是指某一阶段教学任务完成或在教学期末进行的评价, 往往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终结。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各有优势,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应该相互配合使用。除此之外, 还要运用好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往往有相对的客观标准, 评价尺度好掌握。但只有客观评价是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有些评价内容要依靠主观评价来完成, 如学习中隐形学力的评价, 学生的个性发展评价等等。主观评价可以是自评, 也可以是他评。总之, 在评价方法上, 应注意灵活运用。
三、新评价机制建立的步骤
当今中国的教育问题是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问题。中学教育质量评价冲突的解决, 依靠的是整个社会的变革, 教育改革仅仅是社会系统中一个子系统的变革。社会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解决冲突也要有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大有可为的。
首先, 最先要做的是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 目前的高考选拔机制是导致中学教育质量评价冲突最直接的原因。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标杆, 发挥高考指挥棒作用, 在考试中逐步融入素质教育的要求, 这是切实可行的。
其次, 新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过程, 需要逐步解决相应的问题。例如, 政府大力发展经济, 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 普及高等教育, 转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等问题, 都需要逐步解决。在这个长期过程中, 新的教育评价机制的确立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前提, 它的建立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的学校, 其教育功能、任务、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不同年龄的教育对象, 教育的方法、内容也各不相同。不能不分对象、不论基础、不重实际;不必齐步走, 也不必苛求同步到达;不能以单一的评价模式呈现, 也不能拘泥于以单一化的途径实现。要尊重地区、学校在发展层次上的差异, 允许并鼓励其找到适合自身的推进起点、推进节奏和实现方式[2]。
尽管以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还难以真正做到这一点, 但我们完全有信心, 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裴娣娜.对教育观念变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 2001, (2) .
质量评价机制 篇11
关键词:学校体育;质量监督;评价机制;教育规律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体育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规律作用下对于学生身心发展意义重大。作为体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实施环节,学校体育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建立并非仅仅从理论方面体现机制构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而应当在实际经验管理方面提升高度,将质量监督与评价方案切实体现在实践操作过程当中,在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研究对象并非是单纯的体育教学过程,而是从体育教育管理方面体现体育工作质量管理中的实践性与多变性特征。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初中体育教学管理,核心研究内容表现为体育工作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建立。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资料发。通过查阅体育相关的学术杂志、体育书籍和网络资料信息,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积极整理与记录,为本论文的完成做好准备。
2.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出就不同研究领域的内容向权威专家进行书面咨询,从量化指标以及权重分析方面获得有效的理论信息,并通過各种各样的调查与测验来使论文中提及的观点更加准确,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监督与评价的实施现状
作为现阶段教育督导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现阶段学校体育质量监督与评价工作实施所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瞩,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同样涌现出一些问题,应当引起体育教育部门的重视。
第一,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在系统层级管理结构方面不够合理,这就导致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和传递显得不够顺畅,这对提升管理效率势必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相反,若是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系统层级设置过多,这也会导致管理职责分工的明朗化,使得信息传递通过多种环节与途径实施,冗长的实施步骤就会导致在传递速率方面不够灵活,影响到组织效能的提升。
第二,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外界联系的缺乏也是导致管理工作实施不够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体育工作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建立的基本原则
纵观当前体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实施现状,无论是体育质量监督与管理的目标建设还是评价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这些都与必要的管理原则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在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从管理方法、管理活动和管理内容等诸多方面出发,切实提高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这些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目的性原则。所谓的目的性原则主要是指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建设需要在教学管理环节就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体现阶段内体育教学与管理的最终目的。无论是质量监督与管理的服务机制还是评价内容都需要表现对于评价目标的最终建议,从体育科研经费、师资数量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突出对教学管理的侧面评价。
2.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的体现需要从体育工作质量监督与管理的多个侧面得以体现,力求从每一个实施环节加强对教学评价的内容管理,尽可能避免教学评价与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偏差。从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效益的角度来看,关于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的构建绝非仅仅是针对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言,而是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以及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角度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贯彻与落实进行全面质量监督与监测,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效果。
