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用药的不良反应

2024-08-31

禽类用药的不良反应(精选6篇)

禽类用药的不良反应 篇1

在家禽的疫病防治中,除了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免疫接种、消毒等工作外,药物的治疗也是一项重要措施。药物在产生作用的过程中,也可带来不良反应,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1 副作用

在用药过程中使用正常剂量时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即为副作用。如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时,易引起B族维生素缺乏等。副作用一般危害不大,在用药过程中可以通过掌握用药剂量、用药时间或补充有关药物而使之减少。

2 毒性作用

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用量过大或时间较长,可引起肾脏毒性反应。又如痢特灵用量过大会引起中毒。

3 过敏反应

有些药物进入机体后,由于个体应答作用异常,可发生与剂量无关的反应。

由此而知,在给禽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洪亮)

禽类用药的不良反应 篇2

【摘要】:

药物具有双重性,既具有防病治病的药理作用,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不合理使用药物,不仅可以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还能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不仅要研制更多有效的药物,而且应当合理使用现有的药物,让其发挥应有的生物医学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报道,笔者对合理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以引起有关人员的关注。

【关键词】:合理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的健康意识逐步加强,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已成为药物治疗的重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讨论逐年增多,已引起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部门的高度重视。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的出现ADR。根据WHO报道,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七分之一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发生率为20%,四分之一是抗菌药物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有关文献,浅谈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的前提是合法用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就是合理用药。1.1 安全性

安全性是合理用药的首要条件,药物性损害现已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仅次于心脏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脑卒中。药物性损害已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成为一个全球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药物的安全性日益重要,药物的安全性不是药物的毒副作用最小,或者是无不良反应,这类绝对概念,而是强调让用药者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1.2 有效性 人们使用药物就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预定的目的。不同药物由于不同的场合其有效性的外在表现明显不同,对于医学用途的药物治疗要求的有效性在程度上也有很大差别,判断药物的有效性指标有多种,临床常见的有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等。预防用药有疾病发生率、降低死亡率等。1.3 经济性

经济地使用药物强调以尽可能低的治疗成本获得较高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尽量少用药或者用廉价药品,应当是单位使用用药效果所投入的成本应尽可能低。1.4 适当性

适当性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用药原则,有些药物还应精心设计适当的初始剂量和维持剂量,密切观察病人的用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给药途径,确定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现实条件下,可以达到的用药目标。即根据用药对象,选择适当的药品,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剂量和用药途径,达到适当的治疗目标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2.1 药品因素

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的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的作用,防止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剂量:药物的剂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

性别:药物性皮炎男女比例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个体差异:不同人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的作用,易引发不良反应。

2.3 其他因素 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3怎么做到安全用药

3.1不要轻信药品广告中夸大其辞的宣传,否则也造成误导。3.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3.3严格按照规定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或咨询药师或医师。

3.4药品消费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检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本着无病不用药,有病不乱用药,正确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4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药品不良反应关系到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现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医院临床在使用药品时不仅要求药品的治疗具有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少有不良反应。在我国,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0%,其中5%为使用或滥用抗生素有关,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近年来,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医疗单位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最前沿,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起到关键作用。下面结合临床实践谈一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几点体会 4.1 加强监测

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制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程序,发现可疑药品不良反应,填写药品不良反应表格。报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查。将填写完整的报告通过电子报表或以传真、邮寄等方式递交地方药品管理部门,一般的ADR每季度集中报告,新的、严重的ADR 15日内报告。药师及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协助临床医生制订监测治疗方案,对已确定发生ADR的药品应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可紧急封存或召回。

4.2 完善制度

建立ADR监测报告制度 规定报告时限,报告内容等,建立ADR监测检查制度,规定检查方法、时间、奖惩等内容。制订工作人员职责.4.3 加强培训(1)定期组织ADR监测专(兼)职人员参加省、市ADR监测中心举办的ADR培训。(2)重点对药师和护士进行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的培训,发挥药师和护士在ADR监测中的重要作用。(3)每半年进行一次在社会上宣传ADR知识活动,普及ADR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ADR的认知度。4.4 药师定期深入临床开展ADR监测工作 药师必须主动深入科室,每个临床科室配备1名ADR监测员,负责将本科的药品不良反应收集上报到院ADR监测中心。临床药师定期下科室,与各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员交流经验与体会,及时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及ADR资料,用药学知识为病人服务。在兼顾全院的ADR监测的同时,加强重点科室的ADR监测,我院以心内科、皮肤科、小儿科、产科等作为重点监测科室,带动其他科室的ADR监测工作。在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合理用药仍将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因此临床药师经常下科室,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参考文献】

