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2024-10-19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精选10篇)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篇1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M)是15元环半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组织分布广、抗菌活性强、半衰期长等优点,并有良好的抗菌后效应。体外实验证明,它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一些革兰阴性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同时对厌氧菌和性传播疾病微生物也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尤其对肺炎支原体疗效甚佳。本品口服后2~3 h达血药峰值,生物利用度在40%左右,体内消除半衰期达2 d[1];静脉用药前不需做皮试,安全性较大,因此,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扩大,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亦随之增加。现将我院临床发现的几例阿奇霉素不良反应以及近年全国各种医药期刊中有关文献中报道的阿奇霉素不良反应进行归纳,综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阿奇霉素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治疗支原体感染效果好等优点,在我院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然而,随着近2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在我院切实推广实施,有关阿奇霉素的几例不良反应报告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其中,1例来自我院内科门诊的男性患者,因患支气管肺炎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引起过敏反应;另外2例是来自我院儿科门诊的小患者,1例男孩,1例女孩。男孩入院时即确诊为支原体感染,用AZM治疗引起过敏反应。而另1例女孩入院时诊断为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采取相应措施治疗一段时间后,化验发现为支原体感染,采用AZM治疗3 d后才出现过敏反应。现将此3例AZM不良反应详述如下:

1.1 儿科患者应用AZM导致过敏性皮疹2例

我院儿科患者,男,8岁,咳嗽7 d,发热2 d,T 37.6℃,心率91次/min,血常规WBC 12.9×109/L,支原体抗体阳性。给予5%葡萄糖溶液加阿奇霉素0.2 g静脉点滴治疗。输液6 min后,陪护反映患儿双颊部潮红,微出汗,皮肤瘙痒,出现小面积皮疹,怀疑为药物过敏。立即停药,更换输液器,给予5%葡萄糖溶液500 ml静脉滴注,后加入5 mg地塞米松注射液于输液内共滴,10 min后过敏症状开始缓解,继之静脉滴注维生素C注射液0.1 g与5%葡萄糖溶液500 ml,患儿过敏症状好转。

我院儿科患者,女,12岁,咳嗽,发热T 37.2℃,血常规显示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口服双黄连口服液20 ml/8 h,头孢氨苄片0.375 g/6 h治疗。5 d后,咳嗽症状加重,发热症状加剧,T 38.6℃,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胸片显示片状阴影,再次化验支原体抗体阳性,诊断为支原体肺炎。给予5%葡萄糖溶液加阿奇霉素0.25 g静脉点滴。3 d后,患者出现全身瘙痒,并伴有散在的红色斑状丘疹,眼睑呈现轻微水肿,患者自感胸闷、气促、恶心等症状,疑为阿奇霉素过敏反应,立即停止静脉输注阿奇霉素,给予5%葡萄糖溶液500 m加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静脉滴注,5 min后患者自诉胸闷症状未见减轻,又采取吸氧措施,同时口服氯雷他定,并给予另外一条静脉通道滴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 ml,继之静脉滴注维生素C注射液0.1 g,35 min后,患者胸闷等症状减轻,丘疹渐渐消去。

1.2 内科门诊患者应用AZM导致过敏1例

我院门诊患者,男,42岁,因患支气管肺炎,给予5%葡萄糖溶液250 ml加阿奇霉素0.25 g,静脉滴注,用药9 h后,皮肤出现一片片皮疹,瘙痒难忍,尤以头颈部及双臂处严重。怀疑为阿奇霉素注射液过敏,采取一系列抗变态反应治疗,2 d后皮疹消退。

2 文献资料

鉴于上述3例近年发生在我院的阿奇霉素过敏病例,笔者在图书馆上网查阅了各种医药期刊中有关AZM不良反应和安全性的文献。发现近几年内陆续有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发布。

2.1 变态反应性休克

严新华等[2]报道1例女患,36岁,患衣原体感染性阴道炎,给予阿奇霉素0.5 g加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40滴/min,约1 min时患者出现腹痛、恶心、胸闷不适,约5 min后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烦躁、大汗及四肢冰凉并抽搐,BP 80/50 mm Hg,脉搏120次/min。即停药,给予抗变态反应、抗休克治疗,0.5 h后,血压平稳,症状消失。

2.2 过敏性皮疹[3,4]

发生过敏性皮疹2例,静滴或口服AZM均有可能发生过敏性皮疹。

2.3 血细胞减少[5]

为注射AZM数日后导致白细胞减少1例,停药数日后白细胞恢复正常。另有1例患儿因AZM引起血小板减少,停药10 d后自愈。

2.4 血尿[6,7]

因静滴AZM引起血尿2例。1例患者静滴AZM时,自觉腰部针刺样剧烈疼痛,尿呈红褐色,尿常规发现有红细胞、尿蛋白异常,经查排除其他致血尿因素,给予止血治疗,7 d后恢复正常。另1例患儿静滴AZM后,尿呈洗肉水样,尿常规发现隐血、尿蛋白异常,肾功能正常。立即停药,症状减轻,逐渐好转。

2.5 耳鸣[8]

1例因急性支气管炎静滴AZM 0.5 g,滴完后10 min出现双侧耳鸣,症状持续2 h后逐渐消失,第2天再用药,症状再现,停药后未再出现耳鸣症状。另1例静滴AZM过程中出现轻微耳鸣,稍后减轻。次日静滴AZM,又现耳鸣症状,停药后症状即消失。

2.6 肝损害[9]

口服AZM致肝损伤并发急性胆囊炎1例,患者立即停药,给予保肝、解毒治疗,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3 结果

