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2024-06-09

安全用药不良反应分析(精选12篇)

安全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篇1

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高血压是引起老年患者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如果血压得不到及时控制,会造成病情恶化,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老年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常见药物主要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α1受体阻滞剂[1],临床研究表明,以上常见降压药在服用过程中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203例的用药情况,分析高血压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6月-2015年7月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20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18例,女85例;年龄60~78岁,平均(68.4±4.8)岁;病程1~15年,平均(8.3±1.3)年;平均收缩压(SBP)140~180 mm Hg,舒张压(DBP)90~110 mm Hg。203例患者均长期服用降压药,应用史≥6个月,排除精神异常、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者。

方法:采用ADRRMS软件统计不良反应病理报告,分析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并针对药物不良反应总结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结果

20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不良反应病例报告20例,其中低钾血症4例,咳嗽4例,头晕、头痛、恶心3例,低血压3例,水肿2例,支气管痉挛2例,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2例,经针对性治疗均好转或痊愈。利尿剂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0.0%,β受体阻滞剂不良反应发生率11.1%,钙离子拮抗剂不良反应发生率8.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11.9%,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不良反应发生率6.7%,α1受体阻滞剂不良反应发生率10.0%,以上几类降压药物的应用均存在不良反应,见表1。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增高,高血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时危及患者的生命。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高达1.6亿,成为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人体器官的病变,尤其对老年患者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大约40%的冠心病和80%的脑血管意外都与血压异常升高相关[2],若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病变,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高血压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目前临床上老年患者使用的抗血压药物类型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种: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α1受体阻滞剂。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患者应用利尿剂类药物,会出现低钾血症,这是由于长期大剂量应用造成患者电解质紊乱、糖及脂肪代谢异常,严重时还会对肾功能造成影响;β受体阻滞剂会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率和心血,不良反应表现为支气管痉挛、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通过抑制Ca2+内流,使小动脉得到扩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其不良反应表现为头晕、头疼、恶心、水肿等,但都不严重,是适合老年人长期应用的抗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抗压药能够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降低血管阻力,从而有效地抑制外周和组织中的ACE,使血压明显下降,其不良反应小,一般以咳嗽、低血压等为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抗压药的起效缓慢,不良反应小,一般表现为咳嗽、头晕、头疼等;α1受体阻滞剂类抗药物能够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α1受体,使小动脉及静脉进行舒张,降低外周阻力,其主要不良反应为头晕、头痛、恶心、低血压等[3]。

高血压常见药物的安全合理用药:降压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造成老年患者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掌握常见降压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老年患者的个体状况进行深入了解,指导患者进行长期的合理用药,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见老年降血压药物的禁忌证与适应证如下[4,5]:利尿剂类降压药是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最佳药物,尤其是敏感性高血压,小剂量应用的不良反应小,禁忌证为合并高血脂、糖尿病或肾功能减退、合并痛风者。β受体阻滞剂抗压药主要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等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特别是静息时心动过快者,禁忌证为合并哮喘、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等。钙离子拮抗剂降压药的适应证较广,高盐饮食患者及饮酒的高血压具有显著疗效,且长期应用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压药的禁忌证为合并肾动脉狭窄者,主要适用于合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病、糖尿病等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压药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相似,但不能用于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除伴有前列腺肥大或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一般较少应用α1受体阻滞剂降压药。

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各类降压药首先应熟悉其适应证、禁忌证及药物不良反应,根据实际病情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的安全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方法: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203例,统计不良反应病理报告,总结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安全合理用药。结果:20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20例,其中低钾血症4例,咳嗽4例,头晕、头痛、恶心3例,低血压3例,水肿2例,支气管痉挛2例,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2例,经针对性治疗均好转或痊愈。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各类降压药首先应熟悉其适应证、禁忌证及药物不良反应,根据实际病情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合理用药,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刘春霞.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5):125-127.

[2]刘奎星.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10(2):56-58.

[3]陈昌福,张秀浪.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J].海峡药学,2012,24(9):266-267.

[4]王莹,郑英丽,王冉冉.75岁及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抗高血压药使用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3,13(1):20-22.

[5]张丽.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合理应用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21(1):203-205.

