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阿霉素

2024-09-12

表阿霉素(共7篇)

表阿霉素 篇1

表阿霉素属于蒽醌类抗生素, 临床中对肺癌、乳腺癌、肝癌、直肠癌等常见恶性肿瘤有较好的疗效[1]。表阿霉素属于发疱性药物, 渗漏后如处理不当, 可引起局部组织发疱坏死[2], 甚至造成功能障碍, 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加重经济负担, 而且延误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因此, 医务人员掌握表阿霉素渗漏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十分重要。现将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发生表阿霉素渗漏的病例中处理成功的11例总结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11例, 均为女性;其中, 乳腺癌9例, 子宫癌2例;年龄35~63岁, 平均52岁;均为注射表阿霉素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外渗。其中, 2例为其他科室外渗后请求本科会诊, 因初期处理不当, 经治疗后局部留下硬结;其余9例局部炎症完全消失, 皮肤变软, 无色素沉着。

2 表阿霉素渗漏的临床观察

注射过程中注射部位出现肿胀, 患者主诉急性烧灼样疼痛, 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局部红斑或轻微红肿。1周后有明显炎症反应, 局部组织水肿并形成水泡, 肢体肿胀, 可伴随不同程度的疼痛。一般2周可确定实际组织受损的程度, 局部出现溃疡, 其上可覆盖黑色焦痂, 其下可见组织坏死。严重者可经久不愈, 溃疡可深及肌腱及关节, 造成血管、肌腱及肌肉的损伤, 可致关节僵硬、活动障碍等。

3 表阿霉素渗漏引起局部反应的机制

表阿霉素渗出后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 嵌在DNA链上, 导致组织细胞坏死, 含有化疗药的DNA释放进入邻近组织细胞, 恶性循环, 造成组织细胞不断坏死, 形成慢性损伤过程[3], 所以愈合很慢。

4 表阿霉素渗漏的原因分析

4.1 药物因素

如缓慢注射高浓度刺激性化疗药物, 可造成药物在血管内滞留时间过长, 可致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反应, 血管通透性增加, 可引起血管结构进行性损伤。

4.2 血管因素

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老年体弱患者由于血管硬化、营养不良、血流速度变慢, 长期药物刺激而致血管内膜发生损伤, 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药物易于从血管壁薄弱处漏出。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均可增加药物渗漏的风险。

4.3 操作因素

穿刺技术的不熟练, 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特别是穿刺失败后, 再次在注射部位远端穿刺, 致使药液从原针刺处渗漏至皮肤组织;选择血管不当, 选择靠近肌腱、韧带、关节等处;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

4.4 其他因素

淋巴水肿, 输液量大, 患者不合作而穿破血管, 针头滑脱, 患者血小板数量少, 静脉注射部位弯曲等。

5 表阿霉素渗漏的预防

5.1 合理选择血管

不宜选手足背及近关节处小血管, 尽量不用下肢静脉;避免在24 h内曾被穿刺静脉下方重新穿刺;应选择前臂静脉及粗直且弹性好的静脉。

长期化疗的患者, 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 保护大静脉。常规采血和非化疗药物的注射选用小静脉, 最好通过静脉插管化疗。

5.2 提高专业技术

熟练穿刺技术, 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针头, 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 min (有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 。注入表阿霉素等发疱剂前, 对使用血管进行正确判断。

5.3 合理使用药物

正确的给药方法:不能用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 用药前后应冲管, 冲管时加大推药力度, 如针头一半在血管外的话, 就会及早发现外渗, 如未发现有外渗, 再将用糖水稀释后的表阿霉素中间给药;静推时边推药边抽回血, 确保药物在血管内。浓度不宜过高, 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

5.4 加强患者配合

化疗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 静推或滴注表阿霉素等发疱剂时, 减少患者的活动, 如有异常感觉, 及时报告护士。

6 表阿霉素渗漏的治疗

6.1 紧急处理

发现渗出, 立即停止静推, 保留针头, 吸出药物。如患者诉输注部位疼痛或护士怀疑渗漏, 也要按外渗处理。

局部使用解毒剂:8.4%碳酸氢钠5 ml+地塞米松4 mg局部静注, 渗漏部位多处皮下注射 (即局部封闭) , 如无8.4%碳酸氢钠也可用5%碳酸氢钠代替, 根椐外渗药物的量, 自行掌握解毒剂的浓度和量, 降低解毒剂浓度用生理盐水稀释。根据局部组织恢复情况掌据局部封闭次数, 可由每日2次, 逐渐改为每日1次, 隔日1次, 直至治愈, 解毒剂浓度也随之逐步降低, 以免碳酸氢钠用量过大, 反而引起组织的碱性损伤。局部封闭方法:在无菌操作下沿外渗局部环状作向心性封闭;1%氢化可的松霜外敷。机制:减轻炎症, 减少药物与DNA结合, 对抗药物的损伤效应, 灭活渗漏药物, 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

