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半衰期与临床用药

2024-08-26

药物半衰期与临床用药(精选5篇)

药物半衰期与临床用药 篇1

1 药物半衰期

1.1 什么是药物半衰期:

药物半衰期指的是药物从人体内消除一般所需要的时间, 也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同时也是指生物半效期。药物消除相半衰期指的是药物进入末端相的药物半衰期。药物半衰期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快慢的速度, 是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在通常的情况下, 每一种药物半衰期都有自己固定的半衰期, 通常的半衰期都有一个平均数。各种药物的半衰期是有区别的, 并且各种药物的半衰期的差别是很大的。药物半衰期与药物本身的性质有关, 而且与机体的肝脏、肾的消除功能有很大的相关性, 如果肝脏消除功能下降时, 药物的半衰期会相对的延长。药物半衰期是给药的基本的参考依据之一, 对肝脏、肾等功能不健全的患者, 对其用药方案的调整是有很大的帮助与参考的。掌握和巧妙的应用药物半衰期对合理用药以及临床医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1]。

1.2 药物半衰期应该注意的事项:

药物半衰期其实有很大的差异性的, 对于药物半衰期比较长的药物, 给患者用药的时间就应该长一些, 对与药物半衰期比较短的药物, 给患者的用药时间就应该缩短一些。在这个过程中要合理的用药。不能够擅自给患者缩短或者是延长用药的时间, 这样就会引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者是出现中毒的现象。此外, 还会造成药效减弱, 患者不能够早日康复。所以, 在合理用药的过程中, 要严格的遵守药物半衰期长短, 进行合理用药。还要时刻注意药物的性质以及个体差异, 还有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般情况下, 为了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 给要得时间不宜超过药物半衰期。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避免不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 达到合理用药的效果,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2 如何进行合理用药

2.1 通过药物消除相半衰期进行预知, 从而进行合理用药:

要进行合理用药, 首先就应该通过消除药物半衰期进行预知。如果在用药之后, 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消除已经达到95%, 这就说明此药物在患者体内的浓度已经基本上消除, 如果患者没有什么特殊的病理, 其用药的速度就不宜过快, 如果用药过快就会引起患者中毒或者是出现其他的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在用药之后, 体内的血药浓度达到99%的稳定状态, 就说明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到达了一个稳定的状态, 这个时候患者长期用药, 对患者康复是有很大的价值的。医师也可以根据这个稳定的状态为患者制定出一个理想的并且是合理的用药方案。此外, 如果患者运用很多的药物, 而且病情比较严重, 在这个其中不排除要互相作用的可能性, 这个时候医师就应该检测患者用药之后的血药浓度, 加入药量偏大, 就应该立刻减少药物的用药量, 从而来进一步保证用药的合理性[2]。

2.2 通过药物消除相半衰期进行确定合理用药的方案:

要进行合理用药, 最为重要的还是通过药物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用药的方案, 从而进一步达到合理用药的效果。对于超慢速药物半衰期消除类的药物, 建议医师给患者一天使用一次或者是数天使用一次。这样才会使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的波动相对来说较小, 不仅符合人的生理规律, 而且也会更加的安全, 使安全隐患降到最小。对于慢速药物半衰期消除类的药物, 应该给患者确定2~3 d给一次药的方案。由于这类药物的缓释片也不多, 患者也会感受到这种用药的不方便。对于中速药物半衰期消除类的药物, 一般主张的3~4次/天的给药方案, 这样可以使血液的药物浓度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之内波动, 不仅安全, 而且可以避免由于血液浓度降低而引发的其他病症的出现。此外, 这种类型的药物会影响到患者的休息, 所以, 医师可以为患者增加一些缓释片, 减少药物的服用次数[3]。

对于快速药物半衰期消除类的药物, 吸收快, 消除比较快, 医师建议给患者多次应用。但是在药物消除的过程当中, 往往会忽视一些药物的残余, 如果长时间的用药会使得药物的毒性增加,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 达到合理用药的效果, 还应该对此类药物进行合理的把控, 从而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来进一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超快速药物半衰期消除的药物, 这种药物吸收快, 消除的快, 并且在患者的体内很少有残留, 可以对患者进行多次用药, 但是在制定给药方案的时候, 还应该严格把握血液中药物浓度, 防止用药不当造成的血液中药物浓度偏高或者是偏低的现象出现。以上就是通过消除药物半衰期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一些类型, 为了安全起见, 对药物的使用要进行合理的把控, 从而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回归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之中。

2.3 巧妙把握影响药物半衰期的因素, 从而进行合理用药:

要进行合理用药, 还应该巧妙地把握影响药物半衰期的因素, 规避在用药中出现的一些风险情况。首先影响药物半衰期的因素是生理因素。其中最影响药物半衰期的生理因素是年龄。随着年量的增长, 药物半衰期会明显的延长, 并且使用药物的时间也会明显的拖延。如在老年人的用药过程中就有明显的体现, 老年人对于低浓度就有一定的耐受性。此外种族差异也是影响药物半衰期的胜利因素之一, 不同的种族其药物代谢的程度也不同, 所以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在用药的过程中就应该多加注意。其次, 药物相互作用也会引起药物半衰期的延长, 这个时候就应该严密监测血液药物浓度来进行给药。由于药物相互作用会存在很多影响患者康复的因素, 会影响到医师给患者确定的用药方案, 所以要严格的监视血液浓度的变化。影响药物半衰期的因素还有很多, 不仅包括生理因素, 而且还包括病理因素, 为了达到合理用药的效果, 医师就应该巧妙地把握药物半衰期的因素, 确定合理用药的方案[4]。

3 结语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 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合理用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且国家也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国来规范合理用药, 来尽量的减少由于用药不合理而造成的诸多的不良反应, 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药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人体内消除一般所需要的时间, 是医师进行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灵活、巧妙地掌握药物半衰期进行合理用药, 不仅使得患者用药更加的安全, 而且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 同时也会减少由于不合理用药所造成的诸多的不良反应, 从而进一步保证人们的健康生活,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从两个方面对药物半衰期以及合理用药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对合理用药具有积极的意义, 并且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同时, 在其中充分的体现了合理用药的重要参考因素即消除药物半衰期。文章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合理用药的态度以及合理正确用药的方法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4, 17 (2) :229.

[2]张立新, 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8) :1498-1499.

[3]吴文榛, 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13) :1739.

[4]刘斌, 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4, 13 (5) :251-253.

药物半衰期与临床用药 篇2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按照县卫生局《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方案。

一、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院长是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临床科室主任为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责任人,医院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层层落实责任制。同时成立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具体工作。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组

长:李广琦

副组长:于成林

巩志伟

杨建华

王芳红曹仲华 组

员:杨喜会

巨红霞

张德琦

王宏玉白积科

王利军 毛长兴 曹继红

韩得和 王郁姣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三)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篇3

一、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1.滥用或盲目应用抗生素

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费用过高等问题,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不仅导致医药费用急剧上涨,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后果。

(1)无指征的治疗用药。这类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普通感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性感染者,在未合并细菌感染、无应用抗生素的指征下用药。抗生素不能控制病毒感染,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反而增加了肝脏负担。

(2)无指征的预防应用。这包括未合并感染的预防用药和手术前后的预防用药。很多症状,如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等未合并感染的情况下,预防用药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可能引起耐药菌感染和不良反应。手术前后的预防用药,在临床上比较普遍。正确的预防用药,可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还可避免术后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可能发生的一些不良反应和二重感染;而不合理的手术预防用药主要表现在手术后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不符合《抗生素应用指南》“分类选用、短程应用”的原则。

(3)儿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所有喹诺酮类药物均具有软骨毒素,能够损坏属于发育阶段儿童的关节软骨。在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上,对于年龄上的划分没有完全明确,大体上以18岁为界,但处于这种药学界上的模糊概念上。笔者认为,在18岁左右应尽量避免使用。

2.重复使用同类药物

这主要表现在溶栓、活血化瘀类药物,改善脑细胞代谢类药物或氨基酸制剂,如血栓患者使用维脑路通、血栓通、血塞通、红花、丹红、丹参、冠心宁、银杏达莫等两种以上的药物联用,有可能导致出血。因此,临床可根据情况选择一种、最多两种进行治疗。

3.药物的用量、用法不合理

儿童由于各功能器官发育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差,所以,在用药时应根据月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因素正确使用相应的剂量。老年人各组织器官都在逐渐衰退,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也在逐渐减弱。所以,老年人用药一般是成人的2/3~3/4为宜。若使用剂量过大,则会出现药物的蓄积而中毒。特别对于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服药时间不合理。某些药物,如头孢氨苄、头孢拉定以及大多数胃药多潘立酮、维霉素等,还有部分降血糖药的吸收受胃内容物的影响,餐后服用使其吸收减少,血药浓度降低,故在餐前服用。

4.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差

有些患者轻信药品小广告,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在没有深入了解该药品的药理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的情况下,擅自用药。有些人用药后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不能及时去医院诊断治疗而是在家自行处理,导致不良反应越来越严重。