安全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篇2

【关键词】 合理的用药 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情况下他们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 药品因素(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 其他因素(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2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2.3 肝脏毒性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2.4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2.5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2.6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7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5.1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5.2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5.3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5.4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5.5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5.6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较长时间以来,许多人都片面地认为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但近年有关中药毒副反应的问题突现,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呈大幅上升趋势,因此,中药安全无毒的旧观念必须改变。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视和客观评价,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1.1 超量使用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自行加量服药。实际上,由于超剂量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1.2 个体差异

患者的体重、性别、体质各不相同,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往往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其中女性药物不良反应比男性多,婴幼儿、老年人不良反应比青壮年多。

1.3 药物自身因素

某些中药本身就含有有毒成分,不良反应出现较多,如附子、川乌、大黄、细辛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导致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中成药的包装说明不明确,中药被农药污染或变质,假冒伪劣品种的混杂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

1.4 人为因素

如果药不对证,用药就适得其反。盲目用药,对其药性不详,或未仔细阅读说明书,或迷信偏方、秘方,或盲目长期应用某一味中药,或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等,都是人为造成的不良反应,使机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1.5 剂型因素

中药组成成分复杂,每味中药就含有多种成分,有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加之中药注射剂提纯程度不够或杂质过多常引起不良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如清开灵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等引起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

提高中药安全应用的途径

2.1 加强管理

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合理用药外,还应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模式;严格规范药品说明书的管理,避免因商业利益回避不良反应、禁忌等警示性内容;大力宣传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认识和意识。

2.2 保证药品质量

与药品质量相关的各环节,都应严格地科学管理。药品的来源、炮制加工、调配、制剂应有具体的规程,同时要有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安全质量标准,以确保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

2.3 合理用药

临床医师应熟悉中药的性能主治、用法用量,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病人应遵从医嘱,不要擅自增加剂量,延长疗程。

2.4 加强监测工作

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必须正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存在,及时反馈中药不良反应信息,减少漏报率。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讨论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篇3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63-01

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尽可能少地出现不良反应(ADR)。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地使用药物。

1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因此,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药品因素:①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即可能成为不良反应。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②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③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④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⑤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剂量掌握不当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患者自身的原因:①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②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③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④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其他因素:①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②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③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可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④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3 如何判断药品不良反应

3.1 从时间判断。药品的不良反应都是在服用药品一段时间后才表现出来的,表现出症状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立刻就能表现出来,有的隔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才表现出不良反应的症状。在此期间,如果出现什么异常情况要有所警惕。

3.2 从表现出的症状判断。服用药品后,如有不良反应,人体的部分器官会表现出异常情况,这种情况不同原有的疾病症状,有的患者服用药品后会出现胸闷气短,严重的甚至表现为休克,有的会表现出组织水肿或者红肿的不良症状,这些都是从症状上表现出来的不良反应,这些都要引起患者的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救助措施。

4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买药,都是不恰当的。(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与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停药就诊,不要轻易的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的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的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2]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3.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篇4

1 抗生素滥用所致地药物不合理应用

目前,抗生素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而在ADR中尤以抗生素引起者位居首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69%、二级医院为70%、一级医院为91%。抗生素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地急剧上涨,同事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后果 ;在临床上,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系统、全面地了解,使用得盲目性行业内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一起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由于耐药菌感染而使用抗生素无效所引起。抗生素滥用得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 ;在微观上会对患者得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菌群,正常下它们互相制约,达到一种平衡,而抗生素的滥用就可能对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坏,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虚而入致二重感染甚至引起患者死亡 ;而临床医师缺乏正确抗菌药物知识,缺乏正确药品信息获取途径、缺乏全面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此外,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疼闹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地发生。由此可见,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药师、患者、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 导致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

2.1药品因素

(1) 药物本身作用 :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就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其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则引起失眠。(2) 不良药物作用 :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3) 药物质量 :生产过程中混人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4) 药物的剂量 :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 剂型的影响 :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患者自身原因

(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例约为3 :2 ;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 年龄 :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比成年人不同,系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故易发生不良反应 ;婴幼儿肌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物比较敏感也容易发生不良反应。(3) 个体差异 :不同人种对同一种药物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 疾病因素 :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 :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都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 :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积蓄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 :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6% ;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 ;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4)减药或停药 :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3 安全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做为药品消费者,要做到安全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就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有效性,而对药品地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常常误导消费者 ;(2)不要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 , 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自己到药店买药,这些都是不恰当的 ;((3)严格按照规定地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造成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地一个重要原因;((4)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有临床医生诊断治疗 ;若服用药品后出现可以的不良反应,不可自行轻易地下结论,药由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得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目前,国家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检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得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抱着无病不随便用药、有病药要合理用药、正确对待药品不良反应的态度,正确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的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的用药。

摘要: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得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目前,国家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检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得各种危害。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论文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收集年3月至12月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68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最小3天,最大16岁。其中新生儿2例,1个月至2岁8例,3~5岁11例,6~12岁19例,13~16岁28例。给药途径主要以静脉给药为主,占49例,口服13例,肌内注射6例。

1.2判断标准采用卫生部ADR监测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0,ADR的临床表现参照药品说明书及i新编药物学》H。病情转归的判断指标:治愈为本次不良反应经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后的结果;好转为本次不良反应经治疗后明显减轻;后遗症为本次不良反应经治疗后,未能痊愈而留有永久的或长期的生理功能障碍。

