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对策

2024-08-28

用药对策(共12篇)

用药对策 篇1

药物治疗是临床上挽救危重症宠物生命的重要手段, 临床药物使用的安全性与患病宠物的生命息息相关。临床兽医是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 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若临床用药不当不仅让兽医陷于法律纠纷, 同时也给患病宠物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针对危重症宠物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真总结出影响危重症宠物临床用药中的不安全因素, 对在临床中增强危重症宠物的安全用药和提高治愈危重症宠物十分重要。

1 危重症宠物临床用药中的影响因素

1.1 临床兽医不具有执业资格

新修订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54条规定:“国家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具有兽医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 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考试合格的, 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职业兽医资格证书;从事动物诊疗的, 还应当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注册”。第55条规定“经注册的执业兽医, 方可从事动物诊疗、开具兽药处方等活动”。但在现实的诊疗活动中,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实行, 有些从事诊疗活动的兽医没有执业注册资格, 这就难以从源头上杜绝非安全用药的人为因素。

1.2 药物药理知识陈旧

临床兽医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了知识结构陈旧过时, 如果不加强药物药理知识的学习更新, 就会出现误诊或病因不明的治疗, 临床诊疗中对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掌握的好坏, 决定了是否存在有不安全用药的隐患, 因此注重药理知识的更新和提高安全用药理念十分重要。

1.3 药物保存管理混乱

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 认为兽药是给动物用的, 在保存管理上十分混乱。有的药物摆放杂乱无章, 不注意避光保存;有的口服药出现潮解现象;有的药物未标示过期时间;有的外包装相近的药物放在一起, 没有分类存放;贵重药物 (如兽用的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 没做好交接班登记;急救药物用后没有及时补充基数。

1.4 在诊疗过程中药物的使用没有遵循临床用药原则

1.4.1 病因诊明后的治疗和护理不精心

危重症宠物往往由于起病急, 发展快, 易造成临床病因复杂, 临床兽医敏锐的观察和准确的诊断后的及时治疗, 可以防止贻误危重症宠物病情, 而治疗过程中的精心护理不仅可以避免用药不当, 而且可以促进重症宠物病情的治疗和康复。

1.4.2 药物配制时违背护理操作原则

一是药物配制过程中要求无菌操作, 有些临床兽医无菌观念不强、消毒不严, 1支棉签消毒多个瓶口, 1针1管吸多种药物的现象还在临床中存在。如果药物配制时间过早, 配制好的药物长时间后才输到患病宠物身上, 易造成药物污染、变性及药效下降。二是实际诊疗过程还存在配制药物方法不正确和配制药物剂量不准确, 吸取药物时药物物未完全溶解或未抽完安瓿内的药液, 造成治疗剂量不足等现象。三是未严格按药物的配伍禁忌配制, 加药时没能很好把关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 如维生素C与氨茶碱吸入同一注射器中药效会明显下降。

1.4.3 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临床中兽医对药物的输注时间、速度、用法把关不严。执业兽医如果从思想上不重视, 认为宠物没有思想, 不会介意药物的输注时间、速度、用法等问题, 但从爱护动物、动物保健知识和动物福利的角度考虑, 这样就损害了宠物应享有的福利待遇, 同时这样做也不符合执业兽医的职业道德和职责要求。另外, 临床中还要密切关注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管理条例》第50条规定:“国家实行兽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宠物应及时进行抢救和对症治疗, 并对发生不良反应的兽药记录和进行报告, 避免以后临床时发生类似情况出现。

2 临床安全用药的对策

2.1 鼓励和加强临床兽医取得执业兽医资格

加强兽医执业资格考试工作建设, 这项工作2009年在全国5省 (区、市) 开始试点, 2010年在全国开始进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因此鼓励具兽医、畜牧兽医、中兽医 (民族兽医) 或者水产养殖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 可以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待考试合格并经注册培训后方可从事动物疾病预防、诊疗、开具处方、填写诊断书、出具有关文件证明等活动。鼓励和加强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工作建设十分重要, 只有取得执业兽医资格后才能从源头上保证兽医临床安全用药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和诊疗活动的客观准确。

2.2 加强药物药理知识的学习

临床兽医人员应定期开展业务学习, 注重药理知识的更新, 系统而重点地学习本专业常用药物的知识及注意事项, 及时了解新的药物知识和注重提高安全用药理念。临床兽医应收集常用药物及新增药物的说明书并装订成手册, 定期翻阅学习, 以便掌握药物的成分、性状、规格、功能主治、禁忌与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

2.3 药物保存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加强兽药药房的正规化建设, 同时严格兽药的保管制度。可参照人用药品零售药店的GSP认证加强兽药药房的建设, 药品摆放应按品种、用途、剂型分类陈列摆放,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内用药与外用药、性质互相影响、易串味的药品分柜存放、销售。另外精神、毒性、麻醉或贵重药品要专柜存放、专人管理, 急救药品做好交接班登记, 用后及时补充基数。

2.4 严格遵守临床用药原则

2.4.1 病因诊明后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要严格执行临床查对制度

20世纪50年代由卫生部制定的三查七对制度, 对兽医临床工作同样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三查七对 (三查是指摆药后查、服药前查、注射前查;七对是指对床号、对姓名、对药名、对剂量、对浓度、对时间、对用法) 是前辈医护人员积累无数次经验教训所得出来的, 是防止发生诊疗事故的有效措施。三查七对制度在危重症宠物的诊疗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也是避免发生诊疗事故的重要法律依据, 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2.4.2 药物配制要严格无菌观念, 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兽医护理人员在治疗的各个环节必须牢记无菌原则, 配药室的环境要符合要求, 定期空气培养进行无菌监测, 要求能达到的洁净指标;合理安排配药时间, 避免过早配药造成污染或浪费, 执行1针1管吸1药物。同时, 在接触特殊药物时要注意自我保护, 强化安全意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确保自身安全, 严防人畜共患病的传染和发生。

2.4.3 用药时注意合理的输液速度和间隔时间

危重宠物在临床诊疗过程中, 注意根据宠物的年龄、病情, 各种药物的性质综合判断调节补液速度, 防止因补液速度过快, 造成宠物身体的不适和情绪的焦躁不安。合理适宜的给药间隔时间应与该药物的半衰期近似, 给药间隔时间过短或过长, 均易致药物蓄积或达不到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2.4.4 配药时注意药物配制要求与配伍禁忌,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危重症宠物多为静脉给药, 尤其应注意其配制要求和配伍禁忌, 如环丙沙星与头孢哌酮钠、丹参等注射液混合后可出现白色混浊和凝块, 联合用药时, 需用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冲管, 以免出现凝块现象。

2.4.5 注意监控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由于宠物个体差异因素的存在, 同一药物、同一剂量对于不同患病宠物会产生不同效果, 危重病宠物的联合用药可能会加大差异的存在, 临床兽医应密切关注和监控用药后的疗效, 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 防止发生不良反应, 如发生不良反应及时向兽药监管部门报告。

2.5 培养兽医人员的慎独精神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临床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并非全是技术原因或业务水平因素, 有些是因为某些兽医人员缺乏责任心和自我约束力, 因此, 兽医人员要加强和培养自己的慎独精神和敬业精神, 不断提高责任心和约束力, 做到在无人监控的条件下, 严格遵守临床给药各环节的各项原则, 做到规范准确的治疗, 在诊疗中体现出职业道德精神。

