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用药有效性(通用8篇)
中药临床用药有效性 篇1
1 概述
中药炮制是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 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论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特性、质地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药物加工技术。中药经炮制后, 能起到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性、增强药物疗效、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势、便于服用和贮藏等效用。作为中医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药炮制在千百年来中药临床运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也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一大特色。
2 中药炮制的历史地位及现状
中药炮制理论和工艺源远流长, 早在《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中即有阐明[1]。《内经》中有“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疗热用寒药, 疗寒用热药”等经典论述, 《神农本草经》也有“阴干暴干”, “生熟”记载。中国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记载了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多种炮制方法, 《雷公炮炙论》这部炮制专著的出现, 把中药炮制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出来, 奠定了炮制理论体系的基础。汉代名医张仲景指出:“依方拣采, 极令净洁, 然后升合秤两, 勿令参差”。可见不仅在医史文献还是在临床用药中都有炮制的影子, 这足以说明中药炮制在中医药发展史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然而, 现今的中药炮制正处在一个危机的时刻。目前, 中国药典只收载了部分中药饮片的炮制规范, 各省市有自己本省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即使一省之内, 同一种药材也有不同的炮制方法[2]。在控制炮制质量方面依靠感官、缺乏客观的标准易因感官的差异导致炮制质量的不稳定[3]。在医疗、医药商企中过去曾经必备设置的炮制室或加工场所正逐渐消失, 幸存的炮制室设施条件也十分简陋[4]。这种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了中药临床用药, 使得临床中药运用的安全性滑坡, 而一些安全事故的产生, 反过来又恶化了中药临床用药, 让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质疑, 这对中医药的发展极其不利。
3 中药临床用药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
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性体现在中药的毒副作用。古人对药物毒性的认识由来已久, 《神农本草经》就有“一日遇七十毒”的记载, 且历代医家对毒性药物的运用十分严格, “细辛不过钱”, 通过“朱砂水飞”、“巴豆制霜”来降低中药的毒性。但随着中医中药进入产业化、商业化时代, 商家们对中药的宣传往往打着“纯天然药物, 无毒副作用”的旗号, 误导了人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更为人鄙夷的是, 少数中医药工作者不顾中药的用量、用法及毒性, 最终酿成悲剧。影响中药临床用药安全的因素有很多, 徐氏[5]总结出八大因素, 即对中药毒性认识不足、中药炮制不够规范、配伍用药不科学、给药途径及制备工艺不合理、辨证施治欠准确、市场管理有遗漏、专业人员水平不高、注射剂未达标。上述影响因素中, 直接或间接涉及中药炮制的就有3项。故中药临床运用的安全性和炮制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4 中药炮制对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的作用
中药炮制的最主要、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降低或消除中药毒副作用, 使之能运用于临床, 这与临床用药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那么中药如何炮制才能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呢?首先, 加强毒性中药的炮制工艺研究: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历来受到重视, 且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毒性中药炮制工艺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方氏[6]在工作中发现用石油醚提取巴豆, 并在提取物中加入神曲山药粉填充剂混匀, 制成巴豆霜, 在降低巴豆毒性、提高有效成分含量方面优于传统的方法。其次, 制定统一的中药炮制规范;上文提到, 中药炮制方法不统一, 出现一地一法甚至一地多法的情况, 这对中药炮制以及临床运用的安全性直接造成影响, 因为炮制方法的多样直接折射出炮制方法的不稳定性, 间接表现了中药药效的不确定性。制定统一的炮制规范, 依法加工炮制是中药安全有效的保证[7]。最后, 改进中药炮制方法:中药炮制历经两千多年, 由于历史、社会、科技、地域、个人观点及封建迷信等多种原因, 所保留下来的部分炮制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弊端, 应坚决摈弃。硫磺熏制已有上千年历史, 主要作用是漂白、杀虫, 但被熏制后的药物的砷含量明显增加, 而且在熏制过程中可产生二氧化硫, 若被熏制药物的二氧化硫残留量超过500μg/g, 那么这些药物在直接炮饮时可产生咽喉疼痛、胃部不适等反应[8]。综上所述, 中药炮制对临床安全用药的保障十分关键, 但不是任何中药炮制方法都是科学的, 去伪存真、科学运用才能发挥中药炮制的真正作用。