2结果

在68例ADR患儿其中治愈58例,好转7例,死亡1例,后遗症2例。结果显示,在所分析的ADR患儿中多数不良反应在停用可疑药品并给予相应治疗后均可治愈或好转,有少数不良反应严重者出现后遗症甚至死亡。

引起ADR的药物共涉及39个种类,其中抗菌药物有21种,居首位,合并用药者12例。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消化系统(41.2%)、皮肤及其附件(25.0%)。

3讨论

近年来,儿童临床用药及药物安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与成人相比,儿童面临更大的治疗风险。

因儿童体液占体质量比例较成人偏高,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对药物的氧化、水解作用较弱,肾脏排泄功能不足等,均可导致儿童体内药物存量增大、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使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导致ADR的发生。有报道认为,儿童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对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体内药物代谢相对成人较慢,药物很容易进入血-脑脊液屏障造成ADR,同时儿童用药安全性问题对于以后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随着对儿童生理、发育和行为因素的了解,发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药物在患儿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而且,儿童对药物的代谢与成人不同,并将会引起与成人不相同的.ADR6-。

3.1发生的原因引起ADR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为因素,二是个体因素。人为因素及可以尽量避免,如用药剂量问题、皮试问题、用药前注意了解患儿有无过敏史、合并用药时注意药物配伍,即可减少ADR发生。而患儿的个体差异引起的ADR虽然难以预防,但对于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应加强ADR监测。

3.2抗菌药物与合并用药目前药物种类的增多和联合用药的广泛应用,用药频率高,致儿童ADR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有研究表明国内儿童ADR的平均发生率为5.8%~15.5%,国外为10.0%,其中抗菌药物ADR发生率可达60.0%。由表1可知,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有21种,占药物总数的53.8%,与报道相符。滥用抗菌药物或合并用药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给患者带来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增加耐药菌株的产生。本组资料中合并用药引起的ADR占12例,虽然不能确定合并用药和ADR之间的关系,但有资料显示0合并用药种数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用药种类越多,越容易发生ADR。

因此,应尽量避免合并用药,减少用药种数。

3.3给药途径本研究资料的ADR有49例是静脉给药,占ADR例数的72.1%。采用静脉给药可通过血液循环迅速到达靶器官发挥治疗作用,同时由于药物直接迅速进入人体,无肝脏的首过效应,且静脉给药产生ADR的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微粒、药品质量、输液环境、护理操作水平等,这都是静脉给药容易发生ADR的原因。因此,临床用药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尽量选择口服给药或肌内注射。

有学者报道,在儿童ADR中,经静脉给药者占,在严重ADR中,经静脉给药者占30.8%。建议儿童临床用药时,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滴注。

主要临床表现,ADR以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见,与有关报道—致,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①消化系统损害和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易于区别于原发疾病;②很多药物本身就是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人体后易引起变态反应,不仅会出现皮肤局部症状,有的还会引起寒战、高热等全身表现。本组1例死亡原因是患儿曾有过药物过敏史,在使用鱼腥草注射液后发生药物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中药引起儿童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为中药成分复杂,稳定性差,且儿科使用中药的安全性研究较少,缺乏儿科使用中药用药指南。

以后应加强对中药在儿科中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为儿童安全用药提供有力的数据和依据。

临床在用药过程中应权衡利弊,判断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充分考虑儿童与成人生理结构上的差异产生特殊性与复杂性的药物作用91243。同时加强和指导家长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如何区别餐前、餐后、空腹或睡前服用及哪些药物不能与果汁饮料或其他食品同时服用,哪些药物不能压碎服用等,通过对家长开展药物安全教育可以适当减少ADR的发生。对于一些治疗窗口窄的药物,药师可以通过儿童体质量、体表面积或药动学参数计算给药浓度,根据患儿临床特点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通过开展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从而使药物疗效达到最安全,使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门诊合理用药分析及不良反应 篇6

【关键词】 合理用药;不良反应;病理;最佳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8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501-02

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药物的正常使用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意外反映导致人体的不适。[1]人体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体对药物副作用产生反应。第二,人体对药物的毒性作用发生反应。第三,药物具有致癌反应。第四,用药具有后遗症。第五,一些人们在用药之后有特异性反映。而造成以上集中反应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用药的剂量有问题。另外一种是人体本身产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下面本文将对药物合理运用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 药物的合理运用分析

药物的合理运用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加强药物管理 对于药物的管理,相关管理层应该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要进行检测,加大力度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现象发生。此外,检测部门还要对药物进行说明,说明要严格按照药物的用药量、禁忌症、副作用等情况进行完整的编写,不能够有所隐瞒,以便于人们对于该药物使用的认识。

1.2 政府要加强对药物质量进行检测 对于药物质量检测方面,政府应从生产药物的企业开始检测,包括要严抓药物的生产、包装、检验、存放等各个环节,从细节上保证药物的质量。

