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不良反应

2024-10-07

常见不良反应(精选12篇)

常见不良反应 篇1

老年人的生理学及药代动力学随年龄的增大而改变, 并且合并有多种疾患, 应用的药物品种繁多, 使得老年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ADR) 的几率增加[1]。笔者就引起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和不良反应类型综述如下, 以期引起临床上的注意。

1 ADR流行病学特征

一项统计资料表明, 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用药的ADR发生率为15.4%, 老年患者因药物治疗而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是一般成年人的2.5倍[2]。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 使用多种药物治疗, 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用药品种数成正比[3]。容易引起ADR的药物是抗生素、心血管药物、利尿药、磺脲类降糖药、苯老年抑郁症;b) 中枢抗胆碱药安坦, 可致精神错乱;老年痴呆患者使用中枢抗胆碱药、左旋多巴或金刚烷胺, 可加重痴呆症状。 (2) 直立性低血压: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 使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内压力感受器对血压变动不敏感, 因而不能调节变动的血压, 常会因体位改变而产生头晕。使用某些药物如血管扩张药、降压药、利尿药、苯二氮类、吩噻嗪和左旋多巴等, 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3) 耳毒性:老年人内耳毛细胞数目减少, 听力有所下降, 如果应用某些易于在内耳液中积聚的药物, 可影响听力。年老体弱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可致第Ⅷ对脑神经损害, 多黏菌素也可引起类似损害。老年人最好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必须应用时可减量, 并避免与其他影响内耳功能的药物如水杨酸盐类、保泰松、氯喹诺酮、呋塞米 (速尿) 、依他尼酸 (利尿酸) 等合用。 (4) 尿潴留:老年人使用抗帕金森病药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引起尿潴留, 伴有前列腺增生者尤易发生。患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人, 使用强效利尿剂 (呋塞米、依他尼酸) 亦可引起尿潴留。 (5) 滥用滋补药的ADR:a) 每日服人参粉3 g以上, 可引起人参综合征, 表现为高血压、失眠、皮疹、晨泻、精神错乱, 还可能出现便秘、鼻出血等不适;b) 过量服用鹿茸, 可引起口腔糜烂、鼻出血;c) 长期服用大剂量维生素E常出现多种非特异性不适感, 服用超过6个月, 则易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d) 微量元素用量过大, 可造成严重的毒副反应。

因此, 临床上在针对老年人用药时, 尽量实行个体化用药的原则, 应加强用药指导与用药干预措施, 减少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从而提高老年人用药的依从性, 有效保证其生存质量。

摘要:老年人由于生理学及药代动力学随年龄的增大而改变, 特别是老年人一般合并有多种疾患, 用药常有5~6种, 甚至多达十余种, 所以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ADR) 的几率高。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ADR流行病学特征、老年人ADR发生率高的原因和常见ADR的类型, 才能有效预防或减少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齐晓涟, 王育琴, 王蕊.我院284例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 2002, 13 (11) :680.

[2]张丽辉, 李光, 张华生, 等.门诊用药咨询调查分析[J].安徽医药, 2004, 8 (2) :167-168.

[3]施志云.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原因[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10 (8) :7551-7552.

[4]贾公孚, 谢惠民.药物联用与禁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1:23.

常见不良反应 篇2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上世纪曾发生过的的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使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在临床用药中的重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有高效、高选择性和治疗剂量范围窄的药物不断上市,且联合用药机会大大增加,使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不断增加,这也使ADR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开展药物不良反应工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药物监测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视,定期分析导致ADR发生的因素,尽量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2]。作为一所三甲医院,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人数众多,因此,明确开展ADR监测,对促进安全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药源性疾病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我院1月1日-月31日上报的568例有效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查阅我院于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报告ADR共568例。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别按患者年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年龄与ADR发生的关系从年龄分布来看大于60岁老人(180例,占31.69%)和小于14岁儿童(103例,占18.13%)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两者共占发生ADR的一半(共283例);且是发生严重或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重点人群(严重或新的ADR共10例,占71.43%)。

2.2给药途径与ADR发生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给药途径的分析发现,引起ADR发生最多的为静脉给药(占72.89%),口服和其它给药方式占较小的比例。其中静脉滴注给药有8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口服给药有3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1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

2.3药物种类与ADR发生的关系通过对药物所属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得出,568例ADR报告中涉及多类别药物,ADR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抗菌药物(排名前20位中占8个品种),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抗肿瘤药物及生物制剂。抗菌药物中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最多,占据前三位,分别是阿洛西林(30例)、头孢呋辛(20例)、头孢他啶(19例)。见表3。

2.4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对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进行统计,结果发现,568例ADR报告中,ADR主要累及在皮肤及其附件282例(49.65%)和胃肠道260例(45.77%),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和胃肠道反应为主(某些药物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可能不只一个,其临床表现予以分别统计)。

2.5合并用药情况在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单独用药438例,占77.1%,合并用药130例,占22.9%。

2.6报告级别分析按评价标准,共确定严重不良反应报告11例,新的不良反应3例。

3讨论

3.1ADR监测的目的和意义ADR监测虽然不能阻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其有助于及早发现因药品导致的不良反应,从而避免对患者造成意外伤害,同时还可以为药品的安全性提供依据。通过ADR监测,不仅可以发现ADR,还可以发现药品质量问题、假药问题、药品的处方或标准问题、药物的风险大于效应的问题等,从而为患者提出安全性建议。同时,这些方面都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2ADR的诱发因素

3.2.1年龄年龄因素是诱发ADR中的重要因素。婴、幼、儿期各器官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肝微粒体酶系代谢比成人弱,肾功能发育不完全,对药物代谢的能力较差,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3];而老年人器官功能退化,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慢,血浆蛋白含量较低,同时,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合并用药也导致ADR发生几率增加[4]。我们在本次研究中发现,568例ADR报告中,ADR发生的主人群是大于等于60岁人群(31.69%)及婴、幼、儿童群体(18.13%),但我院14岁以下儿童ADR发生报告明显偏低,这可能与我院儿科医生对不良反应报告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以上两类人群占据ADR总例数的一半(49.82%),因此,提醒医药护人员在给婴、幼、儿童及老年患者用药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并根据药物动力学特点,严格选择药物种类并遵守合理用药原则,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3.2.2药品种类在发生ADR的多种药品中,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高且具有较大的危害性[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抗肿瘤药物以及生物制品。由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其中不乏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且该类药物多在医院中使用,报告比较全面和及时,导致ADR的发生率较高。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溶媒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都是引发ADR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以达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目的。

3.2.3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比例存在显着差异。568例ADR报告中,引起ADR最多的为静脉给药(72.89%)。这是因为除了与患者自身特殊体质因素外,还可与静脉注射液的赋形剂、内毒素、微粒、pH值、渗透压等有关,同时静滴速度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缺乏规范性[5]。由于静脉滴注没有“首过效应”,药物对患者疾病症状影响快速,一旦发生ADR,很难将药物从体内立即去除,对患者影响严重。因此,选择给药途径时应遵循“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输液”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在临床肿瘤化疗中,绝大多数药物因缺乏选择性,在杀伤和损害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亦产生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和痛苦[7]。因此在使用化疗药物时,尽量做到四个“RIGHT”,即“合适的患者,合适的时机,合适的药品,合适的用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提高疗效,同时,尽可能地避免或者降低毒副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与其同时,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频有发生,且发生严重ADR的事件也时有报道,因此,医药护人员在使用中成药时要根据疾病辨证施治,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适当的剂量,适宜的溶媒且勿与其他药物同一容器使用。