5 近年来中药炮制技术的新进展
一些学者将新技术运用到中药传统炮制中来,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砂炒是中药炮制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能够达到除异味、去毛、疏松药物等作用。有学者研究得出采用膨化技术炮制狗脊比砂炒狗脊更优越, 避免了砂炒火候把握不准、受热不均匀的缺陷, 消除了砂炒法烟熏、灰尘及挥发气体对操作人员身体的影响, 同时又缩短了加工周期, 而且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9]。唐氏[10]等人采用微波法炮制干姜研究得出, 传统炮制干姜时火力和时间不易控制, 温度偏高, 受热不均匀。微波法具有穿透力强、内外同时加热、受热均匀、省工省时、准确地控制加热时间、避免环境污染的特点, 且通过挥发油薄层分析得出, 微波法与传统法炮制后干姜有效成分无明显区别。辅料是中药炮制不过或缺的部分。蜂蜜作为中药炮制辅料已有悠久的历史, 从古至今, 中药蜜丸、炮制辅料用蜜都为“炼蜜”。古代炼蜜用锅直火加热, 较难控制温度和受热的均匀度, 引起炼蜜质量差异较大;现代改用夹层蒸汽锅, 受热温度较均匀, 温度和时间又可控制, 保证和提高了炼蜜的质量[11]。由上可知, 新技术的运用使中药炮制有了很大的改善, 提高了中药炮制后的安全有效性, 给中药炮制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6 小结
目前, 天然传统药物重新受到重视和青睐, 日本、韩国、印度、泰国等亚洲国家以及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掀起了应用高科技研究和开发天然传统药物的热潮[12]。而身为天然药物之一的中药确并非如想象中的受人追捧, 相反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变得尤为突出。最近, 轰动全国的鱼腥草事件引起了中医药学界的强烈反响, 给中药临床运用敲响了警钟。这迫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药临床运用安全性问题, 从而更深入地研究中药炮制理论。继承和发展中药炮制技术, 对确保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药临床用药有效性 篇2
方法对年3月~2010年7月随机抽取的我院857例门诊服用中药的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
结果 临床中药咨询总人数为532人,总用药咨询率约为62.08%,其中患者咨询药物的用法用量者可以多达346人,约占40. 37% ; 而咨询中药的煎煮方法者有186人,约占服用中药病人的21. 70%。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门诊服用中药的患者对于中药的用法用量以及煎煮方法并不十分清楚。
中药附片临床用药的探讨 篇3
附片的临床用药, 古今名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有益于临床药师依据医师的辩证论治组方明确用药目的、审验药物的配伍, 为改善、提高中药临床用药的准确, 安全, 高效的合理用药和用药咨询水平, 本文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 对附片的用药指征、适宜人群, 不良反应及用药原则等注意事项简述于下。
1药证分析
1.1 功效:
回阳救逆, 温肾助阳, 祛寒止痛。
1.2 主治:
亡阳证, 阳虚及风寒湿痹等证。
1.3 用药对象
阳虚内寒, 阳气虚衰及亡阳欲脱等患者。
1.4 用药指征
四肢厥冷, 气短乏力, 面色苍白, 心腹冷痛, 下肢浮肿, 脉沉细无力。心率缓慢 (60次/min以下) 心电图为窦性P波、P-R间期0.12~0.20 s, P-P间期大于1.0 s、TP波明显延长。
1.5 停药指征
四肢转暖, 心率增加 (60~100次/min) 或出现早博者立即时停药。
1.6 适用范围
心肾阳虚、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冷汗大出、大失血或大吐泻及脉微细之虚脱征。脾胜阳虚、纳谷不化、水气内滞、肢体浮肿、及中焦寒冷之胃肠症状。阳虚寒胜, 气血凝滞, 全身骨节疼痛等痹症。
1.7 用药目的
增强心肌收缩力、纠正心肌收缩力、纠正慢性心率、改善微血液循环及脏腑功能。
1.8 禁忌症
实热、阴虚阳亢及热盛出血证等。嗜铬细胞瘤, 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禁用。
2药性分析
2.1 药性分类
温里药
2.2 性味归经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2.3 主要有效成分
消旋去甲乌药碱。
2.4 主要药理
对心脏具有较肾上腺素强的正性肌力作用和正性缩率作用, 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和振幅, 收缩期和舒张期间缩短, 兴奋窦房结起搏功能和纠正慢性心率失常, 使传导加速并增加左心室输血压力。有心率增快、血压上升, 心音增大, 脉压转强, 四肢回暖及尿量增加的回阳救逆作用.