5.其他因素

长期用药也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而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突然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另外,临床分科过细,医生的药学知识和治疗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经验性和习惯性用药比较普遍,对一些新药的药理、药效了解不深,使医生对药物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他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及时交流,造成不合理用药现象长期得不到纠正。

二、如何合理用药

首先,医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学习药学知识,并时刻关注药品信息,以便为患者开具更合理、有效、安全的处方。药师必须做好处方的“四查十对”工作,对于不合理的处方不予调配。

患者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不能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误导。第二,不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些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到药店买药,都是不恰当的。第三,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第四,药品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需要告诫药品消费者的是,有些人服用药品后出现可疑的不良反应,不要轻易地下结论,要由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地进行因果关系的评价。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教中心)

半衰期在临床用药中的意义 篇4

关键词:药物,半衰期,合理用药

药物的半衰期 (t1/2) 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一个很重要和最基本的参数, 可分为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一般而言, t1/2是指消除半衰期, 即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 (或药物浓度减少50%) 所需的时间[1]。通常, 药物的疗效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相关, 确定合理的给药间隔主要根据药动学参数如药物t1/2[2], t1/2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停留时间和蓄积程度, 对于制定给药时间间隔, 调整给药方案有重要意义。

1 t1/2与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量和剩余量的关系

大多数药物的消除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 则体内药量减少的速率与当时的体内药量成正比[3]。对于具体药物, t1/2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 是固定的常数, 血药浓度高,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多, 当血药浓度降低后, 药物消除速率也会按比例下降。t1/2长, 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慢, 滞留时间长。

根据t1/2的定义, 药物在体内经过1个t1/2, 就消除了t1/2, 剩余药量只有原来药量的1/2;经过2个t1/2, 药物在体内消除了3/4, 剩余药量只有原来药量的1/4;依此类推, 则经过n个t1/2, 药物在体内消除了 (1~1/2) n, 剩余药量只有原来药量的1/2 n。

2 根据t1/2确定给药时间间隔

一般情况下, 药物的给药时间间隔是和药物的t1/2相接近的。除少数t1/2很短或很长的药物外, 多数药物的给药时间间隔约等于1个t1/2[4]。当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低于t1/2的浓度时, 即起不到治疗作用。如某药物的t1/2为8 h左右, 则此药物的用法可为“1日3次”。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1日应按24 h计算, 1日几次按小时来等分给药, 则给药时间间隔应为8 h;但目前不论门诊或住院患者用药都是根据饮食习惯, 只把白天时间算作1日, 依据早、中、晚三餐的时间来定, 因此就有餐前、餐中、餐后服等, 则给药时间间隔约为4~6 h, 而当日晚餐与次日的早餐之间服药时间间隔过长, 导致晨间血药浓度过低。给药时间间隔采用前者, 可使血药浓度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 有利于药物充分发挥疗效;而给药时间间隔采用后者, 则血药浓度忽高忽低, 影响药物的疗效发挥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ADR) 发生率。

如果1次给药, 不论剂量大小, 则经过5个t1/2后, 血药浓度接近于零, 体内药物消除完全。如果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为1个t1/2, 首剂加倍, 可迅速达到峰值。但t1/2过短或过长的药物或肝、肾功能不全时, 不宜首次加倍。

t1/2短或很短的药物, 要维持治疗水平, 需要频繁给药, 才能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水平。对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应特别小心, 为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 最好采用静脉滴注给药的方法较为合适。但是, 目前临床上常将1日总用量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克林霉素等加入大容量注射剂中, 每日1次静脉滴注, 这些药物的t1/2较短, 如青霉素t1/2仅为0.5 h, 用药时间间隔太长, 不但使药物毒性增加, ADR发生率加大, 而且极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应缩短给药时间间隔, 一般3~4个t1/2给药1次, 1日总用量分3~4次给药, 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t1/2短到中等的药物, 如果治疗指数高, 需每1~3个t1/2给药1次;如果治疗指数低, 则每1个t1/2给药1~2次, 以减少给药时间间隔的血药浓度波动。

t1/2长的药物, 每1个t1/2给药1次。氟喹诺酮类、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药物t1/2很长, 如阿奇霉素t1/2为41 h, 以每天给药1次即可, 但重症感染者除外。如果病情危重, 需要立即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时, 可于开始给药时使用负荷剂量, 将第1个t1/2内静脉滴注量的1.44倍在静脉滴注开始时推注入静脉, 但应注意患者肝、肾功能和t1/2有无变化。

