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临床用药研究

2024-08-11

高血压的临床用药研究(精选9篇)

高血压的临床用药研究 篇1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全球的发病率高达31.3%, 约有10亿高血压患者, 中国占11.36% (约1.6亿) , 每年新发患者300万~400万例。高血压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体液容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全身或器官病变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则更为复杂。而且高血压常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或肥胖合并存在, 导致的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 而且不易控制。据统计, 高血压控制率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只有27.4%, 我国卫生部在2002年10月12日公布的全国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 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仅为6.16%。卫生部及中国预防科学院的统计报告显示, 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高血压的知晓率可达80%, 但控制率也仅为28%。本文旨在介绍高血压的临床用药及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 为长久地开展高血压的防治, 为临床合理有效地使用抗高血压药物防止高血压及其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保证人民健康提供参考和帮助。

1 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血压增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血压越高, 卒中和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性越大。正常血压与高血压的分界线并不确定, 可随年龄不同而变化, 现在将它定义为一个血压水平, 高于这个水平时, 只有给予干涉才能降低危险性。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 正常范围血压应低于140/90mm Hg, 如≥于140/90mm Hg即为高血压。高血压可根据以下标准分类:

1.1 病原学

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1.2 严重性

根据WHO标准, 高血压分为3级, 高血压1级收缩压 (SP) :1 4 0~1 5 9 m m H g, 舒张压 (D P) :9 0~9 9 m m H g, 2级S P:160~179mm Hg, DP:100~109mm Hg, 3级SP≥180mm Hg, DP:≥110mm Hg。

1.3 类型

收缩压增高、舒张压增高或二者兼高。

1.4 靶器官

心、脑、眼、血管、肾受损的程度或进展的速度如急进性高血压。

2 高血压的临床用药及评价

血压的平稳决定着高血压病患者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 如何选择和配伍降压药, 安全、平稳的控制血压是高血压病患者终身都要面对的难题。临床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如下:

2.1 利尿剂

利尿剂是近代高血压治疗的一线用药[1], 其降压作用温和持久, 疗效肯定, 与其他降压药物合用可减轻水钠潴留的症状, 对轻、中度高血压、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肥胖及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应防止电解质紊乱和血糖血脂代谢异常, 故不适用于患糖尿病、高脂血症及痛风的患者。Myers等[2]通过试验发现利尿药不能降低后期心肌梗死发生率, 但增加猝死的可能。Choi等[3]认为单独使用利尿药 (氢氯噻嗪) 与β-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作用相仿。作为新型的强效、长效降压药, 吲达帕胺[4] (钠催离、寿比山) 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内流, 起到直接扩张血管的目的, 结合轻度的利尿作用发挥降压功效, 长期使用能减轻或逆转左心室肥厚, 不影响糖、脂代谢, 较少引起低血钾, 因不良反应较氢氯噻嗪稍小,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噻嗪类利尿剂的替代药物。

2.2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机制主要与抑制交感活性, 同时降低心脏排血量有关。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治疗, 尤其适合静息期心率较快 (≥80次/分) 的中青年患者或者高血压伴有心绞痛的患者服用, 是除了变异型心绞痛外的各类缺血性心脏病的基础性治疗药物[5,6], 但不适合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哮喘、心率过缓或传导阻滞及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药对糖代谢、脂代谢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以往糖尿病患者不应使用。常用的β-受体阻滞药有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奈必洛尔等。但值得注意的是β-受体阻滞剂可引发停药后的血压反跳现象, 对于高血压同时伴有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 尤其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停药。

2.3 钙拮抗剂 (CCB)

钙拮抗剂通过选择性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心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 使心肌收缩力下降, 血管平滑肌松弛, 从而降低外周阻力, 进而发挥降压作用, 对糖代谢和脂代谢无不良影响。第2、3代CCB还具有扩张冠状动脉, 改善侧支血液循环的功效。CCB是较为广谱的抗高血压药, 主要用于高血压合并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心病、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 以及糖耐量异常或肾脏损害的特殊患者。由于不少钙拮抗剂在肝代谢, 经肾排出,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服用剂量不宜过大。现阶段国内最常用的钙拮抗剂为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其常用药物的特点如下:尼卡地平静脉滴注, 用于原发性、急性重度高血压的治疗, 具有起效快, 疗效好, 降压平稳, 不良反应少, 耐受性好等优点[7]。不会引起使用后的持续低血压及停药后突然的血压上升[8]。氨氯地平是第三代CCB, 通过扩张血管, 增加心钠素分泌, 促进利尿, 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属于长效降压药[9], 因其具有扩张肾小球动脉, 减少尿蛋白, 增高肾小球滤过压的作用, 所以对肾脏具有保护功能, 尤其适用于肾性高血压的患者[10], 它不会引起心肌梗死, 但长期使用时要注意有无牙龈肿痛和足踝部水肿。硝苯地平属短效钙拮抗剂, 它吸收快, 血压下降迅速, 但会导致反射性心动过速, 诱发心肌缺血、急性血管扩张;又因排泄快, 需要每日多次服药, 不能抑制清晨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高峰, 不宜长期服用。但长效及控释制剂的出现改善了这些缺点, 如长效硝苯地平 (长效心痛定) 其缓释片的不良反应较轻, 每日用药次数少, 血药浓度平稳, 在轻、中度高血压的治疗中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并且能够通过改善侧支循环起到缓解心肌缺血的作用, 长效缓释片前后患者心电图的ST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适合高血压伴有心绞痛的患者服用。对于钙拮抗剂“有增加心脏病变的危险”一说, 主要是指心痛定。研究发现, 心痛定可能增加血压波动, 加快心率, 增加靶器官损害。因此, 若需长期服用心痛定应注意监测, 必要时应更换药物。

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主要包括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地尔硫卓对血管平滑肌具有选择性, 治疗剂量仅有轻微的负性肌力作用[11]。静脉滴注该药对于缓解高血压急症具有良好的疗效[12], 不良反应少, 患者易耐受, 不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13]。地尔硫卓能改善血液流变, 降低血黏度, 从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同时能够增加心肌供氧, 具有减轻心室肥大的作用, 在治疗高血压导致的左心室肥厚方面优于其他抗高血压药[14]。维拉帕米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不良反应有房室传导阻滞和抑制心功能。如患者有左束支传导阻滞, 应立即换药。可换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或钙拮抗剂氨氯地平。

2.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ACEI是重要的抗高血压药物之一, 具有逆转左心室肥厚, 不影响心率的优点, 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降低血压的同时也不影响糖代谢和脂代谢, 对延缓糖尿病 (尤其伴有蛋白尿) 、高血压肾病的进展具有积极意义。适用于各级高血压的治疗, 尤其适用于高血压伴有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功能不全或左心室重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伴微量蛋白尿以及合并抑郁的患者。ACEI还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的优点, 发挥降压作用的同时可以预防卒中的发生[15]。高血压伴有重度血容量减少、主动脉瓣、二尖瓣狭窄、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慎用或禁用, 肾血管性高血压及肾功不全的患者慎用或禁用。与保钾利尿药合用时会引发高钾血症。ACEI分3类:第1类为有活性的化合物, 代表药物为卡托普利 (开搏通) 。第2类药物则由依那普利为原型的前体药物组成, 这些药物只在肝脏代谢中转为二酸时才具有活性, 其半衰期长, 起效慢, 如福辛普利 (蒙诺) 通过肝脏和肾脏双通道排泄, 偶有咳嗽的不良反应;苯那普利 (洛汀新) 适合高血压合并肾功能、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培哚普利 (雅施达) 具有改善心、脑、肾等靶器官供血的特点, 能够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 保护心血管。第3类药物为亲脂性化合物, 对组织亲和力强、不良反应少, 经肾脏原形排出。其代表药物为赖诺普利、雷米普利, 对轻、中度高血压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有良好的疗效, 同时还具有改善肝糖代谢、减少糖尿病及高血压性肾损害, 尤适用于肥胖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患者[16]。