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 篇3

【关键词】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47-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

1 药品使用现状

1.1 抗生素滥用现象普遍: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1]。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不重视病原学检查,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

1.2 过多使用新药、贵药,对药理作用了解不够:目前临床上存在片面用药“洋、新、贵”的现象,对新药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等未能充分了解,使用不当则能引起不良反应。

1.3 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力度不够:2004年3月15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制定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和监测管理办法》,用于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但由于逐级上报所需时间较长,不能及时反馈等原因,很多药物不良反应多是在引起较严重后果时才被重视。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 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

2.1 药品因素(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 (1)性别: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3)个体差异:不同人种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应。

2.3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2]。(4)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應。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3 不良反应如何判断

3.1从时间判断:用药后数秒至数小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在接受药物后突然发生。固定型药疹、荨麻疹等过敏性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后数分钟至12小时内;用药后1至2周发生的不良反应:血清病样反应多在首次用药后10天左右发生。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疹在用药后几小时至28天内发病;停药后短时间内发生的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心得安、可乐定降血压,停药后可出现反跳性高血压,连续使用抗凝剂突然停药后,可出现反跳性高凝状态伴血栓形成等;停药后较长时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如保泰松、氯霉素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在停药后较长一段时间才发生,白消安引起的肺部病变常在病人用药后1年以上出现,停药后仍可继续发生。

3.2从症状判断:一般而言,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其表现不同于原有疾病的症状。如药物过敏性休克、药物性皮疹,表现与原发疾病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心得安治疗高血压,在症状控制后停药而发生反跳性高血压,双氢克尿噻在利尿过程中又出现水肿或使水肿加重,此种现象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4 合理用药,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

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在我们的工作中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3)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4)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

参考文献

[1]曾化松,王艳琳.抗生素滥用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5):341-343.

药物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策略 篇4

略阳县人民医院

王小霞

摘要: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所用合格药品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反应称之为不良反应。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的健康意识逐步提高,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已成为药物治疗的重点。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

合理、安全用药

近年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道和讨论逐年增加,已引起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食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的出现ADR,根据WHO报道,全球死亡人数有近七分之一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报道,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0%,四分之一是抗菌药物所致。

合理用药和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要素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

下面结合我院临床工作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谈谈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问题:

一、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抗生素滥用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主要表现为滥用、用量过大和不正确的联合用药,只是耐药菌株急剧增加。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以抗生素居首位。

比如说普通的感染,有90%以上是有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滥用的后果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耐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抗菌能力下降而导致疗效下降甚至消失,最终可能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由于人体内部有许多的菌群,在正常情况下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平衡,在应用抗感染药物的治疗中,由于对体内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杀灭,而一些对抗感染药物具有耐药性,抗药性的细菌趁机大量繁殖,而导致体内的某些正常菌群被破坏,有一些细菌或病毒趁虚而入导致二重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等。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点头疼脑热就服用,而一些患者主动要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临床分科过细,医师缺乏正确的抗菌药物知识;正确的药品信息获取困难;医师缺乏全面的药学知识等,也是导致用药错误的重要原因。

由于存在重诊断,轻视药物治疗的倾向,在药物使用上易犯经验主义甚至机械唯物论的毛病,凡炎症就使用抗生素,在使用中往往只注重有效性,而忽略药物的不良反应。比如:对肠道感染的患者,有的医生使用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结果造成患者肠内菌群失调、营养衰竭,导致死亡;强的松、氢化强的松的滥用导致患者肱骨头或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或骨折、感染加重等病例也多次报道。

由此看来,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药师、药事管理部门需要相互协作,紧密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导致ADR的原因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测,主要包括药品因素、患者因素和其他因素。

1、药品因素 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的作用,当治疗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2)药物的副作用:有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产生了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骨质疏松、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可能出现停药反跳现象而导致肾上腺皮质危象的发生。

