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评价系统

2024-10-07

质量评价系统(精选12篇)

质量评价系统 篇1

1 系统开发的意义

为了客观公正地考核与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心和质量意识,规范教学过程,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常州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了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开发小组,拟通过教学质量评价软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作为评定教师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2 用户需求分析

为了便于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考核操作,把教学质量考核归纳为三个方面:教学过程性评价、课程及格率对比和学生评教。其中教学过程性评价不在本系统处理范围之内。故本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

2.1 课程及格率对比分析

将每个班每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均分和及格率录入到系统数据库中,对需要考核的课程再录入参考及格率(如省校的平均及格率),进行比较,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自动评分,从而可计算出每位教师的得分。

2.2 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测评

预先设立若干测评项目(暂定为四个: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相应分值,每学期由学生通过网络对每门课程进行测评打分。系统记录每个学生对每门课程打分的详细数据,再以班级为单位对每门课程进行汇总处理,为了使测评更加公正、合理,要求系统统计时能分别按10%比例去掉高分和最低分,最终得到每位教师的每门课程的测评结果。

3 数据库设计

根据用户需求,结合学校已使用的《内部办公管理系统》,采用CASE工具Pow e r De s igne r来建立本系统的处理分析模型,绘制E-R图,其中部门(系)表、班级表、学生信息表和维护已在常州电大《内部办公管理系统》中实现,这里仅给也其主要结构,其数据可直接用于本系统中。其他表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课程代码表:存放所有课程的信息。根据我校教学层次,把课程分为四类:大专、五年制、开放本科、开放专科。设统考课标志位,为1表示要进行成绩比较。

班级开课表:记录每学期各班级课程开设情况,及班级考试的平均分、及格率。

统考课成绩参考表:保存统考课参考成绩,用于和各班级课程成绩进行比较、评分。

测评描述、测评项目描述:存放每学期测评时间、项目等信息。其中当前标志为1时表示该学期可以由学生继续进行网上测评。测评结束时将该标志置为0。

测评明细表:记录学生网上测评数据。每位学生每学期对同一门课程只保留一次测评数据,可以进行。

测评汇总表:存放每学期各班级每门课程的学生测评汇总数据。

4 开发工具的选择及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选用SQL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考虑到操作的便利性,学生测评部分用B/S模式实现,其他处理均在C/S模式中处理,而且严格定义用户访问权限,根据需求,生成各种统计表。

4.1 课程代码的设置与维护

对所有开设的课程,都要预先设置课程代码,按开放本、开放专、大专和五年制分别进行设置。为使课程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可对各专业的课程集中收集后在EXCEL表中处理,再转入到数据库中。

4.2 班级开课表处理,主要有各系负责维护

第一步:各班级开设课程设置,对每个班级,在课程代码中选择当前学期开设的课程。第二步:为第每个班、每门课程选择任课教师,并输入上课时间等其他相关信息。第三步:每学期考试成绩的录入,主要是每个班级每门课程的考试人数、均分和合格率。

4.3 统考课程参考成绩

对需要考核的课程,录入参考成绩,供各班级对应课程进行成绩比较使用。

4.4 学生测评处理

每次测评先定义本次测评的有关信息,包括测评时间、测评项目描述信息,每次测评最多可定义8个项目,每个项目可以有不同分值。

学员在网上进入测评时先进行登录,系统生成测评表,自动取出当前测评学期的课程和任课教师,由学员为每门课程的各个项目进行评分,结果记入数据库测评表中。

4.5 测评汇总及报表

对学生测评数据,按班级课程进行汇总处理,分别去掉10%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得到各门课程测评的各项目平均分,并统计参加测评人数。根据测评汇总数据可生成每个班级的测评情况表、每位教师的测评情况表,作为评定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5 系统中几个关键技术处理

5.1 任课教师的处理

在《内部办公管理系统》中,校内教师和兼职教师因信息结构不同,被分别存放在两张表内。而在本系统中为处理课程任课教师的一致性,需从一张表中取数,故用视图进行处理:

5.2 课程和教师的选择处理

因学校开设专业多,在各班级开课时如何快速地选择课程和教师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系统采用给每门课程和每个教师设置拼音输入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输入拼音首字母对被选择对象进行过滤,达到了快速选择的效果。

5.3 学生测评数据的汇总处理

根据用户需求,对学生测评数据,要求去掉10%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后按班级进行汇总。

6 结语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开发应用为客观、公正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高效、实用的平台。系统在设计时力求做到运行稳定可靠,用户操作方便,并充分考虑到可扩充性,除完成考试成绩分析和学生测评汇总分析两大目标以外,将通过该系统直接查询教师课表和班级课表,为学校各有关部门进行教学管理带来更多的便利,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现代化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实施教学质量评价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评价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在于准确、及时地掌握教学质量信息, 为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做出合乎科学规律的分析和决策。

关键词:设计,评价,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刘婷.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发展述评.2007.

[2]张凤龙, 张志军.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概念界定[J].中国远程教育, 2002.

[3]萨师煊等.数据库系统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质量评价系统 篇2

传统的评教方式在评教的时效性、数据处理的直观和准确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学校的要求。

传统评教模式下,学生评教一般每学期进行一次,时间大都安排在期中或期末。评教的结果一般在学期末或下学期初公布。这个结果对本学期的教学没有任何指导意义,而下一学期随着教师任课课程的改变和上课学生的不同,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也缺乏针对性。

传统的评教指标一般以客观指标为主,将学生选择的A.B,C.D机械地转换成相应的分值,最后公布一个评价的综合分数。不论教师还是管理人员都很难从这个分数卜看出教师在教学上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对教师改进教学的具体指导意义不大。

传统的评教一般采用问卷或涂卡的方式进行,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填写问卷或涂写机读卡。因学生要填涂的信息较多,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部分学生为了敷衍学校的评教工作,没有认真填写,学生为他人或请他人代写、代填的现象屡有发生,失去了评教工作的严肃性和数据的可靠性,此外很难保证问卷或机读卡的回收率和有效性,影响了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判断。

由于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此学生评价比其他评价方法更为客观。但关键是要解决好以下儿点:一是要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二是要选择更佳的评价时机;=是要采取适合的评价方式。目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直观、快捷的优势,建立网上评教系统,使学校对教学实现实时监控,及时掌握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与传统的纸本评教的做法相比,使用系统进行网上评教,有这样几个优点:(1)突破了原有评教方式的局限,可以相对科学、准确地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将评教打分的主观性、随意性降低。(2)由于问卷设一了不同的指标,可以从各个不同的维度对评教的结果进行分析,提供较为科学与准确的数据,大大增强教学评价的力度。(3)由于采用了当前流行的B/S结构和先进、标准的工nternet网络技术,突破了原有纸质评教的地域局限,如果信息网络中心将端口开放,整个校园网乃至Internet网上的用户都可以访问本系统。因而就可以在多地域、任意时段以自己的身份访问系统进行评教,大大增强了评教的灵活性,这对于远程异地教学更显其优越性。

2、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根据用户的需求我们要选取一种合适的系统体系。一种适用的系统体系决定了系统的框架,对于用户来讲,如何具体实现并不关心,用户关心的只是使用是否方便,但对于系统设计人员及程序人员来说,却要知道系统到底是什么样的系统,所以系统的选取是系统设计的第一步。常用系统体系有: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客观地分析各种体系结构的优劣,结合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多级分层的特点,我们在用户数量多、分布地区广、数据流量少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在业务逻辑复杂、用户数量少、数据流量大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后台管理端,采用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整个系统基于.net开发平台,用c#语言、ADO.net数据库访问技术、AjaX等技术进行开发。一般用户(如学生、教师、专家)通过客户端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管理员除了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外,还可通过后台管理客户端实现对数据库服务器的访问及数据管理,系统结构如图r所示。

通过构成这种混合模式的体系结构,我们实现了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的各种功能。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与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相结合的处理,使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的设计既可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优越性,又可以避免B/S结构在安全性、保密性和响应速度等方面的缺点,以及C/S结构在异地查询浏览不够灵活等方面的缺点。

3、系统功能设计

该系统是基于网络平台的评价系统,系统的用户主要有系统管理员、学生、教师、教学专家(教学督导),各自完成相应的管理和使用功能。系统包括课程库维护、评价参数设定、评价监控、评价数据采集、评价统计、评价结果等功能,系统功能结构如图z所示。

(1)系统管理员平台:此子系统基于C/S模式。管理员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管理系统中权限最高的用户,可对系统数据库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主要功能包括课程数据库维护,评价指标、评分等级等评价参数设定,评价监控管理,评价数据的采集,评价结果的查看、统计与反馈等。

(2)教师管理平台:此子系统基于B/S模式。教师可以在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进入教师管理平台,查询学生、专家对本人的评价。教师用户由系统自动生成并给出统一的初始化密码,学校所有专职任课教师或兼课的行政管理干部都是教师用户。教师用户可以修改自己的密码,可以对自己当前学期所任课程进行自评,可以对同行教师当前学期所任课程进行评价,可以查询自己当前学期所任课程被评结果。

(3)学生管理平台:此子系统基于B/S模式。该系统根据登录时输入的用户名,将列出该生的当前学期的任课教师的姓名、所任课程,并列出当前测评类型中的所有测评项目,以及每个子项目的可选分值或比例,学生可通过单击相应的分值或比例为每个子项目打分。学生对于一门课程和教材只能评价一次,一旦确认提交,则不能再对该课程或教材进行重复评价,同时所有学生的评价结果任课老师和管理人员均不可见。

(4)专家管理平台:此子系统基于B/S模式。专家用户由评价系统管理员设置,专家以用户身份登录系统后,可以评价全校课程或某学院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其权限由评价系统管理员授予;同时专家还可查看所有教师的教学评估排名情况,查看某位老师详细的评价结果。

4、结束语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篇3

【摘 要】本文提出了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模型的概念,明确了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工作的目标、评价的关键领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构成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体系框架的主要环节,包括:目标识别、关键成功因素识别、指标确定、评价矩阵设计、评价监控;最后对实践中三个有益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模型;运行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072-04

1 引言

随着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当前ERP、OA、PDM、SRM等核心应用系统在企业已经普遍投入使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业务运营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已经成为企业决策、内部管理和业务执行中强有力的工具。

信息系统平台建设过程可以遵循项目管理的要求,按照相应的信息系统建设的方法进行项目建设;信息系统项目建设都有其预定的目标,达到项目目标和满足相应的管理需求,也是项目能够成功验收的先决条件。然而,信息系统平台成功验收之后,如何对日常运行的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督促应用部门按照既定的业务蓝图方案执行业务和管理活动,并不断地优化信息系统和改善应用效果,确保系统的建设成果的持续保持?另外,企业不同的业务单元/部门应用同一信息系统的运行质量如何进行评价?如何帮助这些业务单元/部门提高应用水平,提升应用效果?