总之, 药物治疗是危重症宠物临床诊疗工作的重要内容, 采取针对性地应用策略, 加强对危重症宠物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 对于杜绝诊疗纠纷隐患, 确保药物治疗发挥最大功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用药对策 篇2

阐述了网箱养鱼中药物防病在用药方面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作 者:周路 李道友 骆忠明 郭永康 张竹青 作者单位:周路,李道友,张竹青(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

骆忠明,郭永康(贵州省遵义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贵州遵义,563002)

儿科呼吸道感染用药误区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儿科;呼吸道;感染;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34-01

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各器官组织、各项生理功能尚未成熟,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较大,疾病种类及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别。随着医药科技的迅猛发展,抗感染药物品种不断增多,其滥用呈上升趋势,儿科也不例外。儿童,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育尚不健全,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较差,加之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新药不断涌现,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用法、用量不断更新,因此,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病情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用药途径和用药剂量在儿童疾病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儿科临床中存在的抗感染药使用误区及中药对策,与同仁们切磋,以促进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1用药误区及对策

1.1误区一:应用抗生素指征不明发热、咳嗽是儿童疾病常见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误区之一,不管病情轻重,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使用抗生素,有些一开始即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例如:毛细支气管炎多由合胞病毒所致,对其治疗应以抗病毒药和对症处理为主,有继发感染者再加用抗生素。而对轻症及一般患儿不应使用抗生素。

1.2误区二:病原体不明擅用抗生素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为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等。误区之二,在病原体不明的情况下,擅用抗生素。现在感染病毒所致的发热、腹泻较为多见,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的敏感性也有很大差异,临床医师应根据小儿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状况,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明确病原体,再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使用何种抗生素,标准是该治疗是否有利于或无助于儿童康复。

1.3误区三:联用抗生素存在缺陷由于没有严格掌握抗生素联用的指征,存在联用缺陷。应在下列情况下才考虑联用抗生素,诸如:有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较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有产生耐药性可能者;联合用药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得以减少等。联用时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等。

2中医用药对策

儿科呼吸道感染单纯进行抗感染的治疗,难于见效,必须整体调整患儿体质与抗御疾病的能力,才能获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经验证明中医中药在儿科感染病的治疗上有很大的优势。呼吸道感染患儿多有食少纳差、面黄、多汗、口渴、通便异常(包括便溏、干结、便秘)、睡眠不良、舌苔花剥(地图舌),不耐寒凉、易感外邪等肺卫不固,脾肾虚弱的表现。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一旦脾虚则健运失司,脾气失旺,水谷运化吸收受阻,外邪易乘,体质虚羸,各种病证就会出现,后天之本受损,久病可以及肾,出现发育落后,甚至影响智力发育;脾与肺为母子关系,母病及子,脾气虚弱水谷精微之气不能上注于肺,导致肺气不足,“娇肺易遭伤”“天地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肺先受之”,肺气虚弱外邪最易乘虚而入,使肺失清肃,产生咽痛、咳嗽、流涕、喘息的症状。因此中医根据患儿邪正消长变化,辨证施药:按照祛邪、扶正、固本、强体的顺序,增强患儿免疫力,以达到减轻减少复发的效果。

3用法和用量误区及对策

3.1误区一:不考虑药物浓度与抗菌效果及毒副作用当前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较为突出,对一般感冒、发热患儿不究其原因就首先使用抗生素。在应用抗生素方面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病原学诊断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选用窄谱、低毒的药物来完成治疗。如需联合应用,应以疗效好、副作用小为原则,为防止累积毒性作用,严禁联合使用对同一器官均有毒性的抗生素,如头孢唑啉与丁胺卡那霉素都具有较重的肾毒作用,应尽量避免联合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为半衰期快速消除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由于在体内消除快,欲维持合适的血药浓度及给药次数,应每日2~4次。

3.2误区二:抗生素给药时间不当在现实中存在着抗生素不合理配伍现象,有的处方虽无不合理配伍现象,却存在给药时间不当。主要集中在静脉滴注的处方中。在使用输液抗生素处方中多为一天一次给药,而绝大部分抗生素的半衰期在8~12h之间,一天一次的静滴给药,在超过12h时间内,抗生素的血药浓度低于有效浓度,很显然抗生素对细菌的杀灭不是连续有效的,相反,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却是有机可乘的。

3.3误区三:给药途径不当在现存处方中,大多数使用输液方式给药,婴幼儿由于血管细小,重复穿刺相当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给婴幼儿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久之会产生一种条件反射-怕上医院,到医院不是来减少痛苦,而是来受折磨。更何况,输液是有创伤给药,如操作不当,可能造成某些经血传播疾病的感染。因此,呼吁广大医护人员重视合理配伍抗生素,同时还应正确把握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并尽量减少输液等有创伤给药,多给口服抗生素,以保证杀菌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4中医方法对策

4.1对策一:提前预防针对以上误区,中医对策是利用中医熏蒸疗法以及食疗方法,增强儿童的自我免疫能力,减少和预防呼吸道感染,以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

4.2对策二:患期调理利用食疗方式提高患儿的自我免疫能力。患病期间,多给患儿提供容易消化、调节脾胃的食物,尽量提高患儿的自身免疫功能。

4.3对策三:后期清毒近几年呼吸道感染的孩子特别多,有的孩子反复的发烧,西医治表不治本,愈后容易复发。中医有一个理论叫病后余毒未清,就是表面的热退了,但是余毒没有清理干净,像这种情况就是复发的潜在因素,如果余毒没有清理干净,那么过几天有点风吹草动就又发病了。我想尤其到病的后期应该用中医来调理一下,从调理全身状态入手,清理余毒,病就好了,现在很多人都这样治疗,疗效是不错的。总之,儿科用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作为儿科医护人员,应该树立高尚的医德,努力钻研专业技术,提高儿科用药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门诊输液用药安全隐患及对策 篇4

1 输液用药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1.1 医嘱因素

医嘱正确与否是安全输液的前提和基础。从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 我院门诊输液量约34万人次, 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发现医嘱缺陷250起, 主要有药品剂量过大或过小, 溶媒选择不当 (溶媒与药物存在配伍禁忌、溶媒与病情不符、溶媒量过大等) , 药物间有配伍禁忌, 适合人群及适应证有禁忌, 用法错误等。

1.1.1 我院用于门诊输液的针剂有300余种, 药物种类繁多, 而且更新频繁, 有些医生对药品尤其是新药品不熟悉;同时药品说明书内容在不断更改, 而且用药要求越来越高, 而部分医生仍凭过去的印象和经验用药。

1.1.2 我院是一家综合性医院, 年门诊量约60万人次, 门诊医生工作量大, 有时未详细询问过去史或开医嘱后未经仔细核对造成医嘱错误。另外, 随着计算机的普遍使用, 有些医生操作不熟练, 导致用药剂量、单位、用法输入错误。

1.2 护士因素

1.2.1 查对不严发生用药危险56起, 最终导致用药错误的有5起, 主要有液体种类、规格、药物剂量发生错误、注射错误和外发液体错误等。如把一糖尿病病人的0.9%氯化钠注射液错发成5%葡萄糖注射液, 在外院输液2次后, 患者自觉不适才发现, 结果引起血糖过高, 经及时处理后血糖稳定。