从我院临床实际病例观察以及经查阅文献资料发现,阿奇霉素并非最初人们认识的那样不良反应较轻、较少。随着近年来阿奇霉素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以及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日趋完善,其不良反应逐渐为人们所发现。其中最为多见的是阿奇霉素的过敏反应,不仅在我院时有发生,在各种医药期刊文献中也有相关报道,在本文中就不一一列举,仅就其他临床少见不良反应加以整理。查阅文献发现,近10年来阿奇霉素除过敏反应外,还出现了变态反应性休克、血细胞减少、血尿、耳鸣、肝损害等少见不良反应。查阅文献发现,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发生患者无性别、年龄上的差异,且无论口服用药还是静脉用药均可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这应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 结论

阿奇霉素自批准生产以来,因临床研究和初期临床应用的局限性,使得人们对其不良反应认识不足,认为AZM不良反应轻、发生率低,常见的腹痛、腹泻、恶心等胃肠道反应,轻微皮疹、瘙痒等不良反应,不需对症治疗[10,11]。随着阿奇霉素临床应用的推广与用药范围的扩大,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正呈快速增加趋势,临床表现日益多样化。其中尤以过敏反应病例多见,均远高于人们的评价和预期,应引起临床医、药、护等各领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过去由于临床应用的局限性,以及临床不良反应报告机制的不健全和医药期刊文献传播的不广泛性等因素,使得我们对某些不良反应认识不足。一直认为AZM不良反应轻,发生率低,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轻度头昏,偶见的皮疹、瘙痒等,无需对症治疗。但随着近年来临床应用病例的增加,其不良反应越来越不容轻视。除了临床常见的以皮疹、瘙痒、水肿等为主要症状的过敏反应之外,尚可出现其他不良反应。例如变态反应性休克、血细胞减少、血尿、耳鸣以及阿奇霉素导致的肝损害等,从文献资料来看,上述不良反应虽然并不多见,但其对患者的危害性却不容忽视,且资料显示阿奇霉素无论静脉用药还是口服用药均可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这就提醒广大医、药、护等医院各领域工作者应提高警惕,加强对应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的患者用药过程的监护和观察,一旦发现有不良反应发生,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免贻误救治,造成更大的不良后果。

笔者认为,在AZM临床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掌控临床适应证,避免不合理应用AZM,减少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从我院临床发生的3例AZM不良反应病例以及文献记载来看,AZM静脉给药更容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口服给药的AZM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较低。因此,建议当患者病情需要采取阿奇霉素治疗时,应尽可能采用口服给药,若病情确需静脉给药时,应适当降低静滴输液的AZM药物浓度,控制并调慢药液静滴速度,特别是在刚开始静滴输液时,务必缓慢滴注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异常反应。当确定患者无异常反应后,方可适当调节药液静滴速度,尽可能地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静脉滴注速度过快产生的血管刺激性、毒性及其他不良反应。但是,我院3例应用AZM治疗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并非用药后立即产生过敏反应。其中1例是于静脉滴注阿奇霉素9 h后出现过敏症状;而另1例是于静脉滴注AZM 3 d后才出现过敏反应,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使用阿奇霉素的患者进行全程关注,直至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结束,甚至是AZM自患者体内消除。不可因患者使用AZM初期未表现出任何不良反应而放松警惕,慎防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作为国家基本药物之一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笔者旨在通过本文提醒工作在医院一线的广大医、药、护工作者增强防范意识,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加强对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监测,尽自己的所能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积极应对,将损害降至最低,确保患者免遭更大的伤害。

摘要:目的:阿奇霉素抗菌谱广,并具有良好的抗菌后效应,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良反应轻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的抗生素。但随着近年来在临床上日益广泛的应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日渐增多。现将近年来在我院出现的以及医药文献中报道的不良反应加以整理研究。方法:选用近年来我院实际出现的几例阿奇霉素不良反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该药的其他不良反应。结果:发现并总结了数种不同类型的相关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结论:阿奇霉素并非人们最初认为的不良反应较轻、较少。在实际应用中医药工作者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强观察、防范,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关键词:阿奇霉素,不良反应,过敏性皮疹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篇2

【关键词】阿奇霉素;临床作用;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71-02

阿奇霉素是一种半合成的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1]。与红霉素相比,阿奇霉素不仅抗菌作用更强,而且其抗菌谱也更广。同时,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基于此,阿奇霉素现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之中。随着阿奇霉素在临床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们也越来越关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因此,如何减少或预防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发生已成为当前临床治疗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旨在探讨阿奇霉素的临床作用及不良反应,选取120例于我院就诊的使用阿奇霉素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使用阿奇霉素的患者共120例。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58例;年龄18至60岁,平均年龄(36.9±6.7)岁。所有入选患者均已确诊,且无严重心、肝、肾等疾病。排除妇女哺乳期、免疫力低下以及全身衰竭者。120例使用阿奇霉素患者中,35例为支气管肺炎,10例为急性支气管炎,25例为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29例为急性化脓扁桃体炎,11例为急性咽炎,其他10例。

1.2用药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使用10mg/(kg·d)阿奇霉素(浙江奥托康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10970041)加入10%的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1次/d。用药时间1至5d。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时间为1个月。

1.3评价标准

①显效:症状体征完全消除或明显缓解;②有效:病情有所好转,但不是很明显;③无效:病情加重或无任何变化。总有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

2結果

2.1阿奇霉素的临床疗效。用药1至5天后,显效80例,有效3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114/120)。

2.2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用药1至5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10/120)。其中,胃肠道反应者4例,肝损害者1例,过敏反应者2例,伪膜性肠炎者1例,听力损伤者1例,肾功能损害者1例。