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存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的过敏原是青霉噻唑蛋白与青霉素的聚合物。青霉素在发酵过程中形成的青霉噻唑酸可以与蛋白质结合生成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素在储存或在水溶液中能产生青霉素聚合物。4)药物的剂量:药物的剂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如强心苷类药物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相差小,安全范围小,在使用中要注意剂量的准确性。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也不同,而使生物利用度不同,药效也可能不同,如:硝苯地平的控释片,在体内维持长时间的有效血药浓度,使患者的服用次数减少;口服的硫酸镁有导泻作用,而肌肉注射用于抗惊厥、抗癫痫等药理作用。

2、患者因素

1)性别:一般认为,女性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较为敏感。

2)年龄:婴幼儿的脏器功能不健全,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高,药物代谢速度慢,肝脏排泄功能差,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所以不良反应的发生了率较高,而且其临床上的不良反应也可与成年人不同。儿童容易对中枢抑制药、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药物出现不良反应,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器官功能退化,药物代谢速度慢,血中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等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一般较高。

3)血型:血型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不多,已经发现,少数妇女用口服避孕药以后出现血栓,A型血的妇女出现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O型血的妇女。4)患者的病理状况:(a)用药者的病理状况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率。如:便秘患者,口服药物在消化道内停留的时间长,吸收量多,(b)本身患脑膜炎或脑血管疾病,容易诱发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c)中耳炎或中耳炎病史者,小剂量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可能引起听神经的损害。

(d)曾有心绞痛病史,应用肾上腺素后容易引起心绞痛的发作。(e)患毒性甲状腺肿者对肾上腺的作用也较明显。

(f)肝脏疾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许多药物进入人体后,主要经过肝脏进行代谢,肝脏疾病或肝功能不良时,用药后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g)个体差异:由于遗传、新陈代谢、酶系统以及生活习惯,烟酒嗜好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也存在差异。

3、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2)长期用药:慢性疾病的患者,长期服用药物,极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由于药物蓄积作用而中毒。

3)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六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十五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0%。各种药品都可能存在不良反应,中药也不例外,只是程度不同,或是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的几率不同。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患者用药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出现了较严重或说明书上没有标明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报告。

三、怎样做到安全合理用药

1、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广告夸大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只字不提,容易给缺乏一定医疗常识的患者造成误导。

2、不要盲目的相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让医生给开好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自己买药,这都是不可取的做法。

3、能够不使用药物治疗时,尽可能不使用药物,靠机体的免疫及自身调节,任何药物都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

4、使用药物时,特别是处方药,应主动向医生或药师进行用药咨询,因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性别、年龄、血型及生活习惯的因素影响,对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剂型及给药途径也有所不同,切勿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随便乱用药物。

5、能够口服的药物,最好不使用注射剂,以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6、药品消费者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与机体异常的反应,应该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有些人服用药物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的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药师或医生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分析评价,并做出最后的结论。

用药不良反应,老人有对策等 篇5

1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不要一不舒服就买药自服,也不要凭老经验自己用药。一定要经医生诊断后方可用药。

2选择药物要合理,少用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诊断明确需要用药时,应慎重估量疾病的严重性和用药的危险性。据统计,同时用5种以下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4%,超过5种以上达10%,超过11种高达25%。可见用药种类越少,副作用发生几率越小。因此,用药应针对主病,从简选用。

3用药剂量要小,做到个体化用药。一般情况下,60~80岁用成人量的3/4~4/5,80岁以上用其半量即可。也可依个体差异选择最适宜的剂量。

4根据病情及时增减剂量和用药次数。用药后病情明显好转或达到疗程后,除非医生建议继续服用维持剂量,应及时减量或停药,不能一味靠药物保驾。

5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发现新的症状或体征,与主病关系不大,应考虑是否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反映,听从医生的安排。

6不要乱服补药。健康长寿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然而衰老是自然不可抗拒的规律,没有哪一种药物能逆转衰老的过程。乱服补药反而会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影响健康。另外,维生素也不能服用过多,缺什么补什么,过量也可以引起疾病。

7牢记既往用药的不良反应史。要记住不良反应药物的名称、剂量、用药时间及表现,就医时告诉医生,不要再次服用这些药物。

8要了解药物的慎用、忌用、禁用,尽量不使用有肝肾毒性的药物。必须使用时,要按医嘱定期做相应检查,如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