对外周血管有舒张作用, 降低血管阻力、并提高心肌缺氧的耐受能力, 明显增加心、脑、肾、冠动脉、股动脉、肠系膜及四肢的血流量。
对机体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能增加血清抗体 (lgM、l gG) 及脾脏抗体形成, 增加玫瑰花结形成。
注:附片无明显镇痛和乌头碱的药理作用。
细胞及T淋巴细胞转化。附片对中枢兴奋作用较弱。
2.5 不良反应
常见有咽部发干、心悸及睡眠不安。连续或偏大剂量应用, 可导致房性早搏。
2.6 毒性研究
注射剂, 静滴 (小鼠) LD50=3.516 g/kg;煎剂, 口服 (小鼠) LD50=17.42 g/kg。
2.7 中毒临床表现
口干、恶心、乏力、出汗、皮肤潮红、心前区疼痛及心动过速。
2.8 中毒处理
使用失误或用量过度应立即停药, 严重者对证治疗。心律、心房颤动或早搏用苦参煎服, 补液与补钾有助于消除早搏或心动过速。
3临床用药
3.1 药材品种
白附片与黑顺片用于回阳救逆。盐附子以通痹止痛为主。
3.2 药效机理
附片含多种强心成分, 去甲乌药碱作用于心脏肾上腺素能兴奋β受体, 增强心肌收缩并激活窦房结, 使心搏收缩期、舒张期及窦房结不应期缩短, 传导速度加快, 并舒张外围血管, 使心室负荷减轻, 心脏功能明显增强。去甲猪毛菜碱与氯化甲基多巴胺能兴奋α受体, 均有强心、升压作用。对房室传导阻滞, 慢性心率失常, 血循环不畅的低体温, 低血压及新陈代谢低下的阳虚证有治疗作用。
3.3 适应症
冠心病, 肺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 肾衰及心源性休克之心力衰竭;窦性心动过缓, 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房结衰竭并发心脏骤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心肌梗死, 缺血性脑卒中。
3.4 剂量与用法
口服量3~15 g (煎, 丸、散剂) 。
附片注射液 静滴或肌注。1 g:2 ml/次, 3次/d。
外用研磨调敷, 适量。
3.5 剂量确认
阳虚患者的血循环不良, 基础代谢低下, 对药物运转, 分布与吸收缓慢, 容易蓄积中毒, 用药量宜小。患者脏腑功能衰减, 病灶”受体”敏感性钝化。待小剂量激活或提升受体敏感后, 药物才能发挥治疗作用, 附片中去甲药碱微量仍有强心活性 (十亿分之一) , 临床治疗虚寒性慢性疾病用附片1.5~3.0 g即能显效 (煎剂) , 《中国药典》参放剂量为3~15 g。附片安全, 高效的合理剂量应视患者具体病情及耐受度, 从小剂量开始, 逐级增大剂量, 病去即止。
3.6 给药说明
1剂/d, 分3次或早晚温服。附片要先用水煎煮约30 min再与其他药同煎, 低血容量患者必须先纠正血容量, 服药期忌饮酒, 忌生冷寒凉的食物, 并注意观察血压、心率、脉搏、体温及尿量的变化。
不要同时服用兴奋中枢神经, 增强心动功能导致心动过缓或降低血压的药物如苯妥英钠, 洋地黄, 奎尼丁, 利血平及心得安等。
4用药搭配
临床上为适应复杂病情的辩证论治, 附片常与血管舒张剂、利尿剂、抗凝及抗感染药物合理搭配.联合组方以提高疗效.
4.1 附片与人参
附片含有降压和升压的强心成分, 即能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又能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对心力衰竭各种休克有肯定的抗休克疗效。去甲乌药碱有强心、增强脉压、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循环;多巴胺类成分有强心、键脑、升压及利尿等作用, 配补气药人参, 人参皂甙有强心, 舒张血管, 调节血压对附片抗休克有增效作用外, 人参烯为神经兴奋剂, 人参酮, 人参酸能促进脑内RNA合成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增强大脑功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等的互补作用, 二者联用对心阴不足, 面色苍白, 气短自汗、脉迟微细欲绝患者的抢救, 起效快捷的改善末梢循环, 四肢回暖, 恢复血压等较强的益气回阳救脱功效。但人参有减慢心率作用, 注意配比用量。
4.2 附片配干姜
干姜含姜醇、姜辣素有强心, 升压, 增强心率及缓解平滑肌痉挛等作用。能显著改善胃黏膜, 肌肤微循环及胃肠道功能。附片温心肾、干姜温脾胃互有辅佐。二者联用心脾兼顾, 有温补脾胃、祛寒化湿功效。明显提高脾胃虚寒证患者DNA合成及血浆环磷酸腺苷 (AMP) 含量, 对新陈代谢功能低下有显著效果。
4.3 附片配茯苓
茯苓酸利水渗湿, 能减轻细胞肿胀及心脏负荷。附片与茯苓搭配有温肾利水功效, 对阳虚水滞患者有改善循环、呼吸、消化及利水作用。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肝硬化腹水疗效明显。
4.4 附片配丹参
丹参酮与丹参素能降低血小板及血红球的聚集, 促进纤维蛋白裂解、有较强的改善“黏、聚、滞”倾向, 并舒张冠动脉及全身小动脉, 有加速血流、扩散血流分布作用。丹参增加心肌营养、加速血液循环及心率减慢、抗血栓等。与附片联用用于心肌梗死、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闭塞性脑血管等危急病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早搏冲动传导有阻断作用。
5结语
中药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本次研究共分析了100例病例,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 某市内的3家二级甲等医院所发生的中药不良反应记录。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100例病例中, 男67例, 女33例, 患者年龄范围为16~74岁。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未能辩证治疗者34例, 中西药联合用药不当者24例, 服药的疗程总数不对者15例, 药物的用量和用法出现错误者21例, 其他6例。