上面都是企业管理者很关心的问题,能否参照企业效绩管理的思路,建立一套信息系统运行质量的评价体系,以量化评价指标对应用单位进行评价,直观地反映信息系统运行质量情况?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能够很好地引导企业改善信息系统应用状况。我们建立的评价体系必须尽可能全面、客观和科学,如果建立的评价指标本身质量存在问题,那么指标导向的结果可能是不正确的或片面的,有时甚至会出现误导。

建立信息系统运行质量监控的评价体系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较为零散,没有这方面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这就很有必要对此工作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为科学地组织该项工作提供依据和帮助。本文将围绕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模型的理论,对信息系统运行评价工作中的策略、方法及操作程序进行分析、探讨和归纳,希望能对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士有所帮助。

2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的目标

2.1 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评价活动的层次划分

图1 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评价活动的三个层次

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评价活动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绩效管理评价、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和信息系统服务质量评价。

1、绩效管理评价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建立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评价活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通常依据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的原理进行建设,平衡计分卡主张从企业的战略出发,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四个方面来评价组织的绩效。绩效管理评价工作的目标是衡量企业、部门和员工的绩效状况,引导企业的组织和员工服务于企业共同的战略目标,帮助企业实现既定战略目标。

2、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是基于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目标建立的运行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活动。参与评价的信息系统是已经进入正常应用阶段的系统,不包括正在建设阶段,还没有上线运行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的目标是运行质量评价活动的出发点,该层次的评价活动是需要围绕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目标来开展,并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目标。

3、信息系统服务质量评价活动主要的评价是基于IT部门的信息系统服务支持能力。该层次评价管理内容包括:评价信息系统服务级别、信息系统可用性、连续性、容量和IT事件的及时解决情况等。目标是通过服务质量评价活动提升IT部门服务水平,最终提升用户满意度。

通过对与信息系统相关的评价活动的分层,我们发现:绩效管理评价是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果相关的,是企业经营战略导向的;信息系统服务质量评价是与IT部门的提供的服务能力相关的,是用户满意度导向的;而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则是与信息系统运行效果相关的,是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导向的。

2.2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的目标

要搞清楚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具体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关键还是要理清我们进行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如果信息系统做到了数据处理的准确、完整和及时,是否就可以说这个信息系统运行得很好了?是否就可以满足管理目标了?我们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但首先要明确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的目标。

企业在建设信息系统项目时,正常情况下需要先明确应用需求和建设目标,项目需求和建设目标也是项目能够验收的重要标准。我们认为进行运行质量评价工作,其目标是通过设立评价的指标体系,量化分析信息系统运行的质量状况,监控信息系统运行,引导信息系统运行符合相关的业务蓝图方案、管理规范等支撑文件的要求,以支持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的持续实现,并不断地优化改进。

通过对评价管理目标的澄清,我们发现:

1、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并不直接关心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果,这方面是企业绩效管理评价关心的事情。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关注是系统运行是否还在按既定的业务蓝图方案、管理规范和其他相关管理文件要求在运行,进而推动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的落实,最终是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服务。需要说明的是,企业确定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应该是与公司的战略目标是相符的;而我们在建设信息系统项目时,制订的解决方案、业务蓝图方案以及其他相关的管理规范是能够保障信息系统达成建设目标的。

2、企业经营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战略目标和管理需求会不断地调整,这就要求信息系统也必须不断优化和改进,以适应变化的需求。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虽不直接关注经营绩效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但必须关注信息系统建设目标的变化,要监控和促使信息系统运行优化与改进。

3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体系

3.1 信息系统质量评价管理模型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体系方面可以参考企业绩效管理的相关经验设计以下管理模型:

图2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模型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模型包括9项内容,参考“波特战略轮盘模型”设计为轮盘形状。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目标(见2.2)位于管理模型的核心,是其他各个领域评价活动的目的地。模型中其他8项是整个运行质量评价管理的关键结果领域(KRA)(注:KRA是实现整体目标不可或缺的、必须取得满意结果的领域,是关键成功要素的聚集地),具体内容包括:

1、数据领域

数据可比为信息系统的“油料”,给信息系统提供了运行的驱动力。信息系统的数据可以分为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两大类。对数据领域的运行质量评价可以关注输入数据的准确、完整、及时和输出数据的适用性。评价数据的准确、完整、及时和适用性的评价标准依据支撑文件领域提出的相关要求或管理规则制定。

2、功能领域

功能可比为构成信息系统的“驾驶台”,提供了信息系统运行的操控界面。信息系统直观上看就是由一个个功能点组织起来的,而信息系统运行也表现为各项功能点有机地运行。对功能领域的评价可以关注用户对各功能点操作的正确性和使用的全面性。评价的标准依据支撑文件领域的操作手册、操作规程、蓝图方案、解决方案等制定。

3、流程领域

流程可比为信息系统运行的“线路图”,提供了信息系统运行的行驶路径。信息系统运行所执行的业务流程是由用户的一系列“动作”组成,这些“动作”有的涉及系统的功能和数据;有的与系统的功能并无关系,但是却是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常说的“线下”操作,但这些都是信息系统运行评价管理的范畴。流程领域的评价可以关注重要业务流程执行是否与支撑文件领域的业务蓝图方案、解决方案、决议等相符合,评价标准依据支撑文件领域相关文件制定。

4、运维领域

系统运维可比为信息系统的“后勤保障”,提供了信息系统运行的维护服务。系统运维虽不直接参与信息系统运行相关的业务过程,但对信息系统的“健康”运行则至关重要。对运维领域的评价可以关注事件和基础数据、权限、程序及系统参数的变更处理过程是否合规。该领域的评价标准依据支撑文件领域的相关系统运维管理制度、服务管理规范等制定。

5、用户领域

用户可比为信息系统的“驾驶员”,提供了信息系统运行的操控者。用户对信息系统运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任何系统都由人直接或间接进行控制和操作的,管理文件也是由用户来执行的,用户领域对信息系统运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用户领域的评价可以关注用户基本素质要求、培训情况和考核情况等。该领域评价标准依据支撑文件领域的项目章程、实施公约、管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制定。

6、支持团队领域

支持团队可比为信息系统运行的“教练”,提供了信息系统运行的指导者。支持团队包括关键用户、企业内部系统工程师和外部咨询顾问等。支持团队对信息系统运行起到培训指导、检查督促和管理的作用,而且也是运维活动的执行者。对支持团队领域的评价可以关注支持团队的设置状况、支持能力等。该领域评价标准为支撑文件领域的项目章程、实施公约、管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该领域评价标准依据支撑文件领域的项目章程、实施公约、管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制定。

7、支撑文件领域

支撑文件好比是信息系统运行的“操作规定/指南”,提供了信息系统运行的规则。信息系统运行评价的支撑文件包括:业务蓝图方案、操作手册、相关管理办法、相关管理/技术标准和其他相关的决议性文件。支撑文件领域为以上6个领域提供了评价的标准,因此支撑文件领域在评价管理模型中包围着以上6个领域。对于支撑文件领域的评价应该关注支撑文件本身的编制质量,及时反映应用需求变更的情况。

8、持续优化领域

持续优化好比是信息系统运行的“路况分析”,帮助信息系统根据情况调整路线,保证平稳快速地驶向目标。信息系统运行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根据建设目标和应用需求的变化进行持续调整的。持续优化领域在评价管理模型中包围着其他领域,喻示着信息系统运行的各个领域都需要持续优化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和建设目标。对于持续优化领域的评价可以关注用户应用建议、支持团队的解决方案、会议决议及执行情况。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IT绩效管理工作。涉及的领域相互关联,这有点像我们评估一下能不能开车去北京,我们不仅要注意加对和及时加足油料(数据),还要注意正确地使用汽车的方向盘、油门和变速箱等操控部件(功能);同时你要选好道路(流程),特别是你还得有驾照和驾车经验(用户);开车时遇到汽车故障,还得确定在哪些地方可以维修(运维),技术问题可以咨询教练(支持团队)和查阅资料(支撑文件);开车的时候还得小心路面情况和交通提示,适时地调整行程(持续优化),这样才能按计划平安地到达北京。

3.2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的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成功因素(KSF)是一种信息系统开发和规划的方法,关键成功因素指的是对管理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需求,并进行规划。

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主要是分析影响具体目标的各种核心因素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从中选择决定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关键成功因素的选择力求精炼,通常控制在五、六个因素以内,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设立不同级次的关键成功因素。在目标识别的基础上,由信息化专家和业务专家参与,通过一系列讨论和分析,完成关键成功因素的确定。

常见的信息系统质量评价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如表1:

3.3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的指标

评价指标的一个重要的管理假设就是一句管理名言:“如果不能衡量它,你就不能管理它”。所以,评价指标一定要抓住那些能有效量化的指标或者将之有效量化。

评价指标是对关键成功因素(KSF)的明确和细化,是关键成功因素的具体评价体系。一个关键成功因素的具体评价指标可以很多,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选择最重要的几个指标,通常控制在三个以内。例如,评价对象是SAP-FICO模块的“输入数据准确性”时具体指标可以是:会计凭证冲销率、内部订单准确率、会计科目准确率。财务模块的“输入数据准确性”虽然可以表现在较多方面,但是这三个指标是其中通常出现问题较多,影响较大的表现方面,需要重点关注。

完整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的内容如表2:

* 评价指标库

针对具体信息系统所有领域的运行质量评价指标,我们可以称之为该系统的运行质量评价指标库。从理论上来说,所有工作都有方法量化,但量化的成本上升以及量化的重要性和可管理性决定了对评价指标的选择。所以在评价指标库的基础上,具体应用评价指标时,会有一个指标筛选的过程。

* 评价指标筛选

评价指标筛选是指在评价周期内,根据相关的选取原则在指标库中选择评价指标的过程。

* 评价指标的建立和筛选原则

可以参考的通用原则如下: 1、重要性:指标是本周期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的内容,不能缺少的;

2、可理解:指标简单明了,容易被大家执行和理解;

3、可控制:指标有直接的责任归属方,能够被责任人掌控;

4、可实施性:指标能够促使责任方采取措施改进运行质量;

5、可信赖:指标有稳定的数据来源和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来支持;

6、可衡量:指标能够量化,有可信的衡量标准或计算公式;

7、可低成本获取:获取指标结果的成本要低于其带来的价值;

8、与目标一致:指标要与我们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的目标一致。

3.4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矩阵

运行质量评价矩阵是开展评价工作的重要文件,其本身并不直接用于填写评价结果。通过建立评价矩阵,我们可以确定在当前评价周期内需要用到的元素,包括已经筛选出来的评价指标等。评价矩阵是将来开展评价计算、编制评价报告的基础,建议管理层内部在使用之前进行内部评审确认。

建立评价矩阵需要明确横向和纵向的所有项目,前面所论述的“关键结果领域”及其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评价指标”都可以构成横向的项目,另外横向上为了进行量化评分,还需要考虑“指标权重”;在纵向的元素就是“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是参加评价的应用单位。具体情况下,可以针对应用单位下的各个业务部门,或者应用单位的信息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进行细分。

图3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体系框架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设计图3所示的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体系框架。该框架由围绕信息系统质量评价模型的五个环节组成,五个环节分别是目标识别、关键因素识别、指标确定、评价矩阵设计和评价监控。

1、目标识别:根据评价模型,分析具体的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特点、应用范围分布和评价管理的需求,确定运行质量评价的具体目标;

2、关键因素识别:基于评价模型的8大领域,分析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也就是找出各个领域中影响运行质量的重要因素,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的工作方法,具体见3.2内容;

3、指标确定:基于8大领域的关键因素进行具体细化,找出可以量化表现的系统特征,以少数几项数据体现关键因素的质量情况,评价指标的构成内容见表2;

4、评价矩阵设计:在明确评价目标、关键因素和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就可以设计相应系统的评价矩阵,具体见3.4的内容;

5、评价监控:这是运用评价矩阵对评价对象的系统运行质量进行监控的过程。评价监控的方式可以采取月度、季度和年度运行质量报告的形式,将评价对象的系统运行状况向管理层进行汇报,并提供分析意见,帮助应用单位提高运行质量;还可以通过BI工具,设计信息化的分析图表,定期向管理层展现相关系统的运行状况和系统运行的预警分析。

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体系框架的5个环节构一个循环,这表示通过对信息系统运行质量的评价监控,我们还需要发现评价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重新完善各环节的工作,不断提升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的水平。

通过对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解,我们结合实际评价活动,总结的几点实践经验如下:

1、灵活制定评价管理目标。确认评价目标是整个工作的起点,我们在明确总目标(见2.2)的同时,还可以确定相应的子目标。子目标同开展的具体评价工作相关,是当前阶段评价工作的重点。比如:通过评价需要引导应用单位/部门改善和提高的管理层关心的地方;各应用单位/部门通过评价,要确定运行质量排名情况,促进各应用单位/部门采取措施改进不足之处等。子目标的确定,使评价工作的具体开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2、重视评价组织的作用。评价组织是开展评价工作本身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如果将评价工作视为一个信息化项目,评价组织有时还可以包括:领导小组、评价经理、工作小组等。评价工作的评价目标、评价矩阵、评价报告等都需要在评价组织内部取得共识,保证评价工作的持续和有效。

3、重视驱动性指标的作用。在评价体系的8个评价领域中,数据、功能、流程领域的指标通常是结果类型的指标,也是就是我们评价的内容都是已成事实的结果,我们评价工作干的是“亡羊补牢”的事;而运维、用户、团队、支持文件和持续优化领域的指标,则是所谓的驱动性指标,评价指标可以起到预防作用,我们干的是“未雨绸缪”的事。我们认为在某些情况下,驱动性指标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评价管理结算中心系统,由于涉及大量银行资金的收支,这种系统更加重视预防性工作。

4 结论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都将有信息系统上线运行,而衡量和评价这些系统在应用单位/部门的运行情况的情况,促使应用单位/ 部门提升应用效果也是企业管理层日益关心的难题。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为信息系统运行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本文作者的创新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信息系统运行质量评价模型,并基于这一模型建立出评价体系,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对实际工作有较好的指导性。经过企业的应用实践,基于该方法设计的评价指标较为完善,能够全面反映应用单位的实际运行水平,收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卡普兰,诺顿 战略中心型组织[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Joan Magretta.Understanding Michael Porter:The Essential Guide to Competition and Strategy.McGraw-Hill[M],2011

[3] 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5

[4] 昝新明.基于关键因素分析法的财务战略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10)

[5] 尚晋,杨有.关键成功因素法在电脑选购方面的应用研究[J].《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公司理财质量评价系统设计 篇4

一、流程

其一, 首次使用流程。在第一次使用时需要先进行初始设置, 然后输入评价指标数据, 就可以查询评价结果了。见图1。

其二, 日常使用流程。在日常使用时, 初始设置只需调整变化的项目, 如果评价指标体系等项目没有变化就不需调整, 然后输入评价指标数据, 就可以查询评价结果了。见图2。

二、软件操作方法

在运行本软件前先将Excel中的宏运行的安全性设置为“中”, 具体设制方法是 (以Excel2003为例) 选择菜单“工具-宏-安全性”, 进入安全性设置界面, 安全级选中, 确定即可。 (重要提示:本文插图中的数据是示意图, 不是真实数据, 在使用中要根据企业的情况进行设定, 否则会导致评价失败。)

其一, 软件登录。运行本软件, 如果显示启用宏提示, 就选择“是”, 然后就进入输入密码界面, 输入密码与有修改权限的密码进行登录 (如不输有修改权限的密码则进入只读模式) , 登录后进入欢迎界面 (见图3) 。点确定, 后进入软件主界面 (图4) 。

其二, 初始设置。具体包括: (1) 评价指标权重设置。在主界面 (图4) 中点击“评价指标权重设置”, 进入“评价指标权重设置”界面 (图5) 。根据需要设置各级指标权重, 输入完毕后, 点击确定返回主界面。 (2) 单类报警值设定。单类报警值设定是为了设定单类指标低于规定的数值, 系统就显示报警信息, 本功能就是为了设定规定的数值。在主界面 (图4) 中点击“单类报警值设定”, 进入“单类报警值设定”界面 (图6) 。根据需要设置各单类报警值, 输入完毕后, 点击确定返回主界面。 (3) 评价程度分值设定。评价程度分值设定是为了对评价结果的数值给出“优”、“良”等等级评价时所需要的分级标准进行设定。在主界面 (图4) 中点击“评价程度分值设定”, 进入“评价程度分值设定”界面 (图7) 。根据需要设置评价程度的范围, 输入完毕后, 点击确定返回主界面。 (4) 评价指标初始设置。评价指标初始设置是为了对指标类型、行业最大值、行业最小值、行业均值 (标准值) 、适度值上限、适度值下限等项目进行设置。目的是为评价结果的计算与比较提供依据。在主界面 (图4) 中点击“评价指标初始设置”, 进入“评价指标初始设置”界面 (图8) 。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内容, 输入完毕后, 点击确定返回主界面。在输入指标类型时, 鼠标点击指标类型框, 系统显示指标类型的选项, 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注意不同的指标类型会对后续的计算产生影响, 一定要选择正确。行业均值是企业的比较对象, 如需要跟竞争对手比较, 则需要将行业均值、行业最大值、行业最小值都输入竞争对手的相应数据。若要与其他对象比较设置方法类似。适度值上限与适度值下限是当指标类型为定量适宜性指标时才用输入, 其他指标类型不需输入。

其三, 评价指标数据输入。评价指标数据是输入是为了录入评价企业的各指标的数据而设置的。在主界面 (图4) 中点击“评价指标数据输入”, 进入“评价指标数据输入”界面 (图9) 。根据输入相应的内容, 输入完毕后, 点击确定返回主界面。

其四, 评价结果查询。评价结果查询是为了查询企业的评价结果, 分表格显示与图示两种方式。 (1) 表格。在主界面 (图4) 中点击“表格”, 进入“理财质量评价表”界面 (图10) 。可以查看企业的实际得分与行业均值 (比较对象) 得分。在单类得分栏, 如果哪个单类分值低于设定的报警值系统将提示“报警:单类超限!”以引起注意。在表最后, 给出了总评价的分数与评价质量的级别。在备注栏, 还可以输入自己的评价信息。此表也可以直接打印。查看完毕后点确定返回。 (2) 图示。在主界面 (图4) 中点击“图示”, 进入“理财质量分类评价图”界面 (图11) 。可以查看企业的实际得分与行业均值 (比较对象) 的各类别的比较雷达图。此图也可以直接打印。查看完毕后点确定返回主界面。

