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与不良反应(通用11篇)
应用与不良反应 篇1
1 葛根的药理作用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 甘葛藤又习称为粉葛。葛根为常用中药具有去热解毒、扩张血管、抗癌等功能。葛根是药食两用植物, 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葛根素、大豆苷元、大豆苷。葛根含异黄酮成分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大豆黄酮、大豆黄酮苷及β-谷甾醇、花生酸, 又含多量淀粉 (新鲜葛根中含量为19~20%) 。
2 葛根的临床应用
2.1 葛根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
2.1.1 葛根对心绞痛的应用
将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血糖血脂代谢变化。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葛根素4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3 h、10 d为一个疗程, 症状不能完全缓解或心电图尚未完全改善者继续使用1个疗程。结果葛根素治疗组的疗效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另有报道葛根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劳累性心绞痛及不稳定性心绞痛都有较好的疗效, 临床研究还证明, 葛根素能扩张冠状动脉, 使冠脉血流量增加, 降低外侧支冠状动脉的阻力而增加氧的供给, 对抗冠状动脉的痉挛, 有明显缓解心绞痛的作用。
2.1.2 葛根对脑血栓及脑动脉硬化的应用
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脑动脉硬化30例, 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的30例作对照, 两组疗程均为10~14天。结果:治疗组显效8例, 有效1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0%。
2.1.3 葛根对头痛及眩晕的应用
采用川葛饮 (川芍、葛根、当归、白芍、血竭等) 治疗瘀血痰浊型头痛39例, 7天为1疗程, 总有效率94.87%。
2.1.4 葛根对治疗脑梗死的应用
将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3 d内开始治疗, 每天给予葛根素注射注射液250 ml (含葛根素300 mg) , 1次/d, 治疗2周后评定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 各指标值均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总有效率为92.86%。另有临床实验证明, 葛根素治疗急性脑梗死,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1.5 葛根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应用 (VBI)
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0例给予葛根素注射液300 mg静脉输注, 1次/d;对照组20例应用丹参注射液30 ml静脉输注, 1次/d;均以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25例, 好转1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0%, 对照组治愈8例, 好转7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75.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2.2 葛根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
给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静脉滴注葛根素注射液400mg/d, 2周为1疗程, 每个疗程间隔5 d-7 d, 共2个疗程。结果, 总有效率为95.0%, 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45.0%)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降血糖作用用葛根素500 mg给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灌服, 有显著降低血糖作用, 与阿斯匹林合用, 降糖作用更为明显且可维持24h以上, 并能明显改善四氧嘧啶小鼠的糖耐量, 明显对抗肾上腺素的升血糖作用。
2.3 葛根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
采用加减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茯苓、车前子、乌梅、白芍、防风、苍术等) 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39例与西药对照组 (按西医常规方法处理) 比较,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 对照组为52, 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P<0.01) 。
3 葛根的不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
3.1 葛根的不良反应
葛根素注射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因其临床应用疗程长, 易发生药物蓄积, 产生毒性。随着葛根素注射液在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展, 有关不良反应报告也有所增加。本品所致的可疑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 以药物热、皮疹、过敏性哮喘、全身性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等表现为主。发生过敏反应的潜伏期从十几分钟到13天不等, 多数在连续用药过程中出现, 经停药及抗过敏治疗后恢复。葛根素注射液还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出现腰痛、排尿困难和血尿, 一般停药和经对症药物治疗后缓解, 但有因溶血性贫血致死病例。此外本品还可引起肝、肾损害, 患者出现四肢乏力, 食欲不振, 黄疸以及转氨酶和血钾、尿素氮等明显升高, 经过对症治疗后肝、肾功能恢复正常。
鉴于静脉输注葛根素注射液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严格掌握适应症, 加强临床用药监护, 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老年体弱患者, 应注意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方面的监测, 并注意疗程不宜过长。
所以在临床合理安全地使用葛根素和加强对其不良反应监测即药物上市后评价更显其重要性、必要性。
3.2 葛根使用的注意事项
有出血倾向者慎用。血容量不足者应在短期内补足血容量后使用本品。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及其它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禁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葛根素水溶性较差, 所以在作为注射针剂配方中须加入丙二醇作为助溶剂, 氨基酸、烟酞胺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等也可作为助溶剂。由于在4, 7位上各有一个酚经基, 所以显酸性, 所以作为注射液不能与碳酸钠等碱性药物配伍。使用前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溶解, 稀释:静脉注射, 一次100~200mg, 一日两次;静脉滴注, 一次200~400mg, 一日一次;15天为一疗程。用药须知:本药品遇碱变黄, 勿在稀释时加入碱性药物。
4 结论
综上所述, 我认为葛根是一种尚未完全开发的天然野生资源, 随着其药理、药化、临床应用、有效成分提取、检测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 其药理功能、保健作用和应用价值将会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也有所升高, 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今天, 加强对葛根的研究, 必将会有更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葛根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而且葛根在我国资源丰富, 价格低廉, 应很好的利用这一资源, 将其用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上。
参考文献
[1]梁海望.葛根素研究进展[J].中草药, 2004, 45-48.
[2]禹志领.葛根总黄酮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7, 28.
[3]蒋自和, 王宁.葛根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 2000, 15 (2) :81.
[4]梁泰红.葛根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04, 13 (11) :723723.
[5]禹志领.葛根总黄酮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7, 28 (11) :310-312.
[6]陈连壁等.葛根素对犬脑血流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 1995, 20 (9) :560.