2.5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血管紧张素 (Ang) 是体内主要的血管收缩因子, 能够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引发水钠滞留现象, 导致总血管阻力上升、血压升高。ARB可选择性的与AngⅡ受体相结合, 拮抗的作用导致血压下降, 能有效地阻滞AngⅡ引起的血管收缩, 改善水钠潴留及抑制细胞增生。与ACEI相比, ARB在抗心力衰竭、保护肾功能、延缓肾病进展、逆转左室肥厚、抗血管重塑方面具有相仿或更强的作用, 但ARB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的患者。ARB对肾脏病变、糖尿病或糖耐量降低及有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者和ACEI不良反应而不能耐受者也有一定的作用。此类药物适应证与禁忌证与ACEI相同, 与其他药配伍降压效果良好[17], 故此类药物日益成为抗高血压的主要药物, 但另一方面这类药物的价格较为昂贵。洛沙坦是第一个适用于临床的ARB, 降低左心室的充盈压和后负荷, 在减轻与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面与ACEI相类似, 使尿酸排泄增多, 降低血浆尿酸水平。其降压效应良好, 不良反应轻微, 有良好的耐受性, 主要用于ACEI不能耐受的患者。临床常用的还有缬沙坦, 服用80~160mg/d的剂量可持续24h平稳降压, 不良反应较少, 能逆转左室肥厚并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尤其适用于高血压伴有肾功能衰竭的患者[18]。但服用此类药物会导致血钾上升, 并伴有血尿酸一过性的排出增加, 且进入临床时间较短, 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和评价。

2.6 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药可选择性地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的α-受体, 扩张小动脉及静脉。长期应用具有改善脂代谢异常和糖耐量异常作用, 减轻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尿路梗阻症状。α-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治疗, 其不良反应是“首剂现象”, 在首次给药30~90min期间出现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眩晕、晕厥、心悸等。这可能是由于药物抑制了内脏交感神经的功能, 使静脉扩张导致回心血量减少, 尤多见于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脑血管病患者, 故该类药物使用应注意首剂量减半, 入睡前服药, 避免人体过多活动引起的血压变化和服药后导致的危象。可根据血压变化及时调整给药的剂量。主要药物有特拉唑嗪 (Terazosin) 、哌唑嗪 (Prazosin) 、多沙唑嗪 (Doxazosin) 、曲马唑嗪 (Trimazosin) 等。

3 高血压的联合用药

3.1 联合用药的意义

以往高血压治疗以单一药物为基础, 单一药物治疗具有简便、花费少等优点, 但也有许多缺点[19,20,21]: (1) 单一用药对重度高血压效果差, 一般仅可控制40%~60%甚或更少患者的血压。 (2) 目前常用药物治疗窗过窄, 剂量效应增加不明显, 但不良反应却呈几何级数增加。 (3) 机体易产生代偿性的调节机制, 对降压作用负反馈, 降低甚或抵销降压效果。 (4) 无法改善患者并存疾病或针对危险因素, 从而降低的疗效。

针对单一用药的局限性, 美国JNCⅥ降压治疗方案建议, 2级以上高血压 (≥160mm Hg) 需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 若监测血压比目标血压高20/10mm Hg以上时, 降压应两药联用[20,21,22]。WHO/ISH强调30%左右的高血压患者都需要3种或3种以上的降压药联合治疗, 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高血压联合用药是指2种或2种以上抗高血压药同时应用, 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每类药的剂量, 从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以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其优势在于: (1) 不同降压药物联用, 其作用机制可以累加, 协同或互补; (2) 小剂量联合用药可降低单一用药的使用量, 从而减少不良反应; (3) 联合用药可改善单一药物诱导的不良代偿, 钝化机体的反调节; (4) 联用后简化治疗, 提高患者依从性; (5) 高血压治疗的策略逐渐由单纯降低血压向改善高血压并发症转变。联合用药有利于改善靶器官损伤, 兼顾患者存在的多种危险因素与疾病。

3.2 联合药物治疗的原则

联合降压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增强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 这是联合降压的核心原则。 (2) 小剂量联合原则。小剂量联用, 降低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最好小于两药单用或抵消。 (3) 量加倍、药加种——序贯原则。在低剂量两药联用后, 如血压未达标应继续用原两种药并加至最大量。如血压仍未达标, 考虑加用小剂量第3种药物。 (4) 其他因素同控原则。降压同时改善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病、肾脏病或糖尿病, 及对某种疾病的禁忌。

3.3 联合用药治疗方案及临床评价

3.3.1 剑桥 (Cambridge) AB/CD法则

AB两类药抑制肾素系统的活性;CD两类药激发肾素的活性, 若选两药联合可选择A (或B) +C (或D) , 三药联合可选择A+C+D。

3.3.2 利尿剂与ACEI/ARB

欧洲心脏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 (ESC/ESH) 2003年公布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指出:利尿剂与ACEI/ARB是目前较好的组合, 一方面利尿剂可以减少血容量, 延长ACEI/ARB作用时间, 另一方面ACEI/ARB可以减轻或抵消利尿剂导致的RAAS激活、血钾下降、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血尿酸增高等不良反应。比较常用的组合有:噻嗪类利尿剂和ARB联合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左室肥厚以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噻嗪类利尿剂联合ACE I则多用于老年人高血压。Luccione等[23]比较培多普利、卡托普利、伊拉普利与利尿剂联合使用的效果, 发现三者作用相似, 均优于单用 (合并安慰剂) 。但ACEI和ARB两药都能够阻断RAAS作用, 联合使用很少有协同作用, 鉴于其降压作用良好, 一般只作为重度高血压或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以及蛋白尿患者的最后选择。

3.3.3 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

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单独用药时都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反调节, 因而部分抵销其抗高血压效应。但二药联用时, 利尿剂通过活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 增加交感外传作用可提高β-受体阻滞剂的降压效应, 而β-受体阻滞剂可以钝化利尿剂的反馈调节, 并能够减少剂量, 从而降低不良反应。主要用于治疗无并发症、无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这一方案的缺点在于对代谢影响较大, 因而伴有糖尿病、痛风及高脂血症的高血压患者不宜使用。小剂量的比索洛尔与HCTZ联用对收缩与舒张压均有累加的降低效应[24], 其降压作用与普通剂量的氨氯地平及依拉普利相当, 但能改善倦怠、失眠、性功障碍和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临床常联合使用的β-受体阻滞剂还有美托洛尔、萘羟心安、噻吗心安、心得安、阿替洛尔等。

3.3.4 CCB与ACE I/ARB

二者有协同降压作用, 联用有效控制率可达80%以上, 而且能够保护靶器官、逆转心室重构, 对合并心力衰竭、肾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等的高血压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是一组较佳的组合。ACEI还能够抑制CCB导致的心动过速和踝部水肿等不良反应。CCB与ACEI/ARB联合用药的选择包括CCB类的心痛定、异搏定、菲洛地平、尼群地平、络活喜、地尔硫卓等, ACEI类有卡托普利、培多普利、苯那普利、川多普利、雷米普利等。

3.3.5 CCB与β-受体阻滞剂

二者联用能够中和彼此触发的反馈调节, 如CCB可逆转β-受体阻滞剂引起的外周血管收缩, 防止心率过缓。而β-受体阻滞剂又可降低CCB引起的心率加快, 二者具有协同降压的作用, 尤其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的患者。此类药物的代表是非洛地平-美托洛尔缓释片, 血压控制率达70%以上。Dargie等[25]研究证实, β-受体阻滞剂与CCB的组合在治疗高血压合并劳力性心绞痛的患者时, 降压的同时有助于改善心性死亡、心绞痛, 提示联用短效的心痛定有增加安全性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禁止β-受体阻滞剂与缓释异搏定联用, 尤其是针对合并心功能减退、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动过缓的患者。

3.3.6 CCB (二氢吡啶类) 与利尿剂

二者均可兴奋交感神经系统, 利尿剂可能通过钠利尿及轻度血管扩张作用降压, 而CCB降压也与扩张血管及轻度钠利尿有关, 二者联用理论上无相加作用, 但临床试验联合应用较单药疗效增加, 且有助减少死亡与卒中, 适用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老年人高血压。

3.3.7 α-受体阻滞剂与β-受体阻滞剂

二者联用的优势在于抵消各自的副作用, β-受体阻滞剂降低α-受体阻滞剂引起的反射性心动过速, 而α-受体阻滞剂能改善β-受体阻滞剂所致的代谢异常。适用于急进性高血压, 合用降压作用协同放大。但药物耐受及缺乏大样本研究限制了该组合的应用。

3.3.8 3种药物以上联合

在两药联合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时, 可采用3种及3种以上药物的联合治疗, 目前常用的联合方式有:CCB+ACEI+利尿剂、ACEI+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RB+CCB+利尿剂、CCB+ACEI+利尿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CC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CCB+ARB等。抗高血压药物的组合有很多种, 搭配时应针对不同患者的临床情况而制定具体的个性化的联合用药方案, 同时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用药史、合并症、基础血压水平、有无靶器官和危险因素。

