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信息

2024-09-29

用药信息(精选11篇)

用药信息 篇1

近年来, 随着公立医院的改革以及医院为适应医改而改变医院发展模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同时我国卫生部门对医疗加大力度规范化医院的管理, 对医院合理用药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 合理用药也推动着公立医院管理向精细化发展, 为公立医院朝提高医院的公益性发展提供一个合适的途径。当前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已成为全世界必须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2], 我们必须改变医师在选择抗菌药物时不注意药物的药动学特点, 不遵循 “最小有效剂量, 最短必需疗程”的原则, 不依据细菌培养和动物敏感试验结果, 凭个人经验盲目选用药物[3], 才能使医院的用药趋于合理化。广东省卫生厅在2010年出台了 《广东省医疗机构阳光用药制度实施意见 ( 试行) 》, 阳光用药是指借助科技和信息技术, 实现医疗机构药品采购, 医师开方用药, 药品使用规范化、数据化和网络化, 将合理用药相关规定电子程序化[1]。我院在2007年开始对医院的合理用药进行专项管理, 通过管理措施与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 使我院的用药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建立全面的合理用药体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医院领导重视, 成立合理用药管理小组, 并成立不同层次的药物治疗委员会

医院用药的合理性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不但需要每个临床医务人员参与, 也需要医院院长认识到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医院院领导非常重视合理用药, 专门成立一个合理用药委员会, 院长亲自任组长, 组员由药学部、医务部、人事部、感染管理科、信息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人员组成, 制定一个院长定期行政查房制度, 强调推动合理用药管理。医院领导重视医院信息化技术在合理用药管理过程中的重 要性对医 院合理化 用药具有 至关重要 的作用[4]。

2 建立全面的合理用药制度, 在执行中不断完善

2. 1医院参考国家、省市各级部门在合理用药方面相关制度、规定制定了全面用药制度, 对奖励和惩罚措施有具体可执行的措施。切实履行药事委员会的职责, 严格按照政策的要求, 执行一品两规、定期进行药品遴选、定期抽查处方及处方进行评价等。通过定期举行合理用药的知识培训班上、引入纪律监察制度、引进医院阳光用药电子监察系统, 医院特别针对抗菌药物制定如下措施: 1制定医院抗菌药物用药指南; 2组建了抗菌药物质量促进小组; 3建立了抗菌药物应用教育与培训机制等。

2. 2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合理用药制度的漏洞、及时对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在检查监督过程, 主要采用了如下形式的形式: 1定期处方点评; 2引入合理用药监测系统; 3临床药师各级干预; 4院长季度行政查房; 5合理用药小组定期会议; 6阳光用药监察系统反应的数据讨论和研究对策等。

2. 3多部门参与合理用药的指导和监督, 并在执行中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

3 重点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管

特别强调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 主要在如下方面对抗菌药物进行指导: ( 1) 抗生素专业知识; ( 2) 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原则; ( 3) 细菌耐药情况; ( 4) 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 ( 5) 新型抗生素知识。

4 医院信息系统在合理用药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作用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 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医院管理的自动化建设, 已成为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和质量最有效的手段。在合理用药的实施过程中, 医院信息系统是必须全程参与的。医院信息系统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参与到合理用药中:

( 1) 事前预防: 在信息系统中设置一个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分类, 在此分类的药品每个月是医院有总量控制使用的, 超过控制总量时则临床科室无法再开该药品的医嘱。

( 2) 事中控制: 由于开嘱等全部过程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完成, 事中控制是否完善就很重要。通过HIS与LIS交互信息, 某些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有相关药敏支持。医院信息系统 ( HIS) 虽然能够实现一部分控制、提示的的功能, 但合理用药管理系统也是一个必要的, 才能真正使医院用药达到加强合理, 它能够对医生开嘱的西药的合理性、联合使用是否符合用药安全等各方面提供详细的提醒及限制。

( 3) 事后监督: 推进医院合理用药是一个长期过程, 在控制的过程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馈, 使合理用药逐渐走向正常化, 还要防止反弹。信息系统的统计报表以及阳光用药电子监察平台, 医院对限量使用级分类的抗菌药物进行重点检查, 对于发现不合理用药现象直接与医疗质控挂钩, 而且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5]。

5药学部提供主动的临床药学服务, 促进医院合理用药的健康发展

药学部制定适合医院实际情况的临床用药指南、临床用药部门同时要主动积极地对患者及家属讲解用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方面的宣传教育; 临床药师每天都参与非特定病区的交班, 交流和指导医师的用药经验、临床药师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报告情况及时进行相关资料搜索, 尽力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的指导和知识。

6 讨论

通过合理用药各种综合措施, 可以做到如下好处: 减少不必要药费支出、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延缓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合理用药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采取综合性措施, 才能达到以安全、有效、经济为核心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工作目标[6]。合理用药是一个持久的工程, 通过采取宏观调控、知识培训、信息技术干预、事后监督等措施, 并且在医院从上至下的积极配合干预下, 不断地教育、培训、监测、反馈、整改, 再监测, 促使临床医师根据病情和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以及医院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下用药, 才能够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并且使医院的用药趋于合理化, 并且建立长效机制等手段, 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合理用药工程不是单纯是医院需要做到的, 也需要国家用对公众用药知识进行教育宣传。

参考文献

[1]刘佩坚, 杨辉.阳光用药制度实施成效和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8B) :151-152.

[2]朱君荣, 陶宜富, 刘军, 等.采用综合干预措施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 32 (4) :57-59.

[3]王凤杰.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及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09, 8 (16) :114.

[4]糜琛蓉, 倪语星, 孙木, 等.医院计算机网络在抗茵药物使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 2011, 31 (4) :61-62.

[5]杨小华.部分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体会[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 8 (1) :51-52.

[6]靳桂明, 吴笑春, 汤韧, 等.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提高医疗安全质量[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0 (16) :1149-1151.

用药信息 篇2

(征求意见稿)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1

1.概述

目前,全球的儿科人群药物超说明书使用现象十分普遍,在我国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包括儿科患者(以下简称患儿)数量少于成人、在患儿开展临床试验存在特有的伦理挑战、研究中需要为患儿提供特殊保护等等,这些原因使得开展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的难度远远大于成人。基于上述原因,难以通过大规模确证性临床试验获得患儿的研究数据,支持其用于每个特定年龄阶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从伦理学考虑,采用新技术和建立新方法,减少不必要的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有利于使儿科人群的痛苦最小化。因此,尽可能减少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中的受试者数量,最大程度利用已有数据,通过数据外推来完善和丰富儿科人群用药信息,指导临床用药,成为了保证患儿用药安全的重要和必要的途径。

本指导原则重点介绍数据外推的概念和框架,阐述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数据外推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供研发企业参考。考虑到目标人群、治疗领域和药物性质的差异,数据外推方法具有其多样性和灵活性,本指导原则仅提出数据外推的一般考虑。鼓励申请人在儿科人群药物开发的早期阶段与监管部门就数据外推进行沟通。

应用本指导原则时,应同时参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范国际协调会(ICH)和国内外其他

相关指南要求。

本指导原则不具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力,仅代表药品监管部门当前的观点和认识,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本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会不断完善。2.概念

外推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药物开发领域,如动物试验数据外推至人体试验以确定首剂量、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数据外推至患者人群、相同机制药物或类似机制药物之间药效学数据外推等。

本指导原则中的数据外推通常是指: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将已知人群的研究信息和结论,扩展到未知人群(目标人群)从而减少在未知人群开展不必要的研究。