3.2.4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所累及的器官及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分析的568例ADR报告中,ADR主要累及在皮肤及其附件(49.65%),临床表现为皮疹、红肿、瘙痒、色素沉着等,其次是消化系统(45.77%)和全身性损害。这是因为常见的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道反应、发热等症状易被临床观察到,因此上报率较高[8],而泌尿系统损害、肝功能变化、血液系统损害比较隐匿,只有在造成严重损伤并表现出严重症状后才被报告。因此临床医生在给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时,应严格选择药物和调整剂量,并要求患者定期检查肝肾功能,防止ADR的发生。

3.2.5合并用药合并用药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治疗一种或多种疾病。使用得当,可以提高疗效、减少患者治疗时间,但如果不科学或过多或盲目并用药品就可能增加毒性或者使药物治疗作用相互抵消。如氨基糖苷类与强利尿剂合用导致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降低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合用可增加出血的倾向等。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合并用药安全意识,减少不合理的联合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3.2.6严重的新的不良反应全院共上报568例不良反应报告,其中严重的11例、新的3例,占总报告数的2.46%,与其他医院上报比例相比稍低,这可能与我院引进使用国家一二类新药较少,医务人员对药物ADR关注不够和对新的或严重的ADR知识认识不足有关。

3.3处理原则一旦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在治疗允许的前提下,首要措施是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可疑药物[9]。药品不良反应多具有自限性的特点,药源性肝、肾功能损伤等应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以减轻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总之,医师应注意药物临床合理使用,药学人员要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普及宣传药物ADR知识,加强ADR的监测与防范,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EB/OL].-09/-04.

[2]秦松,于浩,孙晓阳.某市2005~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8(5):331-334.

[3]杨丽君,邓剑雄,林国良,等.323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8,5(2):108-113.

[4]周云山.重视老年人的用药安全[J].长寿,,(12):10-11.

[5]李志华.静脉输液滴速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8,6(3):223.

[6]黄金敏,周本宏.抗生素滥用现象及预防对策浅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16):74-75.

[7]廖明阳,马华智.紫杉醇的临床毒副作用分析[J].解放军药学学报,,15(5):25-26.

[8]徐洪华.我院2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2):164-166.

常见不良反应 篇3

【关键词】儿科临床 常见药物 不合理用药 不良反应分析

引言:儿童的体质较不稳定且处于旺盛的发育阶段,其各项体能指标如免疫力、生理功能和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能力均处于较差阶段,很容易受到药物的干预,且儿童对药物的分解能力也很差,容易对药物过敏。正确用药能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错误的用药对儿童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在儿童用药期间,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能接受的正常药物剂量应用一个明确的限制,且明确有害药物和不能达到治疗目的的相关性不高的药物的有害性,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儿科临床用药整体分析

对临床药物的用药情况的分析要针对合理的人群,成人和孩子的体质相差较大,儿童的身体机能都还不成熟,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对药物较差的抵抗能力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儿童身体的影响。研究发现,新生儿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很大,如果不能在用药前及时对儿童对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合理的评估,或是及早发现儿童的不良反应症状,将严重威胁到儿童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在儿童临床用药的过程中,必须在保证安全性的条件下合理用药。

2.常见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

2.1 常见不良反应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儿童临床药物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肤过敏(皮疹,荨麻疹等)、器官功能受损(肝、肾等)、腹泻,呕吐等等。

在众多药物的不良反应中,主要原因在于用药剂量的不合理或药物的配备不当以及服用儿童禁用药物。儿童在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后,某些药物如抗菌类药物,由于其生理生化特性较为活跃,会在儿童体内发生各种不良反应,这类不良反应的进行成都与患者的身体素质密切相关。在儿童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后,应及时发现并治疗,达到即使治愈的目的,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儿童产生进一步伤害。

2.2 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儿童临床用药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如果医院对儿童临床治疗用药经验方面不足,或是无法对儿童临床用药进行合理评估,就会导致一些列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表现在:某些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药物剂量的不合理控制,药物综合作用配置不合理等方面,不仅影响了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对儿童身心造成危害。

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应充分了解其特性和种类之间的关系,结合患者体质进行适当用药,由于儿童的中枢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育尚不健全,若再临床上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便会加大患者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机会。这就要求医院不能根据相同体质的儿童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方式。

临床药剂的使用量常常根据儿童的临床检验以及各项身体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确定,此外,还应考虑儿童之前的用药经历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经历。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这几类因素,擅自用药或者是用药不规律造成重复用药等等,都会导致药物的超剂量使用,属于典型的药物滥用现象。严重的会引起儿童内部肠道或是循环系统紊乱,影响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这就需要家长和医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对儿童用药方面采取严格的控制和监督,保证儿童的用药安全。

药物的配伍使用的关键是发挥药物的综合药效,在对儿童实行药物配伍治疗时,要对药物配伍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安全的处理办法。临床医护人员在这方面经验的欠缺会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这要求医生在患者用药的过程中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严格把关,提升安全用药意识,这是儿童临床用药不良反应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3.控制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

通过对多种产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后,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药物不良反应对儿童的危害,在儿童用药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方法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做为家长,应本着对孩子健康安全负责的态度,对医院用药进行了解和监督,对药物的使用次数、频率和用量都有一个完全的了解,防止孩子药物过量导致的中毒和剂量过少导致的药效不明显现象。

儿科医院方面,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儿科临床用药情况的有效评估办法,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并积极增强相关护理人员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理解和防范意识,加大对儿童临床用药的投入和监督,规范相关的用药制度,并将正确的用药知识及时的与家长沟通宣传。

参考文献:

[1]余文海.抗菌药物在儿科的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15(5):11-12.

[2]李盈,蔡捷,史美甫,儿童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J].儿科药学杂志,2002,8(3):33-55.

常见不良反应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3月儿科住院部患者120例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其中, 男68例, 女52例, 年龄在2个月~9岁, 平均3.2岁。

1.2 方法

对120例儿科患者的病历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对其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的差异为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120例儿科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 36例患者出现过药物不良反应, 主要临床表现为:出现皮疹、荨麻疹等皮肤不良反应23例 (63.8%) , 出现肝功能损害7例 (19.44%) , 出现肾功能损害2例 (5.56) , 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4例 (11.1) 。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36例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治疗, 其中32例完全治愈, 另有4例处于恢复期。

3 讨论

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中非常普遍, 儿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比成年人更高,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中, 36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 用药剂量超标的有24例, 药物配伍不当引起的有10例, 服用儿童慎用药物引起的有6例。

用药剂量超标是儿科临床用药常见的问题, 在选择药品和使用剂量时, 部分医生和家长为结合患儿便检结果、临床特点、孩子的用药过敏史等, 擅自加大剂量, 盲目联合用药。有时家长在药店买药, 盲目听从广告宣传和别人的推荐, 造成重复用药和不规律用药, 导致患儿病情不稳定, 严重时会使患儿出现肠道菌群紊乱、肠炎和腹泻等不良反应[2]。

药物配伍不当主要是由于儿科临床护理人员在儿童用药意识方面认识不够, 对各种药物配伍可能出现的相互作用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 欠缺对患儿进行安全用药的能力。一些医生在给患儿用药的过程中, 没有充分、科学地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是引起患儿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3]。

部分医生在给患儿使用儿童慎用药物后未进行仔细地观察, 导致患儿出现生理机能如肝、肾等方面的损害, 医生对儿童慎用药物的使用需谨慎[4]。

除以上几点重要的因素外, 药物方面的原因也是造成儿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药物中混入微量的高分子杂质、胶囊的燃料等;因生产和保管方法不当, 使药物受到污染;不同厂家制剂技术和杂质去除率的差异造成药物质量问题等都是使儿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此外, 也与患儿自身的体质有关[5]。

综上所述, 随着药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多, 因儿童生理机能发育不完全, 儿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现象越来越多, 以皮肤系统和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为主。医护人员和家长需高度重视儿童的用药情况和过敏史, 严密监控患儿的药品使用频率、时间和用量等, 尽量避免和杜绝患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这也要求相关医护人员增强患儿临床用药的安全意识, 并将正确用药知识向家长和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家长在给患儿用药时要遵医嘱, 不得轻信药店工作人员和他人的意见。如患儿出现不良反应, 必须立即停止用药, 并及时进行相关治疗, 以免对患儿身体产生更为严重的损害。总之, 儿童临床安全用药需要家长、医院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瑞玲, 吴金红, 高明娥, 等.儿童用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 10 (19) :153-154.