3 讨论
3.1 未辩证治疗
任何人任何时候, 在应用中药治疗疾病前, 都必须要具有一定程度的中医药知识, 因为中医的精华就是要辩证论治, 唯有按照这个原则进行用药, 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否则不但治不了病, 还有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甚至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2]。如最常见的感冒, 可有风热、风寒和表里两盛多种, 若不对患者病症进行分析, 而全部为患者服用VC银翘片和双黄莲口服液, 那么患者就会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因为VC银翘片和双黄莲口服液属于辛凉解表类药物, 若用它们治疗风寒类感冒, 将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而用来治疗风热类感冒, 则可去除患者发热、咽痛和咳嗽的症状。又如清开灵注射液, 该药主要用于治疗因温邪入里, 内陷心包所致的小儿惊厥、痰热、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而对恶寒发热的患者来说, 则慎用[3]。
3.2 用量、用法错误
在用中药为患者治疗疾病时, 即使做到了辩证治疗, 若给患者使用的方法和剂量出现错误, 也易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用降糖药消渴丸为糖尿病患者降低血糖时, 应从小剂量开始用药, 若首次用量过大, 将会使患者血糖降至较低水平而发生低血糖反应, 严重者可产生休克。当用血府逐瘀汤和桂枝茯苓丸为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时, 若首次剂量过大, 患者将会因血压过低而产生头晕不良反应。另外, 还应对某些中成药如云南白药、六神丸以及梅花点舌丹等的具体成分进行了解, 若在不了解其成分的情况下为患者盲目用药, 也易引起患者产生腹泻、恶心、肝肾功能损伤以及呕吐等不良反应。
《本草纲目》云:“病在胸膈以上者, 先食后服药, 病在心腹以下者, 先服药而后食, 病在四肢血脉者, 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 宜饱满而在夜。”这段话告诉我们, 在给患者服药时, 不但要考虑患者疾病的类型, 还要考虑其所用药物的性质, 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并最大程度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3 疗程数不对
长期以来, 很多人都有一种这样的错误认识, 认为中药“有益无损, 多服一点无妨”, 尤其是服用补药的人更是如此认为。其实, 即使是甘草、大枣和人参这样的中药, 也不能长期大量地服用, 否则也会出现不良反应。如连续服用人参超过1个月时, 服用者会出现失眠、高血压、神经衰弱、神经过度兴奋等症状[4]。一些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的患者, 由于需要长期服药, 更应注意辩证用药, 定期对身体进行检查, 绝对不可以长期服用一种药物。如有些高血压患者开始时服用复方罗布麻片进行降压,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服药时间超过一定程度, 可能这种药的效果就不那么好了, 甚至根本不起作用了。
3.4 中西药联合用药不当
长期以来, 人们联合服用中西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缓解了患者的病情, 但我们需要知道, 中西药联合用药不当时, 也会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5]。如亚硝酸盐、溴化物以及硫酸亚铁等药物与健脑丸、朱砂安神丸等联合使用时, 会因发生化学反应而生产具有较大毒性的碘化汞或溴化汞物质, 从而易使患者患上药源性肠炎。
总而言之, 治病需要用药, 但病也可能因用药所致。所以, 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 都具有其两面性, 这也是药物发挥功效的基本规律。祖国医学认为, 人们生病是因为其阴阳偏衰或偏盛所致, 而疾病的治疗过程则是借助于药物的偏性而为患者纠正其偏衰或偏盛, 在用中药治疗的过程中, 若不能做到辩证用药, 或一种药物服用时间太久, 都会造成患者病情加重, 甚至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因此, 我们应加强对患者不良反应的监测, 合理控制药物的用法、用量和服用疗程, 从而最大可能地帮助患者减少因不合理用药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摘要: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对中药的认识水平较低, 并受到不规范广告的诱导, 常常会出现滥用中药的现象, 致使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 甚至发生了一些药疗损害事件。文章对10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辩证用药
参考文献
[1]荣江山, 龙官保.药学服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8, 24 (3) :131-133.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443-445.
[3]荣根满, 江山.再谈合理用药[J].中华临床药学杂志, 2007, 16 (3) :191-193.
[4]闫明翔, 胡道旭.药物不良反应的监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J].中国药房, 2008, 19 (2) :101-103.