应用与不良反应 篇2
静脉留置针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既解决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特别是危重病人,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对于长期采用刺激性和对血管有损害的药物病人及老年病人使用静脉留置针,起到了很好的保护血管的作用。现将使用静脉留置针护理总结如下。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
1.1 用物准备
静脉留置针,型号16G、18G、20G、22G、24G,贴膜2张,输液器、纤维胶布及其他输液用物。
1.2 操作方法
在输液穿刺前向病人讲解留置针优点、目的和注意事项(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沐浴),取得病人合作。首先选择血管,一般选择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和静脉瓣,易于固定的血管,根据病人血管情况选择型号合适的静脉留置针,在穿刺部位上方10 cm处扎止血带,常规络合碘消毒2遍,待干,旋转松动并取下针头保护套,再旋转松动外套管,绷紧皮肤,持针翼与皮肤成15°~30°,穿刺血管,见针座底部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平行进针0.5 cm~1.0 cm,一手固定针芯手柄,另一手拇指、食指、中指捏住针翼,将外套管沿血管走形缓慢向前,推进至距跟部,松开止血带,按压导管尖端处静脉,拔出针芯,连接输液管或其他装置。采用双敷料布置留置针[1],一张敷贴固定在留置针前端及进针处,另一张固定在尾端肝素帽处,起到双保险的作用,最后使用纤维胶布固定。特别是螺纹管肝素帽用胶布反折固定,防止松动,将输液针针柄与留置针妥善固定,防针头滑出。注明留置针留置日期、时间。
1.3 正确进行留置针封管
采用正压封管,病人输液完毕后退头皮针1 cm~2 cm,缓慢推注肝素封管液5 mL~10 mL,再拔针,让封管液停留在留置针全管内,防止血液堵塞血管。封管液可选用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加肝素钠稀释液,除有凝血机制和肝素钠禁忌证病人选择生理盐水,一般均使用肝素钠盐水封管。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
2.1 静脉炎
密切注意观察静脉留置针血管有无出现发红、条索状、疼痛、血管变硬甚至血液受阻,液体输注不通现象,一旦出现静脉炎,应立即拔除留置针,更换输液部位,采用50%硫酸镁湿敷局部或涂红霉素软膏或美宝湿润烧伤膏,局部疼痛者采用红外线灯照射,每天2次,5 d为一疗程。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在操作时,应注意各个环节的无菌操作,静脉留置时间不宜过长,一般3 d~5 d,夏天不宜超过3 d,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
冲管,隔天换1次贴膜[2],将留置针病人列入特殊交接病人,各班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2 局部肿胀
若病人静脉留置针肢体出现肿胀、疼痛,重者可出现组织坏死,应立即拔出静脉留置针给予热敷或50%硫酸镁湿敷,出现肿胀现象,往往是由于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或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有关。在操作中,应加强基本功训练,妥善固定导管,嘱病人输液肢体不可剧烈活动,躁动不安可适当加强约束,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衣勿过紧,及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护理和交班。
2.3 导管堵塞
出现导管堵塞往往是由于静脉输注高营养液未彻底冲洗管道,输液完毕未正确封管,血液堵塞针头或由于留置针软管过长,病人肢体过度活动内管出现折叠而出现液体滴注不畅,出现导管堵塞、液体不滴。应加强观察,在输注高营养液后彻底冲洗管道,输液完后正确封管,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封管速度不宜过快,为了防止软管折叠,在固定时应注意绷紧皮肤,挤完贴膜下的空气,静脉留置针肢体防止过度活动,出现折叠时可捏平软管,重新消毒固定。
2.4 导管脱出或出血
小儿病人或躁动不安的病人,会出现私自拔除静脉留置针,出现出血现象,肝素帽松动滑脱血液自行流出。为了防止导管脱出或出血,使用留置针应先向家属说明使用留置针目的、注意事项,多巡视观察,使用前先检查肝素帽有无松动现象,输液完后妥善固定,使用纤维胶布固定好肝素帽。
2.5 局部皮肤出现缺血、苍白现象
使用留置针时严格控制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避免时间过长,局部被贴膜压迫过久,出现皮肤缺血、苍白现象,各班应加强观察,特别是危重病人、瘫痪病人应多加强观察。
小结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由于既能解决病人反复穿刺而引起的痛苦,又减轻护士工作量而被广泛应用,但也会因为护士的疏忽而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静脉炎的发生,病人出现肿胀,导致堵塞,甚至意外被拔出、出血甚至局部组织的缺血和坏死,严重者甚至出现皮肤撕脱[35]。但只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告知病人和家属的注意事项,穿刺技术过硬,妥善固定,正确实施封管技术和掌握封管液的使用,严格掌握拔管时间,正确实施拔针技术,及时加强巡视观察和严格交接班,就会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避免多次使用留置针增加病人痛苦和费用。这样才能广泛使用留置针,减轻病人的痛苦,节省病人的开支,真正发挥留置针的作用。【参考文献】
[1] 何英.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当代护士,2008(10):98.[2] 蔡燕玲,陈伟璇,阎伟贞.改进静脉管针固定方法的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7778.[3] 李玲,程云.静脉留置针穿刺时防止血液外滴的方法[J].护理研究,2010,24(7C):1935.[4] 侯燕,乔云丽,皮芳,等.护理干预减少儿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8C):22042206.[5] 陈爱群,方素琴,吴燕容.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9,23(增刊2):2627.(本文编辑 郭海瑞)订阅登记:
应用与不良反应 篇3
【关键词】 中西药;配伍应用;不良反应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91-01
中医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用来解除疾病、缓解痛苦的一种经验医学。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西医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并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更是西医引领医学的局面。但是任何一种东西、一种事物都不是全面的,在有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单独使用西医或是中医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将中医与西医合理的结合起来治疗疾病却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现阶段对中西药结合使用掌握的不全面,常常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健康造成新的伤害。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掌握中西药的合理配伍使用,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将祖国的传统中医学与现在的西医学结合起来造福人类社会。