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所使用的数据外推的主要原理是出于伦理学和效率方面的考虑,避免在目标人群开展不必要的研究,从而减少伦理学担忧,并将资源分配到最需要开展研究的领域。3.框架

数据外推包括外推假设、外推计划、外推分析,以及减低不确定性及风险等几个主要要素,外推假设、外推计划和外推分析是一个序贯且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儿科人群药物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上市前和上市后阶段。

3.1建立外推假设

整合已知数据,评价已知人群与目标人群的相似性和差异点,借助建模模拟的方法,明确提出外推假设,获得预测指标。

“已知数据”的来源包括体外试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观察性研究、类似药物研究、文献等。

评估“相似性”的考虑点包括疾病相似性(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病程特征等)、人体内药物代谢及作用的相似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药理作用机制等)、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指标的相似性及标准一致性等。

通常,预测人群间的相似度越高和预测准确度越高时,外推的可能性越大,所需额外研究数据的必要性越低。相反,如果预测人群间的相似度越低或难以预测,或者,预测准确度的影响因素越多或影响因素较难明确时,外推的可能性越小,所需额外研究数据的必要性越高。

3.2设计外推计划

基于外推假设,制订目标人群研究,包括哪些数据可以直接通过外推获得,哪些需要设计简化的临床试验或完整系统的临床试验。

外推计划分为以下三种:完全外推、部分外推和不进行外推。“完全外推”的外推假设通常需要满足:目标人群与已知人群间具有高度相似性,并且,假设(预测)具有高度准确性。

“部分外推”的外推假设通常需要满足:目标人群与已知人群间具

有一定相似性,和/或,假设(预测)具有一定不确定性。

“不进行外推”的外推假设通常需要满足:目标人群与已知人群间不具有相似性,和/或,假设(预测)具有高度不准确性。

3.3实施外推分析

解释在目标人群中获得的有限数据,验证外推假设,确证/验证已知人群和目标人群相似性。如假设未被验证,修改完善建模模拟,调整更新外推假设和外推计划,再进行外推分析。3.4减低不确定性及风险

应充分评价数据外推的可靠性,明确不确定性和风险,提出减低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策略。若基于目标人群的验证性数据有限,可能难以在上市前解释这些不确定性和风险,则需要制订上市后研究计划。4.建模模拟

建模模拟(Modeling and Simulation,M&S)是基于数据(体外、动物、临床、文献)、假设(基于数学/统计模型描述数据)、学习(保留与假设相关的信息)、预测(基于假设的数据模拟预测和优化未来的试验结果)和确证(与外部数据比较)的数据模型方法。

建模模拟并不能完全替代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应被看作是一种优化方法,用于汇总数据,描述已知人群的特征并量化评估人群间差异,为后续研究决策提供预测证据。通过建模模拟选择最利于信息获取的试验人群,确定最合理的样本量,预测给药剂量等。建模模拟

的条件很复杂,需要考虑到与目标适应症、目标人群、试验药物相关的各个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鉴于现有知识理论的不足,对于人体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差异无法做到精确的判断,会给建模模拟带来困难。在外推假设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知识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对建模模拟数据结果的影响并予以分析。5.基本原则和要求 5.1.中国成人数据的外推

成人临床试验数据的合理使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儿科人群临床试验的开展,将有限的儿科人群试验资源合理安排在研究的关键环节。基于现有认识,成人临床试验数据向儿科人群的外推仅限于疗效数据;而儿科人群安全性数据的获得则需要在儿科人群中开展试验。

决策(或推断)成人临床试验疗效数据能否外推以及如何外推是有科学基础的。首先,需要对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不同年龄段人群器官功能的差异及对药理学特征的影响、疾病知识、流行病学情况、非临床实验数据、相同或类似机制药物在成人及儿科人群间的药动学、药效学、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等。然后,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决策(或推断):

(1)目标适应症的疾病进程和治疗反应在成人和儿科人群间是否相似;

(2)药物的体内暴露效应关系(Exposure-Response relationship)

在成人和儿科人群间是否相似。

如果通过综合分析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和数据后,结论支持(1)和(2)均相似,那么,可选择合适的儿科人群开展多剂量的单次给药PK试验,通过药物体内暴露(PK数据)的桥接,从成人剂量外推拟用于儿科人群的剂量。随后,采用拟定的剂量在特定的儿科人群开展随机对照试验,重点是获得该人群的安全性数据,同时,可以验证拟定剂量的合理性。

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如果(1)和(2)均相似,但药物仅通过局部暴露发挥药效作用且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拟用于儿科人群的剂量与成人剂量相同时(如局部外用药物),可以不再开展儿科人群的PK试验来探索剂量,仅采用拟定的剂量在特定的儿科人群开展随机对照试验,重点是获得该人群的安全性数据,同时,可以验证拟定剂量的合理性。

如果通过综合分析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和数据后,结论支持(1)相似,(2)不相似或难以确定,那么,可以选择合适的儿科人群开展PK/PD试验,用以揭示该药物在儿科人群的体内暴露效应关系,并与成人的体内暴露效应关系进行比较。如果证明可以外推,则采用拟定的剂量在特定的儿科人群开展随机对照试验,重点是获得该人群的安全性数据,同时,可以验证拟定剂量的合理性。如果比较结果提示不具备外推成人疗效数据的条件,那么,需开展全面系统的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

如果通过综合分析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和数据后,结论支持(1)和(2)均不相似或难以确定,不具备外推成人疗效数据的条件,那么,需开展全面系统的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

以上方法也适用于决策(或推断)大年龄段儿科人群的药物临床试验数据向低龄儿科人群的外推。5.2.国外儿科人群数据的外推

在国外已有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的情况下,首先应评价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疾病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理和疾病进展预后等是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评价国内外成年患者试验数据中,重点针对种族差异进行评价,包括是否存在临床药理学和治疗学(医疗实践、安全有效性数据)等方面的差异,如在上述各方面差异性比较中有充分证据表明不存在显著差异,可以沿用国外儿科人群药物临床试验数据。

5.3.已有文献或其他支持性数据的外推

原则上,前瞻性研究是作为制定和完善说明书的重要依据。但就儿童用药而言,有一些药物已在儿科人群的临床实践中广泛超说明书使用。这些广泛超说明书使用的儿童用药通常都可以查询到大量国内外临床应用的文献,包括研究者发起的各类研究,有的儿童用药信息已被纳入临床用药指南,有的已被制定成为专家共识。此类已有大量相关文献信息的药物,在采用已有信息作为修订、完善说明书中儿科人群用药信息的主要依据时,应按照回顾性数据汇总分析的方法和标

准进行研究和评价。

对于多个独立开展的各类研究结果进行文献汇总和分析时,应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目前,Meta分析方法已建立针对多个不同来源数据(包括文献数据的汇总分析以及将该分析作为关键性证据)的体系。虽然,与前瞻性研究的提出假设、再验证假设的过程相比,回顾性研究在客观性和稳健性方面存在不足,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例如对于难以实施大规模确证性研究的儿科用药,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采用系统的回顾性研究,仍可以形成较为确定和可靠的结果,用于支持说明书的完善和修订。

在采用Meta分析时,应严格按照Meta分析方法学的要求,预先制定分析计划,全面和系统地收集所有相关研究的信息,并逐个进行严格的评价和分析,根据每个研究的质量不同分别进行处理,再用定量合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得出综合的结论。同时,在针对每个临床试验进行评价时,除关注研究设计的质量,还应考虑数据质量,保证纳入分析的数据具备真实可靠性和完整性。

英文缩写

解读合理用药十大信息 篇3

WHO建议将合理用药作为国家药物政策的组成部分之一,内涵包括:使患者能得到适合他们临床需要和符合个体需要的药品,及正确的用药方法(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等。