中药临床用药有效性 篇5
1 PC在临床用药中的必要性
在中药药品上市前,需要药品研发人员对药品的安全性、可靠及疗效等进行临床试验。但因试验中人数有限,且试验人群区域较集中,因此很难进行长期大范围的临床试验工作,因此也很难全面的预测在广泛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药物间相互影响、变态反应等现象。所以,开展中药药学监护,建立药物疗效及安全监测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可发现药物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可能与不良反应有关的信号。据有关统计,在美国每年发生的上万例药物不良反应案例中,有68%的不良反应是可被诊断并预防的。所以建立良好的PC制度可避免和预防许多不良反应现象发生。因通过PC,可指导患者合理有效地使用药物,减少患者的不必要药费支出,因此可起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与药学监护
2.1 规范炮制方法、提高药师专业素质
正确的炮制中药方法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关键,也是进行临床辨证治疗的重要手段。不同的炮制方法,中药的疗效和功效会差别很大,合理使用中药,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异,并通过规范的中药炮制标准来保证中药炮制的质量[2]。因此,有关药品管理部门要制定统一规范的中药炮制方法,以使中药质量可得到可靠的保证。同时,药师是进行PC的主体,所以还应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使中药炮制过程中药师可进行有效的监督,更好地保证中药的质量。
2.2 根据实际病情,合理使用中药
在临床辨证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用药,对用法、用量进行严格控制。如未对症下药,剂量偏大或偏小,不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可导致不良反应甚至药物中毒发生,因此合理使用中药,并对用药中不良反映的观测是药师工作中的重点
2.3 注意药品间的互相影响
药师在指导患者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搭配及联合使用,避免禁忌药物之间的使用。如药物间联合使用方法正确,可很好的增加疗效,但如使用不当,不但可降低疗效,甚至还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2.4 要注意正确的煎煮方法
我国古代医学非常重视中药的煎煮方法,煎煮方法对药效会起到很大的影响。经过现代分析中药成分研究表明,我国古代的煎煮中药方法比较科学合理,但过程中也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比如,煎煮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就可能产生毒性物质,因此应正确合理的煎煮中药,规范煎煮方法。
2.5 要辨证的使用中药
在中药的使用过程中,药师要对患者的病史、所处的环境、气候、体格、性格、日常习惯等进行全面了解,根据这些多方面的因素来辨证用药[3]。同时,药师也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等来使用相适合的剂量和给药途径。所以,在中医治疗中,会存在同一种病却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或不同疾病治疗方法却相同。
3 讨论
中医是我国古代人民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它有丰富的内涵和系统的理论基础,其治疗效果也是有目共睹。但因中医在医学界长期缺少科学论证,因此限制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传播。而做好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和PC,不但可保证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更能够使中药用料规范化、现代化,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并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药物,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重新展现出其独特的疗效。但因中药多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间药方,其采摘、炮制、用药等方法多数未经过科学实验和严谨的论证,因此通过对中药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研究和药学监护(PC)的运用可使中医更加规范和科学。现就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进行探讨并论述PC。
关键词:临床用药,药学监护,中药
参考文献
[1] 赵雪梅,徐波.中药的合理应用[J].齐鲁药事,2005,24(8):496-498.
[2] 刘玉平,张晓峰.药学监护与合理用药[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5):165-166.
中药临床用药有效性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对我院2013年1月~11月的门诊药药饮片处方进行信息回顾, 对中药饮片的临床用药情况、科室处方的分布、单张处方出现的用药味数、用药频率、处方总剂量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根据我国中药管理结构发布的相关规范[3], 按照处方书写规范性、患者性别、年龄、味数、疾病诊断、药物使用频率等, 采用Excel对处方用药进行用药情况的具体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和SPSS软件对数据收集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统计的结果显示, 我院一共有421种中药处方, 其中当归、白芍、白术、太子参、金银花和甘草的出现频率最高。
2.1 我院科室处方用药情况:
我院一共421种中药处方, 其中中医科室处方数140个, 占据总处方数的33.25%;妇科有120个处方, 占总处方数的28.5%;营养科有45个, 占据总处方数的10.69%;肿瘤科有35个处方, 占总处方数的8.31%;小儿科有32个处方, 占总处方数的7.62%;内科有26个处方数, 站总处方数的6.18%;急诊科室有9个处方, 占中处方数的2.14%;感染科和其他科室处方数有14个, 占总处方数的3.31%。见表1。
2.2 中药处方味数:
处方用药味数总共421个, 中药位数15~20味的处方有142个, 占总处方的33.73%;中药味数11~14味的处方有115个, 占总处方的27.32%;中药味数6~10味的处方有78个, 占总处方的18.53%;味数2~5味的有57个, 占总处方数的13.54%;其他处方味数有29个, 占总处方数的6.88%。见表2。
2.3 中药饮片处方分布:
中药房中中药处方涉及的疾病多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妇科、肿瘤等疾病;涉及的中药饮片处方药多是补血、化湿、消化、理气、补虚和解表用的。
3 结语
综上可知,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医疗也在逐步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学。临床上各个科室已经开始广泛认同中药饮片, 并且其处方用药合理性已经逐步得到相应的规范。由于临床患者的表现形式和疾病类型不同, 在开具处方药时味数的增加, 造成了中药资源的很大的浪费。为了加强中药饮片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应该严格规范处方。
4 讨论
我国天然植物药的代表是中药, 在我国医药行业中有很好的成长性。中药饮片是根据我国中药药材的相关理论[4], 通过加工炮制, 用于临床的中药。很多资料表明, 中药饮片和中药材在中药学上并无明显界限。很多时候中药饮片包括了加工后的中药饮片。
统计结果表明, 当归、白芍、白术、太子参、金银花、党参和甘草在我国中药药材的使用中排名比较靠前, 也就是说应用比较频繁。科室中中药饮片处方量比例比较大的科室有中医科室、营养科。另外, 补虚药应用的频率比较高, 进而说明补虚药在治疗中的重要位置。补虚药通过不断的变化形成了明显的特征, 经过了比较久远的变化历史。《伤寒论》中表明补虚处方占据了书中记载的112处方的一半以上[5,6,7], 进而也说明了补虚药的重要性。
统计结果还表明我院处方味数6~20种的占据了总处方数的80%, 符合我国中医处方药物的用药习惯。目前我院中药饮片药物剂量比较大, 但是符合相关规范的却比较少。因此在整个处方用药过程中应该关注剂量的变化。除此之外, 统计结果显示, 中药饮片处方能够在各个类型的疾病上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正腾, 赵小花, 李文彪.南宁市中医院门诊中药处方的调查与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13 (2) :43-44.