6.2 冷敷

冰袋冷敷24 h, 根据局部情况延长冷敷时间, 禁止热敷。机制:因为冷敷可使局部温度降低, 组织细胞代谢率及耗氧量减少, 同时具有灭活外渗药物的作用, 减轻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冷敷还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 减少药物的进一步渗漏[4], 而热敷则可加重药物的毒性反应, 加速组织坏死。1例患者在洗热水澡后外渗局部症状加重, 经冷敷后症状减轻。

6.3 中药湿敷

有报道用如意金黄散[5]及季德胜蛇药片外敷[6]的, 我院有3例患者试用, 结果局部出现红肿及疹子, 停用后逐渐消失, 其余患者未再使用。有报道用六神丸+蜂蜜外敷[7], 但六神丸颗粒过小, 不实用, 本组病例未使用。

6.4 抬高患肢

如局部出现溃疡、坏死, 需进行清创换药或植皮。本组病例经以上处理方法, 无一例出现溃疡、坏死。

6.5 功能锻炼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肢体功能锻炼。

7 讨论

7.1 表阿霉素药物渗漏重在预防

处理化疗药物渗漏要有专业经验的护士, 要减少化疗药物的渗漏, 其关键要加强对使用化疗药物的医生和护士的专业培训, 专科护士培训是目前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化疗专科护士培训对于肿瘤专科护理的发展非常必要。我国已经成立了肿瘤化疗静脉输液及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 培训基地。

7.2 建立应急预案, 及时正确处理

有化疗患者的科室须建立化疗药物渗漏后的应急预案, 并达到人人掌握, 以免外渗后护士不会处理而延误治疗, 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7.3 掌握渗漏药物的解毒剂

掌握渗漏药物的解毒剂对处理药物渗漏至关重要。

摘要:目的:探讨表阿霉素渗漏的防治。方法:对表阿霉素渗漏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 并对渗漏的原因进行分析, 从合理选择血管、提高专业技术、合理使用药物等方面对表阿霉素渗漏进行预防。对表阿霉素渗漏患者采用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4mg局部静注, 渗漏部位多处皮下注射, 1%氢化可的松霜外敷, 冰袋冷敷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11例患者均痊愈。结论:①表阿霉素药物渗漏重在预防, 其关键是要加强对使用化疗药物的医生和护士的专业培训。②化疗科室应建立化疗药物渗漏后的应急预案, 以保证药物渗漏后及时正确的处理。③掌握渗漏药物的解毒剂对处理药物渗漏至关重要。

关键词:表阿霉素,渗漏,防治

参考文献

[1]张红, 刘丽, 张宏艳, 等.表阿霉素临床应用的护理体会[J].辽宁药物与临床, 2002, 5 (3) :141.

[2]戚立菊.表阿霉素外渗致迟发性组织坏死1例患者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 (6) :42.

[3]常华丽, 赵红霞, 张红丽.表阿霉素的静脉化疗致渗漏性损伤的预防及处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8) :1547.

[4]林祥娥, 陈小玉, 危丽红.1例表阿霉素静外渗漏致组织损伤的护理[J].引进与咨询, 2004, (7) :62.

[5]马建英, 石玉玲, 李志清.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观察[J].现代护理, 2003, 9 (3) :77.

[6]张婷婷, 杨惠敏.季德胜蛇药治疗化疗药物外渗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6 (7) :179.

[7]王建霞.保护静脉与化疗[J].实用护理杂志, 1995, 11 (12) :2.