实际上,合理用药不仅需以药理学的基本理论选择最佳的药品、制定和调整适当的治疗方案,还需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如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等。2012年3月正式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范药物的剂型、规格,初步实现标准化,能指导和规范化广大医务工作者,更好地适应老百姓基本用药需求。

2.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需谨慎用药。有些疾病并不需要服用药物,例如普通感冒,只要注意休息、多饮开水、保持口腔和鼻腔清洁,一般5~7天自愈。

服药时应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在体内会产生各自的药理效应,联合应用时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出现药效减弱和意料之外的不良反应等现象。

选择给药途径时应遵循国际公认的原则,即根据病情能口服的就不注射,可以皮下或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或输液。

不同的给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口服是最安全方便的给药方法;缺点在于起效相对慢,某些危重患者无法服用。肌肉注射优点是肌肉的血管丰富,吸收速度较皮下注射和口服快,疼痛程度较皮下注射轻;缺点是易引起局部疼痛等损害。静脉注射的优点是起效迅速,常用于急救情况;缺点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可能引起剧烈反应比如形成血栓或肿痛等。

3.购买药品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1999年发布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早已规定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的包装必须印有国家指定的非处方药专有标识。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图案分为红色和绿色两种。消费者有权自主选购非处方药,并须按非处方药标签和说明书所示内容使用。

4.阅读药品说明书是正确用药的前提,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如有疑问要及时咨询药师或医生。

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患者和知情的消费者,当拿着处方或药品时,必须了解应该在什么时间通过何种方式服用药物,必须按照医嘱用药。

药品包装中的药品说明书是指导患者临床合理用药的主要依据,患者在用药前应仔细阅读,了解用药的注意事项。通过阅读药品说明书和医嘱,患者可以明白怎样做才能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如何处理,出现哪些症状时应当咨询医生。

5.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处方药是必须由医师处方才能开具,从医院药房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这种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其潜在的影响,用药方法和时间都有特殊要求,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有患者由于药效不明显或感觉好转,或受某些不良反应困扰,自行过早停药。也有患者继续饮酒或应用其他药物,实际上不应这样做,尤其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

抗菌药物易产生耐药性,不能仅服用处方中前几次或前几天的药,感觉好转后而自行停药,很多时候为巩固疗效和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在症状消失后需再服用一段时间。否则不仅疾病不会痊愈,反而会导致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强大的耐受性。

激素类药物需严格按医嘱逐渐减量,未经医生允许不要自行停药,避免疾病复发甚至症状加剧,又称“反跳”。实际上很多疾病可能需要终身服用激素。

6. 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多数药物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反应,特别是在长期使用以后或用量较大时,易在患者身上出现毒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既不是药品质量问题,也不属于医疗事故。

7. 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当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孕期、哺乳期妇女,考虑药物可能透过胎盘屏障、分泌入乳汁,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毒副作用,需慎用药物。在用药之前,应告知医生你是否怀孕(是否备孕)或是否正在哺乳。

儿童和老年人可能对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更为敏感,需调整剂量。儿童用药,处方药必须遵医嘱使用,非处方药应用前,家长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各项内容,必要时咨询医师或药师。老年人在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和家人沟通,让家人了解自己的用药情况,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肝脏疾病可能减慢药物代谢,引起药物在肝中的蓄积。另外,某些药物可能有肝脏毒性。肾脏疾病会导致许多问题,如药物的肾排泄能力降低致毒性作用;药物的消除未降低,但增加某些药物的敏感性;对很多不良反应的耐受力变差等。因此肝肾病患者需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改药物。

某些抗过敏药物、感冒药和镇静催眠药等,可引起嗜睡、眩晕。用药期间尽量避免开车、操作机器、高空作业等活动。

8. 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防止因存放不当导致药物变质或失效。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接触,一旦误服、误用,及时携带药品及包装就医。

如果药品的存放不能防止药品受热或受潮,药效将会丧失。所有的药品都应保存在原始包装中。有些药品如果与其他药品一起储存可能丧失疗效;另外,应防止药品之间的混淆。不要撕掉药瓶外的标签,因为上面一般标有药物名称、服用方法、有效期等重要信息。

多数药品在室温中避免阳光直射,可安全保存。即使药品装在有色瓶中,也需避免阳光直射。

某些药品需冷藏保存,但不意味着可将药品放入冷冻层。一般按照药品说明书标注的具体温度保存。因为药品如冷冻后再被解冻,片剂包衣可能会变脆,有些液体可能会分层,且不能再被混匀。

特别需注意的是,所有的药品必须放在儿童和精神异常者不易拿到的地方。过期的药品应该丢弃。

9.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疫苗一般是指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目前这类疫苗以儿童常规免疫疫苗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等等,此外还包括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和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等。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并不是第二类疫苗就不需要接种,实际上有些第二类疫苗针对的传染病对人们威胁很大,如流感、水痘、肺炎等。公众可以根据经济状况、个体的身体素质,选择接种第二类疫苗。

接种疫苗后,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红、肿、热、痛等局部反应和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反应。一般无需就医,只要加强护理,对症治疗,可自行消失。但是,如果出现较严重的反应如高热、过敏等,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接种情况。

10.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保健食品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食品。患者可从包装或说明书上区别两者,药品的批准文号标识是“国药准字XX”,而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标识是“国食健字XX”。

不建议患者滥用保健食品治疗疾病。一方面,保健食品是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不能替代药品的药理作用;另一方面,某些保健食品含有的成分如钙、镁、维生素等,可能会影响处方中药品的疗效。

用药信息 篇4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了保障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提高医疗质量, 研发了用药监测、处方点评与药品分析等子模块, 并部署于门诊医师站与药剂科相关系统。同时, 药剂科、医务科等相关科室制定监测药品及预警指标, 作为系统判断的依据。信息系统通过事前动态干预、事中处方点评、事后智能分析三个阶段, 对门诊用药进行动态监管与分析, 从而达到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目的。

1 事前动态干预

事前动态干预功能模块嵌于医生站系统, 主要是在门诊医生开出目标药品时, 系统自动分析当前医嘱, 对疑似不合理或超出指标的医嘱发出预警信号, 提醒医生复核医嘱。

其中, 目标药品由药剂科维护, 包括:频繁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品;严重不良反应频发的抗菌药品;每季度用量靠前的药品;特殊使用的抗菌药品等。针对目标药物发出预警的指标有:一次用量超出药剂科维护的最大一次用量;一次用量超两倍常用量;近期使用量剧增, 如近期增量排前三位;近期使用量靠前, 如近期使用量排名前十;药品总数量超七天用量等。

事前动态干预是在医生开具医嘱这一最初环节, 对医嘱的合理性进行监测。通过预警信息, 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给药方案进行及时修改, 同时也减少、纠正医生不正确的用药习惯, 提高临床的合理用药水平。

2 事中处方点评

事中处方点评功能模块部署在处方配方系统中。在窗口药师发药时, 系统对目标处方进行自动分析, 对超出标准的处方做出提醒, 药师可立即对该处方进行点评。此外, 药师在发药过程中也可抽取用法用量疑似不合理的处方, 在发药前跳转到处方点评界面进行点评分析。

其中, 定义为超出标准的处方主要有:金额或药品数量超出一定标准的“大处方”;用量超过一定天数的普通门诊处方;用量超过一定天数的急诊处方;超过一定时间用量的慢性病处方等。