4 高血压药物的新进展

随着高血压的诊治观念的更新, 循证医学已成为共识。传统认为高血压病仅是血液动力学异常的疾病, 该认识具有一定局限性和片面性。随着高血压病症研究的深入, 我们发现高血压病是一种综合性疾病, 血压的异常伴随着脂肪、糖代谢紊乱和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不良重塑。因此新一代的抗高血压药物不仅要有明确的降压疗效, 还要具备改善高血压并发症的功效。如使心脏结构、血管结构正常化, 有效预防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降低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未来的抗高血压药物还应具备长效的特点, 不仅通过缓释或控释达到长效, 而且应该寻找本身具有高亲和力的药物, 稳定持久的发挥药效, 从而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肾素抑制剂、中性内肽酶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双重抑制剂[26]、咪唑啉受体激动剂、钾通道开放剂 (PCO3) [27]、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多种新型抗高血压药物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 在以后的抗高血压治疗中占据重要位置。也为联合用药降压, 保护靶器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药物控制血压的前提下, 结合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减少高脂肪食物及食盐的摄入量、减轻体重降低心脏负担、加强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培养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非药物治疗的行为, 高血压的治疗将迎来崭新的明天。

摘要:高血压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可逆性危险因素之一, 虽然高血压治疗已有了巨大进步, 但控制率仍不理想。单一的药物治疗有一定局限性, 联合降压不仅是控制血压达标的主要手段, 而且是保护靶器官的重要措施。本文概述了高血压临床用药及联合用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血压,联合用药,钙拮抗剂

高血压的临床用药研究 篇2

由于对高血压的认识不足、存在误区、治疗的依从性差等原因,其治疗率和控制率却分别不足40%和10%。降压治疗的目的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到目标水平,从而降低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和肾脏疾病等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危险。

坚持治疗,血压达标,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要获得降压带来的益处,大多数患者必须长期坚持规范服用降压药。为了高血压患者安全平稳降压,本刊特邀请4位临床药师通过临床实例从降压药的合理选用、高血压的认识误区、妊娠高血压注意事项和饮食控制等四方面对高血压的药物治疗进行解读。

降压药的合理选用

实例:42岁女性患者,高血压5年,血压最高达160/110 mmHg。近两年服用珍菊降压片1粒/次, 3次/日;吲达帕胺 2.5mg/次,1次/日。半年前发现双下肢乏力并反复痛风来我院就诊。检查发现:血钾3.0mmol/L;尿酸870μmol/L。我们建议患者停用珍菊降压片,加用贝那普利 10mg/次,1次/日。两周后患者血压降至135/85 mmHg,血钾3.8mmol/L,痛风未再发作。

解析(张卫芳):从该病例可知,此患者服用的珍菊降压片为野菊花、珍珠层粉、芦丁、盐酸可乐定和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而吲达帕胺与氢氯噻嗪同为噻嗪类利尿药,降压机制一致,同时使用会显著增加低血钾和高尿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不宜同时使用。

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恢复至正常或理想的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推荐用于抗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共分为6大类。

1.利尿药:利尿药作为降压药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常用的有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和呋塞米等。适用于摄盐较多、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心力衰竭和双下肢水肿的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噻嗪类利尿药可出现低血钾、高尿酸等不良反应,并呈剂量依赖性,因此常用较小剂量,必要时适当补钾或多进食香蕉等含钾丰富的食物。

2.β受体阻滞药:该类药物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适合于中青年、心率偏快的患者,对伴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更为适用。但该类药可降低患者对低血糖的反应,使用时要增加检测血糖的频率。使用该类药后出现心动过缓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出现心率明显增快的“反跳”现象。哮喘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β受体阻滞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率低于 60次/分者慎用。

3.钙拮抗药:主要包括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拉西地平等。该类药物降低收缩压更明显,适用于多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对合并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周围血管病者尤为首选。服用此类药物可出现心动过速、头痛、面红、踝部水肿等不良反应。联合应用小剂量利尿药或ACEI/ARB,可减轻下肢水肿。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该类药物包括贝那普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ACEI单药治疗60%~70%有降压效果。与利尿药、钙拮抗药、α1受体阻滞药联合应用,可增加降压效应,与β受体阻滞药合用,增效不明显。该类药可减少左心室肥厚,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能延缓肾损害的进展,能抗氧化抑制动脉硬化,改善心脏功能。主要副作用是容易引起干咳,停药后干咳消失。建议先从小剂量开始。妊娠、伴有高血钾或双肾动脉狭窄以及既往患有血管性水肿的高血压患者禁用ACEI。服用ACEI应定期复查血钾、肌酐。

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ARB的作用以及适宜人群与ACEI类药物大致相同,尤用于不能耐受ACEI引起的干咳者。常用的药物: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氯沙坦、坎地沙坦等。对有蛋白尿或伴糖尿病的患者可增加1倍剂量。ARB的不良反应较轻,很少咳嗽,禁忌证与ACEI相似。ARB更适用于心房颤动的预防。

6.α1受体阻滞药:该类药不作为高血压治疗的首选药,有哌唑秦、特拉唑秦等。它是伴有脂代谢紊乱和前列腺疾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优先选择的药物。长期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单独服用容易导致水钠潴留。

高血压用药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各类降压药各有特色,既能有效降压,又能兼顾到患者靶器官的治疗和保护,就是最适合的药物。一般而言,高盐膳食和老年患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对钙拮抗药、噻嗪类利尿药的降压反应较好(如氨氯地平、吲达帕胺)。青、中年患者则对ACEI 、ARB、β 受体阻滞药反应较好(如贝那普利、坎地沙坦、比索洛尔);伴代谢异常者对ACEI 或ARB 反应较好。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需终身服药,一般从单一的小剂量开始,优先选用长效制剂。疗效不佳时需在医师指导下小剂量的联合用药。

高血压的认识误区

实例:某患者,女性,61岁,近日因反复头晕就诊,诊断为高血压,医嘱予以硝苯地平控释片 30mg /次,1次/天,口服,患者回家后自行购买电子血压计,一日频繁测量血压并记录:160/100、149/98、135/75、120/80、173/102mmHg……,看到血压时高时低,紧张情绪也随之波动,担心降压效果不理想,多次咨询医师是否需要调整降压药物。医师告知患者,血压受多种因素影响,精神紧张是影响药物降压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议患者放松心情,血压监测不必过频,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14:30各监测一次即可。

解析(廖音娟):部分患者对自己的血压过分关注,测血压过频,频繁调整降压药,反而影响降压效果。殊不知,人24小时血压水平是不恒定的,有峰有谷,不同时间段测量血压,其数值有所不同,而且也受气候、心理、身体因素的影响而有所波动。因此,不能因为某天血压不稳而频繁加减药量。像该患者一样,很多人对高血压有很多认识误区,干扰了高血压的规范治疗。

nlc202309040058

1.防控高血压是个人的问题:在高血压的防治方面,家属的作用不可小觑。家人最了解高血压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及需求。所以,家人要积极学习高血压的防治知识,从家开始,建设健康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样不但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和预防,也有利于他人的健康。

2.高血压诊断概念不清:有些高血压患者,误以为血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一种生理现象,认为年龄越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越高,这一错误认识在老年人群中尤为突出,从而导致他们得不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3.根据症状估计血压高低:有的人认为,只要没有不适症状,高血压就不用治疗。其实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有关系,血压是用血压计测量出来的,没有不适感觉,并不能说明血压不高。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如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不能“跟着感觉走”来估计血压。

4.服药时间选择不对:很多年轻高血压患者不愿意服药,担心降压药会像抗菌药物一样产生“耐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还有些患者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便自行停药,这些做法危害很大。高血压需要通过综合治疗来控制,甚至需要终生服药,而且降压药也不会产生耐药性,血压越早控制到位,能越早地保护血管。因此应该及早的使用降压药,在长期的血压控制达标后,小心地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在减药的过程中,必须监测血压的变化。

5.忽视生活方式改善:部分患者认为,得了高血压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律地服药就行了。其实药物治疗应该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两者缺一不可。

6.自行购药服用:有些人患高血压后,不按医嘱服药,而是按药店的推荐用药,或者偏信广告中的“好药”;一味追求那些贵药、新药、特效药;甚至照搬别人的服药方式,这些做法都是盲目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繁多,降压药物的选择一定要经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兼顾到患者的血压水平、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伴随的靶器官损害的情况,选择能有效降压、对患者无不良影响且能保护靶器官的药物,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好剂量。