1.2.2 未严格按规范执行医嘱。门诊输液室护士常常会遇到病人提出的各种用药要求, 如由于病人少带或敲碎某支药, 要求护士本次输液少加1支的;有要求不使用甚至拒绝使用某种药物的;也有为了赶时间, 要求提前用药的。有的护士法律意识淡薄, 自认为少用、不用及早用某种药物没什么大不了的, 就依从患者。尽管当时未影响病情, 却违反了《护理学基础》给药原则中护士必须严格按医嘱执行不得擅自更改的规定。

1.2.3 年轻护士及轮科护士药理知识缺乏, 临床经验不足, 未能严格按药品说明要求配制、输注液体。如未用专用溶剂溶化某些粉剂药物、输液滴速过快或过慢、该避光输液的药物未进行避光输注、该现用现配的药液未及时输注等。有时年轻护士不能发现医嘱缺陷;对药物溶解后是否变质的警惕性不够。如有批在药物有效期内的头孢呋辛肉眼未见异常, 但加入液体后颜色由平常的淡黄色转为深黄色, 老护士马上警觉, 汇报药剂科, 撤下该批号, 更换新批号后再重新使用。

1.2.4 巡视不及时, 未及时发现药液外渗漏, 引起护患矛盾, 甚至纠纷。主观上有些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 对巡视不重视, 存在惰性心理;客观上人员少, 工作量大, 特别在输液高峰, 注射护士忙于应对注射、换瓶、拔针等, 无法及时进行巡视。

1.3 患者因素

1.3.1 部分患者医学知识缺乏, 不遵守药物过敏试验及输注后有关规定, 擅自离开观察区;对输液滴速过快或过慢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擅自调节滴速。

1.3.2 门诊病人随意性强, 遵医行为较差。有些因急于上班、接小孩回家等, 擅自缩短二次注射间隔时间;有些因病情好转、出差等原因, 中途擅自停药或停药几天甚至一段时间, 不经医生诊治, 又来输液。如有一急性咽喉炎病人, 医嘱用阿洛西林钠输液, 1天2次输3天, 结果只输了1天, 患者自觉症状好转, 就不来治疗, 14天后感咽喉不适, 擅自拿着上次注射卡及余药又来输液。

2 对策

2.1 加强查对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步步落实到位, 做到“三查十对一注意”[1]。“三查”即给药前查、给药时查、给药后查, 具体落实在收药时查、外发液体时查、化药前查、化药时查、化药后查、注射前查、注射后查、换瓶时查。“十对”即对编号、对姓名、对药名、对剂型、对规格、对剂量、对药物和注射卡有效期、对用法用量、对上次和本次用药时间及临床诊断。对于药名相近、外形相似、同名同音的药尤其要注意。对有不同用法的同一病人, 如既有qd又有bid, 在注射卡化药者及注射者签名后用数字标明当时各输了几组液体, 避免重复注射。收药护士对非常规剂量的药物, 在剂量下方划红线, 以引起配药护士注意。

2.2 正确执行医嘱护士在执行医嘱中, 要善于思考, 避免机械盲从, 更不能凭经验、凭想象进行操作。对易过敏的药物用药前常规询问用药史、过敏史, 对不熟悉的药物或新药常规查阅药品说明书。如发现医嘱有误或有疑问, 及时与医生联系, 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2.3 加强输液巡视把输液大厅划分成三个区域, 实行分区巡视, 责任落实到人。设立巡视记录本, 规定半小时巡视并记录1次。注意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有无输液反应及用药不良反应、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疼痛、滴速是否合适等, 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如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应及时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 并上报药剂科, 以便总结、指导及调整临床用药。合理配置人员, 按季节及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 注意新老结合差异搭配, 提高工作效率。

2.4 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对新来输液室工作的不管是新分配护士、轮科护士及进修实习护士一律先经护士长进行上岗前培训, 强化用药安全教育, 再由工作责任心强、富有临床经验、技术水平高的主管护师进行带教。为让护士及时掌握药物信息, 将所用药物说明书分类后建立药物手册, 定期组织学习, 同时经常关注新药以及常用药物的使用说明书, 及时更新补充药物手册内容, 便于指导实践。

2.5 增强法律意识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医嘱是护士对病人实施诊断和治疗措施的依据, 具有法律效应, 随意签改医嘱或无故不执行医嘱均视为违法行为[2]。因此, 护士在工作中必须遵章办事, 严格执行医嘱, 不越权, 不化人情药, 不打人情针, 不做法律未授权的事, 对病人提出的各种用药要求必须经医生同意签名后才能执行。

2.6 加强健康宣教输液须知张贴上墙, 方便患者及家属学习。输液前告知患者输液总量、所需时间、二次用药间隔时间、药名、主要药理作用及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输液时告知安全滴速及加快或减慢输液速度的危害性, 嘱其不要随意调节滴速, 若有不适及时报告, 如有急事、要事可请护士帮助解决, 不擅自提着吊瓶随意外出, 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意外事件, 而得不到及时救治。对易发生过敏的药物皮试及输注后告知患者必须按规定时间在观察区观察, 不得擅自离开。如发现不遵医行为应及时纠正。

目前, 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因此安全合理地用药显得尤为重要。护士作为临床用药的具体实施者和操作者, 在工作中要加强查对、巡视及宣教, 加强学习与培训,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把好安全用药的最后一道关,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肖激文.实用护理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1.

儿童用药难寻专用药 篇5

摘要:儿童用药安全理由,虽然我国批准注册的药品基本可以满足治疗儿童常见病的需要,但是通过实际调查表明,目前儿童用药大多数存在品种少、剂量“含糊不清”用药不当。

关键词:儿童药品;安全;合理;用药

近几年来,医药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不断加大对儿童药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但研发速度仍赶不上儿童用药的临床需要,使得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屡见不鲜,由于缺少儿童药物,长期以来儿童用药在治疗时常被当做“缩小版的成人”使用药物造成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成人的2倍。

在当今儿童用药还存在“忽视配伍禁忌”“服用成人药”“凭感觉用药”重大误区。

儿童是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其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与成人都有很大的不同,许多脏器尚在发育阶段各脏器功能达不到成人生理功能,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过程不同于成人,因此,儿童用药绝对不能简单的看成是成人用药的缩影。

我国14岁以下的儿童大约有近3亿,虽然目前我国批准注册的药品基本可以满足治疗常见病的需要,但就实际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儿童用药大多存在品种少,剂量含糊不清用药不当等多种隐患。

1 3000多种化学药品儿童专用药不足2%

我们先后走访了我们地区多家医院和药品批发和药品零售药店,发现儿童用药存在品种 少,规格少,剂型少等理由,我国有多家大型药业有限公司,但是、目前国内专门针对儿童用药的剂型比较单一和生产企业比较少,且品种和规格较少,大部分集中在伤风感冒、发烧、止咳化痰等病症上。

我国儿童数量比较大,但是儿科医生仅6万多,儿童缺医少药理由十分严重,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近4千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制剂品种不足60种,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