药师在处方点评时, 系统可自动分析出处方中国家基药品种数、抗菌药物品种数、注射剂品种数, 同时还可显示处方的用法用量, 病人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等基本信息, 为药师点评分析处方提供参考。此外, 对于一些用法用量不合理的处方, 药师可直接在系统中提交用法用量修改申请, 提出修改意见。同时, 系统自动提醒相关责任医生查看处理意见。若责任医生同意, 则系统根据药师的修改意见, 自动同步处方及医嘱的用法用量。

事中处方点评是在药师发药这一中间环节, 对处方的合理性进行监测。通过系统提醒, 有助于窗口药师发现不合理的处方。药师及时对该类处方的用法用量进行审核点评,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合理处方的出现, 保证患者用药更加安全。

3 事后智能分析

事后智能分析主要包括处方事后抽查点评与门诊用药相关分析报表两部分。

3.1 处方抽查

处方抽查点评是药剂科指定专人负责, 定期对全院门诊处方进行抽查并做点评分析。其中, 抽查有多种方式:药师可按专科、按医生、按药品或随机进行抽查, 也可专门对含抗菌药品的处方进行抽查。此外, 还可按一定比例对全院坐诊医生的处方进行专项抽查点评。点评结束后, 另有专人对已点评处方进行复审。审核完毕后, 点评过程才算完成。此时, 相关管理部门及不合理处方的责任医生才可通过系统查看相关的不合理处方信息。

3.2 分析报表

分析报表可分为三大类:处方点评分析报表、门诊药品使用量相关排名报表、药品各项指标报表。

(1) 处方点评分析报表是对事中与事后点评完成的处方进行的汇总分析。该报表可按按问题、按抗菌药品、按专科、按医生四种方式进行分类统计, 便于药师及相关人员对抽查点评完成的处方进行汇总分析。

(2) 门诊药品使用量相关排名报表主要有:药品使用量排名报表、药品使用金额排名报表、“大处方”排名报表、药品使用据增量排名报表等, 各项报表均可按全院、按专科、按医生三种方式进行统计。该类报表通过不同的角度对药品进行排名, 更加有助于相关人员对门诊用药进行动态监测分析, 同时对于一些可疑用量药物进行重点监测, 按科室、按医生进行重点分析。

(3) 药品各项指标报表含有12 项指标, 包括: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每出院病人次均费用 药品费、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 (手工) 、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手工) 、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品种使用金额比例、抗菌药品占药品使用比例、抗菌药物占门诊处方比例、每门诊人次费用 药品费、门诊处方平均金额以及门诊不合格处方占全部处方比例。这些指标是综合了多方面数据进行的汇总分析, 可以更直观地反映药品使用情况。

事后智能分析是用药监管的最后一个阶段。系统从不同的切入点, 动态统计和分析药品相关数据, 给医院管理层对全院门诊用药的把控与监督, 提供了更直观、可靠的依据。

4 结语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通过信息系统对门诊用药监管一段时间后, 成效较为显著。以2012 年与2015 年的数据分析为例:点评处方合格率从原先的95.1% 升至97.3%;抗菌药品使用率从原先的45.1% 降至36.8%;国家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率从原先的40.9% 升至51.5%;“大处方”数从之前的571 降至324。

以上数据可以表明,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建立的门诊用药预警、监测和评价制度, 对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和加强患者安全用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 还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医护人员廉洁行医, 并遏制了药品非正当促销行为。由此可见, 系统的推广对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具有十分显著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唐镜波.新世纪合理用药的新内涵[J].中国药师, 2004 (1) :19.

[2]杨义, 曲桂霞, 孙淑波, 等.合理用药软件对我院用药情况的监测与分析[J].黑龙江科学, 2014 (9) :60.

[3]韩煌.医院信息系统在合理用药管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 2014 (24) :337.

[4]林颖.处方点评对某院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评价指标的影响[J].中国药事, 2011 (2) :202-204.

[5]沈文超.门诊电子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5 (10) :75-77.

用药信息 篇5

一、单选题

1.药品风险是指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中存在的风险,包括安全性和()两个方面的问题。

A.经济性

B.可行性 C.规范性

D.有效性

2、实时审方的依据主要包括()。

A.用药顺序

B.用法用量 C.配伍禁忌

D.以上均是

3、超说明书用药是指药品使用的()不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之内的用法。

A.适应症

B.给药方法 C.剂量或疗程

D.以上均是

4、在现代医疗模式中,医院是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要目的的专业性组织,其特点为()。

A.复杂性

B.不确定性 C.高风险性

D.以上均是

5、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发现或者获知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当在()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报告。A.15日、立即

B.7日、15日 C.季度、15日

D.立即、7日

二、填空题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2、近效期药品使用标志:效期小于6个月贴标签,小于3个月贴标签,并在近效期药品登记本上登记,及时补充。

3、用药错误是指药品在临床使用及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的用药疏失,这些疏失可导致患者发生潜在的或直接的损害。

4、医院应当设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成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组。

血糖高,该用药时就用药 篇6

怪圈一:血糖偏高,但算不上糖尿病,不必服用降糖药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是3.9~6.1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范围是6.1~7.8毫摩/升。所以,超过上述两个标准的人,其体内血糖调控机制已经存在缺陷。有人说,我空腹血糖没有超过7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没有超过11.1毫摩/升,算不上糖尿病,不需要服用降糖药。殊不知,血糖正常范围是根据对大多数健康人群的调查而设定的,血糖一旦超过正常范围,就有可能对微血管壁、周围神经等组织和器官产生损害,长期还可能导致动脉硬化、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种疾病。另外,血糖偏高还会对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产生毒性,导致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进一步衰退,减低胰岛素分泌,血糖进一步升高,很快变成严重的糖尿病。

所以,一旦发现血糖超过正常值,就应严格控制饮食,如血糖值仍不能恢复正常,就要积极进行“干预治疗”,即服用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以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延缓和阻止糖尿病的形成。干预治疗一段时间后,应复查血糖,如果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则可停服降糖药。

怪圈二:虽为糖尿病,但无任何症状,用不用药都无所谓

罗老师在一年前的一次体检中,查出空腹血糖8.9毫摩/升,尿糖(++),被诊断为糖尿病。罗老师想,自己身体一直很好,没有任何糖尿病症状,因此,只要控制好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不服用降糖药,血糖肯定也能恢复正常。可一天早晨,他突感头晕,伴恶心、呕吐,家人急忙将他送往医院,CT检查发现有“腔隙性脑梗死”,经治疗休息2周,才慢慢复原。罗老师很纳闷,自己从无高血压,怎么会发生脑梗死呢?医生告诉他,发生脑梗死的病根就是糖尿病。原来,自确诊为糖尿病一年多来,罗老师一直没有遵照医嘱服用降糖药,血糖始终未能得到很好控制,脑血管也发生了硬化。再加上糖尿病病人本身常伴有血黏度升高,很容易导致脑梗死。

实际上,患了糖尿病以后,如果不能将血糖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还可发生蛋白尿、冠心病、白内障、周围神经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导致心、脑、肾等主要器官受损。因此,积极服用降糖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是十分重要的。

怪圈三:使用降糖药会上瘾,会损害肝肾功能,能不用尽量不用

有的人认为,自己血糖虽然偏高,但自觉身体良好,吃得下、睡得着,而一旦吃了降糖药就会上瘾,天天要吃药,顿顿不离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服用降糖药是不会上瘾的,至于吃得下、睡得着,并不是衡量健康的标准,有许多疾病就是在吃吃喝喝中产生的,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越吃得下,血糖就越高。对糖尿病人来说,适当服用一些降糖药,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就可以减少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防止胰岛功能进一步衰退,甚至使胰岛功能有所恢复,使糖尿病得以减轻。一旦胰岛功能有所恢复,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直至完全停药。