1 中医药在多方面的合理配伍应用及其优势
中西药的合理配伍应用包括中西药复方制剂、中西药联合用药以及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的结合应用等,中西药的合理配伍使用能达到一个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中药注重的是治本,西药讲究的是疗效的快速发挥;中药实行的是整体上的调控、稳定而持久,西药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病情、药效迅速。当我们将中药的治本与西药的快速药效结合起来治疗患者病情,往往可以達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较多见的黄连、甘草、金银花、蒲公英等中药材,它们清热解毒、抗炎、通络散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可是单独使用效果又不是很好,当把这些中药材适当的与治疗症状的西药结合起来一起使用时治疗效果会明显提高。另外若是将具有互补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时能达到增强疗效、降低副作用的效果,如临床上对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采取的治疗措施是西药扩张血管和利尿加中药补心汤剂。
我们都有这样一个认识,就是西药治疗病情可以很快见到疗效,但是其潜在的副作用确实很大的。在有些疾病的西药治疗过程中,短期内是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的,但是在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时其毒性就是相当大的,但是当我们在用这些西药进行治疗时再参加一些中药的配合使用可以达到减毒、缩短疗程的效果。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需要强的松、环磷酰胺等西药的长期治疗,这类西药的长期使用毒害作用是很大的,当我们将中药雷公藤等一起给病人服用时其西药的毒害作用会降低,疗程也能缩短。
现在的奇难怪病越来越多,癌症和肿瘤的发生率正在逐年升高。临床上对癌症和肿瘤的治疗没有特效的西药,一般采取的是药物化疗的方法,而这种治疗方法的毒副作用是相当巨大的。中药引起药物的作用特点在治疗某些疑难杂症时具有独特的作用,经过实践目前中西药联合使用来控制病情可获得较理想的效果。我们知道癌症和肿瘤病人在接受药物化疗对机体正常的功能会产生严重影响,病人往往会受到很大的痛苦,当将一些能减少机体免疫细胞死亡下降的中药如人参、白芨等联合西药一起治疗时,可以提高病人的免疫力,缓解病人的痛苦,提高治疗的效果。
2 中医药联合使用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都说是药三分毒,的确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良的作用。单独就西药来说,现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抗生素的滥用,滥用抗生素可在短期内迅速对机体造成伤害,也可缓慢影响机体的免疫能力。单独就中药来说,我们一般会认为中药药性平和,毒副作用是很小的,但是近年来关于中药的毒副作用的报告是越爱越多,中药也是有潜在的危害的。基于中西药本身就存在的可能性危害作用,我们在将中西药联合使用时其不良反应是存在的,而且有些不合理的使用更是会引起不良后果的发生。
中西药联合使用不合理将会使毒副作用明显增加。药物具有一些相似的作用,对机体好的作用联合起来可以曾强治疗的效果,具有毒性作用的药物或是本身没有毒害作用但是一旦联合就会发生毒害作用的药物联合使用时对机体的不良毒害后果将是巨大的。如西药四环素和中药地榆等对肝均具有毒性,若二者同时使用会加剧肝脏的中毒反应;杏仁本身没有明显的坏处,但是当与麻醉、镇静类西药硫喷妥钠等一起使用时会加速这类西药的呼吸抑制作用,产生意外的后果。还有和很多因为不合理联合使用也会产生的不良后果,在将中西药联合使用时一定要慎重。
生活中我们都知道把两种或多种东西合在一起时会发生一些物理或化学反应,可能使原本澄清的液体变浑浊出现沉淀,使原本有效的成分失去了应有的效果等,同样中西药的结合使用也会有这些问题的发生。中西药本身的化学成分是稳定的,当结合以来时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沉淀或是络合物、螯合物等,这些沉淀、络合物、螯合物的生成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消化与吸收,从而发挥不了应有的药效,如黄连和麻黄等含碱中药与酸类、酶类或是金属盐类西药何用发生中和反应产生沉淀,使得药物失效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有些中西药结合使用还会产生药物的拮抗作用或是加速彼此的代谢等,这些都会对药物应有别的效果产生影响。
3 探讨如何减少中西药联合使用的不良反应
人都会有犯糊涂的时候,在临床上失误也是常发生的,对中西药联合使用的不合理会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我们要加强药物的使用与管理,从各方面出发减少中西药联合使用时不良反应的发生。首先要加强药物的管理与合理科学的配伍,严格的管理是减少失误的保障,科学合理的中西药配伍是使药物发挥较好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临床上,要有相应的药物使用理论指导,严格禁止盲目的中西药联合使用,严厉禁止不以治疗病情为目的的联合用药。有些联合药物即使已经得到了使用的批准,但是也要在临床中使用时仔细观察,对进行中西药联合治疗的病人个体要具体对待,对那些特殊病人要采取特殊的药物治疗方式。
在给不同病人用药物治疗时,对药物上注明适应人群要严格遵守,对注意事项要仔细交代,服药的剂量和次数应参考标准但是还要根据实际具体制定,防止因为服药过度而中毒,或是药物剂量不够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中药试剂要尽量避免混合滴注,对有些可能发生快速不良反应的中西药剂在口服或输液时要密切观察,一旦有不良反应的发生要立即终止。临床医生要熟悉中西药的药性与使用原则,对使用联合试剂要考虑多方面,病人用药过程中要做好病情记录,合理选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 结 语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药物的合理选择是关键,这影响到病人治疗效果的好坏和健康受到影响的程度。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的医学,这么多年一直沿袭下来肯定有其自身独特的作用,而西医作为一种新起的具有快速疗效的治疗手段逐渐成为人们治疗疾病的选择。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医学发展的方向,我们可以运用西医的针对治疗和中医的中庸调理之道来解决我们遇到的健康问题,合理进行中西药的配伍应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到达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让更多的病人能够远离痛苦从新得到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玉芝.中西药配伍应用与不良反应.中医杂志,2004.6,45(6):476-477.
[2] 卢玉梁.浅谈中西药的合理配伍应用.北方药学,2012,9(2):97.
[3] 杨志华.浅谈中西药的不良反应与不合理联用.广东省博罗县园洲镇卫生院儿科,516123:64-65.