2 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是用药关键

药物剂量不当是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由于确少儿童专用药物,长期以来儿童在治疗时常被当做缩小版的成人使用药物,药物剂量应随着儿童成长和病情不同而异,儿童年龄、体重、体质的强弱都是决定儿童药物剂量的因素,而不是简单的将成人剂量缩减,由于用药剂量不妥造成儿童服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成人的2倍,儿童用药还存在忽视配伍禁忌、服用成人药、凭感觉用药等误区。

合理用药是以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使用药物。

儿童合理用药的要求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避开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应注意年龄特点,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结合病情合理选择药物针对性要强,药物的种类越少越好不宜过多。

比如抗生素的使用方面,应全面考虑临床诊断、致病理由、药物抗菌普以及患儿的全身情况,对于病毒感染不要使用抗生素药物。

能选用一种抗生素药物就不要联合使用,以减少机体耐药性的产生。

同时,儿科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但要严格执行抗生素临床合理使用的指导原则,还要对患儿的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争取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有的家长想当然多药同用,治病心切,然后“对症下药”。

如感冒,给患儿服用阿司匹林、泰诺林、复方氨酚烷胺片等,服一种药不放心,就多药并用以求得心理安慰,求愈心切,乱加剂量,不遵医嘱,误以为多吃总比少吃好见效快,应杜绝或避开此类现象的发生而是药物超剂量使用,给儿童带来不必要的机体伤害。

3 合适的剂型及给药时间

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要间隔时间可以提高患儿的服药的依从性,从而达到治疗的目得。

为了提高患儿对服药的依从性可以选择一些食用果味和食用颜色制成颗粒、部分药物也可以制成栓剂,并选择药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尽量延长给药时间、减少给药次数,这样可以减少患儿对服药的恐惧。

一般来说,经消化道给药相对比较安全,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减少打针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刺激。

4 儿童合理用药是要多方合作共担责任

合理用药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使用药物。

儿童用药的要求,获得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最经济的药物利用。

儿童服用成人药品,存在着很多潜在危险和不良反应,也存在浪费现象,对一片药掰开吃是比较普遍现象,年龄越小,儿童的肾肝脏功能发育就越不成熟。

目前儿童用药基本上是经过成人临床试验或实践后延至儿童的,由于缺乏儿童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其后果导致儿童ADR的增加。

目前我国儿科缺医少药,制药企业大多以成人药品为主,多数制药企业附带少量生产。

由于儿童用药生产量小、批次多、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成本较高、新药研发周期长、利润比较低、6000千多家制药企业,属于专业儿童制药企业寥寥无几。

在国家方面应鼓励制药企业加大对儿童药物的研究和生产、对儿童药物生产企业多给些优惠政策,此外从知识产权、疗效质量等多个角度,对特定制药企业给予价格扶持。

提升儿童药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用药对策 篇6

【关键词】皮肤科患者;用药;依从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67-01

引言:

病人良好的用药依从性是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标准 ,它可增强药物疗效和促进疾病转归,尤其在治疗方案有效的情况下,病人用药依从性就成为影响疗效的决定因素。但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不依从用药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病人由于各种原因降低用药依从性,不按医嘱、用药指导和说明书用药,甚至毫无规律的滥用药品,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首要原因。由此,不仅导致不合理用药,影响医患关系,还可能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慢性皮肤病具有病程迁延、反复、用药时间长、费用高等特点,常使病人存在自行停药、减药等不良行为,导致复发率、死亡率的增高

一、皮肤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调查分析

1.根据试验目的我们针对资料抽取120 例用药依从性差的慢性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4 例,女56 例。年龄25 ~ 76 岁,红斑狼疮35 例,其中银屑病41例,天疱疮20 例,慢性湿疹24 例。本组患者均符合皮肤性病学诊断标准。具体采用的调查方法为:在患者入院治疗期间发放填写。与此同时,发放疾病知识宣传手册,并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在患者就诊后,可通过患者复诊或采用电话随访和上门随访的方式为患者及其家属解答各类疾病问题,提供一些合理建议,并了解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具体情况。

2.用药依从性改变的主要原因

用药依从性改变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用药品种繁多皮肤科病人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较常见,特别是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时,常出现漏用或少用现象。有报道当处方所开药物数目由1种增加到4种时,漏服率增加1倍。

(2)用药知识缺乏或文化程度低,有些医务人员没有向病人交代清楚药物的用法、用量,而病人因文化程度低,产生对医嘱的错误理或无法阅读药品包装上的说明,引起用药依从性的改变。

(3)用药方法不同皮肤科用药外用药、内服药或注射药在用药次数和时间上多不一致,这明显影响了用药依从性。

(4)精神因素如老烂腿病人,因久治不愈对治疗失去信心,不能按医嘱坚持服药。而白癜风病人,对所患疾病精神负担重,产生过分依赖药物的心理,其结果是滥用、超剂量多用。

(5)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银屑病病人在服用青黛丸期间,可能出现轻微的腹泻,病人误认为是药用错了,而自动停药。

(6)社会及家庭因素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病人经常考虑经济因素,认为皮肤病是小毛病,不至于影响生命,往往未等疾病治愈,就終止用药。

(7)随意替代用药随着家庭药箱的兴起及药品广告的影响,皮肤科病人自购外用药现象不断增多。常出现症状相似时,就随意应用他人的药物。或认为作用很接近,就随意替代使用它种药物。

二、护理对策

1、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新入院病人,掌握一般资料后,根据病人病情特点,运用沟通技巧,主动关心病人,并让其明白医师用药的依据和明确用药的目的,以取得病人的信任,接受护士的引导,增强用药意识。同时,要热情接待家属,了解病人的发病经过和院外情况,取得家属配合。只有以良好的医护患关系为基础,护士才能依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实施有效护理,使病人对护士产生信任感,对治疗有信心,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社会支持

2、加强病人自我评价药效能力

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正确认识药物疗效是影响用药依从性的重要因素。病人用药后会以主观感觉为主对药效进行评价,从而自作主张减量或增加剂量。有些病人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害怕损伤肝肾功能或出现其他并发症等而擅自改变药量或放弃药物治疗。因此医护人员应加强与病人沟通,客观的告知药物不良反应,既不要夸大药物作用,淡化不良反应,也不要夸大不良反应,危言耸听。同时使病人了解药物何时产生最佳疗效,所患疾病评价指标及停药指征。重视其用药过程中的反应,鼓励病人将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修订、优化用药方案。这样有助于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和疾病的治疗及不良反应风险控制。

3、加强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慢性皮肤病病人治疗的依从性可能直接与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有关。慢性皮肤病作为一个应激源,往往会影响病人的情绪,从而影响其行为。病人决定采用何种应对策略,又常根据其以往一贯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认知和行为模式,不同的应对方式可导致不同的应激反应水平。传统观念认为皮肤病是小毛病,不至于影响生命,往往未等疾病治愈,就终止用药。有些因久治不愈对治疗失去信心,不能按医嘱坚持服药。或对所患疾病精神负担重,产生过分依赖药物的心理,结果是滥用、超剂量多用。因此,护理人员在健康宣教前必须了解病人以往的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行为模式。了解病人可能采取的何种应对策略,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并能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以减轻疾病对病人的伤害,真正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4、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水平

加强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药物知识,如药物的作用特点、用法、不良反应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表现及相应处理方法等。对文化程度较高的病人,除讲解疾病的一般知识外,还可介绍有关的书籍和文章供其阅读,使之能主动参与实施医护过程。文化程度较低者,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交谈,将重点写在纸上或发放宣教小册,然后再请其复述,以保证病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结束语:

总之加强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了解到治疗的必要性,且我们联合使用了多种方法,能够不断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逐渐建立用药必要性的认识,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特殊性,心理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或者警戒,对于医院的治疗措施不愿主动配合,不愿承认自身疾病,因此在服药方面的依从性并不高,经过本次健康教育以及针对性护理,让患者重新正视自身疾病,树立健康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相关治疗措施,有效提高了慢性皮肤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何育华.皮肤科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变及护理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02):352.