7.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有的患者用药仅几天,若血压下降不明显就要求医师加药或频繁换药。其实在能耐受的情况下,患者应逐步把血压控制到<140/90mmHg(即降压达标),是保证降压获益的根本;≥65岁的老年人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伴有肾脏疾病、糖尿病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治疗宜个体化,一般可以将血压降至130/80mmHg以下;脑卒中后的高血压患者一般血压目标为<140/90mmHg;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或高龄老年患者更应根据个人的耐受性谨慎地逐步降压,舒张压一般不宜低于60~70 mmHg。在强调血压达标的同时,要避免血压下降速度太快以及降得过低,以免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事件。一般患者应经过4~12周的治疗使血压达标,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或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及耐受性差的患者,达标时间应适当延长。长效降压药要发挥稳定的降压作用一般需要1~2周左右。

8.相信“灵丹妙药”:不少广告宣称,某种药物、高科技产品、保健食品或保健仪器能根治高血压,不必再吃降压药,这些都是伪科学宣传。目前,全世界尚没有哪一种药物、保健品、保健仪器能够根治高血压。不管在何地何种媒体宣传的能根治高血压的“灵丹妙药”,都是虚假宣传,干扰高血压的规范治疗,非常有害,有的人因此而延误治疗,甚至丧命。还有人过分信任纯天然药物无毒无不良反应,过分相信其疗效。其实,这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天然药物同样也有不良反应,而其真正效果尚待研究确定。

因此高血压患者和家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习与高血压相关的健康知识,牢记“目前高血压尚不能根治”,澄清认识误区,识别伪科学。坚持到正规医疗机构看病,科学规范地治疗高血压,力争降压达标。

妊娠高血压注意事项

实例:王女士,29岁,在怀孕26周产检时发现血压偏高(血压150/88mmHg),未予处理,回家后自行监测血压,收缩压波动于140~160mmHg,最高达172mmHg,立即门诊就诊咨询如何控制血压,能否服药治疗?

解析(席兰艳):王女士属于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这种妊娠并发症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均有不利影响,可显著增加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水肿、急性心力衰竭以及急性肾衰竭的风险,是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若王女士在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控制在150/100mmHg,可密切观察,暂不用药物治疗;如果控制不好或出现靶器官受损时则需要考虑药物治疗。

由于妊娠高血压与严重的母婴并发症密切相关,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对母婴的安危至关重要,用药时必须慎重选择。

1. 妊娠高血压的用药

(1)甲基多巴:是治疗妊娠高血压药物用药后长期随访至儿童期(7.5年)并证明是安全的药物,可以用于妊娠期高血压的长期治疗。用法:250mg/次,口服,每日3次,以后根据病情酌情增减,最高不超过2g/日。主要不良反应为镇静、抑郁。肝功能不良、嗜铬细胞瘤者禁用。

(2)拉贝洛尔:降压作用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可优先考虑。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静脉注射、静脉滴注或口服。

(3)硝苯地平:研究显示妊娠早中期服用硝苯地平不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可用于妊娠早、中期患者,但该药仅作为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第二选择,仅在高血压急症或出现先兆子痫时应用。用法:5~10mg/次,口服,3~4次/天,24小时总量不超过60mg。紧急时舌下含服10mg,起效快,但不推荐常规使用。

(4)美托洛尔:美托洛尔缓释剂对胎儿影响很小,也可考虑选用,严重高血压者可以静脉应用美托洛尔,但需注意加强对胎儿的监测,警惕心动过缓与低血糖的发生,

(5)静脉注射药物的选择:拉贝洛尔、尼卡地平、乌拉地尔的注射剂型可用于静脉注射,可用于妊娠期重症高血压患者(血压>180/110mmHg),但均应从小剂量开始并加强监测,避免引起低血压反应。硝普钠持续使用会引起胎儿氰化物中毒,孕期仅适用于其他降压药物应用无效的高血压危象孕妇。产前应用不超过4小时。

nlc202309040058

2. 注意事项

(1)妊娠期禁止使用ACEI和ARB。

(2)降压过程力求下降平稳,不可波动过大,且血压不可低于130/80mmHg,以保证子宫胎盘血流灌注。

(3)单药治疗后血压仍控制不满意时,需考虑联合应用降压药物,一般可选用硝苯地平联合拉贝洛尔或小剂量氢氯噻嗪。

(4)妊娠期高血压只能适度限盐,以避免导致血容量减少而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

(5)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需严密监测血压,在血压波动时建议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以及家庭血压测量。

(6)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在每次产前检查时需进行尿蛋白测定。

(7)分娩期间需检测血压并继续降压治疗,应将血压控制在≤160/110 mmHg,以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8)慢性高血压患者经生活方式干预措施血压仍不能降至正常者,需要药物治疗。建议在拟妊娠前6月开始改用硝苯地平和(或)拉贝洛尔控制血压,若仍不能降至150/100mmHg以下,或轻度高血压但伴有蛋白尿者建议暂缓妊娠。

(9)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并早期合理干预,可能有助于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孕妇与胎儿的不利影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易患因素包括:①精神紧张;②气候寒冷;③初产妇年龄<18岁或>40岁;④伴慢性高血压、肾炎、糖尿病、抗磷脂综合征等疾病者;⑤营养不良;⑥体型矮胖者;⑦子宫张力过高,如羊水过多、双胎或多胎、糖尿病巨大儿及葡萄胎等;⑧高血压(特别是妊娠期高血压)家族史;⑨其他:近年一些临床研究显示妊娠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反流性肾病也存在着重要的关系。临床工作中应对上述人群加强监测。

对于孕妇而言,目前没有任何一种降压药物是绝对安全的。多数降压药物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安全性评价中属于C类水平(即不能排除对母儿具有风险),因此,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选择药物时应权衡利弊。正确的监测和治疗、配合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调整均有助于维持孕妇的正常分娩及胎儿的安全。

奠基健康方式

实例:施大哥,某单位采购中心主任,风流倜傥、能言会道,可谓家庭、事业、社会地位都相对完美。为了在未来能有更大发展,他最操心的是工作,最费心的是交际,而最省心的是健康。因为“省心”,他熬夜工作,每日周旋于交际应酬中,胡吃海喝。他在拼命透支着自己的健康,却忽略了健康的储备,因此中年男人的“英雄末路”便也悄然附身:血压“节节高”,爬几节楼梯就胸闷气短,红光满面、大腹便便……终有一天,他骤发脑出血……多亏送治及时,施大哥从“鬼门关”折腾了回来,但也落下了身体某些部位暂时性功能丧失的后遗症,腿脚大不如以前利索、吐词都有些困难,过去的能说会道也就只能留在记忆中了,个中滋味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道得清。

解析(刘丽华):像施大哥一样有多年高血压,但因无自觉不适症状而疏于防范,最终导致健康像雪山一样骤然崩塌的“故事”我们临床药师可谓耳熟能详。的确,多数高血压患者都是悄然起病,早期通常没有特异的自觉症状,很容易被忽略,往往骤然发病造成突发事件,是公认的“无声杀手”。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低龄化明显。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习惯高盐饮食以及缺乏体力活动者是高血压的易患人群。要想扼腕高血压这个“无声杀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石,并且要持之以恒才能终生受益。因此,控制体重、限盐、戒烟限酒、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是高血压患者防治自身疾病的“良药”。

1.控制体重

很多研究证明,体重与血压有明显的关系。超重及肥胖的人患高血压病的危险性高于体重正常者。评价体重是否正常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MI),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BMI为20~25时属正常。维持BMI在正常范围对抵抗疾病,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维持正常血压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适当限食,杜绝高脂高能饮食,维持理想体重,是预防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还有一些人腹部肥胖(即俗称的橄榄形体型)者,患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体态匀称者。

2.限盐

“限盐”,也是防治高血压病的重要举措。科学家们已经证实:钠离子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所以低盐饮食至关重要,一般主张每天的盐量控制在5克以下,3克更佳,即食物中有轻度咸味(俗称清淡口味)即可。而对于有耳鸣、眩晕、浮肿的高血压患者,每天应限制在2克以下,或不用食盐,用10毫升酱油替代。此外,应限制腌熏食品(包括咸肉、咸鱼、咸菜、酱菜等)和含钠高的味精等调料,及加碱或发酵粉、小苏打制成的面食、糕点等。切忌像“施大哥”一样追求重口味。

3. 戒烟限酒

针对目前高血压病年轻化趋势,临床药师倡导预防高血压,戒烟限酒。因为烟草中的烟碱(尼古丁)会兴奋中枢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启动体内一系列生化反应,导致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会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逐渐增厚,最终导致整个血管硬化,影响血压。饮酒与高血压病之间有明显相关性,重度饮酒者(相当于每天饮65克酒精)高血压发病率是不饮酒者的两倍。长期饮酒者体内的升压物质明显增多。因此,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病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适度运动