警惕中药饮片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 篇4
中药包括天然和人工种植的植物的根、茎、叶、花、种子, 矿物, 动物的皮、骨、血、胚胎等。因为来源天然, 毒副作用较人工合成药小, 易被多数患者所接受,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根据病情需要, 按规定的剂量和一定的配伍禁忌原则组成一定的方剂、以单味和2味以上合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后, 用来达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和改善机体功能的目的。下面将“毒”的概念和常用中药是否有毒做进一步的探讨。
1急性中毒
是指服用中药后在短期内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失眠、视觉障碍等不良反应。如润肺止咳的百部, 大剂量使用可引起呼吸中枢麻痹甚至死亡。柴胡的副反应为呕吐, 处方中常用镇吐药半夏来对抗, 但用量过大可导致血压升高、恶心呕吐、水肿、尿少等症。细辛过量还可以引起心律失常[1]和心力衰竭[2], 最后导致呼吸抑制而死亡。
2慢性中毒
是指长期服用某种药物而出现对机体的慢性中毒损害, 这种中毒不容易发现, 而且对机体造成的损害难以恢复。如长期服用何首乌会出现肝细胞退行性变化, 长期服用大黄可致癌[3] (甲状腺瘤性变, 肝细胞变性) , 北五加皮 (香加皮) 有类似毒毛旋花子苷K样作用, 有强心苷反应, 大剂量长期服用易引起蓄积中毒。
3不良反应的原因
服用中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常因以下几种原因造成。
3.1 剂量过大引起中毒 临床上分为两种情况。
3.1.1 未标明有毒的中药
中药书籍中未标明有毒的几百种中药, 常规用量是安全的。但随着剂量的加大则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大剂量使用茵陈, 可出现心电图异常, 严重的造成心律紊乱和阿斯综合征。独活大剂量使用, 可导致呼吸加快、呕吐、心律不齐、幻觉, 全身强直性痉挛, 甚至全身麻痹死亡。元胡大剂量内服易引起呼吸抑制或霍奇金综合征[4]、心功能障碍、休克死亡等。这类药物因常规用量使用安全性好, 而来标明有毒的中药在大剂量使用时有毒性作用的常规中药有:麻黄、桂枝、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黄连、人参、党参、黄芪、甘草、何首乌、天麻、地龙、使君子, 槟榔等几百种药物, 现不一一列举。
3.1.2 标明有毒的中药
中药书籍标明有毒的中药, 但仍被加大剂量使用或煎煮不当引起中毒。如附子、乌头的毒性, 因误食、用药不慎、煎煮不当引起中毒者并不少见。附子的毒性主要由乌头碱类生物碱引起时, 乌头碱的致死量为3~4 mg, 人口服0.2 mg即可中毒, 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 头晕眼花, 口舌四肢发麻, 继之瞳孔散大, 呼吸抑制和引起心律失常[5]。因此在长时间的煎煮后, 使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 使毒性降低, 这类已有毒的中药切不可过量使用, 另外还要正确煎煮使用, 以免中毒。这类药物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细辛、苍耳子、附子、乌头、肉桂、巴豆、牵牛子、甘遂、芫花、大戟、全蝎、蜈蚣、半夏、杏仁、白果、水蛭等。
3.2 机体方面的因素
3.2.1 生理情况和个体差异
体质、年龄、性别、情志等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少儿正在发育阶段, 汗毛器官系统均未发育成熟, 老年人肝肾功能普遍减退, 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代谢及排泄, 故大剂量应用易中毒。幼儿稚阳之体又不能峻补, 故小儿用参茸骤补会因补为害。不同的性别对药物反应和耐受性不同, 妇女因体重差异、激素影响, 对某些药物敏感性及耐受性差异有显著性, 如使用不当可发生毒副作用。
3.2.2 药物对个体差异有量和质的表现
既有药理上所谓的高敏性和耐受性, 如板蓝根具有抗病毒、清热解毒功能, 副反应小, 但用的时间长了, 就易引起不良反应, 特别是小儿服用板蓝根冲剂。
参考文献
[1]陈筱琴.细辛过量引起心律失常1例.江苏中医, 2004, 25 (1) :10.
[2]刘福礼.细辛过量出现心衰一例.中国中药杂志, 2005, 30 (7) :440.
[3]吴葆杰.中草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40.
[4]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894.
茶碱类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篇5
【关键词】茶碱类;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40-01
茶碱类药物主要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的治疗,氨茶碱、胆茶碱、二羟丙茶碱以及茶碱乙醇胺等都是常用的茶碱类药物。茶碱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由于茶碱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以及安全性差等因素逐渐被取代。近些年在茶碱类药物的药理研究上进一步发现,茶碱类药物在支气管扩张、抗炎以及调节免疫等方面效果明确,合理应用茶碱类药物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本次就我院收治的120例哮喘患者进行研究,探讨茶碱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现有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哮喘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有哮喘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在16~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6±5.7)岁,其中有慢性哮喘患者33例、有哮喘急性发作患者15例以及有激素依赖和激素抵抗型哮喘患者12例;对照组有哮喘患者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在19~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5±4.3)岁,其中有慢性哮喘患者30例、有哮喘急性发作患者17例以及有激素依赖和激素抵抗型哮喘患者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糖皮质激素联合β受体激动剂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茶碱类药物治疗,其中慢性哮喘的患者给予缓释茶碱配合吸入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给予氨茶碱配合治疗,激素依赖和激素抵抗型哮喘患者给予茶碱缓释片配合治疗。
1.3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3个标准,其中显效表现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肺部喘鸣音消失;有效表现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肺部喘鸣音有明显减少;无效表现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喘鸣音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详情见表1。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茶碱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得到了深入研究,发现检查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支气管扩张、抗炎、免疫调节以及抑制血小板活性等方面。①茶碱浓度在10~20mg/L时可以非特异性抑制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从而增加了环磷酸腺苷的浓度,便有效的促进了钙离子外流和抑制了钙离子内流,起到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②茶碱类药物通过抑制神经肽和磷酸二酯酶的释放来实现抗炎作用。③茶碱类药物可以激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活性,增加了糖皮质类激素的抗炎作用,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具有抑制炎症基因转录和激活的作用,所以茶碱类药物便起到了免疫调节作用。④茶碱类药物对血小板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从而有效减轻患者支气管黏膜的炎性反应。
由于茶碱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等原因,其临床应用率已经比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以及β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率低。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心律失常、心跳过速等心血管系统症状;精神失常、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研究表明,茶碱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有直接关系,当血药浓度超过16mg/L时,主要发生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的轻度不良反应;当血药浓度超过20mg/L时,会发生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严重不良反应;当血药浓度超过40mg/L时,便会出现中毒症状,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在茶碱类药物给药时,积极防治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关键,预防措施主要有:①初次对患者使用茶碱类药物时,需要在患者用药过程中严格观察患者的心律变化,必要时给予心电图监测。②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药量、给药途径以及给药速度,做到用药个体化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③严格控制适应症。④随时对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对药量进行及时的调整。⑤发生不良反应时立即停药,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症状给予相应的处理。
茶碱类药物目前被广泛应用在慢性哮喘、急性哮喘发作以及激素依赖和激素抵抗型哮喘的治疗上,茶碱类药物的支气管扩张、抗炎以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也得到了临床证实,合理的应用茶碱类药物和联合茶碱类药物进行临床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保证了茶碱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拱玉芝.茶碱类药物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4):11-12.
[2]李媛,林青.茶碱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421-422.
[3]史存才.茶碱类药物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1(5):178-179.
[4]陈喜.茶碱类药物对治疗哮喘46例的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22):3042-3043.