[2]刘慧,刘秀红,王琳.维吾尔族实习护士对医院感染认知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01):71.

临床合理用药的现状及对策 篇7

1 不合理用药的表现[1]

1.1 选用药物不当

患者存在用药适应证, 但选用药物不对症, 或者对特殊患者违反用药禁忌, 如喹诺酮类药物用于孕妇及儿童时, 可能影响儿童及胎儿的骨骼生长发育, 造成严重的药源性疾病。临床上选用药物不当以抗生素最为严重, 如肿瘤患者术前无热、血象不高等临床表现, 但仍使用抗生素。

1.2 用药过量

认为药物的用量越大服用的时间越长作用越强, 如鱼肝油用量过大或时间越长可导致患者厌食, 或轻病重用等。

1.3 用药不足

肥胖患者给予常用剂量及成人服用儿童剂量, 或病情好转就立即停药。

1.4 给药途经不当

未选用最佳的给药途经, 给药途经不同可发挥截然不同的疗效, 如硫酸镁口服给药有泻下的作用, 注射给药有镇静解痉作用, 而外用湿敷则可局部消肿。

1.5 服用时间不当

药物服用时间不当不利于药效的发挥。如红霉素糖衣片, 饭前服用会刺激胃黏膜并易被胃酸破坏, 但红霉素肠溶胶囊饭前服用不会刺激胃黏膜, 并且不易被胃酸破坏, 更容易被吸收, 故红霉素胶囊饭前服用, 糖衣片宜饭后服用。

1.6 重复用药

合用药过敏, 同时对药物的性能不熟悉, 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导致同类药物重复使用。

1.7 乱用贵重药品

盲目地自行购药或追求经济效益, 导致乱用贵重药品。

1.8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包括不适当合并用药及配伍不合理。如头孢西丁与替硝唑联用抗菌谱重叠, 替硝唑没有使用必要。盐酸雷尼替丁与吗丁啉合用, 可降低盐酸雷尼替丁的生物利用度。

总之, 人为造成非安全用药、经济上不当的用药都是不合理用药。

2 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2]

2.1 医师因素

医师在临床上能否合理用药起着关键作用, 是能否用药和如何用药的决策者。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 (1) 医术及治疗水平不高:由于医师治疗水平不足, 单凭经验, 导致诊断错误, 忽视患者用药禁忌。 (2) 缺乏药物理论知识:由于医师对药物理论知识匮乏, 影响了药物的合理使用。其主要因为不了解制剂的成分、含量、作用机制、毒副作用、配伍禁忌等, 其本意在增加疗效, 却因重复用药或配伍不当造成不合理用药。 (3) 责任心不强:在开处方或下达医嘱时写错患者的相关信息, 未仔细询问患者用药史或未了解患者生理方面情况, 给患者使用禁忌药, 以及放弃药物治疗决策。 (4) 临床用药监控不力:对一些治疗指数较窄药物如地高辛、普鲁卡因酰胺等, 长期使用容易积蓄中毒药物未及时进行撤换;对于使用不当, 细菌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生素类药物, 未做药敏试验或及时更换。 (6) 忽视老人、儿童两个特殊群体:由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 生理功能下降, 对药物的耐受性相对降低。而儿童因机体各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 生理功能尚未成熟, 解毒功能较差, 对药物的耐受差, 易导致用药不当。 (6) 医德医风不正:由于某些医师受经济利益驱动, 不顾职业道德, 用药失去合理性, 不选用最合理、经济的药物, 而出现大处方、贵药或乱用药品。

2.2 药师因素

(1) 执行处方时调配错误或只知道照方发药, 不能严把处方质量关。 (2) 未向患者详细解释药品的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接受的专业培训不够, 信息闭塞, 经常不去临床科室, 缺乏与医护人员的密切协作与信息交流。

2.3 护士因素

临床不合理用药与护士也有一定的责任, 其主要表现在: (1) 由于护士责任心不强, 业务水平较低, 知识更新较慢, 有时进行不合理的给药操作, 如剂量不准确, 用法用量不合理, 选用溶媒不当, 没有按照规定的疗程给药等。 (2) 临床上发现患者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未及时报告。

2.4 患者因素

患者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为:未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的方法服用, 或服药1 d~2 d未见成效, 便私自停药换药。有些患者急于求成, 稍有不适便使用药品, 盲目听从他人和媒体宣传等。客观因素:如文化程度高低, 年龄的大小, 经济收入, 体质因素等。

2.5 社会因素

由于我国的药品管理秩序较为混乱, 药品的分类管理及特殊药品的管理等重要药品管理制度不能得到严格遵守, 假冒伪劣的药品屡禁不止, 以及药品经销方出于经济利益考虑, 在营销过程、促销活动、广告宣传中故意对医师、药师和患者进行误导, 造成不合理用药。

2.3 药物因素

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有两面性, 既有治疗作用, 又有不良反应。无论是治疗还是不良反应, 在不同的患者身上, 因其病情不同对药物作用敏感性也不尽相同, 因此, 合并用药种类越多发生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3 促进合理用药的对策[3]

3.1

组织安全用药、合理用药宣传, 树立正确的用药观介绍药品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怎样预防不良反应等常识, 教育患者有病找医生, 严格遵守医嘱和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 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改变服药时间, 不自行滥用药物。同时普及抗菌药物与使用知识, 使公众了解抗菌药物滥用造成的严重危害性。

3.2 医生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及加强责任心,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正确的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基础, 作为医生首先必须了解患者的病史, 详细检查, 必要的实验室资料,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 对病情有一个明确的诊断。同时, 对医生进行合理用药知识的培训, 加强医生对药物知识的全面了解, 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力求临床用药合理, 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3.3 充分发挥医师的作用

药师在促进合理用药中应发挥专业作用, 做好药学服务工作, 要准确调配和发放药品, 对患者做好用药指导工作, 讲解服药的方法、注意事项及服药后可能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 特别是对特殊患者, 如老人、儿童、围生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给予重点指导。同时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不断充实自己, 从而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宝贵的意见。

3.4 建立建全合理用药制度

医院应建立建全用药制度, 以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临床用药基本原则为指导, 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保证患者承担最小的风险而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保中.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2006, 22 (23) :3481-3482.

[2]杨霞.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青岛医药卫生杂志, 2008, 4 (1) :43-44.