有人认为“是药三分毒”,生怕药物会对肝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目前,通过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上市的降糖药,其安全性、有效性均得到了充分肯定,因此,糖尿病病人可放心地安全使用。

用药信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来源收集2011 年7 月- 2014 年12 月来本中心合理用药咨询室的社区COPD患者咨询资料。符合接受咨询条件者205 人次, 其中男145 例, 女60 例, 年龄 (67. 36 ± 6. 25) 岁, 男∶ 女= 2. 41∶ 1, 病程 (16. 21 ± 5. 38) 年。排除标准:咨询者非患者本人;COPD未确诊;用药情况不确切;咨询内容不确定或模糊。

1. 2咨询方法由本中心固定一位首席医师 ( 主任医师) 担任答询者, 采用应答法对咨询者进行解答交流指导并记录内容。

2 结果

2. 1 咨询药物知识咨询药物相关内容859 例次, 以药理机制 (26. 54% ) 、药物不良反应 (18. 86% ) 和疗效 (15. 72% ) 多见, 其中尤以抗感染类 (21. 42% ) 和糖皮质激素类 (14. 78% ) 为主要咨询药物。见表1。

2. 2近一年联合用药情况205 例患者单一用药26 例 (12. 68% ) 、二药联用65 例 ( 31. 71% ) 、三药联用82 例 (40. 00% ) 、四联或以上联用32 例 (15. 61% ) 。以三药联用为主。

2. 3不良反应咨询发现药物不良反应15 项, 59 例 (59 /205, 28. 78% ) 涉及诸多系统: 其中心律失常6 例 (10. 17% ) , 体质量增加6 例 (10. 17% ) , 消化道症状5 例 (8. 47% ) , 全身浮肿5 例 (8. 47% ) , 高血糖5 例 (8. 47% ) , 下肢浮肿5例 (8. 47% ) , 高血压4例 (6. 78% ) , 高脂血症4例 (6.78%) , 肝功能损害4例 (6.78%) , 神经精神症状4例 (6.78%) , 气促加重3例 (5.08%) , 外周血细胞异常3例 (5.08%) , 肾功能损害2例 (3.39%) , 电解质紊乱1例 (1.69%) , 其他2例 (3.39%) 。

2. 4 造成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94 例。 其中: ( 1 ) 长期固定服用某种 ( 类) 药品25 例 (26. 60% ) , (2) 无适应证用药10 例 (10. 64% ) , (3) 联合用药不当14 例 (14. 89% ) , (4) 用药不按疗程5 例 (5. 32% ) , (5) 用药不按时7 例 (7. 45% ) , (6) 用药剂量不恰当6 例 (6. 38% ) , (7) 频繁换药8 例 (8. 51% ) , (8) 未及时复查相关辅助检查7例 (7. 45% ) , (9) 盲目用药5 例 (5. 32% ) , (10) 其他7 例 (7. 45% ) , 以长期固定服用某种 (类) 比值占首位。

2. 5 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可追溯出引起不良反应药物的患者57 例, 其中糖皮质激素类22 例 (38. 60% ) , 抗感染类15 例 (26. 32% ) , 平喘类7 例 (12. 28% ) , 祛痰药5 例 (8. 77% ) , 镇咳药3 例 (5. 26% ) 、气道用药类2 例 (3. 51% ) , 其他3 例 (5. 26% ) 。糖皮质激素类、抗感染类为主因。

2. 6 健康教育参与情况咨询者接受合理用药相关健康教育153 例, 参与率为74. 63% (153 /205) ;具体参与健康教育情况:经常接受 (≥6 次/年) 28 例 (18. 30% ) , 偶接受教育 (3 ~ 6 次/年) 115 例 (75. 16% ) ;接受健康教育形式:其中影视教育57 例 (37. 25% ) , 书报杂志等27 例 (17. 65% ) , 社区讲座39 例 (25. 49% ) , 信息交流或上网、微信22 例 (14. 38% ) , 其他8 例 (5. 23% ) 。

2. 7 说明书参阅率咨询者用药说明书参阅率为18. 54% (38 /205) 。

3 讨论

众所周知, COPD是慢性气道炎性反应性的终生疾病。社区中COPD患者为数众多, 他们十分关切自己疾病的预后, 前来咨询的患者均流露出期望自身疾患有所改观病痛有所缓解的共同心声。COPD临床主要特征性的症状是咳、痰、喘、炎, 本文患者中咨询的药物主要也围绕着治疗这些病症的类目, 但其中抗感染类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所占的咨询频数为前列。提示COPD患者药物治疗中对此两类药物具有一定的依从性[1]。通常认为假若长期不合理应用某些类目的药物就不可避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药物不良反应甚或药源性疾病。研究表明COPD疾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综合症的表现[2], 在治疗上往往会采用多药联用的措施。本组资料也显示三联用药者所占的比例较高。俗语说“是药三分毒”, 由于长期用药不断势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就高。故而答询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涉及面较广, 甚至累及机体诸多系统。其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大多与长期固定不变用药理念、无适应证用药、联合用药不当等相关, 这些情况在老年COPD患者中表现较明显。据报道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品种使用率高达53. 4%[3]。由咨询内容可知患者对药物机理、不良反应和疗效方面知识的求知心情较迫切, 同时也显露他们对药物的“双刃剑”效应有所耳闻。此外随着COPD药物治疗途径的进展, 气道吸入疗法开展也越来越广泛, 咨询中也提及了一些气道用药的合理使用等相关问题, 需引起我们在治疗时予以重视和必要的指导[4,5]。

本资料发现社区COPD患者对药物说明书的参阅率颇低, 提示患者用药有盲从性, 只知用药却不知如何合理使用药物, 此可能也为造成不合理用药的重要原因所在。当然, 主动参加多形式的相关合理用药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更是一个重要的根由[6]。WHO曾指出“人不是死于疾病, 而是死于无知”。有学者指出, 不同人群对合理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关注程度有差异, 主动关注者会多渠道去获取, 不主动者仅从电视等单一途径获知, 此情况与本文有类同[7,8,9]。欲改观此现状不仅要促进患者具有积极接受教育的迫切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因地制宜持久开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促患者从被动转为主动。“管中窥豹, 略见一斑”, 通过答询发现社区COPD患者存在较多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直接影响着社区COPD的防治。其原因除患者主观上对药物治疗缺乏正确理念和学习紧迫性不够外, 客观上也反映我们在社区开展以合理用药为主导的健康教育和相关的防治措施尚欠有力。据此近年来我们在社区开展了COPD患者全程化药学服务科研课题并取得了预期收效[10]。实践经验启示我们只有调动医患双方积极性才能在社区慢性疾病防治中获得双赢效应。疾病治疗是一个复杂工程, 合理用药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合理用药咨询无疑是一个事半功倍有益于患者的良好举措。

摘要:目的 分析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的合理用药咨询情况, 为进一步开展社区COPD患者的药学服务和疾病的防治提供相关资料。方法 汇总2011年7月-2014年12月来本中心合理用药咨询室的社区COPD患者咨询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咨询药物相关内容859例次, 以药理机制 (26.54%) 、药物不良反应 (18.86%) 和疗效 (15.72%) 多见, 其中尤以抗感染类 (21.42%) 和糖皮质激素类 (14.78%) 为主要咨询药物;咨询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情况15项, 59例 (11.80%) 涉及诸多系统;咨询者健康教育参与率为74.63%, 其中多以单一的影视教育形式为主 (37.25%) ;咨询者用药说明书参阅率较低 (18.54%) 。结论 社区COPD患者合理用药情况堪忧, 影响疾病防治, 进一步开展以合理用药为主导的社区药物服务势在必行。

关键词: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学

参考文献

[1]徐丹丹, 白玉, 梅屹, 等.荆门地区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5, 24 (4) :219-222.