表阿霉素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5年5月-2006年5月间我院门诊化疗科应用表阿霉素病人56例。年龄:35~45岁之间,均为女性。其中乳腺癌38例,非小细胞肺癌10例,其他8例,平均每例行4个疗程,应用四次表阿霉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配合应用烫伤膏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对照组:使用传统护理方法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两组病人外变量无显著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①在静脉输入化疗药时,应注意保护静脉,制定静脉使用计划。左右臂交替使用(乳腺癌患者除外),使损伤的静脉得以恢复。本组均无上腔静脉综合症。穿刺时一针见血,无探视血管。尽可能选择手臂中上段及前臂表浅静脉,选择弹性好,暴露明显,无破损,无炎症,易固定的静脉,远离关节和肌肉末端,确保穿刺顺利。也应避免在有皮下血管或淋巴索的病生理部位上的静脉选择穿刺点。如曾做过放射治疗的肢体、乳腺癌手术后患侧肢体、淋巴水肿等部位不宜实行静脉穿刺。还应避免在24小时内被穿刺过的静脉穿刺点的下方重新穿刺,以免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1]。②生理盐水250毫升,建立静脉通路,确保无渗漏。③静脉滴入5%葡萄糖50毫升±表阿霉素70毫克,20分钟内滴完,在静点过程中,护理人员时刻守侯在病人床旁。同时用冷毛巾湿敷或用冰块每隔5分钟冷敷注射部位静脉20分钟。④接点0.9%生理盐水150毫升,⑤接点10%葡萄糖500毫升十维生素C5.0克静点。

1.2.2 实验组

①②同上。③静点到125毫升时从穿刺点5毫米处开始,沿静脉走行方向用食指均匀涂抹烫伤膏,长度为针眼下3~5厘米,针眼上15-20厘米,宽1.5厘米左右,厚度为1毫米左右,时间为临睡前擦洗干净。④静脉滴入5%葡萄糖50毫升+表阿霉素70毫克,20分钟内滴完,在静点过程中,护理人员时刻守侯在病人床旁。⑤接点0.9%生理盐水150毫升。

1.2.3 观察时间

化疗后1~7天内对患者注射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进行动态观察。

1.3 判断标准

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1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2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3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疼痛按WHO数字分级法: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重度疼痛,7~9分为中度疼痛,10分为剧痛。

1.4 统计方法

对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及程度,疼痛发生率及程度均采用x2检验。

2 结果

每组28例,平均每例使用4次表阿霉素,计112例次。

2.1 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见表1。

注: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经x1检验,P<0.01,静脉炎程度比较,经x2检验,P<0.05。

2.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情况见表2。

注: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经x2检验,P<0.01,静脉炎程度比较,经x2检验,P<0.05。

2.3 实验组应用烫伤膏的先后顺序对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

112例病人在注射表阿霉素之前用烫伤膏的90例中,其中2例发生静脉炎,占2.2%.在注射后用烫伤膏的22例中有7例发生静脉炎,占32%。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8.04%,明显低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39.2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疼痛程度方面,实验组中度、重度疼痛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另外在注射表阿霉素前涂抹烫伤膏发生静脉炎的情况为2.2%,在输液表阿霉素后涂抹烫伤膏静脉炎发生率为32%,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在注射前使用烫伤膏。

3 讨论

3.1 表阿霉素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和机制

阿霉素属发疱剂、酸性是细胞毒性制剂[2],可引起相应部位皮肤血管炎,其组织病理学标志是白细胞引起的静脉炎,炎症过程重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白介素Ⅱ、肿瘤坏死因子、组胺、五羟色胺等,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炎症性渗出,血管运动障碍[2]。也可引起Ⅱ型变态反应:使血管通透性增高,药物渗出血管壁而进人皮下发生静脉炎[3]。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的炎性反应[6],临床表现为Ⅰ红热型:沿静脉走向区域发热、发红、肿胀及疼痛。Ⅱ栓塞型:沿静脉走向硬化成索状,外观皮肤表面沿静脉走向色素沉着,血流不畅伴疼痛。Ⅲ坏死型:静脉穿刺部位剧烈疼痛,皮肤发黑,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经久不愈。

3.2 自制烫伤膏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我市中医院自制的烫伤膏,其主要成分为黄芩、黄连、黄柏、紫草、白芷等十余种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止痛消炎、去腐生肌的作用。中医认为[4],静脉炎是输液过程中的穿刺伤所致的局部脉络血性不畅,血淤滞阻,不通则痛,气血不畅,津液输布而受阻肿胀,淤血内蕴,运久化热,则局部发热,脉络损伤,血溢肌肤或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其发生机理是气滞血淤,毒结凝滞于血脉,致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治疗以清热、化浴血、散结为主。所以本研究应用此膏预防静脉炎。本研究对56例应用表阿霉素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使用我市中医院自制的烫伤膏预防静脉炎;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预防。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和疼痛率为8.04%,而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9.29%、疼痛率为32.14%。两组有显著差异,由此说明烫伤膏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烫伤膏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越早涂效果越好。且操作方便、价格低廉、不存在配伍禁忌,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惠兰.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74

[2]赵丹风.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机理及防治进展[J].护理研究,2001,10(15):286—288.