禽病治疗中用药误区及其对策 篇8

1 不重视用药时间

大多数养殖户不重视用药时间, 认为什么时间投药都一样, 其实不然, 由于内服药物都是在肠道吸收, 胃肠道的生理环境如pH值对药物吸收和利用有着极大的影响。据报道, 红霉素不能空腹给药, 否则药效下降80%, 林可霉素应空腹给药, 若采食后给药药效会下降2/3, 有的药物还需定点给药, 如氨茶碱晚上8点一次给药, 疗效可增加4~8倍。

2 不注意给药次数

多数养殖户习惯一天给药两次, 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药物不同, 其抗菌机理、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不同, 他的给药次数也不相同。如浓度依赖性杀菌药, 其杀菌主要取决于药物浓度而不是用药次数, 以通常使用剂量的2倍量一天一次即可;如左氧氟沙星溶液, 这样既有利于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提高疗效, 又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剂量达不到, 投药再多次也达不到治疗目的;而抑菌药物如硫氰酸红霉素在达到最低抑菌浓度后, 还要依赖必要的用药次数, 否则, 浓度再高, 也不能达到治疗目的, 还能造成细菌在高浓度压力下产生耐药性。

3 盲目搭配用药

在禽病治疗过程中, 在不清楚药理药效的情况下, 就把多种药物搭配使用, 这是很危险的也是不经济的。临床上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配伍后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是合理配伍, 如青霉素和喹诺酮类联合使用时会增大其药效。配伍用药出现协同作用的药物, 如半合成抗生素+多肽类, 青霉素、头孢类+喹诺酮类, 氨基糖甙类+速效抑菌剂, 磺胺类+磺胺增效剂。出现相加作用的药物, 如丁胺+庆大, 红霉素+泰乐菌素, 磺胺类+喹诺酮类。出现拮抗作用, 如青霉素+土霉素, 青霉素类、头孢类+速效抑菌剂。出现特别作用的, 如治疗禽伤寒用氟苯尼考+阿莫西林, 治疗大肠杆菌病用利福平+氧氟沙星, 治疗慢性呼吸道病、金黄色葡萄球菌病用环丙沙星+克林霉素。

4 不重视时间间隔

养殖户习惯一天两次投药, 采用上午一次, 下午一次, 由于白天时间间隔短, 晚上间隔时间过长, 这是不可取的。不同的药物一日用药次数也不相同, 但出于实用方便就一日两次投药, 正常用药间隔时间应为12小时, 如果实际养殖中, 不易做到的话, 白天用药两次, 间隔必须在10小时以上才能保证药物的连续作用。

5 给药方法单一

养殖户投药时, 常用饮水和拌料两种方法, 使很多比较好的药物丧失了治疗效果, 如注射用的青霉素, 溶于水中饮水, 因青霉素在水中时间长易被分解而失去药效, 内服更容易被消化酶破坏。在临床上应根据药物理化特性、作用机理、疾病缓急程度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

门诊不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 篇9

(1) 不了解复方制剂成分而重复用药, 如速效伤风胶囊加扑尔敏、克感敏加扑热息痛, 复合维生素B加酵母片等。

(2) 忽视小儿生理特点而错误用药。

(3) 忽视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特点误用, 在不掌握基础病的情况下用药。

(4) 药物知识缺乏而盲目用药, 在用药选择上片面追求用新药, 不少医生以为第三代头孢菌素一定比第一、二代好, 却不知耐药金葡菌感染疗效还是第一、二代的更好。

(5) 不能很好掌握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未能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6) 激素滥用, 这在基层医院尤其突出, 有些医生片面追求疗效, 不严格按照激素的适应证用药。

(7) 大包围式用药, 对某一疾病多种相似药物同时使用, 既没有重点, 也没有针对性, 还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8) 联用抗生素不当, 如青霉素加复方制剂, 青霉素加四环素片, 青霉素是细菌繁殖期杀菌剂, 仅对繁殖期细菌有效, 而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 青霉素对静止期细菌的作用弱, 故这三者合用, 抗菌作用明显降低属于药理性配伍禁忌。

(9) 掌握抗生素使用指针不严格, 病毒性感染不宜用抗生素, 如感冒、流感以及上呼吸道感染, 咽颊炎等大多数由病毒引起, 应用抗生素进行控制症状, 不但达不到治疗目的, 相反则有其害。

(10) 抗生素应用时间过长门诊病人病情发展不易观察, 容易造成应用广谱抗生素时间过长, 发生菌群失调, 引起二重感染。

(11) 中西药联用不当, 牛黄解毒片与四环素联用可降低四环素的抗菌作用, 六神丸与心律平联用, 前者增加心肌收缩力作用可对抗后者减低心肌收缩力的作用;牛黄解毒片与维生素B2联用治疗口腔炎、舌炎等, 牛黄解毒片中的大黄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当与维生素B2同服时, 大黄的抑菌作用会极大地减弱, 使药效减低, 影响治疗效果。

2 改进不合理用药的对策

2.1 加强药物知识的学习

门诊医生不仅要懂得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原则, 还要熟悉药物的成分、作用、副作用及毒性反应, 要做到对症下药, 达到治疗目的。特别要注意小儿、孕妇、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用药特点, 避免盲目用药, 造成不良后果。

2.2 抗生素的应用要符合科学性

应用抗生素要纠正3种错误认识。 (1) 抗生素的价格越贵, 效果越好; (2) 联用抗生素品种越多其效价堆积相加; (3) 应用抗生素剂量越大抗菌作用越强。抗生素的效价的高低不能从价格的高低、剂量的大小、联用的品种多少来衡量。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 掌握指针, 对症给药, 联用合理, 避免增加毒副反应。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 患者的大部分药费可以报销, 特别是给贫困地区农民看病带来了福音, 大处方开始向基层医院蔓延, 很多贵药, 如抗生素开始滥用。

2.3 药剂人员对于不规范不合理处方有权拒收

对于超极量、配伍后引起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的处方, 应立即让医生修正。药师要经常向门诊医生介绍新药知识, 并保证药源的正规合理。为病人提供质量可靠的药物。

2.4 加强不良反应的监督

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时要检查处方的合理性, 尽量避免或减少不合理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同时还要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组织, 研究解决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及对策。

2.5 加强经验教训的总结

我国医院抗菌药物用药现状及对策 篇10

研究我国当前医院中抗菌类药物的用药状况, 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和完善抗菌类药物的使用, 并能及时的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也是对广大的患者朋友负责。

1.1 抗菌类药物在医院中的使用问题

1.1.1 根据经验和臆断的用药很多, 而且投药前相关的标本作为微生物学抽检的送检又很少。

1.1.2 适应证过宽, 甚至失控, 无适应证的, 且目的不明确的用药。

1.1.3 对药种的选择不当。

由于使用光谱的抗菌药物偏多但是依据不足, 统计表明, 全国一年中花费在第三代的头孢菌素的使用上就达到7亿多元。

1.1.4 用药的方法不当

如联用的药物种类太多, 也不合理, 更换又频繁, 使用的剂量大疗程长。

1.1.5 没有充分的运用到药物代谢的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有关知识来指导用药。