[2]何权赢, 张荣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合并症的诊治需要全科医师关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4, 13 (7) :532-533.

[3]李星炜, 沈芋, 李晓玲, 等.北京地区基层医疗机构药师干预前后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情况调查[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 (2) :117-119.

[4]张程, 张湘燕.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不同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获益[J].实用内科杂志, 2015, 35 (5) :399-401.

[5]周鹏.临床药师在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中的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7) :63-64.

[6]陈桂林, 刘广军.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0, 10 (4) :307-309.

[7]朱砚萍.肺炎的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 2010, 38 (8) :63-68.

[8]郭忠良, 叶晓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用药处方分析 (上) ——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 2010, 38 (3) :66-70.

[9]梁桂才, 肖轶雯.临床药师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社区获得性肺炎药物治疗实践[J].中国药房, 2010, 21 (10) :953-955.

联合用药降压用药分析 篇8

1常规用药

治疗一般是从1种药的小剂量开始的, 经过一段时间, 医生再根据药效, 修改剂量或换用其他降压药, 但切忌频繁更换药物。因为, 有的长效降压药需2~4周才能起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当然, 在急诊治疗高血压病时, 为了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降低血压, 以免引起卒中、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医生一般会采用起效快的短效降压药, 如卡托普利 (开搏通) 、硝苯地平等。一般在15 min左右起效, 使血压下降, 以便再作进一步治疗。但在日常治疗中, 还是服用长效药为好。

2联合用药

2.1 联用导致疗效降低

2.1.1 例1:

某男, 48岁。诊断为高血压, 胃溃疡。 (1) 医嘱:奥美拉唑20 mg, 口服, 2次/d;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 口服, 2次/d。患者用药后血压波动, 控制不好。 (2) 用药分析:奥美拉唑可强烈抑酸, 造成胃内偏碱性环境, 而缓控释制剂一般受pH值影响较大。奥美拉唑可使缓控释系统受到破坏, 造成硝苯地平溶出加快, 药理作用增强, 并失去长效缓释作用, 因此造成患者血压出现波动, 控制不好。 (3) 建议停用奥美拉唑, 改用枸橼酸铋钾冲剂110 mg, 4次/d治疗。换药两天后患者血压控制平稳。

2.1.2 例2:

某女, 52岁, 因双膝关节疼痛1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目前血压160/100 mm Hg。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 高血压。 (1) 医嘱:卡托普利25 mg, 口服, 3次/d, 用以降压;布洛芬缓释胶囊300 mg, 口服, 2次/d, 用以抗风湿。治疗1天后, 患者刚有所缓解的血压出现反弹, 控制不好。 (2) 用药分析:布洛芬为非甾体解热镇痛药, 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达到镇痛作用, 但它同时也会影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类药物扩血管活性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 从而削弱或完全消除此类药物如卡托普利的降压作用。其他降压药, β受体阻滞剂、利尿药与非甾体解热镇痛药联用也会受到类似影响, 而钙拮抗剂则不会。此时宜停用卡托普利, 改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 口服, 2次/d;或用风湿骨痛胶囊代替布洛芬, 仍用以前的降压药。

2.2 联用导致药物副作用增加

某女:69岁, 因高血压, 心绞痛, 一直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 2次/d。后出现心衰症状, 医嘱予以加服地高辛0.25 mg, 口服, 1次/d。第五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心律失常。 (1) 用药分析:硝苯地平能改变肾小管对地高辛的分泌及重吸收, 使地高辛血药浓度升高25%~45%。地高辛主要以原形从尿排出, 两药联用会影响地高辛的肾排出, 且地高辛治疗窗较窄, 血药浓度在1.8 μg/L以上就有10%的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等中毒症状。两药合用时应监测地高辛的血药浓度, 一旦接近中毒浓度时应立即停药;联用时还需减少地高辛用量。也有人认为先服硝苯地平, 隔两小时后用地高辛, 可避免地高辛引起的心律紊乱。硝苯地平为短效制剂, 降压不平稳, 可致心率加快, 对心衰不利, 此例患者可停用硝苯地平改用ACEI/ARB制剂。

2.3 不合理的中西药物联用

某男, 71岁, 因患高血压, 一直用卡托普利25 mg, 口服, 3次/d;吲达帕胺2.5 mg, 口服, 1次/d。用药能平稳控制血压。此次因感冒咳嗽入院, 医嘱予以康泰克1粒, 口服, 2次/d;克咳胶囊两粒, 3次/d。用药后, 患者出现头昏头痛, 测血压为180/105 mm Hg。

用药分析:克咳胶囊中含麻黄、甘草;康泰克胶囊中含麻黄碱。麻黄、麻黄碱具拟肾上腺作用, 甘草具类固醇激素样作用, 两药联用使肾上腺素内分泌活性增强、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建议立即停用康泰克、克咳胶囊, 服用不含麻黄、甘草制剂的急支糖浆或肺力咳合剂止咳。

2.4 重复给药

某男, 63岁, 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检验尿蛋白 (+) 。医嘱:硝苯地平缓释片20 mg, 口服, 2次/d;卡托普利25 mg, 口服, 3次/d;缬沙坦80 mg, 口服, 1次/d。用药分析:在上述用药中, 硝苯地平缓释片属于钙离子拮抗剂, 降压作用强, 发挥作用快, 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类药物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ARB) 类药物缬沙坦联用, 能弥补后者降压温和、起效缓慢的弱点, 可作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基础治疗及联合药物治疗时使用。另外, 钙离子拮抗剂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基层医院用药误区分析与合理用药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儿科住院病历, 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 其中小儿外科处方1308张, 病历968份, 小儿内科处方1692张, 病历1032份。

1.2 评定方法

合理用药标准以《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药品说明书中相关药物的使用方法为标准进行分析和评定。

2结果

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儿科住院病历中, 共发现处方不用药处方102张, 占处方总数的3.40%, 发现不合理用药病历53份, 占住院病历总数的2.65%。其中剂量应用错误处方15张, 病历5份;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处方24张, 病历12份;联合用药不当处方30例, 病历18份;抗生素滥用处方33张, 病历18份。具体用药误区表现详见表1。

3讨论

3.1 用药误区分析

3.1.1 用药剂量错误

药物的剂量与临床治疗效果有关, 剂量过大会加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剂量过小则起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因此将药物剂量控制在安全有效范围内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审方过程中发现, 药物剂量的使用误区常见的有:①剂量过大:雷尼替丁属于H2受体阻断剂, 其药理作用为强效抑制胃酸分泌, 可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正确使用剂量为:成人一次0.15 g, 2次/d, 但如果剂量过大, 如达到一次0.3 g, 则会引起胃出血, 增加肝功能损害, 反而加重胃溃疡[2]。②剂量不足:阿苯达唑为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 正确用量为:每次0.4 g, 一次顿服, 每片阿苯达唑片的剂量为0.2 g, 但如果用量为每次0.2 g, 2次/d, 则会造成患者一次用量不足, 达不到治疗效果。

3.1.2 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

有些药物对时效性及用药方法有严格的要求, 如不能正确用药, 则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引起不良反应。常见的误区有:①用药方法错误:酵母片的正确服用方法为嚼碎服用, 不宜吞服, 因为酵母片含有较多的黏性物质, 如不嚼碎则会在胃内形成黏性团块, 影响药物作用;②素在儿科应用较多, 但不可滥用, 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用药方式。用于严重感染并发中毒性休克的患儿, 应大剂量短疗程用药, 同时有效有效足量的抗生素, 并密切注意注意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切忌轻率使用, 尤其是水痘患儿应禁用。