[3]韩少良.癌症化疗的毒副作用及处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18

表阿霉素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膀胱癌患者36例, 男24例, 女12例;年龄38~73岁, 平均 (56.5±4.5) 岁。纳入标准:36例研究对象皆为初始病例, 临床肉眼血尿, 皆符合膀胱癌临床诊断标准;伴有严重精神经病患者、孕期及哺乳期患者排除在外。分组情况:将36例患者随机纳为常规组和观察组, 每组18例。常规组男13例, 女5例, 平均 (57.2±4.8) 岁。观察组男11例, 女7例, 平均 (55.6±5.2) 岁。常规组与观察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分布比较均衡,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观察和分析价值。

方法:在本次研究中, 予以常规组传统手术方法治疗, 观察患者的具体肿瘤情况设计切除治疗方案, 病情较轻者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 病情严重的患者则进行膀胱部分切除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在切除前、切除术后的恢复期辅以表阿霉素治疗, 具体辅助治疗方案如下: (1) 第1阶段:术前3 d用表阿霉素50~90 m L溶于30~35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 1次/d, 1h/次, 对患者的膀胱进行灌注, 3 d后统计表阿霉素对膀胱癌的反应率, 对患者病情进行复检, 以确定表阿霉素对膀胱癌的有效反应率。 (2) 第2阶段:术后1次/周, 1 h/次, 用表阿霉素50 mg溶于50 m L0.9%氯化钠注射液中对患者的膀胱进行灌注, 连续灌注6次后改为30 d/次, 共持续12个月, 观察患者病情复发情况。

统计学方法:在本次研究中, 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SPSS 13.0数据包进行处理分析, 药物有效反应例数、复发例数皆为原始统计数据计数, 药物有效反应比例、病情复发比例等计数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存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表阿霉素术前治疗效果:观察组灌注3 d后, 11例患者有病情缓解表现, 表明表阿霉素对膀胱癌有61.11%的反应率, 其中4例 (22.22%) 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相对明显。此外在本次研究中, 患者皆同意手术治疗, 术前表阿霉素灌注期只有3 d, 因此单纯表阿霉素灌注对膀胱癌的确切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表阿霉素术后恢复效果:在经过手术切除治疗后, 我院对全36例膀胱癌患者进行了院外随访和复查, 以确定研究对象的术后恢复情况。随访结果: (1) 常规组术后膀胱癌复发7例, 病情复发率38.89%。 (2) 观察组术后膀胱癌复发2例, 病情复发率11.11%。因此, 观察组的术后病情复发率要明显低于常规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 见表1。

讨论

膀胱癌手术后, 患者易出现病情复发现象, 且有可能出现肿瘤恶化情况, 辅助性药物的使用已经成为领域讨论的关键问题。表阿霉素是蒽环类抗肿瘤药物阿霉素的衍生物, 它具有较强的渗透性, 可快速进入肿瘤细胞, 抑制核酸合成和有丝分裂, 降低机体的不良反应, 目前已广泛用于多种肿瘤的防治。在本次研究中, 对18例膀胱癌患者进行术前表阿霉素灌注治疗, 3 d后发现药物有效反应率61.11%。近年来, 国内王世禄等对30例未手术膀胱癌患者进行单纯表阿霉素灌注治疗, 治疗3个月后症状完全患者5例, 有效缓解17例, 总有效率56.67%[3]。此外, 在病情复发方面, 本次研究常规组有7例患者出现病情复发情况, 复发率38.89%, 而经过表阿霉素灌注的观察组仅2例复发, 病情复发率11.11%。这一研究结果与唐正严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不同的是在常规术后恢复中, 该项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病情复发率大约在50%, 考虑可能与研究对象例数有关, 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探究[4,5]。

综上所述, 在膀胱癌疾病治疗及复发预防中, 表阿霉素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且未表现出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进行更深入的临床讨论和探究。

参考文献

[1]王世禄, 罗俏.表阿霉素在膀胱癌治疗及复发预防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4, (19) :4291-4292.

[2]刘本春.单次腔内灌注表阿霉素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长期随访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4, 25 (6) :20-22.

[3]王伟高, 程一宁.表阿霉素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2, 23 (4) :25-26.