[2]巫海英.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的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15 (19) :1711-1722.

[3]李建朗.我院212例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11 (21) :136-137.

[4]赵卫芳.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3, 23 (4) :234-236.

常见不良反应 篇5

处理程序

为完善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程序,规范新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处理工作,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制订本程序。

一、本程序适用于我省各级药品不良反应专业监测机构。

二、新的、严重病例报告的接收和发现

1.纸报表:各级监测机构工作人员收到纸报表后应及时分类,查看有无新的、严重病例报告。

2.电子报表:各级监测机构工作人员每个工作日务必登录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及时发现有无新的、严重病例报告。

3.审批过程中:审核人员在报表规范化审核过程中、评价人员在分析评价过程中,及时发现有无新的、严重病例报告。

三、新的、严重病例报告的审核与提交

1.各级监测机构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接收、审核、提交与评价上报程序,对标注为“新的严重”病例报告 优先审核。

2.各县级监测机构应在发现新的、严重病例报告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提交。

3.各市级监测中心应在各县级监测机构提交病例报告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对于初步审核仍不规范的报表、或有必要进一步调查补充完善的报表,市级监测中心可以将报表退回,并督导县级监测机构或基层报告单位尽快完善报表重新提交。

4.死亡病例报告以及有必要进一步调查补充完善的报表,如果在上述时限内无法完成报表的完善和补充,应该在规定时限先将报表提交,同时尽快调查核实相关情况,以补充报告的形式上报。

四、新的、严重病例报告的评价与审批

1.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收到报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评价并审批提交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死亡和严重病例报告实行双人审核。

初审人员按照评价原则和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后,交由复核人员复核,评价意见一致的,由初审人员负责审批上报。

评价意见不一致的,两名评价人员商议,取得一致后由初审人员负责审批上报。

3.疑难病例或有必要请专家协助评价的,经中心领导同意,请有关专家或召开专家评价会协助评价。4.死亡病例报告经中心领导审阅后,在提交国家中心的同时报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卫生厅。

5.中心定期组织新的、严重病例报告内部分析评价会。分析前一阶段的评价情况,对于疑难病例及评价不一致的病例组织集体讨论。研究探讨有无值得警戒的信号,有无需要重点监测的品种,等等。

五、新的、严重病例报告补充资料的接收和上报 1.各级监测机构和基层报告单位在提交补充报告资料时,应注明原始报表的编码或患者姓名等信息。以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提交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到新的、严重病例报告的补充报告资料,审核人员应查找出其原始报告,进行核对、登记。

3.经中心领导审签,以中心便函的形式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常见不良反应 篇6

【关键词】情绪 调节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53-01

一、情绪智力与成功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时候,总带有一定的态度,或喜欢或厌恶,或崇敬或鄙视。完成一件任务或工作后会感到喜悦和轻松,工作不称心时会产生不满,遇到挫折时会悲观沮丧,情绪最能表达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可以说它是人心理状态的晴雨计。“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与情感,并识别和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就是情绪智力。高尔曼在其著作《情绪智力》一书中明确提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而非智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情商的提法仍存在分歧和争议,但是有关情绪智力决定人们成功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

良好的情绪是学生学业成功的基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曾针对青少年的情绪不良问题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超过61%和55%的学生有情绪不良和适应不良问题。教育学家指出,孩子的成长趋向与其智商高低并不存在绝对关系。决定孩子将来是否会有所成就,主要在于培养孩子的理解和控制自我与他人情绪的能力。有统计表明,情绪稳定、行为的目标性、忍耐和坚持性较强的孩子较容易获得学习和工作的成功。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情绪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业和事业的成功。

二、中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

(一)抑郁

抑郁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绪体验,首先表现在心境上,情绪低落,沮丧,容易波动,心烦易怒。其次表现在消极的自我评价上,总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再次表现在行为上,做事力不从心,感到无兴趣、无望、无助、被动。一旦进入抑郁,学生就会看不到生活的阳光,无心做任何事情,对周围一切兴趣下降;学习效率下降,记忆力不如以前,思维速度缓慢,思考问题困难,上课、看书或做作业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

(二)焦虑

焦虑是对即将要发生的事情或结果的一种紧张担心的情绪。中学生的焦虑主要有考试焦虑和社交焦虑。

1.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当学生意识到考试情境对自己有某种潜在威胁时,产生的紧张的内心体验。考试焦虑有三种表现:认知表现,以担心为特征,自我评价消极;生理表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胃肠不适,多汗尿频;行为表现,多余动作增加,胡乱答卷,早早离开考场等防御或逃避行为。

2.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指在陌生人面前,或者是可能被注视的一个或多个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并且严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每个人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多少都会感到紧张,但是我们能较好地控制我们的行为,比如上课回答教师提问时,我们感到紧张,但是我们会正确回答问题。倘若由于紧张而忘记了答案,就属于社交焦虑了。

(三)嫉妒

嫉妒是面对他人的某种优势而产生的不愉快情感,是对别人的优势以心怀不满为特征的一种不悦、自惭、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性情感。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内容,主要在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是名誉、地位、钱财、爱情。有的会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笼统内容,即只要是别人所有的,都在其嫉妒之内。

(四)虚荣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比如学生考试作弊就是虚荣心在作祟。人类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对成就、力量、权威、名誉、地位、声望等方面。一个人的需要应当与自己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否则就要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的虚荣心。可以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

三、中学生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一)认知调节

1.端正认识

由于形成坏情绪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个人对事件的看法,面对一件事情,产生何种情绪,决定权完全在个人自己手中。如果改变自己的看法,就会使心情平静,安之若素,因而端正认识是调节情绪的首要方法。例如某位中学生某门课程中考试得70分,开始时他认为70分意味着他在班上的排名倒数,在同学心目中的位置一落千丈,教师和父母会批评自己,挫折感油然而生,感到非常痛苦。随后他进行了认知调节,70分只代表一次考试的结果,考的只是他掌握知识的一部分,他掌握的其它知识还没有考,这次成绩不能代表他的所有水平,他还有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那么他就不会产生挫折感,更不会自暴自弃,而是增强信心,迎接以后的挑战。

2.变换角色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定的位置,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就会不同。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处理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时,可以变换一下角色,试着从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就会理解别人,自己也会变得愉快。例如许多学生对老师持挑剔心理,认为老师应怎样怎样,如果学会换个角度看老师,假如自己是老师,自己会如何做,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3.降低期望

不对自己过分苛求,对他人的要求也不要太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有的人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定得过高,难以实现,极易产生挫折感而郁郁寡欢。比如,对于实力在80分左右的同学,却期望自己考95分以上,目标难以实现,极容易导致考试焦虑产生。有的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如果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会大失所望。降低期望,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