3.1.3 联合用药不当

联合用药是临床重要的用药方法, 在增加疗效的同时, 还可以降低单个药物的不良反应。但是临床用药中存在较多联合用药不当的现象, 常见的有:①配伍禁忌:如奥美拉唑40 mg不得溶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奥美拉唑为偏碱性, 在酸性环境中会生成棕红色沉淀, 10%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3.5~4.5, 是酸性溶液, 所以奥美拉唑不得与含酸性药物配伍使用;②重复用药:例如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 出现心律失常时, 在应用维拉帕米的同时服用尼莫地平和硝苯地平, 3种药物同属于钙离子拮抗药, 同时应用和容易出现心悸、心痛、血压过低等不良反应[3]。

3.1.4 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滥用是临床不合理用药中较为严重的问题, 应引起重视。①抗菌药物不对症:如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为病毒感染, 但临床上却遇到上呼吸道感染即应用抗菌药物, 不光不会起到治疗作用, 反而使机体产生耐药性;②抗菌药物档次过高:头孢吡肟为第四代头孢类药物, 只可用于对第三代头孢类药物耐药时, 不得用于术前预防性用药;③违反联用抗菌药物联用原则:如美洛西林钠属于繁殖期杀菌剂, 罗红霉素为抑菌剂, 繁殖期杀菌剂对繁殖旺盛的细菌作用最强, 但对静止期的细菌无明显的抗菌作用, 而抑菌剂可使细菌由繁殖期进入静止期, 减弱了美洛西林钠的抗菌作用。

3.2 合理用药的对策

基于以上常见的用药误区,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加强监督

将合理使用药物纳入医院质控管理项目, 制订合理使用药物制度, 定期检查, 及时反馈, 掌握药物使用情况。

3.2.2 加强培训

通过发放用药指南, 举办药物合理使用讲座等方式, 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相关知识的掌握, 熟悉各种药物的主要适应证、药代动力学、主要不良反应等。

3.2.3 加强沟通

加强医师与患者、药剂科及护理等部门的沟通, 有特殊要求的药物应主动向患者解释交代, 说明用药注意事项及服药饮食禁忌等;遇有疑问的药物, 及时向药剂科咨询, 问清楚后再给患者使用。

总之, 基层医院在儿科门诊及病房用药方面存在较多误区, 应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随时对处方和病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纠正, 以促进患者的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的儿科用药误区及合理用药。方法 抽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3000份儿科门诊处方及2000份住院病历, 对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分析儿科常见的用药误区, 并提出合理用药的建议。结果 共发现处方不用药处方102张, 占处方总数的3.40%, 发现不合理用药病历53份, 占住院病历总数的2.65%, 常见的用药误区表现在剂量过大或过小、用药时间或方法错误、联合用药不当出现配伍禁忌或重复用药、抗生素滥用等。结论 基层医院在儿科门诊及病房用药方面存在较多误区, 应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随时对处方和病历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纠正, 以促进患者的合理用药。

关键词:基层医院,用药误区,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李洪兰.不合理用药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10, 9.5 (26) :148-149.

[2]李杰.从临床用药误区谈合理用药.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 6.16 (6) :457-459.

加强门诊用药咨询并促进合理用药 篇10

1开展药物咨询的必要性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在门诊量较大的时间段患者与医师和药师接触的时间有限, 对医师或药师的交代不理解或有疑问的患者常常不知所措, 药师也不能从患者那里获得准确的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等反馈信息。开设药物咨询服务以后, 患者通过与药师面对面的交流, 患者用药中的疑虑, 可直接向药师提问, 药师可根据患者的提问, 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指导, 从而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纠正用药心理偏差, 防止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了用药效果, 增加了哺乳期、孕妇的用药安全性, 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药源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2];同时普及了药学知识, 使患者掌握了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法。药物咨询服务也体现了门诊药房的社会服务性, 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理念。

2药物咨询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要求

目前, 药物品种以及联合用药的处方越来越多, 重复用药、不合理用药等情况屡见不鲜, 致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这就要求药师不仅要有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更要有较高的药学专业水平, 并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 具备能对患者的药疗效果负责的业务素质与能力。由于患者咨询的内容十分广泛, 为了能及时、准确地回答, 药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 努力钻研业务, 掌握医院药学、临床药学、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不断进行知识的归纳、积累与更新;同时, 注意收集药学信息, 关注药学发展的新动态, 并在咨询工作中准确运用有关知识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药师平时不注意加强理论学习, 不注意掌握新的知识, 就很难在患者提出问题时做出准确的答复。这样不仅会影响服务质量, 还会降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最终影响药疗效果, 甚至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3]。

3药物咨询服务的技巧与方法

药师应掌握必要的药学服务技巧与方法, 即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交流学等知识, 并能自觉执行优质服务规范。其良好的交流技巧和方法有利于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药物, 建立自信心, 提高顺应性, 这将很大程度上帮助临床疾病的治疗。因此药师在用药咨询服务中, 要注意仪表形象和语言的使用, 端庄的仪表和文明的举止, 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在沟通中遇到带有情绪的患者时, 药师要熟知患者的心理, 冷静、耐心地处理, 药师应判断患者真正的要求, 给予有针对性的回答。一切要以患者需要为中心, 对于特殊患者 (婴幼儿、老年患者) 更应耐心仔细交待清楚。因此, 药师要时刻注意分析不同类型患者的用药心理, 加以正确引导, 增加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从而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4]。另外药师与药师之间、药师与医师之间的相互尊重, 也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病的顺应性。同时应当给药学人员一些必要的培训, 掌握与不同患者在不同情况下的沟通技巧[5]。

4有利于提高药师乃至医院的良好形象

门诊药房开展药物咨询活动不仅解决了临床医师无宽裕的时间且相对缺乏药学专业知识来详细解答患者用药疑惑的难题, 而且也提升了药师的社会地位和良好形象。取得患者的认可与信赖, 从而树立药师良好的社会形象, 体现了药师在医药卫生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了药师在整个医疗行业中的地位。开展药学咨询服务也是提高医院良好社会形象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药物咨询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潜在的用药隐患或医疗纠纷的发生, 对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药物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工作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另外, 开展药学咨询服务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医疗服务模式, 增加了人性化服务内涵, 提高了服务档次, 进而吸引更多的患者来院就诊, 使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药物咨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展门诊药房咨询以来, 广大药师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位置, 树立起对药学的信心, 并可增进与患者的感情。药物咨询服务窗口虽然挑选高年资有经验的药师担任, 但由于过去医院药房的服务模式与临床接触较少, 这些药师在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下, 对新药的理化性质、复方制剂的组成、体内相互作用等方面知识了解不深, 一旦咨询服务中涉及专业性较强的问题, 常显力不从心。而且文献、书籍、网上查询等设施不足, 查询速度、信息量、资料的储备和更新及扩展都不能适应需求, 其中有关新药的联合应用和药理特性方面尤为不足。目前咨询方式仅限于窗口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和软件查询, 微机咨询软件的开发有待深入, 药品信息资源数据库有待完善。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加快临床药师队伍的建设, 医院应选送药师外出学习和培训, 加强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 定期组织副高以上医师、药师进行专业知识讲座, 提高药师业务素质。定期出版药讯, 在咨询窗口旁设立宣传栏, 介绍新药、药政法规、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常识, 并向医师收集各种新药使用反馈意见, 设立药物咨询内容登记本, 做好咨询记录, 每月抽查门诊处方, 分析用药合理性, 进行归纳分析, 收集填报医疗单位专用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开展“药师下临床工作”, 让药师学习这些科室常见病的诊治方法, 加深对常见病用药的正确认识。有了扎实的业务知识, 再加上高度的责任心, 才能给患者以正确、全面的用药指导。尝试运用更新的技术服务模式, 全方位地开拓信件咨询、软件查询、网络查询, 建立医院药学网站, 开展网上药学服务, 同医护人员、患者在线沟通, 以全新的服务模式提供及时便捷的人性化、正规化的药学服务。药学咨询不但可以保证患者用药正确, 减少药疗差错,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还可以降低患者因用药不当造成的痛苦及额外的经济负担, 以提高患者求医的信心。为患者提供全程药学服务, 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合理、经济、有效。

参考文献

[1]袁颖, 蔡映云.模拟药学咨询窗口[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6, 6 (4) :317-318.