[4]江明友.表阿霉素单次膀胱灌注预防38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J].肿瘤学杂志, 2007, (6) :482-483.

表阿霉素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入选标准为:经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晚期乳腺癌患者,年龄18~75岁;KPS评分≥70分,预期生存期≥3个月,有可测量或可评价的肿瘤病灶,体检测量病变直径≥1.0 cm,CT或B超可测病变直径≥1.5 cm;肝功能测量值≤1.5倍正常值上限;血常规、肾功能和心电图在正常范围;入组前,至少1个月内未应用抗肿瘤治疗;患者知情同意。全组41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8(24~63)岁,中位KPS评分90(70~100)分,其中初治者18例,复治者23例。

1.2 治疗方法

多西他赛按70 mg/m2溶入250 ml生理盐水,第一天静脉滴注1 h,表阿霉素50 mg/m2,第一天静脉推注。在多西他赛给药前12 h、6 h分别口服地塞米松20 mg,给药前30 min给予苯海拉明40 mg肌肉注射和西米替丁300 mg静脉注射。应用多西他赛过程中,严密监测血压、脉博和呼吸,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化疗前常规给予托烷斯琼减轻胃肠道反应,化疗过程中定期复查血常规,血WBC<3.5×109,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每21 d为1周期,治疗至少2周期后进行评价。

1.3 疗效评价

按照WHO实体瘤近期客观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有效率(RR)为CR+PR,临床获益率(CBR)为CR+PR+SD,两周期后(含两周期)评价疗效,CR或PR于4周后进行确定。治疗1周期后出现明显进展者,作为早期进展病例,停止使用临床药品,但要统计疗效和毒性。同时,采用国际通用的卡氏评分(Karnofsky)评价生活质量,将治疗前后情况进行比较。

1.4 安全性分析

毒性作用按WHO抗肿瘤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分为0(无)、Ⅰ(轻度)、Ⅱ(中度)、Ⅲ(重度)、Ⅳ(威胁患者生命)5级。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 13.0,分类资料均以百分率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入选者41例,中位治疗周期为4(2~8)周,全部患者均按此方案要求完成了临床治疗,并可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其中CR 3例(7.3%),PR 21例(51.2%),SD 9例(22.0%),PD 8例(19.5%)。RR为58.5%(24/41),CBR为80.5%(3341)。初治患者RR为55.6%(10/18),复治患者RR为56.5%(12/2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KPS评分变化情况

治疗后KPS评分比治疗前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毒副作用

本组毒副作用以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最为常见,恶心、呕吐发生率为61.0%,其中Ⅲ~Ⅳ度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12.2%。末梢神经炎症发生率为58.5%,以Ⅰ~Ⅱ度为主。贫血、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减少主要为Ⅰ~Ⅱ度,Ⅲ度白细胞减少为17.1%,Ⅳ度白细胞减少仅为4.9%。其他常见的有脱发(46.3%)、疲乏(36.6%),一般反应较轻;腹泻、肝功能异常及心率失常发生率低。

3 讨论

目前乳腺癌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的观点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化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性已被普遍认知。多西他赛是新一代人工半合成的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理系通过作用于微管或微管蛋白系统,促进微管双聚体装配成微管,并且防止去多聚化过程,从而使微管稳定,阻滞细胞于G2和M期,抑制癌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增殖。多西他赛在细胞内浓度比紫醇高3倍,并且在细胞内滞留时间长。在体内试验中,对小鼠的结肠癌、乳腺癌、肺癌和卵巢肿瘤移植物等有效;对顺铂、足叶乙贰、氟脉心吮或紫杉醇耐药的细胞株,不产生交叉耐药。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以多西他赛为基础的辅助化疗方案,能提高早期乳腺癌的长期生存率,并降低复发的危险性[1]。表阿霉素与阿霉素相比,其对心脏骨髓毒性明显降低,抗瘤活性较高,其单纯对乳腺癌化疗的有效率达42%[2]。

本文结果显示,应用多西他赛联合表阿霉素对晚期乳腺癌进行治疗,其CR率为7.3%,PR率为51.2%,总有效率达58.5%,高于相关文献报道的单纯用多西他赛或表阿霉素治疗的有效率[2,3],表明这种联合用药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适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另外,本组联合化疗方案的主要毒性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其发生率较国外文献报道的发生率稍低[4],一般反应较轻。

综上所述,多西他塞联合表阿霉素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一种较好方案,尤其对复治患者,其具有初治患者相近的治疗有效率,同时其不良反应可以耐受,不影响化疗的顺利完成[5]。因此,我们认为多西他赛联合表阿霉素是晚期乳腺癌的有效解救治疗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的观察应用。

参考文献

[1]Nabholtz JM,Resse DM,Lindsay,et al.Evidence of for the use of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J].Int J Clin Oncol,2002,7(4):254-264.