[2]王乐义, 王次霞.1200张中药饮片处方调查与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 2011, 2 (24) :30-31.
[3]冯瑞敏.中药饮片处方用药的临床探讨[J].光明中医, 2012, 27 (12) :2572-2573.
[4]朱金英.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用药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1, 14 (6) :535-536.
[5]唐仕欢, 杨洪军, 黄璐琦, 等.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量调研报告 (内科) [J].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 (19) :2257-2263.
[6]肖随安.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的作用分析与改进策略[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2) :124-126.
中药临床用药有效性 篇7
关键词:中药房,调剂质量,临床用药安全
随着近些年来中医药应用范围的扩大, 在确定药方之后, 中药调剂是用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 药方的调剂质量严重影响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中药调剂指的是按处方为患者准确配置药物, 包括审查处方、计价、准确调配、核查、打包、发放等步骤[1]。现对我院建立中药房调剂质量监管体系的方法以及建立前后对临床用药安全的影响情况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监管体系建立前一年 (2010年全年) 和监管体系建立后一年 (2011年全年) 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中使用中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我院中药房全年接待23568人次, 2011年中药房全年接待31852人次。患者年龄12~88岁, 平均年龄 (47.6±11.2) 岁, 涉及我院31个门诊科室和病房。
1.2 药方调剂质量改进方法
1.2.1 建立药房管理组织
建立一支由中药房调剂师4名、医务处1名、护理部1名、信息部1人组成的中药房管理组织, 形成金字塔状结构, 涉及各个科室, 覆盖全院的中药调剂监管。同时强化人员岗前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 加强调剂师的专业知识培训, 健全中药房里的各类规章制度, 开展定期检查处方、绩效考核工作, 统计分析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2.2 强化处方的审查工作
中药房调剂的第一步即为处方的审查, 这是信息的导入步骤, 尤其重要。为避免调剂人员错误使用中药, 要求医师书写处方时必须字迹清晰, 完整书写处方的前记、正文和后记。同时所开药方中的中药名称、用量以及剂数要合理, 明确药物用法, 注意配伍禁忌, 所用药物要与疾病诊断相符[2]。
1.2.3 加强调剂操作员与医师的沟通
医师所开的药方必须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 加强两者的沟通, 使调剂人员充分掌握医师用药的规律, 了解个别药物的习用别名, 严格执行处方脚注所说明的药物处理方法。当出现超剂量或配伍禁忌时, 及时和开方医师沟通, 了解其用药目的, 确认再进行调剂。
1.2.4 规范称重操作
称重是中药房的调剂中重要操作之一, 其操作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调剂的最终质量, 因此管理中要实行严格规范。要求药物重量的误差一般不超过3%~5%, 对于贵重、细料中药或毒性中药要求重量误差不得超过1%[3]。操作中饮片总量分贴应按称量减重法进行, 做到准和匀, 不准估量分贴, 更不准用手代称。操作中禁止主观上的估重, 否则易导致配方总量或单剂量重量不精准, 最终影响临床疗效。
1.2.5 监管饮片的质量
药物质量也是疗效高低的决定因素, 中药房使用的中药饮片种类多, 成分复杂, 采收加工和贮存过程需要妥善保管, 否则会出现发霉、变色、气味散失、风化、潮解、粘连、泛油、出现虫蛀等变质现象, 这些变质最终都会严重影响药物的临床疗效[3]。对于有临时加工需要的药物如小籽实类、芳香类籽实类和矿物类药物, 不得事先进行捣碎等操作, 以保证调剂药物的质量。同时中药调剂人员要做好把关工作, 防止药物变质的同时, 杜绝伪劣药品的混入, 保证临床中药的用药安全和疗效。
1.2.6 强化复核和发药工作
为保证准确用药, 中药房配备经验丰富的主管中药师或中药师对调配好的药物进行全面复核, 复核内容包括:药物用量与处方是否相符, 配好的药味是否与处方相符, 药物的特殊处理执行与否, 药物是否有霉变虫蛀、变质等现象, 处方中有无配伍禁忌, 所用毒、麻药物的用量是否符合规定等。复核完毕, 签字确认方可发药。包装袋上需注明患者的姓名、剂数、煎制方法、使用方法 (内服或外用) 和注意事项[2], 与患者当面核对无误后, 再次向其详细交代包装上注明的事项。
1.3 评价方法比较分析2010年和2011年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均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药房建立调剂质量监管体系后药物不良事件年发生率0.25‰, 明显低于体系建立前的1.15‰, 建立前后不良发生次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17, P<0.01) 。由此说明, 调剂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后提高了中药房调剂质量, 减少了不良事件发生, 见表1。
3 讨论
本组研究显示提高中药房调剂质量的措施有:建立完备的管理组织、加强调剂队伍的专业培训、加强处方审核、严格调配操作、实施复核机制。我院在建立调剂质量监管体系后, 中药房各项管理非常完善, 详细的规范了各项操作及注意事项, 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在经过持续的系统性培训后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服务满意度也随之提升。工作中调配人员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进行操作, 把好药品质量关, 杜绝伪劣药品进入用药, 积极与处方开具医师进行沟通, 确保按质按量的正确调配患者所需的药物, 同时详细地向患者交代药物的用量、用法和注意事项, 热情服务每一位药剂人员。经过大家的积极努力,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药物不良事件年平均发生率由1.15‰降低至0.25‰, 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安全。综上所述, 中药房调剂质量与临床用药安全呈正相关关系, 提高调剂质量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的关键之一, 值得大家共同关注。