3讨论

阿奇霉素是一种新的半合成的氮质类酯类抗生素,呈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味苦且无臭,具有较低的引湿性。阿奇霉素基本上不溶于水,但易与甲醇、稀盐酸、丙酮以及无水乙醇等相融。在临床作用机制方面,和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样,阿奇霉素是通过和敏感微生物的核糖体50s中的亚单位相结合来达到干扰其蛋白质合成的目的[2],以此来实现抗菌的效果。

阿奇霉素和红霉素具有交叉耐药性。但与之相比,阿奇霉素的抗菌效果更好、抗菌谱的范围更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更低。加之,阿奇霉素具有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口服不受胃酸影响、半衰期长、组织液浓度高、疗程短以及用药方便等优点。近年来,阿奇霉素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领域之中,且其临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在临床应用方面,阿奇霉素主要被应用于肺部、呼吸道炎性反应、囊性纤维化、非淋病奈瑟球菌性沙眼和尿道炎等疾病的治疗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2]。据以往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阿奇霉素因其独特的药动学特性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用药1至5天后,显效80例,有效3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114/120)。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符,因此,阿奇霉素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与此同时,随着阿奇霉素在临床应用上的范围越来越广,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逐渐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重视。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10/120)。其具体不良反应及防治方法如下:①胃肠道反应:最常见也是最多见的不良反应,主要症状为恶心、腹痛以及呕吐等。使用止疼药或者进餐后即可缓解这一不良反应。②肝损害: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全身乏力、肝功能异常以及尿色加深等。若患者是初次使用阿奇霉素,则应在使用前详细询问其病史;若患者长期服用此药,则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若发现患者肝功能出现损害,则应立即停药。③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四肢冰冷、干咳以及面色苍白等。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初次使用此药患者的情况,若发现异常,则应立即停药,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在静滴过程中,应严格对滴速进行控制;为了避免因药物的降解而导致过多致敏性物质的产生,应在用药前临时对药液进行配制。④听力损伤:主要表现为耳鸣、耳聋以及听力丧失。有听力障碍的患者应慎用此药;禁止和同对听力有损害的药物合用;若患者静脉滴注此药半个小时后出现耳鸣现象,则应立即停药。⑤肾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腰部突然剧烈疼痛以及尿蛋白异常等;肾功能异常患者慎用;定期对肾功能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药。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临床疗效好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因此,此药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虽然如此,但是其不良反应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而随之增多,且其涉及面也较广。故而,在使用此药的过程中,还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积极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此来保证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龚南朝,龚斌,张兴平等.阿奇霉素治疗急性肠炎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8):97.

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探析 篇3

1 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

1.1 过敏反应

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反应。近年来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也不断增多, 还有致死病例。皮肤反应皮肤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潮红, 一般脸部、躯干部较重。部分病例表现为片状花白色斑块、糠皮样鳞屑, 皮肤发红、干燥伴瘙痒, 分布在手背及前臂;过敏性休克其临床表现为出现迅速, 用药后数分钟即发作, 患者表现为恶心、心悸、胸闷, 面色苍白、头晕、大汗淋漓、呕吐、剧烈咳嗽、口唇紫绀、神志不清、血压急剧下降等症状[1,2], 若抢救不及时可能引起死亡。停药, 同时抗休克抗过敏治疗, 症状很快消失。

1.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不良反应中消化道反应占大多数, 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痛、腹泻。

1.3 肝脏损害

肝损害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恶心、腹胀、厌食、皮肤巩膜黄染、尿液呈浓茶色、转氨酶升高。部分病例出现弥漫性肝损害、肝性脑病[3]。经用清开灵注射液、葡醛内酯片等保肝治疗, 临床症状改善, 复查肝功能正常。

1.4 泌尿系统反应

主要为肾衰、血尿、尿潴留等。主要表现双肾区疼痛、血尿、蛋白尿、小便检查潜血。部分病例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潴留[4~6]。

1.5 循环系统反应

循环系统反应主要为致室上性心动过速、低血压反应、严重心律失常等[7、8、9]。表现为血压下降、宽QRS波的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逆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6 血液系统反应

血液系统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伴皮肤淤斑及溶血等[10~12]。临床表现为全身乏力, 纳差, 腰痛, 血尿, 蛋白尿, 巩膜黄染, 全身出现散在的瘀点和瘀斑。既往无血液病、肝病及药物过敏史, 停药后经对症治疗逐渐恢复正常。

1.7 神经系统反应

神经系统反应耳鸣、晕厥、前庭功能障碍、锥体外系反应等[13~16]。临床表现为精神错乱、锥体外系反应、视物旋转、步态不稳。

1.8 其他反应有的患者表现为关节疼痛[17]。

2 阿奇霉素使用时应注意的相关事项

(1) 严格掌握适应证, 避免无指征的预防用药及治疗用药; (2) 由于肝脏是阿奇霉素清除的主要途径, 故阿奇霉素用于明显肝病患者时应慎重; (3) 注意询问过敏史, 谨防变态反应发生。对阿奇霉素、红霉素或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尤其对有药物过敏史及过敏体质患者, 应密切观察, 发现异常应及时停药, 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和用药疗程。食物可影响阿奇霉素的吸收, 故在饭前1h或饭后2h口服;阿奇霉素半衰期长, 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 因此, 每天仅需服1次; (5) 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应有明确的指征, 单用阿奇霉素可有效控制的感染, 不需要联合用药。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篇4