1.3 药方当中要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用药现象要及时加以阻止。此外,医院医生必须要积极配合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并要求正确地掌握抗生素的相关知识以及对抗生素的使用量。

1.4 对于用药方面要深入进行临床药学工作 在用药方卖弄,医院一定要做好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对药剂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用药方案的调整、对用药量的抓取、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用药。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医务人员通过不断地学习,及时了解到用药的正确性,避免错误用药的现象出现。

1.5 要树立管理人员的服务概念 针对用药的合理性,医院一定要做好积极的措施,保证病人用药的合理性。医院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学术上的论坛交流会,讲述有关药物安全性问题,将药物的信息公开,让患者更全面地了解药物的相关情况,进而提高用药水平。此外,药物的管理人员也一定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概念,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2 病人用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病人在用药的过程当中会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导致病人的死亡。针对病人用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现状,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2.1 药物自身存在副作用等因素 第一,有一些药物会存在药性和毒性相并存的情况,这种情况大多数发生在医护人员对药物进行研究之后。例如,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病的时候,有一些医生使用麻黄碱药物进行治疗,因其药物具有平喘的疗效。然而,麻黄碱却还有另外一种效用——兴奋。因此,如果不注意用药量的话,很容易会导致病人产生失眠的症状。第二,在进行使用药物的时候,会产生副作用。比如说,一些感冒患者在使用速效胶囊的时候会出现昏睡的现象。第三,有一些药物,因为其处理技术出现问题,导致了一些药物出现杂质,这些杂质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当杂质过多的话还会导致患者的死亡。因此在进行配药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2]第四,一些药物的配伍不正常。患者长期使用这种配伍的药物之后,就会容易堆积毒素,造成药物性中毒的现象。

2.2 治疗对象的身体差别 身体上的差异性也是导致用药后反应不良的原因。其特点如下:第一,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男性要比女性少。第二,儿童和老人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比成年人要多,其原因是,老年人和儿童的新陈代谢比成人要慢,且他们的身体机能比成人要差。第三,不同人的身体状况各不相同,对于药物的反应不一样。

2.3 医院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用药不正确 目前,医院的药物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了药物监督的力度不够。对医院医师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一些医师的用药技术不过关。在部分医院,医师和药剂师几乎都不参加药物分析会议,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于门诊用药的不重视。

2.4 抗生素的滥用问题严重 在使用抗生素方面,我国存在着很不合理的现象。在医院,无论是病症较轻或重症病人,多少都会用到抗生素,造成抗生素滥用的现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道,我国是世界上抗生素药物使用最多的国家,对人体健康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其主要体现为一些感冒病患者,医护人员没有对其进行确诊,滥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这样会导致了患者的疾病没有得到针对性的诊治,反而会有几率让患者体内的病菌产生变异,让其具有抗药性。这样,不但不能够治好患者的病情,还会导致菌群的失调,导致了患者的疾病加深,治疗时间也要相對延长。

2.5 一些医院为了谋求利益,滥用价格较高的药物 目前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滥用一些价格较高的药物。这样片面性地使用药物,导致了一部分患者用药的不正确,在用药之后出现不良反应。此外,一些医生的水平有限,在开药的时候出现了有一定的片面性,损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3 结束语

合理用药对于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进行开方、用药,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国家必须要建立一套健全的用药制度,让医护人员遵守用药规则。[3]同时要增强他们的专业性,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另一方面,患者也要做到客观实际地进行用药,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合理地进行用药。

参考文献

[1] 冯云伟.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06):684-685.

[2] 王星翘.门诊合理用药分析[J].医学信息,2011(05):3002-3003.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浅析 篇7

1 滥用抗生素, 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在我国, 实际临床工作中抗生素的滥用现象比较普遍。有资料显示, 在我国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使用率非常高, 一级医院约为90%, 二级医院约为80%, 三级医院约为70%[3].滥用抗生素不仅导致药品使用过多、医疗费用上涨, 也给疾病治疗带来严重的后果。当前, 有些医生盲目地使用抗生素, 选择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 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或同时应用几种抗生素, 致使产生大量耐药菌株, 感染性疾病越来越难以控制。临床上严重感染者的死亡, 多是因为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导致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中位居首位的是抗生素, 在上呼吸道感染中, 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 但在治疗中却应用大量抗生素[4]。滥用的结果不仅增强了细菌的耐药性, 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 而且也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 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导致用药错误的主要原因:一是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 特别是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二是获取正确的药品信息困难, 还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发布不及时等因素。

真正实现合理用药, 需要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配合协作。

2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可以有效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ADR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 并且难以预测和控制。主要包括药品的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2.1 药品的因素