我们常说,药物是把双刃剑,其实,运动也是一把双刃剑。国家体委研究所研究员李力研,每周打3次乒乓球,每次2小时,但他43岁到台湾讲学时,突然心脏破裂死亡。此前他患有高血压病、失眠等。他认为打乒乓球就是锻炼身体,其实并非如此。过度的运动负荷,可引起心肌病理性肥大,心肌缺血等。因此,高血压病患者应谨记“科学、适度”运动原则。运动方式可选择太极拳、慢跑、步行、骑自行车等。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倾向于中低强度,要注意避免诱发心绞痛,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比较简单的一个估计方法为:170-年龄=最大运动心率。比如您的年龄是60岁,则您运动后心率以不超过110次/分为宜。

当然,高血压的治疗除了注意以上四个方面外,还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正确选用降压药,正确的进行自我管理,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这样才能真正享受美好生活,才能让生命之“花”开得灿烂和长久。

浅谈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用药 篇3

1降压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 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对减轻症状, 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防止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都有作用。降压药物种类很多, 各有其特点, 目前趋向于作用持久, 服用次数少的长效制剂或剂型, 以方便患者服用。常用的降压药物有:①利尿降压剂:氢氯噻嗪、环戊甲噻嗪、氯噻酮、速尿等;②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利血平、降压灵、盐酸可乐定;③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如心得安、氨酰心安、和美多心安等;α阻滞剂如苯苄胺、α和β阻滞剂如柳氨苄心安;④酶抑制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⑤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⑥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长压定、哌唑嗪、呱氰啶等;⑦神经节和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如呱乙啶、酒石酸五甲呱啶等;⑧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酮色林等;⑨复方制剂如复方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安达血平片等。

降压药物选用的原则是:①应用降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需长期服药。因此, 宜选用降压作用温和、缓慢、持久、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掌握而使用方便的口服降压药 (如氢氯噻嗪、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 作为基础降压药, 再按不同病期选用其他降压药物;②用降压药一般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剂量, 达到降压目的后, 可改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 尽可能用最小的维持量以减少不良反应;③使用可引起明显直立位低血压的降压药物时, 宜向患者说明, 从坐位起立或从平卧位起立时, 动作应尽量缓慢, 特别是夜间起床时更要注意, 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昏厥而发生意外;④缓进型第一期患者, 症状不明显, 一般治疗 (包括镇静剂) 即能奏效, 可不必应用降压药物, 必要时用少量作用温和的降压药如利尿剂、萝芙木类或复方降压片即可。第二期患者多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治疗, 如利血平、肼屈嗪和利尿药合用或再选加酶抑制剂、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神经节阻滞剂或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等。第三期患者多需用降压作用强的药物如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神经节阻滞剂, 如盐酸可乐定、长压定等治疗;⑤临床上常联合应用几种降压药物治疗, 其优点是:药物的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几种药物共同发挥作用, 可减少各药的单剂量;减少每种药物的不良反应, 或使一些不良反应互相抵消;使血压下降较为平稳。最常用的联合是利尿剂和其他降压药合用, 利尿剂既可增强多种降压药疗效, 又可减轻引起浮肿的不良反应;利血平和肼屈嗪, β受体阻滞剂和米诺地尔合用时, 各自减慢和增快心率的不良反应互相抵消;⑥急进型高血压病的治疗措施和缓进型第三期相仿。如血压持续不降可考虑用冬眠疗法;如出现肾功能衰竭, 则降压药物以选用甲基多巴、肼屈嗪、米诺地尔、可乐定为妥, 血压下降不宜太显著, 以免肾血流量减少加重肾功能衰竭;⑦对血压显著增高已多年的患者, 不宜使血压下降过快、过多, 患者往往因不能适应较低或正常水平的血压而感不适, 且有导致脑、心、肾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发生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时要采用紧急降压措施。

2镇静剂应用

服用少量镇静剂可减轻精神紧张和部分症状, 可选用:安定、溴化钾、苯巴比妥、利眠宁等。

3体会

高血压的临床用药研究 篇4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对4例肾动脉病变先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然后放置支架,术后患者均行常规抗凝治疗。

结果 4例患者术后1~12个月内行肾动脉造影复查,仅见轻度内膜增生,随访期内未见肾动脉再狭窄的征象。

结论 对大部分肾动脉狭窄的患者来说,经皮肾动脉成形加支架置入术治疗,不但令其血压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能保持其肾功能的相对稳定。

【关键词】 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性高血压 血管成形术 放射学 介入

经皮肾动脉成形术(PTRA)已广泛应用于肾动脉性高血压(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RH)的治疗。

近年来肾动脉支架置入术(PTAS)的应用使RH的远期疗效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已成为RH的首选治疗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PTRA和PTAS术的病例选择及一般情况

病例总数4例:男1例,女3例,平均年龄27~65岁。

患者均患有重度高血压,需用1~2种降压药,但血压控制仍不理想,收缩压平均为(202.9±22.1)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平均为(114.3±19.9)mmHg。

术前患者应当完善体检、化验及影像学检查,主要了解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及凝血功能状态。

临床相关知识:RH是肾动脉狭窄所引起的高血压,还可引起肾功能障碍。

RH是由于肾缺血时,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和致密斑,促进肾素的合成和释放,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引起血压升高,属于继发性高血压,约占成年人高血压的10%。

肾动脉狭窄的原因主要有4种:狭窄性大动脉炎,多在肾动脉开口部狭窄,常见于青壮年女性,是我国肾血管性高血压病的最多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常见50岁以上,病变多位于肾动脉开口部(2cm内),多累及双侧肾动脉,是全身性血管病变的局部表现;纤维肌结构不良,常见于30岁以下,主要发生于中1/3到远1/3段,在肾动脉内分布较广泛;术后狭窄主要见于肾移植术后,多由排斥反应所致。

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头晕、头痛、胸闷、心悸、视力减退、恶心呕吐等与高血压相关的一系列症状。

同时具有以下特点:年龄在30岁以下或50岁以上;多数病人舒张压升高更明显,用降压药难以控制,多数病例在腹肋部或腰背部可听到收缩期血管杂音。

肾动脉狭窄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彩色Doppler超声、CTA、MRA。

目前动脉造影仍是评价肾动脉狭窄的最终方法。

1.2 治疗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穿刺,经动脉鞘插入猪尾巴导管于第一腰椎水平行腹主-肾动脉造影,以明确有无肾动脉狭窄、狭窄的程度、部位和狭窄的长度以及狭窄段两端正常肾动脉的管腔直径。

以制定正确治疗方案。

根据病例情况采用PTRA或PTAS术:首先经肾动脉造影导管或guilding导管向肾动脉内注入肝素5000IU,硝酸甘油200μg,以防止即性血栓形成和动脉痉挛。

然后采用导管导丝技术,使交换导丝到达肾动脉远端分支,此是PTRA和PTAS术成功的技术关键。

若行PTRA,用球囊导管扩张狭窄段肾动脉。

6个大气压下,扩张3~5次,每次持续30~60秒,扩张后测狭窄两端的血压,并行肾动脉造影复查,直至满意为止。

若行PTAS,则选用比正常肾动脉直径小1~2mm的球囊做预扩张,然后释放支架,并造影记录。

术后需监测血压,静脉肝素化24小时,之后改口服抵克力得每日0.25g,至少6~8周。

术后定期复查血压、肾功情况及彩色Doppler超声,必要时复查肾动脉造影。

疗效评价:技术成功定义为治疗后残余狭窄<30%,且无严重并发症。

临床疗效的评定主要依据血压改变,其评定采用Cluzel的标准[1]:1)治愈:在停服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舒张压<90mmHg;2)改善:舒张压<110mmHg,或术后至少下降15mmHg,同时,抗高血压治疗较术前减少或不变;3)失败:不能达到1)或2)的要求。

2 结果

术后定期复查血压、肾功情况及彩色Doppler超声,必要时复查肾动脉造影。

4例患者术后1~12个月内行肾动脉造影复查,仅见轻度内膜增生,随访期内未见肾动脉再狭窄的征象。

虽然本组病例观察的时间较短,但文献报道,我们认为,对于肾动脉闭塞的患者,支架置入可有效地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3 讨论

肾动脉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肾动脉狭窄性病变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阻塞,由于其年龄一般较大,且往往合并其他并发症,常难以耐受外科手术。