[2]阿明,廖衡,何鞭蓉,等.艾素联合表阿霉素治疗乳腺癌30例疗效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15):1404.

[3]王子平,孙燕,张湘茹,等.多西他赛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6,28(6):468-470.

[4]Ahn JH,Kim SB,Sohn HJ,et al.Docetaxel and cisplatin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atints with previous exposure to anthracyclines[J].Breast,2005,14:304-309.

表阿霉素 篇5

关键词:表阿霉素,多西他赛,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

临床中, 乳腺癌是较为常见恶性肿瘤, 最近几年以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 化疗有着重要作用, 选取合理化疗方案对临床治疗产生直接影响。多西他赛属于紫杉类抗肿瘤药物, 经干扰细胞有丝分裂以及分裂中细胞功能起到抗肿瘤效果。表阿霉素、多西他赛是治疗乳腺癌较为有效药物, 在乳腺癌化疗方案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分析表阿霉素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 进而评估其安全性, 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从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6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 所有病例均为女性, 年龄为25岁~65岁, 平均为 (46.45±1.45) 岁, 其中33例复治, 27例初治。在接受治疗以前, 1个月内并未采取抗肿瘤有关治疗;肝功能测量值<1.5倍正常值上限;患者心电图、肾功能以及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内;通过细胞学检查或者是组织学检查, 生存期预期>3个月, Karnofsky评分>70分, 存在可评价或者是可测量的肿瘤病灶, 经B超或者是CT检查显示, 病灶直径>1.5cm, 体检中其测量结果显示, 病灶直径>1.0cm;所有患者均知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表阿霉素联合多西他赛治疗, 0.9% 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70mg/m2多西他赛 (国药准字302H60401, 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第一天, 静脉滴注1h;50mg/m2表阿霉素 (国药准字X20000496,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 第一天, 静脉推注。多西他赛在给药6h、12h以前, 需口服20mg地塞米松, 在给药30min以前, 静脉注射300mg西米替丁针、肌肉注射40mg苯海拉明针。在使用多西他赛期间, 对患者呼吸、脉搏以及血压等进行严密监测,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在采取化疗以前, 给予托烷斯琼, 减少胃肠道反应;化疗期间, 对血常规进行定期复查, 血白细胞<3.5×105, 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一个周期为21d, 2周期治疗以后, 评价疗效。

1.3安全性评价

根据WHO抗肿瘤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评价毒性作用[3]。具体分为0度, 无毒副作用;Ⅰ度, 轻度毒副作用;Ⅱ度, 中度毒副作用;Ⅲ度, 重度毒副作用;Ⅳ度, 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1.4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参照WHO实体瘤近期客观疗效标准。具体分为CR (完全缓解) 、PR (部分缓解) 、SD (稳定) 、PD (进展) 。RR (有效率) = (CR+PR) /总病例数×100%;CBR (临床获益率) = (CR+PR+SD) /总病例数×100%。疗效评价为2周期以后, 4周后明确PR或者是CR。1周期治疗以后, 有明显进展患者, 即为早期进展, 临床药品停止使用, 但需要对其毒性与疗效进行统计分析。

1.5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 计数资料χ2检验, 例 (%) 表示, 计量资料t检验, x±s表示,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评价

本组60例患者中, 治疗周期为2~7周期, 平均为4周期, 所有病例均根据这一方案完成治疗, 并评价其不良反应与疗效, 其中13例PD (21.67%) , 14例SD (23.33%) , 28例PR (46.67%) , 5例CR (8.33%) , CBR为78.33% (47/60) , RR为55.00% (33/60) 。复治病例有效率为58.33% (35/60) , 初治病例有效率为56.67% (34/60) , 两组无明显差异, χ2=0.034,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2.2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脱发、腹泻、血小板降低以及疲乏等,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0%、98.33%、95.00%、91.67%、90.00%。详见表1。