(1) 药品的本身作用:在药物治疗作用以外的作用可能是有害的, 如:阿托品治疗多汗症时, 口干成为明显有害作用。 (2) 不良的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的某些组织器官有损害, 如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会导致体内菌群失调。 (3) 药物的质量问题:保管不当或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都会污染药物, 从而导致药物不良反应产生。 (4) 药物的剂量:过大的用药量, 可能发生中毒反应, 甚至导致死亡。 (5) 剂型的影响:剂型不同的同一药物, 在体内的分布吸收也会不同, 即生物利用度的不同, 如不掌握剂型对应的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 患者的自身原因

(1) 性别:在药物性皮炎中男性要比女性多, 比例约为1.5∶1;而粒细胞减少症, 女性则比男性多。 (2) 年龄:成年人对药物反应与儿童、老年人不同, 老年人、儿童体内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 因此易发生不良反应;由于婴幼儿机体尚未发育成熟, 某些药物吸收率高、代谢慢, 易发生蓄积中毒[5]。 (3) 个体的差异: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由于人种不同而有所差异, 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可能不同。 (4) 疾病的因素:肝、肾功能的减退, 可增强或延长药物作用, 易引起不良反应。

2.3 其他的因素

(1) 用药不合理:误用、滥用或处方配伍不当等, 都可能发生不良反应; (2) 长期用药:长期用药不良反应率高, 可以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 (3) 合并用药:合用2种以上药物,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 合用6种以上药物,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合用15种以上药物,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 (4) 擅自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会引起不良反应。例如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停用或减药过速时, 会产生反跳现象。

3 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 遵从医嘱用药, 应用非处方药尤其是抗生素, 要有明确诊断, 要足量、足疗程; (2) 注意药品不良反应, 长期或大量应用药物要定期检查身体, 如抗结核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 (3) 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和轻信药品广告, 对症的药品才有疗效, 擅自用药可能延误治疗; (4) 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 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 不得自行增加剂量, 尤其是一些常用药物; (5) 用药后如果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 应立即停药并就诊, 由医生诊断治疗。

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 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因此, 医务人员要更新药学知识, 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 对各种疾病明确诊断、对症用药。患者要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 遵从医嘱, 确保正确服用和保管药物, 安全、有效地合理用药,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年卉, 林国生, 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经验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2 (2) :143-144.

[2]戴自英.实用抗生素学[M].第3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56.

[3]刘振声, 金大鹏.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0:314.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篇8

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很少有医生对抗生素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生素时不加思考,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1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

2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

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3 怎样做到安全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都是不恰当的。(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4)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这里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

浅谈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安全 篇9

1从药物疗效方面考虑

为了尽快治愈患者, 应选择疗效高、毒性小、应用方便、价廉易得的药物。如抗生素, 没有一种抗生素能抵抗所有的细菌, 只有在所治疗疾病经证明或临床表现是相应的感染时才能应用。如治疗百日咳, 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均有效, 但氯霉素最好, 故作首选药物。而剧烈的疼痛可引起休克, 若能及时应用镇痛药, 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还能防止休克的发生, 故在医疗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应用。

2从药物的不良反应方面考虑

大多数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不良反应。由于副反应是药物的固有药理作用, 经常伴随治疗而产生, 如阿托品解除胃肠绞痛时出现口干、舌燥现象。而有的副反应是可以消除的, 如麻黄素治疗哮喘时同服巴比妥类催眠药可以消除其引起的失眠症状。有的药物虽然疗效好, 因为能引起不良反应而在选药时不得不放弃, 而选择效果稍差、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

2.1 抗生素

抗生素药物是指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 为了生存竞争的需要, 产生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抗生素问世以来, 在抗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不断出现用药的盲目性、习惯性和不合理性, 产生了细菌的多重耐药和致病力增强。尤其是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抗生素, 可使那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 正常菌群被破坏, 从而引起二重感染。如四环素、头孢菌素、氯霉素等, 可引起细菌间正常菌群平衡破坏, 出现白色念珠菌及抗葡萄球菌的繁殖, 引起继发性二重感染, 如鹅口疮、霉菌性阴道炎等真菌感染。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混于同一输液瓶中滴注, 则可能产生配伍问题, 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前者可抑制后者代谢而导致中毒, 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与胃动力药, 如普瑞博斯联用, 亦可抑制后者的代谢, 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喹诺酮类、硝苯咪唑类药物与治疗脑血管药物并用, 可诱发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患者的神经障碍等等。这些同类药物合用, 抗菌谱不扩大, 抗菌药理作用不增强, 副反应却增大, 故不宜合用。以上是滥用抗生素所造成的药害, 必须做到正确选择, 合理用药。