Rees[2]报告PTRA后残余狭窄25%~50%,而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只有9%。

★ 肝癌患者护理体会

★ 临床护理论文

★ 临床护理年终总结

★ 肝癌的治疗方法和肝癌的危害介绍

★ 心脏介入手术护理心得

★ 临床护理终工作总结

★ 临床护理见习心得体会

★ 临床护理简洁年终总结

★ 儿科护理临床工作总结

高血压的临床用药研究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 每组40例, 患者年龄35~81岁。A组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治疗, B组选用厄贝沙坦胶囊进行治疗, C组选用二者联合用药治疗, 三组疗程均为4周, 对三组疗效进行观察。

1.2 方法

三组患者接受治疗之前都停止现使用的降压药, A组患者单一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 qd, 口服, 进行治疗, 服用1周后观察治疗效果, 不佳者加倍服用。B组患者口服厄贝沙坦胶囊75mg, qd, 服用1周后观察治疗效果, 不佳者加倍服用。C组患者口服5mg磺酸氨氯地平的同时加上75mg厄贝沙坦胶囊, qd, 服用1周后观察治疗效果, 不佳者两种药物加倍服用。

1.3 疗效观察

按照卫生部规定的降压标准[2]进行评定, 有效:舒张压下降到正常的范围内, 下降10 mmHg或20mmHg;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血压下降标准没有达到有效的标准。

2 结果

通过对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经过治疗, 三组患者的血糖、肝肾功能、血尿常规都没有出现异常, 但是C组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要比A、B两个组患者低, 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疗效见附表。

3 讨论

高血压治疗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有很多[3], 对患者进行有效降压, 可防止患者由于治疗不及时而导致的猝死和心脏病发作等突发情况, 采取有效合理的降压方法, 提高对高血压患者病情的控制。小剂量的联合降压药物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有协同作用, 减少了单一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患者的血压得到降低, 降低了患者由于高血压导致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通过对上述三组高血压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说明了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要明显好于单一药物治疗效果。联合用药减少每种药物的用药剂量, 因此副作用少, 使药物的药效增强, 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病情, 减少了由于单一用药而导致的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4]治疗高血压能够及时预防病情加重, 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使患者病情得到及时的控制。使用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 患者在治疗后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使用单一药物治疗者, 治疗后患者的血压维持情况良好, 改善了患者的心肌缺血, 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1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 每组40例, A组患者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治疗, B组选用厄贝沙坦胶囊进行治疗, C组选用二者联合用药治疗, 三组疗程均为4周, 对三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经过治疗, 三组患者的血糖、肝肾功能、血尿常规都没有出现异常, 但C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要比A、B两个组患者低, 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明显, 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率要明显低于使用单一药物治疗者, 治疗后患者的血压维持情况良好, 改善了患者的心肌缺血, 有利于心衰的预防,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联合用药,高血压,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胡蓉, 朱德礼.高血压病的中医药诊治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2, 12 (5) :12-13.

[2]周娟, 侯放.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中重度老年高血压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 2012, 89 (1) :89-90.

[3]黄汉辉, 郑师明, 梅峥嵘, 等.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 57 (22) :57-58.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用药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源于我院药库计算机管理系统提供的2008年抗高血压药物的出库数据 (包括抗高血压药物的品种、规格、销售数量、销售金额等基本信息) 以及病案室2008年高血压住院患者的病案记录。

1.2 方法

1.2.1 药品分类

根据目前最常用的5类一线药物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 分为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 (βRB) 、钙拮抗剂 (CCB)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ARB) 及其它6类。

1.2.2 用药频度 (DDDS) 和日均用药费用 (DDDC)

采用药物经济学的用药频度分析法, 以约定日剂 (DDD) 为标准计算各品种和各类药物的用药频度 (DDDS) 及约定日均用药费用 (DDDC) 。DDD值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药物平均日剂量,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临床用药须知, 2000年版) 及《新编药物学》 (第15版) 规定的日剂量为准, 上述文献未收载的以药品说明书为准。用药频度 (DDDS) =某药的年消耗量/该药的DDD值;日均用药费用 (DDDC) =某药的零售总金额/该药的DDDS。同一品种的不同规格、不同厂家产品折算为同一单位后计算该药总用量;同一品种不同剂型、不同给药途径的药品因DDD值不同, 分别计算DDDS后进行相加汇总即为该药的总DDDS。金额一律按药品出库价计算。

1.2.3 临床用药统计分析所用指标

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是否医保、并发症、高血压分级分层的用药情况。

2 结果

2.1 销售金额、用药频度 (DDDS) 及日均用药费用 (DDDC)

各类抗高血压药物销售金额及所占百分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销售金额650437.50元, 占总额43.48%;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销售金额310706.20元, 占总额20.86%;钙拮抗剂销售金额296470.30元, 占总额19.80%;β受体阻滞剂销售金额209084.10元, 占总额13.97%;利尿剂销售金额7236.40元, 占总额0.47%;其他销售金额21357.10元, 占总额1.4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在日均用药费用排序中占第1位, 达4.87元, 占31.25%, 其次分别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其他、钙拮抗剂及利尿剂。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在用药频度中排在第2位, 可见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在近几年的抗高血压用药中的地位和比重逐渐在提高。

2.2 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并发症、医保情况

此次调查的487份病历中, 男性患者215例, 占44.14%;而女性患者272例, 占55.86%。降压药物应用与患者性别关联不大, 而主要与年龄有关。此次分析显示, 高血压患者大部分集中于中、老年人, 占了94.67%。体重的统计结果显示:男性患者体重指数 (BMI) ≥28者72例, 占男性患者的33.49%;女性患者体重指数 (BMI) ≥28者116例, 占女性患者的42.64%。并发症中发病率较高依次是高脂血、糖尿病、冠心病及脑梗塞。有医保者289例, 占59.34%, 表明我市医保政策日趋完善, 群众的医疗保健意识也逐渐加强。

2.3 高血压的分级分层及其用药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住院病人的高血压诊断是3级极高危, 共296例, 占60.78%;而1级、2级高血压也有少数住院患者, 其原因是患者身患其他较为严重的疾病, 或是所患高血压的并发症较为严重, 如冠心病、脑卒中等。由于分级分层中大部分病例数较少, 不具有分析统计意义, 因此用药情况的统计只做3级极高危。联合用药主要集中在二、三联用药。一单用药中较为常用的几类药依次是ACEI占11.26%、CCB占6.43%和ARB占6.04%;二联用药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ACEI+CCB占11.32%、CCB+ARB占4.62%、βRB+CCB占4.06%、βRB+ARB占4.06%和βRB+ACEI占3.87%;三联用药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联用方法依次是利尿剂+CCB+ACEI占5.94%/ ARB占2.26%、βRB+CCB+ACEI占5.38%/ AT1RB占2.49%、CCB+ACEI+ ARB占2.42%、利尿剂+ACEI+ ARB占2.27%。

3 讨论

3.1 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的分析讨论

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甚至是终身的过程, 其费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在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中, 药品的价格是影响其临床使用的重要因素。美国预防、检测、评估及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及2003年欧洲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学会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明确指出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CCB、ACEI、ARB是目前常用的5大类降压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也已经从短效向长效方向发展。长效制剂不仅服用方便, 而且降压作用平稳持久, 避免了由于血压波动导致的心脑血管意外。

β受体阻滞剂为抗高血压首选药物之一, 依有无心脏选择性及有无内在性拟交感活性 (ISA) 而分类, 对于降低心机梗死后的复发性、非致命心肌梗死、猝死及总病死率来说, 有ISA的β受体阻滞剂不如无ISA的β受体阻滞剂有效。任何类型的其他降压药物均无这种作用;因此, 对于心机梗死后高血压患者, 无ISA的β受体阻滞剂应列为首选, 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的首选药物之一, 对高血压冠心病等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有效。近几年来增长较快, 但并非完全代表在抗高血压药物中的使用情况, 临床上也较多地应用于心律失常、心绞痛等, 严重左室心功能不全、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的病人禁用。在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及日均用药费用的统计排名中都处于中等水平, 证实其作用范围确实受到限制。

利尿剂为一线降压药物, 具有价格低, 与其他降压药物联用降压效果好, 不良反应低, 疗效确切等优点, 在联合用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调查其DDDS仅为2.45万个日剂量, 日均用药费用才0.23元, 且种类较少, 大部分是廉价的国产药, 因此其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及日均用药费用的统计排名都较低。