临床资料

我院常用的阿奇霉素注射液有: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注射用阿奇霉素(0.125与0.25g/瓶,粉末状),阿奇霉素氯化钠和阿奇霉素葡萄糖注射液(100ml含阿奇霉素0.125g、250ml含阿奇霉素0.25g)。

2011年我院门诊输液患者36573人,静脉滴注阿奇霉素28939人,使用率79.13%,使用阿奇霉素患者年龄90天~60岁,>7岁的7904人(27.31%),<7岁21035人(72.69%),出現不良反应7738人(26.74%),其中胃肠道反应4159人(53.75%),注射部位有刺激症状1979人(25.58%),出现其他症状(6.37%)。

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胃肠道反应发生机制:阿奇霉素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和其他微生物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且耐酸稳定,组织浓度高,对β酰胺酯酶的菌株效果好。实践证明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支气管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可靠。但是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时可使血浆胃动素水平升高,胃动素与胃肠道平滑肌上的胃动力受体结合,产生强烈收缩,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注射部位疼痛发生机制:由于阿奇霉素化学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输液局部静脉疼痛,如果浓度过高,输液过快,血浆中的药物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可加重这些反应,使疼痛加剧。

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

控制输液速度,防止不良反应发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须严格控制输液的速度、常规的输液速度<20~40滴/分。根据临床经验小儿输液应依据患儿的年龄减慢输液速度,<8岁16~20滴/分钟,8~14岁20~30滴/分,>14岁40~60滴/分,可充分体现各年龄段用药速度的差异。临床上依照此输液速度进行输液,基本无胃肠反应的发生。

与维生素B6配伍,降低胃肠道反应发生:阿奇霉素的胃肠道反应的发生机制与胃动素受体有关,阿奇霉素与胃动素结合致使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引起胃肠道症状,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时,同时配伍维生素B6可大大降低胃肠道反应。因为维生素B6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维生素B6,其在红细胞内转化为磷酚吡哆醛,作为辅助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的各种代谢功能起作用,同时也参与氨基酸转化为烟酸或5-羟色胺,从而推测其转化作用与缓解阿奇霉素的胃肠道反应有关。因此,维生素B6可以较好地防治阿奇霉素滴注过程中的胃肠道反应,且维生素B6价格便宜,易购买,值得临床推广。

口服思密达冲剂,防范小儿胃肠道反应:小儿在滴注阿奇霉素前30分钟口服思密达冲剂可以有效地防范胃肠道症状,因为思密达是双四氧化硅单八面体氧化铝组成的多层结构,对消化道黏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与黏液糖蛋白相结合,可修复、提高黏膜屏障的防御能力,减少肠细胞的运动失调,恢复肠蠕动的正常节律。还可通过肠黏液间的分子作用,增加黏液凝胶内的凝聚力、黏弹力和存在时间,从而增强黏液屏障,保护肠黏膜顶端和细胞间桥免受损坏,有保护肠黏膜的功效。并可作用于阿片受体,阻止乙酰胆碱和前列腺素释放,抑制胃肠蠕动,防止平滑肌痉挛,缓解胃肠道症状。

实施湿敷按摩,缓解注射部位疼痛: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时,会引起局部注射部位的疼痛,护士应用热毛巾(不烫手为宜)沿血管走向湿敷于距针眼2~18cm处,同时护士可以指导患者家属在患者行静脉穿刺血管表面沿向心方向以均匀地节律做环形轻柔、抚触按摩,以减轻局部疼痛。

热敷可以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以提高疼痛的阈值,改善血液循环,加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导致组织胺等中间产物的排出。沿静脉血管向心方向推压可加快疼痛部位血液循环,避免致痛物质在局部聚集,对缓解疼痛有一定的作用。湿热敷和按摩简单易行,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无不良反应,易被家属接受。

加强健康教育,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护士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输液前,积极做好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配合用药,说明有关事宜,不能空腹用药,可减少恶心、腹痛的症状。护士要和蔼可亲地耐心地解释,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输液时说明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对机体的影响,叮嘱患者切勿自行调节滴数,若感不适,要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阿奇霉素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效果好,因此小儿的用量较多。因小儿的情绪变化大,体位的改变对输液速度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护士在输液开始的10~20分钟内多注意观察速度变化及小儿的反应,如输液过程中患儿躁动、哭闹不止、呕吐,应考虑是否为药物所致,及时调整速度,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阿奇霉素作为新一代的大环内酯广谱抗生素,抗菌谱广,半衰期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通过适当的护理干预大大的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药物临床使用率,促进了患者全面康复,为阿奇霉素的临床推广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报告及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2月—2014年8月, 我院急诊应用阿奇霉素出现不良反应患者52例, 其中男28例, 女24例;年龄14岁~78岁;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盆腔炎、鼻窦炎、肺炎等。

1.2 方法

静脉输液途径, 我院使用药品为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奇霉素注射剂 (0.25 g/瓶, 粉末状) 。

2 结果 见表1。

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在10 min~1 d之间不等, 出现后经立即停药、对症治疗后全部恢复正常。

3 讨论

阿奇霉素是第二代半合成的15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由于具有较好的抗菌后效应, 广泛应用于临床。阿奇霉素的抗菌机制是通过与敏感微生物的50S核糖体的亚单位结合, 干扰其蛋白质的合成, 对多种致病菌有效, 不仅用于治疗盆腔炎、社区获得性肺炎, 还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胃肠道疾病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口腔感染等。

本次统计的不良反应现象均为轻中度不良反应, 停药或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后很快恢复, 胃肠道症状最为常见, 本次统计未发现文献报道的心律失常等。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的剂量、特别是药液的浓度以及患者年龄和过敏史相关, 分析如下:

3.1本组出现静脉穿刺部位疼痛、红肿的不良反应患者中, 静脉滴注时, 阿奇霉素的药液浓度为2.0 mg/m L时, 发生静脉穿刺部位疼痛、红肿的不良反应多于浓度为1.0 mg/m L时, 与文献报告相符。原因大致为阿奇霉素组织穿透力强, 在组织中浓度高于血中浓度, 而且消除较慢, 半衰期长达2 d~3 d。阿奇霉素属于酸性液体, 进入细胞后促进糖酵解, 使乳酸浓度增高, 引起血管平滑肌痉挛, 导致疼痛。降低阿奇霉素药液浓度, 减少乳酸浓度, 避免致痛物质在局部聚集, 对缓解疼痛有一定作用。临床处理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的使用方法, 先用适量灭菌注射用水充分溶解阿奇霉素, 配制成每1 m L含0.1 g溶液, 再加入到规定的溶媒中, 最终阿奇霉素的浓度为1.0 mg/m L, 静脉滴注时间不少于60 min。16例中只有1例拒绝再使用该药物而终止治疗, 余15例均在降低阿奇霉素浓度后继续治疗, 未再出现穿刺部位的红肿、疼痛。

3.2本组中出现胃肠道症状的患者, 联合维生素B6注射剂, 均可减轻或者消除胃肠道症状。静滴阿奇霉素引起胃肠道症状的原因:呕吐中枢位于延髓迷走神经背核水平的孤束核附近, 胃和小肠被扩张, 肠、胆总管、泌尿生殖道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 咽部的触觉刺激等, 可以通过交感和副交感传入纤维引起呕吐。阿奇霉素主要以活性形式聚集和分泌在胆汁中, 胆总管由于化学刺激作用, 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症状。对阿奇霉素引起的消化道症状也可以考虑使用维生素B6缓解, 研究证明维生素B在减轻抗癌药和放射治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或妊娠呕吐等症状时有效且效果好。

3.3本组中2例肝功能损害者均为75岁以上的老年人, 给予停药, 口服葡醛内酯、复合维生素B等保肝治疗, 2 d后来医院复查肝功能正常。原因大致为:阿奇霉素不在肝内代谢, 大部分经胆汁排泄。阿奇霉素的血药浓度较低, 分布主要集中在肺、前列腺、皮下组织、胆汁、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处, 部分药物经肝肠循环被重吸收。阿奇霉素主要以活性形式聚集和分泌在胆汁中, 胆红素的摄取、运载、酯化、排泄以及胆汁酸的摄入、运载及排泄均由肝细胞完成。老年患者肝功能减退, 可影响肝细胞膜上载体对胆汁酸的摄入、运载或排泄功能, 导致肝内胆汁淤滞, 阿奇霉素的清除减少, 肝功能受损。因此, 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 特别是老年人。

3.4本组中的皮疹患者均为过敏体质, 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 选用阿奇霉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支原体肺炎, 当第2次用药, 静脉滴注到20 min时, 均出现皮肤瘙痒, 栗粒样皮疹, 无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停用阿奇霉素, 给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 服用抗过敏药物, 2 d~3 d后皮疹消退。阿奇霉素导致过敏反应的机制尚未明确, 有怀疑是由于阿奇霉素作为半抗原与过敏体质患者体内某些蛋白质结合构成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所致。初步考虑可能是由于此类抗体吸附于血管及其周围的肥大细胞, 阿奇霉素进入患者的体内时, 会与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产生免疫反应, 使肥大细胞对应释放一系列炎症递质从而产生皮疹。鉴于此原因, 建议严格掌握应用指征, 除必须应用外, 对严重过敏体质的患者最好不用。

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发生主要考虑下列因素:患者的年龄、药液的浓度、患者的肝肾功能、患者的过敏史等。此次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 与药物浓度的关系密切。为预防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医师使用该药前, 应特别问清楚患者是否有肝病既往史, 对不能确定的患者建议检测肝功能。老人、小孩、特殊体质患者除适当调整剂量外, 还要禁止长时间用药, 严密观察其首次用药反应, 如患者有不适或其他非常规特征, 应立即停止用药。

因此, 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药品说明书规定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老年患者、儿童或16岁以下患者、体质过敏的患者等慎用。对上述患者尤其需要密切关注是否有不良反应。此外, 要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密切关注不良反应, 一旦出现异常, 立即停药并分析原因, 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摘要: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病例, 原发病为上呼吸道感染、盆腔炎、鼻窦炎、肺炎。结果 52例患者出现4种不良反应, 均为轻中度反应。经过停药、更换药液浓度、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合理使用阿奇霉素。

我院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的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1 月—2014 年1 月收治的97 例应用阿奇霉素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 男32 例, 女65 例, 年龄6 岁~73 岁, 平均年龄 (42.6±5.54) 岁;其中呼吸系统感染42 例, 泌尿系统感染23 例, 盆腔炎20 例, 胆囊炎12 例。患者在使用阿奇霉素前完善相关检查, 均符合用药指征。

1.2 方法用药前检查患者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电解质、血糖及肝肾功能等项目, 并统计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 对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的时间、用药是否合理及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的关系本组97 例患者中, 当给药途径不同时, 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静脉注射给药有72 例占74.23%, 口服给药25 例占25.7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83, P<0.05) 。

2.2 不良反应与性别的关系在97 例患者中, 男32 例占32.99%, 女65例占67.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20, P<0.05)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系统反应, 包括恶心、呕吐、腹痛等, 共计47例, 其次为过敏反应, 包括皮疹、瘙痒、光过敏等, 共计26例, 神经系统反应有18例, 包括头晕、头痛、嗜睡等, 6例患者出现肝肾功能异常, 包括转氨酶升高4例, 肾功能异常2例。见表1。