1.2 抗菌药物院外使用的情况

抗菌药主要是治疗感染性疾病地首选药物, 所以成为国内外广发应用且发展极快的药物。许多国家的抗菌药是作为处方药的, 只有通过医师的处方才可以使用。但在我国, 大多数的零售药店在没有全面的实行抗菌药的处方制度时, 患者却仍可以不通过医师的处方来购买抗菌药, 同时受专业知识地限制, 很多患者在感冒后都会自己就服用抗菌药物, 且简单地以为咳嗽、喉痛、流涕都可以使用抗菌药的, 所以一有感染的症状就自己购买抗菌药并服用, 而且还认为抗菌药是越贵越好, 抗菌药种类越多就越不易使致病菌漏网, 甚至70%以上地患者都不认真的阅读说明书, 助长了抗菌药滥用的趋势[1]。

1.3 其他问题

抗菌药物滥用的情况不仅仅是体现在了患病上, 还有人类在日常生活当中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也更为堪忧。水果和蔬菜中也残留着少量的抗菌药物, 就算是经过了洗涤也不能消除殆尽。所以不论是素食还是肉食, 都会被动的从食物中摄入到微量或者是少量的抗菌药。一些调查更显示, 某些肉禽类呃产品存在着残留的抗菌药物超标的现象。

2 抗菌药物使用危害及对策

2.1 为了对当前的一些不良情况提出对策, 需要首先了解到抗菌类药物滥用所造成的危害,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及方面:

2.1.1 耐药性的产生

如果抗菌药物大量使用, 尤其是在临床上地滥用, 容易产生耐药菌, 这是是当前临床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而且耐药菌的增加竟与抗菌药物的用量呈正比例的增加。需要注意的是细菌一旦产生了耐药性, 若不使用更加的强劲的抗菌药物就会使疗效欠佳。如果出现了完全获得的耐药性, 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同时由于耐药基因会通过质粒的转移, 由一个病原菌对多种的抗菌药物转移, 进而产生了交叉耐药和多剂耐药。近几年来, 从各家医院陆续分离出来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MRSA) , 几乎是对包括了各种新头孢菌素在内地多种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所以不得不使用毒性较高, 曾一度被限制了使用地万古霉素, 且现已发现了万古霉素的耐药菌产生[2]。这就表明了耐药菌的产生是使曾经被征服地传染病又了死灰复燃的可能, 如结核病到目前开始日渐增多, 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了。

2.1.2 菌群的失调

我们的人体内有这各种微生物种类及数量, 并且都保持一定的平衡, 这对维持人体的健康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其实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应用大量的抗菌药物后会在临床上表现出白色念珠菌病的现象, 虽然敏感原菌得到了抑制, 但同时对人体有益地双歧杆菌的生长和繁殖也受到了抑制, 所以就出现了口服的双歧杆菌、酪酸菌以及乳酸菌等, 希望由此抑制病菌的繁殖, 也就是所谓的细菌疗法。所以在体内引发微生物的生态变化也是抗菌药物的疗效使用中, 负面的影响之一[3]。

2.1.3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在目前来看, 看病贵是造成患者不敢去医院就医的主要原因, 所以宁可自己生病选药来吃, 这是一种不良的现象。其中, 造成药费居高不下地主要因素就是抗菌药物药价过高。其实目前国内外的滥用抗菌药物情况是相当普遍的, 就算是在美国, 平均每天也有大约1.5亿张的处方有抗菌药物的, 且一半都是不必要的使用。在我国的住院患者中,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也高达80%, 并远远的高于国际的平均水平, 且每年也会有很多的人直接或者间接的死于抗菌药物的滥用, 因此造成地机体损害和其他的损失也更是无法计算的。

2.2 对滥用抗菌药物的对策

了解了抗菌药的当前使用现状和滥用的危害, 我们就要提出对策来控制这种局面:

2.2.1 首先要从源头上开始控制, 严格的把持抗菌药物购进, 使抗菌药物的使用在整个药品中所占的比例相对降低。

要根据抗菌药的结构和特点, 从药理的作用、抗菌谱、用法用量、药物经济学的原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 在确定了医院的抗菌药用药的基本目录后, 购进较为优质优价的并适合医院的抗菌药。

2.2.2 其次从制度上, 更加完善抗菌药物的使用, 并同时严把抗生素使用的管理关。

要结合院方的抗菌药物使用的特点, 编制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其中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性的使用抗菌药, 限制使用地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地抗菌药物这3种类型, 对于医师使用这些抗菌药物的类型进行权限设定, 从而严格控制医师方面的处方。同时建立抗菌药物的预警与动态的管理机制, 定时对药剂的使用量, 金额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在药剂科, 采购中心, 医务简报等公示出来, 对于使用的数量异常的, 要对其个人或者部门进行警告。根据《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 清理出8个品种多, 规格多地抗菌药物, 要做到一个品种两个规格, 以方便临床中抗菌药的使用及处方的调配[4]。

2.2.3 再次, 要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并确保抗菌药物合理的使用。

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 控制使用抗菌药物, 如对发热原因不明的不予使用, 病毒感染的疾病, 尽量不用抗菌药物。同时严格的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 如可用可不用的患者就尽量不用, 可以口服抗菌药来控制感染的就肌内注射, 减少静脉滴注。且可以用一种抗菌药控制的, 就不联合的使用, 这样尽量的避免外用抗菌药, 控制预防的范围。开展血液的浓度监测及药敏的试验。这就要根据抗菌药的代谢方式, 对肝肾的功能损害, 通过对血液的浓度监测与药敏的实验, 制定给药方案。检验科和临床科也要加强沟通, 要强化抽取标本地操作培训, 为医师能够选择高效, 安全, 经济的抗菌药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要强化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的教育, 进而建立医德医风的档案, 以此杜绝不正之风。这就要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共同签订责任书, 并以此作为今后晋升, 考核的重要参考标准。这也是对人员的管理措施, 从人员上控制对抗菌药物的滥用, 并以此达到督促的作用。

3 结论

通过对当前我国医院对抗菌药物的用药现状进行了分析, 不难发现我国医院方面在使用抗菌药物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对抗菌药物的滥用不仅是对患者的不负责, 也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所以我们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并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用规定来督促使用抗菌药物, 也以此呼吁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提高责任心, 不要过量的使用抗菌药物, 医院的各部门也要密切的配合, 更加合理的, 科学的使用抗菌药物, 同时也要提醒大众, 出于对自身健康的负责态度, 不要盲目的自己使用抗菌药物, 还是要到医院就医, 在医师的指导下治疗, 这样也是为了保障自身的健康。

摘要:抗菌药物是很多医院临床用到的常用药物, 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 发现抗菌药物的滥用也会带来很多的危害。本文旨在陈述当前我国的医院抗菌类药物的用药现状以及对策。

关键词:抗菌药物,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定营.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华夏医学, 2008, 21 (2) :299-301.

[2]胡大海.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4) :103-104.

[3]孟晓星.根据抗菌药物后效应与合理用药[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35) :90.