(二)行为调节

1.学会倾诉

当个体心中有了不愉快,感到痛苦时,可以向朋友进行倾诉。当把自己的郁闷、烦恼和痛苦讲给对方听时,他人的指点会让自己茅塞顿开,抑郁也会一扫而光。也可以对自己倾诉,例如写日记,刚开始写时,可能会心情烦乱,但随着日记的展开,心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轻松起来。

2.运动宣泄

人的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身体轻松往往会使心情愉快,身体不舒服也会使心情变得沉重。心情不佳时,可以通过运动来变换自己的心情,散散步,打打球,游游泳,身体舒畅的同时,心情也会明朗许多。

3.助人为乐

每个人都有种“被他人需要的需要”,当我们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时,我们的这种需要就得到了满足,就会体验到个人的价值感。需要的满足,价值感的产生是快乐的源泉。

4.遗忘转移

这是消除心理压力的好办法,当产生某不愉快的情绪时,最好能尽快地遗忘掉,使自己的思想转移到更有意义的地方去。最好醉心于学习、工作,也可以和知心朋友谈学习或外出旅游,参加文体活动,看电影、电视或找些有益的书读读,使精力转移。活动的方式并不重要,得要的是活动会使我们的心情愉快。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柳斌,周宏,高长梅等.北京:学校心理教育全书.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

常见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探析 篇7

中药注射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中药注射剂提取先进技术的发展, 使传统的中药给药方式得以突破。中药制剂的改造所带来的变化使中药注射剂成为医院中药使用的主流产品。近年来, 随着医院临床医药学工作的开展和深化,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药注射剂则含有较复杂的成分, 不良反应的发生机会大大增加。针对这些问题, 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研究, 是目前一项重要的课题。笔者对本院常用的几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探讨, 以进一步促进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和研发。

1 临床表现

1.1 痰热清注射液

痰热清注射液是主要由黄芪、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五味中药提取精致而成的中成药注射剂。具有清热解毒、化痰解痉的功效[1]。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头昏恶心、腹泻、高热、肾功能异常、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 其中头昏恶心和过敏反应占较大比例。

1.2 葛根素注射液

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或葛腾根中提出的一种单一成分4, 7-二羟基-8-β-D-葡萄糖醛基异黄酮, 系纯中药制剂, 具有舒张冠状动脉及脑血管平滑肌、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收缩力及微循环的功能[2]。葛根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病例中, 变态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其次为溶血性贫血、药物热、肝肾损害, 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溶血性贫血、过敏性休克, 甚至会导致死亡。

1.3 血栓通注射液

血栓通注射液是从三七中提取有效活性成分制成的中成药注射剂, 主要成分是三七总皂苷, 目前在医院被广泛运用于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以及外科、骨科、眼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药理作用和功效十分广泛, 除能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扩张视网膜血管、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况外, 还可降低心肌自律性、减慢传导、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黏度;能拮抗胰高血糖素的降糖作用, 也可辅助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且具有改善肾脏微循环、降低尿蛋白等作用[3]。血栓通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药物热、过敏性休克、局部反应, 可累及眼科系统及呼吸系统, 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 (皮肤烧灼感、皮疹、黏膜水肿、剥脱性皮炎) , 其次是局部反应 (静脉炎、局部刺激) , 再次是药物热 (寒颤、发热、面色苍白、四肢麻木无力) 。

1.4 炎琥宁注射液

炎琥宁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穿心莲内酯, 是从爵床科植物穿心莲中提取制成的中药制剂, 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临床常用于治疗病毒性肺炎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4]。炎琥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血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神经精神症状、发热等。

1.5 双黄连注射液

双黄连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金银花、黄芩和连翘, 具有较强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临床常见不良反应有:皮疹、腹泻、腹痛、呕吐及皮肤瘙痒、头晕、胸闷等, 偶尔发生过敏性休克[5]。

2 原因探析及防治措施

2.1 中药材质量问题

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注射剂的质量。中药材的质量会受到产地、生长环境、采收季节、加工炮制和贮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中药在使用时对质量的要求又较高, 强调地道药材的使用, 以保证有效成分的相对稳定。因此, 生产企业应采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生产规范 (GAP) 或固定药材产地的药材, 以便于控制药材质量, 缩小批与批之间的质量差异,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2 药物成分复杂

中药注射剂内所含成分较复杂, 多数为大分子物质, 如:蛋白质、淀粉、鞣质、色素、黏液、树脂等致敏成分及各种增溶剂、有机溶剂、pH调节剂等。药化分析认为, 其既有免疫原性, 又具有免疫反应性[6]。双黄连注射剂中金银花的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和异绿原酸, 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作用的同时, 也是一种高致敏的抗原物质, 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可产生高致敏反应, 鞣质是致敏的主要原因。炎琥宁注射剂中的穿心莲内酯作为药物半抗原进入机体后, 与血小板表面的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这类抗体再度与定位于血小板表面的抗体相遇, 在补体参与下, 使血小板损伤破坏, 导致血小板减少。血栓通注射剂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三七总皂苷, 皂苷本身即具有刺激性。中药注射剂引起的毒副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等可能与主要成分的复杂性有很大关系。因此, 在对中药注射剂进行检测时, 应用科学新技术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精制、分离, 减少无效成分和杂质, 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生产, 严格执行工艺规程,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2.3 注意溶媒的配伍使用

中药注射剂加入到常用输液中后检查表明, 不溶性颗粒显著增加, 超过药典规定的限度, 这些不溶性微粒会造成静脉炎、静脉栓等不良反应的产生。因此, 要依据中药注射剂的酸碱性选择适宜的溶媒稀释很重要, 要按说明书的规定选用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及专用溶剂, 并按说明书推荐的稀释比例溶解稀释。配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配好后尽快使用。

2.4 个体差异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均会受到性别、年龄、病理和生理状态的影响, 中药注射剂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因性别、年龄等因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反应。特异性遗传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有些过敏体质者会对很多抗原物质产生过敏。有些不良反应在小儿和老年人群中较常见, 与其抵抗力相对较弱有关, 尤其是老年人, 各器官功能不断衰退, 特别是肝脏血流量的减少, 药物经肝脏时代谢能力较差, 导致血液中药物浓度增高, 从而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7]。因此, 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中, 要注意年龄和病理、生理状态的具体情况对患者用药, 询问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史, 对老年和小儿等特殊人群特殊用药。

3 小 结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特有的中药剂型, 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点, 在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对其不良反应应从各个方面加强研究力度, 以求将不良反应降至最小, 使中药注射剂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韦炳华, 陈清.痰热清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8 (1) :134-135.

[2]历淑芬, 刘海清, 从晓东.葛根素注射液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 2010, 23 (4) :587.

[3]余海琳.96例血栓通不良反应的回顾分析[J].安徽医药, 2009, 13 (9) :1149.

[4]鄢金萍.炎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 23 (1) :69.

[5]张勤.142例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0, 8 (7) :226-227.

[6]康鲁平.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导报, 2004, 23 (12) :974.