三、评价结果备份方法

本软件只能存储一次评价结果, 如再次使用只能在上次评价的初始设置中进行修改, 重新输入评价指标。为了保存原有的结果可以将原文件另存为一个用其他名字命名的文件即可。

参考文献

[1] (美) J.弗雷德.威斯通、 (韩) S.郑光、 (美) 苏姗.E.侯格:《兼并、收购与公司控制》,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张新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步淑段:《利润质量特征分析》, 《石家庄经济学院校庆论文集》, 地质出版社2003年版。

[4]杨雄胜:《高级财务管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篇5

根据市教育局质量评价方案的实施意见,为了构建我校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评价制度改革的深化,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我校教学质量评价实施细则。

一.评价原则

1、全面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应具备的多种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心理和特殊才能的评价。[莲山 课~件]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形成性评价是指定期对教学质量形成过程(教学实施过程和学习落实过程)的一种监测,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终结性评价是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对教与学的结果进行的一种检测,其目的在于检查长期目标的达成情况。对教与学两方面评价要坚持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过程,又关注效果。要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的功能,要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激励师生共同进步。

3、总体评价与抽样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总体评价是指全体学生参加的学科评价,而抽样评价是指对部分学科和部分学生的评价。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定期评价为基本形式,适当采用不定期分项抽样评价,加强对教育教学状况和效果的宏观监控和微观管理。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评价采用“等级”与“评语”评价等方式,定量评价采用“分数”和“比率”的方式,使评价尽量科学合理。

二.评价方式

1.分级评价: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价。

2.分段评价:以1-3年级为低年段,4-6年级为高年段进行过程和阶段性评价。以低年段为例,分段评价是指对一个行政班,从一年级跟踪评价到三年级,研究三年内学生的学业水平、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三.评价内容

1.学生方面:①学业水平;②能力水平;③情感、态度与学科素养;④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莲山 课~件]

2.教师方面:①专业发展水平;②备、讲、批、辅、研。③教学质量书面检测。

四.评价实施

1.学生方面:设立学生成长档案,把各阶段有关学生能力水平、个性特长发展、情感态度和学业成绩的考评结果都放进学生的成长档案里。具体做法:

①学生作业评价:由教导处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各任科教师执行,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任科教师评价实施。(每学期评一次)

②学生文明礼貌与卫生习惯评价:由学校德育部门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各班任执行,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班任评价实施。(每学期评一次)

③才艺展示(包含科学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书法艺术等)评价:由学校综合科制定评价实施细则,综合科执行,通过学生个人申报、展示,最后由综合科成立考核小组评定。(每学年评一次)

④学生语文口语交际、写字水平评价:由语文科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各语文任科教师评价。(每学期评一次)

⑤英语口语表达评价:由英语科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各英语任科教师评价。(每学期评一次)

⑥数学口算能力评价:由数学科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各数学任科教师评价。(每学期评一次)

在认真做好上面各项评价的基础上,再填写下面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并归档。(附表一)

2.教师方面:健全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采用量化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评价结果要与奖金分配和评先评优挂钩。具体做法:

(1)工作表现(工作态度、责任心,常规工作完成情况,培训进修与专业水平的发展等)占30%:①教师的备讲批辅研工作完成情况,由科组长与行政每学期检查一次,每项按优

6、良

4、中

3、差1给分;②教师读书学习和培训进修情况,由主管行政评价,按优

10、良

8、中

5、差2给分;③部门工作完成情况,由校长评价,按优

10、良

8、中

5、差2给分。①②③项得分之和的30%为实际得分。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的实际得分之和就是第(1)的最后得分。

(2)工作成绩(每学期教师教学质量书面检测结果)占70%:①第一次(第一学期)质量检测的5个指标(平均分、低分率、及格率、优秀率、高分率)各项指标的比较值在同级中排名得分:第一名10分、第二名7分、第三名4分、第四名3分。(注:跨年级任教两班以上的独立计算后取平均值,平衡班取各项指标比较值的平均值计算,一个教师任教全级多班的按第二名计算。)②质量检测的5个指标第二次(第二学期)与第一次(第一学期)的比较值的差乘以10为各指标全年得分,5个指标的得分和为第②项的实得分。第①与第②两项得分之和的70%为第(2)的最后得分。

(3)第(1)与第(2)的最后得分之和为教师学年教学质量的总分。

学校 学年 班 学生综合(学业、行为)素质评价表

填表说明:

1、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2、教师综合学生自评、小组评定情况,通过对学生的总体观察,给出一个综合考核等级;

3、学业成绩的呈现方式为等级制,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其中85分以上为优,70~84为良,60~69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4、每学期填写一次,并将填写的手册放入“成长记录袋”中;

质量评价系统 篇6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监控体系;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99-02

1 引言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实施多年了,其基本理念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和评价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质量,这是高职院校传统的监督评价体系无法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监督评估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教学质量监控评估的指导思路陈旧,仍旧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缺少对能力培养的评价,尤其是对学生的方法能力、职业素养、社会能力等方面的监督评价不够重视。

2)缺乏对教学过程的整体监控评价。主要监控评价工作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而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其他阶段监控较少,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实践教学的评价等。

3)监控评价参与人员少,主要是学生、教师、院系、同行专家等参与,缺少企业技术人员参加。

4)传统的评估手段通常是定时(如期末)填表,评估周期长,效率低。评估结果通常未经计算处理,给教师、教育决策者查阅带来不便。监督评价结果不能及时得到反馈,效果不佳。

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应是动态评价,应该具有及时反馈功能、总结建议功能、记录查询功能、积极引导功能。它的设计原则如下。

实践性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在监督评价体系设计时要充分体现教学实践性原则。

广泛性原则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该把教学过程作为整体来看待,教学监督和评价应该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过程的开始(人才培养方案设定、课程设定等)就要介入,对其后教学工作的每个阶段都应设定监控评价点,并且实施评价时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反馈性原则  教学监督和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反馈,应给监督评价对象相关评价信息,便于他们及时改进。

可操作性原则  监督评估系统评估指标必须明晰准确,可以量化,便于参与评价者明确判断。采用各种科学计分办法。另外应给参评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参评手段、途径,便于监控评价系统收集数据。

3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内容

为了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进行监督评价,本文引入美国教育评价家倡导的CIPP(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评价模式,包括以下评价方法。

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是对高职教学的背景进行评估,包括课程开发可行性、课程设置的目的和目标。具体包括以下评价内容。

1)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专业评估。聘用企业技术专家、教育专家对专业的教学过程、教学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用人单位、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和毕业生调查等,对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估,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并每年发布。

2)课程体系。监控和评价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是否适当,培养目标能否满足企业要求,课程体系是否对应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等。由于社会需求发展变化较快,该部分评价数据的收集、统计、反馈必须及时,至少一年一次。有关人员可根据结果对课程进行调整,设立新课程,合并删除旧课等。

3)课程标准。监控评价课程的内容是否与社会要求相符,行业中最常用到的技能是否全部被包含在课程内,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符合培养要求。该部分评价与课程体系评价相同,数据的收集、统计、反馈必须及时,至少一年一次。

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指对教学活动的条件进行监控评价。监控的内容有校内实验环境、校外实训环境、教学设备、技术手段等。

1)校内实验环境监控评估。教学所需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管理制度、实验环境利用率是否达到标准。监控评估结果反馈至少一学期一次。

2)对校外实训环境监控评估。校外实训基地、基地中实训教师、实训环境利用率能否适应学生的实训要求。监控评估结果反馈至少一学期一次。

3)对其他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监控评价。教学多媒体设备、校园网普及率、PC机台数、图书馆图书数、学习平台使用率等是否符合教学要求。

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监督评价。内容包括:进行教学过程监控、对学习效果的监控和对运行管理的监控。

本文对教学过程监控设计了教学态度、单元内容设计、实施过程、教学效果四大方面20多个指标,以测评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教师教学能力。

对学习效果的监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阶段性实践项目中的成绩、顶岗实习成绩进行监控,学生的成绩评定实行教考分离,任课教师减少或者不参与学生成绩评定,而由企业兼职教师或职业资格认证机构给出学生成绩评定。

对运行管理的监控是对教学过程中各项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的评估。由教管人员完成。

成果评价  CIPP评价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成果评价,它是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最终成果——学生能力进行监督评价。由于能力有显式表现和隐性表现,故学生能力的评估除了对其专业知识能力的测评外,还包括对其素质修养的考核,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学生能力评估指标,包括课程考核成绩、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技能大赛获奖率等。

2)就业情况指标,包括高职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月收入、专业相关度、母校满意度、自主创业比例、企业满意率、家长满意率等。

3)社会评价指标,指雇主对该毕业生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服务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

4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实现手段

由于本监督评价体系需收集统计的数据量大、调差对象多、人员地域跨度广,本文开发了基于Web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质量监督评价系统》支撑软件。该软件构建以学校、用人单位为主,行业专家、毕业生、家长参与的开放、多元的在线评价闭环系统。同时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经历、实习总结、就业记录、企业评价及职业资格认证等形成性资料,实现能力培养“全程记录、全面信息化”管理,促进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闫广芬.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J].高校教育管理,2008(1):23-25.

[2]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6.