应用与不良反应 篇6
关键词:LEF,不良反应,合理应用
来氟米特 (LEF) 是一种的新型的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疾病的兼顾具有抗炎作用的免疫抑制剂, 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以及在器官移植中用于排它性反应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治疗药物[1]。随着LEF的大量广泛的应用, 该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引起业内人事的再度关注, 笔者将本院的临床治疗资料加以分析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使用来氟米特的30例患者, 此组患者均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且严格按照国际上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衡量。其中, 男9例, 女21例, 年龄从48~70岁, 平均年龄为60.1岁;24例患者出现关节活动受限, 其余6例关节肿胀伴有游走性疼痛。全部患者均无心肺肝肾等方面疾病。
2 方法
治疗使用苏州长征-欣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来氟米特片, 10 mg/片。药物使用的前3 d按药物的负荷剂量给药, 50 mg/d, 3 d后给与20 mg/d维持治疗。治疗过程中, 每日测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出现;定期进行各项免疫化验的检查, 每4周测定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常规心电图检查;每2周进行血常规化验, 动态监测WBC数量, 若出现WBC数量下降, 检测频率增加到每周进行检测。详细询问及观察患者有无异常生理变化或不适, 并做好记录。
3 结果
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消化系统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的患者共9例, 发生率为30%, 平均发病时间为4.3 h;腹痛腹泻共7例, 发生率为23.3%, 平均发病时间为7.0 h;其次, 发生率较高的是皮肤系统反应 (6例, 占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20.0%, 发病时间为13.5 h) 以及4例患者发生白细胞下降, 占总发生率的13.3%;最后, 发生率较低的不良反应有肝功能障碍 (2例, 占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的6.7%, 平均发病时间为90 d) 、肾脏损伤 (1例, 发生率为3.3%, 平均发病时间为6 d) 以及周围神经病变 (1例, 发生率为3.3%, 平均发病时间为150 d) 。
4 讨论
4.1 来氟米特的不良反应
临床治疗观察短时间的使用LEF患者会出现轻度的消化道的不良反应以及皮肤症状 (如皮肤瘙痒、剥脱性皮炎) , 占总发生率的73.3%, 轻度的不良反应可以通过药物的对症治疗, LEF药物治疗可继续进行。而出现严重的肝肾损伤时, 临床医师需及时停药对症治疗。在使用LEF时因个体存在较大差异, 故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性较大, 再加上LEF药物的半衰期长, 使用药物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免疫化验, 根据化验数值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早期监测血药浓度和个性化用药。
4.2 来氟米特的合理应用
①此次临床研究以及以往使用LEF的经验, 我们应注意在使用LEF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药物使用的适用症, 对于自身有胃肠道疾病、骨骼疾病的患者使用上应提高警惕;严禁对有WBC减少以及肝肾损伤的患者使用LEF;孕妇以及哺乳期的妇女禁用。②LEF在使用中与其他药物使用会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但也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LEF在与肝毒性药物联合使用时更易产生不良反应, 而联合用药的药品类别越多, 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就越大;在LEF与白芍总苷的联合应用中, 中成药在联合应用中并没有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有研究表明, 联合白芍总苷使肝酶升高, 加大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与利福平联合使用中会增加LEF的代谢产物M1会升高, 使用时应谨慎。③在使用LEF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肺炎的早期症状, 出现症状后及时对症治疗, 若症状难以控制应及时停用LEF[2]。④因临床试验发现LEF可引起一过性的ALT、AST升高, 必须在用药前检查ALT、AST, 并每月或更频繁地监测。如果稳定, 以后每2个月监测1次。如果用药期间出现ALT或AST升高, 调整剂量或中断治疗的原则: (1) 如果ALT或AST升高在正常参考值的2倍以内 (<80U/L) , 继续观察, 1个月后复查。 (2) 如果ALT或AST升高在正常值的2~3倍 (80~120 U/L) , 减半量服用, 继续观察, 若ALT或AST继续升高或仍然维持80~120U/L, 应中断治疗。 (3) 如果ALT或AST升高超过正常参考值的3倍 (>120 U/L) , 应停药观察。
参考文献
[1]孙志强, 靳胜燕.来氟米特的不良反应.中原医刊, 2006, 33 (23) :56.
抗生素应用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篇7
1 资料
收集我院近3年在抗生素类药物应用过程中65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
2 方法
对65例抗生素类药物不良反应, 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抗生素种类、给药方法、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年龄及性别
本组65例患者中男35例, 女30例, 平均年龄68岁, 其中60岁以上43例, 以老年患者居多。
3.2 用药方法
65例患者中静脉用药42例, 肌肉注射14例, 口服用药9例;单一用药18例, 联合用药47例;静脉用药多为联合用药。
3.3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
主要是临床广泛使用的头孢类药物, 共计23例;其次是大环内酯类, 共计17例;喹诺酮类13例;青霉素类由于临床使用较少, 共计5例;其他抗生素共计7例。
3.4 主要临床表现
65例患者中以胃肠道反应最常见, 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胃肠刺激症状;其次是皮肤过敏症状, 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严重者可引起剥脱性皮炎, 最为严重的是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患者用药数分钟后发生胸闷、心悸、紫绀、呼吸困难, 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其他不良反应有静脉炎、神经系统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继发真菌感染等。
4 预防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
4.1
详细询问病史及用药史, 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花粉及油漆类过敏史, 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特异性体质。
4.2 心理护理。
近年来, 随着药物不良反应报道的增加, 增加了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的恐惧心理, 护士应向患者讲解用药的目的和预防措施,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使之安心接受治疗。
4.3 饮食护理。
由于抗生素类药物对肠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且大都经肝肾代谢, 因此, 用药时嘱患者进食易消化的清淡饮食, 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加速药物代谢产物的排泄, 防止药物蓄积性中毒。
4.4 生活护理。
为患者创造安静、整洁的用药环境, 床单保持干净平整, 衣着要柔软, 无刺激性, 帮助患者修剪指甲, 防止抓伤。
4.5 做药物敏感试验。
根据临床用药的种类, 严格规范地做好药敏试验, 准确判断试验结果并加以记录, 为患者建立抗生素使用卡。
4.6 掌握药物配伍禁忌,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规范和“三查八对”制度, 安全使用抗生素。
对于静脉用药的患者, 要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及输注速度, 药物应现配现用, 避免较长时间放置。
4.7 药物疗效及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疗效, 抗生素在使用的前半小时极易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 加强对病房的巡视, 观察生命体征, 特别是体温的变化。对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以减轻其对机体造成的继发性损伤。