常见不良反应 篇8

预防接种就是把疫苗经不同途径接种到人体, 使其发生免疫反应, 产生免疫力, 从而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自从200多年前, 英国医生琴纳发明接种牛痘天花以来, 免疫接种在预防和控制各种感染性疾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特别是天花在全世界的消灭, 更加奠定了疫苗的地位。迄今已有可预防30余种不同疾病的疫苗问世。全世界自1974年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以来, 预防麻疹、白喉、结核病、乙肝和脊髓灰质炎 (简称脊灰, OPV) 6种主要疾病的免疫接种率已达85%, 使得用现有疫苗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 不良反应分类

根据反应的性质和程度不同,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类。

1.1 一般反应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 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 对机体只会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不会造成生理功能障碍。例如局部反应:红晕、浸润、轻度肿胀和疼痛, 有些疫苗局部可出现硬结、化脓、结痂、疤痕, 偶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全身反应:发热、头痛、乏力、不适, 个别人伴有恶心、呕吐、腹泻, 有些疫苗可以出现一过性皮疹等。

1.2 异常反应

此类反应率极低, 如非特异性反应:继发感染、无菌性脓肿等;精神性反应:晕厥等, 常与患者精神因素、身体素质有关。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 :属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中较多的一类, 多见于有过敏史的人。常见有各种类型的皮疹 (丘疹、斑丘疹) 、荨麻疹, 少见的有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疫苗相关病例:该类合并症极为罕见, 由减毒活疫苗引起, 常与患儿的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有关, 如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引起的相关病例。预防接种的偶合症:疫苗接种后偶合、诱发或加重其他原有的疾病, 如接种时正处于某一疾病的潜伏期、前驱期或患者某种疾病临床症状不明显, 接种后使某种症状明显或加重。

2 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

2.1 疫苗因素

(1) 某些批号疫苗质量存在问题。如:疫苗的纯度与均匀度的影响;疫苗中的附加物影响; (2) 使用不当 (使用时未检查或未充分摇匀药液、疫苗启用时间过久和消毒不够严格, 注射含吸附剂疫苗, 剂量大、部位浅、注射次数过多、2次接种部位接近或重叠。接种部位不正确和接种途径不妥, 吸附制剂应皮下深部或肌肉注射, 不能过浅, 否则容易发生无菌性脓肿。疫苗稀释时错误致使疫苗浓度过高) ;禁忌证掌握不严;接种对象不当; (3) 冷链问题:用已经冻结变性的疫苗。

2.2 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健康状况 (如给消化功能差的患者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 易发生胃肠道反应) ;过敏性体质, 被接种者的敏感性高于正常或处于某种生理、病理状态;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都可诱发不良反应的出现。

2.3 其他因素

(1) 接种时间:季节可显著影响呼吸道疫苗接种的反应率; (2) 药物影响:长期接受大剂量泼尼松 (强的松) 患者是处于罹患严重水痘危险状态, 提示有细胞免疫缺陷, 因此OPV、MMR等活疫苗不应接种。泼尼松剂量≥2mg/kg, 或每日剂量超过20 mg患者有免疫抑制现象, 不应接种活疫苗; (3) 其他:预防接种后进行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会加重反应。

上述多种因素, 均可造成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在实施患者预防接种时, 医务人员要积累大量预防接种常识及其相关的疫苗知识, 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防治对策

3.1 严格掌握各种疫苗的禁忌症加强业务学习, 凡参与接种的医务人员, 必须掌握各类疫苗的禁忌症。

3.2 详细询问接种患者的情况

观察患者, 了解患者是否有疾病的存在, 并向家长讲述注射疫苗的注意事项, 严格把关, 合理有效的接种, 预防不良反应和纠纷的发生。

3.3 严格查对制度, 把好药液配制关

接种室严格把好环境污染及空气污染关, 将原来的只是一个单间, 改为两个房间, 接种时只能一个患者及父母进入, 改变原来多个患者接种的方式;接种室应每天进行环境和空气的消毒, 预防环境和空气污染。

3.4 改进配药的方法

改进安瓿的割据与消毒, 传统使用的一些开启安瓿的方法, 如镊子等物品敲开法, 可造成严重污染应禁用, 两次消毒法 (即折断安瓿前应严格消毒二次) , 能有效减少污染。

3.5 采用正确的抽取药液方法

抽取药液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不能横握注射器, 即“一把抓”;抽取药液时安瓿不应倒置;抽取药液时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下部 (是针头置于颈口时, 玻璃微粒污染最多, 置于底部时微粒最少, 但针头触及底部易造成钝针) 。

3.6 接种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接种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安瓿及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

3.7 采用合理的接种时间及方法

严格掌握各类疫苗的接种特性, 合理保管疫苗, 并按照疫苗应注射的部位 (皮内、皮下、肌肉) 和应接种的时间严格接种, 有效接种;同时接种时作好健康宣传教育工作, 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3.8 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搞好中心行风建设, 微笑服务, 减少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丹.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处理.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18) :43.

[2]杨永钦.规避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处理技巧.现代预防医学, 2009, (04) :51.

[3]文小兵, 张华, 吴德琼.某院1998-2007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析.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8, (06) :46.

[4]杨洛贤, 许二萍, 黄利明.杭州市2005年免疫规划第一类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7, (06) :38.

[5]张彦玲, 杜红梅, 崔智多, 等.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体会.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08, (09) 27.

常见不良反应 篇9

1 原因分析

1.1 药物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药物变态反应在输液不良反应中药物不良反应占主要类型。①胃肠道反应: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这除了与药物本身的副反应有关以外,也与输液浓度及速度、病人空腹输液有很大关系。临床证明,药物经血管随血液循环进入胃肠毛细血管,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胃液分泌过多,这时若无食物中和,便引起反酸、恶心、呕吐。②药物变态反应: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皮丘疹,局部呈点状或片状,也可表现在全身;严重的药物变态反应可出现头晕眼花、憋气、呼吸困难、心率快,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这与药物本身的副反应和病人的过敏体质有关。

1.2 晕针反应

此不良反应较常见,并易引起家属的恐慌。现代病理生理学认为晕针本质是属于反射性晕厥中常见的血管迷走性晕厥,与短暂性脑供血障碍有关[1]。主要表现是病人注射后很快出现头晕眼花、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冷、晕倒、甚至意识丧失等。临床多见于病人的因素如体质虚弱、饥饿、疲劳、高度紧张、痛阈较低者易发生,其发生原理是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疼痛刺激诱发的应激反应,可导致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所致的一过性脑缺氧缺血,脑部暂时性供血不足而致头晕、眼花,有的甚至出现心慌、出汗一系列晕针现象。室内温度过高和体位也是晕针发生的因素之一。

1.3 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后引起的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或局部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是静脉输液中常见的并发症,但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不适感。静脉炎主要包括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和细菌性静脉炎。①机械性静脉炎:与病人的血管小而选用的头皮针太粗,刺激血管壁;穿刺技术不良擦伤血管壁;穿刺部位固定不当;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由于关节活动造成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炎症反应。②化学性静脉炎:药物稀释不足、输液酸、碱度过高或药物刺激性大。③细菌性静脉炎:通常与护理操作中消毒方法不彻底有关。

1.4 热源反应

由致热源引起的反应。表现为高热、寒战、心悸、呕吐。由于护理人员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射用水不合格、工序安排不合理、消毒不彻底、配药时间过长,使药物发生药效反应,放置时间过长,引起活菌污染等。其他如药液温度过低 药物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均可引起反应。此反应较少见。

2 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2.1 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①胃肠道反应:病人出现恶心、呕吐即予减慢输液速度或暂时停止该液体,症状明显者马上停止该液体,按医嘱予止吐处理。嘱病人先进食,再酌情能否继续输液。由于空腹比较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因此,输液前要告诉病人进食,避免空腹输液。同时输液速度和药物特性也有很大关系。对于一些胃肠道反应较明显的药物如喹诺酮类在配药时注意浓度和输液时速度一定要控制慢滴,同时要告知病人不能随便自调滴速。②药物变态反应:发现病人出现变态反应马上停止该液体,更换输液管,即用5%葡萄糖维持输液,以便抢救用药,并通知医生处理。轻者出现皮肤瘙痒、皮丘疹,按医嘱立即注射异丙嗪或地塞米松;严重者如出现头晕眼花、胸闷、呼吸困难、心率增快,同时应立即给予吸氧、卧床、测量生命体征、准备好急救物品,有过敏性休克者按抗休克处理。严密观察病人全身情况,直至症状完全消失才可离院。这种不良反应后果较严重,应预防为主,即用药前详细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注意配伍禁忌,不同药物尽量避免混合使用。过敏体质病人尽量避免输液。