[3]郑兆领.高等教育质量及其评估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4).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编号:2012593)。

掠入射光学系统成像质量评价 篇7

关键词:光学设计,像质评价,X射线光学,掠入射,太阳观测仪器

0 引言

太阳掠入射X射线成像望远镜是进行太阳活动观测,预测空间天气变化的重要仪器。其工作在0.6~6 nm的软X射线波段。由于,在这个波段范围几乎所有介质的折射率都接近于1,所以X射线光学系统多采用掠入射式[1,2,3,4]。掠入射望远镜大多采用由一组同轴共焦的二次曲面组成的Wolter I型结构或者由Wolter I型结构改进的双曲面-双曲面(H-H)结构。这些掠入射系统的反射镜都是大离轴量的筒状二次曲面,入瞳是遮拦比很高的圆环,其中Wolter I型掠入射望远镜的子午剖面图如图1所示[5,6,7,8,9,10]。掠入射望远镜的这种特殊结构形式导致在使用商用光学设计软件对掠入射系统的光学结构进行设计、优化和成像质量评价时存在诸多的困难[8,11,12,13,14]。由于ZEMAX不能直接计算掠入射系统的点扩散函数(PSF)、能量集中度(Fractional Encircled Energy)、线扩散函数(LSF)和调制传递函数(MTF),致使很难对掠入射系统进行比较全面的像质评价。本文使用Matlab编程语言编写了用于掠入射系统的像质评价程序。此程序通过动态数据交换(Dynamic Data Exchange)接口与ZEMAX建立链接,综合ZEMAX的光线追迹功能和Matlab的数学计算能力,用来计算掠入射系统的点扩散函数、线扩散函数、能量集中度和调制传递函数。程序的计算结果可用于对掠入射系统的成像质量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对掠入射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具有指导作用。

1 DDE功能简介和像质评价程序设计

动态数据交换(DDE)是为了在程序间共享数据而在Windows操作系统内部定义的一个协议。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的两个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建立一个DDE链接来交换数据,其中请求建立对话的应用程序称为客户程序(Client),而响应对话请求的应用程序被称为服务器程序(Server)[15,16]。在我们编写的像质评价程序中,ZEMAX扮演服务器程序负责追迹光线,并把追迹结果传回Matlab;而Matlab则扮演客户程序,控制整个程序的开始、结束及数据的处理。该像质评价程序的流程图如图2。

1.1 定义待追迹光线阵列

在像质评价程序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待追迹光线阵列的问题。为此,我们编写了专门用于掠入射系统环形入瞳的光线阵列生成程序,该程序采用圆柱坐标系作为输入坐标系,通过定义相邻光线在光瞳边缘时圆周方向的角度间隔、沿半径方向的距离间隔以及入瞳的遮拦比,把环形入瞳分成大量面积相同的小块,取每个小块的中心作为入射光线的光瞳坐标,从而产生入射光线的光瞳坐标阵列。光线阵列生成程序产生光线光瞳坐标阵列的同时,保证每条光线代表光瞳上相同的面积,进而能够代表相同的光强[17,18]。图3是使用光线阵列生成程序产生的0.1弧度间隔(入瞳边缘),0.1半径(归一化半径)间隔,在遮拦比为0.5的环形入瞳上光线的光瞳坐标阵列。可见坐标点在入瞳上均匀分布,每条光线能够代表相同的光强。

得到入射光线的光瞳坐标后,要完全确定入射光线还需要该光线的视场坐标。由于本例评价的掠入射系统是用于观测太阳的望远系统,同一视场的入射光线为平行光,它们的归一化视场坐标和归一化的物方视场相同。最后要按照ZEMAX要求的格式,将光线数据存成结构数组的形式,ZEMAX要求的数组元素的结构如下[19]:

结构体中每个变量所代表的意义根据光线追迹模式的不同会稍有不同,各个变量的具体意义可参考ZEMAX操作手册[19]。根据所产生光线阵列的光瞳坐标和视场坐标,将光线数据存储为以上结构体数组的形式,并根据要求设置0元素的数据,等待传送给ZEMAX。

1.2 建立DDE链接追迹光线

一旦所有的光线数据定义成功,就可以与ZEMAX建立DDE链接。将光线数据数组传递给ZEMAX“服务器”,由ZEMAX进行光线追迹。追迹结果仍然以结构数组的形式传回Matlab。Matlab收到结果后,首先确认结果的正确性然后再对结果做进一步的处理。

使用Matlab与ZEMAX建立链接的基本步骤如下[20]:

1)打开ZEMAX和Matlab。

2)通过Matlab用ddeinit函数建立DDE链接。

3)用Matlab函数发送请求并接收从ZEMAX返回的数据。

4)用ddeterm函数结束与ZEMAX的链接。

1.3 追迹光线结果的处理

1.3.1 点扩散函数的计算

从ZEMAX返回的数据是一系列点的坐标,也就是光线在像面上交点的几何坐标。由这些几何坐标可以得到系统像面上的点列图。由于每个点代表一条光线,根据定义光线阵列时的假设每条光线代表相同的光通量,因此根据点列图可以得到像面上这个点像的亮度分布即几何点扩散函数。掠入射系统为大像差系统,按照像差理论,大像差系统的点扩散函数可以近似由其几何点扩散函数来表示[17]。由于掠入射系统入瞳的遮拦比很高导致其孔径的衍射作用比普通光学系统要大很多,为了更加精确的描述光学系统的成像特性,在计算其点扩散函数时还要考虑环形入瞳的衍射作用。根据波动光学和傅里叶光学理论可以得到掠入射系统环形孔径衍射作用的数学表达式:

其中。并利用Matlab编程语言将此表达式写成程序的形式作为系统的衍射点扩散函数[21,22,23]。然后将几何点扩散函数和衍射点扩散函数进行卷积运算,把卷积运算的结果作为系统最终的点扩散函数[24,25]。通过以上方法得到双曲面-双曲面型掠入射系统在视场为10.5′时的点扩散函数,如图4。

1.3.2 能量集中度的计算

光学系统的点扩散函数是得到其它各种像质评价标准的基础,但点扩散函数并不是评价光学系统常用的方法。通常设计人员采用能量集中度和调制传递函数来评价掠入射光学系统像质好坏。

能量集中度,即像面上像点光斑的能量随半径的变化。它的横坐标为光斑半径,纵坐标是在所选的半径范围内的光强占光斑总光强的百分比。这种方法能更直观地看出点目标成像的弥散程度。可以采用主光线与像面交点坐标,或者点扩散函数的质心作为光斑中心[26]。这里采用点扩散函数的质心作为光斑中心,通过计算不同半径范围内点扩散函数的强度占总强度的百分比,即得到掠入射系统的能量集中度。

1.3.3 线扩散函数和调制传递函数的计算

线扩散函数是光学系统对物面上线所成的像,它可以通过点扩散函数的积分求得。通过对点扩散函数沿子午和弧矢方向积分,即可以得到光学系统子午和弧矢方向的线扩散函数[27]。调制传递函数(MTF)是表示光学系统对空间频率响应的函数,是目前对光学系统进行像质评价时一种常用的方法。调制传递函数是光学传递函数的模,光学传递函数是光学系统点扩散函数的傅里叶变换[26,27,28]。所以只需要把前面求得的点扩散函数或线扩散函数进行傅里叶变换,然后求模即可得到光学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

2 应用及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我们使用Matlab编程语言编写了针对掠入射系统的像质评价程序。并在普通个人计算机(主频3.0 GHz、内存1.5 GB、Windows XP操作系统)上使用该程序同时追迹约9 000条光线(继续增加追迹光线数量,程序的计算结果并没有显著变化,说明该光线密度比较合适),计算了Wolter I型和经过优化后的双曲面-双曲面(H-H)型掠入射系统的各种像质评价标准。试验发现,该像质评价程序同时计算出掠射光学系统的点扩散函数、线扩散函数、能量集中度以及MTF四种像质评价指标共耗时65 s,说明该像质评价程序能够较快地对掠射系统进行像质评价。文中使用的Wolter I型掠入射系统和优化后H-H型掠入射系统的光学参数和结构参数见表1,由ZEMAX得到它们的点列图如图5[14]。

我们使用像质评价程序计算了Wolter I型和双曲面-双曲面型的掠入射系统在不同视场时的成像质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得到双曲面-双曲面掠入射系统结构在0.5视场时的点扩散函数、能量集中度、线扩散函数以及调制传递函数MTF如图6所示。

作为全面评价掠入射系统像质的重要依据,通过像质评价程序得到Wolter I型和双曲面-双曲面型的掠入射系统在中心、0.3、0.7以及边缘视场时的能量集中度和调制传递函数如图7所示。

由图7和图8,可以得到Wolter I型和双曲面-双曲面型的掠入射系统在不同视场时包含80%能量时的弥散圆半径,如表2。由上图和表2可以得到,Wolter I型结构掠入射系统在中心视场和0.3视场的成像质量优于双曲面-双曲面型掠入射系统;双曲面-双曲面结构的掠入射系统在0.7和边缘视场时,能量集中度和MTF都比Wolter I型结构有明显的提高,其中0.7视场时包含80%能量的弥散斑半径为9.5µm,MTF在40 lp/mm时大于0.3。由于0.7视场远比中心视场包含的信息量大,0.7视场的分辨率较中心视场重要,可以认为双曲面-双曲面结构的掠入射系统成像质量较Wolter I型好。为了验证像质评价程序的正确性,我们以国外公布的太阳掠射望远镜的结构参数[8]为例,采用本文的像质评价程序对其成像质量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其公布的太阳图像数据[29]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此像质评价程序的计算结果与所公布图像的分辨率基本相符,能够有效的反应掠射系统的成像质量。

3 结论

系统测试的外部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篇8

关键词:功能点分析法,软件质量评价,软件度量

1 引言 (Introduction)

软件质量难以量化, 寻找客观、可量化的软件评价方法是软件工程研究的方向之一。软件的定量研究难度大, 被认为是“寻找不可能的圣杯”[1]而测量学却认为“凡是不能测量的, 便是不能对其进行控制的”[1], 所以软件测量的标尺只能采用折中、平衡和约定性的。Allan Albrecht提出了功能点分析法 (Function Point Analysis, FPA) [1,3]被国际软件行业逐渐认可。本文提出基于FPA的软件评价计算模型, 该模型可用于软件的外部质量评价, 对软件质量评价量化提供参考。