2.2 解热镇痛药

由于解热镇痛药中多数是家中常备的, 人们可以不经过医务人员的处方, 而直接在药店买来应用, 因此滥用现象也较为普遍。如阿司匹林口服对胃肠道有刺激症状, 可诱发胃溃疡导致出血和穿孔。长期服用对凝血系统有影响, 形成凝血障碍, 延长出血时间, 还会引起缺铁性贫血、肾炎、肾小球和肾乳头坏死等症, 剂量过大时出现耳鸣、耳聋、头痛、头晕、听力下降等症状。服用安乃近有时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过敏反应, 有时还出现大汗淋漓、体温下降过快而引起的虚脱等副作用。而去痛片它的主要成分含有非那酊和氨基比林, 长期服用含有非那酊制剂的药品, 易使血红蛋白形成高铁蛋白, 使血液的携氧力下降, 引起紫绀反应, 还可产生依赖性, 同时还可以引起溶血性贫血, 并对视网膜有一定的毒性。如感冒通导致肾损害进而引起血尿的情况在儿童中居多, 这是因为儿童的肾脏发育不完全, 容易对其造成危害。曾有报道1例2岁10个月男童过量服用感冒通 (14粒) 致全身出血, 最后因呼吸、心脏衰竭而死亡[1]。

2.3 糖皮质激素

随着激素疗法的进展,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广泛, 超生理量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抗感染、抗过敏和抑制免疫反应等多种药理作用, 常被用于治疗各类应激反应、免疫性疾病和炎症状态, 但是不适当的使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甚至危及生命。曾报道有4例分别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右颌下急性蜂窝组织炎”、“上呼吸道感染”、“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因治疗中滥用激素而死亡[2]。由于长期使用激素, 机体防御机能下降, 引起水、盐、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紊乱, 表现为向心性肥胖、痤疮、多毛、无力、低血钾、浮肿、高血压、糖尿病等库欣综合征[3]。在患慢性消化性疾病过程中, 由于激素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 加强蛋白质分解代谢和抑制蛋白质合成, 使胃黏膜失去保护和修复能力, 故能诱发或加剧溃疡病, 甚至引起出血穿孔的危险。因此, 在用药过程中, 必须详细询问过去消化系统疾病, 是否有溃疡病存在, 或慢性营养不良疾病, 尽可能避免少用或不用。

综上所述, 药物是防治疾病的武器, 药物作用发生和发展必须从各方面去进行研究, 全面了解和分析各种状态, 掌握影响药物作用的有关因素。非正确的药物选择、滥用等现象, 都会造成药源性疾病, 出现医疗事故, 给患者带来痛苦。为了安全有效地使用药品, 应做到选择正确、使用正确, 减少副反应和滥用药物所造成的危害和痛苦。只要医务工作者多学习药理基础知识, 了解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注意事项, 才能正确合理地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张立荣, 许淑琴.误服感冒通致死1例.中级医刊, 1993, 28 (2) :51.

[2]庄福国, 孟庆成.感染性疾病滥用糖皮质激素致死4例报告.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3 (6) :557.

安全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篇10

关键词:ADR,监测,合理用药

药物作用本身具有二重性, 既有防病治病的一面, 又有产生不良反应的一面[1]。临床治疗应用不仅要求药品对于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减少该药品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随着新药品的不断应用和推广, 安全用药及不合理现象日益严重, 全球具有接近15%的患者死于ADR。而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发生率约为20%, 四分之一是因抗菌药物所致[2]。

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概述

1.1 药品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合格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 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为了防治、诊断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 患者在正常用法用量下服用药品所出现的非期望的有害反应, 其中包括超剂量给药、意外给药、蓄意给药、药物滥用、药物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后果。

1.2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目的

尽早发现ADR的信号;寻找ADR的诱发因素;探究ADR的发生机理;定量定性地进行药品的利弊分析[3]。

2 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2.1 药品因素

(1) 药物剂型:制剂中主要成分的分解产物, 原料中的副产物, 以及制剂中的附加剂、溶剂、稳定剂、色素、赋形剂等都可引起不良反应, 另外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 在体内吸收及利用度也会不同, 剂量控制不当同样会产生不良反应[4]。 (2) 由于药物本身具有多重作用的性能, 其中难以避免自身的副作用。 (3) 药物应用引起的药理作用:如阿霉素引起心脏毒性, 皮质激素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 (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 。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

(1) 种族:动物种属间差异, 人类白色人种与有色人种间差异, 与遗传因素有关 (药物代谢酶) 。 (2) 性别:部分药物反应存在性别差异, 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 其比率约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 保泰松、氯霉素引起粒细胞缺乏:男:女 (1:3) [5]。 (3) 年龄:小儿及老年人对中枢抑制药、影响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药物敏感性、药物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差异。由于儿童及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 常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另外婴幼儿由于自身机体原因, 对某些药物比较敏感, 同样会产生不良反应现象。 (4) 疾病因素:可影响药效学及药动学过程, 肠道疾病:影响口服药物吸收;心血管疾病: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肝、肾功能减退时, 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 易引起不良反应。

3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采取的措施

3.1 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患者对使用的药品产生的严重ADR可以通过电话直接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反映, 也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填写ADR报告, 上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2 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不要轻信药品广告, 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应根据病情, 选择合适的药品, 对症下药, 遵循医嘱, 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一旦用药后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 应停药就诊, 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

3.3 加大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对已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 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采取停止生产、销售、使用的紧急控制措施, 并应当在五日内组织鉴定, 自鉴定结论做出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做出行政处理决定。

4 结语

随着人们健康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药品产生的不良反应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应通过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体系, 提高人们对药品的高度认识, 应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带来的身心健康危害。达到科学合理用药, 提高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钱冰.药物不良反应如何分类[J].中国医药指南, 2004 (04) .