2.2 晕针反应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病人出现晕针反应立即给予减慢输液速度或暂时停止该液体、去枕平卧、按压人中穴或太冲穴。按压太冲穴是预防晕针的重要措施,研究显示刺激太冲穴有降低神经兴奋性,松弛肌肉痉挛的作用,从而预防因疼痛刺激诱发的晕针[2]。一般病人经过这些处理都会马上好转,好转后嘱病人先进食,再酌情继续输液。这种情况发生,主要是病人方面的因素如精神高度紧张(害怕注射)、空腹或急症病人在身心疲惫的状态下。晕针实际就是心理反应到生理反应的一个过程[3],如果我们能阻止心理反应的呈现,加强生理反应的抵抗能力,那么在临床注射的过程中,就可减少晕针的发生。对于有晕针史的病人,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有着很深的心理影响。热情相迎、言语亲切、以诚相待及细致、稳重、熟练的操作则给病人亲切、可近、可信的心理感受,从而缓解病人焦虑、紧张和不安全感,达到提高病人应激水平的能力。另外,也与输液浓度高及速度快和护理人员多次穿刺有关,输液浓度高,速度快或多次穿刺易引起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冒冷汗、晕倒等不适。因此,输液前要告诉病人进食,避免空腹输液;注射时做好解释工作,对病人态度和蔼、关心体贴、动作轻柔、举止稳重,取得病人的信任;对有晕针史的病人,可以分散其注意力或让其躺下注射,无不适再坐起来;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多次穿刺。一次穿刺失败后应做好解释,安慰病人,让病人休息一会,再请另一护理人员穿刺,减少病人的紧张和不安全感。

2.3 静脉炎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病人出现局部沿静脉径路上有红肿、触痛、热痛等症状时,首先安慰病人,做好解释,消除其紧张情绪,并予调慢输注速度和热敷,检查固定是否不当如头皮针翘起或与穿刺静脉不成一直线。如果经上述处理症状不能缓解触痛明显者,考虑予更换注射部位。静脉炎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输液时注意无菌操作,选择合适头皮针和弹性好的静脉,穿刺技术娴熟,避免同部位反复穿刺。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选择弹性好的大静脉,调慢输注速度和热敷注射部位。头皮针固定妥当减少刺激。

2.4 热源反应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一旦发生热源反应,应立即更换输液器,接上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维持补液,以便抢救。寒战、发冷者予卧床保暖、饮温开水;高热者予降温;心悸、气促者予吸氧,按医嘱随时做好抢救准备。热源反应不仅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也会影响护理质量,引发护患纠纷。因此,应加强热源反应非常必要。①严格加强责任心,严把质量关 输液器使用前认真检查包装袋有无破损、有无漏气,是否在保质期内,药品使用前亦需认真查看是否过期,瓶盖有无松动及破损,药液有无变色、沉淀及杂质。②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加药注射器的使用要严格执行一人一具,不得重复使用,避免加药时使用大针头及多次穿刺瓶塞,以减少瓶塞微粒的污染,瓶塞、皮肤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熟练的穿刺技术及穿刺后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增加的污染。③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可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而发生的热源反应。

3 小结

大多数输液不良反应是可以预防的,静脉输液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护理操作,而是一个完整的操作程序。操作前要全面评估病人的状况、用药、风险因素等,输液过程中,除做好常规的护理外,还要注重有预见性的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早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干预,预防和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贺君,唐庆芬.晕针疗效的临床分析及机理初探[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7):45-46.

[2]梁巧珍.指压太冲穴防治肌肉注射时疼痛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9):43.

常见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篇10

1 中成药的常见不良反应

1.1 中成药所致的变态反应

此为临床上最常见、发病率最高, 其临床表现形式呈多样性。以发热、皮肤过敏最常见, 多表现为过敏性药疹或荨麻疹样皮炎, 在全身或局部相继出现高出表皮、大小不等的鲜红色斑丘疹, 疹面皮肤潮红、瘙痒, 压之可退色。有时可见全身肌肤灼热如焚, 或致全身剥脱性皮炎, 还可表现为过敏性紫癜和过敏性休克。

1.2 中成药引起的消化系统反应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呕血、腹胀、腹痛、腹泻、食欲不振、便秘、消化道出血以及肝功能异常等消化系统反应。如安络丸、消咳喘、复方甘草合剂、感冒通、鼻咽清毒剂、雷公藤片等。

1.3 中成药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反应

主要有胸闷、心悸、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和心率不齐, 如刺五加针剂、蝮蛇抗栓酶针剂、银杏叶片等。

1.4 中成药引起的神经系统反应

表现为头晕头痛、嗜睡、口唇麻木、言语不清、肌肉震颤、肢体抽搐, 如舒筋活血丸、舒筋活络丹、川楝片、刺五加针剂等。

1.5 中成药引起的呼吸系统反应

以口唇紫绀、面部潮红、呼吸急促、咳嗽哮喘、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 如牛黄清脑丸、消咳喘、复方甘草片、复方丹参针剂、刺五加针剂等。

1.6 中成药引起的其它反应

①肾损伤:有一女童, 9岁, 首次使用板蓝根注射液, 8 h后出现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肾损伤症状;②药物热:表现为寒战、发热, 如血栓通针剂、刺五加针剂、复方丹参针剂、肝炎灵针剂、参芪针剂、丁香油、化痔栓, 等等;③代谢障碍:表现为血酯升高, 如脂必妥胶囊等;④静脉炎:表现为注射部位血管肿胀、发热、疼痛, 如刺五加针剂等;⑤药物依赖性:表现为停药不适、病情反跳、症状加重, 如地奥心血康胶囊等。

2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预防

根据中成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应采取以下措施, 尽量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1 对症用药

不能仅以疾病选药, 忽视辨证施治, 中医治病的特点是辨证施治, 同病不同治。例如气管炎、咳嗽, 临床可分为寒痰咳嗽和热痰咳嗽。在治疗上, 寒痰咳嗽者须选用化湿祛寒痰药物, 如小青龙汤口服液等;热痰咳嗽者, 则须选用清热化痰止咳的药物, 如蛇胆川贝口服液等, 若选用不当, 就很难保证治疗效果, 而且加重病情。

2.2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用药

如中风大多是由于正气内虚或肝风内动, 外风乘虚而入引起的, 在发病初期若选用再造丸和大活络丹等, 虽可起到一定的扶正固本作用, 但其祛风的作用却无益于病情缓解。

2.3 分析药物组分

如将风络痛用于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兼有肥胖性高血压患者, 则属欠妥之举, 因为风络痛中含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成分, 对高血压和肥胖不利。

2.4 正确认识补益药的作用, 避免滥用补药

有些人误认为补药有益无害, 其实不然。滥用补益类中成药, 往往会加重其偏盛偏衰。如有湿热的性功能低下者, 盲目使用男宝、三肾丸之类的壮阳药, 可能会久治不愈。

2.5 中成药和西药合理联用

实践证明, 中西药合理应用, 有许多优越性。但是不合理的中西药并用, 可使药效降低、消失或引起药源性疾病, 甚至可导致死亡。如地戈辛与六神丸并用, 能引起频发性室性早搏;丹参片与抗酸药合用, 可降低丹参的药效。