自行用药和遵医用药 篇11

对于一个生病而且不太严重的人来说,都是自行到药店买些药吃,尤其对于类似感冒发烧这样的小毛病,只要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都会选择就近的药店买上几包药吃。很多人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怕去医院。医院不仅人多光排队就要耗去半天时间而且费用高,别的不说,很多小毛病少则百十来块,多则上千。面对这些问题,只要不太严重,很多人还是自行解决。

病人自行用药所带来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仍然有很多人还是选择自行用药,总觉得自己是半个郎中。病人会有这种自信,一是来自于个人的经验,还是拿感冒来说,感冒的症状大家基本上都知道,所对应的药也就那几种,根本用不着去医院,自己都可以解决;二是来自于媒体的宣传,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等,各种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讲座,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了“半个医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来自于医生的述说,生过病的人都会牢记医生的嘱托,下次再生病的时候就明白怎么回事了,所以根本不用去医院了。其实,有这些想法和做法的人,通常是不可取的。即便是同一种病,每一次得的时候症状还是有差别的,不能仅靠表面现象自己服药。

所以,一旦生病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找专业的医生诊断,可以不去大医院免去挂号排队的苦恼,小毛病可以去社区医院或门诊部,没必要非到大医院,服药一定要谨遵医嘱,不可多吃不可少吃,注意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

用药对策 篇12

近年来, 在兽药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通过不断加强安全用药知识宣传培训, 有效强化责任监管, 大力实施依法行政, 兽药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 畜禽养殖环节乱用药、滥用药情况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市场中违禁兽药、假劣兽药、过期兽药、非兽药被不断清理退出市场, 为养殖环节安全用药提供了保障。从整个畜禽养殖用药情况来看, 规模化养殖场大多养殖用药规范, 并且有专业的兽医、饲养技术人员, 用药趋于合理;中小型养殖场用药问题较突出。

2 畜禽养殖环节用药存在问题

2.1 盲目用药

有些中小型养殖户, 场内没有专业兽医, 一旦发病, 就盲目用药。如发现有发热, 就用抗生素加解热镇痛药治疗, 使用一次药后发现疾病没有好转, 就认为此药效果不理想, 接着就换另一种药。这样做的结果一种是侥幸治好了病, 但付出了很大用药代价;另一种则是贻误了治疗时机, 损失惨重。

2.2 用药量过大

任何一种药物在其安全的剂量范围内使用, 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有些养殖户急于求成, 认为量越大效果越好, 使用时盲目加大用量, 大大增加了用药成本, 并且易导致药物中毒。

2.3 用药量过小

某些养殖户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常常将一次用的药量分成一天甚至两天用, 造成剂量不足, 这样的用法, 不可能把病治好, 相反还容易造成机体抗药性。

2.4 不按疗程用药

有的养殖户为了省钱, 只要看到症状消失, 就停止用药, 结果是因疗程不足治疗不彻底, 复发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养殖户是急于治好, 用药后如不能马上见效就立即换药, 不考虑药物疗程。

2.5 随意配药

不注意药物的合理配伍和配伍禁忌, 随便把几种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造成很大用药风险。

2.6 给药途径错误

不按药品说明的给药途径用药, 例如有些养殖户将只适用于注射的药物溶于水中不限制时间饮水, 导致药物分解失效, 造成损失。

2.7 投药时机不当

要保证药物发挥其疗效掌握好投药时机很关键。如驱虫药、祛痰药的使用都要选择投药时机等。

2.8 未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个别养殖场户或对药物饲料添加剂认识不足, 不了解休药期规定或知之甚少或认识不到位, 未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如少数肉鸡、肉鸭屠宰前休药期不足致使药残偏高, 动物屠宰前因病用药休药期不足或急宰等。

2.9 未严格执行畜产品废弃制度

如阴性乳房炎牛奶疾病诊疗用药期间的畜产品未严格按规定废弃等。

2.1 0 违规使用人用药或原料药

个别养殖场户无视国家法律, 存在有违规使用人用药或原料药现象。

2.1 1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科学用药技术知识

据调查仅少数规模较大的养殖场具有执业兽医师或兽医专业技术人员, 多数中小规模养殖场户没有专业兽医技术人员。科学养殖用药技术知识掌握不够, 主要凭传统的饲养经验用药, 不能及时掌握新药、不合格药和国家违禁兽药公布情况。

3 畜产品药残的主要危害

3.1 危害人体健康

动物过量使用抗生素后可在体内残留累积, 人类食用含抗生素残留的动物产品可引起过敏反应, 甚至危及生命;食用含抗生素残留的动物产品达到一定量以后, 使敏感菌产生耐药性, 人患病后若使用该抗生素治疗致使无效或药效降低, 威胁人体健康。一些含药残高的动物产品可引起人体中毒, 如近几年的瘦肉精中毒等;动物产品激素类药物残留可影响人体正常激素水平和功能, 使儿童肥胖和早熟等。另外一些药残进入人体后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3.2 造成动物机体蓄积中毒

如氯霉素类药物, 在多次或长期用药后, 对动物骨髓造血机能引起抑制, 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 影响免疫机能等。再如氨基苷类抗生素中的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大量或长期用药时, 可损害前庭耳蜗神经和肾脏。

3.3 引起动物机体过敏反应

如青霉素类的过敏反应;服用诺氟沙星后在强光照射下出现的光敏反应等。

3.4 造成动物出现二重感染现象

畜禽机体肠道内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同时并存, 若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可将两种菌群同时杀灭, 停药后其他有害菌乘虚而入, 造成二次感染即二重感染现象。如土霉素, 四环素类药常用可导致消化道紊乱等。

3.5 损伤动物机体肝肾等器官

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可造成肝、肾器官解毒排泄功能超负, 功能减弱或器官组织损害, 特别是盲目大量重复用药危害更为严重。

3.6 影响对外贸易

由于畜产品药物残留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国外要求严格, 因此, 使用违禁兽药及药物残留超标导致我国畜产品出口受阻, 极大地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国际贸易信誉。

4 用药及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4.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通过宣传和培训, 让养殖场户不仅要懂得饲养管理技术, 还要进一步增强安全用药用料、畜产品安全意识, 改变传统观念, 自觉接受新技术, 提高养殖业的科技含量, 使养殖业逐步走上无公害饲养、规范化养殖的道路。

4.2 充分发挥执业兽医和基层兽医人员作用

有条件的养殖场要聘任执业兽医师, 实行执业兽医责任制。在农村偏远地方可利用乡村兽医、乡村防检员开展防疫、产地检疫、消毒、治疗工作, 以保障养殖安全, 在畜禽发病时可以及时诊治, 发生疫情或疑难病时及时上报。

4.3 建立无害化处理制度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根据当地、本场的实际和疫病流行情况, 合理制订免疫用药程序, 不使用人用药、原料药、未经审批药和其他禁用药。严格执行兽药使用休药期制度和畜产品废弃及无害化处理制度。

4.4 加强消毒灭源、预防疫病传播

养殖场户要把切断传播途经, 消灭传染源放在首位, 时刻保持警惕, 从思想上重视消毒卫生工作并形成制度, 对场内外定期进行消毒, 有效控制病源的散播。

4.5 严格实行兽药产品审查控制程序

养殖企业要加强兽药选择使用监督, 保障用药安全。如重点审查预选购兽药产品的兽药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GMP证书、产品合格检验报告、承诺书、药残检验报告、产品说明书等全部符合条件要求的方可进货和使用。

4.6 建立养殖用药用料记录档案

养殖场户要按要求建立用药用料等项养殖档案, 凭养殖档案监督用药安全, 促进溯源制的规范性, 提高兽药、饲料管理工作水平, 保证养殖业投入品的安全有效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4.7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上一篇:巧设问题引发思考下一篇:英语知识点实践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