3.准确性原则。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监督与管理中的准确性原则决定了在评价管理实施过程中所获得了的数据信息必须是准确且对于阶段内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尽可能避免概念不清或是范围模糊问题的出现。指标的准确能够最大程度保证质量监督工作开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是构建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的重要环节。
(三)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的构建途径
在“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凝聚共识”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指导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在终身教育理念下被赋予了全新的发展内涵,只有真正从社会主义实践价值出发,切实体现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从根本上贯彻落实学校体育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建设的有效性,实现学校体育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大促进意义。从校园体育文化的丰富与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角度出发,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建设可从如下几方面得以呈现:
1.从组织结构方面完善对学校体育系统层级的优化分配。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建设从学校组织结构角度来看可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即职能管理结构、部分结构、职权分配结构以及层次管理结构。这些组织结构的设置从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公共教学开展、课外体育训练、体育教学设施以及权责管理分配等方面实现对体育工作质量监督与评价管理的全方面落实,将质量监督与评价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合理化和层次化,体现了体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2.从目标体系方面落实体育教学相关制度法规。目标体系的构建是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监督与优化评价管理的中间环节,这是由于目标体系构建和教学管理之间存在着必然关联,体育意识的增长以及体育竞技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目标体系的构建问题。体育目标体系的构建涉及到必要的体育市场管理政策内容以及竞技体育产业政策管理内容,这就需要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建设能够真正从体育事务的核心内容出发,合理权衡体育教学和质量监督管理之间的关系。
3.从评价反馈方面加强对体育事业的执法监督与管理。体育执法与评价管理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这是由于体育事业的执法监督和管理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工作评价机制的实施与开展现状,只有真正做到权责分明、权限清楚,才能完善评价反馈对于体育事业监督与管理的部门管理力度,切实体现市场主体在权益合法化下的体育社会功能体现。可见,外部环境与学校内部管理环境的有效结合是当前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建设的必然途径。
三、结论与建议
初中阶段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是对基础教育的有效补充,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从身心培养方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在实践素质教育内涵方面也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种全会精神指引下,关于体育课内外活动开展和课程训练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学评价体制的建设逐渐向效果评价研究方面靠拢,素质教育实施理念正逐渐得到有效贯彻与落实。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建设在客观上起到了特殊的指挥与调节作用,在保证体育活动计划性与合理性的同时对于体育教学管理的开展也发挥了必要的监督和评价职能。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在有效提高民族体质的同时也是对学习体育管理手段的一种完善,这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罗达勇,汪海燕.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2]张玉萍,杨立群.再谈高等学校体育管理[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3]陈通.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相对有效性的评价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06).
质量评价机制 篇12
1. 绩效的概念。
绩效一词来源于英文“perlormance”, 原意是性能、能力、成绩、工作成果等, 目前学术上的理解一般有三种:一是把绩效看成为行为与过程, 二是将绩效视为结果, 三是两者合而为一。
2. 绩效评价的内涵。
绩效评价 (Perlormance Assesssment) 又称为表现性评价, 是指“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绩效评价作为学习过程的评价方法之一, 设计学习者创造成果或完成所要求任务的过程 (1) 。
3. 绩效评价的性质。
国内学者们的研究都是从探讨行政效率范围开始的。彭国甫对行政效率、行政效能和行政效益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作了系统分析, 并对行政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行政速度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还对政府绩效评价的性质如何界定、政府绩效评价的功能如何定位、政府绩效评价的发展如何把握、政府绩效评价主体如何确定这四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刘旭涛认为, 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方法, 如技术效率研究方法、行为研究方法、配置效率研究方法、制度效率研究方法和综合研究方法等, 来提高组织培训效率。
4. 关于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
马宝成从政治哲学角度综合分析了有关学者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 并概括出人们共存的几个基本价值取向——增长、公平、民主、秩序。鉴于此, 在选择绩效价值标准上, 应该坚持“增长”这个价值标准, 并且其前提条件是以“公平”作为内在的必要约束。凌文辁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提出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是政府绩效的基本价值选择, 满足公众需求是政府绩效的根本价值选择, 公共服务质量的好坏是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 廉洁、高效、公正是政府绩效的价值追求。徐邦友指出满意原则是行政绩效评价的最终尺度, 并指出要处理好满意度评价中的几对关系。 (2)