2.6 注意服用方法

中成药的药性不同, 剂型各异, 治疗的疾病各不相同, 因而, 服用的方法也不一样。注意应该饭前服还是饭后服, 日服3次还是1次等等, 都与药性有效发挥密切相关。如制酸药宜在饭前服, 以中和胃酸并增强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祛痰药饭前服可通过药物刺激胃黏膜, 间接促进支气管分泌增加。

2.7 注意用药剂量

服用中成药, 也须按照说明书或医嘱, 不宜超剂量或减少剂量。因为药量过大易伤正气, 过小又难以奏效。

2.8 不可疏忽禁忌证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服药禁忌。一般情况下, 感冒、发烧时应停用补药, 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刺激性的食物。

2.9 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

小儿、老人、孕妇、肾功能不全、肠胃功能虚弱者, 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发群体, 更要谨慎使用中成药。

常见不良反应 篇11

[关键词] 甲磺酸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护理

[中图分类号] R978.1;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123-01

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是新合成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左氧氟沙星的甲磺酸盐。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的活性,阻止细菌DNA的合成和复制达到抗菌的目的。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应用广的特点。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腹痛、腹胀、皮疹、皮肤瘙痒等,偶可引起静脉炎[1-2]。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笔者观察到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这些不良反应发生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0年6月~2011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应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的患者例,其中有肺炎、妇科炎症、盆腔炎、咽炎、急性支气管炎、泌尿生殖感染等[3-4]。患者年龄18~70岁,均无药物过敏史,给予的药物浓度为0.01%~0.02%,液体量为150~250 mL。

1.2 方法

所有患者用药浓度均为0.01%~0.02%,滴速为30~40滴/min,静脉注射1次/d,严重感染可2次/d,药量≤600 mg/d。观察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在不同浓度、不同滴速的情况下和餐前、餐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2 结果

所有患者在正常浓度(0.01%)、正常滴速(30~40滴/min)下,基本无不良反应。有2例在用药10 min后出现头晕、恶心、未吐,减慢滴速后,逐渐缓解。有1例因自行调快滴速,出现皮疹,减慢滴速后皮疹自行消失[5]。药物浓度为0.02%者注射部位局部疼痛率增加,减慢滴速后,疼痛减轻。空腹注射时胃肠道出现不良反应率增加。由此可见,采取餐后注射,同时控制浓度和滴速可以减少甲磺酸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发生[6]。

3 讨论

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是药物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或血小板,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局部静脉疼痛,并可出现血管局部皮肤发红、发痒或静脉炎。同时由于药物合成过程中带入了大分子抗原或半抗原并加入了特殊溶剂,化学性刺激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主要原因[7-8]。临床应用中采取以下护理措施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1)餐后输液,控制浓度,减慢滴速可以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用药浓度越小,滴速越慢,越能减轻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所致的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应用要控制药物浓度,尽量避免高浓度用药。同时劝导患者进食后再输液。(2)做好患者输液前的健康教育,告知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如何减轻和避免。护士要语气温和的做好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告知患者不要随意调整滴速。输液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和护士。对已发生的局部刺激症状,可以采取轻轻按摩,局部热敷(温度适宜)等方法予以缓解[9]。(3)甲磺酸左氧氟沙星不能和多价金属离子、钙等溶液在同一输液管中使用,避免与茶碱同时使用,如需同时使用,应监测茶碱的血药浓度。据以调整剂量[10]。

做好以上护理,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的常见不良反应基本可以减少和避免发生,但由于个体差异,有不同的反应。个别患者适应不了,应予以停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11]。按医嘱更换其他抗生素。另外,在静点甲磺酸左氧氟沙星过程中如出现呼吸困难、眼花、心悸、胸闷应立即停药,告诉医生做好相应处理,以防发生意外。因此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巡视病房,多注意观察,以便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程建彤,余爱红,龚佑红.甲磺酸左氧氟沙星致不良反应3例[J].中国健康月刊,2011,7:36.

[2] 刘宏,茆玲.甲磺酸左氧氟沙星致静脉炎2例[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7):110.

[3] 潘丽娟.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6):78-79.

[4] 王翠微.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对肠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79-80.

[5] 范军,余晓星,金娥.1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药导报,2010,8(29):222-224.

[6] 黄艳芳.29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22):1972-1973.

[7] 牛香群,严硕.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 4:82.

[8] 郑小敏,舒德忠.硫酸镁与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稳定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3(23):17-18

[9] 郭青梅,郭伟,程素芳.左氧氟沙星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2):3023-3024.

[10] 林峰,洪建湘,阿孜古丽·热西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23例分析[J].新疆中医药,2007,25(3):25-31.

[11] 杭益琴,黄晓.静脉滴注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2008,(25):47.

常见不良反应 篇12

本文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 分类别总结常用循环系统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置方法。

1 利尿剂

1.1 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紊乱是利尿剂类降压药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其中低钾、低钠发生率最高。解决办法是补充电解质, 为了避免胃肠道刺激, 可以选择口服缓释制剂如氯化钾缓释片;也可以选择与保钾利尿剂螺内酯或ACEI合用[1]。

1.2 体位性低血压:

常见于老年人、血容量不足、同时还应用扩血管药物或大剂量、长疗程静脉应用襻利尿剂时, 较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此时合并其他药物要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1.3 血尿酸升高:

长期大剂量使用利尿剂可引起血尿酸升高, 进而引起痛风, 应定期检查血尿酸水平, 必要时合并使用降尿酸药物如碳酸氢钠片[2]。

1.4 糖耐量降低:

长期使用利尿剂之后, 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会有所下降, 如果出现血糖增高现象应适当减少使用利尿剂的剂量, 若利尿剂不能减量, 则应减轻体质量、增加活动量。

1.5 脂质代谢紊乱:

长期大剂量应用利尿剂, 会出现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升高, 要定期进行血脂检查, 必要时采用调脂药物治疗。

1.6 氮质血症:

对于一些心力衰竭的患者, 在大剂量使用利尿剂、或与其他扩血管药物合用时, 容易引起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氮质血症, 其表现为肌酐、尿素氮的升高。出现此情况时应减少利尿剂或其他扩血管药物的药量, 也可适当扩容[3]。

2 β受体阻滞剂

2.1 β受体阻滞剂阻断β1受体时, 表现的不良反应是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但这也正是药物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用药后患者在白天清醒安静时心室率维持在50~60次/min是临床上理想治疗目标。用药后如果不存在RR长间歇 (指大于2s的长间歇) 且心室率在7万次/24h以上, 可以考虑继续原剂量维持用药;但如果用药后出现明显的窦房阻滞、窦性停搏、Ⅱ度或Ⅱ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 则应考虑停用或减量[4]。

2.2 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肌力作用可导致心力衰竭加重。目前, β受体阻滞剂已经成为心力衰竭的标准用药。在国内外的治疗指南中, 明确提出, 对所有没有β受体阻滞剂应用禁忌症、心功能Ⅱ、Ⅲ级的心力衰竭患者, 应常规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但β受体阻滞剂具有潜在的加重心力衰竭症状的作用, 主要是由于药物的负性肌力作用对心肌收缩力抑制, 使心输出量进一步下降, 肾血流量下降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所致。主要表现在开始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的1~2月之内, 这是导致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人们对在心力衰竭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主要担忧所在[5]。所以, 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前, 应充分利尿, 确保无明显液体潴留的证据, 并要求患者病情相对稳定, 已经停用静脉用药, 并已经开始口服ACEI、地高辛和利尿剂, 维持稳定剂量2周以上。治疗开始时应采用很低的起始剂量 (如卡维地洛3.125mg q12h、美托洛尔6.25mg q12h、比索洛尔1.25mg qd) , 如果患者对小剂量药物耐受良好, 以后逐渐增量 (通常每2周增加剂量一次) 至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用药期间应注意心力衰竭加重的指征:低血压、液体潴留、心动过缓, 并根据情况调整利尿剂或/和ACEI的剂量。对于症状不稳定或需要住院治疗的心功能Ⅳ级患者, 不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左心力衰竭患者, 禁用β受体阻滞剂。