3讨论

临床中, 乳腺癌属于全身性疾病, 在其综合治疗中化疗有着重要作用。表阿霉素是一种抗生素类的抗肿瘤药物, 其作用机制主要为在DNA核碱对之间嵌入, 对转录过程进行干扰, 对m RNA形成产生阻止, 对RNA与DNA合成起到抑制作用, 对比阿霉素, 其疗效较好, 对心脏影响小。多西他赛属于新一代人工半合成抗肿瘤药物, 作用机制主要是经微管蛋白系统使得微管双聚体装配成为微管, 避免去多聚化, 稳定微管, 对细胞产生阻滞, 使其处于M与G2期, 对细胞增殖以及有丝分裂进行移植;在细胞浓度方面, 高于紫杉醇, 同时细胞内所滞留的时间比较长。相关研究显示, 将多西他赛作为基础化疗方案, 能使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得到明显提升, 使其复发危险性得以降低。晚期乳腺癌治疗中, 采用多西他赛联合表阿霉素, 能明显减少血液系统毒性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60例患者中, CBR为78.33% (47/60) , RR为55.00% (33/60) 。复治病例有效率为58.33% (35/60) , 初治病例有效率为56.67% (34/60) , 两组无明显差异 (P>0.05) 。其有效率明显高于文献中单纯应用表阿霉素、多西他赛, 这说明采取联合方案, 能使临床疗效得到明显提升。此外, 本组中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脱发、腹泻、血小板降低以及疲乏等, 通常不良反应比较轻, 也不排除是由于使用剂量所引起的。总而言之, 对晚期乳腺癌患者采取表阿霉素联合多西他赛治疗, 安全有效, 患者对不良反应均能耐受,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但受到病例数量影响, 对于联合方案疗效仍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田迎霞.国产多西他赛联合表阿霉素治疗晚期乳腺癌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9 (9) :112-115.

[2]龚乐明.多西他赛联合吡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 12 (1) :145-147.

[3]秦新宪, 刘蕾, 张艳君, 等.多西他赛联合表阿霉素4周期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59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11 (7) :176-179.

[4]孟丽辉.多西他赛联合希罗达治疗蒽环类耐药性晚期肺癌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8 (5) :179-182.

表阿霉素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80例,均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于化疗前均经由全身骨扫描、X线胸片、肝脏B超、血液学分析等检查排除严重肝、心、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等患者,年龄27~74岁,平均(48.56±2.45)岁;Karnofsky计分>80分;TNM分期:Ⅱb期20例,Ⅲa期35例,Ⅲb期15例,Ⅲc期10例;肿瘤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52例,髓样癌6例,小叶癌15例,黏液性腺癌7例;组织学分级:1级17例,2级59例,3级4例。

一般方法:在第1天静滴75 mg/m2表阿霉素;第2天持续60 min静滴75 mg/m多西他赛,以21 d为1个周期,持续4个周期。化疗期间予以粒细胞集刺激因子、甲氧氯普胺、托烷司琼、西咪替丁等药物治疗与营养支持治疗。化疗前天与化疗第1天口服4 mg地塞米松,次/d。4个周期后进行手术治疗。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参照NCI抗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分级标准[1],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执行WHO实体瘤近期疗效标准,评估临床疗效:(1)CR(完全缓解):肿瘤全部消失;(2)PR(部分缓解):肿瘤垂直直径×肿瘤最大直径降低>50%;(3)SD(稳定):肿瘤垂直直径×肿瘤最大直径减少<50%;(4)PD(进展):肿瘤垂直直径×肿瘤最大直径上升>25%。总有效率=部分缓解率+完全缓解率。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疗效:所有患者接受上述治疗后临床有总效率93.75%(75/80),其中完全缓解32.50%(26/80),部分缓解61.25%(49/80),稳定6.25%(5/80),进展0。结束4个疗程化疗后21 d左右接受手术治疗。与治疗前比较,新辅助化疗后TNM分期出现降期趋势(P<0.05),见表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在新辅助化疗中,部分患者出现心脏毒性、血小板减少、脱发现象,未发现Ⅳ度不良反应,利用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行升白细胞支持治疗后好转,见表2。

讨论

目前,临床诸多研究资料证实,新辅助化疗能将微转移灶完全消除,实现肿瘤降期与降期目的,已成为局部进展期乳腺癌临床治疗中的一项常规策略。新辅助化疗能有效检验化疗方案效果,无效时可及时进行调整,降低化疗盲目性;肿瘤较大且无法行保乳手术者化疗后可获取保乳条件,增强保乳率,保证患者生存质量。