3 讨论

阿奇霉素是目前临床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药物, 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药理机制是抑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 抑制细菌繁殖, 发挥抗菌作用。阿奇霉素抗菌谱比较广, 对厌氧菌、支原体、军团菌、革兰阴性需氧菌等均可发挥强大作用, 同时由于其具有口服吸收迅速、半衰期长、安全、耐受性好、无需皮试等诸多优点[2], 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这在一定程度也导致其不良发应发生增加。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不良反应、过敏反应、神经系统损害、肝肾功能受损等, 也可见心血管系统、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 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监测预防。

在本文中, 最常见的是消化道反应有47 例占48.45%,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26 例占26.80%的患者表现过敏反应, 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光过敏等;18 例占18.56%的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 主要表现为用药后出现头痛、嗜睡、头晕目眩等神经系统症状;6 例占6.19%的患者发生了肝肾功能损害, 包括转氨酶增高及肾功能异常。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 应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及性别差异有关, 本组97 例患者中, 静脉注射给药有72 例占74.23%, 口服给药25 例占25.7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男32 例占32.99%, 女65 例占67.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静脉用药虽然吸收速度较快, 但注射溶液的差异很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3]。虽然目前并无直接证据表明性别因素导致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 但男性女性由于生理方面的不同, 在脂肪分布、激素分泌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别在用药过程中很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发生[4,5]。

综上所述, 在医生决定使用阿奇霉素时, 应严格掌握适用范围,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的差别用药, 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在用药过程中加强监测, 一旦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处理, 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和临床表现。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7例因使用阿奇霉素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给药途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97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 静脉注射给药有72例占74.23%, 口服给药25例占25.7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除了给药方式之外, 性别差异也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不同, 97例患者中, 男32例占32.99%, 女65例占67.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阿奇霉素所致的不良反应与给药方式及性别因素相关, 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不良反应监测, 保证用药安全。

关键词:阿奇霉素,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侯春阳, 钟敏.口服阿奇霉素过量致肌张力不全1例[J].儿科药学杂志, 2010, 16 (3) :24.

[2]孟庆明, 曹风梅.试论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的合理性[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26 (11) :721.

[3]吴杰, 方欢, 唐辉.355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4, 14 (1) :75-77.

[4]范铭.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202例文献复习[J].中国药房, 2010, 21 (40) :3823-3824.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发生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及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 将患者分为3个年龄段:≤14岁、15~59岁、>59岁。

1.2方法

将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以及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按照五级标准评定[2~4]: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以及肯定无关, 对评定为肯定、很可能以及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统计分析患者年龄、给药途径、给药剂型、使用天数、是否联合应用等。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罗红霉素用药不良反应

2.1.1 不同年龄患者用药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罗红霉素用药途径主要为口服, 进口药品5种, 国产药品28种, 累计用药患者4866例, 其中>59岁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高于其他2个年龄段,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59比较, *P<0.05

2.1.2 用药后不良反应累及系统:

罗红霉素用药后, 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皮肤损伤、神经系统损伤、胃肠道反应等。其中出现胃肠道反应患者433例 (60.7%) , 所占比例最高。药物剂型主要为分散片或胶囊, 无因不良反应被迫停药情况。见表2。

2.2 克拉霉素的不良反应

2.2.1 不同年龄患者用药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克拉霉素给药途径为口服或静脉注射, 进口药品5种, 国产药品29种, 累计用药患者8900例。其中15~59岁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高于其他2个年龄段,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15~59比较, *P<0.05

2.2.2 用药后不良反应累及系统:

克拉霉素用药后, 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损伤、皮肤损伤、肝胆损害、免疫系统、心律不齐、及其他特殊感觉功能障碍等方面。其中, 出现胃肠道反应1422例 (52.7%) , 所占比例最高。见表4。克拉霉素治疗过程中, 有20例患者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难以耐受, 停止用药, 其中静脉炎、皮疹等不良反应14例, 胃肠道不良反应患者6例。

2.3 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

2.3.1 不同年龄患者用药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克拉霉素给药途径为口服或静脉滴注, 进口药品3种, 国产药品57种, 累计用药患者20376例。其中15~59岁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高于其他2个年龄段,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5。

2.3.2 用药后不良反应累及系统:

阿奇霉素用药后, 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皮肤、肝胆损害、神经系统损伤、免疫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损害、视力损害以及呼吸系统损伤等方面。胃肠道反应3988例 (71.0%) , 所占比例最高。见表6。给予阿奇霉素用药治疗后,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102例, 其中因胃肠道反应耐受不良而停止用药79例, 因出现皮疹而停止用药20例, 因静脉炎而停止用药治疗3例。