2 软件度量 (Software metrics)

2.1 软件度量分类

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对软件质量的度量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内部、外部和使用质量度量[4]。内部质量度量是从设计和开发的角度进行, 外部质量基于规格说明, 使用度量则是从真实世界的需求角度来考虑。本文仅对外部质量度量进行讨论。

2.2 软件度量过程

软件度量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步:需求分析、设计、执行、分析结果。度量需求分析是有效构造软件质量客观评价的前提。度量需求分析的依据通常是需求规格说明。其次确定产品的类型, 最后选择相应的软件质量模型。

设计包括:选择度量类型、确定定量定级水平[5]、确定评价规则。软件的质量特性无法直接度量, 因此需定义各质量特性的等级、各质量特性标识, 确定定量定级水平。

执行过程是收集和分析测试数据的过程。采集的数据应该基于正确定义的度量和模型, 从而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准确性和精度;因此, 在收集数据之前, 应当设定数据采集的目标, 并且定义有意义的问题。同时必须详细规定使用的数据分类计划, 避免脱离度量采集无用信息。

收集到数据后, 必须选择合适的度量指标, 采用一种适当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得出度量结果[6]。

3 软件外部质量评价模型 (Software evaluationmodel of external quality)

根据ISO/IEC 14598的要求, 定量测量的结果需映射到标度上[4], 为了便于理解, 我们采用百分制的标度, 根据计算结果, 将评估结果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四个等级。

3.1 确定软件质量特性权重

(1) 软件外部质量特性分类

按照ISO/IEC 9126中对软件外部质量度量特性的要求, 将软件外部质量特性分为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维护性和可移植性[2]。

(2) 软件外部质量特性权重

软件外部质量特性的权重是指软件外部质量特性占软件整体质量的比重, 反映各质量特性对软件产品质量的影响大小。权重的确定由项目的技术委员会确定, 技术委员会成员由项目干系方及行业专家组成, 由多方确定的结果保障了模型计算结果的合法、有效性。

一般情况下, 功能是软件的根本, 非功能特性本质是功能的延伸, 因而功能在软件质量特性中权重最高, 外部质量的度量可将非功能性折算为FPA。权重矩Wi (其中∑Wi=1) [5], Wi= (W1, W2, W3, W4, W5, W6) T= (功能性, 可靠性, 可靠性, 易用性, 维护性, 可移植性) T。

3.2 软件问题的量化

(1) 软件问题评分规则的确定

质量评价中, 软件问题是重要的评分依据, 通常对软件问题进行分级, 分别是致命、严重、一般、微小和其他[7]。

在该评价模型中, 问题严重性的定义由高到低, 1级问题为最严重问题, 以此类推。为了使问题等级的划分清晰、便于计算, 我们将赋予问题等级相应的计分值, 形成问题等级矩阵Ki= (1, 2, 3, 4, 5) = (不合格, -3, -2, -1, -1) 。

(2) 软件问题计分值的确定

在对软件进行测试时, 对各软件特性设计测试用例, 对相应类型的软件问题形成问题矩阵Tij (i:问题等级, j:软件特性) , 形成如下的矩阵:

在问题等级矩阵Ki和问题矩阵Tij都明确后, 我们可以计算得出计分值矩阵Fi=|Ki*Tij|。

3.3 综合得分的计算

(1) 计分比值的确定

在计算得出Fi后, 定义用例矩阵Yi= (功能性用例数, 效率用例数, 可靠性用例数, 易用性用例数, 维护性用例数, 可移植性用例数) , 为了把非功能质量因素转化为FPA, 这里将效率用例的转换系数设置为a, 可靠性用例的转换系数设置为b, 易用性用例的转换系数设置为c, 维护性用例的转换系数设置为d, 可移植性用例的转换系数设置为e。

Yi= (Y1, aY2, bY3, cY4, dY5, eY6)

通过矩阵Fi和Yi我们可以得出计分比值的矩阵Bi, 矩阵Bi中的值为矩阵Y与矩阵F相减后除以矩阵Y相应位置的值得到。

(2) 综合得分值的确定

获取Bi后 , 我们就可 以得出最 终的综合 得分Z=Bi*Wi*100。

4 实例应用 (Example)

4.1 需求分析及采样

某政府部门的业务系统, 系统为本级及下级单位提供服务, 这类业务具有极高的相似度, 适合于本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在该项目实例中, 设计的测试用例总数为355 (个) , 其中功能性211, 效率11, 可靠性102, 易用性15, 维护性12, 可移植性4。此外问题情况是 (个) :功能性58, 效率2, 可靠性19, 易用性3, 维护性0, 可移植性1。

4.2 模型计算

(1) 软件外部质量特性权重

按照技术委员会的确定, 软件外部质量特性权重矩阵W= (0.4, 0.25, 0.15, 0.1, 0.05, 0.05) T= (功能性, 效率, 可靠性, 易用性, 维护性, 可移植性) T。

(2) 软件问题评分规则

软件问题评分规则矩阵K= (不合格, -3, -2, -1, -1) 。

(3) 软件问题计分值

对软件问题个数进行确认, 则获取到的软件问题矩阵:

按照上面给出的计算模型, 可以计算出结果并存放到矩阵中, F=| (-89, -4, -5, -2, -1, -1) |= (89, 4, 5, 2, 1, 1) 。

(4) 计分比值

为计算方便, 将a、b、c、d、e的值均取为1, Yi= (Y1, Y2, Y3, Y4, Y5, Y6) , Y= (211, 11, 102, 15, 12, 4) , 可计算出计分用例比, 计算值存放到矩阵B中, 则B= (0.58, 0.64, 0.95, 0.87, 0.92, 0.75) 。

(5) 综合得分值

最终的综合得分值Z=B*W*100=70.4, 计算过程如下所示, 系统的评价结论为合格。

Z=B*W*100= (0.58, 0.64, 0.95, 0.87, 0.92, 0.75) * (0.4, 0.25, 0.15, 0.1, 0.05, 0.05) T*100=0.704*100=70.4

5 结论 (Conclusion)

软件评价结果的直观性是软件测试人员和用户的追求, 解决好软件量化问题以及提供简便易行的计算方法成为该领域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所提出的软件质量评估计算模型简便易行, 同时评估过程严谨, 为工程实践提供了高可靠、可行性强的评价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Norman E.Fenton (英) , Shari Lawrence Pfleeger (美) .Software Metrics A Rigorous and Practical Approach 201-205.

[2]GB/T 16260.1-2006 (ISO/IEC 9126-1:2001) 软件工程产品质量第1部分:质量模型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duct quality) :3-5.

[3]王颖, 柳小军.基于功能点的软件度量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3, 8 (1) :82-83.

[4]GB/T18905.1-2002 (ISO/IEC 14598-1:1999) 软件工程产品评价第1部 (Information technology-Software product evaluation-Part 1) :5-15.

[5]Roger S.Pressman (美) .Software Engineering A Practitioner's Approach:333-344;483-492.

[6]曹济, 温丽.软件项目功能点度量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23-44.

质量评价系统 篇9

关键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以质量求生存”已成为每个高职高专院校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 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全面、客观、科学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分析教学中的不足, 指导教师优化教学过程,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综合评价方案

1. 建立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应遵循的原则:

(1) 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特点, 运用现代教育与管理理论, 确定最优的评价目标; (2) 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采用高效、简洁、公正、准确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3) 建立综合评价的动态管理模式, 将质量评价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 优化评价组织机构、职责、制度及工作程序; (5) 采用计算机技术, 实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手段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 (6) 采取人机对话形式修改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 提高评价系统的实用性和可移植性。

2. 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的构成:

(1) 评价的主客体: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 确定全体学生、教学督导员、系部领导及学院专家组成员为四个评价主体, 全体专、兼职教师为评价客体。 (2) 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评价体系的核心部分。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的方式并参考学校原“教师责任目标量化考核”项目, 遴选和确定了54个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权重。 (3) 评价标准:按照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及学院教学管理规定 (规范) 、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依据各评价项目所占权重确定标准分数, 并按照达到标准状态的差异分A、B、C、D四个等级。 (4) 评分方法:评价主体在观摩教学、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 本着公平、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 按照评价客体每一评价项目的达标程度确定评价等级, 并由等级系数 (A=1, B=0.8, C=0.6, D=0.2) 与单项标准分数确定该项实得分数。

3. 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1) 评价系统分为四个模块, 即学生评价、督导评价、系部领导评价和其他评价 (学校教学检查及单项检查评价) 。四个模块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每一模块自成体系, 可单独运行并对教师进行排序, 也可根据需要随意选择并运行其中的几个模块进行评价和排序, 一般是四个模块同时运行, 以实现全面客观评价的目的。 (2) 学生评价、督导评价、系部领导评价、教学检查评价四个模块评价结果在综合评价结果中的权重分别为0.4、0.25、0.25、0.1。 (3) 综合评价总分=学生评价分数×0.4+督导评价分数×0.25+系部领导评价分数×0.25+教学检查评价分数×0.1;选择不同的模块运行时, 权重可以修改。 (4) 为合理排序, 消除集团利益或偏见造成的评价信度偏移, 在学生评价和系部领导评价模块中, 采用了“二次平均法 (平衡平均法) ”, 并将对全部评价教师都给A或都给D, 无区分度的评价卡视为“废卡”从系统中剔除, 学生有效参评率反映“废卡”所占比例。 (5) 综合评价结论参考标准:优秀:总分≥85;良好:85>总分≥70;合格:70>总分≥60;不合格:总分<60。评价结论标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4. 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可提供的运行结果:

该系统由评价主体填涂评价卡, 计算机读卡汇总, 由自编计算机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并提供如下分析结果:教师个人单项、综合评价结果;个人分项评价得分 (失分) 明细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级及排序结果 (按系部、课程、全校) ;系部、全校教师评价等级 (优秀、良好、中等、差) 人数、比例;系部、全校分项评价得分 (失分) 明细表;学生参评人数、参评率、有效评价率等。

其中, 教师综合评价结果可作为教师年终业务考核结果, 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岗位竞聘、评先表彰的主要依据。评价得分 (失分) 明细表以量化形式标示评价客体教学中存在的弱项及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是教学管理决策重要依据之一。

二、方案实施过程与效果

从2006年开始, 我们启用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 先后有5800多名学生、4名教学督导员、14名系部领导和16名专家分别对274名专兼职教师2000多科次教学质量进行了评价。由于采用了立体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学生、督导、系部领导、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评价, 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评价客体教学质量状况, 也揭示出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评价结果出来后, 我们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系部领导, 对“学生满意教师”进行表彰, 对评价排序落后的教师, 进行个别谈话, 两次排序均在后五位的要采取组织手段, 调离教师岗位。对评价反映出的弱项, 要求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对普遍存在、具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 如教科研立项、双师型教师建设、专业及课程建设等及时反馈给有关领导和部门, 探察根源, 研究制定有效措施, 建立长效机制, 从根本上予以扭转。所提问题被院长行政工作报告所采纳, 已成为今年学校工作的重点攻关内容。

三、结论

质量评价系统 篇10

关键词:体检服务质量,体检评价系统,疗养院,数据共享

0 前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体检市场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1,2]。我院结合疗养院工作特点及实际工作需要成立健康体检中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但随着体检市场竞争的加剧,体检者对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科学评价是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满意度(Satisfaction)测量则是主要方法[3,4]。传统的测评一般采用现场问卷形式,这样会造成调查对象缺乏广泛性,而现场测评也易受人为情面的干扰,最终不能反映调查对象的真实期望。为消除上述弊端,我们在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的同时,结合我院实际工作需要,设计了疗养院体检服务质量评价系统,促进了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1 系统实现目标

体检服务质量评价系统的建立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使其成为沟通医护人员与受检者的有效渠道[5,6]。该系统的设计原则一方面要充分反映评价者的心声,同时在保证结果准确的前提下,尽量使操作简单易用;另一方面则要反映被评价者的真实情况,评价结果要利于管理者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决策[7],通过评价找出差距和问题,最终实现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的目标,促进体检中心及疗养院的全面发展。

2 系统设计与功能

该系统主要由服务质量评价和系统管理与数据查询2个模块组成。正常运行所需硬件设备:IBM System x服务器1台,触摸屏一体机多台。系统开发平台:Windows XP操作系统和.NET Framework 3.0版本。

2.1 服务质量评价模块

该模块主要完成受检人员对体检服务质量相关信息的采集工作,由欢迎界面和评价界面两部分组成。

(1)欢迎界面,完成测评人员的用户登录和相关信息的获取。

(2)评价界面,为参加考评的科室设置评价按钮,按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自动排序,参加测评的人员评价结束后,选中“保存”按钮,即可完成相关数据的数据库写入。

因该模块主要为体检者服务,在设计之初即遵循操作简单快捷的原则。参加测评人员在欢迎界面,输入体检流水号信息,登陆成功即可进入评价界面。为方便使用,减少信息录入时间,登陆所用体检流水号可通过扫描枪扫描体检条码完成。同时为了避免扫描时出现异常情况,欢迎界面也支持键盘输入模式,提高了软件的可操控性和方便性。此外,通过体检流水号登陆,也为了确保测评对象一定为体检者,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结果客观准确。

测评人员登陆成功后即可进入评价界面。目前,我们的设计是按体检科室来进行整体评价,测评人员按照科室选择“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其中之一作为评价结果,该选择仅支持单项或零选项,否则评价将无法正常进行。针对“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这4个评价结果,目前还是以参评人员的主观感受为主,如果量化到各个指标,首先要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评价标准做支撑[8],而且这样势必会提高评价内容的复杂度,同时也会增加测评人员的问卷时间。在该系统运行初期,为了提高测评人员的参与积极性,评价内容简化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们目前主要还是以个人主观感受作为整体评价的主要依据,对于具体问题的意见看法则是在后期回访中重点了解的内容。但随着该系统的运行,对于评价结果的量化指标也是我们要完善和改进的主要方面。

此外,对于医护人员的个人评价,因考虑体检者可能对相关人员个人信息掌握不全面,结合我院体检中心工作实际情况,我们的设计思路是,根据测评人员登陆时提供的体检流水号,通过接口程序访问现用体检软件数据库,获取该测评人员在各科室体检时接诊医生的信息,在对科室做出评价的同时直接生成相应接诊医生的个人评价,这样不仅简化了流程也实现了对个人服务质量的评估。

2.2 系统管理与数据查询模块

该模块主要为管理者和维护人员服务,完成评价内容的修改和测评结果的查询。

一个评价软件,评价内容一定会随着标准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为了今后维护方便,该系统专门设计了对评价内容进行修改的入口。在系统管理与数据查询模块的操作界面中,工具栏中的“编辑”按钮即可实现此功能。

评价系统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对各类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按照管理者的需求提供准确直观的数据查询,这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该模块从3个方面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与汇总。

(1)体检中心总体满意度分析,通过饼图的形式展现(图1)。时间段可按月、季、年进行选择,结果显示会把各类选项的被选择次数一并显示,这样可使结果更加清晰明了。

(2)各体检科室的满意度分析,此部分数据由柱形图体现(图2),使科室之间的对比一目了然,方便管理者更迅速准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3)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分析,因涉及人数较多,由表格形式体现。对好评率或差评率大于某特定值的个人要特殊标注,这样便于管理者分析判断,以提高全员的服务质量。

该模块为了确保测评数据的真实准确,还提供了“数据查询”功能,当对测评结果有疑问时,可根据测评结果查出评价人员的有关信息,必要时可通过回访的形式对结果的真实可靠性进行再次确认。这样保证了评价结果的说服力与可信度。

2.3 系统流程

该系统采用自助评价模式,体检者检查完毕后可通过该评价系统将此次体检的感受反映出来,评价系统流程图,见图3。

3 系统的特点

3.1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1)系统终端采用触摸屏一体机,触摸屏的易操作性简化了操作流程,方便了测评人员,深受体检人员欢迎;(2)系统终端放置于体检等候区和休息区,这样使评价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限制,评价内容通俗易懂,一目了然;(3)采用自助评价模式,不受人为情面干扰,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3.2 充分体现“数据共享”的设计思路

因为该评价系统是针对体检服务进行质量评价,其中一些基本信息和相关数据都已存在于现有体检系统,所以评价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同现有体检系统做接口,实现相关数据的共享,减少信息的重复录入。因而,评价系统中的人员信息、体检项目、医护人员资料等很多数据信息均能同体检系统实现共享,避免了数据的重复录入,使操作更加简单快捷,同时也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移植性。

4 结束语

疗养院体检服务质量评价系统,是疗养院医德医风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9]。它的实施与应用,可帮助管理者对体检中心的服务水准及存在问题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总结,极大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提升[10]。今后可以考虑把这种评价机制引入疗养服务乃至全院的各项服务工作中去,使该系统的应用范围更广,为疗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淑兰.健康体检引发的思考[J].中国健康教育,2002,8(10):61.

[2]迟琳琳,高关心,王显荣.基于HIS的健康体检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5):80-81,135.

[3]杨平,古丽巴哈尔.卡德尔,谢慧玲.患者满意度测评方法研究[J].现代医学,2008,36(2):145-147.

[4]张国莉,和新颖,郭利侠.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1):40-41.

[5]徐枫,李彦萍,陈凤英.疗养院医疗体检中人性化服务的运用[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3):190-191.

[6]王朝晖.试析健康体检中的人性化服务[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39-40.

[7]罗旭,连斌,许苹,等.医院建立体检中心的市场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90-191.

[8]张鹭鹭.医疗质量评价的发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1997,(4):391-393.

[9]陶国枢.加强健康管理优质保健服务[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1):1-3.

图像质量评价研究 篇11

关键词:图像融合 图像质量评价 主观评价 客观评价

一、主观评价

通过人眼对图像的观察,我们可以检查出:融合图像是否配准,如果配准不好,那么融合图像就会出现重影和几何变形;融合图像整体色彩是否与天然色彩一致,如居民点影像是否明亮突出,水体影像是否呈现蓝色,植被影像是否呈现绿色;判断融合图像整体亮度、对比度是否合适,是否有蒙物或斑块;融合图像纹理及彩色信息是否丰富,空间信息是否丢失;融合图像的清晰度是否降低,地物影像边缘是否清楚。

图像融合的主观评价方法就是以人作为观察者,对图像的优劣做出主观定性。

评价。该方法受观察者、图像类型、应用场合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只在统计 上有意义,但是该方法比较容易实现,对最终的图像质量评测也是十分有用的。 选择主观评价的观察者可考虑两类人:一类是未经过训练的“外行”观察者,另 一类是对图像技术有经验、训练有素的“内行”观察者,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观 察对图像的质量做出相对严格的判断。给出了国际上规定的图像评价的五级质量尺度和妨碍尺度(也称为图像主观评价5分制)。一般人多采用质量尺度,而专业人员则多采用妨碍尺度。为了保证图像主观评价在统计上有意义,参加评价的观察者应足够多。应该注意的是,如果图像是观察者很熟悉的内容,则观察者就容易挑出毛病,而给出较低的分数,而那些对图像内容不熟悉的观察者给出的较高分数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图像的质量。图像的 MOS(Mean Opinion Score)值即图像的主观评价分值,一般情况下是选用一定数量的专业图像处理人员与非专业人员来为图像打分,再取平均值。用 A(i, k ) 表示,它表示第i 个人对第 k 幅图像的打分值,分值取在5分以内。因为人眼的分辨能力很有限,在五个级别的分值中有时候很难做出取舍,所以可以打半分。