3.2 所拟指标的分析讨论

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 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40%~50%有高血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对血压调节能力下降, 使靶器官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 同时左心室的后负荷增加, 使左心室顺应性降低, 进一步损害左心室的功能, 从而导致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多数研究基本上肯定了肥胖和高血压的关系, 年龄越小, 体重越高, 发生高血压危险性倾向就越大。而在高年龄组发胖者, 以发胖年龄早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较大。肥胖与血压的关系可能与机体的内分泌改变有关:肥胖与高血压患者都存在胰岛素抵抗。LANSBERG提出, 胰岛素抵抗所致交感活性亢进使机体产热增加, 是一种对肥胖的副反馈调节, 但这种调节以血压和血脂代谢障碍为代价。

3.3 合理用药的分析讨论

通过对我院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用药的统计分析, 笔者认为在临床中合理选用抗高血压药物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①个体化治疗 (我院联合用药方案较多, 主要原因就是考虑个体化用药)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程度、并发症、合并其他疾病等情况制定治疗方案;②小剂量——药物治疗宜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 以达到降压目标水平和最小的副作用;③联合用药 (我院62.46%的高血压住院患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 ——合理配伍, 加强降压作用, 减少不良反应。特别是对高血压伴有不同疾病的患者, 不同的联合用药更有利;④平稳降压 (此次调查中发现我院多数使用了长效制剂) ——不仅服用方便, 且作用平稳持久, 避免由于血压异常波动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⑤经济观念 (我院使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及部分钙拮抗剂甚至β受体阻滞剂以进口药居多) ——高血压是慢性病, 需要长期直至终身服药, 目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外资企业生产的抗高血压药物以及目前国内常用的长效机制, 价格都比较贵。为了减轻医药费用负担及提高本国的医药水平, 国内科研单位应加强研究, 开发出优质、价廉的抗高血压药物, 降低成本, 使本国产品逐步代替进口药品, 同时政府部门应不断深化医疗改革, 抑制虚高药价。

本次调查显示, 60.78%的高血压住院患者诊断为3级极高危。3级极高危的用药最多的是:单用为ACEI占11.26%;二联为CCB +ACEI占11.32%、三联为利尿剂+CCB+ACEI占5.94%。JNC-7和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2003”均对高血压高危人群的血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即合并糖尿病或肾脏损害时应<130/80mmHg, 合并大量蛋白尿 (>1g/24h) 应<120/75mmHg。HOT研究的结果表明, 将糖尿病患者的舒张压降至80mmHg以下较降至90mmHg以下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达51%, 而UKPDS则发现在改善糖尿病预后方面, 严格控制血压比强化降糖治疗更重要。严格控制血压需要更多的药物联用。新的指南还强调高血压合并肾损害及糖尿病是ACEI、ARB的强适应症, 而目前这两类药价格都还比较昂贵, 但因其减少了并发症的处理费用, 反而节约了总的成本, 且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薛小兵.抗高血压药物临床用药情况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05.

[2]孙宁玲.高血压研究及治疗的新趋势[J].中华老年脑血管病杂志, 2006, 8 (11) :721-723.

[3]郑万有.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合理用药[J].天津药学, 1998 (4) .

高血压的临床用药研究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子宫肌瘤患者40例, 高血压Ⅰ级, ASAⅠ~Ⅱ级, 年龄38~52岁, 体重51~68kg, 术前均无心律失常、贫血及呼吸循环系统等合并症, 均无长期服用安定类药物史。术前服用硝苯地平治疗一周, 直至手术当日清晨。手术均在上午进行, 手术时间平均125±22min。根据所用的术前药不同, 将40例患者分为两组:咪唑哒仑组 (A组) 20例, 地西泮组 (B组) 20例。1.2方法患者术前禁食水8~12h, 入手术室前30min, A组肌内注射咪哒唑仑0.08mg/kg和东莨菪碱0.3mg;B组肌内注射地西泮0.16mg/kg和东莨菪碱0.3mg。入室后惠普多功能监测仪连续监测ECG、HR、BP、SpO2, 开放静脉通道输注复方乳酸钠液。两组均在硬膜外腔麻醉下手术, 选择L2~3穿刺, 向头侧置管4cm成功后取平卧位, 分次小剂量给药。阻滞平面控制在T8以下, 麻醉效果满意, 麻醉过程中两组的用药相同, 待钳夹切口皮肤无痛觉后开始手术, 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补液及其它用药情况基本相同, 均不再追加任何镇静药物, 均在牵拉宫颈时静脉辅以芬太尼0.05mg。与基础血压比, 血压波动低于30mmHg时, 密切观察不予药物处理。常规鼻导管吸氧, 氧流量3.5L/min。

1.3 监测指标

分别记录肌内注射前、阻滞前及术中第30min、60min、90min各时点分别HR、MAP、SpO2指标。

1.4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合并症、手术方式及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肌内注射前两组HR、MAP、SpO2均差异无显著性。肌内注射后及手术中两组HR、MAP比较, P<0.05。手术前后两组SpO2差异无显著性 (P>0.05) 。见表1。

注:A组与B组比较, P<0.05。

2.2

A组降低应激水平的作用较B组明显。两组均无舌后坠、剧咳等不良反应。A组虽有呼吸幅度减弱, 频率变慢, 但SpO2并无显著影响。两组均有体动发生, A组例数少于B组, 这可说明A组的镇静和抗焦虑作用优于B组。

3 讨论

3.1

高血压患者容易激动, 而情绪激动时血压易升高, 故手术前应充分镇静。麻醉前用药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焦虑状态, 减轻因恐惧、紧张而导致的过度应激所引起的高血压、心动过速, 降低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 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传统麻醉前用药如阿托品、吗啡等对高血压患者并不适宜。对于用利血平或 (和) 普萘洛尔的患者, 麻醉前可用阿托品, 以避免麻醉期间心动过缓。术前用药既要达到充分的镇静, 抗焦虑, 又要避免呼吸、循环的抑制。咪哒唑仑 (midazolam) 为新型苯二氮卓类药, 通过作用于细胞膜上的苯二氮卓类受体 (BZ受体) , 加强中枢抑制性递质GABA活性。随剂量递增, 可相继出现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掠厥、抗癫痫及中枢肌松弛等作用[1]。它具有起效快, 耐受性好, 顺行性遗忘作用可靠[2], 半衰期短 (1.5~2.5h) , 溶于水, 稳定性好等特点。地西泮的半衰期则长达30h;镇静、抗焦虑作用较咪哒唑仑弱2~3倍。咪哒唑仑注药后30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率均有轻度下降趋势;用地西泮者舒张压有轻度上升趋势。似可说明咪哒唑仑降低应激水平的作用较地西泮明显, 以咪哒唑仑0.08 mg/kg的效果较最好[3]。咪哒唑仑肌内注射显效迅速, 5 min出现作用, 25 min达峰值;地西泮起效较慢, 15 min起效, 30 min达峰值。据此, 采用咪哒唑仑作为麻醉前用药时, 可在患者进手术室前即刻作肌内注射即可, 这样在开始麻醉时恰好达到最佳催眠效果。咪哒唑仑与地西泮都有体动、兴奋多语等不良反应, 但不影响手术进行, 无需特殊处理。根据Ramsay分级法, 咪哒唑仑与地西泮的镇静、抗焦虑作用都满意, 以咪哒唑仑0.08mg/kg的效果最佳。苯二氮卓类药物在老年人增强[4], 从安全角度出发, 60岁以上患者, 咪哒唑仑的使用剂量以采用0.03 mg/kg为安全。3.2术前患者恐惧和焦虑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和血液儿茶酚胺浓度增加, 可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增高、痛阈降低, 有增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高血压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激性溃疡及能量代谢失调等危险, 也不利于伤口愈合。高血压患者由于基础血压较高, 硬膜外阻滞后血压变化更为剧烈。应用咪哒唑仑能够有效解除患者术前应激反应, 围术期经过也易转平稳, 这对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清醒患者特别重要。作为术前药, 咪哒唑仑有抑制心理应激作用较明显、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顺行性遗忘作用较强等优点[5]。咪哒唑仑可产生一定的呼吸抑制作用, 但本文观察到当应用镇静剂量时, 对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影响, 提示呼吸抑制不明显。新近的研究还表明咪哒唑仑能提高痛阈。据此, 本文认为术前药以应用咪哒唑仑为适宜。