9掌握好用药的最佳时间,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有的药要求空腹,有的要求餐后,还有一日两次、三次、睡前服等,一定按要求不要随便改动。

10不用过期药物和来路不明的药物。使用新药时,一定要掌握有关资料,严密观察。

呵护这身老骨头

吕乃群

某高等学校王老师,还有2个月退休,同事们都劝他没有课就不必来了。但他为了站好最后一班岗,每天都按时到校,认真备课。天有不测风云,这天大雪纷飞,王老师一如既往乘公交车上班。上车后由于乘客把雪带到车上,地板很滑,王老师还没有站稳,司机就发动了车。王老师重重摔了一跤,站起来后胸部疼痛难忍,去医院检查,发现肋骨骨裂,医生建议要休息2~3个月并用药物治疗。还说,所幸是侧面着地,如果背部着地,说不定会造成脊椎骨损伤,后果不堪设想。

老年人伴随年龄增高,骨密度不断下降,引起骨质疏松,同时骨的微小结构也发生劣化。一旦有外力作用(如跌倒),很容易引起骨折。老年人骨折轻则局部损伤,重则可引起截瘫,甚至诱发脑出血,直接危及生命。如果发生股骨头骨折,长期卧床会引起许多并发症,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因此。防止老年人骨质疏松和预防老人跌倒,是保护老年人生命的一项重要家庭责任。

加强运动锻炼,保持营养平衡,是预防老人骨质疏松的主要方法,叫老年人骨头硬一些,是预防骨折的必要手段。当然,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还有许多生活因素都必须注意。

年龄统计资料显示,每年因跌倒发生骨折的病例,年龄在35~40岁为20%,60岁以上老年人达50%以上。因此,年龄越大,越要注意预防跌倒骨折。

烟酒刺激老年人经常大量饮酒,可引起肝功能障碍、钙代谢障碍、性腺功能低下,直接损伤成骨细胞,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吸烟可使女性早闭经、体重减少,雌激素代谢亢进,加速骨密度减少。流行病学研究提示,烟酒刺激也是股骨头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身体消瘦身体消瘦者骨组织减少,特别是老年女性由于皮下脂肪少,不能起到缓冲作用,是股骨头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女性皮下脂肪是雌激素产生的主要场所,绝经后皮下脂肪减少,使雌激素迅速下降,易引起骨质疏松。

营养障碍多数中老年人体内钙和维生素D不足,同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亢进,容易引起骨质疏松。因此,老年人必须注意保持营养平衡。注意摄取活性型维生素D,对预防股骨头和四肢骨折有益。如果每日能在饮食中增加1克钙,可使股骨头骨折减少25%。

禽类用药的不良反应 篇6

【摘 要】 目的:观察盖诺不同用药方法在部分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以136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盖诺用药方法分成两组,A组(68例)连续静脉滴注,盖诺10mg先静脉推注,然后10mg静脉滴注,连续用药5d,总剂量60mg;B组(68例)快速静滴,盖诺40mg于第1天和第8天静脉滴注,两组同时联合顺铂治疗,3周1疗程,两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及用药过程中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周围神经炎、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静脉滴注和快速静脉滴注两种盖诺用药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关键词】 用药方法;盖诺;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055-01