图像融合的主观评价方法(或定性评价),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目测方法。

该方法对一些明显的图像信息进行评价显得直观、快捷和方便,对一些暂时还没有客观评价指标的现象也可以进行定性的说明。例如,在多源图像融合中,主观 评价可以较快的判断融合图像是否配准,图像的边缘信息是否损失,融合图像的 纹理和色彩是否丰富等等。尽管主观评价通过大量的统计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判 断结果,但是整个过程非常繁琐。若没有进行大量的统计,所获得的结论可能不 准确。而且目前对人的视觉特性还没有充分了解,对人的心理因素也还没有找出 定量描述的方法,因此不同的评价者其对图像评价的结论差异会很大。尤其是当 利用各种融合算法融合后的图像之间的差异较小时,考虑到主观定性评价方法带 有一定的个人主观性,所以往往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判定。

由于图像最后是被人眼接受,由人来对图像做出分析、识别、理解和评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图像不仅仅是物理量的分布,同时包含人的视觉心理因素。因此,主观评价结果虽然比较全面,符合图像的实际观察质量,但是这种评价方法受观察者、图像类型和观测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评价过程繁琐,加之人的視觉心理因素很难用物理量度量,致使评价结果不够精确,而且加入主观评价后,难以实现自动化处理,不利于图像融合评价系统的设计。

二、客观评价

客观评价方法是针对融合图像所提出的一系列质量指标,以及对融合方法提出的量化评价公式,由计算机根据量化评价公式计算融合图像的质量指标,并根据质量指标的统计结果对融合方法进行评价。量化评价能够克服人的视觉特性、心理状态、知识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和速度。

目前,常用的客观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基于信息量的评价

(1)熵图像的熵是衡量图像信息丰富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融合图像的熵值越大,说明融合图像从源图像中保留的细节内容越多、信息量越大。

(2)交叉熵交叉熵直接反映了两幅图像对应像素的差异,是对两幅图像所含信息的相对衡量。

(3)相关熵(互信息)相关熵(互信息)是信息论中的一个重要基本概念,它可作为两个变量之间相关性的量度,或一个变量包含另一个变量的信息量的量度,因此,融合图像与原始图像的相关熵(互信息)越大越好。

(4)偏差熵偏差熵反映了两幅图像像素偏差的程度,同时也反映了两幅图像信息量的偏差度,分别有:单一偏差熵、总体平方平均偏差熵、总体算术平均偏差熵、总体几何平均偏差熵、总体调和平均偏差熵。

(5)联合熵联合熵也是信息论中的一个重要基本概念,它可作为三幅图像之间相关性的量度,同时也反映了三幅图像之间的联合信息,因此,融合图像与原始图像的联合熵越大越好。

2、基于统计特性的评价

(1)均值。

(2)标准差标准差反映了灰度相对于灰度均值的离散情况,标准差越大,则灰度级分布越分散,有标准差、对数标准差。

(3)偏差度偏差度用来反映融合图像与原始图像在光谱信息上的匹配程度,如果偏差指数较小,则说明融合后的图像 R 在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同时,较好地保留留F的光谱信息,偏差度通常分为绝对偏差度和相对偏差度。

(4)均方差。

(5)平均等效视数平均等效视数可以用来衡量噪声的抑制效果、边缘的清晰度和图像的保持性。

浅谈视频会议系统的质量评价方法 篇12

关键词:视频会议,语音质量,图像质量,评价

1 引言

视频会议[1,2]是指基于卫星、光缆、微波等通信技术, 融合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和微电子技术, 为用户提供综合传送语音、数据和图像信号的新一代交互式视频通信业务。视频会议的信息主体是双向甚至多向的实时图像和语音信号, 不难看出, 视频会议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就是语音质量和图像质量, 其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视频会议系统的性能。但由于每个人的视觉、听觉感官存在一定的差别, 再加上生成语音和图像信息的外部环境不同所导致的影响, 语音和图像的质量评价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标准去衡量。视频会议系统的语音和图像质量评价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 现在所采用的评价方法都只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而并不能真正衡量某个视频会议系统的质量。

2 语音质量评价

对于语音质量, 可以根据波形编码后的比特率高低来区分评价。模拟语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至少要经过采样、量化、数字表征幅度等步骤, 由于量化会在编码器中产生量化误差, 而此误差在信号解码时又无法消除或补偿, 从而降低了信噪比。在比特率较高的波形编码中, 就可以采用信噪比来定量评价编码质量, ITU-T G.711标准规定信噪比要优于35 d B。

如果是低比特率的波形编码, 由于经过采样之后的每个样值仅仅是0.5 bit或1 bit, 采用客观标准方法很难真正评定编解码器的质量, 而只能用主观评价方法来评定。所谓主观评价方法就是利用人耳的听觉响应, 对解码后的语音信号在易懂、清晰、音律、音调等方面进行评价。

在进行主观评价的时候,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编解码质量, 最少应当有15名以上的试听员来参加测试, 并且要包括非专业人士, 性别、年龄上也应有所区分。然后, 分别进行平均意见评分测试 (MOS) 、清晰度诊断押韵测试 (DRT) 和诊断可接受程度测试 (DAM) 。

平均意见评分测试 (MOS) :让试听员试听语音信号, 按质量或主观感受进行五级标准评分, 随后对试听员给出的分值进行平均处理, 得出1个MOS值, 然后重复测量至少5次, 分别得出5个MOS值, 再按照统计学理论和误差分析理论, 求出MOS平均值作为编码器的MOS值, 当然, 重复测量次数越多越能接近真值。评分标准见表1。高品质编码器的MOS值通常为4.0~4.5。

清晰度诊断押韵测试 (DRT) :DRT清晰度诊断分为优、良、中、差和不可接受等5个等级。在测试之前发给每位试听员一张记录打分表, 评价项目要求包括浊音性、鼻音性、送气性、低沉性、紧密性和持续性。然后请试听员聆听语音信号, 并逐项打分, 最后汇总进行数据处理, 推算出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的DRT值, 见表2。参照GB/T 13504—2008的DRT清晰度得分等级表, 即可得出该语音编码器的DRT性能等级。视频会议系统要求DRT等级在良 (含良) 以上。

诊断可接受程度测试[3] (DAM) :这个指标更能反映视频会议系统的语音品质。让每一位试听员听一组由语音编码器处理后的语音。要求试听员从信号质量、背景质量、总体感觉等3个特征方面给出1%~100%的一个分数。尽可能的重复测量, 对每个特征的等级都要进行加权处理, 并运用统计学理论和误差分析理论, 最后得出分值。高品质的得分应当在45%~55%。

最后是根据上述3个方面的测量结果, 按照统计学理论建立数学模型, 并最终以图形或数据的形式概括出整个视频会议系统的语音质量。

3 图像质量评价

在图像传输过程中, 原始图像信息经过编码、解码、传输等多个环节, 其性能的优劣对最终在接收端恢复的图像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人们一方面希望接收端的恢复图像有足够高的观赏质量, 另一方面又希望传输的码率尽量低。因此, 对图像质量的评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图像质量评价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部分[4,5]。主观评价就是以人作为图像的观察者, 对图像的优劣作出主观评定, 具体地说就是让试看员给图像质量“打分”, 然后对所有评分进行平均, 得出评价结果。客观评价主要是使用一些仪表或工具来对图像清晰度、帧速率、延时、运动补偿等指标进行定量评价。

虽然在某些理想情况下, 可以对图像逼真度进行定量测试, 其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也大体一致, 但由于视频会议传输的是动态视频图像, 同时还伴有其他多媒体信号, 在做图像质量评价时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人的视觉系统差异性的影响, 定量评价很难完全表征图像质量。所以在实际评价中, 还是以主观评价为主。

主观评价分为质量等级评定和损伤等级评定两种方式, 它们都是针对图像的逼真度、可懂度和总体感觉等3个方面来进行测试, 这3个方面能够涵盖图像信号的亮度、对比度、清晰度、颜色平滑度、实时性等指标。典型的主观评价方法有3种, 分别是双刺激连续质量分级法 (DSCQS) 、双重激励源损伤尺度 (DSIS) 和单独激连续质量评价方法 (SSCQE) 。视频会议系统的图像质量评价, 推荐采用双刺激连续质量分级法。

测试过程和语音质量评价类似, 将图像信号和标准信号交替播放给试看员看, 每个图像信号持续时间为10 s, 其目的是让试看员对图像信号有一个直接的质量比较, 然后分别为图像信号的逼真度、可懂度和总体感觉效果进行打分。最后依据统计学理论和误差分析理论, 进行加权平均, 并最终以图形或数据的形式概括出视频会议系统的图像质量情况。

现在已经有图像质量评价类仪表面市了, 如泰克公司的PQA500图像质量分析仪等。这些仪表大都是在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的模型上增加了许多特有算法, 能够模拟出接近真实的人类视觉系统, 从而做出图像质量的分析和评价。

视频会议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广, 除了本文提及的语音质量和图像质量评价外, 还包括唇音同步、回音抑制以及MCU测试等。随着信息科学技术、视频技术和宽带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及更多功能的质量分析类仪表上市, 视频会议系统质量评价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给用户提供更可信的质量评价参考。

参考文献

[1]TONMSHO G.网络维护和故障诊断指南[M].战晓苏,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万晓榆, 张溢华, 樊自甫.基于SIP的视频会议系统视频模块的设计与实现[J].电视技术, 2009, 33 (8) :99-102.

[3]张雄伟, 陈亮, 杨吉斌.现代语音处理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4]黄孝建, 门爱东, 杨波.数字图像通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8.

上一篇:饮料系统下一篇:常见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