二、关于培训评估的内涵与功能
1. 关于培训评估。
培训评估就是采用某种方法、技术和程序去检验某项培训获得价值或意义的系统过程。通常包括事前评估、事中评估和事后评估。
2. 关于培训评估的功能。
可以检查和评价培训项目的效果, 可以改善和提高员工的成效, 可以提高受训者的满意度 (3) 。
3. 关于培训评估层次。
为了评估培训项目, 我们要根据某项标准来判别。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克在1959年提出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 他从评估的深度和难度将培训效果分为4个递进的层次———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效果层 (4) 。如表1所示。
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史璞教授认为, 把培训结果要分析的内容可以划分为10项: (1) 内容的针对性如何? (2) 受训的人员的数量比例和类型; (3) 知识更新程度; (4) 观念转变情况; (5) 能力提高情况; (6) 培训人员在岗位上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 (7) 业务适应能力如何? (8) 培训的内容和对象是否考虑优势战略适应情况; (9) 培训成本如何? (10) 培训人员满意否。对效果的评价从五个方面进行。对培训出现的结果的制度和标准的评价;对培训教育人员的能力、日程安排、内容以及教育设施进行评价;对教育的成本进行核算;对领导和受训者的反应进行跟踪调查而作出的评价;由谁来对教育计划、教育方式进行评价;等等 (5) 。
而祁光华教授认为, 反应或感受层次的评估是属于第一层的, 在培训结束时要进行了解, 受训者对培训课程和方法是否满意, 以及满意的程度。其因素应包括:讲师、方法、材料、设施、场地、报各的程序等;学习层次的评估第二层的, 它主要是对学习的度量, 即评估受训者在知识、技能、态度或行为方式方面的收获。这个方法是很具体的, 一般在培训之中或之后由教师或辅导员来负责实施。其方法有考试、演示、讲演、讨论、角色扮演等。在这里有必要谈一谈什么是学习?这将涉及到对学习的评价, 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定义是, 学习“是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 (1) 学习包含着某种变化; (2) 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 我们所谈的行为应该是行为活动, 因学习而变化 (6) 。那么, 培训评估的第三个层次应该是行为层次的评估。这一层次主要是评估学员在工作中的行为方式的有无改变、有多大改变, 绩效如何?其主要方式有观察、管理者的评价、培训对象的评价以及团队成员的评价等。对成效的评估则是属第四个层面的。这个层面的目标着眼于培训项目的业务结果如对质量、数量、安全等方面的评价以及对可度量的指标来考察、判断, 并与培训前比照判断培训成果的转化的成果和效果及其绩效而作出的评价 (7) 。
目前, 中原油田培训中心已经有了自己成型的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 它以表格的形式分成一级指标、分值、二级指标、分值、质量标准、评估级别、评估方法、评估得分等几项内容, 方法简单、操作性强。培训评估是一个用来确定培训价值或意义的系统工程, 其实质是对培训信息的处理和应用。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评估运作程序对搞好培训评估至关重要, 它可以优化培训进程, 降低培训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同时, 对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 。
三、干部培训的质量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前干部成长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主观和客观因素, 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只有坚持不断创新, 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受训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如何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如何将知识在有效的时间内传授给学员、如何使他们将理论知识领悟到实践工作中去等等, 提高干部培训教育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凡计划内的培训, 必须要执行培训前的需求调查, 以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对象, 以培训对象的实际素质状况确定培训内容, 合理设置课程, 分配课时。二要创新干部培训的内容, 突出重点。在培训内容上, 首先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抓好干部经济、法律法规、现代化管理、金融和高科技, 各类文化知识的培训, 以提高干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增强具有“战略思维”和“全局意识”。其次, 为了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要进一步加大各类专题培训的力度。最后, 干部教育培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 确定不同的内容, 设置不同的课程, 突出重点、要点、难点和焦点。总之, 整个培训要根据各级干部的不同特点, 做到“四要”, 即:学要精;要管用;要“新”;要“实”。三要创新培训的形式。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 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手段的使用, 将图、声、光、色等集于一体, 调动起学习者的多种感官,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旧模式, 教学方式要符合成人的特点, 加大自学、研讨、答疑、考察的份量。做到“三结合”, 即把专家教授讲课、领导讲课与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相结合, 理论讲座与研讨答疑相结合, 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四要创新培训质量的评估工作。在严格培训中的考试考核制度的同时, 建立培训后的“追踪问效”制度, 使培训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要积极研究培训后达标验收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制定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的质量评估标准, 彻底改变学好学坏一个样的现象。通过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把他们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上来, 克难奋进, 真抓实干, 务求实效, 为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人才保障 (9) 。
四、完善干部培训质量激励机制的思考
1. 关于激励与激励机制。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是指心理上的驱动力, 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 激励不仅要考虑强度指标, 还要考虑质量指标。追求质量指标和数量指标以及效率目标的努力是激励所追求的效果。其行为模式是:未满足的需要→紧张→目的→采取行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 (10) 。
激励机制 (Motivate Mechanism) , 是管理者为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而设计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及其作用规律的总称。一定的激励机制会“自动”地导致激励客体的一定行为, 呈现出某种规律性。任何一种激励机制一旦形成, 都会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式, 又称之为全过程激励模式。是从员工进入工作状态之前开始的, 贯穿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全过程, 是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有五个步骤:一是双向交流;二是各自选择行为;三是阶段性评价;四是年终评价与奖酬分配;五是比较与再交流 (11) 。如下图所示。