2.3 β受体阻滞剂阻断β2受体阻时, 可引起支气管痉挛, 禁用于哮喘和COPD的患者, 对于此类患者, 可小剂量使用β1受体选择性高的药物如比索洛尔。

2.4 药物对β2受体的阻滞, 导致外周血管收缩, 加重外周循环性疾病, 表现为肢端苍白、疼痛、间歇性跛行, 这类患者也应慎用β受体阻滞剂[6]。

3 钙离子拮抗剂 (CCB)

3.1 扩血管作用:

钙离子拮抗剂的扩血管作用会产生心动过速, 头痛, 颜面潮红, 多尿, 胫前、踝部水肿等不良反应[7]。应用CCB降压时可以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减慢心律, 也可合并使用利尿药消除水肿。

3.2 影响钙离子运转:

CCB阻断钙-钠通道, 影响钙离子的转运, 使肠道平滑肌收缩减慢, 可以导致便秘[8]。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如果症状没有改善, 可考虑使用缓泻药物, 也可更换药物。

3.3 过敏反应:

使用CCB类药物时, 偶有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 如有发生应立即停药。

3.4

体位性低血压老年患者使用CCB类药物与其他降血压药物合用时, 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应提醒患者用药后变换体位时速度放慢, 必要时减小药物使用剂量。

3.5 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CCB类在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或存在基础的窦房结、房室结功能障碍时, 会发生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的症状, 出现此症状应停药或减量。

3.6 抑制心肌收缩力、加重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使用CCB类时会使心力衰竭加重, 尤其是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心力衰竭患者不推荐使用任何钙拮抗剂。

4 ACEI/ARB

4.1 咳嗽:

在使用ACEI的患者中对于ACEI类药物来说, 咳嗽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发生率可高达30%, 表现为无痰干咳, 夜间为重[9]。对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可以减量使用或给予镇咳药;不能耐受者可以考虑更换ARB类。

4.2 高血钾症:

在使用ACEI或ARB的患者中, 若同时使用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或口服氯化钾缓释片, 会导致高血钾症。所以在使用ACEI或ARB时应谨慎补钾、监测血钾、必要时应充分利尿。

4.3 首剂低血压:

刚开始使用ACEI或ARB时会降压过快导致低血压, 所以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同时应避免合并使用其他降压药如利尿剂。

4.4 肝功能异常、味觉和胃肠功能紊乱:

少部分人在使用ACEI或ARB之后会出现肝功能异常、味觉和胃肠功能紊乱, 由于原因比较复杂尚未明确, 建议停药或换用其他降压药。

4.5 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此种情况比较少见, 一旦出现应立即停用。

4.6 肾功能减退、蛋白尿:

对于肾脏靶器官损害的患者, 常伴有夜尿增多现象, 尿常规或尿蛋白/肌酐比异常。此类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ACEI或ARB, 并监测血肌酐。用药后血肌酐升高超过基础状态的50%, 则应考虑停药;在血肌酐水平大于265μmol/L, 应避免使用ACEI类。对存在高血压肾损害或糖尿病肾病的患者, 无论其治疗前的血肌酐水平, 一旦能够顺利加用ACEI, 可以显著延缓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显著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量[10]。

5 硝酸酯类药

5.1 体位性低血压:

由于硝酸酯类药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易使血压降低, 使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 再逐渐增量;并减少合并用药如利尿剂、扩血管药。

5.2 头痛、潮红:

用药早期会发生头痛、潮红等不良反应, 坚持用药症状可以减轻并逐渐消失。也可减少给药剂量直至症状减轻或消失, 再逐渐增加至推荐剂量。

5.3 心动过速:

治疗心功能不全时, 可扩张血管, 反射性心率增快, 从而可导致心动过速, 建议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

5.4 硝酸酯类耐药:

长期连续使用硝酸酯类药物可产生耐药性, 指连续用药48~72h后, 其抗心肌缺血及扩血管效应降低或消失。为避免耐药性的发生, 建议每天至少有6~8h的无硝酸酯期: (1) 长期静脉注射时 (超过3d) 应每天停药6~8h, 停药期间可以使用其他的抗心绞痛药物。 (2) 口服给药时, 应避免q8h或q12h的给药方法, 建议采用tid或bid的给药方法, 以保证每天有6~8h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治疗浓度。

6 抗血小板/抗凝药

抗血小板/抗凝药除了引起消化道不适、皮疹等不良反应之外, 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就是与抗血小板和抗凝相关的出血, 即自发性出血倾向。轻度出血表现为皮肤穿刺部位的瘀斑、皮肤紫癜、牙龈出血、血尿等。中度出血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肌肉深部出血, 出现血色素的明显下降。上消化道出血一旦发生须立即停药, 必要时进行纤维胃镜检查, 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病变的性质。重度出血表现为心包积血、颅内出血而危及生命。对发生出血的患者, 推荐使用局部的止血措施如口服凝血酶、胃黏膜保护剂、胃酸抑制剂, 避免全身性使用促凝药物, 以免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对正在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的患者, 如需外科手术, 则应特别注意:外科手术前, 为保险起见, 必须停药1周以上, 否则容易出现手术创面的广泛渗血;对必须尽早进行的手术, 停药后可以监测血小板功能, 在血小板聚集率恢复到大于50%时, 即可以进行手术;对急诊手术, 应立即停药, 并可输注新鲜血小板。

某些药物联用时, 可增加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的作用强度, 使出血的危险增加:例如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华法林、银杏叶、丹参等合用时, 使药效叠加, 增加出血危险;NSAIDs、他汀类、贝特类可与血浆蛋白竞争置换游离的华法林, 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别嘌醇抑制肝药酶从而抑制华法林的代谢, 使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延长;广谱抗菌药物会导致维生素K吸收减少, 凝血功能障碍, 抗血小板或抗凝药与广谱抗菌药物合用时应注意监测凝血指标。

摘要:本文总结了循环系统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并根据临床药师的工作经验提供了一些有效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循环系统,心血管疾病,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赵民生, 曹秀虹.利尿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的不良反应及处理[J].药学实践杂志, 2006, 24 (6) :353-354.

[2]赵民生, 曹秀虹.β受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6, 6 (1) :57-58.

[3]王金柱, 胡云年.钙离子拮抗剂的分类和药理作用以及不良反应[J].中外医学研究, 2009, 7 (12) :52-53.

[4]刘福斌, 林荣莉.常用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1, 24 (5) :161-161.

[5]石玉岚, 张夏华, 吴广通, 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研究[J].西南军医, 2010, 12 (3) :477-478.

[6]王永霞, 刘长有, 曹亚军, 等.高血压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的防范原则[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27) :8.

[7]徐智.临床常用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安全对策[J].中国药事, 2009, 23 (11) :1156-1160.

[8]蔡长春, 李景苏.我院122例循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防范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 (5) :485-486.

[9]宋素异, 秦川, 赵志刚, 等.硝酸酯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与选用比较[J].药品评价, 2011, 8 (4) :41-44.

上一篇:质量评价系统下一篇:老师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