[2]刘晔, 翁文钦, 黄婧.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门诊药房药学服务的现状与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7, 7 (6) :476-478.

[3]唐丽霞, 李恩敬.门诊药房接受用药咨询的调查分析[J].安徽医药, 2003, 7 (3) :228-229.

[4]汤晓怀, 王艳.我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实践及意义[J].中国药房, 2005, 16 (4) :311-312.

妊娠期女性用药安全及用药指导 篇11

1 药物对妊娠期不同时间段胚胎生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细胞增殖早期 (受精后18天内) , 胚胎所有细胞尚未分化, 其功能活力相等, 对药物无选择性中毒表现, 毒副作用无特异性的影响所有胚胎细胞, 结果往往表现为阻止受孕 (受精卵形成或着床) , 或使胚胎死亡而致早期流产, 几乎见不到药物的致畸作用。在器官发生期 (孕3周至3月, 高敏感期为21-35天) , 此期胎儿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四肢及生殖系统相继发育, 在此期如胚胎接触有害物质, 包括部分能致畸的药物, 最易发生先天畸形, 如在妊娠34-39天可致胎儿无肢畸形, 在43-47天, 可致胎儿拇指发育不全及肛门直肠狭窄等。而在胎儿形成期 (孕3月至足月) , 此期, 器官形成过程大体完成, 除中枢神经系统及生殖系统外, 一般无致畸危险性, 但应高度重视药物对胎儿的毒性作用。而这个时期药物对胎儿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条件是药物必须跨逾胎盘屏障, 当然药物通过此屏障是有所限制的, 一般地, 药物自母体动脉运至绒毛间隙再转至脐静脉, 其转运有单纯扩散 (小分子药物的主要方式) ;促进扩散 (糖类药品) ;主动转运 (氨基酸及水溶性维生素类) ;胞饮 (大分子药品) 及直接进入胎儿血循环 (此方式非常少见, 除非绒毛膜坏死, 如胎盘有感染或受外伤时) 。故药物浓度愈高愈易通过;分子量越小越易通过 (小于600易通过, 大于1000不通过, 600-1000选择性通过) ;脂溶性药物渗透性大, 离子化程度低的药物渗透快;此外胎盘成熟度亦是影响药物通过的因素之一。

2 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2.1 畸形

现已证实约有不足30种药物对人类有致畸作用。此外, 尚有研究认为: (1) 某些“营养药”过量也可致畸, 如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Rothman等人研究发现, 每天经食物和补剂摄入维生素A超过1.5万IU的母亲, 与摄入量在5000IU或更少的母亲相比, 前者婴儿的颅神经嵴组织缺陷发生率为后者所生婴儿的3.5倍。就单纯从补剂中摄入维生素A而言, 每天摄入维生素A超过1万IU单位的母亲与摄入量在5000IU或更少的母亲相比, 前者婴儿的颅神经嵴组织缺陷发生率为后者的婴儿的4.8倍。妊娠最初7周内摄入大量维生素A对婴儿的出生缺陷影响最大。 (2) 非处方常用药对胎儿不一定安全:美国波士顿卫生学院Werler等人研究显示, 母亲使用有血管活性的非处方药如伪麻黄素, 阿司匹林, 乙酰醋氨酚等, 可使胎儿发生腹裂和小肠闭锁等出生缺陷。

2.2 神经系统损害

觉见的有产程中使用麻醉剂 (如氯仿) 、镇痛药 (哌替啶) 、安定药 (地西泮) 等引起胎儿神经中枢抑制和神经损害。

2.3 溶血

临产时使用磺胺类及解热镇痛剂 (氨基比林) 、大量维生素K可致G-6-PD缺乏, 而引起胎儿、新生儿溶血病。

2.4 出血

妊娠后期使用双香豆素类抗凝药, 大剂量苯巴比妥、阿司匹林可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 从而引起新生儿出血症。

2.5 其它不良影响

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庆大霉素类) 可致胎儿永久性耳聋及肾功能损害;噻唪类利尿药可引起死胎和血小板减少症, 分娩前应用氯霉毒可引起新生儿循环障碍和灰婴综合症等等。

3 孕母用药指导

3.1 避免滥用药物

由于许多药物对胎儿可造成多种不良影响, 甚至致畸和导致流产, 所以母亲妊娠期间应避免滥用药物, 因病必须用药时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且在药效相似的情况下, 应使用那些已经使用了较长时间而已证实对胎儿无危险的有效药物, 因为医师对新药的胎儿安全性还缺乏了解。即使是非处方药和“营养药”也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2 反对拒用药

由于孕母用药对胎儿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 致使一些人对药物对胎儿的危害性无限夸大, 甚至有些妇女怀孕后谈“药”色变, 即便有病也拒绝用药, 这是因缺乏妊娠用药的安全信息所致。其实, 在众多药物中, 现已证实对胎儿有危险的药物很少, 因此只要孕期能在医师指导下科学合理用药则对胎儿仍是相对安全的。

3.3 提倡科学合理用药

鉴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与母亲用药的性质、时间及剂量等密切相关, 因此在孕母用药时, 既要考虑药物的治疗作用, 还要考虑到对胎儿的毒副作用。首先, 因药物对人类的致畸作用很难预测, 因此, 医师在为孕妇选择药物时, 在药效相似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使用那些已经使用了较长时间的有效药而避免选择新药;其次, 为将对胎儿的危险降至最低, 应使用偏低剂量。

4 孕妇用药参考

妊娠3月内应避免使用的药物有:沙立度胺、性激素类 (孕、雄、雌激素) 、口服避孕药、叶酸拮抗剂、抗癫痫药 (苯妥英钠) 、抗凝剂 (双香豆素、华法林) 、蛋白同化剂 (苯丙酸诺龙) 以及酒精、尼古丁等;妊娠4-9月应完全避免使用的药物有:蛋白同化剂、口服抗凝剂、长期大量使用阿司匹林、氯霉素、乙烯雌酚、性激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及苯丙胺类药物。

摘要:关于孕期用药安全问题一起受到医学界尤其优生学领域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本文从药物对妊娠期三个时期胚胎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在细胞增殖早期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是阻止受孕, 或使胚胎死亡而致早期流产;在器官发生期如胚胎接触能致畸的药物, 最易发生先天畸形;而在胎儿形成期除中枢神经系统及生殖系统外, 一般无致畸危险性, 但应高度重视药物对胎儿的毒性作用。列举了不合理用药对胎儿的5类影响。并对科学合理用药进行了指导。

关键词:孕期,药物,毒副反应,用药指导

参考文献

【1】安笑兰, 符绍莲.环境优生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5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药学专业知识 (一)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3】姜远英.临床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乐杰.妇产科学 (第五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模拟病区下一篇:无障碍网络教育