[2]郑金红, 张岩, 任吉兰.药品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7 (01) .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局令第20号) [S].北京, 20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81号) [S].北京, 2011.

用药不良反应,老人有对策等 篇11

1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不要一不舒服就买药自服,也不要凭老经验自己用药。一定要经医生诊断后方可用药。

2选择药物要合理,少用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诊断明确需要用药时,应慎重估量疾病的严重性和用药的危险性。据统计,同时用5种以下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4%,超过5种以上达10%,超过11种高达25%。可见用药种类越少,副作用发生几率越小。因此,用药应针对主病,从简选用。

3用药剂量要小,做到个体化用药。一般情况下,60~80岁用成人量的3/4~4/5,80岁以上用其半量即可。也可依个体差异选择最适宜的剂量。

4根据病情及时增减剂量和用药次数。用药后病情明显好转或达到疗程后,除非医生建议继续服用维持剂量,应及时减量或停药,不能一味靠药物保驾。

5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发现新的症状或体征,与主病关系不大,应考虑是否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反映,听从医生的安排。

6不要乱服补药。健康长寿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然而衰老是自然不可抗拒的规律,没有哪一种药物能逆转衰老的过程。乱服补药反而会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影响健康。另外,维生素也不能服用过多,缺什么补什么,过量也可以引起疾病。

7牢记既往用药的不良反应史。要记住不良反应药物的名称、剂量、用药时间及表现,就医时告诉医生,不要再次服用这些药物。

8要了解药物的慎用、忌用、禁用,尽量不使用有肝肾毒性的药物。必须使用时,要按医嘱定期做相应检查,如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9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有的药要求空腹,有的要求餐后,还有一日两次、三次、睡前服等,一定按要求不要随便改动。

10不用过期药物和来路不明的药物。使用新药时,一定要掌握有关资料,严密观察。

呵护这身老骨头

吕乃群

某高等学校王老师,还有2个月退休,同事们都劝他没有课就不必来了。但他为了站好最后一班岗,每天都按时到校,认真备课。天有不测风云,这天大雪纷飞,王老师一如既往乘公交车上班。上车后由于乘客把雪带到车上,地板很滑,王老师还没有站稳,司机就发动了车。王老师重重摔了一跤,站起来后胸部疼痛难忍,去医院检查,发现肋骨骨裂,医生建议要休息2~3个月并用药物治疗。还说,所幸是侧面着地,如果背部着地,说不定会造成脊椎骨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老年人伴随年龄增高,骨密度不断下降,引起骨质疏松,同时骨的微小结构也发生劣化。一旦有外力作用(如跌倒),很容易引起骨折。老年人骨折轻则局部损伤,重则可引起截瘫,甚至诱发脑出血,直接危及生命。如果发生股骨头骨折,长期卧床会引起许多并发症,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因此。防止老年人骨质疏松和预防老人跌倒,是保护老年人生命的一项重要家庭责任。

加强运动锻炼,保持营养平衡,是预防老人骨质疏松的主要方法,叫老年人骨头硬一些,是预防骨折的必要手段。当然,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还有许多生活因素都必须注意。

年龄统计资料显示,每年因跌倒发生骨折的病例,年龄在35~40岁为20%,60岁以上老年人达50%以上。因此,年龄越大,越要注意预防跌倒骨折。

烟酒刺激老年人经常大量饮酒,可引起肝功能障碍、钙代谢障碍、性腺功能低下,直接损伤成骨细胞,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吸烟可使女性早闭经、体重减少,雌激素代谢亢进,加速骨密度减少。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烟酒刺激也是股骨头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身体消瘦身体消瘦者骨组织减少,特别是老年女性由于皮下脂肪少,不能起到缓冲作用,是股骨头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女性皮下脂肪是雌激素产生的主要场所,绝经后皮下脂肪减少,使雌激素迅速下降,易引起骨质疏松。

营养障碍多数中老年人体内钙和维生素D不足,同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亢进,容易引起骨质疏松。因此,老年人必须注意保持营养平衡。注意摄取活性型维生素D,对预防股骨头和四肢骨折有益。如果每日能在饮食中增加1克钙,可使股骨头骨折减少25%。