2. 干部培训的模式构建。
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践中, 坚持不断创新, 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训等模式, 构建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整体素质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培训格局。1999年下半年至2011年3月, 共组织、参与培训领导干部25个班次, 约1500人。有中国化工集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广东粤电集团高管人员培训班、广西投资集团企业领导干部培训班、广东机场培训班、湖南国资委监管企业领导人员培训班、中国人保集团省级分公司经理培训班等。对全县51名从事经济工作或经济管理工作的正科级领导干部及部分优秀处级以上级别的领导干部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知识培训, 着力打造一支面向21世纪、熟悉现代市场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通过实施多种模式相结合的立体培训, 开阔了领导干部的视野, 使参训干部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 培养了干部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观念。进一步增强了领导的管理创新的判断力、洞察力、亲和力、激发力、凝聚力、学习力、影响力、应变力、执行力和综合力。
3. 改革培训质量约束激励机制, 增强干部参训的内在动力。
(1) 推行干部学习培训积分管理。
可把干部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情况, 分别赋予不同权重的分值, 进行量化考核。要建立健全干部培训档案制度, 把干部学习培训期间的党性锻炼、学习态度、考试考核等情况记入个人培训档案, 同时反馈给学员单位, 并将培训档案归入个人档案内容, 进行动态管理。
(2) 建立健全考学、评学、述学制度。
一是健全任职资格考试制度。把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成绩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条件。二是建立培训机构“评学”制度。培训机构对参训干部进行综合评议, 并于培训结束后将干部考试成绩和表现情况评价报培训管理机构备案, 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干部“述学”制度。干部在培训结束后、年度总结时、领导班子成员述职时, 都要报告学习培训情况;在民主推荐和年度考核时, 将干部学习培训情况作为政治理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写入干部考察材料。
(3) 坚持干部培训与使用相结合, 增加训用结合机制的刚性。
一是树立注重学习的用人导向。注重选拔那些理论素养高、学习能力强、学用结合好、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二是硬化训用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干部学习培训与评先评优、晋职晋级挂钩制度, 把干部的学习培训、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作为选拔、考核、任用干部的“第一道工序”, 切实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不经培训不任职、不经培训不提拔”。三是把学习培训情况纳入干部监督管理重要内容。要把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情况作为完善党的组织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干部个人情况报告的内容, 加强经常性监督管理。 (12)
4. 健全与培训质量结合的奖惩激励机制, 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内生动力。
(1) 完善干部培训效果动态考评制度。
建立干部学时学分管理制度, 以取得必要的学分作为衡量培训质量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各单位培训计划的完成情况, 包括参训人员、培训效果、基地建设、经费保障等的检查力度, 将领导干部的学习和支持干部培训的情况纳入年终政绩考核, 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监督力。
(2) 实行培训机构绩效动态评价制度
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制度, 探索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规范简便的评估办法, 加强对各类培训机构的评估。评估由组织部门负责, 也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结果要与奖惩措施挂钩。
(3) 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是通过对干部培训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与实际需求和预期目标的比较, 评估出教学质量的优劣。考评采取教师自评、办班单位和受训干部考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并及时反馈, 帮助培训机构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4) 建立学员培训效果评估制度。
一是培训期间的评估, 重点考评受训干部是否掌握政治理论要点, 是否遵守培训纪律, 是否能自觉进行党性锻炼、能力锻炼等。二是培训结束后的评估, 重点考评干部受训后是否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以致用, 素质和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三是培训延伸评估, 可采取跟踪式考察和深化式培训的方法, 进一步检验和延伸培训效果。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培训项目的市场选择机制, 对出国出境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等项目可以实行公开招标、择优选择培训机构, 促进培训效果提高。尝试对部分培训项目特别是干部的中长期培训进行市场化运作, 由培训主管部门制定运作原则, 在宏观上进行指导、监督。 (13)
注释
1[1]戴锡莹, 孙跃东, 李岩.基于Kirkparrick评估模式的网络学习绩效评价模式设计[B].开放学习, 2009 (1) :40-57
2[2]潘斌.政府采购绩效评价模式创新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 2008:22
3[3]祁光华.人员培训与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164, 165
4[4]美国IBM公司采用的柯克帕特里克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2009.1.9,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0248884.html
5[5]史璞.管理咨询:理论、方法与实务 (现代管理学新体系)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60-361.
6[6][10]周文霞主编, 李博, 郭桂萍副主编.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6:381-150
7[7]四层次培训评估实施中的问题探悉.2009.1.8, http://www.studa.net/renliziyuan/090108/11400346-2.html
8[8]龚灿.论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创新.http://www.mmrs.gov.cn/news/R eadNews.asp-NewsID=2105.
9[9]袁信斌.对完善干部培训激励机制的思考.http://www.cqdx.gov.cn/gjdx/JLPDX/kycg/wz35.htm.
1011刘金峰, 孙安平.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改革的问题、思路与对策.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