盖诺是部分恶性肿瘤如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后期治疗类药物,酒石酸长春瑞滨是其主要成分,该药物在上述恶性肿瘤中的疗效已得到肯定[1]。药代动力学研究提示盖诺在机体内的半衰期长,可广泛分布于全身,其不良反应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问题。已有部分报道[2]指出盖诺用药方法对恶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影响,快速静脉滴注和连续静脉滴注是两种常见的用药方法。本研究探讨盖诺不同用药方法在部分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136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方法分成两组,A组68例,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28~68岁,平均(52.6±4.8)岁,乳腺癌46例,非小细胞肺癌22例,TNM 2期16例,3期42例,4期10例,病程1~16个月,平均(6.8±2.2)个月;B组68例,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26~70岁,平均(52.8±4.6)岁,乳腺癌45例,非小细胞肺癌23例,TNM 2期15例,3期43例,4期10例,病程1~15个月,平均(6.6±2.0)个月,两组预计生存期均大于3个月,组间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和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用药方法 A组采取连续静脉滴注,盖诺(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3078)10mg溶于40ml生理盐水,先静脉推注,速度保持缓慢(10min),然后盖诺10mg溶于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连续用药5d,滴完后生理盐水冲管;B组采取快速静滴,盖诺40mg溶于100ml生理盐水,于第1天和第8天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两组同时联合顺铂(生产企业: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2048088H3)治疗,40mg/d,连续用药3d,3周1疗程,2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1.3 效果评价 两疗程后参考WHO标准[3]评价临床疗效。完全缓解:肿瘤病灶完全消失,并且维持28d以上;部分缓解:肿瘤病灶最大直径与最大垂直横径乘积缩小50%以上,无新病灶出现,并且维持28d以上;稳定:肿瘤病灶最大直径与最大垂直横径乘积缩小,但不足50%,或增大,但不超过25%,无新病灶,并且维持28d以上;进展:肿瘤病灶最大直径与最大垂直横径的乘积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为完全缓解率与部分缓解率之和。不良反应评价参照WHO全身及局部药物不良反应标准[4]。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年龄、病程等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疗效和不良反应用例数用百分比表示,组间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疗程结束后,A组总有效率42.65%,B组总有效率47.06%,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A组用药过程中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周围神经炎、静脉炎发生率为98.53%、73.53%、7.35%、14.71%,B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周围神经炎、静脉炎发生率为100%、70.59%、2.94%、8.82%,组间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盖诺主要适合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两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单独化疗一定程度可降低如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程度,但其疗效欠佳,临床上为提高疗效多选择联合用药。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疗效,还要考虑其安全性。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盖诺不同用药方法对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影响。盖诺作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分离G2期和M期,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使肿瘤细胞停滞于分裂中期,从而发挥其抗肿瘤活性,其神经毒性已被证明低于长春新碱[5]。药代动力学提示盖诺的半衰期较长,主要分布于肝和肺部组织,存在一定的毒副反应[6]。已有报道[7-8]对盖诺不同用药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探讨,但病例较少,因此尚无定论。本研究分析比较了快速静脉滴注和连续静脉滴注两种用药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提示快速静脉滴注同连续静脉滴注的疗效、组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部分报道[9]提示快速静脉滴注所引起的骨髓抑制程度相对较高,其安全性不如连续静脉滴注。静脉炎是盖诺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常见反应,盖诺易渗入组织间隙,静脉血管的刺激性较大,随着血液pH的改变,静脉组织缺氧缺血,出现静脉炎,相关报道[10]提示静脉炎的严重程度和用药量同样密切关联。为减少静脉炎,笔者认为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连续静脉滴注和快速静脉滴注两种盖诺用药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参考文献

[1] 冯慧. 盖诺联合顺铂治疗初治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J]. 首都医药,2009,7(下):34-35.

[2] Mir O, Alexandre J, Ropert S, et al. Vinorelbine and oxaliplatin in stage IV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unfit for cisplatin: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J]. Anticancer Drugs, 2009,20(2):105-108.

[3] 汪惠斌. 两种N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71例临床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2010, 8(6): 739-740.

[4] 高丽敏,王晓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洛铂与盖诺联合静脉化疗18例效果评价[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 15(11) :769-770.

[5] 袁牧,管小青,顾书城.盖诺加顺铂治疗中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 50(14) :139-140.

[6] 王洁,胡敏,郭文琳,等.利多卡因山莨菪碱联合芦荟喜疗妥防治盖诺所致静脉炎[J].护理学杂志,2010, 25(3) :44-45.

[7] 李琳,许崇安,刘殊,等.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葸环类化疗后的晚期乳腺癌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9, 17(1) :51-52.

[8] 殷文,崔丽欣,范丽萍.硫酸镁加地塞米松湿敷预防盖诺外渗性炎症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 6(26) :206-207.

[9] Zhao X, Wang X, Wu W, et al.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polymorphisms and clinical outcome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with first-line,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J]. Cancer, 2012, 118(14) :3587-3598.

[10] 谢萍,楔燕燕,孙玉姣,等.不同用药方法对盖诺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6, 21(9) :69-70.

上一篇:教辅资料下一篇:工程成本控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