摘要:目的 观察术前药咪哒唑仑与地西泮用于硬膜外麻醉下高血压患者, 对其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选择有高血压病 (Ⅰ级) 子宫肌瘤患者40例, 在硬膜外腔麻醉下择期施行子宫全切手术, 根据术前药的不同, 随机分成两组:咪哒唑仑组 (A组) , 术前30min肌内注射咪哒唑仑0.08mg/kg, 东莨菪碱0.3mg;地西泮组 (B组) , 术前30min肌内注射地西泮0.16mg/kg, 东莨菪碱0.3mg。记录肌内注射前、阻滞前及术中第30min、60min、90min各时点两组的HR、MAP、SpO2。结果 两组的HR、MAP差异有显著性 (P<0.05) ;两组SpO2无论在术前或术中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与地西泮比较, 咪哒唑仑作为高血压患者的术前用药更为适宜。

关键词:咪哒唑仑,地西泮,高血压,术前用药

参考文献

[1]姚文龙, 张传汉, 李白莉, 等。咪哒唑仑对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下脊柱矫形术患者唤醒试验效果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7, 27:893-895。

[2]黎明, 何见平, 孙静。咪唑安定的镇静遗忘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4, 20:47。

[3]赵银荃, 薛荣亮, 马宏钟。镇静剂量下咪唑安定和地西泮对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血糖和皮质醇的对比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2, 18:379-380。

[4]佟德惠, 王泓波。老年患者咪唑安定和丙泊酚联合诱导时心率变异性变化[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8, 24:812-813。

高血压的临床用药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中, 男62例, 女38例, 年龄36~82岁, 平均 (52±11) 岁, 患者全部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 入选前均未曾服用降压药物:收缩压 (SBP) ≥140 mm Hg, 舒缩压 (DBP) ≥90 mm Hg;Ⅰ级:SBP140~159 mm Hg, DBP90~99 mm Hg;Ⅱ级:SBP160~179 mm Hg, DBP100~109 mm Hg;Ⅲ级:SBP≥180 mm Hg, DBP≥110 mm Hg。

1.2 治疗方法

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 A组32例, 给与双氢克尿噻片12.5 mg, 2次/d (毒副作用为:性功能障碍、低血钾、高血脂、血糖升高等) 口服;B组32例, 给与卡托普利片12.5 mg, 3次/d (毒副作用为:干咳、头痛、纳差、皮疹等) 口服;C组36例, 给与双氢克尿噻片3.1 mg/片、卡托普利6.2 mg/片、氨酰心安6.2 mg/片与硝苯地平2.3 mg/片, 4种降压药物制成的复方片剂, 高血压患者开始治疗时2片/d, 2次/d口服, 以后依据降压效果酌情增减剂量, 未达到目标血压者每周递增1片。用药前与用药后观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心律、血糖、血肌酐、血钾、血钠、血氯值、心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用药前后血压、心率的评定均为一周内非同日3次测血压及心率的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应用GIPS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见表1。

注:C组分别与A、B组比较, 各项指标P值均>0.05

2.2 疗效比较

①降压疗效:单纯用药A组有效率为53.1%、B组有效率为62.5%, 联合用药C组有效率97.2%, 由显著性差异, 说明联合组降压效果好;②症状疗效:单纯用药A组不良反应率为15.6%, B组不良反应率为21.8%, 联合用药C组不良反应率为2.8%。见表2。

注:C组分别与A、B组比较, 各项指标P值均<0.01

3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占40%, 环境因素占60%, 易并发脑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 最终死于脑血管病, 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存。有很多的临床实验证明降压达标可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致死性/非致死性心脏事件, 致死性/非致死性卒中, 因此, 笔者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案来降低心血管发生率和死亡率。

高血压治疗益处首先来自降压本身, 治疗达标是关键。由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与血压之间呈连续相关, 并不存在一个最低阈值, 因此抗高血压治疗的目标就是将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2]。高血压病的短期治疗目标为满意的血压控制, 生活质量改善, 纠正合并存在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的长期治疗目标为预防和消除心脑、肾及血管的损害, 降低总的关疾病危险性, 延长寿命。药物治疗是控制血压的主要措施, 临床检测, 单一药物治疗时60%左右的患者可达到目标降压, 临床常必须联合用药治疗, 可使90%左右的患者达到目标降压, 同时降压药物不良反应少。临床经验和本组资料表明:C组采用4种常用的一线降压药物联合用于患者, 其中双氢克尿噻可抑制硝苯地平致水钠灌留, 和卡托普利联合可防止低血钾的发生, 氨酰心安和硝苯地平合用可抑制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的发生, 而且4中药物用量小, 因而可减少他们在新陈代谢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观察结果表明C组患者治疗效果比A、B组效果都好, 而且不良反应少见, 较为安全, 经统计学验证降压效果具有显著差异, C组血压达标率较为理想, 并且小剂量药物治疗也可减低患者对服药的耐药性。

总之, 高血压的治疗需要长期服药, 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对提高患者的治疗率和达标率有重要影响。除降压效果外, 药物的不良反应、药价以及服药是否方便都影响到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摘要:目的分析单一用药与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比较。方法将确诊为高血压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患者口服双氢克尿噻片12.5 mg, 2次/d;B组口服卡托普利片12.5 mg, 3次/d;C组口服双氢克尿噻3.1 mg片/、卡托普利6.2 mg片/、氨酰心安6.2 mg片/与硝苯地平2.3 mg片/, 4种降压药物制成的复方片剂, 2次/d。连续观测血压3个月。结果前两组降压效果一般, 出现不良反应较多, C组降压效果明显, 不良反应较少。结论联合用药治疗的复方剂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安全。

关键词:高血压,单一用药,联合用药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试用本) .中国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12) :1064.

高血压的临床用药研究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行个体化联合用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44例,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患者均随访1年。其中男264例, 女280例;年龄60~91岁, 平均 (69.5±8.6) 岁;其中高血压家族史184例, 原发单纯性高血压168例, 合并冠心病56例, 合并糖尿病72例,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24例, 脑卒中40例。

方法: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仍服用治疗该疾病的药物, 未停用。所有患者均采取小剂量、个体化的联合用药方案, 如ACEI类+利尿剂+美托洛尔/钙拮抗剂+利尿剂等。比较采用不同降压用药方案患者的临床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修订版) 。

结果

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大多数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比较好。不知道需要长期不间断服药8例, 认为疾病好转中间曾经自行停药32例, 曾经忘记服药0, 害怕药物不良反应而自行停药32例, 经济困难、无法继续以往用药方案8例, 认为治疗方案太复杂自行停药8例, 认为疗效不好停药0。

血压控制效果:联合用药前收缩压 (154±17.6) mm Hg, 舒张压 (102.6±7.1) mm Hg;联合用药后收缩压 (129±11.9) mm Hg, 舒张压 (89.4±5.1) mm Hg。

临床疗效:联合用药后显效512例 (94.1%) , 有效32 (5.9%) , 无效0。

药物不良反应:544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轻度胃肠道反应41例, 对症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

讨论

合理应用降压药物才能有效、平稳地控制患者血压, 消除或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不良反应较少[1,2]。本研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544例行个体化联合用药治疗, 患者按照医嘱用药的依从性较好, 大多数患者能够坚持遵医嘱使用药物, 从而获得良好的降压效果, 总有效率较高。由于联合用药, 各种药物的用药剂量相对比较低, 因此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较少。目前高血压个体化阶梯疗法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公认是治疗高血压的正规方案[3,4]。本研究患者合并其他疾病, 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后遗症、动脉粥样硬化等, 大量研究也证明, 单用一种降压药物很难控制高血压, 治疗并发症较困难[5]。合并其他并发症的患者用药较多, 因此更需要接受个体化用药方案,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不良反应。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服药治疗, 因此要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以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另外, 高血压治疗指南也建议根据患者个体化病情选择最佳联合用药方案。

总之,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程长, 且多伴有其他严重并发症, 过去传统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不佳, 目前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小剂量、个体化的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 才能得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可靠的用药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个体化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个体化联合用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54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大多数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比较好。显效512例 (94.1%) , 有效32 (5.9%) , 无效0。544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轻度胃肠道反应41例, 对症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个体化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高血压,小剂量,个体化联合用药

参考文献

[1]Fretheim A, Odgaard-Jensen J, Br.rs O, et al.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 for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ystematic review and multiple treatments meta-analysis[J].BMC Med, 2012, 5 (10) :33.

[2]王复斌.治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选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 6 (9) :1083.

[3]李晓红.原发性高血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6) :29-30.

[4]Ivanova AD, Petrova GI.Hypertension and common complications-analysis of the ambulatory treatment cost[J].Cent Eur J Public Health, 2009, 17 (4) :223-230.

上一篇:知识修养下一篇:公共建筑能源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