5 小结
输血不良反应与成分血的应用体会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收集我院在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住的114例住院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分别调查18例输注全血患者的用血总量, 96例输注成分血患者的输注成分 (红细胞悬液, 新鲜冷冻血浆等) 及用量, 血库发血记录, 以及患者住院病历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等。
1.2 方法
采用输血反应回报单的方式对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调查输注全血治疗18例, 共输全血7200m L,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例, 不良反应率5.6%, 输注成分血治疗96例, 输注红细胞悬液62例, 共8600m L, 输注新鲜冷冻血浆34例共5600m L,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例, 不良反应率2.1%。
3 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急诊病人的重要医疗措施。由于人类的血液组成成分的复杂和多样, 2个人之间完全同型的血液几乎不存在, 这就会使受血者存在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而人类自身的血液是有限的, 以现在的科技手段还不能进行人工合成, 只能来源于自身, 因此, 人的血液是很宝贵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血液资源[3]。成分输血是根据血液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的密度不一样, 采用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法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分别制成纯度或浓度较高的制剂, 根据临床上患者的病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输注治疗, 避免了有效成分以外的不需要的血液成分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6]。例如贫血患者需要输注红血球, 输全血则血液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会使受血者产生免疫反应的机率大大增加, 输血治疗的弊就会大于利。而进行成分输血的话每次输注都除去了不是患者所需要补充的其他血液成分, 降低了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 而且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纯度都很高, 治疗的针对性强, 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成分输血输注的量与输全血相比大大减少, 从而减轻了心脏和血管的负荷, 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也节约了血液资源。临床上常用的制剂有红细胞制剂、白细胞制剂、血小板制剂及血浆和凝血因子制剂等5大类。综上所述, 输注成分血进行治疗的优点主要是: (1) 高效: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纯度高、针对性治疗效果好。因为每一种血液成分制剂在制备的过程中都是经过分离、提纯、浓缩的容量很小, 但是有效成分的浓度和纯度很高, 可以很好的提高临床疗效, 比如:400m L全血加50m L保存液总容量为450m L如果制备成2U的浓缩血小板的容量却只有30~35m L, 容量大大减少了, 而按量却有全血中60%以上的血小板。 (2) 安全性高:全血的成分复杂, 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的机会多。成分输血可以避免将不必要的血液成份输入患者体内所致的不良反应。由于病毒不是均匀的分布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 因而各种血液成分传播病毒的危险性不同, 病毒通过白细胞传播的危险性最大, 血浆次之, 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对较小, 而使用单一的血液成分就能够降低因输血而导致的血液传播疾病和性传染病的发生, 提高输血的安全性[4]。 (3) 使用方便节约血液资源:血液成分制剂的稳定性好, 易于保存和运输, 全血白细胞中的粒细胞不容易保存而血小板只能保存在 (22±2) ℃且震荡条件下与全血的储存条件不相同而且相对全血的需要量少很多, 使用方便, 例如:白细胞制剂、浓缩血小板制剂、血浆等几种血液成分的制剂, 可以分别输给几个需要不同血液成分的患者, 这样既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又能充分利用不同的血液成分。节约了血液资源。 (4) 价格便宜,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 我们要重视成分血在临床治疗中的推广和应用。在医院临床的各个科室树立成分输血的意识, 最大限度的发挥血液的利用价值, 提高临床上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 探讨成分血在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情况。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临床上给予输注全血及输注成分血治疗的1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调查输注全血治疗18例,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例, 不良反应率5.6%, 输注成分血治疗96例,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例, 不良反应率2.1%。结果 几年来医院全血用量大幅下降, 成分血的用量达到99·43%。结论 输注全血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输注成分血治疗。应用成分血进行输血治疗可以有效的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可以节省血液资源。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全血,成分血
参考文献
[1]刘备叶, 覃灵芝, 曾凡萍.临床输血情况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3 (20) :2752~2753.
[2]江朝富, 崔徐江, 汪传喜.现代成分输血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吴彩霞, 吴岩.浅谈成分输血[J].中国社区医师, 2007, 9 (1) :3~4.
[4]阳光辉.输全血与成分血引起非溶血性发热的临床观察[J].华夏医学, 2006, 9 (6) :1134~1135.
[5]王培华.输血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81.
应用与不良反应 篇9
1 抗感冒药常见不良反应
1.1 肝肾损害
抗感冒药的肝肾损害较为常见, 特别是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尼美舒利等能明显影响肾功能, 引起药源性肾损害[2];速效感冒胶囊, 若长期服用可诱发肝细胞坏死、止痛剂性间质性肾炎、急性乳头坏死等病变, 最后导致肝肾功能不全, 乃至发展成肝坏死、肝硬变、肝癌和尿毒症等[3];扑热息痛可引起急性肾炎, 或肾小球坏死等肾病综合征, 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 文献报道, 过量或长期使用该药, 常可引起肝细胞坏死等严重毒性反应[4]。
1.2 过敏反应
治疗感冒常用的解热镇痛类药多有致敏危险, 如阿司匹林会引起皮疹、过敏性哮喘、血管神经源性水肿等过敏反应;扑热息痛 (对乙酰氨基酚) 过量或长期使用, 容易使儿童发生支气管痉挛、鼻炎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1.3 消化道反应
消化道反应是解热镇痛药的主要不良反应[5], 含此成分的抗感冒药均能对胃肠黏膜产生刺激, 从而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纳差等症状, 在空腹, 或长期, 或超量, 或同时服用时还有引起消化道溃疡、出血的危险。这类药包括白加黑、新康泰克、日夜百服宁、感康、快克、泰诺、感冒灵等含有扑热息痛成分的药物。灭酸类解热镇痛药双氯芬酸还可破坏胃黏膜屏障的脂蛋白层, 从而导致胃黏膜损伤, 引起出血。
1.4 精神、神经系统反应
这种不良反应集中在通用名中含有“扑”、“敏”、“苯”字样的抗感冒药中 (主要成分为抗组胺药) , 具体表现有困倦、嗜睡, 或诱发癫痫等。如氯苯那敏 (扑尔敏) 、苯海拉敏等虽能有效快速缓解感冒引起的流眼泪、打喷嚏、鼻塞等症状, 但却给驾驶员、高空作业、机械作业、精密仪器操作员之类感冒患者带来危险。此外, 阿司匹林可致血液p H值下降, 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同时可刺激呼吸和呕吐中枢, 引起呼吸急促、恶心呕吐, 并因刺激第8对脑神经而引起耳鸣、耳聋;速效感冒胶囊、头痛粉、右美沙芬 (止咳) 等, 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而致成瘾性, 特别是右美沙芬, 与中枢性镇咳药可待因相似, 易成瘾。