注:与15~59比较, *P<0.05

3 讨论

本结果表明, 临床中采用罗红霉素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其他两种抗菌药物, 且该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多发生于>59岁老年患者, 最为胃肠道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 其次为神经系统损伤、皮肤损伤, 分析主要是因患者自身体质原因, 与张雪琴等[5]临床研究基本相符。阿奇霉素不良反应人群的年龄主要为15~59岁, 其次为青少年, 主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以及表现为胃肠道反应, 之后为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该药特殊过敏反应并不少见, 可能是因其作为半抗原物质, 不排除存在抗原决定簇, 导致的广泛Ⅰ型变态反应相关, 小于14岁患者的不良反应稍高, 分析可能是在儿童静脉滴注用药时, 用药量过高, 儿童因机体尚未发育完善以及国内生产该药企业较多, 且同一抗生素产品可能存在不同程度滥用以及纯度不同等原因[6~8]。其研究结果与韩玲华等[9]临床研究基本相符。克拉霉素不良反应多发年龄为15~59岁, 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年龄段, 分析可能是因该段年龄患者自身机体对靶器官敏感性有明显增强。其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 成年人少见过敏性反应以及剥脱性皮炎, 无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0]。该药不良反应类型与其他两种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基本相似, 但该药物用药后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等严重性不良反应, 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临床用药风险, 因此临床用药后尤其应该注意。且相关研究表明, 给予患者克拉霉素静脉滴注后, 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 着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治疗风险。因此, 临床医师不首选静脉滴注治疗, 若必须实施静脉滴注, 应注意用药过程的监护, 防止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11]。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以及阿奇霉素与红霉素等其他大环内酯药物相比,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且抗菌治疗效果显著, 抗生素后反应良好, 严重不良反应情况较少, 但临床用药治疗时不能忽视严重不良反应的出现, 尤其是B型不良反应 (具有特异性反应, 主要为免疫学机制, 不能预见, 与用药计量无关, 罕见) , 因此, 在开立医嘱之前, 医师要了解患者药物过敏史, 按照药物说明书开立药物, 把握患者药物适应证, 合理使用药物及剂量, 从而确保药物规范、有效、安全地使用[12]。重视药物适用人群、家族以及适应证、以及重视监测联合用药以及用药后治疗情况, 可有效预防不良反应发生。临床应用三种药物时, 要注意预防和警惕药物不良反应[13]。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0月-2014年12月行抗生素治疗的患者214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07例, 其中男性63例, 女性44例;年龄18~67岁, 平均年龄 (39.6±11.4) 岁。观察组107例, 其中男性65例, 女性42例;年龄18~69岁, 平均年龄 (40.2±13.5)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罗红霉素分散片治疗, 150 mg/次, 2次/d, 疗程2周。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奇霉素肠溶片治疗, 250 mg/次, 2次/d, 疗程2周。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皮肤性过敏反应、神经系统损伤、肝胆系统损伤、泌尿系统损伤、免疫功能紊乱、内皮系统损伤、凝血功能障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讨论

罗红霉素是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可用于革兰阳性菌、厌氧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的治疗[3,4], 其作用机制如下:罗红霉素可透过细菌细胞膜, 在接近供体 (P位) 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成可逆性结合, 阻断了转移核糖核酸 (t-RNA) 结合至P位, 阻断了多肽链自受位 (A"位) 至P位的转移, 因而细菌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罗红霉素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偶见皮疹、皮肤瘙痒、头昏、头痛、肝功能异常 (ALT及AST升高) 、外周血细胞下降等。

阿奇霉素为半合成的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5,6], 属于氮杂内酯类抗生素,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敏感微生物的50s核糖体的亚单位结合, 从而干扰其蛋白质的合成, 但不会影响核酸的合成。阿奇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腹痛、稀便、呕吐等, 皮疹、瘙痒、厌食、阴道炎、头晕或呼吸困难等也较为常见。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 (皮肤性过敏反应、神经系统损伤、肝胆系统损伤、泌尿系统损伤、免疫功能紊乱、内皮系统损伤、凝血功能障碍)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罗红霉素与阿奇霉素均会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其中胃肠道反应居多。

摘要:目的:探讨罗红霉素与阿奇霉素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方法:收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214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罗红霉素治疗, 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 比较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罗红霉素与阿奇霉素均会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罗红霉素。

关键词:罗红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海鸥.某院近十年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J].抗感染药学, 2014, 11 (2) :158-162.

[2]王迎春, 周学琴, 刘玉琴.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2, 37 (1) :73-75.

[3]张雪琴.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北方药学, 2014, 11 (7) :108-109.

[4]裴卫瓶.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2) :235-236.

[5]汤迎军, 张咏梅, 周虔, 等.71例阿奇霉素致药物不良反应患儿相关因素的分析[J].抗感染药学, 2014, 11 (5) :453-454.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篇9

关键词 蒙脱石散 阿奇霉素 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较于红霉素而言有着抗菌谱广、半衰期长等特点,已经逐渐成为了临床上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一线药物[1,2]。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往往会导致患儿出现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给患儿及其家属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也干扰到了临床用药选择。近年来采用蒙脱石散进行此不良反应的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支原体肺炎患儿148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男49例,女25例,年龄4~13岁,平均7.2±4.8岁;对照组男47例,女27例,年龄4~14岁,平均7.4±4.2岁。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给予患儿阿奇霉素10mg/(kg·日)加入5%的GS稀释为1mg/ml后进行静滴给药,1次/日,连续应用3~5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蒙脱石散进行辅助治疗,在滴注阿奇霉素前10分钟给予蒙脱石散3g用50ml温水冲服,同样连续应用3~5天。治疗结束后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对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恶心、呕吐及胃痛等症状出现视为无不良反应发生;轻度恶心、呕吐及胃痛等症状视为轻度不良反应;严重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出现视为重度不良反应,并立刻停药进行对症治疗。以轻度+重度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对比采用t进行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86%(11/74),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41%(4/7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阿奇霉素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在与胃动素结合之后能够改变血浆中的胃动素含量导致出现胃肠道反应,它能够通过刺激胃肠神经来促使乙酰胆碱的释放,加速胃肠运动,使人体出现恶心、呕吐、胃痛等不良反应,对于身体各项技能都正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而言更是如此。虽然阿奇霉素在治疗各类感染的疗效显著,但是由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临床上限制了其广泛性。蒙脱石散具有非均匀性的电荷分布,对于消化道黏膜的覆盖能力较强,在口服之后能够迅速的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吸收进入消化道的各种气体和刺激性因子,同时对于非正常菌群也有一定的平衡作用,此外,有文献指出蒙脱石散也有一定的局部止痛效果。因此能够有效的中和阿奇霉素所产生的不良反应[3,4]。蒙脱石散的颗粒极细,而且覆盖面积较广,加之其带有非均匀性分布的电荷,具有很强的吸附和覆盖能力,起到抑制胃肠收缩和蠕动的效果,以缓解胃部的不适感和疼痛感,从本文数据可以看出,在进行阿奇霉素治疗前服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蒙脱石散防治阿奇霉素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效果显著,不但能够有效的抑制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对于患儿的胃肠道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诸骏仁,桑国卫.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2.