中药调剂是指根据医师所开处方将饮片或者制剂按规定调配成方剂供临床使用的操作过程, 包括汤剂饮片调配、汤剂制备、中成药制剂调配以及根据处方临时配制其他药剂等[4]。处方的调配质量受药品质量好坏、药品剂量正确与否以及加工方法等直接影响。医院中药房承担着保证药物临床疗效的重要任务, 因此要重点监管中药房的调剂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效军.浅谈中药处方配剂对临床疗效的影响[J].内蒙古医药, 2010, 29 (10) :40.
[2]李正颖.中药房调剂质量与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中医药, 2011, 9 (12) :60-61.
[3]李佩燕.中药房调剂质量对临床疗效的研究[J].河北医学, 2012, 18 (5) :702-703.
中药临床用药有效性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根据医院HIS系统随机抽取2012年8月-2013年3月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病例, 每月抽取30份, 共240份病例。
1.2 方法
主要依据药品说明书以及《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对药品的使用剂量、溶媒选择及配伍、用药疗程、适应证、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登记点评, 评价其用药的合理性。
2 结果
2.1 各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
240份病例中涉及有15种中药注射剂, 共使用284频次 (存在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情况) 。中药抗肿瘤药、活血化瘀及固本益气类药物使用得较频繁, 艾迪注射液使用频次占首位, 使用频次42次, 占总频次的14.8%, 第2位的丹参注射液使用频次为39次, 占总频次的13.7%。而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情况较突出。中药注射剂使用的总频次数284, 超出了检查病例的240份, 说明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情况存在较多。按药品的品种数看, 共有不合理用药频次数达43次, 其中血栓通、丹参多酚、丹参的不合理使用率较高, 分别为27.3%、27.3%和25.6%。见表1。
2.2 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情况
由调查结果可知, 不合理使用情况主要表现在混合配伍、适应证及溶媒选择不合理, 不合理使用的药品也集中在活血化瘀类药物。按不合理使用情况看, 不合理使用的频次达44次。故同一份病历中出现有一种中药注射剂同时存在两种不合理使用的情况。见表2。
3 讨论
3.1 适应证不合理
中医药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临床用药讲究因症施药, 而使用中药注射剂更需注意先辨证再施治[2]。临床在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效及功能主治使用, 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在不合理使用的病历中, 有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 但该患者尿常规提示有镜下血尿, 而疏血通注射剂中含有水蛭, 破血力强[3], 故有出血倾向患者禁用;使用生脉注射液的不合理情况主要表现在患者血压偏高, 而生脉注射液中含有红参, 红参可使血压升高, 故不利于患者的血压控制;又有在使用血必净注射液时, 临床常不按照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使用, 该药主要适用于全身炎性反应的患者, 而在使用的病例中发现部分手术患者术后无感染症状亦给予使用, 属于无适应证用药, 既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又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故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整体评估患者的病情,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辨证施治, 注意异病同症或同病异症等情况, 掌握中医用药指征选择合适的药物, 尽量减少中药注射剂使用的盲目性, 必要时应请中医会诊[4]。
3.2 混合配伍不合理
中药注射剂的成分比较复杂, 使用过程中严禁混合配伍。由于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及其应用时间相对偏短, 与其他许多药物之间的配伍缺乏系统长期的研究与观察, 尚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权威性的结论, 而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的配伍至今多为实验研究。在点评过程中仍然发现有与胰岛素、10%氯化钾配伍的情况, 该类情况主要体现在有多种疾病的老年患者, 但由于中药注射剂成份复杂, 混合配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理化反应, 并可能会导致输液产生一些肉眼不易见的不溶性微粒, 大量不溶性威力沉积在人体毛细血管中, 可引起血管堵塞、缺血缺氧, 导致静脉炎、水肿, 可引起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5]。
3.3 溶媒选择不合理