据有关研究提示,新辅助化疗可缩小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肿瘤,提高肿瘤根治切除率,总有效率可达80%左右。另有相关研究提示,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可增强切除率,并提升了保乳手术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且能预防局部血行转移[2]。目前,诸多大型国际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提示,应用含蒽环类药物开展新辅助化疗方案可促使总体缓解率达80%以上,而本文ET方案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93.75%,与其结论一致[3]。而本文研究发现,80例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93.75%,TNM分期较治疗前显著降期,不良反应多为心脏毒性、胃肠道反应等,通过对症及升白细胞支持治疗后可自行消失。究其根源,表阿霉素属于蒽环类半合成抗癌药物,其抗肿瘤活性高,心电图异常、心律失常等心脏毒性及胃肠道反应、脱发等较阿霉素低,与紫杉醇类等化疗药物联用,临床疗效颇佳。而多西他赛属于半合成紫杉类抗癌药物,以微管为靶点,可改善细胞内微管聚合,稳定微管,实现抗肿瘤目的。两者药物联合,可实现抗癌目的。

摘要: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表阿霉素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7月10日-2014年1月10日收治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93.75%,完全缓解26例,部分缓解49例,稳定5例,进展0。结论:替多西他赛+表阿霉素方案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多西他赛,表阿霉素,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参考文献

[1]黄伟炜,郑弘宇,陈强,等.紫杉醇脂质体与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对照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25(3):235-238.

[2]尼杰.TAC方案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原代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

表阿霉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68例, 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均首次接受治疗;年龄35~72 (46.32±5.27) 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空心针穿刺活检, 同时结合影像学诊断及病理检测等确诊为晚期乳腺癌;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5例, 浸润性小叶癌16例, 髓样癌10例, 硬癌7例;根据国际抗癌联盟1997年制定的乳腺癌分期标准及AJCC (修订版, 2002年) TNM分期:Ⅱb期45例, Ⅲa期13例, Ⅲb期10例。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 2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第1、2天给予表阿霉素40mg/m2静脉滴注, 在治疗第1天同时给予紫杉醇175mg/m2持续3h静脉滴注, 连续治疗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第1、8天给予环磷酰胺500mg/m2静脉滴注、表柔比星75mg/m2、5-氟尿嘧啶 (5-Fu) 500mg/m2, 连续治疗4个疗程, 每个疗程间间隔3周, 对2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毒性反应进行观察, 并给予针对性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对2组患者原发病临床治疗效果及毒性反应进行观察。

1.3 疗效判定标准

效果评价根据超声检查、CR数字化乳腺高频相靶检查、粗穿刺针组织学病理检查结果等, 并参考WHO实体瘤的治疗评价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完全缓解:影像学检查下显示所有病灶均消失;部分缓解:病灶缩小至少在50%以上;稳定:病灶体积缩小25%~50%之间;进展:出现新的病灶或者病灶扩大>25%。总有效率= (完全稳定+部分缓解)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所有治疗方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5% (25/34) 高于对照组的52.9% (18/3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毒性反应

2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脱发、心脏毒性、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关节酸痛等, 其中观察组患者毒性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大部分乳腺癌患者确诊时癌细胞已转移, 而伴随微转移灶、局部肿块过大、腋下淋巴结融合固定等患者, 手术切除难度较大, 部分病灶难以切除, 同时术后预后较差, 因此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2]。新辅助化疗又为诱导化疗, 是在手术、放疗等基础上进行的全身化疗, 能有效降低癌组织病理分期, 降低手术操作难度, 提高保乳术的成功率, 有效杀死部分微转移灶内癌细胞, 从而对术前癌细胞的分裂活性进行有效抑制, 阻断化疗耐药性及术后癌细胞转移[3]。目前临床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尚无统一标准, 常采用CAF、CMF、CEF等方案。本文采用表阿霉素为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 能够对癌细胞DNA聚合酶发挥作用, 阻断其核酸的合成, 实现良好的抗癌作用。紫杉醇能够诱导并稳定微管聚合, 影响分裂期细胞的功能, 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从而生成抗肿瘤血管。本结果示,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 , 患者化疗期间出现的毒性反应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由此可知, 表阿霉素联合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临床效果显著, 安全性较高, 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汪全新.表阿霉素联合紫杉醇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12) :174.

[2] 刘志洋.新辅助化疗TE与CEF方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华乳腺病杂志, 2009, 2 (1) :18.

上一篇:工程造价的管理下一篇:经济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