2 刘东.几种口服药减少静脉用阿奇霉素副作用的临床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5):79-80.

3 阮先麗,林金贤.思密达防止红霉素反应38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6(5):126-127.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0年3月-2013年11月间共49例应用阿奇霉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在纳入研究前均符合卫生部药品ADR监测中心制定的药品ADR判断标准。其中男26例, 女23例, 年龄9~79岁, 平均年龄 (38.4±2.5) 岁, 上呼吸道感染者25例, 支气管炎者18例, 支气管肺炎者6例。

1.2 研究方法

由我社区医院专门的医务人员负责搜集阿奇霉素不良反应信息, 分别将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并将信息录入EXCELL表格,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分布

如表1所示, 49例应用阿奇霉素所致的不良反应患者中, 男26例 (53.1%) , 女23例 (46.9%) , 比例为1.13∶1, 15岁以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所占的比例最大, 为46.9%。

2.2 给药途径

我院阿奇霉素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和口服两种, 本次49例调查对象中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所致不良反应的患者有40例, 占81.6%, 口服所致不良反应的患者有9例, 占18.4%。

2.3 不良反应出现时间

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42例 (85.7%) , 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7例 (14.3%) , 此外首次用药出现不良反应44例 (89.8%) , 连续用药≥2次出现不良反应5例 (10.2%) 。

2.4 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

不良反应共涉及7种类型, 其中以消化道反应所占的比例最大, 为32.7%, 所有不良反应类型的具体临床表现见表2。

3 讨论

阿奇霉素作为一种抗菌药物, 文献[3]报道:阿奇霉素对多种细菌都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如革兰阳性以及革兰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军团菌、衣原体等, 且其具有许多特异的优点, 组织选择性较高, 可用于治疗特异组织的炎症反应而不会对其他组织造成不必要的伤害[4], 因此目前在基层医院的应用较为广泛, 其抗菌效果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细胞中的50s核糖体进行结合, 干扰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以达到杀菌作用[5]。随着阿奇霉素在临床频繁的使用, 其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呈现增加的趋势, 从而引起了临床的关注, 通过研究其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 探讨有效预防或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干预措施。

本文结果表明:阿奇霉素所致不良反应与性别关系不大, 不良反应多发生于15岁以下患者, 这与何丽冰[6]的报道一致, 这可能是与低龄患者的生理、重要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有关, 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因此临床用药过程中, 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同时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以确保儿童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在给药途径方面本文发现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所致不良反应所占的比例较大, 这与静脉用药生物利用度高有关, 且在滴注速度过快或浓度过高时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因此建议在使用阿奇霉素时应尽量使用口服制剂, 若病情需要必须静脉给药时, 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滴速, 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7]。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多出现在用药1h内, 因此用药开始后医务人员需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 一旦发现异常, 应立即停药, 并给予相应的处理。阿奇霉素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多样, 临床表现复杂[8], 医务人员需对常见的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熟悉, 用药期间加强观察, 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此外在用药前必须认真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应了解患者的家族史和既往有无药品不良反应史, 以确保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 临床在使用阿奇霉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使用方法, 用药期间加强对患者的观察, 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保证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分析本社区医院应用阿奇霉素所致的不良反应 (ADR) 情况, 了解阿奇霉素的药物特点, 为临床合理使用阿奇霉素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3年11月间49例应用阿奇霉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9例应用阿奇霉素所致的不良反应患者中, 男26例 (53.1%) , 女23例 (46.9%) , 比例为1.13∶1, 15岁以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所占的比例最大, 为46.9%。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所致不良反应40例, 占81.6%, 口服所致不良反应9例, 占18.4%。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42例 (85.7%) , 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7例 (14.3%) , 此外首次用药出现不良反应44例 (89.8%) , 连续用药≥2次出现不良反应5例 (10.2%) 。不良反应共涉及7种类型, 其中以消化道反应所占的比例最大, 为32.7%。结论:临床在使用阿奇霉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使用方法, 用药期间加强对患者的观察, 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保证用药安全。

关键词: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社区医院,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董华.阿奇霉素与氨苄西林-舒巴坦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最小成本分析[J].中国药房, 2007, 18 (14) :1050.

[2]魏锦绣, 张虹云, 崔向丽, 等.32例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 2010, (1) :52-55.

[3]华冬梅.阿奇霉素的临床作用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4) :168-169.

[4]韩勇, 张学萍.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84例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 13 (10) :170, 181.

[5]庞洲, 查赣, 许尔凤.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探析[J].北方药学, 2013, 10 (7) :100-101.

[6]何丽冰.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98例报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8) :79-80.

[7]施向红.阿奇霉素不良反应145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16) :2436-2437.

上一篇:项目型组织下一篇:工程机械的现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