增加给药剂量, 只能增加血药浓度, 而不能缩短达到峰值的时间。t1/2不变时, 给药时间间隔越长, 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就越大, 反之则越小。一些药理作用强、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毒副作用大的药物如地高辛、氨茶碱、苯妥英钠等, 血药浓度波动范围要小。治疗指数高、安全范围宽的药物, 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可以大一些。单位时间内用药量不变, 只缩短给药时间间隔, 可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范围。

3 t1/2与稳态血药浓度的关系

连续多次给药时, 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t1/2有关, 而与给药时间间隔和给药剂量的大小无关。如果一定时间内总剂量不变, 给药次数越多, 则稳态血药浓度波动范围越小。

如果连续恒速滴注给药或按t1/2间隔时间恒量给药, 则血药浓度没有波动地逐步上升, 经过5个t1/2, 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此时滴注速率和消除速率达到动态平衡, 即使无限期连续给药, 体内总药量也不可能再增加。

经过3.32个t1/2, 才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90%;经过6.64个t1/2, 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99%。因此, 可用t1/2预计连续给药后达到平衡时血药浓度的峰值时间, 以及停药后药物从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

4 t1/2可反映肝、肾对药物的清除能力

t1/2除与药物的结构和性质有关外, 还与机体消除器官的功能有关, 同一药物在正常人之间t1/2基本相同, 但在病理条件如肝、肾功能的变化, 将直接导致t1/2发生变化。

患者肝、肾功能的好坏, 会引起药物t1/2的变化, 肝、肾功能不全时, 药物的t1/2要相应延长, 易造成体内蓄积, 出现毒副作用。如链霉素t1/2为2~3 h, 肾功能不全时t1/2可延长50~90 h, 故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延长用药时间间隔或减少用药量。

5 小结

根据t1/2能正确确定给药时间间隔, 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当t1/2大时给药量应减少, 给药时间延长。按t1/2给药, 既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确保药物疗效, 又不至蓄积中毒, 导致ADR的发生。药物t1/2改变程度可作为患者给药方案调整的主要依据, 以设计适当的给药时间间隔, 实行个体化给药, 保证血药浓度上限不高于出现毒性反应的浓度水平, 下限不低于有效血药浓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9.

[2]袁正希.我院137例门诊患者抗感染药物咨询分析[J].抗感染药学, 2008, 5 (1) :48-50.

[3]钱之玉.药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18.

浅谈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篇5

药械科:文明智 2015年11月5号

浅谈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随着社会的发展,药品的品种不断增多,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本文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如何减少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注意事项。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各种危害,做到合理用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危害

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不良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反应和药物依赖性等。例如舒喘灵在治疗支气管痉挛时引起的双手震颤,阿托品在治疗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尿闭、视力模糊;庆大霉素可引起肾损害;大剂量链霉素可引起永久性耳聋;阿片类及可卡因等容易造成药物依赖。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

药品因素①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作用,当用于防治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②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③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④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患者自身因素,药物因患者种族、性别、年龄、个体、病理状态及营养状况的不同,其表现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也有所不同。

其他因素①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②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③合并用药:多药并用易引起不良反应④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三、如何合理用药

1、合理选择药物

首先是根据具体适应证纵向选择药物,简单的说就是对症下药,哪一种病就用哪一类药。其次是横向比较选择药物,就是要在许多同类药物中根据病情选择最有效、副作用最少、最经济的药品。

2、合理用量

每个病人由于性别、年龄、种族、遗传、体重等各种原因,对药物的反应性、耐受性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必须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特别是一些治疗指数较窄的药物,如地高辛、普鲁卡因酰胺等,可以通过治疗药物监测来控制血药浓度,减少毒性反应。

3、合理用法 用药方法包括用药途径、用药间隔时间、用药与时间、用药与进食、不同药物应用的先后顺序等,具体药物具体要求,如抗结核药,小剂量长期疗法会产生耐受性,且副作用较大,如改成大剂量间断给药,就会产生比较好的疗效;又如铁剂的吸收率在19:00时最高,上午较低,所以在晚上服用效果较好;临床上使用抑酸药时,需在口服胃粘膜保护药如胶体果胶铋胶囊半小时或一个小时后在服用。

4、合理联合用药

各种药物单独作用于人体可产生各自的药理效应。当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由于它们的相互作用,可使药效加强或副作用减轻,例如,多巴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或苄丝肼)与左旋多巴联合应用,可抑制后者在周围脱羧,增加进入中枢的药量而提高疗效,并减轻不良反应;又如服用抗凝药的患者,如果同时服用500 mg阿斯匹林,引起出血的可能性将增加3倍~5倍。

上一篇:北部湾经济下一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