中药注射剂的成分一般比较复杂, 在提取过程中会带入很多大分子物质, 使用盐水很容易发生盐析, 产生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不溶性物质, 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微循环, 因此溶媒的选择对维持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6]。如生脉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均需选择5%的葡萄糖作为溶媒, 而临床上用于糖尿病患者时选用0.9%氯化钠, 属于选择溶媒种类不合理。而溶媒用量的选择也会影响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 点评过程中常有为控制补液量而将减少溶媒的用量。溶媒的用量不足势必加大了单位体积溶媒中的药物浓度, 多数中药注射剂不溶性微粒与浓度成正比, 微粒数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7];同时中药注射剂浓度过高还会导致输液中细菌内毒素浓度的增高, 增加了输液反应的发生率。而如果溶媒量过多, 则会导致输注的时间延长, 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或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故从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出发, 都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选择合适的溶媒。
3.4 联合用药不合理
中药注射剂常含有多种成分, 且有些成分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功效, 但在点评中会出现有同时使用功效相似的药物。如联合使用丹参注射液和注射用血栓通, 两者均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联合用于左侧大隐静脉曲张伴血栓性静脉炎的老年患者, 既增加了患者其他部位的出血风险, 又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不符合药效经济学原理。
3.5 疗程不合理
疗程是针对病情经用药多长时间后所达到何种程度, 然后再决定新的治疗方案[8]。一般慢性疾病或比较长时间用药的疾病就要按疗程用药, 疗程结束后再根据情况调整用药[7]。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使用时间过长, 超过了说明书上规定的疗程。如实体肿瘤患者使用艾迪注射液长达60d, 违反了说明书所规定的疗程使用情况。
3.6 其他不合理
除了上述不合理使用情况外, 还有些在药物的用量过少或超量、使用过程中前后冲管方面未按照药品说明书合理使用。药物发挥疗效常需要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 如用量过少未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则会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使用剂量超过规定剂量, 则容易造成输液中细菌内毒素的过高, 由于中药注射剂原料复杂, 较易受微生物污染, 灭菌处理后规定范围内的细菌内毒素含量一般较西药注射剂高, 因此不应随意加大使用量[9]。有文献报道, 39例不正确使用中药注射剂导致患者死亡病例中, 11例是由于用药剂量的过大或者是药液浓度的过高引起的[10]。药物在使用前后未冲管继续第2瓶液体静脉滴注, 则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混合, 较易发生理化反应, 而致药物疗效降低或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4 小结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使用越来越广泛, 我院的使用不合理情况仍较多见, 这与中药注射剂品种多、新药上市快, 导致临床医生在使用过程中不够熟悉相关。临床中应根据四诊 (望、闻、问、切) 所搜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 运用中意学理论加以综合分析, 判断出疾病的症候, 从而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11]。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 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大部分为西医的医师, 故在使用时对部分中药注射剂所含成份的功效不够充分掌握而不能合理使用, 这不仅会对患者产生病情的贻误, 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 也是一种医药资源的浪费。面对这一现象, 一方面, 医院需要加强对临床医师的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培训, 可以请中医科专科医师作指导, 如何合理选用中药注射剂;另一方面, 临床药师应对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进行宣传, 深入临床, 引导临床医师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用法用量、适应证等合理使用药物, 特别加强对医院新进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宣传, 让临床医师对药品说明书内容熟悉掌握, 准确灵活地使用。在我们定期的病例处方点评后分析统计, 并及时反馈临床, 发现问题及时沟通, 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 保障安全有效的用药。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临床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合理性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8月-2013年3月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病例, 每月30份, 共240份病例, 对其用药合理性进行点评。结果 在抽取的240份病例中, 不合理使用的共有43份 (15.1%) , 其中适应证不合理9例, 混合配伍不合理10例, 溶媒选择不合理9例, 联合用药不合理6例, 疗程不合理4例, 其他不合理情况6例。结论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 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 保障安全有效的用药。
【中药临床用药有效性】推荐阅读:
中药临床药师05-31
中药临床处方06-01
中药临床疗效07-25
中药新药临床药学10-05
中药炮制的临床意义05-26
中药应用的临床护理07-26
中药炮制对临床的影响05-22
中药治疗粉刺临床经验08-24
中药炮制临床医学论文07-29
中医医院的临床中药学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