1.5 心血管反应
具有缩血管作用的抗感冒药 (如美扑伪麻片) 可缓解鼻塞症状, 但因含有盐酸伪麻黄碱、羟甲唑啉、赛洛唑啉、去甲肾上腺素等成分, 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 可能引起心悸、心律失常[6], 对甲状腺功能亢进、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心绞痛患者造成威胁。
此外, 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可产生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出现粒细胞减少、出血, 甚或白血病;有些抗感冒药如去痛片、APC, 甚至有致癌危险, 滥用可致肾乳头癌、肾盂癌和尿路癌症[6]。
必须指出的是, 通常标榜无毒副作用的纯中药制剂抗感冒药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感冒清热颗粒主要适用于中医诊断的风热感冒患者, 若用于风寒感冒患者, 不仅无效, 还会伤胃;又如牛黄解毒片、双黄连口服液之类常被用来治疗感冒“上火”症状, 但对脾胃虚弱者,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及老幼孕妇等易出现不良反应, 有些还会因不对症而加重病情。
2 合理用药建议
2.1 严格把握其适应证和用法
抗感冒药通常只能缓解症状, 所以临床医师应对症选用, 规范开具, 不可随意加大剂量和任意延长用药时间, 尤其对患有慢性肝脏疾患、肾功能低下者、溃疡病患者、过敏体质者以及老幼孕妇更要谨慎。执业药师须指导患者按说明书, 遵医嘱用药, 尽职尽责, 遏制患者用抗感冒药的随意性, 减少或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速效感冒胶囊在感冒早期应用疗效最佳, 后期用之效差或无效;感冒通对儿童易造成损害, 最好不用或慎用, 须用时应谨遵“每次0.5~1 mg/kg (按每片32.5 mg计算) , 每日2~3次”的正确用法, 不可超量。
2.2 掌握抗感冒药的成分
目前, 抗感冒药物的成分较为复杂, 或成分糅合, 或中西药合用, 多为复方制剂。其中经常含有的成分有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布洛芬、扑尔敏、苯海拉明以及中药牛黄等, 文献报道仅国内含有扑热息痛的复方感冒药就多达30多种[7], 这些成分个体本身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 合用后更易发生。如果医师、药师不明白所含成分, 无意中致患者过量服用, 尤其是感冒患者自己急于治病, 自行购用非处方类药, 甚至擅自服用2种以上, 就更容易造成不良反应性脏器损害。其实, 掌握抗感冒药的成分也不难, 可以通过其通用名来判断。如带“麻”字者, 如美扑伪麻胶囊, 一般其主要成分为“伪麻黄碱”;带“扑”、“敏”、“苯”字者, 其主要成分是扑尔敏;带“酚”字者, 如对乙酰氨基酚片, 其主要成分为扑热息痛;带“美”字者, 如氢溴酸右美沙芬片, 其主要成分是右美沙芬等。掌握抗感冒药尤其是复方制剂的成分可趋利避害, 有的放矢。
2.3 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与报告
不能忽视抗感冒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与报告, 药品生产企业应严格按国家规定和标准进行药品生产、药品毒性提醒及合理用药相关知识告知;药品监管部门应不断强化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 及时收集药物不良反应资料, 并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药师;临床医师、药师有责任依法依规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同时在用药、发售药品等环节追求最大的安全性, 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减少对用药者的危害。
2.4 不断提升执业药师的整体素质
执业药师是防控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门户, 相关管理部门及药物供应、销售及使用单位, 都要不断加强对临床执业药师的理论培训与技能考核, 使药师及时更新知识, 拓宽视野, 提升综合素质,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 要严格药师准入制度, 提高报考门槛, 确保药师素质, 只有高素质的药师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和患者选药, 从而最大限度避免包括抗感冒药物在内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一点在药店更显重要。
当然, 普及医药卫生知识, 加强药品广告管理等也是正确使用抗感冒药, 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必要措施。
综上所述, 同用、加量成长期服用抗感冒药, 容易引发患者的不良反应, 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使用时, 要掌握抗感冒药的成分, 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用法, 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与报告, 不断提升执业药师的整体素质及医药卫生知识等。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用药, 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梁英.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1) :113.
[2]苏娜, 贾萍, 徐珽, 等.408例药源性肾损害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 2010, 19 (9) :41.
[3]史书平.浅谈抗感冒药的不良反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3) :147.
[4]陈孝治, 肖平田, 王钟林.新编实用药物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31.
[5]张秀玲.感冒药的选用[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4) :524.
[6]宋若水.吃药太多也能致癌[J].长寿, 2011, 14 (8) :57.
应用与不良反应 篇10
甘露醇为渗透性利尿药,具有降低颅内压,眼内压和利尿作用,由于甘露醇静脉作用快,很少发生反跳现象,是降低颅内压安全有效的药物,为治疗颅内损伤,脑水肿的首选药物,也可以用于青光眼及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但是临床应用甘露醇时易出现一些不良体征,如果不能正确预防及处理,易造成不良后果。
临床资料
2009~2011年收治使用甘露醇患者1800例,其中各种原因致颅内压升高1800例,成人80%,儿童20%,各种原因致眼内压升高100例,成人98%,儿童5%,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80例,成人97%,儿童3%。本组引起肾小管损伤及血尿3例,输注时出现头痛、眩晕、视力模糊8例,出现电解质失调现象8例,护理操作不当引起甘露醇溶液外渗、局部组织红肿、疼痛116例,其中儿童18例。
讨论
掌握甘露醇的用量及给药时间 应用过量、给药时间过长,可导致甘露醇渗透性肾病,合并肾功能衰竭,因为甘露醇在脱水降低颅内压,眼内压。利尿的同时,还具有降低肾血管阻力,使肾血管血流量增加。保持肾血管足够的水份以维持其渗透压的扩容利尿作用,所以过量或过长时间应用甘露醇可引起肾小管损害及血尿。
由于本品不被肾小管再吸收,在腔内形成高压,妨碍肾小管对水和Na+的在吸收,也影响集合管对水的在吸收。所以不适用全身性水肿患者的治疗,仅作为其他的利尿药的辅助药,用以治疗某些伴有第钠血症的顽固性水肿患者,但是在脱水利尿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精神萎靡、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手足抽搐、四肢无力提示有底钾、底镁、底钙等电解质平衡失调,因引起重视,急需抽血,查电解质。
掌握给药速度:速度过快可引起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原因是脱水过快,局部血容量急速增加,致血压升高所致。速度过慢,不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产生脱水,不能有效降低顱内压,减轻脑水肿。
护理操作不当引起输注中的甘露醇渗出血管,局部组织出现红肿、疼痛,严重时出现变性、坏死,原因是临床工作中应用甘露醇速度较快、浓度大、对局部刺激性强,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药物随血浆由血管壁进入组织,形成血肿。如果不及时处理,红细胞也漏出,此时静脉压多呈增高状态,更加重水肿和出血,实质细胞发生程度不等的变性和坏死。
防治
护理巡视:凡是接受静脉输入甘露醇治疗的患者,均按相应的护理操作规程进行定时巡视,观察并记录其生命体征变化和单位时间内静脉输入量。特别是应注意观察输入的血管变化,在穿刺前应对患者或家属做好宣教工作;使患者及家属明白穿刺侧肢体约束制动的意义,并协助观察输液后病情变化。穿刺点一旦出现液体渗出,立即停止原静脉输液,在及时处理局部损伤的同时,更换输液通道,并及时报告医生。