外科用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14-2015两年期间登记外科用药的不良反应报表的信息, 包括患者信息 (性别、年龄) 、药品相关信息 (药品名称、规格、剂型) 、不良反应相关信息 (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报告人、不良反应级别) 。对于外科上报不良反应报表的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 诊断标准[1、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及我国制定的《药品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标准, 参考国际通用Karch和Lasagna所提出的标准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诊断和评定: (1) 不良反应是在服药后、服药同时发生的; (2) 是否符合该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 (3) 停药后是否有所改善; (4) 再次使用时是否重复出现和得到再次治疗; (5) 反应能否用已知疾病的特征和其他治疗解释。

1.3 分析和评价方法

对所收集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信息, 比较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信息的变化, 并分析其原因。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差异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详见表1。表1可见,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主要集中于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中, 大于40岁的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占总的药品不良反应的比例为77.78%, 说明此类人群是不良反应好发人群, 特别是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居多, 且存在女性高于男性的特点。

2.2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给药途径分布

药品不良反应在不同的给药方式下发生率有所不同,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由高到低的给药途径依次为静脉给药、口服给药和其他给药方式。其中静脉给药84例, 占总药品不良反应66.67%;口服给药29例, 占总药品不良反应23.01%;其他给药方式下为13例, 占总药品不良反应10.32%。

2.3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情况

根据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药品的理化性质, 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类, 由表2可见,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多的药品依次为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和中药注射剂。

2.4 ADR发生部位及临床表现

126例中, 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多见, 其次为消化系统, (表3) 。

3 讨论

3.1 60岁以上人群发生ADR比例最高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发生改变, 容易产生ADR或药物毒性。同时, 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病, 往往用药较为复杂, 药物相互作用也是引起ADR的重要原因之一[3]。应加强临床用药管理,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4]和《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5]的规范要求, 合理用药, 保障用药安全。建立健全临床用药督导制度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 从制度上规范医师的用药行为。提高临床医师对ADR的认识, 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 熟练掌握《处方管理办法》[6]等,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临床药师要积极开展处方点评和病例分析工作, 对不合理用药及时进行干预。对特殊用药人群、特殊药物开展血药浓度监测, 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要认真做好ADR监测和上报工作, 不断总结和掌握ADR发生的规律、特点,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3.2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有文献报道, 不同的给药途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所不同, 其中, 最高的是静脉给药, 其次为口服给药[7]。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来源为住院患者, 而住院患者静脉用药比例高于口服等其他途径给药; (2) 静脉给药途径使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 无消化道代谢过程, 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会。

其次, 静脉给药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 起效迅速, 无肝脏首过作用, 常常是住院患者首选的给药方式, 注射液p H值、渗透压、微粒、赋形剂等均可引发ADR的发生。因此, 临床用药应注意药物的正确用法及用量, 坚持“能口服不肌注, 能肌注不静滴”的原则, 避免配伍禁忌的发生。如需静脉滴注给药则需正确选择溶媒并掌握药液浓度, 同时建议适当控制输液滴注速度。

3.3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品种情况

由表2可见, 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排名前三位的药品依次为抗感染药、心脑血管系统药物和中药制剂。可能引起上述3种药物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感染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临床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 且此类疾病治疗药物品种较多, 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是此类药物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直接原因; (2) 在临床实践工作过程中, 发现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的现象较为多见, 是导致这两类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另一原因; (3) 中药注射剂目前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但其多为复方制剂, 组成成分较为复杂, 质量评价标准不够完善, 且静脉给药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 故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本研究特别关注了抗感染药物中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相关规定,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适应症、用法用量、用药疗程及配伍要求等相关要求, 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归纳总结此类药物的静脉滴注速度的要求, 制成相关宣传教育材料, 有效的减少了由于滴注速度过快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 增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避免由于依从性不好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药师在临床查房工作过程中, 密切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避免药物间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3.4 ADR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多见

皮肤及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性皮疹、皮肤瘙痒、荨麻疹、红斑等。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等具有较强的抗原性, 容易引发过敏。这些病情多易观察, 一般停药后能自行恢复或症状减轻。临床医护人员用药前应注意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 应立即停药, 并予以相关治疗。

4 结论

通过对2014-2015两年我院外科126例ADR报告的分析, 探讨ADR发生的特点, 及时发现一些药物的不安全信息, 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阻止一些潜在性ADR的发生。临床药师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但能提高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的质量, 而且能够从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中找到可能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的潜在风险, 制定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干预措施,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欣.常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特点分析及对策[J].山东医药, 2011, 51 (15) :15.

[2]王月明.药师在药物不良反应判断和处理中的作用[J].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1, 9 (4) :15-16.

[3]钟劲松, 张彦东.老年人用药安全问题探讨[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 2006, 16 (2) :86-87.

[4]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卫医发〔2004〕285号.2004-08-19.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2010-06-11.

[6]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3号.2007-02-14.

上一篇:医用输液器下一篇:课堂内容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