输注药物后,严密观察患者神志。血压、脉搏、呼吸情况及瞳孔变化,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精确记录24小时尿量,对昏迷或行动受限患者需要预先插好导尿管或准备好排尿措施。应用甘露醇静脉输注前,应认真检查有无结晶及变质,温度降低时有结晶析出,特别是冬季,细小的甘露醇结晶输入静脉后,易出现静脉栓塞等不量反应,在冬季甘露醇应加温后使用,以防止肾小管闭塞,造成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需加压静脉输注甘露醇时,压力过大易导致空气进入静脉,出现空气栓塞,大量空气进入静脉,空气随血流被带到右心房内将阻塞肺动脉的入口,引起严重缺氧,所以原则上输注甘露醇时不加压,如果根据病情必须加压时,派护士守护在旁,如果发生空气进入静脉内时,立即让患者左侧卧位,避免空气完全阻塞肺动脉,由心脏的跳动将空气混为泡沫分量进入肺动脉。
掌握甘露醇的用量和给药速度,治疗脑水肿及青光眼成人1~2g/次,于1小时内输注完每4~6小时可重复给药,儿童1.5g/(kg·日);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首先静脉滴20%甘露醇100ml,3~5分钟内输往完;如果出现渗透性利尿作用可每日静脉输注100~200g,若2小时吴利尿作用,则表示应用甘露醇无效,需改用其他利尿药。
甘露醇渗出血管,局部组织出现红肿、疼痛的处理方法:因本组均为早期发现病例,于24小时内同时附加冷敷处理,而后在皮肤部位用碘伏消毒,再用美宝湿润烧伤膏局部涂抹,涂抹药物的范围:超过损伤皮肤边缘3~5cm,1~2天后完全愈合。
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输注甘露醇前用生理盐水5~10m冲管,输注甘露醇后,需静脉留置针封管时也要用生理盐水5~10ml冲管。避免甘露醇与肝素钠混合。
参考文献
应用与不良反应 篇11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ADR监测中心提供的8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 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并提出临床合理应用的对策。
2 结果
2.1 发生ADR患者年龄、性别分布
84例中药注射剂剂不良反应患者, 男39例, 女45例, 男女比例为1∶1.15;年龄27 d~84岁, 平均年龄 (45.8±13.2) 岁;其中>60岁患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为25.00%;其次是0~10岁的婴幼儿、儿童,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24%。见表1。
2.2 发生ADR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及临床表现
8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共涉及10个中药注射剂品种, 以双黄连粉剂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最高, 占17.86%。见表2。
3 讨论
中药注射剂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与药物本身的成分、工艺等因素有关, 也与临床应用过程中诸多因素有关, 如个体差异、药物的配制过程等[3]。 (1) 注重个体差异:为了减少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确保临床合理应用, 临床应用过程中要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 仔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存在过敏体质及首次应用的人群更要谨慎, 在用药过程中要加强不良反应观察和记录, 特别是输液开始后的30 min内, 要防范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 及时停药, 最大程度减少对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4]。 (2) 规范使用中药注射剂:使用中药注射剂前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准确辨析病情的寒热虚实, 辨证用药。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明确功能主治及不良反应, 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及疗程用药, 不超剂量和长疗程连续用药, 尤其是对于老人和儿童要实行个体化用药[5]。 (3) 严格配液流程和输液方法: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过程前要仔细检查有无质量问题, 液体是否清澈透明, 是否在有效期内;应用过程中要注意药品的配制方法、浓度, 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 配药前仔细检查药品, 并按说明书选择合适的溶媒稀释;与其他各类中西药配伍应用极易引起化学变化, 不同粒径的微粒会有倍增现象, 因此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尽量不要与其他药物配伍;还要注意输液时间及输液速度, 过快或过慢都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溶解冻干粉剂最好用注射用水;当疗程结束时应及时停药[6,7]。
中药注射剂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药物制剂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价格低廉, 疗效肯定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 由于中药注射剂化学成分复杂、生产工艺相对滞后、质量标准欠缺及临床不合理应用等原因, 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逐年增加,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8,9]。随着中药注射剂安全评价工作的开展, 中国药学会通过分析国内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现,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次于抗生素。而从给药途径分析来看, 静脉注射的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更是远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 这与静脉给药直接入血, 作用迅速有关[10]。因此, 为了有效防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必须完善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 确保药液p H值、渗透压、配伍稳定性没有问题, 提高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的纯度, 积极加强质量控制, 为临床安全用药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在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小心谨慎, 将所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降到最低水平, 重视用药过程中的患者的个体差异, 规范使用中药注射剂, 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明确功能主治及不良反应, 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及疗程用药;严格配液流程和输液方法, 开展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确保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阎维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之探讨.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0) :254-256.
[2]俸小平, 官东秀, 钟业超, 等.我院6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现代医药卫生, 2007, 16 (11) :32-33.
[3]李文萍, 刘春雨, 张民, 等.注射用血栓通致过敏性药疹3例分析.中国药事, 2014, 28 (1) :108-109.
[4]冯陆冰, 马青松.12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业, 2011, 20 (10) :59-61.
[5]陈文滨, 扶玲.中药注射剂200例不良反应分析.中国药房, 2010, 21 (31) :2954-2955.
[6]周玮, 梅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22) :3271-3273.
[7]韩丽萍, 张延军, 赵树进.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成因.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2, 22 (11) :705-706.
[8]吴远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原因分析.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6) :66-67.
[9]龙惠, 于海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药房, 2007, 18 (21) :1660-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